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48: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产品策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为了提高农产品策划书撰写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应首先把握其编制的几个主要原则;
(一)、逻辑思维原则。策划的目的在于解决企业营销中的问题,按照逻辑性思维的构思来编制策划书。首先是设定情况,交代策划背景,分析农产品市场现状,再把策划中心目的全盘托出;其次进行具体策划内容详细阐述;三是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简洁朴实原则。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企业营销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深入分析,提出可行性的相应对策,针对性强,具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
(三)、可操作原则。编制的策划书是要用于指导营销活动,其指导性涉及营销活动中的每个人的工作及各环节关系的处理。因此其可操作性非常重要。不能操作的方案创意再好也无任何价值。不易于操作也必然要耗费大量人、财、物,管理复杂、显效低。
(四)、创意新颖原则。要求策划的“点子”(创意)新、内容新、表现手法也要新,给人以全新的感受。新颖的创意是策划书的核心内容。
二、农产品营销策划书的基本内容。
策划书按道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它依据产品或营销活动的不同要求,在策划的内容与编制格式上也有变化。但是,从农产品营销策划活动一般规律来看,其中有些要素是共同的。
因此,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农产品营销策划书的一些基本内容及编制格式。封面>策划书的封面可提供以下信息:①策划书的名称;②被策划的客户;③策划机构或策划人的名称;④策划完成日期及本策划适用时间段。因为农产品营销策划具有一定时间性,不同时间段上市场的状况不同,营销执行效果也不一样。
策划书的正文部分主要包括:
(一)、农产品营销策划目的
要对本农产品营销策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宗旨树立明确的观点(如: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品知名度;树立规模、优质、专业、服务的良好形象),作为执行本策划的动力或强调其执行的意义所在,以要求全员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共同努力保证策划高质量地完成。
企业营销上存在的问题纷繁多样,但概而言之,也无非六个方面:
>企业开张伊始,尚无一套系统营销方略,因而需要根据市场特点策划出一套农产品行销计划。
>企业发展壮大,原有的营销方案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因而需要重新设计新的农产品营销方案。
>企业改革经营方向,需要相应地调整行销策略。
>企业原营销方案严重失误,不能再作为企业的行销计划。
>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原经销方案已不适应变化后的市场。
>企业在总的营销方案下,需在不同的时段,根据市场的特征和行情变化,设计新的阶段性方案。
如:首先强调“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不仅仅是公司的一个普通产品的市场营销”,然后说明农产品营销成败对公司长远、近期利益对长城系列的影响的重要性,要求公司各级人员及各环节部门达成共识,完成好任务,这一部分使得整个方案的目标方向非常明确、突出。
(二)、分析当前的农产品营销环境状况
对同类产品市场状况,竞争状况及宏观环境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它是为指订相应的营销策略,采取正确的营销手段提供依据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此这一部分需要策划者对市场比较了解,这部分主要分析:
1、当前市场状况及市场前景分析:
①产品的市场性、现实市场及潜在市场状况。
②市场成长状况,产品目前处于市场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上。对于不同市场阶段上的产品公司营销侧重点如何,相应营销策略效果怎样,需求变化对产品市场的影响。
③消费者的接受性,这一内容需要策划者凭借已掌握的资料分析产品市场发展前景。
2、对产品市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是对影响产品的不可控因素进行分析:如宏观环境、政治环境、居民经济条件,如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心理等,对一些受科技发展影响较大的产品(如:计算机、家用电器等产品)的营销策划中还需要考虑技术发展趋势方向的影响。
(三)、市场机会与问题分析
农产品营销方案,是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策略的运用,因此分析市场机会,就成了农产品营销策划的关键。只是找准了市场机会,策划就成功了一半。
1、针对产品目前农产品营销现状进行问题分析。一般营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表现为多方面:
>企业知名度不高,形象不佳影响产品销售。
>农产品质量不过关,功能不全,被消费者冷落。
>农产品包装太差,提不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农产品价格定位不当。
>销售渠道不畅,或渠道选择有误,使销售受阻。
>促销方式不务,消费者不了解企业产品。
>服务质量太差,令消费者不满。
>售后保证缺乏,消费者购后顾虑多等都可以是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针对产品特点分析优、劣势。从问题中找劣势予以克服,从优势中找机会,发掘其市场潜力。分析各目标市场或消费群特点进行市场细分,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尽量予以满足,抓住主要消费群作为营销重点,找出与竞争对手差距,把握利用好市场机会。
(四)、农产品营销目标
营销目标是在前面目的任务基础上公司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即农产品营销策划方案执行期间,经济效益目标达到:总销售量为万件,预计毛利万元,市场占有率实现。通过市场分析,找出市场机会,提炼自身优势,确定销售目标。例如确定的目标市场:以行业销售为主(利润和稳定市场)、渠道销售为辅(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行业主要主要系指工矿,交通,建筑,消防,制造,工厂等有一定采购规模的目标客户;渠道销售主要系指区县级的加盟或者商。
(五)、农产品营销战略(具体行销方案)
1、农产品营销宗旨:
一般企业可以注重这样几方面:
>以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攻势顺利拓展市场,为产品准确定位,突出产品特色,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
>以农产品主要消费群体为产品的营销重点。
>建立起点广面宽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宽销售区域等。
2、农产品策略:通过前面产品市场机会与问题分析,提出合理的产品策略建议,形成有效的4p组合,达到最佳效果。
1)农产品定位。产品市场定位的关键主要在顾客心目中寻找一个空位,使产品迅速启动市场。
2)农产品质量功能方案。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市场生命。企业对产品应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3)农产品品牌。要形成一定知名度、美誉度,树立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品牌,必须有强烈的创牌意识。
4)农产品包装。包装作为产品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需要能迎合消费者使其满意的包装策略。
5)农产品服务。策划中要注意产品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3、价格策略。这里只强调几个普遍性原则:
>拉大批零差价,调动批发商、中间商积极性。
>给予适当数量折扣,鼓励多购。
>以成本为基础,以同类产品价格为参考。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若企业以农产品价格为营销优势的则更应注重价格策略的制订。
4、销售渠道。农产品目前销售渠道状况如何对销售渠道的拓展有何计划,采取一些实惠政策鼓励中间商、商的销售积极性或制定适当的奖励政策
5、广告宣传。
1)原则:
①服从公司整体营销宣传策略,树立产品形象,同时注重树立公司形象。
②长期化:广告宣传商品个性不宜变来变去,变多功能了,消费者会不认识商品,反而使老主顾也觉得陌生,所以,在一定时段上应推出一致的广告宣传。
③广泛化:选择广告宣传媒体多样式化的同时,注重抓宣传效果好的方式。
④不定期的配合阶段性的促销活动,掌握适当时机,及时、灵活的进行,如重大节假日,公司有纪念意义的活动等。
2)实施步骤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①策划期内前期推出产品形象广告。
②销后适时推出诚征商广告。
③节假日、重大活动前推出促销广告。
④把握时机进行公关活动,接触消费者。
⑤积极利用新闻媒介,善于创造利用新闻事件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
6、农产品营销具体行动方案
根据策划期内各时间段特点,推出各项具体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要细致、周密,操作性强又不乏灵活性。还要考虑费用支出,一切量力而行,尽量以较低费用取得良好效果为原则。尤其应该注意季节性产品淡、旺季营销侧重点,抓住旺季营销优势。
(六)、农产品策划方案各项费用预算
这一部分记载的是整个营销方案推进过程中的费用投入,包括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总费用、阶段费用、项目费用等,其原则是以较少投入获得最优效果。
(七)、销售增长预测与效益分析
生态农产品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产出来的无害的,营养的、健康的农产品。它包括蔬菜瓜果,大米小麦、鸡鸭鱼肉等各类农产品。
1.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现状
1.1种植面积普遍较小
要想开成生态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种植面积必须足够大,否则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一旦规模上不去,生产成本就难以下降。当前,青岛市的生态农产品种植园以及种植区域面积普遍不大,比如位于莱西市店埠镇政府东200米的青岛颐泰源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其种植总面积700余亩,其中大棚占地500余亩,牧场占地180亩,总投资3000万元。又比如青岛菜源农贸有限公司,它是集蔬菜生产、加工、配送一条龙服务的综合发展公司,以绿色食品生产为基础,成为青岛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供货平台的主要供货单位之一。公司目前拥有即墨七级、城阳郝家营,胶南胶河博洋、胶州九九农业园等四处蔬菜基地总面积2000余亩。又比如位于平度市万家镇的平度市陈氏兄弟养殖基地,它占地4.5万平方米,投资2000余万元,饲养蛋鸡8万多只;集蛋鸡养殖为主,科学经营管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企业。2010年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又比如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办的夏庄田园,包括四季花果园、红雨农业生态观光园、沙沟葡萄庄园、花木大世界、法海寺生态农业观光园、白沙河生态农业示范园、中兴现代农业示范园、菜盛源蔬菜种植基地等,但这些种植基地面积普遍都比较小,大部分都在500亩左右,形不成规模化效应。
1.2生态农产品的价格普遍较高
如果生态农产品不能够形成产业化生产,则其种植成本和生产成本将很高,再加上高昂的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以及超市进入成本,其价格一定不会低。
从表1可以看出,生态农产品的重要的一个类别绿色农产品其价格普遍比普通农产品的价格要高,大部分价差在2倍左右,而且有些生态农产品的价格差在3倍以上,比如白菜是青岛市民的主食蔬菜,一般来说普通白菜的价格在1斤一元左右,而绿色大白菜的价格却高达3.6元1斤,已经超出了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又如鸡蛋,如果是普通鸡蛋,价格基本上在4.90元左右,而绿色鸡蛋其价格基本上在13元左右1斤。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价格还是偏高。
1.3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青岛市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如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但知名品牌的数量仍然偏少,品牌的附加值仍然较低。表2是山东省和青岛市一些生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青岛市的农产品品牌数量较多,但高知名度的品牌较少,绝大多数生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都在中等及以下。而山东省内较高知名度品牌的生态农产品数量明显较多,说明青岛市在创建高知名度农产品品牌方面力度仍显不足,需要在以后进行大力培育。
1.4销售渠道较为单一
根据实地调查得知,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集中在大型超级市场里,比如在城阳地区,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春阳路大润发超市、家佳源超市、长城路大润发超市、国货超市,利群超市、利客来超市也有一些生态农产品销售,但数量和品种较少,其他分销渠道很少或没有,如城阳蔬菜批发市场、城阳水果批发市场、城阳水产品批发市场大部分都分销普通农产品,生态农产品的分销很少。同时在大量的小区便利店里也很少见到生态农产品的影子,因此,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的分销渠道存在一定的问题。
1.5促销力度略显不足
青岛市各生产和经营生态农产品的企业在促销方面做的略显不足,在传统的四大广告媒介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中进行广告促销的企业很少,尤其在电视广告中几乎见不到生态农产品的促销,我们知道,电视是受众人数最多的传播媒介,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的消费者,青岛地方电视台是面向青岛地区的消费者,然而,在电视广告中很少见到农产品的宣传。固然,电视广告的费用较高,但采用电视广告也会带来巨大的消费者效应,在这方面,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经营企业做的略显不够。此外,报纸也是青岛市民经常阅读的一种大众媒介,但在报纸上同样很少见到农产品的广告和促销活动,从而也间接影响了生态农产品对大众消费者的传播作用。当前,新型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包括网络媒介、微信媒介、车身广告媒介等,但是,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媒介对广大的消费者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从而限制了生态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2.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策略
青岛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从事生态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提高他们种植和经营的积极性,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收益,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生态农产品的产业化中来,让他们得到一定的实惠,减少各类审批环节,大力简政放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从而切切实实地降低企业的各类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充分发挥企业家的才能,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加以调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效率、增加生态农产品产量,充分满足青岛市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2.1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补贴力度
青岛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虽然我国在2006年1月1日起就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在种子采购、农业机械采购,以及经营、流通等许多环节补贴力度仍然不够,尤其是在销售环节,目前的费用很高,包括高昂的物流成本、人工成本、水电成本、冷藏冷冻成本、进场费等,有些费用根本无法降低下来,属于刚性费用,如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要想降低成本,只有加大补贴力度,使得生态农产品的价格降低到青岛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2.2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青岛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每年有计划地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生态农业专用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食品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方面。支持那些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区域带动能力大的生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种植和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和规模化水平。各级农业、林业、农机、畜牧等部门的资金要向生态农产品开发倾斜,确保一定比例的投入。
2.3推动生态农业向优势产业区集中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28
0 前言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保证农产品市场的有效供给及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苏州作为鱼米之乡,农产品种类丰富,目前已形成了以优质稻米、蔬菜、生猪、家禽、水产等为支柱的优势产业群。农产品流通连接着生产与消费,但由于苏州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当前农产品供应日趋丰富的同时,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加上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和产销对接,导致部分农产品滞销,“买贵”和“卖难”现象屡屡发生。另外,由于农产品集散市场布局不合理导致流通环节过多,以及由于仓储、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导致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造成农产品中间流通成本上升,结构性供需矛盾严重。而农民面对“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既要承担农业生产的各种风险,却又不能从农产品价格的升高中获取利益,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必须为农产品生产主体和市场之间搭建多种形式的对接平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优化策略以有效促进农产品市场的顺畅流通。
1 苏州农产品生产方面的优化策略
1.1 培育专业化的生产主体
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方面,应培育更加专业化、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以满足现代流通的要求。生产主体既包括农户,也包括农业合作社及农业基地。对于农户应加强鼓励、教育和引导,通过国家的补贴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使农户们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掌握现代农业技巧,使进城务工人员有热忱返乡务农或创业。对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引导合作社向正规化方向发展。鼓励多个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以扩大经营规模和增加产品的多样化。其次,加强合作社的能力建设,通过示范社建设和加大培训、财政支持等手段,支持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分级、包装,进行品牌化经营,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更好地完成产销对接。
1.2 建立规模化的生产组织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组织规模小的特点,应鼓励零散农户以土地承包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组织或者农产品基地,进而深化土地合作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对接能力,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夯实产销对接基础。或者建立农业产业园,实现农产品生产聚集,优化资源配置,统一规范管理。
1.3 推广科学化的生产方式
大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科学化,加快成果转化。一是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可以加大生物技术引进应用力度,发展生物育种、生物食品、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提高生物科技农业覆盖率和产品竞争力。二是与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和对接。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团体等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效合作,创办科研试验基地,实现成果转化。三是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改良。在原有农产品发展不理想的情况下,引进新品种试验,发展种苗基地化,进行良种繁育,进而扩大商业化生产。四是加强地方资源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开发。对苏州特有的西山柑桔、太湖三白、水八仙、地方家蚕、碧螺春茶等农产品资源设立科学保护地和资源库,加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稻米、特色畜禽、特种水产和经济林果进行科学保护开发。
2 苏州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优化策略
2.1 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流通的过程其实就是物流的过程,包括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和运输配送过程。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效率,影响产销对接时间,资金周转率及产品的耗损率等。因此从政府层面各部门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包括公路建设,车辆的购置,站场的完善,仓库功能的优化等,尤其是二级批发市场或者三级批发市场,应该增加其冷链仓储设施建设,提高冷链方面知识培训,部分连锁超市冷链设施不够齐全,市场零售人员专业化知识培养也有待加强。其次配送方面的服务质量水平也应该提高,减少配送途中的损耗。推广农业物流专用运输车的使用,大力发展特种专用车辆和重型专用车辆,逐步减少柴油使用量和尾气污染排放量,实现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的绿色配送,并根据农产品不同种类的不同需要,在运输车上建设必要的低温库、冷藏库,推进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配送的发展。
2.2 完善冷链运输体制
农产品运输,很大部分集中在生鲜农产品上,如水产,禽蛋肉,水果蔬菜,鲜花绿植等,这些物品在运输过程需要保鲜,且容易枯萎腐烂,这就需要在整个运输配送和仓储体系中,运用冷链技术,保证温度的控制。建议苏州交通部门在各收费站开通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的“绿色通道”,免征过路费,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通行,减少在运输途中的滞留时间。目前苏州本土的一些特色农产品已与顺丰物流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东山枇杷、凤凰水蜜桃、洞庭碧螺春、阳澄湖大闸蟹等。因当季水果保存周期短,苏州的顺丰物流公司特地成立水果运输部门,通过全程一站式冷链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新鲜的水果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全程冷链的运输方式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使其知名度和客户群面向全国。其他生鲜农产品也应以顺丰冷链运输为榜样,采用冷链运输方式,扩大销售范围。
2.3 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农产品的产销衔接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可以通过短信推送、电视固定频道定点播放农业新闻、开设本市农产品网络链接、菜市场电子屏幕等方式来提供农户们关于订货、储存、运输以及消费者们的需求等信息,让农户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农产品的市场行情,指导农户们根据市场实际需要来进行判断并实施生产,从而缓解农产品的无效物流的现象,增加农户们的生产收益。政府部门和三大运营商可以进行合作,定期将相关的农产品信息通过短信的形式发送到相关农户的手机里,农户可以通过相关的手机订阅查看,另外与电视台进行合作,进行定期的电视直播讲座,为农户讲解相关的销售手段与渠道。其次,政府在官方网站上建立农产品相关的信息链接,供农户们及时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
3 苏州农产品营销方面的优化策略
3.1 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直销平台,实现产销一体化
为了促进生产与消费更好衔接,可以通过建立电商平台的方式实现产销一体化。在整个环节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参与其中,实现线上线下运行方式的有机结合。网站形式应该多样化,既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浏览订购,也可以开发手机APP供消费者浏览选择,这样一来消费者可以直接在平台上选购自己所需农产品,节省了去菜场或超市选购的时间,简单方便。生产基地接收到消费者的订阅信息后统一进行线下配送,或直接送至门户,或在小区内部设立格子冷柜领取站,消费者可刷卡进行领取操作,也可输入密码领取操作。电商直营的方式不仅扩大了销售范围,而且有利于实现顾客依赖和忠诚,为长久销售扩展了人群。
3.2 拓展产业链,壮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
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流通主体。“基地+加工+直销”模式主要是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应用、组织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养殖基地建立货源供给关系,积极开拓市场建立稳定的公司直销渠道,在储藏、加工农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适应规模化运营的现代物流配送能力。首先,联结基地,建立定向收购关系。龙头企业与种养殖基地建立农产品购销合同,提供统一的技术培训,指导其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高质、稳定、安全和健康。其次,以市场为导向,拓宽销售渠道。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种养殖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增强产品的特色化和个性化,提高竞争力。利用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积极与大中型连锁超市及加盟店建立定向供应关系,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增加销售终端消费者类型,除了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基对接外,还可以增加农校对接,农医对接,农消对接的模式,实现销售范围扩大化。
3.3 发展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苏州农产品应借鉴其他地区和产品的品牌化经验,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重点提升碧螺春、阳澄湖太湖大闸蟹等一批原产地品牌保护,开发苏太猪、梅山猪、太湖鹤等一批特色优质资源品牌,关注东山枇杷,西山杨梅,碧螺春茶叶和蚕丝等,将各品种依据产地及品质进行品牌化建设,注册商标,提高其知名度。加大产品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市场份额大、信誉度高、影响面广的优质品牌农产品。同时融入“绿色低碳环保”的品牌思想,实现生态化经营。
3.4 开发农产品旅游观光园,打造创意文化产业
开发农产品生活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开发文化功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农产品产销市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开创新商机,新市场,和消费的新时尚。如苏州可以建立农产品生态产业园,农家乐,或者举办草莓、水蜜桃等的采摘活动,开创采摘节吸引顾客。由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牵头,不定期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推出一些创意性农产品及农产品包装,如茶壶南瓜,迷你西瓜,连体枇杷,带字桔子,特大寿桃等的展示,吸引外界投资商及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外通过姑苏文化,诗词歌赋,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等引领消费者在观光的同时,享受文化的熏陶,在欣赏和了解农产品的同时,推广姑苏文化。
4 结论
总之,苏州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产供销各方面协调努力,只要苏州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提高标准,扩展规模,壮大龙头,拓宽市场,培育品牌,积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那么农村转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资优化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苏州市行政管理学会.城乡一体化建设苏州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
[2]张西华.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实现途径研究[J].甘肃农业,2010,(12).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4-0021-02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从早期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到前期的“糖高宗”,再到最近的早籼稻、棉花、食用油等全线涨价,自2012年以来,农产品涨价态势已有“全面开花”之势。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12月以来,猪牛羊肉和鸡蛋价格持续上涨,蔬菜价格涨幅较大。2012年12月底,农业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中有25种价格上涨是连续第9周上涨,累计涨幅高达483%。另外,众多地区的菜农面临菜价低、销售难的问题,先有四川、河南的莴苣、芹菜,后有山东的卷心菜等因鲜有人收购而大面积烂在地里。田间收购的低价和终端销售的高价固然有菜农种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流通环节的不合理因素导致的成本过高也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农产品现有的流通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改善并改进当前我国农产品的流通状况。
1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
农产品价格除受生产因素影响外,流通过程的成本费用上涨也成为拉升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推手。我国目前农产品流通模式比较复杂,农产品从农户转移到最终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流通节点较多。蔬菜从农民“菜园子”到市民“菜篮子”,一般要经过“菜农—小贩—产地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小贩—市民”等多个中间环节,每个环节至少加价5%。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由于繁杂的进场费、摊位费、城管费、工商管理费、卫生管理费等,导致农产品价格飙升,有时菜价会上涨一倍。
据商务部数据,农产品流通的每一环节至少加价5%到10%,几个环节合计加价可能超100%。一般而言,农产品流通大致要经过4个环节: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售地市场批发和终端零售。我国目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如下图所示。
2 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产品流通渠道复杂
我国农产品的流通主体和流通渠道模式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流通渠道过多,这是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国农业经营现状是小生产对大市场,零散式的生产和销售导致市场竞争力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产品营销的重要阻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格局,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使得农户很难与销售商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1]
22 农产品的市场辐射力较弱
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半径较小,大多数的农产品销售都有较强的地域空间限制,产品外销的数量较少,多数在产地附近销售,使得农产品在靠近产品的市场供应过剩,而在远离产地的市场又面临产品短缺的局面。[2]
23 流通渠道加工、物流、信息等技术落后,降低农产品价值
由于加工技术落后,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以初级产品或粗加工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的部分附加价值得不到实现;农产品储藏保鲜条件差,冷链流通普及程度不高,农产品时间价值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运输和装卸技术简单落后,农产品难以获得较高的场所价值;农产品包装简陋,使得农产品档次低、形质价值不高。
24 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落后
一是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一些市场仍然采用传统的板报、广播等方式少量的有关交易品种和价格的信息,甚至有的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导致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我国农产品市场规模大多小而分散,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尚未形成价格集中形成机制,使得农户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缺乏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生产又缺乏市场信息指导,导致农产品流通滞后于生产。
3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优化策略
31 大力推广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3]通过订单式的生产和采购,省略流通渠道的中间交易环节,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生鲜产品的损耗,有利于农民增收,降低终端的生鲜农产品价格,而且从长远看还有利于促进生鲜农产品生产标准化、高效化和无公害化。[4]
32 加强农产品产地农村合作社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社模式主要有产业主导式和政府主导式两种。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的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减少交易成本,保持零售终端高品质农产品的持续供给,有效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同时,合作社的模式还能提高农民收入。以广东省为例,合作社成员收入普遍比当地农民收入高15%以上,示范合作社农民增收更是比非成员高出20%以上,带动效果明显。[5]
33 应用物联网技术,促进农产品智能化流通
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农产品物流需要依靠现代物联网技术来开辟新的流通渠道。通过建立农产品智能溯源系统、食品安全运输检测系统、安全存储系统、智能交易系统,实现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快速、高效的共享和互换,推动农产品产业链各链条的转型和升级,形成农产品生产者、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多赢的局面。
34 拓宽销售渠道
除了传统的实体店或农贸市场销售以外,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流通技术,建立产销衔接的网上交易平台,打破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贸易模式,将原来少量的、地理分布分散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另外,交互式的销售方式,使农民能够及时地获取市场反馈,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稳定的顾客群。
35 加强政府监管
在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流通环节众多固然是原因之一,“最后一公里”的诸多费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取消某些不合理费用的征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杜绝市场的垄断管理。
36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
要实现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优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必要条件之一。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和有序,其手段主要是行政指令和法律法规。必须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的立法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规范渠道管理,完善农产品流通制度环境,培育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政府可以通过搭建网上交易平台、组织订货会、推介会、建设专业批发市场等举措,扩大农产品对外的输出量和流通量,带动地方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2011年商务部加强了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探索建立覆盖全国农村的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以信息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新农村商网汇集了全国700多个批发市场的各种农产品价格信息。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共促成农副产品销售1800多万吨,销售总额超过613亿元。
以洛阳市为例,2012年12月24日至2013年1月24日,该市通过商务部的新农村商网平台共农产品供求信息2333条,包括粮食作物及其制品、畜牧产品、中药材、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销售成交138亿元,位列全省第二名,成交品种主要有农用机械、面粉、马铃薯、生猪、大豆油等。[6]
参考文献:
[1]陈淑祥.中西方国家农产品流通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6(4):19-23.
[2]何望.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现状与优化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2(23):41-42.
[3]殷延海.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2(2):95-97.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新疆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1日
“十二五”时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总体战略是: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新疆政府在《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出: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眼于国内外大市场,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和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物流大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体系。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与市场的全方位对接,这充分体现出了新疆政府对农牧业发展的重视,而新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对其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新疆农产品营销渠道现有模式
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思想,所谓农产品营销渠道是指“农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农产品的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和个人”。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的矛盾日益突出。将分散的个体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分销给消费者,需要一整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农产品渠道体系,特别是在地域广阔的新疆,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显得尤其重要。新疆地域辽阔,各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状况差别较大,因此农产品营销渠道呈多样化形式。就目前新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形式:
(一)以农产品运销为主的营销渠道。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形式。农产品生产者选择便捷的运输方式(包括人力),主要通过县、乡镇一级农产品集贸市场与消费者采用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优点:无中间环节,交易费用较低。缺点:营销渠道辐射面小、无法实现充分调节供求的功能;交易效率较低,耗费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较高。目前,这种农产品营销渠道在新疆的农村比较常见。
(二)多层中间商销售为主的营销渠道。通过中间商的市场能力优势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完成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所有权的转移,这是现代比较流行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形式,缺陷较多: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民生产的极大盲目性;农产品生产集中化较差,造成讨价还价的能力较弱;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经过的环节较多,造成社会交易成本较高。
(三)以交易型渠道内部关系为主的营销渠道。渠道成员以加工企业、销售公司为主导地位,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简单的交易关系,农户并没有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商业利润。优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缺点:生产者、加工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由于生产分散、力薄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由于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经过加工的农产品质量低、加工产品增值率低、市场占有率低。
上述三种类型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反映了现阶段我国以及新疆农产品营销的基本状况,总结其特征,新疆现阶段的农产品营销还基本上处于以生产为导向的营销阶段,其目的是如何使生产者的农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或用户手中,是典型的“生产-市场”营销模式。
二、新疆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疆农产品营销存在多种渠道形式,但是从农产品生产者的低价卖到消费者的高价买,反映出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众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渠道上游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竞争力。所谓渠道上游主体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者,这个主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产分散、集中化程度低,在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上缺乏科学的依据,往往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缺乏科学种植的概念;二是信息不灵,缺乏快捷、准确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更缺乏科学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且对下游供应产品时,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三是多数小生产方式下的农产品生产者无法进行农产品的产后流通、加工环节中所应该进行的严格筛选、规格包装,导致生产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渠道技术含量较低,政府投资结构不合理。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过程中,过分重视农产品的生产,而忽视农产品的保鲜储备、加工过程,浪费严重,这对农产品营销渠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储藏保鲜技术水平的低下加大了渠道管理的难度,导致了渠道成本增高和渠道效率低下;二是限制了渠道向扁平化和垂直一体化发展。尽管近年来新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还是很不合理。过分重视农产品的生产,而忽视营销渠道的构建还表现在政府投资方面的偏差,自治区政府在农业增产上的投入是很明显的,但是在收获后续农产品处理加工方面却明显相对投入不足,而农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实现是在加工与流通过程。这种政策上不合理的投入不仅给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带来了损失,也使现有的渠道模式很难得到提升,阻碍了营销渠道发展进程。
(三)营销渠道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效率低。过多的流通环节不但造成交易成本高、效率低,而且还是造成农产品生产者低价卖、消费者高价买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新疆蔬菜流通过程为例,从菜农到消费者中间要经过五六个环节,菜农-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而蔬菜批销的每个环节都要加上很高的毛利才行,流通环节的增多,无形中加大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且效率较低。
(四)农产品销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超市、连锁店销售份额低。长期以来,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一直是新疆农产品营销渠道中最重要的销售终端。这种传统的零售终端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无法保证质量、经营不规范等。虽然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超市、连锁店与网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农产品的销售方式上取得的进步,但这一业务拓展对农产品销售增长却非常有限,在超市和连锁店销售的农产品品种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粮油、乳制品及深加工农产品的销量增幅明显,肉禽、果蔬、水产、鲜蛋等生鲜产品受多种因素影响,销量十分有限,仍以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为主。
三、新疆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对策
(一)加快新疆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组织规模的扩张,不仅需要龙头企业扩大资金规模,提高技术含量等,而且需要加强新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快新疆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以保障原料的稳定供给。近年来,新疆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粮、棉、果、畜“四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特别是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明显,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啤酒花、番茄酱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畜产品、甜菜糖生产基地。新疆农产品生产者可以借鉴生产基地的发展模式,进行集中化生产,在家庭经营基础上产生规模效应,进而提高盈利能力。但是,新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新疆地域广阔,铁路运输能力有限,运输成本较高,同时出疆运力严重不足,导致农产品出口不及时,出现严重的滞销。因此,在加快新疆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提高其运输能力。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渠道建设方面的作用。农产品由产地市场进入销地市场,一般要经过物流运输,才能完成销售过程。因此,物流运输的时间和费用决定着农产品流通效率和销售价格。而缩短物流运输时间降低费用,涉及到物流基础设施是否完备先进,道路是否快捷畅通,收费关卡设置是否必要合理,通关手续是否简化方便等问题。目前,新疆农产品物流运输通道的主要缺陷是高速路覆盖面窄,一些乡村道路还不畅通;收费关卡多,通关手续繁琐;储藏运输和冷链保鲜设备不足。针对这些缺陷,新疆政府和物流公司应当联手,推进快捷、高效物流运输通道的建设。
(三)减少流通环节,提高交易效率。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引导和管理,建立信息透明、公平竞争的枢纽易场所,公开批发市场需求信息,农产品生产者可以利用其价格信号,根据需求变化安排生产、组织商品货源供应,以减少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盲目性,降低损失。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社,并且鼓励合作社和农场进城开设直卖店铺或者超市,可以借鉴美国沃尔玛超市的经验,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直接运销鲜活农产品,减少中间环节,缩短流通时间,从而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使农户和消费者双方同时受益。
(四)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终端方式。改进、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终端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改善新疆批发市场的软硬件建设,促使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完善市场内部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加快交易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加强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建设;另一方面要推动农产品的超市经营及连锁经营: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实现生产和销售对接;依托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创新农产品连锁形式,提高连锁经营管理水平。这种方式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有助于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环境保护与税收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
总之,“十二五”时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构建与优化,既需要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努力,又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农产品市场的繁荣和稳定,为了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到优质、安全和实惠的农产品,必须实现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梅清豪,周安柱译.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一、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新疆农产品流通方面信息化应用总体上还处在“网上传信息,网下做交易”的初级阶段,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所需的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尚未出现。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应用已成为制约新疆农产品经济发展的瓶颈。
1.信息意识淡薄,交易主体信息化参与程度不高
受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影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思想在广大消费者和生产者中根深蒂固。人们对农产品电子物流的认识不深,信息化的参与程度不高。电子商务形式上的虚拟性和目前国内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人们对电子商务的信任度低,尽管电子商务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很多便捷,但观念上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主要是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交易,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的搭建是否完备,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信息传播量的多少对于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新疆的信息化程度逐年提高,但网络的建设和利用仍赶不上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速度,一方面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都没有网站,能实现联网并能进行网上交易的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还没有专门针对批发市场应用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有些市场开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现代信息技术仍未在批发市场中普及应用;有些市场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少量品种、价格信息;有些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更谈不上为农户生产、产品流通、产品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市场信息的价值。
3.信息采集、整理、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新疆虽然部分建立了市场信息采集、的组织体系,但运转机制还不能与发达省市相比。市场信息怎么采集,谁来采集,怎么处理,谁来处理,怎么,谁来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同时信息采集对国内其他省市农产品信息涉足不多,而且没有专业的信息分析从业人员,市场信息质量良莠不一,缺乏实用性和权威性。
4.电子商务网站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经营数量较多,但形式和内容大多雷同,缺少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目前,除了个别有影响的网站外,大部分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涉农部门网站以宣传本地农业、政务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民的信息较少。同时,部分电子商务网站,虽然设有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但很少市场需求的评价或预测,更没有指导各地农民种植、养殖情况的信息,市场信息分析专家的作用没有形成。
5.农产品流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较慢
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在我国应用也是刚刚起步,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如POS技术、EDI技术、GPS技术、GIS技术、RFID技术、条形码技术等在新疆农产品流通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如算法密码的政策支持、密钥使用的标准、软件开发以及互联网的安全问题等都是目前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快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增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意识
在农产品物流方面,应通过教育培训,来增强农民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市场经济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方法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2.明确和强化政府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中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政府要在这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提供服务职能。重点扶持本地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把农业信息工作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来对待。
3.加大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当前要着力抓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两个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信息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信息质量意识、信息商品意识、信息产业意识,加快建立一支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信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广大农民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把当地农村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通过宣传、授课等多种手段、多种形式,进行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和相关的培训。
4.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的灵魂是信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把农产品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时传递给农民,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经营,避免因信息不灵而导致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摘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流通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由传统的营销模式向超市化经营转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本文通过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农产品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促进农产品超市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089-02
一、农产品超市化发展现状
1、农产品种类繁多,超市农产品供应齐全
由于处于中原地区,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山地丘陵地貌,植被垂直分布,农产品种类繁多。有些农产品已经小有名气,比如渑池县砀山的梨、红山乡的樱桃、新安的柿子、偃师银条和泡桐、孟津的梨和黄河鲤鱼、洛宁绿竹和猕猴桃以及的骄傲——牡丹,正是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势,使得“挑剔”的牡丹在此安了家,并有了牡丹饼的传奇,丰富的农产品种类已在的各大超市随处可见,许多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已经家喻户晓,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已初具规模。
2、农产品超市化经营额创新高
据统计局统计,2012年前7个月,农产品超市化经营额高达320万元,同比增长90.7%,超去年全年农产品超市经营额总值36万元,创下历史新高。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排名前三的商品分别是鲜苹果、蔬菜种子和植物产品,创收额分别为174万元、53万元和39万元。新拓展的盛德美连锁超市的市场拉动了农产品超市化经营额的大幅增长,对盛德美连锁超市供应农产品总额达158万元,占全部农产品入超市总额的49.5%。此外,对家乐福、大张、丹尼斯的农产品供应值分别为79万元、38万元和33万元,同比增长9.3%、2.8%和22.8%。这充分展示了农产品超市化发展的实力。
3、连锁超市零售产品种类齐全,农产品占较大比例
近年来,作为河南省几大城市之一,经济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春天,而连锁超市也趁此机会不断扩展市场。目前的连锁超市都在进行零售产品品种全覆盖。
大型连锁超市在的发展势不可挡,同时其对农产品的销售能力也不可忽视,占到了其零售的53%,所以其发展农产品零售势不可挡。
二、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自产自销,无法保证产量和质量
据市场调查,大部分超市农产品来自各县区,而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有很大的浮动性,农产品的增长率不甚稳定,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河南省农产品增长不稳定,而超市化则要求农产品的持续供应,这对农产品超市化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产品生产链条长,生产环境开放,不可控因素多,且各种预防灾害的系统还有待提高,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从而引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脱节的问题,无法建立完整的安全生产体系和实施措施,难以形成持续可控的供应链。同时,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没有生产标准,在质量上无法保证。
(二)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价值小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飞速发展,目前总产值达0.4万亿元,增加值突破0.1万亿元,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据估计,目前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5:1,发达地区为3:1,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为45%,而发达地区达8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的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薄弱,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品种单调,种类也很少。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许多农产品加工停留在粗加工阶段,缺少深加工、精加工。因此,需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增值空间。
(三)农民品牌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低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地区处于偏远地区,农民素质低下,品牌意识淡薄,对于品牌所产生的巨大的竞争力知之甚少,还处于简单的诚信与承诺打口碑战,所以无法形成固定的产品形象,也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力低下。例如曾经风靡的李楼挂面,用上等的面粉和清澈甘冽的泉水,经过手工制作而成,长期以来都以其独特的干爽、柔韧、细腻走出大山。在,李楼挂面虽是一个具有影响力、诱惑力的地方农产品特色,却没有形成品牌,没有统一的商标和形象,错失了继续发展的机遇,至今已找寻不到了。
(四)超市入门环节繁多,农产品损耗多
周应恒等对南京消费者需求的研究表明,未将超市作为主要购买场所的原因在于,农产品超市的价格高于农贸市场。现在的农产品进入超市之前要经过繁杂的环节,直接导致超市成本提高,所以农产品的超市价格要比农贸市场贵,有的贵50%以上,有的甚至贵200%,高昂的价格让消费者难以接受,也使超市失去了相当大的市场竞争力。
三、针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对策分析
(一)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产品超市化的重要技术基础,只有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才能加快农业从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营水平,才能适应农产品超市化发展的进程。
(二)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农产品深加工是指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制作以体现其效益最大化的生产环节。2010年,规模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5倍,年均增幅达20%以上,超过“十一五”规划年均12%的增长预期。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势头充足,应迎合农产品深加工的潮流,大力发展粮、棉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的加工,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配套技术及产品巩固发展糖、茶、丝等产品的传统加工。“现在的牡丹,浑身上下都是宝”,以前花农种牡丹,主要是出售种苗,剩下的花瓣一旦过了盛开期,就自然凋谢。
(三)增加农民品牌意识,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
农产品的品牌的价值巨大,不仅会对农产品进超市提供有力条件,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可通过以下三条来促进其农产品超市化的发展。一是依托传统特色创区域农产品品牌,制订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确保生产的农产品符合现代超市要求。二是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龙头企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拥有强大的产品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规模的名牌农产品。
(四)减少农产品入门环节,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
农产品进超市的环节繁多,每一环节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使农产品的新鲜度大打折扣,而消费者在选购生鲜产品时,新鲜度和价格是很重要的两项因素,中间环节过多导致超市在这两项因素中均不占优势。产品在进入超市这个环节加价可达50%-200%,而这些加价的30%源自于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给农产的超市化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据此,超市应加强农产品中间环节管理,削减农产品入超市的不必要的环节,引进先进技术,为超市高效的接受农产品提供便利,节约农产品进入超市的时间以保持农产品的质量及新鲜度。
参考文献:
[1] 胡定寰.中国超市生鲜农副产品经营与消费者购买行为[J].中国农村经济,2009(8):12-17.
配套或组合产品不会因为单一农药的使用而过快增强病虫的抗药性,其防治效果也更加持久;另外,组合产品内俩产品之间的含量配比、设计配合等都会更具有推广性,因此在市场上的生命力也会更加长久。
要做好农药组合产品的策划和推出,大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调查市场,策划出具有市场潜力的组合产品。在市场上,往往会有很多混配产品防治病虫效果极佳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比如有很多经销商或农户反映,混配代森锌、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与治疗性药物甲霜灵、霜脲氰等,对于防治疫病、霜霉病等效果突出,我们就可以考虑选其中两个药效结合效果最好的两个产品进行组装,一起策划、推出。所有新产品的策划和推出,都是建立在对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广泛地调查之上,同时对市场竞争产品、价格等进行调查,这样可以比较出自己产品的优势,作出可行的策划和推广方案。
(2)组合产品包装、风格设计的策划。在确定了组合产品的含量配比后,就要进行包装、设计风格的落实工作。包装为套装,套装袋子要简单大方、科学合理,袋子里的单个产品风格尽量保持一致。尤其在做海报、彩页等宣传资料的时候,要提炼配套或组合产品的市场卖点,进行推广宣传。
(3)推广工作的进行。规划目标市场,定位配套或组合产品的宣传、订货会、促销会等市场操作活动,使得其推出具有一定的整体性、步骤性和目标性,使其与在市场中能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并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区域作物,做配套的防治技术指导方案,可以以宣传画、技术指导手册等方式进一步推出。组合产品的推广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技术推广,具体涉及到组合使用技术指导,包括用药时期、用药配比量及使用技术方法等。尽管组合产品有的用户使用方便、杀虫灭菌全面彻底的优势,但在技术推广上也应准确到位,使产品效果达到最佳。
1.1监测城市
全省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
1.2监测品种及抽样地点
1.2.1品种及抽样范围 应季蔬菜、水果。蔬菜种类包括茄果类(番茄、辣椒、茄子);瓜菜类(黄瓜、西葫芦);甘蓝类(结球甘蓝、花椰菜);白菜类(大白菜、小白菜、普通白菜);绿叶菜类(生菜、芹菜、波菜);豆菜类(菜豆、豇豆);根菜类(萝卜、胡萝卜);薯及薯芋类(马铃薯、红薯)共计8类。水果品种为苹果、葡萄、梨、香蕉、桔子等,根据应季品种具体确定。
1.2.2抽样地点及抽样数量 9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蔬菜每次每城市30个样品,水果每次每城市20个样品。
1.2.3监测参数 监测参数为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磷胺、久效磷、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水胺硫磷、敌敌畏、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杀螟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三唑酮、百菌清、乐果、丙溴磷、亚胺硫磷、腐霉利、五氯硝基苯、吡虫啉、多菌灵、除虫脲、灭幼脲、阿维菌素、克百威、甲萘威、涕灭威等35种农药参数。
1.3抽样时间
第1次为元旦、春节期间;第2次为“五一”节日前;第3次为“十一”节日前。
2.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
2011年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工作,对重点品种、重点生产区域和有可能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时期适时开展针对性专项监测。监测参数和具体时间按照监测方案进行。
2.1保护地蔬菜专项监测 在2011年3~5月份对全省重点蔬菜保护地生产基地适时开展2次监测。每次抽查20个基地,每个基地根据种植种类和规模抽检10~20个样品。蔬菜品种以应季上市品种为主。
2.2露地生产基地蔬菜专项监测 7月份对全省40个县(市、区)蔬菜基地开展专项监测,按照生产品种和面积,每个县抽检20个代表性样品。水果抽检10个县(市、区),每个县20个样品。蔬菜、水果品种以当地生产的主要品种为主。
2.3冬储秋菜专项监测 9月份开始对秋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样监测。抽查品种包括白菜、马铃薯、红薯、萝卜、胡萝卜、雪里蕻、根用芥菜等冬储菜。监测地点选择20个重点县生产基地,每个县25~30个样品。
2.4高风险蔬菜农残专项监测 对市场销售的冬春季应季菜(芹菜、韭菜、春甘蓝等)和豆菜类(豇豆等)等高风险蔬菜品种开展监测,进行质量安全抽查。在2~5月份进行,时间和监测频次按具体监测方案确定。
2.5食用菌专项监测 全年进行1次食用菌农药、重金属残留量检测,对全省主要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食用菌进行专项抽检,以食用菌主产区为主。在6~9月份进行,具体时间根据各主产区产菌时间确定。
2.6人参专项检测 对我省地产优势特产品人参继续开展专项监测,主要对人参生产基地生产的鲜参开展农药、重金属残留监测。在8月份开始监测,具体时间根据各生产基地起参时间确定。
2.7农产品包装物专项监测 继续开展农产品包装物质量安全状况监测。以我省包装基础较好的优势农产品大米为切入点,开展包装物污染状况监测。
3.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常态化监测工作
在我省优势农产品集中生产区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态化监测,监测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确保我省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优势。监测重点为水稻、玉米、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花生、西甜瓜、食用菌、人参、苹果梨、葡萄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首批在2011年建立30个常态化监测点,进行生产基地环境调查,开展土壤、大气、灌溉用水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通过常态化监测工作的逐渐展开,逐年扩大试点,争取3~5年时间,在全省实现产品生产环境及质量安全常态监测全覆盖。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生鲜食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冷链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因而学术界对冷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提出相关的定义。《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将“冷链”定义为: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设施的物流网络。有关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生鲜农产品在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始终都处于低温环境中,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的一项系统工程。
2 农产品冷链物流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牲畜的生产区域与消费区域在逐步分离,居民对肉类产品的消费习惯也在不断改变,这对于肉类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消费安全有重要意义。
2.1 牲畜生产区域与消费区域的分离
我国肉类产品资源配置地域性突出:重点产区中北方比重上升,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肉类生产减少,产业集中带初步形成。
生猪生产全国有8大重点产区:川、湘、豫、鲁、冀、苏、皖、鄂;牛羊肉生产有5大农区(豫、冀、鲁、皖、吉)和5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我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企业主要集中在肉类产业化较高的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其中山东(19家)、河南(9家)两省,占44.4%。在重点产区中北方比重明显上升,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养殖的人越来越少,吃肉的人越来越多。
牲畜的生产区域与消费区域出现了分离,因而,大量的生鲜肉需要从主要产地输出到消费地,途中为了保证其质量,必须采取冷藏运输。
2.2 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
“半夜宰猪,早市卖肉”是我们千百年来普遍的习惯。基于长期以来的消费习惯和认识上的错误,广大城乡居民较热衷于热鲜肉,他们认为热鲜肉更新鲜、更卫生,这是不科学。
现在这种消费习惯正在逐渐改变:一方面,由于冰箱和冰柜的普及,居民得以更好的储存和保管;另一方面则是饮食观念的改变。以猪肉为例,居民倾向于当前的科学说法――猪刚屠宰完毕极容易被细菌、病毒繁殖或者分泌毒素,而冷鲜肉因经过加工可控制大多数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使成熟肌肉组织变得柔嫩、滋味鲜美、气味芳香、容易咀嚼,便于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
3 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3.1 生猪、活牛羊冷藏加工比例低
我国屠宰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2009年全国定点屠宰企业设计年屠宰能力高达10.88余亿头,而实际全国年定点屠宰量却只有3.23亿头,实际产能不足三分之一。据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2月全国规模以上(年屠宰量15万头以上)生猪屠宰企业屠宰量约1300万头,到了2011年1月屠宰量有所上升,但也只有约2500万头。这种“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生猪品质较低,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弱,很难走出国门,形成了国内“区域性竞争格局”。
屠宰行业的这种现象带来了生猪、活牛羊冷藏加工比例低的局面。
3.2 屠宰市场缺乏规范
在中国,肉类加工既是个传统行业,也是个新兴产业,出现了许多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但多数省、市定点屠宰仍存在市场集中度低、规模小等问题。据了解,2007年全国生猪定点屠宰场达2.3万家,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只有2847家;更多的定点屠宰场设备简陋,检疫或流于形式,或靠经验直觉,或手段落后;加之执法力度不够,私屠滥宰、制售注水肉和病害肉行为时有发生;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采取各种手段,限制非本辖区定点屠宰厂合格生鲜肉进入本地市场,影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肉类市场的形成。中国肉类加工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集中度不够,缺少规范化经营。因此,减少屠宰场数量,扩大屠宰场规模、实现肉类工业化和机械化屠宰势在必行。
3.3 冷链网络覆盖不均
随着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于肉类食品的需求量在逐渐加大。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均衡,从各种肉类的人均消费量来看,1990年至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量一直高于农村居民,从1990~2008这18年的间隔期可以明显观察到,199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2倍,1995年为1.8倍,2008年为1.68倍,城乡需求分散导致相关企业在建立冷链网络的时候更多的侧重重点城市建设,农村的冷链覆盖残缺。
3.4 资产专用性致使冷链物流供给市场难成规模
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其生产价值的前提下,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专业性资产是为支撑某种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一旦形成,就会锁定在一种特定形态上,若做他用,其价值会迅速贬值。如肉类产品所需要的专用低温仓库与运输设施,就具有鲜明的资产专用性。若收益不稳定,企业将面临极大的运营风险。
建立冷链物流网络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同时又由于肉类产品本身的易腐性、肉价波动性大等特点,企业很容易因冷链设施的专用性而被深度套牢,投资会遇到很大的风险。这阻止了一部分投资进入,导致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受阻,不能形成规模。
4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对策
4.1 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与繁育优质化
养殖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有效提高养殖比例,优化养殖结构;养殖龙头企业加大优质品种繁育力度,切实提高良种供给能力,有效规避从外引种的风险;养殖场(户)淘汰土劣品种,全面推行良种良法,优化品种结构,科学控制能繁母猪、母牛羊存栏比例,稳定生猪、活牛羊产能。
通过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与繁育优质化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提高生猪、活牛羊冷藏加工的比例,为建立完善和有效的冷链网络提供充足的保证,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
4.2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整合肉类加工企业
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肉类加工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区、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流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加快由作坊式手工加工向工厂化机械加工方式的转变,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加快由传统组织结构向现代组织结构的转变,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延伸产业链,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制品加工、肉品流通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协调。
4.3 建立覆盖农村的冷鲜肉冷链物流
广大农村市场引进有实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及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当地农产品基地建立更紧密、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增加对接品种和数量,提高基地直接采购农产品数量;支持农产品产地冷库等设施建设,增加肉类专用冷库库容,提高农产品产地预冷比重,延长农产品保质期,促进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
4.4 依托肉类加工企业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发展要依托大型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和发展,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大型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冷链配送网络;二是专业冷链物流企业与众多肉类加工中小企业形成合作单位,增加物流效益。
猪肉加工行业以双汇、金锣、雨润等为领先者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为此双汇、雨润建立自己专门的冷链配送网络,一方面是因为其中的利润不想让给别的企业,更重要的是没有专业化的冷链服务企业可以达到他们的服务要求与区域覆盖程度。规模企业由此充分发挥其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的优势: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物流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