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0 09:41: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

篇1

二、高中语文文本研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1.注重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加强对阅读文本的研习

文本研习实际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包括文本作者)的对话。文本研习不是教学主体的独唱,应是教学主体之间(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互动和意识交流。教师对文本的研习是整个文本研习活动的

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建立人与文本间的对话关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提醒、帮助他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帮助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引入文本阅读中,真正把书读活,同时与文章作者对话。

2.运用整合思维与方法来指导具体的文本研习活动

运用整合思维与方法来指导具体的文本研习活动,可以是对单篇文本的整合式研习,也可以是某个板块或某个专题的多篇文本的整合式研习。首先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整合研习,可将在文本内容、艺术手法、思想特征上具有紧密关联或相同类似或相反却相成的两个或多个文本进行整合以进行比较教学,求同求异,设计整合教学的课程结构,以彰显教学的张力与教学活动的连

接点。

3.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指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以开放的心态进行文本研习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文本解读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诞生的特殊情境与被解读的现实情境,在相互关联的情境中进行文本研习,既要善于复活文本诞生的情境,尽量接近文本的本义,同时又要将文本与现实建立联系,探讨衍生新义,尽可能建构文本间的联系,寻找相互阐发与说明的丰富语义。另外,还应多层次、多角度,并以开放的心态解读文本,而不是主观想象。文本研习时,要引导学生不断获得有关文本知识并积累文本阅读经验,掌握文本解

读一般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4.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预习与反复阅读,深入文本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反复阅读文本,深入文本,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加深对文本主题内涵的体验,以便与文本建立起亲密的对话关系,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

5.倡导个性化阅读,加强合作与交流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形式与关系的研习方式,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并能学会合作与交流,倾听别人对文本的见解,在讨论、交流、相互补充与启发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而不是拘泥于课本与教师的教学。

6.应用如评点等方法进行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应帮助学生应用多种手段、途径与方法进行文本研习,如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借鉴古人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看书。引导学生在文本研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随时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评点是对话,是再创造,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象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并展开想象,敢于质疑作者与编者。在与文本的对话、评点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对局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的结构与主旨,体会事关文本全篇结构与主旨以及体现文本写作方法和风格的重点与关键处。在评点示例的基础上,教师可先就评点方法与学生进行研讨,然后再独立阅读并评点,再交流评点。借助评点式研习,使学生开拓思路,增加见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篇2

1.老师不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语文阅读储备

高中语文的学习不是只有基础知识学好就万事俱备了,很大程度上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储备后,对于高中语文各方面的知识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高中语文老师多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积累,那么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如“而”“之”“然”等的意思就会有一定的积累,不管是变转折,还是“的”的意译,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师的一部分教学负担,促使老师进行更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可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老师不引导学生在平常对好词佳句进行摘抄或者记忆,只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不告诉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导致学生只是单纯的浪费时间进行阅读,没有效果,对于高中语文学习就会效率大大降低,还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利于提高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2.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单一化

很多高中生都普遍反应老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太过于无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积极性,不能够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因为,老师只简单地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课本知识的传授,然后再让学生死背各种文言文,背诵很多好词佳句或者是古诗词,不对高中语文课本外的知识进行拓展,这样的教学太过于死板,并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比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如文言文《赤壁赋》的教学,老师不要单纯的只进行自己的死板教学,不给学生思考的、自己翻译的时间,一般都是老师自己进行整篇文言文得翻译,课文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翻译,课本中有明确注释为什么老师不能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本或者文言文词典来自己翻译,以此可以提高学生们进行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可是,现在的情况是老师只进行课本教学,单纯不让学生思考,这样学生的高中语文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老师的高中语文的高效性教学。

二、进行高中语文高校教学的措施

1.进行高效互动教学

高中语文的教学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与学生的高考对学生有紧密联系。为了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有效性进行高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是必须的。比如,在进行文言文《兰亭集序》的教学翻译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摆布,引觉得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老师不要让学生整段的进行翻译成现代文“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春秋年夜的小的都聚积在这里。兰亭这处所有高峻的山岳,强大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亮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抱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枚举坐在曲水旁边。”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和学生进行重要知识点掌握教学。如:“贤”的意思就是圣贤之人,“次”就是按照顺序的意思,这些都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的翻译重点词汇。所以,老师在进行高中语文互动教学时也要有目的性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应该理解的知识重点,使高中语文教学实效性大大提高。

2.进行游戏教学

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效率,老师可以加入一些游戏,进行高中语文游戏教学,从而进行高中语文知识的巩固等。比如:在现代文讲授到好的名词佳句或者是文言文的学习时,老师可以设置游戏,传递粉笔等,传给哪个学生就让哪一位学生进行文言文诗词或者是好词佳句的背诵,这样进行游戏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对高中语文重要知识点的巩固记忆,还使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高中语文的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效果。

篇3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小就知道每个词语都有其自己的定位分类,当确定该词的词性以后,该词在所在句子里的位置与用处也就有了明确的界定。例如,名词一般在一个句子中会以主语、定语以及宾语的形式出现,而动词的定位就只能是谓语,而形容词在句子中一般是定语或者补语。但是在文言文中,本该是有明确定位的词语,可以在一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舍去原来的词性,而被赋予另外一种词性,产生一种新的含义。这种只在文言文中出现的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叶,语文大师陈承泽就第一个提出了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概念,其大意是一个词在文言文中不是经常使用的一种临时使用法,它是相对于这个词的原意而言的。王世征先生在此之后又分析了当时大量的文言文课本,摘抄了一些他认为错误当成词类活用的例子进行分析。以此才将词类活用的含义逐步加以规范。文言文中一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对于判断该词是否属于词类活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不同时期文言文的词义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么词义增多,要么词义删减。所以这给高中生判定一个词在文言文之中是否为词类活用增添了不小的难度,这也直接让高中语文教材与有关的辅导资料在针对词类活用的解释时出现偏差。

二、词类活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0年苏教版语文教材开始使用直到现在,已经有很多语文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一些高中语文老师开始关注到高中语文课本中词语活用这一问题,同时也针对这个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其中主要有词本用和活用之间的辩论,文言文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辩论等众多方面。

1.文言文中词语的本用和活用的辩论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有很多原来就是本用的词被误解为活用。例如,在课文《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里,这里的“军”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释义是驻扎,将名词作为动词使用。但是在古代战争时期,军队的宿营原本就是用战车组成一道围墙,以此作为临时行营,所以“军”在这里的本义其实就是动词,释义为“驻扎”。并且,在上海出版社出版,由卢元等语文大家主编的刊物《学生文言文词典》中。“军”这个词的解释含义当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驻扎”的意思。根据上文所举出的例子,就很容易明确这个词在文言文中的本义,就能很轻松地判断这个词在某个语境当中是否为词类活用。当下,判定词类是活用,还是本用,一般是采用词频计数法。陈承泽先生通过查找翻阅各类历史文献,整理出词语在一个句子中含义的分析,以此判断该词是否属于活用。但是,一些语文学者也表示,使用“词频计数法”往往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左右(如文献质量等),且在判断中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如何才可以系统地鉴定该词在文言文之中是否属于活用,仍然存在众多分歧。

2.文言文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辩论

不少语文老师发现,文言文中词的兼类和词的活用,很大一部分老师也搞不清楚,如何区分也就成为难题。例如,在高中课文《鸿门宴》中“数目项王”的“目”字,在文言文中不但有名词的意思,而且也常做动词使用,解释为“注视、观看”,也有“用眼色表达态度”的含义,这就是兼类词。在苏教版语文课本当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词的兼类和文言文词类活用含义的混淆,根本原因在于时间的变化导致了词语意思也有所变化,部分词在某个朝代是多义词,但是随着岁月的不断更替,有些文言文词语的部分词义会改变甚至消失。因为词义产生了改变,这让一些词的所属词类也产生了改变,导致古今词语的混淆,弱化了文言文当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区别,造成学生在辨析上出现困难。当下,判定一个词是兼类词还是活用的区别标准,比较统一的判定方法是词类活用最明显的特点是拥有临时性,而词的兼类在某一段时间当中出现相对稳定。但是往往到了实际的操作之中,因为无法形成一个行业内公认的标准分辨什么是“临时性”什么又是“相对稳定”,故还是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发生。例如,由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曾经写到,在《战国策•齐策》中有:“衣”与“冠”都是将名词作为动词使用,但是在该文献介绍之中又说道:“衣”字在古文之中有穿衣的意思。所以,正确判定一个词是兼类词还是活用,对于学生甚至高中老师而言,都有一定的困难。

篇4

习惯了白话文语言习惯的现代人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离不开注释的辅助。而做注的人就是通过研究我国古代的语言和文字,充分了解文言文作品的背景与内容,提出科学合理的理解,并用规范的方式合理地对原文进行注释。对于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而言,文言文的注释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图,并且掌握文言文注释的基本体例与方式。

二、解决文言文注释问题的办法

第一,作为教材组织、编辑、出版部门,应该在教材出版前,组织专家学者,对文言文的注释,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查指导,消除差错,使注释趋于准确无误。

教材出版后、使用中,要利用走访教学第一线和网上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教师对文言文注释的意见,发现不正确的注释问题,经辨析校正后,及时予以更正。

常年设立文言文注释争鸣意见箱,对有问题的注释提出异议或提出正确答案的作者,给予奖励。

不论通过什么方法发现了问题,都要及时解决,通报所有的教材使用单位。以免造成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第二,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注释的正误,既不迷信书本注释,也不妄自尊大,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研究文言文注释问题。文言文注释属于编注者的看法,它的目的在于,解读文言文的内容有什么或者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注释对原文进行理解,获取知识。那么,如何才能发现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问题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肤浅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是提高自身的训诂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针对文言文的注释问题,需要提高自身的训诂知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有自己掌握更丰富更科学合理的训诂知识,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知识储备,为学生做出精准的讲解和详细的分析。

二是掌握诊断注释问题的技巧。

为了更好的诊断注释是否出现错误,方便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的注释方案,笔者总结了以下四个技巧:①语言规律:检查注释是否符合语言规律,比如构词的规律、句法的规律或者表达的规律,其中也包括语言形式,也就是文字与语音的规律。②文情语境:判定注释是否符合文情语境,比如注释是否符合话题的主旨和文脉的思路,联系上下文的关系、解读本句意思顺畅与否等等。③逻辑关系:注释的思维要符合逻辑,带入原文中要依顺常理。一旦注释造成原文的思维出现不合逻辑的现象,发生事情违背常理的情况,那么这个注释就需要进一步斟酌,需要更正。④客观实际:语言作为人类内心和精神世界的表达,更多时候是对客观世界的升华和反应。当语言陈述事实时,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一旦我们注释的语言内容在理解时不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那么此处注释就不符合作者的原意,注释需要进一步推敲和更改。

三是切忌墨守成规。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不能走入“本本主义”的误区,即使是课本中的注释,它也仅仅是代表编写者的个人观点,它不是解读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的金科玉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精神,打破传统注释的窠臼,积极探索文言文注释讲解,对于解释不通,或者可能存在问题的注释展开深入的探索。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32

文言文可谓是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其中还蕴含着古人博大精深的智慧与文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节选的各类古文,对于已经有了一些文言文学习基础的高中生来说,可谓是经过精挑细选最适合的古文基础读物。因此,不管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为了满足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学习古文必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被重视起来。

然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却并不如预计中的那么高涨。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一、高中古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

1.古文晦涩难懂,学生能力不足,接受困难

文言文产生的环境距离现代生活较远,而且与现代汉语在语法、构词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陌生感。许多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十分简单明了,一旦到了古代汉语中就大相径庭了。比如,“汤”在现代汉语中是“煮东西的汁液”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中则多是“热水”这个意思。《两小儿辩日》中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一句,“探汤”就是把手伸进热水里的意思。

还有各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句式。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就分为:用“者”或“也”表判断,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还有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语法学习与现代汉语学习区别较大,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地方也不多,因此很难融会贯通。

2.古文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教学仍是“阅读―翻译―背诵”这样的“三段论”式教学方法居多。因为大部分文言文都要求背诵,而且在如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与家长把成绩放在学习的首位,忽视了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少学校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依旧在实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教学,完全没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

比如,在文言文阅读训练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讲解翻译题的时候,只顾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和死记硬背答题技巧,而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不给学生时间来融会贯通,久而久之,很有可能让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把对文言文的好奇扼杀在摇篮里。

二、培养高中生古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课件,打造现代化课堂

在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的当下,教学过程中借助幻灯片放映音乐、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越来越普遍。作为一门偏工具性且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课内外的名篇佳作,以此帮助学生将单一的书面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多维理解。

同样,在古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高效率,应该被教师作为辅助讲解的首选。比如,可以提前在备课时选用PPT课件,增加知识的补充。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教师备课时在PPT课件中加入课文朗诵的小视频或者音频,同时还有关于“完璧归赵”这个典故的由来拓展课外知识,利用有趣的网络视频或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入介绍古文时代背景的PPT内容,丰富课堂容量,拉近学生与古文之间的距离,把枯燥的文言文课堂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生动有趣的课堂。

篇6

在高中语文中施行个性化的阅读模式,主要是为了塑造学生的性格,增进他们的情感交流,接受语文知识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各个方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因此,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一、高中语文中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语文中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高中语文中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应该从高中语文课本的基础知识学起,按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来进行学习,对课本的知识要有所了解。

2.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能够明白课本中内容呈现的多元化,同时要理解每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要注重情感因素,正确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并能够读懂作者的意图。

3.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掌握作品及作家的具体介绍,了解作家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同时还要掌握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怎样对文章进行构思的。通过阅读,再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有个总体的感受。只有学生熟读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才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精神。

4.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高中语文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觉得干巴巴的阅读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有的学生不听老师的教学安排,老师让学生阅读,学生在下面东张西望,认为阅读的过程非常枯燥,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使更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课程。

5.与以往的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气氛是比较活跃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该说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逐渐适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然而,有的高中语文老师却把教学的方法弄混乱了,借用了一些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但教师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就使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走进了另一个误区。

6.高中语文课堂上过分的热闹,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有些老师很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非常多,使整个课堂的气氛处于非常高涨的状态。课堂上的气氛的确热闹了,但是当我们仔细的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表面的热闹,只是掩盖了学生的不认真学习的思想状态,学生并不能从这种无效的探究中有所收获,这种方法只会使课堂的学习效率下降。

二、个性化阅读对高中语文老师的要求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老师,应该在课堂上不断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首先,高中语文老师要热爱阅读,教师应该熟悉高中语文阅读的方法,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日常的备课过程中,阅读语文课本,并且要与文章的作者对话,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够更好的教给学生文化知识。

2.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非常开放的,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老师就应该制定好语文教学目标,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目标教学,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要抓住语文课程的总体思想和规律。

3.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教师要对教学的大纲和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有所了解,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学生作出具体的要求,并且不断的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得到成长。

4.优化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教学老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创设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语文学习环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水平和学习方法不是完全相同的,同时教学的内容也带有着一些复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然后再编制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且能够感悟到语文阅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5.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感受,并且加深理解,要不断的在认知上获得一种能力,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处于活动的状态,我们的手、眼睛、大脑等感官是在进行相互的协调,是主要的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基本方式之一,是锻炼思维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并且要对课文进行熟读,反复的阅读。经过多次的阅读,学生可以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

总结: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们多多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阅读的语感,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语文,加强学生的语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抓好语文课本,引导学生们精读教材,对他们进行语感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舒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2]谢银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篇7

新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这一教学活动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然而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学生学习文言文,既能掌握我国的古代文学艺术,又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在学习高中语文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尽管在课堂上学生会经常性地接触到文言文,但是由于文言文与当前学生的生活相脱离,再加上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会运用到文言文,因此学生认为文言文的学习较为枯燥无味。

与现代文相比较,学生更加偏爱现代文,不喜欢文言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在讲解现代文的时候,教师会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剖析重点字词、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等。同时教师要设计有趣的导入,有时候也会设计问题导入,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然而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字词句段等来设计教学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考

1.创设真实的情境,走进文言文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文言文的应用是非常少的。同时在文言文教学中,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这就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的学习较为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其要创设文言文情境,活跃课堂的气氛。然而教师该如何创设文言文情境呢?通常情况下会用到课本剧这一方法。所谓课本剧是指让学生演绎文言文中所阐述的历史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师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导入: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当学生评价完这位家长的观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在导入环节中,学生已经明白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后,教师要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师说。在这个导入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文言文世界,了解到本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从而提高了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2.解读文言文,体会文言文

从本质上来讲,文言文学习就是翻译、理解文言文。文言文的创作时代与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理解每篇文言文的内涵,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以及句子的意思。我们知道,文言文中的很多字义与现代的字义存在着不同,一旦学生没有正确理解这些字义,就会产生误解。如:文言文中所出现的“妻子”这一词,在古代“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然而现代“妻子”的意思是男子的配偶。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辨别古今意义不相同的字词,避免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出现错误。有时候学生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这个时候,教师要详细地讲解,并且要补充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用现代汉语流畅地翻译文言文。

3.诵读文言文,领略古文风韵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诵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所蕴藏的风韵,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同时,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慢慢揣摩学习文言文方法的一个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不是机械的诵读,而是要根据文言文的语气、节奏以及情感来记忆文言文。在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字音存在错误,那么就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字音。另外,教师要梳理整篇文章的层次,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上诵读。

比如:在《赤壁赋》教学中,我们知道《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虽然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都属于散文经典。在诵读本篇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作者豁达的胸襟,感受本篇文言文所蕴藏的音韵,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欲望。

4.品读文言文,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生,其必须要具备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在培养学生鉴赏文言文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调动起自身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并且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塑造出新形象。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摈弃实际生活,进入文言文的世界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当然,学生也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言文作品中,真正感受作品中所蕴藏的风韵。

比如:在《劝学》教学中,教师要将“读”作为主线,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通常情况下,教师要采取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这四种训练方法来进行阅读。不管是运用哪一种训练方法,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细细品味语言,感受句子中所蕴藏的内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对本篇文言文有了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同时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在文言文熏陶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提高学生翻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当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之后,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文言文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也能够让其掌握每篇文言文所用到的写作手法。高中教材中所选择的文言文作品都是经典名作,这些名作不仅蕴藏着人文性,还蕴藏着美感,有助于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借助文言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汲取古人优秀的思想品德,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言文阅读本身是一个熏陶人文素养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学习文言文,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风韵,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变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开展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翻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8

语文学科在各阶段的教学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学方式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以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研究最为广泛。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中语文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语文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高中语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把教学目的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无课堂互动。应试教育教给我们的认知是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学好语文课本上的知识。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授课中较难理解的部分着实难倒了不少同学,《滕王阁序》是王勃的经典之作,该文中许多优美的句子(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数次的被同学们在作文中引用,但是长久以来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就是读——翻译(讲)——读(背),再加上文言文晦涩难懂的语言就造成了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们在学习语文时提不起兴趣的现象,因此再好的文言文同学们学习起来也毫无积极性,这种只强调教学而不重视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不能很好的掌握文言文的知识。并且在语文的课堂上大多时候都是老师为主体,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缺乏与同学们的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而且教学效果也让人不满意。

2.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不当。创作于1934年的《雷雨》是戏剧家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作为高中语文课本中经典之作,《雷雨》的教学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话剧的认识,自从多媒体资源引进教学之后,教师对该课的授课方式就改为了先看话剧后讲课,这无疑加深了同学们对该作品的理解。但是正是因为过度依赖于多媒体形成了教师离开电脑不会教学,学生离开电脑不会学习的现象,这无异于是弄巧成拙。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多媒体作为教学的工具它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本末倒置。正如《师说》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过度依赖于教学的辅助工具。

3.教师的自我反思工作欠缺。衡量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标准一方面就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当语文教师完成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后,一定要对自己这一学期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自我反思的教师少之又少。老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改变教学手段,采用更多的课件资源,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

二、高中语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研究

1.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要想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要把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动带进课堂,学生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经历的最重要历史资料。要想使学生理解这样一首晦涩难弄的文言诗,光从诗的表面意思上下手是不够的。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每个人在过端午节时都会吃粽子,在南方还有可能看到赛龙舟的表演,而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纪念这首诗的作者——屈原,这些都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授课时老师要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能够将课本知识与其自身的生活关联起来。在教学中树立其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2.调动学生的兴趣。所有的大文学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同样语文也是来源于生活的,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反映了作者创作的背景。如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大多都是人物生活事迹的真实反映。教材内容与生活的结合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思考,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同时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

目前,我国对文言文的教学确实收效甚微,老师采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的采用填鸭式和复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是死记硬背,其教学有效性极低。在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诗词和文章所占的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并且高考题目中关于文言文的试题分值也非常的高,这就要求,对于高中文言文,我们必须给予重视,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教学。

一、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难学的文言文,学生是很不愿意学习的。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方法,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这样就会大大的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到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出神韵,读出情感来,让学生在艺术赏析中产生学习兴趣。对于课本的内容,教师可以再次编排,改写成话剧、小品、相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上课,在《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二、 正确诵读,树立学习信心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的学会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的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的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是件和人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的进行诵读了。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会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越来越有信心,自然就有利于文言文的教学了。

三、 巧用多媒体,活化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74-03

学习文言文,不仅对加强国学教育、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古书和古文写作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释,关系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质量。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情况并不乐观,原因在于教材编写出自多人之手,难免出现注释问题,这给中学文言文教与学带来众多不便,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当前,系统研究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学者为数不多,本文摭拾数例,讨论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注释术语使用不规范,致使语义注释和文意注释混淆

何为语义注释呢?语义注释是指表述或显示文言文词的概括义和句子的句面意义的注释,往往体现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严格对译。与语义注释相对应的文意注释,是指陈述词句在文章中的内在含义,反应了作者在客观语义中所包含的主观经验内容。文意注释经常使用的注释用语有:①“意思是”、“这里是……的意思”;②“指”、“这里指”;③“比喻”、“言外之意是”。我们见到这些用语,一定会认为该句的翻译是文意注释,而非语义注释。

但是课文中个别注释没有注意二者的差别。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有“朝济而夕设版焉”一句。课文下的注释对此句的解释为: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很明显此句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严格对译,属于语义注释,但文章却用了文意注释“指”这一注释用语。

必修3中的《过秦论》一文,有“却匈奴七百余里”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却,击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却”的解释为:退。①击退比退的意义狭隘,击退仅仅是打败,而“退”不仅含有打败的意思,还有以退为进的作战方略。“击退”只是在教材中具体意思的表述,是特指,是文意注释。因此写为“这里指击退”更加准确。《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有“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走,跑,这里指逃跑。古汉语字典注解:走,跑,逃走,逃跑。②例如:“双兔傍地走。”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杜甫的《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里的是“逃走,逃跑”的意思。可知,“逃跑”是“走”的另一个义项,没必要用“这里指”这个特指的术语,因此最好去掉。

二、语法方面的讹误

中学语文教材中,语法方面的讹误也存在。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有“又欲肆其西封”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往西扩大边界。可见,此处的“西”翻译成了状语。“封”的是“疆界”,而“西”的位置在“封”的前面,因此,“西”应译为定语“西边的”。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作品选》对此处的注释为:必然要扩张西面的国界③。此种翻译才是正确的。

所以,文言文翻译时,不但要注意句意的通顺,还要看句子的语法结构是否规范、正确。

三、注释详略不当

1.需要详解,却过于简单。有的注释过于简单,以致于让师生费解。例如:必修1中的《鸿门宴》一文,有“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亡关中。”课文下的注释为“左司马,官名”。读高中时,我曾质疑过这“左司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官,到现在才明白,“左司马”并非一般无足轻重的官员,而是军中管理军务、执行军法、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成员。这样的一个核心人物居然当了内奸,难怪刘邦在回营之后,立刻诛杀了曹无伤。如果课文此处的注释能更详细些,那么学生对课文内容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更有利于主旨的体会。又如,必修2《兰亭集序》一文,有“一觞一咏”一句。课文注解为“喝点酒,作点诗”,对“一”没做解释。古代汉语字典中对“一”的解释,其中的一个义项为:或者。②《孙子兵法·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戴圣《礼记·杂记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可以推出“一”确有“或”的用法。课文应该作注解,以免学生对最简单字的错误理解。

必修3《过秦论》一文,有“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瓮牖绳枢,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形容家里穷。牖,窗户。枢,门扇开关的枢轴。”“瓮牖绳枢”这四个字都是名词,每个字在此处都应是活用的。因此,注释应标明:“瓮、绳,用作状语。译为,把瓮,用草绳。牖、枢,用作动词。译为,做窗户、系门轴。”

必修5《陈情表》一文,有“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见背,弃我而死去。古代汉语词典中对“见”的解释为:“见,指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④该文中的“见”可引申为“我”。课文应注明“见”的引申义“我”,直接对“见背”进行解释,有点令人费解。

2.没必要做注释的,却做了注解。有些简单注释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出现,后面没有必要再次出现,以免重复啰嗦。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中的《鸿门宴》一文,有“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之沛公军,到刘邦驻军地。之,到。“之”字在初一时就有注解,这里就无需再注解了。选自《韩非子》中的《郑人买履》一文中,有“至之市”一句,在这里“之”课文注解为:之,到……去。既然在初中课本中已经出现,并且作了解释,那么在高中教材中就没必要再次注出,重复的出现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注释欠准确

注释欠准确是文言文注释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在注释时要考虑很多因素,结合客观实际、上下文、具体语境,尽量使文言注释接近本义。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峡》一文,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课文将“曦”字解释为“阳光”,是不准确的。首先,从结构上看,“不见曦月”中的“曦”与“月”并列,“月”翻译为“月亮”,那么对应的“曦”就应该是“太阳”。古代汉语词典中有此说法:“曦,指阳光。也代指太阳。”④因此,此处的“曦”应翻译为“借指太阳”。在此篇中还有一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课文注释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根据生活常识,我们可知道,这种解释不符合客观实际。“白色的急流”是无法“倒映各种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较为平静时才现出其“碧绿”,也可以“倒映着”岸边的“各种景物的影子”。译文应该是“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有“可汗大点兵”一句。课文注解:皇上要大征兵。“可汗”,我国古代鲜卑、蠕蠕、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诸多的历史剧中,我们都可听到此称呼。课文译为“皇上”不合乎当时的称呼,应保持“可汗”的称谓不变。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一文,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忧谗畏讥,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把“讥”解释为“讥讽”显然是不对的。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讥,指责。④后面用“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一句对此种意项进行举例说明。因此课文中的“诽”并非“讥讽”之义,而是“批评、指责。”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鸿门宴》一文,有“妇女无所幸”句。课文注解为: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这句话是范增劝项羽时所说,文中“妇女无所幸”说的是刘邦的态度,当时的刘邦显然不是“封建君主”。教材的错误在于将君王的宠幸和带有“尊崇”意义的“幸”字没有区别开。然而,这篇课文中还有一句“今事有急,故幸来告张良。”此处的“幸”教材中没有给出任何解释。此处的“幸”应当做敬词讲,表现出对方使自己感到荣幸。因此,“幸”字的含义很丰富,不可狭义理解。

又如,必修1《鸿门宴》一文,有“奉卮酒为寿”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我们不难发现,在此处,“寿”是作“祝福”讲的,此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寿”字的本义是“长寿”。在古文献中,向尊者敬酒或赠送礼物以祝其长寿即称为“寿”。古代汉语字典中“寿”有一个意项是:敬酒并祝人长寿。②本文中还有一句“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此处的“寿”字在文中没有做解释。其实,此处的“寿”和奉卮酒为寿中的“寿”字含义相同,即,敬酒并祝人长寿。

又如,必修2《短歌行》一文,有“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存,问候、怀念。把“存”解释为“问候、怀念”是不准确的。“问候”和“怀念”是两种意思。从文意可知,老友来看望,此时,应翻译为“问候”更为准确。若译为“怀念”则说明作者同好友还未见面,这与史实不符。再者,古代汉语字典中,是这样解释“存”的,一种意思是,看望、问候。②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另一种意思是,思念,如《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两种不同的意思,在本文的注释中,却合为一项,令人费解。可见,本文解释有误。

再如,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有“王好战,请以战喻”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将“喻”解释为“比喻”是错误的。《论语·里仁》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皇侃疏:“喻,晓也。”可见,先秦时代,“喻”表示“明白”、“开晓”之义。实际上,“喻”表示“比喻”之义,开始于战国晚期以后。在孟子写此篇时,还未出现“比喻”义,以此说明本文中的“喻”应当是“明白”、“开晓”之义。

五、对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辨别有误

所谓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同一读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古今是相对的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两者为古今字一般写为:“某”同“某”。所谓异体字,是两个或几个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字。互为异体字关系的字一般写为:“某同某”。所谓通假字,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某个字本有专字,可古人书写时没有使用这个专字而是借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这种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字是本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字是通假字,也称借字。两字之间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两字为通假字一般写为:某通某。在中学课本中,某些注释对三者的辨别有误。

1.把古今字错判为通假字。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八则中,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课文注释为:说,通“悦”,愉快,高兴。“说”和“悦”两个意义完全不同,“说”有开导的意义,心中苦闷,被好友开导过后,心中欢乐,而“悦”有“高兴”之意。可见,“悦”和“说”有意义上的联系,是古今字,非通假字。《左传·僖公三十年》中,有“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后来写作“悦”,高兴。因此,二者实为古今字。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中的《鸿门宴》一文,有“拒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内,通“纳”,接纳。《说文》:“内,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由此可见,“内”的本义是纳入、进入。课文中“内诸侯”的意思是把人才贤士招进家门,可以理解为收容之意;与“外”相对又有“内部”的意义。后人为了区别“内”的接收、接纳与它的其他含义,在“内”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系”部,使它的表意功能更加明确。《说文·系部》中解释:“纳,内也。”所以说,“内”是“纳”的本字,“内”和“纳”说为古今字更为准确。必修2中的《离骚》一文,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章通彰”。很明显,两者在此处被判为通假字。《说文解字》中“章”的意思解释为: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可见“章”的本义为乐曲演奏结束,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因此,“章”有“表彰”之义。《说文》中也有对“彰”的解释:“彰,文章也。从系、从章,章亦声。”从此可见“彰”字是“章”加一形符而构成的。二者应为古今字的关系。必修2中的《赤壁赋》一文,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冯,通凭,乘。古代汉语词典中对“冯”的解释如下:“冯,凭的古字。凭借,依恃。”②可知,二者为古今字关系。

2.通假字误判为异体字。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4《窦娥冤》一文,有“这都是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一句。课文下的注视为:每,元代时的口语,用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相当于现在的“们”。在这把两者误认为了异体字。实际上,其二者应为通假字关系。“每”,《说文解字》注曰:草盛上出也。其本义为果实。“每”本身不具有作为语助“们”的功能。二者在意义上没有联系,但古代二者读音相似,二者互为通假字。

3.异体字误判为通假字。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5《逍遥游》一文,有“北冥有鱼”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冥,通溟,海。在这里把二者判为通假字是不合理的。《说文解字》:“溟,小雨溟溟也。从水,冥声。”引申为:“模糊”。《说文》:“冥,幽也。从日、从六。”可见,二者本义都是昏暗。两者应为异体字关系。

在对待文言文注释问题上,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去进行教与学,实事求是,不可不懂装懂,误人子弟。同时,希望编撰中学语文教材的部门、专家在文言文注释方面,精益求精,广泛吸取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新成果,共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注释:

①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第4版).商务印书馆,2010,320.

②古代汉语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9:1093,945,729,124.

③朱东润,中国历代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6-87.

④古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8:749-750,1673,688,1166.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高中《语文》(必修1至5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