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09:48: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药行业基本面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从今年以来的表现来看,医药板块是5月唯一保持上涨的板块,而医药板块顺利跑赢了沪深300指数,也大幅跑赢整个A股。有券商分析师表示,医药板块之所以能一枝独秀:第一主要是因为大盘的大幅下跌,大量资金因避险需求而寻找避风港,而医药行业良好的防御性早已经是市场的共识,资金推动使医药板块出现普涨的现象。二是医药有真实的业绩支撑。
而从估值来看,在所有的行业中,医药板块2009年的静态市盈率为43倍,高于沪深300整体的17倍,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7位。医药各子行业中,生物制品制造业为33倍,化学制剂为37倍、医疗器械为64倍、医药商业为70倍、中药为50倍、医疗服务为101倍。
博时产业新动力基金经理蔡滨说:“我们看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防军工、智能化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物流等,这些行业不同于传统劳动力密集驱动的产业,更多由技术创新驱动,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以及成长空间。从投资主题上,我们更加关注‘走出去’战略、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并购重组、改革受益、国防军工等相关主题板块。”
综合各大机构的观点,2015年A股市场仍然存在较好的投资机会,券商保险、医药健康、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等四大板块有望成为引领行情的主角。 券商保险强势难改
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证券业是金融板块内的领涨板块,也是金融行业中涨幅最大的子板块。其业绩同比增速逐月提高,在基本面、资金面、情绪面的多方契合下,走出了一波大行情。
申银万国分析师何宗炎认为,2014年12月上市券商净利率将达80亿至90亿元,环比增长60%以上。虽然券商、保险、银行、建筑等板块轮动明显,但券商是绝对龙头。
展望后市,证券行业基本面仍然较为强劲。尤其在2015年上半年,由于2014年上半年的同比基数相对较低,加上融资融券的大发展如持续至2015年,将给行业整体带来可观的收入增量。
由于上证50ETF期权即将推出,而上证50ETF期权标的成分股中70%是金融股,这将使金融股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溢价。同时,券商股业绩本身也将受益于ETF期权。何宗炎看好大券商,如中信、海通、华泰和光大证券等。
保险行业在2014年的保费收入和业绩表现都符合市场预期。在经过两年的保单结构调整后,保费的复苏意味着保险公司基本面从底部开始复苏。近年来,保监会对保险投资范围的逐步放松也可能带来未来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的上升。
海通证券非银金融业首席分析师丁文韬说:“保险是唯一能加杠杆投资股票的标的,在过去的牛市中,保险明显呈现出牛市中后期品种的特点。随着牛市行情的明确,保险公司逐渐增加股票配置比例,在牛市中后期杠杆增加,行业表现超过大盘走势。” 医药行业春潮涌动
2014年,医药行业涨幅在各行业中排名垫底,其主要原因是年初基金的仓位较重。由于后来周期股涨势如潮,随着基金调仓,医药股仓位下降很快,导致医药股走势很差。2015年,医药行业的变革趋势风生水起,表现为打破现有利益格局,走向有管制的市场化。
据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分析师朱国广研究,2015年医药行业增速同比增长将提升3至5个百分点,原因是2015年是基药、非基药招标大年,新药快速放量及基药制度实施将刺激工业收入增速。生物新技术、医药流通新概念、移动医疗等将是2015年的投资主线。
干细胞治疗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国内,可进行干细胞储存。在脐带血干细胞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胎盘干细胞储存处于相对蓝海状态,预计关于我国胎盘干细胞的临床诊疗行业规范在 2015 年很可能出来。建议关注新进入人体胎盘干细胞储存领域的国际医学(注:原名为“开元投资”)。
朱国广表示,海南、上海已在试点网上购药医保报销,未来试点范围有望扩大,各地扶持医药电商的配套方案将陆续出台。随着政策壁垒逐步打破,电商在处方药领域大有可为,预计未来三年国内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70%至80%左右,2017年国内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将达450亿元左右。提前布局医药电商领域的九州通具有较大优势。
移动医疗指通过移动设备(手机、电脑、穿戴设备等)提供医疗或健康信息和服务,具体如远程患者监测、在线咨询、无线访问电子病例和处方等。2015 年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估计可增至42 亿元,2017 年可达125亿元,预计2013~2017 年五年间复合增长率超50%。 高端制造动力强劲
中国大的经济周期决定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下行通道,机会大多集中于转型新兴行业或者传统但是能扩展海外市场的行业,军工、智能装备(广义机器人)、高铁是三大主要亮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需抓住估值和成长的匹配点。
军工是战略性机会,未来3~5年基本面持续往上。站在空间争夺战的角度,需要抓住装备列装提速、资产证券化、军民融合三条主线。
据广发证券研究,强军目标指引下的军队改革带来需求的变化,国防科技领域改革和政策支持将激发行业活力、逐步提升装备供给能力。装备需求提升和技术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海、空装备平台和信息化方向,可重点关注具有成长空间的装备供应商和配套商。
在工业4.0大背景下,智能装备(广义机器人)需求持续旺盛,下游应用广度和深度均不断提高,但内资厂商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必须依托高端集成商实现弯道超车,军用及智能服务机器人将是下一片蓝海。
东吴证券分析师黄海方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高增速时代已经到来。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看,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过去核心零部件过度依赖进口,严重制约着行业发展。目前国内大部分本体制造企业,均实现了控制器自主生产,在核心零部件上取得了突破。只要实现关键零部件产品的升级跨越,就可以以支撑机器人整机发展,未来替代进口的效应也会逐步释放。
从政策落实看,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已经把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部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国家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相契合,汇川技术、新时达、巨星科技、上海机电、亚威股份等个股前景看好。 环保行业前景广阔
环保产业未来将渐渐脱离政府投资这个外在推动力,逐步转向持续稳定的内生动力,政府角色发生转变,弱化投资、强化监管。市场化机制建立的本质是用经济杠杆来提升企业加大环保投资的力度,引导环境治理资金的投资效率。
方正证券高级分析师梅韬和环保行业分析师郭丽丽认为,环保产业已经由“计划经济”模式切换到“市场经济”模式,行业发展进入2.0 时代。
但是,环保行业将不会像过去一样在政策利好下出现全面上涨的行情,个股之间将出现分化,关注点由政策刺激转为业绩兑现能力。订单获得能力强及业绩兑现好的企业,估值将有所提升。
李佳存表示,2015年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关键一年,预计2015年GDP增长率向7%靠拢,贴近当前潜在经济增长率。消费价格指数维持在2%以内,工业品价格指数可能持续通缩但幅度减轻。“中速增长,低通胀”将成为未来3-5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写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李佳存认为,受益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国家持续加大投入,未来5-10年医药行业整体仍有望维持15%以上的稳健增长。对比2014年,2015年将是继续深化医改的一年,政策面整体会更加乐观。药品方面,政府整体思路已由“唯低价是取”转向“质量优先,价格合理”。2015年基本药物以及省医保目录药品招标工作陆续推进;医疗服务方面,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医生多点执业及民营医院纳入医保等扶持政策有望陆续出台,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总体来看,虽然2015年行业有政策扰动压力,但也有明显的政策红利预期。
从估值层面分析,当前医药板块对应2015年整体估值在25倍左右,相对大盘的估值溢价率下滑至43%,行业估值溢价率较2005年以来的平均值低25个百分点,位于历史低位。因此,2015年医药板块或将大概率跑赢大盘。落实到今年的投资机会,将主要来自景气度较高的医疗服务、医疗器械、诊断等行业以及处方药行业中的结构性机会,此外,互联网对传统医疗、医药行业的改造也会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价值理念关注高成长性优质标的
北大医药生物硕士毕业的李文健,已拥有10多年医药行业研究经验,可以称为是中国第一代医药行业研究员,他对行业的研究卓有成效。
“2011年医药各子行业都孕育着重大的投资主题,整个行业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李文健对记者表示。
投资主题精彩纷呈
具体来说,七大方面主题值得看好。一是随着基本药物政策的推进,一些基本药物品种,特别是独家品种,有望实现爆发性增长;二是2009年版的医保目录陆续在各省市实行,处方药将结束2010年观望、徘徊的局面,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三是制剂出口业务,经过多年的培育,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步和国际接轨,2011年有望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四是品牌中药品种,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五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继续在全国收购兼并,做大做强;六是在政府加大县级医疗机构投资的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新一轮需求旺盛期;七是政府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行业,参与公立医院改制,为医疗服务类公司的发展扫除了政策障碍。
估值仍然合理
增长前景虽好,但医药股的估值是否已经偏高呢?李文健认为,医药股相对估值目前仍然处于较合理水平。按照Wind市盈率的方法计算,截至2010年12月3日,沪深300平均PE为15.36倍,医药股的平均PE为47.74倍,医药板块PE和沪深300 PE均为3.11倍。在通胀的背景下,医药股的估值不会太低,市场不太可能出现只有十几倍的情况。有相对溢价是可以接受的,在熊市最厉害的时候,医药股出现20倍估值已经是铁底了。从历史溢价率水平看,医药行业目前处于合理区间,未来行业将通过快速增长化解估值压力。
如果按照2011年的盈利预测对医药公司进行估值,大部分公司估值水平是在30倍附近。这个水平虽然比银行、地产等周期性行业高,但与同是新兴行业的TMT、新能源、新材料等相比并不高。另外,医药行业增长确定并平稳,预计2011年行业利润增长在30%左右,大部分公司的PEG在1附近,也是合理的。
中金公司最新发表的行业研究报告也认为,医药产业从绝对增速和盈利来看,仍处于高速成长期,行业基本面非常健康。近期医药板块整体出现调整,当前整体板块PE(TIM)达到42倍左右,相对于市场整体的估值溢价略有回落。目前医药板块2011年PE为35倍左右,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李文健补充说,套用彼得・林奇的一句话:涨得多不是卖出的理由,跌得多也不是买进的理由。股票投资的本质是看未来,如果未来增长的空间大,股价还会继续涨。PE是一个考虑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投资主要是看未来预期,如果未来预期非常乐观的话,稍微高一点的估值可以接受,因为未来的增长可以化解这个风险。
黄金10年
“未来的10年将是黄金10年。有过去十几年的铺垫,‘十二五’期间,中国医药行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展速度,我敢说我们一切的规划都是会滞后的。”国家发改委生物医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李文健认为,医疗保健行业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概括来讲当前有三大因素持续驱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一是受益于“新医改”和“十二五”规划的政策驱动。“新医改”启动后,国家预计在2009年到2011年累计投入8500亿元,包括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医疗设施建设等投入,将对医疗保健产业链的上下游产生积极影响。“十二五”规划高度重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正在逐步推出,将使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新兴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是医药消费升级的驱动。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健康的态度更加积极,观念也在转变,人们要“小康”、更要“健康”,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稳步增长,医药消费正逐步升级。
卫生部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稳步增长,2002至2009年,这项指标的复合年增长率都在11%以上。医药消费正逐步升级,这将成为支撑中国医疗保健行业长期发展的基础。
第三个驱动因素是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将是未来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棘手难题。据国家计生委预测,到本世纪20年代,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6.96%增长到近12%。老龄化将带来对医疗保健产业的持续需求。
未来几年这三大因素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可能出现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从10年以后更长期的远景来看,医药行业也是一个弱周期的、长期稳定增长的行业。
个股机会在哪
中投证券认为,医药行业整体调整已经基本到位,估值具有吸引力。从中期来看,大部分医药股已经具备买入价值,但短期出现整体性行情的概率较小,机会仍然存在于个股。
申银万国行业分析师表示,2011年在政府控制通胀、收缩流动性的背景下,市场或许很难重演2010年流动性推动下的医药板块的全面上涨,但医药行业在快速增长,板块、个股机会永远存在。
从2010年板块表现来看,最差的公司主要是定价过高的新股,表现最好的可以分为三类:成长型公司,如鱼跃医疗、东阿阿胶、康美药业、爱尔眼科、人福医药、科伦药业;拐点型公司,如海翔药业、紫光古汉、华东医药、仁和药业;题材型公司,如华神集团、紫鑫药业、通策医疗、海南海药、广州药业。
在创新和整合推动下,未来3年有望诞生千亿市值药企。创新药有突破的恒瑞医药和正在打造“滋补第一品牌”的东阿阿胶可能最早突破千亿市值;云南白药显然是一家市值最有能力上千亿的公司,但是由于没有对管理团队实施有效激励,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最大因素;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会诞生市值千亿的企业,正在这一行业整合的康美药业市值能否上千亿,取决于公司的管理能力以及未来对终端的掌控能力;科伦药业所处大输液行业仍有很大整合空间,公司市值能否上千亿,须看其能否在医药行业其他领域长袖善舞。目前这5家公司市值分别是446亿元、334亿元、419亿元、334亿元和378亿元。
申万在2011年仍看好医药板块中的成长股,高成长才能享受高估值。分析师建议根据催化剂节奏把握个股机会,1月份主推东阿阿胶和海正药业。理由是东阿阿胶的阿胶块将进一步实施价值回归,提高价格;复方阿胶浆销量已经开始快速提升,公司开始布局自身终端网络。而海正药业的定向增发将启动,虚拟一体化国际产业趋势下,公司作为跨国公司首选合作伙伴,产业转移将深化。其他值得关注的公司有恒瑞医药、云南白药、康美药业、人福医药、仁和药业、江中药业、国药股份、华兰生物和马应龙等。
中金公司认为,可从两条路径选择超成长公司。自上而下选择,“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品牌专科药”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看好的子行业;自下而上选择,“创新、整合”将是未来几年寻找超成长公司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为了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民生大计的医疗事业受到了老百姓的极高关注,医疗服务体制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统计数据显示,医改前,中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4%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因经济负担过重而“小病拖、大病扛”、放弃住院者居多,不少患者因病致贫。以2003年为例,中国农民年人均收入2622元人民币,而平均一次住院要花去2236元。如今,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亿之巨,覆盖率超过95%;其中“新农合”参保农民超过8.32亿人,覆盖率超过97%。
“中国医改编织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保网,放眼全世界,没有其他国家能在五六年里取得这样的成就。”国际权威医学杂志之一《柳叶刀》如是评价。
随着“医改”的推进,医药板块可谓A股市场的“金矿”。医疗保健行业近10年来的高速发展,孕育并诞生了许多涨幅10倍的股票。而且,过去一年医药板块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医疗保健行业下一个黄金十年值得期待,因此,博时基金选择发行了一只专注于“掘金”医疗保健行业的新基金——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
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主要投资于医疗保健行业股票,精选医疗保健行业的优质上市公司,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力争获得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投资回报。拟任基金经理李权胜,科班出身,北京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拥有较长期的证券从业经历,具备较丰富的行业研究及投资管理经验。2006年3月加入博时基金,历任研究员、研究员兼任博时精选股票基金经理助理、特定资产部投资经理。
高需求:消费刚性决定“钱景”
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全世界人口达67亿,年人均健康保健消费支出854美元,全球医疗保健市场销售额为5.7万亿美元,相当于德国GDP的1.5倍。全球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年均增长6%,多数国家医疗保健市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本国GDP的增长速度。如全球医疗保健市场保持当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30年该行业的营业额可能将达20万亿美元。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现有大中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远远超过其公共资源容纳限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前不久的数据,至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已超过6.9亿,约占总人口的51.27%,从数量上首次超过农村。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至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39 亿,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约1.12 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8%,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从2011年的9.10%增长到11.92%,届时每8人中就有一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人的医疗消费很多是发生在年老之后,老年人口增多会带来医疗保健费用的高速增长。
社会的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医疗消费需求激增,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到2013年,中国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李权胜表示,自2001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十年,行业由2千亿元的产值上升至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未来十年,医药行业的消费刚性决定了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仍值得期待。
高跨越:估值底部布局良机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2006年以来国内A股的医药行业指数总计涨幅超过485%,超过同期沪深300指数超325个百分点,医药行业指数也已经跨越了2007年6124高点。国外投资经验也有同样的轨迹,医药行业1989年至2011年,美国标普500医药指数上涨608%,是标普500指数上涨幅度364%的近两倍。1995年至2011年,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医药指数上涨155%,而同期日经225指数则遭受了近60%的跌幅。
国外医药行业发展经验表明,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具创新性,更可能提高产业技术。我国医药行业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这严重限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导致我国医药行业总体上获利能力较弱,因此一个自然的建议是推进医药企业整合。本文区分不同规模的医药企业,实证检测了不同规模下企业研发投入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这构成了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的另一新颖之处在于,引入销售投入作为研究对象。检验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的已有研究并未控制销售投入的影响。实际上,医药企业是为医疗服务行业提品,而医疗服务行业的垄断性导致作为产品供给方的医药企业很多时候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维持或提升企业业绩,医药企业需要在销售上进行更多的投入,从而提高公司收入。因此销售投入对于医药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存在显著影响,有必要引入销售投入作为控制变量以分离其影响。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医药行业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要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要显著地低于小企业。因此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而小企业则愿意进行更多的销售投入。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公司规模的影响后,本文发现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上述结果表明,更多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可以使得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并且经营业绩越好,因此医药行业的整合将有助于促进研发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本文也提出了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医药类小企业可以为销售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早期研究更多直接检验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一些研究提出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业绩具有显著地正面影响。也有文献指出不同行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具有显著的不同。另有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开始考虑相关的控制变量,将企业规模、公司治理、融资环境等因素作为调节变量来研究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企业规模受到很大关注。有研究指出,企业规模对研发产出的影响呈U型,即相对于中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贡献较高。还有研究发现,大企业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高于小企业。文献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之一,研究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同时企业规模也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文献则从制药公司专业申请数量和质量的视角考察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等影响后,发现技术创新数量能够显著地提高经营绩效,但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则比较复杂。
新药一旦研发成功,就能够率先抢夺市场。由于新药的研发周期长,短期内不会出现替代产品,企业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相对于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研究资金充裕,科研人员的实力强,这都有利于研发投入的效益。另一方面,由于规模效应,大型企业单位产品分摊的研发支出低,研发活动对其利润的提高作用更大。综合上述研究进展与医药行业的发展特点,我们提出下述两个假设。
假设1: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2: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多文献研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与业绩的相关性。有的文献实证研究指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于企业的未来收益具有正向影响。有的文献发现,当营业收入下降时,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变化与公司下一期的盈余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的文献指出,如果公司费用控制良好,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的上升对公司以后年度业绩具有正面效应。相反,有些文献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上升会对企业未来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而有的文献通过研究发现销售费用比率、管理费用比率的变化与企业下期盈余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国内方面,还有文献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当本年销售收入增加时,销售费用比率增长会对公司下一年度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相对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我国医药行业产业较落后,很多企业集中生产仿制药品,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在同一种产品多家企业生产的大环境中,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凸显。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3: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在医药行业中,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一般缺乏领先的技术,因此在业绩上更依赖于产品销售上的投入,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4: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
二、研究设计
1、变量说明
(1)企业绩效的度量。在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较多地采用资产回报率(ROA)和销售回报率(ROS=税后利润/营业收入)来衡量企业绩效。本文也分别运用上述两个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
(2)解释变量。本文以研发强度和销售强度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强度为当期研发支出与当期营业收入比例,销售强度为当期销售费用与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
(3)控制变量。为控制企业层面营运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将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控制变量。为控制企业的规模经济,通过将企业总资产进行对数处理的值来衡量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资本结构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我们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本结构。
2、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手工收集2010-2013年度连续4年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数据。2010―2013年连续存在的医药A股上市公司共有148家,剔除ST公司26家和数据不健全的公司22家后,得到100家公司4年的相关数据,共计400个样本。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本文按照企业年销售额来衡量企业规模,将400个样本企业分为两组,表1对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表中,RD(R&Dintensity)代表研发投入;SI(Selling intensity)代表销售投入;SIZE表示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TAV表示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Lev表示资产负债率,代表企业财务杠杆;ROA表示企业的资产回报率,ROS表示企业的销售回报率,均为企业经营绩效的度量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大企业的TAV和Lev均显著高于小企业,大企业的ROA和ROS均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表明企业规模对于医药企业的业绩可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将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投入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均值为0.203,而大企业的这一指标为0.022,二者之间差异较大,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更加重视销售策略,在销售投入上强度更大。
2、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来考察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企业绩效(performance,PER)之间的关系。
PER=?茁0+?茁1AD+?茁2SI+?茁3VAT+?茁4Lev+?茁5SIZE+?滋
其中,企业业绩PER分别用ROA和ROS度量、RD、SI、TAV、Lev和SIZE含义同上文,?滋为误差项。
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见表2,表2的第2―4列、第5―7列分别以被解释变量ROA和ROS进行回归。第2列和第5列为全部样本的回归结果,第3、6列和第4、7列分别为以大企业和小企业为样本得出的回归结果。结果可以看出,上述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均是显著的:F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调整的R2均超过12%,表明回归方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考察第2列的估计结果,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506和0.206,均显著地大于零;第5列中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S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1.112和0.115,也均显著地大于零,表明医药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其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这就证实了假设1和假设3。并且总体上看,研发投入的边际影响要明显高于销售收入的边际影响。同时可以看到,医药公司规模对于ROA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第2列)、对于ROS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第5列)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公司规模可能是影响医药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我们进一步区分公司规模来考察不同规模下研发投入和销售收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
表2的第3―4列和第6―7列给出了相关结果。由第3列和第6列,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ROA和ROS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1.148,呈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大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其经营绩效,但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对于ROS的回归系数虽不等于零,但相关性并不显著)。与之相对,由第4列和第7列,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和ROS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0.420,表明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其经营绩效,而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虽不等于零,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对于ROS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但相关系数0.594明显小于大企业的1.148)。同时,上述分组回归的估计结果还显示,此时在各组内(大企业或小企业)企业规模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不再显著,表明我们的分组是合适的。此外,表2的结果还表明,在全部样本、大企业样本和小企业样本中,控制变量TAT与企业绩效ROA和ROS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而Lev与ROA和ROS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仅存在于全部样本和大企业样本中,并不存在于小企业样本中。
四、稳健性检验
由于企业研发活动并非都能在当年产生经济效果,大多数研发活动影响企业以后年度的绩效。本部分采用企业上一年度研发强度替代本年度研发强度作为解释变量之一,从而检验我们的结论是否稳健,结果见表3。
表中估计结果表明,针对全部样本、大企业样本和小企业样本回归方程均有较强的解释力:调整的R2均超过18%并且F检验的p值小于0.01。表中第2列和第5列针对全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647和0.131、对于ROS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2.113和0.139,均显著地大于零,表明本文的假设1 和假设3仍然成立。表中第3列和第6列针对大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了经营绩效,而销售投入影响相对较小(第3列中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影响不显著,第6列中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S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与表2保持一致。表中第4列和和7列针对小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则显示,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研发投入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与表2相比更突出地显示出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较小。在控制变量方面,稳健性回归结果与表2基本一致,规模对经营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仅存在于全部样本中;在全部样本和大企业样本中,Lev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地出现在小企业样本中;全部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的VAT与绩效显著正相关。上述所有结果与表2的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选取哪一会计期间的研发强度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影响主要结论的稳健性。
五、结论
本文结合医药企业的经营特点,首先指出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是影响医药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进而以我国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分析,引入企业规模这一调节变量,研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公司规模可能显著地影响上述效应,本文进一步按照企业总资产大小将样本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两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本文的实证发现显示,由于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其经营绩效的影响更显著,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本文还发现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公司规模的影响后,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因此医药行业通过整合促使更多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可以使得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并且经营业绩更好,从而有助于增强行业的研发能力和获利能力。此外,通过对销售投入这一解释变量的研究发现,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对规模较小企业提出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类小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可以通过增加营销方面的重视度,提高企业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基金项目:北京化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项目(编号:ZY1322)。)
【参考文献】
[1] 蔡基宏:影响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关键因素分析――美国的经验和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09(11).
[2] 朱恒鹏:医疗体制弊端与药品定价扭曲[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 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 董静、荀燕南:研发投入与上市公司业绩――基于机械设备业和生物医药业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0).
[5] 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3).
[6] 朱卫平、伦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5).
[7] 任海云、师萍:企业R&D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从直接关系到调节变量的引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
基本面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证券投资价值和价格的基本因素如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结构、上市公司业绩、国家的政策法规等进行分析,评估证券的实际价值,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从基本分析角度出发,影响股价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以及上市公司本身的因素。选择基本面较好的股票投资,无疑是走好投资的第一步。
一、宏观分析在实战中的应用
宏观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分析和宏观非经济因素分析两方面。宏观经济因素分析主要从宏观经济指标和宏观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如GDP、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变化都会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宏观非经济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宏观经济来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如政局的变动可能引致经济的改变,从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战争、动乱则通过影响宏观经济环境而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变动。在证券投资领域中,只有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才能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
首先,从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看,2009年针对房价增涨过快的现象,国家多次采取措施来抑制投机以控制房价过快增长,使得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股价一直处于下跌状态。尤其201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管制。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十一条”,之后房地产股就不再出现大涨的趋势。
2010年9月29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家有关部委分别出台五条措施,被业界称作“新国五条”;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国八条”。4月13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不折不扣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国家频繁的出台了这一系列整治房价过快增长的政策,对房地产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每一次调控措施出台后都会引起地产股明显的下跌,从而使一直处于较好涨势的地产股价格出现了连续的跌势,以至于2010年下半年至今,房地产股一直未出现较好的涨势。
其次,央行近两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举措也对股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2010年截至2011年5月4日,央行共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加息,其主要目的是抑制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股票市场。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会使得银行发放的贷款减少,对金融板块来说是利空。加息也引起了购房需求的减少,使得房地产公司效益降低,引致房地产股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由于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的持续下滑,使得上证A股和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整体静态市盈率下降,从2010年10月至今,大盘也跌了几百点,这主要就是经济通胀以及频繁加息政策密集出台引起的。如果通货膨胀状态好转,经济发展态势走好,股票市场就可能迎来一段表现不错的行情。总体看来,随着通胀压力加大以及在利率和准备金率政策双管齐下的影响下,我国股票市场短期来看,将处于以震荡为主的状态。
二、行业分析在实战中的应用
从证券投资分析的角度看,行业分析主要是界定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对不同的行业进行横向比较,为最终确定投资对象提供准确行业背景的分析。行业分析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挖掘最具投资潜力的行业,进而在此基础上选出最具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行业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那么它的前景比较看好,该行业未来的股票价值也相对高;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的抑制,那该行业的股票价格走势不会太好。行业分析主要从行业结构、行业景气、行业生命周期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来分析。
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起步较晚,但在近些年仍旧取得了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行业作为朝阳行业也是医药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子行业之一,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政策支持对该行业发展形成有利支撑。2009年政府出台了新医改方案,随后相继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并将在三年内(2009-2011)投入8500亿元。2009年5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要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这一系列利好政策都极大的促成了生物制药板块的不断上涨,2010年生物制药板块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投资回报。
其次,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物制药行业发展。随着诊断在医学及其他方面重要性的增强,分子诊断药物行业也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某些恶性传染病的爆发对传统疫苗行业发展起到有利支撑而新型治疗性疫苗则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9年6月份甲型H1N1型流感蔓延到我国,我国政府迅速展开预防整治措施,积极鼓励研制生产甲流疫苗。鼓励研发创新疫苗的举措迅速营销到了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其股票态势,从8月27日至31日,国内3家甲流疫苗生产企业华兰生物、天坛生物、海王生物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累计超过20%,并一度出现停牌。在新医改推进、甲流肆虐的背景下,2009年医药股表现非常乐观,在132支医药股中,剔除11支09年才上市的新股和11支业绩差的ST股,有50余支医药股涨幅翻倍,其中海王生物涨幅超过400%,排名第一。医药指数在2009年11月份创出新高,超越大盘6000点时的估值水平,生物制药类的企业作为医药股的新兴主力,业绩更是有了很大的改善,股价也必然随之上涨。
三、公司分析在实战中的应用
公司面分析主要包括公司管理层分析和财务分析两方面。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分析增加对公司的了解,进而判断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一般来说,公司基本分析着重于对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两方面;公司财务分析着重于财务指标的分析。
公司管理方面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管理层行为的理性与否直接影响公司的未来走向。一般而言,在选股时我们注意看该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创新能力、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能力等。一家良好的上市公司通过理性的投资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么该公司的股价也会相应上升,利润回报日益增加,使得公司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例如,苏宁电器,2004年7月21日上市。在管理者有效的管理下,苏宁电器通过细化市场定位、变联营为自营、推出自主品牌等一系列的创新,引领家电连锁营销新的变革,继而成为中国家电连锁零售行业的龙头和先锋,更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2008年半年报显示,2008年1-6月份,苏宁业绩继续保持稳健快速的增长,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59.19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51.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41%;实现净利润11.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36%。经过多次派息、送股后,从2004年7月21日上市开盘价为29.88元一直运作到了2008年的74.84元,后期涨势依然喜人。苏宁电器具有高成长性和资本扩张的能力,2009年中国连锁百强榜苏宁电器位居第一。苏宁电器凭借优良的业绩,苏宁电器得到了投资市场的高度认可,是全球家电连锁零售业市场价值最高的企业之一。
在公司财务方面,通过对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从中提取有利于投资决策的信息。通过分析价值性比较高的财务比率指标来探究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投资收益等。公司盈利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伴随着投资者收益的增加。一般而言,市盈率较低者比较高者的投资价值要高。例如,山东黄金,2008年动态市盈率仅12倍,09年市盈率为10倍,具有较高的投资安全边际,因此,这两年山东黄金发展趋势一直比较好,2010年全年业绩仍然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以至于其股票达到了历史最高值81元以上。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73.7亿元,同比增长68%;实现利润总额8.17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2亿元;同比增加17.8%;基本每股收益0.40元;同比上升17.65%。虽然2010年山东黄金的市盈率较2008年和2009年增长了很多,但其发展状况仍被看好。
以上是我对基本面分析在实战中应用的一些见解,希望借此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投资建议。当我们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要一味的跟风、听小道消息,这些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切实的投资回报。只有通过对基本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抓住要点,对某一行业或某一只股票进行精确的判断与分析,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方案,进而取得更高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吕伟.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10).
[2]钱致昕.我国分行业上市公司股票投资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03).
[3]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胡晓妹.行业分析在证券投资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5).
[5]韩刚刚.股票投资价值分析[D].郑州大学,2007(04).
储备人才
高特佳对集团化似乎早有准备。
投资的核心在于投资人,如果想做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那么,各产业链的人才吸纳是重中之重。因此,投资机构想要纵向一体化,必然要寻找各个环节的人才。
高特佳集团化发展首先押中了人才,董事长蔡达建对于构建二级市场团队似乎心中早有打算。“我们目前有3-4位专人负责二级市场业务,除了负责退出外,主要功能在于投资。”蔡达建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目前二级市场相比较一级市场,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投资机会,作为PE机构,在二级市场上买股票,主要是看中上市公司具备估值优势、透明度以及运作规范这三条。”
目前,高特佳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正处于试探阶段,仅有约5000万至1亿元资金投资二级市场,未来高特佳考虑通过设立阳光私募、单一客户委托等方式做大二级市场投资规模。
对于高特佳在二级市场的表现,道可特投资管理(北京)公司执行董事徐沁表示肯定。他说:“高特佳近期大量吸收专业人才,积极构建二级市场团队,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有选择地投资,形成纵贯一二级市场的产业链条,这种模式值得肯定。目前看来,PE集团化是国内PE发展的一种趋势。”
的确,眼下国内PE市场似乎已经到了瓶颈期,纵向延伸投资产业链,几乎使本土中型PE都想到了投资二级市场。对于投资二级市场,PE机构起点总体上大抵相同,而想从中脱颖而出无疑需要人才。
为了谋求集团化发展,蔡达建把人才培养落到了实处。在所有PE企业中,高特佳集团化之路走得最高调,大张旗鼓地建设团队,大张旗鼓地吸纳人才,几乎整个PE行业都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高特佳身上。在打造集团化发展初期,高特佳开始走新的投资路线,在投资景达生物、博雅生物时,高特佳采取了与传统VC/PE完全不同的投资思路,以并购方式拿下绝对控股权。
不得不承认,进军二级市场,对流通中的股票进行投资,对于PE是个不错的选择。徐沁向记者解释:“一方面,PE可以选择具备估值优势、运作规范的公司股票进行投资,这种投资相对更稳健;另一方面,PE通过买卖已经发行流通的股票,提高资金流动性,投资计划更加灵活,有利于及时调整从而获得更大收益。”
看好医药
对于高特佳未来的投资方向,分析人士直指医药行业。在最近高特佳的公开亮相中,医药行业成为其较为看好的投资标的。
高特佳执行合伙人李彤指出,医疗器械行业作为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细分领域,在中国起步相对较晚,2000年整个市场规模尚不足200亿元,较药品市场有着巨大差距。但在政策与需求驱动下,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猛,到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1300亿元左右,10年来年均复合增速达21%,增速高于同期中国药品市场水平。不过,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药品市场规模比来看,中国该比例仍不超过14%,而国外医疗器械与药品市场规模基本不相上下。因此,未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虽然高特佳并没有公开宣布未来在二级市场的投资思路,但其对医药行业的看好溢于言表,蔡达建也曾公开表示会考虑投资他们熟悉的医药行业。不过,二级市场不同于一级市场,且高特佳眼下的投资规模并不大,存在一定风险。但这一切在蔡达建看来似乎都不是问题,他所担心的问题是LP。
与热点板块相比,第一季度医药板块表现并不突出,医药指数甚至还落后于大盘。部分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有较抢眼的表现,主要得益于2002年开始化学原料药价格上升带来的额外收益,特别是维生素C价格从2002年初的不足3美元,一路狂涨到4美元、5美元、8美元,到2002年底甚至出现过13美元左右的高价,部分相关医药企业业绩大幅上扬,医药企业一季度业绩增长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2003年第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34.35%,带动整个医药行业业绩增长17.17%。业绩的成长使以华北制药为代表的相关医药个股有突出表现。
第二季度的医药板块表现突出,主要原因在于SARS疫情的影响,特别4月中旬以后,在钢铁、汽车和银行板块全线回落的过程中,医药板块表现活跃,成为支撑大盘维系人气的重要力量。同时医药板块成为SARS期间的短期热点,板块内热点个股变化与SARS疫情的发展息息相关,存在地域轮动和产品轮动的特点。
2月下旬,广东SARS影响扩散,导致广东地区医药个股的全线飚升,带动整个医药板块上扬,以白云山、丽珠集团、广州药业等为首的广东板块在SARS概念中获利较大,如白云山和丽珠集团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同比分别上升22.59%和43.83%。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医药板块也出现回落。到4月中旬,北京地区疫情的变化,再次导致医药板块的热潮,北京地区医药个股以同仁堂为首大幅上行,医药个股占据涨幅排行榜的前列。随着疫情的发展,市场认可的治疗方法的变化,也带动不同产品类型企业的轮动。疫情开始时,市场对板蓝根等的消费需求剧增,白云山等板蓝根生产企业被追捧。随着疫情深入,罗红霉素等抗衣原体、抗病毒以及激素类药物得到认同,相关企业如丽珠集团、星湖科技、天药股份等表现突出。随着社会逐步认知到,“非典”缺乏有效的特异性药物,主要依赖自身免疫力,因此提高免疫力的产品成为热点,而对防治性疫苗的预期也被市场关注,相关企业如天坛生物、海王生物等后来居上,一领。
6月以来,随着“非典”的控制,医药板块的热点逐步退潮,市场走势弱于大盘,一些业绩增长幅度比较大的个股,如复星实业、海正医药等表现较好。
二、2003年下半年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2003年二季度SARS疫情的爆发,促进相关医药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到5月份医药工业同比增长35.40%,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品及中成药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医疗器械等成为行业亮点。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化学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逐步恢复到以前水平,疫情受益产品的产销量环比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下半年相关企业的业绩增长速度将明显趋缓。同时由于在抗击SARS疫情的过程中,医药流通企业大量储备有关产品和药物,企业也大幅扩大产能,生产满负荷进行。而在疫情结束后,部分SARS相关产品滞留于生产企业的库存和医药流通环节,这对相关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2002年开始的化学原料药价格的上扬也受到抑制,特别是市场比较关注的维生素C的价格明显回落,目前已经从高位时的12、13美元下降到7、8美元,由于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还将扩大生产,因罗氏等国际大医药企业停产而形成的维C缺口将很快被补上,预计下半年维C价格可能进一步回落,年底或2004年可能会到4-5美元左右,维C价格的滑落对相关化学药生产企业将有较大影响,下半年盈利能力环比下降。
而2003年上半年受到SARS负面影响的部分医药上市公司,下半年的业绩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主要包括以生产处方药为主的制剂生产企业,上半年由于SARS影响,医院就诊率大幅下降,对一些处方药产品的影响比较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预计部分企业中期业绩不会理想,而下半年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SARS疫情对老百姓的保健意识的刺激,对医药市场的发展有推进作用,预计在秋冬季节,治疗呼吸道类药物将有比较大的销售提升,提高免疫力的产品也会得到市场青睐,相关企业四季度的业绩将有比较好的表现。
总体上,医药行业将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2003年下半年医药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速度趋缓,全年预计保持20%左右幅度的业绩增长,低于5月份统计的35.40%的高速度。
三、医药板块投资策略
1.医药板块很难成为投资热点
医药板块由于在市场中所占的规模和权重限制,很难成为带动整个大盘的龙头板块。由于医药个股的流通盘一般都比较小,即便是华北制药也只有11.69亿股的总股本和4.69亿股的流通股,与金融、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个股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机构投资者在目前市场下比较多考虑股票流动性的时候,更关注盘子大、流动性好的个股,而QFII等使市场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绩优蓝筹股。
同时市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对自己不熟悉的投资领域都有规避的倾向,与传统产业相比,对医药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需要更专业的技术,而目前市场对医药类企业的判断缺乏有效的标准,投资者往往难于把握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也使部分投资者远离所不熟悉、不透明的医药板块。因此医药板块在一定时期内将受到投资者的冷落。
医药板块虽然作为整体缺乏影响力,但由于医药行业的成长性,医药板块一直是投资者比较关注的板块,在医药板块具有整体投资价值的时候,市场最终会发掘这一机会的。
2.重点关注中药板块
分析医药板块的规模特点,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内医药板块作为整体很难有所作为,但由于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速度,以及部分企业的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些医药个股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未来一年我们重点看好中药板块和重组板块,相对看淡化学药板块、生物医药板块、医药流通板块。
中药板块
中药板块业绩相对较好,一季度中药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08元,而医药板块平均每股收益为0.055元,超过行业平均41.82%。同时随着SARS疫情的刺激,老百姓的健康预防意识大大加强,中药的保健功能具有传统的市场基础,而中成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甚至已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预计下半年中药市场将有比较大的发展。
同时中药板块中具有龙头地位的绩优企业,目前市盈率都比较低,这为中药板块整体走强提供了基础,在价值投资不断挖掘的市场理念下,中药板块的投资价值不会长期被低估。
重组板块
近几年医药行业并购事件不断出现,形成了医药市场的各系奔腾的局面,影响了中国的医药行业布局。随着医药市场的开放和国退民进的逐步实施,医药行业的并购事件将会更多,其中流通企业的并购将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试水之旅,民营企业在争夺国有医药资产中将各显身手。
不过对于企业的重组行为,不是分析师能预测的,市场上很多关于企业重组的传言,在尘埃落定之前都会有很大变数,如业内广泛认同的华北制药与石家庄制药的合并,已经传闻很久,虽然合并的趋势不可扭转,但什么时候完成则谁也不能预料。而上实联合合并上实医药,也是公司的既定目标,但还存在先在香港市场完成回购上实医药的前提条件,并且即使完成回购,上实联合如何合并也是市场无法预计的。
化学药板块
随着维C价格的逐步回落,因维C涨价而获益匪浅的医药企业,如华北制药、华源制药等的盈利能力也将回落到较低的水平,而制剂企业仍缺乏有效的盈利点。虽然2003年化学药企业业绩的大幅增长基本已成定局,但对盈利能力下降的预期将影响投资者的热情。
而一度成为市场话题的东北药的维C转让,则让投资者有上当的感觉,公司在4月份宣布集团公司准备将维C生产线转让给上市公司,市场投资者马上计算出这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公司股价也一路上扬,但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这一转让被否决,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不知公司是否还会有类似受让维C的公告,受伤的总是中小投资者。
而华源制药的维C控制权之争也还没有定论,虽然这不影响公司的报表业绩,但这块生金蛋的资产的控制权,对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都有巨大的影响。
生物医药板块
在医药上市公司中,生物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都比较低,第一季度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同比增长率仅为4.4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7.17%,平均每股收益仅为0.033元,是行业平均0.055元的60%,低盈利能力和低成长性,与生物医药的产业特征大相径庭,主要因为国内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缺乏真正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投资者心目中成为有概念而无实质的鸡肋。
医药流通板块
2003年医药流通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来就不高,一季度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4.58%,同比下降8.47%,平均利润率为1.91%,同比下降12.04%,主要因素是行业内推行的药品招标、药价下调等政策影响。
下半年医药流通企业还将受到SARS后遗症、价格下调和外资进入的冲击。由于SARS疫情的影响,医药流通企业普遍采购了大量的相关产品,以备不时之需,随着疫情的控制,在流通环节仍滞留比较多的库存产品,而这批库存将占用企业不少的资金,对企业是雪上加霜。在国内许多地区的平价药房旋风,对医药流通企业的价格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而随着药品分销业务的放开,外资的进入对医药流通企业产生更大的经营压力。
3.重点关注的个股
买者对所购商品的信息了解总是不如卖者,后者可以凭信息优势获得超额收益,这其实是一种信息租金。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这些经济学现展方向的核心假设,是对信息完全的自由市场假设的否定和延伸,对于我们理解很多行业的经济行为和政策变迁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在很多产业中,当事方都基于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互相博弈。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些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的特定行业,并对股票投资提出适当的思维指导。
在组合管理中,行业配置一般以基本面为导向,分析行业供求关系变化,并对行业的景气度进行判断,最后做出配置建议。但是对于这些产业政策影响很大的特殊行业,基本面分析本身就包括产业政策变化对行业利润率的影响判断,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些行业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就是健康护理业。除了OTC市场以外,整个产业链不仅包括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商,还包括医院和患者。这个产业链就是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而且基于医药服务的特殊性,患者和政府都处于信息劣势方。如何做好医改并控制住财政预算就需要很高的智慧。患者处于弱势一方,政府则掌握着产业政策和投资权,理应有很多底牌,但是在推行医改过程中却遇到不少困难,各利益方博弈得非常厉害。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政府在医改政策上不断摸索以求最佳方案的初衷。但是医改政策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包括药品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医生的选择偏好(患者不具备专业知识,选择权其实就是对医生建议权的无条件接受,而这很容易上升到医生的道德问题)等。医药本身就是一个技术进步很快的产品差异化行业,例如,增加新适用症就可以制造出新产品,更不要说换包装和换剂型。完全以财政成本为导向的一刀切政策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产业政策还会不断调整,并最后会充分考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在产业政策反复中,医药行业的行业配置和选股方向就有了很好的宏观指导。
在电力、电信和能源等其它产业中,类似的问题也非常多,政府监管也是艺术性非常高的公共事务。例如,高铁之后,媒体开始挖掘设备采购价格较高的问题,动力煤价格市场化之后发电企业与政府的博弈,电网和电信承担着村村通电和通电话的社会义务等等。概言之,这些特殊产业的投资需要充分考虑产业政策的影响,价格管制本身就消除了价格涨跌带来的投资机会,受益的企业往往只有两类:一是受益于产业政策导向,销量不断增加;二是开发能够规避产业管制的新产品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