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素质教育的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10-08 10:03: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素质教育的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素质教育的方向

篇1

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在科技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那么作为数学教育基础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确实对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品质至关重要。

一.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数学是我国素质教育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学科之一,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不断出台的义务教育相关文件,素质教育以及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在我国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引用多元的方式和方法来评价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离新课标以及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部分地区还是仍然坚持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导,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而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方面,虽然在考试命题以及教学素材的编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但是却存在不符合小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能力的现象。例如在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部分不符合小学生思维以及特点的考试题目,这导致我国社会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初衷以及对小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提出了质疑。总之,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教学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还是仍然以考试成为主要的评价手段,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以及发展。

二.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应对措施

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在于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改革。

1.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以学生为主的主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终生学习意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因此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及学校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回应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为主的教学目标。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意识的觉醒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师自身如果缺乏主导意识,盲目地配合服从,习惯被动思维,就无法形成对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在教育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两类人群,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景,如生活情景、音乐情景、图像情景、问题情景、实践情景等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应该给与及时的肯定,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与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指导。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的能力,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找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指导,指导学生完成自己为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的规定。

3.增强教育“载体”作用的发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小学数学的学习载体以及不仅仅限于教材,网络以及多媒体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新的载体。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发挥多种载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以及教材进行整合,利用多种载体进行小学数学教育。

篇2

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互补,归根结底还是观念的问题,这包括社会的、家长的、老师的、以及学生的。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观念至关重要。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人际交往、价值认同、消费理念、娱乐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长在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在温润的滋养中渐渐形成了坐享其成的习惯,如果家长不加以正面引导,学习的动力一旦失去,哪会有学习的兴趣。

有一次,我以美国的印第安人打比方,告诫学生们现在虽然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如果不肯学习,说不定将来会因为没有文化而被遗弃。这个道理他们不懂,也不想搞懂,私底下还可能对老师嗤之以鼻。他们很现实主义,他们不规划今后的人生。他们从小就在财富的庸俗中长大,脑子里满是不劳而获、游手好闲、风光享乐。这些孩子的思想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学生填写父母的爱好时,有人填“麻将”,有人填“请客”,有人填“送礼”,还有人填“包二奶”。这样家庭的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渐渐对父母失去信心,再慢慢对社会失去信心,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篇3

一、 要突出数学文化的教育性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都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通晓数学已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要实现数学文化这一教育目的,首先,从内容上要能够体现更多的数学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群体中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应当是每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并且能长期起作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头脑,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数学文化修养,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数学教育素质化,实际上是数学思维教育的素质化。数学思维教育,必须要以充分显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发展优秀思维品质为主题进行教学。要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育既体现出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又体现出思维能力的学习过程。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注意多方开辟思维的起点,正确把握问题关键、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要善于总结分析,及时发现自己的推理矛盾及错误所在,对谬误及时纠正,发展思维的批判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基础。教学活动要提供给学生具有可授性,有障碍性同时又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数学素养。

三、 要注意把握好数学的心灵化教育方向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从事数学工作的专业人才,而是要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要关注如何将数学课程中最有用、最有价值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学生学习形成数学感、数学观念,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让这些非数学本身的形态进入学生的心田,实现教学效果心灵化。

数学的心灵化教育是通过数学活动的教学来实现的。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把客观世界中处在和谐与奇异矛盾中的数学材料,通过问题性、情节性、故事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逐步形成对数学的心灵感受,美化学生的心灵。

四、 要加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信息时代,“高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因此,加强数学的应用教育,提高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废除“学以应考”的教学思想,教学应密切结合实际应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形成对数学价值的总体认识。

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教师讲授数学要立足于数学的应用,要用数学模型法指导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积极开展数学的建模活动。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篇4

基金项目:1、201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XJKO12CJJ009);

2、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4C0591)。

本文拟通过美育、礼仪教育、创新教育三方面入手来探寻中小学校服推广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以期将校服纳入学校的素质教育资源并在教育工作中得以充分利用。

一、校服的设计与推广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

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很强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使之成为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才的一种整体性教育活动。其中的审美能力必须通过美的教育来完成。学校美育教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曾谈到“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它们揭示了美与审美的广泛而深厚的意义,涉及到科学思维内在规律和审美教育与道德完成的关系。因此,美育对人的思想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审美教育已经不再只是学校美术课堂上一般意义上的美术知识,也不只限于展览馆所涉及范围内的艺术作品,而是完全融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校服与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它通过色彩组合、优美的图案及造型给人以视觉上的感染和刺激,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启迪,是建立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在校服的设计与推广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把美育融入学生的美术课堂、手工课堂,以及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每一个过程,使学生了解服装搭配的基本知识,倡导学生化服饰以体现学生特点及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及服饰图案、色彩礼仪以及纺织材料,如唐朝时期的服饰文化、清代旗袍的来源及变更、中国丝绸面料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的影响等人文知识。同时还可以引入国外服饰及文化,如日本、英国等国的服饰文化、审美文化及色彩文化等,以增强学生的审美素质,扩大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

当然,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时,各阶段的美育课程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同时,由于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与人格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感性教育是基础,趣味教育是中介,人格教育是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升华学生的感性认识来促进其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怎样发现、拓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事物感到有兴趣,进而转化为乐趣和志趣往往是从直观开始的,它是一种无条件反应活动,是感性认识。而这种感性认识经过师生互动、互相启发、定向发展等过程,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兴趣爱好、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状况来设计不同年龄段的美育与校服文化相结合的课程。如在设计小学的课堂时,由于其审美能力和审美判断的水平很有限,因此只有那些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才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课堂中一定要对校服设计中的点、线、面、体、色彩、图案等要素进行适当地夸张和强化以促进其感性认识,真正把校服文化的推广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使校服设计向智力开发型、运动健康型和趣味型方向发展,使其在培养下一代和提高国民审美素质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校服的推广是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生存和交往的基础,是每个人自我形象的表达和内在素质的体现。我们的圣哲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礼仪修养,就难以立身处世。因此,礼仪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在中小学,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做优雅大方、明礼诚信的现代人,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 是学校礼仪教育的三种境界,也是学校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餐桌礼仪、服饰礼仪、行为礼仪等等,其中服饰是最为绚丽多姿的部分。以校服为例,一般来说,校服指的是学生的上下装,但随着配套不断完善,还包括帽子、鞋子、校徽等配饰以及各种场合和运动的专门服饰。校服一般分为制服和运动服两大类。制服首先最基础的应该是尺寸合体,因此要求量体裁衣,使服饰适合于我们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及活动要求。然后造型要自然活泼,款式简洁大方,色彩典雅和谐,做工精致,图案新新颖而有创意,各类线条要流畅。着装后整个形象要求充分体现中学生纯朴、自然、大方、活泼的健康之美。运动服应该宽松、柔软,体现洒脱、刚强之美,颜色温暖、鲜艳,能够充分展示学生运动的激情和张扬的个性。总体来说,学生的服饰礼仪要力求做到整洁大方,舒适得体,活泼高雅,以自然、端庄、青春、靓丽的形象展示学生的风采。另外,服饰礼仪根据不同角度可分为家庭礼仪、校园礼仪、体育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校园服饰礼仪不仅包括服饰造型、色彩、图案、饰物配用礼仪,还包括在不同的场合、地点选用不同的服饰规范。如校园礼仪中,服饰规范往往因为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学校对服饰礼仪要有所规范并予以明示。如学校可以在每天上学的时候安排着校服的礼仪队在校门口以正规之礼迎接师生,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上学这件事;做早操、上体育课则要求着运动服,以方便在最舒适、安全的状态下进行锻炼。遵守服饰礼仪其实就是在一定的目的要求规范下穿用服饰,以体现学校严谨治学风貌。

先生是现代礼仪规范的榜样。他青年时代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教学楼有一面大镜子上有段“镜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而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则是他一生始终保持着这种从外表到内心完全一致的形象和气质的深层根源。因此,学校的校园服饰礼仪教育不仅是纯知识教育,更应该是一种讲究实效的“导行”教育。既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将服饰礼仪融入学生日常行为中,从入校、升旗、进餐、运动、游戏等各环节都包含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创设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中小学生服饰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营造人性化的校园礼仪环境,努力让每一个点发挥作用。如学校可以选择在新生入学期间举办礼仪知识讲座,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方针和理念,对校服、校徽以及相关礼仪进行讲解;组织高年级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校园文化和着装礼仪知识点、图片粘贴在楼梯间和走道上;在活动室内定期投放着装礼仪方面的书籍、图书和经典摄影图片;充分利用展厅、阅览室、图书馆、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各种有效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着装礼仪基础知识。营造服饰“美”的氛围,创造条件让校服文化及着装礼仪知识付诸实践。如通过组织迎新活动、运动会、礼仪表演、服装设计比赛、服装表演等活动进行着装礼仪教育;设计多种形式展示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的场景,把着装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一日活动中,使服饰礼仪教育在这些科学的教育方式中得到落实。让他们从中受美的熏陶和感化,并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实践,进一步养成审美的习惯和实践的理念,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校服的设计与推广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服的设计、推广与着装礼仪各环节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校服来进行审美的教育,通过学生对现实校服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中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通过审美带来的愉悦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只有在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同时,组织广大师生参与校服设计比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校服形象,自己设计图案,培养其创新意识,发挥其创新潜力和创新激情,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的趋于完美意义上的人。并且还能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不同阶段学生对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的独特爱好和审美情趣,为今后发挥其创造能力打好基础。另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服的推广和校服文化及礼仪的宣传,使青少年切身体验各种场合校服礼仪及参与各种校服文化推广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使得现代教育不仅仅是智育的教育,更是深层意义上的人口素质教育。随着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模式的逐步生成,校服文化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儿童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各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因此,科学地开展校服文化生活意义重大,它可以决定学校的风格,影响学生的品性气质和文化修养以及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一切还需要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办学者的者的重视以及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为学生提供浓郁的校园服饰文化艺术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5

许多人认为头脑长在学生身上,他想什么当然是他的自由。然而,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一位美国的母亲那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o”(英文字母)而就是这个圆圈在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是太阳、是葡萄、象乒乓球……”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这位母亲毅然与学对簿公堂,院判决学校败诉。同样的有学者那一张白纸分别向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提出“有什么用”的问题,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幼儿园的小朋友想法最多:以擦桌子、擦皮鞋、擦鼻涕、冬天可以点燃纸取暖等等。而大学生只有一个回答“可以写字”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无话可说。原来我们这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仅仅是在让那些刚进校门时的“大问号”经过十年寒窗变成走出校门时的“大句号”。而且我们的老师、家长远没有那位美国母亲那样觉醒。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

二、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小皇帝”是对中国的孩子很形象的描述。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大多成绩很好,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教学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学“克的认识”对于1克,500克等重量可以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这样的教学相信比老师讲十遍更有用。又如在推导“长方体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做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再说说长方体的特征,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1985年,我国年仅16岁的少年张今以一系列惊人的发明获青少年发明一等奖。张今的创造性就是得益于他的父母自幼为他动手动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他幼年时期,父母注意为他购置发展感官、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玩具。在众多的玩具中,张今更偏爱可以任意拆拼的玩具和建构材料。他特别喜爱拼了拆、拆了拼,动手动脑拼出许多不同的东西来。

勤于动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学生动手会摧残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

解放眼睛,让学生会看,会观察。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家长有责任解放学生的眼睛,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帮助孩子确定了观察对象之后,要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第二要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等。第三,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培养孩子创造性的观察方法。第四,注重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四、解放儿童的嘴巴

让学生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舌,提倡标新立异。凡是去过美国读书的人都会深有感触地说:"美国的学生上课真是太自由了,学生不仅可以随时发言,而且还可以同老师辩论,老师和学生没有上下之分,而是平起平坐,充满着宽松和谐的气氛。”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然而在中国,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上课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乱说乱动。学生上课要想发言,必须是先举手,并经过老师的允许,就会遭到老师的训斥,可悲的是我们的学生对此也早已适应。据报道某地一老师给一喜欢"插嘴"的学生在嘴巴上贴"封条"----用塑胶布将嘴巴粘住,令其无法张口讲话。这样的情况下,有再多的想法学生也不敢讲。久而久之不要说积极发言,学生恐怕连想也不愿意多想了,真正变成了装知识的容器。

我们许多教师认为我上课时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讲出来的。认为已经解放了学生的嘴,认为自己的教学已经是启发式的教学,对这一点过教授在第三届“南湖之春”的报告中一针见血的指出,虽然、看起来已经使学生自己归纳出来的,但现实中经常是学生这样说不行,那样讲也“离谱”,只有讲到教师想要的答案时老师才“龙颜大悦”的加以肯定。这难道这不是伪装的更好的限制吗?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篇6

二、组织机构

为使“共塑××新形象”活动深入,取得实效,支队成立领导小组,支队长×××、政委×××任组长;×××、×××、×××、×××、×××、×××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设在政治处,×××兼办公室主任,政治处干事和司、后、防三个部门抽调人员为办公室成员,负责活动的综合协调、日常事务和指导。

三、活动安排

(一)塑造爱心消防。

大力开展消防献爱心活动,确实体现消防部队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好一队扶一贫、一队帮一残、一队助两学、一队帮一孤等爱心活动,对处于弱势群体的群众要关注他们的呼声、关注他们的困难、关注他们的需要,把消防部队的爱心播散到社会上急需帮助的群众,让消防部队获得更多群众的称赞和爱戴,让消防部队成为参与驻地“三个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成为带动驻地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领头雁。

(二)铸炼素质消防。

大力推进消防部队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的建设。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保持官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结合岗位练位、大比武活动,推动全体官兵的业务素质提高,让每一位官兵都成为本岗位的行家里手,成为部队战斗力的中坚力量,成为能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作风顽强的部队。全体消防官兵都要进行相关学历的学习提高,力争两年内实现每位官兵在现有文凭基础上进升一个档次。力争所有战士都要进行相关社会职业培训,解除战士退伍走向社会的后顾之忧。

(三)打造多能消防。

全市消防部队要进一步拓宽职能,全面开展贴近群众需要的各项服务。除完成好防火、灭火工作任务外,还要担负起社会各类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继续开展好“有险必救,有难必帮”的承诺活动,并将这一活动深入开展下去,让消防部队成为社会和群众遇到急事、险事、难事的首选求救对象,进一步在群众中树立消防部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力争使我市消防部队社会救援活动成为××叫得响的品牌,成为广大群众深深信赖的队伍。各级部队要加强处置各类事故的针对性训练,提高社会抢险救援能力和本领。

(四)完善法治消防

全市消防部队官兵要成为忠于法律、遵守法律的模范,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在执法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熟知法律条文,遵循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今年支队将开展以“执法为民”的专题教育活动,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推动消防文明执法。同时还将进一步开展61号令等法规的推广和普及活动,加强重点单位消防主体意识。在执法活动中始终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开办事程序,接受群众监督。从而将法治消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消防执法成为××依法行政的窗口单位,实现××消防执法零投诉、零复议。

(五)建设严明消防。

全市消防部队要加大部队管理力度,采取切实行之有效的手段解决部队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驰现象,以井冈山消防大队官兵为榜样,建立部队正规的管理秩序、体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坚决杜绝部队各类事故的发生,执行部队管理“六小员”、官兵“五同六到位”,党员干部“五在前”,精神风貌“三比三看”等井冈山消防大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通过严格部队管理,达到官兵面貌一新、作风纪律严明、部队秩序正规。充分展示××消防部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训练有素的良好形象。

(六)培植社会消防。

全力推动社会消防力量壮大。目前我市已形成了××防火团、×××消防志愿团、少年消防军校的老年、青年、少年社会消防组织。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消防力量建设的力度,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群众自防自救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实现“两杜绝、一减少”的目标。各单位要成立更多类型的社会消防组织并借助这股力量,深入开展以消防为主题的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活动,让消防知识进家庭、进校园、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从打造“平安家庭”做起,继而建设“平安社区”,最终共筑“平安城市”。

四、活动要求

1、要把开展“共塑××新形象”与当前部队开展的学习“井冈山模范消防大队”活动结合起来,树立争先创优意识,要把“共塑××新形象”教育活动当作是一次充分展示消防部队风采的机会,大力推出部队特色的先进典型。

篇7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采取的应试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素质教育则是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群体的基本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因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是一种历史必然。[1]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除了科技素质外,文化、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素质是每个大学生建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完善思维结构和激发创造潜能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和弱化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导致相当一批高职学生缺乏完整、系统的科技和人文素养,缺乏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这种不足和缺陷无疑将大大削弱其在竞争社会中的活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素质教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素质教育已逐步推进。 [2]

所以,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是外部环境和内部要求决定的。进行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新形势的要求,知识经济的要求,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目前国家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素质教育也是内在发展的需要。

二、素质教育视野下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连续几年的大规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扩招,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脱节现象,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是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是按自己的所能办学,因此,造成一方面社会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或缺,另一方面大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没有就业市场。

2.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近代以来,学校逐渐演变成为“教育工厂”:对人的培养采用了“批量化”的方式,人的个别差异不再受到重视,按照统一的规格“笔试”来“检验”产品。这种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着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意愿的现象,教学过程也成了学生被迫学习的过程。

3.重专业技术轻人文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出现了文理分割、重理轻文、重工轻理、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文课程缺乏、文化陶冶不够,缺乏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缺乏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脱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学仍然是一个被控制的过程,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只是跟上教师的思路,理解教材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是求同思维。学生被动的听课,被动的思考,相关的讨论与实践机会很少,有的甚至没有。

2.以课堂为中心,与社会发展实践相脱离。教育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不应开脱离实践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还停留在从课本到课本的讲授阶段,很少涉及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不够了解社会,不够了解国情,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弱,毕业之后不能完全适应工作岗位等问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新的教学方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某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尽管改革力度较大,但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仍然带有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改革没有明显的进展。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

2.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是文化基础课程体系基本沿袭学科课程体系;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二是文化课课程目标不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一味追求学科的系统性,这就使得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背离。三是文化基础课程未能发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效能;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研究重点,主要是集中在以专业课为核心的层面上,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往往是从专业课程的改革开始,以牺牲文化基础课而告终。

三、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一)改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1.产学结合,校企结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与相关行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努力做到“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够顶岗实习。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争取建立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样既为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训练和做好就业准备提供了条件,又可以把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校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会生存在中国》一书中强调:“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3]因此,我们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力求达到主体与主导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共鸣,学法与教法的共振,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认识和情感的同步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与效率,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1.建立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体系。借鉴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纵条式课程体系结构的经验,在突破“三段式”结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新结构方面做出大胆的改革。在整体上变“三段式”为“三条式”:一条为公共课,包括高等普通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一条是专业理论课程(含选修和辅修),包括专业理论和为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的相关理论课程;一条是技术技能训练课程(含选修和辅修),包括校内技术技能基础素质训练和在生产一线顶岗实训课程。这三类课程组成三条线,纵向并行,在校三年之内连续不断线,这样对学生的技术技能养成十分有利。

2.设置适当的文化课程。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应以体现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特性,突出基础性和层次性为目标。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式结构,由三个模块组成:文化素质“三基”必修课模块、扩展文化素质的选修课模块以及隐性课程模块。“三基”必修课的教学以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课程内容分等级,以满足不同文化基础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造就一支“双师型”和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采用外聘内训的方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外聘”一是调进,一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教学评估师,包括聘请技师和高级技工担任技能实训教学等,选调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内训”是定期派出本校教师出国接受培训,去企事业单位学习、调研,顶岗参加实习和见习以取得双师资格。与此同时,也要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教师职务评审制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注重实践性,逐渐向一专多能型教师倾斜等。

2.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4]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离不开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首先,高等职业教师要打破自身的封闭性,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相关知识,努力加强对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交流,不断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中,认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及方法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其次,应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如果教师自己不了解当代科学前沿,没有从事科研的亲身经历,不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便只能传授书本知识,而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重技术轻人文教育,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教师缺乏创新性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高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该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进行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各个环节入手形成一个系统的工程,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国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昌海.国民素质与教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49页.

篇8

一、问题提出

如何提高开放教育的质量,获得良好的声誉,是关注开放教育发展、关心电大未来的人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提高开放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学习支持服务。

研究表明,学习支持服务不仅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对服务满意,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教育机构必须实现的社会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1];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可以减少学生的流失,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够为开放教育赢得学生的信赖、支持,能为学校获取相应的声誉。然而,现有的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却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各级学校都在做各种努力,效果却不甚高,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开放教育的举办者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感受,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应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学生才是网络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2],他是开放教育质量的直接接受者和感知者,忽视这一重要的评价主体,对于开放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建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同时从研究方法来看,多为单独的定性评价,从定量的角度探讨开放教育学习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论文尚不多见。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本文以学生作为开放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主体,探讨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质量影响因子,以期能进一步促进开放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方法

(一)编制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学生评定问卷

1.建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评定问卷的理论建构

通过理论推导和个别访谈两种方法,建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评定问卷的维度。

通过访谈个别学生,了解其对学习支持服务的理解、期望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学校现有服务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可以总结得到网络教育学生感知服务质量的7个主要影响因子:网络技术,品牌,学习资源、师资、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关怀性[3]。这七个方面的主要含义:网络技术主要是指网络教育中的软硬件技术;品牌主要是美誉度和知名度,即开放教育的承载者各级电大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学习资源主要是指学生可从网络获得各种教育教学信息和资源;师资主要是指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表现为开放教育各课程主讲、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班主任)的能力和水平;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指学校为学生学习开展的导学、答疑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与过程;教学管理主要是指学校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规定与流程;关怀性主要是指开放教育系统本身使用上提供的关怀性和教师对学生的个的关怀。

2.编制评定问卷项目

在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围绕网络技术、品牌、学习资源、师资、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关怀性这七个方面编制问卷题项。每个方面3-5个项目,共编制题项32个,以学生期望学校提供的和实际感受到学校提供的两个方面来评价开放教育服务质量,采用五级评定方式。问卷编制完成后,请20名有关专家(10名三年以上开放教育课程教龄的任课教师、5名三年以上教务管理者和5名工作三年以上的学生班主任)检验初始问卷的内容效度,并对每项题目的可读性和适宜性作出评定,删除10项较为抽象的题目,并对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改,最后形成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评定问卷。

3.预测

对初步编制的问卷进行预测以筛选项目。选取大连电大直属教学班35名学习时间半年以上学生进行评定。对预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计算评定问卷的信度、效度和各维度的区分度指标。对项目筛选后,删除一些区分度不高的题项6项,重新随机编排剩余的16个题项得到正式的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评定问卷(学生版)。

4.正式施测

2011年春季学期第17周,在大连电大直属分校和县区分校发放120份问卷,一周后收回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91%。

(二)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输入和管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信度

选用Alpha系数作为检验各题项的一致性指标,结果为а=0.962,表明问卷较可靠[4]。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问卷的编制是基于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以及个别学生访谈结果,假定影响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因素是网络技术,品牌,学习资源、师资、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关怀性这七个方面。因素分析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就全部结果进行验证。

1.分析变量的相关矩阵

运用SPSS17.0软件,对样本进行Barlett球形检验和Kaiser-Meyer-olkin度量。结果如下:

表1数据显示,KMO值为0.926,表明因素分析的结果会很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Barlett’s球形检验显著,表明变量的相关矩阵差异显著,适合进一步作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目的是通过从16个要素中抽取若干因子,这些因子能够最大程度的说明开放教育学生对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的需求和实际感受。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6个题项做主成分分析。旋转后的因子矩阵如表2所示,因子分析共提取4个因子,累计解释了方差变动的82.195%。

由表2可见,经旋转后提取为4个因子,每个因子中涵盖了载荷大于0.5的各个不同数量的变量,并且在其他纬度中的载荷量不超过0.5,由此说明影响学生感知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影响因子不应该划分为7个,而应是4个因子。根据每个因子涵盖的题项,结合初步的问卷结构维度预想,我们将这四个因子重新命名为:网络技术与管理、教学管理、课程资源和学校声望这四项。网络技术与管理是指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所使用的软硬件条件,以及对网络运行的维护、监控等;教学管理是指学校为规范教与学行为制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及运行情况;课程资源是指学校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设计、开发的各类学习资源;学校声望是指开放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与美誉度,表现为社会与用人单位对开放教育毕业生的评价。

2.问卷内容效度检验

内容效度检验主要是衡量问卷的适宜性和可行性。一方面通过专家检验,检查问卷题项内容的适宜性确保问卷的初始内容效度;另一方面,通过检验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性。表3为因素分析后,按照新的维度重新测量所得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根据心理测量理论,一个量表的总分与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衡量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标。一个好的问卷的内容效度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其一,各分量表与问卷总体之间得分的相关系数应在0.60以上;其二,问卷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应保持在重读相关。由表3可见,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因素分析后,对各因子计算其内部一致性系数。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来估计内部一致性系数。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及分半信度系数见表4。

一致性系数是表明问卷项目可靠性的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较高的一致性意味着同一受访者接受关于同一项目的各种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各种测量结果之间显示出强烈的正相关。问卷信度越高表明问卷越可信。Cronbach's值大于0.7表明数据很可靠;如Cronbach's值小于0.6研究者应以重新修订研究工具或者重新编制较为适宜(吴明隆,2001)。由表4可见,Cronbach's值均在0.7以上,表明本研究问卷具有较好的可信度。经分析后,我们认为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质量影响因子应为学校网络技术及管理、教学管理、课程资源及学校声望。

四、结论及启示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学生评价的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支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为:网络技术及管理、教学管理、课程资源及学校声望。由此四个维度构成的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这一研究结论提示我们,开放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应从学生学习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着手,从改进学校网络技术及管理、加强教学管理、丰富课程网络资源和稳步提升学校声望着手,全面提升支持服务质量。

首先,要全面增强学校网站功能,提升网络速度。已有的研究表明,开放教育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大多选择面授辅导,很少选择网上学习[5],其原因主要是网上资源内容不丰富,形式呆板,更新滞后以及网速太慢等因素[6]。学校通过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强网站管理,及时更新、网络学习资源,积极改善开放教育学生网络学习体验。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资源,使学生拥有丰富、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学习自主性强,背景情况各异,各自需求有着很大的不同,加之各地、各校教学条件也有着很大区别,支持服务系统的“模式”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因而,电大应加强学生学习行为研究,引导教师根据不同学生需求,结合课程特性以及学校实际,努力开发课程学习资源。学校应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通过精心研究与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优质的学习资源环境,营造一个自由的、互动的学习时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要强化教学管理,重视学校品牌建设。学校应严格各项规章制度,选聘优秀教师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严格教学管理,规范学生学习行为,是开放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电视大学应重视学生对开放教育各环节的评价,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开放教育,以扩大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努力提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爽,何字娟.基于学习参与度调查对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反思[J].中国远程教育,2010(3):24-29.

[2]丁新,武丽志.远程教育质量:一种服务的观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5(3):14-20.

[3]钱晓群.网络教育服务质量因子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9(4):54-57.

[4]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47.

篇9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有学者[1]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一个结构性过剩问题,可表现为,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人才过剩;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空缺岗位,难以吸引人才。在当前就业难的大环境下,高校教育除了注重日常课程和课外实践,培养职业技能外,更应该重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培养[2],提升精神品质。而地方文化是特定区域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如永州地方文化的代表舜文化、柳文化、濂溪文化、红色文化等。将地方文化主题融入大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素养[3],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心态和价值取向也有着其独特的功用。

1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职业素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除职业技能外,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也涵盖在其中[2],是衡量一个优秀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全部内涵和外延等各方面素质的标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扩招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导致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出现了各种困扰、挫折和冲突,产生了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4]。同时,大学教育在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外,往往会忽视其他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拓宽职业意识,对在校大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地方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1弘扬地方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

地方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永州地方文化的代表舜文化、柳文化、濂溪文化、红色文化等其固有的凝聚力和丰富内涵是德育最好的教材,能够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目标。

2.2增强地方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将地方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充分利用地域的人文资源,营造拥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树立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诚信正义、直面挫折、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有责任心、自信心,敢于面对困难的人才。

2.3融入地方文化教育有助于拓宽大学生就业思路

当代大学生对就业环境要求较高。择业时优先考虑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而融入地方文化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发展、了解社会需求,同时也能使大学生们更加乐于奉献、扎根基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地方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以永州地方文化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意义

3.1以“舜文化”为依托,提升职业道德

“舜文化”以“诚”、“孝”、“仁”、“中”、“和”为核心范畴,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实践途径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3]。高校推行“舜文化”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更能促使学生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理论教育方面,高校结合当前德育课程,将“舜文化”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形得到体验,形成共识;实践教育方面,可以有组织的,深入“舜文化”发源地九嶷山等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舜文化”的内涵,也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从实际行动中体会“舜文化”的内涵和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带来的成就感。

3.2以“柳文化”和“濂溪文化”为依托,规范职业行为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提道:“懃懃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勤政廉政、爱国爱民,可谓德才兼备;周敦颐在《周子全书》里《通书》章《诚下》篇写道“诚信,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深入学习“柳文化”和“濂溪文化”,构建廉洁、奉公,诚信、守法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而言必不可少。首先坚持正面灌输教育,深入发掘地方文化,树立“廉洁、诚信”的典范,通过正面典型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其次注重实践体验式教学,通过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评奖评优、师德师风建设等,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与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再次加强宣传舆论媒体的作用,发挥互联网、QQ、微信、微博等平台的作用,大力宣传廉洁、诚信等知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3.3以永州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拓宽职业意识

永州是当年的途经地,有着老山界、墙等一大批红色文化历史遗迹,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拥有李达、等历史名人,这些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而当代大学生就业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功利性、从众性、依赖性等方面[5],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让大学生感受革命历史,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能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工作意识和精神。学校可以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校园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可以将红色资源教育开发为学习课程。在高校的课程教育中,借鉴和引入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意义重大。可组织对红色文化资源比如精神、的风格、李达“真正的人”进行整理,编写教材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程进入课堂。可以开展“重走路”、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追忆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而又辉煌无比的奋斗历史,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2]贾义保.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理论月刊,2009,08:129-131.

[3]杨涛.永州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

篇10

随着对外交流时代的到来,英语被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英语在素质教育中,能促使学生智力、思维想象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在农村普通中学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有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这一阶段的外语学习。他们外语学习能力薄弱,外语成绩低下,一上英语课就心情烦燥,思维抑制,继而放弃英语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由此产生。目前中国农村的英语教学现状,基本都是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校并未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交流,但是由于教师个人技能局限和学校设备的简陋,英语课成了哑巴课。

那么,针对这样的现状,为什么中国农村的英语教学如此消极?怎么去改善这一状况,使英语教学在农村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

一、英语教学消极的原因

(一)学校落后教学方法和设施设备。不善于归纳和总结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长期采用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在学习上“观望、等待、依赖”的习惯。他们学习不主动,思维不积极,更没有把新旧知识积累和串连起来,而是把原本有系统、有连贯的东西割裂开来。故学会了新内容,忘了旧知识;拿起新课文,丢了旧课文,造成新旧知识脱节。由于设备落后,学校无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一课书的水平,从而增加了学习难度。

(二)师资力量欠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师资配备是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英语教师“专业能力”不够,同样成为目前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学校配备的英语老师,既不是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的,也没有从事过英语教学的专业化训练。某农村中学,五名英语老师中有三名都是半路出家的,其中两个过去学的是会计和医学,还有一个竟是学校的数学老师兼任的。有人曾笑话英语课是:老师四川话牌英语,学生直接四川话。“即便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专业性’上仍需补足。”

有专业人士表示,过去我国英语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培养的教师整齐划一。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改革,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即使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学生,知识面、实践能力也有限,进校后还需要进行再培训,更何况是那些彻头彻尾的门外汉。英语教师专业化,要求英语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学科专业知识,又要通晓教育科学专业知识,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学技能,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如果不具备这些素质,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将难以进行。”英语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法,根本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英语课要体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乐趣和知识相结合。

(三)学生未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相当多的学生开始阶段的学习热情高涨,一旦困难接踵而至,日积月累,厌烦和反感便逐渐生成。由于没有掌握科学和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很低。因此,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由“厌学“变成”“爱学”的关键所在。存在的主要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有:1、单词、词组死记硬背由于没有过好语音关,所以普遍存在着发音不准、句子不会读的现象2、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由于缺乏上好英语课的基本词汇,没有具备语言学习听说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上课听不懂,无法理解教师对句子或课文的陈述和讲解。3、回避困难,抄袭作业抄袭的坏习惯,学习上就不思上进,贪图省力,得过且过,日积月累,积重难返。4、胆小害羞、不敢开口大部分的农村学生胆小害羞,在上课有问题不敢说,不敢大声回答、教师的提问和朗读课文,唯恐教师批评,又怕同学取笑。

二、对策及建议综上所述,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困难,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归因错综复杂。因此建议多种方法并用:

(一)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争取乡镇政府支持,努力提高农村中学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一是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分批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特别要过好发音和拼音关。二是加强各年级教师的集体备课,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二)切实抓好入门教学。英语入门教学是学英语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教师要及时摸清新任班级的学生情况;对有困难的学习加强个别交流和思想沟通,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引导他们多开口、多交往,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体验到英语教师的特别关爱,建立起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其次,强化语音教学,使学生过好语音关,掌握读音规则,培养起拼读能力,拥有一把打开英语世界大门的钥匙,扫除英语学习的拦路虎。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克服懒散和不愿开口的旧习。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督促、和检查,使学生养成在课堂内外仔细观察、大但模仿、全力投入积极参与、及时预习和独立作业等良好习惯。

(三)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改进课堂教学人人都有语言能力。有语言能力的人都能学好母语和外语,学好英语决不是一些人的专利。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强调人人参与,改变学习困难生作为陪衬或局外人的角色,把他们从自我封闭中请出来。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要求,让人人有收获,不断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语言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师是英语学习的指导、促进者。

(四)赢得家长支持。合力做好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配合的重要意义方法,使家长重视、关心子女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录音机等,同时使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共同督促、引导,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