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8 16:56: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

篇1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主干课程,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几千年来中医学科秉承师传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宗师,虽然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大都被现代教育培养模式所取代,但其精髓不变,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临床实践。为此,10余年来笔者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坚持中医药特色,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仅仅掌握教材显然是不够的。医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先进内容,如儿科疾病新的研究进展和适合的西医知识。目前诊治疾病大多是中西互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不仅克服了中医诊断和部分治疗上的缺陷,也有助于中医辨证施治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中医治疗更加有的放矢。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amBased Learning)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并成为国内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新方向[1]。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通过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总结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选取良好的适宜临床应用的教材内容,汲取现代医学发展知识,积极开展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并举,重视急重症诊断,优化专病教学等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将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例在小课中作为讨论对象,提前将病例内容发给学生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预习、查询资料、多学科联贯知识、思考分析),然后在小课中进行由学生主持的讨论发言,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评估。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基础、临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提供了一条途径,为学生将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完成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模式转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理念,临床理论课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以便传授疾病诊治的现有可获得的最佳知识,并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继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不但传授教科书及教科书之外的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如何获取专业最新进展,最终完成传统的“以教材、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教育模式向“以教材与参考资料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和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2]。

2.3 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已开始采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标准化患者又称为模拟患者(simulate patients),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乐于做此项工作的非医务人员及学生。经过培训能熟练掌握体检诊断的全部操作步骤、技巧和评分标准,能模拟某些临床疾病症状和体征,并熟知问诊技巧,可以给操作者评分和对操作技巧进行反馈,同时起到患者、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该方法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检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确立标准模式。此外,教师能够评价许多笔试不能评估的操作技能,如医患交流、体检手法等等。

2.4 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 以往临床见习质量不高,学生意见颇大。近年来,笔者加强见习课的组织落实,改变带教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人人参与。如去幼儿园进行正常儿童体格检查的操作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童体检的方法,也对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的计算公式及生理常数加深了记忆。在病房见习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自己采集病史、查体诊断、辨证立法处方,每人书写一份规范完整的儿科住院中医病历,老师批阅后点评;还可采用周末的业余时间在病房和门诊给学生们讲解特殊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小儿的舌脉象、指纹与临床疾病的关联,通过练习使他们在语言交流、操作检查、分析判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书写技能等诸方面均得到提高[3]。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要激发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 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匮乏,各地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医生的“脱落率”很高,可见大力培养能安心本专业的人才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促进人顽强的追求,积极地探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例如:在讲授小儿厌食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病证特征的认识,一开始就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周围的小孩出现“喂饭难”,父母拿着饭碗追在孩子后面喂饭的情景。提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再生动具体、图文并茂的讲解厌食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辨证治疗。这样教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有的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围着老师咨询儿科学的问题[4]。

3.2 加强对学生中医基本功的训练 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带教中着重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向学生们介绍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讲述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儿科临床带教工作中,笔者还重视不断充实中医儿科学内容,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新知识、新观念及时介绍给学生。

3.3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挑战,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也应不断的更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方法也应不断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临床实习教学的需要,要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3.3.1 讨论法教学 所谓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对儿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讨论课时,应注意:(1)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讨论的内容,拟定题目以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2)讨论的规模以7~10人为宜,一个近40人的班可分成5组,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到全班发言;(3)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发言时注意观点的鲜明性,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4)适当树立讨论的对立面,使讨论步步深入;(5)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6)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简要复述讨论过的观点,对争论较大尚无定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握争论的本质问题理解,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用复习思考题的方法提出[5]。

3.3.2 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找到事物的原型。带教老师在讲授时,不是平铺直叙地将现成的结论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而是把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交代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临床上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使课堂教学临床化,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缩短或消除了书本与临床的距离,避免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弊病,例如在讲授麻疹时,将麻疹作为一个启发的原型,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一病证的学习,从中受到启示。对于现代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的中医认识和治疗,大胆地思索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让学生们有更坚定的学习中医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临床课教学为临床服务的目的[4]。

3.3.3 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逐渐被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技术基础。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开发成熟的电子课件、网上实验室等,不仅是将书本、黑板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计算机屏幕上,而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文本、音像、快速处理及网上交流等功能的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可做到图、文、声并茂,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可根据学生需要随机进行,起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教师可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学习,如在讲授“泄泻”时,给学生观看视听教材《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中不同证型大便的色、量、质,嗅其气味,并注意患儿有无伤津及精神烦躁萎靡。这些信息资料,加强了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形成了对小儿泄泻各种证型的感性认识,达到系统掌握的目的。但多媒体也有不足之处,仍然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计算机之长,补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

3.3.4 病案讨论和专题讲座教学法 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学生初上临床,对临床工作不熟悉、不适应,笔者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病历书写、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儿科常用中成药、疑难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内容,使学生顺利从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初步了解儿科诊疗规程,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

3.3.5 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 《中医儿科学》的内容庞杂,相似病证较多,记忆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若把疾病和证候比较相似,易于混淆内容,如麻疹、风痧、奶麻、丹痧4种发疹性疾病、痄腮与发颐等,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进行讲授,则易于区分,避免混乱,利于记忆。

3.3.6 规范书写病例 以病历书写为切入点,训练临床对话,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历书写是步入临床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只有通过各种病历书写才会动脑筋,真正懂得上级医生的意图,完整了解、掌握病情,系统掌握一个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鉴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由病历引发的投诉多,医学生书写病历的机会在减少,所以这样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又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医学教育要重视医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互相提问。在完成问诊和体检之后,实习小组成员就采集的病例进行讨论,每人提出各自的见解,扭转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前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

4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考试内容不能仅考课堂上所讲内容(其中基础知识占70%,高难度的内容占30%),应有一部分是学生自学的非课堂上的内容,要培养学生自已获取知识的能力,考试方法应多样化,临床理论课的考试除笔试外,应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有无发言或参与也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通过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以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际的状况,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

通过上述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已经初获成效,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培养更多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全红.神经外科进修生临床教学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31232.

[2] 杨杰,姜建东,潘雷,等.循证医学在七年制临床教学中的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8259.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2014年10月,通过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向浙江省各儿科医生以邮件形式发送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14份,回收问卷414份,有效率100%.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主要包括医院名称、医院等级、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背景、工作年限、收入等。

 

1.2.2工作满意度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工作满意度量表是吴静华、廖素华根据Weiss等[3]编制的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短式量表(MSQ)的翻译量表。该量表在国内应用广泛,信度、效度较好,共20个条目,包括内在满意度 (条目:1~4、7~11、15~16和20)和外在满意度(条目:5~6、12~14和17~19)两个分量表,内在满意度指与工作本身相关的满意度,如从工作中获得的认可、成就感、自主等;外在满意度指与工作本身无关的满意度,如领导的赞美、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等。此量表采取李克特的五点量表计分方式,以1~5分评价20题,总分100分,为总体满意度,外在满意度总分为40分,内在满意度为60分,分数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

 

1.2.3离职意愿量表 采用李栋荣等[4]翻译的Michael和Spec tor在1982年编制的离职意愿量表,翻译后的量表用于测量我国员工,研究结果显示问卷信度、效度俱佳。条目1和条目6构成离职意愿维度1,表示辞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条目2和条目3构成离职意愿维度2,表示寻找其他工作的动机;条目4和条目5构成离职意愿维度3,表示获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以1~5分评价6题,总分为30分,3个维度的总分各为10分。

 

1.3统计分析方法

 

1.3.1描述统计法 釆用均值、标准差、构成比等描述一般资料各项目的分布特征以及儿科医生满意度和离职意愿得分水平。

 

1.3.2 Pearson相关分析 了解一般资料各项目、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和离职意愿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1.3.3逐步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了解一般资料各项目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大小,了解一般资料各项目和总体满意度对离职意愿的影响大小。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表1是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其中年龄以30~49岁年龄段为主,占67.9%;本科学历比例为70.8%;职称为正高级最多,比例为28.7%;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占31.4%,临床医学 (儿科学方向) 专业的占28.5%,儿科医学专业的占37.9%;儿科工作年限21年以上的最多,比例为37.9%;所在医院为三级医院的占78.7%,二级医院的占 20.0%;所调查的地区以杭州、金华、衢州三市居多,比例分别为33.0%、13.0%、10.6%.

 

2.2各因素Pearson间相关分析由表3可知,各因素间Pearson相关关系为总体满意度与职称、收入成正相关,与专业背景、离职意愿负相关(P<0.05);外在满意度与学历、专业背景、离职意愿负相关,与总体满意度、内在满意度正相关(P<0.05);内在满意度与年龄、职称、儿科工作年限、收入、医院等级、总体满意度正相关,与离职意愿负相关(P<0.05);离职意愿与年龄、职称、儿科工作年限、收入、各满意度负相关(P<0.05)。

 

2.3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愿情况表2的调查显示,调查对象的工作满意度不高,总体满意度的平均满意率为60.5%,内在满意度为61.7%,外在满意度最低约为57.6%;离职意愿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为57.2%,说明儿科医生存在较高的离职可能性。

 

2.4总体满意度和离职意愿的逐步回归分析由表4可知,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为:影响儿科医生总体满意度的显着因素为月平均收入和专业背景,儿科医生总体满意度与月平均收入呈正相关,与专业背景呈负相关,即月平均收入越高,总体满意度越高;各专业背景儿科医生总体满意度为儿科专业背景<临床医学 (儿科学方向)<临床医学。影响儿科医生离职意愿的主要因素为总体满意度、年龄和专业背景均呈负相关,即总体满意度和年龄越高,离职意愿越低;各专业背景儿科医生离职意愿为儿科专业背景<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临床医学。

 

3 讨论与建议

 

3.1恢复儿科医学本科专业的设置,科学配置儿科人力资源

 

本研究表明,浙江省儿科医生工作满意度较低,离职意愿较高,预示现有的儿科医生队伍存在稳定性不足、流失严重等问题。从宏观来说,全国儿科人力资源都存在总量不足和配置不均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 数据统计:我国0~18岁人口约13亿,占全国人口的2.5%,而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2012年全国卫生人员从业人员总量为911万余人,但儿童医院从业卫生人员仅为4.5万余人,儿科人力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医院2.3万余家,而目前去年儿童医院仅有92家,所占比例仅为0.4%.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取消了儿科医学专业,据报道,近10多年来我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 000名。同时,培养一个诊疗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长期的生源匮乏导致了现在儿科人才梯队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5],随着国家 “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儿童健康需求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建议教育部恢复并扩大对儿科医学本科专业的招生,政府要加大对儿童医院的建设和扶持,纵向构建国家、省、市、县、乡的儿科医疗体系,制定政策,让更多的儿科医学本科人才立足基层,满足儿童健康的需求。

 

3.2提高儿科医生在经济、职称晋升等方面的竞争力

 

浙江省儿科医生的满意度尤其是外在满意度较低,儿科医生在收入、职称晋升、诊疗环境等方面不满意,儿科诊疗具有特殊性,儿科疾病起病急、变化快、进展迅速,家长对疾病知识的不了解和对医务人员的高期望值成了矛盾的焦点,很多儿科医生都倍感压力;在离职意愿的调查中,儿科医生的收入、职称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提高儿科医生的收入和保证其晋升渠道,有利于保持儿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减少人才流失[6].

 

建议医院要给予儿科医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高儿科医生在收入、职称晋升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为儿科医生营造良好的诊疗环境,使儿科医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地治疗儿科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3.3加强对有儿科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的重视

 

儿科人才的流失更加重了儿科医生总量不足的问题,研究减小儿科人才的流失率很重要。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儿科医生的专业背景均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儿科医生的专业背景是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的共同影响因素,儿科医学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比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离职意愿更低,其工作满意度也更低,所以儿科医学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从业稳定性更高。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和医院要加强对儿科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的重视,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刘芙蓉,孙 红,丁 璐,等。医务人员特质情绪智力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关系的研[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6):58-60.

 

[2]杨惠云,燕 虹,周 西,等。 721名临床护士离职意愿的现况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 2014,34(2):75-77.

 

[3]李栋荣,李经远。矩阵式组织结构下角色冲突、组织承诺、离职意愿关联性研究[D].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2000.

 

篇3

1 儿科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医学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相关专业的医学人才, 在医学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 经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脚步。简单的讲授医学知识 与不断变化的实践要求已经严重脱节。教育改革的目 的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精神调动起来, 然后通过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将实践经验传授给 学生。由于医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别人的生命与健康, 所以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医德,和在实践中 获得的临床经验。其中,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但 通过有效地教改方法,可以让教学过程中提前接触、 熟悉部分内容,为以临床后实践提供铺垫,与将来做 好接轨工作。

对于儿科学,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因为病人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本身由于身体免疫系统没 有发育完全,抗病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所以 更需要提供较好的医疗环境、医治方法等[4]。但目前儿 科临床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医学院校普遍扩招 导致医学生人数众多、临床科室教学任务重,同时,随 着现在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尤其患者大多数是独生 子女,所以很多情况下不敢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得许多 实践实习变成了参观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考虑 到面临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医患关系的要求,又要为 大量的医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或者是可基本模拟实 践的机会,因此,针对儿科学教学而实行的医疗改革迫 在眉睫。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单纯的医学 教材讲授已经不能实现医学能力的有效提高,只有掌握 获取医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本领,才能真正的在走向工 作岗位后与实际相结合,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本 文就对儿科学教学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通 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手段将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知识 引入到课堂中去,从而在减轻实践临床教学的压力基础 上保证学生对临床实践的认识和学习。

2 儿科学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2.1 儿科学理论教学的改革随着儿科学的不断发展, 儿童的常见疾病种类也在不断地变迁,传统的医学模式 也在随着医疗设备的改变而改变。对儿童疾病的预防、 治疗、康复等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为提高医 学生对儿科学中相关知识、医学技术及方法的认知,我 们应用目前社会与心理健康、儿童医疗方法等有关的教 学书籍、视频等相关资料带入到实际教学中。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儿科学选用的教 材除各系统外,还包括总论、营养基础、生长发育、新 生儿疾病等。对于儿科教研室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 需要结合实际,分析教学大纲内容,合理选择讲授的章 节,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对常见病和多发病重 点讲授,对应用于儿童的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重点介绍。从教材的选择上把关,主要选用基础知识全面、贴近临 床实践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与 实习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互动的方式,增加学生与 讲授老师的沟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原 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分 析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为了避免学科间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还应在各个学 科间建立联系,设计交叉学科的教学方式。在儿科学教 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分析归类,突出理论结 合实际,并将各章节内容分块分类,提高可读性。对教 学方法的更新,长期以来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主要采用传 统教育模式,即从概念到辨证论治的流程。虽然目前已 经对部分教学进行了改革,包括增加PPT、图片等方式, 但基本教学方法没有改变,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此 后我们将展开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的方法,比如典型病 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大,提升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

2.2 儿科学临床教学改革的应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病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病例分 析,还应加入采用图片、视频、病例等真实材料的分析, 充分地模拟真实病患儿童的场景,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 处理,然后在课堂上由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及 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习时的真实感更加 强烈,同时,在未来的实践实习过程中也更容易与现实 相结合。开发了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的自觉性和创造 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发现新知识,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见习课上,授课教师给学生们一些典型的患儿病 例,尤其是教学任务别强调和熟知的内容,如肺炎、 哮喘、肾病综合征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模拟实际中病房 查房的顺序,让学生了解真正医疗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要求学独立提出初步诊断及处理意见,再结合病例诊断 结果和处理方法为学生打分。在整个模拟诊疗学习过程 中,以授课教师为主,启发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模拟诊疗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病人相关症状、 特征等信息,模拟实际就诊儿童的一些真实病例,必 要时可以部分采用现有病例的相关数据进行模拟。模 拟诊疗教学的目的是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病例的 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应用其知识分析获得相应的 结论,从而达到对重要的医学知识、技术、工作方法 等的记忆和理解。或采用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教学内 容,当学生存在问题或错误时,主讲教师起到及时纠 正正确引导的作用。

2.3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改方案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教学模式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目 前,对医学生的要求已不仅是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具备独立学习,自我提高的 能力。为此,根据儿科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如在主课中加入互动式教学, 将一些模拟教学实践内容引入。而在见习课中采用学生 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教学 过程中,还要引入以问题为主的形式,就是带着问题学 习,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临床见习期间,由于学生已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 识,所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加深了 相关知识的印象。有效地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将 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病患儿童的心 理,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并给出一些 相关教学视频、案例等,提高学生的诊疗可操作性。设 计临床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完成对模拟病 患儿童诊疗过程。如以往在教学中对儿科病史的采集, 常常是教师直接讲授相关方法,然后学生采集。而在模 拟诊疗实验中,学生自主分析,在诊疗过程中需要的病 史资料,设计采集方法并实施。这种模拟实验过程不仅 使学生在学习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能激 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 模拟过程中,学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体会“以人为 本”的医治理念。

篇4

儿科作为一个急症较多的科室,疾病的内容多、范围广,床位周转率很快,加上患儿有别于成人,医学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中存在许多特殊的问题。[2]

1、实习难度较大,产生畏惧心理

儿科涉及病种多、知识面广、专业性强,需要掌握更多、更广的医学知识;儿科用药特殊而复杂,每种药物几乎都需要按体表面积或公斤体重计算药量,难以掌握并且易出差错;患儿常常不能自己叙述病情,而家长叙述的病史通常是由观察和主观推测而来,如家长观察不够仔细,则可能使年轻实习医师的诊断思路发生偏差。这些均使得医学生在儿科实习期间感到特别紧张,无所适从,产生畏惧和退缩心理,甚至不把儿科学作为择业的方向。

2、儿科病人具有特殊性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众多长辈的掌上明珠,家长对实习医生有强烈的排斥心理,一般不接受实习同学的问诊查体,更不用说侵入性操作;小孩身体标志没成人明显,操作时经常哭闹,很难固定,很多操作难度加大;再加上来自患儿家长的压力,带教老师不愿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给实习同学;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缺乏与患儿接触、交流的经验,因此在诊疗中遇到阻力, 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影响学习主动性。

3、思想上缺乏重视

儿科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包括较多的分支学科,如小儿心脏、小儿血液肿瘤、小儿肾脏等,从字面上看,分类方法与成人内科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有的同学就盲目地认为在儿科实习所学到的东西在内科实习时基本上都能学到,从而忽略了儿科实习的重要性。

4、学习热情不高

儿科医生是个辛苦的职业,临床工作繁忙,经济回报低,风险高,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实习生决定将来不做儿科医生,因此在儿科实习期间得过且过。

5、教师因素

儿科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仅能专注于临床医疗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临床教学工作,把实习同学看作是写病历开检查单的帮手,有的甚至忽视实习同学的存在。

除此以外,诸如就业考研压力、师资队伍质量下降、教学管理不完善等内外科临床实习生面临的问题也不可避免。这些都限制了儿科临床实习质量的提高。教高[2009]4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监控评价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构建儿科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着手临床实习质量考试的标准化和客观性研究,到目前为止,建立了客观考试、论述题和口试、床边考核、计算机模拟、标准化病人与客观结构临床考试、等级量表、直接观察评价、出勤考核、病案记录评价、实习手册评价、视听录像评价、客观结构化或临床多站考试评价和改进型问答题等多种临床实习质量评价方法。日本对医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方法和内容有:对医学生的行为(技能、态度、礼仪)评分、对低年级评价有关诊疗的基本实际技术、对高年级评价较客观临床能力考试(OSCE)评价为高的能力。

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实习质量的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对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全面开展医学教育的评价工作积累了经验。黄秀云对临床科室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自身知识培养三方面实施质量监控,证明对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临床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季红,蒋犁,陈洪等对临床实习量化管理和考核进行研究与探讨,制定实习管理量化指标和临床综合能力量化考核指标;王慧萍,谢波,庄冬云认为,健全质量监控体系、量化管理实践全程可以实现对实习医生能力素质的全面评价。但从我国已经开展的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的现状来看,这一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及附属教学医院进行了相关研究。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1年构建了临床实习三维及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及构建针对性强的儿科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三、儿科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处在临床实习阶段的2007~200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需要构建用于评价儿科实习质量的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一,用于专家评价医学生儿科实习质量的指标系统从综合素养、基本技能、医学知识、理论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用于专家评价带教老师带教质量的指标系统从临床教学能力、临床教学内容、临床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用于专家评价教学管理的指标系统从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再根据各级评价指标拟定出细化指标群。

其二,筛选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设计咨询、选择专家、定性修改和筛选指标等步骤。

其三,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即在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选择对本方面较熟悉的专家(不属于第一轮咨询的专家之列),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设计第二轮专家咨询表,汇总咨询结果,利用专家咨询法使判断定量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其四,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

篇5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临床见习是医学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激发见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儿科学临床教学效果,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见习教学实践,结合我院儿科教研室近年来的见习教学工作,在200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儿科学临床见习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即采用了阶段教学法,效果显著,深受好评,介绍如下。

1 方 法

我们按照见习计划,将每组见习时间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结合实际患者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以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由教师进行示教问诊及体格检查,同时让学生体验阳性体征的感受,结合具体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演变、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就该疾病的重点、难点、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向学生讲解,同时启发学生思考,示范分析病例与归纳总结,穿插提问历届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并解答,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发病机制中,甲状旁腺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动脉导管未闭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差异性紫绀?房间隔缺损与室间隔缺损在体检时都可在胸骨左缘听到收缩期杂音,室间隔缺损的杂音是因血流自左向右分流导致的,房间隔缺损的杂音是怎样产生的?二者产生的机制是否相同?急性肾炎患儿在少尿期可否用保钾利尿剂?新生儿肺炎与婴幼儿肺炎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等等,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不但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这种带着问题学习的方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第2阶段,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选择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及常见症状,每组学生轮流选2名学生负责采集患儿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其他学生予以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对其表现随时进行点评,及时纠正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中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然后学生围绕有关病例进行讨论,让每位同学都开口,畅所欲言分析病情,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总结出患儿的病情特点,提出可能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进一步确诊需要做的实验室和特殊检查,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教师同时在旁边做适时诱导,提出可疑问题,最后做补充及归纳总结,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达到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如在见习小儿神经内科时,先让学生在病房询问一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史,做体格检查,然后围绕该病例结合需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判断,同时将惊厥的鉴别诊断、各种常见脑疾患的鉴别诊断穿插入讨论中,最后明确诊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教师因势利导,明确方向,对分歧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共同讨论,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3阶段,出科考核。考核内容设计为3部分:基础知识考核、病案分析、临床基本技能考核。从题库中精选60道多选题,基础知识50道,病案分析10道,内容涵盖各系统常见疾病,考后集中进行分析、讲解,进一步强化病案分析的思路。临床基本技能考核由于时间关系改在第2阶段即时指导。

2 效 果

学习结束时,对17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阶段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赞同(见表1)。

3 讨 论

表1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200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儿科学见习阶段教学法意向性调查结果

调查项目选 项百分比(%)选 项百分比(%)选 项百分比(%)第1阶段的必要性非常必要96.1无所谓3.9不必要0.0多种教学法能否激发学习兴趣明显激发89.4部分激发10.6不能0.0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明显有帮助88.3部分帮助10.6无帮助〖〗1.1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明显掌握70.9部分掌握27.4无帮助1.7出科考核指导意义明显有39.1部分有58.7无意义2.2推广价值值得推广84.9可以试行15.1反对0.0

3.1 强化儿科课本知识,培养儿科临床基本实践技能,是提高见习教学质量的根本

从以往带教实践中,发现学生初次进入临床,初次接触患者,虽感兴趣,热情很高,但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对大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已印象不深,对儿科临床基本实践技能如儿科病史的采集和体格检查等不熟悉,也没有系统的临床思维。针对这些问题,当学生转入儿科时,在第1阶段,结合实际患者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使学生在对大课讲授知识唤起记忆的同时,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感性认识,同时为学生今后能正确地进行临床实践打好基础。期间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及随意性提问方式,注意应用启发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将历届学生容易忽视的重点、难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供大家思考、回答,以进一步引起重视。总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及课外复习课本知识的强烈愿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认为多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讲解、示范、引导下,通过第1阶段的学习,不仅强化了儿科课本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次领略规范的儿科问诊及体格检查方法,体验部分阳性体征,而且培养了学生正规的诊疗思维框架和基本诊疗能力,为进入第2阶段见习打好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调查结果表明,96.1%的学生认为设置第1阶段非常有必要,认为该阶段的学习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很好的过渡,使初次接触临床的学生有一个缓冲、认识、适应的过程。

3.2 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关键

经过第1阶段的学习,许多学生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等理论知识较熟悉,但对临床基本实践技能尚不熟练,在独立分析具体病例方面,仍不完整、不系统,甚至出错,这充分表明此阶段学生临床观察局限、资料获取不准,不能合理地运用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把握不准问题的实质。总之,此阶段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较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较低。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的临床现象进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分析,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能力,可直接反映临床医生认识、处理疾病的能力和水平[1]。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是临床医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也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1,2]。所以在第2阶段要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对典型病例亲自问诊、亲自进行体格检查,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讨论,最后总结得出可能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进一步确诊需要做的实验室和特殊检查。这种讨论式、启发式的病例分析及进行主要症状、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各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强化了学生对儿科各系统疾病的记忆,而且拓展了思维,锻炼了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住主要矛盾、去伪存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过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调查结果表明,98.9%的学生认为讨论式、启发式病例分析法对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2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对第1阶段所学知识及基本的实践技能得到及时、充分的巩固和发展,为进入生产实习做好充足的准备。调查结果表明,98.3%的学生认为第1阶段教师的示范及第2阶段的亲自实践再加教师的随时启发、指导与点评,对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有很大帮助。

3.3 出科考核的关键是督促学习,发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

第3阶段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对儿科见习的重视,提高儿科学见习教学质量,在学生入科时即告知他们要组织进行出科考核,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使他们认真、严肃地完成见习任务。设计的考核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考后进行集中分析、讲解,进一步强化病案分析的思路,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调查结果表明,97.8%的学生认为出科考核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篇6

1、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在基层卫生院所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诊治工作,并能承担预防保健、卫生宣教和医学院校的辅助教学等各项工作。

2、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口腔及眼耳鼻喉科学等都属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预防和治疗以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231-02

前言

在21世纪培养全面、合格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最重要的任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对此,在今后的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取病案教学法,借助病案来引导学生分析、探索知识,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1.病案教学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在儿科学采取病案教学法的优势主要在于:(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病案教学法应用在儿科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不断的分析案例,学生的大脑时刻处于兴奋状态,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便于学生综合发展,在病案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讨,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发展。(3)病案教学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加上其本身具备的真实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儿科学知识。另外在病案教学模式下,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是急于做笔记,是主动思考,这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病案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借助病案教学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病案教学方式提倡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学生在病案讨论中,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同时学生有更加宽广的时间、空间进行知识探索,促进了学生充分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病案教学法还可以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主要是学生将学到的儿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在临床实践的能力,对具体的临床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并做出科学的判断,临床思维能力是一个临床医生必备的能力。在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病案教学,让学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病例进行探讨,并自主查找资料、文献,结合病例进行深入思考,实现了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良好结合,深化了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此过程中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2.2借助病案教学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是病案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项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疾病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可以灵活的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问题处理,并在讨论中理清疾病临床症状,然后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给出正确的诊断。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极大提升。在病案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根据病案提出关键问题,通过问题指引学生可以逐步思考、解决。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有效整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对问题展开思考。

2.3借助病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儿科学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理论知识灌输,让学生记忆、背诵,而在临床实习环节,则是单纯的讲解实践操作方面内容,很少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不高。病案教学法可以明显改善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大纲,精心挑选病例,然后结合病例设计具有探讨性的问题,进入课堂后教师将病案资料发给学生,包括主诉、既往病史、临床症状、检查结果、诊断、用药等,让学生根据病案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学生在分析病案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手头资料,还需要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认真研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案例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案例分析结束后,为学生着重讲解重难点知识,强化学生理解。

总结

综上所述,在儿科学教学中,采取病案教学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索儿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现实情况,合理的借助病案来引导学生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史晓薇.病案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效果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4):649-651. 

篇8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5 产品经理。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城乡基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2.具备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

3.掌握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儿童疾病的防疫、保健及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造成儿科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过去常见的多发病种发病率已明显降低,而且许多疾病都有其发病的季节高峰,使得临床见习带教时缺少典型的病例。

为尽量解决病例缺乏的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既往住院的典型病案及影像学资料(如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肺结核等疾病的胸片,地中海贫血的骨骼片及血红蛋白电泳、末梢血红细胞形态的图片等),加上录像、影碟、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理出典型病例,如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结核性脑膜炎等进行病例示教,同时收集了临床少见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愚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地中海贫血、麻疹等的照片,并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典型病例资料用于教学,必要时还可利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疾病信息,从而使教学形象化、生动化,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临床见习效果。同时由于临床医学涉及面广,一个疾病常会涉及到解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多方面的医学基础知识,故可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帮助学生复习以往的基础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2患儿及家属不易配合

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管理条例等法规相继出台,患者的法律意识也较以前增强,同时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人们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临床医生在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这加大了临床教学的难度。而随着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临床科室的教学负担越来越重,无形中也增加了病人充当见习病例的次数,加上儿科病人周转快,不易合作,因此有的患儿在被见习了1-2次后,其家属就会拒绝配合教学,且可供教学的病例又少,导致见习带教教师寻找示教病例的工作困难重重,学生无法见习病例和体会典型体征的情况屡见不鲜。

为此,教师们在病例的选择上需小心谨慎,注意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工作的沟通工作,如通过耐心解释医学院校在进行救死扶伤的还必须肩负教书育人的重担,以寻求家属对医学生见习工作的理解,并且严格要求学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学会与患儿换位思考,真正站在病人的角度想一想,在对待患儿及家属时态度要友好,不能把患儿当作教学模特,对有语言、发育、智能等方面障碍的患儿要耐心、体贴,对患儿进行体检时动作要轻柔,不能增加其痛楚,天冷时要注意为患儿保暖见习结束后向家属及患儿表示感谢,并耐心解答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从而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使他们能较好地配合临床见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注重以人为本,关心病人的良好医德。

3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儿科学的见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激烈压力大,除了日常的学习,他们常常还需要关注毕业分配、考研究生等,导致时间分配不合理、见习不专心;有的学生认为,儿科工作累、待遇低、责任大,自己将来不会选择儿科学作为专业方向,而常常倾向于把外科医师、内科医师作为将来选择工作的首选,对于儿科学只是为了学习成绩而学习,因此不重视儿科学见习,而且儿科的内容相对琐碎,如婴儿喂养、腹泻病的液体疗法等,以致许多学生有畏难情绪;有的学生由于习惯于被动的听课,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缺乏临床实践的主动性,经常在临床实践机会面前不知道做些什么、学些什么,不懂得利用难得的实践机会,造成见习过程敷衍走过场;还有目前许多医务工作者普遍有付出多、得到少、医患关系紧张的抱怨,也造成学生学习不踏实、想法多。

针对这种现象,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带教教师自己就不喜欢临床工作,或牢骚满腹等,那么可想而知,对见习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带教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并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有些儿童时期的疾病如小儿肥胖症若治疗不及时将会影响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同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具有非常强的修复和再塑能力,在适宜的治疗下往往可以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维护儿童健康,实现自身价值”的观念。

同时,对于见习阶段的学生经过了大课理论课的学习,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临床基础理论知识,见习阶段的教学应该改变过去以传统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如我们教学时采用了互动启发式教学法,即在临床见习中,将带教学生以每3-5名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次见习各小组轮流担任医师角色,负责采集患儿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其他学生予以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如何采集病史,并指出学生在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中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然后围绕有关病例进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互相激励。自由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要求学生总结出患儿的病情特点,提出可能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进一步确诊需要做的实验室和特殊检查,教师根据其需要当场提供检查结果,最终做出明确诊断,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最后教师以提问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将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或体征,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进行串联、对比分析,把问题讲深点透,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达到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与临床交流技能,以达到较好地完成临床前期教育向实习教育过渡的目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临床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比教学法、病案分析教学法、归纳总结教学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等,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繁重

由于学校的扩招,每年进入临床见习的班次和人数均较前有较大程度的增加,使得儿科教研室所承担的带教任务过于繁重。但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我们教研室要求带教教师必须脱产,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而且必须是讲师以上或高年资的助教,因为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临床一线工作,不断学习和吸取经验教训,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和素质,并要求每位第一次带教的教师都能去听理论课,以便吃透教材的内容,同时每位教师须加强自身责任感,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充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而在具体的见习带教工作中教师要注重与“三基”有机地结合,运用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新的理论)、基本知识(包括新的知识),结合个人或他人的经验,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把学生引导到具体的临床实践当中去,从而为学生将来独立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临床基础。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1-02

PBL教学法〔Problem-bascd learning〕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活动形式。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渐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基于此,PBL教学法在世界各地正不断得到推广和发展,近年来国内临床专业本、专科课程体系中运用了PBL教学法,对该教学法的教育目标,基本特征,教学效果评价,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各院校由于办学历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师资的学历背景和学术结构上存在差异,导致各院校对PBL教学法的认识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同时,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实践学科,与其它学科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且各医学院校条件参差不齐,因此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PBL教学并未完全铺陈开来。我校作为一所新办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在《儿科学》教学上,不能参照国外的经验,也不能完全按照国内重点院校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应立足自身,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现有的条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较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医学教育的要求,根据我院学生现状及师资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们对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五年制)的儿科学这门临床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PBL教学法,并与常规教学法教学效果进行对比,以期探讨PBL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优势及为进一步开展儿科PBL教学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本院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班68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4名,两组在性别、年龄及入学成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同1名教学及临床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2个组的授课教师。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

我们选取了儿科学各论中的新生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与造血系统疾病共38课时的理论课及实验课对实验组进行了PBL教学法,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教学及病例讨论教学法,而其他课时由同一名教授对两组采用常规教学法统一执教。

1.2.2 PBL教学组织

实验组34名学生,分为3组,以组为单位参与PBL教学,每次教学时间为2学时。在每次PBL教学前,采用抽签方式决定1名组长及1名记录员,分别负责主持小组讨论及记录整理工作。在每次讨论之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搜集资料,在准备过程中,教师不提供知识咨询。

1.2.3 PBL教学实施

PBL教学前,对学生及授课教师均进行必要的培训,使教师基本掌握PBL教学的目的、形式及方法,同时让学生能对新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实施PBL教学。

PBL病案由我院儿科教研室所有教师经讨论共同编写,病案多为真实病例改编而成,分3~4幕,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讨论的范围涵盖多系统多学科知识。

教师上课前1周内预先将PBL病案分若干次发放给学生,对于PBL病案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可通过现有的知识、查阅书籍及互联网搜索等途径寻找答案。

课堂讨论由小组长主持,学生根据所设置的PBL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每位同学都要针对至少一个问题进行发言,并进行充分的讨论,由记录员记录整理讨论要点,讨论达成一致后,由主持人做汇报发言。整个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参与讨论,仅在学生争论出现僵持时提供建议或在学生讨论中出现偏离主题时给予纠偏,并在课堂最后进行点评,同时记录学生本堂课的表现。

1.3 PBL教学效果的评价

1.3.1 考试

两组均采用传统闭卷考试,试题由题库随机选出,题型包括客观性题(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及主观性题(问答、论述、病案分析),分别占70%及30%。考场、考试时间及监考老师均由院教务科统一安排。考试结束后由考务人员统一封订试卷,并由统一阅卷老师流水阅卷,评分标准一致。

1.3.2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两组学生在平时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动态评估,观察学生课前能否有效地确定学习目标,在每次讨论过程中的发言次数、质量,参考资料的来源是否多样,口头表达是否清楚,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为每位学生填写评价量表,量表中包括15个项目,分别为脑力激荡项目5个(能够解释当前场景并作出分析;能够解释当前场景并作出分析;能够确定学习目标;拟定的学习目标涵盖各种不同的观点;思维活跃,富有建设性),搜寻数据解决问题能力项目3个(选用参考数据源多样性;能够通过互联网或循证医学资源得到适当的信息;有效运用数据逻辑思考解决问题),分享所学项目3个(课前有效准备学习目标;积极和其他组员分享想法和观点;愿意分享数据源),互动及沟通技巧4个(口头表达清楚易懂、能有效使用交流工具,如PowerPoint;能够提出并能接受建设性意见、反馈;能团结其他成员,有助于和谐相处),量表中每个小项目的满分5分,15个项目共计75分。

1.3.3学生评价

学期结束后,向学生发放关于学生各种能力自我评估的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逻辑思维、文献检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自我信心、计算机应用、合作精神等方面。问卷分9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5分,共45分。

1.3.4 实习带教老师评价

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后,向各医院儿科实习带教老师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为带教老师对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注:带教老师并不知道学生的分组情况)。

1.4 资料收集与统计

教师评价量表回收68份,回收率100%。学生调查问卷发放68份,回收68份,回收率100%。实习带教老师调查问卷发放68份,回收63份,回收率93%。统计软件运用SPSS 16.0,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2.结果与结论

2.1 两组闭卷考试成绩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闭卷考试成绩对比

在统计学上,两组学生的闭卷考试总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教师对两组学生的评价对比结果(见表2)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评估分数比较

教师对学生评价中,两组同学在脑力激荡、搜寻数据解决问题能力、分享所学、互动及沟通技巧四大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明显比对照组高(P

2.3两组学生自我评估调查问卷结果对比(见表3)

表3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评估分数比较

实验数据表明两组学生对自己评价的对比中,实验组在对自己各方面总能力的认可上相对对照组表现出明显的优势(P

2.4 两组学生实习带教老师调查问卷结果对比(见表4)

表4实验组与对照组实习带教老师评价比较

实习带教教师对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评价发现,带教教师对实验组学生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3.1 PBL教学的效果

根据本研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闭卷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PBL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过程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学习效果不可能根据一张试卷、一个操作、一个案例分析等简单的考查成绩评价出来[1]。我国闭卷考试题目往往以客观题、记忆题为主,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例子,这些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真实的病例常常束手无策,因为病人往往不会乖乖地按书本来生病。古人云: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临床医学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而PBL教学法正是从此点切入,恰好教会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2],这在本研究教师对实验组的评价及实验组学生对自我的评估中得以体现。这也让我们反思,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对临床人才的要求,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中,要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因此,建立适合医学人才培养的评估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院目前在学生儿科成绩的评价上,取消了“一考定终身”,平时成绩随意评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总成绩=70%×统一闭卷考试成绩+30%×教师评价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设想。其中教师评价分不能随意给出,必须根据学生在平时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动态评估,并严格根据评价量表为每位同学公平评分。

3.2 PBL教学的优势

3.2.1 对学生学习的促进

PBL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课,转变为自己查找资料、解答问题,主动讨论,抢先发言的主动学习模式,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对学生正确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更加有利,学生们在见习中遇到非典型病例时,不再束手无策,眼巴巴地期待老师的讲解,而能自己围绕临床实际问题,利用书本、网络资料、文献等方式主动寻求问题所在。而PBL教学的小组讨论、信息沟通的方式,又让学生学会了共享资源、团结协作,并且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3.2.2 对教师教学的促进

PBL教学法不仅让学生受益,对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教师应扎实地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技巧[3]。因此,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完全打破传统的备课方法,必须提前准备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典型病例,并提出有代表性,并且有一定深度、广度、学科融合性的问题。授课教师在课前也需认真查阅病例资料,提炼相关信息及分析资料,以便提高自己在授课时的错误甄别能力和及时发现并纠偏的能力。我院教师在共同编写儿科学PBL授课病案、教案及制作PPT的过程中,倾听意识、合作精神及授课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3 我院PBL教学存在的问题

3.3.1 教师缺乏

由于我院儿科教师师资力量不足,PBL教学又要求以8~10人小组形式授课,因此目前我院儿科学PBL教学课时明显不足,建议学校加强师资建设,壮大儿科学教师队伍,以利于PBL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3.3.2 资源不足

我院目前仍没有一间二甲以上的附属医院,同时学校可查阅的期刊、书籍及计算机网络相对少,PBL课室不足,条件简陋。使学生接触临床病例的机会少,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落后,所以建议学院能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增加学习资源及教学设施,为PBL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儿科学授课的尝试是有效的,它明显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部分师生的认可,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但这项教学方法的改革时间尚短,应结合我院实际过渡性地开展PBL教学与多种教学法并用的模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应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探索总结,从而更好地为培养新型医学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亚玲,刘亚玲,郑孝清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4):153-156.

[2]石敏,周亮,何万军等.PBL教学法在儿内科临床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3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