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和安全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2 09:06: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应急管理和安全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应急管理和安全管理

篇1

关键词 品管圈;急诊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42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的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集团[1]。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的原则下,运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的进行护理质量的管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共有护理人员19名,对如何创新护理管理,提高大家工作积极性,凝聚团队力量,降低护理风险,避免护理差错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共有护理人员19名,男1名,女18名。年龄21~44岁。学历 :本科1名,大专14名,中专4名。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7名,护士7名。

2方法

2.1创建品管圈护士长担任圈长,由副护士长担任副圈

作者单位:545002柳州市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医院急诊科

钟蕊忆:女,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

长,另选小组长3名,通过大家投票方式产生,也是护理带班小组长。

2.2调查分析现状急诊科是医院诊治急危重症病人的场所,是抢救病人生命的第一线。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门诊注射室、输液室、观察室、外伤处置等功能,但存在护理人员少、护龄短、技术不过硬、应急处理能力差、病人多、病种复杂、节奏快、压力大、法律意识淡薄等现象。

2.3制定计划制定QCC小组制度与职责,把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类,制定详细的护理缺陷检查表,每天及时记录、现场反馈与整改;制定详细的奖励及考核制度,让大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体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2.4措施的执行

2.4.1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设立护理带班小组长,负责本班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服务态度、投诉及纠纷等工作的监督和第一时间作出处理,协助解决护理业务疑难问题,遇突发重大事件及时逐级汇报并协助处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

2.4.2设置一级护理质量检查记录本对工作中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记录、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每处不符合要求均记录1次。每月进行护理质量汇总、分析、评价和整改反馈。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2.4.2.1日常工作细节输液治疗单上的生理盐水要用红笔画圆圈,100 ml的葡萄糖要画红杠提醒,输液查对牌的整理,废纸篓、输液塑料袋的整理等。

2.4.2.2三查七对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好病人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医嘱、处置单的查对。

2.4.2.3各班职责履行情况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每一项的护理、治疗、操作、处置、出诊、抢救、医院感染、床单元的整洁等均责任到人。

2.4.2.4“120”工作根据院前急救护士的岗位要求,每班负责对随车急救物品的检查、更换、补充、平车单元的干净与整洁、出诊记录的规范书写、急救技能的抽查演练等。

2.4.2.5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的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带的使用率是否达100%,无菌物品的合格率、医疗垃圾的分类、储存等。

2.4.2.6服务态度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科室,具有其特殊的工作性质:病人多、病种复杂、流动性大,护理人员多为被动服务,有求才应,机械服务,工作不积极主动,对病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为了改变服务模式,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应加大检查和考核力度,奖惩分明,让大家用心去服务好每一位病人。

2.4.2.7带教工作每年的实习同学将近100名,轮转护士和新分护士都要求规范的管理和培训制度,认真做好师带徒工作,手把手教,放眼不放手。

2.5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可以让制度管人,制度约束人,避免人管人的尴尬局面,急诊科每一个检查签名及履行职责的护理工作均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并附有详细的考核奖励说明,不符合者均纳入护理质量考核。小组长对日常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关键环节进行控制,每月进行护理质量汇总、分析、评价及考核奖励。

3结果

护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增强,2010年1月至今,无1例护理事故发生, 2012年仅有1例护理投诉,只是因为病人等候输液的时间过长(15 min),护理部和二级质控检查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在不断上升,2012病人满意度为99%。开展 QCC活动以后,每个班均有带班的岗位要求,每班负责对随车急救物品的检查、更换、补充、平车单元的干净、整洁、出诊记录的规范书写、急救技能的抽查演练等。

4讨论

4.1开展QCC活动有利于保证护理安全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2]。急诊病人通常具有死亡率高、病情较为复杂的特点,这就对急诊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提高急诊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急诊护理人员熟练的抢救技能和敏捷、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急诊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能够促进急诊抢救的规范化运行,而且能够大大降低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各项纠纷的发生率,大幅度地提高整体的治疗和护理效果[3,4]。

4.2开展QCC活动有利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QCC活动中,人人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大家互相监督,有效规避各种护理风险,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对于存在的护理缺陷,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大家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教训,不断的改进活动方式,细化检查指标。

4.3开展QCC活动有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通过QCC活动,不同层面的满足护士爱与归属的需要,强化大家的团队责任感,培养团队的进取精神、协作精神,构建和谐的医护、护护、护患关系,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通过开展QCC活动,加强了急诊护理质量的管理,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大家参与护理质量的管理和加强护理管理制度执行力,是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5],QCC理念在急诊护理和安全管理中值得倡导。

参考文献

[1]林荣瑞主编.品质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57.

[2]李华,赵锦仲,陈文玉,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病人骨质疏松防治知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4,19(9):60-61.

[3]马真琴,苗凤花,马晓英.急诊护理质量控制中的缺陷和对策[J].医学信息,2010,23(11):212.

[4]闫君艳,路晶.浅谈急诊分层次护理质控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1):132-133.

篇2

中图分类号:TU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04-01

随着电力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人们日常生活对于电力资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并实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具有经济性质的商品,电力技术已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电力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市场,电力企业应从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电力安全生产问题加以关注。

1 建立和完善安全文化体系,强化安全制度建设

电力企业应从多方面出发对安全制度和安全文化进行改进,而这两项也是电力行业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电力用户自身原因也是诱发电力安全事故的常见危险因素,这就要求电力企业需要针对其用户,开展用电安全的思想教育。因此,电力企业需从自身的特征和发展现状出发,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电力安全制度和安全体系,通过特定的措施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宣传。同时,电力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特定的安全机制,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对于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定期组织员工接受安全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电力技术的安全使用上。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电力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共同强化电力安全管理,创造一个保证电力网络安全运行的内外部环境,提高电力行业运行的规范性,保证电力企业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 落实安全制度,强化安全管理,逐步完善安全保证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全安全责任制度,保证责任落实到人。其次,应用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安全管理体系,按照员工的日常表现,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奖惩措施,完善电力企业员工安全考核制度,从而促进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力度的逐步增强[1]。最后,在电力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设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联动机制,保证各个管理层级和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做到互相管理、互相监督、相互促进、共同安全,需要管理人员关注的是,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各项安全隐患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工作人员不应出现恐惧心理,而应从各项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主要特征出发,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强化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员工的安全教育,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保证各项电力安全技术落到实处[2]。

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也会对企业生产,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员工的情绪变化,加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充分重视员工需求,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员工情绪问题诱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电力企业可建立专门的人文关怀小组,对员工的精神和心态变化进行观察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疏导员工的不良情绪,主动与员工进行交流,最大限度满足员工需求,并给予适当帮助[3]。

3 深化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宣导

电力安全以人为本,内在因素对于电力企业运行安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人员的安全宣导和管理,对于保证电力生产全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安全是由人保持和创造的,而安全事故也通常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事故发生后,人员也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关注员工的生命权,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也应该作为电力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员工关怀的首要目标就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文化,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在满足员工社会和家庭需求和愿望的基础上,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从而最大限度体现企业对于员工的关爱和关心[4]。

安全工作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核心就在于人,只有员工建立自我防护能力、安全操作技能、工作责任感和安全意识,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力度。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决定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安全意识较强的员工,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而安全意识较差的员工,则容易在工作中违章操作、忽视安全,进而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率,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重点关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同时,应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根据电力行业风险性、系统性、技术性特征,制定系统的值得规范,并定期进行考核[5]。

4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企业和电力安全生产技术的日渐发展完善,员工和生产的安全问题也成为了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并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电力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就需要建立和应用系统科学的生产安全管理技术和模式,增加对于电力供应网设备的投入量,探索和开发新的管理方式,从而避免自身落后于行业和技术的发展。电力技术的应用和生产安全管理,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其中,硬件指的是及时更换老化、坏掉的设备,对各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而软件指的是作为生产主体的员工,需要逐步增强自身技能,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玉.加强电力技术监督管理 提高生产安全水平[J].传播经纬,2015,1(1):266-267.

[2] 王兰英,代宗锋.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通讯世界,2014,2(11):122-123.

篇3

中图分类号:TD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149-02

1 梨园矿概况

梨园矿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西南35公里的寄料镇境内,南依岘山,北邻汝河,北距焦枝铁路庙下站19km,东距汝州市32km,东南距平顶山市97km,西距洛阳市87km,北边13km处有南洛高速公路,17km处有洛(阳)界(首)高速公路,鲁山至庙下公路从矿区通过与平洛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梨园矿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下属生产单位,始建于1947年11月,前身是平顶山市梨园矿务局,是平顶山市属国有煤炭企业,曾是河南省地方煤矿的一面旗帜。2004年8月加盟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后,更名为梨园矿。梨园矿综合生产能力123万吨/年,全矿现有职工7700人。梨园矿现有梨园、宁庄、长虹公司三块井田,总面积15.9km2,煤炭产品主要有二1煤、二2煤、一4煤、四7煤四个品种,是典型的工业动力煤和炼焦用煤。工业动力煤低硫、低磷、含灰量较低且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主要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和建材等行业;炼焦用煤为优质冶炼煤,主要用于钢铁制造业。

2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办法

全面做好煤矿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煤矿企业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矿井到区队、班组、岗位上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体系,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环境有计划地开展应急演练,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应急处置方案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响应及时迅速,应急资源准备,充分将煤矿应急体系建设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通过紧急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煤矿应急组织体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完善应急指挥平台、监测预警、预案体系、培训演练、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建设,提升煤矿企业综合应急能力。

2.1 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领导

应急管理工作是煤矿企业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是开展煤矿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内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负责人也是应急管理并组织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全权指挥应急救援工作的第一负责人。煤矿企业要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协调配合,不断增加应急管理水平,深入一线,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做到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工作机构、职责、编制、人员、经费五落实;同时,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第七条具体内容中确立的应急体制“以基层负责为主,上级负责为辅”的原则,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以区队、班组为重点,明确基层组织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道防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应急管理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区队、班组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2.2 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处置能力,降低事故损失的重要举措。《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安监总应急【2007】34号)的要求,要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煤矿企业要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总体规划中,要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为核心,合理规划,加强组织协调,抓好培训工作落实,确保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煤矿企业应有计划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生产应管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煤矿企业现有的各类培训教育资源、网络、电视、图片等手段,通过知识讲座、案例分析、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2.3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煤矿企业要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目前我国的矿山应急队伍的建设严重落后于矿山行业的飞速发展,处理重大、特大事故的能力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三个方面:(1)应急救援队伍缺少精良的专业装备,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救援队伍的能力。(2)煤矿企业缺少大型排水等配套设备,而且装备的配套性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救援队伍扫清障碍,这就导致最佳的救援时机被错过。(3)救援队伍的后勤工作不到位,在很多时候,救援队伍的饮食和休息场所得不到及时供应,这严重影响了救援队伍的战斗力。有关部门应该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要按标准配足应急装备,加大应急装备投入,开展针对性专项、单项应急救援队伍演练,保证应急救援队伍熟悉煤矿企业各个环节、场所、工作地点的安全生产环境及条件;加强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支科学施救、技术水平过硬、反应敏捷的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

2.4 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作

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做好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闭合管理工作,消除各类不安隐患,做到“小隐患不隔班,大隐患不过天”。深化区域瓦斯治理、防突工作。严格落实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和瓦斯防治“十条禁令”,不断优化完善通风系统,确保瓦斯监测监控有效,强化防突措施现场落实,坚决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加强防治水工作。持续推进宁庄井水害区域治理和老空水的探放工作,按照集团公司“综合治理、远近兼顾、以疏为主、疏堵结合、水压达标、确保安全”的承压水防治水原则和“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探放水规定,加大群孔疏放水力度,完善各类防水设施。坚持物探、钻探相结合的探放水方法,深入开展防治水安全评价,严防水害发生。加强通风系统、监控系统、排水系统、机电提升运输系统的完善,认真开展检查、维修、维护工作,确保大系统、大设备安全可靠,运行良好。注重抓好工程开工、巷道贯通、采面初采初放以及过地质构造带期间的顶板管理,防止顶板事故发生。加强放炮管理,强化打眼、装药、封泥正规操作,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制度,正确处理“瞎炮”,杜绝放炮事故发生。

2.5 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事故应急管理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应急思想。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急管理的内涵主要是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途径两个方面,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必须首先立足于防范事故的发生上,着重做好事故预防(即预警机制、加强预防性安全检查、搞好隐患排查整改等工作)、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风险控制上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将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煤矿企业要加快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要求,“建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要依靠制度约束机制、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建设信息系统、安全生产应急资金管理机制等等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从而增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

3 结语

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问题始终牵挂着众多领导的心,国家对此也是日益重视,各煤矿企业领导要认真负责,切实把职工安全放在首位,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有效的措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与预案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1-70.

[2] 黄典剑,李传贵.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200.

[3] 腾五晓.日本灾害对策体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80.

[4] 苗金明,冯志斌.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模式的边角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0):62-67.

篇4

二、工作目标

确保辖区水上不发生重大交通责任事故和水域污染事故,确保全系统单位内部安全稳定。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深入推进平安创建。

按照交通运输厅的统一部署,全面把握“平安交通”创建活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阶段的工作要求,围绕创建活动总体目标,建立“平安交通”创建标准体系、目标体系和制度体系,培塑“平安交通”示范品牌。以“任务项目化、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为基本原则,重点开展“四项行动”:一是由公路站牵头开展平安示范公路创建行动。围绕“畅安舒美”要求,开展平安示范公路创建行动,按计划每年建成一批平安示范公路。二是由运管处牵头开展平安港区创建行动。以石油化工港口码头、危化品罐区等为主要创建对象,确保不发生港口安全生产重大责任事故。三是由航道站牵头开展平安航段创建行动,确保全省干线航道安全通畅,四是由质监站牵头开展平安工地创建行动。以“防坍塌、防坠落、反三违”专项治理为抓手,确保在建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参创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二)强化行业指导,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宣贯指导,强化条块协调,合力推进标准化工作。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条线归口指导,依据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确定的建设类别和达标时限等要求,及时印发组织推进工作方案措施,适时制定奖惩措施,督促加快企业达标实施运行进度。

运管处要牵头负责推进危货运输企业、港头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危货运输企业在5月底前全部完成达标考评;要在道路普通货运、道路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等经营类别企业中选择其中管理基础较好的开展示范达标建设,力争各类企业分别有20%在10月底前完成自评,12月底前完成达标考评。要确保所有石油化工港口码头企业在12月底前完成达标考评;要提前谋划,认真调查摸清普货港口码头企业数量和基本情况,选取重点普通货物港口码头企业开展示范达标建设,力争有20%的普货港口码头企业在10月底前完成自评,12月底前完成达标考评。

质监站要牵头负责推进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将标准化建设与“平安工地”创建相结合,以标准化建设促进“平安工地”创建,“平安工地”创建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确保辖区内所有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企业在6月底前完成自评,12月底前完成达标考评。

(三)强化履责意识,持续推进规范化建设。创新督查检查方式建立长效制度。要延续实行暗查暗访、突击检查等好的做法,并固化为暗访暗查与突击检查制度,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定期开展检查,检查时可视情况邀请新闻媒体,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予以曝光。各业务主管部门每年要开展不少于2次暗访暗查或突击检查,检查面要覆盖全市。要重视第三方专家检查作用,建立第三方专家检查制度并定期开展,各业务主管部门每年要开展不少于2次第三方专家检查,检查面要覆盖重点企业、重点车船、重点港站、重点在建工程。

健全完善安全工作点评考核制度。建立完善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目标考核制度,将各项安全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考核指标,年终对业务主管部门开展安全目标考核,并将考核与年度安全奖励发放挂钩。

(四)强化科技支撑,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配合省厅推进省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运用。加强各行业条线日常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信息资源利用,提升日常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提升应急处置服务能力。

(五)强化长效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以隐患治理的“全覆盖、零容忍”为目标,探索建立以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为基础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事故隐患动态台帐。结合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各类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隐患分类分级标准。通过事故隐患跟踪管理系统应用,建立管理部门隐患跟踪管理动态台帐,实现各类危险源、事故隐患的监测预警、科学评价、统计分析、分级管理和动态管控的“全覆盖”。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整改。结合暗访暗查与突击检查制度、第三方专家检查制度、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形成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合力;完善隐患整改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事故隐患每月分析、每季通报和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事故隐患排查整改的工作闭环,切实做到对事故隐患的“零容忍”。

(六)强化应急管理,完善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定期对行业各类预案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篇5

传统上的安全管理被认为是交易过程中的冲突管理,但是今天供应链管理中所讲的安全管理主要以组织风险管理为主。企业实施安全管理的动机包括维护产品的品牌和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或交易伙伴的要求,增加产品的可追溯性等,最终目标是保证供应链组织安全,实现经营和战略目标。一旦因为安全问题导致供应链断裂,会对企业供应链绩效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因而供应链安全管理被认为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面,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也成为重中之重。

2 相关研究评述和研究假设

由此可见,农产品或食品出现的问题,不仅容易发生在某个企业内部,而且也容易在整个供应链运营过程中产生风险。但是,已有研究更多地聚焦在对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的概念界定和风险分类上,忽视了从供应链的视角分析组织内以及组织间的整合和协调问题。事实上,食品企业通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可以保证食品本身的质量安全以及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通过与外部供应链中各个伙伴之间关系的紧密协调,一方面控制和保证食品在整个供应链流程中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也能够吸收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等,以提升其安全管理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食品企业供应链安全管理能力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产,它包含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能力以及与其外部供应链中各个伙伴之间关系的协调能力,成为企业一种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稀有的和有价值的资源。这样,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不仅可以迅速地应对供应链运营中可能发生的危机,而且也能通过有效的内、外部沟通和信号传递在供应链运作的最初阶段防止危机的发生。方面的监管制度,如最低库存、产品的可追溯性、产品生产标准、操作标准、作业环境的要求等。

响应性措施是为了适应外部的制度压力,实现企业在社会中的合法性而采用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和规范,主要反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体系认证。这种体系能指导企业实现良好的仓储、运输作业标准以及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于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和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都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目前大部分食品供应链上的企业一般都遵循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标准,例如,良好农业生产实践

3 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68-01

一、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终端的软硬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遭到恶意攻击后不会改变、遗失,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网络继续服务,实质上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内容会随着“角度”的改变而改变。从个人、企业等角度来讲,他们希望个人的隐私和商业信息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以防他人利用技术手段非法获取用户的利益和隐私。

狭义上往往被看成危机管理PPRR(预防、准备、反应、恢复)模型中的“恢复"。其实如果从连续性管理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完整体系来看的话,应急工作是覆盖类似PPRR模型的整个功能域的。从开始的预防阶段,到准备阶段,再到检测以及之后的响应(抑制、消除、恢复、后续跟踪总结等)。由此可以看出,应急管理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独特地位,它是以一件覆盖整个网络安全过程的大事。

二、河南省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的发展状况

从互联网的产生就预示着它快速的发展和蔓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无处不存在互联网的身影,它已经成为国家和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争、商业、娱乐、生活、个人隐私的重要载体,社会舆论监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前进也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病毒肆虐、黑客攻击、网络犯罪、毒害信息泛滥等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的扰乱了人们的生活,也威胁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

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使我们忽视,我国不断的扩大宣传的力度、在安全技术研发上面加强投入,使我国的网络安全管理日益完善。近年来,我国成立了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CC),它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功能:协调国内各应急小组处理互联网上的各类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并且作为重要的国际接口,协调处理来国际间的网络安全事件投诉。通过对安全事件的采集和分析做出权威的分析报告;在安全漏洞、补丁、攻击和防御工具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和解析方面,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的基础支撑就是网络安全技术,所以必须加强关于网络安全的研究和投入。

三、河南省网络安全应急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国家高度重视,公众缺乏意识。我国历来对互联网管理非常重视,尤其是网络安全管理。但是,我省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仍然存在认知不足和漠视因素。网络新时代的产物,人们一般的用途就是借助网络来学习、工作和娱乐等,很少注重网络管理,安全意识十分容易忽视,认识不到网络信息中的不安全因素。

(二)观念更新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网络攻击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多数机构和用户还认识不到网络安全形势的严峻,一些有安全意识的机构和用户虽然愿意就网络安全进行投入,但是随着安全产品的升级换代、随着安全形势的恶化,他们不愿意加大投入,认为通过加装防火墙或者入侵检测设备就足以应付所有的安全事件了,还有更多的用户甚至连这些基本的设备都不愿意投入。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户缺乏网络安全常识及应急处置能力,在遭受攻击时不知道如何处理,没有及时报警和保存相关的日志记录,只是简单的重装系统继续合作,致使木马长期存活。

(三)法规制度问题

到现在,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关于互联网安全应急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有的只是包含在大的法律框架里面的一些规定和一部预备规章。当前,无论是从国家还是河南省,相关法规制度急需完善,监管能力有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互联网网络安全运用知识,网络安全管理问题也随之变得极为复杂和艰难。由于互联网有发展快、技术更新快等特点以及人们对它的需求、用途、价值取向的不同,使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很难与互联网的发展相同步,出现脱节和空白,从而使互联网网络安全管理问题变得广泛而复杂。

四、网络安全应急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意识到网管安全应急管理的严重性

河南省要利用媒体、网络等手段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好的理念和作法一定要及时传播和推广出去。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带领全国各级组织共同努力,组建“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网站,定期实时“网络安全专报”。

(一)在河南省重要信息系统应用单位进行网络安全培训

通过对河南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现状的观察,各种人才和技术问题不立即能解决的,所以当前网络安全应急保障的重点对象除政府和特殊部门外,还有银行、证券、民航、铁路、海关、税务、电力、保险等行业的生产、管理、办公的信息网络系统,想办法提高这些部门的网络安全危机意识,加强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则是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成功的重要一步。

(三)加强河南省各级网络安全制度建设

从当前国家宏观层面可以看出,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十分落后,法律法规不但少而且不完善,不但层次混乱,也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些甚至没有一点可行性。通过中央到地方执行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单位不但没有推广和宣传甚至自身都没有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整个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和应对保护制度。不完善的制度导致了网络管理者和以及系统内的违法行为滋生。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现有的政策法规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建立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

参考文献:

篇7

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维护的弊端,城市建筑物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其安全运营事故频发,引起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围护结构高空坠落最为常见,已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九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以城乡居民住宅工程、特种工程、城乡建设为重点,解决建筑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超高、大跨度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和水下工程、隧洞工程等特种工程的设计方法、结构和施工技术。随着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升级,国务院以及上海市政府都将城市公共安全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关注,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断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研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公共安全领域确定“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为重点项目,提出研究城市灾害和工程事故类别及其应急救援措施和快速反应的指挥与装备,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下空间的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指导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重点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工程提到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逐步开展了工程安全的机理、预测、防治、应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程安全首次作为战略任务被列入发展规划;“十一五”将公共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行业针对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等重点工程的安全防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十二五”更是聚焦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关键问题,强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

虽然城市建筑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重大安全运营事故仍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建筑的安全运营保障技术落后、安全运营控制与预警响应方法和手段欠缺,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切实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与人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大型公共建筑为载体,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牵涉因素之多、突发能力之大,任何其它社会经济问题均无法与之相比。

(一)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特点

第一、大型建筑安全运营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修复难度高、恢复期长,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次序的破坏以及生产系统紊乱等后果。大型建筑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度的集中性和经济的密集性决定了运营突发事件损失巨大的特点。一般城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时,影响范围小,其功能的基本恢复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次突发灾害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恢复难度高,代价巨大。

第二、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第三、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连锁性强,影响面广。一方面,由于大型建筑依托城市功能网才能正常运行,城市功能网的整体性强,当一种功能失效时,常波及建筑中其他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型建筑的灾害链发生明显,一种灾害常诱发一连串的灾害,如1995年神户地震,由大型建筑的电力系统短路发生的火花引爆煤气管网,导致煤气泄漏,最终造成巨大的火灾。

第四、大型建筑风险防范难度大。由于城市大型建筑不仅基础设施等物理功能网复杂,而且组织结构也复杂,在防灾减灾措施或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度很难保证达到统一标准,其中有些灾害是由于操作不当、人为造成的,无法实现风险的前期预测和主动控制。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原因

1.建筑

自身素质 所谓的建筑素质是指构成建筑的结构、设施设备、系统等等组成建筑实体的软硬件条件。建筑自身素质是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之一,而且某种程度上代表城市建筑抵御公共安全问题的一种能力。影响建筑素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建筑的设计合理性(空间设计、结构设计、防火设计、抗震设计等等)、施工质量、工程结构耐久性、设施设备条件(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燃气及热水供应工程、建筑消防给水、建筑通风及高层建筑防排烟工程、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工程、电气照明及设备安装、检测与控制仪表)、系统(管理体系、预警应急防范措施等软件配备)等。

由于建设期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建筑在运营期发生公共安全事件的案例数不胜数。1995年6月29日韩国首都首尔市三丰百货大楼突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501人死亡,910人受伤。事故原因调查表明,三丰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偷工减料:混凝土质量差;浇注立柱的沙子是从海滩运回的,因含有盐份致使钢筋腐蚀;楼顶混凝土预制板的厚度比当初设计的厚度大25厘米,造成大厦楼顶不堪重负。

运营期的建筑改造也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住宅拆改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原设计无地下室改出来一个地下室,原来基础变成了挡土墙,原来埋在地下的给排水管道暴露于外;原来符合抗震的建筑,由于增加了地下室,拆改了墙,可能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原来墙被拆掉、被凿洞、被位移,楼下拆墙,楼上有的墙就等于作用在板上,有的开大门窗洞口,横墙嵌入暖气片,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缩小嵌入横墙内造成横墙断开。这就给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特殊荷载带来潜在的危害,家庭装修往往其荷载都比原设计超载,这种不利情况的组合加剧了安全问题的几率。例如,衡阳大厦“11·3”火灾事故中,大楼在救火过程中倒塌,致使20名消防官兵牺牲,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开发商擅自改变设计,并采用不合格材料。

2.外界环境影响

影响城市建筑公共安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外界干扰,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生命线工程灾害,如火灾、风灾,水灾(包括城市型水灾、洪灾等)、地震等,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以及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系统不作为的生命线工程灾害等。

3.时间效应

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运营期远远长于建设期,长达数十年、上百年。随着时间效应的增加,建筑结构自身素质渐渐下降,在经历过数次外界干扰后,发生公共安全问题的概率会越来越高。例如,国家规范明确要求各省地市按抗震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同时提出未抗震设防之前的建筑加固问题,有关地市1994年开始抗震设防,但由于认识和财政资金方面存在问题,抗震加固几乎没有进行。在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之后,暴露了我国抗震规范相关规定已不满足建筑实际抗震要求,尤其是1990年代以前建造的建筑抵御外界灾害的能力弱,是城市建筑中最脆弱的一环。

建筑耐久性下降导致安全问题也是运营期常见的案例。例如由于材料开裂、木结构腐朽等原因,建筑承载能力会不断减弱,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里,这一趋势更快更严重。建筑结构老化容易在一些不利荷载作用下发生突然破坏并造成灾害。

三、城市大型建筑保障安全运营对策

根据我国的政策需求和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的特点,安全运营风险问题一方面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宏观的研究和判断,以确定管理机制、政策、力量配置、资源储备等多方面的宏观决策;另一方面,公共建筑安全问题又是具体的,是由大量琐碎的日常管理缺位、硬件老化、矛盾冲突等“隐患”与“缺陷”导致的具体事件表现。建筑运营安全的宏观分析力求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整体形势、中长期发展走向、重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显现特点与规律、国家有关城市公共安全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层面的应对策略与力量配置等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和客观的判断与建议。微观分析则是针对具体的建筑运营安全隐患排查、风险分析、异常判断、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等展开有深度的研究,力求分门别类地提出对具体风险事件管理的行动建议。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问题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相互间有着极强的关联与支撑作用,缺一不可。

对于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管理而言,风险控制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日常管理架构、法规制度、日常管理实践,以及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预案之中。因此,在对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做出评估之后,如何抓住各类风险事件的防控关键因素做出合理的统筹部署,成为了城市大型建筑公共安全风险控制的关键问题。针对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风险评估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系统评估运营安全风险

高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技术是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评估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有效防范、化解和处置社会稳定风险,在建筑物运营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物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更新识别的主要风险因素,评判风险等级,为优化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提供基础。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控制需要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开始,根据建筑物功能特性、外界环境变迁、突发事件等动态变化,形成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的预控、预警、应急救援为一体的动态风险控制机制。准确识别风险是成功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识别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应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和分析项目信息,包括项目方案、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资料、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已有的风险管理数据和模板等。通过对上述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出影响建筑安全运营的潜在风险。只有通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建立基于信息共享、协调控制、技术集成等于一体的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评估体系,对大型建筑各类运营安全关键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梳理和分类,集成应用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性状跟踪、监控、预警、应急等专项技术,才能提高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技术水平,实现安全运营风险的系统评估,从而提升风险跟踪监测与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缩短预警和应急联动控制反应时间。 (二)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明确风险主动控制措施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障系统的运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包括灾前的减灾、防备、预报、预警和应急,灾后的应急、恢复与重建。应急预案的具体组成包括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和特殊应急程序等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涉及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6)针对特殊灾害制定的专项应急计划;(7)制定灾后的现场评估、整理与恢复措施等。

以数据监测预警为基础的主动控制措施是改善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需要考虑多灾种可能性及紧急事件的复杂性(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报警层次多(紧急事件报警、灾害发生

报警、小中大灾报警)等原因,须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准确地启动各种联动模式(火灾联动、区段联动、灾间联动等)与各级应急预案。由于建筑通常有多个运营管理主体的客观存在,预案启动须考虑到灾害的影响面,即集中救灾力量至灾害发生面,同时兼顾可能的蔓延面或影响面。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弱化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一旦发生风险预警后,由监控信息管理机构首先接受报警信息,立即通知应急管理中心和灾害现场监测指挥机构在最短事件内确定灾情,并赶往灾害现场,应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指挥与调度,并保持与现场应急救援联系,对现场实施必要的管制,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从支持保障机构调动应急所需的人员、技术支持和物质投入到灾害现场救援工作,信息管理机构则同步为其它各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确保应急救援的快速、高效和有序。

(三)探索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应用,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是使建筑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各参与方中充分共享和无损传递,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运维和管理,包括设施空间实时状态管理、实时构件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以及智能化运维预警。目前,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几点功能:

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各类灾害报警事件集中处理,历史事件管理及查询;预先设定各类事件联动接口,并记录所有枢纽运行紧急事件及处理过程。

篇8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迎来了巨大的改变。其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我们现代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行各业都涉及到计算机的应用,而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能够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因此,研究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原理和安全维护策略,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在计算机中的应用现状

1.1科学管理在计算机中的应用现状

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使用提升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人民的生活品质。但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缺乏对计算机的科学管理,会导致计算机的实际使用寿命不能达到额定使用年限,进而造成大量财力的亏损。计算机的科学管理能够降低计算机发生故障的频率、保证计算机的稳定运行、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当前我国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频频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培养我国人民增加科学管理计算机的意识,学习可操作性强的科学管理方法,能够发挥出良好的调控作用。在硬件管理方面,设备商应当向使用者提供详细的计算机使用说明书,其中涵盖的内容也应当从启动、关闭计算机的方法到计算机电源的配置。同时,使用者也要形成科学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能够主动地按照说明书上的建议,运用科学的管理办法使用计算机。在软件管理方面,使用者需要养成定期进行系统杀毒和定期清理电脑内存的习惯。将不同类型的文件放到不同的硬盘里,合理分配计算机的内存空间。在计算机外设管理方面,使用者需要定期使用专用鼓风机清理排风扇和主板上的灰尘、定期用专用清洁布擦拭显示器、定期用专用黏胶清洁键盘和鼠标。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设备运行的无用功率,降低设备运行损耗,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1.2安全维护在计算机中的应用现状

现如今,计算机的安全维护是每一个使用者都必须具备的技能。使用者通过对计算机实行安全维护,以维持计算机正常稳定地运行。在硬件安全维护上,主要的安全维护对象是计算机的主板电路。因此,计算机的摆放位置应当远离热源、远离油水,以防止电路被侵蚀或短路。此外,计算机的摆放位置还应当平整稳定,以防止计算机倾翻造成主板损坏。再者,计算机的摆放位置还应当有足够的散热空间,以避免温度过高造成芯片性能的损坏。在软件安全维护上,主要面对的难题是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因此,使用者应当选用正版的杀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定时的体检和杀毒。

2我国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应用管理存在操作不当的问题

在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计算机使用不恰当、操作不规范,计算机的使用顺序和操作方法上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例如,当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死机、蓝屏、宕机等情况,使用者常常采取长按开关键或是切断主机电源的方式强制计算机关机。这样的操作会给计算机的硬件带来一定程度的损耗,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2.2计算机应用管理在安全风险控制方面能力较低

在网上冲浪的过程中,网络病毒和垃圾信息侵入计算机系统,会对用户信息安全带来威胁。因此,使用者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系统杀毒和系统清理。但是,单次地杀毒不能杜绝此类病毒再次侵入系统。人体感冒痊愈后,体内会产生一定量的记忆细胞,以防止病毒再次感染。同理,杀毒软件可以建立一个能够记录病毒软件信息的数据库,将曾经遇见过的病毒软件程序整理存储在这个数据库里,通过对比软件程序和数据库中存储的病毒程序,快速地实现病毒的杀查,进而降低病毒软件对用户财产安全的损害,保障用户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2.3网络安全维护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互联网是当代重要的通信平台,绝大多数计算机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但是,互联网世界鱼龙混杂,若要保障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互联网管理制度提供支持。而当前我国还缺少完善的互联网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导致维护人员在网络问题的查找上效率偏低,同时对于计算机安全维护责任的分配也缺乏科学的指导,不能有效地开展维护工作。此外,我国计算机应用行业还缺少科学规范的事前预防办法和事后追责流程,在网络安全维护方面暴露了大量的问题。

3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的策略

3.1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

3.1.1规范计算机的操作程序依照数据显示,进行规范性操作的计算机,其故障发生率远低于未进行规范性操作的计算机。因此,在计算机科学管理的工作中,规范性操作是最主要的内容。例如,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应当避免大量大功率电器同时使用一个电源,电源负荷量过大会引起设备损坏,严重时会引起火灾。还有,很多使用者在关闭计算机时直接按下关机键,或是将插头从电源上直接拔下。这样的关机方式会对计算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耗,而规范使用符合系统构造的关机步骤,能够最大限度上维护计算机的性能稳定、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3.1.2制定计算机科学管理体系当前计算机科学管理规范约束较少,使用者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相对自由,缺乏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指导。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确责任人。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不仅能够使得任务分配过程更加高效,还能在计算机发生故障时迅速地追究责任人。这样的管理制度,减少了沟通协调的过程,进而缩短了计算机维修的时间,降低了计算机故障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还应当具备行之有效地监管制度,以确保使用者能够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践过程中,其中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的风险控制和计算机安全防范措施的应用。

3.1.3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的培训,能够规范使用者的操作过程,加强使用者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降低人为引起计算机故障的概率,进而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资料的消耗,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更新换代极为迅速的行业,即使是最新的软硬件,也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被替换。而不同版本的计算机软硬件逻辑结构不同,其用于维护和管理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计算机科学管理人员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机构要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针对不同的计算机软硬件,对使用者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使用者需要学习一些简单故障的解决方法和相关软硬件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的方法,使得使用者们能够科学规范地使用计算机,同时能够自行应对一些日常发生的简单故障。

3.2计算机应用中的安全维护策略

计算机的安全维护是指,使用者通过运用一些维护手段使计算机处于远离风险的状态。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计算机故障,都是由于使用者未对计算机进行安全维护而导致的,因此计算机的安全维护工作应当是计算机使用者的必备能力。计算机正确的安全维护操作是:开机,连接计算机的外部电源,启动计算机;关机,先关闭主机电源,再切断外部电源。在计算机搬运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挪动主机、反复插拔电源插头和频繁开关机。使用者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操作,许多不必要的操作会给计算机的运行带来风险,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3.2.1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毒软件的侵入,病毒软件的侵入会干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同时还会造成用户信息的泄露和篡改。为此,在计算机系统中应当安装杀毒软件,并且定期运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体检。随时做好体检的补救措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系统抵抗网络攻击能力,避免病毒造成数据的永久遗失。在计算机安全维护的过程中,及时有效措施修补系统的漏洞。

篇9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08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农村为重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视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决心。

1、新农合运行的基本现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和引导的,农民自愿参加,由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进行筹资,以治疗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实行社会统筹与家庭账户相结合的医疗费用支付和补偿制度,农民按家庭参加新农合并缴纳一定费用,各级地方政府按比例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形成农民个人统筹账户。农民看病时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垫付,然后到当地新农合管理办公室获得补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变以往由村办村管、农民自主参加的医疗治病统筹模式,减轻了农民看病治疗费用。

广西新农合于2003年2月开始试点,到2010年,全区各地加入新农合农民达到近4千万人,全区农业人口参合率超过92 %。几年来,我区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新农合建设支持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新农合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推行覆盖全区的门诊看病医疗统筹,并逐步将12种慢性病的住院补偿改为门诊统筹补偿,同时也提高一些慢性病的治疗费用的报销补偿比例,试点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在具体的管理运行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办事机构效率低,农民补偿手续繁琐。由于目前我区还有大部分地区是采用手工计算报销,农民看病后要先付全款,然后到相应审核部门逐一进行审核,有时需几个部门审核后才能领取到看病补偿金。由于手续繁琐,对于小额的看病补偿,农民不愿为这些钱往各部门跑审核。补偿的不及时或不到位这都直接影响农民继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即使部份地区已实行即时补偿制度,因没有建立新农合和医疗机构单位的关联信息一体化管理,申请补偿时仍需到几个部门审核后才能获得所需补偿。

(2)地方新农合无固定人员编制,审核准确性差。目前新农合办特别是一些镇级新农合办事机构普遍存在没有固定人员编制。工作往往是临时借调或用其他兼职人员开展新农合工作,影响到新农合工作的持续开展和队伍管理的稳定性。由于农民每张票都需要人为审核,在审查原始记录时,对于品目烦多的收费项目很难做到一一精确审核,容易出现审核偏差,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有资金核算问题,造成了对基金运行监管的困难。

(3)管理机构难以及时掌握新农合运行情况,出现违规骗报新农合资金的现象。由于地方没有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共享系统,沟通不畅或滞后,一些地方相继发现有人利用这些管理上的漏洞,出现骗报、套取新农合资金,个别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甚至违规虚开用药,如对医院开某些高价药或不可报销的药品,随意上调药价和开设诊疗项目等乱收费问题无法及时加以监督。基金管理透明度低,资金监管漏洞多,出现基金账目和管理费用账目混淆,发生管理费用挤占合作医疗基金的现象。

(4)对于参合人,难与获得对医疗补偿基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管部门在业务上是归各地卫生局管理,卫生局在制定报销项目与流程时往往会有一些优先考虑其下属定点医疗单位的倾向,对新农合的主体---农民考虑会有所欠缺,因而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受影响,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保障平台来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2、新农合计算机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区在新农合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基本能覆盖到乡镇级新农合办。但一些山区县镇级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完善,新农合与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的对接共享信息仍未能建立,尚缺乏系统的报销补偿与监控信息网络。

为了使关系成千上万的农民医疗报销补偿的新农合制度能够更有序地发展,就必须探索和开发一套有效的管理手段,建设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行新农合信息一体化管理,尽快完成新农合与医疗机构信息保障平台的对接,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对新农合的各类业务信息进行有效采集存储、分析与结算等,实现业务数据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即时核对处理,使新农合的管理与监督更科学规范、业务处理更高效。

2.1 网络化管理可以提高业务审核的准确性

建立起覆盖全国各县、市、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和农村医疗信息保障平台,改变以往管理机构繁重的手工操作,减少报销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出现资金核算问题,保证资金核发的准确性。个人档案变更、缴费情况、个人帐户划拨、医保目录变更等,都能实时地反映到参合人身上,避免冒名顶替骗报新农合资金事件的发生。

2.2 网络化管理有利于各级医疗服务机构共享信息平善的诊疗资料

在信息系统中按《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录入可以报销的药品名称和价格,建立相应的药品库,让医疗单位和新农合农民及时了解医治和用药情况。同时,要保证处方用药过程都是采用实时联机交易方式进行,定点的医疗机构门诊消费数据及住院信息能够及时传送到信息平台,有利于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控,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2.3 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对新农合基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要提高新农合管理水平,须建立新农合信息一体化管理,设立共享信息服务器,在服务器上建立相应的诊疗库。新农合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单位实行网上专员审核、网上结算。对参合农民及时公布和校正可补偿、部分补偿和不予补偿的检查、治疗项目。医疗单位的门诊、住院、财务结算等部门建立互联网络,实现网上信息及时共享,保障新农合基金使用安全,这能有效防止各种伪造医疗诊断与用药处方、新农合证件、冒名顶替等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不法行为。

2.4 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可以简化报销手续,实现即时补偿制度

参合农民在全区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的医疗机构就诊或住院,医疗单位结算人员只需把参合人的编码输入即可调出参合人全部的参保信息,包括就诊科室、相关医务人员和药品、检查项目名称等,并自动地按照维护的药品价格、应自负的比例、补偿、结算等系统中一次性自动完成,并同时提供详细费用清单。保证群众“在哪里看病,在哪里报销”。避免农民就诊住院需到几个部门跑审核的繁杂手续,也确保医疗补偿的公开透明、公平合理。

3、新农合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些基本策略

为了使计算机网络在新农合中发挥更好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无论是在网络系统架构环境的设计上,还是在平台软件管理程序的设计上,都应该遵循安全可靠、科学实用的原则来实施。能否利用网络技术对新农合的业务进行有效管理,也将成为新农合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1 新农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安全架构

在构建新农合计算机网络系统时,既要考虑建设网络的成本,又要考虑网络数据通迅的连接顺畅、可靠安全。能建设光纤专线网络那是最可靠的,但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要在全区上百个新农合办建立光纤专线网络,投入将非常巨大,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考虑建设投入少、又比较安全可靠的、基于internet互联网络的VPN 网络,如图1所示。

VPN是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的简称。VPN通过一个公用的因特互联网络或城域网络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数据链路,也就是说建立一条稳定安全的通信隧道。VPN的网络协议已非常成熟,如目前常用有IPSec、L2TP 、PPTP等,这是利用隧道方式来实现 VPN的。隧道协议保证了在隧道发生端与终止端进行的加密认证,在隧道外面再进行系列封装,可以进行多层加密,确保了网络隧道在传输通信过程中的一种安全机制。目前,一些行业已有成功的应用案例,这也是目前新农合计算机通信网络建设中最行之有效的途径(见图1)。

(1)省级农合办网络数据中心。网络数据中心拥有服务器群、统一安全存储、VPN网关、交换路由器等核心设备,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各地农合办机构和医疗单位通过VPN网络或光纤专线访问数据中心服务器获取相关信息,同时上传各自的农合信息到数据中心。

(2)医疗单位数据中心。随着我国基本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参合人员覆盖面也将越来越广,医疗单位拥有对病人医疗诊断过程、用药情况、住院情况等,医保机构需要与医院建立实时联网的结算业务。因而,省级农合办网络数据中心必须要同各医疗单位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共享专线,保障双方的数据信息交流。

(3)市级农合办。市级农合办拥有服务器、VPN路由设备、较高配置性能的上网的计算机等设备,通过构建的VPN网络连接到省级农合办网络数据中心,有条件的市级农合办也可建立光纤专线,带宽≥2M。

(4)县镇级农合办。县镇级农合办是最基层的单位,一般基础条件较差,只要拥有简易带VPN功能的路由器、能上网的计算机,通过构建的VPN网络连接到省级农合办网络数据中心即可,当然,如果预算紧张,也可以通过VPN软件来实现,带宽≥512K。

3.2 在新农合的网络安全运行中需要有制度做保证。

虽然我们建立了VPN安全隧道,但在日常的新农合网络管理实践中,我们还要加强对机房环境、终端电脑的有效管理,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就必须建立有效的使用规范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制定新农合计算机网络管理操作中,具体可以对以下一些内容进行规范:

第一,对连网VPN的终端计算机要有专人负责使用与管理,实行完全封闭运行,其他人员不能使用,同时不得上因特网或其他网络。

第二,各地农合办应及时与省农合办计算机中心交换数据,基本数据要保证每天交换一次,对要有第二人审核,保证上报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已经与农合办网络连结的定点医疗单位不要使用手工结帐清单,农合办要对医疗单位的结算数据进行及时审核监督、反馈,对参合基金的使用情况做到及时有效监控,以防农合基金的不合理支出。

第四,终端计算机要安装有杀毒检测软件,注意控制USB接口设备的使用,要先检测后使用,同时,杜绝在计算机安装非关联的应用软件。

第五,为保证VPN的终端计算机要有专人负责使用,对计算机应设立系统进入开机密码,申请的VPN连网登陆帐号密码要注意保密,必要时可进行定期更换。

3.3 加强对基层新农合办人员的专人配备和技术培训

由于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基层新农合办基础条件较差,基层新农合办没有做到专人配备,很多地方往往是一人兼任多职,难以满足医疗保障工作需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因地制宜地设置好新农合管理机构的岗位,并配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工作人员。同时,保证每年对新农合管理机构一定的资金投入预算。

我们还要加强对新农合办人员的技术操作培训,对计算机基本操作、VPN网络的登陆、新农合信息平台的使用、业务过程的注意事项,数据备份等进行系统培训,逐步提高新农合业务处理的能力和工作效率,让广大参合农村百姓满意并受益。

4、结语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建设全区的VPN网络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并把它有效运用于新农合工作中,对于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让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社会进步、国家的强大,人人能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

当然,在我国新农合事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新农合相关管理人员努力提高自身计算机网络管理技能和相关业务水平,为农民所想,增进为民服务意识,把新农合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任延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缺陷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10).

[2]张云磊.医院社区VPN网络的构建[J].中国数字医学,2009,4(7):130.

篇10

我市现有经营三类以上班线、旅游客运企业*家、班线客运车辆*辆,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家,车辆*辆;三级以上客运站*个,12吨以上大型货车*辆。

二、主要做法

今年,我局始终把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两客一危”运输企业整治及安全生产监管作为重要工作,始终坚持“一岗双责”,夯实安全维稳工作基础。坚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加强对科技信息化运用,全市37家“两客一危”企业都建立了动态监控平台,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1829辆(不含挂车)“两客一危”车辆全部实现4G动态视频监控,农村客运车辆100%实现动态监控。重点车辆动态监控设备安装率达到100%。坚持对重点监管对象一月一必检,对监控平台运营商服务质量和企业动态监控数据进行一月一通报。组织完成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4轮次,下发安全监管通报7期。召开安全例会6次,安委会会议2次,举办“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控违规信息闭环处理基本规范培训2次,安全全产约谈会2次。按照企业按照“五种形态”方式处理驾驶员541人次,罚款27350元。(仅统计3-4月份数据)

一是建立责任清单。围绕《湖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安全监管责任清单》《湖北省道路运输行业安全隐患目录》和第三方监测平台推送数据,狠抓落实。市局和各运管局(所)都将本级责任清单进行了上墙公示、上会学习、上门宣贯、进行了逐条落实。

二是积极提升重点监管车辆动态监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厅《湖北省“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控违规信息闭环处理基本规范(试行)》,将管理部门对企业和企业对驾驶员的“五种形态”认真落实到位。省厅出台文件后,我市立即制定下发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市“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控违规信息闭环处理基本规范培训会,对所有动态监控的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具体监控人员进行了全员培训。建立健全了“政府—企业—驾驶员”之间的监管机制,管理部门和企业将车辆动态监控违规信息闭环处理基本规范和处理流程进行了上墙公告公示。强化了动态监控的力度,做到了管理部门对辖区企业的动态监控质量进行一月一通报,企业加大了日常动态监控的日常监控力度,强化了第三方平台推送数据的核查清理力度,做到了对第三方推送数据进行全面核查,对查证落实的违规行为按照批评教育、停班学习、经济处罚、辞退开除、联合惩戒等五种形态方式的处理。现已处理人员541人次,罚款27350元。通过以上措施,驾驶员违法行为次数与去年同期比大幅下降,有效的较低了重点监控车辆的安全隐患。

三是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市局和各局(所)主要领导带头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现场检查。在“春运”、“清明”、“五一”、“端午”以及恶劣天气期间和“3.21”“3.22”事故后,我局均制定专项的运力保障计划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改工作,开展了安全生产检查。

四是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了“双随机一公开”台账和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台账,明确了督办人员、整改要求和时限。督促企业落实好安全隐患整治,做到了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限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上报管理部门进行销号。

五是加强对客运车、旅游车、农村客运、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点监管,对800公里以上的长途班线接驳车辆和市内重点线路进行重点监管,对客运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客运站依法经营等情况进行认真排查。市局组织专人对我市接驳车辆进行了全面清查,对达不到接驳要求的线路和车辆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停发接驳证,停班整改,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线路。

三、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