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33: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外科手术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Key words] Microsurgery; Surgical equipment; Equipment training;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在跨入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各国的科技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医学的不断进步,当中受益较深的包括神经外科[1]。显微神经外科学以使用手术显微镜为特点,被人们誉为近代神经外科成长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从此神经外科学开始了另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显微神经外科学的成立,也让神经外科在治疗技能上产生了跨时代的飞越,继而全球开始广泛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使神经系统内疾病的外科治疗发生了重要改变,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提升,最大程度减少了并发症和病死率[3]。然而现阶段医学院校的培训模式还比较落后,无法适应显微神经外科学的快速发展;所以对医学院校的培训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器械培训教学在医学院校中的应用与实践,现做如下综述。
1 神经外科手术教学概括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取代了传统的肉眼下手术操作。在显微镜下可将视野放大5~20倍,清晰显现病灶区域,能够更加精确运用各类显微手术器械对病灶进行切除,且尽量完好保留正常的神经组织,最大程度减少医源性手术创伤[4]。虽然有了高科技的设备器械,但如果医师技术不够娴熟,同样会影响效果。所以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器械的使用技术,是成功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术中风险的预防非常重要。因此,术者需要掌握显微神经外科的基本操作技术与解剖神经知识;能在显微镜下手和眼、左手和右手等熟练配合,动作协调等[5]。可是,在我国目前医学上的教育培训方式下,不管是研究生还是住院医师,接触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机会较少,在显微神经外科的设备器械知识上非常欠缺,使用相当不熟练;并且缺少潜伏性医源损伤的基本常识,更无法有效预防此类事件。况且刚完成学业的医学生以及缺乏临床经验的部份医师,缺少针对性和规范性的系统化培训,无法与资历丰富的手术医师进行有效配合,从而使整个手术的效率和质量无法达到最佳,甚至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组织损坏[6]。因而针对在校医学生和神经外科资历浅的医师,打造一套由易到难的规范性、系统化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器械操作技能培训是当前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自身技能和专业水平,为我国神经外科培养出高水平的医务人员。
2 显微神线外科手术临床上所面临的问题
2.1 被动的培养教学方式
通过培训和考核,能让校医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的手术器械及其用途、结构和需注意的事项等,然而关于先进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和器械,在校医学生和在职资历浅的医师却并不了解,使其无法在实践操作中有效配合阅历丰富的手术医师。在当前的医学专业培养教学阶段上,并没开设规范性、系统化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的基础知识讲解课程,更谈不上实践操作,此类知识和技能往往都是医学生结业就职后在临床上边学边用。然而此种培养教学方式在就职后因医师的技能问题,让医患双方都付出了较高代价。因此,医学院校组建一套系统全面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器械培训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收稿日期:2011-12-18
作者简介:陈桂莲,宋先旭,娄斌,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妇产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9)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而确定。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近年来注重在诊断学和手术外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思维能力以及通过现代手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的观念起源于20世纪80 年代,由英国流行病学家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是: 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医生等都应该根据现有的、 最好的研究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或者开具处方。循证医学在20 世纪90年代取得了新的进展,现今循证医学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发展理论与方向,能够促进诊断学的理论教学以及诊断学见习的变革与进步。
2 循证医学的最新性原则
传统的医学教学,所尊崇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而大纲与教材的编写和更新时间较长,且其内容与观点还经常受编写人员经验的限制,因此内容更新较慢。循证医学要求提供决策的依据必须是最新和最佳的,这就要求循证医学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水平与成果同步发展。因此,教师在每次备课时,要求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觉检索相关的医学,搜集最新证据、科技文献信息内容以及了解外科医学发展的动态、,并能科学的判断和评价所引用的信息与内容,客观及时地将这些内容引用到教学中。
3 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3.1在实践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要培养出既有丰富的临床专业基础和技能,又善于不断吸收最新知识,掌握最佳最新的循证医学客观证据的优秀临床医师,就必须改变传统医学教学的模式。传统医学教学上多重知识传授,课堂教学,甚至照本宣科,从而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创造能力不够等弊端,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而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注重创新能力与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客观证据上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与创新开拓精神与本领在学习工作中能够客观积极地采集、 分析、 评价以及引用理论知识证据,在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是应注意: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把死学变为巧学,提高学习效率; 不应只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经验型人才,还要培养为创新开拓型人才;重视向学生传播与灌输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积极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主动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如此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未涉及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诊断和治疗的问题,寻找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大家一起讨论和评价研究证据的实用性与真实性,找出支持诊断、治疗等方面有效合理的证据,最后结合病人的特质和要求确定诊断并积极制定治疗方案,再通过临床观察与随访来判断哪个更科学合理。如此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
3.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在手术外科临床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将要传授的内容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以问题方式呈现,围绕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质与问题的演变、后果、 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进行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把简单的结果和答案讲解给学生,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与原则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与评价,选择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以循证医学的思维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思维可以将问题直接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养,让学习者形成客观发展的科学态度与思维能力。让教与学相得益彰,有的放矢。
4 结论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而确定。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在手术外科教学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与评价,还可以正确解决问题。循证医学思维可以将问题直接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养,让学习者形成客观发展的科学态度与思维能力。循证医学不仅适合在手术外科教学,还值得在其他医学领域和科技领域使用。
参考文献:
[1]胡劲,谭榜宪.培养医学生循证思维的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6):644-646.
[2]陈虹.循证医学教育理论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06(2):99-102.
收稿日期:2011-12-18
作者简介:陈桂莲,宋先旭,娄斌,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妇产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9)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而确定。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近年来注重在诊断学和手术外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思维能力以及通过现代手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的观念起源于20世纪80 年代,由英国流行病学家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是: 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医生等都应该根据现有的、 最好的研究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或者开具处方。循证医学在20 世纪90年代取得了新的进展,现今循证医学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发展理论与方向,能够促进诊断学的理论教学以及诊断学见习的变革与进步。
2 循证医学的最新性原则
传统的医学教学,所尊崇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而大纲与教材的编写和更新时间较长,且其内容与观点还经常受编写人员经验的限制,因此内容更新较慢。循证医学要求提供决策的依据必须是最新和最佳的,这就要求循证医学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水平与成果同步发展。因此,教师在每次备课时,要求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觉检索相关的医学,搜集最新证据、科技文献信息内容以及了解外科医学发展的动态、,并能科学的判断和评价所引用的信息与内容,客观及时地将这些内容引用到教学中。
3 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3.1在实践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要培养出既有丰富的临床专业基础和技能,又善于不断吸收最新知识,掌握最佳最新的循证医学客观证据的优秀临床医师,就必须改变传统医学教学的模式。传统医学教学上多重知识传授,课堂教学,甚至照本宣科,从而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创造能力不够等弊端,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而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注重创新能力与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客观证据上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与创新开拓精神与本领在学习工作中能够客观积极地采集、 分析、 评价以及引用理论知识证据,在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是应注意: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把死学变为巧学,提高学习效率; 不应只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经验型人才,还要培养为创新开拓型人才;重视向学生传播与灌输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积极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主动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如此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未涉及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诊断和治疗的问题,寻找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大家一起讨论和评价研究证据的实用性与真实性,找出支持诊断、治疗等方面有效合理的证据,最后结合病人的特质和要求确定诊断并积极制定治疗方案,再通过临床观察与随访来判断哪个更科学合理。如此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
3.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在手术外科临床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将要传授的内容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以问题方式呈现,围绕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质与问题的演变、后果、 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进行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把简单的结果和答案讲解给学生,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与原则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与评价,选择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以循证医学的思维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思维可以将问题直接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养,让学习者形成客观发展的科学态度与思维能力。让教与学相得益彰,有的放矢。
4 结论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而确定。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在手术外科教学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与评价,还可以正确解决问题。循证医学思维可以将问题直接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养,让学习者形成客观发展的科学态度与思维能力。循证医学不仅适合在手术外科教学,还值得在其他医学领域和科技领域使用。
参考文献
[1]胡劲,谭榜宪.培养医学生循证思维的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6):644-646.
[2]陈虹.循证医学教育理论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06(2):99-10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轮转的低年资外科医师、研究生、进修生,临床医学本科生。学习人数及专业分布:4批学员共计100人,其中妇科20人,普外科医学论文40人,进修生10人,临床医学本科生;分组与培训时间:每2人一组,一组一机,每组集中训练时间一周共计30个学时。
1.2方法
1.2.1虚拟训练内容
1.2.1.1按不同层次对象设置不同层次课程体系的内容:①编制有独处之处的“腹腔镜外科手术学”教材;录制相应的手术视频,加强理念教育,贯彻微创外科的观念,建立较规范的微创外科手术理论教学内容。②编制“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的材的基础上,按不同层次人员编制出相应的教学大纲,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教学要求。③通过模式化、由易到难的操作体验,设计不同的进阶课程,模式化分级和等级内分层教学:
等级一:腔镜下牵拉,切开,分离,钳夹;
等级二:腔镜下止血,打结;
等级三:腔镜下缝合,吻合;
等级四:动物试验,包括模拟教学;
等级五:活体手术。
分解整个手术操作步骤,逐项练习, 逐个击破,从而串联起整个手术过程,分解如下(见图1):
④建立完整,有效的测评考核模式:按照国际通用的操作型技能观察量表(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DOPS)进行评价(见图2):
1.2.1.2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的运作模式:①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②完善“医学教学中心”网站(页)的建设,以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要;③制订相应的管理与运行规章制度;④因为“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四部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技能和探索性实验等。为把有效的时间与物力投入到综合与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故拟将第一部分内容制成多媒体和可以人机对话的模拟实验。即多媒体的制作与虚拟试验软件的开发。
1.2.2虚拟操作教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2.2.1考虑了不同层次对象建立了不同级别的“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模式化、由易到难的进阶课程体系的目标。
1.2.2.2打破学生以往“以观摩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体系。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制定新的考核方法,突出知识综合能力,独立操作学习能力。
1.2.2.3把“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临床教学中心的建设有机地进行了统一。
1.2.2.4通过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的同步建设,以理顺原来诊断学、外科学和动物外科学三个教研室因教学中心的建设而产生的教师理论与实验脱节产生的矛盾。
2 培训效果
将基于模式化的腹腔镜虚拟训练应用于教学培训中,这是我们在临床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手段的初步尝试。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模式化虚拟训练,让学习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技能,使其适应从肉眼直视操作到观察二维平面图像操作的视觉上的转变,训练学习者的腹腔镜手术中手眼配合、左右手相互协调的能力,并且熟悉和掌握了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基本使用方法,让其进入临床实际操作时不会对镜头和工具产生陌生感。并且临床带教医生反馈意见表明,有虚拟训练经验的学员比没有经过模拟培训的学员可以更快更好地进入实际操作中,同时手术操作也能更好的按照规定操作,相比较之下,带教医生更愿意让进修医生上台手术进行体验阶段。
3 讨论
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对21世纪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手术学的教学是医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按照教育部高教[200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和重庆市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精神,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切实做好操作技能课程的建设。因此,搞好医学操作实验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形势所趋,是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素质医学生培养的需要。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21世纪最具有前途的医学发展领域非微创外科莫属,腹腔镜技术也会成为每个外科医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培训则是缩短学习曲线,顺利开展此项技术的必经过程[2]。目前,我国基础教学中还未展开微创外科手术教学,我国普及腹腔镜技术仅仅是在一些大型教学医院举办学习班、研讨会及手术观摩上,缺乏医师对腹腔镜手术规范的临床前培训。并且在腹腔镜手术技术培训规范上处于初级阶段,只是通过临床熟练医师在实际操作中对学员手把手地教,学习者也只能自己通过观看、参与担当助手等经验逐步摸索和体会。由于腹腔镜手术的操作学习都是在实际手术中进行,所以存在许多问题,如:风险性大、学习者的耗时较长、理论指导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规范等。在欧美国家,对从事腹腔镜外科的医师及本专业医学生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资格论证和质量控制制度[3],有严格的训练大纲,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培训大纲。
因而,把微创外科技术引进到医学生手术学中基础教学是可行的,也是现在临床所需要的,在传统外科手术学理论教学中应加强微创外科的观念,需要建立规范的微创外科手术理论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训练中首先在掌握传统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可以引入微创手术基本技术训练,并且是学院通过对动物或计算机进行模拟手术,练习微创手术的基本操作规范与过程,让其医学生更好的了解微创手术技术,打好基础进入临床,我们将逐渐使用这种培训的初级阶段前移,将选择部分临床医学生在外科手术中增加腹腔镜实验教学内容,以期达到预定的效果。
为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模拟教学中心与美国强生公司合作建立了腹腔镜操作的虚拟培训部。这是一门虚拟医学教育技术,将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微电子技术、行为学为一体的研究。在虚拟环境中,学员可以使用计算机生成一个仿真实环境的完全互动的患者环境,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力感装置的完美结合,成为当今世界先进的将视觉、触觉、听觉结合为一体的医学虚拟系统,并特别突出了“力反馈”技术,使用者能更好的感知对操作执行,学员通过在这种无风险的虚拟环境下不断的反复训练,受训者能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技能,为进入临床实践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20-02 神经外科主要研究神经系统及其附属机构,因具有高、精、尖等专业学科特点,因此其手术具一定复杂性与风险性。在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高质量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有效规避治疗风险,提升治疗质量。本文以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特点为基础,对其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1 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风险问题
神经外科作为外科学领域内的新型学科,近年来在医学行业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推动了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其护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外科功能性疾病护理、脊髓疾病护理、颅底疾病及颅脑外伤护理、心脑血管疾病护理等。由于此类神经外科手术难度、风险、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护理管理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目前神经外科围术期的护理工作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缺少针对性的护理经验,程度不同的影响了护理工作的效果。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匮乏,神经系统疾病病情变化迅速,由于基层医疗单位设备条件有限,重要的监护条件及水平缺乏或不具备,导致护理观察难度加大。因此对护理人员的判断力及执行速度有较高要求,若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掌握存在缺陷,则可能导致护理风险的提升。第二,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缺乏有效沟通的条件或意识,一些神经功能损伤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退化严重,导致基础护理工作量大,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造成医患矛盾。第三,护理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护理记录缺乏规范性与完整性,护理器械、仪器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为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安全隐患。为提升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效果,现将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2 神经外科手术护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2.1 专业培训常规化,提升队伍业务技能: 神经外科类疾病病情变化迅速、复杂,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全面的疾病知识与娴熟的护理技巧[2]。各医疗单位可对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主要包括以下方式:(1)定期进行护理知识的培训,主要强化护理人员对常见神经外科疾病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合并脑出血、颅内动脉瘤等,从而扩展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在面对变化复杂、迅速的病情时能够进行准确、快速的判断与处理。(2)针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设立考核制度,并从中挑选出优秀护理人员进行经验传授与细节说明,从而提升护理退伍的总体护理水平,降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3)知识更新对于护理人员同样重要,如近年来关于围术期脑保护的研究进展、围术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的容量治疗与管理、颅内压与脑电波的连续监测等新技术,已经进入临床并得到应用。临床护理人员对此应有所了解并实施应用。
2.2 护理内容多样化,实现医患有效沟通:在神经外科手术的护理中,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护理难度较高,易造成护理人员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障碍[3]。为增进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力,护理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与手术的介绍,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与目的的认知程度,同时疏导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讲述手术成功案例,增加对医疗人员的信任感与认同感。(2)术中对患者进行爱心护理,包括为患者庆祝生日、节日,制作温馨提示卡片,叮嘱患者在康复期的注意事项,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3)患者出院时可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康复训练事项,为患者提供完整的护理服务,降低护理风险。
2.3 护理管理机制健全化,提高护理流程规范度:神经外科护理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护理工作记录的核查与对护理器械及仪器使用的管理。神经外科手术要求准确、敏捷,这将导致在护理前开展核查工作的困难度增加。基于此,护理人员应重视事后的护理记录工作,记录中应明确各药物的使用时间、剂量、方式及护理过程的各项操作、患者不良反应等,保证记录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从而强化护理事故问责制度的可执行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器械及仪器管理则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挑选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管理人员可从护理人员中进行选拔,从而保证管理者对器材的熟悉性;(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器材的使用需做好备案与记录,包括使用时间、科室、归还时间等;(3)定期对护理器械进行检修,保障器械能够正常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减少外部环境为护理工作带来的风险,提升护理质量。
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一定复杂性与风险性,护理工作项目繁多,任务较重,因此强化其护理质量对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开展多样化护理,同时完善护理管理机制,从而有效提升神经外科手术的护理水平,增进医患双方的沟通,规范护理流程,全方位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Abstract:Laparoscopic surgery involves the use of instruments using keyhole and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more difficult than open surgery. Training using a laparoscope-imitating training system is an option to supplement standard surgical training. We sough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laparoscope-imitating training is useful for such surgical trainees in terms of improving surgical skills.
Key words:Model; Laparoscopic; Virtual training system;Simulation teaching;Model exploration
我院医学模拟教学中心与美国强生公司合作建立了腹腔镜操作虚拟培训部,并于2013年9月开始将此系统应用于腹腔镜专项医生,医学生的临床培训中,这是我们在腹腔镜医生技能培训中引入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手段的初步尝试,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2013年9月~2014年6月我们已对4批100名学员进行了腹腔镜虚拟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轮转的低年资外科医师、研究生、进修生,临床医学本科生。学习人数及专业分布:4批学员共计100人,其中妇科20人,普外科40人,进修生10人,临床医学本科生;分组与培训时间:每2人一组,一组一机,每组集中训练时间一周共计30个学时。
1.2方法
1.2.1虚拟训练内容
1.2.1.1按不同层次对象设置不同层次课程体系的内容:①编制有独处之处的“腹腔镜外科手术学”教材;录制相应的手术视频,加强理念教育,贯彻微创外科的观念,建立较规范的微创外科手术理论教学内容。②编制“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的材的基础上,按不同层次人员编制出相应的教学大纲,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教学要求。③通过模式化、由易到难的操作体验,设计不同的进阶课程,模式化分级和等级内分层教学:
等级一:腔镜下牵拉,切开,分离,钳夹;
等级二:腔镜下止血,打结;
等级三:腔镜下缝合,吻合;
等级四:动物试验,包括模拟教学;
等级五:活体手术。
分解整个手术操作步骤,逐项练习, 逐个击破,从而串联起整个手术过程,分解如下(见图1):
④建立完整,有效的测评考核模式:按照国际通用的操作型技能观察量表(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DOPS)进行评价(见图2):
1.2.1.2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的运作模式:①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②完善“医学教学中心”网站(页)的建设,以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要;③制订相应的管理与运行规章制度;④因为“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四部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技能和探索性实验等。为把有效的时间与物力投入到综合与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故拟将第一部分内容制成多媒体和可以人机对话的模拟实验。即多媒体的制作与虚拟试验软件的开发。
1.2.2虚拟操作教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2.2.1考虑了不同层次对象建立了不同级别的“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模式化、由易到难的进阶课程体系的目标。
1.2.2.2打破学生以往“以观摩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体系。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制定新的考核方法,突出知识综合能力,独立操作学习能力。
1.2.2.3把“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临床教学中心的建设有机地进行了统一。
1.2.2.4通过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的同步建设,以理顺原来诊断学、外科学和动物外科学三个教研室因教学中心的建设而产生的教师理论与实验脱节产生的矛盾。
2 培训效果
将基于模式化的腹腔镜虚拟训练应用于教学培训中,这是我们在临床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手段的初步尝试。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模式化虚拟训练,让学习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技能,使其适应从肉眼直视操作到观察二维平面图像操作的视觉上的转变,训练学习者的腹腔镜手术中手眼配合、左右手相互协调的能力,并且熟悉和掌握了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基本使用方法,让其进入临床实际操作时不会对镜头和工具产生陌生感。并且临床带教医生反馈意见表明,有虚拟训练经验的学员比没有经过模拟培训的学员可以更快更好地进入实际操作中,同时手术操作也能更好的按照规定操作,相比较之下,带教医生更愿意让进修医生上台手术进行体验阶段。
3 讨论
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对21世纪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手术学的教学是医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按照教育部高教[200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和重庆市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精神,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切实做好操作技能课程的建设。因此,搞好医学操作实验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形势所趋,是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素质医学生培养的需要。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21世纪最具有前途的医学发展领域非微创外科莫属,腹腔镜技术也会成为每个外科医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培训则是缩短学习曲线,顺利开展此项技术的必经过程[2]。目前,我国基础教学中还未展开微创外科手术教学,我国普及腹腔镜技术仅仅是在一些大型教学医院举办学习班、研讨会及手术观摩上,缺乏医师对腹腔镜手术规范的临床前培训。并且在腹腔镜手术技术培训规范上处于初级阶段,只是通过临床熟练医师在实际操作中对学员手把手地教,学习者也只能自己通过观看、参与担当助手等经验逐步摸索和体会。由于腹腔镜手术的操作学习都是在实际手术中进行,所以存在许多问题,如:风险性大、学习者的耗时较长、理论指导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规范等。在欧美国家,对从事腹腔镜外科的医师及本专业医学生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资格论证和质量控制制度[3],有严格的训练大纲,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培训大纲。
因而,把微创外科技术引进到医学生手术学中基础教学是可行的,也是现在临床所需要的,在传统外科手术学理论教学中应加强微创外科的观念,需要建立规范的微创外科手术理论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训练中首先在掌握传统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可以引入微创手术基本技术训练,并且是学院通过对动物或计算机进行模拟手术,练习微创手术的基本操作规范与过程,让其医学生更好的了解微创手术技术,打好基础进入临床,我们将逐渐使用这种培训的初级阶段前移,将选择部分临床医学生在外科手术中增加腹腔镜实验教学内容,以期达到预定的效果。
为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模拟教学中心与美国强生公司合作建立了腹腔镜操作的虚拟培训部。这是一门虚拟医学教育技术,将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微电子技术、行为学为一体的研究。在虚拟环境中,学员可以使用计算机生成一个仿真实环境的完全互动的患者环境,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力感装置的完美结合,成为当今世界先进的将视觉、触觉、听觉结合为一体的医学虚拟系统,并特别突出了“力反馈”技术,使用者能更好的感知对操作执行,学员通过在这种无风险的虚拟环境下不断的反复训练,受训者能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技能,为进入临床实践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高教[2007]2号文件.
结果:管理因素、患者因素和护理工作者因素是外科护理中的主要因素,其中护理工作者因素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护理工作者因素、患者因素与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结论:对于外科手术的护理应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外科护理工作者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外科手术 护理 危险因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24-02
外科手术护理的安全性对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危存在直接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手术的失败,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死亡。因此作为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外科手术护理工作时,对于操作的规章制度和要求要严格遵循,不得仅将其作为一种形式,同时护理工作者还应确保在护理过程中不出现过失,让患者在治疗和恢复中获得安全有效的护理。本研究结合了我院的一些情况,对外科手术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在外科手术护理过程中总共发生102次护理安全事故,对导致这102次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2 结果
将外科手术护理安全事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类,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得知由护理工作者因素引起的护理安全事故百分率最高,因此护理工作者因素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护理工作者因素、患者因素与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3 讨论
由于外科手术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风险高的特殊工作,护理风险始终贯穿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及手术的整个过程[1],因此外科手术中安全的护理对于整个手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降低手术中的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对于手术护理中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必须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3.1 危险因素分析。
3.1.1 护理工作者因素。①在传统的手术护理方式中,巡回护士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手术类别来预测和预防手术护理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常使手术中的护理工作不能比较紧密的衔接。②工作作风缺乏严谨。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要求,态度不认真,缺乏手术室中的无菌观念,对于器械没有进行严格查对和消毒,思考问题没有全面化,使要求和制度仅限于一种形式,不能够有效的遵循。③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缺乏理论知识、护理的技术水平较低。外科手术是一项不容易掌握的工作,同时对于护理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护理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没有科学的方法和足够的经验,则会对手术的进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外科手术护理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3.1.2 患者因素。①不能积极配合手术工作。有些手术需要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因此手术前须对患者禁饮和禁食,但一些患者仍在此阶段擅自进食,从而导致手术中出现事故。②患者自身的手术耐受力较低。手术是一种对患者身心创伤比较大的治疗手段,有些患者由于年龄或一些基础疾病使机体的耐受力较差,让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因无法耐受手术而导致手术失败。同时一些患者对于手术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使血压出现上升,从而影响了手术护理工作的进行。
3.1.3 管理因素。①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实施的管理措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②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管理方法,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护理工作者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③护理工作人员缺乏,每个护理工作者的工作量大,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3.2 防治措施。
3.2.1 对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法制教育,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联系,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是安全开展护理工作的前提。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充足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减少手术安全事故的重要条件,定期进行培训,举办各种护理讲座[2],督促其加强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注意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护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让其能够更好的完成护理中的配合工作,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3]。
3.2.2 在手术之前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能够完全按照医嘱要求自己;对患者机体的耐受力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对于患者存在的一些基础疾病在手术前进行适当的控制,减轻其对手术护理工作的影响。
3.2.3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4],加强监督工作,严格控制外科手术护理工作的质量,对提高医疗水平,手术室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意义重大[5]。
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虽不能完全消除,但作为外科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对手术护理工作高风险性的认识,尽一切努力防治手术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珍芹.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的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14-115
[2] 韦喜艳.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的分析及管理对策[J].北方药学,2011,8(3):88-90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该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手术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码,使用抛硬币法简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降低、血氧饱和度升高、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早期护理干预;胸心外科;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72-03
[作者简介] 鲍秦琴(1986-),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胸心外科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高,手术过程对呼吸系统有严重的影响,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肺不张、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进行胸心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如何提高胸心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降低呼吸道感染率和死亡率是当前医务人员关注的一个热点之一,目前有研究报道,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为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对该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间收台的60例胸心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手术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码,使用抛硬币法简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4±12.5)岁,其中食道癌手术患者8例,肺癌手术患者26例,心脏手术患者12例,其他种类胸心疾病手术的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8±12.5)岁,其中食道癌手术患者10例,肺癌手术患者25例,心脏手术患者15例,其他种类胸心疾病手术的患者1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胸心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护理内容为:术前用药及术前胃肠道准备,术后进行病情观察及进行各种管道护理。患者手术前接受与手术治疗有关的知识宣传教育,询问患者病史,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让患者改变不良的行为,戒烟戒酒。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病房住院环境 加强对病房环境的管理,每天定期打扫病房,保证病房干净、整洁,保持房间通风,房间内空气清新、温度及湿度适宜。对有呼吸机的患者要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减少灰尘及其他污染,减少肺炎发生率。同时对护理人员开展预防感染的相关培训,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被褥,夜间关灯休息或者使用暗光灯光,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1.2.2护理 由于手术后需要进行治疗,因此必须对患者进行护理知识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治疗。
1.2.3开展心理干预 大部分患者手术前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担心整个手术过程是否能顺利,担心手术麻醉效果及手术后疼痛问题,担心手术费用过高而对家庭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等,因此,手术前必须给患者心理支持。为了保证心理干预质量,该研究主要措施是:由具有三级心理咨询证书的护士对胸心外科护士进行心理培训,让每个护士都能单独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保证心理干预的质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人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开展循序渐进的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心理负面影响。
1.2.4腹式呼吸训练 嘱患者采取平卧位,全身放松,吸气时候尽量使腹部最大向外扩张,呼吸时腹部尽量向内收缩,并保持胸部保持不动,以不憋气为宜,呼吸频率控制5~6次min左右。
1.2.5有效咳嗽排痰训练 让患者端坐5 min,保持平静,让患者先深吸一口气,让声门紧闭,使膈肌迅速抬高,增加胸腔的负压,同时让肋肩肌快速收缩,然后咳嗽,让声门迅速打开,让气体快速从呼吸道冲出,利用急速的气体将痰液排除体外,每天让患者练习数次,直到患者能熟练掌握。
1.2.6分散转移患者注意 手术后通过给予患者读报、看电视、听音乐、按摩患肢皮肤等方式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提高对伤口疼痛的耐受能力。
1.2.7功能锻炼 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早期功能锻炼的认知。
1.2.8 饮食睡眠护理 手术后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早期可以食用少量的高蛋白纤维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进食量,同时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供应,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补充水分。如果患者无法通过胃肠补给营养,则必须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禁止患者吸烟喝酒,或者使用辛辣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发生便秘,另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规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后10 d的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脉氧饱和度指标,检测患者手术10 d后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2,P=0.004﹤0.01)。
3 讨论
3.1早期护理干预在胸心外科手术中的作用
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大部分患者接受的手术均存在创伤面积大、住院时间长、患者住院期间存在较多的不安全隐患,这些均影响患者手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对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生活质量[4-5]。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改善患者住院环境,让患者在比较舒适的病房中接受治疗和护理,缓解患者烦躁的心情,对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护理,强化患者接受护理,保证手术后能顺利进行护理,保证各项临床治疗有序开展。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注重心理干预,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负面心理影响,使患者积极参与治疗。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分别为(13.04±2.32)次/min、(96.8±1.5)%、(69.4±2.4)L、(2.82±0.08)L/min、(1.20±0.14)L,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该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明显高于文献报道采用护理干预取得的治疗效果[6-7]。主要原因分析: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全面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对患者进行干预,及早消除影响患者术后的因素,因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护理干预。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拔管时间(4.25±2.31)d、住院时间(10.52±3.62)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8]。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能明显降低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研究文献亦证实了这一点[9-10]。
3.2 呼吸功能及咳嗽训练的临床意义
呼吸系统受损在胸心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因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及咳嗽咳痰训练非常重要,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有效降低肺炎发生率,同时也能明显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11]。另外,也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手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影响患者手术后恢复。通过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让患者能自行熟练进行正确的呼吸,促进患者将残留在肺内部残留的气体顺利排出体外,提高肺部换气量,减少肺部死腔的通气量,增加肺交换气量,保证机体能够交换到充足的氧气。开展咳嗽咳痰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将气管残留的痰液排除体外,降低患者手术后肺部发生感染的几率。 研究文献报道[12-13],通过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及咳嗽训练能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肺功能的情况。
3.3胸心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护理干预需注意的问题
为保证顺利进行早期护理干预,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具体的每个细节均由科室护长组织全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充分讨论,尽可能平衡利弊,为患者制定一个最优的护理方案,在执行早期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意见反馈,不断改善。由于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制的影响因素,比如新护士轮转科室、护理人员个人经验有限、沟通技巧不够熟练、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不配合等[14-15],因此对参与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必须要经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保证护理干预工作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在胸心外科手术患者中开展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研究样本例数比较少,结果的验证有待大样本研究加以证实。
[
参考文献]
[1] 林军,樊梅.心胸外科护理隐患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361-362.
[2] 仲继红,陈雪莲,王晓峰,等.心胸外科压疮全程预防干预的做法与效果[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6):637-639.
[3] 耿利琼.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胸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5,11(17):1421-1422.
[4] 廖星梅.术前护理干预对62例外科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中外医疗杂志,2011,30 (11):170-171.
[5] 郭丽丽,申秀英.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 94-95.
[6] 刘春蓉.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9C):111-112.
[7] 陈爱荣.健康教育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及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24-26.
[8] 成聪利. 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12,8(1):2680-2680.
[9] 郭丽丽,申秀英.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94 -95.
[10] 邵爱仙,姚玉娟,沈丽娜,等.呼吸训练技术对明显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20.
[11] 范悦.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0):147-148.
[12] 刘黄华.心胸外科病房防止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2,9(13):139-142.
[13] 郭慧明.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患者安全护理的影响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7):29-31.
[14] 林世红,韦成信,戴艳萍,等.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训练在心胸外科患者围术期综合应用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03-104.
(收稿日期:2014-09-06)
[中图分类号] R61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012-03
外科手术患者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1,2]。在众多外科科室中肝胆外科是院内感染的易发科室。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一旦出现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则不仅明显延长患者手术切口愈合的时间,而且还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和增加患者住院费用[3,4]。为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一直是学者们和肝胆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故探寻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意义重大。为此,本研究笔者查阅大量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感染相关文献并制定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自编问卷,于2005年9月~2012年9月选取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62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9月~2012年9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62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条件:①均有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典型的症状和体征;②经相关辅助检查诊断明确;③均有外科手术指征;④均能够详细表述自己的要求,与主管医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⑤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基础条件差无法耐受手术治疗;②合并手术部位皮肤感染;③有手术或者麻醉禁忌证;④受文化程度、听力或者智力等影响而无法与主管医师进行有效的沟通;⑤不愿意参加本次研究。其中男191例,女171例;年龄18~65岁,平均(43.55±12.72)岁;病程1 d~15年,平均(7.54±4.61)个月。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自编问卷来收集符合书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资料收集前,对本研究问卷主管医师进行培训,主管医师经过笔试和专家面试考核合格后再对患者开始实施问卷调查。在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时,说明本研究“仅作科学研究、完全保密”,让患者减少顾虑,如实回答收集者的问题。本研究笔者发放362份问卷,回收问卷时由主管医师认真核对,剔除无效问卷,回收362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
1.2.2 问卷调查内容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源地、居住所在地、婚姻状况、经济状况、费用类别、居住状况、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体型、手术季节、术前空腹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术前血红蛋白量、术前血钠水平、术前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术前白细胞升高程度、ASA麻醉评分、围术期高血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营养、手术性质(急诊或者择期)、手术方式、手术室各区域布局、切口类型、手术切口长度、切口抗生素冲洗、是否放置引流、术后引流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情况、基础疾病等。
1.2.3 手术切口感染评价标准[5] 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诊断标准:①手术切口后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反应,甚至流出脓性分泌物;②深部手术切口引流出脓液或者穿刺抽出脓液;③对患者再次探查或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患者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分泌物培养阳性等病原学诊断依据;⑤手术切口自然裂开或者普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后有脓性分泌物或者伴有发热,体温≥38℃,手术部位局部有压痛;⑥排除切口脂肪液化。
1.3 统计学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2.2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有无手术部位切口感染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源地、居住所在地、婚姻状况、经济状况、费用类别、居住状况、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体型、手术季节、术前空腹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术前血红蛋白量、术前血钠水平、术前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术前白细胞升高程度、ASA麻醉评分、围术期高血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营养、手术性质(急诊或者择期)、手术方式、手术室各区域布局、切口类型、手术切口长度、切口抗生素冲洗、是否放置引流、术后引流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情况和基础疾病自变量赋值后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手术室各区域布局合理、放置引流和抗生素切口冲洗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保护因素,高龄、急诊手术、手术时间长、手术切口长和Ⅲ类切口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1。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有无手术部位切口感染为因变量,选择本研究进入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的8个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发现放置引流和抗生素切口冲洗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保护因素,高龄、急诊手术、手术时间长和Ⅲ类切口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是最常见外科院内感染之一,不仅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而且还影响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的愈合,可能发生切口裂开、切口疝,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败血症等从而危及患者的性命[3,4]。随着人们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学者们和肝胆外科医师对手术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关注度提到了更高的高度。本研究笔者查阅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相关文献,并总结可能影响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制定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自编量表来探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本研究笔者将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自编量表应用来收集2005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62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362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者14例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87%。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5,6]。可见,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愈合,为此,探寻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意义重大,以便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放置引流(OR = 0.000,P = 0.000)和抗生素切口冲洗(OR = 0.005,P = 0.000)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保护因素,高龄(OR = 2.230,P = 0.000)、急诊手术(OR = 6.367,P = 0.000)、手术时间长(OR = 3.958,P = 0.000)和Ⅲ类切口(OR = 9.489,P = 0.000)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高龄的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有不同程度各方面身体机能的减退,机体免疫力下降,且多合并基础疾病,因此,相对于非高龄患者更加容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时间越长,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①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时间越长,手术室空气中分布的细菌就越容易进入手术切口,②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时间越长意味着麻醉时间过长导致患者抗菌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手术过程中长时间手术牵拉引起患者手术切口周围组织的损伤和缺氧,导致术后手术部位易发生感染;(3)急诊手术的患者多数病情严重,病灶感染严重,手术准备仓促和手术前准备不足等因素明显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机会,因而,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积极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尽量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减少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切口感染;(4)腹腔冲洗与引流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保护因素,为此,关腹前采用抗生素进行冲洗以预防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而术后放置引流管以尽早引出体内分泌物,减少细菌滋生,最终达到减少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Shabanzadeh DM,Srensen LT. Laparoscopic surgery compared with open surgery decreases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obese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nn Surg,2012,256(6):934-945.
[2] Smith CD. Zero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is it possible?[J]. Adv Surg,2012,46:51-60.
[3] Awad SS. Adherence to surgical care improvement project measures and post-operativ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J]. Surg Infect(Larchmt),2012,13(4):234-237.
[4] 洪锦兰,郝元涛. 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748-750.
1.2护理安全文化实施方法
1.2.1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外科安全管理重在预防。要对护理人员不断加强法律法规教育,让其充分意识到安全护理之意义及价值。护士长应该针对过去存在的各种护理安全问题及教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让护理人员熟悉外科患者护理规范以及医疗事故的相关的处理条例;加强护理风险识别的教育,并科学制定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1.2.2树立“安全第一”的护理理念:在日常的外科护理工作中,要引导护理人员积极并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护理理念,积极倡导对患者要有爱心,细心与耐心地做好护理工作,在工作态度上一定要有责任心及上进行,护理安全从我做起,基于护理安全理念出发,做好每一个护理操作,认真配合好每一台手术操作。此外,良好的护理安全文化氛围对做好外科护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医院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护理安全文化氛围,对护理人员加强护理安全知识的教育,以及护理安全技能的培养,通过教育培训,让护理人员端正护理安全的态度,让护理人员明确如何尊重患者的健康与尊严,如何关注患者的安全、如何珍视患者的生命等[2]。
1.2.3建立非惩罚性的护理差错报告制度:要积极构建出一个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并能够善于发现错误之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护理过程中不会犯下类似的错误。建立非惩罚性的护理差错报告制度就是防范类似错误在后续的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一种措施。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外科护理水平。具体的流程为:①当事人如果出现不良事件则应该向护士长报告并协助有关工作人员及时妥善处理不良事件,努力把不良后果控制在最低水平;②当事人在事后要及时并且详细地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以及处理的方法等。护士长要不定期地针对这些不良事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深入分析及讨论,并科学制定出防范措施及处理方案[3]。③要保护不良事件的责任人,不要仅仅是惩罚责任人,而是要着重改进护理方法,并且引以为鉴,让错误能够起到良好的提醒作用。
1.2.4加强跟各协作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外科手术过程属于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涉及到病理科、血库、器械科等部门的合作。所以要不断加强跟这些协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提升护理安全管理水平。比如,患者身份的确认应该运用姓名和手腕带等方法进行核对;实施手术的部位之确认要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与巡回护士等三方一起核查,以提升安全性。
1.3观察指标:观察研究组与对照组外科医师对手术室护理满意度、手术室护理缺陷发生率等临床护理指标。
2结果
研究组中40名外科手术医师有39名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感觉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7.5%;1592台次的手术室护理缺陷发生45次,护理缺陷发生率为2.8%。对照组中40名外科手术医师有30名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感觉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5%;1560台次的手术室护理缺陷发生108次,护理缺陷发生率为6.9%。由此可见,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