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成本管理与控制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8 10:04: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品质成本管理与控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品质成本管理与控制

篇1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迅速离不开城市建设发展打下的基础。建筑业作为房地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前提下,怎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设项目当中利益的最大化,以成为企业建设发展问卷当中的必答题。

一、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品质管理的意义

(一)建设项目的成本构成内容

项目建设的成本费用比较广泛,涵盖环境,技术,管理等领域,总体来说包括,土地租赁使用费用,工程建设费用,管理费用,以及税费和利息等方面费用。

(二)实施项目成本控制与品质管理的意义

成本控制和品质控制成为房地产项目占据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房地产业受到了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控制,另一方面是人们要求的房屋建筑质量越来越高。介于此,房地产在建设项目时应该深入挖掘工程项目的管理潜力,提高效益在管理上的价值,进而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些企业已经预见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对建设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和品质管理,才有机会获取市场竞争的份额。

(三)成本与品质之间的关系

商品功能和性价比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原动力。商品经济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已经和社会发展史融为一体,商品经济是生产力的核心动力;降低商品生产成本,抬高商品市场价格,是市场供货商最大的愿望,商品在市场交换的过程当中,产品品质就成为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载体,这两个因素是市场杠杆同一个点上的问题;因此供货商必须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两个极端来假设, 产品成本和品质之间的关系?一种极端是忽略品质无底线的降低成本,直到因成本过度降低成本使得产品生产不能继续进行,此时供应者的市场行为逐渐消失,另一种极端是将所有代价都投入在对品质的追求上,但是受特殊时期技术条件的限限产品出现了极限品质;当趋近极限品质的产品出现时,生产成本也会快速增加,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消费能力的减小,市场的交换行为也就随之消失了。

线性关系是产品成本和产品品质在市场供给区域内大形态上的关系。成本和品质在不同的区域当中相互间的影响力也不同。品质追求在产品品质当中有时限性,受市场消费状况的约束。

二、强化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与品质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成本控制与品质管理的思想意识

房地产项目建设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一直保持着较大的空间利润。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项目建设发展的快速变化,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提高自身在成本上的管理意识,打破传统的以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来获取空间利润。所以,工程项目建设应制定目标成本,通过对目标成本预算的分析,将目标成本与部门和个体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执行当中找出差距的原因,并进行考察和修正,制定最终的改进措施。在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及施工阶段树立成本管理概念,将成本控制和品质管理理念贯穿其中;通过加强对每个阶段的控制与管理,保证预期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建立企业长远的规划目标

从企业长远规划的目标出发,对于企业来说任何一个具体项目的实施,都是只是企业的一个战略步骤,是企业实现长远规划建设过程的一个工作。价值在一个项目当中的最终实现取决于企业对项目价值的长远规划;也就是说项目的价值导向是由企业的长远规划决定的;企业战略步骤的确定和长远规划的设立,为具体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价值标准和导向。价值判断过程的核心工作也就是项目的管理过程,价值判断标准明确了也就意味着控制成本和品质管理在具体问题上的分析也就明确了。

(三)控制和管理材料成本

工程成本控制过程是一个管理复杂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过程,材料成本的控制在工程管理的成本控制当中,占据的比重一直都是高居榜首。占据着总成本的50%以上。因此,材料费在成本控制环节当中就显得非常重要,材料费的支出结余是否可控,对于工程费的影响不容小觑。对材料费的控制必须做到认真细致,无论是企业进行材料采购,检查,入库都要做好对材料的控制监督管理。通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监督检查工作信息控制的反馈,在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基础的前提下,运用价格比较的方法选用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运用招标采购的方法将材料采购价格降到最低。比价采购和招标采购,能促进验收时材料质量的提高,实现对于材料使用量上的计算管理,控制施工现场浪费情况和失窃现象的的发生;规范材料结算工作进展的有序进行,从而降低材料施工成本,保证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切实做好对于工程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控制是工程管理提升品质的重要前提。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管理知识的管理人员不仅能够很好掌握操作流程而且还能够标准的使用施工技术。对工程的施工品质能够很好的控制。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工程品质的好坏,作为实际操作人,施工人员要有质量高于一切的意识,运用自身掌握的专业技能,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操作。对于超出能力范围的施工作业,要及时请教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人员的研究论证后在进行施工操作。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需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控制,保证工程施工的品质不受影响。

(五)运用必要的成本管理控制技术,提高质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管理控制成本,是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顺应时展的趋势。建筑工程设计有很强的时效性,资源也比较广泛,因此,借助先进的管理工具简化管理方式,节约管理时间,提高管理效益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工程品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建立必要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与组织

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组织能有效的实现成本预先控制和成本动态控制,将资金的投入,转换,对比等基本环节的预先动态结合起来。设立相关的制度规范,通过科学严谨的运作方式,发挥其应尽的作用,确保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与组织的有序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制定项目最终目标的成本责任体系;制定关于促进成本优化的制度体系;制定项目经理基金调控制度;制定完善的项目成本监督制度;动态调整制度等相关制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项目开发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残酷,提高工程施工质量,降低自身的成本投入,从而获取企业更高的收益是开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促进管理水平在工程项目当中的全面提升,就必须要加强工程成本的投入和工程品质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继宣.项目成本控制的过程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

[2]郭小川,李志,赵业兴.浅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2).

[3]束志峰.工程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路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2.

篇2

纵观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其中,企业之间常常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这无疑使得企业的利润有所损失,企业的成长受到阻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基于此,更多的商品混凝土企业致力于有效管理与控制成本。本文通过探究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企业成本的有效措施,以求为商品混凝土企业提升成本优势提供指导与借鉴。

一、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特质及其关键的成本项目

当下,很多的商品混凝土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较为齐全,可以向客户提供各种规格商品混凝土生产、试验、运输、泵送等诸多服务。商品混凝土企业具备产品与设备的研发生产功能,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常常是根据所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提品与服务。企业一般是购买建筑材料,使用企业本有的生产加工及输送设施将材料进行生产及输送,以向客户提供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企业与客户之间形成战略联盟,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与互动,但由于大多数的客户都是工程施工的专业公司,使得整个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周期较长,稳定性也较差。同时,商品混凝土企业兼备了材料加工生产企业与施工企业的特质。这就使得其在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固定生产成本,包括发放给企业管理与生产人员的固定工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员工上缴的五险一金的相关费用,企业对现有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企业为生产加工及运输设备所缴纳的保险费用,以及其它固定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是变动性的成本,包括商品混凝土产品的原材料费用,如水泥、沙子、碎石、混合材料、外部添加剂、油料等费用;生产加工设备的维护与使用成本费用;按生产产量计算发放的工资及奖金等。

二、商品混凝土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一)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意识欠缺

当下,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诸多企业将内部的人、财、物等重要的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方面,却忽视了对企业的成本等方面的管理,企业侧重于资源的投入反而忽视了企业的产出。例如,部分的商品混凝土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过度重视产品的生产,而对成本的管理力度较小,导致企业内部的普通员工也缺乏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意识,进而无法真正的激发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的意愿与热情,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现有的商品混凝土企业大多有错误的认识,即将本企业看作是产品的生产加工型的企业,这就导致财会部门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侧重于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与加工方面的成本,而对管理相关的成本有所忽视。同时,在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中,只有财务会计部门有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识,而其它的部门却忽视了这一点。如商品混凝土的产品研发部门,为追求较高质量与性能的产品,不惜成本,导致生产总成本大幅上升。

(二)未有效管理非生产领域的成本

调查发现,商品混凝土企业存在普遍的非生产性领域成本耗费较高的问题,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源于商品混凝土企业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与产品服务的拓展,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有所上升;企业的组织结构层级增多,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增加,使得管理费用升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通货膨胀的加剧,发放给员工的工资与奖金普遍上升,导致固定与变动工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很多商品混凝土企业没有对财务收支做一个有效的预算;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成本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未及时控制部分不合理使用的成本费用;非生产领域的的固定资产增加,进而导致每年计提的折旧费用提升,修理与保养费用也升高;由于未做好成本的预算计划,导致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日常成本的开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造成了较多的资金浪费。

(三)对质量成本的核算的重视度不够

商品混凝土企业内部员工对于产品与服务质量的重视度不够,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在与施工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技术与施工人员常常忽视商品混凝土操作的严格要求。同时,关于商品混凝土的原材料及生产运输设备的选择,企业也没有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这无形之中就可能出现因为企业自身提品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而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或者是故障性的成本等问题。如对于买进的水泥、沙土等原材料未进行严格的检查与把关,进而会影响到商品混凝土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产品质量水平的低下会产生一些额外的成本费用,如返修费用、停工的损失及违反合约的损失,也会在无形之中破坏原有的稳定客户源,甚至是潜在的客户。而且,由于企业内个岗位的权责利的界定不够明确,出现模糊边界,使得当质量发生问题时不能及时的找到相关的责任人员,也无法有针对性地杜绝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而这类的隐形成本一直以来未受到商品混凝土企业的充分重视。

三、商品混凝土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一)强化商品混凝土企业成本管理的理念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将强化员工成本节约的理念。对于商品混凝土行业内的企业,其内部的各层工作人员应该都学习与加强节约成本、提升效益的理念。企业可以通过培训、会议等工作活动,充分调动员工降低成本的正向意愿及行动,进而使得各个部门在降低成本方面能够协调合作,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保持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企业应该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之上,促使企业内部的成员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所谓全面成本管理就是指不仅要对生产加工方面的相关成本进行控制管理,也应该将研发、运输、管理等其它方面的成本进行核算,实现成本的全方位管理,并能够及时进行监督与控制。

(二)健全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尝试成本固定额度的管理。企业应该根据参照企业的生产加工工艺与过程及相关资金的使用现状,制定原材料储备的固定额度、生产加工耗费的固定额度、流动资金的固定额度等,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和损失。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绩效工资制的管理。绩效工资制可以有效地将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成果及成本等综合考评与其工资相联系,真正的实现绩效考核制度。在商品混凝土企业,内部的车队员工的工资设定,可以由基本固定工资、绩效工资、成本节约等方面组成的,其中每月的基本工资是固定的,绩效工资则是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核算,成本节约则是根据车队员工所操纵的搅拌车的单位耗油量与标准耗油量之间的差额计算。绩效工资管理制的有效实施可以合理控制与管理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再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对生产加工及运输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修。因为混凝土搅拌楼,混凝土运输车以及各类专业泵送设备是商品混凝土企业重要设施。从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来看,要想降低生产成本,有必要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与保养,减少设备的损耗。

(三)有效的协调管理商品混凝土企业组织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有效地调整内部的组织结构、优化各层的管理人员。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生产与管理需求,设计相匹配的岗位,根据岗位的需求选聘适合的管理人员,进而确定合理的薪酬,有效避免由于岗位较多、组织结构冗杂等导致的成本上升。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完善当下的管理制度。企业需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梳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权利、责任、利益等,有效防止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同时,企业应该针对商品混凝土行业的特质,实现绩效考核的管理与现场管理、控制,进而提升管理效率,以求有效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

(四)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管理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就本企业的产品研发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以求实现低成本研发与生产。如通过创新,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及材料,降低商品混凝土产品的成本。例如,可以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促进技术与产品研发部门的创新,可以辅以商品混凝土的生产部门,对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的材料配比进行测验,以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同时,可以不断的挖掘能够有效替代原材料的低成本材料,或者开发较低原材料耗用的技术及设备等。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加强工艺及相关技术的改良,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当下,国家的各种政策倾向于水电气的节约及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从降低生产中的噪音、污水、粉尘等方面加强技术的改造,而且应该通过技术的改良有效减少水电气等资源的使用。同时最好通过生产设备的改进,实现水的循环使用,以及商品混凝土废弃材料的回收利用。

(五)进行质量管理与质量成本核算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致力于有效管理商品混凝土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企业应加强内部员工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在各种规格商品混凝土生产、测试、输送以及泵送的过程中保持操作与服务的质量与规范。同时,企业应该严格把关水泥、沙子等使用材料的质量,进而有效保证商品混凝土产品及服务的质量,较少成本的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来管理质量成本。企业内部的财会、技术及质量管理等部门应该进行协商设置质量成本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能够及时有效的考核每个部门质量成本的实际水平。同时,企业应该就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保证设计完善的监督体制,并将质量的责任归属明确,进而使得企业在发生质量损失成本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以求降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成本。再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分析与核算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前的成本与质量问题发生之后的成本。为有效的防止商品混凝土产品的质量发生问题,企业在定期对设备、材料及产品的质量进行管理与检测,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质量成本;同样,在质量管理与监测结果出来之后,为改良现有产品与设备的质量,需要进行维修与改良,甚至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售后服务与损失的赔偿。基于此,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将各个环节的质量成本进行核算。

参考文献:

[1]张俊.XC公司的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2]毛卓勋.商品混凝土企业质量与成本控制的探讨[J].商品混凝土,2012(03):11-12+15.

[3]张武.浅析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7):57-58.

篇3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加强企业产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产品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进行生产活动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即用货币形式表现的生产耗费就是该时期的生产费用。为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生产费用总和,就是产品成本。产品成本主要有生产成本(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销售成本(为销售该产品所发生的费用含办公费用、折旧、差旅费、招待费、工资及福利等等)。降低产品成本则意味着利润的增加,因此加强企业产品成本管理极为重要。

1、产品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企业为了保证再生产的不断进行,必须对生产耗费进行补偿,同时企业的生产耗费须用自身的销售收入来补偿,因此成本的高低反映了从销售收入中补偿份额的多少以及企业盈利的多少,是衡量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

2、产品成本是企业进行价格竞争的重要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价格竞争,产品作为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高低是决定企业有无竞争能力的关键。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但在现阶段,人们还不能直接地准确计算产品的价值,而只能计算成本。成本作为价值构成的主要部分,其高低能反映产品价值量的大小,因而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价格竞争的实际内容也就成了成本的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进行正确可行的生产经营决策,而产品成本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因素。

3、加强企业现代成本管理是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企业建立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进程。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实践工作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要求对传统企业管理进行深刻的改革,必须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及办法。

二、企业产品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产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目前,我国企业产品成本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筹措不合理造成企业财务成本上升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充裕,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筹措行为,但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筹措过程中,主要考虑资金成本及资金使用,但很少考虑资金筹措会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而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项目投资利润率低于借款利息率时,还在通过大量借入资金盲目投入,造成企业财务成本上升,自有资金利润率严重下降,直至亏损。

2、企业忽略成本审核虚增成本费用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可以作为产品成本列示的具体内容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企业不得随意乱挤和乱摊成本。然而,企业不能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控制,将资本性支出列入收益性支出,虚增成本费用,虚减资产,不能保证成本计划的顺利实施。及时、正确的核算产品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是成本会计的核心工作,也是做好成本会计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企业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企业不能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根据日常的成本核算资料,定期编制成本报表。

3、员工的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表现在对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同时,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员工成本意识淡薄,由此导致企业管理的协调整成本过高。另外,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专属工作,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浪费现象严重,企业的成本管理失去诺大的管理群体当然难以真正取得成效。

三、产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市场经济环境,市场经济体制实质上就是一种市场竞争机制,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壮大,关键就是生产或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或服务。在竞争中若要以低价取胜,则必须以低成本为前提。只有降低成本,才有降低价格的可能,但却不能一味的只考虑降价取胜,而不考虑科学的成本管理,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成本管理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成本核算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将成本核算作为成本管理的组成内容,要做到不只对企业生产费用进行事后的记录和计算,还应在生产费用发生之前做好审查和控制。

成本核算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要做到算为管用,即成本核算要从管理的要求出发,提供的成本信息应当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具体地讲,如何进行成本核算,计算什么的成本,设置哪些会计科目,是算的仔细一些还是粗一些等等,都要考虑管理的需要。在满足管理需要的前提下,还应分清主次,主要从细,细而有用,简而有理。

1.正确划分各项费用的界限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多方面的,费用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用途费用,其列支的项目也不一样。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从而正确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和企业用于的损益,必须正确划分各项费用的界限。

首先要正确划分生产经营管理与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凡是产品生产和销售、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和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所发生的各种支出,应作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凡是不属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发生的支出,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和营业外支出,直接调整企业的利润总额。

其次还要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不仅要正确计算各月损益,还应该将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费用,划分为应由本月负担的费用以及应由以后各月负担的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合理核算每月费用。

企业各项费用界限的划分过程,也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和期间费用的归集过程,费用划分地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检查和评价成本计算工作是否正确、合理,也就是看上述几个方面的费用界限划分地是否正确、合理。

2、选择正确的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也是各种劳动的耗费过程。在各种劳动耗费中,财产物资的耗费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这些财产物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是否恰当,会对成本计算的正确性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财产物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如流动资产中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为了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规定科学、合理、核算简便的方法。核算方法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变动。要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3.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在基础性工作中,往往可以找寻到工作的切入点、重点和关键点。千里长堤毁于蚁穴,部分基础工作未做到位、或基础工作长期处于模糊混乱状态,也必会导致整个企业管理工作步入困境。为了进行成本控制,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基础工作:

一是规范成本管理工作秩序的需要。正常、有序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做保证的。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往往是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开始的。因此要建立规范有序的会计制度,防止会计基础工作混乱无序造成的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二是提高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实现企业产品的成本效益最大化不是财务人员的专属工作,每位人员都是企业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会涉及到成本的管理,因此督促每位员工普及基础的成本管理知识,培养成本管理意识,提高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素质,在本职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做到成本效益最大化。

三是制定目标成本考核指标。企业考核是保证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完善进行的保障,目标成本考核应纳入企业考核内容,将其作为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用具体的数字下达到各生产车间、班组和职能部门,明确责任,进行控制、分析和考核。指标面前人人平等,完成的或超额完成的给予经济和荣誉奖励,未完成的给予一定的处罚。

4.加强企业产品各阶段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与考核是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中心内容之一。成本控制,是按照既定的成本计划,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费用的发生进行引导和限制,使之能按预定计划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成本控制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预定的成本目标,对生产消耗进行严格的计量、监督和指导,并对发生的偏差及时分析原因,加以纠正和控制。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产品成本的产生存在于各个阶段,因此在产品的设计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都要做到科学的成本控制。

(1)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我国中小型企业注重生产和销售环节产品的成本,往往忽略了产品的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就要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法,以“目标成本”为依据,确定产品的质量、功能、性质要求,同时还要符合成本效益要求,实现技术与效益的统一。

(2)产品生产阶段成本控制。直接材料成本是本阶段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科学控制直接材料成本,最重要的是要努力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采购队伍,设立专门机构对采购价格进行审核、对比和分析,力求降低材料消耗量。

(3)产品销售阶段成本控制。产品的销售阶段是产品在企业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环节,在整个成本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在销售环节既要减少费用支出,又要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产品始终有一个畅通的销路,并且保证货款能及时收回,可以采取的办法就是对销售部门实行多层次承包,既有激励,又有约束,较好的完成本阶段的成本控制。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成本管理,规范各项成本支出,是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成本管理也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保证、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所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对企业产品的成本控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426.6;F40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0-0156-01

在对电子产品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完善成本的动态管理工作,不仅仅能够降低投资成本,与此同时也能够确保企业有可能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除此之外,通过加强成本控制不仅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在行业内部形成正确的秩序规范,使得整个行业能够健康的发展。

1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具备良好的成本管理理念不仅仅会对其发展具有科学指导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得生产更加具有计划性。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念十分落后,同时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漏洞,在市场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之下,研发新产品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主要出路,因此企业应当加大对于产品研发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然而,很多生产企业并没有注意到这一改变同时也没有及时调整成本管理理念,只是将重点放置于产品生产费用上,而忽略了其他环节的成本管理[1]。

2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成本管理措施

2.1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控制成本。在实际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尤其注重质量成本,质量成本主要指的是提高工程质量所需要支付的费用。然而,管理者会认为要想提高质量就一定要付出高成本,但是在电子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成本与质量没有形成正比关系,在确保质量的同时也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此外,在实际电子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电子产品生产进度,电子产品生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各个环节都存在较大的联系。在电子产品生产开始之前,工作人员首先需要进行沟通交流生产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严格控制,这可以有效提供电子产品生产质量,防止出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2]。此外,在实际电子产品生产阶段需要对电子产品生产量进行计算并办理进度手续,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成本控制滞后性,也能够帮助成本控制人员更为详细地审核分析变更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并及时做好索赔工作。其次,需要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正确处理付款和质量工作,将预算、合同、材料等作为中间支付过程中的凭据。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支付基础主要是需要根据现场实际电子产品生产情况来决定,管理人员需要严格审核过程,兼顾人力资源管理和电子产品生产质量,确保审核的合理性。再者,对于现场签证或电子产品生产变更应当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整,从而确保生产的质量和功能。在任何签证和变更发生时,都需要经过技术审评,但是经济核算这一步骤也无法避免,只有确保整个方案的科学、合理性,才能有效保证资金利用效率,提高成本控制质量。对于现场签证情况,应当根据文件、电生产合同以及相关的协议进行仔细反复审核,从而让电子产品生产合同更好地落实,满足电子产品生产需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签证假报现象的发生[3]。

篇5

沸沸扬扬的“瘦肉精”事件把食品质量问题又推到了风头浪尖,在我们对相关企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更应该对该事件做一理性分析。食品质量和人类的健康、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理应成为食品企业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但是,企业毕竟是一个盈利性的社会组织,质量管理不可能不计成本和效益。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又能使企业总体质量成本最小,将成为成本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尽管我国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问题,探讨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策略,为我国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食品企业加强质量成本控制重要性分析

质量成本控制作为食品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食品企业盈利以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体来讲,食品企业加强质量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提高食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形象。质量成本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食品企业的产品质量,从而不断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第二,有利于保障食品企业食品质量安全,进而提高食品企业效益,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目前,食品安全是世界上公认的安全问题,食品危险直接影响着人们安全,食品企业作为特殊的企业,只有加强质量成本控制,才可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加强质量成本控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形成完整地价值链,在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企业的食品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于食品企业的监督,促进食品企业的不断繁荣。食品企业在进行价值链创建时,应该注重对于食品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促进食品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质量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盈利以及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讲,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质量成本控制意识不强。质量成本控制意识不强,不仅仅包括企业管理层,而且还包括企业普通员工。由于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人员培训以及招聘环节存在问题,导致一些质量成本控制人员出现素质低、水平差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缺乏必要的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很多的企业存在着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体系问题,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建设不完善,甚至在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体系执行力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再次,质量成本监督管理不健全。我国在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法律法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着质量成本控制法律法规漏洞。另外,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监督部门管理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着食品企业监督执行力度。

三、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策略探析

(一)加强质量成本控制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质量成本控制人员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领导层,另一部分是普通员工。首先,对于领导层进行培训。领导层的质量成本控制理念以及思维对于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质量以及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食品企业领导层进行相应的培训,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产品质量与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质量成本控制意识,从而促进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顺利开展。其次,对于食品企业普通员工,应该努力让他们认识到质量成本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清楚质量成本控制的复杂性。另外,针对食品企业自身的实际,以及各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从而增强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质量成本控制网络信息系统

随着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发展,我国食品企业各项控制工作深受其影响,对于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来讲也是如此。为了进一步做好食品企业各项控制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控制网络体系极为重要。首先,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控制操作系统,通过建立质量成本控制操作系统,可以使得质量成本控制程序化,也就更加的科学化与简约化。其次,建立与食品企业相联系的质量成本控制联网系统,努力实现食品企业财务部门以及预算管理的相联系,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最后,构建财务部门、税务部门以及银行的联合信息网。努力实现食品企业多方对账以及对渠道财务监控,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提高食品企业各项控制工作的科学性以及效率。

(三)构建完善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总体上讲,一个完整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应该包括最基本的业绩考核、过程控制、信息反馈、组织体系等四个重要的部分。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涉及的面是很广泛的,所以在实际的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企业必须明确各自在质量成本控制的责任,增强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意识,形成完善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其次,企业各部门应该掌握实际的成本情况,对于出现的成本问题进行解决措施解决,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再次,努力地注重对于食品企业各个产品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包括设计、使用、损失、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最后,对于出现的食品企业质量控制问题,企业应该追究质量问题出现的责任以及原因,建立完善的质量事故奖惩机制,保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完善食品企业会计监督机制

如果没有相应的会计监督机制,再科学合理的会计方式进和方法都起不到想要的效果。为此,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监督机制,是做好食品企业会计的重要举措。首先,食品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会计监督机构,加强对于会计的协调、执行以及编制,对于出现的预算编制、协调以及执行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出现问题的责任人进行追究,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其次,引入外部会计审计制度。引入外部会计审计制度后,相关部门以及责任人还应该定期的对会计监督进行审核,检查会计监督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各生产经营环节涉及不同的质量成本要素。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必须考虑质量成本各要素的相关关系,系统地进行管理和监督。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定期编制质量成本构成比例表,并将各期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同时,企业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成本控制系统,财务部门负责编制质量成本科目汇总表与质量成本月报表,为企业领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制订质量政策和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我国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食品企业应该深入研究自身质量成本控制现状,创新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策略,为我国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熊剑春.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1(17)

[2]糜万元.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 2011(05)

篇6

危化品即危险化学品,包括易燃物品、易爆物品、有毒物品、有害物品、和放射性物品。其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都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危化品的运输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纷纷出台相关的法律条例对危化品的运输进行管理。

在危化品生产企业在物流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危化品仓储环节的相关问题

在危化品流通之前,要在仓库内完成货物的摆放、装卸、搬运、堆垛上架、拆垛取货等工作,仓库的工作流程繁多,环境较为杂乱,工作人员也比较多,危化品的仓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堆放环节容易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

我国危化品专门仓库极少,大多数的仓库都是堆放各种物品,物品的种类繁多,规格复杂,工作人员和所需机械数量多,容易造成场面混乱无秩序,出现问题时,场面难以控制。

1.2 危化品作业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仓库作业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其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首先,仓储中危化品的种类繁多,数量较多,流动性极快,难以实时掌握危化品的状况。其次,危化品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且仓储事故的波及能力及强。再次,危化品作业中会涉及大量的工作人员和操作机械。纷繁复杂的环境给危化品的仓储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危化品人机结合程度低

目前,我国危化品仓储作业的“人机结合”程度较低,仓库作业过程中,机械的稳定性较差,而人力又容易出现意外,造成伤害,因此在危化品仓储环节中选择何种作业方式,也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2.危化品运输环节存在的问题

2.1低成本运输能力缺乏,运输方式选择出现矛盾

我国的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原料产业多集中于中西部,却要输出到遥远的东南沿海地区,增加物流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危险隐患。各种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是最节约成本的,但是受到自然条件限制,能够进行水运危化品的河段和有能力进行水运的企业较少,因此,相对灵活的公路运输又有较高的运输成本,风险性较高。

2.2物流效率低下

危化品在运输装配环节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如,危化品自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选用的机械,操作流程与标准,通过审核和备案的专用车辆等,因此,在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线路的确定,协调运输时间与客户要求的矛盾等方面,容易造成运力的浪费,扩大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3.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难以统一监管

目前我国危化品生产企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工作状态良莠不齐,为增加经济利益,仅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最基本的要求,甚至私自违反规则,物流安全不能很好地得到保障。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管理部门众多,衔接工作不到位,加之不同地区的管理力度和管理标准不尽相同,整个监管工作难以系统运作。

4.危化品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4.1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

危化品的物流管理因为危险系数高,更应该形成明确的规定,国家也应该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条例,保证行业秩序,加大监督力度,防止企业投机取巧。例如国家在2013年根据颁布了《危化品运输管理条例》,应该针对新近发生的问题逐年对其进行修缮,使之更具约束力。

4.2发展以物联网物流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危化品物流管理创造了新途径。利用RFID、GPS和GIS等技术,从生产抓起给危化品贴RFID标签来展现危化品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将标签与导航相结合,实现危化品物流的及时跟踪定位、监控管理,预见和控制事故的发生,这样就可以一直追踪定位危化品,方便掌握其物流信息,还能够主动智能干预安全事故。

4.3完善危化品储存基地建设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下、油罐容量在10000立方米以下的危险品仓库约占总数的45%,这些仓库多数属于生产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储存基地。因此,可以对各地区的危化品储存仓库进行规划与整合,不断完善危化品储存基地,使之与原料、消费市场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物流体系,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运输难度,保证运输安全。例如,上海市金山区建设的漕泾化工业物流园区,已建成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的配套物流仓储区,与上海本地的公司以及巴斯夫、拜耳等一些公司的相关项目进行配套,与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成功衔接,现在已成为上海西部的化工仓储物流基地,为我国的危化品物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结语

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危化品流通可以依靠现代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进一步发展,现代的理论和技术能够为危化品物流提供良好的保障。在第三方物流理论的指导下将部分危化品生产企业有机整合,并建立专业的物流公司,统一管理危化品企业的物流,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物流工作的质量,一改现阶段危化品企业量多质少的尴尬局面,促进危化品物流朝集约方向发展,实现危化品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危化品生产企业在新的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能够慢慢步入正轨,工作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减轻了政府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赵新欣.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纪鹏飞.危化品运输企业:国家应建立统一的危化品运输的培训体系[J].专用汽车,2014,09:72-74.

篇7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传统思维里,采购就是拿钱买东西,目的就是以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商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竞争的日趋激烈,采购已由单纯的商品买卖发展成为一种职能,一种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增加利润、获取服务的职能。在企业的产品开发、质量保证、供应链管理及经营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采购是企业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正确确定采购的地位,是当今每个企业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竞争中赖以生存的一个基本保障,更是现代企业谋求发展壮大的一个必然要求。

二、采购成本分析的内容

采购成本包括订购成本、存货储备成本和品质构成成本。

1、物料的订购成本。包含以下成本:请购手续成本,包括请购的人工费用、用品费用和主管的审查费用;采购成本,包括估计、询价、比价、议价、采购、通讯联络和用品等费用;收货验收成本,包括验收的人工费用、交通费用和仪器仪表费用;进库成本,主要是物料的搬运费用;其他成本,包括会计入账、支付货款等花费的费用。

2、存货储备成本。包括以下费用:资金成本,存货的品质维持需要拖入大量资金,投入的资金便丧失了其他使用这笔资金的机会。如果每年其他使用这笔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为20%,那么每年存货资金成本为这笔资金的20%。搬运成本,存货数量增加,搬运和装卸的机会也增加,搬运工人与搬运设备同样增加,其搬运成本相应增加;仓储成本,包括仓库租金、维护和管理等费用;折旧及陈腐成本,存货容易发生品质变异、破损、报废、价值下跌和呆滞料,造成相应的费用损失其他成本,包括存货的保险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等。

3、品质成本。设计品质成本:指企业为保证产品的设计品质适合用户要求和生产要求所投入的费用,以及设计缺陷所造成的损失;采购品质成本,指为促使和鉴定采购物达到合同规定的品质要求所支付的费用,以及采购物未达到品质要求给采购方造成的损失;边际品质成本,指品质成本对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变化的变动成本;用户品质成本,指用户为了获得品质满意的产品所支付的费用,以及产品品质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给用户造成的损失;社会品质成本,指国家品质监督机构、环境保护机构、用户权益保护组织等在鉴别和促使改进产品品质、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的费用,以及产品品质不良造成危害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全寿命品质成本,指产品从市场调研、研制、生产、使用到报废、销毁的全过程中,缺少的对实现全寿命品质控制所投入的费用,以及产品品质不良造成的损失;作业品质成本,指企业为促使品质人员提高作业效果所支付的费用以及作业差错造成的损失。

三、采购成本结构分析

应用ABC管理分类可以有效地反映企业采购成本的结构。ABC管理法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又称巴雷托分析法、主次因分析法、ABC分析法、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它以某一具体事项为对象,进行数量分析,以该对象各个组成部分与总体的比重为依据,按比重大小的顺序排列,并根据一定的比重或累计比重标准,将各组成部分分为ABC三类,A类是管理的重点,B类是次重点,C类是一般。习惯上常把主要特征值的累计百分数达70%~80%的若干因素称为A类,累计百分数在10%~20%区间的若干因素称为B类,累计百分数在10%左右的若干因素称C类。

ABC分析和哲学中抓主要矛盾的理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ABC分析用数量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出“关键的少数”,这就使这种分析手段更容易排除假象而认识到事物本质,更容易排除主观随意性而客观地认识问题。由于采用了数量的研究方法,才使千百年来人们头脑中“主要、次要”、“关键、一般”、“纲、目”等认识,转变成了具有较强科学性的现代管理方法。

四、采购成本的控制

在现在大多数企业里,多头对外,分散采购,信息渠道不完善,采购数量多、品种多,不能准确了解供应商成本的高低,市场竞争激烈,造成企业采购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控制采购成本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1、对于A类项目的采购成本控制。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做好采购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采购工作涉及面广,并且主要是和外界打交道,因此如果企业不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和程序,不仅采购工作无章可依,还会给采购人员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完善采购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对企业的正式供应商要建立档案,供应商档案除有编号、详细联系方式和地址外,还应有付款条款、交货条款、交货期限、品质评级、银行账号等,每一个供应商档案应经严格的审核才能归档。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企业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材料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物品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

2、对于B类项目采购成本的控制。确定适宜的采购时机与合理的采购批量采购过早、库存过多都会增加库存费用。采购过晚、库存过少,会引起缺货损失。采购批量过大,有可能产生积压;采购批量过小又会增加采购次数、增加采购的固定费用。所以,企业应根据库存和销售情况确定适宜的采购时机与合理的采购批量。优化整体供应商结构及供应配套体系,这包括通过供应商市场调研等寻找更好的新供应商、通过市场竞争招标采购、与其他单位合作集中采购、减少现有原材料及零部件的规格品种进行大量采购、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型合作关系取得优惠价格等。

3、对于C类项目采购成本的控制。实行战略成本管理来指导采购成本控制。估算供应商成本的高低,这是影响采购价格的最根本的。在与供应商的谈判过程中,只有了解对方的成本,才能在价格上占主导地位,因此要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和沟通,多了解哪些材料成本的比重大,哪些少,才能制定出合理的采购价格,使双方都满意,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竞争中,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只有清楚地知道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更好地争取到供应商,通过对现有供应商的改进来降低采购成本,如促使供应商实施即时供应、改进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以降低质量成本、组织供应商参与本企业的产品开发及工艺开发降低产品与工艺成本。通过运用采购技巧和战术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谈判技巧和对策,以及采购方案,使采购的商品的成本达到最低化。

五、结语

总之,在现代企业里,由于采购成本分析不够准确,造成企业采购成本过高,也有一些企业只关注企业的某一项成本,而忽略了整体成本,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直都上不去。企业只要广开思路、明确方向,完善采购管理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科学的物流系统理论指导采购工作,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指导老师唐立新)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一、适时生产系统

传统生产系统是一种生产程序由前向后的推动式生产系统。前面的生产程序居于主导地位,后面的生产程序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一生产程序转移下来的加工对象,继续完成其未了的加工程序。推行这种生产系统,必然会导致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大量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的存在,占用了流动资金,增加了资金成本,也增加了存货储存成本。

适时生产系统则是一种由后向前的拉动式生产系统。企业以顾客定货所提出的有关产品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作为组织生产的基本出发点,也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它以后面的生产程序为主导,前面的生产程序只能被动地、严格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后面生产程序所提出的生产任务。适时生产系统要求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尽可能实现“零存货”。这样就可以大大削减存货带来的资金成本和储存成本。而且,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也能更加协调地进行运转,实现很高的效率和效益。采用适时生产系统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前提。

二、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采用材料、工艺流程和成本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企业的产品设计也决定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据估计,产品的成本有60%-80%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确定,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因此,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重心应在产品设计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是要根据市场调查或顾客订货协议估计产品销售价格,再由企业的目标盈利率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后,产品设计人员和各个作业中心操作人员就可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进行作业设计。如果完成产品全部作业的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如果与目标成本有距离,则需要重新设计作业链,对成本作一次又一次挤压,直到可行为止。必须明确,产品设计不仅仅是作业设计,还必须使产品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功能,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产品最终是要销售到市场上去的。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压低产品成本,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针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提出来的。质量成本是指因产品质量不佳而引起的成本,它是与有缺陷产品的制造、辨认、修理以及预防有关的成本。传统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终了的专业检验人员的质量把关上。发现零部件或产品质量存在缺陷,在可能的条件下,进一步投入追加的人力、物力,尽量对已发生的质量上的缺陷进行修补。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实现“零缺陷”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的。它把重点放在操作人员(不是专业检验人员)在每一加工程序连续性的自我质量控制上,加工操作中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实现缺陷在生产第一线上及时地予以控制,不允许任何一件有缺陷的零部件从前一生产程序转移到后一生产程序。全面质量管理将企业的质量成本降至最低的可能,与传统质量管理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全面质量管理是适时生产系统赖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四、理想的作业链

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作业连接而成的作业链。企业的生产作业可以划分为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和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建立理想的作业链,首要的是尽可能消除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降低可增加价值作业的资源消耗,这就必须对企业的作业进行分析。企业的作业可能很多,只能选择一些重点作业进行分析。在作业分析时,要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其他企业的类似作业进行比较,尽可能利用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成本和耗费最低的作业。同时,还要分析企业的各项作业之间的关系,尽量使作业共享,降低作业成本,使整个作业链上的每项作业之间都环环相扣,每项作业的完成时间最少,以实现整个作业链耗费资源最低。在理想的作业链中,每项作业都是最有效的,并且能不断获得更新和改进。

理想的作业链是在适时生产系统条件下实现的,它是产品生产成本的实际发生阶段,是产品设计的实践过程。

五、作业成本法

系统成本管理模式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不同的是: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不再在全厂统一分配,而是采用多标准,在若干具有同质成本动因的成本库分别进行分配。在计算过程中,不再以产品为核算对象,而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作业成本法的具体程序如下:

1、确认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

2、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引发的成本。同质成本动因引发的成本可以合并,在同质成本库中分配。

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产品。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即汇集按各产品消耗各项作业量比例分配的作业成本,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间接费用比重剧增的今天,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产品成本更为精确,更能够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尤为重要的,产品成本按照作业中心核算,可将作业成本信息反馈到产品设计阶段,使得产品设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

篇9

一、适时生产系统

传统生产系统是一种生产程序由前向后的推动式生产系统。前面的生产程序居于主导地位,后面的生产程序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一生产程序转移下来的加工对象,继续完成其未了的加工程序。推行这种生产系统,必然会导致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大量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的存在,占用了流动资金,增加了资金成本,也增加了存货储存成本。

适时生产系统则是一种由后向前的拉动式生产系统。企业以顾客定货所提出的有关产品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作为组织生产的基本出发点,也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它以后面的生产程序为主导,前面的生产程序只能被动地、严格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后面生产程序所提出的生产任务。适时生产系统要求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尽可能实现“零存货”。这样就可以大大削减存货带来的资金成本和储存成本。而且,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也能更加协调地进行运转,实现很高的效率和效益。采用适时生产系统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前提。

二、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采用材料、工艺流程和成本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企业的产品设计也决定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据估计,产品的成本有60%-80%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确定,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因此,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重心应在产品设计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是要根据市场调查或顾客订货协议估计产品销售价格,再由企业的目标盈利率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后,产品设计人员和各个作业中心操作人员就可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进行作业设计。如果完成产品全部作业的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如果与目标成本有距离,则需要重新设计作业链,对成本作一次又一次挤压,直到可行为止。必须明确,产品设计不仅仅是作业设计,还必须使产品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功能,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产品最终是要销售到市场上去的。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压低产品成本,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针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提出来的。质量成本是指因产品质量不佳而引起的成本,它是与有缺陷产品的制造、辨认、修理以及预防有关的成本。传统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终了的专业检验人员的质量把关上。发现零部件或产品质量存在缺陷,在可能的条件下,进一步投入追加的人力、物力,尽量对已发生的质量上的缺陷进行修补。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实现“零缺陷”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的。它把重点放在操作人员(不是专业检验人员)在每一加工程序连续性的自我质量控制上,加工操作中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实现缺陷在生产第一线上及时地予以控制,不允许任何一件有缺陷的零部件从前一生产程序转移到后一生产程序。全面质量管理将企业的质量成本降至最低的可能,与传统质量管理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全面质量管理是适时生产系统赖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四、理想的作业链

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作业连接而成的作业链。企业的生产作业可以划分为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和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建立理想的作业链,首要的是尽可能消除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降低可增加价值作业的资源消耗,这就必须对企业的作业进行分析。企业的作业可能很多,只能选择一些重点作业进行分析。在作业分析时,要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其他企业的类似作业进行比较,尽可能利用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成本和耗费最低的作业。同时,还要分析企业的各项作业之间的关系,尽量使作业共享,降低作业成本,使整个作业链上的每项作业之间都环环相扣,每项作业的完成时间最少,以实现整个作业链耗费资源最低。在理想的作业链中,每项作业都是最有效的,并且能不断获得更新和改进。

理想的作业链是在适时生产系统条件下实现的,它是产品生产成本的实际发生阶段,是产品设计的实践过程。

五、作业成本法

系统成本管理模式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不同的是: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不再在全厂统一分配,而是采用多标准,在若干具有同质成本动因的成本库分别进行分配。在计算过程中,不再以产品为核算对象,而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作业成本法的具体程序如下:

1、确认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

2、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引发的成本。同质成本动因引发的成本可以合并,在同质成本库中分配。

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产品。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即汇集按各产品消耗各项作业量比例分配的作业成本,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间接费用比重剧增的今天,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产品成本更为精确,更能够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尤为重要的,产品成本按照作业中心核算,可将作业成本信息反馈到产品设计阶段,使得产品设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

篇10

(一)对成本管理的认识还不够

目前,一些混凝土公司对控制成本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节约原材料和费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虽然说降低成本是成本管理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可是这也是有限度的。一些混凝土企业就通过无限度的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方法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殊不知成本降低到一定的限度后,就很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的不过关,甚至给后期的建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的方法在成本管理中是不科学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依靠降低成本来达到控制成本以求获利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二)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较差

长期以来,混凝土企业的员工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本的管理应该是财务方面或是公司管理人员的事情,应该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一些员工对于生产过程中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成本、应该如何去控制漠不关心,意识还不到位,他们无法感受到市场上的压力。因此,控制成本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纸空谈,造成了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制度上的管理还不健全

在许多混凝土公司纷纷涌现出来的时候,整个混凝土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必须使用创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方式,这是与企业的管理制度相辅相成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混凝土公司由于建成时间快,导致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健全,存在很大的问题和漏洞,从而使得企业本身的成本一直下不来,企业的利润上不去。

(四)创新能力水平有限

大部分行业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的水平就可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混凝土行业也是如此。混凝土企业的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的管理,在特定时候,降低成本可以控制成本,但这不是无限度的。因此,企业要想真正从根本上降低成本,还需要从技术上下手,只有不断地创新提高技术水平,这才是控制成本最科学的方法。

二、针对混凝土公司成本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成本管理的观念意识

企业成本管理的人员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意识,那就是控制成本不能只是“节约、节约、再节约”的传统观念,必须向成本效益观念转变,也就是说,如果在产品中增加某一种成本,但是却能在市场竞争力中脱颖而出,赢得市场的认可,最后为企业带来比没有增加成本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就是成本效益观念。例如,混凝土企业生产了一种新型的混凝土,为了更好地推广,增加了一些经费的宣传,但最终企业获得了更还的效益;新设备的引进需要增加成本,但是却减少了维修费用,还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综合效益也就随之提高了。所以,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应当将这个观念转变过来。

(二)动员企业所有人员,全面实行成本管理

前面说了,大部分企业员工责任意识较差,这里就需要动员企业的所有员工,而在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最首要的也是提高所有员工对成本管理的一个认识,可以向全体员工进行一个成本意识的宣讲教育,增加他们的成本观念,在生产中力求做到经济与技术的完美融合,认识到成本的管理和生产同样重要,让成本的管理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同时,对所有成本费用的支出,都应当系统的进行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在质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析哪些地方可以采用更经济的方式,挖掘每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本控制,尽可能少的减少消耗,从而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在这个以信息基础的社会中,成本管理的方式也应向现代化信息管理迈进,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在会计领域也应用越来越广泛,标志着会计也进入到了会计网络化阶段,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分析、核算等,较传统的桌面财务,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可以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会计有机的融合,对会计的各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发展建立满足现代化企业成本管理要求的一套系统,这就使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成本管理情况和财务状况,以便能及时地做出决策,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规避风险,减少企业运行中不必要的成本。

(四)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降低生产成本

(1)混凝土企业要不断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健全混凝土商品的一些认证体系,落实好质量的责任制度。如果一旦出现事故责任,应当第一时间查找造成事故的原因,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进行补救,尽量减少损失给成本造成的增加。

(2)从设备管理上入手,机械设备必须做到定期的保养和维护,这应该形成一个制度。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械设备,提高生产的效率,但同时又有防止设备的过度利用而带来的不必要的维修费。所以,对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就显得必不可少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减少了设备维修费,进而创造了效益降低了成本。

(3)推行绩效工资的管理方法,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为员工的收入与产品的产量、成本、综合考评等情况直接相连的,从而实现多劳多得。例如,一些混凝土公司都是实行底薪加绩效和奖金的制度,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激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

(4)增强技术的管理和创新。技术的管理和创新一直是每个行业都在研究的,混凝土企业应主动增加混凝土商品的配置比实验,降低它里面的水灰化,争取达到组合的最优化,在保证混凝土商品质量的前提下,在原材料上下功夫,不断地创新技术,挖掘新技术,通过理论进行实验,再经过实践和证明,生产出即优质成本又低的混凝土商品,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