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6 10:37: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区治理难题及对策

篇1

[3]李瑾.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端需求――以城市摊贩问题为例[J].城市问题,2009(3).

篇2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57

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威海市把破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难点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坚持把科学指导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把公平公正和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生命线,积极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对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解决思路和措施。

1 收益均等、社区融合破解园区村工作难点

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带来的挑战,文登区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条以“社村融合、收益均等”为核心内容的确权登记颁证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确权登记时不记载家庭承包地面积、地块、区位等信息,只记载家庭共有人信息,由村委会向农户发放“村集体经济组织权益证书”,作为村民权益的证书。文登区小观镇所属南海新区整体规划的22个村全部采用此种模式,涉及农户5800户,1.5万人,家庭承包地总面积17.33hm2。由镇政府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逐年递增100元,增至3000元为止不再递增,并为其家庭成员办理失地保险,使其年满60周岁后每月享有300元的保险金。由村委会为农户每人每年发放10kg食用油、100kg面粉、25kg大米。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得到了群众拥护,确权登记颁证任务顺利完成,取得了良好成效。

2 土地股份社化解园区村土地确权工作难点有成效

针对园区发展和项目建设占地多的问题,荣成市崂山街道办事处在调研的基础上,广泛自征求群众意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解决园区村土地确权面临的难题。工作中,他们严格遵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坚持农民自愿原则,依据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以土地入股的模式,引导村民签订土地入社《申请书》,注明入股土地的位置及亩数,将农户已流转的土地,每亩折算为1股,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明确农户承包土地的股权,用股权证代替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到村民手中,由合作社对外租赁,所得租金按入股土地分配给农民。崂山街道小迟家、鲍家庄等7个村采用此种模式完成土地确权工作,群众反映良好,工作进展顺利。

3 因村制宜破解两田制工作难点

3.1 “优先确权,多寡结合”均土地

文登区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反复征求镇村2级及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建议,探索出了“确定基准、优先确权、民主自愿、多寡结合”的确权方案,其核心内容就是先对分配均等的人口地进行确权登记。

3.2 土地找差治理“两田制”

荣成市荫子镇头甲村在充分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找差的办法治理两田制土地不均问题,取得较好效果。该村在镇政府工作组的指导和帮助下,针对该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3.3 土地找利解难题

荣成市滕家镇康家村针对土地确权工作中存在的两田制问题,多次召开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土地确权方案,逐户走访农户,了解村民对这次土地确权的想法。

4 作股量化破解城郊村确权难题

文登区针对城郊村人均土地面积很少,失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加现状,坚持创新思路、统筹协调,把确权登记颁证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结合起来,把土地这一资源性资产作股量化,增加地少农民和无地农民的实际收益,既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和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又把承包经营权变成了收益权,间接实现土地收益的均等化。文登区天福办事处架子山村经村党员、村民代表表决通过,享有股权资格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每人享有1个整股,土地股权量化每400m2做为0.1份股权,耕种土地的农户人均达到400m2的不增加土地股权,不足400m2的农户,按照实有面积比例分配土地股权,无地农户每人增加0.1股,土地股权随着土地被征用的面积随时进行变更。确权登记颁证时,有地户按照实际耕种面积进行确权登记,无地户不进行土地确权登记,但记载其土地增加股份的数量。

通过积极地探索与努力,威海市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难点破解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威海市314个确权难点村的工作难点全部得到了积极梳理和有效化解,工作中很好地坚持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效保护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了农村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拥护。

篇3

一、临盘社区供暖失水现状及危害

1.临盘社区供暖失水状况

表1 2011年11月~2012年3月临盘区域供暖系统日失水量统计

供暖系统失水主要为管道漏水与用户系统失水,也就是故障或缺陷失水和人为失水。如管网维修放水及室内暖气维修放水(即部分居民因装修等原因自己更换暖气片在正常供暖时泄露,需放空 整栋楼系统内的水方可正常维修)属于故障失水,用户私自放水属人为失水。

2.供暖失水造成的危害

暖网失水造成的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主要由原水成本、加热水的燃煤损失和耗电损失、水处理成本和人工维修成本等组成。间接损失主要是由于失水造成系统失调、系统补水造成的供暖温度降低对收费工作的影响、加速水泵等设备老化及对单位形象的影响的间接损失。

二、临盘供热系统失水的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供热系统完全封闭,供热系统压力处于稳定工作状态,但是由于管网中管道和附件的热水泄露或热水体积在发生变化,造成供热系统工作压力下降,所以需要向系统内补水,也就是系统失水。要加强失水治理,标本兼治,就要从对供热系统稳定的影响要素入手,用系统枚举方法找出产生失水的原因:

1.教育、宣传不够;

2.巡视不到位;

3.缺少系统分析,培训不够;

4.失水位置隐蔽复杂;

5.检查、处罚措施不够;

6.部分时段供暖质量差,用户私自防水。

三、治理供暖系统失水的对策

1.加强人员教育与人员管理

1.1对各级人员进行失水危害和治理失水重要性的专题教育;

1.2确定失水控制指标,制定发现失水奖励和责任失水的处罚规定;

2.优化运行管理和操作方法,保证管网查漏和防范效果,使管网处于完好和可控状态

2.1提高管网水质管理要求,完善水质管理规定,及时检测循环水质,除保持合理的PH值8.5-9.5;

2.2形成换热站暖网用户的链式管理体系,提高供暖生产的管理水平。

2.3在管网检修和检查基础上,加强原始数据和情况积累,总结经验,分析现状,确定供热检查与抢修预案;

2.4把查漏时间放在非运行期集中进行,打歼灭战,采取满水查找等方法,集合改造尽量采取明铺设管道方法;

3.加大计量和统计控制力度

3.1安装流量计,精细管理。对各回路加装流量计,根据每条回路的流量计数据,确认重点巡查区域。失水量每天统计一次,改为每小时统计一次,进一步精细管理挖潜增效,争取更大的节水空间。通过统计数据发现,由于各支路所供热用户的性质不同,发生失水量高峰的时段也不同。如纯粹的居民用户,发生失水的时段一般在晚18:00一22:00及早6:00—8:00;而所供热用户中有餐饮、服务单位失水一般在午、晚就餐的时间。据此,除每天两次的常规巡检外,由队干部带头在失水量高峰时段加密巡视。此外,还发现日失水量与室外温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即当室外温度升高时,日补水总量亦相应的减少。因此,以临盘社区为例,在运行季中期每小时补水量超过9方,后期每小时补水量超过7方,立即组织突发巡线;

3.2加强部分暖气不热等原因住户回访工作,减少住户私自放水;

3.3加强失水工作的对比分析状况,使用数据分析查找目前失水情况,及时上报;

4.坚决打击用户放水现象,进行广泛宣传和稽查

4.1结合测温、维修服务检查用户供热设施,制定用户设施检查制度,填写用户设施检查记录;

4.2对居民加强放水危害性和相关处罚政策的宣传;

4.3供暖前期,两次对主管网的各处和入户的过滤器进行集中清理,以消除过滤网堵塞对暖气不热的影响;同时,对部分不热区域也落实针对性处理。如:进行单线拆冲试验以解决支线进出水闸门的堵塞情况;

4.4供暖前期,即进行暖网冷态循环,并对各住宅楼进行三次集中排气。根据居民供暖回访调查情况开始集中解决暖气不热的会战,解决部分楼房因暖气片堵塞严重导致的多年不热的难点问题;

4.5供暖管网中加入臭味剂进行防盗水。

四、供暖系统失水治理效果

表2 2012年11月~2013年3月临盘区域供暖系统日失水量统计

1.经济效益

供暖初、中、后期的失水量比实施前共降低了5345方,直接减少损失约11.67万元。

2.社会效益

篇4

一、街道重点调研课题

1、街道发展资金平衡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要点提示:针对街道建设发展资金流量大、平衡难的现状,围绕街道长远发展建设资金平衡要求,分析街道资金平衡现状,提出街道短期以及长远发展资金平衡的途径和对策。

2、在太湖新城快速推进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稳心留根工作。

要点提示:围绕太湖新城建设,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难题等方面,提出思路与措施,提升稳心留根的实效性。

3、街道功能业的布点、策划与争取。

要点提示:根据太湖新城规划要求,统筹考虑街道范围内功能业的布点,提出项目策划争取的途径及建议。

4、提高街道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效益的研究。

要点提示:在总结街道集体资产清查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思考分析制约街道集体资产运行效益的各类因素,以“规范、完善、有序”为要求,从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入手,研究提出加强管理、提升效益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

5、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内涵的思考。

要点提示:以全力打造与新城核心区相吻合的建筑精品为目标,从建筑的形态、建筑的品质、建筑的内涵、环境的协调等方面,研究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水平的策略。

6、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思路与对策。

要点提示: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制定城市管理的目标,以及思路举措,切实提升街道城市管理水平。

7、社区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要点提示:按照现代化城市新型社区的要求,研究街道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创新上提出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措施。

8、促进街道、社区集体财力稳定增长的方法与途径。

要点提示:随着太湖新城快速推进,街道也将处于加快发展的最后机遇期,突出以项目为抓手,对如何促进街道、社区集体财力稳定增长提出思路和对策。

9、打造街道社会事业亮点品牌。

要点提示:围绕为辖区居民提供给高质量、高水准的配套服务,重点研究如何抓好社会事业的发展,分析现状,提出打造社会事业品牌亮点项目的思路与途径。

10、在转型转轨条件下的干部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

要点提示:在分析街道现有干部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围绕转型转轨的新要求,按照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目标,提出街道中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1、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要点提示:针对当前工作对干部队伍提出更高要求的实际,治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慵懒散慢等作风,明确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的要求,研究推进落实的思路、举措。

12、提升街道内外宣传影响力。

要点提示:结合街道实际,重点从题材挖掘,宣传报道,建立机制等方面入手,研究提升街道内外宣传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

13、街道维稳工作机制研究。

要点提示:针对街道目前维稳现状,在分析原因基础上,按照“一般问题不出社区,突出问题街道解决”的原则,重点研究如何加强矛盾预防、化解、稳控工作,建立维稳工作新机制。

二、社区发展特色课题

各社区要着眼明年发展以及自身的发展特色,调研本单位明年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不要面面俱到,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亮点、可供操作,调研题目自定。

三、相关要求

1、调研课题要紧密结合街道实际,突出明年工作重点,体现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各调研课题的分工领导要高度重视,对调研课题认真研究和部署,抓好调研中的把关、协调、组稿等工作。

篇5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23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02

0 引 言

现阶段,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其各要素中,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民生之需,是实现社区善治的主要着力点。

概括而言,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无差别的向社区人群提供卫生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公共医疗资源、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提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的卫生服务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突厣缜”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居民看病的主要模式。广州具有庞大的城市人口规模、密集的人流、物流和多元化的移民结构,外来移民的增多都为其医疗保健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尝试解答以下问题:广州非洲人在治疗日常疾病时首选的就医渠道是什么?是否符合“小病到社区”这一模式?影响他们选择就医途径的因子有哪些?他们对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状况如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将如何与NGO合作以提供便利的就医体验,满足其民生之需?

1 非政府组织参与涉外社区医疗服务的研究综述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州已成为中非经贸和人员往来的重要城市。广州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在广州市居住的非洲人口共1.6万人,常住非洲人口约0.4万人。他们主要集中于4个片区:小北路、三元里、番禺和东圃。相较于位于我国其他城市的国际社区,广州非洲人聚居区具有流动性大、非法居留者多、经济收入相对不稳定、多质态等特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广州的非洲人聚居区,目前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非洲人在广州生存的空间状况;第二类是从社会支持方面分析他们在广州的社会关系;第三类是以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广州的生存状态;第四类是以移民理论的角度阐述他们在广州的适应问题。然而,在学界已有的关于广州非洲人的研究中,有关该群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及供给问题――包括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软环境、外语、医疗技术、服务环境、服务方式等的研究尚属空白。

而在关于社区医疗服务的研究中,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内患者,缺少针对外来移民的就医需求的研究,研究范围大多局限于探索影响社区患者选择就医途径的因子。此外,NGO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展合作这一创新路径也未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多数学者集中研究NGO与政府、市场和社区成员的互动关系。

2 广州非洲人社区医疗服务的供需状况

2.1 广州非洲人社区医疗服务供给状况

以小北路社区为例,小北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该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职称偏低等问题。在越秀区小北路一带,主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洪桥街和登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实地走访两个卫生服务中心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本小组得出初步的调研结果:首先,在医疗手续和费用上,广州非洲人看病时提供护照后即可就医;其次,在语言问题上,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配备有1-2名掌握英语的医生负责翻译;最后,在医疗服务内容方面,除了为广州非洲人治疗日常小病之外,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提供有体检、疫苗注射等服务。而被推荐为登峰街常住非洲人定点服务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则主要提供内科、妇科、针灸、减肥等医疗保健服务。

2.2 广州非洲人社区医疗服务需求状况

为了以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理解他们对社区服务中心的体验,找出他们选择就医服务时潜在的决定、观点和动机,本小组采取深度访谈法,在天秀大厦一带用便利抽样法抽取32位在本地有就医经历的广州非洲人在咖啡馆、天桥和公交车站附近进行访谈。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围绕4大部分设计了8个主要问题,涉及就医渠道、选择不同渠道时考虑的因素、就医障碍和对改进医疗服务的建议。除了这4大类有关医疗服务的问题之外,访问提纲还涉及受访者本人情况的问题,包括居住时长、从事工作和收入水平等。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是否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与交通情况、医疗费用、药品价格、对社区医院的信任程度等因素相关。首先,在就诊状况方面,18.75%的非洲人在患有一般常见病时会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就诊,其原因为价格便宜(66.7%)、就医流程简单(16.7%)、离家近、交通方便(16.7%);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存在语言障碍。53.8%的非洲人认为在就医的流程中存在交流不畅的现象,由于医院缺乏相应语种(主要为英语、法语)的翻译,因此在社区医院看病时需携带一位懂中文的友人。②信任度差,19.2%的非洲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够专业”,即医疗技术水平或医疗相对较差。③知晓度低。15.4%的非洲人不知道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5%的人不清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哪些服务功能。可见,广州非洲人在就医时存在语言障碍、对社区卫生服务缺乏了解和信任,是导致其患病后不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流向意愿方面,根据本小组在登峰街外国人综合服务中心的走访调查,广州非洲人患者倾向于选择在社区附近的私立医院或社区药店治疗,到医院就诊者基本上都是突发性急诊病人。根据本小组的调研结果,广州非洲人患有日常小病时,到综合性大医院就医的占37.5%;选择到私人诊所的占34.3%;不就诊,而是到药店购药,采取自我医疗的占9.4%。

虽然绝大多数非洲人选择在广州本地进行健康体检或治病就医,但他们仍以选择到大型综合性医院就诊居多,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利用率不足,不能完全满足非洲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3 社区医疗服务的创新途径

NGO性质的登峰街外国人服务中心位于天秀大厦北面,交通便利,人流密集。本小组在走访该服务中心时了解到,该中心每年服务7 000~8 000名外国居民,其中以非洲人为主,主要提供语言培训、文化交流、社区咨询等服务。本小组发现,在中心内设置有一个咨询台,由一名会说汉语、英语、法语、尼日利亚语的工作人员向到访的外国人提供咨询服务。工作人员表示,有的广州非洲人患有疾病时会向他们请教如何选择就医途径。

作为社区多元治理的重要主体,NGO的组织性决定了其能够承担部分的政府职能;另一方面,它的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决定了它能够高效的分配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此理论背景下,基于ν夤人服务中心的调研以及对影响选择就医途径因素的分析,本文得出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创新方案如下。

首先,扩大外国人服务中心招收志愿者的规模,丰富服务种类。针对本小组了解的外国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数量少,提供服务的范围窄的问题。本文认为,该NGO可与广州市语言类高校展开合作,为学生提供志愿时间认证,从而招收双语或多语的大学志愿者。此外,还可将职能扩展到医疗协助的范围,安排志愿者指引或陪同存在语言障碍的外国人到社区服务中心就医;同时在语言培训方面,也可为社区医生开办外语课堂,提升其外语水平。

在招收中国志愿者之外,该中心还可招收熟悉就医流程与本地生活常识的非洲志愿者为在广州生活居住的非洲人提供医疗咨询服务。通过“以外国人服务外国人”的方式,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就医流程与相关政策。

其次,开展外国人服务中心与当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合作,安排社区医生到外国人服务中心进行流动坐诊。本文认为,社区医生进入外国人服务中心为广州非洲人开展日常疾病的治疗和保健护理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为非洲人提供熟悉的就医环境,降低因“人生地不熟”而产生的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不信任感;二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内掌握外语的志愿者可为医生和非洲人提供翻译服务,缓解语言障碍带来的就医不便。

最后,加强宣传,提升外国人服务中心在附近非洲人中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充分利用网络和日常服务活动等方式,宣传外国人服务中心协助非洲人就诊的新职能,并且宣传成功案例。同时,在宣传过程中向外国人提供适当的就医选择和意见,强调理性就医。

4 结 语

非洲人在广州较低的社区服务中心利用率体现出,国内相关涉外医疗服务工作及NGO服务的相对滞后,因语言不便、信任度不高等衍生出的不良就医体验也将造成国内和国际的舆论压力。在我国复兴崛起与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认真对待非洲人在广州的医疗服务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NGO在广州外国人医疗服务工作中的功能,对我国在非洲及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国家涉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加强中非合作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舒小芳.广州市越秀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优化对策[J].护理学报,2009(13).

[2]温国d.非洲商人在广州的社会融合度及其影响研究――基于移民适应理论的视角[J].社会学,2012(4).

[3]黎莉,茅婕,林锦浩,等.广州市居民就医意向及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5(1).

[4]陈静.新形势下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16(12).

[5]李映辉,黄蕾.社会网络的社区服务协同创新机制建构与运行[J].东南学,2016(1).

[6]周浩杰.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思考[J].江南论坛,2015(12).

[7]彭建平.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管理观察,2015(18).

[8]彭建平.当前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观察,2015(15).

[9]戴民辉.江苏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进程与对策[J].中国政府采购,2013(11).

[10]王利敏.推进公共服务改革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J].学术交流,2013(1).

篇6

内部控制为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社区卫生服中心多由接到中心卫生院演变而来,多数存在内部管理松弛、信息可信度低下、数据准确性不足等问题,诸如此类问题追根究底实乃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所致,或由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不力造成。故而,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并确实落到实处,对强化机构内部控制、提升内部信息质量、促进机构发展大有卑益。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内部控制意识缺乏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可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保驾护航,然而当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程度较为浅薄,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力度不足,部分负责人视预算控制为机构内部控制,甚至否定服务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认为无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各项事务处理更为便捷,从而造成相关事务处理未能制度化、程序化,内部控制毫无严肃性可言,对机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如在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采购时,未对采购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有效分析,所有事宜均是主要负责人“一言堂”,造成部分设备采购回来后长期无法收回投入资金,使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严重。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疗制度建设方面投入的财力与精力极大,而内部控制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较为匮乏,加之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在进行风险控制时,仅仅依赖财务软件,而实际工作中一旦意外事件出现,便使内部控制失去意义,意外指出随意性较强,也使得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步履维艰。服务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后,出现意外事件,往往特殊对待,置所订立的内部制度于不顾,如临安事宜,上级管理部门规定1万元以下赔偿金额由服务中心与患者协商,这样就造成同一病种不同协商人员经办,所赔偿的金额却大相径庭。

(三)会计监督不力

制度执行是否到位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息息相关,有效的监督是保证制度深入落实的有力保障,只有在强有力的监督中,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发挥其功效,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持久发展。然而当下内部控制的不健全,使会计监督犹如空壳,而会计监督的失控,又使内部控制名存实亡。如服务站点建设方面,主管部门对招标方面无明确要求,机构确定施工队施工,由审计单位审计后支付施工款项,而内部审计完全缺失,易滋生贪污、受贿等恶劣行径,严重危害机构发展。

(四)财务人员素养亟待提高

会计制度、会计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开展离不开高素养的财务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会计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财务操作系统、收费系统等方面的信息化使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提升,然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当下的人员编制限制中,较难聘请到高素质的专业财务人才,妨碍了机构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策略

(一)加强内控治理

内部控制制度的深入落实离开与之匹配的治理结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部控制建设中,应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由服务中心单位选拔任用中层管理人员,并对单位负责,建立起党委与中层管理人员的委托关系,从产权制度上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基础保障,进而使服务中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得到强化,明确各自权利与责任,从根本上消除内部控制问题,避免重要相关事宜决策上的随意性与个人化,保证领导层面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

(二)完善内部控制机构体系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科学编制内部审计机构,担负起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评价,并使机构与财务部门分开,对服务中心负责人负责,机构具有独立性,从而确保其各项工作开展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6]。内部审计机构需制定新的审计方式,将分析与评价相结合,通过自身独立性与权威性的职能的发挥,使服务中心目标得以实现。一方面,中心其他各部门需对本部门的工作和内部控制进程进行汇报,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需对其他各部门进行审计,并对其审计进度进行评价,以推进内部控制运行。此外,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素养,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提供保障。

(三)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方面需进一步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软件系统技术与经验,升级收费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提高服务中心财务信息化水平,改善工作效率低下现状。另一方面需对高素养人才的重视,以人为本,加强对内部控制人员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内部控制意识,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并加强对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与专业素质的重视,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控制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持久健康发展,亟需改进既往的内部管理模式,加强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治理、健全内部控制机构体系、提高人员素养等措施,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逐步提高,并使之深入贯彻实施,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促进服务中心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参考文献:

[1]张丽琴.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9).

[2]盖彦芳.浅谈非营利性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经贸,2010(18).

篇7

一、背景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城市中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传统的粗放型救助与精准性需求的矛盾日益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随着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一些社会问题单靠政府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政府职能转型要求新型社会救助。

二、特点

城市新贫困人口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现实需要体现出不同的特性,社会救助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针对当前贫困群体新特点,社会救助从传统的物质温饱型救助转向社会发展型精准救助。精准救助的含义就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工介入、督导培训及第三方评估的一体化救助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首先,政府主导下的精准救助平台。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社工介入的救助框架上,并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确定救助对象。其次,社会组织参与的精准救助机制。由社会组织通过投标方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上门调研摸清贫困家庭的现状,进行科学分类评估并分析贫困原因,采用不同的服务方法。再次,社工介入,把脉救助对象问题。对救助对象进行评估分析,分析贫困的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及社会原因,制定个性化的社会救助方案。从接案开始,全面地帮助救助对象。在明确规定的社工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社工依法处理;超越社工职权范围的,立即实行转介,即移交给负有相关职能的政府部门。同时,社工还要对救助对象的生活状况进行追踪调查。

针对社会救助机制不协调、体制不畅通、社工专业能力弱等问题,督导培训并提升社工专业能力。通过督导协调配置社会资源,优化社工配置,通过专业培训提升社工服务能力和技术。最后,进行第三方评估,促进救助公平高效。从社工救助项目的设计、调研、方案进程、实施效果、项目财务的合规性、合理性等全方位介入,对项目的完成情况、服务满意率、财务情况、组织管理、综合效能五大方面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探索救助模式。

三、问题

社会救助当前还存在评价机制不够科学、救助机制不够长效、承接机制不够科学、转接机制不够精确、救助机制不够系统、退出机制还未确立等难题。如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目前社会转型在继续,救助对象在变化,用不变的评价救助标准评价变化的救助对象不够精确。同时,救助的资金有限,如何能用有限的救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保障救助的长效机制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救助的精准性也不够高,救助对象需求的复杂性与现有调查方法的局限性还存在矛盾。

社会组织的不成熟以及社工的专业性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导致承接救助工作的成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工志愿者和居委会的优势发挥不充分,社工、社会组织不能承接的社会救助,应该由更专业的机构、企业和更专业的组织转接。社会救助是项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的民政部门、以及社会组织还不足以完成社会救助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建立大民政、大救助的系统救助体系。

四、对策

社会救助的成效应体现在救助对象的有进有出,只有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才能保障救助资金的公平高效。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特提出如下建议,完善社会救助的系统科学体系。

首先,建立精准发现机制和动态评价机制。建立由民政主导、社会学、经济学和人口学组成的专家调查组、专业社工机构组成的实务督导组及居委会志愿者等社会治理创新团队,对救助对象实施精准调查、科学分类。对救助对象给予全方位摸底调查、分析成因制定救助方案。同时,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压力有必要调整静态标准,对救助对象实施动态标准。其次,建立科学承接机制和精准转介机制。优化社工配置,建立由实务督导加专业社工机构加社区居委会志愿者的制度化的科学承接机制。无论政府主导还是专业机构参与和社工介入,都无法解决救助对象的全面需求和潜在需求,需要转介o专业的机构或企业或基金会等社会资源。这就需要挖掘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精准链接外部资源,整合一切社会专业资源,最大限度保障救助对象的困难解决。

救助工作是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政、社保等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及区内外企业,需要建立以救助对象为本的社会救助系统工程,理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救助长效机制。最后,还需要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和科学退出机制。通过完善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从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等方面进行前期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的科学评估机制,并根据救助对象的变化,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以保障救助的公平高效。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34-02

一、沈阳市旧住宅区物业管理现状

根据沈阳市最新《物业管理条例》的界定,“旧住宅区是指2000年6月底以前交付使用,房屋产权单位或者售房单位因客观原因无法履行房屋修缮责任的住宅区,以及由政府组织建设的安居、解困和回迁等住宅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初物业管理引入中国以来,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发展实践,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所有的新建商品房小区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的物业管理,物业服务的好坏成为了人们购房的重要参考,也是众多房产开发企业抢占市场的主要战略之一。

然而,与此相对的现象却是,建设于上个世纪的诸多老旧楼房、小区却无人问津,居民生活遭遇着“房屋破损、管线老化、跑冒滴漏无人管、卫生环境恼人心”等诸多难题,很多旧小区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消防设施缺失,没有封闭围墙和防盗装置,甚至缺少必要的照明设备,是盗窃以及一些暴力事件的易发地,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和谐社区的建设,是城市治理过程中重要难题。据沈阳市弃管住宅小区综合改造工程会议数据统计,沈阳市现有3 381个住宅区,建筑面积约1.61亿平方米,其中旧小区2 367个,占住宅区总量的70%。已实行物业管理的685个,未实行物业管理的2 696个,占总住宅区的80.1%,远远高于国内其他特大城市(天津为24%,上海为50%)。截至2010年12月沈阳市已完成改造的旧住宅区389个,完成改造面积1 635万平方米。但在2 367个旧小区中,还有1 978个由于各种原因成为弃管住宅区未能加以改造。如此数量的老旧小区,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广大居民的生活难题,将会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

从国内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看,以往由街道或居委会代管,或者民主自治的模式只能作为过渡,最终引入专业物业管理是旧小区改造的必然趋势。虽然近期省内很多城市(包括沈阳以及省内其他城市)开始重视对老旧小区的管理改造,也有众多的小区开始实行专业化的物业管理,但是却因为存在种种约束导致管理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甚至因为引入物业管理产生了更多的纠纷和矛盾。因此,深入了解老旧小区的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协调多方力量,切实为广大老旧小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是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沈阳市旧住宅区实行物业管理的瓶颈分析

与新建小区相比,旧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存在诸多的难题,概况起来主要包括:

1.硬件先天不足是大部分旧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及以前的住宅区,在开发建设之初规划就比较简单,配套设施不齐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再加上房屋管理主体多元化,权责不清等历史问题,导致房屋维修困难,很多房屋破损严重,管网老化。另外,很多旧小区绿化面积小、停车位缺乏,甚至没有围墙等基本的安全防护设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对如此的旧住宅区实行物业管理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所以很多物业管理企业不愿意接手旧小区。

2.产权形式复杂多样,严重影响市场化管理。沈阳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众多,最为典型的就是很多旧小区原来由国有企业开发并作为员工宿舍,产权属于相关企业。但随着市场变迁,很多企业出现了分立、合并、解散等情况,原来的房屋权属无从确认,导致管理过程中费用的承担、责任的划分、服务的水平确定等均存在诸多难题。

3.多头管理较为突出,协调解决问题困难。物业服务过程中,涉及到水暖、电、气、绿化,通讯等众多相关部门和单位,利益关系、市场关系、社会关系环环相扣。再加上房屋产权形式多样,原有的管理模式很难立即打破,房管部门、社区部门等与物业服务企业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因此,物业服务企业进驻小区后,虽然可以专业化、高效率的进行物业服务,但仍面临着与街道、绿化、派出所等部门的利益冲突。

4.业主的素质与认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旧小区居民大多为原企业职工或其家属,以老年人、低收入家庭为主,这部分人对于物业管理的认识不足,消费观念较为陈旧,并且消费能力也有限。同时实行物业管理需要全体业主或业主大会作出决定,而这些旧小区基本上没有业主组织,这样使物业企业不愿意,也很难进入旧小区进行管理和服务。

三、沈阳市旧住宅区实行物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1.行使政府职能,提供制度保障。在对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其中统一立法工作尤其重要,必须在制度上保证旧小区实行物业管理的明确性、方向性与规范性,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争议。目前,沈阳市《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旧住宅区综合改造和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旧住宅区的综合改造,对供水、供气、供热、排水等配套设施设备进行修缮和改造”。该条例为物业管理企业接管旧小区提供了一定的激励作用。沈阳市沈河区在此方面已经进行了尝试,该区每年都将投入1 000万元“物业管理资金”,用于全区15个街道下属124个社区的物业辅助管理。物业管理资金可用于扶持贫困户、以奖代补激励物业公司等,该措施可为旧小区实行物业管理提供动力支持。同时,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大都破损严重,把这些维修维护成本全部转嫁给物业公司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政府应该在此方面加大投入,提供基础资金支持。与此类似,继续挖掘政府职能部门潜力,创新服务功能。

2.开展人才战略,培养、培训高素质物业管理人才。物业管理属于服务业,服务质量的高低与服务人员的素质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物业管理过程中,因为物业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产生的纠纷为数众多,其中的专业人才缺乏是主要原因。因此,在整个物业服务行业大力开展人才战略,校企对接、再培训、资格考试等形式要加以大力推广,尽快提高物业企业以及物业行业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

3.切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理顺权属关系与管理体制。历史遗留问题包括房屋质量问题、管线老化情况等硬件问题,以及房屋产权属性、管理部门重叠或缺位等体制问题。把老旧小区推向市场,就要先解决这些固有遗留问题。

4.深入开展物业服务评价与整改活动。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将老旧小区进行专业的物业管理,都应该进行定期的评价和考核,针对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为此,依托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跟踪考核物业服务并及时改进问题,才能实现长期的合作。在此过程中,物业企业、居民、相关职能部门之间长期、高效的沟通机制建设尤为重要。

5.创新物业管理模式,多渠道多途径实现收支均衡。收支均衡是指物业公司与居民双方面达到一个收入支出长期均衡的状态,即物业公司通过收取物业费以及其他经营性业务作为企业收入,同时提供各种物业服务,在人力资源以及各种设备、原材料等方面需要支出,还要获得合理的利润。作为业主,物业费是其享受物业服务的支出,二者是否匹配,更多的体现在居民的满意度上。但是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物业企业认为收不抵支,居民则认为支出不值,导致矛盾不断。如果能够创新管理模式,物业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而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居民从自身角度更多的理解和认识物业服务的内涵,与物业企业配合,则会使物业服务更加和谐。

6.全社会共同参与,宣传学习物业管理常识。物业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的,但以东南沿海城市较为发达,东北地区在这方面的理念稍显落后,很多小区居民因为不理解物业管理的内涵而对这种花钱买服务的模式加以排斥。因此,在旧小区引入物业管理的过程中,让居民理解物业管理的内涵,并大力宣传《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以及相关地方性规则制度,让广大业主理解并接受这种管理模式,改善目前“收费难”以及“物业企业什么都应该管”的现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在此过程中,街道、社区、物业企业乃至业主委员会等都要承担起责任,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常识。

参考文献:

[1] 张沈生,朱晓凯,殷振瑶.沈阳市旧住宅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88-291.

[2] 高猛.论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研究综述与技术论坛专刊.

篇9

民政局高度重视和谐创建工作,始终把社区和谐创建贯穿于社区各项工作中。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指导各社区开展和谐创建工作。二是强化制度建设。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工作开展有指导、有落实、有考核;整合社区各方力量,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三是充分发扬社区民主。社区居委会坚持依法自治,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在社区居委换届中,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的居委会班子,团结奋进,热心为社区群众服务,为社区居民办了大量实事。社区居委会通过召开社区居民会议、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广开言路,使居民群众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积极为社区建设献策出力,自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建立完善社区组织体系,组建了社区关工委、调解委员会、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青少年帮教小组、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小组等各类组织机构,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综治维稳管理,在平安建设上有新突破

社区安定有序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有了良好的社区治安,社区建设的其他工作才能有序开展,社区居民才能安居乐业。为此,把“平安建设”作为社区工作的切入点,确立了“平安先行,整体提升”的的发展思路,平安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在每个社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实施民警社区驻点、巡防制度,确保警力下移、前移。成立综治、安全生产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社区治安情况,就社区突出、棘手问题进行商讨,研究对策。二是抓好安全防火工作。发动社区党员、干部用真心、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在辖内学校、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应急救援演练,利用社区宣传栏大力普及防火、防灾知识,提高了社区单位和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三是在平安建设上下功夫、想办法,建立“信息网”:建立社区维稳综治信息员制度,建立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辖区单位(企业)、商铺和社区居民“五位一体”的“报料网”,真正发现问题,及时治理整治隐患。

三、坚持以人为本,在社区服务上有新突破

友谊县民政局始终牢固树立“服务群众,奉献社区”的思想,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一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建有文化站、计生服务站、人民调解室、星光老年之家、家政服务中心、小公园等服务和活动场所,积极拓展家政、居家养老、医疗卫生、就业再就业等社区领域。二是积极开展社区互助活动。倡导邻里守望相助,积极组建青年志愿者、义工队伍开展助老、助学、助困活动,发动居民参与为重症儿童送温暖、为贫困地区捐款、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等活动,营造了社区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

篇10

入世一方面改变了企业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却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经营风险,企业组织结构设置、运行规则制定、治理理念正在经受空前的洗礼。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危机无时无刻不威胁着我们的企业,就连一些看上去非常强盛的企业,假如没有处理好所遭遇的危机,都可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使灾害在与该企业相关的各个领域出现连锁反应,垮得一发不可收拾。人们不得不承认:危机治理与企业正常时期的营运治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两大重点,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轨、缺一不可。

旅游企业同样挣脱不了危机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03非典”、“08雪灾”等均对中国旅游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然而我国旅游企业危机治理发展得非常缓慢,其危机治理研究与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而,加强旅游企业危机治理研究可谓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旅游企业的危机现状

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危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产品与价格危机方面

我国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对产品的开发、营销与推广下功夫少、投资不力,往往出现一家开发大家搭车的现象。产品质量标准化程度低、产品重复利用、压价竞争严峻,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产品质量低劣等,致使旅游产品危机四伏。

价格危机一般源于旅游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外部主要是由于政府的调动,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以及低价策略的应用等;在内部主要是受本身条件、实力、规模的限制,使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再就是在定价策略上,低估了竞争对手的能力或高估了顾客的接受能力等等。以上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价格策略失误,从而使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近年来,由于部分旅游企业者以低标准、低价格恶意压价,使整个行业面临价格危机。

2.信誉与人才危机方面

近年来旅游投诉事件一路攀升,黑社黑店超范围经营,非法、变相转让许可证,零团费和负团费,虚假广告,黑车,野导,回扣等现象丛出不穷,信誉危机严峻,殃及到整个旅游企业。

人才危机主要是指由于某种原因,把握核心客源、商业秘密的人员以及外联、营销方面的骨干突然流失,给旅游企业者的经营活动带来的困难。

3.财务危机方面

按照财务治理理论,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三个:流动比率、速动比率1和流动负债率2。我国旅游企业因投资于景点、景区及宾馆、酒店等硬件设施的资金较多,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所以一般认为旅游企业的流动比率为1.5、速动比率为1时,就具备了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假如比率过高,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呆滞,影响资金利用效果。流动负债率可反映一个公司依赖短期债权人的程度。该比率越高,说明公司对短期资金的依赖性越强,公司偿债的流动性压力越大,风险也越大。因此,为维持资本结构的安全,该比率不能过高,应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遗憾的是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比率普遍偏高,有的甚至达到或接近100%,对公司所有者而言,假如公司不会碰到因短期债务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情况,公司保持较高的流动负债率,可使所有者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有的公司靠举新债、偿还旧债维持长期资产占用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这必须以公司不会碰到偿债风险为条件。可见,我国旅游企业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

4.突发危机方面

“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美伊战争”、“国际恐怖袭击”、“08雪灾”等对中国旅游企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2009年的“非典”,给中国旅游企业造成旅游总收入减少2768亿元的巨大损失。旅游企业在应对突发危机方面问题严峻、亟待解决。

二、我国旅游企业危机治理对策

面对我国旅游企业的危机治理现状,我国旅游业者不仅要有竞争意识,更要有危机意识。只有企业治理人员把危机、风险治理的概念与内容融入到日常的职责和行动中去,才能在企业或自身工作面临危机时从容应对,赢得生存的空间和机会。

旅游企业借鉴危机治理理论,可以从静态对策、动态对策两方面入手应对危机。

1.静态对策

静态对策是指在组织没有发生变化或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旅游企业危机的对策。主要包括:深化危机教导、加强危机意识,采用危机公关小组,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总结等。

在市场经济中,面对竞争和各种风险,企业发生危机是常有的事,企业领导者必须深化对自身及员工的危机教导,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和临危应变救护能力。微软公司就提出,“微软公司距离破产只有十个月”,小天鹅公司实施末日治理,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危机意识。企业内部危机治理小组要十分关注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宏观与微观因素的变化,及时发现危机前兆,超前决策,争取主动,尽可能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

企业危机的前兆主要表现在:治理行为方面,如不信任部下、猜疑心强、固执己见、使员工无法发挥能力、一意孤行等;经营策略方面,如计划不周,在市场变化或政策调动等发生变化时无应变能力等;经营环境方面,如市场发生巨变、出现强有力竞争对手、价格下降等;内部治理方面,如员工情绪低落、生产计划需要调动、规章制度失效、有章不依等;经营财务方面,如亏损增加、过度负债、技术设备更新缓慢等。英国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公关》中提出以危机治理小组来应对企业危机。危机治理小组由公关部成员和高层领导直接组成,其对危机的出现、企业声誉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危机治理小组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危机预警、员工危机意识练习上。危机预警使企业能保持生产经营的健康心态,认认真真对待公众,从而在危机时刻保持主动,不致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危机练习让员工充分感触危机公关氛围,认识危机对企业的强盛杀伤力,容易培养起员工的危机治理意识,形成人人为企业着想的良好氛围,维护企业形象。

应建立起高度灵敏、正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根据捕捉到的危机征兆,制定对策,把危机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企业自我诊断,分析经营状况,客观评价企业形象,找出薄弱环节,以便采取必要纠错措施。应使预警系统制度化,把危机治理纳入旅游企业治理的核心内容,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领导,由企业公关部、市场部、企管办和信息中央组成的危机预警组织,定期开展危机预测工作,分析危机信号,制定危机防备措施。

危机总结是旅游企业危机治理的最后环节,不容忽视。危机总结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调查。对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防备和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系统调查。第二,对危机治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工作内容、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决策和处理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三,对危机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

假如每个旅游企业都能强化危机意识,引进并切实实施危机治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从危机中顺利走出,在危机中找到机会,迅速恢复生产,不断发展壮大。

2.动态对策

旅游企业的动态对策是指在组织发生变化或不稳定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危机应对措施。这里主要介绍建立虚拟组织应对危机。

旅游企业危机的原因和结果往往是行业性的,发生在某个企业的危机其传播和影响也常常具有行业性特征,一个企业的危机有可能迅速扩散和蔓延到其他企业。因此,危机的应对也必须是联合的力量,需要相关旅游企业和单位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虚拟组织是为了把握市场机遇,迅速向市场提品或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将拥有实现机遇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的相应资源集成起来形成的网络化、分布式动态组织。它随市场机遇的产生而产生,随市场机遇的实现而结束。

虚拟组织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①组织结构扁平化,可实现快速反应。②柔性化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物流程序,使创新低成本。③企业界限模糊,有助于成员企业相互学习。

目前虚拟组织的运用领域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企业和企业联合组成虚拟企业,如美国宾州的灵捷网公司;第二是虚拟组织被运用到政府行政治理方面,如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新经济委员会;第三是技术社区方面的,如硅谷的技术社区网络。这些胜利的案例对指导旅游企业应对危机很有借鉴意义。

在对旅游企业危机的组织治理中,组织向虚拟化方向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虚拟组织可使组织中的众多旅游企业风雨同舟、危险共担,一旦虚拟组织中的某个旅游企业发生危机,其他企业便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使企业挣脱危机,走出困境。

三、结语

由于旅游业的波动性和脆弱性,使旅游企业要常常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如何更好地对旅游危机进行治理是摆在很多旅游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不难看出,危机就等于“危险机会”,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如何发现、拯救、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胜利机会,便是危机治理的精髓;如何化危机为转机,便成为危机治理的最高境界,这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治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淑珍.旅游企业如何建立危机预警系统[J].职业时空,2009,14:67-68.

[2]张云波,武振业.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及其治理要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