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19: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资经营模式及策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连锁经营最早起源于30年代美国商界,以其先进的经营模式,统一的形象、商品、服务和管理深入人心,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业态,如沃尔玛、肯德基、百姓大药房等,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连锁经营向农业生产资料方向发展,在我国最早出现在本世纪初,以江苏苏果和山东德农为代表农资连锁店最早涌现,这些优秀农资龙头企业经营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农业基础生产资料,连锁店主要设于县、乡镇、村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实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进功能。
一、农资连锁经营对三农的影响和功能
1、净化了农资市场
深入乡镇村落的农资连锁经营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农资市场存在的资质不全、价格垄断、假冒伪劣充斥的混乱格局。农民购买农资渠道渐渐由非法经营者、小个体经营者转向购买环境良好、服务周到、质高价低,权益受到保护的正规商家,促进了农资市场的良性竞争,农民真正受益。
2、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资连锁店所到之处,提供完善的农资产品售前售后服务摘要:以农资连锁经营为载体,带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带动农业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送到农村和农民,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保障农民权益
农资产品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一个重头,约占农村消费市场的80%[1]。农民在购买农资时出现质量新问题,往往索赔程序复杂,时间长,困难重重。自从农资连锁店深入乡村后,“连锁店内无假货”妇孺皆知,背靠有品牌有信誉的大商家,享受城市里的购物环境和服务,品牌和信誉使农民不仅卖的放心,而且享受贴心的售后追踪服务和农业生产指导,没了后顾之忧,增产增收有了保证。
二、农资连锁经营困难的目前状况和原因分析
农资连锁经营给农村和农民生活带来实惠和全新的感受,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近年来发展缓慢,陷入低谷,商家缺乏积极性是主要原因。“商业”最终要双赢,在惠农、便农的同时,如何也让商家盈利,提高农资连锁经营者的积极主动性?需要企业实践探索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为了落实中心提出的“在农村逐步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的精神,加强对农资连锁经营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农业部于2004年9月13日公布了一批“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全国仅83家,陕西仅有华圣、秦丰和亨通三家。由此可见农业的连锁经营发展的难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在陕西。拓展连锁经营领域,尤其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不能复制其他行业成熟的连锁经营模式,必须考虑三农的非凡性。
1、农业的特征
农业生产有区域习惯性。我国地形复杂,尤其陕西的陕南陕北地区少平原,多为山区、丘陵、沟壑地形,这些地形“十里不同天”,相距不远的村落和乡镇区有不同的自然气候,只能适用不同的农资,导致相距不远的区域农民用种、用药、用肥的习惯不同,对农资需求在品种上分散且量小,无法通过市场培育而增大。统一进货、集中采购,量大从优的规模优势无法形成,供给环节利润源受到影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2、农村的特征
居住分散、消费分散。在城市发展连锁经营,注重选址。门店位置多居于闹市或是四周有充足的购买力商圈的郊区生活区。小范围内密集式地毯式的开店,能带来每月高额的营业收入,这是立店生存之本。而农资连锁经营的大量店铺深入乡镇、村落,距离远,人口少,辐射到商圈内的消费者少、购买力低,营业额低,门店存在难以维系的新问题,更谈不上赚取利润,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3、农民的特征
低收入弱势群体。陕西农村年人均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24.7%,再加上我省国定贫困县50个,省定贫困县27个,共计77个,占全省的72%[3]。农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属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购买力极低。逐渐形成了赊销的习惯。据作者几年在陕西各县农村实地调查统计,农药、兽药赊销超过50%,种子赊销也超过30%。农民一般会在整个生产周期赊账购货,待季末获得收入时才归还欠款,碰到收成不好或是农民没有诚信时,货款难以回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并存,呆坏账比例高,增大经营成本。
4、农资需求季节性强
其他行业连锁经营,商家可以通过促销手段刺激提升需求,做到“淡季不淡”。而农资经营却不同,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只在需求季节购买,淡季促销无法提升营业额。农业生产的显著季节性造成农资销售淡旺季明显,开店、经营的高投入和一年之中近乎一半时间的销售淡季,超低水平的营业额,常使初入此行的农资连锁经营者望而却步。
5、农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地形复杂,村镇分布分散平均距离较远,农资连锁店的物流存在“点多、线长、面广、量小”的特征,物流配送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成本居高不下,管理难度极大,第三方物流望而却步。因此企业大都建以自己的物流体系。以陕西亨通连锁为例,一次性购买配送货车70辆。有些商家为减少配送次数加大门店库存,从而积压资金、货品呆滞、形成恶性循环。“送下去难,返上来更难”,由于门店距离远,地形复杂,门店之间的余缺调剂和退货换货等正常经营环节高成本、长时间,无法适应经营需求。
6、低销售利润和高售后服务成本
生产资料零售加价率低。化肥最低,平均2%-5%,且受国家限价,种子居中,平均10—15%,农药、兽药稍高,10—25%,售价低、利润空间小,且售后整个生产周期的服务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以农作物种子为例,售前的宣传和品种介绍、种植技术要求讲座培训、播种期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使用、出苗期田间察看、用户走访出苗率调查,成长期长势监控、指导用肥、用药、自然灾难的应对处理、收获前对产量和纯度的估算,以及突发新问题的处理和鉴定等等。农业收成往往受到很多不确定的自然因素影响,加之农民知识匮乏、素质较低,碰到灾病,经常会归咎于购买农资的质量,拒付货款、甚至武力冲击门店,经营者不仅要为此做说服解释工作、付出鉴定费,有时还出于人道和同情对农民给于一些经济补偿,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售后成本和风险之大可见一斑。
7、信息不畅
受农村地理条件的限制,连锁店相距较远,日常的巡店和数据采集等管理滞后新问题异常突出,加之营业额不高,为减少开店投入,一般不会配置先进的信息管理设备,销售、库存、订货等信息大多通过电话传递,不能实现销售时点监控管理。信息渠道不畅引起库存过大、进货、结算不及时,资金回笼不平安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三、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的建议和策略
1、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资连锁经营的支持力度
农资连锁经营由于行业特的非凡性,很多企业付出了高昂的进入成本,视农资连锁经营为“有市无利”的“鸡肋”,因此要加快农业领域的连锁经营发展,呼吁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出台有关扶持政策,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名牌企业,实行名牌带动战略,引导、支持和鼓励各类名优农资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组织创新农资连锁模式,协助企业构建覆盖广大农村的新型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在税收上、农业补贴、政府招标供货、品种推广和农业技术普及上为服务三农的企业保驾护航。
2、建立行业间的联盟
目前国内大型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八十多家,分布在各省,各自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急需牵头将这些企业组织起来,形成行业协会等形式联合体,集中需求,打造规模化的营销网络,共用商业配送中心,共同运输配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效益,也有利于控制农资商品质量,起到规范市场、节约社会资源和降低物流成本、经营风险的功能,同时在技术和经营模式上推广先进,发挥行业协会领头羊的功能。
3、改变传统的连锁经营模式
县、乡镇层级发展直营店,村层级发展加盟店便利店,投资小见效快。力争“一乡(镇)一店、一村一点”密集覆盖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点带面,构筑农资连锁经营的“零距离”服务网络是适应目前三农目前状况的合理定位。选取当地诚信的个体农资经营户发展加盟连锁,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扩大销售,回收货款,减少售后服务成本。授权使用品牌、部分商品统购、总部统一管理,分散了经营风险和服务成本。连锁经营在相当程度上是品牌经营,加盟者背靠总部品牌效应和优质产品扩大销售,企业依靠加盟者占有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和风险,农民又通过品牌连锁店得到实惠,“三赢”促使企业和加盟者积极性增加、形成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连锁经营有利态势。
4、寻找多种经营新路子,使淡季不淡
由于农资经营的季节性鲜明的特征,着重做到旺季抓利润,“淡季不淡”抓维持,可尝试根据当地需求特征增加相关的增值服务项目,如农用机具、五金杂项、生活用品的经营、信息咨询、增加技术力量开设“植物医院”、“动物医院”、农副产品购销双向代办服务,农业相关保险的推广销售等一切利农、惠农的合法商业活动,不仅维系淡季生存,也为旺季的经营打下良好群众基础。
一、安阳邮政物流发展现状
(一)邮政物流的信息化与应用
1.加强信息系统对运行质量的监控
相关部门根据目前速递物流运行系统的应用内容确定负责划分区域,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或者部门。相关部门要做好质量信息的动态监控工作,保证各系统不出差错。强化考核,各部门按月通报各信息系统实施状况,提高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编制全套信息系统考核体系,确定相关原则,筛选关键KPI指标,对各部门进行全面绩效考核管理。
2.重点配送项目中试点投入使用POS机
加强了POS机系统在重点配送项目中的使用,提升基层网点服务水平。PDA系统已经先后升级四次,基本能适应安阳地区作业要求。完善了速递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利用该平台有力的支持了安阳邮政的同城业务发展。E邮宝系统完成改造,网上直接派单,大大方便了淘宝用户的应用。
(二)邮政物流的网络体系建设
1.运输网络进一步优化
2009年下半年,针对安阳市内物流集散网下行运输能力不足的现状,进行了物流配送业务外包,有两家社会运输公司承担各县市邮件的短距离传递,减少运输成本20%以上。
2.营销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安阳市邮政公司已建立起有营销经理、客户经理、揽收人员全方位结合的营销体系,各物流部门均成立了市场部,对大客户进行专员营销。截止2011年末,全市共有专职营销人员352人,占全局的15.6%,基本上覆盖了全地区的商户。
(三)邮政物流的整体业绩状况
2011年,安阳市邮政局不断采取应对措施,加大同城物流业务开拓,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完成收入一千多万元,同比增长12.32%。其中,速递、物流和国际包裹业务2011年分别完成500万元、400万元、200万元收入。速递、物流业务分别增长10.98%和16.12%。
二、安阳邮政物流的策略选择
安阳邮政所要涉及的现代物流业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行业之一,受到生和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安阳邮政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投资揽收网络齐全、员工包裹投递业务技能熟练和长期的物流服务经验,都注定了安阳邮政在物流该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因此,安阳邮政物流想要有长远发展就必须将自身网络资源的优势化为财富与收益,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额,进一步完善邮政物流信息渠道、投递渠道和增值功能,扩大客户群体的覆盖面,发挥“百年邮政”的品牌形象,巩固行业地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安阳邮政发展现代物流业务应重点实施增长型发展战略。
增长型战略是以企业在行业中领先为指导,将企业的资源导向新领域、新业务,改变管理方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的一种战略。增长型战略会取得溢价效应,主要适合领先企业、后劲十足的企业及新兴行业中的企业。
三、安阳邮政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定位
河南物流市场中,多品种、多批次、及时性、信息化、服务网络化,已成为这一行业的基本要求。目前针对个人消费者的物流市场已经日益红火,个人消费者对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已经基本接受并趋于井喷阶段,这也是邮政物流发展的好时机。因此,安阳邮政物流应该以“围绕日益增长的个需求为核心,以‘精、小、轻、贵’的高端物流为主,重点为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一揽子、增值服务”的发展思路为指导,从业务板块、服务内容、客户群体三方面定位市场。
(l)业务板块:以同城配送物流、农资分销物流等业务为主,按照国家服务“三农”的要求,做好的农资配送物流服务;扩大顾客群体的覆盖面,并在原有渠道和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新业务。
(2)服务内容:以“精、小、轻、贵”的高端物流为主;积极抢占如医药品、IT配送以及商贸物流等市场,挖掘大客户资源,稳定收益,促使邮政物流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3)客户群体:重视大客户,兼顾零散用户。面向大客户开发,其收入高、见效快、稳定快捷,是安阳邮政发展主方向,与大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保证邮政物流销售业绩稳步提升。因此,以工业园区、商贸园区、机关单位的物流需求为重点,贯彻“抓住大户,不丢散户”的原则,尽力满足所有客户的基本需求。
四、安阳邮政物流发展策略
(一)大力发展快递物流
1.扩大邮政快递物流业务规模。加快安阳邮政企业内部改革,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本地竞争力水平,力争成为全省快递物流业的派头兵。一是高附加值快递物流业务。借助健全的快递物流网络,做大现有安濮鹤区域业务规模。加快开通以安阳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当日递”业务。二是进一步做大国际业务,发展省内异地业务,加强同城业务,继续完善包裹业务。
2.推动快递物流企业发展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安阳市邮政物流应调整快递物流经营模式,将全资直营、特许加盟、业务等多种经营模式相结合,扩大企业规模化,树立品牌形象,规范业务操作,争取早日实现标准化管理。加强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减少野蛮装卸搬运,降低物流投递成本,降低邮费,增加时间管理观念,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对安阳市场细分,开发与时俱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大力发展网购业务,深化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业务,加快短期仓储、代收货款、仓单质押、代征代缴等增值业务的发展,为邮政物流需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3.加强与其他快递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安阳邮政物流应与国内、国际快递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合作联盟,拓展国际快递市场、国内快递物流市场占有份额,将民营快递物流企业吸纳进来,使其成为河南邮政速递的异地配送货源组织者,这样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做大做强安阳邮政物流。
(二)积极发展农村邮政物流
发挥邮政企业的网络优势,将现代物流理念引入安阳邮政,打造农村物流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村提供农资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副产品的分销配送服务,增强安阳邮政服务“三农”的意识与能力。
1.建立完善农村物流渠道。依托邮政企业,完善农村邮政物流网络布局,通过改造、新增和加盟等方式,建立以县为配送中心、乡镇为分拨点、村庄有代办网点的农村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利用邮政企业自有网络,加强与供销机构、商贸机构、农机机构以及农技机构等农村服务机构合作。在全市所有乡镇与行政村建立“三农”服务代办点,实行统一挂牌、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制度,完善代办网点运行机制,开展配销上门服务,实现“收订到农户、投递到家门、服务到田头”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2.开拓农村农资和消费品配送市场。邮政企业及其加盟点经营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加大技术支持,增强农资技术服务能力,建立农资服务示范工程。邮政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农业项目,参与国家化肥淡季储备业务,力争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邮政企业积极开展小型家电、通信产品、文化娱乐产品等消费品配销活动,涉足农村医药统一配送销售业务、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发行配送业务,积极创新农村消费市场营销模式。
3.推动农副产品进城入市。邮政企业加强与农村种植大户、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合作,建立乡村超市直通车,利用其投递网络,将我市知名产品分销配送到全省或者全国,打造特色农产品配送品牌。邮政企业加强与农副产品流通企业、连锁超市的合作,开展仓储、深加工、配送、代收货款等增值服务。
(三)加快发展邮政一体化物流
发挥邮政企业网络优势,以专业化的仓储、运输、配送及信息技术平台为手段,为客户提供实物、信息和资金“三流合一”的供应链全程解决方案,推动邮政一体化物流发展。
1.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物流业务。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针对不同产业集聚区和入驻企业的特征,大力开展从原材料入厂到产品仓储、运输、配送、报关、代收货款等各环节物流综合服务,借助产业集聚区物流规模大、需求集中的优势,尽快做大一体化物流业务规模。
2.积极发展行业精益物流。以服装、食品、烟草、医药、IT、汽车零配件等面向市场终端的消费品行业为重点,以经销商和中小制造业企业为对象,推动行业精益物流发展,使其成为我省一体化物流的主导业务。积极推进安阳邮政服务中小企业的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从订单处理、运输、仓储、配送,到库存管理、流通加工、信息服务、退货处理、代收货款等服务的一体化邮政物流解决方案,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四)推动邮政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
支持邮政物流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打造运营商、供货商和服务商的“三商”合作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邮政物流服务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示范项目。推动与淘宝网等电子商务企业建立合作平台,扩大店购、网购、电话购物、3G手机购物、电视购物等物流配送规模,大力开发快递物流增值服务产品。加快建设反应迅速、实时沟通的“电子商务-物流企业-消费者”三位一体的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邮政物流服务效率。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借助自身网络资源优势,创建特色商品专业营销网站,拓展业务范围。
(五)发展邮政农资物流
邮政农资物流是按照生产商---邮政系统---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依据邮政传统的投递网络,在此基础上向下延伸到各个村,然后直销到农户,是一种典型的BtoBtoC的运作模式
在整个模式中,市邮政物流中心是整个运作流程的策划者,主要是搜集下级省县农资物流需求,寻找合适的质量可靠、价格合适的生产商。生产商直接把农资产品直接运送到县邮政物流公司。县物流中心是最基本的农资物流修销售的指挥机构,通过信息网、电话或传真,向省、地区物流公司或生产商采购农资商品,销售给乡镇邮政所或村代办点;再把乡镇邮政所传递过来的农资商品以及农民消费品需求情况汇总,通过信息网向外传播。乡镇邮政所是农资物流的最基础最稳定单位,把农村代办员传递过来的农资商品需求情况汇总,向县省邮政物流中心采购;通过电话或传真向县省物流中心传递农资商品和农民消费品需求信息。
村代办点设有村代办员,村代办员把村代办点及农户的农资商品需求信息传递给邮政所,向农户进行业农业技术指导。村代办点是联结农户与乡镇邮政所的桥梁,主要是收集农户对农资商品、消费品的需求量,通过书面形式传递给乡镇邮政所;将县邮政物流公司和乡镇邮政所运来的农资商品、消费品送到农户手中;开展各种农资产品和农民消费品的营销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徐剑.中小企业物流战略研究[J].中国企业战略传播网,2005.2.8.
[2]李晓超.国际快递公司在华发展特点及启示[J].物流技术,2007(8):51-53.
[3]张学文,周浩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23-26.
[4]鲁其辉,朱道立.质量与价格竞争供应链的均衡与协调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9(6):34-36.
二、泰州地区农资市场经营现状
1、经营模式陈旧,营销渠道狭窄
广大农民是农资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地处广大农村,消费人口众多,散居在不同的地域,消费基本以户为单位,每户人家只有1到几亩地不等,每家每户根据自己对未来的估计和需求种植作出消费决定,这些特点是其他任何产品所不具有的。泰州地区现在农资产品的营销依然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上,各市、区、县以一至两家主要批发商集中组织货源,分两条主渠道——农业推广部门和供销部门分销,再由乡村为终端供应到农民手中。长期的市场经济行为对农民的消费习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买方市场的形成加剧了营销渠道的竞争程度;供销社体系农村阵营的逐渐瓦解,生产企业参与流通,民营企业、个体户日趋活跃,交通、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共同促进了以县级或乡镇为中心的农资交易市场的形成,改变了农资竞争的格局和农资流通渠道的固有模式,渠道零售终端在农资流通体系中的作用日渐明显。
2、农资网点多,专业技术服务缺乏
农资是与农业生产和再生产有关,包括农药、化肥、种子、小型农机具、农膜、饲料等六大类在内的农用产品,具有品种多、规格多、占地大、不易陈列码放、技术含量高、季节性强、地域性强、售后服务困难、产地不一等特点。但农业市场非常庞大,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农作物生长有着极强的季节性,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尽管反季节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不能代表整个农业生产情况。不同季节有完全不同的作物种类,因此病虫害发生也有着极强的季节性,对土肥条件的要求也根据生长期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导致了农资产品购买的集中性,而且往往购买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过了这个季节只有等待来年。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而且农资使用的技术性要求又比较高,仅凭阅读使用说明和产品标签是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需求的,因为毕竟这些资料不能涵盖农业技术的方方面面。所以农资,尤其新型农资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推广期。而且在农资的使用中,如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对农作物本身造成危害,造成使用者经济上更大的损失。全泰州市有一定规模的农资批发网点就有20多家,另售网点有300多处,虽然农民购买农资比较方便,但对所购买的产品性能,使用方法都缺乏了解,只听销售商的推荐,得不到具体的技术指导,从而出现操作失误,农民蒙受损失。
3、价格竞争激烈,从而使一些劣质或含量不足的产品流向市场
农产品价格影响的是农民对来年市场价格预期和信心,从而影响本年度的投资力度。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农民更倾向于在经济作物上加大投入,比如,烟草、药材、茶树、花卉、草坪、蔬菜等作物,而对非经济作物则限制投入,如玉米、稻谷、大豆等。 由于分销网络是以个体经营户为主,产品的价格竞争仍然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为了追求扩大市场,降价促销是一些农资生产商的主要手段,为了降低产品成本,一些生产商不得不使用减低含量,或以次充好手段或零售商减量销售,而使其销售的产品不能正常发挥效能,甚至引起负面影响。农资行业做市场的老三篇是:广告开路,铺货赠物,价格绝杀。营销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铺货、收款和喝酒。农资企业大多在风雨飘摇中生存,年头好时,撞大运似的赚一点,怎么赚的,不知道!年头不好,运气差时就亏一些,如何亏的,不管它!企业的业绩全凭运气决定,很少有运作的成分。而且低水平的价格战及风险极大的盲目铺货,打得小企业散架,大的也摇摇欲坠,行业水平的跃进得不到成本的支撑。
4、种子公司大多实行了改制
除了靖江、姜堰两市供种相对统一,品种相对单一,其他县市区种子市场就相对放开,供货渠道复杂,供应品种比较混乱,售后服务也参差不齐,每年都会出现因为种子质量出现问题形成一些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存在。农村因为地处偏僻,交通、通信相对落后,限制了市场信息的流通,导致大量的市场信息无法到达农们手中、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消费,从而使农民对产品的技术性能、品质知之甚少,使用成本增加。农资产品的消费效果和其他产品不一样,在使用后的很长时间内才能看到效果,而且深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病虫害的发生,农作物对水肥的需求。农民不可能在无水可浇灌的千旱天气中施肥,因而对肥料的需求降为最低;在雨季不会想到去使用杀虫剂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农资产品的需求量,难以定量估计来年市场的需求。
三、泰州地区农资需求趋势
1、农资使用者得购买量规模化
集结化,随着泰州地区经济开发工业企业的迅速壮大,农民大多弃农从商,从而使大量的可耕土地闲置,大面积的良田流转开发养殖业,或由有能力的种田大户大面积耕种,从而使农资产品的采购与使用发生变化,从一家一户的独立采购使用,到种田大户的批量采购,甚至集中使用,从而降低农资产品采购成本下降,提高种田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农资批量采购的社会团体,如各类农民协会、农民经纪人、蔬菜公司、运输大户、个人等,他们一般绕过经销商,直接从生产厂家购买农资产品,具有很强的采购谈判力,规模较大者甚至可以和批发商相比;另外,中国邮政、农村信用社和一些货运公司相继开展了农资第三方物流业务,等等。这类组织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越是农业发达的地区,越具有生命力,往往这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促进了农村市场的繁荣局面。“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协会+农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最基本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为农资流通所利用,是由于这种模式能够直接将松散的农民联系起来抵抗市场经济的冲击,加强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且运作成本低,农民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农资产品和以保护价格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同时能够便利地得到农业技术方面的服务。这种新型运作模式,因为经营范围涉足某一地区的涉农产业链,农民从中可以获得实惠,从而有力地冲击了传统营销渠道的运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农资厂家的关注。
2、农资市场的连锁经营
农民从产品需求逐步转向服务需求。连锁经营要实行统一标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宣传、指导,统一配货,统一销售价格,统一售后服务。不但要产品连锁经营,技术服务也要连锁经营,要把农资产品经营提升到像一些食品连锁经营,品牌化、产权化、服务化。
3、生产商的直销经营
农资产品直销摆脱了经销商的中间利润分成,直接让利于终端客户,让利于农民。不但把产品直接销售到农民手中,还要把服务送到田头。
这些渠道成员和业务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农资渠道的结构,客观上要求农资渠道进行相应调整。
4、农民越来越重视农资质量
农资的价格对购买农资的农民影响越来越少了,因为消费者注重的是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内在品质和有无高效益等方面。对于品质好、有信誉的农资,农民还是愿意出高价购买的。高价位的农药和化肥销售量并不一定因价格因素而减少,相反有时候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很多国外公司高品质、高价位的农资产品打入了国内经销商的门店和大众市场,便是很好的证明。
四、如何做好泰州地区的农资营销
1、注重创新产品的推介和广告宣传
面对农资市场供应渠道多、门类复杂的现实,农民需要了解农药、化肥、植物激素等方面的产销及发展趋势,一个好的产品或品种的投放,不能只是把经销商召集在一起,租个会场,由推广人员讲一下产品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由经销商组织推广。这种传统的推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资市场的需求。要想成功推广一个产品,必须要让产品的直接使用者知道产品的特点、性能和科学的使用方法,让他们在认知中使用,在使用中总结推广。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强大的宣传支撑,广告宣传是主要手段,可以通过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农业科技报等媒体,在一定的时间内反复进行宣传,让大家一看到广告就知道是什么产品,是干什么用的,性能如何,就像一听到海飞丝就知道能去头皮屑。另外,还要召开农民会,组织科技下乡,田间示范等。
2、注重品牌要与产品功效相结合
品牌的效应历来是推动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一个好的品牌,代表着好的质量、好的服务。农资品牌也是如此,特别是农资市场放开以后,无论是注重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一些老的、质量过硬的品牌的农资销售量还是占优势的。目前,生产商的广告宣传渠道主要为杂志、报纸,大多数农资经销商在广告方面的花费都很少,以种子为例一般为销售额的 3%左右。调查表明,销售种子的经销商广告做得越频繁,销售量增长越多;种子广告费用超过销售额 5%的经销商,增长率是最高的;通过直接邮寄或在杂志、报纸上刊登广告的企业销售额高于平均水平;在广告中强调售后服务的经销商,销售量增长是其他强调种子价格信息等的两倍。在广告中强调售后服务,尤其能满足消费者心理的需要,他们最担心的是出了问题无人负责,理赔找不上门。因此,有远见的农资企业应将目标定位于生产高质量品牌产品,而农民放心购买和使用的主要是名特优新品种。近年来,一些外国的农资进入中国,相对国内的农资产品来说,其产品功效都大大超过国内产品,从而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也有某些国外知名品牌的农资产品,由于对市场没有做好充分的适应性示范试验,其功效相当于国内产品也相差无几,但它的价格相对国内同类产品要高得多,从而销售量会大幅度下降。我们所以在推广农资产品时,既要注重品牌,更要注重产品的功效,才能提高农资产品的销售量。
3、注重做好服务创新
1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自从1982年我国开始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以来,重庆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无公害蔬菜生产、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重庆市在1999年提出了用3~5年的时间让重庆的蔬菜无害化。2000年末,北碚区龙凤桥镇、潼南桂林镇、武隆木根乡、涪陵大木乡、万盛景星乡、璧山璧城镇、大足复隆片区等7个蔬菜基地被市政府检查验收授牌为第1批无公害蔬菜基地。2004年5月,重庆市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已达到15个。2009年,各区县先后有39个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重庆市农业委员会认定。据农情调查统计,2009年1—10月,全市蔬菜定植面积为49.3万hm2,比2008年同期增加6.6万hm2,增长15.4%;累计产量1 069.2万t,同比增加239.8万t,增长28.9%。预计201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将达到54.7万hm2以上,同比增长13%左右;蔬菜总产将超过1 150万t以上,同比增长18%左右,总量首次超过粮食成为全市第一大宗农产品。
2存在问题
一是公众对质量要求重视不够,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对“无公害”缺乏认识理解;二是无公害产地管理薄弱,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不够;三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效益低;四是无公害技术普及面窄;五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六是蔬菜基地受城市建设和三峡蓄水的影响大。
3发展对策
3.1产前策略
20*年,我局通过强化经营意识,调整经营策略,创新经营方式,努力拓展邮政业务市场,成效显著。1-10月份共完成业务收入1092万元,完成计划的86%,上交收支差、管理费及折旧费共计670万元,占计划的98%,预计全年完成总收入1300万元。
突出抓好报刊市场,量收形成鲜明反差。20*年我局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开动集体智慧,发动大家力量,强占报刊市场,较好地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征订任务。一次性大收订共完成报刊流转额190万元,同比增长5万元,增长率为2.7%,党报党刊提前45天完成征订计划,包销及畅销报刊征订,我局成为全市唯一全面完成包销及畅销报刊计划的县局。任务完成之好,却不能完成收入计划。市局下达我局20*年计划收入偏高,流转额不能与收入成正比,目前流转额197万元,却要完成75万元收入,是不切实际的,除非发行费率能达到38%,不然远远不能完成计划。
稳步推进集邮市场,计划下达不切实际。先后采取办邮展,小范围邮迷联谊,赠送猴小版等措施调动集邮用户的积极性,使新邮预订基本达到往年水平,完成预订套票400套,小版40版。同时,与县梅花鹿保护局、县政府达成开发个性化邮折1500册协议。我局集邮去年收入为6.21万元,今年收入却是45万元,缺口达到30万元,但与相比又形成反差,都昌局集邮收入仅10万元,不到我局的一半。
二、创新了物流业务经营模式。
以“先农”牌良种、迪种*肥为物流分销重点,围绕“上规模、调结构、增效益”的总体发展思路,认真组织和开展好农资分销的“四大战役”活动。在农资分销第一战役和第二战、第三战役活动,均获得第五小组第一名。但作为彭泽这个农业小县,去年农资收入只有8.97万元,今年完成农资100万是有较大的困难。在发展旺季,由于供货原因也阻碍了我们的快速发展。中秋节我局要数800箱常温奶直到11月13日才到齐;5月份要数宝玲特农资产品,到8月份才到。这些原因拖了我们发展的步伐。
三、收入管理、基础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目前,我局部分网点经过装修,整体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与之配套的桌、椅等低值易耗品却没能及时更新,存在破烂不堪的现象,大部分制度牌匾在装修时毁坏,需要及时更新。
县局微机、打印机出现故障,难以维修,而且设备陈旧,不能正常工作。这些问题市局支撑中心对县局的技术支撑较差。
四、结合今年完成情况,预测明年情况,到各专业。
专业20*年20*年2005年函件25.823225包件19.3612.513汇票20.1888特快45.715053报刊54.335*6储蓄8*1000870物流8.9750100集邮6.211510代办0.8875合计99212421123四、经营工作特点和亮点。
保险、物流、工资、养老金。
五、当前几项营销工作。
报刊:针对《九江日报》、《浔阳晚报》退出邮发渠道和部分报刊发行站的自行揽订,给邮政私费订阅带来了市场冲击,面对不利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划、收订方案和激励措施,全县分成三个组,个人实行包销买断,600元挂靠考核。用争先创优的激励措施运用到发行工作当中,对揽订的业绩进行日常通报与重点通报,并在邮政大楼入口处制作了私费报刊揽订十佳精英榜,对揽订业绩排列前十名的,张贴照片通报表扬。目前,征订报刊完成105万元。
保险:充分借助邮政的优质品牌及前台窗口的地域环境,实行面对面交流,逐步扩大了保险市场的份额,最大化让邮政业务家喻户晓。及时转换营销模式,把单一的职
工全员营销模式向柜台营销模式转变,积极在业务发展中引入保险2、8定律,大力发展窗口营销,制定灵活的奖励措施,一改过去以罚为主变为现在的以奖励为主的新的营销机制。同时在运作上将“鸿泰分红”保险与“鸿瑞分红”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将以往被保险人到期才能受益调整为签单即可提前受益。
企业金卡:我局今年企业金卡为6万枚,分成三个组进行营销,全部由中层干部分解营销任务,每人挂靠500元考核,目前,已完成5万。
六、绩效有何措施。
严格抓好制度改革,创造性开展工作,确定正确的思路,在工作中实行“早一步”、“早半拍”,抓住工作的重心,不走回头路。
七、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发展目标。
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县,发展农村物流是我局当前的一个工作重心,农资陪送将大有可为。
八、合理使用目标费用。
建立起了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了成本管理,基层单位的各项费用以量定支,领导干部通信费用大量削减,旅差食宿费用限额控制,车辆维修费用按年承包。收入严格稽查,防止跑、冒、滴、漏。资产及时核销盘活。材料供应做到日清月结,透明监督。
九、如何抓好岁末年初的安全工作。
我局始终树立“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思想,确保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一是继续完善制度,调整机构,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二是通过开展安全活动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技能;三是勤检查、严落实,通过定期、不定期明查暗访,查找安全漏洞,限期整改,严加落实;四是加强了车辆管制,执行出车派单制,消灭安全隐患十、明年工作初步打算。
1、业务总收入达到1123万元。
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
4、职工收入增长8%,达到2万元。
2004年,我局通过强化经营意识,调整经营策略,创新经营方式,努力拓展邮政业务市场,成效显著。1-10月份共完成业务收入1092万元,完成计划的86%,上交收支差、管理费及折旧费共计670万元,占计划的98%,预计全年完成总收入1300万元。
突出抓好报刊市场,量收形成鲜明反差。2004年我局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开动集体智慧,发动大家力量,强占报刊市场,较好地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征订任务。一次性大收订共完成报刊流转额190万元,同比增长5万元,增长率为2.7%,党报党刊提前45天完成征订计划,包销及畅销报刊征订,我局成为全市唯一全面完成包销及畅销报刊计划的县局。任务完成之好,却不能完成收入计划。市局下达我局2004年计划收入偏高,流转额不能与收入成正比,目前流转额197万元,却要完成75万元收入,是不切实际的,除非发行费率能达到38%,不然远远不能完成计划。
稳步推进集邮市场,计划下达不切实际。先后采取办邮展,小范围邮迷联谊,赠送猴小版等措施调动集邮用户的积极性,使新邮预订基本达到往年水平,完成预订套票400套,小版40版。同时,与县梅花鹿保护局、县政府达成开发个性化邮折1500册协议。我局集邮去年收入为6.21万元,今年收入却是45万元,缺口达到30万元,但与相比又形成反差,都昌局集邮收入仅10万元,不到我局的一半。
二创新了物流业务经营模式。
以“先农”牌良种、迪种宝微肥为物流分销重点,围绕“上规模、调结构、增效益”的总体发展思路,认真组织和开展好农资分销的“四大战役”活动。在农资分销第一战役和第二战、第三战役活动,均获得第五小组第一名。但作为彭泽这个农业小县,去年农资收入只有8.97万元,今年完成农资100万是有较大的困难。在发展旺季,由于供货原因也阻碍了我们的快速发展。中秋节我局要数800箱常温奶直到11月13日才到齐;5月份要数宝玲特农资产品,到8月份才到。这些原因拖了我们发展的步伐。
二、收入管理、基础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目前,我局部分网点经过装修,整体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与之配套的桌、椅等低值易耗品却没能及时更新,存在破烂不堪的现象,大部分制度牌匾在装修时毁坏,需要及时更新。
县局微机、打印机出现故障,难以维修,而且设备陈旧,不能正常工作。这些问题市局支撑中心对县局的技术支撑较差。
三、结合今年完成情况,预测明年情况,到各专业。
专业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函件
25.82
32
25
包件
19.36
12.5
13
汇票
20.18
8
8
特快
45.71
50
53
报刊
54.33
50
36
储蓄
803
1000
870
物流
8.97
50
100
集邮
6.21
15
10
代办
0.88
7
5
合计
992
1242
1123
四、经营工作特点和亮点。
保险、物流、工资、养老金。
五、当前几项营销工作。
报刊:针对《九江日报》、《浔阳晚报》退出邮发渠道和部分报刊发行站的自行揽订,给邮政私费订阅带来了市场冲击,面对不利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划、收订方案和激励措施,全县分成三个组,个人实行包销买断,600元挂靠考核。用争先创优的激励措施运用到发行工作当中,对揽订的业绩进行日常通报与重点通报,并在邮政大楼入口处制作了私费报刊揽订十佳精英榜,对揽订业绩排列前十名的,张贴照片通报表扬。目前,征订报刊完成105万元。
保险:充分借助邮政的优质品牌及前台窗口的地域环境,实行面对面交流,逐步扩大了保险市场的份额,最大化让邮政业务家喻户晓。及时转换营销模式,把单一的职工全员营销模式向柜台营销模式转变,积极在业务发展中引入保险2、8定律,大力发展窗口营销,制定灵活的奖励措施,一改过去以罚为主变为现在的以奖励为主的新的营销机制。同时在运作上将“鸿泰分红”保险与“鸿瑞分红”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将以往被保险人到期才能受益调整为签单即可提前受益。
企业金卡:我局今年企业金卡为6万枚,分成三个组进行营销,全部由中层干部分解营销任务,每人挂靠500元考核,目前,已完成5万。
六、绩效有何措施。
严格抓好制度改革,创造性开展工作,确定正确的思路,在工作中实行“早一步”、“早半拍”,抓住工作的重心,不走回头路。
七、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发展目标。
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县,发展农村物流是我局当前的一个工作重心,农资陪送将大有可为。
八、合理使用目标费用。版权所有
建立起了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了成本管理,基层单位的各项费用以量定支,领导干部通信费用大量削减,旅差食宿费用限额控制,车辆维修费用按年承包。收入严格稽查,防止跑、冒、滴、漏。资产及时核销盘活。材料供应做到日清月结,透明监督。
九、如何抓好岁末年初的安全工作。
我局始终树立“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思想,确保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一是继续完善制度,调整机构,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二是通过开展安全活动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技能;三是勤检查、严落实,通过定期、不定期明查暗访,查找安全漏洞,限期整改,严加落实;四是加强了车辆管制,执行出车派单制,消灭安全隐患
十、明年工作初步打算。
1、业务总收入达到1123万元。
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
4、职工收入增长8%,达到2万元。
1、贵州农村地区山多地少,农业产值小,农村居民收入低。贵州农业总产值从2004年至2008年分别为317.7亿元、335.0亿元、354.6亿元、392.2亿元、464.8亿元。可以看出贵州农业总产值增长缓慢,而且规模小,占贵州总产值的比重不大,而贵州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因此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根据中经网数据显示,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远远低于中东部地区,从2008年数据看出,贵州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为2796.9元,只占上海的24.4%,江苏的38%,浙江的30.2%,四川的67.8%,重庆的67.8%,河南的62.8%,湖北的60.1%,占贵州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23.8%。2008年末,按照扶贫新标准统计,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585.38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7.4%,占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的14.6%,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不仅农民人均收入低,而且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2、贵州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小,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根据中经网数据,贵州社会消费品市场小,消费总额2008年为1014.9亿元,只占广东的7.94%,占上海的22.36%,江苏的10.5%,浙江的13.6%。2004年贵州零售业总资产为126.66亿元,只相当于周边各省区的31-55%。总资产仅为广东的9%;而且资产质量相对较低,资产负债率达76.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27个百分点,比云南(72%)、湖南(71.85%)、广东(68.42%)、四川(67.75%)高5个百分点以上。由此可见,贵州零售业总量规模偏小。和城市相比农村市场规模也过小,农村消费严重不足,1978年,贵州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4%,而县及县以下为1053亿元,占77.6%。1995年,贵州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超过县及县以下,城乡市场规模相差1.2倍。2005年,城乡市场规模差距扩大到2倍。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1996~2006年贵州农村居民现金支出中用于生活消费的金额由456.35元增长到1167.92元,增长额为711.57元/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92%速度上快于同期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5.21%)。从生活消费的现金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看,基本呈逐年提高的趋势,说明农村居民消费中商品性消费的比重逐年提高,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年下降。但2004年自给性消费的比重仍高达36.61%,在2005、2006年,这一比重仍接近30%。
3、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比高。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虽然不断增加,所占纯收入的比重较高,从2005年到2008年,人均生活支出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2.7%、82%、80.6%、77.4%,虽然比重在不断降低,但是总体比重仍然非常高,农村居民能够用于其它购买的资金有限,制约了商品购买和流通。
(二)贵州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布局不合理。
1、贵州地方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小。目前贵州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投入不足,从2000年到2008年贵州地方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分别为93486亿元、176234亿元、248180亿元、431347亿元、364034亿元、316396亿元、382750亿元、412285亿元、419335亿元,2008年,贵州拨款占广东的15.4%,四川的36.5%,上海的10.6%。
2、贵州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供应链网络不畅通,货物运输量偏小。贵州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地区铁路运输里程小,物流运输主要靠公路和水运,2008年贵州公路里程为123247公里,远低于周边省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贵州农村交通运输设备落后,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少,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网络不健全,没有形成多式联运交通网络,致使农产品流通不畅。2008年贵州公路货运量为25272万吨,为上海的62.7%,浙江的27.6%,四川的24.5%,水运货运量为737万吨,为上海的1.7%,浙江的1.7%,四川的19.7%。
3、贵州农村流通网点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比较简陋。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农业省,是全国石漠化最突出的省份,石漠化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20%以上。农村居民主要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偏远山区、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因素多。“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和石漠化的地理特征,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求高,商品流通难度大。由于贵州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大多数农村超市建立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在偏远乡村多采用集市集中销售采购,农村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甚至露天市场也有不少。
(三)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目前,贵州农村市场实行连销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生活用品方面流通中的商品质量差、种类少,很多商品是非正规厂家生产的,设备落后,环境差。农村的超市仅仅是引进了大型超市的“名字”、“货架”等外在的东西,对于货物的摆放位置以及布局等并没有完全学到位,所以往往是杂乱无章的,也不够方便。而对于摊位式销售的,卫生状况则更差;农用产品方面,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和信息的不灵通农用产品主要是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粮仓等农用器具,这些商品的购买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农产品销售方面,对于和一些经济作物,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所谓的市场价格,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蔬菜等需要运到城里,城里的竞争和要求都比较高,卖不出去的,因没有储藏设备,只能浪费掉。
(四)贵州农村零售业市场竞争力弱小。
1、贵州零售业从业人员少。2004年我省法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仅34.43户,只相当于周边各省区的34%~72%。就业人员仅52.42万人,只相当于周边省区的30%~66%。仅相当于广东的16%。商品销售额为182.72亿元,只相当于周边省区的28%~60%,仅相当于广东的7%。
2、贵州零售企业管理绩效水平低。资产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管理绩效水平。2004年贵州总资产利润率为-0.56%,全国平均水平(1.87%)和广东(1.71%),周边省区云南(0.93%)、湖南(2.03%)、广西(1.37%)和四川(1.23%)均为正数。
3、贵州零售企业劳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劳动资源利用效率看,2004年贵州省零售业人均销售额26.11万元/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41%、广东的53.16%,在周边省区中低于四川(30.50万元/人)、云南(29.67万元/人)和湖南(25.5万元/人)。人均利润额为-10.14万元/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5万元、广东10.64万元,在 周边省区中低于四川(0.24万元/人)、云南(0.21万元/人)、广西(0.22万元/人)和湖南(0.34万元/人)约10.35万元左右。从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利润额分析表明,贵州零售企业劳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二、农村商品流通模式分析
(一)随着流通组织的多元化,农村各种流通形式也在迅速发展。工业品流通包括:供销社、农业系统的统一采购、分散销售;连锁企业的特许经营、统一配送;厂家委托销售;企业设点专营专卖,提供的专项配套服务;经营者自采自销等。农产品流通包括:农民通过市场的自产自销农民按订单组织的生产销售;农民通过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进行的购销;国营农场组织的销售;地方各种加工企业的收购和国家的专项收购等。
(二)连锁经营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国农村市场特许加盟连锁发展势头良好,特许加盟连锁的特点在于,不管是农村哪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只要认可特许加盟企业,能够拿出开店的资金,就可以进入特许加盟体系;不管是竞争能力强弱,只要遵守加盟契约,通过总部的企划、培训、营运等支持,企业就能正常运作;不管是经营规模大小,只要纳入总部的运行系统,通过品牌整体促销策略,企业就能降低成本,取得明显发展。连锁经营的统一配送有利于保证农村市场商品的质量。农村加盟连锁店通过总部统一配送商品,既能保证商品的品种、规模,又能享受优惠价格,保证商品质量,在购物环境上,由于装饰统一,标志醒目,灯光明亮,设施先进,使其成为农村理想的购物场所。国外的沃尔玛超市就是从农村的连锁经营中发展起来的,国内苏果超市等或通过投资、联营、合作等方式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基地一加工一市场”产业链,把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接起来,带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或通过合同订单、产品开发、品牌定制等方式,与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相互促进发展;或通过自身连锁网络、流通渠道,为农村各种生产者、经营者提供购销服务,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万村千乡工程的流通模式。200598月国家八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贵州的万村千乡工程进展顺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所建乡级点多,村级店少,交通便利的地方多,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方少。
(四)国内农村商品流通模式的经验教训。
1、成功案例的经验。浙江推广“七统一”模式,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具体措施是推行“七统一”模式,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核算和统一服务,有效监控直营连锁。安徽采取四种建店模式,推出“万村千乡”工程。具体措施是积极引导各类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乡村投资建立改造连锁“农家店”(连锁超市、便利店);鼓励各类大中型连锁企业通过吸引小企业加盟的方式到乡村建立、改造“农家店”;吸引其他类型企业和个人投资建立、由大中型连锁企业直接进行物流配送的“农家店”;支持各类中小企业以自愿连锁、自愿结合、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设“农家店”。河南建设三级网络,推进供销社改造工程。具体做法是:由省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公司牵头,打造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等骨干网络建设区域网。对原有经营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建立起商品购进、配送、运输、结算、管理的细分体系;建设终端网。实施超市进乡村、进社区工程,鼓励各地供销社发展农村小超市、农产品直销店。
2、失败案例的教训。海南“农改超”是用超市化的模式改造现有的低层次的农贸市场,给百姓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和便利的购物方式。但由于各地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出现了超市竞争不过农贸市场的现象。海南“农改超”遭遇尴尬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基础设施和摊位费等导致高成本,与传统农贸市场相比有较大的劣势在建设无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乱批滥建,重复建设,造成市场闲置和市场摊位过剩管理难以跟上。县域连锁经营应汲取山东德农超市教训。山东德农农资超市所有店铺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经营,采取“八统一”经营模式,以此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应。大型仓储式农资超市设在地级城市、县或县级市的城乡结合部,中型农资超市设在乡镇,小型农资连锁超市设在乡镇以下,8~10个自然村,3公里商圈半径。同时,还创新农技服务方式,把农资连锁超市搬到田间地头,设有“坐堂医生”。由于受到德隆事件的影响,资金链条的断裂坐拥500多家连锁店铺的目前已偃旗息鼓,面临清盘。问题就出在上。
三、适合贵州农村商品流通的新模式探索
由于受限于贵州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和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完全照搬大连锁企业经营模式和其它地区模式无法适应贵州农村地区现状,再加上目前的万村千乡工程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偏远地区农村居民的商品流通需求,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总结其它地区经验教训,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在贵州农村重点发展农村本地物流企业,搭建大连锁企业和商品生产采购企业与农村村级店之间的商品流通桥梁,具体是建立大连锁企业和商品生产采购企业与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之间批发与回购以及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与乡村连锁店之间终端零售相结合的层级分销运营模式,建立日用生活消费品、农资产品和农产品销售相结合的双向商品流通模式,建立商品流通消费梯度模式。
(一)贵州农村商品流通的层级分销运营模式。具体讲就是由大的连锁企业或者商品生产采购企业只在农村地理区位比较中心的县市或中心城镇建立经营点进行配送,由农村本地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进行配送乡村连锁零售网店进行配送并返销乡村零售网店收购的农副-产品到县市和中心城镇经营点。在农村地理区位比较中心位置建立网点一方面可以减少大连锁企业和生产采购企业在广大贵州农村地区进行商品销售和采购的店面运营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一方面减少了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销售成本。而在乡村实行连锁零售店可以规范和统一商品质量和购物环境。中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参与可以极大的发挥中介企业的资金参与和运营,扩大商品流通的规模。
(二)贵州农村商品流通双向物流模式。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在将日用生活用品和农资产品运送到连锁乡村网店的同时可以采用易货或者销售方式将农村农副产品运送给大连锁企业或采购企业。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把质优价低的日用消费品送下乡,另一方面把农副产品收上来进入超市销售,搭建起农副产品进城的“绿色通道”,解决农产品卖难。还可以将农户农副产品生产、销售风险与采购企业挂钩,转嫁农户的生产销售风险,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降低物流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空车返回率,降低运输成本,在此农村商品流通模式中,根据贵州的实际情况应该特别重视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作用,使无法深入农村的连锁企业的商品能够运输到农村偏远地区,又能够使农村地区农产品有效的运出来卖出去。
(三)从贵州农村家庭消费的结构来看应该采取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就是在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利用网店销售终端贴近农村市场、贴近农民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本地农村的不同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贵州农村不同地区消费水平差距的实际状况。同时针对农民新需求在综合服务、拓展经营领域上不断推陈出新,突破原来传统日用消费品销售范围,既开展科技培训、信息咨询、文化娱乐、收费代缴等公益项目,又相继开展电话卡代卖、彩票销售、保险和医药、图书、建材、家电、种子、农机等新型经营性业务。
[参考文献]
[1]周庆举,贵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特征分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5.
发展滞后的各种因素。农业科普期刊由于长期地受地域条件和原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使农业期刊的出版者已经习惯了自上而下编辑出版计划的安排模式,加之大多数农业期刊出版技术落后、编辑出版者与经营发行者的理念高度分散、编辑的信息来源于管理部门的计划和任务;每一期出版的内容为谁服务,怎样遴选文章和设定栏目布局,都由出版宗旨所定或上级安排,编辑们更关心的是编校多少文字不出错,文字量愈多,个人利益也就愈丰厚;文章不求科技含量,发行不求数量、期刊不求影响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农业科普类期刊还没有彰显出新创举。
由于各个期刊社环境的原因,农业科普期刊出版者所具有的前沿科技素质普遍较低,驾驭市场的意识缺乏,对国际上期刊经济运行机制又不太熟悉。加之完全市场化后,没有固定、可靠的发展渠道取代原政府职能为农业期刊出版者提供的发展模式,使他们获取发展的支撑条件十分有限,配套的政策也很落后,发展程度与他类期刊相比显得格外滞后。此外,他们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预测,不断变化的策略,应该及时作出决策等,都很是困难。经常表现出的是市场主宰他们,而不是他们主宰或驾驭市场。以至于自2004年以来农业科普期刊出现增加出版周期不增效等现象,且日益严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面对的冲击。近几年,纸质的农业科普期刊面临的最大对手是数字化期刊、光盘、网络,以及与农民之间的信息化鸿沟。据河南省农调队最新的调查显示:在河南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已有90%基本实现了信息化,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6%的大型企业都已经上网。在农业方面,国家最大的农业信息中心网络系统显示,河南41.6%的国有农场、46.8%的畜牧场和52%的乡级农技中心都装备有计算机网络,可以进入或独立设在各种农业网络上。农村电脑普及率方面,河南已经达到平均每10万户29台。截至2007年12月,农民用于生产上网的用户人数约250万人。在全球网络风靡、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发行农业科普期刊,现有的编辑出版农业科普期刊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更不能从容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因此,提高农业科普期刊信息化程度,加快信息发展进程,转变编辑生产、经营体系已变得格外必要。
发展变革的转变要素
职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农业期刊出版者仅有出版好期刊的热情和积极性已远远不够,传统的勤快和懒惰,似乎已不是刊社富裕和贫穷的主要原因,他们或贫或富,更多的则取决于市场,市场的主体已成为农民读者和涉农企业。因此,要促进刊社经济的发展和编辑增收,刊社必须转变角色,从过去的“三拍(拍马屁、拍文章说大话、拍大发行量)”、“催编辑催订数”进行宏观调控,必须主动主宰或驾驭市场,从政策上规范读者市场秩序。延伸和扩大农业科普期刊的服务领域,为农民读者、联办企业提供科技、信息、资本、组织中介、示范等微观的服务。
设立必要的研发体系。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普期刊没有研究开发体系,由理论到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都是文字表白,这样编辑出来的期刊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而农业科普期刊为其所做的贡献率是个未知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农业科普期刊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从未见报道过。难道农业科普期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时代中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吗?所以,笔者认为设立必要的研发体系可以为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服务。
编辑思想有必要转变。据2006年河南统计资料显示,随着大批农村务工人员的流动,河南省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呈现新低,文盲或半文盲率又返回到15.88%,小学程度仍是35.42%,中学程度占37.27%,其中受高中教育的仅占11.61%。同时农村还存在一支数量可观的文盲梯队,每年大约有160万人不断地“充实”着本应呈自然递减的文盲大军,而且原已脱盲的人口有20%的复盲率。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每年实施“阳光工程”向外输送有文化知识、有技能的劳力160万人。虽说农村人口众多,其识文断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发展致富从业渠道也因自身素质低而受到限制,种种因素又使其难以在农业上、生产上提高收入。还有一种迹象是,目前农业职教体系的落后以及农业教育教材的陈旧,已经出现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来解决将来的问题,农业院校学生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现象,必须成为我们农业科普期刊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比如,针对农村现状,期刊不以文字就以图释形式出版,是否更为畅销?
期刊出版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模式是:刊社按照农业系统的推广体系思想进行技术、知识和信息的传输,用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基础上的一种职能。基本上按“作者来稿――编辑出版――推广人员――农民”的途径进行“扩散效应”。这种推广模式有很多局限性,编辑出的推广内容,对基层推广人员来说,可能就面临着接受这些研究成果的问题,如何劝说那些农民去学习的问题;对农民来说,这些内容或许脱离了农民生产的现时环境,与实际所需相去甚远的问题。或许对农村现有的群体没有吸引力的问题。科普期刊单一的出版模式也难以适应多元化、复杂化,以及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实需要。必须吸引企业、农协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来共同参与期刊的出版工作,我们的期刊才更有活力。
期刊发行理念的转变。目前我国的报刊发行渠道存在“包袱中”(读者的信息全然不知)、“卖药不开方”(发行杂志管不了内容)、期刊社对发行市场反应欠灵敏。而且邮局渠道和自办的发行渠道发出的杂志很多都棚架在乡村基层领导手中,农户读者很少、学用的读者更少。并且,读者在订阅杂志时,从未考虑到是在买技术,使得知识贬值,杂志的价值体现不出来。期刊的时效性差、服务不到位现象大面积存在。农业科普期刊社必须改变过去的发行理念,在杂志发行成本上提高销售知识技术以及产权的理念。在过去的邮发、系统发行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和农协组织等专业从事者的共同参与发行,把长期读者用户列为我们的会员,加上我们对出版市场反应灵敏些、期刊针对性更强些,发行才有扩张的活力。
发行工作策略的转变。当前农业科普期刊发行很难,邮发与自办都是盯着村级组织的“八百元”在努力工作。因为僧多粥少,产生出地区之间封锁和部门之间封锁的状况,且比较严重。在农村,虽说是农业科普期刊,但很难获取大的发行量。现行的出版模式的期刊社很难独辟新渠道。由此,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刊社有必要培育扶持联结新型农户和优秀涉农企业,发展或探索贸工农一体化发行经营模式,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行杂志的模式。比如,杂志与农资产品捆绑配送、杂志出版的内容与市场动态、农资使用、良种种植、良种养殖技术等从细节上吻合,引导企业介入。与农协组织联合办刊、针对所需出版、把长期读者用户列为我们的会员,由农协发行,是值得我们尝试或探索的。
出版理念的转变。由于现有的农业科普期刊基本上是以国有单位为经营模式,原来的资金投入多数是国家资金。农业科普期刊由于完全市场化先天不足,对银行、信用社以及企业对期刊的投入在出版理念上也受各方环境的制约,农业科普期刊社的人员不敢用规模化或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农业科普期刊社。这种观念必须转变,从实践中扭转。
信息来源与扩散的转变。农村现有的农业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市场意识缺乏、获取信息滞后、营销办法落后,加上没有固定的、可靠的渠道为其提前、产后服务,他们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信息,技术变化,农资应用、相对价格等信息上,并作出决策时,感到很是困难、很不适应。因此,农业科普期刊社应建立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系统,逐步实现农业科普期刊信息化数据库,完全介入互联网。科普期刊信息、发展农业科普期刊社。
关于构建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新体系模式的构想
基于上述观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普期刊如何更好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的快车道,构建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新模式和新体系已十分必要。
建立基于期刊―企业―农户―产品―市场互联网络的信息化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模式的构想。
构建期刊信息采编中心:成立网络编辑体系,主要职能是采集、整合、分析、处理政府信息、媒体信息、行业协会信息、市场信息。主要工作是,建立市场动态、市场行情、农业技术等数据库,为客户、为期刊出版流程和经营提供垂直的个性化服务。
构建农产品销售指导服务中心:主要工作是,在杂志和互联网上搭建信息系统,让生产者与经营者能直接在杂志上和网上供求信息,并建立农产品业务平台,打通读者用户、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通道,在他们之间建立无缝式链接。该中心的职能是整合资源、中介、提供平台及认证服务。
构建优秀农资推广销售中心:主要职能是,产品采购、检测、认证、宣传、包装。主要工作是,筛选中外农业生产资料厂商及其产品,并为读者或客户提供服务。
通过以上三个中心的建立,并进行产品与企业的强大品牌的再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的建立、雄厚的资本运作。内部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外部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系统,形成期刊总部管理、控制中心,并外延设立省级联合储运物流中心和县级工作站。
省级储运物流中心。刊社应联合社会现有的物流储运单位协作。刊社的主要职能是协调总部及县级工作站的工作,进行产品的调配。主要工作是建立并筛选县级工作站,为县级工作站进行统一的CIS服务、利用强大的技术力量培训支持,组织科普推广员队伍的建立与储备。
县级综合工作站。是利用现有的农业服务体系直接为读者用户进行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产品销售,并成立以下服务中心:联合成立县级信息中心,在县级信息中心的基础上设立在线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农产品销售指导中心。
新机制的建立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出版期刊具有前瞻性: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很好地整合起来。发挥集约化期刊的大优势,做大做强期刊。
运行机制具有适用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住矛盾,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方案,通过努力可变成现实的步骤,稳步实施,力争尽快见成效。
新出版体系要解决的有关问题。
运作前:对会员出版什么(编辑内容)?一般的编辑无法把握,难以分析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对市场前景的预测更难以把握,需要组织多项专业研讨会进行编务会议论证。积极解决农协组织与刊社联合发行运作的利益事项。
运作中:期刊和刊社拥有的互联网怎么配套服务?一方面既要考虑配套政策和配套的服务,又要考虑杂志以及企业产品的配送与销售等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种养技术的服务费用的解决问题,以及资金投入与运转经营费用保障问题。
运作后:会员产品卖给谁?需要解决渠道的问题,需要组织、中介、运销的信息;农产品加工信息,需要解决项目来源和市场销售问题,以及利益分配问题。
归纳以上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一个信息反应问题、一个技术落实问题、一个农资产品配送和会员产品的销售问题。农业科普期刊社运用互联网的建立实现信息化、参与电子商务,有着良好的前景,是期刊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刘静平:《探索新型首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潮》,2007(6)。
2.伊佳:《为了农村信息化》,《通信产业报》,2006年9月10日。
3.李苹:《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索科技服务“三农”新模式》,《科技成果纵横》,2007(1)。
4.李军:《河南阳光工程调研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06(7)。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促进了新老媒体的相互交融和发展,这种新的融合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格局,市场完全进入开放竞争和充分竞争的时期。
那么,广播媒体如何及时调整经营理念突破常态化管理模式,化解广告经营中出现的新矛盾,运用市场经济杠杆争取效益的最大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与自营主辅相依,培育优质客户抵御市场风险
凯蒂亚・安德森(Katya Andresen)在《罗宾汉市场营销》一书中阐述:“变化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只有不断地在时代潮流中学习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才能在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广播广告受经营理念的束缚和体制属性的限制基本上以自营为主,广告经营不经过任何中间渠道由媒体自己来完成,但在经营水平以及创收的可持续增长等方面则落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平。
相比较而言,以为主的广告经营方式更趋向于“统一经营”机制。首先,价格相对比较统一,避免一些恶意竞争;其次,拉升所有平台间的经营水平,而且有助于强势平台带动弱势平台形成良好的打包经营策略,发挥各个平台的经营优势,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第三,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第四,便于客户寻找固定的媒体投放渠道,有利于在客户心中形成固有的广播品牌效应。
大多广播广告采用为主、自营为辅的经营策略,该策略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对核心客户资源的掌控;二是发挥从业人员对广播节目更熟悉的优势,助力不同行业类别的开发与经营。在经营策略中,主铺相依的经营理念需要有广播广告机制的支撑,广播广告从业人员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辽宁电台广告客户较为稳定。重视对优质客户的扶持,与信誉良好的大客户合作是抵御市场风险的最好选择。以2014~2015年辽宁电台采用广播广告“整频”,基本实现广告稳步增收,摆脱了曾一度出现的经济状况低靡状态。通过配合公司做增值服务,不仅保证了广告收入的稳定,还在活动推广和产业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文艺广播为了实现自身频率和整频客户双赢,经营单元紧贴频率定位,帮助客户想点子、做方案,通过走社区、进校园、做商演等全年超百场的线上线下活动,不仅提升了频率的品牌影响力,还赢得了客户的普遍赞誉。
二、提升广播资源品质,稳步实施必要的转型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医疗专题广告从可听性、艺术价值、广告形态到内容的合法性都存在明显问题,但在20世纪90年代,广播优势受众不断流失、广告资源大量空置的背景下,热线专题类医药广告的出现让广播度过了寒冬,成为广播创收不可或缺的一个来源,也是这个特定发展时期广播广告的主体。简言之,医药保健专题热线广告是广播广告在发展瓶颈期的无奈选择,也是广告资源粗放式经营的代表性产物。2013年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国七条”,要求媒体规范广告内容,缩减医疗专题广告的比例。广播广告不仅要合规还要保证效益。因此,这种转型必须要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要适应广播的自然属性特点。
从广播广告到受众“认知―理解―认同―行动”等一系列的广告接受层次,医药专题广告的转型调整必须大胆设计、稳中求变。辽宁电台医药专题广告转型分为三大类,一是彻底剔除这类医疗专题广告使整个频率成为“绿色频率”,交通广播的实际调整证明,效益不但没下滑还出现了30%的增长。“净化声频,打造绿色频率”不仅提高了听众对媒体宣传的认同感,增强了媒体公信力,还提高了硬广资源的利用率和品质。二是拓宽思路,进行合理的广告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将单一的医药广告形式进行多元化发展。辽宁之声频率的广播广告原来是以医疗专题为主,转型后频率以《今天吃点啥》品牌美食节目为依托,通过对主持人“伟诗”的形象塑造,开辟线下中等职业教育班,并正在向伟诗食材生产基地、伟诗品牌食品、伟诗厨师学校等延长产业链的集团化发展。三是借助品牌效应进行转型升级。如推出“今日黑土地――现代农业技术体验计划”,邀请与农业技术、农业服务相关的广告客户共同参与线上线下活动,经过文案创意,注入众多广播元素,融合了情感传输、人群选择、营销方式等,从而达到对受众“认知―理解―认同―行动”的预期目标。
三、品牌―系列―规模,强化广播广告产业结构创新
广播广告初级阶段的经营模式是单一以时间为资源的专题广告,在这个阶段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广告产品,更不涉及对产品及其形式的包装与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受众的产品购买行为日益成熟,单一粗放的形式制约了广告产业发展。因此,广播广告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创新,利用广播的创意活动撬动社会资源,做大活动规模并拉动购买力,从而提升媒体品牌,实现广播产品的增值和广播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要实现广播广告经营模式的改革,应基于单个活动品牌化、品牌活动系列化、系列活动规模化。
辽宁电台交通广播在广播广告产品线下活动的拓展上力求达成商家和受众的双赢。推出了针对汽车行业的汽车“杀价帮”和针对商业家装行业的“975听友内购会”,两个活动有力拉动了市场,成为广告经营的一个利器。“杀价帮”第一场“4月奥迪专场”两小时内,成交量突破百余台;7月第二场北京现代“杀价帮”活动当天,实际到店人数700多人,共计签单售出各款车型数百台。与商家联合推出“975家装内购会”不但丰富了广播形式而且通过不同商业手段,如爆款秒杀、特价商品、红包派送等,创造了商家较高的销售业绩。
在创新广播广告营销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不能因创新而忽视营销的目的。对市场上出现的新产品、新的形式一定要谨慎,如果能将老产品加上新包装、新定位、新组合也会带来全新的感觉、全新的体验,在创意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辽宁电台乡村广播利用广播线上线下活动联合多家农业媒体,共同主办了东北第四届暨辽宁省第七届农业媒体优质农资产品推介展销会。从2009年至2015年,乡村广播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农展会,近几年展会无论在规模、内容、品质、影响等方面也逐年提升。2012年起,乡村广播依托中国农村广播联盟平台资源,联合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对农村广播放大区域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联手打造辐射东北、服务东北的农业广播媒体自主操作的农展会,做强、做大农展会活动规模,实现了媒体、商家和受众全受益的社会效果。
四、应用新技术,注重与多媒体融合
广播虽然传播速度快、空间大、受众接受信息快捷方便,但广播只闻其声、瞬间即逝的传播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广播媒体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注重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广播媒体不仅要学习新媒体的新技术,还要利用好新媒体营销的新模式。
第一种方式是活动营销,这通常是农资制造业营销的致胜法宝。企业通过投资主办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以产品促销、提升品牌、增加利润为目的而策划实施的一种营销手段和营销模式。企业活动营销的形式有产品推介会、会、路演、促销活动、赞助各类赛事论坛、系列主题活动等等。借助活动营销可以提升企业的媒体关注度和消费者体验与沟通。企业对活动营销的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是通过赞助活动来向市场推广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有的是通过和政府合办活动来达到获取政府资源;有的公司则为自己量身定做专门的活动来新产品、增加销售、并强化公司形象。国内很多家农资品牌都使用活动营销,如产品推介会、新品会,秧歌队或者京剧团等文艺队下乡路演,各类季节性促销,各地举办的论坛,每年的磷复肥会议企业形象展示等。
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媒体活动,主要是由媒体发起策划组织的以丰富和完善媒体自身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活动。随着媒体资源的过剩,媒体越来越借助活动来吸引受众和商家的注意力。“超级女声”就是一个最成功的媒体活动,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由湖南卫视主导,吸引互联网媒体、平面媒体、手机媒体等高度关注的社会文化事件,创造出了非凡的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样世界杯期间央视五套利用独家买断对赛事的转播使得其在该时段的收视率飙升,广告收入也是平常的数倍。那回头来看我们的农资制造企业,很多企业经常与央视农业频道7套中的《致富经》等栏目合作,另外山东农科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有必要指出的是,当今的农资制造业的媒体活动大多数使用媒体的硬广告,比如电视广告或者行业报刊广告版面等,有些企业甚至是广告版面都是由媒体设计的,这对于企业形象及品牌传播会大打折扣。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农资制造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市场部来对接媒体,做出全年的宣传推广方案,而且要非常注意传播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要从传播主题、传播时间、传播方式、传播地点、传播受众、媒体覆盖等维度去全方位分析。另外媒体活动不仅局限于上硬广告,如软文报道、制造事件营销利用媒体闲置资源进行有效传播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传播方式。
另外农资制造业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企业营销再造问题,深圳市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指出农资制造企业营销关键点在于锁定商业模式、聚焦选择市场、实施差异化商品组合、突破客户价值、把握品牌价值等几个方面去整合营销资源,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使企业的营销达不到预期效果。
我们先来看一下通过网路手段红透中国的“小米”美女——
案例分享:小米手机的成功靠的是其对社会化媒体的有效利用。依靠电商销售降低渠道成本,依靠口碑营销降低市场推广费用,加上小米在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小米手机的整体成本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加上不靠硬件赚钱的策略,小米手机的定价令人无法拒绝。也正因如此,很多体量比小米大很多的公司也无法推出与小米性价比相当的产品。而低价这一核心竞争力也使得小米迅速占领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能看到营销在小米手机的战役中功不可没。
最后,回到我们商业模式的话题,如果说有一种力量,最广泛最深刻的改变了世界面貌的话,那就是商业的力量。人类探索的推动力来源于商业,不断增长的生活空间来源于商业,商业的活力维系着社会的活力,商业的创新引领着社会的创新。农资制造业也只有解决了技术、生产、采购、营销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并产生联动效应才能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