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畜牧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2 09:06: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可持续畜牧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可持续畜牧业

篇1

我国政府为了全面推进中西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针对中西部社会发展现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希望能够有效改善中西部发展现状,切实提升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对于西部经济建设来说,草原畜牧业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西部经济建设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切实提升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就应加强对草原畜牧业的重视度,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1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现阶段,新疆地区草原畜牧业虽然受技术水平提升及国家重视的影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相关问题严重限制了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草原存在严重的退化现象,草场生产力下降。新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将草原畜牧业作为优势产业,在认识到草原生态环境重要性后,先后开展了飞播牧草及草地治蝗灭鼠等项目,并开设了育草基金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新疆草场沙化现象仍然较为严重,绿洲面积不断缩小甚至消失,冰川雪线进一步上升,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新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生产和加工存在失衡问题,畜牧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对产品对外销售产生影响,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后,牲畜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地区草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推动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有效控制牧区人口,增加就业机会

草场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存在较大的联系,因此对草场人口进行合理控制能够有效缓解草场生态环境现状,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为了有效控制牧区人口,政府应积极采取一些劳动力转移措施,如对牧民进行教育和培训,逐步提升牧民的技能,并为牧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降低牧民对放牧的依赖心理。同时,在控制牧区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发展现代畜牧业,适当减缓草原压力,为牧民提供更多放牧机会。2.2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新疆地区现有种植结构相对单一,局限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西北地区当前所实行的种植策略主要为“藏粮于草”,即在将部分开垦错误的草地进行退耕还草后,用这部分草地发展畜牧业。针对这一模式,可以尝试引入国外先进的种植技术,积极构建“林草蓄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全面开发林粮型、林草型等生产模式,真正将新疆草原畜牧业纳入到新疆整体发展格局中。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草原治理的重视,全面贯彻落实“三化”治理思想,尽最大的力量杜绝草地人为破坏现象的出现,并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围栏封育建设等,尽可能加快草地逐步恢复的速度,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3进一步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建设

在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畜牧业的产业化升级得到贯彻落实,即借助技术改革增加草原畜牧业加工和流动环节生产效率,完善草原畜牧业服务业,逐渐构建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特别是针对新疆地区草原牧业的特色产业羊肉和细羊毛,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为羊肉和细羊毛的生产加工提供一定的支持,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结语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新疆草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对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应进一步加强对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新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81-02

21世纪是一个崇尚绿色、注重环保的世纪,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绿色畜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从业人员素质尚不高、不科学的疫病防治、药物使用不规范、生产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等,这些均无法保障畜禽产品的安全。本文就绿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所肩负的责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绿色畜牧业的意义

1.1 绿色畜牧业是保护人类健康的当务之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不断增加。在集约化畜牧业生产中,使用药物预防、控制、诊断、治疗畜禽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集约化养殖的同时,用于促进生长、同步等非治疗用途的药物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用作预防、治疗的兽药以及化学药品被广泛的用作饲料添加剂,以促进畜禽生长,控制生殖周期及繁殖性能,增进饲料的适口性和改善动物性食品的口味等。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超标,对人类健康存在的潜在危害日趋严重,控制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绿色畜牧业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国际绿色食品的价格较普通同类商品价格高2~5倍,而国内绿色食品的价格比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也要高出几倍。如莱芜“黑猪”的生猪肉价格为100 元/kg,比普通猪肉高出4~5倍;并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对出口畜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仅因为药残超标而被退货、销毁、索赔甚至禁止出口等造成的损失就非常严重,如1990年我国出口日本的1万t肉鸡,由于检测出抗球虫药物添加剂氯羟吡啶的残留量超过0.01 mg/kg,要求我国政府销毁所有产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生产绿色畜产品更加有利于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1.3 绿色畜牧业是跨越贸易“壁垒”的惟一途径

近年来,兽药残留引起食物中毒和影响畜产品出口的报道越来越多,兽药残留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肉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达6 000万~7 000万t,但出口量不超过200万t,占国内生产总量的3%~4%。另外,我国的活猪、活鸡、冻肉向日本、欧盟、美国出口非常困难的。其主要原因是兽医卫生质量不过关,畜禽疾病问题严重,兽医防治体系不健全,达不到国际兽医卫生组织要求的标准。畜禽疾病的复杂性,影响了畜产品的质量,成为畜产品出口的“壁垒”,因此,绿色养殖是跨越“壁垒”的惟一途径。

2 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措施

2.1 提高技能,用知识武装自己

近年来,畜牧行业不断地出现一些烈性传染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等,使得养殖业一次又一次陷入低谷,畜牧兽医专业比较缺乏兽医、牧场管理者等专业人才,而他们是畜牧业生产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与绿色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所以,一定要鼓励兽医行业的专业人员抓住机会,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专业技能。

2.2 呼吁社会,更新观念,付诸行动

2.2.1 保护环境也不失利益 环境的重要性,也许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是为什么不能做到保护环境呢?关键还是对利益的认识问题,注重了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粪便的污染就很突出。据报道,一个万头猪场的年排污量至少在3万t以上。我国的生猪存栏数世界第一,仅2007年能繁母猪就达900万头,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些粪便呢?畜禽粪便可以作为饲料、有机肥、能源等。投资建沼气池,用猪粪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的同时,也减少了粪便污染、人畜共患病的传播、燃煤的使用和污染。

2.2.2 要想高产出,就要高投入 经济利益的获得与投入一般有三种方式: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低投入不会有高产出,要想高产出,必须有高投入。2006年,华东、华南许多省份的许多猪场爆发了高热病,霉变饲料在“无名高热症”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猪只长期摄入霉菌毒素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发病。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饲料。饲养管理措施的缺失导致了疾病。高投入高产出是发展质量型畜牧业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2.2.3 树立养殖业是为人类生产食品的理念 养殖业养的是动物,可最终给人类生产的是食品。因此,为了人类健康,生产绿色畜产品,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少用抗生素类添加剂,多用一些对畜禽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添加剂,如益生素、中草药添加剂、酶制剂等。疾病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

2.2.4 与国际观念接轨,提倡动物福利 国际贸易中,动物福利问题近年来被一些国家当作“道德壁垒”频繁利用。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畜牧生产方式和动物保健观念必须向国际标准看齐,不断改善畜禽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善待畜禽、保证畜禽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动物福利和动物卫生观念贯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这样就能减少动物发病、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动物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打破国外贸易壁垒。

3 小结

为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运用绿色畜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绿色畜牧业,打造绿色畜产品,让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打产品,推动畜牧业向高层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绿色畜牧业,生产安全、卫生、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绿色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

总之,畜牧兽医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畜产品量和质的要求,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发展绿色畜牧业的重任,担负起为人类生产健康动物食品的重任,更是绿色畜牧业的执行者和绿色观念的播种机,绿色畜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朱锡龙.发展丽水市绿色畜牧业的浅见[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2):79.

篇3

现阶段,国内的畜牧养殖行业正在不断地发展,是农村经济重要的构成环节,在目前国家对环境相应号召的过程中,为保证畜牧业实现长久可持续地发展,就应当加强生态养殖以及畜牧业可持续运行的联系性,强化总体发展效率,从而在维护当地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期间,还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1畜牧业生态养殖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联系性

生态健康养殖方式能够决定后期长久运行的效率和质量,有关部门应当响应国家生态可持续化养殖的号召,在养殖的过程中,加大对畜禽动物生产、动物疫病控制等环节的把控,全面研究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查,做好污染处理从而提升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此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此环节的重视力度,把控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畜牧业养殖技术以及疫病防疫为主,保障多种动物可以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创建高效、安全、健康的养殖培育基地,有助于养殖产业实现长期可持续性的的发展和运行。利用此类有先进理论思想支撑的养殖技术,能够发挥高效的养殖方式,促使外部环境的生态实现可持续化地运作,维护整体养殖行业以及相对应的市场可以更加完善。另外,此类养殖技术的使用还会保障整体的养殖行业污染减少,发展效果逐渐明显,并保持长久时间的良性循环发展。基层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开展较为科学化的养殖模式,落实具体的发展细节,以便于能够提升整体生态养殖水平和质量,实现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1]。

2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

畜牧业的生态养殖技术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到两个层面,第一,需要保证动物能够实现健康的成长;第二,应当控制养殖基地内部的环境,为动物创建一个优良的居住环境,从而保证整体的卫生状况,减少病菌的滋生,降低药物的残留效果,有利于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2.1发酵床养殖技术

在传统的养殖过程中,因为以往较为落后的思想观念引导,促使其在生长期间,会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并产生较多的粪便,严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不利于养殖内部环境实现可持续地发展。由于在部分养殖场内部的设施构建环节中,缺少专业的排污设施,以至于众多粪便以及污水会没有经过系统化处理之后,进行外界的污染排放,促使生态环境被外部环境所污染,对当地的环境建设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针对此类情况,在新型的培育过程中,结合生态养殖理念的优势,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将容易消耗粪水污染的微生物以及秸秆等材料,事先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调和,之后被制作为发酵料,并将其用于生猪养殖的环节中,有利于转变粪便污染的状况,提升对有效资源的使用和利用效果,将自然能源的效率发挥到最大,此类工作有利于减少养殖基地的众多生猪生态养殖中的污染环节。与此同时,此类养殖方式是根据生猪的生物特征,从而根据其基本的生物活动和相对应的休息状况进行研究,能够降低对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并促使整体生猪的质量达到合格标准[2]。

2.2林下生态养殖模式

因为局部地区没有较为适宜的平地基地,促使大部分的养殖活动需要在坡地或者林地中开展,针对此类环境需求,有关工作人员研究出较为适宜的林下生态养殖模式。这种饲养模式采用林间饲养的方式,动物在林中会以昆虫、果实为主,在回到养殖基地之后,工作人员可以增加饲料的喂养工作,从而有利于提升养殖的整体质量,提高畜产品的品质。此类模式有利于在后期的销售过程中,提升售卖价格,有助于保障养殖成本,并获取大量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偏向自然环境的养殖能够为动物的成长提供大量的优质保护,将动物排除的粪便视为有效的有机肥料,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干预,提高整体的资源使用效率。

2.3动物养殖和农业种植循环利用技术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80-01

颍上县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从发展养猪生产起步,多年来始终坚持“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标准化养殖及养殖污染治理和可持续化科学发展的原则,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经过近8年的发展,公司先后建立部级养殖示范场1个、国家级种公猪站1个、皖北黑猪(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1个,年出栏优质种猪2 000余头、优质商品猪近1万头。2016年,公司年产值达5 800万元,并配套逾20 hm2优质猕猴桃种植基地,实施种养结合,努力做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者。

1 面向市场,满足社会需求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生猪猪种已越来越不适应生猪生产的发展形势和新的消费趋势[1]。因此,猪品种改良势在必行。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认真调查、科学研判、果断决策,抓住市场变化趋势,建设良种猪繁殖场,每年向社会提供高性能种猪和优质商品猪1.2万头。此外,建设的种公猪站每年向养猪场提供高性能种公猪35万份,并面向全县积极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解决养殖户能繁母猪配种的需求,为提升全县生猪良种化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开展遗传资源保护,传承黑猪养殖

皖北黑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资源,也是国家确定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重点保护对象之一,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繁殖力高等特性,深受消费者欢迎。在阜阳地区,皖北黑猪有着较长的养殖历史,但是随着养殖者对肉猪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的追求,皖北黑猪的饲养量越来越少。2007年开始,皖北黑猪被农业部列为濒临灭绝的地方猪种。虽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但国家畜牧法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和个人依法发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事业。自2014年开始,在省、市、县业务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皖北黑猪抢救性保护工作,2016年投资新建皖北黑猪(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采取传统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模式保种育种。目前,正在皖北区域调查收集皖北黑猪遗传资源,希望通过先进的保种选育技术,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成省级和国家级地方遗传资源保护场。

3 加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好清洁农牧业

2014年国务院颁发《畜禽污染养殖防治条例》后,公司即以“坚持环境保护制度、促进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为宗旨,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业双赢”为目的,深入做好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工作。一是实施移位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技术,将猪尿液每天通过收集池直接喷洒到锯末、稻壳、粉碎秸秆以及微生物制剂上,然后用机械设备进行翻拌,300 m3的移位生物发酵床每天可以消纳猪尿液50 t;二是建设沼气池和黑膜储存池进行沼气发电,沼液处理达标后还田,沼渣等有机肥用于果园基肥,全面实施种养结合,实现农牧清洁生产[2]。

4 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科学技术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创新是唯一的出路[3]。因此,近年来公司一直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大专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请专家教授到公司培训指导,示范先进科技成果,以提升自身、壮大自身。公司还组建了颍上县皖北养猪技术协会和品种改良工程技术中心,组织了一支由文化基础扎实、热爱畜牧事业、养殖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骨干参加的服务团队,并依托大专院校,在颍上县及周边地区开展生猪养殖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等配套技术服务,服务规模300余场(户),年产生猪40余万头,就地安置近400名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户就业,年增收超过3 000万元。与此同时,公司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8个,协助培养安徽省级畜牧科技示范场1个,阜阳市畜牧科技示范场6个,摸索总结出畜牧技术推广经验。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30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利技g。其中,2016年“优质特色黑猪新品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的科技成果使一大批先进适用的畜牧生产技术得到普及,既推广了科学养殖,又促进了农民就业,同时在科技运用及就业技能指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4-5]。

5 感恩回报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不但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服务于颍上县各项事业发展。为此,公司创新生态养殖模式,探索采用“公司+合作社”模式扶持周边贫困户。2016年,公司与六十铺镇98名贫困户签订协议,通过带资入股、委托寄养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贫困户实现年均户收入5 000元以上。

6 参考文献

[1] 张立中,辛国昌.农牧结合型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探索:以新疆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3(11):72-76.

[2] 刘忠宽,秦文利,智建飞.河北省农牧结合战略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6(2):26-30.

篇5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11-03

随着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扶持畜牧业生产的政策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客观来说,我国畜牧业发展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以及科技研发水平的局限,还存在一定落后性。

1 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34%左右,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如新疆、、青海、内蒙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等地,畜牧业的收入已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40%左右。因此,畜牧业已逐步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畜产品产量占世界畜产品产量比重为:猪肉47.34%,牛肉9.96%,羊肉28.84%,鸡肉13.77%,鸭肉68.80%,马肉27.43%,免肉39.52%,禽肉17.36%;牛奶6.0%,禽蛋40.6%,蜂蜜25.8%。我国畜牧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

由于我国畜牧业投入资金有限,专业性人才匮乏,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落后等客观情况,我们不得不面对目前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畜牧业新品种较少

由于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和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为小规模家庭生产,畜牧业为散养状态,缺乏科学化、规模化管理,一般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因此,在思想层面上没有开发和引入畜牧新品种的渴求;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即使畜牧新品种成功选育并投入养殖,但由于农户接受现代化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在牲畜成活率和资金、技术投入上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些都导致我国畜牧业在新品种选育和养殖技术上的落后。

1.2 饲料资源短缺

我国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依靠粮食生产,由于畜牧养殖用地因为城市化建设和土地恶化导致的水土流失等各种原因在逐年减少,因此我国畜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粮食生产的制约。畜牧业要想快速发展,饲料资源必须有所保证。目前,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产量的比例达到34%,这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3 相关科研力度不够

西方畜牧业大多是技术集成化,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设备,而我国畜牧业发展较之西方国家起步晚,加上国家财政收入等多数投入到城市化建设、国防、教育等方面,虽然对畜牧业科研一直很重视,但是科研进展相对较缓,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此外,我国专门从事畜牧业科研和技术普及的人员较少,素质不高,使得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制约因素。

2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1 畜牧业优势品种保护与新品种选育

我国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如内蒙古牧区拥有三河马和三河牛,青海、牧区拥有牦牛、藏羚羊,新疆牧区拥有新疆细毛羊等优质品种。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气候的不同,畜牧业拥有不同的优势品种。对于畜牧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选育,应集合自身发展情况,参考欧美国家畜牧业有关技术综合考虑。一方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经营模式,因为西方国家由于地多人少,技术成熟,畜牧业发展特点为资金密集化,设备机“改”化,专业高度化以及企业组织化。而我国人多地少,畜牧业发展技术有限,短时间内不能实现科技和资本密集化产业,只能扬长避短发展劳动密集型畜牧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特色产业联盟是由各地各级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和农民联合保护和发展,面对国际化挑战,我国优势品种保护以及新品种选育应与农技人员和养殖户直接对口,实行有分有合的组织化模式,事业单位对优势品种和新品种的选育进行组织协调,统一分配管理,才能保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2.2 合理利用农副产品

农副产品一般为秸秆、秕壳、饼粕等,其主要成分为粗纤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等。用这些农副产品来代替部分常规饲料,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农副产品的后续处理工作。我国农村经济和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春播和秋收后对农副产品的处理方式多为焚烧,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极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3 发展农区草业

农区草业是指将牧草的种植引入畜牧业,能够有效地将畜牧业生产、饲料生产、牧草生产以及畜牧品种保护与培育、后期加工、销售等耦合起来,既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又促进了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农区草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

(1)开发山坡草地。我国南方区域山坡草地面积有近8 000万hm2,其中适合人工种草的面积占80%以上;北方部分区域由于风沙侵蚀,可适合开发和利用的山坡少,这些土地通过林草间作来发展畜牧食用饲料,一方面防止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涵养了水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2)农田种草。我国农田种草应以农用闲田、农田路边道路、园林的间隙地及粮草轮作等形式开展。农田种草要做到不影响粮油作物的生长,通过生长季节和空间的利用,能够更好地提高种植效益。

(3)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的利用。这些区域一般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牧草种植要求的环境条件不高,利用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种植牧草,一方面可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提高牧草的经济效益。

2.4 合理利用牧草

我国牧草资源有限,有关牧草的合理利用,首先要确保牧草的及时收割,如果耽误了收割的最佳时间,牧草营养成分和消化率都将明显下降;其次要注意牧草与日粮的合理搭配,对动物单独饲喂一种牧草并不能完全满足其营养需求;再次要注意防止牧草中毒。由于中毒是家畜常见病之一,牧草如果选择不当,会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给家畜饲喂牧草时要确保农药残留量在标准之下。牧草收割、加工以及储藏过程中要防止发霉变质和污染,新鲜的牧草和干枯、腐败的牧草不能混合在一起饲喂,防止交叉污染,牧草的搭配使用要听取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建议,防止单一饲喂导致某种微量元素过高而引起中毒。对含有氰的牧草,如高粱苗、玉米苗等,要经过处理再饲喂,防止毒素过高引起中毒。

2.5 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我国地大物博,畜牧业发展明显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北方地区如内蒙古、青海、和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其畜牧业品种丰富,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南方地区跨越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较之北方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一带几乎全年都能种植农作物和牧草,畜牧业的发展较为稳定。资金投入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加强畜牧业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开发等方面,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种草养畜方面,通过南北的互利合作,共同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竞争水平,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化发展。

3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GAP标准特别强调“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者组织要建立其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一是要求生产经营者组织具有书面的质量手册和体系程序文件,建立追溯体系。能够区分认证和非认证产品,能够追溯到具体农户或组织的源头;二是要集中管理。所有注册成员的生产场所在相同的经营、控制和规章制度下运行,即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审核和经营评价;三是规定了协议期限。要求至少有一整年的协议期限;四是建立内部审核程序。通过建立这样畅通的交流渠道、统一的操作程序、完善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已注册产品可追溯到终端。

同时,GAP按照“防范优于纠偏”的要求,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从养殖场选址、畜禽品种来源、饲料和饮水的供应、场内的设施设备、畜禽健康、药物的合理使用、养殖方式、公路运输、养殖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记录、追溯以及对员工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规范性的说明,以确保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危害的引入,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质量溯源体系。

4 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4.1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应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即服务小农户、规范专业户、监督大型户,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尽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具体措施如下:

(1)为广大散养户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强对散养农户的培训,促进散养户的规模扩大和转产、转业。

(2)坚持“发展和创新”并重的原则,在大力加强专业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小区经营管理制度创新,鼓励支持畜禽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

(3)对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厂强制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把专业户的标准化生产作为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4)着眼于畜牧产业发展,着力构筑现代畜牧业新经济结构。要树立大畜牧、大产业观念,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畜牧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饲料兽药产业的建设,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后续环节拓展,实现畜牧业与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紧密衔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大产业跨越。

4.2 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要坚持全程化监管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变被动、随机、随意监管为主动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监管,彻底解决畜产品质量问题,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营养健康。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投入品和饲养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并指导养殖户科学用料、用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淘汰条件不符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

(2)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通过产、加、销一体化等形式,采取商品畜禽集中屠宰、主产区就近加工的方式,尽量减少活畜禽流通。要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规范活畜交易市场。

(3)积极引导消费,提倡“安全、营养、健康”消费新观念,促进安全、健康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4.3 多途径开源节流,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

针对当前我国饲料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畜牧业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加以统筹考虑,实行种养业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彻底打破资源短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力度,实行“以饲(草)代粮”和“以饲(草)增粮”的战略。

(2)优化畜牧业结构,继续推进“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家畜。

(3)积极开发饲料资源。继续大力推广秸秆等农副产品的利用技术。加强对国内不足的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探索南方草山草坡开发途径。

4.4 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畜牧业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畜牧科技发展要以推进畜牧业原创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尽快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快速转变,为解决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制约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供支撑。

4.5 大力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

充分发挥畜产品加工业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采取“限小、规中、提大”战略,大力提高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和现代化水平。以现代化的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4.6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草原保护、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草原生态建设、草原保护和生产方式转变为重点,尽快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协调发展。

篇6

草原畜牧业是指以利用天然草场为主来发展畜牧养殖的产业,具体到巴彦淖尔市有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共涉及27个苏木镇在经营这项产业。如何保护建设好乌拉特草原的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加牧民的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牧民必须面对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巴彦淖尔市草原畜牧业经营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草原畜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发展是以资源衰竭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草地建设不足;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巴彦淖尔市必须致力于改变粗放型经营方式,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改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使草原畜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资源和环境话题是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巴彦淖尔市牧区来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主体是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及合理利用草原资源问题。

草原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又是重要的国土资源,是人们主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和生产经营对象,在解决人们衣、食、住、行、医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没有草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切实的物质基础。草原资源是可更新的物质资源,尽管目前草原生态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多年的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实践证明,草原生态恢复和良性循环是可以实现的。目前,国家和自治区十分重视草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保护和建设草原、发展畜牧业的外部环境。多年来,巴彦淖尔市在草原建设上,坚持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积极开展了以人工种草、草原围栏、飞播牧草、草原改良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建设,大力推广了以水为主的五配套,即草库伦、青贮、微贮、草田轮作及饲草料加工等适用增产技术,使草原建设一直保持着较为旺盛的发展势头。在草原保护上加强了草原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了草原执法和监侧管理机构,认真执行了“草原法”及环境和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全面贯彻落实了“草畜双承包”和草原“双权一制”,使草原保护逐步走上了以法治草的法制化轨道。

草原环境保护是一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社会公益事业。在草原上从事的各种产业包括畜牧、矿产、能源、交通等,都有保护草原、建设草原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对草原环境的保护应坚持边开发、边建设、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只有我们各个部门、各行各业携起手来,共同做好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变为现实。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治理必须采取合理利用和积极的建设等措施,加强建设。合理利用就是积极的保护草原。实践证明,巴彦淖尔市畜牧业之所以取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建设。可以说,没有草原基础建设的加强,也就没有畜牧业的稳定发展。今后,畜牧业能不能持续发展、草原生态环境能不能得到恢复,仍取决于草原建设的规摸和效益、取决于草原合理利用和管理的水平。同时,要切实加强草原法制建设,完善草原执法体系。必须牢固树立以法治草的观念,认真贯彻《草原法》和《草原管理条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把草原保护、管理、建设和利用真正纳人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二、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全面加强草原保护工作

制度建设是草原保护的根本。加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认真落实好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保护草原的最根本制度。要高度重视草牧场承包到户责任制落实工作,强化组织领导,采取有利措施,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更要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草场承包到户工作。在草场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草原流转机制,促进草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农牧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二是积极推进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实行禁牧休牧制度,推广舍饲和半舍饲,是对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在禁牧休牧制度的落实上,牧区草原应以休牧为主,积极推进划区轮牧制度;农区、半农半牧区以舍饲圈养为主,实行禁牧和休牧;草原生态脆弱地区和沙化、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必须采取禁牧措施;草地植被较好和轻微退化的草场,要推行划区轮牧或分区轮牧、倒场放牧。要加强禁牧休牧的监管,切实保障禁得住,休得下。三是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草畜平衡制度是国家进行草原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遏制草原超载过牧,促进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要认真按照《草原法》和农业部《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科学确定草原载畜量标准,制定科学详细的实施方案;以户为单位做好草原生产力测定、载畜量核定、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等工作;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发展人工种草,改良牲畜品种,推行舍饲圈养,加快畜群周转,减轻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逐步实现草畜平衡。四是加强对基本草牧场保护力度。基本草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国家和自治区都出台了保护基本草原的法规,各地要积极行动起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基本草原。在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基本草原的划定工作。

三、加速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行草原有偿使用

当前,草原畜牧业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和破坏严重,造成资源退化、生态恶化,归很结底,在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一个能有效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资源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资源价值的补偿。草原资源的自然价值在资源实体耗竭的同时也随之耗竭并转化为现实的畜牧业收益。这一方面是资源自然价值的耗减,另一方面是畜牧业收益的增加。后者由前者转化而得,前者耗减必需以后者的收益加以补偿。其二是资源劳动价值的补偿。在草地开发以前,为准备开发劳动对象所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耗费,它具有预付资金的性质,也需要通过补偿的方式加以回收。自1987年起,内蒙古逐步推行“草场有偿使用制度”,把草场管理纳人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使草场承包责任制同牲畜饲养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一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并初步建立了良好的草牧场管理机制,基本上做到了草原有主、放牧有界、使用有偿、建设有责、管理有法,真正把草原所有者、使用者和承包者之间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引导牧民走上了建设养畜之路,加快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步伐。草原有偿承包是牧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根据经验,当前必须建立明确、规范的草场产权制度和流动制度,依据草场等级、面积、经济水平,合理确定草原管理费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载畜,认真实行“以草定畜、适草适畜、增草增畜、畜草平衡”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草原,严格限制超载过牧,迅速建立健全草价制度。

四、加强草原建设,不断提高饲草料供应能力

要在草原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大力发展以水为中心的配套草库伦建设,扩大青贮饲料作物种植规模,增加青贮饲料储量。建立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优质草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提高人工草地生产能力。牧区要大力发展灌溉饲草料基地,增加青贮饲料种植面积;农区和半农区要在扩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的同时,搞好秸秆黄贮,增加饲草料贮量。采取免耕播种、飞播、撒播、带状种植灌木等技术措施,进行草地改良。加快草原围栏建设步伐,推进草原围栏化进程,为科学合理利用草原,推行划区轮牧奠定基础。

五、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草原生态保护队伍建设

篇7

综观我国畜牧业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以前,畜牧业属于家庭副业,在农业中处于补充地位;第二阶段是1980-1995年,畜牧业全面快速发展,实现了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畜牧业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基本特征如下:

1.1规模化饲养比例稳步提高,传统农户散养开始分化和接受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改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畜牧业是传统分散饲养一统天下。规模化饲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稳步发展,2003年我国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占生猪出栏总量的28.7%;2000只以上的肉鸡规模饲养户出栏肉鸡占全国总量的67.1%;500只以上的蛋鸡规模养殖户鸡蛋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6.9%。奶牛(存栏20头以上)、肉牛(出栏10头以上)、肉羊(出栏3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程度分别达到27.4%、28.1%和43.7%。养殖小区作为整合散养农户进入规模化饲养行业的新模式,浓缩饲料和定单生产作为科技载体,加速了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步伐。

1.2畜牧业生产已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内涵式增长正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模式。由于畜产品长期供应短缺,我国畜牧业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多年中持续高速增长,肉类年均增长率为8.7%、蛋类为13.6%、奶类为11.1%。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除奶类外其他畜产品生产均进入常规增长状态,猪禽产品增长速度保持在3%~5%,牛羊肉增长速度为5%~7%。在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中,配方饲料和畜禽良种推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畜产品数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1.3城市居民对畜产品消费已进入追求质量安全的阶段,而农村居民仍然停留在数量扩张阶段。从1995年开始,城镇居民的鲜肉和鲜蛋消费数量分别稳定在25公斤和11公斤左右,占城市人口主体的中高收入阶层对畜产品的消费进入追求质量安全的阶段。调整畜产品消费结构,增加奶类、牛羊肉、特色畜产品和优质高档畜产品的消费已成为主导趋势。

2.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2.1畜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伴随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目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37.7%,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小康标准,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降到46.25%,大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目前正处于主副食替代初期。目前我国居民有60%生活在农村。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畜产品消费必将进入新的高峰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有力地推动畜产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

2.2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需要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着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先后出台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努力使畜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真正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桥梁。

2.3农民的积极性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通过畜牧业对粮食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据估算,粮食经畜牧业转化后大约可增值25%~30%。由于畜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农村普遍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农民对发展畜牧业始终保持很高的积极性。

2.4科技水平提高的潜力使畜牧业后劲十足。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产的贡献率普遍在60%以上,美、英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应用效率已高达90%以上。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正在逐步增强,但总体来看,科技进步贡献和科技应用效率仍然较低,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产的贡献率为49%,技术应用效率为71%,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也表明,在今后的发展中,畜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应用效率对畜牧业的贡献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科技对畜牧业发展还将发挥更强大的支撑作用。

2.5饲料资源增长的潜力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我国饲料资源的增长潜力还很大。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将稳步提高。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潜力。随着三元种植结构的不断推进,专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饲料生产的土地利用效率将显著提高,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饲料产量还可望大幅度提高。三是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的潜力。随着秸秆青贮、氨化和棉菜籽饼脱毒等一系列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推广,我国5亿吨秸秆、大量棉籽饼、菜籽饼和工业下脚料等非常规饲料资源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

3.畜牧业发展面临的若干重大制约因素

3.1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落后。一是饲养管理不规范。目前农户散养依然是我国畜牧业主要的经营形式,人畜居住不分,畜禽混养,既给重大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也严重影响了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二是生产结构与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但目前耗粮型的猪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仍高达65.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8.8%;而草食家畜比重却较低,特别是牛肉比重仅有9.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6.3%;奶类比例明显偏低。三是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滞后。

3.2畜禽产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隐患严重。当前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兽药残留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流通及加工等环节质量安全隐患还很多。

3.3草原资源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草原生态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扭转。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仍以3000万亩的速度在扩大,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草原超载过牧严重,草原保护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仍处于超负荷的“透支”状态。

4.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4.1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为加快我国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应尽快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即服务小农户、规范专业户、监督大型户,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尽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4.2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要坚持全程化监管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变被动、随机、随意监管为主动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监管,彻底改变畜产品质量问题,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营养健康。

4.3多途径开源节流,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针对当前我国饲料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畜牧业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加以统筹考虑,实行种养业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彻底打破资源短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

篇8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1-0001-1

1 畜牧发展机遇大好,又形势严峻

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湖北省畜牧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畜牧事业蒸蒸日上。目前,畜牧业发展机遇大好,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给予良好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当今疫病形势日益严峻,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已成为重中之重。对于畜牧工作者,特别是扎根基层前沿和处于农村第一线的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必须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畜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积极采取新技术,推动养殖产业体系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规模养殖,是我国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秭归是个山区县,畜牧产业化、生态化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地理等因素的制约。要结合秭归实际,根据全县畜牧养殖产业格局,围绕“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思路,认真开展调研,集思广益,选准适宜家禽作为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推广突破口,做到有目的、有市场、有潜力,抓好产业化建设、规模养殖、生态养殖、新技术试验及示范,广泛深入农村,宣传国家扶持政策,给予农民技术支持,指导农民养殖生产。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采用新的养殖技术,提高农村畜牧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2 拓宽视野,拓展思路,更新观念

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畜牧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畜牧养殖的发展也不断出现新的突破,很多新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但是我省的畜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即使与国内一些畜牧相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也不小。

针对湖北省畜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畜牧的发展,加大对畜牧业支持力度。使得全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周边省份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山区,养殖规模增长的速度缓慢,养殖结构相对单一,养殖方式落后,畜牧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滞后,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更新缓慢,新技术应用推广力量不足,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必须不断学习畜牧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与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现代畜牧养殖服务,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促进养殖增效、农民增收。

3 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

大力发展畜牧业,调整畜牧业结构,增加养殖户收入,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措施。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养殖科技为手段,注重特色,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3.1 搞好正确引导,应对市场变化

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向养殖户传递信息,指导生产发展;调整畜群结构,淘汰劣质品种,更换优良品种,不等价、不压栏,对育肥牲畜做到适时出栏;保护和发展母畜,防止养殖户宰杀良种母畜,加强品种改良,提高良种比重和生产力;协调财政、金融、信贷等部门,积极为规模养殖户提供贷款支持,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发挥山区资源优势,鼓励发展草食畜牧养殖,确保畜牧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3.2 加强养殖创新,改进生产方式

要认真总结本地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因地制宜,指导养殖户改进传统生产方式,创新养殖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3.3 科学制定激励政策,抓好以点带面

要围绕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制定、落实优惠的激励政策,调动养殖户自觉地投资、投产,不断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同时狠抓养殖大户建设,通过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畜牧业养殖的快速发展。

3.4 切实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建设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提高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切实搞好规模养殖的指导和管理,实行专职技术人员分片分户负责制,努力提高村级畜牧防疫人员的待遇,积极改善村级畜牧人员的工作环境,使他们一心投入工作中,促使畜牧产业再上新台阶。

篇9

内蒙古大草原属于北方温带草原,它面积大,类型多,是世界上保持和利用时间最长的天然草原之一,草原畜牧业作为内蒙古的主要支柱产业,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以科学的方式固定草原,可持续经营来发展畜牧业,具有很大的意义。

1.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的入世,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草原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将更加突出,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将得到显著增长,这对于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草原畜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牲畜总头数和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长。目前,草原畜牧业已经具备生产100万吨肉类,300万张优质皮张,6万吨毛,4000吨羊绒,60万吨鲜奶以及年总增2000万头以上牲畜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且,内蒙古地区草地资源丰富,具有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的优势,这样既能提高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能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

2.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草原“三化”问题严重

内蒙古草原面积占全国的21.7%,有6359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目前已退化的草原面积达38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呼盟、锡盟的草原退化面积达23%和41%,鄂尔多斯草原退化68%以上,以荒漠草原为主的自然灾害,也有人为因素在内。一是大规模毁草开荒。1995年前后粮价有所回升,使得呼盟等地的一些草原被大面积开荒,种上了农作物,这虽然解决了近期的粮食和部分收入问题,但却改变了草原的性质,相当多的耕地后来成为低产田,开垦后又被撂荒,这样的草地很容易退化,至少需要数十年才能恢复到原初草原状态,部分草原可能将永远停留在退化的状态。这样,既缩小了牧场空间,增加了草地压力,又直接威胁到牧民的生活,人们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二是草场过牧严重。草地面积税减,但牲畜数量不断增加,草场严重超载。以锡盟为例,近十几年来,许多牧民的传统观念是以牲畜头数来显示富裕程度,相当多的牧民不愿出栏牲畜,牲畜头数从1000万头只发展到了1811万头只,但同期可利用草地面积却因开垦、沙化减少了40万公顷,草地的载畜率大大增加。目前,很多牧区草场超载率在40%以上,加重了草原负担,加剧了草原退化、沙化。三是草地建设缓慢。由于资金、人才、物力投入不足,我区草原建设的力度非常小,建设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的状况不佳。我区人工种草、改良草地的面积极少,仅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而与自然条件相当的美国相比,其围栏达95%,以致其载畜量和产肉量也是我们的几十倍。

2.2粗放型的经营方式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基本上还是自由放牧、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很多牧民的牲畜无固定的棚圈,饲草无稳定储备,牲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差。2000、2001年的雪灾,锡盟地区牧民的牛羊绝大多数是自由放养,牲畜死亡率高达50%,造成了惨痛的损失。另外,由于绒山羊的粗放散养,也给草原带来一定的破坏,当草少时,羊采食会把草根都一同吃掉,使大面积草场受到严重破坏。

2.3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内蒙古草原面积大,很多牧民都分散经营,畜产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加工能力很弱,在市场上以销售活畜为主,产业链条短,所获加工增值收入几乎没有,使深加工、再加工利益大量流失,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3.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

内蒙古具有天然的草原资源,拥有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价格优势,选择适宜的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空间位置、资源状态及生产特征来划分相应的经营方式,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1巩固草原基地方式

通过完善草场承包制,加强草地保护、建设,以治理恢复为前提,全面实行季节性禁牧,在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落实好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内蒙古草原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推行承包制,今后要进一步加以完善,规范草场有偿使用,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超载罚款。我区的伊盟和阿盟多数草原属于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为促进草原生态良性循环,防止草地继续退化,要做到查清各乡、嘎查草场资源情况,核算出承包户的草场面积、产草量,适宜载畜量,保证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草原的恶劣面貌。各级政府、集体和个人必须加强对草原的投资力度,改良天然草场,增加牧草覆盖度,建立人工草地,实行围栏封育等措施,引进国外牧草新品种,生产优质鲜草和干草。赤峰的巴林草原实行划区轮牧,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取得良好的效果。赤峰目前已建成永久性棚圈11.5万处,围栏草场1350万亩,人工草场470万亩,配套小草库伦1.5万处,引进和培育了很多牧草新品种,对畜牧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优化畜群结构。因地制宜,指导牧民调整畜群结构,选择牲畜品种,缩短畜群生产周期,加速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结合市场需求,提供优质的绿色畜产品。内蒙西部草原类型适合发展山羊、骆驼、细毛羊和少数耐粗饲的大畜;东部的草甸草原适合发展肉牛、奶牛,兼养肉羊、细毛羊;中部典型草原以肉羊、细毛羊为主,兼养肉牛、奶牛。要积极推进“牲畜种子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步骤分阶段地引导牧民调整生产结构,使整体布局合理,实现草原畜牧业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的转变。

3.2产业化经营方式

一是促进畜产品加工。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畜产品的加工能力是关键。这样能促进畜产品流通,增加农牧民收入,进而又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对于交通较方便,基础条件较好的锡盟、赤峰、呼盟的部分草场,在建立牧区乳、肉、毛、绒基地的前提上,发展扶持已有的产品优、效益好的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或新建一批龙头企业,展开横向联合,延长产业化链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牧工贸一体化服务,提高畜产品品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选择主导产业。内蒙古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条件,我们要力争在“羊肉、牛奶、羊绒”三大产品生产上取得全国领先地位。1998年赤峰用内蒙古7%的草场饲养了全区15%的牲畜,全市牧业以肉牛、细毛羊为主,牛存栏88.8万头,细毛羊存栏228万只,牧业产值达到17.6亿元,他们采取短期育肥,生产高档优质肉类,以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实现了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内蒙很多的牧区正逐步形成区域化经营格局,要引导牧民选择主导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收入增长。内蒙古的典型企业目前有伊利、蒙牛、兴发,他们都较好的实现了公司加牧户、生产加服务、收购加销售的产业化方式。我们已经步入世贸组织的大门,WTO对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采取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区特点,选择适宜的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琼等·促进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9)

2·周立华等·肃山县山地畜牧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问题,2001(9)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73-02

近年来,我县围绕肉绒羊、林苗、全膜玉米、蔬菜生产等特色主导产业,以全县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青年骨干等为重点培训对象,采取集中培训与场区指导、分散培训与现场示范、专家把脉与技术服务、印制手册与资料发放等相结合的办法,扎实开展了科技入户培训工作,为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然而,为了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新形势的变化,本文主要讲述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华池县畜牧业现状

该县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肉羊产业建设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羊场建设力度。新规划建设的养羊场达到65个,已建成投入生产的32个,正在建设20个。在规范羊场建设中,按照“五化”(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全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羊场。截至6月底,全县累计已建成1000只羊场5个,存栏量500只以上的羊场11个,300只以上的羊场68个。建成了山庄乡白沟养羊小区,入驻羊场2个,养羊大户5户,小区羊只总存栏量达3000多只。截止2014年6月底,全县羊只饲养量总数为46.68万只,其中:存栏32.86万只,出栏13.82万只。比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6%。全县上半年新增养羊户2951户,养羊户累计达到8293户,占总农户的32.04%;建成养羊合作社20个。全县养羊总产值达到1.31亿元,养羊户人均收入1160元。

二、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从创新投资来看,表现为投入不足和技术落后

由于人均科技经费列支不足0.1元,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开支龙头企业几乎没有,特别是广大农民对科技投入有限,财政情况十分困难,即使华池县畜牧业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还是没有形成企业、社会、群众、政府多方面的科技投入机制。今年,县财政拿出108万元为各乡镇配备了15台青贮粉碎打包分装机和55台粉碎机,但由于电网改造进行滞后等因素,大部分农户没有动力电,畜牧业机械不能正常使用,人力、畜力, 生产力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依靠,但其水平很低。所以,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对农民来说极为突出,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2.从创新体系来看,表现为服务网络不完善和功能弱化

尽管近年来华池县初步建立了领导、服务、培训、示范4大体系,农业科技流向千家万户的渠道基本被疏通。但网络服务功能的局限性一直都存在,乡镇兽医站作用职能发挥不够,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出现断层,村一级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说,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是制约着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3.从创新能力来看,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和产业化程度低下

以自然配种、粗放养殖等低技术含量项目为主的是畜牧业科技应用方面的传统方法。导致大量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效益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人工授精”、“同期”技术在高科技中也无体现;连机械粉碎饲料、定期防疫与驱虫等常规技术也不能落实;在培育、引进、推广新品种方面也明显落后。全县畜牧业龙头企业不到10户(家), 全县没有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对畜产品的开发处于饲喂、贩运等低级加工阶段,增值能力不强且科技含量低。

4.从创新体制来看,表现为管理模式滞后和行政命令干预

长期困扰全县畜牧业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由于机制不灵活,创新体制不适应导致的。即使华池县在畜牧业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模式和体制的束缚还为完全摆脱掉,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旧管理体制,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度不高,科技创新与生产经营相融合的组织体系不成熟,农户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引领上作用发挥不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命令干预严重。如:近年来在老促会的扶持下,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范围推广绒山羊养殖,为每户投放5只绒山羊,但由于对绒山羊生产性能的真实考察不完整,在加上农民养殖技能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各种技术都达不到要求,致使华池县羊产业发展多年未能显现突出成效。

二是畜牧业科技项目实行计划管理。每年实施畜牧业科技项目,大部分由政府部门根据各项目实施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全县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敲定一个项目计划盘子,作为工作任务下达给农口各单位实施。其弊端一方面政府部门忙于组织开展月检查、季督促、年考核,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单位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常常以点代面,导致畜牧业科技项目推动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推进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确定畜牧业科技创新思路

应在战略思路上对华池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做出重大调整,根据县情实际和形势的发展。重点在以下三方面求突破。一是在畜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推广上求突破。要围绕农村产业机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注重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用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与生产,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无公害有机畜产品,努力在设施养殖、人工授精和配套设施应用技术以及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上求突破。以改善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为目标,结合“退耕还林(草)”、“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切实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在营林种草、水土流失、疫情防治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创新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在龙头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上求突破。重视省级种羊场等规模化养殖场的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切实加强传统饲喂方式的技术改造,在解决一批在全县范围内带有关键性、共性和基础性的技术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

2.强化科普宣传培训

广大农民始终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体。要利用各类宣传工具,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特别要用县域内外的科技致富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教育群众,增强科技意识,把学科学、用科学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部门要配合乡(镇),结合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依靠现有技术力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室内讲授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并要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大学生创业基地等阵地作用,选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进行中长期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努力适应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的需要。

3.建立完善科技服务网络

华池县现有的畜牧业科技中介组织还没有形成体系,如:华池县养羊协会等的服务功能还很薄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应重点从开发农村技术市场入手,要积极发展畜牧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立足高起点、高附加值,利用临近陕西和宁夏市场的有利条件,发展以活禽贩运和畜产品深加工、储藏、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另一方面是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服务队、农产品购销服务队、 科技咨询服务队、畜禽疫病防治协会等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开拓业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从简单的饲草料供应、疫病防治向技术培训、人工授精、订单销售等综合业务发展, 使中介服务朝着“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方向发展。

4.切实抓好畜牧业从业人员再教育

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的联合,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代培、委培一批畜牧业技术创新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并有计划地对现有畜牧业科技人员进行轮训再教育,特别是对获取专业职称的农民技术员,应尽快做出规划,强化再教育,不断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高的畜牧业科技人员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结成对子,引导示范,带动提高,培养出新的乡土人才,不断壮大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逐步解决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养不起、留不住的问题。同时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大力实施“引智工程”,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华池县的经济开发建设,缓解人才紧缺的矛盾,推动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秋霞,王风,高崇岳;重视草料产品质量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J];甘肃农业;2004年11期

[2]夏素银;严学兵;王成章;李海艳;;紫花苜蓿生物活性成分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10年07期

[3]刘克胜,,李向东;华池县推广合同养羊效益高[J];甘肃畜牧兽医;1995年06期

[4]王子劭;优良牧草──紫花苜蓿[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8年02期

[5]张富涛;杨晓春;田力;禄永峰;华池畜产强县的崛起之路[J];中国老区建设;2009年03期

[6]孙德收;禹城加大力度向畜牧强市跨越[J];牧业通讯;1995年03期

[7]徐忠;启东高效规模畜牧业迈上新台阶[J];江苏农村经济;2006年12期

[8]葛翔,刘少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199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