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8 10:04: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管理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管理研究

篇1

一、当前我国实施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可以确保我国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旅游行业在当前急剧发展与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也就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要想促进健康发展旅游行业,必不可少的要求就是建立起一个想应该的规范有序的旅游信息化系统,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通过将信息所具备的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往往能够有效的提升旅游行业的高度、广度、深度。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可以将现代旅游行业所具备的市场化与国际化功能有效拓展。由于旅游管理信息化这样的活动存在着自愿性与自发性,那么十分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在现代旅游行业,信息化则是将良好的信息环境提供给建立与完善旅游市场体制,以便能够做到更进一步的完善旅游市场经济个性。除此之外,旅游活动所存在国际化等这些特征可以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紧密的联系世界旅游行业,往往会面临着更为明显的世界旅游行业的无国界特征,各个国家相互之间依赖性更强。

(三)要想实现旅游管理现代化这必须借助于信息化作用的发挥,信息化这也是属于一条当前实现旅游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由于在当今社会当中逐渐出现、发展的网络与信息技术等这些新的技术,势必会导致呈现出特别大的发展与变化在旅游管理的方式方法与思维等方面。在旅游信息化过程当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起相应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这样系统的建立,就可以给我国带来特别多的优势,具体来说,能够做到迅速而准确的将管理工作执行,还能够将开支大幅度的节约,让劳动效率提升。凭借着这样的途径的实施,能够做到高技术化旅游管理的实现,还能够做到积极顺应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形势,有助于让我国国内的相关旅游行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发挥后发优势,后来赶上超越发达国家。

四是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这是当前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由于到来的信息时代往往会深远的影响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领域行业同样也会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信息时代之下,旅游管理信息化这是对旅游管理的一个客观的要求。

二、当前发展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措施

(一)必须要将地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起来。根据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这就能够了解到这一系统是属于如今拥有着比较完善与强大的软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这是属于一种拥有一定综合性的计算机集成系统,这样的系统能够有效的集成各种说明信息、图形信息、属性等,存在着特别强大的功能在咨询、判断、检查、管理、分析等层面,借助于相应的人机交互对话与输入操作等这些方式,用户就能够得到包含着声、图、像、文等的综合信息,另外用户从而将这些综合信息当成辅助决策工具。一般可以将这当成基础开发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不但可以有着特别多专题性的地图产生,以便能够将以往枯燥的表格数据进行可视化与形象化,除此之外,甚至还可以将统计图表与分析结果数据准确的输出来,从而可以为分析数据与辅助决策提供特别大的方便。

(二)高度重视积极进行数据库的建立。要想成功的建立起来相应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起着特别大程度的就是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根据对旅游管理信息实施相应的分析就能够发现,要想将旅游管理信息化实现,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建立起可以共享实现、及时更新、丰富内容的信息数据库。这里所提到的旅游管理信息当中必须拥有地图数据库与图文数据库这两种类型的数据库,那么将其进行具体化,这就可以发现其中细分成旅游人才数据库、旅游交通图、旅游产品数据库、旅游企业数据库、旅游服务设施分布图、旅游企业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旅游研究与咨询机构数据库、旅游教育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旅游客源市场数据库、接待设施数据库等。

(三)必须高度红色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根据分析就能够了解到,要想成功的建立与健全旅游管理细心系统,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而分析旅游管理信息,就可以发现其中所具备的时效性显得特别强,另外还包含着强烈的变化性,这就应该需要让国家或者的地方的旅游管理部门定期收集这些资料,与此同时还应该对这些信息做到及时交流,将网络灯光这些通讯手段来充分利用来实施信息的更新。除此之外,还应该高度重视控制信息的质量,绝对不能将其质量忽视,相关信息的管理部门还必须顶起对于企业或者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实施检查,还应该将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出来,以便基于政策层面上规定信息的准确性。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信息化的软件与硬件的建设。

在建设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硬件上进行分析,积极主动的在我刚刚的重点旅游企业、著名旅游景点等这些地方普及网络知识、电脑与信息。借助于搭建起来相应的旅游信息网,以便可以将相关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做到进一步的建立与完善。在这里必须重点关注的就是,在那些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应基础性设施的图文数据与地图数据库必须包含在旅游信息化系统当中,必须要将使用电脑进行大力推广,借助于电脑作用的发挥来进行相关事务的处理,雇佣专业的人员建立起相应的电子邮箱、网页以及网站。在建设旅游管理信息化的软件上进行分析,必须树立起相应的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还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人才培养,其中包含着培训在岗从业人员信息技术人才。通过相关计划的制定,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的信息技能与知识的培训,实施相应的普及计算机技术与知识,提升各级管理人员对计算机利用的操作技术水平,还应该将高等院校这样的有利资源充分利用,将专门人才培养给实施旅游管理信息化,以便可以将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奠定下来。

篇2

1研究背景

1.1政策引导,旅游管理专业适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高校隶属地方,由地方财政支持,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应以“根植行业,强化实践,服务社会”为指导,坚持“先行性与本土化”相结合原则,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先行性”体现在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转型的先行政策,大力推行专业改革,适度超前推进改革,对旅游行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本土化”体现在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即人才培养要接地气,真正符合社会需求。

1.2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重视实践和实训,强调能力为先,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应注意实践课程的内容体现渐进性,能力培养个性化,实践学习形式多样化。如果希冀切实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应该考虑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制定实践训练,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相互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必须坚持“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培养并重”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3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校内实训基地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无法将学生带入现实的职业环境中,有碍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和对实际专业岗位的认知。在高等院校开展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与高校各自发挥育人优势,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由此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企业尤其在实践基地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有好工作,企业发展能留住人才,实现双赢。

2研究意义

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到岗给旅游企业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能为旅游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能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同时在此过程中为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学生相对来说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能者居之任之。

2.1对于高校而言

对于高校而言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的主要意义在于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优势教学资源,可以提前了解当前企业的运营机制以及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旅游管理的毕业生能够“适销对路”。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明显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也革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业就业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

2.2对于大学生而言

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清楚认知企业,亲密接触工作实践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而且,在校企合作的科研探究合作中,有机会让学生参加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有利于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尤其一些旅游集团企业拥有“创、研、产、销”集一体的产业链,有着合作多元化的优势,可同时针对多个岗位进行科研探究,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2.3对于实践基地企业而言

对于实践基地企业而言,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料,得到校方专业师资的技术支持,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制、推广以及服务质量水平的升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丰富人才储备,挑选到合适的优秀毕业生,提前对每位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使企业服务型人才高素质化、年轻化,最终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目的。

3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现路径

3.1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合作项目规划

深度的学校与企业合作,需要双方进行密切接洽,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就现代旅游管理与经营的各项问题进行交流,进一步对项目规划及实施流程进行探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基础上,校企双方进行相互实地考察,学校就企业的企业文化、运行经营情况、运行环境、实习工作环境及学生在是实习过程中的食宿行等环境进行考察;企业就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情况,生源情况、教学计划、实训计划、实训基础设施及培养模式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双方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3.2明确校企创新实践合作双方需求和责任

旅游企业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包括实践的地点、岗位数量、实训的时间、实训的安全环境及实践培训计划等。高校在企业提供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进行招生宣传、保证生源录取的质量和数量、制定培养方案、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保证旅游企业的实训实践岗位的需求,为学生的顺利实习就业提供教学和实践保证。

3.3建立校企双方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

共享的基本意思是分享,也就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在这里的双方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实际上是根据多年来的旅游管理办学模式提出的概念,在以往的旅游管理实训实践过程中,高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往往缺乏分享,实习单位不明确它需要的学生,学生不明确她能干什么岗位,在实习环节完成以后,近一半学生离职换岗,浪费企业人力物力资源,也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就业机会。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就在探索和华强方特集团建立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也就是华强方特提供多岗位供学生多时段换岗实习实践,根据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实训实践情况,学校安排随队老师及时把控,调整学生在校教学和实践培养方案,后期阶段进行专才专岗培养,使学生在后期实习实践阶段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喜欢上自己的岗位,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做到企业、学校和学生各取所需,促进校企共赢,更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就业。如果按学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设计,可以分三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在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训为主,企业提供经费让学生到未来实习实践岗位考察学习;第二阶段,第二学期学生在校学习10周,进入企业实训岗位,每位学生将在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实训,每个岗位工作5周,在企业进行3-4次轮换岗位实习,全程有学校老师参与考察记录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这阶段实习实训结束,企业与学校带队老师结合,对每位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评估,返校后,与学生进行结合,帮助每位学生评估自己适合哪个岗位,确立其以后加强培养能力方向,使学生的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段在企业实习实训结束,即第三学期中期,学生返校进行10周,进一步的理论和针对性技能训练,强化学生专岗技能。第三阶段,第四学期学生在校学习10周,主要学习依旧是强化学生专岗技能和理论知识,在期间,企业安排专岗人员参与教学和技能培训,完成这段学习,学生再次进入企业进行专岗实践,不在轮岗。

3.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一些旅游企业集团如华强方特集团具备强大旅游科技和经济实力培养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在华强方特集团的支持下建立校企合作式创业基地,不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扶持政策,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率和就业率,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同时华强方特集团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可以储备人才和技术,扩大企业人力、智力和技术资源储备,为未来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5合作企业全程参与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

具体教学实训实施办法包括:第一,企业参与学校计划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企业参与学校安排教学计划及实训场所,企业安排培训人员参与部分课程,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背景和需求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企业根据项目计划安排具体岗位及场地,阶段性实习结束后共同总结实习情况报告。

4结论

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能够通过人才培养中企业的深度参与与融合,实现企业与高校各自发挥在育人中的特长,互为补充,协同育人,加强和完善了校企互动的合作育人机制建设。应积极探索研究成果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转化,探索实践符合新时代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校企双方全程介入教学、实践、创新、创业管理过程,达成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德静.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J].中国商贸,2011,(14):189-190.

[2]祖国峰.高职经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探索研究[J].商业经济,2018,(03):95-96+106.

篇3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困难不同于某些专业由于需求不足而引发的就业问题,而是有供给也有需求,但不能实现对接的矛盾。一方面,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猛增。旅游业作为低消耗、高产出的朝阳产业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持续快速增长最为显著的产业之一。而且,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届时,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同时,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可以用“饥渴”来形容,尤其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极其缺乏。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达1000多个。旅游人才的供应赶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呈现明显的供不应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加剧了矛盾的激化。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希望能尽快成长为管理人员,不愿到基层一线工作。而旅游业的惯例是管理人员要从服务员做起,酒店管理人员既需要学历、理论知识,也需要实际工作经历。要做好酒店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有服务员、基层管理者的经验,否则,很难管好酒店。在国外,酒店部门经理和总经理这一类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经历,在我国,虽然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但从一线选拔人才也是重能力甚于学历。这样看来似乎大大限制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空间。如果对此认识不清,就会出现酒店中高素质、高学历管理人员缺乏的局面。

此外,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到旅游企业工作,是源于对自身的不自信,原因来自社会、教学过程和学生自己。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一拥而上的局面,教师很多是从别的专业转行而来,在旅游专业知识方面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难以了解企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要求,无法有的放矢,对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中,由于定位不清,课程中基础性、理论性课程比例太多,实践性课程、实习偏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对管理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上,学生普遍欠缺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因此,他们进入企业后熟悉基层工作需要更多的时间,甚至多年都无法晋升到管理岗位,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评价和工作岗位的喜好。

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企业已经从暴利行业转化为微利行业,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比较优势。同时,一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较高,对收入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尽快取得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回报,但现实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却在不断下降。加上我国轻视服务行业的传统观念,学生又不明确现在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不肯放下架子进入企业一线工作,就更使旅游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下降。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较适合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实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今后各高职院校发展的中心工作。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既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又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特别强调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充分调动企业、学校、个人诸方面的积极因素,围绕人才供给和需求两个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培养创新型教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提高其创造能力,增强就业能力,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才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深入旅游企业,了解人才需求,改革课程设置,提升学生能力以笔者在旅游企业多年的工作经验,旅游企业特别欢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强,有亲和力、愿意在基层锻炼同时又具备基本管理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生沉得下去也浮得上来,他们在企业中的成长是非常快的。同时,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愿意在酒店前台工作,但前台对员工的外形条件有一定要求,在招生时应该有所考虑。

在课程设置上应处理好几个关系,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理论和应用型知识、课堂训练和实践环节以及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关系,应适当兼顾并有所侧重。高职院校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具体到旅游管理专业,就应弄清楚够用的标准:是就业够用还是发展够用?另外,应明确高职和本科、中职的区别,理论课程要有一定的深度,但要注意拓宽广度,实现知识的扁平化。做旅游管理工作,知识再多也不为过,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士,知识面越广、对顾客的了解越多就越容易做好服务工作。当然,3年的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管理知识和工作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既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走得更远、更好的本领。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有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基础知识,但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都没有开设相应课程。

一个不懂经济、不懂管理的是难以尽快成长为管理者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理论课教学中应开设经济学原理、旅游会计、管理学基础等理论课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而不仅仅是操作能力。

世界著名旅游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不仅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同时也能让他们熟悉管理工作,培养管理能力。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非常强调实践教学,边教边做,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力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饭店工作的技能。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受世界知名旅游企业的青睐,很多学生都成为业内翘楚。

当然,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短板。一方面,可以从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外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培养上,还需注意能力的提升,如外语教学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状况,培养他们的开口能力、英语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接待过程的情景教学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中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锻炼,如让学生熟悉企业相关文书的起草并练习。给学生开口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熟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建设有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是大有裨益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实习实训基地质量不高、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注意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育,过度使用实习生,使他们对企业乃至行业心存恐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篇4

二、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篇5

2.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相关利益分析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和旅游行业对口的专业,其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作为旅游中一部分的酒店行业,自然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一部分。酒店行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归根结底是以获得利润为主要目标的。而学生的实习为酒店管理的预算成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一旦酒店实习达成,学校、酒店、学生就处于三方博弈的利益竞争状态。

首先,学校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在教育课程设置上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安排为酒店实习。这种教育安排将学生接受学习的地方从学校转移到酒店,纯粹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知识,学校节省了部分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设施,减少了对学生管理的成本。同时,将学生批次地安排到酒店实习可以从酒店利润中实现分成。

酒店引人学生实习可以缓解酒店的工作压力以及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学生被酒店安排到客房部等工作辛苦的地方,在学生实习期间实习的工资较正式员工的工资要低,也就是说酒店用较少的资金获取了同样的生产力。

学生在酒店实习中根据学校统一安排,为了修完学分参与酒店实习工作,但是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回报要远远少于实际中的付出。同时,学生在实习中获得了行业发展的认知,也在接触社会中创建自己的社交关系圈,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完善了自身的素质。

3.高效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出现的问题分析

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将学生纳人到社会中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理应获得相关的报酬,在实践中学生要处于学校与社会中的中间状态,还要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来自学校组织上,有的是酒店管理上,有的出于学生自身的不适应。

3.1学校组织方面的问题

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酒店实习管理中没有进行实习具体问题的分析,在动员学生进行实习准备时将遵守的条例规则明确地列出,但是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处理问题的方式。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将理论和实践课相结合,但是却没有师资力量在实践课上悉心指导。学生进人酒店实习完全的由酒店方面统一管理员工,所以实践课变成了学生从工作中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单纯课程。

3.2酒店管理方面的问题

酒店在对学生实习上并没有采取特殊情况特殊化处理,而是根据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情况将学生安排到一些紧缺人手的客房部,特别是一些酒店根据特殊需要对实习学生采取差别化对待,一些相貌和个子较高的学生将会被挑选。酒店在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将学生与正式员工同等对待,在人力资源分布上学生没有多样化的选择,不能定期地调换工作。

3.3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在酒店实习中没有校园学习的优越环境,学生将完全的处于被管理以及约束的状态。学生要按时高标准地完成酒店安排的工作。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地带,学生还要在逐步的调适中找到自己的状态。在一些较远的地方实习,学生还要处理与其他员工语言上的沟通问题以及生活上的矛盾问题。学生从优越的环境下进人到艰苦的工作状态,还要面临着自己的心理压力。

4.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对策

酒店实习管理出现的问题关键在学校酒店以及学生三方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在遇到问题时,三方不能共同解决,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实习中矛盾现象偶有发生。

4.1严格筛选实习酒店名单

实习酒店的确定关系到实习环境,学生实习的质量。学校在对学生的酒店实习工作前应该到实地考察了解酒店的相关情况,并与酒店管理层商议实习事项,明确实习权利责任主体的范围。对酒店进行资格审查,观察酒店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条件以及酒店能否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完善综合素质。

4.2建立实习反馈机制

学生在实习时,校方要时刻对其进行跟踪评价,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实习反馈机制可以将酒店管理纳人其中,通过酒店的管理评价来定位学生做出的工作。实习教师要带队进行指导,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密切地联系起来,在相互的帮助与监督中提高实习的质量。

4.3重视实习学生情况变化

篇6

关键词:

职业需求;旅游管理;教育建设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开始从原来的强调物质生活条件,逐渐转向为注重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旅游作为一项休闲文化活动,得到了时下人们的普遍喜爱和青睐,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家门,甚至国门,徜徉在各地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中,以达到放松身心、开拓眼界、感受异域文化的目的。但是,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繁荣态势下,旅游公司与客户、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各类纠纷事件,例如,2015年云南的“恶导游”事件等,也不断见诸各类媒体首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见微知著,从这些事件中,看以看出,当前,我国旅游市场高素质专业人才还相对比较缺乏,大多数旅游专业毕业生自身素质无法有效契合旅游市场的需求,整体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比较低,而且,现有的旅游专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一是旅游业发展快速,人才培养速度未能紧跟而上;二是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与旅游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象。上世纪80年代,国家教育部批准8所高校开设旅游本科教育,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已经有60%的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但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率刚刚超过一半,就业三年后,人才流失率达到90%。根据相关调查统计,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旅游本科教育呈现出萎缩的状态,不仅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师资建设、学生观念、市场需求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同时,还面临着学科地位低下、就业率不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失衡等问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成为高校和学术界重点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建设现状及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为一级学科,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不同的专业。但是,根据各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只有少数几所高校,例如,中山大学、华侨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同时设置了这三个专业,大多数院校都只设置了两个专业,有个别高校甚至只笼统地将专业定位旅游管理类。这种“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定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旅游管理强烈的专业性和特色性,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另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初衷定位是培养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型人才,但在实践中,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定位,有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有的是培养科研人才等等,而由于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旅游企业又希望毕业生从一线服务工作做起。这种分歧和差异,导致学生对于专业定位和自我职业认知也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理念与就业率。

2.旅游管理课程齐全,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综观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一般都分为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开设的课程一般有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会计学、酒店(饭店)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景观设计、项目管理、酒店经营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可谓是涵盖了旅游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课程缺少明显的特色,学生对旅游业各链条上的知识都有接触,但都不深入和深刻。而且,从内容上来看,课程内容基本都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性、技能性、操作性的课程。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出现“高分低能”或“眼高手低”的现象,无法快速、高效地适应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甚至很多毕业生都得从基层服务岗位开始做起。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比较

根据各招聘网站及招聘会,以及旅游企业提供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契合旅游业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能够为行业和市场发展,提供专业对口知识人才。二者存在相互适应的关系。但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偏重理论知识,而旅游企业和市场则需要实践技能更高的人才,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1.旅游管理专业细分不足,实践更需要专业对口人才由于旅游管理教育没有细分专业,课程设置又大而全,学生所学知识都是笼统的旅游管理知识,没有在具体某以专业上深入学习。但是,实际上,旅游产业包含很多门类,大多数专业性都比较强,例如,酒店前厅部经理,就必须要具备预定、接待、礼宾、处理宾客关系等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尽管也有涉及,但是内容和深度都不足,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旅游管理教育侧重理论知识,而实践更需要操作性技能旅游业的实践特色比较显著,几乎所有的岗位,都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思维。但是,在高校教育中,课堂学多都是纯理论学习,实习时间非常少。这种侧重理论的教育,使得学生尽管了解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在踏入工作岗位后,却感到无从适应,只能从新开始学习。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旅游业也不断地创新发展,例如,现在出现了智慧旅游、邮轮旅游、海岛旅游、旅游综合体等各种新的业态,但是,高校课程内容却没有及时更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旅行社+饭店”内容上,导致旅游教育与实践需求出现脱节,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四、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有效策略

首先,高校应细分旅游管理专业,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高校应当立足市场实际需求,明确教育目标,使专业设置细分化、多元化、差异化,以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成功率。另外,高校还应当定期对旅游市场进行调研,掌握市场最新动态,根据市场风向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其次,在教学中增加实践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在当前效率出效益的时代,高校必须要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旅游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与高职高专学生不同,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学生除了要有丰富而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与管理能力。为此,高校可以定期邀请旅游业内的专家、学者和精英人物,到学校开设讲座,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行业。另外,还要积极帮助学生开拓实习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寻找更多实习机会,以便为旅游教育和科研提供实践支撑,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旅游试验室,例如,餐饮、客房等课程教学可以转移到实验室进行。

再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转变观念,以服务为导向进行有效学习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技能,更需要在实践中提升管理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转变传统的做管理人员的观念,树立服务社会大众的理念,着眼于个人的职业长期发展,切实重视基层实践,并从实践中汲取更多知识与经验,实现自我职业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吕海龙.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5:51-52.

篇7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模式研究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方式,而国家也加大了对于旅游业的政策引导。因此,旅游业开始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虽然旅游业也在不断进行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为促进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高校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地加大对于旅游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一、学校从课程设置上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将旅游市场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导向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要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例如:市场营销、酒店管理、以及旅游管理等。因此,学校应该要在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旅游市场的需求做到充分的了解,以便于为学生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如饮食保健、景区规划开发、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和酒店管理等。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身的发展的方向,进而明确职业生涯的规划。

(二)高校应开设双语教育课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间的交流层次日益加深。因此,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外语沟通能力。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开设普通高等教育必修的英语课程,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就业方向适当的开展商务英语、旅游酒店英语等课程,努力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发展步伐与旅游业国际化的发展同步,进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在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师资力量也是判断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在进行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挂职经历加以重视,同时高校也可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门聘请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是旅游企业中的专业基础较好,实践经历较为丰富人才对学生进行授课,高校只有充分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以及提高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才能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在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资源,以及为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开发、管理等服务,而企业可以为高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物资、动态市场信息、以及工作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因此,高校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在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的同时,加强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此模式的构建可以使高校的学术内容更具实用性。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全程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来。首先,企业可以参与人才培养的设计与执行工作。企业参与到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保证高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步调的一致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其次,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定岗实习的指导。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必然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实践课程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定岗实习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可以借此参与到学生的定岗实习工作中来,定期的邀请同行业的专家,来企业为学生作报告和对学生开展培训。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从学生素养及道德方面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旅游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为特殊,他们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宽泛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语言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亲和力。而在上述的能力要求中,尤其以职业道德最为重要,他不仅是学生为人处事所要遵循的准则,同时也是作为企业的员工必须遵守的原则。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加强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

(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端正学生择业观

当前,部分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都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岗位的工作,而此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不愿意从事基层的工作,并且固执的觉得基层工作与自身所学的专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们即使选择了基层工作,在工作中也并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针对此现象,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的指导工作,使学生端正就业心态,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定位,充分的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同时,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基层经历过锻炼,才能逐步的掌握企业的运营与操作方法,这是每一位管理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为高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应该在立足现状的基础上,善于捕捉机遇,立足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努力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同时,高校也应该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作为一种积极的尝试,使其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可以逐渐的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

作者:梁雯 单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一、构建同伴探索导向的Ms

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的实践中,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是指导创新行动的理论基础。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的方式(manner)而非教育的内容(matter),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情境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

旅游管理教学主要立足于三个理念: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化竞争性人才的成长规律。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创新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了在国内比较权威的5本教科书、6份报刊、3个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了开放式的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只由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由学生小组主持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只使用黑板和粉笔的简单传媒手段,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保证了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四是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判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占40%、实践学习占30%、课程测评占30%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主要形成了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教学过程活动化为主体、师生关系互动化为媒介、教学质量结构化评价(Makeup)为导向的Ms框架性教学法。

我们在旅游管理教学创新进程中构建的模块化(Module)、活动化(Movement)、互动化(Mutualism)和结构化(Makeup)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化思想的教学框架体系。”模块化“是指将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权,通过整合优化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模块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活动化“是指将学习进程的运行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互动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改进作为重要保证,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实现开放性的互动化,促进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支持和激励,从而保障师生的共同成长。“结构化”是指采取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进行评价,主要是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学科建设的学术需要、高校教育改革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个体需要为标准。

二、实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系统目标

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为了充分利用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实课堂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真实案例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和多样化的创新能力。

直接目标:通过实施Ms教学法,使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基础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框架性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创新能力。

中介目标:按照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保持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管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创造一个互动化学习的良好环境。

终极目标:突破以教学目标为焦点、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通道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以教学过程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探索为通道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路径选择

1.教学过程坚持学生导向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技术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竞争战略化、人才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必须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从体制到内容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这就决定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实现全程化的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Ms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师生共同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制作多媒体教案和组织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活动小组主导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自始至终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等途径来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

2.教学设计体现操作弹性

我们看到,当达国家的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以旅游业的现有成果、经典着作的教学为根基,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为导向,形成了旅游学专业教学、旅游学与相关学科混合教学、旅游业实践教学的旅游管理教育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Ms教学法根据本科生的学年周期,把旅游管理教学设计为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修养课程。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课程,三是培养精英式专家的技能课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多元化学科的基础性混合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二至三年级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们学院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正常的春、秋学期之间设有6月中旬~9月中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期)的综合性专业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四年级以毕业学位论文为线索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教学。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不仅互相交叉渗透,而且灵活可变,从而构成了具有旅游学院专业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过程操作体系。

3.教学资源实现平台共享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主要注重了四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学院拥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课室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内部资源;二是学院所在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以及深圳市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资源;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信息资源;四是学院与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机构、发达国家旅游高校、国际性旅游学术组织的广泛联系的国际化资源。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一是通过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前店后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通过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了“虚拟现实”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国际旅游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师生关系注重协调互动创新

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基本探索,这种探索必然要反映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这种探索必须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放在第一位。旅游管理教学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民主化了,才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化。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价值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的行动中,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才能培养出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旅游管理Ms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实施别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

5.教学质量建立保证体系

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产品质量标准不能低于用户的需要,也不宜超过用户的需要,因为随着质量的提高,产品成本就会提高并影响价格,因此应在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求得平衡。同样,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存在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这里体现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实行教学质量保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Ms教学法赢得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Ms教学法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过程性控制);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自我评估、专家评估、社会评估的三个层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3,30(4):60~64

[2]姚海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教育研究,2003,2:60~63

[3]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旅游学刊,1998年12月,旅游教育专刊:18~21

篇9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及学生实践能力概念

1.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伴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完善,旅游管理专业逐渐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的一个新型应用型学科,随后被纳入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当中,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与其他普通应用型专业学科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涵盖层面更广,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相对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当中,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还要求学生要具备旅游、餐饮、住宿、地理、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旅游管理专业为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经济与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着重于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即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学生实践能力概念。旅游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众多学科中,实践性最强的的一门学科,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其在毕业后获得良好的就业发展。因此,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旅游专业学生从业的必备条件和专业能力。所谓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研究活动以及岗位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与实践客体所产生的作用,从而展现出学生解决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实践能力能反映出他们的整体能力,也能反映出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的高低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其中涵盖扎实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熟练地专业技能操作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优越的文化讲解能力等,涉及的层面相对较广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旅游管理专业虽已获得多数应用性本科院校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学科,在校内纷纷置办自己的导游模拟厅、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培训基地,甚至还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期望的教学效果相差较远。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段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其教学本质。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虽为旅游管理专业置办多种实践培训基地,并加大资金投入,但由于实训的场地过于局限性,难以跟随时展而做出调整,实训内容也比较单一,难以使学生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主要体现在一些与学校合作的旅游企业到旺季时期未解决人手问题,便会调动学生到一些人手缺乏的中西餐厅、客房等岗位进行实习,而实习内容比较单一,工作又相对较辛苦。导致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过后怨声载道,并不认为自己学到什么知识,提升什么能力。2.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都是附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或者是经济管理的学科门下,很少有设置独立的旅游管理系或是旅游学院。而旅游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也大多数相同,比如管理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而涉及会展旅游、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却相对较少。也正因如此,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比较单薄。此外,还有少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基础平台课,而忽略对很多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另一方面则是很少会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细分、指导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多数都是酒店、旅行社等,很少会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特长而为其提供多种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因难以寻求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而难以即刻就业。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创新研究

篇10

引言

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旅游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另外,据一些旅游企业反映,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偏重于知识积累,理论功底较扎实,但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独立完成实际的管理工作。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实践性学习较少,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成为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使旅游专业教学面向未来,适应当前市场,为我国旅游蓬勃发展培养大量的后备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现在面临着重要的任务,不仅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旅游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实践,构建旅游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广博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学生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能让学生具有较强的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能力,从而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对于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实施无疑能起到引导性的作用。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发现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践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但是实践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是各旅游院校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未制定独立的实践教育教学计划。目前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只以专业方向确定实践内容、规定实践教育的学时、学分,究竟每项实习的目的是什么,实践活动设计是否可以实现培养目标,都未明确,更缺乏深入研究;二是实践活动安排集中。依然是理论集中学,实习集中做的状况,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理解,也难有效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实践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表现为饭店、导游、旅行社、景点实习时间长度不等;另一方面实践岗位结构不合理,饭店实习,学生在一个岗位上往往一干就是几个月,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

2.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以往的实践教学以认知性实践为主要目的,从已毕业的学生的实践教学看,旅游饭店实习几乎都是一人一岗,完全以掌握操作技能为主,缺少对饭店经营管理方面的训练;旅行社实习则完全成了导游实习,学生只了解旅行社接待服务这一块儿;而野外实习主要是旅游地认知实践,如到武夷山进行野外实习,只是验证书本所学的丹霞地貌,领略武夷山自然文化双遗产的风貌。而对武夷山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原因及存在的问题等求知性的内容尚无具体要求。浅尝辄止是目前野外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校内实践教学难以支持实践教学

由于条件限制,旅游管理专业室内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匾乏,模拟教室简陋、设施设备缺乏行业规范。简陋的模拟教室造成学生对星级饭店环境的负适应性,认为星级饭店的客房本该如此。在模拟客房中只能开展极为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模拟餐厅经常出现设施不完备,导致训练结果不规范。《酒水知识与服务》课是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但教学中不能进行实际演示(没有模拟酒吧),即使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再高,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可能理想。同样的问题在其它课程中也会出现。

4.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各旅游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与校外企业建立的实习合作关系是一种松散型的,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适于学生训练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及同学自己联系,缺少稳定性和可控性。企业仅根据自身的需要接纳学生实习,往往因企业的效益、积极性和责任,不接受或有选择的接收实习生,严重影响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各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条件参差不齐,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另外,由于一些旅游企业尤其是旅游饭店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那些条件略差(如身高、外形、语言等方面)的学生较难安排旅游饭店实习。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一)培养学习兴趣、保护学习信心

兴趣和信心是影响学生对一门课程学习行为强度的关键因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最根本的学习内驱力(成就动机),信心则决定诱因值。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C.J.Piaget)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兴趣具有始动的作用,具有定向的作用,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他的发展方向,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可是,随着社会生活中高强度诱因刺激的增加,学习越来越被大学生视为一件艰苦枯燥的事情,从而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较中外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非常明显的区别是国外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重视。例如将实践知识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更为可取的是设置了大量的 “防止陷阱”和“快速测试”等精彩栏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题、习题的难度尽量降低,以保护学生的信心。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归因调查”的结果表明我们的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教学的课程太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导致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信心严重不足,进而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太注重知识性和逻辑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远离生活实际而倍显抽象,例题、习题的设计偏重于逻辑思维的训练,追求难度,一相情愿地希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实际上却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的案例比进行纯粹抽象的逻辑推理所获得的成就感更大。

(二)尊重认知规律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主动学习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主要是个人对事物意义的内在建构,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背景并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习的本质在于其建构性,即主动学习。

从学生和学习出发,重要的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习得多少,而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真实的情境下,在交流、讨论和解释中完成。美国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改项目中就有“少意味着更多”的思想一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少了,而学生收获的内容反而更多,因为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完成对客观真实世界的理解――“顺应”。

我们的传统教学思想中一直认为课堂讲授的知识越多越好,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是知识全面无遗漏、层次清楚、重点(难点)突出、组织严谨等等。实践教学因为其内容丰富,更是普遍出现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满堂灌”现象,教师只怕遗漏任何知识点没讲,没有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主动学习,首先要掌握学生己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实施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映,要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和阐述。

笔者的体会是课堂上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上台讲解(不是简短的回答)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例如对一个问题的解答,或对上一次课的内容作概括性的复述。只有能讲得出来,阐释得清楚的知识内容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记忆,才具有个性。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我们在实践课程开课后四周左右,将论文选题公布,学生选择或自己立题,课程结束前呈交作为该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由师生共同组织论文讨论会,进行总结、交流和评价,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普遍觉得有意义、有收获,肯花心思。

(三)营造开放和平等的教学环境

当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倡导的“互动式教学”、“诱思探究式教学”、“研究型教学”和“提问卡式教学”都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学习的认识和积极应用。课堂上打破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模式,增加互动的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主动、大胆提问,大胆假设、探索等成为我们教学的追求。

但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一是“互动”、“诱思”、“提问”等很多情况下是在教师的操纵、导演下进行,并没有真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二是由于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的意识有待加强。笔者曾在实践教学的知识讲解课堂上尝试过让学生上台讲解,响应者寥寥无几,有的班即使在激励之下也无人上台,学生的思想包袱太重,缺乏自信;也曾试过“提问卡式教学”,但只有不到10%的学生提了问题,有的问题还是从教材的思考题中找的。可见,学生的学习已经习惯了依赖老师和教材,主动性严重萎缩。因此,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切实执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主动学习”的教学思想,还要积极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思想,促进其主动学习的意识。要真正实现从学生、学习出发,就要打破“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突破“教师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教学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放下威严的架子,和学生一起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做一个真正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助者,营造一个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课堂的互动环节,教师不能满足于吸引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探究、评判。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即使幼稚或错误的)应该有充分的宽容和鼓励,正确的应积极采纳,实现教学相长。

开放的教学环境还有另一层含义,即鼓励质疑和创新,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上重视对不确定知识的介绍,如金钥匙服务;重视科学争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如旅游中对于旅游概念的地理距离界定的争论等。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意识,如课堂讲授时故意留下一些错误和陷阱,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课堂上欢迎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而不在意教学被打断;我们甚至在考试中设置陷阱,如选择题没有正确答案,结果在两次测试的接近500人次中只有一个学生将正确答案写在答卷上。这说明由于传统“灌输式”教学的训练,使得学生缺乏独立见解和质疑精神。要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的教学就不能满足于一个静态的、严谨的、固化的知识结构,而忽视其生成发展性-一结构的开放性(要让学生在质疑中不断进取和创新),因为很多的知识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

综上所述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着力于形成旅游管理专业新的实践教学大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编制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材以及加强产学合作等措施,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实践与能力。为进一步促进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可以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认识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