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8:44: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25-01
农机技术培训主要是指在相关农业部门推广和带领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农民普及农机和新技术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机新技术培训是当前农机推广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农民自身科学素养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手段。伴随着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挑战的同时也伴随着机遇,这就需要农机新技术推广部门能够明确自身职责所在,不断加强创新,提升培训成效。由此看来,加强农机新技术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现状
就当前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现状来看,农机新技术推广部门通过讲座和新机具展示的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开展,促使广大农民更加深刻感受到了农业新技术和教育水平。但同时也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培训方式无法有效满足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需求,有待进一步完善。
1.1 培训能力薄弱
由于种种客观因素限制,我国的农机推广工作起步较晚,农机技术培训体制还不够完善,无论是培训手段还是措施都要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加之培训师资力量和较为匮乏,导致培训工作开展成效不高[1]。当前农机新技术培训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专题讲座、培训班中,或是在现场观看新机展示。对于一些季节性较强、技术难度大的新型农机设备却不能提供更加完善的培训支持,致使农机新技术在推广工作开展中未能达到预期成效,农民采用不合理的农机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挫伤农民农机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1.2 农机新技术培训内容单一
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为了更好的应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脚步,农业生产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粮食产出方面,而是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生产、种植和加工等相关产业,促使农业出现了新格局。但是农机新技术在推广培训工作中,却并未同步发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耕、种、收几个方面,同新技术脱节,新技术涉及较少,有待进一步完善[2]。
1.3 农机新技术培训经费短缺
对于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开展中,经费的支持是尤为关键的,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是无法有效将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国家对于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重视程度较高,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农机新技术培训经费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政府出资组织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无法全面普及。此外,还有部分地区政府财政困难,无法为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提供专项费用,严重阻碍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1.4 农机推广培训人员的素质偏低
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应的对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的需要将以往陈旧的知识和技术淘汰,迎合时展需要,促进农机新技术持续发展。在当前很多地区的农机新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开展中,由于技术人员只是参加过省级农机新技术推广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并未参加过其他农机新技术培训课程,所以自身的综合素养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 农机新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对策
2.1 加强资金投入,打造培训基地
农机新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开展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培训资金投入,对于挪用培训资金的行为坚决杜绝和制止,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在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下,构建合理的培训基地,加强培训设施的投入,将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促使农民能够掌握更多农机新技术知识,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3]。
2.2 更新办学理念,提高人员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完善自我上,充分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优势整合资源,进一步拓宽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范围,为后续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培训人员业务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促使工作人员能够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此外,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竞争尤为激烈,为了能够更好的迎合时展需要,应该将更多新式理念融入到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中,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4]。
2.3 加强合作办学
在提升农机新技术培训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架起那个农机和农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合作,促使培训工作更加有效发展。通过精心调研,寻求合理的方法来强化企业和农机推广部门之间的合作,将更多新知识和新技术传授给农户,促使农户能够获得更为前沿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此外,还应该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促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
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机新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开展中,应该明确当前农业发展需要,完善和丰富农机新技术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促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将更多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普及给农户,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春华.农机新技术培训现状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4):227,231.
目的意义
随着我乡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技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从服务的形式还是到服务的内容,不论从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还是到生产群众的操作技能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加快提高广大农牧民科技素质,助推全乡特色农牧业健康发展,通过技术支撑,使广大农牧民从特色产业中增收增效。
任务目标
农业科技培训的重点是围绕全乡旱作农业、草畜产业、设施日光温室和养畜暖棚四个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分层次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力争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通过开展培训工作,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户均有1名科技明白人,全乡力争培训农牧民2400人(次)(其中骨干培训达400人(次),普及培训2000人(次)),科技入户率达95%。通过培训,加快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促进全乡特色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培训对象
1、乡、村、组三级干部群众;
2、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经营户;
3、技术能手及农村回乡知识青年。
培训内容
(一)农业生产技术
1、全膜垄侧马铃薯栽培技术;
2、地膜蚕豆种植技术;
4、优质饲草种植技术;
5、旱作农业技术。
(二)养殖生产技术
1、养殖小区规划及标准化圈舍建造、后续管理技术;
2、畜种改良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规模养殖与育肥生产技术;
4、动物疫病防治与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
5、饲料配合及秸秆调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三)红提葡萄生产技术
1、日光温室生产管理及灾害预防技术;
2、日光温室春季防病及夏季管理等技术;
3、红提葡萄栽培技术及果品后期管理、采摘、保鲜储藏技术。
培训形式及时间安排
按照“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以村组和现场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的形式进行。培训时间从3月份开始,至12月份结束,相关站所及村组要提前做好培训时间、内容和地点的衔接工作,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以切实发挥培训实效。
(一)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培训。从年3月份开始至10月底,针对全乡农作物种植和牲畜生产技术,邀请县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和乡上抽调的农业技术、畜牧技术人员对全乡农作物种植和畜种生产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技术培训。
(二)特色农业专题培训。从年3月份开始至12月底,围绕全乡旱作农业、草畜产业、设施日光温室和养畜暖棚四项重点工作,开展以全膜垄侧马铃薯、优质牧草种植、畜种改良、红提葡萄种植等方面的实用科技培训工作,邀请县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和乡上抽调的农业技术、畜牧技术人员进行特色农业专题培训。
(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村组培训:以村组为单位,根据优势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内容,就近利用村小学教室、村委会办公室,对农户进行全覆盖的农业技术系统化培训,突出设施农业适用技术的讲授。
现场示范培训:根据设施农业生产重点环节和农户存在的具体技术问题,通过进村入户、现场示范讲解、组织观摩学习,对重点农户进行手把手的培训与指导。
技术能手宣讲培训:组织种植、养殖能手和致富能手,深入农业发展滞后村组进行巡回演讲,利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送科技下乡:邀请农业科技单位技术人员在重点村、组集中开展一次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展示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借助农业技术板面宣传、发放技术资料、进行咨询服务等方式,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群众氛围,得以介绍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现场解答农业技术新问题。
责任分工
这次农业科技集中培训工作由乡政府牵头,农技农经站、畜牧站等站所要从各自的工作职能出发,拿出具体的培训方案和计划,分专题组织安派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对广大农牧户的全面覆盖培训。乡农技农经站负责本乡培训任务的落实,主抓培训工作的衔接安排、培训对象的组织、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场地和基本条件的提供等组织、保障工作。
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农业科技培训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各村、组要高度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本村农业技术培训方案,指定专人负责进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安排,落实工作责任,务求抓出成效。所有抽调的技术培训人员原则上不得请假,必须按时到位开展培训工作,并建立培训台帐,所建台帐要全面准确反映受训农牧户的受训内容、受训时间、受训要求。
(二)紧扣发展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需求,以设施农业建设和“当年建棚、当年定植、当年见效”亟需解决的配套技术为重点,有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培训,做到主题明确、培训对路、实际实效的效果。
近年来,安徽省界首市创新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富效应,通过对合作社社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生产致富能手。据界首市农广校校长李军介绍,安徽省界首市憨友西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该合作社成立之初仅有18户社员,20多亩土地,40个大棚栽培西瓜种植蔬菜,亩收入仅6000多元。当时周围不少村民处于观望状态,不愿意加入合作社。有的担心栽培西瓜建大棚投资大,缺乏栽培西瓜技术,怕田间管理技术跟不上,出现病虫害自己无法应对;有的担心西瓜栽培面积扩大了,产量多了西瓜卖不出去;有的担心市场竞争激烈,那些已经掌握栽培西瓜技术的农户不愿把栽培和管理的关键技术传授给自己。
走村入户手把手教技术田间地头面对面学知识
界首市农广校经调研后结合合作社实际,于2009年在该合作社基地,重点围绕西瓜栽培、田间管理技术和其他蔬菜栽培技术开展新型农民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在培训中,该校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聘请蔬菜和西瓜种植方面的专家授课,运用现代视频媒体、投影仪等教学培训手段,根据农民生产需求,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做到灵活多样。该校除集中培训外,还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员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些学员通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后,系统地掌握了西瓜栽培技术,他们不仅学以致用,把所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同时还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周围群众,这些群众掌握了西瓜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后,纷纷申请加入憨友西瓜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西瓜栽培面积不断增加,且效益明显提高,不少学员成了该合作社的技术骨干。在培训中,该校不仅围绕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培训,还结合当地农民需求实际,就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与国内外农产品动态及农村所需要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培训,使学员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管理知识。
进行科学管理获取高产效益
1农机技术培训的现状
农机技术培训是指对在相关农业、农机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对农民进行农机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使其能够掌握最新的农机技术从而促进我国农业行业发展。可以说是农机培训技术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培训力量薄弱。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农机推广工作起步非常晚,因而无论是在方式还是在技术方面,我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远不如发达国家。目前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仍然停留在讲座、培训班中,这样就会无法针对最新的农机技术设备进行有效的培训支持,使得我国农业机械设备无法被农民们认可。②农机技术培新内容落后、单一。就我国现代化农业而言,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出现了生产、加工等新兴产业,形成了新的农业格局。但是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更跟不上时展的角度,仍然只偏重于粮食耕、种、收等,缺乏有效的新技术培训机制。③农机技术培训领域不够宽、培训工作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农机学校培训单一,多数仍只是培训农用车、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方式跟不上发展,迫切需要拓宽培训领域和创新办学方式。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有限。而且很多地区的政府财政吃紧,无法提供专项的培训经费,这严重阻碍我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④农机技术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足。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培训人员必须摒弃以往的知识,结合时代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并采用新的培训方法,提高农机技术培训工作质量。
2农机技术培训的对策
2.1增强农机技术培训力量
在新形势下,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就应当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寻求新的培训工作方法,并结合新理念加大农机技术培训力量,从而保障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加强合作办学,保证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更加有效。例如某地区农机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增加投入力度,充实服务内容,在培育发展农机大户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和引导农民成立农机合作社。同时对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和一般社员进行了规范性建设、财务管理、机具保养维修、跨区作业常识、农机安全生产知识进行多层次培训,从而农机技术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另外,农机部门还应当深入了解当地农机装备结构、农机化科技应用水平、农机农艺结合状况、农机服务体系及机耕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听取农民诉求,收集农民对农机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模式,完善农机化公益体系,将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化推广与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强力推进,集聚新的力量,从而真正提高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质量。如建设公益性的农机培训技工学校,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免费接受培训,真正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
2.2丰富农机技术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农机技术培训不应当只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还应当进行拓展。从事农机技术服务的绝大部分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在培训中应结合当地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质量。在农机技术方面,相关培训部门应当选择最新且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农机技术,同时还可以结合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专项培训。比如山东某市结合当地的农产品种植状况,开展了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各种联合收割机和大型饲料青贮机、根茎作物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新型农业机械为主的技术培训工作。为了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培训人员采取了就近分区、分班开课的方式,并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制订通俗易懂,直观实用的教学方案,除了进行《新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教材讲解外,还详细分析了新兴机械的使用方法和故障维修方法。而内蒙古某地区针对当地的深松整地状况,开展了以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基本知识、深松及的使用调试及安全操作规程为主的农机技术培训。或者通过建设甘蔗、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引进先进农机技术和机型,把甘蔗、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变成农民学习农机技术课堂和农民机手相互交流的场所。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地质等有所不同,在选择农机技术培训内容时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适用于当地的农业机械设备入手。另外,在纯粹的技术培训外,还可以针对农机安全生产政策、法律法规、农机事故案例分析和事故防范措施、农机安全性能知识以及年度安全技术检验等进行培训,尤其是重点做好农机安全知识的培训,保证农业安全生产。如图1所示,农机安全事故每年都有发生,且随着我国农业机械水平的逐渐提高,其事故发生率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在农机技术培训中,突出安全操作、知识培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影响到农机驾驶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安全生产的问题,又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与农村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民能够安全地开展农业生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驾驶目的。最终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并真正提高农民的农机使用水平。
2.3加大农机技术培训资金投入
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应当具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购进先进的农机设备,健全农机技术培训基础设施,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培训环境。当前农机技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这严重制约着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况且我国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对农民参加农机技术培训进行经费补助,还有一些省设立了专项财政奖补资金,对取得初级、中级、高级证书的人员,进行资金奖励。因而,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响应国家号召,重视加大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另外,我国还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针对这一政策各地政府要积极出台与之配套的措施,利用这一机遇充分调动农民的技术培训热情。如某地农机财政部门事权和财权分开,农民群众先购机、后报账,既保证了农民购机自,又从源头上斩断权力寻租空间,确保了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同时,该政府还免费了开展了农机技术培训活动。这次培训主要是针对贫困户中身体符合有关规定的人员,进行农机操作、农机维护、农机安全知识等培训,考核合格后将发放相应的操作证书。总的来说,相关部门既要重视加大农机技术资金投入力度,还应当从政策、资金方面出发,创新农机技术培训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2.4提高农机技术培训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当前形势下,农机技术培训人员应当重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顺应时展,学习技术培训新方法、新理论,从而创新农机技术培训模式,提高农机技术培训效率。①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不断加强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农机设备,并确保其能够把这些技术、知识进一步讲解给农民。例如某地区分别就农机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及原因分析,《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解读,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等内容,对学员展开培训教学,主要培训人员包括公益性农机人员、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②农机技术人员要重视不断学习新知识,用理念武装自己,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机技术培训的工作中,应当深入了解当前农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现代化的培训模式进行培训,从而使农机培训更具有针对性、高效性,最终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农机使用知识,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这不仅是加快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何文中.浅谈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0:12~13.
二、培训内容:根据全市稻、麦、茶、菜鹅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要求,围绕全省16个主导产业,开展种植和养殖新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产品贮藏与运输、动植物病虫害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型农业机械使用、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实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卫生、环境、道德及法律常识等素质培训。
三、培训方式: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培训地点主要以村为主,推行整村推进,可以延伸到规模较大的村民小组,选择有较大活动场所的农户家中,进行培训。其培训方式主要有:一是采用专家和农技人员进村开办讲座、组织学员集中收看农业实用技术教学片现场培训等培训方式,实施面对面、手把手培训。二是通过开展农业科技直通车进村、农民科技书屋等流动和固定的培训方式,围绕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结合生产季节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会同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联合开办农业栏目,进行长期培训,普及农业实用技术。
市农林局将依托市农广校、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市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会同技术推广单位,培训各乡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所需教师,培训普通技术人员。成立以农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50人左右的农业实用技术讲师团。整个培训按照三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四个一”培训模式,即由市农广校免费为核心农户和参加普及性培训的农户发放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手册,并为每个培训点发放一张弱筋小麦生产技术光盘。按作物生育阶段、关键生产技术,开展专题讲座、田头现场指导、农业版权所有科技“110”及集市咨询等多种培训形式,分级、分层、分次的开展培训。
市级重点班由市培训承担单位负责,分2期组织培训,主要参加培训对象是承担主讲教师的5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农业技术人员,培训150人次;乡镇重点班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市培训承担单位派员主讲,主要培训各村农业生产负责人和部分专业大户,举办30期次,培训人数人1000人次;普通班主要在全市148个村、约200个教学点举办,办班400班次,培训农民19000人,每个村民小组3-4人,同时吸纳有意愿接受培训的农户参加。
一是带政策、带技术、带信息走村入户向农民宣传中央、文件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新品种、新技术,面对面地帮农民分析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认真抓好基础教育和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力度。本着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出发点,举办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业技术,同时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重点,培训他们的技术能力,进一步带动全村科技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的专长,更好的为全镇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自聘任以来,举办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技术培训班6期,无偿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份,为儒林方、水西方、圈子方等农业生产基地提供科技服务,受益农民达多达1万余次。有效地打为发展我镇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山大的多名农技专家分期分批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技指导,精心组织指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病虫防治和新品种、新技重点指导农民当前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科技服务,解决了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农民得到了实惠,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学习应用农业新科技的热情。加强农业科技指导。坚持深入田头,精心组织指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病虫防治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有关知识。先后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畜禽防治等项长效与突击活动。
同时他对我镇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出的诸多合理化建议已被我们采纳,带来的前沿农业生产技术已使全镇成千上万的农民受益。下步,我们将通过徐坤教授进一步加大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沟通交流,通过其引进新技术、争取科研项目等形式,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2016年工作目标
1、农业调研:以打造“世界的菜篮子”为起点,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深入调研农业发展的特色与不足,确定适合我镇实际的农业特色发展目标。
2、基地建设:继续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建设区域化种植基地、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形成规模化优势。
3、配套设施建设:配合镇党委政府,完成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善农田水、路、电网,为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高端农产品提供支撑。
4、科研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引入科研项目2-3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应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保障。为此,笔者于对桑洲镇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求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并根据综合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一、农民对生产技能培训的需求意愿分析
1、农民需要的培训内容
为了全面了解对该镇农民对生产技能的需求程度,笔者调查了农民所期望的培训内容,调查结果。农民期望的培训内容:农业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知识、进城务工技能、政策法规、创业知识。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产和市场的刺激,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的现实需求巨大,被调查农民最需要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占43%,其次是市场营销知识占26%,农民对政策法规和创业知识的关注度不高,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分别占13%和11%。农民进城务工技能培训的需求最低,占5%。
2、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培训
受访农民对农业技术和服务的需求普遍性排列为:优良品种、肥料农药、机械耕作技术=农村政策法规=产后贮存、加工技术。37%的农民需要优良品种服务,排在第一位;21%有农民需要测土配方、植保技术,20%的农民需要农产品销售服务,机械耕作技术、农村政策法规、产后贮存、加工技术并列第四,有7%的农民需要这些技术或服务。因此,相关部门在技能培训时,应该有针对性进行如何选择优良品种的技能培训、加强农民销售技术培训和测量配方与植保技术的培训。
3、农民的培训意愿
(1)农民对培训方式的偏好。据笔者了解最受农民欢迎有培训方式是参观学习,有28.2%有农民选择该项,其次是课堂讲授与田间示范,分别占调查对象的27.7和27.3%,而喜欢会议形式,电视广播、VCD学习的比重不高,在10%以下,说明农民还是喜欢直观的、能够与实际结合紧密的培训方式。课堂讲授侧重于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阐述、现在课堂讲授都采用多媒体,授课老师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得到了受训对象的认可。田间示范、参观学习能够直观地、直接地看所传授技术,对于农民解决种植、养殖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难题给与现场指导,是很受农民欢迎的培训方式。
(2)农民对培训时间、季节、地点的偏好。在培训时间上,农民喜欢短、平、快的短期培训方式,选择1天以内的占42.1%,选择2-3天的占37.5%,愿意接受7天以上的培训人仅占6.4%。在培训季节方面,49.7%的样本农民更倾向于根据季节和生产的需要随时接受短期培训,37%有样本农民选择在农闲季节节培训,与农民实际、实用、实效物生产方式有关。按照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来分,尽管其主要收入来源不同但是都倾向于根据农业生产需要随季节安排,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也喜欢农闲季节安排培训,占有35%,收入来源主要是经商的农民更喜欢随季节安排和随时举办这两种方式,所以在安排培训季节上要充分考虑不同的群体,以便使培训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培训地点选择上,农民没有特别的偏好,其他选择在附近的都在20—25%之间,说明由于交通便利,培训距离远近已经不是影响农民是愿意接收培训的主要因素。
二、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不高。对于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现在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但是作为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受益者,有些农民对培训并不热心,在调查中有些培训很难将农民组织起来。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观念陈旧,小农意识强,小富则安,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培训缺乏信心,认为目前开展的培训对自已并没有多大帮助。 同时部分基层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认识也不到位,没有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培训、穷于应付,为数字、为考核而培训。
2、农民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农民之所以没有时间参加培训,主要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往往把培训作为兼学,他们在本村或在周边村务工,他们不愿意放弃务工时间参加培训,特别是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效果具有滞后性,而且有些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上述原因致使30%的农民没有参加培训。从分类是看,影响因素分为两类, 一是农民个体的因素,包括没有时间,自己不会学。二是培训学校的因素,培训内容不适时、课堂结构不合理、单调,没有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来设计课程,来激发农民的学习积极性。
三、完善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农民培训意识,调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如典型引路,要做好农民培训工作,首先就要努力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具有现代农业思想,让“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深深扎入农民心中,根据农民怕风险而善于模仿的特点,大力宣传通过参加生产技能培训,培训增产增收的典型,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农民参加培训。
2、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投入是农民培训的实施主体,对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要有实质性的投入,通过政府“买单”来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实现培训投入的的长效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来承担。如该镇近几年通过对茶农的茶叶加工培训、农民信箱培训、高山蔬菜的培训全部委托成人学校完成。强化服务。在投入资金的同时,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民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上。尤其是确保农民培训信息渠道的畅通。调查显示,当前农民培训工作在信息上存在选择性,并不是向所有农户。信息的不畅通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充分利用广播、手机短信、电话等扩大培训宣传。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农户报名,登记农户信息。
3、培训时间形式多样、培训时间不宜过长。按照形式要活、渠道要通、针对性要强的要求,采取课堂讲授、田间示范,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努力搭建符合农民要求的培训方式。田间示范是以从事生产农民作为培训对象,以田间为课堂,辅导员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现场教学,学员边学边会边做。通过做给农民看、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农民主要想通过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的短平快的培训方式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培训时间不宜太长,建议培训时间1—2天为合适。建议把农民学历教育与短期的生产技能培训分开,学历教育应是长期的,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所应根据培训目的的不同安排,在培训时应根据农业生产需要或在农闲安排培训,教学时间上应根据农时确定培训时间,采用农民来说更容易接受,培训好的方法。
4、要着重抓好核心农户的培训。由于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绝大多数是向左邻右舍有经验的农民学习,这样看得见、摸得着,风险小。因此,开展以大户为龙头的核心大户的科技培训是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到户率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重要措施。要在面广、量大的培训工作的基础上,选拔一部分一定基础的骨干农民有重点的开展技术培训,再由这些农民做给左邻右舍看,进而吸引他们学着做,还有要重视普通农民的培训,增加培训机会和培训次数。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09
1农广校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农广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要依托于校企合作模式,结合办学宗旨,进一步明确实训基地基本功能,为理清建设思路指明方向。
1.1建设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
在当前的形势下,为满足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农广校应当积极转变实训基地建设的传统观念,将消耗型的实训基地变为生产经营型的实训基地,把相关的教学工作与生产实践统一安排,使两者之间形成紧密结合,在发挥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同时,完成生产任务,这样不但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能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降低办学成本,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可将教学实训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提升教学实训的技术含量,为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此外,农广校应充分发挥出自身资源优势,在实训基地中开展多种服务,如农业技术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使实训基地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1.2以培养学员职业技能为目标
对于校内教育教学而言,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并使学员可以从中获得与从事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学员在实训基地中除了完成一些专业技能的学习之外,还能接触到本行业最新的技术,这对于学员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借助实训基地的资源和师资力量,可以为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提供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机会,当学员学业期满后,除了能够拿到毕业证书之外,还可以拿到1~3种职业资格证书。
图1 农广校实训基地的校内实训功能示意图
1.3改革实训教学模式
培养实用型人才是农广校多年来秉承的办学宗旨,基于这一前提,农广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应对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可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讨论、动手实操、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学员当成主体,这有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应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具体做法是将理论笔试改为专业技能考核,由此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实训基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可将以理论基础知识为主的教材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利用实训基地加大学员的实训力度,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1.4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农广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同于一般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其应当承担起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实训基地要向广大农民学员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与示范,如绿色蔬菜、优质秧苗、软管微灌栽培等产业技术,使农民也享受到实训基地建设带来的好处。实训基地还要为农业加工企业、农民生产提供技术跟踪服务,全面提升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农广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
2.1有利于增长学员见识
在农广校实训基地中,涵盖了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机械设备,能够让学员对农业生产形成新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技能。通过带领学员在实训地基进行参观、实践,可让学员接受到专业化的农业知识技术培训,增长学员的见识,丰富学员的技能。
2.2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学培训资源
知识和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高产增收的重要保障。农广校建设实训地基,可以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先进农技推广等活动,使实训基地由服务于校内学生,拓展到服务于校外农业技术人员,有助于实现农业教学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出较高的社会应用价值。
2.3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技能
农广校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训模式,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为学员提供实践操作场所,让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使学员更加深入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
3结论
总而言之,农广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着力建设集专业实践教学、农民技术培训、农业生产实践、农业科技研究、先进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根郭勒.切实加强农广校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1):32-34.
Naoufel(2011)进一步研究了道德和社会关注因素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用行为的影响,〔7〕而Doris等(2011)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早、中、晚期农户有机农业采用行为的不同影响。〔8〕比较而言,国内关于有机农业采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较少,李锁娜等(2006)从宏观上定性分析了江苏省有机农业地区发展差异原因,认为环境既不是唯一影响因素,也不是主导因素,经济和政策因素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9〕袁涓文等(2009)以贵阳W村为例,对农户采纳有机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项目推动和培训对农户采纳有机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10〕整体来看,国外多应用二元Logit等计量模型进行定量研究,从其研究框架设计来看其越来越关注更为深入的问题,但是不同研究者关于影响因素的选择则因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国内方面相关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沿湖库地区农户问卷调研,获得其采用有机农业的意愿及其相关特征,并通过二元Logit模型研究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户采用意愿、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参考。
二、理论假设
有机农业是一个可持续的农业管理系统。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将有机农业定义为“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②本文将有机农业简化表述为:不使用化肥而使用有机肥、不使用现行高毒农药而采用生物农药、不使用灭草剂而采用机械或人工拔草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地,本文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农业生产成为传统农业。一般地,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机农业资金、劳动力投入较多,产量较低但是产品价格较高,整体收益较高,同时其产品价格受市场因素影响波动幅度较大,并且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从理论上分析影响农户有机农业采用意愿的各种因素及其可能的影响。农户技术选择行为主要是经济因素驱动,即作为生产单位的农户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理性经济人;〔11〕同时,农户行为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方面,由于有机农业具有资金投入与劳动力投入较多、收益较高但风险较大的经济特征,与这些特征相关的因素都将影响到农户选择有机农业技术的经济利益并最终影响其对有机农业的选择概率,从农户个人、农户家庭、外部因素等三方面识别此类影响因素。非经济因素方面,对于有机农业而言,环境友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健康是其重要特征,由于环境影响的外部性而没有涵盖在经济因素内,但是这并不能否定部分农户出于环境或者健康因素的考虑而更愿意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因此环境因素有可能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用意愿产生影响。
(1)农户个人特征。农户个人特征影响着其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认知、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因素从而影响其对有机农业的采用意愿。具体来说,相关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等。性别因素。一方面,女性劳动力机会成本较低,从而有可能愿意选择有机农业生产技术,Gopal等(2011)的研究表明女性担任领导者的家庭更愿意采用有机蔬菜生产技术,〔12〕Burton等(1999)也得出了类似结论。〔13〕另一方面,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为厌恶风险,这不利于有机农业技术的采用。因此,性别因素对有机农业采用意愿的影响取决于这两方面因素的相对大小。年龄因素。一方面,年龄较大的农户劳动力机会成本较低,同时因其对我国过去不使用化肥、农药的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熟悉而对有机农业较为了解,并且相对而言其对健康因素关注较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年龄较大的人更愿意采用有机农业。另一方面,年龄较大的人一般不愿意做出改变,也就不愿意调整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这降低了其对有机农业的采用意愿。受教育程度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科学认知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一般地,受教育程度对农户选择新技术具有正向影响。如林毅夫(1992)利用湖南省五个县的500户农户数据研究了农户杂交水稻技术采用行为,发现农户的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用杂交水稻的概率有显著的正效应。〔14〕Genius等(2006)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对有机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15〕然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一般其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这又不利于其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因此,受教育程度是否增加有机农业采用概率取决于这两方面作用的相对大小。是否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也会影响农户的新技术采用行为,因为通过培训可以直接了解某项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收益,从而增加其选择新技术的概率。Gopal等(2011)研究发现参加培训可以提高农户选择有机蔬菜的概率。〔16〕关于有机农业技术的采用意愿,与不曾参加过培训的农户相比,曾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更愿意接受新的技术,也更愿意采用有机农业技术。
(2)农户家庭特征。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元,农户的经营特征将直接影响到其有机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或者意愿。较多经验研究表明:生产经营规模大小、家庭收入、家庭对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均对农户采用技术有着显着的影响。农户的经营规模因素。以耕地面积表征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的经营规模。一般地,农户的耕地面积越大,由于不同生产技术对其成本与收益影响越大,其对有利于提高收益的新技术的采用意愿越高。林毅夫(1992)在研究农户采用杂交水稻技术中发现,农户的耕地规模对于农户采用杂交水稻的概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17〕Anderson等(2005)发现耕地面积对有机农业采用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18〕不过Genius等(2006)发现农地规模并无显著影响。〔19〕家庭收入因素。一般地,收入较高的农户,其资金的机会成本较低,同时,其对健康等因素关注相对较多,这均有利于其采用有机农业技术。Anderson等(2005)发现农场总销售额变量对有机农业采用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20〕另外,非农收入比重较高的农户,农业生产在其收入中的份额较小,其对农业收入关注较少,因此非农收入比重可能会降低其有机农业采用概率。不过Genius等(2006)研究发现非农收入对有机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21〕农户家庭风险承受能力因素。由于有机农业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家庭不愿意采用。相反地,风险承受能力较大的家庭更有意愿采用有机农业技术。由于风险承受能力难以定量表征,现有研究中涉及的比较少,本文以“可承受的最大产量损失比例”表征其风险承受能力。本文选取耕地面积、人均收入、非农收入占比、风险承受能力4个变量作为影响农户有机农业技术采用意愿的农户家庭特征变量。
(3)外部因素。影响农户有机农业采用意愿的外部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有机产品价格、有机产品消费市场、人才与技术支撑,相关信息的获取等。本文选择距离大城市距离的远近来综合表征这些外部因素。一般地,大城市具有如下特征:居民收入较高且对健康更为关注,相应地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较大;大城市科技水平较高,可以有力支撑有机农业发展所需的相关技术和人才;大城市对环境质量关注较多,对其周边农业生产的环境要求较高,更有可能采取更大的鼓励措施使农户采用环境友好的技术。因此,距离大城市越近,越接近较大的有机产品消费市场,也越有较好的技术支持,同时信息获取也更为便利,因此,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农户更有意愿采用有机农业技术。不过,Genius等(2006)研究发现,与城市的距离并没有显著影响农户的有机农业技术采用行为。〔22〕本文以“是否靠近大城市”作为外部因素的综合表征。
(4)环境因素。理论上,市场经济中的农户将按照经济利益驱动选择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外部性的环境因素较难直接影响其行为。但是,现实中,部分农户可能因为其更为关注环境问题而愿意采用有机农业技术。本文以农户对“种植业是否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回答作为其环境意识的表征指标,以研究环境意识对有机农业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三、模型与数据
1.模型构建
基于二元Logit模型研究农户对有机农业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因变量为农户对有机农业技术的采用意愿,如果回答愿意采用,则定义y=1;否则y=0。设y=1的概率为p,则y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y)=py(1-p)1-y,y∈{0,1}其中,p是各种影响因素即自变量的函数。二元Logit模型设定p与自变量的关系如下:P=exp(β0+β1X1+…+βkXk)1+exp(β0+β1X1+…+βkXk) (2)其中,β1为系数,Xi为自变量,即农户采用意愿的各种影响因素变量。其中,βi的符号表征了自变量Xi变化对选择概率p的影响,如果βi为正,那么自变量Xi的增加对选择概率p有正向影响。对(2)进一步变形可得:1n(p1-p)=β0+β1X1+…βkXk (3)其中,等式左边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即机会比)的对数,根据等式右边,可以发现回归系数βi为自变量Xi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机会比对数的改变值。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得到参数估计值,基于得到的回归方程,还可以预测一个具有某种特定特征(以一组自变量值表征)的农户对有机农业技术的采用概率。
2.调研与数据
调研地区选择。本研究对北京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和山东沿南四湖地区农户进行调研。密云水库是北京市的主要饮用水源,为了保障水库水质,密云县工农业发展受到严格环境限制,有机农业成为密云县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经济的重要思路,鱼、蜂蜜、杂粮、蔬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益,但在粮食等大田作物方面尚有较大改进空间。南四湖地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过水区,2009年其水质为IV类水,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总磷、总氮,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氮磷流失对南四湖水质形成较大影响。而南四湖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环境友好属性较差。调研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农户对有机农业技术的采用意愿;第二部分为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环境意识变量。对17个村落250位农户进行了问卷调研,得到有效问卷231份。调研农户的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摘要。可见,调研对象平均年龄为50.63岁,即调研时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水平,而曾经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仅占31%。从收入来看,平均的非农收入占比达到了71%,即农业收入已经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环境意识来看,调研对象的平均环境认识为种植业对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小。从调研过程来看,被调查者多认为周边的工业企业或者养殖场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四、结果与分析
基于SPSS16.0对调研数据进行二元Logit回归,从回归结果可见,调研对象年龄、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和地区虚拟变量回归系数较为显著,且均为正向影响。
(1)年龄变量对农户有机农业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该变量回归系数为0.045,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年龄越大的农户,越愿意选择有机农业技术。这与Burton等(1999)研究结果相同。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技术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年轻的农民多进城务工,其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较高,相对来说,年龄较大的农民则因务工机会少而使得其劳动力机会成本较低,所以更愿意采用有机农业生产;其二,根据调研发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年龄较大的人,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从事的农业生产与当前倡导的有机农业有较多相似之处,对有机农业较为熟悉,因此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愿意采用有机农业。
(2)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对其有机农业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该变量回归系数为1.21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收入越高的农户,越愿意选择有机农业技术。这与Anderson等(2005)研究结果相同,也与理论预期相符。
(3)地区虚拟变量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用意愿的影响,该变量回归系数为1.75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位于密云的农户更愿意采用有机农业。这也与理论预期相符。位于密云的农户,更接近大城市,接近有机产品消费市场,也可以获得较好的人才技术支持,信息获取方便。同时北京对密云传统农业发展有较多限制而对有机农业大力鼓励发展。相比之下,沿南四湖地区的微山县工业经济较强,附近农户多到城里打工,对种植业更愿意采用省时省力的传统农业;调研中有农户说曾试验过有机农业,但是技术比较复杂难以掌握所以后来又放弃了,这也说明密云县因临近北京而有较好的技术支持从而更愿意采用有机农业。
(4)环境因素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用意愿的影响,该变量回归系数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环境意识并没有显著影响农户的采用意愿,某种程度上说明即使部分农户认为种植业对水环境有较大影响,也不会采取更加环境友好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这说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没有纳入市场体制,农户不会因为污染环境而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农户在选择生产技术时仍然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环境意识尚无法影响其行为选择。此外,其他自变量回归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性别、受教育程度两个变量的理论预期并不确定,所以结果与预期基本相符。
五、结语
其一,年龄对有机农业技术采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方面因为年龄较大的农户劳动力机会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因为年龄较大的农户从事过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生产而对当前有机农业较为熟悉。从研究结果来看,当现在较为年轻的人若干年后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人员后,而其对有机农业采用意愿相对较低。因此,可以预期未来推广有机农业的难度会相对较大。
其二,人均收入也对有机农业技术采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主要因为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户资金的机会成本较低同时对健康效应更为关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户收入将相应地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人愿意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这为未来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创造有利条件。
农业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实现科学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当前我国对于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和完整的思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我国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进一步推广。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模式和方法必须具备“切实可行的节本增效技术”、“项目依托”、“经济效益”这三个要素,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我们才能够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费、技术人员,才能够确定该项技术是否能够大范围的得到推广。针对不同的地区,我们根据上面提到的三个要素?M行示范模式和推广模式可行性检测。
2 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应用的对策
2.1 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实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的应用,首先应该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发挥出试验基地的辐射作用,在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展示,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体系,从而提高新成果和新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扩散的效果,并进一步增强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率,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我们选取农村里“既能吃苦、又有文化、有头脑”的农业技术核心户,发挥这些人的影响力,发挥核心户的示范作用,帮助更多的农民接受和采纳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和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科技试验站,试验站既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实习基地、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同时还可以作为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很好的实现产学研三者之间的结合,使得资源优势得到很好的整合,使得各自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带动当地生产技术的更新和当地产业的升级。
2.2 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力度
为了提高农业技术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应该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的力度,建立农业技术信息网站、开设农业科技频道、农业科技栏目等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我们也可以利用光盘、广播等方式加强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农业技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使得更多的农民掌握新的农业技术并投入使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人员等在宣传当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宣传体系,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的过程当中,使得农业技术为社会广泛认知。
2.3 采用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培训
农村地区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应该根据培养对象的差异性,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培训方法,采用这些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得农民对农业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们可以采取讲座、培训班的培训方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农业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将通俗易懂的农业技术资料发放给农民;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培训活动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4 由点到面全方位推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