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8 10:04: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

篇1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原则、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2]根据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含义

优化的概念源于现代系统工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即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外延要素及结构进行改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内容功能相加之和,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的最大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多重性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并非是盲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才能保证内容优化的方向性和正确性。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的,即教育内容必须是涵盖多重内容要素的一个整体。首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心理素养等已成为衡量人才的必要指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化、多样化,摆脱“单一化”“泛政治化”的局限。同时,大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思想实际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地涵盖大学生素质提升多重要素。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单一的教育要素都不能覆盖其思想的全部。只有运用多重内容要素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其复杂的思想问题。

(二)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取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4]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的性原则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内容要素的具体目标,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又应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分配到各个内容要素上,使每个内容要素的目标都能与具体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各个层次的目标,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总目标。

(三)重点要素原则

重点要素原则是指要按照内容要素作用的大小来决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突出重点要素。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根本性内容,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优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型地位;同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五大内容要素都涵盖着多重具体内容,每一项内容的作用和地位有别,因此,教育者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应该将相对重要的内容要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能。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实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意义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内容达到最佳状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始终坚持的指导,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第二,不断完善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法律教育内容和心理教育内容。第三,要与时俱进增添外延要素。

(一)遵循重点要素原则,坚持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4]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指?У匚弧M?时,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然而很明显,只有科学文化素养是不够的,一旦政治立场出现问题,反而会危害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

(二)遵循整体性原则,完善教育内容要素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它决定着大学生如何看待整个世界,怎样对待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因此,我们要着重加强大学生世界观教育,优化世界观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教育的教育内容,不能再完全依托于哲学原理,而应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系统,不仅让大学生欣然理解接受,还能真正地应用在生活当中。其二,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裸贷事件”,使一部分大学生陷入“以贷养贷”的泥潭,甚至走向不归路。在后期的调查当中,大多学生都表示自己最初只是想购买手机、包包、网游装备等,超出自己当时的承受范围又不好意思向家人朋友借,只好以贷款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这些大学生的悲剧一方面是由其价值认知错误导致的,他们把物质享受当成价值追求,不惜铤而走险也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其价值选择出现偏差,他们愿以失去尊严的方式换取一时的虚荣,也因此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断优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对与错,更应启发学生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第二,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大学生道德认识,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行为,再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具体行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把握道德的层次性。首先,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根本途径,而职业道德是所有大学生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成为合格公民,这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不断发展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要强调家庭伦理道德。在一些影视作品、网络节目中,常常出现混乱的情感关系,使一些大学生的情感道德观产生偏差,影响其日后的家庭生活。只有把每个人的“小家”经营好,才能有信心有力量去经营“大家”。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处理好与爱人、亲人的感情和关系。

第三,大学生法纪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法律观念,促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享茂跳楼事件”不禁让世人反思这么优秀的高材生为何最终走向命运的深渊。第一,在运营其App的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的问题,这也成为其妻子要挟的把柄;第二,在遭到威胁的时候,不能第一时间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选择在网上曝光与妻子的交往过程;第三,最后不以法律的方式解决困境,而选择放弃生命,以极端的方式给家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高校法纪教育内容应能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纪律,承担维护社会主义的法治秩序的责任。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法制意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维护权益。

第四,高校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骤增,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优化大学生心理教育,关键在于要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开展相关辅导和咨询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政治健康、思想健康、 道德健康和法治健康。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40-04

当前,在学校开展科学系统的廉洁教育已是全球共识。2003年第五十八届联大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要求其成员国将廉洁教育作为“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的内容”。国家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要求“从2007年起,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开展廉洁教育。”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按照《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这些,都表明了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廉洁教育不仅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传统教育,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青年工作的一贯要求。大学生热情高,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是最有活力的人群之一。但是,由于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到社会生活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廉洁应该是政府官员的事”,与己无关。实则不然,大学生和廉洁的关系其实并不远。

高校本是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的神圣殿堂,然而在这里也混杂着一些不和谐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穿暖的生活。于是吃要高档,穿要名牌,用也要时髦。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开着私家车来上学……盲目的消费观念和攀比之风在学生中日渐盛行;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少数学生企图通过不劳而获去谋求个人私欲,偷窃作案时有发生;学校学生社团的经费,班级的班费,都是学生在管理,一些学生干部已开始“模拟腐败”;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恶意拖欠学费,骗取或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还有的毕业生在求职材料中夸大其词,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不履行合约,等等。这些行为丧失了一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高校要把为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观念渗透到大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象牙塔,大学生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思想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不采取任何措施,听之任之,势必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反腐倡廉工作的难度。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系统工程,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政治保证。

二、大学生不廉洁现象产生的根源

大学生因时代的发展享受着丰厚的物质生活,这也促使了一些人思想上懒惰了,培养了贪婪的恶习,更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涉世不深的学生过早的被暴露在社会阴暗面前,使其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问题。

1.思想上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法制意识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今天的高校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党的事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单一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使他们在理想信念方面还没有机会去亲身体验经受考验。一旦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各种各样的诱惑,很难保证一部分人的理想信念不会出问题。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忘恩负义的负面现象,使置身之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思想改变了大学生对个人物质利益和金钱的认识,使他们的想法更趋向于急功近利和追求实惠。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屡禁不止的不正之风,难免使他们丧失价值操守,被动地消极认同。

2.学习上缺乏动力和自律能力

大学校园里因为没了家长的监督,少了教师的督促,校园出现旷课、逃课的现象,这就暴露出大学生的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认为得到了解脱,于是产生“歇歇脚,松口气”思想,出现了“动力真空带”或“理想间歇期”,结果到期末考试成绩不好,甚至可能出现不及格或留级现象。没有长远的目标,就不能在无人监督的环境里继续努力,更不可能在艰苦的环境里继续拼搏。

3.生活上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革命先辈取得革命胜利的制胜法宝。但是在当今的大学,随处可见的浪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潮流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在校园中蔓延。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人均年消费水平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部分大学生休闲、通讯、情感消费问题较为突出,其中有70%以上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饮食浪费现象,80%以上的大学生过生日都要请客,90%的拿奖学金要请大家吃饭。

4.做人缺乏诚信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以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加上近年来不断见报的高校腐败案、教师的学术造假案等,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了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放弃诚信观念。

三、蕴含于“基础”课中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各个领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可靠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风气的盛行,从而有助于大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够保持清正廉洁。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是学生进校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针对大学生不廉洁现象产生的根源,结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廉洁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廉洁教育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廉洁教育的目标方向,指明了廉洁教育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确定了廉洁教育的荣辱价值取向。

廉洁教育要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更是廉洁教育的灵魂。一定要用发展的、中国化的指导大学生廉洁教育,才能保证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更是廉洁教育的主题,它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指引中国走向复兴的伟大旗帜。这个共同理想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样的价值追求也是廉洁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廉洁教育的精髓。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反映这个民族最本质的内容和当时代的民族特质。因此,要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道德约束和价值判断的行为准则,同时以创新的精神不断进行廉洁教育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改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鲜明地指出了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所以,树立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是搞好廉洁教育的道德基础,让大学生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自觉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规范行为,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从灵魂深处筑起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

2.以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武装大学生思想

从古至今,人生观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什么是人生观、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人生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就是人生所追求的目标,有终极目的和具体目的之分。终极目的是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贯穿于人生历程的始终。具体目的则是人的具体实践活动的目标。终极目的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个具体目的的实现,而具体目的有赖于终极目的的指导。人生价值是一个人的一生对于社会和自身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个体的人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人生态度则与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人们对人生问题所持有的较为稳定的心理意图和行为倾向,是认识、情感、信念的总和,是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学校廉洁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学生廉洁观念和廉洁意识,廉洁观念不仅仅是懂得廉洁的知识,重要的是要让廉洁以及与此相关的德性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骨子里面的东西,成为他们抵抗社会诱惑的本性。学校廉洁教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尽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的人生观,但只有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部社会发展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人民群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符合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只有在相互依存、配合、服务的过程中,在以自己的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对独立地存在和发展,也就是通过分工和合作,通过相互的服务,通过满足他人的需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实质上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平等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人际关系。

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不为狭隘私心所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不为低俗物欲所惑,才能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部分大学生中出现的计算机犯罪、经济犯罪、金融犯罪、高科技犯罪,产生的理由简单明了,就是为了生存,利用现有知识获取不义之财。大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在权力、金钱以及其它各种利益诱惑面前,不可避免地会燃起种种欲望,导致内心的多种矛盾和冲突。所以,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行为价值取向,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觉抵御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错误的人生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等。其中,拜金主义思想尤其是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3.以诚实守信为切入点的道德教育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是基础规范。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往日的计划经济逐渐被以竞争为主的市场经济替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在权力、金钱的冲击、腐蚀下,诚信观念日趋淡化、缺失,因而在法律难以涉及的时候,会做出违背道德要求的事,这些不诚信的行为最终都会受到市场的惩罚。要以此教育大学生,不论是以消费者或是经营者、生产者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时,都要讲究诚信。

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大学生是高级人才,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首先应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才能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大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从而逐步形成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园氛围。

诚信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廉洁教育就是一种上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关乎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诚信素质、职业规则认识。要告诫将来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踏实做事,清白做人,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职业的视角探讨和实践大学生廉洁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3

19世纪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关于性的主要的生理知识应当在青春期以前学生们并不激动的时候,简明而自然地教给他们。然而在我国的中学阶段,性教育并未真正实施开来,高校的性教育也长期处于“真空”状态。高职学生性生理已经逐渐成熟,然而性心理却处于幼稚阶段,因为不能得到专业系统的性教育知识和理论,在碰到性问题时通常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因此,探究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对高职学生性教育的缺失进行有效补位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在“两课”中的缺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银河表示,高职学生性问题之所以得以高度关注,根源在于我国教育体系中性教育的“缺席”。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已经是我国教育界公认的事实,其危害也成为社会的一大隐痛。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缘由

1.社会对性持“含蓄”态度。性是人类繁衍的必然途径和正常婚姻建立的“基本量”,然而由于“性本能”和“私”双重效应的相互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际中,普遍认为有关性的话题难以启齿,一旦说出,就意味着贱卑粗俗和不文明出现。在下一代的性教育工作方面,人们似乎也认为没有担心的必要,他们觉得“性本能”是万能的,是生来就有的。因此,社会对性始终持十分“含蓄”的表示态度,虽然表面上谁都不愿提及,但是却心照不宣,好奇和疑问只能憋在心里、藏在肚里,期待“无师自通”。然而,对青少年来说,这种对性问题既无引又无导的社会态度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学校对性教育忽视和不解。目前,高职学生性教育既未纳入高校“两课”,又未纳入专业知识教育,性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尚未得到认可,将性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高职学生对性知识的迫切需求和高校不能提供系统性教育的矛盾时刻存在。另外,受社会对性“含蓄”态度的文化影响,学生也不会主动找学校心理咨询师和教师寻求帮助,他们私下里“偷偷摸摸”地寻找“自学”途径――网络、影视,甚至是性经历的尝试。未经筛选的性信息虽然能解决他们的暂时“懵懂需求”,但更多的是有害信息诱导学生误入歧途。高职学校对学生的性教育还存在两个曲解:一是无师自通论,认为性知识是人的本能,不需要特别讲授;二是引导害怕论,认为教给学生性知识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性冲动。

3.家庭对性教育“云里雾里”。家庭中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基础价值和启蒙意义,但现实却非常遗憾。由于家长自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性教育,与孩子们谈论性问题时他们难以说出口;孩子一般很少和父母亲谈及此事,多数父母用搪塞、回避、责骂打消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一些父母因为缺乏性知识和沟通能力,即使想和孩子沟通,也因不知道方法,使家庭性教育无法正常、科学进行。

(二)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影响

社会、学校、家庭都未能及时给予高职“萌动期”的学生有效的性教育,打个比方:在肥沃的庄稼地里,如果不及时撒上种子,野草就会长满一地。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梯度教育和性道德的迷失方向,高职学生性观念、和性道德之间不能相互科学有序协调,最终导致顾此失彼。高职学生婚恋观多元化、幼稚化,在对待两性问题时是比较随意盲目的,恋爱和性经验的攀比现象也在校园里逐渐蔓延。高职学生性失误逐年增多,造成了性心理困扰、性道德观念淡薄、性犯罪、性病蔓延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已上升为第二位,女青年参与的犯罪案件中性犯罪占90%以上。科学、有效实施高职学生性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学生性教育在“两课”中的补位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的思路

性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采取适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应遵循以下工作思路。

1.高职学生性教育与“两课”相结合。高职学生性教育与“两课”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功能作用和内容原则上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的。性教育不能离开“两课”而单独存在,“两课”缺少了性教育也就不具备完整性和科学性。实事求是来讲,高职学生的性困惑不是都可以依靠传统的“两课”来解决的,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性教育真正达到效果,使“两课”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需要,实现教育“以生为本”的终极目标。

2.教育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学校作为性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某些共同、基本、普遍适用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在性价值观方面,学校要敢于表达态度和立场,对错误的性价值观敢于说“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学生分辨良莠,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

3.高职学生性教育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另外,应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采取适度的方式方法,既要教育到位又要保持适度,充分理解高职学生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其隐私。

4.注重性教育在各专业教学和相关的培训讲座中的渗透。高校还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辟多种性教育渠道,例如服务热线、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性健康教育网站等。这样的性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高职学生个体,使性教育更加个性化。

(二)性教育在高职学生“两课”中的有效补位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性教育是关于人自身的一门科学,了解自身是每个人走向健康的必修课,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内容。青春期经历不可重复,性成熟期不能等待,一旦出现教育的缺失和失误,在个体成长史中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高职学生性教育迫切需要政府、高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并发挥教育引导之合力,使性教育的长期缺失得到较好的有效弥补和不断改善。

1.引导作用在政府。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职学生性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性问题”的前提和保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积极作为:第一,尽快确立高职学生性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要把性教育作为高职学生专业教育和“两课”的一项重要内容确立下来,同时将实施性教育的教育经费纳入政府教育预算,及时足额下拨经费。第二,尽快制定高职学生性教育高职大纲,并在高职纲指导下出版教材,建设高职学生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高校性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性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及专业指导水平。第三,鼓励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相关理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高职学生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性教育推向科学化。第四,举办家长性教育短期培训班,帮助家长掌握性知识、性道德、性病防治和性法律知识,增强他们在性教育方面与子女的沟通意识和能力。第五,积极发挥高职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效应。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融入各类节目中,发挥其对高职众的引领作用,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和道德舆论氛围。

2.主要职责在高校。高校作为性教育的最后一站,作为高职学生“两课”最重要的“红色阵地”,应将性教育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性教育视为“两课”的主要内容和新的教育载体,引导高职学生选择和拥有正确的婚恋观与性道德。

第一,系统科学地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高校应将性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保证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课时,使性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常态化的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把性教育作为“两课”的抓手,充实“两课”的内容,增强“两课”的魅力和效果。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观、性荣辱观和法制意识。性教育的目标在于教育高职学生在与异往中知荣明耻,自重自爱;正确认识个人行为对本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两性相处的道德原则;增强高职学生的性心理控制能力和性生理抵抗能力。

第二,校园文化是熏陶。在美国“性解放”时期,高校学生恋爱成风,但哈佛学生仍能安心学习钻研,在谈恋爱问题上不跟风不攀比,保持着严谨客观的态度。哈佛淳朴、严谨、开明的校园文化为其保持世界名校的荣誉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在学生性道德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高校应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围绕高职学生的能力提升、特长培养、意志锤炼、情操陶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精神家园,为高校性教育的顺利开展搭建服务的良好平台。

第三,改善和优化性教育工作方法。要使性教育取得良好实际效果,还必须注重改善和优化性教育工作方法。高职学生在渴望性知识的同时,更期望性知识来得活泼、感性一些,课堂氛围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允许其自由发表想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案例研究、情境设计、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就是目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沟通和博采众长,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从而走向成熟。

3.基础功能是家庭。高职学生性教育和家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研究调查发现,家长对性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到三成,大多数学生认为父母从来没有谈论过与青春期有关的话题,有近半数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见,家庭在性教育中仍然处于边缘角色,然而,家长在基础性教育方面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使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发展得以延伸。第一,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家长要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夫妻间的性关系。第二,家长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性教育的方法。第三,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当孩子情况反常时给予关心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褚卫东.关于高校性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2]黎钰林,沈又红.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性教育的困境及其症结[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3]尹红新.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

[4]樊蔚,刘冰.高职学生性观念及其性教育的缺失[J].湖南师范高职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5]方若石.改革开放背景下高职学生性教育探索[J].“两课”研究,2009,(1).

篇4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实践研究》(编号:16Q281)

对于采取何种有效途径,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获取融入的最佳效果。首先应该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界定其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现状和意义,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工作中的价值判断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的目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党的十结合当前实际,高瞻远瞩。以基本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具体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短短二十四个字可以说是导向鲜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博大精深,指导性和针对性很强,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是广大人民教师和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的基本判断,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的重要路径。

2 相关内涵阐述

大学时期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方式。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能够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摆在重要位置,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机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办法去约束激励教师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如何让他们真正相信、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转化成为日后学习、工作、生活的价值导向,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的内在要求之一。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如何让大学生们真正理解并践行,便是最大的课题和挑战。

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义,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指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授给学生们,让大学生们真信、真懂、“听的进去”、“消化的了”。不仅让大学生们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更重要好的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里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仅是指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而是包括全体教师、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师。

3 当前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形成和思想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果显著。但从某种角度来讲,还需要再深入、再提高、再完善。

3.1 从大学生层面来看

大学生们对于新鲜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较强,乐于学习研究,并且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容忽视,个别大学生分辨能力还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价值观还是存在偏差的。同时由于西方思想的传入、网络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利益、物质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主要表现是个别学生不信马列信利益,认为精神价值太遥远,不如物质利益来的现实直接。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个人认识程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理念,认为这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没有实际内容,你讲我听,但是入耳不入心。

3.2 从高校教师层面来看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讲,平时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现有数据显示,通过教师采取教学讲授的方式,学生们对核心价值观有较好的认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仍需进一步提高,主要是改进教育方式方法问题,不应仅仅拘泥于课堂灌输,而应不断创新求变。还有就是,笔者认为,除了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外,其他科目的授课教师也应义务、积极去做。在课堂上,有时其他任课教师的一句负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教育效果,所以需要全体教师的配合。

3.3 从学校层面来看

大多数的学校都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机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办法去约束激励教师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个别学校的重视的程度还是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师资配备,意识形态淡薄,缺少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也尚未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仍需进一步改进。

4 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是大势所趋,正当其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的提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因为,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要体现在精神文化书写话语权。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前提下应运而生,可以说大势所趋,正当其时。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为其奠定牢固根基。大学时期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进一步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工作中的价值判断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三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要实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形势下教学手段的转变,需要勇气、需要研究、更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和办法。可以说,创新是有效的方法。通过创新引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果提供力量源泉,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牛鼻子”和“新引擎”。

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不断探索研究。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联系起来,要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更要同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终将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凝聚共识,为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提供助力,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赵红(1987-),女,黑龙江省鸡西人,法学硕士,黑龙江工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79-02

近年来, 像大学生马加爵、药家鑫因价值观扭曲、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违法犯罪的案例时有发生,类似案例的发生淡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化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文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阻碍。所以,在新形势下探究实现法律案例与思想教育的有效整合,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能性

(一)法律案例的特点

法律案例的编写严谨、典型,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正确使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并培养其法律意识,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故事趣味性强,且情节复杂。法律案例以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主线,内容涉及经济、恋爱婚姻、劳动以及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等。法律案例中人物间的激烈冲突,很容易吸引学生跟随着冲突的发展,去思考主人公应该怎么做,不应怎么做,进而会把相关信息反馈给自己,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则会水到渠成地成为学生选择的行为准则。

2.具有真实性。法律案例是发生在生活中甚或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它的真实性特点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更大的震撼。马加爵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点琐事连杀四名舍友,是什么让天之骄子变得如此残忍?马加爵临刑前与记者的一番交谈道出了悲剧发生的缘由:人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就很容易在意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就很容易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斤斤计较,胸无大志是人生的一大悲剧[1]。

3.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法律案例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一个时代的法律案例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诸多社会问题,透过这些问题能够看到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况。针对人们的思想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是思想教育的应有之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教育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一就是在校大学生屡屡出现违法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并且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以财产性问题居多,这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发展经济不可忽视人们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效性弱化。重利轻义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弱化的主要表现,因为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的人数急速增长,但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增长过快的毕业生人数与社会的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就业利益的驱动下,在校大学生自然更青睐专业知识这一硬实力,忽视思想素质培养这一软实力。合适的法律案例的展示,能够使大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事先做人!

2.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理论的正确性存在质疑。在学校,大学生听到的是教育者对“诚实守信”的溢美之词,在校外,大学生看到的是某些不法经营者投机取巧赚取巨额财富。耳听与眼见的巨大落差使得大学生质疑思想教育的正确性。当我们把大量因不“诚实守信”而落入法网的法律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从内心反思良好的思想品质对事业的影响。

总之,鲜活的法律案例因其特有的优势,能很好地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弥补大学生思想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单调枯燥的不足,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能够与思想教育互融共促、有效整合。

二、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价值观、理想观、道德观、法制观、爱情观等很多方面的教育,法律案例对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能够起到指导与预测的作用,不同类别的法律案例能够指导大学生的行为,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受社会上享乐思想的影响,在校的大学生物质攀比心理严重,盲目攀比导致近年来大学生财产性犯罪逐年递增。王某为了给女朋友买生日礼物,不惜把曾家教过的一名11岁小男孩绑架;周某为了买一款更高档的手机,不惜拦路抢劫……法律案例的展示能够让大学生预知绑架、抢劫的法律后果,畏于法律的严惩而谨行,进而自觉树立有法必依的法制意识。

(二)能够纠正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中学时期重视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价值观教育有所不足,再加上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进入大学以前学生的价值观往往是不成熟、不系统的,所以大学时期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进入大学后,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明显增多,因此他们尚未成熟的价值观必然会受社会中一些黑暗、腐朽堕落的人和事影响,使得不少大学生面对诱惑时迷失自我,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法律的强制性使得大学生不得不考虑违法犯罪的代价,在对得到的利益与付出的代价权衡之后,不得不扭转错位的价值观[2]。

(三)能够帮助大学生端正恋爱的态度

对潍坊科技学院、潍坊学院、潍坊教育学院等十所高校调查显示,恋爱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因爱生恨,毁对方容貌的有之,杀死对方的有之,大学生对待恋爱的迷茫,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

法律案例蕴涵的丰富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进而能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之自觉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所以,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是必要的举措。

三、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径

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恰当地援引法律案例,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在这一措施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整合方式应多样化

要做到把社会的主导思想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指导思想,教育方式应多样化。信息网络化是时代鲜明的特点,大学生也喜欢从网络获取信息,所以实现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首选方式是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实现案例的网络化;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任务,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选取恰当的法律案例教学也是实现两者整合的重要方式;再次,通过墙报、宣传栏等校园文化宣传法律案例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警示作用。

(二)整合应选准契合点

法律案例能否起到预想的思想教育作用,找准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契合点是关键因素。要选准两者的契合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困惑的原因。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找到问题的根源,才可能对症下药,我们选择法律案例进行宣传教育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譬如,针对大学生对待爱情的盲目与盲行,开设一个爱情专题法律案例的宣传,会激荡大学生的灵魂,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王某与美丽的空姐邂逅,并一见钟情,之后展开猛烈的追求,不知美丽的空姐已是有夫之妇。但空姐为了报复花心的丈夫答应了王某的追求并开始了同居。王某为了讨空姐的欢心时常牺牲工作时间与她相聚,从此对工作心不在焉,最终丢了报社首席记者这一难得的职位,工作没了,收入没了,美丽的空姐也因此离开了王某,王某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王某一气之下将俩人亲密的照片上传到网络,美丽的空姐因此被航空公司开除。空姐气不过,一纸诉状以王某侵犯其隐私权、名誉权到法院,法院经审判判决王某承担10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王某与空姐最终两败俱伤。这一法律案例促使大学生不得不进行反思:学业爱情,孰轻孰重?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游戏爱情最终会导致什么结局?这种真实的法律案例援引入教学过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挖掘法律案例蕴涵的思想教育因素。法律案例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譬如,盗窃、抢劫、绑架等一类的财产性犯罪,折射的是大学生的拜金主义思想;侵犯著作权一类的犯罪折射的是大学生的诚信思想;侵犯隐私权、名誉权一类的案件折射的是大学生尊重他人的思想……要实现法律案例的思想教育功能,必须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教育内容。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对法律案例的筛选,充分发挥在两者整合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譬如,发现大学生周末、假期兼职打工上当受骗的现象,选择劳动合同纠纷方面的法律案例对大学生加强安全防范的思想教育[3]。

(三)变革大学生思想评定方式

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评定实行严格的加减分制,比如,参加院级歌咏比赛得一等奖加10分,二等奖加5分,三等奖加2分;参加院级体育比赛加2分,参加市级体育比赛加10分,参加省级体育比赛加20分……得分越高思想评定成绩越高,这种思想评定方式严重背离了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目的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把社会的主导思想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进而外化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行为。在我们学校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思想的评定与上述加分因素脱钩,而对思想道德进行“纯粹”的评价,力求摆脱“功利”的影响。

(四)学校领导要重视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

利用法律案例进行思想教育,必须要搭建优良的宣传平台。宣传平台的搭建,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学校领导的支持是资金获取的先决条件。没有相应宣传平台辅助,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就会成像水失去了源头、树木失去了根本。同时,学校领导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人力资源,积极与司法部门联系,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近距离聆听法律案例的机会,真正做到法律案例进大学生的眼、入大学生的耳、进大学生的心。

参考文献:

篇6

1、引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推进高校思想教育创新的关键。高校思想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利主体和发展主体来培养,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思想教育新途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推进高校思想教育的创新。

2、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立场、观点的问题,构建在人的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大学生思想教育只有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才能找到准确位置,增强教育效果,实现应有价值,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对于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现状

几年来,以人为本思想逐步得到了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接受,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得到广泛地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仍有一些与以人为本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以切实提高其实用性。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角度,提供加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依据。

4、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方法

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教育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教育实践中就是以育人为本,突出强调受教育者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高校应该把促进他们的发展作为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过程中启发、引导、满足他们内在的成才需求,注重个性发展和个性化人格塑造,调动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较高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以增强学生主体活动动力为核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道德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启发交流、参与互动、研究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模式上反对单一的强制性灌输,鼓励和指引主体主动质疑和批评,促进和发展他们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三要以强化服务学生意识为目的。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凸显服务理念,保证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权益主体。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坚持思想教育塑造人的基本定位,将塑造人与为了人、激励人、服务人、发展人统一起来;关心和指导特殊群体的学生,既要解决好理想信念空虚学生的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贫帮困、心理障碍学生的释疑解惑、就业难的就业规划等实际问题,还要做好学业困难学生的结对助学工作。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模式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是推进高校思想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寻找思想理论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契合点,持续创新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征。教学内容要重点体现中国化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力度,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一科学理念;教学内容改革还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及时将新信息、新知识、新成果及学生关心的国内外重大事件融入教学内容。其次,要从学生关心、关注、困惑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入手,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并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面对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他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性和学术前沿性,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不断融汇到思想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中,拓展和提升理论课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创造性学习思路。紧扣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学习特点及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是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研究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绪,善于挖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关注学生认知活动的不足,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教学过程的和谐性的教学方法。二是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物质支撑,创新思想教育手段。高校思想教育应该紧紧抓住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这一社会时代特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及个别化教学的教育理念,扩大学校思想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选择信息进行自我教育,建立资源共享、平等交互的思想教育新平台。

5、结论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思想工作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手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工作,必须既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宣传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反映新生活,塑造新形象,解决新问题,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从而增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篇7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特征

网络的出现是近代史上人类重大的技术跨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而且自身也呈现出一些特点。网络文化的全方位使得网络成为一把双刃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化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就技术方面来讲,网络具有很强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共享性,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催生出的文化。而从精神特征方面来看,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多元化和自由性,体现的是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目标。

而大学生思想课程的开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是一个国家或者政党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因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较强的阶级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属于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包括教师、学生、教育媒介以及教育环境等多个系统。不仅如此,因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网络环境逐渐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再加上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课程更应该保证多元化、长期性和系统性,以保障思想教育发挥效果。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网络文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

就我国高等院校的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而言,主要目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带领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正确的处理与自己意识不同形态的东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网络的这种自由性、交互性以及虚拟性使得信息不受限制。而正是这样的改变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生从网络环境中获取的信息远远比传统的书本知识要多得多,也正是因这种超乎想象的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最终使得传统教育模式的大大降低。

2、多样化的思想教育形式开展

目前,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主要还是通过听思想教育课、读报、出画报等方式来进行,有的则通过开展一些课堂演讲、座谈活动、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这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活动主要通过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然而,因缺乏一定的情感互动、针对性较强,思想教育空间会受到限制,且教育对象有限,很多学生对其兴趣度低。随着网络化的引入,网络环境丰富多彩,这些都足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网络文化思想教育课程,充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形式,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发挥作用。

3、对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人的因素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在实际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更要求相关教育管理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信息操作技能。就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情况来看,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多是老一辈的职工,他们虽然有着较高的从业经验与道德素质,但对于校园信息网络平台不是很了解,对于一些全新的技术和平台掌握不足,且创造力与想象力都不如年轻人。而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领导性,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化以及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四、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具体对策

1、转变观念,创新思想教育模式

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在教育目标中,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对道德修养的培养以及道德行为的强化等方面能力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际能力,不仅仅是思想教育的功能,还是教育内容的体现。因此,教育内容应该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进而才能更容易被学生内化,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一方面则要注重创新实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等技术,充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与让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活动中自我认识到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作用。

2、加强网络应用的引导,创设良好环境

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体系上还没有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教育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相脱离,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其时代感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缺乏层次性等,这些都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内容的程度有所降低。因此需要加强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引导、组织和协调,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引入,使得大学生思想教育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更能吸引学生,逐渐改善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识,进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接受和学习教育内容。

3、建设和高素质的思想教育队伍

篇8

[作者简介]杨琳(1973- ),女,山东茌平人,常州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江苏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59-02.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思想文化观念也随之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也应进行相应转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当前各高校必须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当前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一、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新时期,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最新信息,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着较大变化。在我国政治和经济的转型时期,大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新时期,他们的思想特点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大学生的时代感不断加强,而责任意识相对不够

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他们出生的年代正是人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意识以及独立、创新的思维方式。他们迫切希望国家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强大,争取早一步成为世界强国。但同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缺乏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大学生时代感不断增强的同时,其责任意识却相对不足。

(二)大学生的进取心不断增强,而辨别能力却在降低

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他们的思想比较进步,能参与社会活动并对其保持较高热情。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都能做到积极进取,但是他们的辨别能力却因文化的日趋多元而降低。他们对一些重大的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对自我的认识不足。

(三)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不断增强,而社会实践能力薄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也变得先进、开放。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都能与社会主流意识相一致,他们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高校与社会的脱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四)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集体观念却在减弱

当前许多大学生重视自我权利的保护,追求更为舒适的生活。他们在价值取向上明显地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往往都比较关注自我,而忽略集体,缺乏大局意识。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教育方式上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以往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方式向着现代的相对开放的方式转变。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也不断由传统转向现代。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也更加地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其他方面的挑战,高校应明确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现实状况,才能更好地解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受到多元化思想的影响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文化渗透,试图利用文化思想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形势,高校应当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重任,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立足于国际环境,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使他们能够了解国家现状,能明辨是非善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当中的认知渠道、价值观念等,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高校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便能够极大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开辟了新阵地,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日趋复杂多样,这便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当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传统教育观念阻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应当合理地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育中枯燥、死板以及形式化的教育方式和模式,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合理借鉴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陈旧的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提高其成效。

(四)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的精神常常处于压抑状态,身心非常疲惫。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一方面也确实给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社会地位的差异、家庭环境的优劣、就读学校的排名、所学专业的冷热不均等都会使他们在社会转型过程当中产生诸多心理矛盾,从而容易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我国在经济与社会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还是教育对象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所以高校应当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策略与新方法,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为此,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校要努力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构建思想教育工作的全新体系

高校应当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校的教育当中,要注重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高校应当把改革与发展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近些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向前发展着。但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的教育模式也要随之发生转变。高校在新时期要构建新的思想教育体系,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基础和落脚点,把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高校内部营造有利于思想教育的文化,使大学生能够时时刻刻受到文化的熏陶。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健全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培养大学生的礼仪礼节。同时,采取新的管理和教学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二)高校应当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以及学术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应当顺应时展的潮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开放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

(三)高校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促进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尤其是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所以高校应当掌握和合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改进传统的教育方式,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高校应当建立起专业和健全的校园网络系统,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网络教育,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努力净化校园网络文化,利用网络来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思想教育,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深入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

(四)高校要用求真务实的态度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

高校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和水平,采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合理借鉴先进的学生管理经验,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高校应当要努力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采用辅导员与大学生面对面的方式,通过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深入交流沟通,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也可以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并不断对其进行指导,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水平和效果。高校应当从长远建设的角度出发,聘请和培养出一批思想教育专家和教授,并且定期对思想教育工作者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培养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大学生思想教育工队伍建设也要不断向着高学历、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爱蕴.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2).

[2]刘海英,张文洲.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2(06).

[3]刘华政.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中的教育形式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2(29).

篇9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文化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因此可以说它们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首先,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的载体,它的出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数字技术的繁荣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产生,使其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于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网络文学无论是在作家的写作心态方面,还是在作品的表现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学生是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对网络不仅接受程度高,而且参与网络互动的热情有增无减,这为网络文学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资源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学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彩,它在促进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总之,网络文学的出现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同时,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作用巨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向导,它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与保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表现方式,其发展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网络文学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引,如果没有思想政治作为自己的向导,那么网络文学就无法实现文以载道的育人作用。网络文学以新颖的表现方式、与众不同的审美内涵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阅读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能丰富社会阅历,启迪人的心灵,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1]网络文学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注入了活力,与传统文学相比呈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前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虽然十分庞大,但是质量良莠不齐,其间充斥着许多文学的糟粕,这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网络作家要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文学创作,这样才能使网络文学在思想上保持正确的方向,这是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的原因。

二、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网络文学是新兴网络技术与文化内容相融合的综合体,是文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衍生形式。网络化的普及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兴起,而且它还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丰富的网络文学作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低劣的网络文学作品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遭到冲击,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交往能力。首先,网络文学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为大众参与文学创作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畅所欲言。网络文学的门槛低,这使得每个人都有成为网络作家的可能,大学生作家就是网络文学创作大军中的一大主力。开放的网络环境在开拓大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多姿多彩的网络文学作品迎合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他们的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情绪波动极大。网络文学在情感表现方面更加直接、大胆。大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总之,网络文学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辟了全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在大学生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网络文学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网络文学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很多作品甚至离经叛道、是非观念淡薄。[2]网络文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方面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使他们陷入迷茫、颓废的境地。高校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比如网络文学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这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效性与广泛性。但是网络文学中还充斥着许多腐朽的垃圾文化。它们的存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沉迷于网络虚拟的世界中难以自拔。网络文学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进而走向歧途。因此,高校在利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趋利避害,不断激发网络文学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81-03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进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线技术更是帮助网络进行无缝隙覆盖,加之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设备迅速普及,人们衣食住行都产生着数据,这些数据量增长惊人,数据处理能力随之提高,数据挖掘和应用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学是很多高科技诞生和应用的地方,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大学生,他们都是非常“忠实”的网民,网络时代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影响至深。大数据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行为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一、什么是大数据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的定义还未给出标准答案,但对大数据的作用在认识层面是趋于统一的。在被相关领域从业者称赞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关于“大数据”论述的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对“大数据”做如下界定:“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该著作的作者维克托・迈尔和肯尼思・库克耶,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他指出大数据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我国著名学者涂子沛在著作《大数据》中描述: “大数据(Big Data)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则是这样定义“大数据”的:通过高速捕捉、发现、分析,从大容量数据中获取价值的一种新的技术架构。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大数据的特征,主要是指容量( Volume)、种类( Variety)、速度( Velocity)、价值( Value)等四个方面,即4V。容量,是指数据存有量巨大和数据非常完整;种类,是指数据的类型众多,且数据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联;速度,是指数据处理的效率高;价值,是指从大量、繁多、关联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是研究大数据的意义所在。

二、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大数据给社会进步、行业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高校作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前沿阵地,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尤其是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其作用。

(一)大数据可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大数据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各种信息平台,大数据将各种信息平台的数据进行汇集,实现无缝连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如今大学生已经全部普及手机、计算机等网络终端,高校校园互联网通过有线、无线网络的无缝隙覆盖,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显示自己的思想行为。相同情况下,针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数据收集、分析、反馈,也在同步进行,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则可以及时通过系统平台获知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并做出快速的反应。与传统的获知方法比较,大数据系统平台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提高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成效。

(二)大数据可扩大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覆盖面

1.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对象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而相对的师资力量则还未跟上,尤其是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师资。目前,还有很多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人数的比例没有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力,同时还需要承担繁重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对于高校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一现象的情况,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无非是一支强心针,在不改变师生比的现状下,借助大数据系统平台,关注更多的学生和处理更多的事务。

2.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范围

随着高校思想教育的细化和深入,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对应的研究工作也必须紧跟而行,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在运用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受地域、人力、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研究高校思想教育的课题时,研究者只能在有限的样本空间里选取较少样本数量进行问题定性分析,并提出课题的研究结论。然而,在此研究中,样本空间和数量的选取将直接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适应性。而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研究者利用大数据平台,借助网络轻而易举就可以扩大研究样本的空间和增加调研对象的数量,所研究的内容也更加具体和深入,因而所获得的数据和分析的结论更具准确性、科学性和适应性。

(三)大数据可拓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思想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非常重视,但贴着 “90后”标签的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特征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他们喜欢“宅”、“碎片化”、“网络”等等,传统的思想教育途径已经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很难了解或掌握到准确的信息。而在当今大数据环境下,思想教育工作者结合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改变了思想教育的成效。例如,传统调查方式的信息收集转变为了数据平台汇集,思想教育工作者有效地避免与大学生面对面交谈所带来的压迫感和距离感,进而能够采集到更加全面的数据信息,并且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出这些数据信息中大学生某些心理发展规律或行为变化趋势,以便提前介入或者进行预警。

三、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构建

从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可以看出,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来说有很大的促进力,也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一个很好的机遇。笔者试从当下大学生的特性和高校普遍校园网络条件下,构建出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

(一)模式构建的思路

该模式的构建思路是将各种信息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并把各类信息数据汇集在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汇集的数据进行特定算法的分析和加工,以寻找出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对于加强思想教育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将思想教育工作者之前的研究对象大学生转化为由大学生所产生的数据,从这些抽象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并应用于具体的工作中。如图1所示,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大数据平台模式网络拓扑图。

该模式框架主要是将大学生在日常使用的校园各类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据汇集在大数据共享云平台中,这些数据涵盖了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兴趣、消费、健康、时间安排、活动地点等信息。大数据共享云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从中挖掘出大学生专业学习状况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心身状况的发展规律等重要的信息。

(二)模式运用探究

1.运用于学生个人对象

大数据来源于学生,也应用于学生。在学习方面,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并对其成绩出现下滑进行及时预警。在生活方面,通过分析学生的消费记录数据,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济状况的变化,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人际关系方面,通过学生各类时间的分配、网络在线情况、兴趣娱乐活动等,可以了解学生参与群体性活动内容和频率,从而推测其性格倾向,为做好分类指导提供前期参考。在就业指导方面,通过对学生在校行为轨迹、学业状态、就业情况等数据分析,寻找出影响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为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

2.运用于学生群体对象

大数据技术不仅实现了大学生个性化思想引导教育,也能够在大学生群体行为导向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高校基本上实现了网络校园全覆盖,甚至提供了无线网络,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访问互联网,此时大数据系统平台则可以对大学生网上的行为轨迹进行跟踪分析,例如搜索的热门关键词、频繁登录的社交网站以及转发量或浏览量较大的帖子等,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的数据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对学生群体的行为动向有了更准确的预判,可以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舆论,及时化解矛盾冲突,维护好校园的安全稳定,引导学生思想积极向上。

四、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带给社会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无疑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给其带来新的机遇,也会给其带来挑战,只有扬长避短,顺应时展,才能更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1.对于思想教育主体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体之一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大数据环境下,对当前所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需要,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能力上能够使用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2.对于数据安全性方面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是基于大学生日常行为所产生的海量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这些数据必然涉及学生的个人隐私,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数据和避免侵犯学生的隐私权,仍然需要我们认真去探索研究。

3.对预判的准确性方面的挑战

虚拟网络具有开放性、隐蔽性,这样一方面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便利,另一方面则会影响到信息精准性。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产生的数据复杂多样,除了有直观、具体可用的信息数据外,有大量的非结构性的信息,例如视频、图片。这些信息不仅容量大、内容多,在数据格式上各式各样,在分析过程中因此可能出现误判,因而有可能影响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预判的精准性。

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途径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虽然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诸多问题和困难,但大数据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需顺应时代潮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大数据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英]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9-15.

[2] 人民日报记者.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