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内涵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4 10:20: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影视文化内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影视文化内涵

篇1

作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影视形态,贺岁影视剧出现在每一年的元旦和春节档期,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顾名思义,贺岁影视剧拥有着“贺岁”的主旨,在上映时间和题材选择上都与中国的年节风俗相贴近,具有鲜明的地域魅力和时代特色。“贺岁片”概念在中国大陆影视剧市场上的第一次广泛传播,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冯氏贺岁片”的崛起时期。《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作品在贺岁档时段的上映和热捧,掀起了延续至今的贺岁影视剧热潮。占据春节这一黄金档期固然是贺岁影视剧热火的重要时机因素,从文化环境的角度来说,正是贺岁影视剧与大众文化群体的合谋关系,造就了这种影视形态在当前社会语境中的生存契机。从彼时至今的十几年间,我国的贺岁影视剧层出不穷,在数量和题材范围上均有所突破。可以说,由贺岁影视剧所构筑起的文化景观,已经折射出中国现代社会的潜在文化心理,以及由社会变迁带来的大众文化走向。

一、贺岁影视剧的存在背景与文化符号功能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贺岁剧热潮,借助着节日民俗的重要阵地,与民众的文化接收“圈子”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除了“冯氏贺岁片”之外,类似于《家和万事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讨个老婆回家过年》等影视作品,都出现在了电视或者大银幕上,成为年末年初时节人们的娱乐观赏对象。为了应时应景,贺岁影视剧基本上都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叙事单位,以接近正常人的认知范畴去讲述一个个情感故事,大部分以喜剧为主。这些影视作品中透视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的种种特质,以及个人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代表性面貌或者转变。为什么贺岁影视剧会受到观众的追捧、其热度一直延续至今?究其原因,就在于贺岁剧在现阶段的文化环境中获得了生存的土壤,它内含的文化寓意符合民众的意识需求,与大众文化形成了水融的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市民文化孕育成一个广阔的温床;再加上日趋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人们对日常化的幸福抱有了更多的期待与憧憬,渴望能够在虚拟的影像中完成一种接近自身生活领域的情感体验。因此,贺岁影视剧的大行其道便有了存在的理由。

事实上,贺岁影视剧在现代社会的疆域中,充当着一个“文化符号”的角色。所谓文化符号,即某个事物的表象与内涵已经积聚成一种表意式的存在,可以反映出社会文化的某个侧面,并独立地与文化环境之间产生交互性的作用。贺岁影视剧发挥着文化符号的表意功能,其本身含有的文化内涵是对现实要素的艺术化延伸。这种表意不仅仅是对现实环境的再次反映,也能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现代文化社会,对民众意识和思想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深入到贺岁影视剧的文化表意层面去分析其内涵,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二、具体文化内涵分析

单论贺岁影视剧的内涵是什么,难以作出准确的、详实的回答。因为近些年来贺岁剧花样百出、形态各异,形成了一种轰轰烈烈的“贺岁剧热”。每到年关将至,大银幕和电视剧场都会掀起贺岁剧的浪潮,影视作品之间竞争激烈、竞相争夺着观众的眼球。虽然景象复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这些贺岁影视剧有着文化层面上的共通之处,即在文化诉求和精神形态上的共同立足点。贺岁影视剧的这种共同的基点与指向,正是它们的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应当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与市民文化达成依附关系,将影视剧标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独特的发展环境,需要一种想贴合的影视形态来加以反映、满足。贺岁影视剧正是基于这一文化环境下,契合了大多数民众的日常生活节奏,与他们的心理期待、情感想象达成了“供给――需求”关系。大众的爱好是影视剧孜孜追求的标准,惯以为常的戏剧标尺必须要在大众爱好的标准下予以改良、变更。例如说,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喜庆节日,人们的情绪是欢乐的、充满希望的。所以贺岁剧基本以喜剧为主,或者最好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尾,以贴近传统佳节的情感氛围。再比如说,民众对于和自身生活经验相关的、喜闻乐见的事例,往往会报以热情,并容易激发起同感。因此当前很多的贺岁影视剧都聚焦于小人物的命运,将主角设定为普通民众,从生活化的场景中塑造可观性强的戏剧故事。这便是大众生活与影视剧创作的一种结合,是贺岁影视剧主动接近民众生活、获取关注度的表现。

其二,在纯文化与娱乐之间找寻平衡点,充当市场经济模式中的文化娱乐商品。在现代社会,精英阶层所共享的纯文化传播有着一定的难度,大众在接受纯文化时往往被抱有抵触的心理。而单纯给予观感享受、毫无文化价值的纯娱乐,也难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长期立足,容易遭受主流群体的抵制和抨击。影视作品不应当是纯文化或者纯娱乐的,否则很难得到大众文化接受群体的认可。比如“冯氏贺岁片”的台词一般都非常诙谐,但并不是“低级趣味”,而是包含有深意的,可谓是一种有厚度的幽默。贺岁影视剧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商品,担负着盈利和文化传播的双重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贺岁剧就必须在纯文化和纯娱乐之间寻求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既能完成经济上的回馈,也能够有助于主流价值文化的构建。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贺岁影视剧需要在主题拟定、影像制作、策划宣传等各个环节加以整合,找寻到一个受众易于接受、能够体现自身文化价值的路径。

其三,在“速食主义”与精神产品之间徘徊,发散出彰显、暗喻、渲染等内在含义。都市文化的盛行带来了“速食主义”的出现,不少文化产品仅仅被当做是一次性消费品,一经“使用”后便失去了价值。在一年之中,贺岁档期很短暂,打着“贺岁”头衔的影视作品如果不能体现出可延续的精神价值,则很容易沦为一次性消费的“速食产品”。因此,贺岁影视剧不仅要让大众乐于消费,还要彰显出精神产品功能,以丰富自身的文化指向意图。不少影视作品都在尝试着将“可观性”与文化深度相结合,既要追求画面、情节足够好看,也会在作品的主题、台词中裹上“意义”的外衣。比如《手机》致力于用新兴的通讯工具去反映现代人的情感变异;电视剧《梦想成真》探讨了人、房子、梦想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做了一次现实化的注解;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被认为是“暗喻丛生”,引得众人纷纷解读台词背后的深意、电影主题的真正用意……贺岁影视剧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既是创作群体意识的一次展现,也是文化产品与现实文化环境之间的某种“对话”。

总之,贺岁影视剧充斥于银屏之上,有其深刻的存在理由与表现优势。影视文化产品的创作,离不开大众这些“衣食父母”,也脱离不了与现实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影视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大众文化的影像化、艺术化反映,犹如一个时代的“标本”。贺岁影视剧若想要摆脱单一娱乐消费品的狭隘束缚,延伸出更加多元、全面的文化含义,显然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刘燕.贺岁电影:创意、现实与流行文化[J].电影文学.2009(5)

[2]刘振东 张万兴.冯小刚贺岁电影创作的文化基础[J].电影文学.2009(2)

篇2

2009年4月28日,各大报刊纷纷转发一条惊人的消息:芭比娃娃的创造者、85岁的露丝·汉德勒女士去世了。半个世纪以来,露丝创造的芭比娃娃几乎已经成为全世界小女孩的心爱之物。随着这个大眼睛、长头发的玩具娃娃的畅销,今天的"芭比"已经不仅是一个玩具,它是美国女性的一个象征,更是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正如遍布全球的麦当劳、肯德基一样。作为创造这个品牌的露丝,她用自己一生的努力,给了全球的女性以梦想和希望。

1916年,露丝·汉德勒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她的父母原是波兰人,为了逃兵役,像无数个到美国寻梦的移民一样,他们乘坐又热又脏的蒸汽船,来到了大洋彼岸。一天,她突然看见女儿芭芭拉正在和一个小男孩玩剪纸娃娃,这些剪纸娃娃不是当时常见的那种婴儿宝宝,而是一个个少年,有各自的职业和身份,让儿非常沉迷。“为什么不做个成熟一些的玩具娃娃呢?”露丝脑中迸发出了灵感。经过一番周折,她设计出了一个可以满足对完美女性的幻想的娃娃。

她是个大人,四肢修长、清新动人,虽然身材很好,但被漂亮的衣服紧紧地包裹着,她的脸上还流露出像玛丽莲·梦露般的神秘,虽然只有11.5英寸高。最后,露丝把自己的女儿芭芭拉的昵称“芭比”给了这个可爱的娃娃。

从第一个芭比诞生之日起,它就一直在被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芭比娃娃的外形历经约500次以上的修正与改良,成为今日的样子。为了让“芭比”有漂亮的时装,从1995年至今约有10亿件以上的衣服生产出来,每年约有一百款“芭比”新装推出。现在“芭比娃娃”畅销世界150个国家,总销售量超过10亿个。这个介于小女孩和成年女子之间的美国少女,是世界玩具市场上畅销最久的玩具,成为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心爱之物。

露丝·汉德勒女士创造出来的芭比娃娃,已经远远超越了玩具的定义,成为一个不朽的文化符号。露丝曾经在她的自传里说过:“我创造'芭比娃娃'的理想就是,通过这种玩具的诞生,让所有的女孩子都意识到她们能够成为自己梦想成为的任何一种人。'芭比娃娃'代表了女性拥有同男性一样的选择权……'芭比娃娃'已不仅仅只是一种玩具,她已经成为女性消费者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我为此而感到高兴。”

篇3

1关于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室内设计在我国成为一门专业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学习、模仿甚至抄袭的启蒙扫盲之后,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步入了自己的创新阶段。不少室内建筑师已经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提出“本国特色”的需求,应用某些手法已反映了是在不自觉地应用某种艺术文化元素。

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同时,室内设计又是多元的,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物质需求、使用需求、环境质量需求……所以我们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探索也必定是多元而又丰富多彩的。

3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

3.1风格定位

(1)中国古典风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主干,强调的“礼”制约着中国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起居、伦理观念,民俗礼教的载体,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与联系。在传统建筑装饰中追求个性的无拘无束、妙肖自然,“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之意境之美,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注重理想浪漫的“神似”及“情”与“理”交融,同时影响到室内的陈设,所以汉画作为中国古典设计元素足已体现出“礼”的境界。

(2)新古典风格。

①“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②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的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③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

新古典设计风格在当今室内设计中是比较流行的,在室内装饰上可以采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将汉画的体现出来,勾勒出汉画的轮廓,在空间增添出古典的气息,文化的韵味。

(3)帝国主义风格。

帝国风格作为法国第一帝国时期的一种风格,它显示一种权威,以男性为中心,线条硬朗,气派豪放。在举行第28届雅典奥运会时,中国与希腊联合发行《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纪念邮票,其中的“北京天坛祈年殿”邮票背景衬图及小版张边饰采用了南阳汉画像石——武士,从而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一种文化交融的效果。由此,我们尝试可以在此风格的装修中加些汉画元素。帝国主义风格体现的都是些硬直的线条,汉画一般体现的是曲线,当一种风格体现硬直的线条时,曲线的运用更加重要。帝国主义风格是炫耀般的,毫不掩饰的,高调的,汉画则需是含蓄内敛与低调的,这样的搭配在不动声色中达到视觉平衡、做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4)新汉代风格。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新汉代风格不同于古典风格,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表现汉代的设计风格,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使其成为展厅、浴场、饭店等功能性场所。其次,在表现汉代风格文化的特有气质和内涵上,对空间形式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汉代建筑的符号特征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例如平直、古朴的檐口,简洁、雄健的柱饰;高耸、气派的石阙等,将这些元素提炼、加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在建筑细部上对汉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纹样进行抽象再造,打造质朴、雄浑的新汉代风格,设计中可以在重点区域使用“方”、“圆”为母题组织平面布局,突现“明堂辟雍”的传统理念。色彩上以灰白色为主调,在檐口等重点部位使用红褐色加以点缀,典雅而醒目。3.2汉画题材的选择

(1)祥瑞、辟邪升仙类,

其中的祥瑞动物有青龙、白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等,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怪异禽兽。升仙的方式主要有羽人戏龙或乘龙、驾龟,鹿车、虎车、鱼车等。

(2)舞乐百戏类。

常见的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杂技与幻术项目主要有倒立、飞剑跳丸、冲狭、弄壶、吐火等,

(3)角抵戏类。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三种,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

(4)天文星象类。

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5)神话传说类。

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等。

(6)装饰图案类。

主要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

3.3汉画在室内空间界面的体现

(1)墙面,在室内设计中,墙面的装饰效果一直被设计师所重视,也是大部分设计师发挥艺术能力的重要载体。将汉画发挥到墙面的装饰上是不难的事情,采用的材质空间比较大。

(2)吊顶,在室内装修中,一般采用木龙骨做骨架,用石膏板或木材做面板,涂料或壁纸做饰面终饰的藻井式吊顶,做这种吊顶时,我们可以将汉画图案绘制在藻井中间的位置。石膏板吊顶在室内空间应用的非常广泛,这种吊顶一般都采用在空间的四周,这样避免降低空间的高度。这样在吊顶的中间就可以采用汉化的图案。例如,酒店大堂、宾馆的吊顶中间,酒店包间的吊顶中间等等。

(3)隔断。隔断工程,近年来发展较快,许多地区已采用。隔断工程种类繁多,它能代替繁重的抹灰饰面工程,隔断的种类比较多,有活隔断、死隔断、家具隔断、立板隔断、软隔断、推拉式隔断,在隔断上采用汉画艺术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以实体的模式进行绘制,也可以以镂空的模式进行雕刻。

(4)地面。理石拼花在大堂空间的人口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采用的理石拼花均为一些几何图案,造型比较单一,缺少一些艺术特色和文化特点,如果在理石拼花上采用汉画的图案一定会增添不少艺术效果。

3.4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制作方法

篇4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246-01

一、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为一个水电城市,宜昌城市建设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进程,近年来,功能显著提升,城市的带动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是,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建议。

1.城市规划难以实现

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布局结构、发展策略等方面确定得较为合理,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明确恰当。但是,在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方面挖掘不够,生态和谐宜居的城市目标很难完全达到。主要是规划同实施不同步,或是实施过程同理想规划有偏差造成的,城区论块或区域分划同建设不一致,功能区划不明显。

2.带动作用不够凸显

中心城区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目前,中心城区无论是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城市建设档次和水平都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称,对全市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带动和辐射功能急需强化。

3.生态环境建设需继续改善

在水系建设方面,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园林绿化缺乏应有的特色,城市建设缺乏地方文化气息,精心化、专业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区内绿地挡次不足,分布不均,城区内公共绿地与城区防护绿地、风景绿地没有很好地衔接,没有形成统一的绿地系统;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垃圾箱等环卫设施不足且分布不均匀,各种公共设施没有能引人注目的地方,没有标志宜昌水电名城的公共环境或设施。

4.城市文化内涵需进一步提升

宜昌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但是中心城区在规划建设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传统文化优势;新区城市建设缺乏标志性建筑,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

二、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策

在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中心城区将针对制约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各种因素,应从以下方面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1.明确规划建设重点

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重点在于疏解老城片区人口,对老居民区、葛洲坝片区、实施搬迁改造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应同东山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调,高档次、高水平建设新城片区,重点就突出宜昌水电名城历史、文化特有的氛围,突出中心城区商务、文化、娱乐和休要休闲的核心功能。

2.推动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

中心城区建设总体上要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相结合,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大相结合,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人流物流便捷、城市管理高效、经济文化繁荣、社会事业发达的生态和谐宜居城市。

3.着力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

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长期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施以水系、绿化、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加大城区水系建设,做活水的文章。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系资源,重新调整中心城区水系规划,加大水面建设,构建城市风景水系。具体实施中,实现“湖、湿地、生态公园、多节点水面及长江水系景观长上长廊”的效果。通过实施大面积的水系景观建设,实现城水相依、水系相连、人水相融、水清园绿的全国一流的景观效果。

全面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上,全面推进道路绿化、小区绿地、公园绿地、街头游园等各类绿地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布局,推进精品园林建设,塑造文化内涵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景观。

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加快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设施建设,加大对粉尘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大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4.进一步提升城市巴楚文化的内涵

篇5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并实行新的课程标准10年后,于2011年制定了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运用规律。

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让学生感性地揣摩文本,踏踏实实地进行阅读实践

应当说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已充分且认真地考虑我们学生的阅读时间,但是总感到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未能形成充分的感性认识,究其原因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理性分析过多,忽略了教学对象的感性认识。这应当不是我们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追求和理想目标,我们的理想目标应当是学生阅读实践的综合性。而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手段来达成理想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读新的课程标准,踏踏实实地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学生只有在踏踏实实地阅读实践中才能感性地揣摩文本,我们应顺着学生的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路径去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空喊所能得到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既让学生理解性阅读,又让学生创造性阅读,较为理想的是让学生在有创建的阅读建立和充分的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利用诸多的环节去拓展阅读空间,去提高阅读质量。新课程所提出的多角度、多创意的阅读,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都充分地说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感性揣摩文本落到实处。

二、构建新的阅读实践系统,让学生真正做到多阅读、多感悟、多积累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教材:其教材设有主题合成的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这应当说是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尤其是“名著的推荐和阅读”是探索综合化、研究性的学习方法的大胆实践和尝试,这样的教材体系利于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去提高整体语文素养,但我们也看到所使用的实验教科书还未能至善至美。相信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的教材将会较为完美。但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行动起来,去构建新的阅读实践系统,让学生真正做到多阅读、多感悟、多积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是新的发展时期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感悟的积极提倡者,他所编著的新人文读本的系列丛书便于我们去构建新的阅读实践系统。构建新的阅读实践系统其关键要让学生有阅读实践的机会。我们先要减轻学生语文作业的负担,要引导好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学生阅读实践的时间要有硬性的规定,要做到雷打不动,学生的阅读材料要给予充分的提供,学生阅读的总量要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三、经常了解阅读实践的情形,促进学生的独特体验

凡人都有惰性。如果离开了有效的督促机制,那么众多的学生便不可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广泛的阅读,以往的实践教训对我们教师来说应当是深刻的,所以要让学生阅读的质量达到相应的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定的督促机制。

首先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学生阅读的质和量,应当说我们教师还是基本了解学生的阅读内容的;其次我们可以主张学生继续进行交流,如利用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出示学生阅读的篇目,让学生去大胆表达自己对所阅读实践的内容的想象和理解。从阅读材料对学生思想性表达的熏陶和感悟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独特体验的程度,进而取得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第一手资料,对症下药,真正促使学生的“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再次我们还可以提供或让学生选出阅读实践的话题进行集体性的讨论,经过激烈的争论,我们的学生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总而言之,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阅读的实践,才能有自主表达的可能,进而也就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篇6

汉代帛画装饰纹样不仅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组成部分,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而且作为中国艺术中的隗宝它具有伟大的传承性和文化性,所以需要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提高设计的文化品味和情感韵味,丰富设计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使现代设计更加具有文化魅力和中国特色。

一、汉代帛画简介

帛画是以白色丝帛为材料而进行的绘画形式。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了巅峰,帛画的色彩以朱砂,石青,石绿和其它矿物颜料为主,颜色丰富而质朴,其描绘的主要内容是广阔的世界,人类的生活状态和思维空间。

二、汉代帛画纹样的特性

汉代帛画是中国艺术中的瑰宝,汉代帛画装饰纹样是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奇葩,把它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不但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资内涵,而且深刻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对美的理解和艺术的追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汉代帛画纹样的特性。

(一)审美性

中国汉代帛画具有独特的构图方式,图形几何结构和画面题材。其纹样线条简答修长而优美,颜色搭配朴实而高贵,具有其独特的美感,正因如此可以将其灵活的运用在各个设计领域,把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审美内涵表现出来,体现独特的民族风韵,汉代帛画装饰纹样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审美轨迹反映,代表着一个民族对于美的理解,对于自己民族审美艺术的传承 。

(二)传承性

汉代帛画装饰纹样具有独特的民族情感价值,它表现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神话故事。它代表着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对宇宙的理解。所希望表达的寓意就是生活变得更美好,生命生生不息,同时也代表着他们美好的信仰。而我们这种民族的信仰,对美好生活的信仰也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希望和阳光。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思维和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必须让这种信仰一直传承下去。将汉代帛画装饰纹样运用不同的设计领域当中,把我们民族的元素表现出来融入到我们的现代的生活环境当中,既能寄托我们的民族情怀表达深深的归属感又能体现我们的民族文化。

(三)装饰性

汉代帛画是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隗宝,其纹样包涵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特殊的民族情感,表达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和认知观。运用到设计当中将它特殊的美感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是一种古代工艺现代化体现,点缀平凡的物品和空间使他们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它寄托着人们的精神文明信仰和追求美好的愿望,传递具有东方色彩的设计文化,将设计贴上民族标志跟随着时代步伐。

三、汉代帛画装饰纹样的文化内涵

“汉代帛画装饰纹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源泉”[2]。其绘画题材是以人们幻想的奇异事物和对现实事物描绘与夸张变形为主,其图样表现出圆满和谐的意境和超现实的美感。

中国文化强调寓意吉祥,传达中心思想。以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为例,对于这幅帛画的理解各有不同,具有很多的说法,整幅画都是以中国传统的线条勾勒纹样为主,可将其帛画分为地下,人间,天上三部分。“其结构内容都是从地下到人间到天界的逐级上升过程,不仅有着空间的纵向上升关系,而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上 人间 地下共同构成了帛画的整体功能――引魂升天”[3]。场景分布明确的从某个角度讲述了当时的等级制度。

四、汉代帛画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室内空间界面布置

通过对中国帛画装饰纹样的样式的把握和对其寓意的解读,我们可以将其广泛的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的空间当中,达到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装饰效果,这样既可以实现人们对于功能运用上的追求又可以满足人们在心灵和情感上的寄托。

1.隔断

隔喽杂谑夷谧笆卫此凳瞧鸾跎咸砘ǖ淖饔茫它可以使空间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又能使空间通透流畅,满足使用的功能,而且隔断对室内整体格调起直接的影响作用,使用汉代帛画中的装饰纹样对其进行应用,使用汉代帛画纹样的几何构成形式和空间结构,让它在室内设计中灵活的应用,使隔断不但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美感而且具有传统的格调。

2.地面

地面装饰对于室内设计来说起衬托作用,增加整个空间元素的格调气氛,地面是人们最常接触的环境,也是视觉上最容易达到关注点的区域,所以地面的铺设对整体装饰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3.吊顶

吊顶是室内空间布置中比较具有装饰个性区域,在现代的吊顶设计中具有各种各样的装饰样式,而汉代帛画纹样中的几何图样可以为它增加非常多的设计元素,利用云纹装饰两边纹路,规矩图形应用在线脚和过渡线,效果简单,大气美观而且还富有寓意,帛画纹样加入吊顶不仅更加突显其立体感,更赋予其时尚气息.

(二)室内装饰与陈列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室内装饰设计不仅仅满足与使用功能和装饰样式,在此同时还不断的追求文化内涵和装饰个性以体现自身品味。

家具作为实用型的室内陈设品,在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家具不仅是作为功能品而存在,更大程度上它作为装饰品在室内营造空间格调,增加艺术文化气息。

灯具作为一种功能性陈设品,不仅需要满足室内基础照明的功能性,而且还需要负责调节室内的整体色调和空间氛围,从非常多的方面都会影响整个室内的格调,所以现代室内设计中灯具必须集审美与功能于一身。

作者简介:王凯娜(1992-),女,汉族,籍贯:陕西渭南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15级在校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语言的社会性 词汇意义 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

引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具有文化载蓄的功能――语言记录并储存人类一切文化成果。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向导,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很大,从词汇、语法到语境无不受文化的制约。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上,可以说一种语言即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方言即代表了亚文化)。因此,学习英语语言必须了解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及其含义,这有助于更有效地运用语言和更深刻地理解语言。从本质上讲,词汇所承载的信息是在一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是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在外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是必要的,我们只有对词的社会文化的含义进行分析理解,才能比较顺畅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一、词汇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词汇意义大致可分为:外延意义(denotation)和内涵意义(connotation)。外延意义是词汇的所指意义(designative meaning)或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外延意义是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基础意义。内涵意义比外延意义包含更广,是一个词汇所引发的联想意义。考虑到词汇的内涵意义,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汇是不存在的,在不同的语言中没有完全对等的两个词汇。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时刻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在词汇学习中仅仅了解词汇的语言学特性是不完整的,还要注意到这些词汇的文化和社会内涵,这一点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就表现了某种社会与文化,学习英语也就意味着必须学习这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词汇必定具有其语言学意义和其文化意义。词汇的运用必然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transfer),这是学习第二语言必定发生的过程,它包括语言形态转换、语义转换及语法转换(MacWinney,1978,1982),这是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同时它包括社会语言学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转换(Ervin-Tripp,1968)。

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由于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不同历史经历,不同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和文学文化修养等因素的历史沉淀所致。词汇的文化内涵可以在英Z习语表达中得以体现,比如:“worth one’s salt”,这一词来自于古罗马时期。那时,盐(salt)是非常珍贵的,是罗马士兵军饷的一部分,后来改发购盐的证券(salarium),该词经过演变,变成了现在的工资(salary),但是“salt”表示“工钱”的意思被保留了下来。

另外,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往往被赋予不同的价值、不同的内涵,从而引起不同的联想。例如:在中国文化里,猫头鹰由于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厉,往往被视为不祥之物。而在英美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所以有习语“as wise as an owl”之说。在西方人看来,猫头鹰的面部严肃,而严肃和智慧有关,因此以猫头鹰来形容人的聪明,便产生了本习语。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还体现在语颜色有关的词汇表达上。英语中,用“green with envy”来表示“十分妒忌”,而中国人却说“眼红”“得红眼病”。中国人在婚礼上喜欢穿红色的服装来表示喜庆,而西方人偏爱象征纯洁的白色。

二、词汇教学现状

鉴于词汇的重要性,词汇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词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仅知道单词的发音、拼写和其词义并不能有效解决语言能力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对词汇的讲解无不是围绕着词汇的三个层面:音、形、义。其中对于“义”的讲解仅仅是停留在词汇本身的字面意思上。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及记住其对应的汉语意思,而对于词汇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内涵或是因为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或是因为觉得文化知识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以上这些做法的后果显而易见。学生只是在机械地记忆单词,虽然积累了不少词汇,但由于学生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经常会出现词汇使用不当的情况,不能很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词汇的学习离不开它的文化背景,一个单词脱离了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记忆词汇的基础语言学特性的同时还需要多接触具体的语言材料,多参与具体的语言实践,在运用中感受语言的文化实质,从而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传授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更要建立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基本认识,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目前在语言学习中,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地运用。其主要原因就是不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所以词汇教学的难点应该是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应注重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必要时进行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仅知道它们的表层意义,更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真正领会词汇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1.加强对词汇文化内涵的讲解。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词汇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所谓字面意思,就是词的最基本的、用得最广泛的意思;而深层意思则是指词的文化内涵和附加意义。掌握了词的这两方面的意思,学习者就不会将本族语对某一词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从而造成语用失误,这样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加强学生对英语词汇文化含义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对文化信息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版英语短篇故事、剧本、小说、报纸杂志等;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英美原版影片,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身临其境地了解西方的艺术、历史、宗教、习俗等,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展知识面,同时加强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2.融入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学习一门语言,不单单是学会其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还要了解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精髓。词汇文化背景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词汇有着深刻的意义,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必须深究其文化内涵,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灵活而生动的语言知识,帮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由于受不同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影响,各民族表达方式不一样,因此要做文化意义的等值转换。

结语

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应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英语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即将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概念意义的同时,有必要把词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引导学生挖掘和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词语的深层含义,恰当地使用词语。教师还应注意加强本族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使学生在了解语言的同时,更加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从而能够得体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提高自身的社会文化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Ervin-Tripp,S.M.Sociolinguistics[A].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6.

[2]MacWhinney,B. Competition and lexical categorization[A].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C].Philadelphia:Benjamins,1989.

[3]⑷笄.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8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01-0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之后,“教师专业发展”又成为基础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技能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教师自我进取意识。要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必须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规划意识和能力。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每个人都需要具有学会终身发展的愿望,具备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作为一种人生的样式,或许比其他任何的人生样式更需要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为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教师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讨论话题。

在高校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给传统的教师文化建设及改革提出了挑战。因此,本文从教师文化构建的必然性出发,以教师文化的三种基本样态:自在文化、自为文化与象征文化为理论依据透视学生是否关注到了教师文化的三种基本形态,进而提出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趋势。

一 教师文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面对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学习化社会等一系列时展的全球挑战,一场以教师文化建设为核心的革命,伴随着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通过课程改革,谋求教师个性化发展,成为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学校发展基本目的。如日本课程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就包括:为教师的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在美国,克拉克、霍德、罗伯茨等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带领许多中小学进行着“学习型学校文化”的研究与教师文化建设研究。而在德国中小学的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文化建设。再如,日本广岛县和町学区每一所中小学都在新学期开始第一周,制订教师文化建设计划。霍尔提出了对教师象征文化的认知和研究的意义。看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学习化社会等一系列时代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1.教师文化的含义

在媒体上、在生活、工作中,人们无时无刻不以某种方式“遭遇”文化,我们都以各种方式“文化着”。教师与教育生活是不可分的,决定了教师对其文化的依赖。教师文化就是由那些影响教师个体或群体行为生成的,直接和教师的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经验、常识、习惯、观念、理论、制度、习俗、象征、符号等构成的总体生活景观与其内在的生活图式有机统合而成的复合体。

文化不仅使教师成为自我,它还是建构教师身份的实在力量:教师创造和发展文化的同时又被文化所建构。正是在这种文化建构活动中,教师生存的状态不断地变化,其生活方式才实现了深层的更新和重建。教师教育的研究如果失去了教师文化的参与,则难以触及教师深层教育生活方式的转变。

2.教师文化构建的模式

在国内,许多研究者都针对教师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关系,教师文化与其专业发展等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龙宝新从文化学的视野出发,在对教师文化的三种基本样态――自在文化,自为文化与象征文化进行透视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发展的路径是教师文化的创生和转变,教师教育的自然形态是文化型教师教育。教师的自在文化具体表现为教师参与教育生活的各种惯常,如教育经验、教育常识、教育习惯、生活哲理、教育传统、教育习俗等,它们是赋予教师行为以自然性和自由性的物质基础,是给予教师职业生存的“本体性安全感”的根本途径。教师文化首先是自在式、给定式的生存,然后才是自为式、创造式的生存。所以,自在文化是一切教师文化赖以生发的前提;教师的自为文化是教师在努力实现教育行动的自由化、意识化和理性化时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制度等。可以说,自为教师文化是赋予教师教育生活以创新性的文化系统;象征文化是教师身体文化研究所涉及的独特领域,教师身体所承载的服饰风格、行为样式、时空位置,就是成为教师表达其文化的独特工具。在象征文化中,从教育话语的介入到教育意象的构成,是教师象征文化走向教育生活的必经之路。

因此,本文的理论基础从教师文化结构是由自在文化、象征文化、自为文化构成的一个统合体来看,将从这三种文化结构看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文化的现状,并且分析其教师文化重建的必然性及其趋势。

二 英语专业教师文化结构的研究分析

本次的调研对象是云南一所高校英语专业的92名不同年级的学生。笔者针对这些处于学分制背景下的学生对教师的挑选偏向做了相关调研。从调查结果来分析,学生对教师文化的三种形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需求和关注。

1.无意识的自在文化更受关注

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等自为文化表示关注的有36.9%;而表示最在意教师的教育经验、教育常识、教育习俗等自在文化的占63.4%。这表明学生对教师自在文化及自为文化都很关注,而对无意识的教师自在文化更显现出更高的关注和期待。现实教育中,教师的自在文化和教师的自为文化这两种文化是互为背景、相互构成的。教师自在文化是教师发展的隐性规范场,其形成方式就是教师自为观念活动在教师文化无意识层面的淤积。

所以,教师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之所以能够成为教师,就是因为其在教育生活中形成了某种必需的文化图式。教师形成独特的教育经验、常识、习俗(即教师自在文化)的过程,为教育观念、制度、理论(即教师自为文化)所习染和同化的过程,就是他愈来愈具有教师气质的过程。不仅如此,教师成为教师的过程,还是一个自觉接受教育理论、观念的启蒙,自觉接受教育制度化的教化,融入惯常化的、更为合理和自然的教育经验、常识、习俗、惯例等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生活方式才日渐适应了教育活动的需求,教师的文化身份才得以形成。

2.教师的象征文化不可或缺

当问及是否在意教师的外在时,89.1%的学生表示在意教师的仪表及服饰,其余表示无所谓。可见,教师象征文化是学生非常在意又关注的一种文化形态。教师象征文化的构建对教师个性化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师象征文化的转变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

然而,教师象征文化的转变不同于自为文化,也不同于自在文化。自为教师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理性文化,而理性文化和象征文化之间具有某种对立性。而自在教师文化的实质是一种自然文化,但这种自然性来自于对既定生活样式的重复,其本质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自然。教师象征文化的转变追求的是自然而非理性,是某种意象在场带来的自然。教师象征文化贵在自然,自然是这种文化存在的生命所在。但教师在象征文化中的发展不是随波逐流的,构建一种尚自然、有深度的教师象征文化,会对教师文化发展产生积极、强大的推动力。

3.教师的个人文化模式需获得学生的认可

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容易接近的占63%;其余的分别表示教师对学生要严厉、宽松、耐心等。学生认为较为容易亲近的教师,从另一层面来说也是其教师文化被学生认可的一种表现。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按照学分制选课的本质看,教师就不能仅仅沦为课程的忠实阐释者,而应力图成为课程的创生者。文化应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丰富,每个社会的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都有权力对自己生活时代所周遭的文化进行当代意识的阐释。而学分制下学生对教师选择的倾向也就体现了一种学生文化。学生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教师个人文化的一种认可。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分制背景下教育活动的现状,以便来构建更符合发展的新的自身文化模式,进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为自然、自由。对教师而言,如果能对自身的教师文化形成、发展及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就可以使他们有意识地去改善自己的教师文化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化结构进行研究,促使教师认识三种文化结构对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让教师自觉地关注无意识的自在文化的存在及其影响力,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师文化体系,从而更好地去适应学分制对教师文化提出的新要求,并且适应和了解学生对教师文化的需求。

三 教师文化的更新和转变是教师发展的实质和内核

1.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对教师文化个性化的期待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就是一种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而任课教师只能被动接受选择,因此,学分制背景下教师面临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内潜行为。教师文化的生长受到外部和内部双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强调教师文化重建,促使教师保有对文化的敏感度,是其创生和重构教师文化的一个必要前提。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合理的知识结构、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都会影响到教师文化的生长。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肯定会遇到自己感到有点“陌生”的文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表现出一种主动性,在师生的相互交往影响中,教师应表现出一种“自适应”,而不是无动于衷和排斥。当然,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仅来自于自己感性的认识,缺乏理性的辨别,教师就应给予适时、适度的干预。这就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批判力。这种文化批判力的形成,得益于教师长期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得益于教师对文化的敏感度。文化应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应具有一种对待文化的积极态度。同时学生选课也就是学生文化的一种表达,也给教师的固有文化带来冲击,进而迫使教师去了解、去适应,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文化知能结构,甚至是自己的认知模式。教师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倾向,都会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达成。

2.英语专业教师三种文化的建构

教师文化研究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当代的教师教育变革的主要路向就是由以教育知能为轴心的专业建构范式,逐步迈向以教师教育生活方式变动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范式,即文化型教师教育。教师发展的内核是教师教育生活样式的变革与改观,是教师文化的创生与转变,而不仅仅是教育理论和教育知识的输入与建构。

从三种文化对教师行为的干预方式来看,无意识的自在文化对教师而言是既定性的,顺势而行、顺其自然的。理性的自为文化对教师而言是构成的,它建构着教师新的文化样式。而象征文化对教师而言是隐喻性的,它使教师表达的意义是朦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此维度上,三种教师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层次结构。同时,三种文化在教师文化构建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在自在文化中教师的身体屈从于教师文化的无意识安排,在象征文化中教师的身体与教师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朦胧的,而在自为文化中教师的文化直接左右着教师的身体。可见,自为文化对教师的影响最具直接性,其影响直接但不易深入、持久;自在文化对教师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其影响深入但不易调控性;而教师的象征文化介于两者之间。

因此,分析了解高校英语专业教师三种文化构建的内涵,探索教师文化的构建将影响着他们的教学和专业发展,尤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教师文化和教育的关系,以及教师成长与教师文化生长的重要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 结束语

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也就意味着教育方式的转型。家庭的背景、教育的背景,个人的文化倾向、工作的环境、地域文化等,都对教师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文化的模式一旦形成,便可能会形成某种单一而定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于是在高校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构便被提上议事日程。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而社会的变革,又必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学分制下学生的选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教师的一种选择。这样,教师文化在学分制背景下就应该适时地表现出某种转变,表现出某种转化,表现出某种顺应。理性的自为文化对教师而言是既已构成的,而隐性的自在文化和象征文化是教师应该关注发展的文化形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的“文化”如果依旧一成不变,那么,造成与课程、与学生的格格不入就会在所难免。于是,教师的文化心理是否具有某种开放性、教师的文化结构是否具有合理性,教师的文化思维方式是否具有创生性等问题就将影响到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其的认可和选择。

参考文献

[1]李燕.文化释义[J].哲学研究,1994(7)

[2]龙新宝.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篇9

试析匈奴骑兵四方色马阵的文化内涵以及对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启发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骑兵在白登之围中,对战马进行编阵,以围迫汉军:

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於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U马。

匈奴骑兵的东西南北四方马阵对应青白赤黑四种不同颜色,之前的学者们曾对匈奴四方色马阵提出过三种猜测:

第一,匈奴四色四方马阵是受中原朴素哲学五行五方色观念的影响。

第二,草原匈奴民族在劳动实践中独立形成的方色观与汉民族不谋而和。

第三,匈奴的四色马阵对应早期匈奴的四个部落,白狄,青狄,黑狄,赤狄。

这三种观点在考古学上都难以得到证实,仅限于推测的层面。因为匈奴民族在世界考古史上仍是个尚未破解的谜题,虽然中国是记述匈奴历史最早、最完备的国家,《史记》《汉书》《后汉书》《魏志》《晋书》《魏书》等匈奴同时代史书,均有专门章节记述匈奴历史,但古代文献着重强调了匈奴强盛时期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关系,而匈奴的渊源来历,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的记载却寥寥无几。《史记•匈奴列传》中匈奴人“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匈奴社会靠语言约束,没有自己的文字,关于匈奴的史料完全依赖于汉族史家的撰写,只有到了匈奴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汉族邻居足以构成军事威胁,才会被汉族人记载,所以早期匈奴的思想文化的演变仍然是个迷。学者们只有依靠为数不多的史料去分析,因而匈奴四方色马阵的形成原因在考古上没有定论。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历史上匈奴曾用不同颜色的马匹分类,编成方阵,围逼汉军,这种在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战阵还没有被历史影视剧的创作所采用,是一大遗憾。我认为历史上匈奴四方色马阵的悬疑与神秘感,能给戏剧影视美术人带来新的创作空间,激发更多的艺术想象,所以有必要对匈奴四方色马阵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通过本文浅略的分析,希望能唤起影视美术设计人的注意。

一、匈奴四方色马阵具有的深厚思想文化内涵

匈奴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迁移时不断向外征服扩张,因而在匈奴部落内包含了许多其它民族,匈奴族的方色观念很有可能受到了被征服的华夏族的五方色观念的影响。《史记,匈奴列传》关于匈奴的起源有这样一段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司马迁这一位严谨的汉代史家,以华夷一体,同宗共祖的观点来解释匈奴的来源,从这一观点出发,匈奴族的四方色马阵也许正体现了华夏族的五方色思想观念。中国古代传统五方色观念《周礼•冬官画缋》里说:“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种东方青,西方白,南方赤,北方黑,的对应关系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了。《吕氏春秋•大乐》中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太一生阴阳,阴阳一变一合,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阴阳对应黑白,木以苍为盛,火以赤为熊,土以黄为宗,金以白为贵,水以黑为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白青黑红黄五色。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色与五行一样,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方色也反映了中国古天文学观念。上古时代,古人把天空分为东西南北四宫,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如龙,称东宫为青龙;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觜、参,形如虎,称西宫为白虎;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形如鸟,称朱雀,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形如龟,称玄武。之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衍变为镇守天官的四神,可辟邪恶、调阴阳。由于春天草木欣然,故以木配之;夏天气温热如火,故以火配之;秋天草木金黄,故以金配之,冬天气温冷如水,故以水配之,每年调整节气的时段以土配之,称为土季。由此可知,四色,四象,四季,四方,五方色与五行相配,可以类指万物万象,并形成为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

匈奴骑兵以东西南北青白赤黑,四色马阵围逼中央的汉民族,这种战阵的方色安排绝不会是偶然巧合,反映了匈奴人对于天地宇宙的崇拜与汉民族十分相似,他们的色彩观念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对于四色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宗教目的性,色彩已经转换成他们思维的认知符号和图式,是一种对内心视象的信仰文化体现。也许匈奴人也信奉物质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四方色围逼中央,反映了边缘的游牧民族,想借助宇宙的神秘力量,征服位于中央的汉民族的愿望。中国古代方色观有着丰富的含义,哲学的、宗教的、天文的……包罗万象,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中的色彩分析及处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匈奴四方色马阵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影视美术设计的启发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U马。

这白青黑赤的四种不同色相,是四种不同的马匹,白马、青马、黑马、枣红马,身上的天然颜色。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然的色相更具有微妙的变化,不是调色板上的颜色可比拟,比如白马方阵中的马匹,它们白的程度,不可能完全统一,有的白纯一些,有的白灰一些,有的白冷一些,有的白暖一些,有的白偏青,有的白偏红,这样白与枣红,青,在视觉上既有对比差异,又有近似协调的感觉。白色和黑色,阴阳两极相撞,对比十分鲜明。青色马的青色,不是饱和的蓝,也不是饱和的绿,是介于蓝绿之间的一个灰色,例如唐玄宗的一匹青马,名为玉花骢,会让人联想到美玉的色泽,或天青釉瓷的颜色,像是雨过天青,云彩的颜色。而红马也不可能是鲜红色,而是偏灰的枣红色,青灰色和枣红色的饱和度都较低,放在一起显得融洽柔美,古朴沉浑,青灰色和枣红色分别含有绿和红这一对补色的元素,在稳重自然中又有跳跃冲动。黑,白,青,赤,四种不同颜色的方形组合,使人联想到蒙德里安的《红蓝黄构图》也是方形的组合,色相间微妙的联系,恰到好处的搭配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和享受。但四方色马阵的优势在于,它不是一幅静止的画,而是一个运动的色彩构成魔方。历史上的白登之围是一场气势磅礴的战争,对于影视创作来说它可以化为一出大型的方阵舞,对于观众来说就可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每一匹马都有所不同,在运动中,皮肤光泽色度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整个马阵的形状也在变幻之中,四个不同颜色的方块可以组成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四个马阵的包围圈可以变成十字形、菱形、回子形……四个马阵在匈奴单于的指挥下,依次运动,一齐运动,奔跑追逐,扬蹄逼近,匈奴马的动态,匈奴骑兵的动态,匈奴骑兵的战衣与汉代骑兵的战衣的不同,面部情绪的不同,战场的光线,地平线天色的色调,匈奴四狄军旗的不同颜色,不同图案,有诸多历史元素可以利用组合。美术设计的任务就是把创意和历史巧妙的结合,营造古战场运动变化中的形式美。

四方色马阵,这种同时具有丰富色彩和形式的古代战阵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少见的,值得影视戏剧的美术设计珍视。色彩是最能刺激人的感受的,但在大多数历史影片的古战场复原中都缺乏对比鲜明的色彩。古战阵缺少变化,缺少新意,是因为缺乏设计上的色彩感和形式感,这是由于美术设计缺乏历史知识的原因造成的,在冷兵器时代,古代战场上士兵必须能清楚的分清敌我,色彩是最醒目的视觉符号,因而敌我双方的颜色绝不可能都是一片黑。一般的两军对垒,即使色彩的不同做到了,也只有两种颜色,而四方色马阵,却有四种颜色,加上汉族与匈奴族不同的战衣,不同的马具,不同的武器,不同的军旗,色彩,材质,机理的对比,会非常丰富多样。

在历史大剧的创作中,古战争的复原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成败,一场战争的成功表现,每个士兵的砍杀动作,每一声呐喊,每一次流血,每个人的铠甲,每个人的坐骑,都关系着整体视觉效果,都应该是有考究的,必须精道的配合蒙太奇的节奏、音响效果、色彩处理,战争场面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才能得到最大化,才会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暴力美感效应。凡是成功的历史大片,战争场面都其具有独特的形式,如美国大片《特洛伊》,军阵形状的变换,无数挺起的盾牌,滚落的大火球,造成的形式感,中国大片《赤壁》草船借箭,战船在水雾中变换队形,万箭齐发,草人摇摆,造成的形式感等。

匈奴骑兵的四方色马阵正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形式,它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的暴力美学特征,能产生不可估量的视觉冲击力。四方色马阵运用到历史影视剧的创作中,不仅可以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影视戏剧的审美价值。考古学者读史料是为了找寻证据,美术设计师读史料是为了找寻灵感。我认为对于四方色马阵这个历史元素的挖掘,会给美术设计带来不一样的艺术灵感和创意构思,会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大的发挥空间,会给历史战争剧带来新的看点,影视美术人不应该忽略这个精彩的历史元素。

参考文献:

[1]马利清.《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探索》

[2]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3]白凤岐.《匈奴人的原始信仰》

[4]彭吉象.《影视美学》

[5]《周礼•冬官画缋》

[6]《礼记•曲礼上》

篇10

0.引言

电影以及电视剧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影视文化中包含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各种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包含全民文化信息,并且随着电影以及电视剧的播出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将流行影视文化与文创产品联合,对丰富文创产品的内涵、提高文创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有重要意义,所以文创产品设计人员应充分借助流行影视文化进行创意设计。

1.文创产品概述

文创产品指的是文化创业产品中产生的物品,一般由创意内容以及载体两部分构成,文化创意产品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是产品设计师通过思考、创意以及制作产生的产品。与普通的文化产品对比,文创产品更强调创新以及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1]。文创产品往往承载着区域文化及传统文化,让人们一眼就能够可能到家乡的特色文化,并且在精神上得到一种寄托。如在文创产品上看到一个玩偶,就会情不自禁的联想与其相关的文化以及历史典故。

文创产品的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文创产品中的创意并不是照搬或者复制传统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让文创产品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从而满足人们精神寄托的需求,为现代人们生活增添情趣。

2.流行影视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现代影视文化已经消费文化完全结合,影片的美学满足了人们视听体验,依据影视文化的表现特征,文创产品的设计风格可以分为现代风格、奇幻风格、后现代风格以及未来主义风格等[2]。为使文创产品的产品更加吸引消费者,设计中所选取的影视文化应是当前较为流行的影视,比如之前热播的《花千骨》,其中就有很多的流行文化元素,比如“糖宝”,在影视剧播出后,各种纺织小玩偶就在市面上流行,这种流行影视文化实际上为后续文创产品进行了有效的宣传。

影视文化中,流行元素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在流行影视文化出现后,文创产品设计师就应第一时间将流行影视文化加入到产品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比如流行影视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其中包含大量的文化元素,比如洛阳铲还有古代帝王陵葬等的设置方式,这些流行影视文化都可以体现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比如可以仿照的洛阳铲,设计可供收藏的产品,设计过程并非照搬原物,可以在产品中加入一些墓葬文化元素。

现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多来自影视,流行影视文化成为人们日常谈论的主要话题,并且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3]。因此,当前流行影视文化作为人们熟悉的文化艺术形式,不但承担着社会审美的功能,而且不断与大众消费联系在一起,商业化的影视文化消费成为了一种审美,这种大众消费文化的出现,迫使文创产品设计师不得从关注影视的变化及发展,从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元素以及精神审美体验,由此来提高文创产品的设计以及消费水平。

纵观当前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产品再创新是摆在每个设计师面前的重大难题,文创产品的造型、色彩以及材质的创意之路已经走到了镜头,现代人们更加重视的是产品中所寄托的精神内涵。因此流行影视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融合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影视文化所给文传产品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设计所能理解的范畴。比如当看完《哈利波特》,很多少年就会神往里面的“魔球”、“魔棍”,看外《流星花园》就会模仿其中偶像的衣装以及造型。因此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产品创意设计人员应以社会大众的消费以及文化流行为导向,以使文创产品满足现代消费者的欣赏口味以及视觉享受。

流行影视文化本身就是创意设计的一种类型,通过内容中加入一些其它影视剧中没有出现过的文化,对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进而调动消费者的谈论与模仿,引出如果文创产品设计师能够具备敏锐的感官以及捕捉能力,就会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做出针对性的设计,以便收获到意向不到的效果。以流行影视文化为设计导向的文创产品,实际上就是发挥影视作品的诱导作用。此外,影视作品本身的题材也可以为特定领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参考,比如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就是以游戏为基本题材,该类影视剧可以作为游戏类文创产品设计者的参考。因此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设计师应具备敏锐的捕捉能力,根据消费者的潜在欲望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给设计作品赋予新的造型语言以及新的表达形式,这样才能够把握住新的流行取向,使文创设计作品即不会因为走得太前不被人们接受,又不会因为滞后而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3.结语

流行影视文化融入现代文创产品中,为文创产品提供新的生命,因此文创产品设计人员可以以影视文化中的流行元素作为创新设计的方向,提取其中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色彩、形态以及文化进行再创造,以提高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宽文创产品的市场份额,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