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0:31: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教育学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授课模式僵化,教育理念陈旧
在持续多年的实习教学指导工作中,感受最为强烈的是“90后”大学生和即将退休的“60后”老教师授课几乎无区别。虽然教改、课改不断在改,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却依然固化。虽然学生、课标不断在变,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授课模式依然僵化。例如,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96%的授课学生依旧按照传统固定模式进行讲授。基本授课“格式”不外乎三类:之一是教师先领读一遍课文,然后让一个学生读第一段,另一个学生读第二段……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之二是按座位分读,按性别分读,按小组分读,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之三是把课文内容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上,一个或一列或一组或男女分读课文,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这三种教学形式看似有所不同,但教学理念、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无质性变化。只有不足4%的实习学生在“教语文”的同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小学生思考小蝌蚪为何有尾巴、小蝌蚪为何长的和妈妈不一样、小蝌蚪为何先长后腿不是前腿、小蝌蚪为何要找妈妈等问题,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灌输式”教学盛行,课堂启发诱导不足
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持续推进,教育理念在不断变革,原本“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广受诟病,取而代之大为提倡的是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反对“满堂灌”式的讲授法,倡导“师生互动”,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还课堂于学生是当前教改的主旋律。诸如大力推广的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就是传统教学方式改革的典型代表。令人困惑的是,教育专业学生自己反对甚至反感的教学方式,实习教学中却频繁出现在其身上。调查结果显示,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90%的学生反对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93%的学生赞同还课堂于学生,师生互动、讨论和探究;92%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缺失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95%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82%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满堂灌”或者“变相满堂灌”。
(三)教学过度依赖网络资源,学科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电脑和智能手机几乎成为人人必备之物,利用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上网浏览信息、收集资料或者学习,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便利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现成的、可供参考的或者直接可拿来用的资料。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利弊共存体。不可否认,便利的网络资源也让今天的大学生养成了过度网络依赖症。教学资源“拿来主义”盛行,甚至已严重到无网络不能授课的程度。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学生实习教学授课用的教案或者教学课件多是从网上下载,有的甚至照单全收,不做任何改动。因此,导致很多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授课过程中高度依赖多媒体,一旦多媒体出现故障问题,便手足无措不知或者不会讲课,或者不得不中途中断授课。实习教学授课成为网络资源的“代言人”,缺失本人的思想观点和教学特色的教学普遍存在。当前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由原来20世纪90年代中等师范学历到高等师范专科学历,再到今天高等师范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较短时间经历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虽然大学生学历提高了,但是学科专业素养仍然不容乐观。例如,高师院校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实习学生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95%的实习学生不知道宙斯为何不让普罗米修斯把火给人类?宙斯为何不希望人类更好地生活?讲不清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做了好事,为何会受到宙斯的惩罚?97%的实习学生照本宣科讲解。95%的小学生听老师讲完该课后一头雾水,仍然不知为何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做了好事会受到严酷的惩罚,有的甚至误认为做好事要慎重,因为有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这样的结果,从根本上背离了本篇课文的本意,甚至对小学生构成严重误导。
(四)课堂秩序失控,管理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没有良好有序的课堂秩序做前提,再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作为实习教学指导教师,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当前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小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管不住、管不好、管不了呈现普遍态势。有的实习学生甚至必须请班主任老师坐镇课堂,才能顺利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调查结果证实上述观点,实习学生中92%的认为其在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对小学生的管理;89%的认为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感到束手无策;85%的学生认为在小学生管理方面,自己和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无明显优势;35%的学生实习教学中请过小学班主任教师辅助维护课堂秩序。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问题成因与建议
(一)问题成因
通过对高校教师、实习学生、和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三类人群的调查,发现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计比例失当,部分课程缺失,教师教育理念僵化
当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部分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与当前教改课改相脱节。课改和教改的理念、内容未能及时充实到高校的教学内容中,理论教学内容比重过大,重教育理论学习,轻实习教学实践问题依旧存在。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缺失,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方式仍然保守僵化。75%的实习学生认为,高校教师教育理念需更新;78%的实习学生认为,小学实习指导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80%的实习学生认为,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的缺失是导致其课堂教学秩序失控的主要原因。
2.实习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专业素养低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和发展的特殊阶段,社会功利心态和浮躁之风客观存在。“90后”大学生浸溺其中难以独善其身。80%的高校教师认为,当前在读大学生学习态度较以往大学生更加浮躁、功利和现实;83%的小学实习指导教师认为,其指导的学生知识面窄;86%的实习学生认为,专业知识薄弱、知识面过窄是导致实习学生教学照本宣科,难以做到旁征博引的重要原因;90%的实习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高。
3.基地学校实习制度不健全,指导教师缺乏专业培训和认定,指导随意性大
据笔者观察发现,当前大多数实习基地学校没有针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制度。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和安排随意性大,实习指导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多数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教学任务、内容及考核标准不明确,致使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学生时随意性增大,以致出现同一所小学同一批实习学生实习教学情形大相径庭之怪现状。96%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教学能否授课及授课时数主要取决于指导教师;9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成绩的给定主要取决于实习指导教师与自己关系的和谐程度;85%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指导教师对其教学的指导主要依据自身教学经验,指导效果差异性大。
(二)建议
1.调整和修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致力于课程
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的改进。增设小学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增设课改和教改内容;加大实习教学课时和学分比重;增强教师对当前教育教学热点、焦点及改革发展动态的关注度;设法降低教师教学的惰性和惯性;加快高校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2.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应
加大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力度,拓宽在读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考试的管理,努力营造和创设优良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浮躁和功利心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干扰。
从培养目标看,缺少终身学习的理念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终身学习,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小学生为主体,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能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通过比较分析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四年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为《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尽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不断变化,但是培养目标始终不变,一直都是: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笔者发现,《培养方案》目标和《标准》的基本理念还是比较吻合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最重要的师德方面,《培养方案》目标上仅仅要求了热爱小学教育事业,而没有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纳入其中,而且忽视了终身学习,这是不足之处,但是相比于笔者查阅到的其他19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目标几乎都是培养小学教师,特别是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等已经全面了很多,比如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的骨干教师。某综合性大学是使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忠诚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教育、科研、管理能力,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小学教师。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更强调师德,加入终身学习,那就和《标准》的基本理念更吻合了。(见表一)
从课程设置看,师德、终身学习方面课程有待加强 仔细分析从2009年至2012年的《培养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每一年教育类、心理类以及实践类、专业类课程都占绝大部分,说明已经根据《标准》大力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各种能力,当然,笔者认为,欠缺的还是师德、终身学习方面的课程,当然这个可以在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即我们所说的隐性课程,可渗透实施情况究竟怎样,这是很难把握的,所以,适当的加一些这类课程也是有必要的。
基本内容
从课程设置看,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有别于教育学科类专业。其他教育学科类的专业主要是培养教育学科类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和教育管理行政人员,而小学教育专业则主要培养小学包括数学、语文等各科教学人员。培养目标不同,决定课程设置不同。虽然都设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教育类学科,但其他教育学科类专业是以此为主,而小学教育专业虽然也非常重视教育类学科的设置,但还必须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我们的《培养方案》中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见表二:专业课学分共计100分,专业必修就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共计18.5分,占18.5%,而方向必修占了39.5%,可见小学教育专业对专业知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高;还可以看出,实践类课程占了32%,小学教育专业对于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同时,从表三可知,《培养方案》的设置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从课程实施看,需要注重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决定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教师是教学素质的保证人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仲裁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往往决定改革的成败”,“教师既是大多数批评的靶子又是改革的唯一希望”。以上这些都说明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质量,而这种教师培养的媒介之一就是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而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就必须依托于大学老师的教,大学老师的言传身教,绝大部分课程、绝大部分老师都能按照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进行教学、进行评价,不管是过程评价、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都选择了最好的考核方式,但是也不排除个别教师一味的按照自己之前准备好的课件去读,而不考虑学生已有水平或者学生要求。仔细阅读《标准》,发现我们对于职前教师的培养确实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课程设置再好,也需要正的实施好每门课程,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
通过比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不难发现其契合度之高足以令人赞赏制定者的高瞻远瞩。但是《培养方案》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对师德训练方面的课程、终身学习方面的课程以及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课程比重都不大等。总结建议如下:
加设阅读类课程 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大学就算什么也不培养,也要培养一个会主题阅读的人,所以在必修课、选修课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关于阅读的课程,以培养会基础阅读、分析阅读、检视阅读、主题阅读的准教师,通过对这样的课程的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可以更有效率的涉猎更多种书籍,通过大量阅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的准教师。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教师本身教育理念正确、先进,教师修养高,知识储备丰富、人格魅力强,才能更好地学、更好地教。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职前小学教师专业知识、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个人修养方面的培养,而不只是停留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发展方面的训练方面。通过阅读课的开展,学生很多能力自然就得到了发展,《标准》要求的小学教师关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增加与小学学科教学相关的课程,整合其他课程 《标准》中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方面分别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等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课程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都有所体现,在学科知识方面,也明确指出: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培养方案》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学科知识方面做得显然是不够的,真正针对小学学科教学的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只有一门课: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科学)教学论,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培养方案,多开设学科教学方面课程,比如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材解读、小学数学教具制作等,这样能让我们的学生学科知识突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熟练掌握小学教材所有内容,熟练所有内容的教学设计,面试官有可能淘汰这样的入职老师吗?
丰富社团课类别,改变社团课的上课形式 《标准》中多次强调小学教师少先队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切实保证并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进而增强我院学生未来在小学教师职业中的竞争实力,初等教育学院师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完善和发展既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制定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可是,学院大力着手的社团课的开设情况究竟怎样?老师怎么上课?学生社团怎么组织课?学生到底为什么选这门课?通过这门社团课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发展?笔者对初等教育学院大二、大三共三百六十个未上过、正在上、已上过社团课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社团课建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应付学分、内容形式单一,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比如实用写作,如果内容是通知、邀请函、请柬、文件等写作方面的是不是更好;教师讲课的时间比较少,优秀的学生代课没有权威性,不擅长组织,授课有些懈怠,学生没有太大兴趣;社团课招收人数太少,不公平选拔;组织纪律上有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反映的问题。
作为一名小学准教师,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实实在在的培养锻炼是必须的,而社团课就是一个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因此,只要把社团课落到实处,我们培养出的小学准教师能力就会更强。
参考文献
[1]解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教育部(2011).顾明远详解《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一、前言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发展问题在我国也受到充分关注。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关于实践类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对在实践领域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尚缺乏建设性的研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成效,探析学习成效低的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从而丰富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课题之研究;揭示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客观规律,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意见;丰富、补充完善和创新教师教育理念。在本文在借鉴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调查研究》的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意、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以河西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样本,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探索和和发现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成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类课程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相关分析
1.意义定位认识上的不明确性
实践类课程是学校中一切以学生亲历亲知为特征的课程类别,与学科课程不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为目的的课程。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认识没有彻底。特别是“你认为实践类课程是怎样的课程”这一问题调查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活动课”、“一门国家必修课”这样一些比较模糊的回答。可见在定位实践类课程这一概念上,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比较模糊的(见图1)。研究表明(见图1):小学教育专业院级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社会学等,校级实践类课程包括小学班主任工作实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训练、小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教师口语、书写训练等,专业方向实践类课程包括专业见习、教育实习、应用写作等。但是,从调查显示及多方面反映来看,对开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很集中的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课程。作为一门动态性,生成性的课程,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才能保证实践类课程在质量规格和学习成效上适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需要。实践类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集中的反应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在此项“你对实践类课程感兴趣吗?”调查中有92%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感兴趣”,可见大多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是很喜欢上实践类课程的课的。这与另外一项调查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你对学校所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满意吗?”这一调查可知将近一半以上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此问题表示“基本满意”,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重视程度。研究表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男女生实践类课程开设情况比分比表比较分析可看出:在学校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问卷中,在38位男生中,16人选择了很满意,达到了46%;在65位女生中有37人选择了很满意,达到54%,但是仍然有20%的男生和13%的女生选择对学校的实践类课程开设情况不太满意的选项。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男女生对实践类课程的不同了解直接决定了其需求的不同,个人需求的不同自然影响着其对实践类课程开设的满意程度。
2.培养目标上的不明确性
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形成了学科知识学习,轻视实践知识,实践技能掌握的培养观。实践方式采用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还需要加强教育实习前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师范院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方面不容乐观的现状,表现为相关课程开设的滞后以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缺乏相应观念、知识与教学能力。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意向我也做出了相关的调查,在103个接受了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让他们简单的谈了以后的就业意向,有96%的同学都是关于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意向,只有4%的同学就业意向为其它行业。研究通过对关于“实践类课程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帮助这一问题”调研得到图2中所显示的数据。由图2可知,在38名男生和65名女生当中,分别有16名男生和39名女生认为学习实践类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还是有很大帮助,还有有10名男生和17名女生认为学习实践类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及比较有帮助,少数部分的学生认为是有一点副作用的。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认为是学生没有充分学习好实践类课程,没有充分理解实践类课程的实质,并且没有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去学习实践类课程。
3.学习实践类课程存在的困难
教师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实现有效整合的专业知识,才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农村小学教师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淡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对前沿性知识的学习。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为一名在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并努力地寻求条件提高自已。比如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学科知识水平方面,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只有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化水平。结合学教育本科学生凸显在专业知识方面本研究小学教育本科学生的其他专业知识调查分析来,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面窄,只懂得本学科,其它学科如艺术方面、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很少具备,“一专多能”的不多;二是知识陈旧,学生学习渠道单一,自主学习时间少,新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一些教师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三是知识量少,扩展能力差,知识储量有限;四是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如: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科研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充分学习实践类课程的有效策略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课程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方案,完善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和管理模式都将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而改变,改变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准确定位实践类课程的概念
要通过准确定位实践类课程的概念界定和性质,从以往的不重视实践类课程的态度中转变过来。实践类课程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为目的的课程。与基于经验的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可以表现为操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形式。[3]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是组织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主动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学习中,要使实践与理互动互助,要设置开放、全程、渗透与多元的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科学,从而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5]实践类课程最集中的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课程。观念转变是前提,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保证课程在开设时间、质量规格和教学效率上适应小学教学的需要,也才能保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尽快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基础教育一线均己形成共识,但实际上,人们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实践取向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层面、价值追求上理解,即以“实践”为中心,深刻理解并紧紧把握当代小学教育实践的需求。
2.明确实践类课程目标
由于基础教育不太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也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观念是提前,要重视综合活动实践类课程的学习,通过培养合格的师资来促进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实践类课程的意义,才能积极探索出一条培养合格的小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师之路。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中也可以渗透实践成分,它们并不是作为实践的基础课程而存在,而是实践类课程学习的一部分,[6]树立“动态的实践学习”观,这就要求用发展变化的动态观念理解实践类的课程,而不是呆板,僵化的看待问题。注重反思,促进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联系,通过及时的反馈,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了学习实践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实践类课程的实效性。正确把握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适时地基本原则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课程形式的内容,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学生的特色,在实践类课程的学习中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体现阶段性,连续性和合理性。明确综合学习模式的内涵,建立主辅式的学习模式,以初等教育学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综合培养模式的学习基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继续探索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目标定位,注重理论职业技能训练整合的课程设置。
3.培养实践类课程学习的自主意识
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促使自己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熟知教师成长的规律并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促进自主专业发展。比如在小学课程设计与训练和教师口语、书写训练等这些实践类课程中,学生要在课堂中积极的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意识体现。准确定位自己首先要对自己有客观而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地投入学习,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面对专业素质等较低的现状,不要自暴自弃,要正视实际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保持特有的人际沟通方式,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与其他教师同学相互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打破相互隔离,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和帮助,是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让自己主动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学习理念,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
参考文献:
[1]王君,龙文希,许天委,许天江.小学教育专业职前培养实践类课程的建构与反思[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25-128.
[2]史千里.师范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9):63-64.
[3]谢国忠.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特点与理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101-103.
[4]张俊峰.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8(5).
1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语言教育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没有做到教学明确,思路清晰,学生的交流比较固定模式化,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差,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深入能力,因此在小学语言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除此之外言语方面还缺乏形象艺术性,不能够生动地表达课本所要表达的原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会进行一定的分析解剖,并提出适当性的意见来改变这种情况。
2分析研究这种现象及相应的对策分析
2.1语言教育的规范性及艺术性
教师言行举止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无形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把语言教育方面做好教师就一定要从语言的规范性开始做起,教师无论在备课还是课堂教学方面都应该力求做到语言的精炼简短,用词有条理,思路明确清晰,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能够领悟课本的思想,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学规范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育方面还应该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师生相互交流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词的艺术性,丰富的语言和词汇往往会引起学生浓厚的探讨兴趣,增加自己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倍增,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2语言教育注重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维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相互结合,把学生的思维性给调动出来,重视比赛与竞争,多角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我们应该多提供一些思维比较复杂,逻辑性比较强的难题来启发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不断判断与推理然后得出答案,增强自信心,还有就是通过比赛来练习学生的解题速度,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度,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出些比较困难的计算题,然后分成若干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测试答题速度以及答题的正确性,这样就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也直接会影响学生以后智力的开发与认知新事物的能力,一些学习差,反应慢的学生,并不是智力存在缺陷,很有可能是因为智力尚未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不断对他们进行鼓舞,实行特别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原则,找出一种适合他自己的专门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让他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做起,然后一步步调整试题的的难度,逐渐培养他们的做题速度与准确度。
2.3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每个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方式可能不一样,我们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力求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辩论学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一个问题几种答案的思想,先弄清楚问题的因果关系,然后从它们的内在联系中寻求解决方法,使学生形成正逆向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正确的答案虽然只有一个,但是类似正确的答案却很多,每个教师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应下大功夫,在遵守国家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总结经验与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创一条创新的路线,更确切地说,就是,教师在语言教育方面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每个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完成国家赋予他们的伟大使命。
结语:小学语言教学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教学,社会也应该给予较多的支持与关注,每个学校都要积极跟上国家的课改步伐,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招募一大批有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师资队伍,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勇往直前,也希望家长能够与学校全力配合,相互沟通,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我们的任重而道远,真正完全普及新课改新方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渡时期,相对偏远落后的山区我们要尤其重视,除了在财力物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外,还要强化教育制度建设,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希望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盼杰,如何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J].《都市家教半月刊》,2012.3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各方面实现了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程度对这个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影响甚大,因此,积极研究探讨当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
综观国外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
(一)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广泛普及的时代,每个人都应当熟悉了解信息技术,以适应当前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学教育抓起,注重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正基于此,未来我国的小学教育发展改革应当着重培养学生了解、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爱好和兴趣,使其能够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情况,为将来熟练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奠定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基础。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
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与传统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不能学习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信息社会。为此,我国的小学信息教育还应当帮助学生树立起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帮助其正确理解、认识信息社会中的经济、文化、伦理等问题,培养其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责任,帮助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
(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
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帮助其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建设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为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还应当着重培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信息搜索、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等能力,帮助其了解信息的表现形式和应用环境,帮助其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筛选重要信息的技能和知识,使其能够充分挖掘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依靠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充电,最终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与信息技术的联系日益密切,前者极大地推动了后者的改革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地融入了课堂教学,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技术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教学的发展进步。但是,不可否认,在具体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学习掌握一门技术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对具体的实践操作要求很高。但是,综观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理论知识讲解基本上是“填鸭式”灌输、教条式讲解,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和时间非常少;部分教师缺少教学经验,未能与时俱进地革新教学方法,难以把握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种死板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二)课堂运用流于形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一方面,与其他学科“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情况不同,信息技术集“文、图、声、画”于一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无趣现象,解放课堂教学。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在具体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运用过头,过于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新颖、多样、花哨,忽视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基础性作用,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信息技术课成为了电脑动画欣赏课,节奏快、容量大,反而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总体而言,这种过分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课程设置不受重视
课程设置不受重视是当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另一问题,这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紧密相关。相关数据显示,受此影响,全国各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小学数量尚未达到7万,这与全国80多万所小学基数相比,其所占比例较低。另一方面,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小学学校领导并没有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很小,课时很少,有些学校甚至把信息技术课程当作面子工程,在人力、物力上支持不够,这与数学、语文等大课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当前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可行对策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做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鉴于当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积极探讨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可行对策,保证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极其重要。为此,需要在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形式、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等方面狠下功夫、久久为功。
(一)创新教学理念
理念指导行为、决定行为,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首要任务就是要创新教学理念。为此,小学领导和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站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历史高度,科学谋划本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实践型人才。信息技术教师更是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及时参加专业的辅导进修,唯有如此,方能担当起教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重任。
(二)丰富教学形式
教育学理论认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以此为指导,在未来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小学生写作业、写作文、做实验,积极发挥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三)明确教学目标
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有了方向才有动力。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另一重要任务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可以说,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小学生“用”信息技术,即要帮助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社会活动中,从而发挥其强大的综合作用。为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紧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生的特点,明确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注重将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来,逐步向国外靠齐、与国际接轨,为日常教学工作提供明确指引。
(四)合理设置课程
上文中已经提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之间软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存在差别。但另一方面,如果完全忽视这一客观现实,也是不太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合理设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在遵循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形态和模式,不断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安排,制定编写规范统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和教材。四、结语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开展交流的方式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报纸、收音机、电视机向计算机、互联网媒介转变,这种转变对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事业也应当顺势而上,抓住这一时代机遇,认真查找问题,积极探索改进工作的可行路径。
作者:徐燕红 单位:漳州外国语学校(漳州实验中学分校)
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影响现代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农村小学要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国家和政府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对农村小学进行有效扶持,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农村学校在开展校园教育教学活动期间,为实现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将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放在工作首位,通过落实管理制度中的相关条例规定,加强对小学各个学科教师的管理,确保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在教育教学期间,虽然加大对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管理,但就实际管理工作开展的结果而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效果并不明显,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低下,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堪忧,仍然是制约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推行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限制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进而推动建立校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1]。首先,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学校内部专业管理人员集中起来,召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会议,针对当前学校管理工作开展的重点和阻碍进行分析,为建立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言献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其次,学校管理人员要逐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落实好包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教学工作检查、教学工作监督以及教学结果评价在内的教学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学校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推动形成科学管理、决策民主的新型素质教育管理模式;最后,农村小学要建立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明确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的具体工作职责,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目标,推动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稳定提升,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利用多种方式刺激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利用正确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小学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第一,学校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通过组织教育教学会议、建立教研小组等方式,完善学校教育教学人员相关工作,制定完善的教育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第二,学校管理人员要对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加强对课程改革精神和管理细则的学习,树立全局观念,将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作为农村校园管理工作的阶段性目标,更新自身的管理观念,进而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第三,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管理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对影响农村学校发展进步的因素进行有效分析,进而构建起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课程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确保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合作探究,有效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水平。
3加大教育教学管理投入
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即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缩影,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实现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投入,提升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行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推动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面向农村小学出台教育教学管理政策,用于指导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同时加大教育教学管理资金技术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教学环境,优化教育管理设备,科学合理配置学校管理资源,形成教育管理资源统一调配的资源利用模式,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2]。
4打造优质的教师队伍
农村学校在进行校园管理工作期间,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优化,提升学校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强化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为建立优质的教师管理队伍,农村小学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小学要加强教师师德纪律建设,通过对学校教师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考核,形成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机制,针对师德较为薄弱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教师群体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指导,不断强化教师对师德建设工作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开展政治教育学习活动,利用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对教师进行正向引导,促使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第二,农村小学要建立教师教育教学成果考核机制,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多方考察和评判,对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辅以教育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第三,农村小学要通过教育培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及组织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分享会等方式,促使学校教师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结构,结合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拟定长期的教师培训再教育计划,同时,学校管理人员要根据教师群体呈现出来的整体教育教学特征和教师展现的不同教学水准,制定分层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帮助教师落实具体的教育教学计划目标,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而对学生形成强大的吸引。
5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为实现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目的,学校管理人员要对学校教学人员工作进行合理规范和约束,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政策的指导作用。首先,农村小学管理人员要加大对教育教学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协调和调动学校内部管理资源,提升学校各教育主体对管理工作的参与度,为农村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技术及资金保障,提升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农村学校要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加强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利用多种方式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定,针对学生集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的教育教学流程和规划,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最后,农村小学要在教学管理工作期间,积极调动学校各教育主体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建立多方教学主体共同管理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互相促进、互相监督的管理格局,进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3]。
6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反思
农村小学在新课改时代背景下,要在落实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强化学校教学管理反思工作,针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评价,促使教师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育实践成果和教师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及时反思,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知识能力构建工作,利用完善的知识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7结束语
农村小学当前的教育教学状况堪忧,教学管理工作中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农村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加大教育管理投入,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厚图.浅谈新教改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J].读天下(综合),2019,(14):0289-0289.
一、我国小学教育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缺乏
小学科学是启蒙阶段,是奠定初中知识的重要基础,它涵盖了多种学科理论,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基础内容,然而,在教学实验器材的选择上也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实验器材的种类也决定实验进行的进程和难度。由于目前国家及相关政策并未积极给予小学科学实验的重视,对实验器材的投入也是少之甚少。而科学类的课程对实验的要求水平也是非常严格和高标准的,即需要丰富的、质量高的实验材料来作为实验探究的器材准备,若是没有可供观察的科学教材以及可使用的科学器材,比如,在学习生物的特性时,实际观察能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且重视程度低
目前,有很多学校本身并不重视小学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由于科学素材的内容缺乏,再加上学校对于科学学科的教育资金有限,无法购买更多科学素材。实验在无法演示的情况下,把实验课照课本讲述死知识。另外,在教学方式有所改进的同时,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辅助以图片演示、科学实验等教学新内容与新形势的出现,现在教师也在尝试着用创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然而,由于探究法控制程度较大,经常会出现时间花费较大,却没有学习效果的情况。
二、在小学教学中结合游戏的可行性
1.将游戏应用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是学生启蒙与认知世界、了解世界的新起点,在外界条件不能给予相关教学实施要求的时候,实验器材不够全面或是实验材料不能帮助我们去采集、去整理相关的科学数据和科学发现时,在科学教学中引入游戏,创造一个可模拟的科学实验环境,从而促进探索实验科学而有序地完成,进而满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将游戏应用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点,是游戏在教育过程中的重点要素。对于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学生来讲,而那些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方式及教学模式,即灌溉式教学,是让学生被动地、压迫地去听课,去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将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小学教学中结合游戏时的原则
1.游戏的任务要明确,操作要简单,可行性强
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可用游戏教学的模式来转换,但这种游戏不是表面意义上的娱乐,而最终目的是要体现出学习价值和乐趣。另外,操作要简单方便,根据所针对对象为未成年的儿童设置恰当的游戏。假若操作复杂的游戏,不仅会让孩子们失去耐心,更多的是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并没有深刻了解。
2.教师要根据教材创新方法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根据教学中最基础的材料设计游戏,将以教材为基础,创新方法为教育学生的教学理念。比如,在学习自然科学中关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影响问题时,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故事呈现,以背景游戏方式来发展主要线路、角色分工,如,小学生喜欢的卡通、动漫角色来阐述天气灾害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这样学生自己得出解决办法,并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的思维习惯。
3.教师采取恰当的方法教学
教学方法适当,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参与度。例如,游戏是开导学生思维逻辑、参与学习的有效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学习知识。比如,为深入理解金属物体和塑料在传导速度上的区别时,探究导体传导速度过程中要采取简单地比较导热量的物体,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其中的变化。
综上所述,从教学优势来讲,游戏与教育相结合教学模式更占优势,游戏学习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创造力,具有创新精神,设计出合理的游戏教育方法,并将其最好地运用到教学中,以实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比较
一、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实施是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新
型教育理念的贯彻也将有力地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提升,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然而,新课改的全面贯彻实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实行了较长的时间,同时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新课改的实施。针对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言,学生并没有过多的热情表现在课堂上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多数为被动性学习。对于当前的课堂教学工作而言,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课标则会更多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二、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1.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贯彻新课改教学思想
为了新课改的全面贯彻实施,不断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时效性,首先就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新课改教学思想。教学思想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在新型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够不断地促进小学新课改的改革,提升教学时效性。
2.认清学习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占据主体作用,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却恰好相反,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需要被动地听取和接受就行。由于是学生被动地学习,积极性必然不高,因此对教师所讲述的课堂内容并不能够完全地吸收,换言之,就是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并不能全部地吸收和消化,这实际上是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就需要认清学习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实行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有力地推动教学工作的进行。探究式教学则能够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新奇中去探究所要讲授的知识,这就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
不再是一种负担,同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分析当前的小学课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小学课堂的改革中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不利于新课改的进行,同时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都阻碍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升。还从四个方面展开对有效性提高的探究。
总之,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贯彻新课改教学思想,认清学习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实行新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性地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赏识教育;小学科学;和谐课堂
“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欣赏和赞扬学生。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鼓励学生改掉缺点,从而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笔者发现,小学生对科学课很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科学的世界,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适当地开展赏识教育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期待赏识,构建和谐的课堂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然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纪律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学生认为科学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课那么重要,在课堂上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讲话,有的做小动作,有的东张西望;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未知的科学世界充满好奇,探究欲强,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会让学生因为好奇而好动,给课堂带来纪律问题。有的学生也许会出于好奇在课堂上只顾玩实验器材,一会儿摆弄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对教师的讲解却充耳不闻。科学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是它需要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地探索,在活动中思考、总结规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掌握科学知识。科学课上学生喜欢做实验是好现象,但在做实验的时候没有秩序,影响了教师的讲解,却让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没有纪律的课堂上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效果不佳。因此,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鉴于以上情况,科学教师要考虑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讲解上来,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为此,笔者在科学教学中,尝试应用了期待赏识法———把夸奖提前,即在课前通过表扬与赞赏激励学生。很多情况下教师在只有当学生表现出某个优点时才给予其夸奖或表扬,但是笔者尝试了在日常教学中把夸奖提前的方法。在讲课前,笔者总是面对全班学生说:“看某某小朋友的精神状态,大家相信他这节课一定会听得很认真。”“某某小朋友在上节课中表现得特别出色,老师相信他在这一节课会比上一节课表现更棒。”这样,笔者通过提前夸奖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笔者希望的发展方向上。事实证明,这种把夸奖提前的期待赏识法能让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尤其是那些教师点名表扬的、平时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他们的课堂表现良好,教师能在较好的课堂秩序下完成课堂教学。
二、人前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就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地做实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教师要把科学课堂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体验到快乐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他们的自信心又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之上的,如果学习内容非常有趣并且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就容易投入其中并获得学习上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这一课时,笔者没有囿于教材,而是进行了室外探究活动———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突然有学生大喊:“老师,这里有棵树被锯了,可以观察到树的年轮。”听到这位学生的喊叫,全班学生围了过来。有学生说:“这树死了才被锯掉的,老师让我们找有生命的物体,你却找没有生命的物体。”学生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发现年轮的这位学生平时的表现不太好,各科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科学课上经常不遵守课堂纪律。笔者看到他在同学们的议论中低下了头,原本也想批评他,但是转念一想,何不在此时表扬他,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呢。于是笔者说:“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重大的发现,而且还知道这是年轮,同学们要向他学习,认真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在笔者的鼓励下这位学生开心地抬起了头,信心十足地讲了他所知道的有关年轮的知识。经过这件事,这位学生对科学课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了,不仅积极地举手发言,还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由此可见,人前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欣赏和赞扬,得到同学的尊重。对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赏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小学科学教育一样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适当开展赏识教育,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