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疗卫生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10-02 08:44: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医疗卫生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乡村医疗卫生现状

篇1

[2] 张灿灿.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报,2004-11-08.

[3] 肖庆利.浅谈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几点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12-08.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71

Village doctors has been an indispensable force in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work in China.It plays a unique role for ‘Medical care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in rural area.Doctors in rural area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stablishement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ystem for rural health.However,due to historical and policy factors,a lack of rural doctors currently ranks,and a lower level no longer meet the demand of rural communities.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echanism to consolidate and enrich the ranks of rural doctor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tect healthy and stable devolopment of the rural health services.

乡村医生的前身为赤脚医生,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特殊产物,为改变中国农村缺医少药落后医疗卫生和构建农村医疗保健三级网络发挥积极作用,是逐步扭转“看病难、看病贵”的农村基层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卫生队伍,近年来在防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但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预防保健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就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乡村医生后继乏人情况,令人堪忧,现将上海市奉贤区乡村

医生队伍建设现状做一分析。

现 状

奉贤区共有8个乡镇、3个园区,农村人口52万,198个村卫生室,392名乡村医生,平均每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198人。其中男160名,女232名。35岁以下28名,占71%;35~50岁116名,占296%;51~59岁163名,占416%:60岁以上85名,占217%。其中退休返聘77名。大专学历7名,占18%;中专学历103名,占 263%;其他282名,占719%。取得执业医师10名,占25%;助理执业医师240名,占612%;执业乡村医生130名,占332%,其他12名,占31%。

表1、2中反映二个突出问题,一是乡村医生队伍严重老化,35岁以下仅占71%,而50岁以上占633%,其中217%是已经退休再返聘。二是学历层次低,没有本科生,大专学历仅占18%,无专业学历的高达720%,后继无人和专业学历低,显然不适应医疗卫生这个高风险高技术行业要求。见表1、2。

原 因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中存在这种突出问题既有其历史原因,也有现行体制政策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

乡村医生管理机制不到位:乡村医生人员性质和管理隶属村级组织,实际状况村组织不去管,乡镇政府管不着,乡镇卫生院管不了,这样长年形成管理缺陷,没有重视队伍建设和培养,充实新生力量。

乡村医生培养机制缺失:改革开放医学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而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机制没有形成,几乎没有一所医学院校开设定向培养扎根农村的乡村医生医学专业班,亦没有去农村当乡村医生的毕业生。造成一方面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当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定向培养政府又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所以造成现在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仍是70年代培养的学历层次很低的一批“老赤脚”在撑市面。

乡村医生待遇保障机制缺乏:乡村医生不分昼夜,风里雨里为农村医疗预防保健辛勤工作着,而其工资待遇没有一个说法,农村小学代课老师国家反复要求,政策保证转正,享受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而乡村医生还是农民性质,待遇报酬很低,一批工作几十年的退休乡村医生退休后无生活保障,仅享受农保待遇,每月100多元退休费用。在此种情况下几乎没有一个农村青年愿意去当乡村医生。

建 议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方案出台,农村社区卫生预防保健体系的建立,加快农村卫生事发展,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社会热点,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经济、便捷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乡村医队伍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建立一套切合实际有效机制,夯实农村医疗预防保健三级网络的网底,才能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农村卫生事业。

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议纳入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体系,为彻底改变“三不管”状态,实行乡镇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建立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员配置、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劳动分配“六位一体”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实行定向培养机制:乡村医生队伍充实壮大,必须实行定向培养,由政府制订政策,定向培养目标、计划与有关医学专业院校挂勾,委托进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培养。以当地户籍高中及中专毕业生为培养对象,参加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择优录取,并与当地乡镇政府和卫生局共同签定定向培养及服务协议,由政府财政给予培养期经费全额补贴。乡镇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培养招生人数,以保障乡村医生后继有人和提高专业学历层次,亦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明确福利保障待遇:乡村医生服务农村,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政府应制订政策,将经年度个人综合考核合格及取得临床医学执业资格证书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纳入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事业编制管理,享受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同时协议明确其在农村乡村医生岗位上服务期限,并根据工作服务量,服务态度,群众满意度给予考核,按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对已在岗位上工作多年的乡村医生办理社保或镇保,给予退休保障金,解除他们后顾之忧,让他们忠诚献身农村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医药院校 农村 医疗卫生服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398

Abstract Rural medical service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health of presents,moreover,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ociety’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o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rural doctors for the spontaneity of farmer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ask.This thesis,by analysis the situation of rural doctors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attitude of some students in Jilin Medical College,has further discussion on how medical college service to rural medical health,Thus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guiding ideology,reform of educational level,adjustment of the major structure and establishment of urban-and-rural system.

吉林省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需要着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较低,个别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吉林省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有12 314个村卫生所(室),乡村医生共19 774名[1]。针对我省农村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吉林省卫生厅与吉林省人才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方案,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依托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医药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医学高等专科等高校,采取脱产与半脱产两种方式,对在岗乡村医生和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医疗卫生专业培训,力争通过7年努力,使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计划培养不少于2000名,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不少于15%,全脱产定向专科班招生不少于15%[2]。截至2010年,全省已累计培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5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吉林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所限,我省乡村医生培训机制仍然存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技能、专业结构不合理、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城乡联系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弊端,要想较好地解决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方向入手进行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长期的政策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医药院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药院校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分析

地域性优势:医药院校虽然身处市区,但距离所辖范围内的农村相对较近,在医疗培训、医疗服务方面,具有距离近、可及性强的优势。不但可以就近招募生源,而且可以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从培养人才和提供培训的各方面成本效益考虑,本地区医药院校无疑是培养本地农村医疗服务人才的最好选择。

人才科技优势:高等医学院校是医疗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医学科学的前沿阵地,医药院校是医学科学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医药院校不但明确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和重点,而且肩负着培养地区医疗人才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医药院校的人才、科技和信息等优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也是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药院校所拥有的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条件,都能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

医疗资源优势:众所周知,医药院校拥有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其所拥有的直属及附属医院等,是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不但具备良好的设备等硬件条件,而且拥有技术过硬的医师和专家等软件条件,是培养医学人才和乡村医师培训的良好平台,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吉林医药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成果

作为我省“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的重点依托单位,我校在近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并在人才培养与乡村医师的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制定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特点,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实际,学院将重点放在乡村医生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上,要求学生毕业后应明确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人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以及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构建适合于乡村医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学院制定了吉林省乡村医生脱产培训学计划,共开设必修课程20门,总学时620学时。①专业基础课程276学时,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诊断学基础等。②专业课程344学时,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官科学、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常见医疗技术操作、卫生法学(讲座)、英语及拉丁语药物名称(讲座)、合理用药(讲座)、医学伦理学(讲座)等。③选修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皮肤性病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心理学等。④毕业实习26周。

选用或编写适合乡村医生使用的专业教材:针对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特点,为适应教学需要,学院编写了《实用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学》两部专业教材。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乡村医生的特殊性,制定统一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优先自选”的原则,鼓励学生到工作单位附近的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对于那些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医院的学生,学院将为其安排省内具备临床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进行实习,确保临床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建立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方便乡村医生学习:为方便乡村医疗、在校学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工作学习需要,我院建立了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卫生资源应用系统以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断治疗为重点内容,充分体现乡村医疗卫生特色。本系统划分22个子系统,涵盖了医学各个领域,集普及性、实时性、前瞻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方便快捷、易学易用、互动性较强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乡村医务工作者的学历后教育提供科学、丰富的医学网络资源。

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服务的对策研究

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根据目前我省农村医疗服务的现状,结合我省提出的相关政策,医药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办学定位。①办学目标定位: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3]。我校正处于各方面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办学与科研实力与国内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应着眼于生存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按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创建名校”总体办学思路和“依法治院、质量立院、特色建院、科技强院”的办学理念,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②办学类型定位:作为吉林省惟一一所独立的医药综合类本科院校,我校在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药院校类型的定位有利于高校找准落脚点,以更好的作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高教系统的基础部分,我校类型应定位于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地方院校。③人才层次定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当前所面临的实际任务,培养层次应定位为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兼顾专科生和成人教育,培养人才方向应是实用性技术人才。④服务对象定位:面向地级市和所辖区域农村地区办学。医药院校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医疗人才以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不但要服务城市,更要面向广大农村。⑤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某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医药院校以兴办特色专业为主,增强服务针对性,如我校开办的药学市场营销及英语护理专业等,同时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班开办很好地解决了招生和就业的问题,使之能够取之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培训机制: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围绕学生的思维拓展、知识综合运用、方法能力训练等,规划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与科学技术发展、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性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目前各高校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面临的共同课题[4],所以,人才培养机制的选择尤为重要。⑴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的手段,也是政府“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最主要内容。学历教育必须以医药院校为载体,通过正规的学历教育,使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系统掌握医学理论和科研技巧,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历教育达到考助理执业医师资格。⑵非学历教育:所谓非学历教育,即指所有除学历教育之外的培训形式,最主要的形式是短期培训。这种方式可以依托学校,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培训机构,具有形式灵活,时间短效果明显的特点。通过培训,使农村医疗服务人员掌握更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其诊疗水平。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直属医院等机构,是农村医疗卫生人员良好的培训基地,通过临床技能实践,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医技。⑶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①培训目标:通过高校学历教育和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医技水平,更好地为农村医疗服务。②培养要求:主要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和临床医疗技能,接受临床技能的训练,具备临床诊疗一般性疾病的能力和应对流行性疾病的常识和能力。③培养周期:根据政府相关政策,学历教育应为3年,短期专业技术培训视情况而定,但每年不少于1次。总体利用5~10年时间使所有乡村医生学历达到大专水平;达到报考助理医师的资格并争取拿到职业助理医师资格。④培养形式:在校集中学习、到培训基地学习、选派优秀医务人才下乡授课。⑤配套建设:提高医药院校的师资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如进修、学习等方式加强医药院校教师的个人素养,为乡村医生培训提供更好的支持。

政策机制研究:①招生政策:高等教育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医药院校应设立与农村医疗服务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系科专业,并根据农村需求设置专业及相关的学习科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这些专业予以资助以推动其发展,以更好地进行农村医疗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制定特殊的“三定”政策,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和定向分配,面向农村招收农村定向生,适当借鉴“国防生制度”,签约就学,并适当予以资金上的补贴。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到定向地点工作,若违约给予适当的处罚,以推动和约束医疗人才走向农村并服务农村医疗事业。②城乡联系政策: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城乡联系政策,帮助医药院校与周边农村建立对口联系,除应定期招收乡医到高等院校或其他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和进修外,还应定期选派技术精湛的专家学者走进农村,针对农村医务人员工作较忙有时无法抽身参加培训的特点,主动上门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专项技术指导等,以促进其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医药院校的发展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更需要医药院校的有力支持,所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提高医药院校的办学质量,并制定合理的适合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才能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网站.吉林省加强乡村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2011.

篇4

农村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作为中国农村卫生的三大支柱之一,以“简、便、廉”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方便了农民“小病不出村”,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卫生服务力量。但就工作组了解到的44个村卫生室的现状来看,却在基础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上不容乐观。

1.1基层村卫生室建设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现有人口9万人,47个村配置村卫生室44个,按照省里的四室一房(诊断、治疗、观察、信息室、药房)基本标准衡量,村卫生室90%不达标。在软件上,龙王镇44个村卫生室配置乡村医生97人,总体上年龄偏大,70岁以上2人,60~70岁以上18人,40~59岁39人,39岁以下38人;乡村医生的素质偏低,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赤脚医生出身,初中学历56人,中专40人,大专1人,没有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经历;医生的待遇较差,村医人均年收入一般在8000元以下,大多在4000元,低于农民收入;村医养老保险不能保证,大家很担心。

1.2新农合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农民在新农合政策中得到了实惠,村卫生室增加了一定的病源和收入,但有些村级卫生室存在着借机造假,个人获取利益的行为。

1.3留守人员(老、妇、幼)保健村医担当着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包括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幼儿预防接种等12项任务。其中,村级每年一次的妇检,由于区、镇、村协调落实工作有些不力,造成妇女不再相信,也不愿参与妇检,给妇女保健带来不良影响。

1.4健康教育普及村级健康教育的内容较为单调、形式单一,村医自己宣教意识不够强,宣教知识掌握的不够熟悉且更新得较慢,造成了健康教育普及率较低。

1.5村卫生室医生的接班人问题村医工作辛苦,风险大、收入低、待遇差,年轻的新鲜血液既不想,更不愿进来。

1.6村卫生室医生补贴每年一人是1200元,其条件是每村只确定1个名额,且必须具备医师资质。97名村医,能够享受补贴的不到一半;而且60岁以上不参加享受,村医认为不合理,希望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解决。

2村级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难点

2.1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按照国家新医改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要求,坚持“小财政办大卫生”的理念,对镇级卫生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村级卫生室的发展没有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主要是村卫生室基础建设资金上的扶持存在不足,龙王镇现有47个村仅有44个村建立了村卫生室,至今还有3个村没有卫生室。

2.2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低通过调研,工作组了解到整个襄州区的村卫生室建设普遍达标率低,龙王镇47个村44个村建立了村卫生室,达标率仅占10%。硬件跟不上,直接影响到软件的配套与卫生室医疗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2.3“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有待完善龙王镇“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学历低、年龄大、新知识掌握严重不足、后继无人的情况。44个村现有村医97人,大多是“赤脚医生”出身,学历基本上是初中学历,职称全都是初级。年龄60岁以上占到20.6%,40~59岁占到40.2%,39岁以下占到39.1%。其次,由于村医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电脑知识掌握不了,给村卫生室推行数字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得已只能选择暂时放弃。其三,村医梯队建设后继无人。镇卫生院免费培养,报名参加人员廖廖无几,令人担忧村医队伍难以持久。

2.4村卫生室考核机制与待遇不配套近年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关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绩效考核工作提出了规范管理要求。但每位村医每月享受到的100元补贴,与村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相比,与现在物价上涨速度相比,村医感到职责与待遇不配套,极大地挫伤了村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到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落实及卫生室服务质量。

3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3.1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推进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村级卫生室要加大资金投入,使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充分发挥“乡村一体化、院建院管”的作用,镇卫生院要加强村卫生室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提高村医业务素质,健全完善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实施村医医疗技术培训,加快培养出一批村医队伍,努力改善村医的生活、工作环境等。

篇5

河北省目前有乡镇卫生院1960个,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8777张,平均每千农业人口1.18张(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6张),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为155.4万人,病床使用率为5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1%)。河北省目前有村委会48969个,村卫生室65375个,设卫生室的村占总村数100%。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人次为24484.6万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为3756.2万人次,占15.34%,村卫生室16494.3万人次,占67.37%。在农村基层就诊患者中,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感冒、胃肠炎的患病率较高。

1.2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疗技术人员概况

河北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总数为85639人(其中乡村医生82527人,卫生员3112人),平均每村村卫生室人员为2.1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9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为2.09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3人)。河北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占25.2%(每院平均5.2人),执业助理医师占24.1%(每院平均5.0人),注册护士占10.6%(每院平均2.2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5.1%(每院平均1.1人),见习医师占4.6%(每院平均1.0人);具有本科学历人员占4.4%(每院平均不足1人),大专占27.8%(每院平均5.8人),中专占50.2%(每院平均10.5人),无学历人员分占5.2%(每院平均1.1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不足1%(每院平均不足1人),中级职称占8.5%(每院平均1.8人),初级职称占59.5%(每院平均12.4人);25岁以下人员占7.0%(每院平均1.5人)、26~45岁占67.6%(每院平均14.1人),46~55岁占13.2%(每院平均2.8人),56~60岁占4.0%(每院平均不足1人),60岁以上的人员占1.0%(每院平均不足1人)[1]。从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偏低,卫生技术人员机构不合理,缺乏实用和高层次人才。

2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对策

2.1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训

调整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管理人员结构,满足服务职能;加强农村卫生人员知识培训,普及基本专业技术,建立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巩固和更新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逐级进修学习制度,乡镇卫生院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进修和短期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到市级培训基地进修学习;乡村医生每年接受乡镇卫生院的免费培训和业务指导;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鼓励在职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提高专业学历水平,改善农村卫生人才结构,满足农民群众健康需求。

2.2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待遇

由于待遇低、基础设施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基层卫生院普遍存在着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影响了乡镇卫生院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因此,一方面应加快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为卫生技术人才创造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及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医疗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加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作风好、懂技术、善管理、有工作热情、具有中级及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优秀人才担任卫生院长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干部;建立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基层卫生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计划地选拨、选派有管理才能的后备干部,到市、县区医疗卫生机构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卫生管理干部持证上岗制度。

2.4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市直、县区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强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能力,形成以市直、县区带乡镇、乡镇带村所的逐级培训网络,加大对农村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篇6

总体来看,队伍不稳、技术不高、功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是当前卫生室最直观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根源。

一是乡医严重匮乏。截止年底,全县乡村医生总数207人,比年(404人)下降49%;其中男173人,女34人;全县乡村医生平均年龄45.2岁,50岁以上占43%;如果乡医再得不到有效补充,10年后我县将有50%的村卫生室沦为有室无人的尴尬境地。

二是有限资源配置不合理。全县102个村,只有100个卫生室,乡医主要集中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经济较好的乡村,越是山区乡医越少,农民看病就医极为不便。

三是技术水平低。全县207名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只有14人,大多数乡医缺乏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学习。

四是待遇缺乏保障。目前,全县乡医公共卫生防控补足年人均只有不到500元,近30%的村卫生室乡医年收入不到3000元,不及外出打工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五是设施设备简陋。我县100个村卫生室,仍有20个以上办在乡医家里,达不到甲级村卫生室要求,还有部分卫生室设备配置简陋,满足不了基本医疗所需。

二、新医改关于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新举措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直接涉及村卫生室建设和发展的有以下内容。

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有条件的农村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3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做好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四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科学遴选基本药物、规范药物生产流通、确保药物安全有效的三大目标。最终让80%的老百姓不用贵药治好病。

五是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三、建议

篇7

[中图分类号] R19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146-03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乡镇医院至三级医院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设备还是从医务人员从业素质看,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比较大,在卫生领域也表现得比较突出,人民群众感受到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分析我国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旨在为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相应科学依据和对策。

“十一五”期间我国划分为经济区域,分别是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年各个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大致如下:

1 从卫生机构总资产和医疗机构数看各地区医疗卫生投入情况

卫生机构总资产达千亿以上的地区分别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和山东,未达到百亿的地区分别有海南、青海、宁夏和,但由于人口分布的差异,按照每千人口的卫生资产配置,贵州最少(46万/每千人),其次分别是河南、安徽、广西、四川和云南等,而每千人资产配置达到两百万以上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浙江和甘肃,可以从表1看出卫生资产配置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带,表2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每千人卫生资产配置达两百万以上的地域就是南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虽然总的卫生资产配置最低,但每千人资产配置却是除沿海地区外最高的,只有西南地区的总卫生资产配置和每千人配置均很低,仍需要大量的卫生投入。

表1显示,上海每千人资产配置369万,每万人医疗机构数是2.3,而河北每千人资产配置88万,每万人医疗机构数是12,可以看出在上海相对人口较少的医疗机构配置了大量的卫生资产,相当于1 604万/每万人口/每机构,而河北相对人口较多的医疗机构配置了较少的卫生投入,相当于73万/每万人口/每机构。这种差别反映了地区卫生资产配置的集中度,可以推测,在上海这样的国际金融大都市,外户籍及流动人口量非常大,根据人口设置的医疗机构相对比较少,为了应对上海所有人口的医疗需求,仅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资产投入,而相对于河北,医疗机构资产配置较为分散。从表2也可以看出南部、东部和北部沿海整体的医疗资产配置相对其他地区要明显集中,可能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情况有关。

2 从每千人口卫技人员和床位数看各地区医疗卫生投入情况

卫生人力素质是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努力下,不断推进卫生人力资源素质建设,卫生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1],但卫生人才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依然存在,根据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09年末,全国卫生人员达784.4万人,而我国占70%的农村人口仅拥有乡村卫生医生和卫生员125.1万人,而且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级卫生人才也都趋向流向城市[2],表1显示每千人卫技人员北京为12.92人,上海为9.48人,均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4.2人,再次印证了经济、权利对资源的强大吸引力[3],从全国区域性看,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每千人医技人员最多,远高于其他地域。

由于单位面积的人口聚集,北京和上海的每千人床位数也是远高于其他地区,从每床位配置卫技人员数看,大部分地区平均约为1.3人,北京为1.8人,但云南和贵州两省不足1人,说明卫技人员的配置过少或流失严重,应引起地方相关部门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床位数和医技人员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只有西南地区的远低于其他地区,从西南地区医疗机构资产配置情况看,地方政府部门对卫生医疗的政策引导和资产投入严重不足,这种投入不足甚至导致了卫技人员的过度流失,如云南、贵州。

3 各地区农村及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情况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和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表明,从卫生人力资源数量上来看,2009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731万人,其中卫生人员数64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4万人,增长3.9%,然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3万人,2007年乡村医生总数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4.08%,乡村医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由此可知,我国卫技人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大医院。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医务人员相对不足,造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卫技人员过剩,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2005年,我国各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数为4.99人,而各县级仅为2.15人,不到前者的一半,因此,无论在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方面还是人员素质方面,我国农村卫生机构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均严重欠缺[4-5]。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上海和内蒙古其他地区乡村卫生室机构的执业医师平均不足1人,每个乡村卫生室平均注册护士各地区均远远不足1人,村卫生室机构的主要人员构成主要是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可见乡村仍然是卫生事业保障的最薄弱环节,从地区差异上看,沿海地区(如广东、海南、浙江等)的乡村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明显高于西南、西北地区(如云南、贵州、甘肃、宁夏等)。因此从乡村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看,虽然城乡医疗资源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但不同地区的村卫生机构也同样存在着不平衡。

4 问题与解决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虽然我国明确规定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事业性和公益性,但医疗卫生行业的资源配置也出现了明显的地区差异,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人力资源的不均衡,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及社会民生环境,加强卫生财政投入,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减小县乡卫生系统职工的待遇差距,尤其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包括村医的待遇,实施医保社保、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稳定基层卫生队伍[6]。

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该意见为“十二五”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的引入,在“十二五”期间将会弱化医疗行业垄断性,增强医疗资源流动性,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弱化政府定价机制,更加重视市场机制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社会资本的进入,将会带来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7]。宿迁医改有很大借鉴价值,以沭阳为例,2003年所有医疗机构由公办改制为民营,医疗资源配置市场化,社会资本在医疗行业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县城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已有5家,沭阳县人民医院坚持公益性方向不动摇,积极配合政府处理公共卫生事件,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高端技术人才,大力投入精尖设备,与改制前医教研方面比较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不少的报道质疑医疗市场化,认为医疗市场化就不能公益性,作者认为市场化需要政府的规范引导,医疗行为的规范还是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的,并不是政府管理就公益了,政府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相信在政府的改革中,我国的卫生资源配置会日趋公平合理。

我国地区及城乡卫生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仅仅是我国不同地区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方面的反映,解决这个局面的方法除了增加卫生投入,政策激励等技术方法,更为根本的是体制改革、消除城乡差异,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李金林,李鲁,王红妹.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变迁[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9):612-616.

[2]朱子寒.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疗前言,2010,5(19):84.

[3]叶建国.资源跟着权力跑[J].特别文摘,2010,7:17.

[4]程晓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亟待平衡[N].当代健康报,2006-4-6(3).

[5]刘冰,王保郧,卢祖洵.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5):262-264.

篇8

    开展绩效考核,推动一体化管理工作落实

    以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为突破口,对全县所有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实施定期的绩效考核和质量评价,将考核和评价的结果应用于随后的管理过程中,有效地改善了乡村卫生机构的绩效控制方式。制订考核实施方案,控制考核的规范性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会宁县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会宁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和“会宁县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将每一项考核的具体内容、标准要求、方法步骤、数据来源、考核细则、得分、扣分依据和标准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细化。设计测量工具,控制考核的科学性确定了院内管理与建设、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和群众评价与监督等5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设计了乡镇卫生院考核和村卫生室考核2套指标体系,每套指标体系均由三级指标构成。将人员按专职岗位和兼职岗位,划分为18个岗位作为人员考核指标。设定统计分值,控制考核的公正性三级指标均按权重确定和分配分值。考核采取查阅资料、财务审计、现场检查、走访调查、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法。重视结果应用,控制考核的有效性一是作为政府补助的依据,财政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经费的70%按月拨付,预留30%,依据绩效考核资金拨付方案拨付。二是奖先惩后,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免去负责人职务。建立长效机制,控制考核的导向性县政府下发“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县卫生局成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分别于每年的6月中旬和12月中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2次集中考核,乡镇卫生院负责于每年6月上旬、12月上旬完成辖区内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工作。县里成立了由纪检、人事、财政和卫生等部门组成的绩效考核监督小组。

    会宁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取得的成绩

篇9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现状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36

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我国的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条件较明显改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在深入总结多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出发,采取有效促进群众健康的服务方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1]。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好了,对于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卫生概况

卫生人力总量持续增加。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之和。2008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698万人,其中卫生人员达60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0万人。

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2008年底,全国医疗机构床位预计达396.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85.2万张(72%)、卫生院床位83.8万张(21%)。

卫生总费用增加,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1289.5亿元,人均卫生费用854.4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52%。2007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为20.3%、34.5%和45.2%。

卫生机构总数略有增加。2008年底,全国卫生机构预计达30万个,其中医院19701个(内:公立医院13 111个)、卫生院4.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6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591个。

城乡差异

目前我国城乡医疗服务结构很不科学:片面发展大医院,忽视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80%的医疗资源在城市,而80%的人口却在农村,造成患者不是在基层社区就近就地求医问药,而是涌向大医院,远道而来的农村患者不仅要承担交通、食宿和就医的沉重经济压力,更要面对挂不上号、排不上队、看不上病的巨大精神压力,从而加剧了看病难现象。其次,预防和医疗的差距巨大,国家对旨在防病控病的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太少,重医轻防现象长期存在。疾病预防事业费约占国家卫生事业总投入10%,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40%~60%。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投入,大力发展以预防、保健、医疗、计生、康复、健康教育为主体,主要针对慢性病及一般性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2]。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卫生技术人员数2.7%。改善社区卫生服务势在必行。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机制:进一步专题研究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的体制机制。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把握城乡各自特点,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贫乏、交通不便、仍以基本医疗为主要需求的现状,区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因地制宜,适当分类,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规划设置、运行机制和人员编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民更多实惠: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筹资及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与广大农民的期望和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3]。

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强化继续医学教育。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4]。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参考文献

1 任苒,于娣,贾险峰,陈俊锋.辽宁省农村卫生系统反应性调查与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4,12:36-38.

篇10

1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享有与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平衡,致使城乡差距日益增大。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如何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的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卫生资源配置的内涵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称为初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增量分配;二是卫生资源的流动,称为再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

3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其效率和效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使得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有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05—2009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共增加0.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持续增长毕业论文ppt,已由2005年的61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651.7万人,增加了4037.7万人;截止到2009年末,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3.57%,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状况,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则呈递减趋势,且减幅比较明显。2005—2009年间村卫生室数量由2.3万个,下降到1.9万个,共减少0.4万个。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在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安徽省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各地的乡镇区划的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卫生资源的现状,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对原有的村卫生诊所进行了整合中国。并按照《安徽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卫生室,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也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因此,近年来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有所下降(见表1)。

表1 2005—2009年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年份

村卫生室

(万个))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万人)

农村有医疗点的村

占总村数的比例(%)

参加新农合人数

(万人)

参合率(%)

      2005

2.3

4.7

95

614

  2006

2.2

4.6

96

1384.8

  2007

2.1

4.4

96

3602

85.7

  2008

1.9

5

96

4523.9

90.12

  2009

1.9

4.9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