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48: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会出现心脏的双侧心房扩大以及心功能衰退的现象,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是患者感染或者免疫系统缺乏,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病情就会不断加重。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就是在患者的右侧双心腔增加搭建左心室起搏,进而恢复心脏的同步起搏。因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其在发病的各个阶段都非常容易出现死亡现象,所以将聚焦心理模式运用在该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2019年收治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0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9~6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我国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具有清晰的意识;(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史;(2)生活难以自理卧床;(3)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和心房颤动。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疾病知识宣传,叮嘱患者按时用药和合理饮食,主要使用的是抗凝药物和利尿剂,定期对患者进行体质量检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运动指导。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聚焦心理护理模式:(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积极地聆听患者和家属的想法和意见,对于他们内心存在的困惑均要详细进行解答,对患者有一个客观评价。对于患者出现的心理负担也要正确评估,通过委婉谦和的语言对患者进行鼓励[1],让其树立解决困难的信心,对自己的病情有足够的了解,让其尝试为了抗战病魔做出努力,对于一些积极的做法也要客观的进行肯定,不可取的措施也要积极地进行指导。(2)积极构建可行的目标:护理人员要按照患者疾病状况制定一个康复护理方案,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监管,然后让患者树立其治疗疾病获得康复的强烈期望,然后设定一个具体而可行的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不断进行努力,从一点一滴中增强自己的能力,不断向自己树立的目标靠近。在每次治疗完成以后,护理人员均要适当地对患者进行表扬,对患者的努力进行认可,让患者逐渐看到自己的进步,凸显聚焦护理的意义。(3)对例外进行探查:护理人员要从多方面入手,从暗示性的语言中让患者明白疾病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负担和影响,让患者从不良的心理感受中脱离出来,转化思维,减少患者对不幸的消极情绪,将消极情绪转化成面对病魔的勇气,让其获得意外的收获。(4)对护理效果进行反馈:护理人员要想实现护理的目标,就要患者、家属与自己树立共同的目标,每次有一个目标实现就要积极地进行反馈[2],对于患者和家属所作出地努力也要给予肯定,让患者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护理康复治疗和训练中,尽可能地去完成自身既定的目标。然后适当地调整好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适当地进行翻身训练和关节活动。(6)对患者的进步进行评价: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健康、生命指标等,对患者进行客观的评价,必要的时候可以指导患者获得一些来自社会的支持,在患者出院以前也要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告诉患者注意事项,让患者谨遵医嘱进行服药,适当进行锻炼,科学的饮食,做好自我保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及心功能指标水平。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评,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心理疾病越严重。心功能恢复测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每搏量(SV)、心脏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检测分析心功能恢复情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护理前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护理后SV、CO、LVEF及CI等心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讨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病程相对较长,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就会不断加重。如果CRT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发作,患者就会出现心律失常、胸闷、心悸以及心脏骤停等现象[3],患者此时会全身不适,甚至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病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甚至会死亡。目前这种病还没有发现有心脏移植之外的有效治疗方法,所以要想使病情得到有效的缓解,就要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采取聚焦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就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其可以有效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激发患者潜能。这种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制定出科学的护理方案,减少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积极鼓励患者加强与病魔斗争的决心,让患者从本质上提高原有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而为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与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血钾是人类肌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危害非常大,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在扩张型心肌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护理中,基本所有患者使用的均是一些洋地黄和非洋地黄方面的肌力药物,或者使用抗凝剂和利尿剂,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使患者电解质受损。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在使用时,通常会告知患者各种药物的服用禁忌以及会产生的反应,还会定时对患者进行电解质测试,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时调整用药[4],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日常生活指导,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恢复水平,本研究显示,采用聚焦心理护理的解决干预CRT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转归,可以让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价值。
综上所述,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CRT实施聚焦心理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美红,金建芬,王咏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4):43-44.
近几年发现,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是所有疾病中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也是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1]。因此,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0例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儿童,并对上述患者的综合治疗开展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成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儿中选出5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1)上述患者的年龄均在5岁到10岁岁之间,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2)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0例,心肌梗死21例,心律失常9例,冠心病10例;(3)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对本研究中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儿开展综合治疗,主要分为对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三个方面内容[2]。
第一,对症药物治疗。对不同病症的患者采取对症药物治疗,同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洋地黄等药物时,若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关处理。
第二,手术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危急的患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耐受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第三,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与疾病的防治与预后相关的知识,同时做好饮食方面的宣教。嘱咐患者在用药期间的注意内容,如发现心律失常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告知患者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嘱咐其进清淡不油腻的饮食,并戒烟戒酒,忌刺激性食物。另外,对出院患者也应进行相关指导工作,在发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1.3 判定指标
选择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作为判定指标,从患者体征减轻程度以及临床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来分级,可分为有显著效果、一般有效和无效三种等级[4]。有显著效果:患者体征明显减轻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好转;一般有效:患者体征与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均提示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患者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出现恶化,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50例患儿的治疗情况,对比上述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恢复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具有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
2. 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所选取的50例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着显著的区别,详细情况见表一。
根据上表所述,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之后,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3. 讨论
小儿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的别称,在临床上,通常是指发生在心脏及供血循环系统中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发生在心脏和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及微细血管)中的任何机急性或慢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因一般与动脉硬化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疼痛或功能障碍,在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大多拥有较为类似的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和病情的发展趋势,如具体情况、病理类型、病变范围以及病理分期等,而制定的合理、高效、安全可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治疗手段[5]。在临床上应用综合治疗法对心血管疾病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这类疾病的治愈率和预后恢复率,同时,在延长患者的生命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也有着正面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等三个层面的内容,通过对本研究中的50例小儿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综合治疗法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发现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治疗与恢复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宗霞,徐文利.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8:1856.
[2]黄帮华. 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工作的特点及切入点[A].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5.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了50例脑出血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均具有手术指征。由于长期的基础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怖、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个别有悲观情绪,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40例 ,脑外伤10例,出血破入脑室的2例,均伴有严重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1.2 结果 除3例出血量大和术后并发症严重死亡外,其余手术治愈,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28例完全治愈,19例不同程度的偏瘫。
2 心理反应表现
2.1 恐惧 由于患者为突然受伤或神志、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等病情加重而入院,而且需要手术治疗,对疾病认识不足,神志清醒者表现出高度紧张、极度敏感,实际上是对自己病情的恐惧。
2.2 焦虑、抑郁 经过2~3天后,患者心理慢慢接受了患病的事实,但常有担心病情恶化、复发,疾病缺乏信心,经济负担加重,家庭和社会支持程度等表现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拒绝与医务人员沟通。
2.3 悲观 由于长期基础病的折磨,使其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部分患者认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根除,产生悲观绝望负性情绪而拒绝手术治疗。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1)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主管医生、护士、住院环境及制度。(2)仔细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患基础病病史及治疗情况,并逐步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性格类型,为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关系作准备。(3)刚入院时患者处入高度紧张及敏感时期,护士要详细耐心做好术前解释工作,用体贴、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并给予安慰同情,同时介绍同室病友治愈情况,对不同个体运用理解、帮助、鼓励、支持等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4)做好术后的心理疏导,由于长期患有基础病经济困难,手术治疗更加重负担,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心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与病人交谈时做到耐心倾听、适时点头、微笑、轻声应答等,表示对患者的尊重、安慰、同情和鼓励,取得患者的信任。(5)做好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在生活上照顾、感情上关心。安慰患者并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使他们感到亲切,增加信任和安全感,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6)及时了解掌握家属的心理反应,由于家属成员间相互依赖,家属的情绪尤其是患者照顾者的情绪,会随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家属的情绪对患者的心理及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因此,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关系,主动详细介绍疾病的知识发展及转归,讲解注意事项,做任何操作前耐心仔细解释,减少家属的不安情绪,使其理解并能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告诉家属不要在床边讲费用之事,护士也不要直接向患者催款,以免引起患者的担心。
3.2 做好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有许多心脑血管病的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肢体语言功能障碍后遗症,只有坚持不懈地锻炼才能康复,护士应进一步加强知识宣教做好康复指导。解除心理障碍,使患者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树立康复信心,在乐观积极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走上良性循环,提高生存质量。糖尿病患者要督促和指导其严格遵医嘱治疗,包括饮食、服药、控制血糖、定期复查等,健康宣教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2]。综合性知识教育效果更显著。绝大多数患者均接受过专科护士的健康教育。因此,我们则需督促其在轻松、乐观情绪中遵医嘱完成治疗、按时服药、注射、监测血糖、控制饮食等。4 讨论目前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中,很多都是伴有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因长期的基础病,经历太多的身心痛苦,经济负担重,家庭、社会支持程度不同,患者对疾病缺乏信心,病情恶化、复发等而产生恐怖、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影响病情及治疗效果。通过心理护理干预,依据患者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深入浅出的进行心理护理,能有效地解除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负性情绪,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及护理,对提高完全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27-01
呼吸机机械通气,是治疗肺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往的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给予机械通气的主要方法,但是,其并发症较多,且因为有一定的创伤,治疗费用较高,因此不容易被患者接受[1]。我院在临床救治肺心病患者时,给予无创呼吸机,其使用较为方便,能够避免有创呼吸机带来的损伤,治疗效果较好。良好的规范、全面的护理干预,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呼吸的关键内容,我院对呼吸机进行肺心病治疗时的护理干预进行了规范化,其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50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肺心病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患者均有较为严重的呼吸衰竭。将50例患者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4例,其中男17例,女7例。患者年龄在50~81岁之间,平均(70.54±5.25)岁。实验组患者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患者年龄在52~83岁之间,平均(70.97±5.4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包括为患者接触痉挛、平喘、抗炎、抗感染,给予强心剂和利尿剂[2]。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规范性全面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疗效和患者机械通气时间。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士为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树立其战胜疾病的勇气。由于大部分患者多伴有严重的焦虑、抑郁和排斥感[3],护士要为患者做好呼吸机前的解释,告知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必要性、目的和左右,并向患者讲解其优越性和安全性。在呼吸机使用后,向患者询问是否有不适,有无其他要求等。如患者的语言表达较为困难,可给予写字板等。指导患者做放松训练。注意多与患者交流和沟通。
1.2.2 保护气道、氧疗 护士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使用棉签每日对患者的鼻腔进行清洗,并注意清除口腔的分泌物,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如患者痰液粘稠,可给予其负压吸引吸烟。保持呼吸机通气时气体被充分的湿化,防止呼吸道粘稠、干结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给予不同流量的氧气供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神志。为患者给予雾化吸入等方法稀释痰液。
1.2.3 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尿量、皮肤颜色、神志、血压、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尤其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幅度,以观察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注意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症状。
1.2.4 营养供给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并注意改善患者的呼吸肌功能,增强其免疫力,保证患者的能量供给。首选肠内营养,患者病情不允许,可给予静脉营养[4]。
1.2.5 预防并发症 根据患者的舒适情况,选择坐位、半卧位等。如患者呼吸衰竭严重,可给予半卧位。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扣背一次。此外,护士还要注意有无面罩等漏气,妥善固定好面罩的丝带。观察患者面罩使用中的皮肤有无红肿、疼痛等。每日使用过氧乙酸清洁呼吸机管路。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过我院的精心护理,患者的血气监测各指标均有明显的变化,其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血气分析变化
3 讨论
使用呼吸机对肺心病并心衰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增加患者的氧弥散能力,进而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和高碳血症。
全面的规范的护理干预,是促进患者更好地康复的关键。全面的护理干预包括有效的心理护理、气道护理、积极的氧疗、密切的生命体征观察监测、良好的营养支持和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将这些护理干预有条不紊地给予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为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纠正其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的潴留。
通过对患者的有效全面的护理,患者的PH值更加接近正常,其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氧分压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进一步说明规范全面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者更早地康复。
参考文献
[1] 郭晓菊,付春华,赵卫国等.BiPAP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3):38-39.
[2] 许坚,韩云,林琳等.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30例临床总结[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9,27(2):54-55.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103
在慢性心力衰竭中患者出现死亡的常见原因在于扩张型心肌病, 相关研究发现这一疾病会受到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影响, 因此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改善心功能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点[1]。丙种球蛋白可调节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 减少心脏细胞凋亡, 对心功能起到改善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院基于这一背景, 研究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6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A与观察组B, 每组32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A中男20例, 女12例;年龄41~76岁, 平均年龄(59.3±6.2)岁;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19例患者处于Ⅲ级, 13例患者处于Ⅵ级。观察组B中男18例, 女14例;年龄43~77岁, 平均年龄(58.7±6.4)岁;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 18例患者处于Ⅲ级, 14例患者处于Ⅳ级。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A采用传统模式治疗, 通过利尿剂、强心苷、多巴胺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治疗。观察组B在上述基础上另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对患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根据患者体质量每千克静脉滴注400 mg, 连续滴注5 d。治疗3个月之后检测患者IgG抗体情况。
每位研究对象均取其肘静脉血样, 将3 ml血氧按照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离心15 min将血清分离, 静置在-70℃冷柜中保存待测。在患者入院24 h内检测其超声心动图, 对患者心功能予以评估并测量患者心脏大小。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患者IgG抗体研究 统计两组研究对象IgG抗体情况, 组间对比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数值差异, 详情如下:对照组研究对象IgG检测平均值为(0.0299±0.0152), 观察组A IgG检测平均值为(0.0953±0.0455), 观察组B IgG检测平均值为(0.0303±0.0203)。
观察组A在治疗后与对照组IgG抗体诊断数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心功能研究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情况, 对比组间LVEDD与LVEF诊断数值, 心功能变化情况如下:观察组A治疗前LVEDD为(58.81±9.99)mm、LVEF为(36.77±11.05)%, 治疗后LVEDD为(53.31±9.44)mm、LVEF为(38.06±10.77)%;观察组B治疗前LVEDD为(59.69±9.61)mm、LVEF为(36.13±9.97)%, 治疗后LVEDD为(50.06±10.21)mm、LVEF为(46.16±12.19)%。观察组A与观察组B在治疗前两项诊断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均有改善, 但观察组B的LVEDD与LVEF诊断数值改善程度更大, 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 临床研究上进一步证明了患者自身免疫抗体对疾病的影响, 包含抗肌球蛋白抗体、β-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ATP载体抗体、ADP载体抗体等, 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 对扩张型心肌患者者密切相关[2]。因此, 在临床治疗上发病机制的研究与病因、免疫等方面的干预成为了早期治疗疾病的新靶点。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在治疗后观察组AIgG抗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但观察组B治疗后IgG抗体已经明显低于观察组A, 且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较小。心功能方面, 观察组A与观察组B在治疗前LVEDD与LVEF诊断数值差异并不大,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均有明显改善, 但相对之下加用了丙种球蛋白的观察组B改善程度更大。
IgG抗体亲和力较强, 广泛存在于人体血液中, 在免疫球蛋白中属于二次免疫应答的重要参与部分, 能够参与心室重构与心肌损伤, 对机体免疫反应产生诱发作用, 从而加大心力衰竭程度, 因此治疗上应抑制IgG抗体程度[3]。丙种球蛋白能够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产生中和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心脏细胞凋亡程度, 对IgG抗体免疫吸附直至清除, 改善心肌重塑及心功能状态[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通过对患者免疫机制的调节达到提升心功能的效果, 干预患者IgG抗体, 让患者可得到更安全的治疗, 并在短时间内心功能得到更佳改善, 对患者后期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莫新玲, 谢福生, 侯广道.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免疫研究.重庆医学, 2013, 42(27):3249-3250.
[2] 陈惠香, 刁志英, 李明, 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B型利钠肽及心功能的影响. 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18):2743-2744.
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风险较大,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时多采取常规降糖治疗方案、冠脉介入治疗等,而在冠脉介入术后存在并发症风险[1],因此,临床上需针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该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并发症的护理方法。为此,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将该阶段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进行研究,均符合该研究纳入标准:①经冠脉造影明确证实为冠心病;②具有糖尿病史;③对该研究知情,自愿参与。排除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等患者。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采取计算机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于50~81岁之间,平均为(64.75±12.37)岁,包括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于53~82岁之?g,平均为(65.03±12.41)岁,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两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按专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遵嘱用药,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观察组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结合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以及疾病认知程度,对患者实施分层次的健康教育,为患者详细讲解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常见并发症、相关注意事项等,对患者的认知误区予以纠正,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的重要性。②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诱发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其心理状况,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学会放松身心,并在护理操作时为患者讲解该项操作的必要性,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获得其配合。③社会支持护理:与患者亲友进行沟通,告知其“良好的社会支持对患者病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并督促患者亲友为患者加油打气,积极鼓励患者,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④并发症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对患者手术穿刺部位进行严密监护,并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密切监测,一旦血糖出现波动,应立即予以控制。3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的评价及回访。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其中,生活质量评分采用GQL-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这4个维度,单项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该方面的生活质量越好[2];护理满意度由患者打分,采取百分制,即满分100分,不足60分即不满意,60~79分即较满意,80~100分即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统计较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
1.4 统计方法
将所得资料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χ2检验用于计数资料比较,表现形式为[n(%)],t检验用于计量资料比较,表现形式为(x±s),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为高血糖,由于患者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患者机体内代谢容易受到影响,往往会引发多种并发症[3]。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上针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在原有的降糖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促使患者冠脉血流恢复再灌注[4-6]。但在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大,对其预后较为不利,因此,临床护理方面还应重视关心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7]。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完成高危冠心病患者PCI术1816例,本文就其术中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完成PCI术的高危冠心病患者1816例,年龄38~89岁,平均(623±105)岁。男子1102例,女714例。冠脉造影单纯左主干病变29例,三支血管病变1787例,其中合并左主干138例。心源性休克85例,心功能不全926例,肾功能不全216例。糖尿病726例,高龄(≥75岁)862例。术中新发生心源性休克33例,出现室颤9例,心包穿孔10例,急性血管再闭36例,发生左心衰187例。
12 手术方法 局麻下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置入导管鞘,从指引导管送入指引钢丝及球囊导管至病变部位,疏通阻塞血管,置入合适支架,术毕拔出鞘管,局部压迫止血。
13 结果 PCI成功率996%(1813/1816)。2例三支病变患者行造影后即出现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1例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梗,开通相关靶血管,但由于在院外心脏骤停时间较长,虽血流恢复,但最终死亡。1816例PCI术患者,1813例术终达到TIM3级血管,术中抢救88例次,抢救成功率为966%(85/88)。冠造及PTCA术后,出现入睡困难、失眠36例(53%),排尿困难27例(40%),术中及术后出现迷走反射12例(18%);PTCA后出现心律失常2例(4%);注射部位瘀斑及全身出现出血点1例(15%);急性血管闭塞1例(15%);其余造影及PTCA后老年患者均完全,行及PTCA支架植入术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生存质量提高。
2 术中护理
PCI术成功效果与病变程度相关密切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PCI术风险增加。但我们认为高危患者的特殊病变和累及合并其他疾病本身并不是PCI术绝对的限制条件,术者娴熟高超的技术以及针对高危患者特点所采取的术中急救护理措施才是关键。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术中顺利的基本要求,对于高危PCI患者尤其重要。患者上手术台后,护士要及时准确连接外周血管压力和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路,有其他合并疾病的患者在术者上台前予以及时纠正,功能调整接近正常。多数患者进入导管室后,心理负担较重,即有快速治愈的迫切,又有惟恐手术失败而失去生命机会的矛盾心理,因此我们除了要做好常规的心理护理外,还帮助患者配合医生完成术者术中的各种要求,减少术中不必要的意外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是高危冠心病患者PCI术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也是影响高危PCI患者手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术中并发症抢救包括:心源性休克、室颤、急性血管闭塞、纠正酸中毒、避免外伤及感染、保护呼吸道通畅给氧、穿孔及心包填塞。
急性血管闭塞的护理 急性血管闭塞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TCA后出现。患者表现出持续剧烈的心前区疼痛,血压下降。心电图表现为ST段改变等急性血管闭塞表现,遵医嘱立即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后缓解,并给予严密的观察:①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术后出现心绞痛即可记录心电图,并 与术后心电图相比较,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同时给予止痛、镇静治疗。②血压变化:术后要勤测血压,发现血压下降要查原因。③周围血管栓塞表现:有无原因不明的相关部位剧烈疼痛,术前与术后测量的下肢周径要做比较,判断有无栓子脱落、肢体水肿,造成术肢动脉栓塞。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87-0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自身血液,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传授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调动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医疗护理活动,认真分析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住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2.10 4.88)岁,行常规护理。实验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1.90 4.79)岁,行心理护理干预。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包括常规核对患者的信息,根据医嘱按时按量给患者服药或输液,做好出院指导。实验组病人入院后,评估病人基本情况及生活习惯、家庭、社会状况及病人性格、兴趣、信仰,入院后最担心的事情等项目,以利于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人性化护理。医护人员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主动与患者沟通,介绍病房及周围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耐心解释其内心存在的疑问,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情绪疏导。护士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针对性疏导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应向患者强调心理因素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焦虑的患者,应耐心讲解冠心病的知识,使其正确理解本病,稳定情绪,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与护理。对于忧虑的患者,采用鼓励性言语进行交流沟通,解除其负面影响,同时结合临床上一些成功救治的病例,告知患者只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就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纠正其恐惧、抑郁心理。
1.3 判定标准 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根据病情进展进行随访2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特制问卷(ST-AI)其中包括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评分数据以 S表示,P
2 结 果
2组的患者各项心理指标变化见表1。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4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同期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3.1 冠心病目前是临床上公认的身心疾病,也是现在的常见病之一,在得到明确诊断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变化,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此,治疗冠心病不能局限在药物治疗上,应从病因着手做好心理护理,心理因素的心理效应能产生致病和治疗,减轻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可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应指导病人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情绪,学会对自己健康有益的保健方法,消除社会心里紧张刺激,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
3.2 心理护理干预的优点。相对于常规护理,心理护理从人性化护理、适当的心理情绪疏导和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着手,对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胜一筹。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β受体阻滞剂; 治疗; 预后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07
扩张型心肌病(又名充血型心肌病),多指心脏收缩及心室扩张等功能出现障碍的原发性心肌病,该病的发生具有隐匿性,且较为缓慢,患者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其心功能易呈进行性恶化发展,预后效果差[1-2]。本文对本院84例扩张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84例扩张型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58例,女36例;年龄34~76岁,平均 (56.5±6.3)岁;病程1~23个月,平均(9.4±3.1)月。病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经临床症状及超声心电图做出诊断,其中NYHA分级: II级12例,III级 39例,IV级 33例,且左室射血分数均在45%以下[3];(2)均排除严重心律失常、冠心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均无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禁忌证。
1.2 方法 84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如充分休息、吸入纯氧,纠正电解质,抗感染,同时给予地高辛、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片进行辅助治疗,即起始美托洛尔剂量为6.25 mg,2次/d,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每隔3~5天逐渐增加剂量6.25~12.5 mg,直至患者的病情稳定,每天最大剂量为25~50 mg。
1.3 观察指标 84例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生化仪分析,记录血压、心率及心功能分级,并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超声检查主要包括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 (左心室射血分数)、CO (每分排血量)。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分为3级,即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消失或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功能状况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8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55例,占65.48%,有效26例,占30.95%,无效3例,占3.57%,总有效率为96.43%。
2.2 心功能及心率改善情况 8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治疗后患者的心率明显减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心功能及心率改善情况比较(x±s)
治疗时间 LVEDD
(mm) LVESD
(mm) LVEF
(%) CO
(L/min) 心率
(次/min)
治疗前 59.61±5.72 45.14±3.65 31.47±4.10 3.79±0.68 89.68±6.52
治疗后 54.25±5.38 39.42±3.58 37.83±3.74 4.62±0.63 71.54±7.49
t值 8.5247 14.1058 10.5036 8.2062 16.7201
P值 <0.01 <0.01 <0.01 <0.01 <0.01
2.3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 84例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血液生化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临床多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最常见的心肌病类型[5-6]。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应答异常有密切关系,且在病程的晚期容易发展成为顽固性的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7]。因此,对该类患者尽早治疗,并采用药效好及毒副作用小的药物对延缓患者病情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细胞生长或基因表达异常与心肌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很大的关系,尤其是β受体自身抗体的过度长期刺激可能是导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8-9]。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广泛应用于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能够较好地纠正基因的异常表达,使心肌能量代谢得到改善;同时对循环系统中产生的过量儿茶酚胺起到抑制释放的作用,避免了心肌细胞内因钙超负荷而受到损伤;此外,还可以上调心肌细胞中的β受体,并刺激其恢复敏感性,进而能够对过度活跃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抑制效果,可以起到扩张周围血管、减少水钠潴留及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的作用。对本院84例扩张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美托洛尔片进行早期干预辅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组8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6.43%,与治疗前比较,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前显著改善(P<0.01),心率明显减慢(P<0.01),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从临床的实际应用效果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辅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心肌功能,预后情况良好。另外,研究显示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逆转心力衰竭,使住院率及病死率降低,对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0]。
综上所述,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行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减慢患者心率,使患者心功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预后改善良好,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武云,古丽娜尔·白托拉,米娜瓦尔·胡加艾合买提.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应用调查及影响应用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780-782.
[2] 史景卫.美托洛尔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49-50.
[3] 孙莉萍,王如兴.心脏钠离子通道基因SCN5A与扩张型心肌病[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2,39(2):182-184.
[4] 王迎军.探讨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106-107.
[5] 胡大一,许顶立.规范使用β受体阻滞剂做好冠心病二级预防[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2,40(4):342-343.
[6] 吴霰.美托洛尔对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5):25-26.
[7] 赵强,赵明.磷酸肌酸钠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11,9(2):1-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patients received expectant treatment with AMI and arrhythmia.Methods 80 patients received expectant treatment with AMI and arrhythmia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The bed rest time,hospital stays,hospitalization expenses,arrhythmia recurrence rate,cardiac functional grading,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bed rest time[(2.8±0.5)d] and hospital stays [(12.5±1.5)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5.5±1.1),(18.2±2.0)d],the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5230.5±626.9)yuan]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000.8±620.3)Yuan],arrhythmia recurrence rate (10%) was low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60%),cardiac functional grading were bett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High quality nursing;AMI;Arrhythmia;Expectant treatment;Influence
急性心肌梗死是?R床心内科常见急症,心肌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出现血液供应急剧性减少或者中断,心肌细胞死亡会伴发各类心率失常[1-2]。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发病急、病情严重,容易并发心力衰竭,严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根据临床特点可以采取保守治疗[3-4]。在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提高患者预后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优质护理措施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其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解决护理难题,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进而达到巩固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5-6]。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保守治疗患者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保守治疗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6~79岁,平均(65.0±6.4)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1例,前壁12例,广泛前壁13例,下壁2例,右室1例,后壁1例;合并症:高血压16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3例;梗死相关血管:左侧前降支19例,左侧回旋支12例,右冠脉9例;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早搏36例,阵发性室上速4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7~78岁,平均(65.9±6.9)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2例,前壁11例,广泛前壁14例,下壁1例,右室1例,后壁1例;合并症情况:高血压18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9例;梗死相关血管:左侧前降支21例,左侧回旋支11例,右冠脉8例;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早搏33例,阵发性室上速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和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改善患者治疗环境,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等日常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注意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高流量的吸氧,必要时采取头低脚高,增加头部的血液供应。对于室颤患者给予直流电复律,并且给予电击除颤。②注意做好镇痛护理。护理人员要对心肌梗死患者疼痛进行正确评估,确认疼痛发生的部位、疼痛持续的时间、疼痛类型及疼痛程度等,疼痛时遵照医嘱含服或者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如果有必要给予皮下注射吗啡。③注意用药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选择相对粗大静脉给药,在输注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心率变化情况,不能输注过快,另外一条静脉通道输注常规药物。护理人员在输注药物前,耐心的讲解治疗药物的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给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特点,是否出现出血、心律失常现象,如果发现异常表现要立即汇报医生,给予针对性治疗。④注意做好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首先帮助患者建立起舒适、温馨、整洁、安静的病房环境,根据患者文化程度、性格特点、职业类别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心理疏导,提高护患沟通交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看待疾病,耐心讲解疾病的发生原理、基本治疗过程,告知患者有效的配合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看待疾病。⑤注意帮助患者安排作息时间。限制陪护探视的时间和频率,为患者保持舒适的病房环境,做好患者卧床期间的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在床上完成肢体活动,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⑥加强患者的饮食指导。多食用高维生素、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食物,以清淡食物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生冷硬的食物,忌浓茶、咖啡,禁食豆类与牛奶类食物,避免因腹胀对患者心脏的影响,前3 d流质饮食,等到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逐步改变为半流质饮食,逐步向普通食物过度,注意少食多餐,不能饮食过度。⑦排便护理。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告知患者排便时不能过度用力,如果有需要服用缓泻剂或者给予开塞露灌肠[7-8]。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复发率、心功能分级情况;③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疗效评价标准[9-10]如下。a.显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基本上消失,24 h动态心电图恢复正常;b.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的改善,24 h动态心电图得到改善;c.无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24 h动态心电图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复发率、心功能分级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发病急、病情易变化、进展迅速、致死率较高的内科高危重症,情绪的变化、过度活动、暴饮暴食都可能诱发病情加重[11-12]。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也是引起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急性心梗患者在发病24 h内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最高,加强24 h动态心电监护,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率,减少各类危及生命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