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8:44: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01;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10―0052―07
共同荣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位经济学大师――缪尔达尔和哈耶克,尽管在学术主张上截然不同,但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上却罕见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共同观点。缪尔达尔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重大差别: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永远也得不到常数和普遍适用的自然法则;也即,在我们的社会领域中,对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所涉及的事物,比物质的宇宙间的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而且变化多端并充满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究其原因在于,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问题是关于人的行为的问题,而人的行为,不像自然物质一样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人的行为有赖于并取决于生存其中的生活条件和组织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复合体;人类的行为表现为不同的、千变万化的可变性与僵化的东西的各种组合,因而即使是在某一时点上和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这些现象确实是难以把它们作为事实而定义、观察和衡量的。同样,哈耶克也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存在着这样的不同:一方面,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上是“单一”现象,很容易观察到各因素之间的规律性,而社会科学把资料分类和确立其规律性并非根据它所具有的共性,而是基于我们所作的关于个人行为的假设;另一方面,自然科学所研究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的是相对简单的现象。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涉及到生活、精神和社会中更为复杂的现象,因而社会科学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它并不是按照客体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而是根据个人对经济现象以相同的方式所作的主观反应去对经济现象分类并找出其规律性的。这也意味着,社会现象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同样的行动产生的后果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就不能从中归纳总结出公理性的经验规律,而只能对个体现象、个体行为和个人性质作出假设和概括。
一、社会科学离不开心理文化的基础
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一方面,经济学所研究对象――经济现象――本身就是人类行为的产物,不仅主体的行为构成了经济现象的一部分,而且主体的认知也构成了经济现象的一部分,因而主体对经济现象的认知也不是脱离自身的经验和感觉的,即经济学的研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另一方面,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并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仅仅是应用不可变更的原理,相反是试图对不合理的现状进行改造以促进人类社会更为良性地发展,从而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具有强烈的规范性。正因如此,经济学的理论探索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规范性:主观性体现了个体的私人知识和传承的社会习惯,规范性体现了个体的社会关怀和立场视角。Ⅲ正因为经济学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性,经济学的科学性也体现在如何理解真实而具体的社会关系下人的理性内涵问题:显然,具体社会中的人类理性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内容,而不仅仅是自然主义的先验理性。事实上,经济学根本上是要通过剖析人们的行为机理来探求提高人们的福利的途径,因而经济学不仅是要研究物,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也即,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面对着自然物时如何行为,如何最大化地使用自然物;二是人对着他人或社会时如何行为,如何充分运用人的理性以实现社会需求的最大化。前一个内容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知识,但并不需要像目前这样复杂化;而后一个内容根本上是心理学和文化学的内容,需要分析具体环境下人的行为方式和偏好。而且,根本上说,社会现象都必然涉及到后一个内容,因而需要认真研究内在经济现象中的“人”的因素;譬如,米塞斯就把经济学视为研究人类有意识的行为的科学,研究人如何达到他的目的。
而且,即使现代主流经济学把经济学视为研究理性人如何行为的科学,但理性本身也是具体社会关系下的产物,从而也具有明显的社会人文性。事实上,经济学所意指的理性主要集中于在人们的目的与选择的手段之间的关系上,本意是强调达到目的的合理手段的选择;但显然,目的本身只不过体现了人们愿望,从而具有主观性和多样性,因而目的本身没有所谓的理性与非理性之分。正是基于这一角度,“每个人的行为总是有理性的”,这表现为两点:“(1)它指向某一目的;(2)在他眼里,它的收益必须超过它的成本,否则他便不会采取这一行动。”这意味着,对理性的理解和判断与人的具体目的有关,如果仅仅因为从自己的评价角度看行动的目标是不值得追求的而把它们称为非理性的,这显然是无根据的。进一步地,人的目的与心理和文化有关,因而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人的目的是不同的;特别是,受不同文化所熏陶的人之社会性也是不同的,因而其行为机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因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互动行为产生的,而行为又受人的心理支配的;因此,有的学者就指出,心理学实际上是任何社会科学出发的基础,所有根本性的解释都要以此为基础,分析具体社会关系下人的理以及人类行为造成的经济现象。也正是由于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行为方式的不同,因而要真正探悉社会现象产生的内在机理,要探究人类有效的理性行动,则必须搞清楚行为主体的需求特点以及行为发生时的条件或背景;正因如此,经济学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本土性,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本土行为机理的契合性基础之上,而“所谓‘本土契合性’,就是指研究者的研究活动及研究成果与被研究者的心理与行为及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脉络密切或高度符合、吻合及调和的状态”。
其实,正如帕累托指出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心理的活动,根据这一观点,不仅经济学的研究,而且还包括人类活动的所有其他部门的研究,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并且所有这些部门的事实,都是心理学的事实”;显然,这一观点也得到穆勒、波普尔等人的认可,而且,许多经济学现象的经典解释也依赖于心理主义。譬如,主流经济学有关价格变化的解释就是建立在假定一个或多名个人的偏好变化的基础之上,现代经济
学对人类行为中互动均衡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心理学定律的帕累托有效的概念之上;可以说,从微观经济学的“戈森三大定律”到宏观经济学的凯恩斯三大心理基础都与心理学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致长期以来学界也往往把经济学的思想视为心理学或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当然,由于现代经济学产生、成长并壮大于西方社会,从而也就是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行为心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之后主流经济学在美国最终形成,从而导致现代经济学也深深地打上了美利坚民族行为的烙印。基于此我们认为,现代主流经济学也就是真正的“西方”经济学,而且,即使已经为广大非西方国家所广泛传播和接受的马克思经济学,它也是“西方”非主流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们都是建立在西方人行为心理之上的,并体现了西方社会基本的自然主义思维(尽管与主流经济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正因为经济学本身存在强烈的人文特性,需要与具体的文化心理相结合;事实上,经济学探究的是社会主体行为所产生的经济现象,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动机是不同的,从而建立在人类行为机理之上的经济学理论也有所不同。例如,中国人的思维就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在中国,人一直被视为思维和认知的主体,中国社会本质上也是人本主义的,它首先关心人类社会,儒家文明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由人而物、由内而外、由社会而自然,将从对社会秩序的探究中获得的知性逐渐反思到自然社会中,这是天人感应乃至于天人合一哲学的基础。正如杨国枢指出的,“所谓美国心理学,无非是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德国心理学,无非是德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法国心理学,无非是法国人的本土心理学。但在近代史的不同阶段,中国心理学却曾先后将这些国家的本土心理学当作‘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心理学’,甚至将之视为可以照样适用于中国人的心理学。试问,任何单一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能够置诸天下而皆准吗?能直截了当地成为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心理学吗?美、英、德、法大都是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然则,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学能代表人类的心理学吗?它能适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人民吗?”显然,这里把心理学一词换成“经济学”一词,意思同样存在;杰宁斯就强调,文化不仅保证了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内在安排的连续性,而且也意味着,社会过程不是由一个普遍规则所支配而是互动和历史地决定的。
因此,经济学本质上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科学化、客观化和通用化,而是具有强烈的本土化色彩:特别是,随着经济学研究对象从原先狭隘的物质资源配置领域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领域,经济学本土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了,现代经济学根本上面临着一个本土化的问题。然而,尽管早期的古典经济学本身就包含工程学和伦理学两方面内容,但自新古典主义以降,经济学日益局限于稀缺性资源配置的探究,而“人”这一因素在经济行为中的影响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了;相反,它开始盲目地接受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刻意模仿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以求研究的“客观”和“科学”,从而逐渐形成了与工程学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抽象化方法论。特别是,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理论仍然建筑在西方的科学主义基础之上,从而抹煞了经济学的人文性和本土性,也使得经济学理论与不同社会的具体制度安排相脱节。哈耶克就感慨,“20世纪肯定是一个十足的迷信时代,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高估了科学业已取得的成就;所谓人们高估了科学业已取得的成就,并不是说人们高估了科学在相对简单现象的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而是意指人们高估了科学在复杂现象的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因为事实业已表明,把那些在相对简单现象的领域中被证明为大有助益的技术也同样适用于复杂现象领域的做法,是极具误导性的”。为此,本文通过对经济学说史中的本土化现象来对当前中国经济学的走向作一分析。
二、经济学说史及流派中的本土化现象
关于经济学的本土化问题,我们可以从经济学说史的发展以及各个流派的特性中窥见一斑:正是基于经济学的这种本土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学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异,而这些不同特质的经济学流派共同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形成了两种相差很大的理性传统:一是经验的和演化的理性传统。一是先验的和建构的理性传统:即为盎格鲁的经验主义传统和高卢的唯理主义传统。其中,法国受启蒙主义时期的百科全书派学者以及卢梭等的建构理性主义影响较大,充满了笛卡尔式的唯理主义;相反,英国传统主要是由一些苏格兰道德哲学家所明确阐明的,他们当中的杰出者首推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和亚当・福格森,这些思想家所利用的资源主要是那种根植于普通法理学中的思想传统。正因为两个国家在思维特质上存在差异:从英国传统发展的是演进理性,而法国发展的则更凸显建构理性的特点;因而这两个国家产生的经济思想、理论和政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法国的经济学特别重视均衡和数理的分析,这一点显然不同于与英国传统强调演化和连续性的思想。事实上,在从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的过渡方面,英国就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方式,继承和接受了重商主义重视商业和贸易的传统:而法国的重农主义则是18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在对重商主义的激励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因而更有效地探讨财富的增加问题,并开始思考整个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而且,在古典时期形成强调供给等于需求的萨伊学派与强调演化的斯密学派也存在很大不同,也正因如此,在边际效用兴起之后,瓦尔拉斯开创的洛桑学派主张与古典经济学断裂,也正是在继承这种建构理性主义的思维传统的基础之上拓展了一般均衡的分析;相反,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的“连续原则”和信奉“自然不会跳跃”的格言,充分将边际分析与较早的以李嘉图和穆勒为其冠冕的英国经济学早期传统结合起来,并基于演化理性主义的传统构建了在特定域里的封闭性的局部均衡模型。
经济学本土化现象更为突显的例子是德国,德国本土孕育出来的经济学说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存在很大的不同,它特别强调历史的意义和国家的作用,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上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和文化主义色彩;二是历史进程上的落后状态使它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形态上都深受中世纪的影响。事实上,德国承袭了日耳曼部落人的民主政治传统和立约、守约精神,在早期的日耳曼公社制度中就有民众大会以及民选王的制度:民众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它有权决定部落中的一切重大事务,包括立法等事项,并具有审判的功能;在日耳曼部落的民众大会开会时,所有成年男子均全副武装参加,由王来主持,但在开始时王的权力并不大,王由民众
大会选出。随着氏族贵族和军事贵族势力的增强,在日耳曼部落中也曾出现过“贵族议事会”,有关战争、媾和、土地分配以及对外交涉等重大事务,都先由贵族议事会审议,然后再在民众大会上讨论。这种形态也在神圣罗马帝国中得到继承:当时众多邦国林立和封建主地方割据,为了解决教会的神权与皇帝的王权、国王与邦主之间的利益冲突,德意志皇帝、教皇以及大封建主之间经常进行争斗,而每次较量的结果都会制定一项“诏书”、“条例”或“合约”之类的性法律性文件。因而帝国皇室的权力实际上很小,并形成了德国通过封建领主选举方法产生君王的独特历史传统。也正因如此,德意志地区长期以来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直到18世纪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德国的思想家也尚未经历过市民社会的生活:因此,德国的启蒙运动在康德那里达到了其顶峰:但并没有成熟就开始消逝了,而他的学生海德格尔将康德的启蒙思想扭向了另一个方向,成为启蒙运动的批判者,代表了前浪漫主义运动观念的最初发展,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文化差异观、民族精神、各民族在历史中的地位等。同时,为了快速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力量,德国社会又特别赞颂国家的作用,认为个人是附属于国家的分子。个人财富不仅依赖、而且必须服从整个民族国家的福利和权力;因此,德国的经济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历史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烙印,这不但与英国存在着差异,敌视孕育斯密思想的世俗化自然法则,而且与法国也有很大不同,敌视功利主义和强求来自理性的一般规则。
事实上,这种区别自从德国的官房学派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后来的历史学派则更深刻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而且,即使二战后受到了英美制度的改造,但德国的弗莱堡学派的经济思想依然残留着历史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特征。其中,关于德国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差异突出地体现在古典时期,当时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就强调德国人的行为和社会环境与英国的不一致性,并以此出发认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种普遍的经济规律,而只可能有适用于某特定国家的经济规律:从而尝试建立以国家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提出需要确立一些新的适合于经济落后的或正在兴起的国家的原则,而且根据这种思路,李斯特等又将古典经济学视为“英国的国民经济学”。譬如,李斯特就认为,“政治经济学或国家经济是由国家的概念和本质出发的,它所教导的是,某一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它自己的特有国际关系下,怎样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因此,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将经济现象加以历史的经验的叙述。从德国的民族立场出发开始着手建立德国的国民经济学,李斯特强调,国家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如何使某一指定国家凭农工商业取得富强、文化和力量”,并研究“国家为了改进它的经济状况所应该遵行的政策”:而且,基于历史发展的事实,他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说,认为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政策,相对于当时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英国,相对落后的德国就应采取保护政策。特别是,尽管德国的历史学派是根基于本国的历史,但它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学发展,而且派生出了美国的早期制度学派等。
正因如此,尽管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逐渐把英、法两大经济学传统合流起来,但德国经济学却仍然作为一个重要思想流派或泉源而存在着;直到现在,德国仍乐于将经济学称为国民经济学,推崇自由市场的同时仍然偏好国家干预的弗莱堡学派仍然以新自由主义旗帜飘扬在当今世界经济学界。显然,这种经济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历史渊源和连续性传统,如弗莱堡学派的创始人――欧根早期就比较倾向于历史学派,只是由于面对一战后魏玛政府时期空前严重的通货膨胀,历史学派却束手无策,欧根才放弃历史学派的传统,而走向经济理论的研究;但不管如何,欧根的思想却深受历史学派的影响,他和他的追随者反对概念式的经济理论研究,而主张重视现实世界的经济分析,而这被视为是历史学派的精粹。而且,弗莱堡学派推崇的“奥尔多秩序”这一词汇就是从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关于“ordo”的观点中直接脱胎而来的,它强调的是一种合乎人和事物本质的秩序,体现为一种有用和公平的秩序,从而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色彩。事实上,根据中世纪基督教会的观点,世界秩序是神授的秩序,这种秩序是“本质秩序”、“自然秩序”或“奥尔多秩序”,是合乎理性的人和事物的自然本性的秩序;而且,这种秩序特别强调连续的或适当的顺序、有规则的排列,所以政治上往往用于指公民的等级、阶级级别等,而教会也用来指教会内部的等级。此外,德国历史学派的一些方法论和政策主张对经济学的发展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已认识到历史经验研究对于解释现在、检验旧理论、发展新理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历史归纳法也已经被普遍接受并成为抽象演绎法的补充;另一方面,历史学派认识到不加限制的自由企业不一定为整个社会生产出可能的最佳产出,因此对自由放任的批驳也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一般共识。
三、本土化现象对中国经济学范式的启示
当然,尽管西方经济学说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发展界定和特殊文化的差异而产生出不同的流派,但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大体相通的:都是发源于希腊理性和希伯莱信仰,并且都受到基督教文明的长期洗炼;正因如此,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机理也大致相似,这为西方经济学的趋同提供了相应的文化心理基础:英、法两大经济学传统逐渐被统一在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旗帜下,德国学派的很多思想也不断地被吸收进主流经济学中。其实,李斯特并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行为基础,仍然把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称为“世界主义经济学”:但是,他认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理论是不同的,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不适合德国的实际经济状况,因而主张德国要建立更适合自己经济发展背景的经济学,并基于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国民经济学。也正因为如此,当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开始趋近以后,原来具有浓郁本土化倾向的各流派就开始逐渐统一起来;当然,这种统一也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也更趋同化的情况下的(如德国社会的个体主义意识已经明显增强)。与此同时,这种统一也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日益集中在资源配置领域有关,这可以更好地引入自然主义思维,并以物理学和生物学为效仿的榜样;正因如此,我们说,以美国为中心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实际上是源于西方各国的理论和思想之综合,并逐渐用数学分析和经济计量学来作为经济学的统一语言。正如斯皮格尔所说,“尽管很多不同的民族都对经济思想作出过贡献,但大体上说,经济思想是整个西方文明遗产的一部分”。
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行为却与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别,即使像日本这样已经高度西方化的国家。在一系列的社会制度上也与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经济学的东方化就不像李
20XX学年第二学期
教
案
课
程
名
称:
乘务心理学
团队/教研组:
任
课
教
师:
使
用
教
材:《高速铁路运输心理学》
教案
课题名称
服务与旅客运输服务
授课班级
高铁
授课时间
20XX.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服务与旅客运输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铁路旅客运输的服务意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导入】
认识心理学
【新授】
一.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的基本概念
1.铁路旅客运输服务
2.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特点
二.铁路旅客运输的服务意识
1.树立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服务意念
2.了解旅客心理状态,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讨论、练习】
案例分析:售票员售票情况
【作业】
心理学起源的相关资料
【小结】
通过本章节学习,引导学生们掌握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的基本概念并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课后反思】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教案
课题名称
心理学概述
授课班级
XX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XX.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什么是服务?
【导入】
心理学的起源
【新授】
一、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萌芽
中世纪(11-14世纪):中断
15世纪初: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17-19世纪中叶:研究活跃
19世纪后半叶:成为独立的科学
1879年,冯特在莱锡比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冯特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讨论、练习】
收集心理学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作业】
【小结】
掌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
【课后反思】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概述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旅客的分类和旅客心理的概念
教学重点
明确学习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意义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的起源
【导入】
观察生活中的心理学
【新授】
一、高速铁路旅客的心理
(一)旅客的分类:
1、按自然构成分类;
2、按社会构成分类;
3、按旅行目的分类;
4、按购买动机分类。
(二)、高速铁路旅客的心理需要
1、旅客的一般心理需要;
2、旅客旅行需要的表现。
二、在高速铁路运输中旅客心理的规律性表现
1.旅客动机的产生
2.旅行交通工具的选择
3.购票
4.去车站
5.进入车站及上车
6.车上旅行
7.到站下车及出站
8.继续乘车旅行
三、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研究对象:旅客
2.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1)了解旅客心理需要
2)把握旅客的心理需要
四、学习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主动性
(二)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针对性
(三)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周到性
(四)树立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正确的服务观
(五)提高客运管理工作水平
【讨论、练习】
旅客购买高铁二等座车票曾更高等级座的心理分析
【作业】
收集高速铁路旅客运输过程中的旅客心理案例
【小结】
掌握心理学、旅客运输心理学与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关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基础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本质及其行为特征
了解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熟悉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个性心理特征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旅客的分类
【导入】
人的本质及行为
【新授】
一、人为学基础理论
(一)人的本质
1、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
2、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二)、人的行为
1、关于人类行为;
2、行为种类;
3、研究人的行为的目的。
二、心理学基础理论
(一)关于心理学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群体心理
1、群体的含义与分类
2、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3、群体的沟通和冲突
(四)个性心理与群体心理
(五)心里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讨论、练习】
服务群体的沟通技巧
【作业】
【小结】
具有通过旅客或旅客群体的行为特征分析其个性心理的能力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基础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各种管理学理论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群体特点提供个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基础理论
【导入】
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新授】
一、管理学基础理论
(一)管理的实质与管理学体系
(二)西方管理理论概述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
(三)管理现代化的表现
1、管理科学化思想
2、管理民主化思想
3、管理高效化思想
4、管理系统化思想
5、现代市场营销思想
二、消费心理学
(一)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析
三、管理心理学
四、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及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具有从心理学、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旅客心理特征的能力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心理过程
教学重点
熟悉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管理心理学、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导入】
认识过程包括哪些?
【新授】
一、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
(一)感觉
1.感觉的特征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
3.感觉的意义
4.感受性与练习
(二)知觉
1.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
2)社会知觉
2.知觉的活动过程
3.知觉的基本特征
1)相对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和概括性
4)恒常性
4.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知识经验
2)注意
3)定势
5.知觉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
1)知觉和感觉的区别
2)知觉和感觉的联系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感觉和知觉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熟悉人们认识某个事物所需要经历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充分了解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的特征,培养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感觉、知觉的基本特征
【导入】
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新授】
一、记忆
1.记忆的分类
记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为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的线索划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考的程度划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4)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根据信息加工处理与存储的方式划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记忆表象
1)形象性
2)概括性
3.记忆过程分析
1)识记
2)保持和遗忘
3)再认和重现
二、想象
1.想象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作用
2)想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补充的作用
3)想象具有替代作用
2.有意想象的种类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
3.想象与创造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记忆和想象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熟悉人们认识某个事物所需要经历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充分了解思维、注意、语言心理活动的特征,培养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记忆、想象的基本特征
【导入】
什么是思维?
【新授】
一、思维
1.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
2.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言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3.思维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概括和系统化
3)抽象和具体化
4.思维形式
1)概念
2)判断
3)推理
二、注意
1.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整合功能
4)调节功能
5)监督功能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紧张度
3)注意的稳定性
4)注意的分配
5)注意的转移
三、语言
1.语言的特征
2.语言的结构
3.语言的种类
4.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思维、注意和语言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掌握各种情感体验对人们认识事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情绪、情感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人的认识过程的基本特征
【导入】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体验,这些体验属于什么?
【新授】
一、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础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5.情绪的种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6.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7.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二、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含义
(二)意志行为
1.意志行为的特点
(1)意志行为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
(2)意志行为和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行为过程
1)确定决定阶段
2)执行决定阶段
(三)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2.意志和情绪、情感的关系
(四)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坚定性
3.果断性
4.自制性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充分利用情绪、情感达到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的目的,通过学习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意识倾向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旅客的外在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动机及服务需求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导入】
你的个性是什么样的?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需要
1.需要的含义
1)需要是对现实要求的反映
2)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2.需要的运动过程
3.需要的分类
1)从需要的性质分
2)从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划分
3)从需要的范围划分
4.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2)马斯洛的观点
3)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
5.人的欲望
1)欲望的种类
2)欲望的特性
(二)人的动机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
3.动机的影响因素
1)嗜好和兴趣
2)价值观
3)抱负水平
(三)人的兴趣
1.兴趣的概念
2.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阔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性
3.兴趣的分类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期望
1.期望的含义
2.期望心理的产生
3.期望的心理特征
1)表现出一定的期望概率
2)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动力
3)期望心理随客观环境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4.期望理论
(二)人的挫折
1.挫折的含义
2.挫折的产生
1)产生挫折的一般原因
2)产生挫折的组织原因
3)对挫折的容忍力
3.挫折行为
1)情绪上的反应
2)防卫的方式
3)环境的不良适应
4.避免挫折的措施
(三)人性
1.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2.人性的假设
1)经纪人
2)社会人
3)自我实现人
4)复杂人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意识倾向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期望
1.期望的含义
2.期望心理的产生
3.期望的心理特征
1)表现出一定的期望概率
2)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动力
3)期望心理随客观环境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4.期望理论
(二)人的挫折
1.挫折的含义
2.挫折的产生
1)产生挫折的一般原因
2)产生挫折的组织原因
3)对挫折的容忍力
3.挫折行为
1)情绪上的反应
2)防卫的方式
3)环境的不良适应
4.避免挫折的措施
(三)人性
1.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2.人性的假设
1)经纪人
2)社会人
3)自我实现人
4)复杂人
【讨论、练习】
你的兴趣都有什么?你觉得自己现在有欲望吗?你现在需要什么
【作业】
人的动机有哪些?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的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气质属于什么类型?
【新授】
(一)个性的形成
1.个性的特点
(1)独特性
(2)综合性
(3)稳定性
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决定因素,即遗传因素;二是后天决定因素,即环境因素。
3.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儿童时期
2)学生时期
3)走向社会时期
(二)人的气质
1.关于气质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2.气质的类型和特征
气质可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进行划分。
3.气质对管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3)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4)气质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
(三)人的性格
1.关于性格
2.性格的特征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类型
4.性格的本质
5.影响性格的因素
1)生理性因素
2)环境因素
6.性格发展的过程
(四)人的能力
1.关于能力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知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能力与兴趣的关系
1)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划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兴趣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
3)兴趣具有社会制约性
4.能力与知识、技能
1)区别
2)联系
5.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1)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
2)能力发展水平受性格特征的影响
3)优良性格特点往往能够补偿某些方面能力的弱点
6.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的质的差异
2)能力的量的差异
【讨论、练习】
不同类型的人格对应的人物有哪些?
【作业】
性格和气质有何区别?学习气质的相关知识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气质的相关知识对未来工作有指导意义。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年轻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对旅客群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及年轻旅客心理特征的积极和消极特点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年轻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人的个性和气质类型有哪些?
【导入】
多大的人算年轻人?
【新授】
年轻是一个中性的词语,指年纪不大者,多指年龄介于十几岁至二三十岁间的人,强调的是相对来说年龄处于较小状态的成人。
一、年轻旅客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和消极特点
1.朝气蓬勃勇往直前
2.主动积极、勇于创新
3.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大量涌现,激起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4.情绪强烈、情感丰富
二、青年自我意识的矛盾
1.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求知欲强而识别力低的矛盾
4.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5.幻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
1.正面心理特征
1)聪明开朗、善于思考,创造力强
2)同情心强,乐施好善
3)办事认真,有进取心
2.负面心理特征
1)依赖性大
2)任性专横
3)自我中心
4)性格孤僻
四、年轻旅客的心理特点
1)热情好动、独立性强
2)维权意识强、态度固执
3)服务要求高、肯提意见
4)自尊心强,情绪易偏激
5)尊重权威、能服从管教
【讨论、练习】
作为年轻旅客你乘坐火车时有何要求?
【作业】
年轻旅客群体有哪些心理特征?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多了解年轻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以便在工作中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群体的组成及其出行规律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与本地及非本地旅客旅客群体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年轻旅客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导入】
你对于大连市来说是本地旅客还是非本地旅客?
【新授】
一、本地旅客是高峰客流的主体
在高速铁路交通系统中,本地旅客是主流的旅客群体,在全部客流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1.高峰客流的主体和特点
公共交通工具的客流分布是不可能一直保持均衡的,其中客流最集中、客流量最大的状态就称为客流高峰状态。这种高峰客流状态发生的时段就称为高峰时段;客流高峰的最大客流量就称为高峰流量。
2.高峰客流旅客的心理特征
通勤旅客是高峰客流分主体,正是因为他们将高速铁路作为上下班、上下学的交通工具,因此高峰客流旅客具有明显的通勤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1)赶点心理
2)将就心理
二、非高峰时段的本地旅客
三、非本地旅客的心理特征
(一)非本地旅客的分类
(二)旅客的文化修养
(三)一般的非本地旅客
【讨论、练习】
作为本地或者非本地旅客你的心理是什么?
【作业】
高峰客流主体有哪些?其客流特点是什么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根据旅客的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对旅客进行分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常见的旅客心理现象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高速铁路运输中旅客的平等心理及从众心理,嫉妒心理表现及其心理特征
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掌握不同旅客的不同的心里特征的外在表现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的心理特征
【导入】
你对自己的相貌、体形满意吗?
【新授】
一、人格心理
不同的人格是造成人们行为表现各异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人格属于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范畴。
准确来说,人格具有3重含义:
(1)人的道德品质
(2)做人的权利与尊严
(3)人的行为模式。
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大性格”是指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外向性、神经质性、和善性、严谨自律性和开放性。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开放性仅是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这五项特质能够基本确定一个人的性格。
人格心理是最普遍、最常见和最为基础的人类心理活动。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必须认识到:虽然每个乘客的人格都不完全相同,但他们对服务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自己的人格必须得到尊重。
二、平等心理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平等是人类的最基本、最普遍和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理想之一。
一般而言,需要重点关注的乘客群有:非本地乘客、进城打工族、残疾、体弱、老年乘客等,他们往往对平等服务的要求比较敏感,也最容易产生误解。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人类的一个思维定式,思维上的从众定式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心理。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四、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发生、发展,从内心感受而言,一般有3个层次:前期依次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败感;后期则表现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
嫉妒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它一定要有第二者或第三者存在,而且这个第二者或第三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嫉妒者要优越,或虽不优越,却对嫉妒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提出的打开心胸的办法:
想象一下,你来到大海边,大海是取之不尽的,无论你用盆、用缸,甚至是巨盆来
装,都无法把海里的水装完。
想象一下,你行大海里面取你要的水,而别人也在那里取水,而大海是取之不尽的。
【讨论、练习】
从众犯罪是否应得到法律的制裁?
【作业】
什么是人格?简要说明人格的形成过程。
【小结】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换位思考为不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常见情绪与旅客的情绪表现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人类情绪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与不同情绪表现的旅客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什么是人格?
【导入】
你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新授】
一、情绪与情绪控制
(一)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互动。
(二)情绪的构成
人的情绪活动一般包含以下5个基本元素。
1.认知评估
2.身体反应
3.感受
4.表达
5.行动的倾向
(三)情绪的先天性和后天性
(四)情绪的控制
(五)情绪的调整
1.表情调整
2.人际调整
3.环境调整
4.认知调整
5.回避调整
二、常见的人类情绪表现形式
(一)人类常见情绪
1.七情
2.六欲
3.七情与六欲的差别
(二)人类情绪的基本形式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三)心理波动与心理调节
1.心理波动
2.心理调节
1)心理调节的十大原则
2)心理调节的四法
(1)暗示调节
(2)放松调节
(3)呼吸调节
(4)想象调节
三、常见的旅客情绪表现
(一)疲劳情绪
(二)焦虑情绪
(三)恐惧情绪
(四)怀疑情绪
1.怀疑情绪无对错之分
2.怀疑情绪的消除方法
1)权威信息
2)公示天下
3)实际效果
四、自我牵挂情绪
五、自笑、自嘲、自言自语情绪
【讨论、练习】
面对就业情况你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作业】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情绪包含哪些基本元素?
【小结】
掌握不同的旅客群体或个人的情绪表现,分析其情绪变化的原因,进而提供个性化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旅客的决策与个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6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旅客旅行决策要考虑的因素
了解旅客对旅行服务的期待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不同的旅行阶段旅客的心理需求
能够掌握与不同旅客个体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情绪包含哪些因素?
【导入】
影响你的出行方式的条件有哪些?
【新授】
一、旅客的决策
旅客产生旅行需求后,就要进行旅行方式的选择,这一步即旅客的决策。
(一)旅客决策的过程
(二)旅客决策的影响因素
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受供给属性和需求属性两个方面的影响。
1.供给属性
2.需求属性
二、旅客对服务的期待
1.旅客运输服务
2.旅客期望
3.旅客期望与旅客满意的对应关系
4.影响旅客服务期望的因素
三、旅客旅行的个体心理与需求
(一)旅客旅行的共性心理与服务
1.旅客旅行总体方面的需要的表现
2.旅客旅行各阶段心理需要的表现
3.旅客旅行心理需要的规律性表现
4.满足旅客旅行共性心理需要的心理服务措施
(二)旅客旅行的个性心理与服务
1.根据旅客气质划分
2.根据旅客职业划分
3.根据旅行目的划分
4.根据旅行行程和旅行性质划分
5.根据旅客自身条件划分
6.根据旅行中的旅行情况划分
7.根据旅客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划分
四、旅客旅行的群体心理与服务
(一)旅客群体的特点
1.心理的认知性
2.行为的联系性
3.利益的依存性
(二)旅客群体的类型
1,松散大群体
2.紧密小群体
(三)对旅客群体心理的服务
1.加强对紧密小群体的管理
2.用亲切、和蔼、礼貌的态度为大群体服务
五、掌握旅客心理的方法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掌握旅客心理活动的基础
1.要有明确的思想基础
2.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要细心、有耐心,有耐力
4.要有迅速、果断的应变能力
5.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
(二)服务方式的改进
(三)掌握旅客心理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旅客旅行的主要心理
2.掌握旅客旅行的具体心理
3.必须注意从站、车的实际出发
4.既要注意重点,又要考虑一般
【讨论、练习】
你觉得影响你的出行选择是什么?
【作业】
旅客群体有什么特点?如何为旅客群体服务?
【小结】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熟悉旅客对服务的期待,了解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因素。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认知能力及其培养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6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影响个人能力形成的因素及能力提高的途径
了解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教学重点
具有一定的感觉与感知能力
具有一定的注意力与观察力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旅客决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导入】
你觉得你的能力是什么?
【新授】
一、认知分析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从自己的感知开始的。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一)认知能力培养的意义
1.能够促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促使自觉地调控学习活动,顺利达到目标
(二)加强认知能力学习的策略
1.明确目标,了解认知知识
2.丰富认知体验
二、能力分析
人的能力总是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能力实际上是个体从事活动的能力。
(一)能力的诱发
1.环境诱发
2.参与诱发
3.设疑诱发
(二)能力的形成
1.素质
1)个人素质
2)企业素质
2.知识与技能
3.教育
4.社会实践
5.勤奋
(三)能力的提高
1.牢固地建立起不畏惧失败的信念
2.在思考中积极地进取
3.不轻易为拒绝所打败
4.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具有的主要能力
(一)感觉与知觉能力
1.培养感觉与知觉能力的重要意义
2.感觉与知觉能力的培养
(二)注意与观察能力
1.培养注意与观察能力的重要意义
2.注意能力的培养
3.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记忆与理解能力
1.培养记忆与理解能力的重要意义
2.记忆能力的培养
3.理解能力的培养
(四)思维与想象能力
1.培养思维与想象能力的重要意义
2.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言语能力及其培养
1.礼貌语言在客运服务中的作用
2.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3.言语的表达
4.言语能力的培养
5.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言语表达注意要领
四、技能及其培养
(一)关于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1.动作技能
2.智力技能
(三)提高联系效率的方法
1.明确练习的目标和要求
2.灵活地运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4.知道练习的结果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四)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五、掌握旅客心理的方法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讨论、练习】
在日常工作中礼貌用语有哪些?
【作业】
语言在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中的作用有哪些?
【小结】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加强对民族音乐美学、心理学层面的研究,探悉不同民族的群体音乐审美心理的新兴学科亟待建立。
所喜,笔者新近拜读了施咏博士著《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版,33万字)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学术新著。该书以“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为取向,构建一个多边缘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其意在通过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逐步深入,最终打通诸学科之间的学术壁垒,使之能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这一更具新视野、新挑战的论域的统筹下,进行更有深度的研究。
一
该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导论》所修改而成,作者所提出的“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是建立在民族音乐学之理念、方法上,以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及其外化形态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审美心理学的视角来观照以民族为单位的人类共同体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发生、演化的规律的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
全书共分八章,分别对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存在的基本特征、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及其组织手段,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味觉心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阴柔偏向与尚悲偏向以及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中介绍了课题之缘起,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探讨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受自然系统中的地理环境、人种特征,社会系统中的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哲学思想、宗法、原始神话、集体无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第三章阐释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即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事物个性与共性的两个方面,是一对互为依存融合的统一体。第四章提出音乐审美心理是在相对的稳定性与绝对的变异性这两者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发展演变。第五章探讨了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和组织手段,总结了中国人在音乐审美上有着近人声,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偏高频的清、亮、透,甜、脆、圆以及重鼻音的特点。旋法上表现为平和、渐进的美学特征;音乐结构思维讲求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对比”,并遵循规范化、程式化的特征。第六章为联觉,指出受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直觉、多觉贯通、艺术综合理念、“成于乐”、“游于艺”乐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人音乐联觉能力较为发达。并高度重视味觉审美的情感表现性,“声亦如味”,饮食口味的地域分布与民族音乐风格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第七章为心理偏向,提出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阴柔偏向,同时与阳刚相补,调剂为用。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还有着“尚悲”的偏向,与西方民族比较而言,其特点是趋向淡化、弱化,偏于阴柔的“悲情”,体现为“哀而不伤,怨而不愤”。第八章通过实例论证了民族性格与其音乐性格两者之间的对应性。
二
该书的作者施咏是近年在学界较为活跃的青年学者,在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曾师从王耀华教授、乔建中研究员门下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现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的科研工作。
通览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在与选题相关的诸人文学科领域的学习、钻研、思考、探索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力。诚如著名音乐学家王耀华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所写:“施咏同志在我校攻读音乐学博士学位期间,以巨大的努力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我认为,这篇论文的选题是一个很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课题。”
全书的主要特色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独创
通常,独创性往往是衡量一本著作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国内,无论是民族心理还是民族审美心理则都是一个有待于拓荒的新兴研究领域。就审美心理学而言,诸多研究成果中涉及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也为数不多,且这些研究也大多从文艺学角度出发,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在有关民族心理的文献中,一般较少涉及“审美”;而一般的美学、心理学又几乎罔谈“民族”。虽然在某些民族审美心理学的著作与文章中对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也有少许的涉及,但多为一般性的流于表层的探讨,且极为零散。对于本课题的专门研究,目前尚不多见相对完整、成系统,并得到足够深入挖掘的研究成果,相关散落资料尚需归纳、梳理、整合并理论提升。
而《概论》一书正是取这样一个被当今美学、心理学、民族音乐学所遗忘的研究领域,强调民族音乐美学、心理学层面的视角。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了向来是最深层、最复杂、最微妙、最灵动也是最难以琢磨的民族成员的音乐审美心理层面上。并运用辩证思维大胆架构了自成体系的“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框架,首次对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心理偏向、民族性格与民族音乐性格之间对应关系等进行了理论发掘,很多观点提出均不乏新见。
2.视野开阔
以往音乐学界的状况是:民族音乐学、心理学、美学三个领域,多呈独立、并行的状态,音乐心理学多专注于实证性的科学的、个案性的研究范式;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古代美学史文献的梳理总结;而民族音乐学的主流成果则多集中在微观的田野的个案调查报告。在中国当今的音乐学研究中,研究范围虽然涉及到了诸多方面,但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综合多维度研究的还为数不多,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呼唤着多角度、多学科的文化诠释。
正如乔建中先生曾呼吁:“选题方面,我们多局限在民族民间音乐的自然分类的圈圈内。从更广阔的科学领域,例如从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心理学等的角度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规律的选题却非常之少。这种单一的,不注重跨学科、不注意边缘学科的选题倾向,正是研究水平不能较快提高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认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质和内在规律的原因之一。”④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的研究正将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思路,偏重宏观视角、注重多学科边缘交叉,而开拓性地将音乐学、民族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而构建成新的研究领域。与其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莫若说是一种新的视野和方法。其创新意义不仅在于对音乐学本学科的细化发展――创建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与研究领域,还加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美学、心理学层面,拓展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所涉及、包含的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民族审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提供一个极具拓展空间的新视角、新方向。
3.逻辑性强
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的架构,作者在全书的整体结构上亦是用心甚多。全书的布局得当,条理清晰。在不少章节体现了作者思维缜密的逻辑思辨性。如在绪论中通过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与心理美学这三对关系的辨析来论证强调其非实证的研究方法。
在第四章审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中,提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稳定守恒是相对的,而变异发展是绝对的,音乐民族审美心理总是在稳定性与变异性,即外向融合与内向固守、偏离创新与回归继承的对立统一中发展演变。
尤其是在第三章“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一对老生常谈的问题进行了全面、逻辑严密并较前人均更饶有新意与深度的阐释,作者分别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愈是民族的,就愈不是世界的”、“民族的,却并非都是世界的”等五个方面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提出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基本特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促使民族审美心理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任何一种美的属性,包括那些所谓具有“世界性”的,它必然是归属于某个民族而首先具有民族性。正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没有个别就不存在一般。所以,音乐的世界性不可能凌驾和超越于民族性之上,离开了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并不存在一种脱离民族性的世界性……层层剖析后,进而提出只有那些真正“优秀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就是世界的”。
三
当然,作为一门学科、或是新的研究领域的创辟之作,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比如理论的框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有些观点还有待商榷。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岂是一人所能胜任?如果该著的出版面世能够唤起更多的同仁对中国民族音乐美学、审美心理学的关注,随之为其添砖加瓦,我想,该书所谓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就发挥尽之了。
参考文献
[1]王光祈.音学.自序[M].上海启智书局,1929,转王光祈文集.[C]巴蜀书社,1992:280.
[2]王光祈.德国人之音乐生活[C].转冯文慈、俞玉滋选注.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25.
西方心理学在独立之前长期孕育于哲学母体中。文艺复兴运动之后,随着自然科学发展的高歌猛进和日益成功,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在19世纪中期,天文学、解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多门自然科学已获得巨大进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信奉实验的方法,这就使得一些学者意识到,若要摆脱哲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必须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引入心理学,将它建设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然而,科学心理学只出现在1879年,科学心理学正式成立的里程碑事件是冯特实验室的正式设立。在德国的社会历史下,同时在科学和哲学的影响下,西方科学心理学得到创立。实证主义出现的时代,西方拥有各种哲学派别,而恰恰是实证主义深刻影响了西方的心理学,而且形态各异的实证主义促进了心理学的传播发展,下面探究其原因。
首先,二者具有共同的产生背景,这种背景就是相同的哲学思维背景。在同时期的洛克和休谟的思维影响下而产生了孔德的实证主义。洛克拥护“白板说”,人生来没有任何的感觉经验,人的任何知识以及感觉全凭其后天的学习的经验与能力,这与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相对。但是这一点却与孔德的观念有契合点。在西方,马赫主义以及其他流派明显的会有贝克莱和休谟的思想的影子,而贝克莱和休谟的思想主要还是以唯心主义为主。在西方,哲学的起源来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同时,受到经验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共同的哲学思想是实证主义与西方心理学能够有利的契合。
其次,是实证主义才使得西方拥有独立的心理学,实证主义才有自己的哲学方法论。西方的心理学,积极地在其中使用客观事实的研究方法,才使得西方心理学能够独立于其他学科,而使自己单独的成为一门科学。实证主义为后期的西方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对其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实证主义促进了西方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它也成为了西方科学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方法。
二、实证主义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孔德(1798-1857),继承了古代和近代西方哲学中经验主义的传统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实证就是指能为事实所证明的、确实的、实在的、有用的东西,而所谓科学就是指对人们所经验、经历的事实与现象的描写与记录。世界上只有人们亲身经验的事实和是确实可靠的。科学的任务只是研究和记录“是什么”,而没有必要去探讨“为什么”。在孔德看来,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他坚持把知识等同于经验观察,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经验证实的基础上,要把科学应用于哲学和社会。他从不可知论和现象论出发,建立其实证主义体系,以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孔德把知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神学阶段――以知识的虚构为基本特征,以信仰和神来解释万事万物;(2)形而上学阶段――是神学阶段的变态,追求本质、终极知识,绝对性和因果关系;(3)实证阶段――以科学为基本特征,尊重经验事实,通过观察和理性的力量,研究可观察现象之的关系。
(二)实证主义与冯特的实验心理学
虽然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并没有对实证主义有明显的影响,但是,19世纪出现的实证主义却对冯特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体现在,韦伯等人将物理与心理学结合,以准确数据来研究心理学,以实验为方法,这样的方法恰恰符合实证主义。冯特主要以经验为主,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马赫与其是一致的观点。冯特在对心理学的研究中,对心理学元素的研究影响了马赫的思维,对其接受“世界要素说”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马赫的经验主义与铁钦纳的构造主义
在冯特的基础上,铁钦纳接受了马赫的思维,可以在他的研究过程中看出这种影响,例如在研究对象和目的方法上,都可以体现出马赫的思维。在铁钦纳的研究中,他的观点是以经验为基础,而他这种以经验为主的思维主要是受阿芬那留斯以及从属经验代替了冯特经验的影响。在马赫的“世界要素”说的起点上,铁钦纳对意识拥有更详细的分析和解释,结合元素论,由此产生了心里要素说。为了体现更加严格的实证主义,然后再结合可观察性,通过对实验更为严格的控制,同时,也有相当高的要求,通过这种严格的控制,使心理学内容更加明确,以此表示出明确的结果,这样的方法将心理学更加具有科学化,更加具有说服力。
(四)实证主义与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出现的里程碑式事件是1913年华生发表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这也表示实证心理学的运用在西方达到最为广泛的阶段。华生的观点是:意识是没有价值的,行为才具有参考价值,不要以主观的意识为研究对象,将物理学中的实验法应用在心理学中,真正的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以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斯金纳的思维受到了华生激进行为主义的影响,另外他的思维还有实证主义与操作主义的影子,他的观点是,心理可以反映行为,由行为探求心理,行为的可观察性使得心理能够得到直观的控制与反应,这样,就可以将环境与心理的关系直观化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斯金纳不认为有机体有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其只具有行为,这是一种具有极端性的行为主义。
(五)后实证主义哲学的兴起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转贴于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的心理学简直就很疯狂,我觉得叫做生物心理学或者心理学生物派比较对。通俗的说,它就是要落在生物质上,并没有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确立。除了大把大把吃药,没见明显的作用。关于学术的生物化倾向,比如名词 “神经症”或者“神经症性格”比较准确,而病就是个性的应激反应。其实也反映着人性的基本特征。现在国内的心理学把这一词去掉了,改用“神经质”一词,我感觉这种描述不如不改。
就我的浅薄认识里,心理学对医疗的贡献还远不如对影视小说。
二、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本质看两者的融合
这两门学科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包括现今的教育心理学,都是融合了两门学科衍生出的新学科。在《教育科学纲要》书中谈到了科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有确定的对象和范围,不与其他科学相混淆。
2)自成系统,不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与逻辑上的谬误。
3)有客观事实作为研究依据。
4)具备普遍性与永久性。教育学与心理学都具备了上述特征,作为都是研究人的学科,我国近些年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也较为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例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即:使学科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讲求以实证来验证现象,而不是单纯以现象为科学定性,体现了一种学科发展与科研的严肃性。我国师范院校自1904年起,在《邹定学堂章程》的指导下,按要求讲授“教育学”,从这时起,教育学的教学便延续下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中,也有着新的发展和进步,教学课程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教育学与心理学本身就是包含了人性特点与哲学思想的学科,尽管已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所遵从的流派与观点不同,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具备高度的复杂性,任何一位心理学专家教授或是心理学研究人员都会潜意识里受到某种流派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与引导模式,从两门学科的塑造上,有利有弊。优点在于不拘泥于课本,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接触不同的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相对的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时,不能死板地理解书本,对某种观点或思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存在即为合理”,如果一个现象用这种方法或思想无法理解和解释时,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试一试,这也是教育学与心理学无论学的再多,最终也要归于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例如,师范院校的幼师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然而学习的目的不是只是理解书本内容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学生了解人性的本质,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幼师生涯,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怎么样与幼儿进行沟通,及展现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内涵,这都不是教学大纲可以规划的,需要每一个人去探索,然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是学科的魅力所在。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对于高校来说,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有待提高,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
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许多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培养的学生需要注重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习成绩好,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建构思维
(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概述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中的反映。格根1985年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杂志上的《现代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运动》一文被视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正式开始的标志,也是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宣言书。在该文中,格根将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基本立场从元理论层面概括为四个基本假设,这四个假设在格根此后的许多论文和著作中不断复现,可视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建构思维
第一,社会建构论主要阐释人类(如何)描述、解释、说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包括他们自己)的过程。
第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主张放弃对个体内在心理结构或心理过程的研究,转向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对话、协商、冲突、修辞等社会性过程。
第三,社会建构论认为,被人们作为反映工具使用的语言,其意义受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正因为此,一切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都是建构的。
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建构思维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实践探索
第一,构建创新愿景
高校大学生要想培养创新能力,首先需要的是在他们生活的世界中构建创新愿景。高校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处于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阶段,具有创新潜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敢于打破定势思维。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高校大学生若是能够具有创新的强烈欲望,能够在头脑中构建美好的创新愿景,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培养创新意识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创新知识主要在于学生自身与外界互动中主动建构而生成,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对于创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个人在创新中的作用,要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在创新意识不断丰富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创新素养。
(二)高校创新环境的实践探索
第一,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团队优势互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能力结构,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
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高校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促进团队间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互补,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
第二,通过资源共享,达到团队协作共赢,培养高校学生的个性品质。
在心理学中,个性是指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人们常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持征称作良好的个性品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正是要建构资源共享的氛围中重点培养高校大学生合作、共赢的个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243-02
元理论中的元是根本的意思,所以元理论就是是一组规则,理论或故事,能够描述和预测理论,它是其他理论概念建构的基础,发挥着基础作用,限制作用和支持理论概念的
作用。
分解观元理论吸纳了Pepper所描述的机械论的思想,把心理主体看作是反应性的,固定的。除了单个地起作用的原因外,没有其他的决定因素,及没有真正的交互的因果关系。基本原则有分解,基础论,原子论。就是假设真实中存在一个固定的不变的最低点,实在由基本成分组成,基本成分不会因为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德谟克利特透过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寻找好其中的共性和本质,提出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一些极小的粒子,希腊文“atomon”就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意思。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通过运动,相互间发生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构造心理学的铁钦纳是一位纯粹的还原论者。他把意识经验分析成基本元素,即感觉、情感和意象三种元素。但在关于元素如何结合的问题上,他不像冯特那样用统觉加以说明,而用联想,他引用休谟的一句话:“联想对于心理学的作用就如引力对于物理学的作用。分解观元理论对世界采取二分的理解,其专有的方法是对心理过程和行为进行还原分析,由此产生对各种成分的可加性的因果解释,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极大地束缚了经验研究。
关联论元理论则选择性地利用了Pepper的背景论和机体论,把宇宙和人都看作是积极的,有组织的,变化的。通过对世界的综合式整体理解,运用内在一致的分析-综合方法解决了分解观元理论的困境,提出了真正多元领域,多元方法的研究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对个别方法的评价不以其潜在的优点而论,而是把每个方法看作的整体方案中的一个必要的视角。关联元理论提出了为任何科学研究所适用的分析和综合原则,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的矛盾以及整体的综合。所以某一当下的行为是100%天性的,因为他是100%教养的。就如那幅著名的素描画画手,左手和右手采用相关联的姿势,所以,每只手同时在画另一只手,但同时又被另一只手所画。在这种相关矩阵中,两只手是完全相等的,因为每只手都正在画并
被画。
实用主义心理学家詹姆士的意识流体现的是一种整体论的研究路线。他主张,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断,而是一种整体的经验,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所以叫做意识流、思想流或主观生活流。机能主义-杜威的反射弧概念体现了整体论思想。在他看来,反射弧是一个回路。人的动作是一系列的反射构成的,前一反射的终点即为后一反射的起点。因此,杜威认为心理学的真正对象是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有机体的适应
活动。
形质学派的创始人厄梭费尔在1890年发表了《论形质》一文,其中提出了形质的概念。他认为形质不是简单的感觉组合,而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独立于个体感觉之外,属于另一种形式的新的性质,即为整体所具有,而整体中的任何部分所不具有的形式和性质。因此,我们把形质学派看成格式塔学派整体论的前驱是恰当的。格式塔心理学-第一个正式提出整体研究原则的心理学派。基本主张:心理现象最根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即格式塔)。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总和,思维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理解是已知事件旧结构的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突然形成。格式塔学派在知觉研究上的整体论思想:认为知觉包含一系列组织性原则。无论何时我们一看见(或听到)不同元素组成的知觉对象,就立即在知觉中产生一种结构。格式塔学派在创造性研究方面所体现出的整体论思想,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主动熟悉情景,从整体上把握结构,进而发现结构与目标的矛盾,实现结构的转换。
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关联元理论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种影响基本上显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整体论越来越多地介入了对现代自然科学前沿研究新理论的建构,二是整体论本身开辟了科学研究的另一种路径,二者皆使得科技发展的多样性特征更加凸显。上述发展趋势不仅影响到科技本身,也使得未来科技发展既要更加注重与人文发展的平衡,也要更加注重与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协调。本文认为,中国是整体论思想和方法特别丰富、特别成熟的国家,在自主创新原则下,充分认识整体论对我国科技创新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国家高度自觉利用科技的转型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必将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奠定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随着问题、方法和理念的发展,多学科、交叉科学和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常态,这些研究一般都涉及到整体问题。考察包括量子物理学、系统生物学、系统生态学、混沌理论、复杂性理论、认知科学、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完型理论、整合医学等学科在内的前沿学科,深化研究越来越需要突破经典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局限,兼顾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考虑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正在成为新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一句话,研究者成为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正越来越被认同,与此相应,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特征日渐模糊,对科学规律的普遍性追求正让位于对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探索。上述科学知识性质的变化不仅改变了科技发展的基本样态,而且使科学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