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活动模板(10篇)

时间:2023-10-07 15:19: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地理学科活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

篇1

在以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所习得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取的。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情况掌握其所对应的地理样貌和地理知识,此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一些好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完成所有理论地理知识的积累并掌握。就应试教育而言,这本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着无法让阅历尚浅的学生们领略到真正的地理人文学科的自身魅力。

尽管就目前而言,现代的科技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手段中获取到实际的地理样貌,但是因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切身深入到自然中去领略实际的地理样貌,还是或多或少有种纸上谈兵的论调。换种说法,这种教学活动是无法代替学生实际深入到自然中领略地理样貌所带来的收获的。针对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来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进而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宽阔的地理学科学习的空间。例如,在课外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通过成立小组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地理探索活动。比如对当地的经纬度进行测量,观察太阳运行时的高度位置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好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中领略到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二、结合家乡优势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怀

地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入手,引导他们发现地理活动所蕴含的意义。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周围的家乡拥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环境中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当地的环境再传播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问题和地质结构、湿度温度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调查中,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对家乡区域的理解。不但学到了地理知识,了解了家乡地理人文,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地理人文的热爱。

篇2

地理作为一门趣味性极强的学科,既关乎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兼备着极强的实用性,因此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细致的研究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基于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研究和现代教育思想两方面的指导,我们极易发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推进非常重要。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概况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中,我们注重强调的是学习的实用性能,涉及了多种知识内容,包括教学景观、气候知识、自然天象等,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用一些极具趣味性的视图式教学,能够对教学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应用直观图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

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通过一些相关的挂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尽管这一方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所应用到的挂图数量显然不能满足整个地理课程环节的需求,这一弊端对教学活动的效率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有很多教师力求完美,会应用相关知识对挂图进行绘制,然而有些自我绘制的挂图并没有非常高的质量。因此,从现阶段来看,积极完善挂图的质量和数量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有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较为死板,并不能真正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地理教学中来,这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

1.落实地理教学的活动化

高中生学习地理是不同于初中生的,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强,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只要将知识点渗透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安排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地理的教学时间确实比较紧张,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进行地理活动的组织还会浪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这些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展开的。基于一系列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地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误区,致使新课程的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成为形式主义,并没有发挥实效,这样一来,就凸显了将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落实的意义所在。具体落实时,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尽管按照课本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安排会费时费力,但还是应进行一定的活动组织,真正地落实教学活动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完善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

2.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

在当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对什么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视会学和乐学,这不仅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充满乐趣,还在更大程度上呈现出情趣,这自然而然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中地理这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贴合了我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应用幽默的语言来催化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显得非常合理。教学语言的幽默化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中还是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派上用场,使学生在轻松友善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会积累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这一教学活动的研究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展开很有必要。对于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借用语音相近的词汇,然后构成比较特别的地理语意,进而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目的,例如“富士山近期很想喷发”,实际意义是指富士山这一活火山在近期出现了喷发的迹象;还可以利用语言规范、社会习惯等常规认识与当前说话的事实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效果,例如“我们知道了天高地厚”,实际意义是指我们了解了大气层的厚度以及地球的直径,学生就能在这种幽默化的语言中学习到非常多的高中地理知识。

3.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

在高中地理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实质上是使地理教学活动尽可能落到实处,收到实际的教学实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进行备课时需要注重活动教学的准备。一方面要将相关的新课程中的地理教学内容充分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去,一般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如分析思考或是讨论交流等,同时这些内容还与实际的课堂内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才可能在实际的课堂中实现教学化;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课堂中,要对自主性的活动加以重视,更为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简而言之,即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实践教学化,要切实地对其进行指导,指导的内容要紧密地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一部分活动针对的是教材中的重点或是难点的理解,一部分针对的是学生自主寻求思考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具备教学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发挥。

4.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化

一名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地理教育教学观念,进而才能起到引导和带领的榜样作用。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之前,应该通过实际的例子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其认识到地理知识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不是让我们以应付最终的地理考试为目的的,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能够掌握一种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可以应用到情感的迁移性,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例如眼神或是动作,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还要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有趣的题材,能够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转化成吸引人眼球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研究不单旨在传授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深层次的内容是期望其能达到鼓励、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教学活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教师新颖而又独特的教学活动,这样使得每一个高中生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进去,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渐渐形成一种教育与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将地理知识渗透融合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二、培养学生地理技能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在活动教学中得到培养,在高中教材课后“地理活动”题中,有些要求学生自己绘制图形、通过地图来辨识地区等,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特别是关于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学好地理的基础,它所表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其中的含义,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举例来说人教版必修一中有些活动题,“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热力环流的实验,河流堆积地貌的演示”等,都需要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在课堂上亲身体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

在地理活动中,还有一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地理观察能力,这就是――户外活动。它是在课堂以外进行社会调查或者野外考察,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如对河流侵蚀的认识,可以把学生带到有河流的地方,近距离观察河流一侧的堆积,另一侧的侵蚀,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解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由此我们得出地理学习要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一个恰当的平台,加上教师的细心教导,学生主动的考察,“把地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为直接的实践经验,这样‘地理活动’也就达到了培养观察能力这一目标”。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4

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地理的基础知识,正确地看待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地理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增强课堂的活力,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加强师生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课堂中讲什么、怎么讲等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这种课堂既生硬又死板,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很多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师生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中,使高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在师生合作中,学生和老师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中,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天气与气候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开始讲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描述一下本地区的气候情况。学生一开始可能不知道怎么说,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比如:该地区下雨一般是集中在哪些月份。学生通过回顾和想象,能够说出一些基本的特征。在讲解天气时,教师可以在谈话导入中,引入教学内容。比如: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有的学生会说,天气很凉爽。这种回答只是学生对天气的一个感觉,教师可以继续问道:为什么大家会感到很凉爽?学生就会回答到:因为下雨了。学生说出雨,与将要学习的地理新知接近了。进而教师可以追问到:为什么会下雨?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是比较有好奇心的,通过教师一个个引导性的提问,最终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到了新知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地产生了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二、知识融于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地理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富有魅力的高中地理课堂,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为此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积累和记载下来,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中分享给学生。把地理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学生能够透过理论知识看到实际的地理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利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和说明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学生也会对地理这门学科更加的感兴趣,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积极、主动地观察地理现象。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白天和黑夜来与理论结合起来。日出代表了白天的到来,日落又代表了黑夜的到来。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可能没有人去特意地关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在地理课中,教师可以将这种现象跟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一天中的白天和黑夜循环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一年的365天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学生会有疑问: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有什么区别。此时,教师就需要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将地球自转的概念再重述一遍(地球的自转是围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3小时56分,所以我们的一天是24小时。而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进行的周期性的运动,这个周期大约是365天,这就是一年365天的由来)。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讲解,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掌握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在地理学中,还有很多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解的知识,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应用,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合理利用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5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指导

    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相当重视活动课程,他们试图通过儿童的“自主活动”寻求儿童的教育与自然法则之间存在的某种平衡关系。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提出的“回归自然”、“适应自然”’和“教育的自然适应性”等教育主张是选择和组织活动课程内容的直接依据。19世纪末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学派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课程,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STS思想成为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简称。在这种背景下,活动课理论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重视学生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合理的积极的部分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二、活动课程内容设计

    (一)活动主题选择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中学地理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应结合中学生的特点,给予明确的政治方向,辨证的思想方法。这是思想性的要求。同时,中学地理活动课程是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来获取知识,增加才干,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无疑要求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遵循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科学的世界观,建立科学观。因此中学地理活动课程中的主题、内容要有科学性。

    2、贴近学生生活原则

    日常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发展的作用中不会亚于学科知识。尊重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努力把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这是该课程的重要任务。活动内容应建立在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而不是空泛的、脱离他们的认识水平的理论基础上。要注意选择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青少年需要并乐于学习的地理内容。

    3、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原则

    主题要切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的观察与实践,厚积薄发。如在学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知识内容时,让学生以小组分工协作,堆塑褶皱山和断层山,并分析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影响,使他们一方面能对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我国多地震、多火山等地质灾害产生忧患意识和抗灾减灾精神。

    在选择主题时,还要考虑题目的层次性,便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至深分析问题,抓住事物本质,形成思维导向,以利于思维发展的循序渐进,融会贯通,逐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课程目标原则

    中学地理活动课程离不开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活动。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活动,难有大的成就; 目标不清的活动是游离徘徊的活动,成就也不会突出。中学地理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知识教育活动、人文地理知识教育活动、地理科技活动三大类。可以通过动手制作、游戏娱乐、观察观测、参观调查、视听阅读、竞赛演讲、实验操作、规划设计、论文写作、旅游探“险”等方面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即在教学目标中把内容和行为两方面结合起来,使教学最后达到目标。前面陈述的是活动内容,后面陈述的是学生行为的目标。这种陈述方法符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掌握的“内容——行为”的两维原则,也说明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具体地体现教学目标。

    三、活动教学原则

    1、活动开展原则: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在积极指导,掌握全局的前提下,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法,编排活动主题,控制活动时间,撰写活动报告等等。尽量避免模式化和公众化,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从而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活动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综合活动的能力。

    另一方面,活动教学,一是活,二是动。活就是地理活动的气氛活跃,丝毫没有压抑感,可以是讨论、辩论、观察和观测、参观访问和调查、上网查找资料等等。另外,地理活动教学中学习的知识是活的,方法也是活的。动就是地理课外活动一般都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如学生需要动口动手,并根据活动的需要经常性地调整活动的方法和内容,同时对于一些爱动、好表现自己的学生决不泼冷水,而是引导他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为活动教学过程中的主力军。

    2、学会倾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和科学验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意识。

    4、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利用课堂、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既不耽误学生其他功课的学习,同时又能让这段时间体现学习价值。

    5、外出活动时注意交通安全和纪律、秩序的维护,保持良好的形象。

    四、活动教学设计处理

    对于地理活动教学的可行性实施,这点更为重要,事实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教材和教学实际,以根据课时、教学的安排,把活动题的教学安排在不同的时段。真正把活动教学贯穿到整个地理教学的工程中,努力建设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及可利用的资源,创建一个美好的教学环境和一个安全、轻松、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活动的乐趣,掌握地理活动的能力。

    (一)课前进行

    学习语文都有课前预习生字词的习惯,这是从小学开始语文就教我们的,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有同会在课前预习地理,其实任何课目都要预习。我曾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在教的《雷雨》前,他挑了几个同学来排这场戏,周一上课时,老师让他们到台上去表演,几位同学都很投入(大段的台词都能记的),效果非常好,到现在我还记的那场在教室里的戏,还有他们的有些台词和表情,全班同学的笑声。地理课其实也可以通过一些如朗诵、相声、小品、话剧等形式来反映地理事物或者问题,特别是小品和话剧表现力丰富,语言、动作有渲染力。如用到课堂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叫几个学生提前排练一段有关《大气污染》的戏,编剧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加以指导,效果肯定很好。

    (二)做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1、启发式教学中提出的问题

    有了情感投入,就可以创造情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改变以往学生对活动题的忽视,把活动题的教学溶入到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解决活动题,同时有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就把活动题作为问题,引出,带领大家进入精彩的思维世界。

    2、推动课堂的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57-02

面对新课改的执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提供了明确的教育改革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如何在全日制的现代化教育中,满足对新课标教育层次的相关规范化认证研究,可通过对相关规定方面的有效建设,促进对观念上的深入。而为保证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全面掌握,新课标中就有明确规定。而新课标在针对全国各地的不同版本中,所规定的教材与旧版教材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其中就针对构建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探究性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实际的改革推进过程中,就为地理材料的活动版块以及所提出的巨大推动等,产生了极大影响。下面针对我国在新课改中地理知识的“活动”栏目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一、“活动”栏目教学的理论

就我国地理教学中“活动”教学栏目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一类的课程改革中,对于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自由思想来看,秉承了我国优秀的思想传统“知行合一”的道德思想教育,与此同时,近代的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在这一类教学方式的应用上,也针对其不断发展而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了更好的诠释。

其中对于相互作用的体系关联,可以从单一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而对于交互作用下所展现出来的学生学习问题,需要集思广益,确保对学习广泛度的关注,并以相关的思想潮流来决定对基本信息的影响分析。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思想情况,可结合现有的“活动”栏目教学情况来进行综合教学,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栏目应用价值

依据现有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形式来看,其中对语文系统和相关阅读材料和活动方面的应用,就占据了非课题的两大栏目。其中活动栏目对教材的整体比重,都有极大的影响,只有确保湘教版地理教材在相关活动中的设计,其页面比例,进五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活动项目的重要性问题,可结合活动栏目在教材载体以及其中所大量存在的学习主题依据等,可根据教师与相关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调动理论等,进行创意性场景设计,并以此来确保对主旋律知识体系上的合理执行。

三、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地理的“活动”栏目教学设计

首先,其类型的多样性,激发了对学生以及学习兴趣等多个层次上的分类依据,而对于活动的划分以及多类型活动栏目上的调节应用,也同样给了人一个全新的课文体验方式,其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人在枯燥的课堂上,都添加了优良的色彩,为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改善的课程性。对于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传递信息,和所导致的教学效果等,都能够依据人教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相应的分析。而对于不同民族中所存在的风俗差异等方面问题,通过教师应用活动版块与PPT课堂的结合,也能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解上的差错,进而确保其学习的有效性。在进行课堂的民族文化特色教学,可更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并督促在能力方面的全面开展。

其次,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课堂现在的形式来说,教师对考试的方式了解程度,以及这一方式所存在的地理课程问题等,都将成为影响其基本学习运行的根本所在。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堂中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学习检测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知识体系认知等,都可以根据现在的教学体验和应用的类型进行知识点上的总结分析。而对于实际教学中,学生以及教师在讲授中所体现出来的诸多教学效果等,可依据固定的所学知识点,进行技艺强化,分析学习的效率。

然后,在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方面,对于学生在能力地理思维方面的培养问题,可结合学生在不同的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学科上的思考分析,即可结合地理的视角来看待现有的学生问题。而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其后续的能力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成长等,也都能够给予更多的学习帮助。

最后,在教育行为上,通过活动栏目的执行,教师可以从课堂的指导上,来督促学生对相关实践活动上的个人能力培养,其作用,就可以培养学生在多个方面上的全面能力提升,而@个过程对学生的指标任务的完成度等,也都能满足对教师在引导思维上的执行。对于基本的教师指导,以及所形成的教学形式表达问题,其活动的实际使用栏目,也可以更好的拓展学生在知识体系方向上的个人能力成长。

四、结语

针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活动”栏目教学,即实现了全新的人性化教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满足了对知识点的认知深度的不足。对于组织学生的情景激发形式来说,湘教版中的活动栏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基本的活动课程需求,并密切结合课程教学具体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显著提高高中物理活动栏目教学质量。

篇7

二、由图到形

学生分组后,按照指定的组图,在沙坑内堆砌相对应的地形模型。这下子学生活动起来了。你说此,我说彼,高度如何控制,怎样做到很精确?到底表示的是盆地还是山地,小组内研讨、协作,完成地形图的堆砌。然后小组互换图,给人家打打分,评价一下,甚至是小小地修缮一下,课堂氛围甚是融洽。一系列的活动,令学生更感兴趣的还是他们自己摸索着堆砌地形模型,并对自己或他人做的模型进行评价。还要思考怎样做到很精致。学生的思维放飞了,想的自然就多,说的也就更多。那么,学了这么多知识,还实践了一把,学了这些有什么用呢?等高线图最大的难点在于识图和实际应用。那么,现在这个等高线图到底与实际有哪些联系呢?对我们而言,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所以具体的知识还需要升华。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地形图到底有些什么用呢?这个时候需要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思考了。比如说第二小组堆的实际图形很容易看出有一“口袋形”的地形。这时我就适时提问: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利用这样的地形修建水库,会在哪个地方修大坝?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修建大坝或水库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呢?为什么?你能举个你知道的例子吗?老师一连串探究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讨论完了,会在图上进行标注吗?标注的对不对呢?再次完成由形到图的转化。当然,课堂上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等高线应用问题解决,但通过实际形与图的结合,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等高线图,并能扩大到等值线图的思考,为以后等值线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也正是通过这种反复地训练,使学生对等高线图的认识得到质的提高。

篇8

自主学习的概念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主要从几个维度进行界定,其中在国外影响较大的齐莫曼教授提出的自主学习的研究,见表1-1。

表1-1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帮助下,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自主学习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思维、质疑,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最终学会发展的目的。自主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真正体现了学习的实质。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所以,在高一年级2个班级的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就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这两个班在两个学期期末考试都取得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优秀率达30%以上,合格率达90%以上。下面就如何对学生实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个人浅见。

一、情感投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成就大小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意志、志向、毅力等创制性人格因素,这些因素将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烈、唤醒、鼓舞。”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在实践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一)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给学生以一种信任的心理定势。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议论,能放开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也和他人一样的有地位、一样的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和情感结合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学习的成功,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佳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二、问题导学,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不会质疑,就不会有思考、不会有研究探索。强化问题意识与弘扬质疑精神是成功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教学的切入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段话,令人深思,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答,而提问的权利大多是教师,这就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应从学“问”开始,而不是学“答”。学“问”应直面“原始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上,教学时不要作太多的铺垫,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教材,自己去寻找关于地理问题的切入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求知的需要,是创新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地理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我一年来坚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原则。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老师设计的练习题。这种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的方式,其实是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从而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注重实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篇9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不足

(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主的,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大,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高中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例如地理课本中的地球运动、洋流方向、大气分层以及山河湖泊的分布等知识都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虽然他们刚开始会解释得头头是道,但是时间长了,知识越多就越混乱,学生由于无法理解,就会学得很难,甚至会感到厌烦,失去最初的兴趣。

(二)条件不足,缺乏创新

由于资金问题或是学校内部其他问题导致学校的实践设施不是很完善,学生没有实践场地和器材,限制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地理是一门与大自然挂钩的学科,校园内部条件不足,教师可以从自然界取材,但是一些教师较为古板,缺乏创新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一)以教材为依托,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外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课本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科要求安排实践标题和实验内容,而且实践必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实践活动脱离了教材,那么实践的内容将会与学生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相脱离,这样虽然能让学生感兴趣,但是不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与考核内容不符。所以教师必须要让实践活动与地理教材相联系,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完善校园设施

当前教育事业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高中地理科目,虽然地理是一门文科,但是从内容理解的角度又偏向理科,需要理解,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安全,大多数实践活动会选择在学校内部进行,所以学校需要准备相应的场地并要完善实践设施。

(三)勇于创新,与自然、社会相结合

高中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包括对自然各个领域的乡土风貌地域知识的研究。教师可以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就地取材,调查周边环境,探讨学习,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了解到自然,学习到地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时候,学生需要知道地球经纬度,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学习有关地球表面的一切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脑海里首先要有一个地球的大致轮廓,才能对地球表面进行研究。但是很多学生是很难想象出来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地球仪辅助教学,还可以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去博物馆参观或是科学体验馆体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研究解决课堂上没有理解的问题。又如,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需要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生长的家乡做研究,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地域。把实践课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去完成,让他们自己对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行观察,然后把小组每位成员的成果整合,集体探讨出地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加强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在每次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先了解每位同学的想法,找到他们学习中的难点,根据学生特点去设置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去观察、去探讨,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在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10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者,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一线教师应深刻懂得: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

一、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是采用一定的活动,开展和参与地理课教学。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背书学习;需要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称得上高中地理课教学活动。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特点如下:

1.目的性。活动教学服从于高中地理课教学目标,一定教育教学内容规定和制约着活动形式、规模及时空。每一次或每一项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和反馈评价,都与相关联的学习内容相呼应和相匹配。

2.参与性。活动教学在一定时间里给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空间,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活动向每位学生开放,全员参与,体现教育公平;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是活动教学本质的要求。

3.实践性。活动教学即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地理课活动教学不完全等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尽管它可能产生一定的生产力,但衡量标准是精神方面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否得到或多或少的提高。

二、活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内容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划分,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据学科教学内容划分,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课活动形式分课内、课外,主要有以下多种。

1.课堂内活动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如图片、漫画、背景材料、社会热点话题、名人名言、名片名段欣赏等),并根据情境设置创造性地设计出进行探究的问题。

(2)主题辩论。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定某一辩题,由学生组合成正方、反方、评价方、观众方等,开展辩论,要求恰当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精神。

(3)角色扮演。依据一定学习内容创设一定情境,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开展演出活动,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看并思考表演的内容寓意,从中得到启迪。

2.课堂外活动形式。

(1)社会调查。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活动小组,走出课堂,开展专题调查。一般程序有:定题―选点―拟纲―分工―调研―总结―成文―考评。社会调查是中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之一。

(2)参观考察。从实际出发,配合一定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博物馆、海正药业、烈士陵园、名胜陵园、名胜古迹等参观考察。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不忘历史,了解自然,热爱家乡,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信息处理。要求学生每日收听收看电台电视播出的时政新闻,是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搜索、图书馆借阅书刊等多种渠道,学会收集、筛选信息,处理利用信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

三、活动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动力系统,促进学习者认知有效转化为行为,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检验理论,从而避免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做到学用一致,强化学习效果。例如:讲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农民,自己考虑种什么庄稼,种这些庄稼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

四、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确立教师的角色地位。活动教学中,教师将不再是“专家”、“讲师”、“教授”,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形象地讲,教师就是“六导”,即提高思想觉悟的“导师”、教学活动的“导演”、创设情境的“导游”、发表见解的“导播”、释疑解惑的“导航”、明理教育的“导行”。

2.提高活动的含金量。“以活动促发展”是对活动教学精髓的高度概括,是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切入点。活动的开展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应依据大纲,立意新、定位准、讲实效,体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把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各有千秋,但又是统一的,主体都是学生,基础都是学生的实践和社会生活,目的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总之,课改是挑战,需要勇气;教学是艺术,需要大胆而不懈创新。活动教学并不排斥或否定教学其他形态,而是强调各种形态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张金萍.如何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