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8:57: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三叉神经痛(痛性抽搐)为一种病因不明的、中老年人群常见的面部疼痛综合征,表现为三叉神经下颌支和上颌支(很少为眼支)分布区域的阵发性、剧烈的刺痛。男女总的发病率是4.3人/10万/年,女性多于男性(3:2)。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2~58岁,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平均发病年龄为30~35岁[1]。选取2012年2月到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到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381岁,平均63岁;病史5-15年,均为典型性TN。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枕下乙状窦后人路开颅手术治疗。术中显露三叉神经,仔细锐性分离。全程探查三叉神经,辨别责任血管,分离三叉神经周围血管及邻近蛛网膜后,选择合适大小和形状的Teflon减压垫棉置于责任血管与脑干之间,固定良好,严密缝合硬脑膜,不放置引流管。然后回纳骨瓣,常规关颅。术中未见责任血管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2结果
全部病例均得到1年以上随访,疼痛完全缓解且无并发症22例,疼痛完全缓解伴能耐受的并发症6例,疼痛不完全缓解但无并发症2例,疼痛不完全缓解伴轻度并发症1例,疼痛不完全缓解伴重度并发症1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者8例,术后患者疼痛均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出现轻度面瘫及一侧舌麻木感患者共有6例,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1例。
3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感觉分布区,额、面部出现反复发作,短暂的阵发性剧痛,无感觉缺失和运动障碍,发作间歇期无疼痛,犹如常人一样。发病者以中老年人多见。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根据疼痛发作的部位、性质、时间以及刺激可诱发疼痛发作的“扳机点”,无特殊阳性体征等,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不难诊断,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作特征虽与原发性的很相似,但一般疼痛相对较轻,而疼痛的持续时间较长,往往呈进行性加重,常有与病因相应的阳性体征,如面部感觉异常、听力减退、角膜反射减弱和嘴角喁斜等。尤其是疼痛的范围超过了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则应考虑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可能。同时鼻咽部活检或鼻咽部X线片、颅底CT、磁共振等有助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2]。在过去的十年中,基底动脉的小分支压迫三叉神经根的病例开始增多,压迫引起T-22神经近端神经根脱髓鞘。症状性三又神经痛可由外伤或血管病,肿瘤和脱髓鞘疾病引起。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1或2个分支分布区,第2、3支最常见,多为单侧,累及第1支或双侧仅占5%。典型疼痛表现为短暂的、针刺样剧痛,突发突止。极少在睡眠中发生。在面部常常有扳机点。疼痛可为自发性或是因刷牙、剃须、咀嚼、打呵欠,或吞咽诱发。疼痛持续时间多为几秒钟或一两分钟,但疼痛可以非常强烈,病人面部不自主收缩,也称为痛性抽搐。疼痛可在白天或晚上频繁发作,一段时间内发作持续数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没有感觉或运动障碍[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而引起疼痛发作。三叉神经痛发作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特点。患者通常突然出现疼痛发作,无任何先兆,多为一侧。发作时,疼痛剧烈如刀割、电击一样,持续数秒至1-2分钟,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间歇期愈来愈短,发作愈加频繁,经过一次强烈的疼痛刺激,使病人精神异常紧张,终身难忘,造成极大的痛苦[4]。
多年来,许多学者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针刺法、三叉神经周围支及半月神经节注射电凝术或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撕脱术和各种开颅手术等疗法。后者有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手术等。以上所述治疗方法,各具有其优点,应根据患者的身体和病情加以选择,首选安全、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且尽可能减少面部感觉障碍和并发症发生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应是先易后难。对初发病或症状轻者,首先考虑药物、针刺、注射疗法,以控制其疼痛发作。经以上治疗无效者,再考虑应用手术疗法[5]。本组资料显示,影响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因素是多方面的,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良好;根据症状缓解程度和并发症评价手术疗效是一种很好的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魏成忠,许鸾森. 局麻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研究[J]. 中国医学工程,2014,02:82-83.
[2]韩四勋,符明伟,王宏超.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加阿霉素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2014,02:126-128+193.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063
听神经瘤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 为良性肿瘤, 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 占颅内肿瘤的7%~12%, 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桥小脑角区(CPA区)系指脑桥、延髓与其背方小脑的相交地带, 空间狭小, 毗邻重要的血管及神经, 传统外科手术死亡率很高。近些年来,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发展及面神经监测的应用, 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 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得到明显提高。现将本科2008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效果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69例听神经瘤患者, 男31例, 女38例。年龄17~79岁, 以35~6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 平均年龄42岁。病程3个月~ 15年, 平均病程5年8个月。住院时间35 d 4例, 平均住院时间26 d。
1. 2 症状与体征 耳鸣21例, 听力下降30例, 听力消失者18例;第Ⅶ颅神经损伤15例, 第Ⅷ颅神经损伤12例, 后组颅神经损伤18例。同侧偏瘫2例, 出现锥体束征阳性6例。伴头痛等高颅压症状19例。
1. 3 辅助检查 57例行外耳道CT检查, 显示病变侧内听道扩大者43例, 可见桥小脑角内有圆形或分叶状占位病变;69例均行头MRI检查, 肿瘤多为类圆形或半月形, 呈长或等T1、长或等T2信号55例, 短或等T1、短或等T2信号14例, 注入造影剂增强扫描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58例, 其中49例病侧有不同程度客观听阈增高。
1. 4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取侧卧位, 在显微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斜形直切口, 切口上端在横窦上1 cm, 向下5~6 cm, 铣刀锯下枕骨瓣直径约4 cm, 外缘暴露乙状窦, 上缘显露横窦及其交角, 不必暴露枕骨大孔后缘, 硬膜颜色正常张力较高, Y形剪开硬膜至横窦和乙状窦边缘并悬吊, 显微镜下, 先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液, 小脑多数能满意塌陷, 然后, 用脑压板将小脑半球的底部向内侧牵开暴露桥小脑角区。本组病例有6例剪开硬膜后小脑向骨窗外膨出, 切除小脑外侧皮层约1/3后显示瘤组织。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 先磨出内听道上壁, 从内听道内向脑干侧分离, 分块切除肿瘤;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 先分离肿瘤周围的蛛网膜间隙, 囊内分块切除肿瘤大部分后, 再游离囊壁, 妥善处理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供瘤血管, 电凝肿瘤组织时, 妥善保护第Ⅸ、Ⅹ、Ⅺ颅神经, 分离肿瘤上极时注意保护三叉神经和岩静脉, 分离肿瘤外侧时, 认真寻找、剥离面听神经, 如果肿瘤深入内听道较多较深时, 则需要磨出内听道后壁切除肿瘤, 最大限度保存面、听神经, 当位于内耳门处肿瘤包膜与硬脑膜及面听神经等粘连紧密, 分离难度大时, 可以遗留少许包膜。术后分层严密缝合枕部肌肉及头皮, 皮下未留置引流管。
1. 5 评价标准 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1]:Ⅰ级:正常, 总体:面部所有区域功能正常;Ⅱ级:轻度功能异常, 总体:仔细观察可察觉到轻微的面肌无力, 可有很轻微的联带运动;Ⅲ级:中度功能异常, 总体:两侧差别明显, 但无损面容, 可察觉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面痉挛;Ⅳ级:中重度功能异常, 总体:明显无力和(或)毁容性不对称;Ⅴ级:重度功能异常, 总体:刚能察觉到运动;Ⅵ级:无任何运动。
2 结果
2. 1 疗效 本组69例均行手术治疗, 经病理证实为听神经鞘瘤并且术后均行影像学检查, 随访6个月~1.5年。平均随访0.9年。肿瘤全切53例(76.8%), 次全切和大部切除14例(20.3%), 术后死亡2例(2.9%)。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3例(76.8%), 13例术前面麻, 术后10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2. 2 并发症 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标准, 术后面瘫40例, 其中轻度9例, 中度17例, 中-重度11例, 重度3例;后组颅神经损伤28例, 三叉神经损伤8例, 脑脊液漏3例, 伤口感染1例, 颅内感染3例, 肺部感染3例, 颅内积气5例。
3 讨论
听神经瘤治疗方法多种, 但以手术切除为主, 如果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即可达治愈, 有研究[2]表明, 不能完全切除的听神经瘤6年内复发率可高达44%, 而复发的听神经瘤再次手术切除更加困难。本组69例听神经瘤患者均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肿瘤大小与肿瘤全切成负相关。小型肿瘤与面神经粘连轻, 易于分离, 容易保留面神经;而大型肿瘤与面神经粘连重, 分离困难, 易损伤面神经, 影响面神经保留[3]。对于≤2 cm听神经瘤几乎可完整切除, 但对于>2 cm的肿瘤, 在切除肿瘤前应充分降低颅内压, 再行囊内切除, 然后再剪开蛛网膜, 电灼肿瘤表面包膜并切开, 当肿瘤囊内大部分切除后肿瘤壁张力降低, 最后分块切除瘤壁直至全切瘤组织。生长于内听道内的肿瘤, 则需要磨开内听道的后壁后暴露并切除, 谨慎分离面神经并加以妥善保护。内听道后壁的磨除应视情况决定范围, 但要防止脑脊液漏, 必要时积极行颅底修补, 本组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术中在分离脑干侧的肿瘤壁时, 应尽量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 找到肿瘤与脑干之间的蛛网膜界面, 小心将脑干侧的肿瘤壁分开。听神经瘤手术力争做到面神经解剖保留以及功能保留, 术中应轻柔操作, 避免过度牵拉, 在术中全程使用脑棉和微吸设备。在同一方向应该避免过度牵拉神经, 改变显微手术操作方向是令人满意的, 使得不同神经纤维得以暂时缓解紧张[4]。锐性分离面神经与肿瘤组织时, 术中应牵拉肿瘤组织而不是面神经, 更不要用力牵拉小脑以避免间接损伤面神经。使用滴水双极, 避免电凝的热损伤, 尽可能保留面神经血供。对于>4 cm肿瘤, 尽管非常小心, 由于已切除肿瘤后被分离出的面神经失去了支撑, 仍会撕断面神经, 因此, 掌握好肿瘤切除的度非常重要。此外, 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 甚至功能保留率, 术中面神经监测仪可以随时辨认和保护面神经, 从而达到目的。听力保留甚至较面神经功能保护更为困难。听力能否保留与术前听力有无、肿瘤大小、肿瘤生长部位、手术入路、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有关。如果术者操作耐心、轻柔、努力进行听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 同时保护好内听动脉、迷路动脉等结构, 多数患者仍可达到不同程度的听力保留。
综上所述,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治疗听神经瘤一种安全有效的入路。听神经瘤患者做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会大大提高肿瘤全切率以及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对CPA区解剖的熟悉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House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152.
[2] EL- Kashlan HK, Zeitoun H, Arts HA, et al. Recurrence ofacoustic neuroma after incomplete resection. Am J Otol, 2000, 21(3): 389-392.
LIAO Huiping LEI Y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Zigong 64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rioperative care of neurosurgical intervention operation and summari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neurosurgery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Methods 46 patients with the perioperative care of neurosurgical interven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summarized and analyzed,who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 Results 46 patients were favoring completed the neural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s.The success rate of the operations was 100%. Conclusion Good nursing of preoperative care can reduce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 and mortality.I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neurosurgery interventional.
[key words] Interventional therapy;Preoperative care
神经介入是依靠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利用穿刺和导管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它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后恢复快、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神经介入治疗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既能扭转内科药物对改变组织结构无能为力的窘迫,也能避免外科手术对机体“大刀阔斧”的伤害。对于某些神经科疾病,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梗塞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价值[1-2]。我科目前开展的神经介入手术治疗包括经导管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术;静脉血栓血管内溶栓术;颈动脉、椎动脉、颅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瘤弹簧圈填塞术等。现将我科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经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共行神经介入手术治疗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17~72岁,平均(48.0±4.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心电图及相关化验室检查等,均无介入手术治疗禁忌证。其中8例患者为脑血管栓塞,28例患者为动脉瘤,10例患者为脑动静脉血管畸形。
1.2 手术方式
神经介入手术方法首先在局麻或全身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后,全身进行肝素化,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病变位置,根据病变性质通过微导管将栓塞材料或溶栓药物注入病灶部位或在狭窄部位置入支架治疗使病灶闭塞或病变血管再通,以达到治疗目的。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 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询问是否有肝素、抗血小板因子和碘过敏药物过敏史。术前行CT、MRI、心电图、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及血糖等检查。
2.1.2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构建良好护患关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耐心、细致地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术后注意事项,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对该技术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保障[3]。
2.1.3 术前准备 (1)备皮:范围包括双侧大腿上部、双侧腹股沟区和会;(2)遵医嘱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如造影剂过敏试验及必要时用到的抗生素等;(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患者用力大便;(4)术前1~2d进易消化的食物,次日晨禁食禁饮,不禁药(降压药和降血糖药等);(5)选择在左上肢(或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使用静脉留置针[4];(6)遵医嘱静脉微泵泵入血管扩张剂;(7)必要时留置尿管。
2.2 术中护理
2.2.1 术中宣教 向患者做好宣教在术中有头晕、发热的感觉是正常现象,头不要动,以便有清晰图像。
2.2.2 术中病情观察 给予患者上心电监护仪,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神经系统变化,尤其是呼吸、血压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制定完善的抢救程序,急救药品应固定摆放位置。
2.2.3 术中用药观察 (1)肝素化:肝素化的程度根据需要决定。一般决定肝素化使用剂的原则是活化凝血时间保持在250s以上,对于多数实施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肝素化用量在60~90/Kg之间。穿刺成功后静脉注射肝素3000~5000U(根据体重)。如果术程超过1h,在第2个1h再给予首剂量的1/2,导管内必须保持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力求做到管腔内无血操作。(2)尼莫地平的使用:遵医嘱给予尼莫地平微泵泵入,可预防术中导管刺激所致血管痉挛[5]。(3)术中操作:积极做好各种管道的准备及准确递送各种管道及术中用物,注意无菌操作及无菌观念。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尤其是血压的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重视患者诉说的不适及痛苦,争取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3.2 药物的使用 主要是尼莫地平(尼莫同)的使用,它是新一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明显减轻继发脑损害的发生[6]。应避光、准确泵入及观察有无心悸、面色潮红等副反应发生。
2.3.3 穿刺点及手术肢体的观察 术后平卧,患肢伸直制动24h,避免术肢髋关节屈曲[7]。用2kg盐袋压迫穿刺点6h[8],观察敷料有无渗血,局部有无瘀血、肿胀。观察患者穿刺肢体的肤色、温度,以及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常变化要及时报告医生。
2.3.4 饮食指导 在术后要保证患者的饮食是低脂、低盐和易消化的,同时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促进造影剂排出[9],也可保持大便通畅。
2.3.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脑出血 脑出血是神经介入手术治疗中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的变化,有无头痛、恶心、意识障碍突然加重等症状。术后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咳嗽。(2)血栓形成或斑块脱落 由于栓塞治疗中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损伤及术中未严格全身肝素化、术后下肢伸直制动,易导致血栓形成,术后因注意观察穿刺肢足背动脉搏动、感觉、温度、色泽、下肢感觉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行相应检查及处理。(3)穿刺部位血肿 穿刺点血肿与术中肝素的应用、加压包扎不牢固、压迫止血时间及技巧、患者肢体活动及凝血功能有关,轻者局部渗血、瘀斑,重者出现局部血肿压迫,静脉回流障碍,造成下肢肿胀、淤血甚至肢端坏死[10]。穿刺部位给予弹力绷带以“8”字法固定加压包扎6~8h[11],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肿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每30min观察、记录一次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体末端温度、皮肤颜色,并注意双侧对比及与术前对比。(4)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紧急处理 迷走神经反射主要表现为头昏、胸闷、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四肢发冷等。主要是因患者在术中颈动脉窦受到刺激或者是术后拔鞘过程中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差、紧张恐惧心理而发生[12]。应配好抢救药物和器材,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2.3.6 健康宣教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出院宣教,告知出院后应避免受精神刺激,禁烟、酒及刺激食物,注意休息,调节饮食,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按医嘱定时服用抗高血压、抗癫痫、抗痉挛等药物。1~3个月随诊,半年DSA复查。定期电话随访其出院后的身体情况及生活情况。
3 结果
经由医生精心治疗和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无微不至的护理,46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神经介入手术,术后经影像学检查4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无一例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成功率达到了100%,6~12d治愈出院。术后并对46例患者进行了3个月~1年随访观察,疗效满意,无一例患者复发。
4 讨论
通过对46例经神经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提示介入手术治疗目前虽然已成为许多神经科疾病微侵袭的重要治疗方法[13]。然而,神经外科介入手术还不能避免某些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术前的全面评估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16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26至78岁之间。发部部位处于左侧的有10例,位于右侧的有3次,位于双侧的有3例。本组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且不存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史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症。
1.2 诊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的普外科手术均采取硬脊膜外腔阻滞式麻醉法,都借助于多普勒血流超声检查后确诊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医务人员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给予经抗凝、祛聚、溶栓治疗,同时为患者进行患肢制动、平置、禁止热敷和按摩等护理。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10例,症状消失,彩超检查可见深静脉壁光滑,无血栓,髂股静脉完全再通,无返流。明显好转患者5例,症状明显好转,肢体略水肿,彩超显示深静脉内有少量血栓残留。无效患者1例,症状无缓解,彩超无变化,后经手术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主要在于三大方面,分别是: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动血液淤滞。其中,血管壁损伤是由于普外科手术过程中对血管壁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作,可导致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上而发生凝聚,从而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继而加重凝聚,最终形成血栓。而血液高凝状态是由于患者受到手术的应激而导致血小板增加,同时手术过程中的失血以及脱水等均可造成血液浓缩,再加上有些普外科手术患者合并一些基础病,都有可能加重高凝状态。另外,静脉血液淤滞主要出现在一些老年性普外科手术患者,由于患者年龄过大,机体功能出现了退化,心输出量也相应减少,静脉回流速度变慢,从而导致下肢血流滞缓,提高了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3.2 诊断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在患者深静脉血管内出现血液凝结现象,一般好发于普外科下肢手术患者。对该病进行治疗的目的是溶解血栓,恢复凝结的血流,避免血栓再形成以及肺栓塞,极可能保留静脉瓣的功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下肢肿痛,且不断加剧;小腿肌肉饱满紧张,有明显的压痛感,在排除原发病所致的情况下,可考虑是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症。医务人员可借助于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进行检查、下肢静脉造影和凝血功能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患者下肢血栓栓塞的部位以及血栓类型。
3.3 治疗方法。
3.3.1 可以进行抗凝以及祛聚的治疗方法。抗凝药物只能防止已经存在的血栓加重以及形成新的血栓,但不能对已存在的血栓起到溶解作用,所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该接受抗凝治疗。若患者处于急性期,则考虑给予低分子肝素;若患者需长期进行抗凝治疗,则可选用华法林。具体用量及用法是:每日进行一次0.4ml的注射,一个疗程(一般是一周)后给予三天的华法林,华法林可选择口服类药物,每天口服6mg,三天后可将华法林的剂量减半,疗程为三至六个月。而祛聚治疗主要是给予患者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以及复方丹参注射液,每天一次;每日三次口服潘生丁,疗程为三个月;每日三次口服阿司匹林,疗程为三个月。
3.3.2 进行溶栓治疗,相关药物有链激酶以及尿激酶,这两种药物是针对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剂,可转化为纤维蛋白酶,从而对血栓起到溶解的疗效。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发现链激酶的疗效优于尿激酶。
3.3.3 若患者进行抗凝、祛聚以及溶栓治疗后未见明显疗效,医务人员可给予介入溶栓治疗。为了避免溶栓中血栓的脱落,从而造成肺动脉栓塞,对于置管溶栓患者,可以先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再进行接触式溶栓以及其他介入方式进行治疗。
4 总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普外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肢体不可逆的损伤以及肺、塞栓塞等。医务人员必须重视具备血栓形成因素的患者,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性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42-01
临床神经科常见疾病类型中,颅内肿瘤占有较高发生几率。近年来,医疗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微创医学的研究不断深入,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开颅范围小、术后康复快、不良反应轻的优点,为颅内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均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回顾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2岁,平均(47.3±2.4)岁。其中扣带回胶质瘤1例,大垂体瘤8例,侧脑室肿瘤9例,巨大垂体瘤10例,斜坡胆脂瘤2例,侵袭垂体腺瘤1例,大脑镰旁脑膜瘤5例,海马回胶质瘤1例,颅咽管瘤1例,海绵窦恶性淋巴瘤1例。所有病例均经MR或CT检验确诊,并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肿瘤直径1.6-6.6cm。
1.2 方法 术前详细分析和研究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体征及病史,对手术入路行针对性制定。垂体腺瘤应用眶上眉弓入路,颅咽管瘤、侵袭垂体腺瘤、垂体腺瘤采用翼点入路,扣带回胶质瘤、斜坡胆脂瘤、海绵窦恶性淋巴瘤采用颞下入路,侧脑室肿瘤采用胼胝体、纵裂入路,扣带回胶质瘤、大脑镰旁脑膜瘤采用纵裂入路。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眶上锁孔入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头稍抬高,向对侧转20°-40°,后仰10°-15°。于眉弓中外2/3做切口,长约4-5cm,加强眶上神经保护,将骨孔眶缘内层骨质磨除,以使视野范围和光束投射扩大,使手术器械操作空间增加。显微镜下将额底渐趋牵开,脑脊液吸除行降低颅内压操作。对侧裂池的内侧部分、颈内动脉池等选择性解剖,将肿瘤分块多个方向切除,分离切除包膜。②翼点锁孔入路:头后仰10°-15°,对侧旋转45°-60°,皮瓣在颞筋膜浅层下分离,颞肌沿颞肌前缘切开,将蝶骨大翼充分显露,围绕蝶骨嵴做骨孔,行手术操作。③颞下孔入路:头部旋转至对侧的幅度更大,切口于耳前问,切开皮肤暴露颞鳞部,紧靠中颅底和颧弓做小骨孔,行手术操作。④纵裂孔入路:协助患者取半坐位,头向开颅侧呈5°旋转,在病变的同侧中线旁做平行中线直切口,长约5cm。小骨窗可跨矢状窦和中线,矢状窦不显露,沿纵裂进入,切开胼胝体,将脑室内肿瘤分块切除。
2 结 果
本次结果显示,锁孔手术操作过程中肿瘤及周围结构均清晰显示,无因病情变化或手术困难扩大骨窗和切口的病例,显微镜下颅内肿瘤全切39例,侧脑室体部肿瘤行大部分切除1例。术中出血145-400ml,无手术致残及并发症发生,行平均6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
3 讨 论
锁孔手术是指开颅的切口及骨孔均较小,对颅内的一些自然解剖间隙充分利用,在显微镜下直达颅内病变部位,通过对显微镜角度改变,将颅内肿瘤切除。普通手术需较大的开颅范围,通常无法利用骨窗或无骨窗,为无效暴露。在显微神经外科得到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锁孔手术渐显示其优越性。研究显示,锁孔手术除切口较小外,手术路径创伤较小,对周围正常血管神经、脑组织起到了保护作用,可将靶区结构充分显露。本次研究中,针对顶部镰旁脑膜瘤治疗时,依据术前MR检查,手术操作过程中在顶静脉和中央沟静脉间的纵裂进入,对上述静脉各行一小段游离,将纵裂牵开约1.5cm,将约5cm的肿瘤顺利切除,完好保留静脉。应用锁孔入路有选择性的开颅,所获得的手术显露与常规开颅相同,无将无效暴露降低最低程度,手术微创且精细,具有现代微创神经外科的特征[2]。
锁孔手术的骨窗及切口虽小,但随手术的进展,其暴露范围和视野角度不断增大,利用锁孔门镜效应将颅内较大肿瘤切除。故对脑室、纵裂、颅底等潜在的自然间隙内与锁孔有一定距离的肿瘤较为适合,对脑室内质和脑浅表内的肿瘤不适合。同时,锁孔手术要求较高,术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需对蛛网膜有序解剖,将脑室或脑池开放将脑脊液释放,以使颅内压降低,对颅内的自然解剖间隙充分利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3-4]。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次结果显示,锁孔手术操作过程中肿瘤及周围结构均清晰显示,无因病情变化或手术困难扩大骨窗和切口的病例,显微镜下颅内肿瘤全切39例,侧脑室体部肿瘤行大部分切除1例。术中出血145-400ml,无手术致残及并发症发生,行平均6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
综上,神经外科颅内肿瘤采用锁孔手术治疗,具有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无致残率的特点,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康复进程,提高了手术疗效,有效预防复发,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晓风,舒航,李照杰,等.锁孔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27(3):234-235.
一、严格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技术审查管理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某些精神疾病具有高风险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此类技术属限制性医疗技术,并涉及伦理评价问题,应严格在限定的机构、人员和条件下,有限制的实施。医疗机构将此类手术作为临床诊疗项目应用于临床或者开展临床研究前,需经当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卫生部技术审核同意。
二、科学、准确、严格掌握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适应证
经我部技术审核同意的医疗机构,方可应用神经外科手术方式治疗国际学术界没有争议的、经规范化非手术方式长期治疗无效、患者脑部有器质性改变或长期频发异常脑电波、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难治性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的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必须严格筛选病例,准确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指征,制订具体的医疗安全保障措施。同时,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做好医患沟通,每例手术必须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精神分裂症等不属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适应证。
三、加强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临床研究管理
目前,神经外科手术正在向显微手术的方向发展,而神经内镜可以适应的手术病症非常广泛,而且具有疗效好、微创、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1]。自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神经内镜器械也在不断趋于完善,神经内镜已经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2]。现就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颅内疾病患者进行神经内镜治疗,68例患者中有26例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其中24例为内镜辅助,2例为内镜控制。余下42例单纯神经内镜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5~63岁,平均29.1岁。行单纯神经内镜手术患者42例,行内镜辅助手术患者24例,行内镜控制手术患者2例。其中脑积水、脑室系统病变、颅内囊性病变的患者以单纯内镜手术进行手术治疗。颅底及脑室内病变的患者由于在显微镜下显露非常困难,采用内镜辅助。而鞍内垂体腺瘤则采用内镜控制手术。
1.2 手术器械 手术当中使用的全部神经内镜以及手术器械一律采用德国的蛇牌产品,包括硬质内镜和相应的显微器械、冷光源以及电视成像系统。硬镜长24cm,外径6mm,内含4个工作通道:窥镜道、器械道、冲洗道和排水道。
1.3 手术方法
1.3.1 单纯神经内镜手术 对于脑积水或者是脑室系统发生囊性病变的患者,采用单纯神经内镜手术,入路选侧脑室的额角处。在对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采用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从右额角进入到侧脑室,再由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然后由第三脑室底中线的上双侧体前方无血管的最薄的三角区造瘘,第一步先电凝一小口,第二步用扩张球囊导管将造的瘘口扩大直至0.5cm;对于交通性脑积水则行脉络丛烧灼术以及脑室的腹腔分流术,在神经内镜下将分流管的脑室端放于室间孔的上方无脉络丛区域,以避免在手术之后分流管在脑室端的堵塞;在手术治疗脑室系统的囊性病变的过程中,先对囊液进行抽吸,然后用平衡液进行反复的冲洗,再对囊壁进行部分切除,让脑脊液能够循环通畅[3]。对于有症状的几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按照囊肿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不一样的手术入路,先切开硬膜使囊肿暴露在外,再在内镜或者手术用显微镜下将囊肿进行大部分切除,然后在内镜的辅助下打通囊腔与邻近脑池或者脑室,最后在内镜下部分切除囊壁,让邻近的脑池或脑室与囊肿腔相通。
1.3.2 显微内镜辅助外科手术 在一般的神经外科手术中,绝大部分的手术都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切除,但是也有用显微镜也看不清楚的地方,这就需要用内镜辅助的方式来发现这些病变位置,用以确保所有的病灶都能被显示,然后异形手术工具,如可弯角的吸引器和剥离子等特殊手术工具将其病变全部切除[4]。
1.3.3 显微内镜外科手术的控制 拿垂体腺瘤并且其内蝶窦气化良好的患者来讲,可使用内镜插入引导,再对中鼻甲、总鼻道和蝶窦隐窝三处借用肾上腺素纱条将其微缩,使之可以找到蝶窦开口,并将其扩大,使内镜进入蝶窦内;接着打开蝶鞍底和手术设备,用吸引器、显微刮匙、显微取瘤钳等工具对病变处进行完全切除。在手术过程中要连续不断地使用生理盐水对手术位置进行冲洗,以便在内境中能看清楚鞍内肿瘤的切除情况。在切除以后,要再次用内镜进行观察,以确保肿瘤被全部切除。在手术完成之后用肌肉片和生物胶进行修补,然后在蝶窦开口处以一小块碘仿纱条填充。
2 结果
在本组实验病例中发生手术死亡的病例为0,随访时间为3~10个月。在42例行单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39例有效,有效率92.9%。而在24例行内镜辅助和进行手术和内镜控制的患者中,不管是从肿瘤的切除率,还是从治疗结果上看皆有明显提升。实验中无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在对神经外科患者应用神经内镜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内镜仅仅只是用做观察工具,手术器械于内镜旁平行进行手术区域,与显微镜为下手术近似,操作的灵活度较强。一般的神经外科内镜手术均由2名术者完成,由1名术者操作控制内镜,另1名操作手术器械。神经内镜作为一种精细的神经外科手术方法,可以运用到广大的神经外科领域:如颅内肿瘤、动脉瘤、蛛网膜囊肿等。
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神经内镜补充了神经外科治疗技术的空缺,但对于神经内镜的操作需要非常娴熟的技术。经过各位同仁的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神经内镜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技术也会更加趋于成熟。
参考文献:
[1]李传峰,王厚中,吴娜,等.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82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01:42-4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ze the microscopic surgery prognosis of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Method: 60 patients with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microscopic surgical treatment outcomes for all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were observed.Result:In this study,the 60 patients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had no obvious change or appear/increase proportion was 0,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he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Microscopic surgery; The pro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 51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3.046
在临床治疗中,嗅沟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占颅内脑膜瘤的8%~13%,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大于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嗅沟脑膜瘤的位置较深,与嗅神经、视神经、大脑前动脉以及其重要的分支均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其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对其实施显微外科手术以及预后,可以提高质量效果,改善预后质量,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此本文针对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预后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嗅沟脑膜瘤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37~74岁,平均(48.9±2.6)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疼痛、头晕52例,视力障碍40例,精神障碍19例,嗅觉障碍11例,癫痫9例。对本次研究的对象进行头部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肿瘤位置和肿瘤大小。
1.2 方法 嗅沟脑膜瘤的肿瘤占据大部分脑组织,而且还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并发症,例如脑水肿。针对无症状的嗅沟脑膜瘤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针对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前根据患者产生的临床症状以及嗅沟脑膜瘤的大小、位置,采取针对性治疗(例如癫痫患者进行抗癫痫治疗,明显颅内高压患者适当脱水缓解部分颅内压等)后再限期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进行手术治疗,降低手术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腰穿置管。患者去仰卧位,并使用头架对患者的头部进行三点固定,形成轻度颈伸,头侧的床头高15°,从发际内行双额冠状切口,从帽状腱膜下分离皮瓣至双侧眉弓,在鼻根上缘作双侧额部跨中线骨瓣,并对额窦开放患者进行常规的处理。
将患者的上矢状窦起始部两侧硬脑膜剪开,对上矢状窦进行结扎,斜着剪开大脑镰,将显微镜下的颅底视野增加。经患者纵裂分开双侧额叶,自动脑压板牵开双侧额叶,将患者的嗅沟脑膜瘤暴露出来,并且要避免出现过度牵拉。在对患者的肿瘤进行切开时,先进行电凝肿瘤基底部的供血动脉,如果患者的嗅沟脑膜瘤过大,肿瘤基底显露存在难度,或者是肿瘤质地较硬,可以对其进行分块切除,在手术中,要对患者的大脑前中动脉、穿支动脉进行重要保护。
如果患者的前颅底有缺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者是重建,以避免发生脑脊液漏,肿瘤直径在4 cm左右,或者是肿瘤偏向一侧的患者,可以进行单侧额下入路,在显微镜下完成手术。术后加强对患者心率、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在术后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按照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进行镇静处理,并在术后加强患者的并发症预防以及护理,防止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的产生。加强术后患者各方面的护理,为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
1.3 手术标准 Simpson分级:I级:在显微镜下完全的切除肿瘤、受累硬脑膜、颅骨;II级:显微镜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电凝处理附着硬脑膜的肿瘤;III级:显微镜下完全切除肿瘤,未处理硬脑膜、以及扩展病变。IV级:显微镜下切除部分肿瘤;V级:进行肿瘤单纯减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嗅觉障碍、癫痫等,其中嗅觉障碍是嗅沟脑膜瘤的严重症状,即使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术非常的成功,患者的嗅觉障碍也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善。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疗后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癫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或者是完全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术前出现嗅觉障碍的患者而言,术后患者的嗅觉障碍无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嗅沟脑膜瘤与嗅觉障碍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很成功,但是在术后,还是会有产生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癫痫等的并发症的可能,本次研究中患者术后产生的并发症为精神障碍加重2例,高热1例,颅内感染1例,见表1。
3 讨论
嗅沟脑膜瘤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分为单侧肿瘤、双侧肿瘤,一般情况下以单侧肿瘤为主,额部疼痛,一侧嗅觉逐渐减退或者丧失,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很多患者会忽视嗅觉障碍。因为嗅沟脑膜瘤的位置较深,与脑功能哑区相邻,而且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较晚,经常出现水肿等,其手术难度较大[1-3]。当前在临床治疗中,嗅沟脑膜瘤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对其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较好[4-6]。
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野障碍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癫痫,对其实施显微外科手术,进行肿瘤切除,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7-9]。患者患上嗅沟脑膜瘤会造成患者嗅觉丧失,当肿瘤位于单侧时,患者的嗅觉丧失则属于单侧性的,有较强的定位诊断意义,但是患者出现双侧嗅觉丧失时,会造成病症与鼻炎混淆。虽然嗅沟脑膜瘤的临床症状嗅觉障碍较为常见,但是患者自己往往会忽略,与颞叶病变而引发的嗅觉丧失不同,所以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鉴别。随着肿瘤的长大,患者将会出现明显的颅内高压等症状,颅内高压又会造成视力减退,出现视力障碍。或者是肿瘤向后发展,压迫患者的视神经,造成视力障碍。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嗅沟脑膜瘤手术成功之后,患者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等症状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或者是好转,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手术成功后,因为个别因素的影响,会再次出现颅内高压、精神障碍、视力障碍等,这些症状的针对性治疗后,会得到控制。只有嗅觉障碍,进不进行手术,都会造成嗅觉的丧失,出现严重的嗅觉障碍。从嗅沟脑膜瘤患者的术后恢复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中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术后恢复较好,在术后恢复及预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12]。
本次研究中观嗅沟脑膜瘤患者术前发生颅内高压的患者占86.67%,经过手术治疗以及预后,无出现明显变化、加重或者是重新出现颅内高压的现象。针对视力障碍的患者,术后有10.00%的患者视力障碍无明显的变化,但是也无视力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精神障碍的患者中有2例出现精神障碍加重,无患者精神障碍症状消失。术前出现嗅觉障碍的患者,术后其嗅觉障碍没有出现完全恢复或者是无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嗅觉障碍同术前基本相同,无明显的变化,而术前出现癫痫的患者,其癫痫症状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还有1例患者的癫痫无明显的变化。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嗅沟脑膜瘤患者治疗前出现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癫痫临床症状在术后均得到显著的改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得出嗅沟脑膜瘤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嗅觉,即使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的嗅觉障碍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而其他症状会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变化[13-14]。
嗅沟脑膜瘤会对患者的视神经进行压迫,造成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对其进行视力障碍预后,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将肿瘤切除,会解除肿瘤对患者视神经产生的压迫,使得患者的视野达到最快的恢复[15-17]。嗅沟脑膜瘤患者早期嗅觉会逐渐的消失,嗅沟脑膜瘤对患者嗅觉产生的影响较为常见,切除肿瘤后,患者的嗅觉有部分可以恢复,但是也有不恢复的,本次研究中,有嗅觉障碍的患者术后嗅觉并没有恢复[17]。
对嗅沟脑膜瘤患者进行精神障碍预后,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碍临床症状,嗅沟脑膜瘤造成的神经障碍相比其他症状而言,发生率较高,而且也出现的比较早,患者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记忆力会逐渐的消失,形成痴呆[18]。本文切除嗅沟脑膜瘤进行预后,患者的精神障碍临床症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精神障碍消失[19]。
嗅沟脑膜瘤患者发病率后癫痫是其首发症状,癫痫发作后会出现意识丧失、身体部位出现抽动等,对患者的癫痫紧张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嗅沟脑膜瘤位置的确定有很大的帮助,本次研究中的嗅沟脑膜瘤患者术后癫痫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
在临床治疗中嗅沟脑膜瘤患者术后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脑水肿、颅内感染等,在术后加强预后和护理,对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的改善,可以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11]。通过本次研究,以及研究结果可以证明,嗅沟脑膜瘤发病初期的临床症状为嗅觉逐渐丧失,患者记忆力减退,随着肿瘤的长大,会产生颅内高压,颅内高压会造成患者产生精神障碍、视力障碍,同时随着肿瘤的长大以及向后发展,会压迫患者的视神经,也会造成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等。针对嗅沟脑膜瘤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预后,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等临床症状(除嗅觉障碍)得到显著的改善,所以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以及有效的预后,在嗅沟脑膜瘤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将其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师拥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4例临床应用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134-135.
[2]周庆九,付强,更・党木仁加甫,等.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109-110.
[3]王雄,张玉定.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6):143-146.
[4]田松.3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窦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1-2.
[5]喻军华,王璨,黄锦峰,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5):218-219.
[6]董磊.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21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6):96.
[7]徐宗华,徐善水,江晓春,等.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37-38.
[8]梁日生,周良辅,毛颖,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1):70-74.
[9]欧绍武,王军,王运杰,等.嗅沟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20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49-51.
[10]何佳宏,肖益安,罗湘辉,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8):359-360.
[11]陈刚,董军,支宏,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3):247-249.
[12]李敏洪,向军,蒋宇钢,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7):1086-1088.
[13]李智高,王嘉沪,邓兴力,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河北医药,2012,34(8):1194-1195.
[14]凌国锋,谭占国,黄俊红,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1):51-52.
[15]喻军华,王璨,黄锦峰,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5):218-219.
[16]徐洪兵,何二平,王福林,等.嗅沟脑膜瘤17例手术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31):6838-6839.
[17]龚万新,周启发,罗木伟.回顾性分析我院显微外科治疗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137-138.
[18]陈永生,谭民轩,刘斌,等.常规手术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79-81.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8-0075-02
doi:10.14033/ki.cfmr.2016.8.042
神经外科疾病是常见的一类疾病,多种神经外科疾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坐位是后颅凹、小脑、颈椎等部位病变手术常采用的。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会出现一些坐位并发症,如皮肤损伤、低血压及神经损伤等[1-2]。由此可见,探讨预防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并发症的护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29~79岁,平均(46.4±2.9)岁。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遵医嘱对症治疗及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健康知识教育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首先查阅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并发症的相关文献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猜测可能出现的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并发症。查阅资料,寻找证据,向资深专家请教了解预防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其次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循证护理的方法为:(1)神经损伤预防护理。在患者的创伤部位、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及手术床上垫上“果冻”垫,缓解局部压力,避免患者骶尾部压伤及神经受损[3-4]。(2)皮肤损伤预防护理。每日嘱咐患者家属对患者的背部及下腹部等易损伤部位进行清洗并保持干燥,避免出现皮肤破损并发症。(3)低血压预防护理。给患者穿弹力袜,将其腿部适当抬高,减少下肢静脉血阻滞,使患者的回心血量增加。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缓慢将其置于坐位,并缓慢升高手术床,每升高约20°,停留约5 min,并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使患者机体适应坐位的生理改变,减轻心率及血压的波动。在更换前,给患者输注适量液体,适当扩容,使患者的循环稳定,防止发生低血压[5-6]。护理人员配合调节患者的麻醉深度,遵医嘱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避免患者出现心血管应激反应。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坐位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坐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坐位并发症发生率为4.4%,较对照组的17.8%明显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60,P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5.6%,较对照组的77.8%明显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09,P
3 讨论
神经外科是临床的重要科室之一,是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科室。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外科手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神经外科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安全合理的手术是手术成功及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基本保证。坐位是神经外科常采用的一种手术,目前常在小脑、颈椎、后颅凹等部位病变的手术中应用。由于神经外科的手术较为精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部位深,所以导致患者常会出现一些坐位并发症。坐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了巨大影响,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护理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治疗及康复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综合全面的护理服务对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康复具有重要意义[7-8]。
循证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能仅靠自身经验或不完善的理论处理问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使用的循证护理,归纳分析了患者常会发生的坐位并发症,包括低血压、神经损伤、皮肤损伤等。针对以上坐位并发症,制定科学合理的坐位并发症预防护理对策,对并发症的相应预防起到了良好效果[9]。
为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分别对其采用常规护理及循证护理,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坐位并发症发生率为4.4%,较常规护理组的17.8%明显低(P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预防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并发症中具有良好应用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丽霞.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俯卧位并发症预防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3,11(2):112-114.
[2]张嘉阳,李斌,王天龙.循证护理在预防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并发症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179-1180.
[3]张春华.循证护理在预防神经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2014,25(10):1473-1474.
[4] Jie L I,Zhang Z,Orthopedics D O.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paraplegia[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4,36(12):1588-1589.
[5] Wan S,Sun Y,Hongyu X U,et al.Research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Inguinal Incarcerated Hernia in Children[J].Clinical Medicine & Engineering,2014,32(6):32-33.
[6] Gan K L J,Tan M.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hest tube drainage system to reduce complications in cardiothoracic vascular surgery war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2015,13(2):58-65.
[7] Zhang L,Zhenglan L I,Hospital H X.Influence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comfort degree an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urologic surgical procedures[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4,33(4):158-159.
[关键词]神经外科 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
回顾世界神经外科的起源,有证据显示大约在12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学者对颅骨进行尝试性的操作,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传说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AD 222~280),神医华佗曾试图为魏王曹操行开颅手术以治疗头疾。神经外科学在医学中是最年轻、最复杂而又是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随着解剖学、麻醉学的发展,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国际间的技术交流,我国神经外科发展日渐成熟。但也很不平衡。我省神经外科发展起步较慢, 1956年,福州神经精神病院在谢子康主任的主持下,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肿瘤的切除术,宣告我省神经外科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1 福建省神经外科发展史
回顾过去50多年来,我省神经外科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创业和发展以及全面提高的阶段,主要表现如下:
1.1 神经外科萌芽起步阶段
我省神经外科技术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福州神经精神病医院谢子康主任于1956年主持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肿瘤的切除术,不久福州市第二医院郑遒光主任做了一例临床上诊断为小脑肿瘤的颅后窝减压术,这两例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宣告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拉开了序幕。50年代末,郑遒光主任与福州中国协和医院程法平主任合作开展了一些脑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摘除术,尽管当时由于病例少,缺乏经验,设备简陋,所以手术死亡率较高,这些萌芽阶段的手术仍为我省神经外科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神经外科创业阶段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从50年代末开始各单位陆续选送人员外出培训。福建医学院附属合组医院送刘俊翰到上海华山医院进修,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院选送黄克清到北京宣武医院(即现在的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进修,后又送陈锦峰到南京工人医院进修,厦门市立医院梁燕瑜和龙溪地区医院冯兆森也先后到北京宣武医院进修,以上人员均在学习期满后回原单位开展了神经外科工作,并在他们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各所在单位的神经外科专业组。1959年底福建医学院附属合组医院率先开展了以脑外伤为主的一般手术。1960年,福建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原福州精神病院)正式成立了神经外科,有独立病房和专职医师7名,开展了脑肿瘤和脑外伤手术,厦门市立医院和龙溪地区医院也先后开展了神经外科的诊疗工作。由于受到“”的冲击,我省神经外科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70年代初,黄克清、陈金雄到福建省立医院后立即开始组建神经外科,刘俊琛、陈锦峰先后调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建神经外科,全省各地也都增添了一些神经外科人员,使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恢复了生机;从1972年起,省立医院先后为部队和地方举办了几期颅脑外科培训班,为全省各地市培训了大批的神经外科专业人员,使神经外科队伍逐步扩大。此时省内能够开展以脑外伤和脑肿瘤为主的一般手术,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全省地市级医院也开展了脑外伤的救治手术。许多地、市县医院都有了开颅器械并配有神经外科的专职或兼职医生,能处理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
1.3 神经外科全面发展阶段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有了全面的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省立医院和协和医院先后购进了颅脑CT扫描机,九十年代初协和医院进口了西门子的DSA,为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神经外科的发展和提高。全省各地市医院全面开展了神经外科手术,许多地市医院成立了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专业组,许多医院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推动本地神经外科的发展,一方面选派优秀外科骨干到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地学习进修;一方面引进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厦门中山医院引进了张俊卿、莆田市立医院引进了林秋泉、莆田县医院引进了林光畴后,使这几所医院的神经外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省内不少单位和国内重点神经外科单位合作,邀请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到我省讲课、技术指导和专业人员互派学习等,有力地推进我省神经外科诊疗水平与学术水平的提高。部分的县市级医院也在此阶段开展了颅脑外伤手术工作,这些基层单位的开展神经外科为早期抢救危重病人担任重要角色,这些是我省神经外科全面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1985年,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了神经病学研究室,开展了血肿内注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疗法,并对脑血管畸形注塑模型做了观察,为脑血管畸形立体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福州总医院开展了立体定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独立设计制作了立体定向仪规划方案;八十年代末,杨卫忠由省立医院调往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后重新组建神经外科,并完成了许多高难度的颅脑手术。该科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展,随后还成立了福建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室和福建省神经外科研究所,承担了十多项省、部、厅级科研攻关项目,先后获得福建省或卫生厅10项科技成果奖。
2 我省神经外科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由计算机辅助的先进仪器日新月异,以及在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杨卫忠主任委员带领下,完成了地市级分会的建立和健全,加强国内外和全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推动了我省神经外科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
2.1临床治疗工作全面开展和提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省地市级医院全面开展神经外科,许多单位都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和丰富的经验;所有的县级医院也都成立了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专业组,成为全省各地开展神经外科工作的前沿阵地,我省神经外科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三级治疗网,全面开展中枢神经外科系统疾病的防治。
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成为近二十年来的新亮点,尤其是伽玛刀、神经导航、多功能高精密度的显微镜、神经内镜以及神经电生理监护系统等新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动神经外科事业的全面发展。
2.1.1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镜有良好的照明, 清晰度高,术野内病变组织和邻近结构放大,加上配合使用双极电凝器、显微手术器械、激光刀、超声吸引等,使手术精确度和准确性更好,损伤邻近重要结构的机会减少,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残率明显降低。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上述优越性,很快受到神经外科医生重视,神经外科手术由肉眼下、眼镜式放大镜下手术,进入显微神经外科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一医院和福州总医院等单位神经外科引进了手术显微镜,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工作。目前显微外科手术已经普及到我省、地市级乃到县级医院,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几乎所有神经外科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重建手术、脑室内肿瘤、鞍区肿瘤、颅底肿瘤、以及过去认为属于手术的脑干肿瘤和脊髓内肿瘤等。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范围和比例,已是衡量神经外科技术水平的主要条件之一。
2.1.2 神经导航辅助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治疗
复杂的神经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病灶精确定位一直是困扰神经外科手术的一大问题。神经导航系统把病人术前的影像资料与术中病人手术部位的实际位置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由于它准确地显示了中枢神经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病灶的空间位置及其毗邻,因此,神经导航系统不但可应用于包括活检在内的所有手术,而且还能够帮助手术者完成许多复杂而精细的操作,将正常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的不必要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厦门市中山医院、协和医院和福州总医院先后引进了神经导航系统,并开展了导航辅助下神经外科手术,据查新,截至2006年6月,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已经开展了389例神经导航辅助下手术,报道例数全省最多,病种包括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转移瘤、颅咽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网织细胞瘤、生殖细胞瘤、颅内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等。299例脑肿瘤全切除279 例,占93.3 %;46例动脉瘤全部夹闭成功;44例脑AVM中全切除40例, 4例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
2.1.3 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取得全面发展
脑血管病病情复杂,其破裂出血后危害甚大,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是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病以高血压脑出血、脑动静畸形和颅内动脉瘤以及缺血性脑病为主。目前全省各地县医院基本开展了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出血量多少和部位等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治疗策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案也从早期单纯扩大骨瓣血肿清除术和锥颅血肿清除术发展到现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立体定向血肿清除、神经导航血肿清除、显微镜和内窥镜辅助手术清除血肿等多种手术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神经、血管以及重要结构的损伤,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目前省立医院、协和、附一、福州总医院和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地市级医院已经全面开展了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在90年代中期就率先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教授应用了“锁孔”入路夹闭动脉瘤手术,目前我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动脉瘤手术治疗经验。同时,对于动脉瘤介入治疗也取得较好的开展,各省级医院神经外科也相应成立了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组,这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更多的选择。
2.1.4 新设备应用,丰富了神经外科的治疗手段
1998年开始,协和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脑肿瘤的伽玛刀治疗,截至2006年12月,已经积累了4352例颅内疾患伽玛刀治疗病例,病种涵盖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功能性疾病等,其中2880例获得了较长时间的随访,疗效满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省立医院先后开展了脑细胞刀治疗帕金森氏病,取得预期效果;福州总医院开展了X刀治疗颅内肿瘤,积累不少成功病例。这些新设备应用,为治疗颅内疾病提供有效的补充。
2.2 全省各地神经外科队伍不断扩大,技术力量不断增强
截至2005年10月,全省现有神经外科医师近400人,现有高级职称者达80余人。许多三级医院引进了学科带头人,如泉州市第一医院引进了神经外科专业田进军主任,厦门中山医院引进田新华主任、厦门市医院引进了王占祥主任和福建省人民医院引进李会忠主任和任新海主任,这些人才的引进为发展本地区神经外科事业提供了人才保证。许多青年医师也走出去,前往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中心学习进修,回到原来单位成为神经外科技术骨干。近些年来有条件的单位还引进一些博士,为福建神经外科队伍注人了新鲜的血液。
协和、附一、总院、厦门市医院、厦门中山医院、莆田市医院等单位先后被列为福建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授予点,目前拥有硕士生导师15位,近10年已经培养并毕业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协和医院也是神经外科博士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作为唯一一名博士生导师,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自行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名。这些人才培养,为我省神经外科事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3 全省学术交流的开展和各地市学会的成立
经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批准,福建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于1991年12月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学术交流会,之后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学术交流会(1993年,南平)、第三次学术交流会(1995年,莆田)和第四次学术交流会(1998年,厦门),同期还举行了华东六省一市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这些学术活动为我省神经外科同仁提供了基础理论、临床、科研、新技术、新进展以及护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
2000年10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顺利进行第二届委员会换届选举,新一届委员会在杨卫忠主任委员带领下,团结全省神经外科同仁,开拓进取、全面开展我神经外科事业,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从2000年开始,每一年举行福建省神经外科高级研讨班,每二年举办福建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和福建省神经外科新进展学习班,每个季度在福州地区举行神经外科病例讨论交流会,这些学术活动为全省神经外科大夫提供较好的交流平台,有力推动全省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
2.4 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蓬勃发展
2005年10月10日―15日,福建省第八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首届闽台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于在美丽的漳州花博园胜利召开,由台湾医事联盟理事长高明见教授和台湾神经外科联盟理事长黄棣栋教授组成的台湾医师代表团应邀参加本次首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来自全省各地265名神经外科医师与台湾宝岛的21名医学专家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国际神经外科发展趋势和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发展状况。大会共收到373篇海峡两岸高质量医学论文, 内容涵盖显微神经外科、导航、内镜、血管内、锁孔、放射、分子神经外科、神经影像以及神经外科护理等,大会设专题讲座及讨论、大会发言、大会交流,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介绍与展览等。16位台湾医学专家和56位我省医学专家在大会作了精彩的发言。本次大会有力地推动我省神经外科学术的发展,促进闽台神经外科的学术交流,促进和加强全省及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工作者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会议期间,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发展相互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海峡两岸同道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原则,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与台湾医事联盟协会签订海峡两岸双方互访、互相交流协议书。这次大会还进行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换届选举并成立了第三届委员会,杨卫忠教授连任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2007年10月11日~15日,福建省第九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闽台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在泰宁大金湖畔胜利召开,台湾医事联盟理事长高明见教授再次率团参加本次第二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来自全省各地275名神经外科医师与台湾宝岛的10名医学专家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国际神经外科发展趋势和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发展状况。台湾专家带来的当今世界神经外科最新理论,引起我省神经外科大夫高度重视,尤其高明见教授提出“性胞免疫法”,是目前治疗肿瘤的最新免疫疗法,而高振兴教授介绍的“神经脊柱外科新进展”,代表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新成果。会议期间,海峡两岸专家还对“锁孔”神经外科、微创神经外科等前沿学术研究进行广泛的交流。大会还决定第三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将于2008年10月在宝岛台湾举行。
2.5 神经外科基础研究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