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33: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文化的统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Economic Rick Preference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GUO Zhiwen
(Learning Research Center,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Now the world'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inevitable, bound to a blend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the study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isk appetit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risk appetite, and review of past researchers for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reference between economic research and conclusions, a brief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concludes with future research need to be addressed.
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risk preference
1 风险偏好
1.1 风险偏好的定义
风险偏好(risk preference)指的是当个体面临一系列期望值相同的风险选项,并且每个风险选项的可能的结果及其对应的风险程度不同时,个体进行决策的偏好,这种偏好包括保守或激进、风险寻求或风险回避等。
1.2 风险偏好的理论研究
期望效用理论(Eldar S,Robyn A L.,2002)、前景理论(Kahneman D, Tversky A.,1979)都认为,影响风险行为决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对风险结果的评价和对风险概率的评价。风险概率的评价具有文化的差异,以前的研究者对于中国人(亚洲人)与美国人(西方人)在概率思维和信心判断方面做过很多研究,他们发现基础决策与判断任务方面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研究。
1.3 概率思维以及信心判断的文化差异
概率思维指的是用概率定式(probabilistic set)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区分判别的倾向以及将不确定性事件用概率来表达的能力。
Phillips (1980)在他的研究中,用不确定观点问卷对马来西亚地区的英国、香港、印尼和马来西亚籍学生施测。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较少使用概率方式,而且使用的概率的数目也比英国学生要少。英国学生用概率表达的对不确定性的区分度更高,而且对概率的知觉也更精确,由此可见英国学生的概率思维更强。
尽管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文化群体的概率估计的能力偏低,但是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其做出的概率判断表现得更为过分自信。比如亚洲人要比美国人在常识等基本问题的判断方面更为过分自信。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人习惯对进入脑海中所选答案不确定性的抵制的思维特性导致的。这一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中国人一些认知习惯导致的,例如强调理论的区分、知识的强化性记忆以及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思辨等。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基础决策判断任务中的概率思维的差异以及对概率判断的精准性的信心判断的差异,必然也会使得他们对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判断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
2 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不同文化群体间的贸易与谈判变得越来越频繁。所以在不同的文化群体间是否存在比较系统的经济行为的差异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应用价值的问题,不同文化群体间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自然而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2.1 经济决策风险偏好的产生原因
风险偏好的操作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了不一致的方式。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就是通过被试对风险选项的选择来判定其风险偏好程度。
目前研究者认为风险偏好的产生可能有两种方式。Weber & Milliman (1997)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在更愿意选择那些有明显的风险的选项而没有选择风险较低的选项的被试中,一小部分是因为他们对风险有积极、正性的态度(即真正的风险寻求),而大多数人的这种行为模式是因为他们对选项的主观风险印象出现了偏差(即知觉到的风险低于实际情况)。因此,风险偏好差异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风险知觉的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对风险的态度的差异导致的。
2.2 以风险承受为衡量标准的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把人们对风险选项的承受能力作为风险偏好的衡量标准,进行了一系列风险偏好的实证性研究。结果发现,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群体在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表现为更加的风险寻求。
Bontempo、Bottom & Weber (1997)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联合期望风险模型研究了金融风险方面的风险知觉的跨文化差异。被试选取了香港、台湾、荷兰、美国的大学生以及一组台湾证券分析师。实验过程中向被试呈现包含30 个风险选项的表单。每个风险选项包含三个可能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各不相同。这样的表单总共向被试呈现3 次,每次呈现时表单中风险选项的顺序是随机的。被试的任务是对每个风险选项的风险程度进行0100 的评定,再将评定结果利用联合期望风险模型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国籍被试存在风险判断的差异,而台湾学生与证券分析师在风险知觉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与荷兰和美国的学生相比,香港和台湾的学生对风险选项潜在损失的量比潜在获益的量更敏感。
Hsee & Weber (1999)的研究探讨了中国人与美国人在风险偏好上是否存在系统的文化差异这一问题。结果发现,中国被试比美国被试表现出明显的风险寻求,而在医疗决策和学业决策中却没有显著性差异。
Hsee & Weber 对上述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现象利用缓冲理论进行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个人主义社会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而集体主义社会注重个体与家庭、社区或其他社会团体的联系与依赖。与美国人相比,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并且与很多亲友保持着密切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像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社会里,人们在需要的情况下更容易从社会网络中获得物质与经济上的支持。正是由于这种可以提供经济支持的紧密的社会关系,中国人相比个人主义社会的美国人在经济决策上知觉到的风险更低,因而表现出更少的风险厌恶。然而,在医疗和学业决策中其社会网络却无法弥补高风险带来的负性结果,因此在此类决策中没有表现出文化差异。
2.3 以求职态度或员工被试为特色的风险偏好文化差异研究
Fan、Xiao & Xu (1998)对中国和美国大学生对于自由市场的态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中要求被试回答两个分别关于求职和投资态度的问题。结果发现,美国学生更倾向于在求职问题上风险寻求,而中国学生更倾向于在金融投资问题上风险寻求。另外一个关于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储蓄动机的差异研究(Xiao & Fan, 2002)发现,相对于美国人,中国员工更倾向于为投资而储蓄,中国人在金融投资决策方面比美国人更风险寻求。
2.4 以不确定性规避为出发点的风险偏好文化差异研究
不确定性规避是存在于文化水平(非个体水平)的一个变量。不确定性规避倾向高的文化群体会表现出更多的惧怕失败的行为动机,因而会更少的风险寻求,韩国和日本的不确定性规避水平比较高,而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水平比较低,不确定性规避这一文化差异会影响风险知觉,进而影响风险偏好。
Javenpaa & Tractinsky (1999)在研究中指出,不确定性规避可能增加人们对网上购物风险的知觉。以色列人(集体主义文化群体)比澳大利亚人(个人主义文化群体)对网上购物的风险知觉水平更低。此外,Choia、Geistfeld (2004)对网上购物这一经济行为决策的风险认知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研究,探求文化是如何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的。被试选取的是美国人和韩国人,结果发现文化对风险知觉、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了消费者的网上购物行为。研究者认为,不确定性规避水平越高则知觉到的风险越高,网上购物的可能性也会随之下降。
3 结束语
如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间谈判与跨国公司营销等现象变得更为普遍。对不同文化价值认知差异的系统研究,进而得到不同文化间风险偏好差异的可预测性结论,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良性竞争。所以对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很多关于风险偏好的研究都是从以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得出的,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可以将与风险偏好相关的经济与社会环境联合起来考虑,有利于风险偏好的理论框架的完善。
虽然在经济决策文化差异研究中取得了很多的结果,但是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中采用的问卷情境不统一,容易形成不同的获益或损失参照点,导致一些研究产生分歧。此外,由于研究是在不同的文化群体间进行的,而一些研究的被试费并不统一,并且大部分研究没有给被试与风险决策结果相关的物质激励,容易造成被试在实验中与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并不一致(Hsee & Weber, 1999)。
最后,目前大部分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选取的被试都来自于香港和台湾。由于香港和台湾与中国大陆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且是不同的经济模式,因此要想明晰中国人的风险偏好模式,需要也很有必要选取中国大陆的被试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确认先前研究的效度。
参考文献
[1] Bontempo, R. N., Bottom, W. P. & Weber, E. U. (1997).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A model-based approach. Risk Analysis,17,479-488.
[2] Douglas, M. & Wildavsky, A. (1982).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Fan, J .X. & Xiao, J .J .(2003).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toleranc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 Consumer Interest Annual,49.
[4] Fan, J. X., Xiao, J. J. & Xu, Y. (1998).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free market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ed.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189-212.
[5] Hong, L. K. (1978). Risky shift and cautious shift: Some direct evidence of the culture-valu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41,342-346.
[6] Li, S. & Fang, Y.Q. (2004). Respondents in Asian Cultures (eg. Chinese ) are more risk- seeking and more overconfident than respondents in other cultures (eg., in United States ) but the reciprocal predictions are in total opposition: How and why?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4,263-294.
[7] Phillips, L. D. & Wright, G. N. (1977).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viewing uncertainty and assessing probabilities. Decision-Making and Changes in Human Affairs,507-515.
世界范围内法律的统一化、协调化首先表现在民商法领域。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家商人交易增多,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商人之间的跨国交易设立规则,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商法规则的统一。 因为“协调化的法律规则能降低交易成本,并因此促进国际贸易和商业的发展” 。数十年来,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已取得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商人通过自己的机构如国际商会等创设或统一了大量的商法规则; 各国通过国内立法制定出与多数国家相一致的法律规范,从而使商事法律规范趋向统一。
国际社会通过制定大量的调整有关国际商事关系的国际公约,推动了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意味着,处于边缘化状态的非洲国家根本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非洲国家积极推进市场的联合与扩大,而“市场的联合总是与努力对有关金融和贸易方面的法律进行协调的活动相伴而行” 。非洲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商法的统一化与协调化运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潜在好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中,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
二.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直接原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汇聚了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质、文化思想、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其历史悠久,涵盖面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形成了许多学派和分支,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是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基础。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和生机,而且能够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三、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内涵,体现了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应用,两者的有机融合,赋予了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内涵,创造和创新了传统文化。
1.传统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最具视觉冲击和艺术表现力的元素,能够表达作品的内涵,在艺术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尤为重要。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寓意,对人的心理起到不同的影响作用。如中国传统色彩中的红色代表喜庆、祥和和欢乐,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甚至被称为中国红。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斗冠”造型为外部整体造型,以红色为建筑主体颜色,体现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展现出中国人对上海世博会这一盛事举办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对外国友人的欢迎。传统色彩黄色象征财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常被用于高档场所的室内装潢,如酒店、会所等,给人以高端、大气、奢华的视觉感受。中国仿膳饭庄室内采用黄色为主色调,搭配宫廷建筑的装饰元素,古朴典雅的室内陈设,展现出浓郁的宫廷氛围,烘托出饭店的高贵典雅,很好地契合了饭庄的特色——仿宫廷菜肴。传统色赋予了环境艺术设计特殊的情感元素,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潮流。
2.传统文字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字由象形字演变而来,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字形式,在外形和书写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体现出了文字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方方正正,给人以顶天立地的视觉感受,行书、草书、楷书、小篆等多种书写形式表现了汉字独特的审美性。文字作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广泛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设计,将传统文字“文”以奔跑的人形呈现出来,并结合印章艺术,展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10年上海世博会徽章,将文字与人的运动形态融合在一起,图案形似“世”,并与“2010”巧妙地结合,展现出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更赋予了徽章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城市景观、公园碑刻、石雕等环境艺术设计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字的身影,传统文字不仅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而且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作品的人文性,提高了整体环境的格调。
3.传统造型的运用
中国传统造型种类丰富,主要来源于民间艺术,体现出了民族地域风格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造型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众多的素材和灵感,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并赋予了其独特的地域特征。武汉著名小吃街户部巷,在街道中间立有卖武汉传统小吃热干面的铜像,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的驻足,更向游人展示了武汉特有的小吃文化。国家大剧院半椭圆形的外形,倒映在水中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与周边的矩形水池相呼应,符合中国传统天圆地方、天地合一的儒家思想。鸟巢公园内的大观建筑群,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龙形为造型,建筑群最高建筑的上方为龙首造型,建筑本身为龙身,旁边四座矮建筑组成龙尾,整个建筑群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龙文化,体现出了中国人的审美,成为中国传统造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典范。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1.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师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所展现出来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艺术特色的作品,受到设计师的技艺水平、个人情感、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以及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处理好人与居住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想,在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发展和创新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而且赋予其文化内涵,以满足人对居住环境的审美需求。尤其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加注重人的审美需求,绿色、生态、自然等文化理念的融入,既体现了人对美好居住环境的需求,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动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不仅需要运用新材料、新技艺,更需要文化内涵的融入,使其更具表现力和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对人居空间环境的要求。
2.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更加凸显出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展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特点,催生出了新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需要创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新时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元素和本质,融入时代特性,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创新表现手法,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性和民族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氛围,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给养,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在发展的不错,因为大家逐渐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国家文化发展地意义。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历史地象征,传统文化不单单是指文字,还有建筑、服装以及绘画,我们需要将这些因素与现代化的环境艺术结合在一起。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型的学科,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与我们国家本土文化有效结合,这样才可以做出更好的环境艺术设计。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1.1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
中国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了很多优秀文化,文字、图画、建筑、服装等意象事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事物,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的是我们国家每一个时代的象征,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人文风貌,甚至于当时的思想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1.2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又是什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涉及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总而言之,就是将环境设计与艺术结合在一起表述自己的思想,利用艺术的形式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表述出来。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的运用策略
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度,与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古埃及并称四大古国,悠久历史为我国流传了独特的建筑理念,现在社会的发展,传统建筑理念需要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的表现本土的作品,而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使用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2.1用形
用形也是一个比较好理解的名词,顾名思义就是将传统的图形重新的使用在一个新的事物上面,让这个图形在这个载体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是为这个图形重新规定了一种环境、但是该图形还是会保持原有的意义,就只是将其更换一种环境,当然了,两者结合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两者的材质是否可以融合,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否可以发挥想要的效果,必须要发挥出图形最大的效果,这样才可以表现出独特的韵味。例如,现在的一些服装设计师,就利用一些特定的中国图案缝制到衣服上面,这些图案就可以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价值,这件衣服也会成为炙手可热的服装,这说明两个事物结合在一起以后就发挥出了1+12效果。例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利用传统的亭子,为人们营造一种休闲、温馨的环境,这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2.2用意
中国人比较含蓄,那么自然而然的文化也就相对含蓄,大家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习惯用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一些建筑的外观以及内部的装饰总是会用特定的图案来装饰,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些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是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就是利用一些环境设计的手法结合传统文化然后表达文化内涵、价值观等一些具有含义的情感,这样的方式就是充分借鉴了古人“用意”的手法。
2.3形神并举
传统文化中很多方面在如今依然非常盛行,社会的发展,大众的审美眼光也会有很多的不同,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充分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然后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含义进行延伸,这样传统文化才可以在现代化社会中得到更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不仅仅有长度更是有宽度,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的文化往往是领先于世界各地,中国的文化相比来说更加有厚重感。例如,中国的诗词就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灵感,诗词使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形神并举的最好表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为后人留下的宝藏,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借鉴这句话可以为人们营造出更加惬意的环境。例如,苏州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就是借鉴了古人造屋的方法,苏州博物馆的灰瓦白墙又何尝不是古人为我们流传下来的瑰宝,苏州博物馆有传统的颜色,还有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这就是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几块石板就搭配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这就是一幅形神并举的山水画卷。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3.1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出来了很多的优秀文化,我国的文化集儒道佛之大成,所以说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就是为人服务,所以说两者有很多共同的点。儒家的思想就是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要建立一个较为亲密的关系,古代的文化讲究气韵生动、味外之味,而这些思想现在也是影响到现代化的实践中,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也重视人与自然的互动,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设计师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这样环境艺术设计就与传统文化有极其紧密的联系。
3.2营造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生的土壤
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中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对其设计的独特性、作品的魅力都具有影响。关于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1.传统文化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不断强大的同时,中国文化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渗入传统文化,可以体现出环境设计的地域性、传统性以及民族性特征,赋予环境艺术设计持久的活力。使设计创作具有中国特色,对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2.传统文化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含蓄性
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应用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表达思想更加丰富。环境艺术不仅是一种形态语言,而且是一种感性语言,将文化作为环境艺术的表达,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使艺术语言巧妙的表达给观众,也为每个观赏的人提供了真正的艺术表达,含蓄的具有意境的表达。
3.传统文化增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性
环境设计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这与传统文化的天人和人理念相辅相成。尤其是随着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严重,雾霾不断出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特征应成为其主要设计思路,而在其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吸取设计精髓,使设计出具有现代风格并且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苏州园林、孔夫子庙都是中国具有浓厚文化特征的设计作品。之所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就是由于其中加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随着环境的破坏,设计过程中还应关注环保问题。如何应用适当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成为设计师的主要任务。
1.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复制
将传统文化整体复制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可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或者表达某种新的概念和情感。设计过程中还可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需求。如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应用就是一种重要的复制方法,将我国传统形象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同的载体可以呈现出民族文化不同的特征,设计者可充分发挥图形信息的重要作用,体现其自身创造力,使图形成为一种语言,传递给观众。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
复制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具有文化提取的能力,对传统文化中的可用部分进行抽象、提取和重构,并应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使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从而阐述不同作品的不同内涵。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建筑设计的目的、需求以及其自身经验对艺术作品的轮廓、密度以及形态进行调整。建筑设计师以中国传统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出发点,高度概括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使得现代设计理念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
3.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创新
将传统文化元素合理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并根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对其设计元素进行创新,使设计作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国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典型建筑,这一建筑充分体现了传统遗产的人文特征,利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园林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并以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为构建完成了这一杰作。新馆的设计与在苏州古城风光和谐统一,为苏州的旅游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形态上苏州博物馆新馆使用了三角形、菱形以及方形等多个形状,使人们赏心悦目。
4.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隐喻和创新
隐喻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是将不同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拼接来体现不同的环境本体特征,隐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是根据设计需求而进行的文化信息传递。我国不少建筑中用了隐喻这一手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要注重文化的价值取向、内涵寓意表达。将民族特色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当下环境设计的主要策略之一,我国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地应设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作品,以满足旅游观赏需求,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创新并非是盲目的,而需对传统文化不断的优化才能实现。将多种建筑元素作为原型,采用隐喻的手法对现代元素进行提炼和表达,才能确保作品的经典性。
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3)03-0013-04
Introduction to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roduction to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pathways and significancee
For example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Xie Yuzhu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Guiyang,550081,China)
Abstractt:Through the research,the author takes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introduce college from teaching philosophy,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campus environment,student activities,student cadre education five big platform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CM)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in order to strengthen TCM education promotion.
Key words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education,pathways,significance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中医药文化,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结晶,而且体现了中华医者重视实践、勤奋治学、尊重经典、勇于革新、崇尚医德的优秀传统,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行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当代医药卫生行业人员“辨析至理”、“审谛覃思”、“思理精密”的治学态度,“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人事”,博学多才的文化素养,“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热爱专业,献身医学的奉献精神。
笔者以“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研”课题中贵阳护理职业学院为例,从下列五个方面探讨推行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途径和现实意义。
1.传统中医药文化贯穿教育理念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秉承72年的办学历史和行业文化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结合卫生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与特点,始终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医乃仁术,非仁德者不为医”作为医药卫生行业的职业准则。晋·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学院将其融入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形成了“三仁”教育理念,即“仁德、仁术、仁人”。
1.1“仁德”:是指培养医药行业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古人云“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学院汲取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粹,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树立学生“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大慈恻隐”、“普救含灵”的仁德之性,警示不能起“邀射名誉”、“经略财物”的私贪之念。这既体现了学院70多年积淀下来的仁爱奉献、严谨敬业的优良传统,也反映了传统中医药文化“以仁存心”、“清廉正派”的道德追求,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应树立的崇高理想信念,更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途径。
1.2“仁术”:是指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精湛的技能。
《孟子·梁惠王上》首次提出了“仁术”一词,是指儒家所倡导的仁义行为,但赋予医学内涵则在北宋之后。“医乃仁术”是儒家思想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是淳朴善良的中华民族敬畏生命的精炼体现,也是中医药学得以在悠悠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大力发展,学院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才能济世救人,服务社会。
1.3“仁人”:是“仁德”与“仁术”的高度统一,正体现了著名医家孙思邈“仁爱救人”的医德准则。
学院立足“明德至善铸学院精神,业精技高育卫技人才”的办学思想,侧重于对学生仁善之性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互助友爱、善良真诚、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务实道德、素质与才能的全面发展。
“三仁”教育理念既体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又融会贯通了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医药卫生类人才“以仁存心”、“大医精诚”道德追求的集中反映。
2.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专业建设
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学校教育将系统化、理论化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实际上是一种灌输方式,这种方式全面且具体的归纳了大学生应该理解并应该掌握的内容,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领域最为有力的传承方式〔1〕。学院根据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三仁”教育理念,凝练出“铸卫生仁爱之魂,立卫生行业之德”的教育工作思路,并从专业建设上加强对中医药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2.1课程设置普及中医药学知识。
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将中医药学知识纳入医药卫生行业人才培养中,开设有《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美容护理》、《中药学》等课程,平均学时为54个/学期。课程内容中不仅有理论讲解,还有实际操作训练。正如学生在《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查表(一)》中认为“提高传统中医药文化在高校学子中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是“中医传统技术的演示”、“中医专题讲座”。
如传授经络针灸知识时,通过经络操的练习,帮助学生记住12条正经的循行路线,并掌握腧穴的治疗范畴,从而正确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对症治疗。在针刺腧穴的训练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又如在传授中医四诊内容的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如让学生来实训“问诊”、“望诊”,以收集病证的症候,从而提高中医药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穿插、灌输中医药学的相关文化知识,如“杏林春暖”、“悬壶济世”、“起死回生”、“病入膏肓”、“子午流注”、“烙脐饼子”等典故,以及中医药专家的医案佳话等,不断普及传统中医药文化
2.2根据专业特点,打造具有卫生仁爱文化特色的行业文化。
学院各系部在弘扬卫生仁爱文化的主旋律下,开展行业文化讲座,凝练专业特色系训,如卫生管理系是“公平明德,共同协作,卫民健康、生命重任”;医学检验系是“医以为先,学以致用,检以求证,验以求实”;药学系是“厚德兴药,精业济群”。此外,各系部还布置了具有专业特色、卫生行业性质、职业特点的走廊文化,如护理系以“仁爱和服务”为主线,卫生管理系围绕“预防和健康”主题,医学检验系力争“求证和求实”,医学基础部建立生命科学馆等,以图文、标语展板、主题讲座宣传学院的卫生仁爱文化,让学生
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医者仁爱的素养。
2.3立足成才教育,倡导优秀的职业文化。
学院构建了“四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即学校、家庭、社区、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实习基地为关键的教育格局。在第一年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建立职业与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医药卫生行业的的内涵、特色、前景,灌输“三仁”教育理念,进而树立服务大众健康的职业理想。第二年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行业文化的教育,强化职业特性,塑造仁爱、关怀、勤恳的行业人格,并利用如医药“三下乡”、卫生保健进社区、反哺关怀离退休教职工、社会调查下基层等医疗实践服务活动,强化仁爱理念,提高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一年根据学生进入实践岗位的教学安排,加强行业文化教育来塑造职业行为。从而在学生的职业指导、专业教育、实训操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全过程中贯穿“三仁”教育理念,树立“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4加强中医药学专业师资培养。
根据《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查表(二)》中的数据显示:学院目前有中医、中药专业专职教师15名,80%为本科以上学历。在专业技能方面,学院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开展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新进教师教学管理培训,并且到实训基地参加学习锻炼等,督导教师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在思政教育方面,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等文件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学院校史馆,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进而引导广大高校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校园环境渲染传统中医药文化
学院重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通过修广场、筑长廊、塑雕像、立榜样、挂展板、建校史馆、名言佳句上墙等,营造卫生仁爱氛围的生活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所见所言所想。
加强班级、宿舍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医药卫生行业特色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以班级教室、宿舍为单位,从确立班训、制定公约、布置环境,设计教室学习园地、宣传栏,规划宿舍卫生区、收纳角等,到开展主题班会、青春论坛、参加征文比赛、运动竞技等集体活动,多渠道灌注卫生仁爱的育人文化,以养成健康的行为规范,提升优雅的审美情趣,形成团结互爱的合作精神,树立仁爱服务的医学信仰。
4.学生活动展现传统中医药文化。
传统中医药文化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思想,尤其是推崇高尚的医德,包括“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等。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中指出医者之间“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因此,为了提升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学院举办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学生活动,如护生授帽活动、12·9纪念活动、春季运动会、太极拳健身活动、关爱福利院、“我爱我家”宿舍文化节等活动,将专业知识、课外拓展、前沿科技、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合,牢固内化医药卫生仁爱的职业道德标准。尤其是学院举办了一系列传统文化讲座,开展如《论语》、《弟子规》、《医德十二箴》、《中国医学生誓词》等诵读经典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正如《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查表(一)》中73.33%的学生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能“丰富发展校园人文底蕴”,33.33%认为能“坚持特色办学理念”,13.33%认为对“凝聚师生人心”有作用。
5.传统中医药文化引领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是一支思想、能力、学习都很优秀的学生队伍。对学生干部加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巩固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能够影响、带动、提升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形成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班风、学风、校风。因此,在各种思潮、文化冲击影响青少年学生思想领域的当下,推行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传播正能量,践行中国梦,进而促进行业发展、人民幸福、国家繁荣。
学院通过构建五大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以“铸卫生仁爱之魂,立卫生行业之德”为核心的传统中医药学文化宣传教育,使全院师生时时受感染,处处受熏陶,人人受教育,并在社会各界、实训单位、毕业生就业单位等得到了一致好评和赞誉,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0%以上。因此,在《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查表(一)》中,63.33%的学生认为在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中医药学文化的宣传、教育很重要,并且46.67%的学生认为“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很喜欢很热爱,觉得应该把它发扬光大”,并且具有“修身养性”、“传承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及“培养爱国热情”的作用。对此46.67%的学生认为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重点“在学校基层教育中开设关于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课程”,“在教科书中加入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以及成立一些专门组织对其进行保护等。
[DOI]10.13939/ki.zgsc.2016.35.102
1 文化认同理论内涵及其作用
文化认同是某一区域内人们具有共同的心理认知、一致的价值观和相互的信任尊敬,该区域内的每一个人都了解热爱此区域。形成文化认同的前提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在地区之间具有相近的文化因子。它主要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和导向功能。
文化认同是一种无形的粘合剂,可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以一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来沟通区域内部人们的思想,使所有人在统一的价值观指导下产生对作为区域整体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区域文化认同的环境下,区域成员会产生对于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认同感,激励他们发挥各自的潜能,积极为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可持续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营造出文化认同的氛围。文化认同是用来打破各种壁垒的最佳战略。
文化认同是一把天然的标尺,可以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一方面,政策制度是文化认同的外在载体,它通过明确地告诉区域内成员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来规范员工行为。政策制度是强制执行的,一经违背将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另一方面,道德规范是文化认同的无形媒介,它通过成员自身感受,例如自我评价等约束其行为,从而产生自律意识,主动遵守政策规定,这样的自我约束强度更大,效果更明显。
文化认同具有导向和协调功能。当成员认同区域的文化理念时,文化认同对区域成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文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成员个体就一样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助于把个体和整体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双赢局面。此外,文化认同会强化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支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亲近感,减少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整个区域内部各个地区、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有机合作。
2 文化认同缺失形成京津冀劳动力市场的分化
站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上,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存在着三种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都城文化、漕运文化与京畿文化。[1]首先,北京自明清以来便是我国政治与文化的中心,都城文化根深蒂固,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优良的文化素质,但是另一方面都城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官本位思想,这使得北京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自视甚高,追求面子,这将北京与其他地方分割开来,无形中为北京造成了阻碍,导致京津冀地区无法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融合联结在一起,反而产生了环北京贫困带。其次,天津自古倚靠漕运兴市,自古就是粮仓的存储地,所以天津文化与漕运文化密不可分,漕运加强了天津与江南的富庶之地的联系,使得天津很容易实现自给自足,加之近代作为通商口岸,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这虽然给天津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但却小富即安,大俗大雅文化的交织成就了天津独特的文化,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天津欺生却又热情,这使得天津虽然拥有开放的意识,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却束手束脚。最后,古代都城周边的地区称为畿,河北因地理区位而承担着保卫都城的重任,呈现出鲜明的京畿文化。作为北京和天津的后花园,河北拥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享受邻近都城所带来的便利,蕴涵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但是京畿文化中忠君爱国、保守朴实、勇武仁义的思想却限制了河北的发展,这使得河北在改革的浪潮中魄力不足、不懂变通、粗略简单、不计后果、甘于奉献,逐渐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短板。[2]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化囿于一地,丰富有余而沟通不足,无法形成京、津、冀三地统一的大区域文化,没有文化认同的基础,也就无法真正制定和实施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更不用说在京津冀大区域内建设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了。
首先选择非本地区劳动者会为其带来较高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等,甚至还需要解决外地劳动者住宿问题而带来的隐性成本;京津地区的雇主认为河北的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普遍不如本地的劳动者,于是在其需要招聘时,必然先从本地寻找,而很少考虑非本地市场的劳动力。[3]同时由于河北发展的滞后性使得其所在地的劳动力因缺少良好的培训或教育处于劣势,削弱了他们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而进入京津就业的可能性,长此以往他们也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加制约了河北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本地劳动者作为既得利益者,也必然不愿意让外地劳动者进入分享利益,所以这部分劳动者也会抵制京津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3 利用文化认同促进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第一,利用文化认同的凝聚作用。京津冀地区的人们因拥有同根同源的燕赵文化而享有共同的文化因子。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融是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极大优势,应当充分加以利用。首先,可以塑造出一个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共同的文化象征,例如设计一面旗帜或者标志,体现出三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共同的行为准则与标准,呈现出三个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尊重、相互沟通与相互融合。其次,可以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宣传,将大区域文化故事化,故事理念化;加强沟通,通过刊物、宣传栏、会议使之逐渐深入人心,进而影响雇员行为的改变,并且积极创建推广一个在京津冀地区的公共文化活动日,政府借此机会组织活动并联合打造一个京津冀区域交流的统一共享平台,以增进各地区间雇主的合作,促进劳动力流动,并由此将京津冀地区的大众群体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创造条件。通过文化认同凝聚人心,为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供精神动力。
第二,利用文化认同的规范作用。京津冀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主要是由于三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融合障碍。北京、天津、河北虽然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官方制定出一系列适应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但是正如上述分析的各地文化深植于地区群众内部,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因此京津冀的文化认同必须在制度与政策中得到体现,才能有价值。文化的建设要做到政府部门的分层逐步推进,将其融入每一个企业日常管理和每一位居民的日常行为之中。通过制度政策的实施规定劳动力市场中不得出现分割、歧视与过度保护的行为,否则视情节轻重的情况对其进行再教育、罚款乃至降级企业信用的惩处。劳动力市场中的国有企业、跨国企业等主要行为主体带头遵循,起到促进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领头人的作用,并且号召劳动力市场中所有用人单位抛开偏见,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够真正塑造区域文化认同。另外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加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沟通,促进三者之间的流动。通过文化认同规范行为,为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供实际助力。
第三,利用文化认同的导向作用。北京、天津、河北是我国人力资源集中的一大基地,京津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河北稍显落后,但是三地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却是从河北大量流向京津。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文化认同的导向作用,从教育与培训入手,让三个地区的劳动力正确认识京津冀整体的发展,提高河北省劳动力的素质,矫正京津是实现自身职业价值的错误观点,树立无论在哪里就业都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而努力的信念,缓解河北省大量优质劳动力流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才地区分布不均、人才利用率偏低等问题。所以,教育文化部门应当大力扶植开展三地文化人才联合培养工程,创新文化人才培育机制,通过支持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国际交流等方式,切实培养素质相当的京津冀劳动力,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供人才助力。
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相互融合,可以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第一,古典元素的应用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活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利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巧妙地融入古典元素,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极强的民族文化性,还可以突出该地区的民风民俗,从而赋予作品灵魂,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第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古典元素,可以体现出作品的朴实无华。我国的古典美讲究“大美无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巧妙地融入古典元素,更能凸显这一理念,给人一定的思考空间,同时也体现出作品的美感。我国传统思想认为,大自然与人息息相关,因此,古典元素还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将古典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改善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1.直接应用古典元素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古典元素中的符号、意象巧妙地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可以彰显出现代美感,还可以凸显出古典美感,同时也能展示出悠久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利用现代科技把古典元素应用到环境设计中,会产生别具一格的视觉特效。在选取古典元素时,要从符合常理的基本点出发,选取一些合理的古典元素,能够突出表达的重点即可。如,上海金茂大厦在设计风格上采用了传统文化中的塔型,这一理念与古典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彰显出古典美学的魅力。
2.古典元素的汲取与改进从目前的建筑设计来看,古典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完美融合,更加突出了现代审美与现代艺术理念,这使得现代建筑蕴含古典美,延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筑物一方面表现出了前沿的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内涵。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即是将古典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有效结合的典型,其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担纲设计,其设计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苏州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设计理念巧妙地融合了环境设计与园林设计的风格,再利用先进的建筑材料进行建造。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形来看,其融入了古典艺术形式,从古城的整体来看,其更彰显出传统文化的渗透,形成了具有古典艺术美感的建筑风格。苏州博物馆新馆外部运用了现代几何结构,如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其馆内建设也应用了现代构型,让人眼前一亮。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风格矗立在历史悠久的苏州古城。
3.促进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目前,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不断提升,从国际文化角度来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设计风格与审美思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也有所变化,由以前的注重现代感转变为崇尚古典美的设计风格。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其文化也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设计中,往往会采用一些古典元素,从而使设计作品一方面具有现代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悠久的历史感,其也是将古典与现代融合的产物。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可以提高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使其引领世界潮流,同时也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引言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还比较短暂,但是其发展势头却呈现的十分迅猛,其中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非常明显,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艺术,但是更多的是它更偏“西化”或者“伪东方化”作品,部分设计师并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分析,断章取义,设计出的一些作品较为肤浅。所以,在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怎样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是最为首要的问题。
2概述
2.1简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指巧妙运用于建筑、服装、音乐等方面的突出传统文化精神的意象构成,以及彰显民族特征的符号、风俗习惯以及形象。此外还包括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体现民族精髓的文化元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将环境内涵与设计理念有机整合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强调艺术理念与环境相融合,并通过光影色彩、空间体型等造型语言呈现出来,以强化基于环境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更好地彰显别样的艺术形式。像现代作品中,室外设计、景观园林、城市规划等均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典型表现。
2.2应用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十分深厚,中国的传统文化悠远留长。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有着尤为积极的意义。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使得环境艺术的设计风格与众不同,有着十分独特的价值观体现。传统文化的运用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了活力。在设计的具体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体现在民族特色上的则更加突出,其能够更好的展现民族优秀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推动效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整合传统文化元素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性。在传统文化的应用下,设计作品可以在文化遗产中得到充分强化,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只有这样,现代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含蓄设计,更能充分表现出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内涵,还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体现出来。
2.3应用局限性
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设计理念是西方现代主义,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的偏向于西方现代风格,在审美观念上也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于西化,这也使得部门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限制于思想环境。同时,在现代科技和快餐式文化占据主流的今天,很所任对于传统文化都缺乏认知,这就造成了诸多文化遗产销声匿迹的场面出现,而一些新一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更为喜欢追求“高、大、上”的设计效果,在思想创新上与传统文化相背离,不能认识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这也就使得传统文化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碍。
3表现形式
3.1情感表达
将思想以实物为载体表现出来即为情感表达。在中国古代,常常会在房屋院落上运用图案及物品陈列形式来表达情感,并且这种委婉的情感表现方式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也非常受重视,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会参考本地的风土人情,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以此抒情。
3.2图形表达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直接将图形在平面作品上运用,将更直观的作品意义表达出来,这种直接的运用,体现了整合、创新的理念,创造一个积极的方向,它能够与周边的现代环境相融合,使现代环境更具备深刻内涵。例如,沈阳北站的方圆大厦,正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合进了中国古代的货币图案,一方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另一方面,又将人们眼中的传统文化及现代环境艺术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姿态。
3.3神形并举
想要将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神形并举真正实现,必须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度剖析,并结合现代的审美角度,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段来进行创新,给传统文化一个文明传承的空间,也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彰显其诗情画意,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偎相依。
4传统文化的展现途径
4.1结合时代精神,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元素加以运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需要结合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流行的趋势。也就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必须要要结合时代精神,为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注入新鲜血液,要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紧密的结合,符合现代的创新理念,这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一起,从而进行高质量的作品设计。在这里我们以最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苏州博物馆为例。这座博物馆的设计者贝律铭先生秉承“中而新,苏而新”以及“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设计理念为自己故乡设计了苏州博物馆。首先在这座博物馆的外形色彩上和材料的色彩运用上,并没有标新立异,而是选择和周围的建筑物一致,保持了本土的文化特征,将苏州传统的东西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演绎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设计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次,贝律铭先生在设计上使用了“留白”的手法,这种方式让整座博物馆从远处看去非常的明亮,那些勾勒着白墙的深灰色框架和屋顶同周边的苏州传统居民楼交相呼应与融合,使黑、白、灰三种色彩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一抹青绿色的竹林色,正符合江南水乡建筑特点。
4.2创新传统文化元素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设计者能够从传统文化元素中加工合适的元素应用于设计,但同时也要求设计者敢于尝试、思维活跃并勇于创新,这样才能给予传统文化元素新的表达。如上海经贸大厦的设计,设计者结合传统“塔形”构造融入于现代设计中,概括了塔形结构特点,且塔檐重叠有序,整体宏伟壮观,这其中就涉及了元素的创新,在传统元素的整合下使塔形元素与现代设计在力学、美学等角度中不冲突,并呈现出创新特点的和谐美。创新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设计者应树立创新意识,将传统文化元素中涉及的创新因素融入到现代设计,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效应,创造富有历史文化特征的现代创新作品。这样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秉承了创新精神,并以艺术形式得到呈现,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现实意义。
5结束语
总体来看,要想使得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良好高效的发展,就要充分科学的运用传统文化,只有综合各个方面进行考量,将传统文化有效应用,并与实际的设计目标相切合,准确的表达出设计师的意图,就能够达到设计优化的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希望在实际的发展中能够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苏一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6(8).
[2]李洁,彭重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0(16):115-116.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包容性很强的信仰,认为万物有灵,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与合谐共处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基于这种观念,在环境装饰上出现了丰富多彩的以各类不同信仰为依托的象征性装饰物,这些物象集吉祥、富贵、健康、财富等各类美好寓意于一身,呈现为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如福、禄、寿三星;牡丹富贵;五福临门;鹿鹤同春等。集中体现了我国民俗文化的生活价值观。
在建筑构件装饰上利用汉字谐音也是一种常见做法。汉语的语音特点是异字异义却多同音,利用这一点用不同词语的发音组成吉祥的语言这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如“连年有余”是利用“莲”与“连”、“鱼”与“余”谐音,表达美好寓意;蝙蝠的“蝠”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借以表达“福禄”的寓意。还有部分借助动物形象,以物喻志。或借助动物的习性相关寓意,如:狗、马等与人联系紧密的常见动物。还有通过龙、凤、麒麟等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图腾表达美好寓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凤为百鸟之王,凰、鸾等都是灵异的禽类,麒麟、囚牛、饕餮、貔貅、蒲牢都是传说中的神兽,具有超凡的灵性和神力。另外,还可以直接对一些动物赋予吉祥的含义,如龟、鹤代表长寿,喜鹊、蜘蛛代表喜庆;鸳鸯、蝴蝶代表恩爱等。再者,十二生肖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环,这些动物分别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并且各自形成了相应的含义,典型如:头顶大角的山羊借喻“三阳开泰”;“猴”与“候”同音,与马结合组成“马上封侯”,与太阳结合“指日高升”等。
使用具体事物直接表达也是一种常见形式,如用铜钱、元宝、玉石、如意表达财富寓意;在其上绘稻、麦、黍等作物表达五谷丰登;描绘琴、棋、书、画寓意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还有常用道家的“明八仙”、“暗八仙”、佛教显宗的法宝和密宗的法宝借以加持。随着文人画的普及,特定的植物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如梅、竹、松被称为岁寒三友;竹、南瓜、长春藤表示天长地久;和枸杞表示祀菊延年;由石榴、蟠桃、佛手组成的“三多图”寓意多福、多寿、多子,成为人生幸福美满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