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0 10:29: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1

1.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全国14个地区的在校中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普通样本9728名,样本入组标准:①能上学没有重型精神病,但不排除轻型心理障碍。②受试对象为在校中小学生。③填表人为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知情监护人,要求填表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取样时间为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

1.2研究工具

1.2.1儿少心理问题筛查表

小学生由父母填写,中学生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与父母讨论填写。每个条目为0,1记分,如果条目描述的问题与自己(孩子)相符圈1,否则圈0,分数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包括有15个分测验:注意问题、活动问题、品行问题、情绪问题、强迫问题、社交问题、认知与社会能力问题、躯体运动问题、言语问题、学习问题、精神病性、情感问题、人格问题、性问题、睡眠与饮食问题。

1.2.2儿少心理健康量表

小学生由父母与孩子共同讨论填写,中学生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与父母讨论填写。在每个维度中只选择一个与自己(孩子)情况最相符的等级,测试时间一般需要15~20分钟。

记分方法有两种:维度分是按等级记分,即被试选择的等级,1=过度性病理行为,2=过度性神经质行为,3=高健康状态,4=一般健康状态,5=低健康状态,6=缺失性神经质行为,7=缺失性病理行为,1和7属于疾病状态,2和6属于亚健康状态,3~5属于健康状态。在计算领域分和总分时采用5级评分,对原始等级进行转换,5=高健康状态,4=一般健康状态,3=低健康状态,2=亚健康状态,1=疾病状态,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2结果

2.1儿少心理问题患病率

根据CCMD-3诊断标准和频数分布计算出划界分及对应的患病率,结果显示注意问题、社交问题、学习问题、言语问题、人格问题、睡眠饮食较严重,各问题患病率在2.3%-19.5%。

2.2儿少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比例

结果发现父母评定儿童在情绪反应、注意力、思维内容处于病态比例较高,思维内容、注意力、自信与自尊、责任感、学习与工作、人际交往等处于亚健康比例较高。

3讨论

篇2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6-0137-02

“三校生”学生指完成在技工学校、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高中学校(统称三校生)的专业学习并通过正规考试升入专、本科阶段继续有关专业学习,期满通过相关考试获得专、本科毕业证的学生,是目前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由于各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就业市场对各专业需求饱和,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通过提高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在社会竞争中取胜是“三校生”学生继续求学的外在动力,但在笔者具体接触到“三校生”的学生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建设薄弱,对前途有较大的迷茫,主要表现如下。

(1)自卑心理。作为完成中职学校专业学习刚刚升入专、本科阶段的新生,他们存有明显的特殊性,短学制的轰动性就足以引起全校专、本科生的侧目。他们本身也不能马上适应由中职学校升入专、本科群体所引起的变化:作为已经历中职阶段的管理体系、已养成个人习惯的“老学生”在重新适应刚入学的“新生”身份和适应专、本科生的管理体系,面对同期参加高考的同学已成为同校的高年级学生的尴尬身份时,自卑心理作祟,导致不少学生试图本着“无人认识,躲在学校最寂寞角落完成学业”的心态完成专、本科阶段的学业,让大家忘记他们的与众不同,从刚入学就奠定了不健康的基调。

(2)自负心理。能够中职升入专、本科的学生大多为中职学校成绩优秀、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学生,在学期间荣获的各种形式的奖励,在学生的心里已经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不仅影响学生的外在表现,也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但在加入专、本科生群体后,原有的心理优势存在的外部环境荡然无存,但形成的心理优势的定式却无法立即消失,而专、本科生群体内部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的这种优势心理无法立即升华为正性心理,偏激应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中一切与己有关的事物,表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3)浮躁心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思潮已经渗入学生的思想深处,经历中职阶段的学习、生活后,急于在短短的专、本科阶段有所表现,在新加入的群体中有所作为。这种急于得到新环境肯定的动机和出发点无可厚非,但部分学生的所作所为缺乏深思熟虑,不能正确的评价、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的把握机会,言行失当,举止失衡,甚至是无视法纪、法规、校纪、校规来引起同学的注目的行为,在为自己增添了额外的烦恼的同时,暴露出学生内心的浮躁。

(4)盲从、逃避心理。许多学生升专、本的主要外部原因就是回避就业矛盾而盲从“升专、本”大流继续学习或盲从于“升专、本”的需要,没有理性的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更缺乏对人生的理性规划,仅满足于“升专、本”的现状,而忽视了专业学习的连续性、社会对各职业层次需求的差别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盲从升专、本,为日后选择就业单位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5)经济问题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勉强坚持完中职的学习,甚至是负债读书,再坚持专或本科的学习无疑是接近所能承受经济负荷的极限。但内心渴望读书的愿望却如此迫切,作为仅两年或三年毕业的学生,他们所能得到贷款的概率很小,以学生的身份作兼职,在社会“打工”所获得的收入有限,维持个人温饱已属不宜,再面对五六千元的高额学费、求学期间的住宿费、书费等经济支出,这些完全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已无力承受。这些特困学生面对高额的经济支出、面对更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式、面对“考研”的激烈竞争及研究生自费的趋势,鼓励自己坚持学业的信念、希望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后一点点消失、接近破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据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的表现区别对待,加强心理建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我们的工作,对现已升入专、本科的学生而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人本管理,强化欣赏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本化管理是以谋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学生管理活动,不仅注重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心理建设不足的现实,以欣赏教育为工作的出发点,尽可能更多地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优点,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树立学生的自信,肯定学生一切积极的、正面的优势和特长,使学生更多的得到来自本科生群体的肯定和鼓励,尽快地得到大家的认同。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自负情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日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顺利完成学业。

(2)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现状。在全力落实“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提案,认真执行落实国家和学校现有的对特困生的各项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缓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的能力,在拓宽学生勤工俭学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抵制腐朽的“消费道德”观和“拜金主义”对学生的侵蚀,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以解决,最大限度地解除学生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负担和心理困惑。

(3)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通“奖、助、贷”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关心、关爱、扶持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就业,解决后顾之忧。我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一调查、了解、走访,一一审核,真正做到应该资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为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我校与国际友人、国内知名企业冠名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如石川奖学金(日本)、联邦制药、宋玉器、东宇等奖学金,同时还开展了党员一帮一活动,使特困家庭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坚定理想信念,建立自信心,战胜自卑心理,顺利完成学业。2008年共有471名同学;2009年共有530名同学;2010年562人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这些受到学校资助、受到帮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4)帮助学生理性的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消除盲从、逃避心理。由于升入专、本科的中职学生已经经历过择业历程,在思想上存有畏惧心理;在升专、本的具体专业选择过程中受招生院校的具体招生专业、规模的设置限制而无法与中职所学的专业保持一致;即将面临的考研专业选择就又造成学生的困惑;毕业时以何种身份求职成为学生关心的焦点,帮助学生在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同时,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和学历的要求,利用现有的心理测评系统为学生理性认识自己提供科学依据,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树立自强就业、自主择业的观念,积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在满足个人生计的前提下,设计多层次、多目标远期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人生规划,实现人生目标,完成人生理想。

(5)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跟踪式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适应心理教育、恋爱心理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了解困难家庭毕业生所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对因就业压力而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建立起特殊学生群体档案,以学生工作队伍和心理疏导老师为依托,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注,鼓励他们保持一份稳定、健康的心态,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战胜挫折,顺利完成学业。

对仍在中职学校学习即将升专、本的学生而言,为避免类似的情节再度发生,影响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必须在中职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作好防微杜渐的工作,使学生快速适应升专、本以后的生活。

(1)在中职阶段对即将进行面临升专、本的学生明确升专、本的利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心理特点、社会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的需求层次的要求定位及各自家庭的具体生活状况后对职业生涯进行充分的考虑、理性的规划,减少盲从。

(2)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可操作性,从入学起明确自主择业的方向和努力目标,多方位的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异常,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完善学生应对挫折和社会现实、竞争严酷性的心理准备。

(3)中职学校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管理质量,完善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中职学院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改进教学计划、完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接轨和相关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个人素质,拓宽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学生就业的迷茫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杨晓明高职“三校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与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6(8).

篇3

随着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各地出现了许多寄宿制初中,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除去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和过去不完全一样的问题,很多问题带有独特性,只有在寄宿制学校中才会出现,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想方设法处理好这些问题。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奋斗目标

作为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相对来说是比较模糊和不明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理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处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刻不容缓也作用巨大。应结合语文、思品等课程,教育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的信念;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读书、演讲等活动,教育学生树立人生能有几回搏,幸福不会从天降等奋斗拼搏的精神。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理想与信念,再加上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必要的督促,学生就很有可能投身到紧张的学习生活当中,消除失落感,焕发出积极向上的力量,消除颓废消极的情绪,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二、在贯彻激励性原则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抗挫折教育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渴望尊重和成功是人之特征,爱听好话爱听表扬是人之特性,正面引导、鼓励、激励是课改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主流,但更要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因为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大河的水流一样总是向前奔去,但必有漩涡和回流,这是规律。人生就像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要教育学生树立“困难对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对强者则是宝贵财富”的信念,面对挫折,要有必胜之信念,做搏击风浪之海鸥,付出多少,才能有多少回报。如果学生有这样的信念,他们就会笑对挫折,笑对人生,从容乐观地面对紧张或许有点枯燥的学校生活。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是学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好坏来评定学生的优劣的做法必须改变;二是要重视良好班风的建设,对学生来讲,班集体是其主要的社会生活环境,良好的班风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三是重视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也是区别于学校各科教学的主要特征;四是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是潜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五是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极大,一个健全、和睦、情感温暖、民主的家庭,是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六是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关心、融恰、愉悦的心理氛围是非常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

四、加强家校联系,多渠道育人

篇4

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不断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才是优化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以下就来讲解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传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及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学生在社会中人才的竞争能力,通过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调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高校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可避免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还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中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的问题,不仅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且还都是形式主义,并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没有完善的心理咨询时,在心理咨询中也没有从心理学技术以及理论中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保密性也比较差,就导致学生不敢去进行心理咨询,故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开展的越来越不积极,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只是形式性的存在,并没有在学生中切实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

(二)心理个体咨询中的问题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与个体咨询的学生,不仅其没有针对性,而且对于学生个体中存在的心理缺陷没有足够的认识,妄下定论,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与疏导。对于存在心理障碍以及人格缺陷的异常学生,没有耐心与学生交谈,而且在心理健康咨询中,也没有排除其心理障碍,没有很好的发挥调节学生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收获成效。

(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落后

高校的心理教育观念还只是传统的教育形式,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研究调查,往往简单的说两句话就结束了,这种草率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没能给予学生有效的心理指导,还会降低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照搬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没有中国特色,并不适合在我国使用。

三、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弊端的对策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全体学生面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受益面。并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的渗透,多途径的开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专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并针对当前高校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导师的培训,提高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

(三)在高校中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

当今的高校教育中,网络的普及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可以在高校中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隐私顾虑,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心理咨询上可以是个体咨询、电话咨询、当面咨询、邮箱咨询、QQ咨询等,在高校中开展多样的心理咨询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咨询意识,使学生能够对心理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由上可知,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冲突与矛盾,还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技能。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还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切实有效的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艳凤.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J].理论界,2011,(08)

[2]曹峰涛.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2,(11)

[3]蔡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08,(06)

[4]郭庆.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J].才智.2011,(19)

篇5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量的激增,特别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范围的拓展、学习压力的加大,使中小学生逐渐成为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1]。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有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6.4% ,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占4.2%;初中生有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5%[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在发达国家3~15岁儿童少年中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占5%~15%。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3]。相关研究显示,在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约3亿)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由此可见,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峻,我国许多城市都已开展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4],本研究对唐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下一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此研究随机选取唐山市中学和小学的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分别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八、九年级进行抽取,共280名,被试具有代表性。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为92.5%,其中男117名,女142名。

1.2 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5],此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编制的,用于测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自评量表,在学校教室专业人员统一施测,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独立完成,严格遵循保密原则。此量表共100题,由效度量表和实际量表构成。其中效度量表包含10个题目;实际量表共90个题,包含8个因子,每个因子代表中小学生心理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敏感倾向、身体状况、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为是否答题,按0、1计分。每个因子得分分为3个等级,第一等级:0~3分、第二等级:4~7分、第三等级:8分以上。得分越高,代表心理问题越严重。总分在50分以上表示有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需慎重对待。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1.5软件包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到的统计方法是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1)唐山市小学1~3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结果显示小学1-3年级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属正常水平,而且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唐山市中小学生(4-9年级)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 唐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阳性检出率为17.0%,各分量表阳性总检出率为总人数的62.2%,其中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学习焦虑因子,检出率为47.8%。各项因子的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见表1)。

(3)唐山市中小学生不同年级(4-9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唐山市中小学生(4-9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上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F=3.423,P

(4)唐山市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唐山市中学和小学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t=4.156,P

3 讨论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环节中应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所表现的实际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建议,切实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因子

在中小学阶段,因学生其身心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相对而言其个体多缺乏较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其思想与认知多受外部环境影响,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其在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多表现为:第一,学习焦虑。个体在学习中因内心矛盾或忧虑烦恼等引起的不安及不快的情绪反应,导致学生精神不集中,难以在较好的状态下学习;第二,人际交往。中小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存在焦虑不安问题,一旦在交往中出现问题则会难以适从,导致交往障碍;第三,承受挫折能力。当前中小学生在学习中面对挫折,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多表现出消极的应对心态。难以积极应对,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影响的主要因子来源于社会、家庭及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社会观念与社会交往层次反映到学生心理问题中,家庭则属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子,因当前学生多被家长过于溺爱,过于保护与满足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能力,缺乏抗打击承受力,加上家长多过于重视孩子培养,给与学生安排各种培训,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学校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在教育活动中一旦其方式不当,则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结合实际实现教学目标,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功能体现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表现主要为:第一,体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育活动是推动学生心理发展与身体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体育运动中,多要求学生勇于参与,具备勇敢、不怕困难与辛苦的品质,具备愉悦与友好的情感状态。其在教育中能够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基础上,推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品格,推动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第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体育活动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复杂性体验。采取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参与运动时存在的心理障碍,积极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心理品质,体育课程具备其它课程无法代替的优势与作用。为此,应积极探究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发挥其功能,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3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3.1 体育理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积极融合心理健康知识要点,将心理健康价值与理念融入到基础的体育知识教学环节中,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讲述方式,让中小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学习中认知心理健康的现实重要性与切合实际的保健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及情况作案例分析,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

3.2 依托宽松和谐教学氛围,建立友好人际关系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协调并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抵触心理,通过直接语言或肢体语言沟通进行交流,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拉近师生关系,活跃氛围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心理素质。

3.3 合理设置情境,实施分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性,设置场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如在进行篮球考试之前进行相关模拟锻炼,让学生对自身能力及水平有一个客观认识,从而消除紧张等心理负担。采取分层教学方式,对不同能力与水平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教学,引导学生在进步中感受快乐。在学习目标设置上,应尽量优化与细化目标,依次渐进式进步,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

3.4 采取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个体心理承受能力

在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依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适度的困难,增加一定的难度,以挫折教育激发学生心理承受力。如在投篮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投篮距离,增加任务量等,培养学生个体意志与承受力。

4结语

篇7

1.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国家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相比较而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还是不够。全社会比较关注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遵纪守法、行为养成等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往往未能真正关注,采取的措施也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专门为中小学心理教育服务的机构数量太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的管理存在不少漏洞,黄赌毒依然在影响着中小学生。

2.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尽管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些文件,要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编写了教材,但基层学校由于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本应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有的中小学受条件所限,没有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教育的活动也很少开展,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家庭教育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家庭、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只满足于孩子吃好、营养跟上。现在大部分家长的普遍对孩子的心理状况缺乏了解,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孩子更无从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4.学生自身缺乏正确的判断、抵御和调节能力。由于现在学校普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种考试,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之,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不够科学规范,学生很难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各种现实的压力,遇到挫折、诱惑,无法面对、无法抵御,于是便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对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多种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加强和改进。

1.要充分认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包括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目前,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国家更应予以重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确保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

2.国家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予以重视。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或纲要,在广泛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相关教育指导及管理文件。设立国家、省、市级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投入资金,增加专业人员,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服务。与此同时,国家应采取措施,加大网络等媒体的管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严打黄赌毒,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篇8

引言

目前,人们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关注,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基于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情况Pl,本课题组于2007年9月至10月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R )对安徽、河南、甘肃和四川四个省的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主要对象为五年级至高三年级的中小学生。这里我们仅以四川省为例,分析和讨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对象及方法

2.1调查对象

主要以四川省德阳和遂宁两个地区的部分学校,以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农村学生中发放问卷3363份,回收问卷3257份,回收率是%.85%。经筛选问卷作答不全者放弃录人,录人数据2704份,根据效度量表得分大于7分视为无效问卷可剔除无效问卷137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667份,有效率81.19%。其不同年级学生的人数比率如表1,其中小学生288人,初中生1078人,高中生1301人。本次调查,男生1261名,占总人数的47.28 70,女生1406名,占总人数的52.72% o

2.2方法

2.2.1评定工具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

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 )》作为测查材料[c2},该量表共有100个条目,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各分量表以8分为临界分,大于8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该因子上显示阳性特征;全量表的标准分以64分临界点,大于64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阳性特征。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x.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同时,我们还附加了中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2.2.2调查方法由巢湖学院教育系2007级部分

学生分赴各地实施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调查方式进行。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以纸笔现场回答。

2.2.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两种统计方法。

一种是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八个内容量表和有关人口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另一种方法是人工分析附加量表,主要是分析学生回答“你认为对你影响较大的事件或经历有(按主要顺序列举五个)”问题的情况。

3结果

3.1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表2)

表2显示:以分量表分≥8界定,1411名学生有学习焦虑症状,占总人数的52.91%,是农村中小学生首要的心理问题。各分量表的阳性检出率依次为:学习焦虑52.91%、身体症状26.28%、过敏倾向23.43%、自责倾向14.96%、恐怖倾向9.15%、对人焦虑8.29%、冲动倾向5.5l%、孤独倾向3.45%,以总分≥65界定,检出率为1.76%,在八个分量表中,至少有1项以上≥8分的中小学生共有1833人,检出率为68.73%。

3.2不同年级和年级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如表3、4)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只有自责倾向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他各分量表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总体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应用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方法LSD功能分析结果为:学习焦虑方面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与高中各年级存在差异,其他各年级不存在差异;对人焦虑方面小学五年级与高一、高三及初一之间存在差异,高三年级不仅与小五存在差异还与高二、初二、初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在孤独倾向上,小五与初高中各年级之间均存在差异;自责倾向方面各年级之间没有差异;过敏倾向上高一与小六及初一之间存在差异,高二与小五、小六、初一、初二之间存在差异,高三与小六及初一之间有差异,小五不仅与高二存在差异,与初三也存在差异,小六与初二以上各年级之间都存在差异,初一与初二以上各年级之间也都存在差异;身体症状方面初一与高一、高二、小五及初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小五与高三、小六、初一及初二之间存在差异,初三不仅与初一之间存在差异还与高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恐怖倾向方面表现在高三与小五、小六、初一及初二年级之间有差异;冲动倾向方面表现在初一与初三以上及小五各年级之间有差异;总体上差异表现在高二与高三及初一之间,高三与高二小五之间,小五与高三及初一之间。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组,也即是高中年级组、初中年级组和小学组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得分没有差异。具体应用LSD复选项功能分析如下:学习焦虑方面高中与初中小学都有差异,但小学与初中之间没有差异;对人焦虑上小学与初高中之间没有差异,初中与高中之间有差异;孤独倾向上小学与高中没有差异,初中与小学及高中之间都有差异;自责倾向上初中与小学及高中之间没有差异,高中与小学之间存在差异;过敏倾向上三个年级组之间均有差异;身体症状方面只有高中与小学之间存在差异;恐怖倾向上初中与小学没有差异,与高中之间有差异,高中与小学之间也有差异;冲动倾向上是小学与初高中之间有差异,初高中之间没有差异;总体得分上是三个年级组之间都没有差异。这与前面表3所得到的各年级之间的结果基本一致,反映了各年级之间和各年级组阶段总体上都是存在着区别的,即小学、初中和高中之间有差异,各个年级之间也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小学与高中年级之间的显著差异,这些在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上也能够体现出来。

3.4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性别差异上,各个分量表只有孤独倾向维度不存在差异,其他各维度均有差异。

3.5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分析(表6)

对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方面,人际关系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学生在学校主要面临学习压力,其发生的频率为19.57%,是学生在学校中影响最大的负性事件,且有2.06%的学生在学校因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受到影响;而在家庭方面,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接受来自周围的人际关系影响,同时还要接受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的影响,受到这方面的学生有23.62%,从家庭事件方面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的转变、意外事件、经济状况等也体现了农村中小学生承受许多的负面影响。在社会方面,他们主要还是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但并不高,仅14.77% ,且不良社会经历只有1.16%,这可能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学生与社会接触还不多有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还是生活在家庭与学校之中。

3.6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统计显示,父母无外出务工者有564人,占21.1%,父亲外出务工者691人,占25.9%,母亲外出务工者165人,占6.2%,父母都外出务工者1247人,占46.8%,父母有一人或双方都外出务工者有2103人,占78.9%。这反映了当前四川省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者很多,大量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对其进行分析如表7。具体应用LSD复选项功能分析如下: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上父母都外出务工者与父亲外出务工及父母没有外出务工者之间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父亲对孩子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上具有重要影响;孤独倾向上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影响不显著;自责

倾向上父母都外出与都不外出及母亲外出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及身体症状上只体现在父母都外出务工与都不外出务工之间具有差异,反映了父母都外出对孩子影响较大,父母有一人在孩子身边,则孩子的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及身体症状差异不显著;总体上只有父母都外出务工与父母无外出务工者之间有差异。分析可以看出,父母双方无一人在子女身边的家庭,对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且父母亲对子女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影响不一。总体上是父亲对子女的影响较大。

4讨论

4.1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检出率是1.76%,这个数字与国内其他学者调查结果相比也基本保持一致问。说明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是较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至少有一项以上曾现阳性症状的学生1833人,检出率为68.73%,说明这些中小学生至少在某一个项目上存在心理问题,和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n},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应予以充分重视。

学习焦虑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检出率高达52.91 %。这个数据反映了当前中小学生仍然具有相当繁重的学习压力。身体症状是仅次于学习焦虑的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重要因素。这体现了中小学生仍然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体能素质,学校应该增开体育课程,创设健身条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锻炼身体,从而以健康的身体来作为健康心理的基石,使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条件下提高学习的效率。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较为严重的指标,分别处在第三和第四的位子。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成长阶段和生活环境有关。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比较迅速,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是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产生的个体因素。

4.2不同年级及不同性别的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在不同的年级和不同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出,八个年级之间进行比较的结果是只有自责倾向不存在差异,三个年级组之间的比较结果是各项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这在进行附加量表的手工统计中也有明显体现。在对量表进行手工统计分析影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事件时,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各自的一些特酬表现。其中,高中学生的不良习惯比初中生和小等生的不良习惯明显较多一些,且高中生的自尊心夏强更敏感等。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剑在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这些现身应该是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相一致的。在性别去异上,男女生之间只有孤独倾向不存在差异,其扭各项均有显著差异。这告诉我们,在四川省农村呼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性别上的差异。

4.3影响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负性事件及父母是否外出务工的分析

篇9

引言

目前,人们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关注,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基于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情况Pl,本课题组于2007年9月至10月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R)对安徽、河南、甘肃和四川四个省的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主要对象为五年级至高三年级的中小学生。这里我们仅以四川省为例,分析和讨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对象及方法

2.1调查对象

主要以四川省德阳和遂宁两个地区的部分学校,以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农村学生中发放问卷3363份,回收问卷3257份,回收率是%.85%。经筛选问卷作答不全者放弃录人,录人数据2704份,根据效度量表得分大于7分视为无效问卷可剔除无效问卷137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667份,有效率81.19%。其不同年级学生的人数比率如表1,其中小学生288人,初中生1078人,高中生1301人。本次调查,男生1261名,占总人数的47.2870,女生1406名,占总人数的52.72%o

2.2方法

2.2.1评定工具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

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作为测查材料[c2},该量表共有100个条目,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各分量表以8分为临界分,大于8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该因子上显示阳性特征;全量表的标准分以64分临界点,大于64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阳性特征。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x.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同时,我们还附加了中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2.2.2调查方法由巢湖学院教育系2007级部分

学生分赴各地实施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调查方式进行。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以纸笔现场回答。

2.2.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两种统计方法。

一种是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八个内容量表和有关人口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另一种方法是人工分析附加量表,主要是分析学生回答“你认为对你影响较大的事件或经历有(按主要顺序列举五个)”问题的情况。

3结果

3.1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表2)

表2显示:以分量表分≥8界定,1411名学生有学习焦虑症状,占总人数的52.91%,是农村中小学生首要的心理问题。各分量表的阳性检出率依次为:学习焦虑52.91%、身体症状26.28%、过敏倾向23.43%、自责倾向14.96%、恐怖倾向9.15%、对人焦虑8.29%、冲动倾向5.5l%、孤独倾向3.45%,以总分≥65界定,检出率为1.76%,在八个分量表中,至少有1项以上≥8分的中小学生共有1833人,检出率为68.73%。

3.2不同年级和年级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如表3、4)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只有自责倾向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他各分量表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总体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应用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方法LSD功能分析结果为:学习焦虑方面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与高中各年级存在差异,其他各年级不存在差异;对人焦虑方面小学五年级与高一、高三及初一之间存在差异,高三年级不仅与小五存在差异还与高二、初二、初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在孤独倾向上,小五与初高中各年级之间均存在差异;自责倾向方面各年级之间没有差异;过敏倾向上高一与小六及初一之间存在差异,高二与小五、小六、初一、初二之间存在差异,高三与小六及初一之间有差异,小五不仅与高二存在差异,与初三也存在差异,小六与初二以上各年级之间都存在差异,初一与初二以上各年级之间也都存在差异;身体症状方面初一与高一、高二、小五及初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小五与高三、小六、初一及初二之间存在差异,初三不仅与初一之间存在差异还与高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恐怖倾向方面表现在高三与小五、小六、初一及初二年级之间有差异;冲动倾向方面表现在初一与初三以上及小五各年级之间有差异;总体上差异表现在高二与高三及初一之间,高三与高二小五之间,小五与高三及初一之间。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组,也即是高中年级组、初中年级组和小学组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得分没有差异。具体应用LSD复选项功能分析如下:学习焦虑方面高中与初中小学都有差异,但小学与初中之间没有差异;对人焦虑上小学与初高中之间没有差异,初中与高中之间有差异;孤独倾向上小学与高中没有差异,初中与小学及高中之间都有差异;自责倾向上初中与小学及高中之间没有差异,高中与小学之间存在差异;过敏倾向上三个年级组之间均有差异;身体症状方面只有高中与小学之间存在差异;恐怖倾向上初中与小学没有差异,与高中之间有差异,高中与小学之间也有差异;冲动倾向上是小学与初高中之间有差异,初高中之间没有差异;总体得分上是三个年级组之间都没有差异。这与前面表3所得到的各年级之间的结果基本一致,反映了各年级之间和各年级组阶段总体上都是存在着区别的,即小学、初中和高中之间有差异,各个年级之间也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小学与高中年级之间的显著差异,这些在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上也能够体现出来。

3.4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性别差异上,各个分量表只有孤独倾向维度不存在差异,其他各维度均有差异。

对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方面,人际关系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学生在学校主要面临学习压力,其发生的频率为19.57%,是学生在学校中影响最大的负性事件,且有2.06%的学生在学校因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受到影响;而在家庭方面,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接受来自周围的人际关系影响,同时还要接受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的影响,受到这方面的学生有23.62%,从家庭事件方面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的转变、意外事件、经济状况等也体现了农村中小学生承受许多的负面影响。在社会方面,他们主要还是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但并不高,仅14.77%,且不良社会经历只有1.16%,这可能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学生与社会接触还不多有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还是生活在家庭与学校之中。

3.6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统计显示,父母无外出务工者有564人,占21.1%,父亲外出务工者691人,占25.9%,母亲外出务工者165人,占6.2%,父母都外出务工者1247人,占46.8%,父母有一人或双方都外出务工者有2103人,占78.9%。这反映了当前四川省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者很多,大量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对其进行分析如表7。具体应用LSD复选项功能分析如下: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上父母都外出务工者与父亲外出务工及父母没有外出务工者之间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父亲对孩子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上具有重要影响;孤独倾向上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影响不显著;自责倾向上父母都外出与都不外出及母亲外出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及身体症状上只体现在父母都外出务工与都不外出务工之间具有差异,反映了父母都外出对孩子影响较大,父母有一人在孩子身边,则孩子的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及身体症状差异不显著;总体上只有父母都外出务工与父母无外出务工者之间有差异。分析可以看出,父母双方无一人在子女身边的家庭,对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且父母亲对子女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影响不一。总体上是父亲对子女的影响较大。

4讨论

4.1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检出率是1.76%,这个数字与国内其他学者调查结果相比也基本保持一致问。说明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是较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至少有一项以上曾现阳性症状的学生1833人,检出率为68.73%,说明这些中小学生至少在某一个项目上存在心理问题,和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n},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应予以充分重视。

学习焦虑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检出率高达52.91%。这个数据反映了当前中小学生仍然具有相当繁重的学习压力。身体症状是仅次于学习焦虑的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重要因素。这体现了中小学生仍然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体能素质,学校应该增开体育课程,创设健身条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锻炼身体,从而以健康的身体来作为健康心理的基石,使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条件下提高学习的效率。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较为严重的指标,分别处在第三和第四的位子。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成长阶段和生活环境有关。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比较迅速,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是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产生的个体因素。

4.2不同年级及不同性别的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在不同的年级和不同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出,八个年级之间进行比较的结果是只有自责倾向不存在差异,三个年级组之间的比较结果是各项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这在进行附加量表的手工统计中也有明显体现。在对量表进行手工统计分析影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事件时,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各自的一些特酬表现。其中,高中学生的不良习惯比初中生和小等生的不良习惯明显较多一些,且高中生的自尊心夏强更敏感等。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剑在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这些现身应该是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相一致的。在性别去异上,男女生之间只有孤独倾向不存在差异,其扭各项均有显著差异。这告诉我们,在四川省农村呼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性别上的差异。

4.3影响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负性事件及父母是否外出务工的分析

篇10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9-0812-0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 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CHEN Ding-wan*, HE Fan, LIU Bi -yao. *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31005 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 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problems. Meth ods A total of 1 070 primary school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questionnaired with SCL-90 and Family E nvironment Scale(FE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 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s of SCL-90 and FES. Results Eachfactor of SCL-90was negatively relative to cohens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positively relative t o conflic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hostility and paranoid idea tion with 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 n,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phobic anxiety and expressiveness.Conclusio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 th is relative to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Family relationship improvementcan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Family characteristics;Factor analy sis,statistical;Students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众多因素 中,家庭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 素密切相关[1-2]。为揭示家庭环境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寻求合理有 效的家庭干预策略,降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笔者使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 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市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2所,并以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 个班级, 共计21个班级1 070名学生。其中小学生455人,初中生306人,高中生309人;男生515人, 女生555人。

1.2 方法 家庭环境特征的评定使用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 cale,FES),主要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3]。该量表含有10个 分量表,分别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 观、组织性和控制性。该问卷的中文版(简称FES-CV)由费立鹏等人经过3次修订,有较好 的信度和效度[4]。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评定心理健康水平最常用的量 表之一,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其他等10个症状因子[5]。

1.3 统计分析 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SCL-90量表与家庭环境量表的典型相关分析 见表1。对SCL-90量表的 各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各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共可得到9对典型变量,其中前3组典型 变量相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8 7,0.325 2和0.202 4。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这3组典型 变量解释了总变异的86.58%。

2.2 各因子与前3个典型变量的标准化典型系数及相关系数 由表2,3可知 ,代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典型变量V1反映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 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反映家庭环境特征的典型变量W1则反映了亲 密度、矛盾性和组织性3个方面。同理,V2反映了中小学生的敌对和偏执,W2反映了家 庭环境的知识性和娱乐性;V3反映了中小学生的恐怖心理,W3反映了家庭环境的情感表 达。其中V1和W1,V2和W2,V3和W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0.325和0.20 2。

3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的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情感表达对中小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的影响。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因此家庭环境对 人的社会化过程及结果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会阻碍和扭曲个体的正常社 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的矛盾冲突、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 等都会增加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又会给整个家庭 带来很多的问题,反过来影响家庭环境的健康状况,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根据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在3组典型变量中,以第一组的典型相关系数最高,而且家庭环 境的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3个因子与SCL-90的10个因子均有密切相关,其中矛盾性得分 与SCL-90的10个因子得分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对于家庭干预应从亲密度、矛盾性和组织性 3个家庭环境特征入手,以此作为干预的重点。亲密度反映家庭成员间互相关心、帮助、支 持的程度,矛盾性反映家庭成员间公开表示愤怒或矛盾的程度,组织性反映家庭成员安排家 庭活动或承担家庭责任中有无明确规定的程度。这几个因子主要描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 的情况,包括紧密程度和相互支持的程度。社会支持对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个体的社会支持多数来源于家庭。由于年龄和时代的差异,中小学生与父母对 不同行为的认同程度截然不同,思想观念也格格不入,造成与父母关系的紧张,甚至引起矛 盾的激化和冲突。因此,这类家庭的中小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就相对较少,是造成心理问题 的根源所在。所以,干预策略应该以改善家庭关系,尤其是中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以 减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 科学,2001,10(5):478-450.

[2] 陈虹,姜吉吉,苏林雁. 家庭环境与儿童少年行 为问题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55-156.

[3] REY JM,SINGH M,HUNG SF,et al.A global scale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thefamily environment.Arch Gen Psychiatry,1997,54(9):817-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