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2-09-01 23:27: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文素养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文素养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8-02

一、实施背景:

二十世纪后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各国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都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突出位置,重视学生的人文世界与心灵的体验,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沟通与融合。”[1]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视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2001年5月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说明》中,我们可强烈感受到这一点:“新教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因此,绝大多数的教师只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职教育原有的只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技能技法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如今,在科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因为新时代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能力,更需要的是职业道德、责任感、信誉感、高尚人格以及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我校顺应时代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德育实践周”活动。

二、活动目标: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明校园。

三、工作过程:

(一)以班级为单位,实行班级轮班值周制和班主任负责制,负责校园卫生、文明礼仪、安全保卫防范三大项工作,订员订岗。

(二)建立学生卫生监督岗、文明监督岗、安全监督岗岗位职责,班主任值班周职责,文明校园督导队职责。

学生岗位职责:

1.文明礼仪督查:

(1)引领、接待好每位来访的家长、客人,发挥优质服务窗口作用;

(2)负责检查在校学生是否穿戴整洁,朴素大方,是否佩带胸卡;

(3)使用礼貌用语,遇见师长主动点头问候,并及时制止在校内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的言行举止;

(4)在食堂维护好学生用餐秩序,不争先恐后,不插队,并及时提醒学生卫生用餐,节约用餐。

2.环境卫生督查:

(1)对校园内所有道路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洁;

(2)维护校园秩序,制止乱丢果皮纸屑杂物、乱泼乱倒脏水、随意践踏草坪、损坏花草树木等现象。

3.安全保卫督查:

(1)维持校园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秩序和校园治安秩序,消除隐患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2)协助校保卫科、生管做好学生安全、保卫工作;

(3)制止小商贩、拾荒者进入校园内;

(4)制止校外人员随意出入学校;

(5)制止本校寄宿生外出(星期六、星期天及请假者除外);

(6)注意防火、防盗,生活区值日同学要协助生管老师,及时督促本幢楼学生去上课以及卫生检查评比等工作。

所有值日学生应做到恪尽职守,不脱岗、不闲聊,注意工作方法,态度和气,坚持原则,机智灵活,做到情况反映快,问题解决好。

班主任工作职责:

1.班主任必须带领参加实践周的学生,认真完成学校所安排的工作,并于实践周前领取工作安排表,定人、定岗、定时上交政教科;

2.班主任应配合政教科及学校督导队检查落实学生值日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突发事件;

3.班主任必须在上课前10分钟到位;

4.班主任周末上交本班实践周工作小结,及时表扬本班文明典型,并查找问题与不足。

学校成立由领导带头的“文明校园督导队”,负责检查、督导“德育实践周”活动情况。

文明校园督导队职责:

1.检查学生上岗情况:值班同学于正常作息时间提前10分钟到岗,推迟10分钟离岗;

2.检查、督促校园卫生保洁情况;

3.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情况:班主任周一至周五上午必须到政教科查看前一天本班的评分情况,及时反馈并总结;

4.每天对值周班级进行考评,评价并打分。评价基础分为80分,政教科每周汇总,按分数高低取前两名,并颁发奖状予以表彰;

5.每班按学生数的10%评出“德育实践标兵”,每月汇总,按月表彰。

四、取得的成绩与反思:

“德育实践周”活动开展十年来,共有五千多名学生、近100个班级参与,涉及学前教育、通信服务、航空服务、汽车运用与维修、畜牧兽医、农副产品加工等二十多个专业。学生们通过实践周活动,逐步规范了自己的言行,学会了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服务他人,逐渐学会摒弃小我、接纳大我,增强了团队意识,培养了责任心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如今校园环境整洁、学生彬彬有礼,参与德育实践周的同学礼貌待人、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身影,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德育实践周”活动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最终形成“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共识。

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全体师生长期坚持努力的结果。

要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还必须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用勤劳、智慧创造的一部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了人文精神和民族智慧。中华文明要传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要提高,必须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基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及人类思维的源头活水,它以其永恒的睿智,逐渐地影响并改变着当代的中职生,使他们拥有平和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文素养教育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主要强调的仍然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备受冷落,以至于近年来职校生创业的稳定性较差,发展的潜效性太弱,这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面对上述局面,我校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周”活动,把传统文化经典引入教学,力求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水准,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总之,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是学生成长的两翼,只有羽翼强壮、平衡协调,才能自由地遨翔于高远而广阔的太空。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11页

篇2

一、以物理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形成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只有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尚人文素养的学生。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显著的时期,一个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他们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的阐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二、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大致探究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的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武之教授发现了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和天分时,却没有在这方面激励他,而是请了历史系的优秀学生为他讲授《孟子》,杨振宁说他后来在物理上取得的成绩与他父亲的这种教育是分不开的。

物理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理解了一个规律、原理的起源和发展,这个规律、原理就会显示出其内在的人文性,充满了“情”味。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对她知道得多一些,宽一些,学生就有了更大的勇气,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

三、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习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学习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学习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人性的完善,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

四、在课堂教学中塑造人文环境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轻松活泼、不压抑,从而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得到健康地发展。

篇3

长时间以来,鉴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特别深,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均形成了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此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特别不利的,因此,为了推动学生的有序发展,各高职院校理应转变以就业为引领的教学理念,给予人文素养教育充分的重视,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各地教育局及各高职院校理应选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老师人文素养的升高。当前,教育局及高职院校可选取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创建激励性政策,倡导老师展开与人文素养教育有关的探究;其二,创设人文素养教育优胜奖,为获奖老师提供职称评定方面的便利;其三,增设人文素养相关课程,让老师们意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2定期举办培训,促进老师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的提升

老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首要因素,亦属于教育活动得以有序实施的重心。老师人文教育素养的高低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提升老师的人文素养,各高职院校理应自如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定期举办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培训,增强老师们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其二,将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内容归入老师继续教育范围内,自制度层面对老师的人文素养教育实施规范;其三,增设与老师人文教育素养相关的考试,对老师实施考核。对于人文素养考核成绩优秀的老师,学校可为其提供职称评定及综合评估方面的便利。

2促进学生人文教育素养提升的对策

2.1重新确定培育目标,明确人文素养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就教育界来说,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始终是教育的重心问题。长时间以来,中国高职教育始终过分重视升学率及就业率的提升,却忽略了教育所具有的隐。就学生的综合发展及社会需求而言,教育的实质更多的展现于其隐上。教学隐即借助对学生耳濡目染的教育,以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各高职院校理应重新确定自身培育目标,将人文素养教学置于职业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人文素养培育于教学中的位置,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创建一整套健全的人文素养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中国高职院校所选用的人才培育模式一直以来是以就业为核心的,而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必须会受到很大程序的制约。为了让学生跳出此种禁锢,各高职院校理应以自身人才培育目标及人文素养教育意义为立足点,创建一整套健全的人文素养教学体制。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在创设与人文素养教学相关的课程时亦必须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增设一系列与本校老师及学生实际相符的人文素养课程,以有效地确保人文素养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及全面性。

2.3创建完善的人文课程考核及评估体系

鉴于考核体系的科学与否对于人文素养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为了自本质层面推动人文素养教育的前进,各高职院校理应创建一整套完善的人文课程考核及评估体系。因为出色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不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亦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且于实际生活中得到展现。所以,学校所创建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绝对不可以仅停留于考查学生人文知识掌握程度层面,亦应将其日常行为等归入考核体系里。

篇4

教师要尽量指导学生懂得更多的思想内容,使语文这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能够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学会生活。

(二)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和语文学习潜能,加深学生对人性化意识的重视,形成一定的体验感悟。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人文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中出现了太多的物质诱惑和思想诱惑,使人易于产生浮躁的心理情绪,使人陷入思想的迷途。当前我国很多高中学生对肯德基、麦当劳、香奈儿等内容较为熟悉,而不能清晰地说出我国优秀思想哲学家孔子的理论。大部分学生属于独身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学生缺乏良好的奉献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自我意识强烈。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应用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或者名言,使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沁园春·长沙》这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学习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深入感受当时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恰同学少年》等相关电视剧的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的直观理解。另外,教师可以引入杜甫的《春望》,温故而知新,引领学生对古代诗人爱国思想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设计人文情景,引发人文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创建情景模式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的掌握知识并提升自我素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朗读的方式,感受当时马丁·路德·金的慷慨情绪。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朗读的形式,使这首文章能够更加富含魅力和趣味性,加强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深入领悟当时马丁·路德·金渴望黑人自由、权力平等的愿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加深学生的坚定意识和对梦想的不断付出。

(三)应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真切检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方式,在学生进行愉快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不断丰富自我语文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并加强团队之间的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实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小组内明确的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程度,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教材《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活动,在学生对课本内容完成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本篇文章共有多少个偏义复词?”“这首诗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负责深入思考一个小问题或者小部分,从而形成完整的答案整合,加快学习的效率并能够保证质量。在不断的小组协作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5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多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其实,完全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同时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利用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融合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重视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还要对人文社会学科有着深切的感知和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领域,使人文知识与专业知道相互渗透、融合,让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的同时,无形中也使得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学习与培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才能将这一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他们继续教育的范畴,从制度上给予规范和保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和考核,并与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挂钩,从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3.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师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一言一行,都会体现出他的人文素养,教师对学生有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模仿老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本人自发、主动地去培养,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重视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会学习,善于读书,研修人文经典,掌握必要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提高文化底蕴,并在不断开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潜心钻研,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时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1.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在职业院校中体现为通过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项技能,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一直忽视教育的隐。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来看,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是其隐,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纠正长期以来的只培养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知人文素养,既具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从而要确立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有效开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质性步骤。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2.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出发,构建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保障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要考虑开课教师和学生的现状,同时还要兼顾特色院校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现实可操作性。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宜从显性和隐性课程这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讲座这四大块课程,而隐性课程是那些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课余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不是只设置就可以,还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实施经典阅读、开展网络课程等方式来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生产设备、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等)、行为文化(校风、教风、班风)、制度文化(教学、科研等管理制度)、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办学风格等)。课余活动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职业院校应该同时构建和完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6

二、市场调研与人文素养差别化培养相结合

巩固学生人文素养社会需要多少高职生,需要什么样的高职生,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决定的。高职院校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随时了解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最新要求,涵盖针对相关行业和企业需求分析、人力资源规格需求分析,在坚持适应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每年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人才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在进行市场调研时,不仅要重视行业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和人文素养共性需求,而且要重视不同行业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不同需求。只有充分把握这些市场需求动向,贴近行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差别化人文素养培养,才能做到高职人才适销对路,深受行业企业欢迎。

三、课堂训练与课外濡染相结合,时时处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不断膨胀,优质教学资源优先满足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情况下,部分高职学校人文素质课程常常被急剧压缩,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落实人文素养教育不仅要抓紧抓好课堂上的45分钟,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达到素质教育的实效,而且要善于将人文素养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这些可以看成是人文素质的隐性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学校通过标志性建筑、名言警句等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气氛。

(2)抓好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传递和弘扬浓郁的人文精神。

(3)加强校外社会活动,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篇7

1.人格

人格是素质之基,是创造之源,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关于什么是人格,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社会学家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强调“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本质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脱离”,人际关系是在人际背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人际关系相对持久的模式,是一个人在与人相处的社会情景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

2.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其心理学解释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具体的说,就是要采用观察和评定方法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包括他们的长处和局限性;采用各种教育和心理手段以及改进或补救其人格的缺陷,促进其优势人格的发展,并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格特征,使学生的人格平衡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社会学解释是通过人格发展的正确引导、对人格发展不健全的进行辅导、监督和纠正等措施,使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达到健全的程度。综合两者的解释,我们认为,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的教育,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科课程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促其人格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人格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品德、知识渊博、能力全面和身心健康的人。

3.英语视阈下的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在不同的学科课程中,由于着眼点不同,具体说法也不尽相同,如社会学人格、哲学人格、心理学人格、伦理学人格、法律学人格等等。既然是英语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那么就应当就事论事,在英语维度中加以研究讨论,也就是说我们所要研究的人格教育是以英语学科为主导的英语视阈中的人格教育。英语课程开展的人格教育,该是籍由英语课程教学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英语化的性格、气质和能力,它是借助英语教学中的多种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所需的稳定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以及“诚实、乐观、宽容、善良、谦逊”等良好的品质特征。只有将人格教育纳入英语维度和英语视阈中,我们才能集中精力,最大限度的发挥英语课程的功能,尊重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将两者统一起来,合理利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切实将人格教育落到实处。

二、开展人格教育的意义

1.人格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但由于若干年来,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氛围比较差,造成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人格在某些方面的缺失,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不相一致。新时代的中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更应该具备健康、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教材、教法对学生进行美学、情感等方面的熏陶,让学生成为新时代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

2.人格教育是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教育

健康、健全的人格在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个性成长的需要。而我国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能把人格教育体现在教学中的学校实在很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学内容可以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道路的思考。通过语言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独立健康、健全的人格的要求,使他们的身心等得以和谐发展,从而成为具有高尚情操、高雅人文素养、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

3.人格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的长期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涤荡,可以使学生形成自主人格、沟通合作人格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健全的人格,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人格教育对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绩效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在跨文化潮流中涤荡、更新学习英语和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我们英语教学的提高。

三、开展人格教育的内容

英语课程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不到和谐统一,许多学校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人格教育。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唯一标准,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培养远远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人格教育。我们应在人格教育的现状、目标、资源开发及策略等方面开展研究。

1.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现状研究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健康人格,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目前状况是在实际英语教学中严重缺失。我们欲对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中的这种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2.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目标研究

人格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学范畴,有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等社会学人格,有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人格等等。在英语教育中开展人格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助于学生学会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多种修养及沟通交流的能力。我们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的研究,达成具体的目标,形成正确的人文素养体验。

3.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格教育的资源开发研究

资源作为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载体和重要条件,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人对资源认识较为狭隘, 认为课程资源即英语文本知识,确实这是一种主要的课堂内的课程资源,但还应包括丰富的学生、教师本身资源,开发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形成自主人格的条件,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发展独立、独特的人格。我们应对有利于培育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资源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重新的构建和研究。

篇8

近来惊闻一个4岁的孩子遭到幼儿园老师的“变态”惩罚,老师除了扎孩子脚板,还让孩子喝粉笔水、闻臭鞋子。无独有偶,深圳一名26岁女老师因怀疑自己手机被偷,竟暴打3名8岁的学生。更有“绿领巾”、“双色校服”等在内的一系列事件不断发生。尽管这些事件有其偶然性,事态的演绎细节也各不相同,但透过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还是能窥见部分教育工作者基本人文素养的缺乏。我们的社会需要学识渊博的教师,更需要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何谓人文素养?素养不是知识,知识与素养是两回事。蒙田说过:“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必须让知识进入认知主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当中,才能称为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在广泛涉猎了文、史、哲等知识之后,更深一层认识到人文之“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那就是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大写的“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只具备工具书的价值,不能叫做有人文素养。素养跟知识的差别有多大呢?两者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也不应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人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懂得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教师王栋生就曾说过一些言辞尖锐的话语“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虽然不像工农业生产的失误那样会立刻导致严重的后果,但会隐藏在一个漫长的时期,而当其滋蔓之时,真是天命难回。”“如果把那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极端的应试教学也称作‘教育’,是教育的羞耻,也是对教育的玷污。”钱理群先生也曾写道:“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就是‘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

教育不能缺失人文精神,所以作为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上海《教育参考》主编吴国平也在文章中说到,“教育”是一个大家都熟悉、习惯的词。而实际上,大家都在说的教育仅仅是知识的训练,古人说“教书育人”,而今天的教育却是“育分育人”。表面上进了学校就是在实施教育的功能,而实际上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基本的生存状态是围绕着分数转的。这种“教育”是打了引号的,只有“教”没有“育”。只强调传授知识,而把育人的功能抹灭了。他担心这样只会离真正意义上“对人的重视、关怀、全面发展”越来越远。而这样的后果长久来看不是很可怕的吗?药家鑫事件的发生不就是一个警钟吗?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理想即是成为“文化的人,在思想和精神上自由的人,不只局限于职业和专业的人”。这种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给人带来心灵的解放,帮助人们实现思想和艺术的伟大创造,成为文化上的优秀者,用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文化贵族”。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出“精神上自由的人”。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教育,一些学校特别重视和培养的是这样一些技能和习惯:它们给人以自由,深层探索存在的奥秘,在知识发现的真实面前真实地生活。在探索生存的深层奥秘时,同时经历“人的思想和精神这两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旅程”,进行的是“信仰和理性的对话”,捍卫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善良、尊严和自由”,培养的是“对社会和伦理问题的敏锐感觉”。回过头再看看我们的教育。一些教育工作者只是将教书当做一个饭碗,一个可以换来物质和地位的技术性工具。他们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并未将这些充满灵性的花朵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来对待,甚至粗暴践踏学生的权利,并将一种坏的德性和价值观言传身教给学生。教师将教书当做一个饭碗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职业它有着其他职业所没有的独特性。也就是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应有深厚的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具备解读生活,解读社会,解读人生的基本能力,才能担负起人文代言人的神圣使命。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钱理群先生的一句话“现代教师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致,心向往之’”,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是否应好好思考一番呢?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我们的社会需要学识渊博的教师,更需要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体罚学生只是极端案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问题则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会学生一些专业知识和如何应试固然重要,但教育更为重要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成为具备人文精神的有德性的人。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把“要有独立的人格,有精神追求,有平等的意识,有强烈的责任与操守。知困而学,知难而进”作为我们的共识。

【参考文献】

篇9

(一)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倡导“育人为本”是教育的基础,亦是教育的逻辑起点,还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即使在物欲和科技化泛滥的现今,一切自私自利的行为都是为了人(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是为了人)。无疑,要对抗教育中教育对象的异化(物化或机器化),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回归到人的世界,追求宇宙人生的根本智慧,将目光始终盯在人的身上,实现对人的叩问,思考人之为人的精神。正如杜威所言“教育之外无目的”,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及强调培养人格的完整性,并以民主之教育发展具有理性而又自由之人。

(二)尊重和注重个性的发展《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坚信幼儿及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儿童心身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可否认,人因其社会性而成其为人,人的这种统一性在许多情境中否认或抹杀了人的多样性的存在,将异己视为异端,穷追猛杀。但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自古以来不争的事实,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走向交融的当下,需要每个个体爆发自己的小宇宙,为美丽世界贡献自己的才华。显而易见,尊重个性,注重个性的发展对社会、对个体都是功德无量。对个性的态度,更多的我们应持尊重、理解、支持、欣赏、包容和发掘。

(三)新型的学生人文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认为要“了解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儿童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儿童的生活经验”即“发现儿童”。随着信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广,人受环境的刺激、影响,从广度上来看,日益多元化,书本和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从时间上来看,日益低龄化,即便是从未受过学校教育的孩子,头脑里也储备了与小大人堪匹配的常识;从角色上来看,日益多样化,有独生子女,有留守儿童,有生活条件好的,有生活条件差的等等;从社会道德价值观来看,日益效益化、功利化、世俗化,因而需注意情感的充实与兴趣的培养,注重直觉、意志等感性因素的作用。

(四)新型的教师人文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认为社会的进步,新型学生观的催生,“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及“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要求“教师队伍”必须是“高素质专业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的教师观亦众说纷纭:是“师”不是“匠”,是指导者,是合作者,是研究者,是倾听者,是传授者,反思者,要能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笔者认为,教师要认识到育人的复杂性,要有教育教学的智慧与机敏,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敏于观察学生的需要并作出适当反应,如教师有此等职业角色意识及能力堪称优秀。

(五)完整和谐的人文教育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认为教师要“自觉提高自己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利益上的丰沛同时也削弱了人文的教育,使教育异化为器物层面上的教育。但人文教育一日不可无,否则教育不堪称为教育。毫无疑问,科学与人文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共同的主题,偏袒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有缺陷的,都将给社会、自然、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科学与人文必将由对立走向携手,由对抗走向交融,科学与人文的相互依存是客观真理所在,历史上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与对立只是历史的使然,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是当今及未来人文教育完整而又和谐的走向。

二、人文的课程目标

课程的含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称。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人文的课程目标则是指课程的价值所在,即指所设课程具有何种价值。教师教育人文课程目标是指为引导、帮助和培养何种未来教师所具有的课程价值之取向。对于教师缺乏人文素养的形象,舍恩批判了这种“技术理性”主导的“教书匠”形象,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倡导教师作为复杂情境中能动的探究者———“反思性实践家”,其专业实践的特征是“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复杂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教师应当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研究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教育的提升,既做人文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促进儿童学习的支援者。新课程改革就提出了教师应当从“技术熟练者”向“反思性实践家”转型的课题。[3]无疑,新型的教师观要求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指向更为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研修提供三维课程目标中还蕴涵着丰厚的人文教育思想。使教师的研修教育具有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和知识源泉。[3]新课程改革催生出了《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教育三维课程目标:教育信念与责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相应的能力,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能力,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的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具有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具有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显而易见,上述课程目标的价值追求蕴涵着丰厚的人文情怀:从对教育精神性的信仰和追寻,到意识到对教育知识文化的储备,最后践行教育实践一体化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无疑,这体现了对教师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性关怀,即课程目标秉持的是一种整体教育观,将教师培养成具有完整性及完整人格的人。不可置疑,课程目标对教师教育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教育思想。

(一)教师人文知识生存性教育培根言:“知识就是力量”。亚里士多德曰:“知识即美德”。西方当代哲人福柯亦云:“知识即权利”。这实际上蕴涵着知识类型的精神旨趣。[4]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知识分为三种类型:技术事功型知识,教养型知识,获救型知识。哈贝马斯把后者说成是解放型知识。可见,知识于我们的重要性:征服自然需要它,改造自然需要它,提升个体的生存能力需要它,把握人类自身的发展命运更需要它。教师未来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理所当然需具有关于学生的一切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对学生才会有一整体上的关照,包括人文精神的关照,相反,则无所谓也无能实现对学生的整体关注及人文关照,对学生个体健康、完整人格的养成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具有学生、教师、教育、实践的知识与能力,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另一方面,从人的存在来看,教育即是一种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人文渗透,又是人的一种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5]教师要能体察和关怀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及创作热情,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学会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和谐相处。因此大力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具有养成学生良好人文素质能力的教师,才是具有生存能力及独立而又完整人格的教师。

(二)教师人文素养生成性教育在教师教育中,教师具有双重身份,即是教师教育中的学生,又是未来学生的教师,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师即在过学生一样的生活,又要了解未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经验,懂得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在交往与反思中与学生共同前进。《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强调生成性目标即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生成性目标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它注重的是过程即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它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生成性目标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杜威,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到:“最初的目的不过是一个实验性的草图。努力实现这个目的的行动才能检测它的价值。”杜威反对某种外在的目的强加于教育,认为课程目标非但不是对教育经验的预先具体化,反而是教育经验的结果。因此,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Stenhouse)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真正的人文教育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人文的课程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也就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无疑,生成性人文目标在斯坦豪斯看来是更为根本性的目标。生成性人文目标依赖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斯坦豪斯在提出过程目标模式的同时,提出了著名的“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并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生成性人文目标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生成性,即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最大优点在于为学生的自由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总而言之,教师生成性人文教育目标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即是:在生活中培育人格,在经验中磨砺人格,在交互中提升人格,在反思中完善人格。

三、人文的课程设置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诞生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时代的需要。具体言之,首先是国内外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需要,其次是基础教育质量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的要求的需要,再就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的挑战需要。这也体现了国际、国内对教师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关怀。而课程的选择与建构是提高教师质量的关键,离开了课程,教师的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具有人文底蕴的课程设置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显著特色。其人文的课程设置满足了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如下两方面的需要:

(一)满足了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的需要课程内容科学丰富全面,从教育理念,组织课程教学,教育管理,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到科学技术实践,以及教育研究和终身学习等课程都面面俱到。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科研性,尤其是体现了丰厚的人文性。如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科研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并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得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而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这一历程不只局限于职前的师资培训阶段,还包括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甚至一直延伸到教师专业生涯的最后阶段。在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考核上,职前要侧重基础理论与教学基本技能的考核,职后侧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理论上的创新能力的考核。总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了对教师专业化养成的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对教师完整人生及其完整职业生涯的人文关注和关怀,对教师专业完整人格的养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10

人文素养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如果缺乏相应的人文素养,就会使学生失去艺术创作的灵魂和活力,难以创作出优秀的美术艺术作品。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并不容乐观,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分析,并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在当前高校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培养的现象。一些高校在进行美术教育时,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高校在进行美术教育排课时,人为一些基本素养课程无关紧要,对其进行随意的删减整合,将大量的教学时间都安排到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上。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学校美术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反而制约了学生美术能力以及艺术水平的提升。还有些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素养培养时,认为基本素养课程不是高校美术学生的专业课程,存在着严重的应付了事现象。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还没有走进社会,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比较差,常常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从而迷失了自己,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由于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力度有限,难以对学生的错误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规正,使得相应的教学课程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而且高校学生有着丰富的课余时间,这就为一些不良网络信息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高校一般采取开放式管理方式,经常会有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走进校园,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腐蚀着高校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念,为高校美术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带来困难。

(三)学生对人文素养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人文素养重视程度不足也是当前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制约着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方面,由于高校对学生基本素养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也忽略了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出现了学生逃课、翘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美术学生的日常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使得学生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没有时间进行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导致高校美术教育在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面难以取得实际性进展。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改进高校美术教学模式

面对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高校可以采取创新美术教学模式的方式,强化高校美术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高校应提高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对人文素养以及基本素养课成进行合理排课,防止学生翘课、逃课等现象的出现。其次,高校应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与美术教育合理结合起来,并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这样既能够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又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最后,高校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我养成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自我培养。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学生形成不良生活习惯,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针对这种的现象,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走到户外,积极参与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校园风气的熏陶,从而提升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开展校园志愿者活动、开展校园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校园文化竞赛活动以及校园运动会等。

(三)强化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影响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强化学校么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培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高校可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高素质人才以扩充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同时引进先进人才能够为学校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高校的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高校还应强化对现有教育人才的培训和再教育,不断提高高校教育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能够创作出更优秀的美术作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高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