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过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10-08 09:50: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教学过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理教学过程

篇1

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关心基本国情,关注环境发展,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发挥主导作用,凸显主体地位,创设亲师信道的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主要突出了人口发展、资源分布、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所学的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世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都有益。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追求,在精彩生动的地理教学中,用地理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知识,提高学生观察测绘的技能、实验操作的技能以及读图识图的技能,帮助学生构建自然、人文、科技、文化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不懈的动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教会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让学生边听、边学、边思,将获取的信息通过思考内化为新知,有效利用联想法、对比法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整合能力,学会活学活用,逐步把外界海量信息转变成自己理解、应用的知识,帮助学生利用学科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全面发展。

二、引入电教媒介,优化教学过程,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来源,地理学科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版式新颖,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对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习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因材施教、因需而导,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时,教师要不吝时间,精心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对认识不全、理解不深的知识点加强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教学活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集“音、图、视、画”于一体,一方面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另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地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如,在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时,为便于学生了解并掌握板块的分布和运动、地震和火山的分布、山脉的形成等问题,我在课前从网络上搜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精心制作成课件,引导学生查看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拓宽教学空间,提升思维层次,创设联系现实的教学情境

篇2

引言

地理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具有形象化和趣味化的直观特点[1]。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过注重死记硬背,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弱,积极性不强。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方式也不断的随之创新。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地图的灵活辅助,使学生对地图的读、说及解析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的提升。在地理教学中巧用地图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理教学意义。

1.地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图具有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通过直观的图形线条呈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能快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运用地图鲜明且适当的引入到地理课题中,能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奇形怪状的图形能使学生的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板块运动》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地图为学生引出板块的分类及地理环境等,再指出板块构造的理论,加深学生对地理的认识,在地图上分别指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等的经纬及相关知识,还可以为学生分析板块撞击产生地震的原因,运用地图导入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探究欲望,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且听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利用地图的形象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在《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活动中,在利用地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分辨出地球的公转与自转,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教学模式中,深入了解地球的运行方式,提升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其他学生给出不同的建议,然后及时纠正错误答案。实现在参与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

1.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善用实践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采用小组式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思考能力。在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心理需求,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详细讲解地图的看、分析及讲解,使学生对地图的热情高涨。结合教材合理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地形和地势》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地形与地势的特点,利用实践性教学法,使用区域地图要求学生对某些地方的地势和地形描述出来,根据地势的不同及地形的不同,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按相同或类似的地形分类,辨别地形与地势的地图性质有何不同及联系,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热情,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操作创造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另外,使用地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爱国情感、环保意识及节约理念。传统教学的课堂内容只限于教材,学生的知识得不到扩展,学习空间狭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运用地理课外的知识相结合,提高地理的广阔性。利用地图将地理知识直观显露在学生的视角中,使学生的地理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其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可以使学生树立多元化的价值观、生态观和对世界态度观,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2.地理教学过程中实现地图化的方法

2.1直观读图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3]。直观读图是教师教学生读图、认识图、分析图及运用图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备好地图,并且做好会读、会用。直观读图是对地图拥有基本的记忆功能,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引学生读好图。学生要具有分辨地图类型的能力,如,在读天气地图时,教师应根据线条的方向、大小及变化教导学生辨析;在读国家地图时,教师应根据地区领域的山、水等标志要求学生熟记及辨识。直观读图的技巧性能增加学生读图的正确率。例如,在《中国地图》一课中,读地图时,可以根据地区的气候及种植特点分辨各地区的地图名称。如吉林多以冷天气、面食为主,将其填充在吉林类似松鼠的地图上,浙江以温暖天气、稻米为主,将其填充在浙江类似带鱼头的地图上,通过具体特征构出该地区地图的完整性,巧妙的将各地区的特点运用到地图中,便于学生对记忆及理解。使用技巧性的直观读图使学生对地图的熟悉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强,辨别能力更具体。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利用直观读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读图的习惯,带动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2.2自主填图

填图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能自主掌握图文交换的一种技能。在填图的过程中,既要求学生的记忆力强,理解能力强,学生对地图的熟识度高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对地图的辨别能力及较高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多开展实践课堂,让学生拥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深度掌握地理中地图的完整知识。另外,由于地图的多样性,填图的方式也很多,教学方法也具有多元化。如拼图。拼图是趣味性较强的一种地图形式,通过将地图分开,要求学生快速拼好,能够加深学生对地图的操作能力。比如在《世界地图》一课中,教师可以事先将世界地图完全拆开,通过小组式,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拼图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思维、斗志心理及团队精神。分配好小组,由小组共同完成拼图,在最快时间内完成即为胜利。采取激励制度,对学生进行活动评价。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出来,通过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拼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地图的热爱、关注。再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讨论、交流,推动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2.3多媒体观图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学生的展开地图学习,对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涌现出电子地图、卫星遥感地图及百度地图等,通常的教学方法不能直观的表现出来,只能借助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讲《火山喷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展示在学生的视野中,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启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火山喷发的爆发力,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随后教师可以开展火山喷发原因的活动要求学生集体讨论,给出相应的答案,再通过多媒体,师生共同分析正确的答案。既能满足学生视觉上的需要,又能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能够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世界万物的形态,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望。

3.结语

总之,教师应以学生的教学质量为前提,合理利用地图教学法,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能力及德育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对地图的巧妙运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还可以使学生树立多元化的价值观、生态观和对世界态度观,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使用能够使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实现教学水平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都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故而受到重视的程度不高,随着国家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素质教育价值,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丰富的素材,使得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随着教材改革的进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方法,用新观念,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必然走势。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应该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提高。在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死板硬套的搬用一些固旧模式,过分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中寓教于乐,可以明显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有时候教学老师的一些举动、语言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好感,这也会成其学习的驱动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成就事业的沃土,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课堂中教师以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兴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来激趣、引趣、索趣,不仅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会激发创新思维。

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应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采用创设意境这一手段对于地理思维的开拓具有极佳的启发效果。通过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创新情境中去,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地理景观特征,借以丰富地理知识。例如:在讲到我国大陆西北部气温日变化剧烈的特色时,借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语句来形容地理特征,使学生对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了形象的了解。

思考问题必须要有动机,然而要使内在动机变成经常起作用的思考动力,还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诱导、激发,设计导言、悬念或问题,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例如讲《天气与气候》一节课时,我这样设计导言:“沙尘暴、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在天气预报中出现,你能说明它们的形成原因吗?它们对中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样的悬念和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叙述、讲授和学生的讨论,达到了在学生兴趣正浓时,获取新知的境界。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式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各种有形无形资源都迅速融入到各种学科教育当中,当然,地理教学也离不开现代科学方式。电教化教学是指利用幻灯机、录像、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复杂,从时间、到空间,从天空到陆地,再到海洋,各种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以及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1、化虚为实。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

2、互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随时互换,变“教大家”为“大家学”,地理教师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既活跃又深入。

篇4

一、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呢?

二、依据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知识无处不在。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实现生活化和简易化的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充满奥妙的同时逐渐从学习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既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例如:同学们,我们在逛商店时看到一些羊毛衫上标有“100%澳毛”的字样,就是说这些羊毛衫全部是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澳大利亚发达的养羊业使其成为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再如:在学习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时,可联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各大城市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地铁、有的城市利用电车交通,有的城市推广汽车使用液化气和无铅汽油?城市市区为什么要禁鸣喇叭,管制工地施工时间?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城市环境状况的严峻性。然后教师进一步设问:如果你是环保局长或县长你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设问,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环境意识教育。

三、选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会观察到许多生活现象,如日常的衣、食、住、行、游等,这些都与我们的地理学科息息相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确,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也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教师只有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他们去观察、发现、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如在中国地理《气候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中,可将学生课前网上搜集的全国各地美食、服饰、动、植物等制作成PPT展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生活在南方的人们爱吃米饭,而北方人却偏爱各类面食?我国川、湘、黔等地方的人们为何喜欢吃辣椒?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民头上总是戴着纱巾?……这些由平时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而产生的问题,将会充分激起学生的热情,课堂讨论的气氛也会变得很热烈,学生的上课情绪也将高涨起来,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体验教学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就越加普及,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书本教学,突破重难点,而且对于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抽象问题也是非常有益的。事实证明,在现代教学中,能够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指导教学,可以让教学内容由抽象到具体,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那些难以讲清和学生能以理解的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进行学习,构建体验式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在讲解《地球公转的意义》这一节时,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无论是利用版画描述还是利用挂图、模型等,由于缺少立体感,对很多学生特别是那些空间想象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掌握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在多媒体教具的辅助下,教师利用多种地理素材,通过PPT的课件形式,逐一展示黄赤交角,同时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让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这样,通过演示学生逐渐在脑海中树立起了地球公转的动态立体图,进而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就不会死记硬背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意义。这些都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引入社会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关注热点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可以围绕中国或世界的区域热点问题,如能源匮乏与可持续利用、气象灾害及其防治、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防治、人口膨胀、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地区冲突与和平发展等,引入一系列的社会时事、热点新闻报道,利用问题与矛盾事件的冲突性,创设情境。如在七年级地理板块运动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可链接最近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及引起的海啸及之后4月7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里氏7.4级地震的时事新闻报道,再罗列最近几年日本的地震记录,学生很容易从新闻热点中发现日本地震频繁,继而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去探索:为何日本会频繁大规模的爆发地震?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经常性地爆发地震?这些地方有什么相似性吗?通过这些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热点所营造的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关心生存环境的责任感,也能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程度,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地理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促使他们更能深入的去思考。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需要地理老师在平时工作中,认真审阅教材,收集生活中的关于地理的资料,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更加全面地去掌控和把握课堂,使学生热爱地理这门学科。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18-02

一、地理教学中生存教育的现状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会生存”已然成为了全球教育的共同主题。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教材要求学生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的认识,具有安全意识,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从“生存教育”的大视野来看,我们的地理教材还特别强调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珍爱生命”的精神。在地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生存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生生存能力的提高,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更是地理学科提升其学科地位的契机。但是由于现实中的各方面原因,地理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学生等等各方面的正确认识。在许多学校,由于应试教育、中高考的指挥棒、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重理轻文思想等的影响,为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升学率等,地理学科依然被学校视为“豆芽菜”、“杂牌军”,致使本来就比较少的地理课时更加少,在众多学科中备受歧视。现实中的地理教学状况使得一些地理教师备受打击,课程改革中生存教育的理念难以在其心中生根发芽,以致于地理教师对教学的准备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思及教学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脱离了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失去了作为地理教师应有的激情。中学地理教学目前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生存教育的新鲜血液没有很好地渗入到中学地理教学的骨髓中。

二、开展生存教育的途径研究

青少年缺乏生活阅历,他们对生存知识和生存能力重要性的理解既没有感性的生存体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教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去强化他们的生存意识,提高其生存的能力。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地理学科所具备的特性,使其拥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比如说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名胜古迹,等等。我们不仅要充分挖与掘教材相关的内容,还应该充分地开发、利用其它地理课程资源,比如推荐学生阅读与地理有关的读物、小说,播放地理纪录片等,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了解人类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如在《我国农业分布》的教学当中,可以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景观图片,例如南方的水田插秧和水稻收割、北方小麦的播种和收割的图片,介绍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反映的事物,但是不要注明地点。学生分组观察图片,记录观察到的内容,讨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学生利用地图,讨论图片上的农业生产景观可能出现在哪个地区。由学生利用相关图像向全班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评。

2.教师要充实自我,以身作则。要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师自己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努力转变观念,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榜样。不少老师自己本领不高,终日躲在学校这一象牙塔中浑浑噩噩过日子,躲避来自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变化和磨难,自身的生存意识与能力就不是很强,如何教导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生存本领,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的激情。例如使用角色扮演这一授课方法,当讲到高中选修中“自然灾害”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受泥石流侵袭村庄的居民,在分析泥石流成因的基础上,教授其逃生之法。

3.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实践活动有课内和课外之分,现如今的地理教材,不乏很多的活动板块,教师可据此开展一些例如辩论会、演讲、话剧等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了竞争,学会了合作。而课外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可以大大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切身地体验并且感受到社会,认识、理解当今社会中的各个问题和现象,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自主调控的本领,让他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锻炼、成长,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够更好地生存。如讲授高中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交通大队了解当地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交通事故状况、事故原因、事故后果等,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调查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防灾的意识。又如高中必修1《地球上的水》这一章的活动板块,要求以北方缺水问题为例,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基于各自立场提出不同的对策,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家组(如工程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地理专家等)开展辩论赛,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积极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生存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书本教育,仅仅只需教师和学生即可,它是一个集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四位于一体的系统。因此想要顺利地实施生存教育,仅有教育部门(或学校或教师)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调动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争取到全社会的配合与参加,并且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以及家庭的资源,从而形成生教的合力。例如高中必修2中第三章的问题研究环节,针对题目“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教师可以与当地的农业基地联系,开放园区供学生参观学习,甚至邀请学生家长陪同,让家长与社会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

5.唤醒学生的自我生存意识。哲学上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无论外界如何重视,如何劝导,都只能产生一段时期的影响。只有学生自己拥有生存自救意识,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或是寻求其他帮助。而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天灾人祸永远是别人的事,跟自己无关,也正是如此,造成了他们生存意识的淡薄。因此,唤醒学生的自我生存意识,使之实现自我生存教育尤为重要。例如,必修2中第六章《绿色食品知多少》,可以让学生事先从自家随机带零食、蔬菜,在课堂上展示并分门别类,教师在强调绿色食品有利于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同时,告诉学生绿色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好处,并运用多媒体等展示食用非绿色食品导致身体不适甚至中毒的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危险近在咫尺,自己并不能置身事外,使其从内心真正关注生存教育并认真对待它。

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生存理念,从小处说,可以强化学生个人的独立生存意识;而从宏观上来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生存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要性,甚至不失为地理走出尴尬学科境地的一条新路。当然,正如文中所说,除了地理教师的转变,社会以及的家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我相信,只要各方力量都能重视生存教育,并携手共建之,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且会生存得十分精彩。

参考文献:

[1]曹利群.“适者生存”与素质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5).

[2]刘丽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天中学刊,2005,(3).

[3]光.生存之维:经验视域与超验视域的分化与融合——关于建构生存哲学的思想史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0,(1).

[4]崔新京.生存意识—日本民族的一个精神支柱[J].日本学刊,1994,(4).

[5]周王跃,王斌.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意识的发展[J].天水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

[6]吴宁,栗文华.论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意蕴[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篇6

现代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目标。

一、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为了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即以直观的感性认识为起点,经过教师的循循善诱,逐步上升到抽象思维的高度。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中的“滔滔黄河”时,针对“黄河水系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利用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将黄河的上游、中游、下游直观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然后结合课件进行讲解:“黄河一直被称为我国的‘母亲河’,现在,请同学们来看一看铸就了大中华源远流长的社会文明的滔滔黄河……请你们和老师说说,黄河的上游在哪个区域?黄河的中游在哪个区域?黄河的下游在哪个区域?请同学们再仔细比较一下,黄河的上、中、下游有什么不同呢?……说得好,黄河的下游流域的面积比中、上游的流域的面积明显地缩小。常言道,‘水往低处流’,按照常规,下游是不是应比中、上游的流域要更为宽广?但黄河流域却一反常态,不合常规,这是为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之为黄河?……说得好,黄河的名称是起源于黄河所独有的土黄色。黄河之所以呈土黄色,是因为在流经黄土高原的过程中携带了大量的黄沙,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黄河之水所夹带的大量泥沙会因为高原地区的地势落差而‘随波逐流’,但是,黄河到了华北平原后,其水势则会因为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缓而逐渐缓和,因此,黄河所夹带的大量的黄沙就沉积在华北平原地区,将河床抬高,同学们都知道,水的特性是往低处流的,但高出地面的河床还能接纳支流进入黄河干道吗?……既然不能,那么,黄河的下流流域是不是要比中、上游要有所缩小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发现问题,然后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死啃书”,即对课本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把学生“调教”成“书呆子”和“一根筋”。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将学习的课本知识付诸实践,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即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能够主动联想到课本知识内容,而在课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践,从而使得学生不局限于单一的思维模式,以发散性的思维参与学习过程。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国的气候》中的“气候复杂多样”这一课时,可以以下面一席话导入新课:“哪些同学出去旅游过?……现在假设让你一个人出去旅游,你们想一想,在出去旅游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除了带必要的生活用品、换洗衣服和常用药品之外,还需要提前做什么准备呢?……说得对,还要了解你们所要去的地方在旅游期间会不会下雨?气温怎样?……要想知道这些,就得了解气候与天气,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请打开教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进行说课:“哪位同学听了今天的天气预报?可以和大家讲讲吗?……很好,同学们从天气预报的内容来看,认为天气预报所播报的内容是‘气候’还是‘天气’?……同学们说得对,天气预报的内容只涉及短时间的大气运动状态,因此,它播报的只是天气情况,而气候则是长时间的平均的天气状况,例如,徐州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且常年如此……”教师将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方面,使学生身处课堂时不只关注教科书,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相关的书本知识自觉产生联想并灵活地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7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当前地理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其不仅以自己独特的技术手段融入至教育当中,同时还逐渐深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将地理图片、文字、音频以及视频等融合在一起,巧妙地运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去表达复杂的地理内容,让学生十分容易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在当前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根据地理教学的实际目标和教学特有的对象进行合理分析,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对地理教学的结构和手段进行创新,从而促使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更重要的一点是,多媒体技术逐渐开始从多方面进行创新,争取以更加丰富多彩、新颖的方式为地理教学提供服务。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应用

(一)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的第一动力,也是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的最佳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单凭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以及地图等物件来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单调、呆板的的感觉,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让他们认为地理知识枯燥无味,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在现行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对地理知识进行再次创作,为学生提供前所未闻的新知识,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理知识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进行必要的融合,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也取得满意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地理知识“旅游景观欣赏”章节时,学生不可能游览过所有的名胜古迹圣地,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单单依靠语言讲述的话,学生听觉上容易疲倦,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各个名胜古迹的图片,制作成一个幻灯片,让学生一次观赏到不同季节、不同视觉的风景图片,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1】的效果。

(二)将抽象内容逐渐形象化

由于地理科目的内容复杂繁多,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无法想象和掌握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利于地理教学,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这些抽象化的地理知识逐渐转化为被动接收,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并鼓励学生们积极运用多媒体CAI课件,有效地把一些地理事物从理论到实践、从静态到动态的,使学生感知很多无法观察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将教学的重点凸显出来。比如在地理内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章节,其中具有抽象、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如果单单依靠语言和图片是不能将其表达出来的,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复杂的内容转化为动画的形式,将太阳回归运动以及其一天的运动长度内容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白天和夜晚的长度不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质量

由于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难点,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让地理教学那些复杂的内容变得更为形象和直观,给地理教学带来不错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就是要将其重点和难点凸显出来,想要让学生们熟练的掌握这些内容,必须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逐渐进入一种高度浓缩的最佳学习状态。对于地理教学课程中部分重要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老师是通过自己在黑板上书写或者口头讲述的,但这种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也不能充分了解这些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增加或者是改变字体颜色等的转化,创设突出重点的一些动画等手段,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

(四)多媒体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中的部分问题

在地理教学课堂上,有大量的图要求学生记忆,比如,大陆的海洋地图、中国行政区地图、主要干线铁路计划等内容。如果老师想要了解学生的完成这些内容记忆的情况,必须对这一类内容进行检查,根据该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因此,课堂反馈在课堂中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地理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可以单独或集体向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运用计算机技术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并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从而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二、多媒体课件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部分难题

(一)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方面

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需要把其难点、重点等内容与地理教学的内容进行相互结合,并根据多媒体课件自身所特有的特点,进行图片与动画的制作,并确保其清晰度,避免出现学生感觉所看到的东西十分模糊的状况,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彼此之间讨论的时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二)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进行转换方面

在多媒体与地理教学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角色的转变这个主要问题。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作为主体,自身作为辅助体,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根据其爱好进行课题设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加强对多媒体的充分利用,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手。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地理教材中渗透的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科学态度等内容;也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合作意识、灾害意识、创新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和人生态度等内容,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这就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这些内容有的很明显,有的则隐藏在各章节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完美结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结合时事政治,及时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讲青藏地区的时候,引用新闻拉萨的“3.14”暴力事件,此事件造成了无辜群众伤亡,其后在甘南和四川阿坝地区又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事件。整个事件让全中国无比震惊。分子的行径令人发指,举动令人愤怒。结合历史,对比世界其他政局动荡的地区。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二、结合教材,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在“太阳系成员”一节的教学中,采用了录像教学法,向学生们展示宇宙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各个成员,那浩瀚空荡的宇宙、千姿百态的星球,当学生沉浸在美丽星空中时,及时介绍有人类生存的一个星球――地球,再结合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变暖等现象,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懂得按经济和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树立科学环境观。 三、开展探究教学,提升德育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有引导性的问题,开展主题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调查、综合比较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探究中悟出德育内容。 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调查、搜集材料,课上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所调查的结果,介绍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组的观点及时进行评价、指点,最后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紧接着,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该区域的领导者,你将如何解决本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给予点评、总结。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环境问题的原因,辩证地分析了其利弊关系,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同时,也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能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建设祖国、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四、创设情景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诗词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景,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中,通过播放抗洪、抗震救灾的录像,或展示有关图片或讲述其间的英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也能从中学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勇于奉献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更深层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位地理教师,要擅于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在地理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还促进了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的目标。

篇9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重展示、重设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制作武夷山市地图、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巧用地理教具,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指人们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或新方法,它他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等特点。地理教材中,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创立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即属此种类型。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观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思维的训练方法。例如:四季形成的教学,学生对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如何形成四季难以理解,仅通过语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运用四季形成模拟演示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灵感,这一问题则迎刃而解,设计步骤如下:①让学生观察地球轨道平面,了解公转轨道平面的形状。②请一位同学根据地球公转特点,演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并纠错。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直射点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④学生讨论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四季的结论。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水资源)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篇10

虽然不是说爱一行才学一行,但是地理学习需要兴趣,在目前的社会中 ,文科被看作是鸡肋,好多文科生是因为理科学不好才被动选择文科的, 在这些文科生中,地理学习是最大难点之一 , 主要就是学生被动学习的后果。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为了让学生学好地理,地理教师绞尽脑汁但可能收效甚微,在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成绩,下面是几点教学体会。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1.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借助地图,强化记忆。例如:学习非洲的萨瓦纳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萨瓦纳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1.2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

一节课的开始,运用投影配合教师语言可提供一种简捷、直观的导入手段。如讲到“影响气候的因素”时,需要复习的内容较多,如果单靠教师口头归纳总结,很难一下子说清楚,也很枯燥。若运用投影来展示我国气温分布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再结合谈话式教学法,简洁明了,直观性强,效果更好。但是要考虑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

2巧妙插叙,激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3运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如“长江”这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记忆较好:“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4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4.1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4.1.1巧借古诗教学

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4.1.2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

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4.1.3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

讲课中也可以穿插一些地理谜语,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船出长江口”――上海;“空中码头”――连云港;“用圆规画圆”――太原;“大言不惭”――海口;“银河渡口”――天津。

4.2形象的描述与板图结合

如?v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一边画略图,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

5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5.1 精彩的第二课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2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