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33: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孩子课外阅读的好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指导好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让孩子们爱上课外书呢?
一、培养兴趣,把学生引进课外阅读大门
教师在引导或要求学生去阅读课外书时,不能硬压,而是要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引导。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是读了许多书,背了许多诗,具有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老师在向学生介绍阅读课外书时的好处时,才能介绍得生动、真切,才能有据可依,有理可导,学生才能被切实地打动。产生阅读课外书的欲望,试想一下一个老师如果在给学生谈书的好处时,能够从一本书谈到另一本书,能够从一首诗背到另一首诗,滔滔不绝,文思泉涌,怎么能不打动学生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向师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尤为明显,如果老师一旦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知识渊博,无所不至的印象,学生自然会把老师作为直接学习的榜样。那么,教师要把他们引进课外阅读的大门并非难事。
二、亲子共读,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
课外阅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影响是直接的。这就要求老师利用一切与家长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使家长也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比如为孩子建立小书架;领孩子少逛商场,多转书店,买他们喜欢看的书;把自己的一些优秀书目交给孩子去读、去收藏;和自己的孩子经常讨论书中的问题等等。从而使孩子们从这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得到熏陶,使自己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课外阅读,吸取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大。家长要及时地为其办理图书证、购书优惠卡。每到孩子生日,有一样礼物不可缺少,那就是课外读物。出差回家时,一定不要忘记给孩子买课外读物。只要有空闲时间,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互相提问……教孩子放声朗读精彩句段,批注圈划,适当地做做摘记,写写读书笔记……三、教给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既然把学生引近来了,那就要关注学生的修行,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临睡觉前,饭后的闲暇时间都可选择,并把自己所读的书目和大概字树列成表记录下来,过三、五周组织学生交流一次,如办“古诗文比赛”、“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等活动。这样,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不少知识,从而更加增加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信心。
就在学生尝到了读书的甜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延长课外阅读时间,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目。同时,在读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对所看的书目进行简单赏析。这样做得久了,学生就能形成读书的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习惯,他们就想找书读,看到书就想读。因此,就达到了课外阅读的目的。
新课标提出:在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目标:一二年级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但是农村的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看课外书的习惯。根据许多家长的反应,学生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电视或玩耍。学生没有看书,除了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没有书,这些书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课外阅读,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课外、在家庭中完成的,离不开家庭教育,但实际的情况是令人担忧的。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机会。小语会会长——崔峦说:“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包括增强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意识,关注学生课外语文学习,指导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不断组织交流课外语文学习的成果。”
低年级正是养成习惯的好时候,要想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低年级抓起。
一、图书资源是课外阅读的前提
要让学生阅读课外书,得让学生有书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也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还可以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放在图书角中,也可以让学生每人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书放到图书角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能够阅读到更多的书籍了。
二、激发兴趣是课外阅读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这样。可以组织各种有关课外阅读的活动。如:
1、活动激情。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爱听故事,喜欢表演等特点,可以开展背儿歌、吟诵诗词、课文朗读、猜谜语、讲故事、编故事等比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使他们了解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2、简介导读。简要的向学生介绍书中的故事情节,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但要简介概括,不可言尽。
3、评价促读。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不应用分数或等级来给予评价,而应用激励的评语,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达到“我想读”、“我会读”、“我还要读”的境界。
三、养成习惯是课外阅读的效果
低段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随着课外阅读的铺开,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喜欢上读书,但不得要领,光有一股热情,兴趣难以长期维持,再加上语感差,朗读水平低,理解能力不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课外阅读开始产生畏惧。因此,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显得尤为重要。
1、校内指导——满园春色
学校“读书节”是一个教育契机,“书香班级”、“读书小状元”、“图书漂流”大阅读、“图书超市”、“读书知识问答”、“亲子共读”等活动,将有助低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
活动生趣。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故事会、朗诵会、赛诗会、词语接龙、知识竞赛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进行阅读的兴趣,能多读书、好读书。
设立评价机制,品尝阅读乐趣。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评价,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同时对尚未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阅读小能手”、“积累小能手”、“背诵小能手”、“小小智慧星”、“故事大王”等评价手段令孩子们无比自豪,小小奖状让孩子们尝足了课外阅读的甜果,从而享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引入。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扬起了学生的继续阅读的风帆。
2、家长参与——红杏枝艳
在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外书,更不可能一一辅导,家庭就成为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处所。家长的参与关系到学生能否提早进入并较好完成课外阅读的关键。父母喜爱读书看报。还喜欢和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的家庭,孩子必定在书香四溢的氛围中得到熏陶,课外阅读积累丰富。为此笔者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老师设置“阅读记录表”,让家长填写小孩在家阅读表现情况,并写上简单评语。老师可以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真正能做到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心中有数。
教师文本钻研不深,读书不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科教学规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不清晰,随意性大。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没有做到“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写字教学很少当堂完成写字任务。高年级阅读教学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解读,不注重对读书的教学设计,目的性和层次性不明确,读书指导不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走于形式。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学中生怕学生不懂,仍是多讲多问。即使安排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但途中叫停,学生必须半途而归。
二、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
1.没有开展课外阅读适宜的环境。由于农村大环境影响,农村家长一般都舍不得买书报杂志。而不少农村小学因缺乏资金,也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数量少,过时的多,实用性低,根本没有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2.多数农村学生不会自觉读书。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大多忙于外出打工、奔波于田间地头,而对孩子疏于管理、引导,甚至放任自流,长期下去,孩子们大多懒散成性,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数学生不会自觉读书。虽然老师也强调学生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只能囫囫吞枣,完成老师的任务,收益不多,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如何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
1.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可过渡到纯文字读物。
2.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故事诱导激趣,引发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浓厚兴趣。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利用班队课、思想品德课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学生都会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直竖,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嘎然而止,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知更精彩情节,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2)榜样激励,书中体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和粮神食粮。学生被吸引了,就会热情地去阅读。然后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引荐一些适合孩子的口味的书,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读物、诗歌,甚至名家名篇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开展活动促训练,助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
最近几年,我一直尝试在班里开展“语言储蓄”活动,我把全班同学根据阅读能力的高低,按照金字塔形依次排开,每一个层次上都设立相应的职位,比如所长、副所长、营业员、储户。上级同学负责检查监督下级同学的储蓄情况。我给每位同学印发了两张存折,规定一张是活期存折,用来记录读的内容,一张是定期存折,用来记录背的内容。每个同学都要把自己读或背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因为读的内容出现两次错误,背的内容出现三次错误就视为本次储蓄失败。每月公布一次存折上的积分,学期末统计总积分。积分多少,课外阅读量(或背诵内容的量)就是多少。奖励积分较多的同学。
我认为,这个办法既记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又非常有效地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因为学生们要想存入更多的积分,就必须多下功夫,把要存的内容反复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会主动查字典标拼音。当我看到学生为此而努力时,我曾沾沾自喜。但到了学期末,我看到学生们的语言储蓄卡上最多不过两万多分,少的只有几百分,我有些失望,更有些忧虑,如何实现小学阶段那一百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啊?后来,我又想这样做,虽然“量”不多,但“质”很高。学生读得认真自然是有好处的。我当时就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过分的注重课外阅读的“质”,忽视甚至制约了课外阅读的“量”。
最近我看了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里面讲到了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问题。作者认为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其他任何目的。正是这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让孩子真正喜爱这项活动。我的语言储蓄活动恰恰与之背道而驰,这种方式给了孩子们课外阅读一个非常功利的目的――积分、得奖。
书中讲到课外阅读要快快地读,而不是一字一句地读。一字一句地读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一行一行地读较好,最好能达到“一目十行”,阅读必须达到这样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阅读的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另外,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孩子初期阅读时生字肯定不少,不停地查字典是对阅读的打断,会破坏他的兴趣,孩子刚开始读篇幅较大的作品,原本就对自己的识字量底气不足,担心能否读懂。我们倒是应鼓励孩子,有不认识的字没关系,只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响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关键字可以问家长或老师。这样让孩子觉得很便捷,阅读起来有轻松感。
唐朝伟大诗人杜甫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俄国伟大作家普希金也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些都强调了多读书广受益的好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引导孩子从小喜欢读书是我们神圣的职责,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学生爱读书了,那是作为语文教师最骄傲的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都深刻的认识到课外阅读给孩子带来的好处。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能够将阅读内容进行分析、汇总、记忆直到运用,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常,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帮助十分重要。一是抓好兴趣培养。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的内驱动力。二是输送强有力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阅读,有滋有味地阅读。三是突出知识运用。学生能共通过阅读,从中吸取知识,形成有益于人生的养分,学生自然会多读书,认真的读书。
二、有效引导,围绕阅读方法培养,扎扎实实做好学生阅读指导
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教师符合教给学生恰当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身需求,这是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我的作法是:
一是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读书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二是介绍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并告诉他们,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精读品析。粗看一遍再细读,你是在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路、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带着自己明确的探求目的去读的。这好比旅游,面前摆着一张道路虽崎岖而标志十分清晰的地图,自己心中十分明确要在哪里粗粗领略,在哪里逗留观赏,在哪里去追本溯源,在哪里需稍事休息……这样的游览一定是时间节省而又极有兴致、极有收获的。还有一种游览是见山登山,遇水涉河,攀树才见叶绿,披草偶见落英。这种游览虽偶尔也有“曲径通幽”的瞬间欣喜,但不知错过了多少好景致、消磨了多少宝贵时间,白走了多少冤枉路。两种游览相比,前者去掉了多少盲目性与偶然性啊!
三是集体共读,实地演练。运用铺设个性化的平台的方式,重视个性化解读,教会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来判断。如:充分利用中午的午休时间,和学生共读一本书,交流阅读体会。在交流中,激励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见解,用书中的句子作为例证,张扬个性,辨清是非,而且还明白了会读书的人不仅读懂了书中的趣味,更能通过思考,读出自己身边的生活,读出自己。
三、发动家长,积极构建立体化阅读机制平台,形成帮助学生阅读的合力
学生课外阅读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语文老师,更重要的还取决家长。因此,开展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教学中,采用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有效手段,将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乃至书目等同家长广泛协商,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并发动家长亲子共读,和孩子交流读书感受。例如,采用《致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让家长明白,“阅读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他像一块敲门砖,敲开了孩子通向世界的大门”,当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就拥有了面对未来世界的基本条件”。教育家长,不要抱怨孩子不爱读书,不会读书。要以正确的态度追根朔源,让家长明白,学生不喜欢读书可能在于你我没有悉心指导,没有循序诱导,指导家长朋友要躬下身,和孩子一起读书,从文章的思想性和词句的理解和孩子交流探讨多了,学生就一定会读起来,快乐起来。在具体的教学上,充分利用家长会,组织亲子共读的示范课,抛砖引玉,引导家长与孩子共读。在读书目录的选择上,注重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可以读科普书籍,做科普实验;可以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续编故事,仿写故事;可以用你来问我来答等形式。鼓励家长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并把这些阅读材料放到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以便于学生随时阅读。并要求每个同学上学时都要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课间还要把书放在课桌上。当学生看到这些书的时候,注意力会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阅读状态。
【中图分类号】G62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让孩子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吃“墨水”,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家长为孩子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每天安排“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我在备课时,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三营造宽松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
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
2能紧跟时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
2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习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3阅读交流,允许各抒已见,珍视独特体验。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体验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话题,因为阅读总会产生种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而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严重影响孩子阅读的动机和兴趣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一、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它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们: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如果你想知道更精彩的故事情节,就去看看这本书吧!学生们都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便会积极主动地去购买、阅读。
2、妙用竞争机制,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开展故事会,表演课本剧;对于语言美的作品,在阅读之前就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段,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
二、学生汇报,教师调控
汇报之前,教师可用激励性的语言,换起学生汇报的兴趣,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了解信息,再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评价,以达到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老师要做好小结,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并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要注意的是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点明不足,以利改进、提高。
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
从调查中得知,造成有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原因之一是图书量少或有的孩子无书可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效开展课外读书活动,首先必须让孩子有书可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开辟、拓展书源,为课外阅读保驾护航。第一,引导班级学生有序地向学校阅览室借阅图书,使之形成良好的借阅习惯。开通学生课外阅读第一渠道。第二,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及时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使家长明白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受益无穷,动员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书,选择健康的书,并能力所能及地引导孩子读书。第三,要建立班级图书角。让捐与读的阅读漂流活动常态化。在我们班图书角里是没有书的,在哪里?时刻漂流在学生手里。一个星期漂流一次,再收上来继续漂流,真正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不流于形式。第四,利用寒暑假期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推荐名家名篇、名著。向学生发放图书目录,供家长陪同学生一起选购,为假期的阅读保证了书籍和阅读量。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学生有书可读,如果没有兴趣或者是兴趣减退,势必造成学生课外阅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半途而废”,不能很好地坚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努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好老师,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阅读趣味。指导学生在教室、卧房内张贴激人奋进的读书标语、名言警句等,营造读书氛围。此外教师还要发挥家庭的力量,有目的地指导有条件的家长,使孩子们在家里拥有自己的图书库、小书桌,把书放在孩子随时可以看得到、拿得到的地方。低年级时鼓励家长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中年级时家长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活动,共读一本书,激发人们的读书的兴趣,共享阅读的快乐。
三、挤出时间,让孩子有空阅读
我们发现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用来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旨在巩固的书面作业,可供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不多。因此,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就无法进行自由的课外阅读。为此,我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在作业布置上设计几种奖励卡。一种是全免卡,奖给上课认真当天课堂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一种是单项减免卡,针对一方面掌握牢固而免做相对应一类的作业。这样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能合理安排时间读书,合理利用时间读书,同时也能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冲突。
四、加强指导,让孩子学会阅读
1.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 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要长打算、短安排。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名人名篇名著,在教室黑板报上张贴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还可以从网上找出一些课外资料贴在读书角内,让学生去看自己喜欢的书、去选健康有意义的书。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列一个课外读书计划安排表。有了计划安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交流互动,榜样激励 此外,根据小学生都很仰慕英雄、名人的心理特点,经常向他们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伟人、科学家从小酷爱读书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课外阅读后,我充分利用黑板报这一阵地,开辟“好读书、读好书”栏目,把学生的深刻体会、优秀心得打印并张贴出来吸引大家欣赏。在阅读的同时,请学生评价:读书笔记中积累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是否真的优美、精彩?心得体会是否深刻?语句是否生动?内容是否有说服力?这样树立榜样的力量,激起同学向优秀学生学习的动力,由此不断提高全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另外评选班里的“读书小明星”也是很有效的措施。这样可以带动其他同学读书,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五、开展活动,让孩子表演阅读
一、教师首先是阅读的爱好者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要读起书来: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向学生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不光读简单的“青少版”,更要读原著,这样推荐起来才更有吸引学生的“力量”;不光读推荐的那一本,更要读相关的书籍,这样才会在推荐时“左右逢源”,这样也才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才会有更广泛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是阅读的先行者
《新课标》虽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但没有规定400万字的书目,提到的具体的书也不过十几本,因此需要教师挑选后再具体推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挑出最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来读;也需要教师做个先行者,负责任地读一读,再来推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课外阅读的要求,每学期,每个寒暑假我都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现在为了让孩子爱读经典名著,也为了普及经典,就有了一些“青少版”的名著,这些书对普及名著可能有一定的好处,但原著中的一些语言的精华、思想的精华会随着内容的简化而消失。学生在读青少版的《简・爱》时对课文中的这句话是不在意的,但因为现在有了“序言”,学生对于夏洛蒂的坚强可能就有了新的认识,会引起他的阅读兴趣,长大些会去读原版的《简・爱》。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做一个阅读的“先行者”,这样在阅读指导中才能“高屋建瓴”,这样的阅读指导效率才会更高,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才会更灵活。
三、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同行者
孩子在阅读初期需要有同行者,这样才不会因为孤独而退却,而教师是最合适的同行者。当然,同行者的角色并非是简单的陪伴学生阅读,而应是我们教师课前有精心的预设,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有“拓展延伸”的环节,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好时机。
“温故而知新”,读过的这本书留给学生一定的印象,回顾这本书意在“复习――提高”,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构建“相似知识”的过程,史蒂芬・霍金与海伦・凯勒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温习读过的书籍,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同时也是对这本读过的书的复习,并生成新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连贯性。教师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这样的读书交流让学生感到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这样的做法,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自己读书的关注者、同行者,这样学生才能变得主动读书,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四、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
我们做教师的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尤其是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有教材,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则不然。我们是指导者,指导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兴趣的过程,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在做法上,笔者以为可以将课外阅读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把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巩固、拓展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成果的分享者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要读起书来: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向学生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不光读简单的“青少版”,更要读原著,这样推荐起来才更有吸引学生的“力量”;不光读推荐的那一本,更要读相关的书籍,这样才会在推荐时“左右逢源”,这样也才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才会有更广泛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是阅读的先行者
《新课标》虽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但没有规定400万字的书目,提到的具体的书也不过十几本,因此需要教师挑选后再具体推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挑出最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来读;也需要教师做个先行者,负责任地读一读,再来推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课外阅读的要求,每学期,每个寒暑假我都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现在为了让孩子爱读经典名著,也为了普及经典,就有了一些“青少版”的名著,这些书对普及名著可能有一定的好处,但原著中的一些语言的精华、思想的精华会随着内容的简化而消失。学生在读青少版的《简・爱》时对课文中的这句话是不在意的,但因为现在有了“序言”,学生对于夏洛蒂的坚强可能就有了新的认识,会引起他的阅读兴趣,长大些会去读原版的《简・爱》。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做一个阅读的“先行者”,这样在阅读指导中才能“高屋建瓴”,这样的阅读指导效率才会更高,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才会更灵活。
三、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同行者
孩子在阅读初期需要有同行者,这样才不会因为孤独而退却,而教师是最合适的同行者。当然,同行者的角色并非是简单的陪伴学生阅读,而应是我们教师课前有精心的预设,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有“拓展延伸”的环节,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好时机。
“温故而知新”,读过的这本书留给学生一定的印象,回顾这本书意在“复习――提高”,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构建“相似知识”的过程,史蒂芬・霍金与海伦・凯勒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温习读过的书籍,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同时也是对这本读过的书的复习,并生成新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连贯性。教师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这样的读书交流让学生感到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这样的做法,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自己读书的关注者、同行者,这样学生才能变得主动读书,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四、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
我们做教师的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尤其是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有教材,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则不然。我们是指导者,指导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兴趣的过程,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在做法上,笔者以为可以将课外阅读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把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巩固、拓展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成果的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