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4 15:12: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产业发展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产业发展措施

篇1

1.2组织模式日益完善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公司企业带动型,即“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如安徽和威集团、芜湖新欣食品实业有限公司、芜湖蜂联有限公司等。(2)中介组织带动型,即“中介组织+农户”组织模式,如由宣城市养禽业龙头企业、市畜牧局专家及有关组织共同成立的宣城市禽业协会等。(3)市场带动型,即“专业市场+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如安徽省亳州市的“专业市场+农户”中药材产业化。(4)龙头企业+协会+农户。这种模式是以专业协会(合作社)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大市场,如安徽省绩溪五蜂园蜂业有限公司等。(5)科技服务带动型,即“龙头企业+科技推广站+农户”组织模式,如天长市的农技推广站。

1.3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化布局日益合理近年来,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化布局日益合理。2011年4月1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更是对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布局作出了详细的阐述,见表3。

2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安徽省自1995年开始农业产业化试点以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算不上农业产业化大省。安徽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龙头企业规模小,农民中介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安徽省的龙头企业虽然成长迅速,但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综合实力和牵动力都不强。在5000多家农产品龙头企业中,营销收入亿元以上的不足12%,超10亿元以上的不足0.9%。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阻碍了龙头企业自身实力的提高。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安徽省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大部分合作组织生存较困难,因而很难做到积极有效地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

2.2产业链短而窄,加工转换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国际经验表明,农产品利润的60%是来自加工流通环节,而安徽省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产业链短而窄,加工转换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资源优势没有得到体现,这是安徽省农业的突出薄弱环节。安徽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0.5∶1,全国平均比例是0.6∶1,而发达国家达到2~3∶1。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

2.3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矛盾突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实现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依旧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和违约现象。如企业、市场等“龙头”或中介组织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销售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

2.4市场发育不成熟,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安徽省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农业市场化进程缓慢,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一方面,农业一直在持续稳定地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幅较大;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市场需求不足,主要存在国内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市场容量相对饱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2.5农民文化素质低,主体意识不强农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效果。而安徽省农民的文化层次低,小农思想意识强,其生产水平、技术素质、市场意识、法制观念普遍较弱,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主体地位不明确。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省人口中具有中小学教育水平和文盲的比例分别高达65.96%与8.34%(全国平均文盲率为4.08%),而这部分人口的主体恰恰在农村。

2.6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生态问题严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显得重要。但是,当前安徽省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导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而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注重生态保护,片面追求农业产量,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经营,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3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安徽省也一直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放在突出地位。那么,如何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呢?针对以上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3.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带动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农民合作组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依托,所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对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扶持中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高科技、深加工的国家级、省级大型龙头企业,支持这类企业更加注重产前和产后的科技研发和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合理、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3.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应在立足于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地区、沿江平原、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五大农业区划基础上,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和产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产品。另外,安徽省应努力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要想进一步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必须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3.4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产业化过程同时就是农业的市场化过程,这就要求安徽省要改变农村小农经济的封闭经营方式,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使农业生产各要素和农产品全部进入市场。一方面,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另外,安徽省应建立健全与农业产业化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力求创造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市场环境。

篇2

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助于促进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业全产业链指的是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依据,将来自于农户生产基地和农业生产企业的农产品凭借市场、网络电商等平台进行销售的集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体验、消费及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1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平台监管不力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得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农业精细化生产。然而我国现阶段很多农村及一些偏远地区还无法建立健全信息传输、收集、整合、利用与分析的体系,如此也使我国的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网络配套设施依然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致使我国部分城乡地区存在着“信息鸿沟”,从而导致农业的产业链信息不能有效的衔接与利用,甚至在个别农村及偏远山区存在互联网未通或者网速慢的现状,导致该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另外,目前我国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部分地区没有信息搜集装备,还没有普遍使用遥感与计算机等设备。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环境与质量等相关的信息很难被有效地开发与充分地利用,使得我国的农业数据库中所收集的数据不够全面。还有就是我国对农业信息平台的监管不到位,农业生产企业所开发的信息应用网站、农业信息分析平台的规模都偏小,其中所涵盖的内容较为杂乱,并且我国的权威机构尚未对其中的信息准确度予以确认,如此也导致很多农业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不具备时效性与精确性。从而使得我国的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的指导功能受到此类农业信息数据的不利影响而下降,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1.2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建设资金极其匮乏

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农业生产者能够熟练地掌握与使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同时还要会运用计算机网络工具来查找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这就要求农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农业知识与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能够给智能化的机械设备输入指令代码,同时作出相应的正确决策。所以,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极其稀少,加之,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流失较为严重,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留守的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的发展依然停留于传统的生产模式,一些地区对农业技术和知识的相关培训不够重视。与此同时,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需要依靠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S技术与农业智能设备等基础性装备,而此类新科技智能化设备需要将大量资金作为支持,但是我国一些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极其匮乏,无法满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应用与需求。

1.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模化土地流转缓慢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靠的是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与机械设备,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网络普及率偏低,现代化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较为缺乏。很多地区目前依然存在大水漫灌的传统农业灌溉模式,这种模式的生产效率低,极其浪费水资源。一些地区的土地流转较为缓慢,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土地经营模式,因此我国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受到严重限制。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和农业耕地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进而使我国可耕种土地逐渐减少。我国的关于农业土地流转的各项法律不够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具备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一些地区政府对土地流转的监管不力,从而使农民的土地流转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2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保障措施

2.1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农业信息平台的规范化运营

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普及率。其一,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实现农业生产信息、产业链信息及科研信息的相关连接。所以,我国应该加速农业数据平台建设,从而使其可以充分发挥预测监管和农业质量检测的作用;当地政府需要与通信公司进行合作,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高速通畅、物美价廉的农村网络服务体系,使光纤、宽带走进农村的各个家庭,以此保障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传输。其二,必须成立农业现代化的科研专业组织,制定农业数据标准,针对一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及偏远地区开展数字化改造升级,完善农业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其三,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平台的各项管理制度,针对物联网使用与农业信息平台的运营应该制定统一的标准,促进农业信息平台的信息搜集、分析与的规范化,加强农业信息平台的运营监管力度。

2.2强化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拓宽农业建设资金渠道

大力转变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理念,切实提高农业现代化人才的整体水平,统筹与深化农业产业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有效促进农业各方面、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构建完善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将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校作为基础,联合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建立起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以此鼓励培训教育机构在农村及偏远地区设立农业人才培训分支机构,从而使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农业培训教育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将一部分具备现代化农业设备的农业产业园作为农业人才培训与实习的基地。建立健全农业人才评价机制,可以和第三方农业人才评价专业机构展开合作,强化农业科研人才的业务能力、业务成绩的评价制度。与此同时,还应该让“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大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农民和金融企业展开合作,重视社会资本的投入,从而拓宽为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渠道,以此使农业建设资金的匮乏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2.3加速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规模化土地流转

我国农业要想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就必须强化农业产业的顶层设计,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网络科技公司参与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中,加速农业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同时充分依靠网络技术拉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另外,推进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土地产权,重视农业土地的流转,从而使农业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对农业资源、资金及技术等元素进行合理配置,探索与实践各种利益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业资金支持,完善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补贴政策,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者的风险意识。

篇3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的必要阶段,是解决现有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重要途径。以农业科技成果为起点,进行成果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明显的特征是成果找市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指农业科技成果的流通过程,以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使知识形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物质财富;广义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包括技术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研究)及其在农业(产业)中扩散渗透的企业化、商品化过程。

从产业化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几个基本特征。作为产业化对象的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先进性和成熟性,能够向外扩张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过程看,具有市场导向和一体化运行的特点。市场需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的主要动力。一体化运行是在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农业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开发一成果运用试验成果规模化生产和营销的有机过程。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的效果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促进农业增长的功能显著。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市场整合,在农业科技进步在推动力和科技成果市场需求拉力的作用下,通过对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和进行市场营销的技术经济活动,以加速农业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

其目的在于通过完善产业化配套条件,有组织、有目的地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扩大生产规模,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达到规范的物化和商品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本质是将不同的产业化主体通过科技成果相互连接,科技成果在各主体间通过技术转化以及市场调控进行流通,实现其商品化并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成果的商品化和技术市场交易。也就是说,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在市场经济调控下首先实现了商品化,才能通过技术市场流向生产领域或技术消费领域的过程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其意义也就是通过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与市场结合,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同时,在市场交换中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由其自身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难以形成合力。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的不连续性,各部门条块分割,各司其职,对各自利益达到的满意度尚且不说,就以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速度而言也不可能说快就快。再者,推广和经营部门因利益驱动,舍近求远乐意推广或经销省外,国外的产品、种子、技术等。推广机构本身难以满足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一般是围绕单项的技术服务。

开展大型综合困难较多,推广部门视野窄,办法少,服务难以及时到位,造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整体服务功能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推广机构及其人员在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主要以自身效益为准则,很少考虑到某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后给其他部门带来的外部效果,表现为对树立自身社会形象。风险小,已商品化程度高,盈利高,周期短的技术等会主动积极去推广。而对难度较大,成果推广初期,风险较大,周期长,社会效益大的技术就不会很主动去推广或加以拒绝。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不少中小企业遇到销售难、资金回笼难的问题,生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经营陷入困境。调查中发现,融资难是目前困扰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瓶颈性难题。由于受到资金的制约,一些已开工的项目,不能如期竣工;竣工投产的项目因流动资金不足不能生产,影响了项目效益。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成为制约产业化的障碍。

农业科研偏重产中研究,产前、产后科技力量十分薄弱,尤其产后科技力量不足导致了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的技术成果不多。而产中阶段成果在转化中的社会效益显著,成果本身的效益大多难以实现。再就是从生产和市场角度来看,转让技术的成熟度存在的不到位现象,并没有引起转让方普遍和足够的重视,容易形成对所持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应用性、商品性估价过高,提出超出成果本身价值的转让价格与费用,无形中增大了投资风险,投资者对成果缺乏信心,难以接受使受方望而却步,也是成果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

管理体制的不协调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成为成果产业化的严重阻碍的中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是脱节的,机构也是分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科技方针虽已确立,但目前的管理体制并不协调,科技与经济目前仍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所以科技成果进入产业阶段后,小规模发展还可以,但对重大高水平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障碍很多,而这些障碍又常处于各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还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行政干预较多、管理脱节,常常难于排除,这种体制上的老一套部门设置,不利于科技与农业经济的结合。

篇4

龙头企业技术水平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效益不高。纵观大庆市龙头企业总体情况,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达164家,但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还没有超50亿元的企业。大宗农产品加工企业多,特色品牌企业少。主要农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30多家,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不足30%,有市场影响力的驰名商标仅10个。多数企业所加工的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主要原因是技术投入少,加工技术较落后,只是对收购的农产品进行粗加工,即使深加工也很难上档次。加上有些企业营销能力差,适应市场能力弱,造成大部分企业普遍效益较低[1-2]。

(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完善

大庆地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还较低,所能起到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1.农民合作组织虽然数量多但主要以农民群体为主,合作组织中纯农户的组织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因此结构比较单一。2.目前的专业合作社从实力上看都比较弱,主要原因是在诸多合作社中,只有少数的合作组织能够得到农技部门和企业的参与和指导,导致合作组织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3]。

3.合作组织的成员多是文化底子薄的农民,文化层次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所掌握的经济学基本知识不足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更不具备发展合作经济的能力。因此,合作组织成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组织抗风险的能力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与水平。

4.合作组织的实力还取决于合作社的规模。而目前大庆市现有的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成员也不多,有些合作社的人数还不足10人,这就造成了合作社整体实力的下降。除此之外,合作社的运行制度欠缺,管理不规范,缺少必要的约束。虽然与农户达成了契约,但违约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契约双方的利益,甚至造成合作社无法存在下去。5.合作社对于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欠缺,这主要是对信息获取手段的投入不足。由此造成合作社无法把握市场变化的方向,也就无法根据市场动向来决定生产计划,无法获得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的利益。

(三)农产品加工水平低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研究水平的提高,很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加工技术创新的步伐。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且有明显成效,但规模及技术水平相比其他发展较好的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而技术水平的差距直接造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农产品产后加工环节价值损失,很难实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由大庆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现状可见,很多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合同利益联结机制组成了更多的产业化组织,但这种组织形式缺乏稳定的合同关系[4]。而有些公司在市场上对农产品价格压低,而农户拒绝低卖,反对公司压级、压价、拖欠货款,从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尽管双方签订了农产品购销合同,但合同履行无法保证,仍然有一些龙头企业以更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造成纠纷。有些农民不按合同签订时的价格而是按照更高的市场价格将农产品在市场上卖掉而故意违约。

二、发展对策

(一)做强龙头企业并增强其带动能力

这一问题的关键取决于龙头企业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对比。如果企业的长远利益看好,则企业为了自己长期利益得以维持,会利用利益吸引机制出让自己较多的近期利益以达到实现更长远利益的目的。如果条件具备,则龙头企业可以起到较强的带动能力,实现利益共享和共同富裕。如果龙头企业的发展前景堪忧,则企业会担心长远利益的实现无法得到保障,进而出让短期利益的可能性较小,其经济带动能力会较差。而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问题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对农业生产中产前和产后活动进行指导,对原有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市场营销模式、产业化发展的投资融资模式和系统从根本上进行调整,以达到满足对企业原材料供应的目标,实现市场中对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稳定增长。这一过程,既可以起到促进农民增收,也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为城乡的共同繁荣打下基础。

(二)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为了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该按照本地区的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并且通过逐步规范化的方式稳步推进。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范围应该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即“农户、企业、中介组织”三方面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即明确市场对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同时,深入挖掘价格形成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在每个年度,对那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即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择优扶持,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服务、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从而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

为了使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可以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自办研发机构,也可以对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让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利用现有的科研技术优势,大力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进行深度的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如利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地处大庆市区的地理优势,依靠其在农业领域的强大科研优势为大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技术及科技支持。鼓励和引导大中专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中来,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围绕重点领域,明确科学和技术研究的重点,组织力量开展集中攻关。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组建在其领导下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组织并以龙头企业为发展目标。同时,为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创造更多机会,让其参与到产业化组织的领导中来以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使农业、科学、教育与生产研究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四)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风险保障制度

农产品在面对诸如市场、生产技术、产品加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时,经常要面临各个环节脱节的风险,有时还要面对政策性变动的风险。大庆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低,起步也较晚,因此要承受的风险也就更大。所以,建立农业风险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1.大力推行农业保险。保险是转嫁风险的一种惯常方式,而农业保险保障农户在生产环节所遭遇到的可能的风险,保障收益。但保险会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使得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增加成本。因此,龙头企业应该与农户分摊保险费用,给予农户适当的保费补贴以降低农户的负担。这样做可以确保农户农产品供应以满足企业自身生产的需要,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篇5

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和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体系滞后,而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近些年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经验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他们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力和更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利用开发培育发挥农业资源的对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健康、完整的生态农业出发,向多项效益发展的经营策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确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对于加速经济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多样性、良好的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渗透到农业资源的每一个领域。

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是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及思维方式。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因为农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发展为前提,逐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生产要发展。要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的环境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发展,要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环境,营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

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发展在不断增加投人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缩小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和林业科技工作的差距,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适应林业大力发展林特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需求,加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从可持续的角度高度认识农业发展问题。加强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建立以效益为目科技创新体系,改变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农业模式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以促进农业生现代信息科技更新,推动农业经营实现现代化。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村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重视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量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进行科技开发加强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力争,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创办经济实体,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组织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攻关。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动农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推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指导农业的发展。

(三)现代林业管理知识的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和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洪、涝、渍灾的治理是农业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加强干堤建设,实行“退田还湖”、“退垸还湖”,扩充湖泊蓄水能力和调洪能力,加强农田蓄水排渍工程建设,提高抗涝排渍能力。重视农作物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植保组织,形成监测防治网络,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对农贸产品市场价格做出正确预测,强软科学研究,提商软科学的地位,创建管理政策的方案,实现科技成果的推广。

(四)确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就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首席要减弱农业自然资源破坏规模的影响,使长期存在的农业自然而资源与环境破坏速度逐步缓慢,使人口总量同农业资产与环境的矛盾得到缓解。其次是在农业持续发展阶段。避免破坏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因素出现。选择合适地域,重点突破,梯次推进,重点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最后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明确农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实行生态补偿;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五)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实施人才战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掌握了先进技术及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变迁,

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的重要战略之一。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创造性的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新问题的大批优秀人才,通过产权市场竞争的过程,创建生产、流通、服务等商品经济活动的市场专门经营者群体。按商品经济的原则去优化组合生产要素,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管理知识和能力。获取企业资产的实际支配权。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

农村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经济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数量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56%,人们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水平。随着“全民健身”的传播开来,农村体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还有很多的人认为体育健身是一种娱乐消费。这种看法的出现证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足以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

1中国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

1.1中国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农村体育产业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良好的大趋势下也在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身。健身俱乐部、居民园林健身实施的陈设等等都代表着体育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而体育产业在农村的传播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就业和产业扶持项目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表1是调查了某农村进入健身俱乐部和居民居住地健身设施周一至周日居民健身人数,通过健身的人数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

1.2中国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农村GDP增长的重要表现。正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但是相较城市体育经济的发展,农村体育经济发展还是滞后的。虽然体育产业在农村传播开来,但是农村的消费水平相对来说较低,农村老龄化是农村人口和现状的重要体现,所以相对来说农村体育经济是比较落后的。农村体育经济在农村所有产业当中是占据这种的位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也为农村经济的做出了重要的奠基。

2中国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自从申奥成功以后,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的体育产业也在农村落户,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落后,人口老龄化和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年轻人为了承担经济负担远离农村到城市谋求生存。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表1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还是选择到周边周住地的免费健身场地去健身,极少数的人去健身俱乐部去健身。

3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大力发展农村其他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针对于很多农村越来越老龄化,城镇政府应不断的招商引资,吸引开发商到本村落户创业。不但可以刺激你本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很多城市务工人员是因为农村的经济落后没有就业机会才不得已外出务工,如果在自家门口有就业岗位他们可以回村就业照顾老人和孩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刺激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让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脉搏。

3.2政府出资大力支持和宣传农村体育产业政府应出资搭建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平台,兴建免费健身场地。鼓励广大村民加入到健身的行列,宣讲健身的益处。宣讲有关于国家对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支持,对健身俱乐部的建造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和需求,建设适合和满足居民需要的健身娱乐场所,争取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娱乐提供场所。政府可以多进行体育宣传和体育文化的传扬,让更多的农村居民真正的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参考文献:

篇7

二是扶持机械自动化养鸡。合作养鸡户统一购置安装暖风炉、自动喂料、集中育雏和机械清粪设施,县财政奖补15%、龙头企业奖补25%、农户出资60%;新建控温调湿的高标准机械自动化养鸡小区,且年出笼肉鸡达20万羽以上,对控温调湿设施县财政奖补15%、龙头企业奖补25%、农户出资60%,并整合相关资金,对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奖补。

三是扶持生态种猪繁育模式。农户新建种猪繁育基地达到生态种猪繁育基地标准,新增良种母猪100头以上,采用了“三改二分”技术控制粪污排放量,按照1头母猪配套3亩种植基地要求达到粪污不出小区。经验收合格,存栏母猪100头以上的一次性奖补3万元,存栏母猪200头以上的一次性奖补5万元,每个基地奖补资金最高不超过5万元。

四是扶持肉牛标准化养殖。农户推广肉牛标准化养殖,达到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新建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标准栏舍1000平方米以上,常年存栏肉牛100头以上,配套种植基地100亩以上,粪污不出小区。经验收合格,一次性奖补3万元;在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内新建牛改冷配点,经验收合格,一次性奖补1万元。

五是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按“吉县府办字[2012]8号”文件奖补(新建50亩以上的常年性蔬菜基地,“一城连四镇”范围内奖补240元/亩,其它乡镇奖补180元/亩;新建100亩以上的季节性蔬菜基地奖补100元/亩;新建蔬菜大棚10个以上,除国家农机补贴外,“一城连四镇”范围内每个标准棚奖补2200元,其它乡镇每个标准棚奖补1800元;喷灌设施一次性补贴200元/亩,滴灌设施一次性补贴100元/亩)。新建连片200亩以上的井冈蜜柚基地和高产油茶基地,每亩奖补200元;新建连片500亩以上的花卉苗木基地,每亩奖补100元。

六是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机插秧示范点。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以下标准: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存量达100万元以上,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规范,2012年新增农业机械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农机作业面积比上年增加20%以上。对达标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个奖励2万元;对被列为省级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示范点,并经省农机局验收合格,每个点奖励3万元。

七是扶持“百社百村示范”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根据“百社百村示范”工程平时督查和年末考核情况,全县评选出10个先進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奖励0.4万元;评选出10个先進一村一品示范村,每个奖励0.4万元。对获得省、市示范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奖励0.5万元。

八是扶持农产品绿标和品牌。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获得无公害或“A”级绿标认证每个奖补1万元;申报获得全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每个奖励3万元;申报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或地理标志商标认证,每个奖励10万元。

九是扶持农产品保鲜和冷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新建小型保鲜冷库或联户新建大型保鲜冷库,并能够有效带动农产品销售,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向县产业化办申报,经验收合格,每30立方米保鲜冷库奖补1万元。

篇8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3R理论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以下3种理论模式:一是以多产业复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就是研究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的一体化的模式。主要包括农林模式、农渔-农畜型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模式。二是以生态农业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主要研究如何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三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该理论主要研究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后再利用,实现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

二、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

(一)粮食作物循环经济模式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该模式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各个生育期以及不同土壤情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使肥料有效成分被农作物吸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2008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其中水稻实施面积16万亩,玉米实施面积23万亩,油菜实施面积21万亩。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及投肥调查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共减不合理施肥量971.59吨,节本增效2053.5万元,肥料利用率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增加3%以上。同时,还提高了农村的施肥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协调了土壤养分,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生态。

2、生态旱育秧技术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采用旱育壮秧,达到增产、省种、省秧田、省农膜的效果。2008年全县水稻生态旱育示范推广项目实施面积1.48万亩,项目实施新增总产量53.13万公斤,新增产值168.5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果,发挥了极好的生态效益;项目实施还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技干部业务水平。

(二)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金沙县每年都以2万口的速度发展沼气能源建设,在沼气能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以“猪-沼-果(蔬)”、“猪-沼-粮”等为模式的农村庭院生态农业。这些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把蔬菜、林果种植、养殖、加工等与沼气池、改厕、改厨有机配套,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率。“户建一口沼气池,圈养2—3头猪,种好2—3亩菜(果)”,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猪饲料,产生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作为能源,沼液、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产沼气剩余的粪便直接堆肥用作肥料,从而形成了农户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生态农业示范村模式

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应用形式。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立体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菌”等模式并存的立体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该村552户,户户建有沼气池,全部实行“一池三改”,普遍推广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沼渣培植葡萄、生产食用菌、养猪、养鱼。经过试验和推广,葡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000亩,平均每户1.8亩,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就超过2000元。板桥村还通过举办葡萄节等活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近年来,板桥村每年的旅游人次均在5万以上,旅游总收入在60万元以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为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如金沙县以板桥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探索坝区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该示范园区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岩孔镇光明村、板桥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县大水酒厂等。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资源等,在生产布局上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人、财、物等要素向该区域聚集,着力构建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示范园区汇聚了板桥葡萄、回沙酒、惠馨果品、绿星牌畜产品、冠香坊调味品等品牌,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米、特色蔬菜等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了水稻宽窄行两段育秧、油菜育苗移栽、玉米单株定向、烤烟麦肥分带轮作,形成规模酿酒、批量生产调味品、无公害生产蔬菜和有机养殖畜产品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

三、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构建

(一)生态种植业

金沙县是全省优质玉米、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区、全省前列。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应继续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普及推广实施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优质辣椒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正在示范研究发展实施脱毒马铃薯、玉米、蔬菜、茶叶、高梁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重点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本农业生产技术。三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努力培育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

(二)龙头企业

1、基地建设。一是优质种猪生产基地,以绿健公司养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三元仔猪生产小区,向全县提供优质外三元仔猪。以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县惠馨果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为椪柑基地、大枣基地。以金沙县鑫源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金沙县兴林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建设核桃基地、金银花基地、樱桃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设葡萄基地。三是茶叶基地,建设以清池镇、龙坝乡、后山乡、高坪乡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基地,每年新建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搞好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及加工量,着力改善蔬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运、运输条件,充分发挥加工、贮运企业在区域内的龙头作用。五是以茅台酒厂为依托,建设有机生态高梁生产基地。

2、龙产品加工。一是优质稻米加工。重点开发优质稻米,扩大金沙县种子公司优质米加工厂及金沙县优质米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提升加工能力,使“黔金”牌、“冷水河”牌优质米创国家“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油菜籽加工。以开发无公害双低优质菜籽油深加工、精加工创新品牌,争创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为主,巩固、提高贵州康星油脂(集团)有限公司、世纪香植物油厂、玉明油脂加工厂的生产水平。三是辣椒加工。以巩固开发油辣椒、糟辣椒、糍粑辣椒和风味辣椒食品为主,扩大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提升生产能力。四是醋业方面,以禹谟醋业加工为主,保持传统风味,扩大金沙县禹谟供销合作社酱醋厂、禹谟温馨醋园、安底醋厂的生产规模,并促成其实行强强联合,组建金沙县醋业集团公司,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茶叶加工。以开发精制茶、顶级茶为主,引进高新技术,改造扩建金沙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以金沙县梦桥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龙坝乡兴建高标准茶叶加工厂,以贵州天灵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后山新建茶叶加工厂。

3、农产品市场。一是在城关镇建立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综合专业市场,在金沙县西洛乡建立优质稻米专业市场。二是在金沙县城关镇、沙土镇建立植物油专业市场。三是金沙县源村乡、官田乡建立鱼类专业市场。四是在金沙县岩孔镇建立葡萄、雪梨专业市场。五是在金沙县清池镇、后山乡、龙坝乡、高坪乡建立优质茶叶专业市场、茶青交易市场。六是在城关镇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在清池镇普安村、大田乡白泥村建立反季节蔬菜专业市场,扩大、规范木孔弯子、安底黔北辣椒专业市场规模。七是建立禹谟醋、温家醋等专业市场。

(三)生态服务业

1、生态旅游业。金沙县近年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在生态旅游业方面,充分利用西洛乡洋海村、中心村、阳灯村、新坡村天然生态资源和田园风光,打造乡村美乐园,使其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后花园。一是建立特色农业观光园、动物园、特种养殖基地、森林公园。二是建设体育中心,建设集会议、商务洽谈、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会展中心。三是指导农户改造环境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利用苗族同胞聚居地打造民族风情园。充分发挥现有农家乐的优势,建设岩孔镇板桥村的10里葡萄长廊和乡村旅游。

篇9

搞好土地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条件,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拜泉县结合县情,立足实际,把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2008年在兴农镇进展村进行先行试点,在6屯组建了巨龙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县铺开。巨龙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以土地为资本,采取统一计划、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分配、统一销售 “七统一”运作方式,整合土地、资金、技术、机械等生产要素,吸纳农户44户,规模经营土地面积1 709亩。一个生产周期全屯实现土地收入95万元、非农收入127万元,实现人均收入13 700元,为非入社农户收入的3倍。2009年已发展到5个自然屯,入社农户达到214户,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增加到4 131.5亩。巨龙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成功事例,得到了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同时也成为引领全县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面旗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其经验与做法。并组织乡村干部、种田大户深入合作社考察学习,通过算账对比,现身说法,教育干部,鼓舞农民,切实增强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使合作社在保证质量效益的前提下扩大规模,2009年县级重点扶持了18个合作社,全部实现了整屯推进,全县31个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实现劳动力分工分业9 394人,其中从事种植业1 980人,外埠从事务工、经商、贩运、客运等6 176人,就地进行粮食收购、开办粉房、畜禽养殖、创办苗圃等二、三产业1 238人。

二、加大投入,破解发展难题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2

我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 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 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 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 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 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 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