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0:12: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务内外部风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康采恩;业务组合;风险
0 引言
康采恩,又称多种企业集团,由法律上独立的公司联合而成,接受统一领导,以业务领域的多元化为特点。对各种业务领域的选择和整合是康采恩管理的首要任务。宏微观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持续主动地进行业务组合管理。康采恩面临各种风险,管理者在业务管理中必须考虑风险因素。那么康采恩如何通过业务组合配置来分散风险呢?本文围绕这个问题,先从康采恩内部视角,基于投资组合理论和康采恩风险成本模型(CORC),进行分析。然后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基础上,从外部资本市场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并提出建议。
1 内部视角
1.1 投资组合理论
马科维茨提出投资组合理论,研究风险厌恶投资者理性选择和配置证券的行为。他用期望报酬和标准差(表征风险)来描绘投资结果。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和风险可通过单个投资的期望报酬和风险计算得到。资产配置用作投资机会的权重,权重总和为1,单个投资机会的权重可为任意值。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是单个投资机会期望报酬的加权平均值。投资组合的方差包括单个投资机会的方差以及各投资机会的联合效应(协方差)。当两个投资机会的报酬同时超出或低于其预期,它们的相关系数和协方差取正值。当相关系数取1,投资组合的风险是各投资机会风险的叠加。其他情况下风险被分散,相关系数越小,分散效果越明显。当投资组合中有n个投资机会时,投资组合的方差包含n2-n个协方差和n个方差。可见,投资组合含多个证券时,总体风险主要由协方差决定。
投资组合所含投资机会越多,风险分散的作用越明显。根据占优原则,在给定的风险下最大化报酬或给定报酬下使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占优。优于其他投资组合的投资机会是有效的。所有有效的投资组合构成马科维茨有效曲线。为了确定最优投资组合,他引入了代表个人投资者主观效用函数的无差异曲线,两曲线的切点就是最优投资组合。
1.2 康采恩风险成本模型(CORC)
将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向CORC延伸,用业务领域的目标自由现金流(FCF)来描绘投资结果。模型包含各计划期内的FCF和发生概率,体现了时间结构。康采恩是风险厌恶投资者,其效用函数就是业务组合FCF考虑主观风险厌恶系数后的对等无风险收益(CE),该值越大越好。康采恩投资业务领域时,投入金额以业务的实际投资全额为准,不同于证券投资金额的可分性。不投资则记为0。
为了简化康采恩业务组合风险的计算,假设各期内FCF有高、中、低三种情况,分别对应各自的发生概率,且三种情况发生概率之和为1。业务领域的期望FCF是以发生概率为权重的FCF的加权平均,方差是三个情景下FCF与期望FCF之差的平方的加权平均。以两个业务领域为例,分别计算业务领域各自的方差和两者的协方差,再计算业务领域与业务组合的协方差以及业务组合的方差。结果显示业务组合的方差等于两个业务领域各自与业务组合的协方差之和,与业务领域的风险无关。同时发现,业务领域FCF之间的相关关系会影响总体风险的分散效果,负相关的FCF能更好地分散风险。
2 外部视角
CAPM基于投资组合理论,从资本市场角度对投资机会给出了评价。前提假设包括风险投资机会的无限可分性、完美市场假说、投资者厌恶风险、无风险投资可无限买入,以及所有投资者对期望报酬、标准差和各风险投资机会间的相关关系有一致的预期。风险厌恶投资者偏好资本市场线上的投资组合。投资者的一致预期导致市场一致的马科维茨有效曲线和资本市场线,因此无风险投资和风险投资的资金分配遵循“托宾的分离原则”。
计算得到市场组合的方差等于各风险投资与市场组合的协方差的加权之和。单一风险投资对市场组合的贡献在于他的加权协方差。完美市场中的市场均衡意味着对各投资机会有相同的单位风险超额报酬。在期望报酬-协方差坐标中,证券市场线反映了某股票对市场组合的协方差和它期望报酬的线性关系,线上的证券被公平定价。从证券投资向业务投资拓展,期望FCF取代证券的期望报酬,企业价值对应FCF的现值,贴现率是企业投资者的报酬率。根据CAPM换算得到以无风险报酬率贴现计算的企业价值,其分子为期望FCF减去市场风险价值和协方差乘积的差,即资本市场的客观CE。企业价值得到市场客观定价。
3 研究总结
投资组合理论揭示了风险联合效应在于投资组合中证券的协方差,相关系数越小风险分散效果越明显。但是最优投资组合的构成取决于投资者主观的个人效用函数,康采恩的投资决策显然不能同时满足每个股东的偏好。投资的无限可分与业务投资的实际不符。由于只用期望和标准差描述投资机会,忽略了分布的其他特征,所以暗示了正太分布和投资期为一年的假设,也不符合业务投资的情况。CORC虽然考虑了业务投资的时间结构,解决了证券投资无限可分与业务投资的矛盾,但仍受风险厌恶系数主观性的局限。CAPM提供了资本市场对康采恩风险的客观定价,将投资机会与市场组合的协方差作为风险定价因素。但仅当康采恩投资的业务原本就包含在康采恩投资的市场组合时才可定价。而CAPM一年的投资期限和苛刻假设条件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综上可见,康采恩能通过业务组合的合理配置分散风险。在发展和调整业务组合时切记要协调、均衡各业务领域的收益、现金流和风险的结构,识别业务领域的潜力和资源需求,合理调配资源。三个模型有各自的局限性,应用时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Markowitz,Harry.Portfolio Selec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2(1):77-91
[2]Sharpe,William.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The Journal of Finance.1964(3):425-44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会计和审计界的普遍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学者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加以改进,弥补了其诸多缺陷,特别是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审计技术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类开始迈入较为成熟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急剧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这种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审计师逐渐认识到被审计单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被审计单位隔离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网络,审计师就不可能有效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及其整体绩效和财务状况。因此,对于一套会计报表,只有研究其所反映的企业及其所处的整个“系统”,审计师才能够对其取得充分理解。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包括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其固有的内向型特点,以分析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的基础,较少考虑内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及其会计报表的影响,因而当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经营愈来愈复杂、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快时,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就日渐明显。51-51免费-网-欢迎您
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后,企业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正在被战略管理及其蕴含的企业风险管理所取代。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会计报表的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统称经营风险)的副产品。所以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师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及相关风险与控制,从而理解内外部战略风险对于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只有这样,审计师才能对会计报表认定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51-51免费-网-欢迎您
二、化工企业财务风险发生原因
(一)内部原因
化工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是:化工企业内员工对财务风险重视度或认识度不够;化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混乱不合理;化工企业自身内部资金流动周转困难。
(二)外部原因
化工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有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经济因素,市场发生的经济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化工企业预防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一)建立并完善化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在建立化工企业预防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中,首先,需要及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这一机制在完善财务管理过程中是首当其冲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在企业财务投资方面要相应地加强观察,只有在切切实实的调查分析后,认为投资可行才可以进行资金投资,这就需要企业对内部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让企业及时地了解到自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好方便企业及时做出调整抵御风险,只有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才能有效地防范,才能让企业在第一时间内做好准备。另外,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监督和努力,想要机制发挥作用,监控好各个环节是必须要加强企业内工作人员对预警机制的认同感,只有预警机制如期能够发挥作用才能给企业减小损失。
(二)做好财务预算管理
化工企业在防范财务风险的机制中最为重要也是主要的一种机制就是财务预算,只有做好企业内的财务预算才能在面对财务风险时有所准备。财务预算这一机制较为复杂,在对企业即将进行资金流动的项目要预先进行调查,综合项目中未来预估的资金数额、预计收益和周边市场环境等等因素,分析预计收益的确定性与即将到期的债务的数额,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时要充分地考虑到所有可能影响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点的因素,通过财务预算得出的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资金如何安排,积极地为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可以主动为财务人员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和素养,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汲取经验才能正确并高效率的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进行预算。
(三)积极调整企业产业结构
化工企业一般都是生产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涉及的化工产品种类繁多,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化工企业都会选择留有部分库存作为保证销售的后备储量。因此,库存在企业资金中占据的份额不小,化工企业产品的竞争市场更新迅速,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销售的化工产品销售率降低,那么库存就不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不能及时的带回相应的收益,可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由于不合理的库存的存在降低可流动资金的收入,继而导致化工企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同时过于的库存不能销售出去,不仅不能带来收益,企业每天还需要为库存投入一定管理资金,这样不仅仅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生产,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扩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化工企业需要及时对自身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为防范财务风险尽一切努力。通过其他化工企业成功调整产业结构的案例来看,只有在正确合理的产业结构前提下,化工企业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适应市场潮流的化工产品,才能减少不合理库存的存在,才能给化工企业带来可周转资金,才能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化工企业预防财务风险的防范方法
(一)加强化工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
财务管理想要实施必然需要化工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努力,如果员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措施满不在乎,不能认真的督促好财务活动的发生,有再好的财务管理机制也是不能起到作用的。因此,为了给员工积极的灌输“财务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就需要化工企业建立相应的员工奖惩制度,同时化工企业的领导者需要身体力行,给员工做好榜样,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势在必行的。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化工企业之间比拼的就是人才,人才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也是化工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财务人才招聘或者人才选拔时,化工企业应当对财务人才的知识掌握和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调查,财务人才想要胜任必然需要合格的会计资格和会计素养,能够有自己熟知的会计管理体系,只有能够高效率的运用会计知识为化工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同时财务人员不能局限于一个部门之间的内部交流,需要和其他部门互动,只有多沟通多交流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为化工企业正常的日常生产提供保障。
(二)降低化工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失误发生率
一项失败的投资会损失化工企业较大数额的流动资金,因此化工企业决策者在对看好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前,要做好详细真实的市场调查,财务人员需要正确客观公正的对该投资项目进行财务预算,得出最真实正确的财务管理建议,化工企业决策者应当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预算数据报告进行决策,理智的对投资项目进行判定,减少错误投资带来的资金损失。
(三)建立并完善化工企业内外部环境信息交流体系
化工企业需要及时的更新市场消息,第一时间获得市场产品销售信息的动向,化工企业需要对自身内外部环境变更带来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监控,建立并完善内外部环境信息交流体系能够帮助化工企业获得及时、全面的产品竞争信息,为化工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投资性集团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比较巨大的变化。如何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投资性集团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建工程项目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应对外部变化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由于资金管理、配置或财务决策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在建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投资性集团的建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具体情况对投资性集团公司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在建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基本内容
项目建设是每个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做好项目建设和管理,控制好项目财务风险,才能把公司的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工作做好。例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果成本控制不合理,费用支出没有得到合理控制,项目的具体方案不够优化都将产生财务风险。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财务风险主要围绕资金使用和成本控制,因为项目的完成主要依靠资金投入运行阶段和成本发生阶段。项目财务风险往往与财务投资决策联系在一起,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是项目财务风险得以控制与防范的关键所在。同时在项目建设或研发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会计管理与控制工作,如:在项目建设阶段,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果致使项目不能按照预定计划保质、保量建设完成,项目投资赖以生存的基础将受到根本性破坏,导致项目风险,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二、投资性集团公司在建工程项目防范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投资性集团公司在财务风险防范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风险意识薄弱
意识问题是需要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投资性集团公司为了提高财务风险防范的意识先后颁布了一些公司关于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和政策。但是在公司内部,仍然存在财务风险防范不高的问题。大多数员工认为财务风险是公司高层的事,或者是财务部门的事,跟自己无关。其实在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防范是一个比较综合和复杂的问题,它需要公司全员全方位的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加强风险教育,提高公司集团各个单位和员工的风险意识是公司是需要做好的重点问题。
(二)未建立完善的内部资金链控制体系
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往往与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配置以及流动和管理有关。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发生大多是直接或间接与公司的资金有关。而完善的资金链控制体系是提高资金使用与配置效率,加快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流动和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保证。目前投资性集团公司在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模式上,缺乏具体的控制方案,在一些问题上无法得到全面的贯彻和实施,导致资金链内部控制体系并没有建立,严重影响了财务风险控制的效率和质量。
(三)缺乏对内外环境的关注
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发生问题才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将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银行贷款的政策、贸易环境的变化、利率以及汇率的变化都将建设工程项目重要影响,并发生财务风险。因此必须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同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防范结合到一起,要用权变的思想开展公司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四)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完善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防范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投资性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目前停留在简单的财务指标预警,简单的以财务指标来分析财务风险是否发生,出于什么状态。这种机械的方式,是需要改变的,因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司应该建立更为科学动态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利用各个财务指标评价财务风险时,应用测评结果发现问题或存在重大异常的,要综合考虑建设工程项目阶段等因素,按照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建设工程项目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形成原因等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解决措施,并及时将相关报告报送集团财务部。
三、建设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防范的总体策略
(一)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审计是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是甄别经济信息、保障经济活动按照既定规划与要求正常执行的必要手段。现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以往单纯基于会计信息基础上的事后“查证”功能,而是逐渐从控制导向型审计转向了风险管理型审计,即围绕经济运行主体的既定目标,从检查、评估风险到预警、控制和化解风险。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描述审计职责时就曾提出:审计师应该“在不损害客观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促进公司防范风险和进行公司治理”。本文借鉴财务预警分析原理,结合审计所应承担的查错纠弊、警示预险的功能,探讨审计预警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构建审计预警框架,为进一步发挥审计作用、防患于未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二、审计预警系统构成要素
预警系统,是指能够快捷、准确地分析经济问题或经济风险可能发生的蛛丝马迹,及时把握潜在危机出现的前兆,迅即发出警示通告及缓解或消除危机相关建议的一套完整的措施或评价模式体系。其主要功能在于提前预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与危机、提前预警、消除隐患。而审计预警系统,就在于通过评价被审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揭示其经济运行或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促进被审计主体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监控、提升经济活动效益,是审计内涵与外延的实践性扩展。
笔者认为:审计预警,应在明确预警、排警的前提下,结合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状况,对其公司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管理机制与制度执行等)进行评价,将风险识别及信息传递、预警提示等有机结合,以保证预警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审计预警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应该包括对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评价、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的审计、对相关风险识别的审计以及信息分析与预警提示这四大要素。
(一)对内外部经营环境的评价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内部经营环境如管理方法的先进性、计算机网络审计的运用程度、财务收支体系、权益制衡与内部协调运作能力、资产与资本构成等等;而外部经营环境应考虑相关政策的影响、资本市场与客户市场等等。只有首先了解被审计主体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不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提高预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的审计
这是审计预警的基础内容。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是维护公司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抵御不法行为与不良现象滋生的基础,也决定着审计预警系统运作的特点、目标和运作方式,进一步影响审计预警系统发挥的效率。在这一方面应特别注意公司组织机构中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问题反映与处理系统、经济安全防范机制等等。
(三)风险识别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关键环节,影响着审计预警系统最终目标的实现。风险识别是对影响经营目标达成的相关风险的辨认和分析,包括风险识别手段与方法、风险识别能力与风险评估等。要分析企业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和对风险衡量的准确性,以及针对风险提出的相关应对建议。只有识别风险和估计潜在的风险程度,才能有效地实施防范,有针对性地开展控制,其结果决定着整个审计预警系统运作效果的好坏。
(四)信息分析与预警提示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核心。其直接功能是关注企业财务与资金安全,关注资产完整、经营活动是否正常运作,监督评价财务与经营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并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发现潜在的、隐含的问题苗头和不良倾向,并通过审计调查、审计分析和风险识别,评价可能发生的风险程度及产生的可能影响或损失,及时发出预警提示信号、提出整改或应对建议,防止风险爆发导致的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
三、审计预警系统层次模型
影响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因素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企业不可能均衡地分析考虑每一影响要素,而应有所侧重,针对具有关键影响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进行分析、检测、预警。这不仅体现了审计工作与审计预警中必要的轻重缓急,也有利于降低审计预警系统的运作成本,保障审计预警机制整体运作的高效与合理性。
因此,结合上述构成要素分析,可以勾勒出审计预警系统的如下层次模型(见图1)。
其中,第一层次包括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评价和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情况的审计,属于预警系统中的审计预防功能。通过收集被审计对象的各类财务、经营或经济活动信息,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政策、社会、市场状况等信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与财务活动进行跟踪、监测,评价实际情况与目标、预算、标准或期望等等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各类偏差的原因,以监测可能产生不利状况或经济问题的踪迹。
第二层次是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及风险进行审计识别,通过对预警要素各类信息进行审计分析,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经营正常运作的不利因素或引发危机事件的苗头。特别是当某类重要的经济与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或某些经营与管理关键要素不健全或者缺失时,更应及时识别、评估风险,确定预警等级。
第三层次是结合以往历史资料的统计比较以及对现行状况的跟踪监控,依据风险识别所确定的预警等级,发出相应预警提示,提醒、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尽早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潜在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
关键词:企业转型财务管理财务战略管理融资
一、企业转型过程中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实施财务管理战略是提高支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根本途径,财务管理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财务分析,确定企业财务控制、财务计划,是企业资本管理和资金筹集、耗费、收入、分配、使用的谋划过程。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在企业转型战略规划指引下,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最终目标,,严格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促使企业资金均衡分配活性流转为目的的战略性管理方式和决策活动,根据财务管理理论选择最恰当有效的融资方式、投资策略和利润分配方式。主要包括财务融资战略、财务投资战略、利润分配战略和财务风险控制战略四大部分。
(一)财务融资战略
财务融资战略主要是指规划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融资渠道、融资规模、融资方案、融资时间等一系列战略规划,能够优化企业资本结构。[1]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保障企业从制定转型战略规划和顺利执行。
(二)财务投资战略
财务投资战略是企业转型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指企业在评估内外环境影响的情况下,结合企业转型战略制定的投资规划和部署,确定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合理使用流动资金,规划资金长短期使用计划,发挥财务战略中资金效益,是企业转型战略实施的核心部分。
(三)利润分配战略
转型企业的利润分配战略是指以转型战略眼光建立资本所得利润的管理与分配体系,以及改善员工待遇与福利政策。满足在转型过程中股本权益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股份制企业, 更需要保证企业和股东的长远利益,才能够保证企业转型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转型过程中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利益、集体与个人利益关系,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分配政策,对塑造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战略转型起着重要作用。
(四)财务风险控制战略
企业转型过程中财务风险控制战略是指通过完善财务预算体系、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全程监控财务风险等措施对企业转型战略实施过程中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同风险及资金运营风险等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转型与风险总是并存,财务风险控制战略不能消灭企业转型战略风险,但能够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对企业实施战略转型起到重要作用,从根本上降低了转型风险。
二、企业转型过程中财务战略管理重要意义及主要问题分析
企业不仅需要常规的财务信息,更需要掌握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非财务信息,这些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实现企业转型战略发展目标。[2]当前中国企业管理中,尤其是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才能顺利实现企业转型目标。
(一)企业转型过程中财务战略管理的意义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全局性的策划、管理过程,是保证企业资本有效均衡流动和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的根本途径;财务战略管理能够为企业转型战略制定、实施提高科学的经济数据,使企业转型决策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财务战略管理能够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转型企业不确定性因素多,财务风险程度高
企业制定转型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目标的确立和方案的实施都是基于制定时的外部环境,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随着方案的实施,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相应的转型战略也会受到众多挑战,同时给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带来了众多风险。由于财务战略管理占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地位,受转型战略实施过程中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相应的财务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合同风险以及经营风险等财务管理风险程度也越来越高。
(三)财务预算体系不合理,与企业转型战略不吻合
财务预算是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决定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转型战略实施的根本条件,国内大多数企业本身财务预算体系就不够完善。部分企业财务预算体系具有严重的局限性、滞后性,预算的刚性和柔性把握不恰当,通常以固定期限编制的财务预算为主,这难以同经营工作中不断出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就会导致财务预算的任意调整,会导致财务预算的约束效力;还有部分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预算观念不明晰等不合理现象。在企业面临转型机遇时,往往会因为财务预算问题导致财务成为转型的阻碍因素,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预算体系,使企业财务预算既能够适应不断出现的实际情况,又不至于被任意调整对转型企业战略目标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三、转型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探究
转型企业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风险程度较正常运营的企业较高,所以风险控制是企业转型战略实施的首要关注问题,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必须符合企业总体管理战略,必须符合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转型需要,同时财务管理战略必须严格控制风险,完善财务预算体系,规范转型过程,综合选择企业转型时合适的战略。
(一)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降低企业转型风险
与正常运营企业相比较,转型企业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因素,财务风险程度较高,所以必须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把企业转型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首先,必须完善企业财务信息报告制度,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严格的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企业财务部门能够准确高效的了解到现行的财务信息,才能准确的制定财务战略;其次,在融资时必须严格制定相应的还款计划,保证在转型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且资金不会出现紧张状况;再次,对企业投资项目必须严格审核,项目必须符合企业总体转型战略,并且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同时可以利用技术改造等方法盘活存量资产,尤其是非经营性资产。在转型期间企业经营时必须做好合同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财务风险和规范经营活动。
(二)完善财务预算控制体系,规范企业转型过程
转型企业应该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财务风险和企业转型战略,编制各种合理的财务预算。财务预算的编制需要在对转型前企业销售收入、成本支出、现金流量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制定预算损益表,然后编制财务预算,同时还需要将财务预算细化,明确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明确权利分配和责任分工。以刚为主,刚柔结合,考虑到转型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在把握财务预算“刚性”原则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局部调整,发挥财务预算体系的柔性特点。
(三)制定合理的财务战略,促进企业顺利转型
扩张型财务管理战略:是以快速扩大企业资产规模为目的的财务战略,部分转型企业是在抓住外部环境中有利市场机遇或者内部变化有利于企业转型发展做出的重要决策,通过项目投资使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此时就必须使用扩张型财务管理战略,相应的会出现大量的融资和负债融资。[3]
稳健型财务管理战略:部分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以财务指标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以内部调整或者缓慢转型的一种财务战略,通过内部稳步调整而导致外部缓慢转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达到财务绩效稳定增长。
紧缩型财务管理战略:部分转型企业在面对严重恶化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或者内部危机情况下,不得不实现转型而达到与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转型,其最终目的是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
企业转型战略的实施应根据企业不同的转型战略目标而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战略,在资金和外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制定扩张型转型战略,就必须使用扩张型财务管理战略。内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转型企业使用稳健型财务管理战略,稳健的以内部资源优化促进企业缓慢转型,而在恶劣的内外环境情况下必须使用紧缩型财务管理战略。总之,根据企业转型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务管理战略,才能够保证企业顺利转型,否则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阻碍因素。
四、结论
大多数非常重视企业战略管理和财务战略,而转型过程中企业往往忽视了财务战略管理,而财务战略管理却是企业转型成功与否的核心环节,本文通过分析财务战略管理的内容、意义,并对当前转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转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进行了探讨,在实施融资、投资、利润分配等战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健全风险控制体系、预算控制体系和根据转型战略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战略,对转型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盛家方.浅议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战略管理.现代经济信息.2011(19).
[2]任淑敏.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与企业发展.商场现代化.2011(03).
[3]曾玺.浅谈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现代商业.2010(0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管理活动至关重要的会计也日益凸显它的重要性,不管什么行业,都需要会计,因此会计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对会计行业并不陌生。由于会计人员的失误导致财务数据缺乏真实性与完整性,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加强管理,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防范于未然,对企业良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从会计概述、会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会计管理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会计风险概述
1.1何为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是会计常见的风险之一,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候由于人为原因导致财务信息的错报、漏报,使得账面报告失真而给企业管理和决策造成错误与损失。虽然会计风险普遍存在于会计行业中,但是这个风险完全是可以通过防范与管理来规避、降低发生的概率。会计风险主要包括了技术风险、系统风险、道德风险。其中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的个人专业水平导致的风险,系统风险是由于法律、制度、准则等原因造成的数据不真实现象。而道德风险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由于利益原因进行不真实的信息处理而导致风险产生造成损失。
1.2会计风险的成因
1.2.1内部监管不足,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企业内部监管的不足,会计管理及会计主体素质不高等原因,在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下,许多企业过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重点管理,会计业务处理方式的不妥、会计内部工作方式流于形式。而由于会计人员本身素质问题,容易被职务便利而受到诱惑导致作出违法之事也是导致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1.2.2外部监管不力,政策不完善
我国许多会计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仅仅是留存于形式,不管是社会监督还是国家审计监督都只是对账面进行监督,并没有真正深入监督,实际上这种浮于表面的监督是在滋生会计风险的产生,是一种纵容的行为。这种外部的监管不力同时伴随着内部的问题,将造成更严峻的会计风险。
2 会计管理中的问题
2.1管理不当,没有目标
会计行为实质上是服务于企业,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经济活动中设立目标是十分重要的。企业设立的财务目标实质上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当今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多时候不能满足客观发展的要求,也不能达成共赢的有利局面。因此企业进行合理的定位,对自身管理进行一个有效思考,找准定位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2.2财务关系混乱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并未全面涉及全方位,因此在一些企业中财务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一领导与会计人员监守自盗或者为了自身利益篡改会计数据,使得一些挪用或者借用的账款追不回来,形成账面不平,之后拆东墙补西墙,使得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不到位,影响企业资金流动与生产销售。
2.3财务数据缺乏真实性
企业财务财务数据缺乏真实性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一些数据的缺乏以及一些成本的核算具有困难性导致一些数据胡编乱造。再者一些监管的缺失以及会计人员自身问题而导致在会计数据上不能很好地体现真实性与完整性,
3 会计风险管理措施
3.1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强化内部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工作流程,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制,职责落实到个人,明确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从制度上规范会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仅从企业内部加强监督管理,个人监管,公司监管,同时也要遵循会计法准则,构建完善的内部框架与机制。
3.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主体的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风险的发生概率,是会计风险管理和防范的重点把握对象。会计主体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个人能力,同时也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会计风险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一方面是会计人员个人马虎、个人失误、个人工作能力不够而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由于利益驱逐而做出违反法律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持续培训教育的同时也需要灌输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品德教育,在思想层面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3改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实际上企业呈现出的财务会计风险具有隐秘性,内外部环境,特别是外部环境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内部财务数据隐藏着许多风险因子而不易被察觉,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披露信息更具有真实性,防止因为财务管理模式的不适应使得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下降,影响企业的财务效益。
3.4加强监督与防范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通过加强会计监督可以很好地防范会计风险,确保财务数据、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通过事前监督以及事前事后防范,以及一些必要的应急措施的制定,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形成适应时代、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同时可以增加信息披露和举报机制,加强监督与管理。
3.5强化企业自身能力
一般情况下,企业盈利能力与会计风险出现的概率成反比。而较高的盈利能力就要求企业要有较高的执行力、稳定的现金流、持续经营的能力,并且保持内部与外部各个环节的持续有效进行,优化风险管理控制的内外部环境。自身内部完善的现金流以及明确的标准,都能很好地控制企业会计风险的发生。
4 总结
会计风险不可避免,随处可见,会计风险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但是会计风险并不可怕,通过有有意识的人为防范,加强企业内外部管理,完善会计风险制度,加强会计主体的培训与道德教育,形成健康有序的会计工作秩序,确保有效促进企业良好发展,这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企业自身融入大市场经济来说,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巍.浅析会计风险及其管理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2015,01:144-145
1.财务管理战略一般思维: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流动
对于什么是财务管理战略(以下简称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的本质是什么?国内理论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既有的研究成果看,大多基于资金运动理论来阐述财务管理和财务战略。国内权威教科书大多认为财务管理是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包括如何获取资金(融资)、如何使用资金(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营运资本投资等)以及如何分配收益等环节的管理。为此,很多学者顺理成章地将财务战略界定为关于资金长期。
均衡流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即日常财务管理侧重研究资金的短期决策,追求资金链的短期平衡;财务战略侧重研究资金的长期决策,追求资金链的长期平衡。传统的研究观点都是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界定财务战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财务战略作为全局性的战略性财务行为,仅仅考虑资金的均衡流动是不完全的,而应从多个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价值增值。
2.财务管理战略新思维:谋求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财务战略的目标就是用更长远的目光,从更宽广的视角,也就是说从战略的角度去思考和规划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因此,财务战略也就是在企业战略的统筹下,为谋求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而进行的战略性财务思维和行为。
财务管理的本质是提升企业价值。提升企业价值一方面指企业不断盈利,当然不断盈利须以不断获取正的现金净流量为支撑(如应收账款应及时回收);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必须超过资本成本,即要获得经济利润(EVA持续改善),从而促使企业价值不断增长;最后,也要防范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的不断累积和恶化,从而损害企业价值。
3.财务管理战略活动的开展
3.1财务管理战略活动的内容
上海视野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庆在《新财务理论构建的探索研究》一文中提出:“财不仅是指现金,而是指资源的非实物表现形式即现金、信息、契约等。财务或财务活动是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非实物表现形式的集合。”并由此提出财务是现金、信息和契约的函数。从以上对财务的定义出发,财务活动包括现金活动、信息活动、契约活动及对这三类活动进行控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为持续有效地提升企业价值,财务管理战略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战略行为:
3.1.1现金视角下的财务战略——现金管理战略
即一般思维下的财务战略,是为了资金长期均衡流动而实施的融资、投资、资产运营、收益分配、税收筹划等战略行为,主要是从战略上解决如何获取现金资源,如何使用和分配现金资源,是创造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
3.1.2信息视角下的财务战略——会计管理战略
包括会计组织和人才建设,会计核算,会计政策和制度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战略行为。会计管理战略主要是为了解决财务会计信息合理的生成、分析、使用、传递和披露,是支持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
3.1.3契约视角下的财务战略——财务治理战略
包括财权的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协调,宏观层面是指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财权的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协调,微观层面是指总部与分部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财务组织与人员安排、资金管理、预算目标确定、绩效考评、会计政策制定、会计信息使用、内外部审计等财权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协调。其本质是通过建立一种契约网络,解决企业内外各财务主体间的权力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问题。企业制定并实施一套很好的财务治理战略,既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也有利于控制企业的风险,因此其既是支持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也是保持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
3.1.4控制视角下的财务战略——控制管理战略
包括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价格管理、财务参与业务循环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战略行为。其本质是对现金资源配置及现金配置背后的信息、契约关系配置的过程控制和风险控制,是创造企业价值和保持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因此,财务管理战略的本质也可以说是通过对现金、信息、契约等行为的战略规划和控制来持续地提升企业价值。
3.2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开展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
3.2.1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
战略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制定企业战略时必须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财务管理战略也不例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必须评估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产生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这样所制定的战略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企业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2.2匹配企业发展战略
一个企业不同的发展战略就会引发不同的财务行为,财务管理战略作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下的分战略,必须匹配和支撑总体战略的需要。这样才会形成战略向心力和战略合力,驱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当然,财务管理战略在制定过程中也可能反过来修正企业发展战略,如通过预测最大现金流量发现不能支撑企业战略的实施,则可能要求企业修正战略,如削减或延迟战略投资活动,改变投资方式等。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发展战略本身也属于内部环境因素,但由于其特殊性,故这里单列出来说明。
3.2.3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出发
财务战略一方面要具有前瞻性,超越现状地提出未来财务管理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基于企业现状尤其是财务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关键性的财务矛盾;同时,财务管理现状对财务战略的实施进度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制定财务战略要评估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
3.3财务管理战略开展的一般流程
3.3.1开展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着直接影响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寻找其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对企业财务战略产生的重要影响。企业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应重点进行分析。
3.3.2评估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系统诊断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评估其合法合规性、自身提升价值的功能、对当前及未来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对企业战略的匹配性,通过评估对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根据财务管理的外延,可从财务治理、会计管理、现金管理、控制管理四个角度进行评估。
3.3.3明确财务战略的总体定位
通过环境分析和现状评估,制定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财务管理活动总体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总体思路和路径。财务战略的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它决定企业如何系统地规划财务管理行为。
3.3.4系统规划财务管理战略行为
在财务战略总目标的指导下,从财务治理、会计管理、现金管理、控制管理角度系统的规划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这是制定财务管理战略的主体。
3.3.5梳理关键财务战略
企业的人力、物力、时间、资金等资源总是有限的,矛盾也总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的。因此企业应从众多的财务战略行为中梳理出对企业来说最关键、重要、紧迫的战略,以进行重点关注、优先实施。
3.3.6财务管理战略实施
所有公司,不论其规模大小,保持强有力、有效的审计委员会都是有益的。因此,董事会与公司高层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建立与保持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
全美董事协会(NACD)蓝筹委员会认为,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督促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并控制、识别与管理许多因素对公司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涉及竞争、环境、财务、法律、运营、监管、战略与技术等方面。审计委员会本身无法监管所有这些风险,应该由各方(包括董事会其他委员会)共同合作。
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一个机构,主要使董事会、高层管理者与内、外部审计员关注有效的财务报告与风险管理(关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的重要性。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可以分为监控财务报告、风险管理(识别与控制关键风险)、审计职能(内部与外部审计)三个方面,三者关系见下图。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审计职能关系
(一)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包括:(1)内部报告(管理报告,包括向审计委员会提交的报告);(2)外部报告(年度财务报表,中期报表,与其他向外部成员披露的财务信息,包括非财务监管报告)。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主要是识别与控制关键风险,其基础是控制体系。这样一个体系有助于组织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目标:提高报告的可信度,保证资产安全,遵守法律与法规,运营的有效性与效率。控制体系包括五个要素:(1)控制环境(包括“高标准”———董事与官员遵守法律与道德承诺);(2)全面风险评估;(3)控制实施;(4)信息与沟通;(5)监控。
(三)审计职能
审计职能包括: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监管审计与其他审计。
审计委员会成员应通过评估、协调与审查确保审计职能的有效完成。
为了监督财务报告、风险管理(含控制)与审计职能,审计委员会应有一份章程,并定期根据该章程审查委员会的绩效。章程既可以是简单的目标陈述,通常出现于公司的年度报告中,也可以详细描述委员会的职责。关键是章程的效用,而不是其长度。
当股东提出要求时,应该能够获得这份章程。这份章程还应该定期接受全体董事会审查。应该在年度报告或委托说明书中简要介绍或详细描述这份章程。
二、组成:审计委员会需要独立、合格的领导与成员
甄选审计委员会成员时,应该从那些具备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的人中挑选。
(一)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资格条件
审计委员会成员不仅需要具备董事的所有基本特质:正直负责、依据事实的判断力、成熟的自信与高绩效标准,而且必须符合两个关键资格条件:保持独立和具备财务知识。
1.成员的独立性
独立性有助于董事更客观地观察事物,提出问题,使公司受益。
一个董事如果具备以下条件,可以视为是公司的独立董事:(1)在过去五年内不是公司或该公司的任何附属机构雇员;(2)不是公司管理层近亲;(3)不向公司提供重要服务或产品;(4)不受雇于向公司提供主要服务的公司;(5)除了董事费,没有从公司获得高额薪酬。
如果审计委员会要求更严格,董事会可以提出例外条件,并对此加以说明。
为确保独立性目标,董事会应考虑各成员的个体活动能力与客观判断能力。很多时候成员能通过董事会或其他机构进行的独立性考察,但针对具体问题却很难真正做到独立。另外,应考虑股东对董事独立性的看法。当股东与管理者的意见不一致并采取对公司财务结果不利行动时,尤为必要。
2.应具备财务知识
审计委员会提供优质服务不一定需要所有成员具有会计或财务专业经验,但应具备一定财务知识,至少能阅读财务报表。
各成员应了解财务报告、风险管理(识别与控制关键风险)与审计职能等审计委员会的关键职责。针对所监管行业,如能源、金融服务或卫生保健等,各成员还需了解相关行业监管知识。为强化这些知识,各成员应在公司内、外接受培训。
3.审计委员会的集体技能
作为一个群体,审计委员会应该知道企业风险、经营、财务报告与控制,具备公司法与风险管理知识,以及企业领导经验。至少有1名成员在公司战略计划方面具有很高风险问题处理能力。如公司需要进行多次兼并、全球扩张或在科技方面进行新投资,审计委员会的某些成员应该具有相应领域的经验。委员会的集体技能应根据组织的规模、所处环境与所在行业确定。
(二)主席的资格条件
审计委员会主席的独立性、能力、贡献与领导能力是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
主席是审计委员会与财务监督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员,应是一个主动的领导者,了解委员会的角色,领导与管理者、审计员及董事会之间的建设性对话。应该具备深厚的财务知识,并且有时间起草并管理委员会的议事日程。最好是受到高度尊敬,具有丰富经验的董事,具有理智的好奇、怀疑的眼光、坚韧与勇气等特质。
(三)提名审计委员会成员与主席
董事会的提名委员会(如没有,该委员会则为全体董事会)与首席执行官∕主席、首席财务官、审计委员会主席一道推荐审计委员会成员。如果他们招募整个董事会,提名审计委员会成员时应该牢记董事会需要具有上述集体资格条件的有效的审计委员会。招募董事时,提名委员会应该积极寻找那些最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候选人。候选人来自负责财务的高级经理,会计专业人员,与其他具有财务专长的人员。这些人既可以是退休者也可以是在职者。
审计委员会成员、董事会或提名委员会通常应该选出审计委员会主席,并指明其继任者。该继任者在需要时能够随时上任。
(四)审计委员会的规模
审计委员会通常至少有3个成员,不超过6人。如果面临现有成员无法应对的特殊问题,审计委员会可以从董事会或其他地方(例如公司人事处)找到合适的临时性人选。由3人或更多人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具备多种技能与经验,有助于促进委员会的讨论与调查。许多小的上市公司只有两个外部董事,无法组建一个3人审计委员会,除非再聘用一个外部董事。
审计委员会的组成变化应该始于自我评估过程,而不是自动轮换或规定任职期限。因此,审计委员会应该定期评估委员会各成员与主席以及委员会整体的绩效。
三、过程:使审计委员会更有效
为了履行监督职责,董事需要提出深入的问题并确信获得可信与彻底的回答。为达到这一目标,他们需要一个可操作的监督程序。程序的科学有助于结果的正确。该过程的关键要素包括充足的资源、会议与关系。审计委员会在开始时就应该考虑这些有助于履行其职责的要素。
(一)确保资源充足
审计委员会需要正确的信息,恰当的时间,接触专家与审计员的机会,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审计委员会无效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或多种上述重要资源。应该由审计委员会判断其资源是否充足。
1.获取关键信息
审计委员会需要在恰当时间获得正确信息,主动界定什么是及时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即能够对重要绩效指标与监督的关键风险迅速做出反应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
2.创造接触审计员的机会
在委员会会议之外与审计员建立信任关系和直接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关系应该是舒适的,受管理方支持,并维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主席与内、外部审计领导的非正式定期会议通常是有帮助的。
3.继续教育
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接受与他们的基本职责相关的初始与继续教育———根据需要随时更新控制与审计职能方面的知识及财务报告的基础教育。就行业、企业演变、财务风险,以及监管等问题与管理层定期对话是必不可少的。
内、外部审计员通过以下方式保证审计委员会获得并保持基础的“财务知识”:例行向审计委员会提出新的或刚出现的财务报告问题,安排与委员会工作相关的教育论坛。委员会成员也应该由公司出资参加外部研讨会与论坛。
(二)会议
1.会议议事日程与会议记录
审计委员会主席与管理者协商、起草委员会的议事日程。该日程应该恰当反映对每个重要商业单元的风险的定期审查。
审计委员会应该每年考虑所有循环性任务与来年需要解决的预期风险,列出一份针对常规问题的计划表,包括对委员会、财务管理、内外部审计员的评估。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年度报告与季度报告。
每次会议结束时,委员会都应提出下次会议议程应该增加的项目。委员会成员必要时有义务与主席接触,提议增加会议项目。
审计委员会的会议秘书应该将会议记录送交主席批准。并在下次开会之前送达董事会所有成员。
2.开会频率与会议长度
审计委员会为了有效履行职责,应经常开会,时间不受限制。
持续半天的季度会议即可保证充分讨论所有相关问题。审计委员会主席应该在开会之前将相关资料分发给各位成员,以保证会前充足准备与最大限度地利用会议时间。
3.会议费用
审计委员会的会议通常频繁、冗长,在没有自动提供会议费用的公司,向审计委员会成员提供额外薪酬是必要的。这一薪酬应该体现成员的额外开会要求与其他时间投入,包括会议准备。
4.主席角色
除起草与管理议事日程,审计委员会主席应该主持会议,向董事会汇报,给委员会成员分配恰当的任务。审计委员会每次开会结束后,主席都要向董事会汇报会议讨论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如可能,还应以书面形式事先分发给董事充分讨论。主席至少每年一次,作关于审计委员会对公司风险形势的整体评估。如果需要,两次会议之间,主席应该保持与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总顾问及内外部审计员的常规接触;主席应该努力建立亲密关系,从而保证频繁、坦诚的沟通。
5.列席人员
审计委员会应该根据议事日程,考虑邀请其他利益团体参加会议。审计委员会应该在没有管理者参与的情形下,定期单独与内外部审计员、财务管理者、公司主要经营部门的负责人及公司总顾问会面。这有助于评估获得的信息,考虑恰当的行动。
(三)建立信任关系
审计委员会应该与管理者、内外部审计员和顾问、董事会其他委员会建立负责、可操作的信任关系。
1.与管理者的关系
管理者对审计委员会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首席执行官与高级经理不完全支持审计委员会的目的、组成与过程,审计委员会将不能成功履行其职责。因此,董事会应该考虑将首席执行官与审计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作为评价首席执行官绩效的一项指标。
2.与内部审计员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治理过程的关键资源,应该获得审计委员会章程的支持。审计委员会对于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审计委员会应该建立并保持与首席审计官之间的公开沟通。首席审计官应该在没有管理者或其他人在场的条件下,定期单独与审计委员会会面。
3.与外部审计员的关系
审计委员会应该协调与外部审计员之间的总体关系。外部审计员应该将审计委员会视作主要客户;同样,内部审计员应该与审计委员会及其主席保持公开沟通。外部审计员应该在没有管理者或内部审计员在场的条件下,定期单独与审计委员会会面。
4.与董事会其他委员会的关系
审计委员会的工作除了关注财务报告及相关领域,还应该与其他委员会就基本治理与经营需要进行合作。例如,审计委员会应与薪酬委员会合作,确保激励工资与职责和绩效之间恰当挂钩,考虑激励工资对公司财务会计选择的影响。审计委员会主席出席其他委员会与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相关的会议或与这些委员会举行联合会议是适当的。
(四)职责
与其他董事一样,审计委员会成员有关心的义务。主要在以下三个监督方面有不同的职责:控制、报告与审计。这三个方面都涉及监督财务报告与经营和财务风险。各审计委员会应该视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履行以下职责。
1.监控报告
审计委员会有监控报告职能,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有赖管理者的介入。因此,审计委员会应该从管理者那里获得书面陈述,包括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制度,以及是否遵守通行会计准则的公司财务报表。这种书面陈述不会降低审计委员会工作的重要性。审计委员会也应寻求外部审计员关于公司使用的会计方法及其改革可接受性与恰当性的意见。
2.监控风险管理
审计委员会监督控制时,应该:
(1)保证评估公司面临的风险。公司应该有内部控制体制,有助于管理者识别与管理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为支持管理者识别与减少风险的工作,审计委员会在内部审计员的帮助下应该对公司主要业务和财务风险进行逻辑性与计划性审查。“主要业务和财务风险”涉及每个重要经营单元、主要人事职能与财务控制。
(2)评估公司的控制目标以及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审计委员会应该把重点放在“实质性的”控制弱点上。
(3)源自内外部审计员、管理者的风险评估,重点放在属于审计委员会监督范围内的风险上。
(4)从内外部审计员、管理者那里了解公司面临的关键控制问题,并监督在这些问题上取得的进展。管理者、内外部审计员关于风险环境以及风险管理体制变革的评估应定期提供给审计委员会,便于审计委员会了解任何特定威胁的风险程度变化。
审计委员会应该鼓励“高标准”,强调遵守伦理道德、法律规定及有效财务报告和控制的基本价值观。
3.监控审计职能
审计职能包括由内部审计员、外部审计员与监管者等实施的几种不同审计活动。
内部审计主要包括:审查、批准内部审计章程;审查关于内部审计职位的雇佣决定;告知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告知内部审计员的薪酬;评价内部审计职能的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与预算的充足性,以及内部审计活动的范围和结果;审查外购内部审计的建议,将该建议送交董事会投票。
外部审计主要包括:及时与外部审计员讨论财务报告或财务绩效;对甄选、保留与解雇外部审计员提出建议;评价外部审计职能的客观性,考虑外部审计员提供其他服务的程度与潜在影响,与外部审计员讨论审计员的独立性;审查外部审计活动的范围与后果;寻求外部审计员承认董事会,而不是管理者是其客户;与管理者联合决定审计费。
监控审计主要包括:获得、评估重要监控审计结果;与检查者会面,保证完全理解所发现的情况;审查管理者对监控审计与后续审计的反应。
四、实施:审计委员会的建立与最优实践的保持
审计委员会的卓越表现是一种宝贵、可更新的资源。新公司总是需要建立新的审计委员会,而建立审计委员会总会面临改革、改造与改善的需要。
(一)行动步骤
当审计委员会的每个成员、全体董事会与高级经理都完全认可并支持审计委员会角色的重要性时,就具备了变革的时机。
审计委员会需要在以下方面投入必需的时间:
1.审计委员会的目的———为什么需要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价值是什么?向谁提供价值?为什么?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什么?董事会成员与其他人对审计委员会的预期是什么?
建议行动:与所有成员召开成立大会,详细审查审计委员会的章程与具体的董事会预期。会议应该包括审计委员会对规划活动的设想。审计委员会应该与董事会主席和审计委员会主席一起,界定具体职责和相关的审计委员会绩效预期。
2.审计委员会的组成———审计委员会有合适的成员吗?如何使审计委员会达到公司预期的水平?
建议行动:起草并使用独立性定义。与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一起,保证向审计委员会输送最优秀的人才。
3.审计委员会的最优实践———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审计委员会主席如何最有效的履行其职责?审计委员会如何利用审计员、管理者与其他人?审计委员会应该怎样?
建议行动: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熟悉审计委员会的最优实践。利用一次或更多次会议讨论审计委员会的最优实践。审计委员会应该鼓励对成员进行持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引言
根据美国的COSO报告,内部控制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受到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各级别员工的影响,主要用以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合法、完整,保证企业经营高效、合规。在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要求企业建立起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2008年,我国正式《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它标志着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将会对企业、证券等相关行业的管理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几大电信运营商在COSO总体框架下建立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手册》,通过内部控制五因素对内部控制整体情况进行设计、执行、评价。随着电信行业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以及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电信行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风险加剧、管理模式不断改进、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等等。可以说,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电信企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我国加入WTO,电信企业必须做到未雨绸缪,科学进行内控设计,通过相应的管理办法落实内部控制各项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建立起完备的内控体系,并且定期组织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外部评估,促进内控的不断完善,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二、电信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不足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我国的不断推行,电信企业逐步提高了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然而,在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企业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只是由会计或是内审部门主管,并不需要全企业的共同参与。由于电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主要是由财务部门牵头,而负责内部控制评估工作的内审部门往往也是独立开展工作,就造成了管理层和员工都认为内部控制工作只是这两个部门的工作,与自身无关,自己只要配合检查就行了,这样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十分不利于内部控制在企业的执行与发展。其次,管理层和员工都缺乏主动完成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不管是企业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还停留在完成上级所交代任务的层面,未能理解内部控制的真正意义。最后,管理层和员工还容易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按照既定控制程序补齐缺失手续的过程,是一种事后控制行为。其实,这样的执行方式,虽然从形式上看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事后控制难以达到真正的控制目标,存在风险隐患。
(二)相关的风险评估体系还不够全面、系统
中国的电信企业在进行自身内控建设时,往往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具体的业务层面,对于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却十分缺乏系统的考虑,更欠缺从内控角度出发的整体应对措施。这些风险对企业的整体经营会产生深刻影响,电信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当前电信企业面临的风险多是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主要体现在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方面。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工程施工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等。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入确认、营业收入等方面。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企业转型风险、经营指标风险、资产经营风险等等。目前电信企业也开始摸索着进行对风险的评估与应对,然而到现在为止,还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重大风险预警方面十分薄弱,难以为企业的高速发展保驾护航。有的电信企业虽然曾经尝试着推行投资集中管理、债务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等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这些制度都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未能从源头上重视,起到对相关财务风险的控制作用。
(三)内控的实际执行并不到位
重视制度建设,轻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是我国不少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通病。从内部控制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往往可以在内控流程梳理、内部制度设计方面做到日益完善,但是在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上就差强人意。通过这几年有关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电信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但是造成相关内控缺陷的根源并未解决,内控执行出现偏差的情况仍然较为严重。首先,由于电信技术及服务内容变化较快,相应的内部控制流程变动也较为频繁,使得相关的授权和责任主体经常变更,导致内控实施时的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薄弱。其次,由于内控要求在每个关键控制点上都要设置相关文档以便留下控制痕迹,那么就需要增加很多审批手续。然而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要求电信企业要有极快的市场反应速度,从这个角度来看,过于繁复的审批手续和操作流程对企业的运营效率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落实与执行。
三、完善电信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措施分析
(一)加强对企业各级人员的内控意识培养,全面梳理内控管理机制
一方面,电信企业要重视自身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企业各级人员的内控意识培养,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企业管理层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要强化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其更深入的认识到企业实施内控的目的、方式,将内控责任明确到每个人身上,将被动执行转化为主动推进,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企业要注意梳理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与具体的内部控制实施环节的关系,使得内控的每一环节都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互紧密联系,同时也需要将每一层级的监控与具体业务流程匹配。电信企业可以在梳理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由各个管理单位负责人同时担任业务流程责任人,并且采取鲜明的奖惩制度。只有各个管理单位的负责人共同重视并且主动推行内部控制相关流程与措施,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得到落实,从而达到内控的目标。
(二)树立电信企业的风险意识,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电信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一定要树立起电信企业的风险意识,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其中,尤其要重视对电信企业销售过程的管控,这是因为在销售活动的任何环节一旦出现重大内部控制风险,都会对经营成果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并最终在资本市场上对公司价值造成损失。鉴于此,电信企业要重视过程控制,尽快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便对潜在风险进行收集、分析、评估、应对。具体来说,首先需要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定期为管理层和员工组织关于风险知识的培训,运用直观的案例分析法或是全面的实证分析法,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其次,电信企业需要尽快建立起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对内外部风险进行监控,进行预判,分析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出具风险规避意见。最后,强调责任制,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和预警体系之后,要清晰划分各个机构的职责,做到权责明确。
(三)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的建设深受环境与文化的影响。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与文化,能够帮助企业更加快速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同时潜移默化地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企业要将培养员工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作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既要重视对员工的专业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其道德规范的建设。企业要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培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增加企业凝聚力和员工荣誉感,让员工意识到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从而形成主人翁意识,能够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企业内部控制职业道德规范主要针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心理和习惯。企业可以考虑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为员工制定差别化的内部控制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在实际推行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让员工接受。
四、结语
可以说,随着我国电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各家电信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全面完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已经成为电信企业立足市场、寻求长远发展的首要任务。虽然我国电信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同时也为企业全面提升内部基础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水平带来了机遇。
参考文献:
[1]石磊.完善电信运营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思考[J].湖北邮电技术,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