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33: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法律知识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即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于2001年引入中国的创业培训项目。法律知识作为创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却是创业前作为一个准老板,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创业培训讲师在充分了解、熟悉相关法律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参加培训的人员去领会法律知识部分的要点,并在创业实践中有效的使用,以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一、现实中创业培训法律知识教学中的误区
(1)简单问题复杂化。SYB(创办你的企业)作为SIYB创业培训中的培训模块之一,就是告诉创业者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哪些问题,让创业者在未来创办企业前能对未来企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控。就法律知识部分而言,涉及到具体的法律问题,创业者可以向讲师或专业人员咨询、解决。教学中,要求创业培训讲师充分引导学员,让其去领会知识点,并对未来企业的有关法律部分内容做出决定。实际的创业培训教学中,部分讲师总以为多讲、深讲可以帮助学员更好的了解法律内容,将创业培训讲成了学历教育,结果实得其反,学员越听越糊涂。(2)“简单”问题简单化。个别讲师认为法律知识枯燥难懂,自己本身对法律知识也不太明白,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出现一个人讲,全体学员看教材听,整个教学部分死气沉沉,且不说与创业培训教学的宗旨相悖,就教学效果来说很不理想。
二、创业培训中法律教学方法有效使用思考
创业培训中法律知识部分教学中,讲师应该做到有效“引”,让学员“能去悟”,激发其积极主动性学习相关法律知识。(1)“引”。“引”就是“有效引导”。在创业培训法律知识教学中,讲师要根据成人学习功利性强的特点,教学设计时,开始由法律教学案例引导出相关的法律后果,吸引其去关注引起法律后果的成因,让其“自迫”去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2)“能去悟”。“能去悟”就是学员在明白“简单”的法律知识后,“自迫”去了解相关的法律内容,积极去思考法律的每一个规定对自己未来企业的影响,从而对未来企业作出判断,并做出合适的决定。“能去悟”的前提是让学员明白“简单”的法律知识哪些对自己未来企业有用,所谓的“简单”法律知识就是教材中与教学中引导学员了解到的、简单的、可能是其未来企业需要的法律知识。(3)“精”与“简”。“精”就是要求创业培训讲师对相关创办微小企业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做到“精通”。“简”就是要求创业培训讲师在法律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做到简明扼要,变讲解的角色为主持人的角色。创业培训中只有讲师做到对法律知识的“精”与教学中的“简”相结合,做好主持人,“引导”学员参与教学其中,才能促使学员“能去悟”,才能使教学取得一个好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以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进程,全面提高师生法律素质,紧密结合普法规划,以“弘扬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崇尚法律的观念,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学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广开教育渠道,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坚持课堂主渠道与法治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校与规范办学相结合,全面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普法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1、学校领导。根据学校特点,以学习《宪法》、《教育法》、《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治安管理条例》、《校长行为规范》及依法治校的有关文件为主要内容。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治校、依法决策、依法规范办学的能力和水平。
2、教师。以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为重点。通过集中培训,聘请专家讲座、学法考试等形式,提高教师法律素质及依法执教水平。
3、学生。以学习《宪法》、《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治安管理条例》、《中学生行为规范学校》等教育内容为重点。学校将
广泛开展以课堂教育、法制报告会、知识竞赛、文艺节目、模拟法庭、板报、校报、主题班会、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法制教育。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守法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开展法律法规知识讲座,通过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1999年3月15日,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诚然,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武器,在每个人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仅要遵纪守法,还要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初中阶段教学中,思想是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法律知识的渗透,发挥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功能。但是在实际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缺乏、法律知识教学不健全成为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难题。本文结合这些问题探讨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缺乏是一个比较普遍和常见的问题。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试化教育现象严重,影响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总结下来,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教师法律知识体系不健全。
对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笔者认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健全的法律知识,尤其对《法律基础知识》有系统的了解。但是,实际教学情况却是这样的:对于很多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而言,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法律知识培训和学习,很多教师的法律基础薄弱,连教师都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何谈在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呢?教师法律知识的空白,影响了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从而影响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全面发展。
2.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法制教育渗透。
当前,对于绝大部分学校而言,“升学率”依然是衡量学校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对于升学率的重视,不仅是学校,还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和家长的关注。因此,为了迎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很多学校在教学中将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面对日益激昂的素质教育呼声置若罔闻,教师只能将教学核心和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上,而对于所谓的全面发展,所谓的素质教育则一般视而不见。教师这种教学理念影响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并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教学内容狭隘,难以实施有效的法制教育。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运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网络暴力及各种消极信息盛行,影响了很多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应当强化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情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是放在课本内容上,教师根本不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和丰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难以实施有效的法制教育,从而影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全面发展。
二、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针对当前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以及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认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当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法制教育渗透,全面增长学生的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懂得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结下来,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渗透法制教育:
1.加强学习,夯实教师的法律基础知识。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需要了解的不过是法律一些常识和基础知识,教师不可能给学生讲解多么深奥的法律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水平。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校还应当强化对教师的培训,而法律知识培训应当是思想政治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教师法律基础知识的夯实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法律知识教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好习惯。
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好习惯。因为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最能约束他们日常行为习惯的,无非就是学校的校规校纪。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校规校纪都遵守不了,何谈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习惯,为法制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
3.结合时事热点渗透法制教育。
时事热点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相比较快速发展的社会而言,任何一门教材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对于思想政治这种需要关注时事热点的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时事热点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尤其一些颇有争议的话题,教师要结合法律常识在给学生讲解时事热点的过程中灌输法律知识,让学生用全面眼光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法律修养。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本教材,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在课堂中创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让学生自觉遵守课堂教学纪律,遵守班规班纪,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据1990年8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山东省青州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张猛在期末考试时做错了5道数学题。老师在放寒假时规定,考试每错一道数学题,假期中每天罚做100遍。因此,他每天要被罚做500遍,21天的假期,要被罚做1.05万遍,还要完成寒假作业。张猛没有完成作业,心中害怕,开学第一天便跳山崖自杀身亡了。无独有偶,相继发生的湖北教师刘某罚学生吃牛粪、四川教师蔡某罚学生吃塑料片、陕西教师崔某用锥针在学生脸部刺上“贼”字并涂上红墨水、新疆某子弟小学教师罚学生抄课文导致学生在家中用红领巾自杀、贵州教师罗某罚学生吃大便以及云南教师潘某罚学生吞下1000只活苍蝇等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因教师体罚学生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呈急剧上升的趋势,约占整个人身伤害事故的40%。一个个老师体罚学生的案例令人发指,但是只有那些给学生造成了重大伤害的案例才会被媒体关注,大量的案例因为没有造成明显的伤害而隐藏在冰川底下,我们应该尽快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教师体罚学生行为的原因
(一)体罚是教师心理学知识欠缺或者心理素质不佳的表现
首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明显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精力充沛,求新求异,渴望自强自立。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自以为是,固执狭隘,逞强好胜,缺乏必要的自我克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本应充分正视中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现象,不应对违纪的学生动辄大动干戈加以训斥,或“上纲上线’把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这是教师不懂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表现。教师应该认真冷静地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予学生的心理问题以相应的疏导或矫正。
其次,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富有慈爱之心这不仅是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对学生冷漠无情且缺乏人性的关怀和心理的沟通,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自由发展,极易形成师生双方心理上的隔阂与对立,容易导致教师产生体罚学生的畸形心态。
(二)体罚是教师法制观念淡薄的反映
由于体罚会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多重侵害,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教育法律、法规都明令禁止体罚学生。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平时不注意学习教育法律知识,在执教过程中常常淡化或漠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违法行使或,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用下,往往以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体罚。这些教师还认为,他们体罚学生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出于管理和爱护的需要,即使伤害了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好心办坏事”。由此看来,教师体罚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更多地被视为道德和纪律问题,甚至被视为教师的“小节”,不是侵权和违法的行为,这不能不说与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有关。
(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法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某些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在处理这些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时,往往从保护教师的角度考虑较多,没有充分意识到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并不平等,学生是弱者,其合法权益更需要得到保障,所以,对有关教师的处理偏轻、过轻,甚至个别犯有此类严重错误的教师在事后仍被评为先进分子,这样的处理不足以真正起到让犯了错误的老师深刻反省、悔过,使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一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只注重自身教学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却忽视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加强。
根除教师体罚学生行为的对策
(一)在师范院校开设《教育法学》课
《教育法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懂得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当掌握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规章,提高教育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观念。将师范院校中作为公共课开设的法学概论课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结合起来,强化师范生的基本法律意识。为了真正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师范院校必须对现行的法律公共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师范院校培养教育人才的特点,法律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应在使学生对法律体系的基本知识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工作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要求,重点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违法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的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可通过结合目前教师法律意识的讨论,旁听教育纠纷案件的开庭等方式,真正使师范生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知道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如何做。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法律素养
将法制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的提高,现在各地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普遍比较重视,但继续教育的内容安排往往注重教学业务,而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和对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有关教育、教师以及对青少年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出台,需要教师及时学习、领会法律的精神并化为工作中的自觉行动,而教师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或所学专业局限等因素,自己往往不能自觉进行法制学习,深刻领会法律精神,在继续教育学习中安排法制教育的内容,正可以弥补教师的这一缺憾,达到不断加强教师法律意识的目的”。
(三)综合院校学生或其他中国公民要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学习教育法律知识
无论是综合院校的学生还是其他中国公民,在教育法律知识方面都知之甚少,因此,综合院校的学生或有心从事教育事业的中国公民在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之前一定要学习教育法律知识,增强教育法律意识。
(四)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确保教师教育法律素养提高
在完善教育立法、提高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执法的监督,也就是要加强教育法的实施。而我国目前在中小学教师中出现的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有一些不是因为不懂法,而主要是教育法规的实施不力,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很普遍。健全对教育法规实施的监督制度、惩罚制度因此应加强各级人大对教育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活动对教育法律实施的检查、监督、评价、指导的作用。教育督导是教育行政过程的主要部分,也是教育行政的重要功能,它关系到整个教育行政系统的效能,它能加强提高教育行政领导与管理,保证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督导在现代各国的教育行政中受到相当的重视并占有重要地位,一些教育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系统、健全的教育督导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在推动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我国尚无独立的教育监督系统,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混合在一起,决策执行系统自己评价自己,常常报喜不报忧,最终导致决策与执行缺乏科学依据。所以根据我国的现状与国外经验,建立起与决策执行系统并行的相对独立的检查监督系统,这是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与效益,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法律落到实处。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内,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共同去努力解决。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素养,我国的教育事业才会蓬勃、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褚晓冬.浅析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缺失及补救措施[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了解更加深入,社会对法律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法学青年教师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想要为国家培养优秀法律人才,法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只有如此,教师的教育才贴近实际,也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青年法学教师普遍存在实践能力欠缺及实践与理论“两张皮”的问题,积极解决法学青年教师法律实践问题已经成为时下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参与法律实践的意义
首先,法律实践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法学青年教师的法律实践能力,有助于法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随着我国全民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法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相较以前有大幅度增长。然而,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市场反馈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素质严重背离市场需求,很多学生的知识能力根本无法达到检察院、法院等机构的实务能力需求。因此,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加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力度,调整法学教育的方向,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毕业之后才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其次,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参与法律实践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法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法律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解决纠纷,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因此,法律教育的目的是能够提高学生推理、诠释、辩证、探知法律的能力。青年教师的法律实践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法律实践驾驭能力,如果教育者能够切身体会司法实务的真正意义,那么他们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就更具有实务性,其实践能力才能快速、有效提高。
再次,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问题。法律实践能够帮助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完善其头脑中的法律体系,如此一来,教育者在落实法律教育时则可以有效地结合相关的实践内容,将抽象的法律理论与有趣的法律实践相联系,避免晦涩难懂概念的讲解,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育效率。
最后,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科研探索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我国高校法学青年教育者是深入钻研法律知识的科研人员,高品质的专业实践能够打破教育者脱离社会实际、闭门造车的不良格局。一旦教育者进入社会实践层面,那么他们的科研探索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将得到锻炼,所钻研的课题也将更贴近现实生活,他们所具备的社会价值也将更高。
二、高校法学青年教师法律实践现状分析
(1)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践能力和经验。传统教育在我国有上千年历史,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我国教育素来重理论、轻实践。正是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校法学青年教师有较高文凭,但却普遍缺乏相关的法律实践经历。具备高学术水平的青年教育者在毕业之后直接在高校任教,很多人甚至从未走出过校门参与实践,因此他们的法律实践经验往往都是纸上谈兵,很多人甚至连基本的社会常识都不具备。由于高校法学青年教师自身的法律知识不健全,因此他们很难培养出健全的法律人才,而这无疑会导致我国高校法学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会影响其良好就业。
(2)缺乏参与法律实践的热情,敷衍对待法律实践。由于法律实践工作以及教育工作与教育者的升职加薪等并不存在直接关联,因此,在一些法学青年教师的头脑中,他们更倾向于科学研究,而忽视教学和实践。为了晋升,很多法学青年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职称评定、中,整日忙于研究法学理论,他们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法律实践,法律实务能力始终难以有效提高,而这也成为他们难以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一大问题。
三、提升高校法学青年教师法律实践能力的措施
1.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各类司法实践
首先,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诉讼工作。就我国诉讼制度而言,已取得律师执业资格的高校法学青年教师有作为诉讼人或刑事辩护人参与诉讼工作的资质。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可以在闲余时间前往各类律师事务所担任兼职律师,深入各类案件的诉讼活动中。与其他律师执业人相比,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具备更为丰富的法律知识,他们能很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参与法院审判工作。我国人民陪审制度规定,只要是年满23周岁、品行良好的中国公民,都享有公民政治权利,可以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人民陪审员具备与审判员同等的权利和义务。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可以积极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争取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法律审判。一旦申请通过,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就可以深入法律审判工作第一线,更加清楚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以及相关的司法运作过程,这有助于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快速积累实践经验。
最后,高校法学青年教师还可以在司法机构挂职。早在2012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就提出了“双千计划”,鼓励优秀的法律人才和司法C构人员进行交流。现阶段我国高校也已经和当地的司法机构建立了一系列院校合作机制。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到司法机构挂职能够有效提高交流的质量,有益于丰富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但是,现阶段的法律交流格局还相对狭窄,我国的司法机关还应进一步拓展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够帮助高校法学青年教师更好地体验原生态法律。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措施,青年教师还可以介入当地的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或是到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担任咨询服务者。
2.加大实践培训力度,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在任职之前,所有的高校法学青年教师都已经接受过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端正教师的教育态度,然而并没有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内容。任职以后,高校法学青年教师鲜有机会再参与系统性的培训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也能明显感受到自身实践能力的不够。正因为有以上思想觉悟,很大一批高校法学青年教师是有迫切参与实践训练以提高自身法律实践能力的欲望的。然而就现阶段实际情况而言,高校方面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很好地为那些高校法学青年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导致高校法学青年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无门”。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该积极联系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机构,不断加大合作力度,为青年法学教师建立可以集中培训的基地或是实验室,制订科学的培项目,为青年法学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当然,国家的法律、政策、文件等都是结合社会实践而制定的,法律文件的修改或是相关政策的制定都需要优秀法律人士的参与,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高校法学青年教师参与上述活动,在帮助他们掌握法律运用技巧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法律应用能力。
3.善用各类渠道帮助青年教师积累实践经验
首先,加大与实务部门工作人员交流合作的力度。检察院、法院等机构内部的业务骨干熟知各类司法实务工作,他们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如果高校法学青年教师能够善用各种条件与上述业务骨干沟通互动,那么他们的法律实践经验也将得以丰富。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高校方面可以有意识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法官进课堂”等活动,邀请来自法院的优秀骨干人员来高校做专题报告,让他们为高校法学青年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条件允许,高校方面还可以聘请优秀的法律实务人员进入高校内部担任兼职人员,由他们承担法学青年教师的实践教育工作,帮助法学青年教师完善自身的法律知识结构。此外,高校方面应该加大与司法部门共建网络交流平台的力度,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为高校法学青年教师提供可以与司法部门精英交流的机会,帮助青年法学教师更好地倾听来自实务人员的观点和声音。
其次,高校方面应该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联系实务人员共建科研团队,努力使所研究的法学课题更贴近现实生活,在提高法学项目科学性的同时,提高法学项目研究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再次,鼓励法学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学资质。各类法律资格考试中都包含有复杂的、疑难的法律情境,不仅可以有效锻炼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法律知识运用能力,还可以有效锻炼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最后,高校法学青年教师还应该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善用各类媒体所报道的法律事件,思考相关案例,尝试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合理解决问题,在反思的同时拓宽自身的法律视野。
4.构建与法律实践配套的保障制度
导致高校法学青年教师“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高校可以将教师法律实践纳入职称评定、岗位竞选、津贴发放等考核项目中,不断提高法学青年教师对法律实践的重视度,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法律实践,提高自身的法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健全法律实践考核评估机制,让考核评估成为监督法学教师实践的有力武器,进而保证高校法学青年教师的实践质量,避免敷衍实践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法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法律实践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法学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优化青年教师的课程教育起到积极作用。在落实高校法学青年教师法律实践的过程中,青年教师要积极地走出校园,深入了解司法过程,深入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法律状况。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法学青年教师的授课能力才能有效提高,才能更好地帮助法学专业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我国的法学教育事业才能够长远、稳健发展。
培B高中生的法制道德观念 《新课标高中政治课程教育标准》中提出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高中教师身负的重要责任。高中政治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法律道德知识以及法律案例,是进行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的良好的资源,于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也就成为了培养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师应当在政治课堂中渗透法律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是培养高中生法制道德素养的基础。法律意识是指一个人心中对关于法律制度的了解,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以及其心中的法律心理。横向看来,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的心理,法律的观念,法律的相关思想等,而纵向看来,法律意识包括一个人对于法律的认知,关于法律的信仰以及进行的法律实践。所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现代教育课堂的现实为基础,一步步的实现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在现代化的整治课堂中,教师要关注法律的使用价值到底是什么,而不是按照传统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味的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法律能力培养,把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仅仅当做“法律知识”进行传授。
在现代化的政治课堂中,教师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所,每一个交谈,都可能面临着法律问题,出现法律现象,人们在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可能就会引起严重的法律后果,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使学生的话语能够法治化、严谨化。接着就是在政治教学课堂中渗透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养成法律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普法教育也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政治教师应当在充分利用政治课堂,实现对学生法律思想的渗透,为学生进行法制启蒙,奠定学生养成法律观念的基础,使学生能够通过政治教学课堂知法、守法、用法,成为一个有素养的良好公民。
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
要想实现政治课堂中对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首先教师自身要能够有良好的法律观念,懂得法治知识,能够在课堂教育中成为学生的榜样和优秀的引导者。传统的政治教育课堂中,学校往往更重视教师对于学生成绩提高的影响,而大大忽视了教师的法制素养,导致大部分教师的法制素养并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教材解读。所以,在现代化的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法律素养也是培养学生养成法治素养的重要方面。其中,教师应当掌握的最基础的法律――《宪法》,在提高宪法素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高屋建瓴,才能够提高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实现在政治课堂中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对于教师法治素养的提升,教师要掌握的法律除了《宪法》外,至少还应当包括《行政法》,《国际法》,《经济法》,只有教师掌握的法律知识足够全面,法律素养能力足够高深,教师才能够正确的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 给学生正确的法律指引方向。对于教师法律素养的提升,学校的相关方面应当提起高度的重视,按照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应当定期给教师进行专业的法律素养培训, 定期进行教师的法律知识考核,提高教师对于法律的重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主动的去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以教师为榜样,能够向教师学习,积极的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三、精心渗透课堂教学的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89-02
素养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1]。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不仅包括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还应包含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知识是培植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能力是落实法律素养的核心,法律信仰是奠定法律素养的灵魂。”[2]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呈现出割裂性、短暂性和分散性,应根据协同管理的相关理论,落实多方主体的教育责任,形成多部门协同教育机制。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现状
(一)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以传授法律知识为主,进行法律素养培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总学时为48学时,用于法律部分讲授的课时一般不超过24学时。由于课堂学时限制,任课教师对法律知识的讲述只能点到为止,难以展开;有的任课教师因为自身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只能略讲甚至不讲。在有限的课堂讲授环节中,学生获得的法律基本知识不够完备,难以形成对法律体系的全面认知和深入理解。
(二)法律类通识选修课程体系不完备
通识选修课是非法学专业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全校性通识教育公选课体系中,法律类课程开设的比例十分有限。很多课程是由法学专业教师在工作量未完成的情况下开设的选修课,开课自由度较大,讲授体系较为随意,没有形成持久稳定的法律类通识选修课程体系。
(三)专业教育与法律素养培育割裂
一方面,在专业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自身未经过法律知识培训,对法律了解不够深入,不能够在专业教育同时穿插讲解法律知识;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专业课学时,很多专业培养方案将法律类课程设定为专业选修课或者干脆直接删除。很多专业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律类课程仅有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缺少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系统培育。
(四)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机会较少
在学生社团中,“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是为数不多的以大学生法律实践为目的的社团。在进行成员招募时,此类社团仅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社团成员专业构成较为单一。这就使得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参与法律社团活动、进行法律实践的机会较少,大学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不能够运用到法律实践中,形成法律知识与社会实践相分离的情况。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协同培育的意义
协同理论是管理学系统科学中的术语,也称“协同学”或者“协和学”。协同理论创始人哈肯认为,所谓协同,就是为了实现系统整体目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与关联,最终形成1+1>2的整体放大效应[3]。教育部于2012年形成了以任务为牵引的协同管理理念,将协同管理理念和高校实践结合在一起,发掘了该理论的应用可行性。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协同培育是基于高校各职能部门的优势而采取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系统化培育方式,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目标具有一致性
协同就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协调各相关子系统,将子系统无规则的独立运动整合为有序的关联运动的过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服务目标。虽然现阶段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呈现出分散化、无序化的状态,但是各个部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服务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具有协同管理的良好基础。
(二)各职能部门具有协同培育的沟通基础
大学生法律素养协同培育的重心是培育流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各高校应从顶层设计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将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当作各职能部门的共同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宣传部门应根据自身职责和优势,制定适合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工作内容。根据部门职责在保持目标一致性、教育整体性的基础上,各部门可以分模块、分内容操作,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落实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任务。
(三)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协同培育需要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法学专业教师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环境下,三者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他们服务对象却是相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的教学资源网络,可以供辅导员和法学专业教师借鉴;同样,法学专业教师搜集的案例和视频等资料,也可以提供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于课堂教学;而辅导员可以随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法律实践进程。学校如果能够以教务部门为主导,提供一个公共教学资源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信息协同的效果。
三、大学生法律素养协同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先导,整合法律教育师资力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对很多专业的学生而言,也是唯一一门与法律相关的必修课)。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有效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环节,对法律部分的知识进行系统提炼,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但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大多是哲学、史学背景者,具有法学专业背景者不多。很多任课教师法律功底较弱,讲解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与法学院协调,邀请部分法学专业教师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学校可以安排给法学专业教师讲授,以加强法律部分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法律内容的印象。
(二)健全法律类选修课体系,注重隐性教育平台建设
专业培育方案的课程设置总学时有限,若将法律类课程强行加入各个专业培养方案中,是不切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协同法学专业教师、纪委、学工部门,以开设稳定性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一定数目的法律类课程供非法学专业学生选择。学校需要从政策层面对法律类通识教育公选课体系建设进行制度保障,例如,制定法学类公选课的开课条件和考核办法,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工作量补贴;鼓励法学专业教师长期开设稳定性选修课,在工作量考核和教学改革项目评选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等。在大学生生活的公共空间中,各类宣传活动、微博、微信平台的信息均可以成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有效途径。“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课程设置有限,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隐性教育使大学生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识不单单只出现在课堂中,而是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特别是大学生主要生活和学习的校园中。”[4]学校应协同法学专业、学工处、宣传部、纪委等部门,将生活中的案例制作成形式多样的宣传画、文化长廊、微视频、微电影等,投放到大学生网络空间中,做到大学生法律素养与媒介素养提升的共赢。
(三)加强教师培训,达到专业教育与法律素养培育同步
针对专业教师法律知识缺失的情况,学校应对教师提供必要的法律知识培训,鼓励教师学法、知法、用法。学校可以聘请当地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普及,结合专业方向为教师举办法律专题讲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师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意识,可以制订学习计划和把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广大教师的必修课程和常设课程,并经常进行考核,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5]在鼓励教师进行法律学习的同时,相关专业负责人应引导教师将法律知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法律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环节。例如在广播电视学专业“传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网络谣言的传播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将《民法》中的侵权责任、《刑法》中“谣言入刑”等相关内容渗透到讲课过程中。这样讲解,学生既掌握了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又通过案例了解了实践知识,提高了法律意识。
(四)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搭建法律实践平台
大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校园增添了别样的光彩,但是这些社团活动个性明显,整体性和系统性较差。若能够以某个法律问题为主题,引导各个社团以自己的形式展开普法活动,必将大大提升法律宣传的受众面。校团委应协同各社团组织引导法学专业学生发挥辐射和带头作用,吸纳非法学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等普法社团;各学院应协同安排,组织非法学专业学生观摩法庭审判,增加非法学专业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途径。
学校各部门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所承担的教育任务亦有所不同。协同的过程就是高校各职能部门育人功能的整合过程。在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过程中,学校纪律检查委员会可以为大学生开设关于反腐廉政的讲座,引导大学生对职业犯罪保持警惕;学工处应及时通报在校大学生犯罪的相关案例,引导大学生知法守法;保卫处应为大学生开展人身安全教育和生活防范的讲座;教务处应对大学生违纪事例进行通报,引导大学生对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引以为戒;宣传部可以制作普法宣传的微视频,建立普法教育资源库。只有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形成法律素养的协同培育模式,才能真正发挥高校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力量,完成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素养.百度百科[EB/OL].[2014-12-20].http://baike.
/link?url=w1ykZX-85Xl8w2k0YP_Y-f31j2-
EVvZoa2RDG1d1RjUOQpI8AjolBZLjxZzdWzOs3iWIq89tt-
EvPBYzP1NTg_Ga.
[2]许平.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以加强高校校园文
化建设为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
2007,(5).
[4]周儒.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J].黑龙江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法制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法制教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略;副组长:略;成员:略。
三、主要工作
1、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布衣主法制理论,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当真学习关于法律方面的法规条例,尤其是与教育事业发展和广巨匠生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进步依法治理、依法决议计划的水平和能力.学习宣传"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主要特征的深刻内涵,加强遵法遵纪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司法途径教育等,培养和强化法律权势巨子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组织教师当真学习与教师权益相关的法律知识,认识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遵法和用法的自觉性;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法制意识的再教育,确保"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2、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要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紧密结合依法治教建设,进步广巨匠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引导广巨匠生自觉学法、用法、遵法,争做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3、结合实际铺排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要加强法制副校长、家长法制学校、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充分施展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作用.要把法制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中.在"五五"普法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学习《宪法》、《教师法》、《保密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增强教师依法履行职责的意识;当真组织教师学习《合同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步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申请专利等流动时的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正当权益.鼎力加强师德建设,提倡教师通过上行下效,带动学生自觉学法、遵法,不断进步育人水平.
4、加强法制教育宣传载体和阵地建设.要加强法制教育宣传的载体和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小广播、黑板报、橱窗以及组织文艺宣传等形式,寓教于乐,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流动.在普法过程及教授教养过程中,铺排相应的法律知识教育内容.通过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法制讲座、组织普法文艺演出、法制辨论赛等,做好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学校要在校园网上开辟学法专栏,引导青少年网上学法.要积极推动社会普法工作.学校要积极组织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等流动,鼓励全校教师、学生加入法制宣传志愿者步队,面向社会,积极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要利用好纪念日、宣传周、宣传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流动,当真组织好"五五"普法第二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流动.
5、健全组织机构,明
确工作职责.进一步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各级部要切实承担起详细组织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职责,施展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法制宣传教育的职能作用.逐步建立完善各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估、监视激励等机制.
四、步骤和方法
(一)实施步骤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宣传启动阶段时间:
主要任务:(1)从实际出发制定大原小学本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实施方案.(2)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做好普法宣传发动工作,广泛深入宣传普法教育的意义.动员广巨匠生积极参加"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流动,鼎力营造良好的流动氛围.(3)加强骨干气力的培训.
2、全面实施阶段时间:
主要任务:深入学习《教师法》、《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重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保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主要学习《合同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全体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法律水平,在学习法律法规的同时,有选择的进行法学基础理论学习,进步全体教师和学生的法学理论水平.
3、总结考核验收阶段时间:
主要任务:学校将按照本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及"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尺度逐项对照,进行自检自查,进一步查漏补缺.同时,学校将组织"五五"普法验收考试,并作为评先选优的依据.
(二)工作方法:"五五"普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紧密亲密联系工作和出产的需要,采取分类指导和多种形式并举的方式进行.
1、联系实际、狠抓落实.各级部要紧密亲密联系工作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即要兼顾全面,又要凸起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形式主义,保证"五五"普法教育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任务落到实处.
成立了由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为常务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班主任及政治教师为组员的普法领导小组,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协调工作。我校通过为学生建立“从小学法律,长大成栋梁”的法律学习环境,为学生家长建立校内家长学校实现双管齐下作好家长的法律及相关培训工作,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和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水平;积极为孩子们创造假期环境,在假期为孩子们提供开阔视野,影响行为构建活动;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创设了家庭、自然村、学校三联动的良好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为孩子们创造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学习法律的环境。
二、强化建设意识,狠抓措施落实。
学校现有学生388名,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法律、在家宣传法律,学生家长在家长学校学习法律、在家与孩子一起探讨法律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法律知识一进家长学校,二进学生课程课表,家长学习《学好法律、做好家长》的学习资料,学生学《法治教育读本》,
做到教师、教案、课时三到位,在全校师生和家长中进行了普法教育。
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格式周工作总结范文月工作总结范文季度工作总结范...教师年终工作总...三、认真落实“六五”普法任务、对象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活动。
调查显示,68.35%的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般了解,只有1427%的学生对宪法非常了解;当问到“假如你的家人或亲属触犯了法律,你会采取什么态度”时,89.27%的学生选了劝其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85.30%的学生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找政府相关部门解决;80.69%的学生从未浏览过非法网站;63.09%的学生过马路遇到红灯时,会等待绿灯亮后再通过。这表明,当前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具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观念,大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也懂得基本的守法要求。
但是,有17.38%的学生对我国宪法知识不了解;仍有17.02%的学生不希望举办法律方面的宣传,或者法律知识的培训,或表示无所谓;5.79%的同学在家人或亲属触犯了法律时,竟然选择帮助隐藏;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6.22%的学生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和侵害者争吵,进行报复,还有8.48%的学生表示会忍耐;当过马路遇到红灯时,3.97%的学生会闯红灯,32.94%的学生选择看情况而定。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的权利意识有所增强,但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和法治意识的淡薄将给他们今后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二、对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建议与对策
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的法治意识现状,笔者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理念,完善校规校纪。
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法为准,依法治校”的治校理念,把依法治校上升到能否办好学的高度去认识。为了真正把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学校要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的《普法实施方案》《依法治校工作计划》《学生奖惩条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增强校规校纪的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形成法治教育合力。
(1)以“法律进学校”为主题,做好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学校要定期制作宣传标语、展板、橱窗,组织学生开展“自觉学法守法,争做文明学生”的签名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学校信息期刊、校园广播站等阵地,营造“法律进学校”氛围,使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刻刻都能感受法律的威严,让法治意识在学生头脑里生根发芽。
(2)积极优化法治育人环境,营造法治教育氛围。学校一要有计划地邀请法院、司法局、律师事务所、派出所等公安司法工作者到学校进行法治讲座,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二要积极争取执法机关和社区的配合,对学生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三要主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3.教要提高法治素养,坚持依法施教。
对教师进行法治教育是提升教师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执教的关键环节。教师〖HJ2.45mm〗只有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的一代接班人。
教师要坚持依法施教,严格依法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既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和典型案例,以提高对依法施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又要自觉依据教育法规,不断反思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学校要完善依法施教的监督机制,建立学生评教、家长评教制度,完善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依法施教的监督机制,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依法施教的观念,从而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4.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立足课堂,提高法治教育的渗透性。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教材、教师、课时“三保证”,确保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共青团活动及班会时间,开展“我是小法官,我是小律师”演讲比赛、“法律课堂”等活动,也可举办青少年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这种教育方式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使同学们既学到了法律知识,又增强了法治意识。
5.发挥家庭法治教育作用,提高家长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