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0:31: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提升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身体素质。近些年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存在障碍,有学者曾经统计过,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达42%,其中都是以神经症为主,并且患有神经症的大学生数量高于一般的人群。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选取沈阳工学院在校大学生240名,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10名,年龄在20—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26±1.53)岁,从来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5名,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0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95名。
(二)研究方法
首先,对相关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资料进行查阅,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其次,根据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收回240份,有效的回收率为96.00%,将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分为正常组和非正常组。使用SCL—90自评量表对得分≥2分,≥3分的人数进行统计。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测试,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统一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测试,测试指标为九项。最后,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数据填写至SPSS软件之中,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其所得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一)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状况
从表1中能够看出,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分析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等影响不大。但在身体素质方面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高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二)心理健康调查状况通过SCL—90自评量表统计后得出,≥2分的是阳性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的心理反应,≥3分的为中度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中度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有160人在这一项上面得了≥2分,占总人数的66.67%,在这一项上面得了≥3分的,占总人数的28.33%。由此可见,在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精神病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方面,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大学生心理障碍体现出来的,很多学生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不喜欢参加一些集体性的竞争活动和项目,缺乏兴趣、反应迟钝。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课余时间又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也只是应付而已,慢慢地身体素质就会越来越差,上课时不积极,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大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中的态度不积极,不参加体育锻炼,很难在运动能力方面获得提高,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原因。
(二)影响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学生受到自身身心特点的因素影响,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相符,阅历比较浅,社会经验比较少,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
2.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竞争比较激烈,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相对比较复杂,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带来许多影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太阳”,时间一长,错误的思想会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无论是什么事都要以我为中心”,导致这些大学生在小时就被家长养成了一种优越感和自尊心,并且在独立面对、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父母不正确的价值观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逐渐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斤斤计较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1]。
4.学校因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体育、参加体育锻炼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逐渐地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
5.身体素质因素
有许多学生因为体形很胖,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一些体育动作时比较慢,比较别扭,感觉不如其他人,会担心同学笑话,缺乏自信心,逐渐产生自卑的心理。
6.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由于大学生自身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自身未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意识方面的掌握和了解都比较浅薄,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样发展下去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204名大学生进行详细统计和调查后的结果发现,有66.67%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都比较好,大学生的运动能力比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强,并且两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
(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身体素质的建议
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防范意识,控制自己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心理方面的障碍,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质量。同时,高校应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促使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变化方面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因为参加集体活动是有效治疗和调节心理障碍的最佳途径[2]。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参与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同时,应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通常情况下,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等方面都比较差,这类的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参加到体育锻炼的教学活动中,更不喜欢参加一些具有较强竞争性的体育运动。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黑龙江省平均及格率为75%,我校学生的及格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男生肥胖率由去年的24.25%提高到28.29%,女生在形体比例上控制较好,但在力量和爆发力测试方面不及格率达到29.30%在对东北农业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9.59%的同学在体育课外没有参加任何体育运动,28.5%的同学认为在体育课上运动量明显不够,有85.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锻炼,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学习的压力、没有较好的场地和专业指导,以及个人缺乏主动锻炼意识等方面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外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没有建立起运动兴趣是阻碍运动的主要方面,这和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以及课堂结构设计陈旧有关。在对大三年级的测试中发现,大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一二年级下降很快,这和他们没有体育课,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有关。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2.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根本,发动教师的主动性。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运动激情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校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的奖罚制度,在专业素质、备课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生活。相反,消极的体育课不仅是浪费了学生90分钟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的学习风气。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317
教育部特别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院是财经类特色学院,文科生为主,大一新生全覆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设置为十六周,一共三十二个课时。从2007年9月至今八年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差异点: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期待能主动思考,参与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建构的过程。而对于心理学理论探讨方面缺乏积极性、深度和专注度。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课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获得认可、肯定和欣赏,建立自信。而且他们从前几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到现在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基于以上原因,作为一名心理专业教师如何以更广的视角、更接纳的观点,关注于学生所思所想进行深入调研,综合考量是八年来我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一、充分结合和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精心设计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
从2007至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摸索,根据教学原则把心理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每年深化学习体会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从而总结发现采用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精心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聚焦教学主题套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适时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项工作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在进行整个教学设计以前及同时,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通过和各系部辅导员、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进行沟通,同时利用每年新生访谈的机会等,时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存在哪些困惑,哪些方面困惑较多,哪些方面困惑指数较高等以及对于课程有什么期待建议等等。充分听取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的部分和整体的意见和建议,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研讨,最后有针对性地确定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主题进行排序,即包括心理健康和大学生活、自我、人格、爱情、人际交往、情绪、压力、挫折和生命模块的内容,每个模块再细化成不同组分的套餐。例如:在“情绪管理”教学主题套餐包括认识情绪、情绪的功效和情绪的处理。在“爱情”教学主题套餐包括恋爱三步法(过去、现在、未来)、依恋、恋爱中的成长和恋爱故事。鉴于当今社会信息多元,变化莫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块化制成套餐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模块切割,简洁明快,效率提高。
二、聚焦于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设计和筛选相对应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围绕深化教学主题服务
(一)采用校园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的方法,课堂体验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倍增
例如,讲述“沟通与人际交往”主题中设计了几个角色扮演的环节,可设计一名女生和另一名同学矛盾冲突的现场,找五位学生扮演角色上台现场沟通解决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引发深入思考,哪些是有效的沟通,哪些是无效的。
又如,第一次见面如何介绍自己,找几位男女学生上台现场角色扮演,没有上台的学生也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讨解决方案。从而让学生自己能从中发现和学习一些新的方法和体验,如何把学到的这些方法和体验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教学设计的这些环节,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回应和反响热烈,对于教学主题的实践和深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在课堂教学,结合冥想和音乐放松训练,现场体验
在讲述“情绪管理与减压”的章节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课堂,比如现场教授学生减压和能量扫描体操,实施演练,让学生聚焦自己的身体,体会当下身体放松的真实感受。同时觉察自己的身体直觉,有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对全身身体能量状态进行扫描。有的时候结合现场给予冥想训练也是通过人的右脑结合腹式呼吸训练聚焦在当下的意念,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体验。如冥想――爱的宣言(学生版),让学生先体会学习如何关注当下的呼吸,放松身体,之后在身体中营造出积极情绪环境,接纳此时此刻的身体感受,最后不断觉察自己的不完美,保持学习和开放的心态,让一切改变成为可能。让学生们牢记这一点:我们只有和我们的身体连接时,真我才能被发现。在几年的课堂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进入放松和体验的状态,少数同学即使进入不了,选择安静就座,课下如有需要选择单独辅导。
(三)在很多种教学物品的选择中不断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物品引发学生自我认识的效果,确定最佳选择
在讲述“大学生认识自我”的环节中,以前的教学物品用过核桃、瓜子和黑豆,最后选定“葡萄干”,之后设计“挑葡萄干”的体验活动,准备一袋葡萄干,首先每一组同学中的每个人分别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葡萄干,之后想象这粒葡萄干代表了自己,为什么选择它,自己和它有哪些相似之处?接着认真观察自己的葡萄干,利用一切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先用眼睛观察,然后闭着眼睛感受它的一切特征,最后将全班学生的葡萄干混合并增加干扰项,然后每位学生找一找,能否找到自己的那一颗?引发学生们思考分享:“你能否找到你的葡萄干,你有哪些独特之处?”
通过此活动大多数学生会以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加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由于每位学生成长的经历和环境不同,从原生家庭中学习到的一些模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有一些模式在早期的时候是为了自我保护,随着自我的成长,一些模式也成为阻碍自我成长的羁绊,引发一些心理冲突,通过这些教学物品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觉察,一方面增加他们的安全和信任感,通过非语言形式的呈现。一方面更加丰富地呈现了内心世界的动力和资源,同时也提供正向积极的能量的转化。
(四)把典型案例编入教学主题套餐,以事喻理,引发思考
根据近几年的实际访谈和咨询工作情况,把学生访谈中的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家庭冲突等真实案例进行整合和改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讲“爱情”的主题内容中,媛媛是个漂亮、聪明的大一女生,在班上是班长,各方面都很自信,经过近半年在众多追求者中选定一位男生做男朋友,这个男生父母都是老板,媛媛和男友关系越来越近,并在一次亲密关系中放弃了少女身份。就在媛媛满怀希望恋爱的时候,却得知男友的父母根本不同意自己儿子和媛媛交往,并为儿子物色了另一女孩,媛媛的男友一方面慑于母亲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被那位女孩吸引,终于放弃了媛媛,结束了这场持续半年的恋爱。媛媛发现自己的爱情竟然是这样的结果,于是痛苦不已,但她又不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不能在以前的追求者面前表现出痛苦和失败。她再也无心学习,也没有了参加活动的兴趣,生活状态的低落更加剧了她失败的感觉,她的自信开始丧失,聪明与才思枯竭。引发学生思考:“你觉得媛媛的故事对于你来说有什么感想?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赢得真正的爱情?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面对爱情中的得失?”让学生自己表达真实想法,同时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技术进行聚焦、汇总,深入挖掘,多角度、多视角看待这些问题,好坏利弊得失都是相对的,主要核心在于学生的爱情观是什么,学生是否具备爱的能力,爱情的得失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使学生在爱情方面有一些领悟和成长。
三、小组学习为主,结合分数考评,提升团体合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第一次课根据规则划分小组,每个小组大概8-10人,大家协商取一特色名字,以后每次心理课上课由组长负责各小组课堂组织。每个组根据本学期心理课教学主题内容做八分钟心理情景剧,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抽签表演,要求每个组员都参加,表演完毕给每个组员打分,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几年的小组情景剧的实践,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参加,为小组争光的集体合作精神大大增强,同时教学目标也在互动中很好地得到夯实,很多学生表示通过此环节自己变得更加主动、热情、自信、而这正是大学生心理课的教学目标,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同时教师也在这些环节中获得教学经验、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跟学生一同成长。
四、我院开设几门心理选修课作为教学延伸和第二课堂的补充,学生积极参与,反馈热烈
近几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主题套餐之外又开设几门心理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心理辅导能力训练》《自信心训练》《女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亲密关系的心理分析》等,心理选修课的教师有几位也是心理必修课的教师,学生比较熟悉,同时感觉必修课课时有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跟教师进一步深入交流和学习,所以积极选修,而教师也会借此机会把一些必修课的教学主题更加深入仔细地讲解,并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延伸学习,满足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要求,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校的学习氛围,一举多得。
五、几点思考关于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化研究
八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建设和深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尝试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的同时,更加关注总结我们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摸索尝试,取得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如何将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精心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利用新媒体技术,让学生可以网上自行选择学习?如何创造更适合的教学环境,让聚焦教学主题套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的设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借助教研室教师团队和队伍建设,能够不断总结越来越多的教学经验,找更多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提升高职大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李丽华,王小平.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健康学杂志,2007(1):71-72.
1、大学生开展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意义
1.1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并成为能够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必备条件。另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也是发掘大学生潜能的前提条件。身心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2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身心素质包括个人的身体状态、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要以身心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身心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1.3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驱使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身心健康教育程度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学生以在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4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维护校园安定和谐氛围的需求
通过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利于同学、朋友、室友之间在身心健康方面的互助,既可对已有不健康身心的危害起到干预或减缓作用,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性格特征,这对于安定和谐校园氛围的维护至关重要。
2、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大学生的现行身心健康状态来制定,大体包括以下方面:
2.1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是开展大学生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工作者容易忽视的内容。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自理能力,但他们身处异乡,容易忽视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监视和改善,因此,学生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开展身体健康教育和管理。
2.1.1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因为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进入大学后不少学校对学生的作息时间要求不明确、不严格;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失去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形成了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制度约束或班级管理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增强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1.2 认真做好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大学校园办学规模大,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有些学校卫生保健措施不健全或不落实,卫生保健教育工作不及时和缺乏针对性,对一些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措施差,学生缺乏卫生保健及防病常识,在校园集体生活中不注意公共卫生及个人卫生等,以致使流感、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上升,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因此,认真做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保证校园和谐稳定,学生正常上课的基础。学生工作者要在平时的健康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对学生饮食卫生教育,营造干净舒适的宿舍环境。当发现学生中有传染病源时,要及时做好应对策略,阻断传染渠道,避免传染病的大范围爆发。
2.1.3 促进大学生自觉开展体育锻炼
向学生宣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身体锻炼方案,可通过体育教学专题讲座、电视电影、广播等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利用班级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监督,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利用余暇时间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文体活动。
2.1.4 帮助大学生了解急救知识并学会自我保护
要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应对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的方法,要通过学校医院和其他渠道对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避免发生不正当,预防爱滋病、性病及意外怀孕对身体的危害。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2.2.1 对大学新生开展适应能力的心理咨询
1.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当下大学中有大量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宠爱,社会经验不足,自身心理较脆弱,情绪容易波动。在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成绩,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专注于身体健康锻炼,也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上,体育运动对学生有多方面影响。1.1认识上,大学体育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在田径、篮球等运动中,学生需针对外界变化迅速反应,该过程中,学生需针对自身认知及经验协调身体完成动作,长期发展下来,学生自身知觉能力得到大大提高[2]。1.2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发泄不良情绪,享受成功,自身情绪体验良好,可以避免负面情绪对学生造成严重危害。1.3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很好完成任务,对自身能力有全面认知,可提高自信心。1.4大多数体育活动需学生彼此合作完成,因此,开展体育教育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精神,提高其合作能力。1.5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自身身体机能得到收缩、扩张,自身机体机能大大增强,可预防一些由于缺乏运动引发的疾病发生[3]。
2.大学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有明确规划和目的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学生机体造成的影响,认识到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田径运动中,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意志力,在速跑项目中,学生需掌握速跑技巧,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技巧,在速跑中突破自我极限,磨炼自身意志力。再比如,在球类运动中,学生需要掌握攻防技巧,学生要发挥自身特长,还要和其他同学默契合作,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在游泳、滑冰等方面,则需要学生克服害怕风险的心理,学生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勇往直前的精神。
3.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一些建议
3.1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部分学校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全面,存在部分偏差,在开展相关课程也是流于形式。当下,随然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缺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一般由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兼职。由此可见,大学校园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才匮乏,未引起领导重视,未落实到实践中去。所以,将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校各级领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深刻贯彻落实我党的重要方针,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结合起来,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育轨道中,为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3.2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切实教育目标
大学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一生中心理塑型最重要的阶段,是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时期。其不仅要考虑到生理变化导致的问题,更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在此背景影响下,大学生常处于复杂心理矛盾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不同心理卫生问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适应等问题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例如,有的学生身材肥胖、矮小,或存在某方面残疾,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挤和讥笑,自身容易产生焦虑、孤独、依赖等情绪。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后,要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要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多鼓励学生,提高其自信心;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优秀的意志及耐挫力,让其养成正确的学习心理,发展其稳定情绪,学会自我控制情绪;重视开发学生体育潜能,让其自我调整心理适应能力,在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掌握更多体育知识的同时,心理健康目标也得以实现,促进学生长久发展。
3.3强化体育健康教育知识学习,挖掘教学中心理健康内容
为进一步促进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要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体育理论、健康教育的教学。要强化健康教育的意识,完善理论性教学体系。可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将正确的心理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观念,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重视心理健康。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促进作用,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原则,了解心理健康的维持方法啊,引导其通过完善自身,适应周围环境要求,在客观现实要求下,勇敢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最切实有效的方式做出正确的反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意识,激发其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若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可以以良好的心态解决问题,提高自身保健能力,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增强心理健康能力。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但是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等价值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的,包含身体练习的手段、组织形式等,但是,并不是所有身体练习都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应通过一定的身体练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产生心理负荷,让学生在心理情景中,产生心理变化,才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同时发展。身体练习上,要考虑到练习的趣味性、合作性、困难性、竞争性等,要求体育课程可满足上述条件,完善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确保一项运动具备多项条件,提高其心理发展的价值。
3.4在大学体育中全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突出体育课程特点
健康是伴随人类不断发展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健康问题越发受到重视。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部分部分。高校体育教学需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并在该指导思想下,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新途径及新方法,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在新时期,需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大好时机,明确健康教育重要性,并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可行的健康教育目标,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内容,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身体健康不仅可以保持生理机能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带来的心理压力,若想实现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则需深入改革高校现有体育教学内容,在此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显得当务之急。2.2广大师生的殷切愿望健康体育教学具有趣味性、积极性及广泛性,可有效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及自觉性。就体育教师而言,其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表现,重视对学生身体锻炼能力的指导;就学生而言,它更加注重挖掘教材的兴趣,重视愉快的教学气氛,注重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2.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受传统教育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影响,高校片面强调对大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却普遍忽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体育的健康功能逐步被弱化,致使高校健康教育质量普遍停滞不前。高校教育特别是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束缚,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积极树立“健康第一”教指导思想,促使健康教育渗透至各个学科,实现高校健康教育得到真正发展。
2.4大学阶段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
高校健康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对大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不利,科学锻炼知识和全面的卫生保健知识薄弱,影响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不利于大学生主动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3.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高校需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体育教学则应突出健康教育,促使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在体育教育教学中需因材施教,耐心指导,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促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体育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切实增强体质。作为学校需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帮助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体育健身方法及心理、卫生等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同时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运动条件和环境,努力为健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3.2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以人为本,采取科学客观、重在激励的评价方法,避免采用单一的或者统一的标准考核全体同学,既不公正,也难以达到促进其身体健康的目的,作为教师需采用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品德修养、努力程度和提高幅度等指标给予综合性评价,该评价可肯定大学生努力所取得的进步,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及上进心,更加主动投入体育学习当中。
3.3丰富教学内容
改革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积极构建符合高校实际,以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积极把现代休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有机结合,如现代体育项目,如轮滑、网球等项目深受大学生喜爱;而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舞龙等项目的健身实效性很强,同时蕴含民族文化价值,传统项目和休闲项目有机结合,可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扩大大学生的选择面,同时对于促进大学生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了解十分有益。
3.4教学目标应以“社会化”为导向
健康体育强调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需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除了要重视学校教育目标外,还要关注社会教育目标,并将社会教育长远目标作为导向,体现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健康观、终身体育观等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为体育锻炼终身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5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需由过去的以健身为主转移到开智的功能上来,由“一刀切”转向区别教学,由注入式教学转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独立掌握体育知识信息。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采用开放型及探索型教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将教学课堂转变为起点不同的学生均可接受并能获到满意的知识和技能。
3.6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据《大众心理学》刊载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病率为16%~42%,其中神经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据《东南早报》报道,一名××大学的研究生因患有抑郁症而跳楼身亡。可见,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1.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等不适应。其中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对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便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
2.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不健康现象,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现象严重、黄色网站渗透进校园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
3.个性特征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4.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
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大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
1.体育活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大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大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大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经常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人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
5.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并可锻炼意志,做到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
三、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有益身心健康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要想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活动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太极拳、游戏、慢跑等体育活动,可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其强迫症症状;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可使人际关系融治,消除其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经常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
2.选择好的活动项目
要教育学生懂得,当决定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调治心理疾病时,要选择有效的体育活动:一是自己特别喜爱的活动项目;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感觉有趣的活动;三是有针对性的磨练自己的意志的活动。正确的、合适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适宜的强度与时间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益处,活动时间以半小时为佳。
参考文献:
目前,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知,探析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1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健康的实施手段和途径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又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对学生社会适应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效应。
研究已经证实,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减轻抑郁和焦虑状态。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进行中,尤其是集体活动特别利于增强大学生间感情上的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加彼此间的亲密感、安全感,利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项目,这又可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研究提示,参加课外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的大学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比参加个人项目的大学生得分低,且存在显著差异,提示经常参加课外集体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经常参加个人项目的学生。
2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健康手段的要点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重要的手段,可有效的提高或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在手段的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项目的选择: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辅导员可联合体育老师给出针对性的活动项目。整体以集体项目或混合类项目为主,宜选择那些娱乐功能较强的项目,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满足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活动的形式:宜以非竞争性的方式开展活动。邱新宇等的研究显示,娱乐、健身等非竞争性活动可双向调节心境;黄志剑等的实验表明,竞技性活动的结果对学生的心境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失败会使活动对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受到影响。
(3)活动时间、频率:研究显示,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激烈、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理想。叶景山的实验研究表明,每周锻炼时间在3 h以上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每周锻炼时间在3 h以下(平均每天不足0.5 h)的学生。提示每次1 h以上、每周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改善效果比较好。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事件也不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近些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除了要求大学生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水平之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展都不是很成熟,体育教学是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与神经系统有关,而人的身体素质又和人的思想意志有关,因此,体育教学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情绪、意志和心理素质进行一定的调整,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体育运动的协作性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发展。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体育教师的观念决定了体育课的内容和方向。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学时,不但要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自己的要求才能得到认可。体育活动具有团体性的特点,教师要利用集体运动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体育教育还具有美育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因此,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的情绪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不但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进行学习,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提高心情的愉快程度。
(三)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体育教师要慎重选择教学方法,以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传统体育课讲究教师的主体地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课堂主体的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从目的和任务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信心,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联系中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品质。
(四)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
体育教师不仅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体育技能的义务,还具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责任,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准备,体育教师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其次,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够把自身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多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着独特的优势,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劳动休息或者消遣,还包括饮食起居、穿着服饰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自身的调解,有利于扩大自身对外交往,培养更高的理想追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如今湖南省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令人堪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作息时间没有规律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大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作息时间不规律,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该上课的时候睡觉。有些大学生习惯晚睡晚起,每天都得到一两点钟才休息,有的甚至晚上通宵上网,校外过夜、网吧过夜、歌厅过夜等现象层出不穷。长期以往,必然会引起恶性循环,不仅自身学业毁于一旦,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类疾病。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必须引起重视。
1.2 日常饮食没有规律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晚上睡的晚,所以早晨起的晚,往往来不及吃早饭就去上课,饿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吃些饼干零食类的食品充饥,有的学生甚至养成了常年不吃早饭的坏习惯;有的男生抽烟酗酒,暴饮暴食,有的女生注重外表美丽,不吃食物以达到瘦身苗条的目的,或是节约伙食费就为了去买漂亮衣服,这些行为都是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时间长了,会导致许多学生患胃病,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业和生活。
1.3 缺乏体育锻炼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体质,增添活力。但是随着现如今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占用了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校内文体活动的学生总数明显不如以前,而且缺乏集体荣誉感。学生的身体素质直线下降,造成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肥胖症、近视眼、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差等一系列病症随之而来。
1.4 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非常大的地位。大学生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使用主体,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能够非常快的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并把此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而另一个方面,他们正在青春年少,易冲动,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辨别能力,难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成瘾、网络黑客、网络游戏社交、网络诈骗等方面。
1.5 抽烟喝酒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
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疾病,“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明确的写在包装盒上,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无视,认为抽烟“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认为这样很酷、很有“范儿”,就忽略了烟草对人体带来的伤害。而大学生喝酒的理由更是多种多样,各种“老乡会”、“生日宴”、“离别席”往往成为了大学生醉酒、酗酒的好“理由”,醉酒酗酒会造成人的思维混乱,影响人体新陈代谢,而且酒后滋事伤人的情况越来越多,一副 “天老大、我老二”的模样,使人变的更加野蛮、粗暴,喜欢惹是生非。
2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能够处于完全的安逸状态,不是没有疾病就代表着健康,身体不适、衰弱,精神紧张、忧虑等等也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说,健康不只是单纯地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方面,还涉及到心理、社会道德等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说,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此时大学生的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成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健康教育就是指高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课堂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减轻甚至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优化学习、生活状态。大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激励大学生尽快的远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并能主动地趋利避害,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概括的说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高校形成健康的环境;第二,提高以及维护大学生的健康,通过树立学习榜样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并能及时的改正;第三,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思潮涌现,许多大学生感到生活压力大,健康教育可以缓解大学生身心压力,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的发生;第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学生的自身保健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 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是由于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因此,健康教育整体系统的建立应当从自身特征出发。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高校最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人才的摇篮,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两极化和多元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改善当下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减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
在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已从单纯的生理指标提升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统一的概念。早在1990年,联合国世界卫组织(WHO)就已明确的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备,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但不能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盲目的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了,对真正健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切实转变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高校更加正确的规范自身的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开设有目的性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不仅仅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顺序的安排,还包括规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以及个性的阶段性要求。对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必须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3.2 高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培养健康行为的教育
开设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高校教师应注重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充足睡眠对自身胜利功能的帮助,努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大脑细胞的能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储备,才能更好的运行,同时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使之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亚健康状态,保证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3.3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以及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规律,想玩就玩,想学就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更有甚者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玩上,课余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高校通过组织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壮大学校社团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外可以更多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既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当中缓解自身压力,也可以利用一些文体活动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3.4 引导大学生放开心中顾虑,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