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01: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03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学习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思想日益强烈,追求更高分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考试题被迫出得越来越简单。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损大学教育的内在价值和质量。为了破除大学专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本文以《微观经济学》教学为例,探索专业课教学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期望在此门课程方面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
二、《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目的
调整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先导知识,在其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过程管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核心是重视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强化学习过程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防止基础理论的碎片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感;让学生可以实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形成实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
三、《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
根据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经验,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方式:学习笔记成绩、章(节)知识点随机测试、案例讨论和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期末成绩根据教学要求,在前三个方式中取最大值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与第4部分的70%组合构成期末总成绩。
(一)学习笔记评定
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且学会记笔记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对《微观经济学》中讲授的主要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内容要进行重点记录。课后要尽可能将这些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引申。其次,要养成对笔记进行再整理的习惯,并能够根据简化的笔记准确回忆出所讲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习笔记由老师课前或课后随机抽查为主。
(二)章(节)随机测试
章(节)随机测的目的旨在鼓励学生及时进行课后复习,消化所学内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每章讲解结束后进行测试,方式一是让学生总结本章知识点,方式二是对知识点进行编码,随机抽题考试。每次10分。共90分。另外预留10分作为态度调节分。
(三)案例讨论
本课程根据知识点编写案例库,在案例库中筛选5个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20分,根据所学经济学原理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分析结果。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对理论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期末考试成绩
《微观经济学》期末统一考试不仅涉及具体知识点的考查,还包括整个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逻辑结构等考核,从记忆、理解、运用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整个多元化考核的方案中,前三种方式主要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考查,第四种方式是对知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考查。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不仅要体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更要体现考核目的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多样化的目标,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课后的知识收获。
四、《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实施意义
通过三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在《微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目标越来越清楚,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本门课程不仅根据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而且通过笔记与案例讨论等方式对课堂表现来进行考核,加强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过程管理,通过过程控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章(节)随机测试一方面是考查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随机考试的方式替代课堂点名,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教学实践表明除了用严格的制度规定学生必须出勤上课以外,课堂随机测试是保证学生出勤的有效方法。将课堂随机测试情况与所得期末成绩直接挂钩,每次课后直接公布参与测试的人数与名单,以充分体现出参加上课对于高等教育的严肃性。
以案例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参与度。课堂陈述分析结果的方式构成案例讨论的重要环节,这样必然引起学生重视听课堂的发言。对于《微观经济学》课上案例讨论发言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就意味着案例讨论方式考核奖没有较好的成绩。这样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给予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思诗.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问题检视与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2016(3):82-85.
[2] 谢思诗,李颖. 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教育导刊,2015(9):79-8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324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 治疗组234例,男118例,女116例;年龄14~77岁,平均48.02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2.45年。针灸对照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5~75岁,平均45.25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2.30年。中药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4~76岁,平均46.20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2.40年。3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面神经麻痹[1]诊断标准确诊。病程超过6个月,患侧面肌痉挛,面肌挛缩(面肌痉挛严重后症状,即面肌挛缩僵硬),倒错(口角歪向病侧),联动征(瞬目时病侧上唇轻微颤动),部分病例兼有鳄泪征(进食时病侧眼流泪)和耳颞神经综合征(进食时颞部和颊部潮红和出汗、流泪、流鼻涕等);均经过一般针灸、中药及激素、神经营养剂等治疗无效。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组合针灸
主穴:足三里(双)、阳陵泉(双)、止痉穴(自创穴,位于患侧下颌角向外平胸锁乳突肌肌腹。配穴:面肌痉挛及倒错、联动征、耳颞神经综合征取对侧相应腧穴(即巨刺法,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面肌挛缩取患侧局部之地仓、颊车、颧骨羽人彡、下关、阳白、四白、太阳穴;鳄泪征取患侧睛明穴及承泣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主穴用28~30号毫针刺,补法,得气后留针20~30 min;肌肉挛缩配穴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30 min,加艾条温和灸5~10 min,并用七星针局部轻叩,以皮肤潮红为度;倒错、联动征及耳颞神经综合征用泻法,得气后留针20~30 min;鳄泪征用32号细针刺配穴5~8 min,不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20 min;面肌萎缩严重予局部腧穴(颧骨羽人彡、地仓、颊车、下关)水针注射,消毒后用2 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各1mL混合后注射,每穴0.2 mL,隔日1次;面肌痉挛严重取痉挛局部穴位予水针注射,消毒后用2 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1 mL加地西泮注射液10 mg混合后注射,每穴0.2 mL,隔日1次。同时配合局部按摩和热敷,每日2~3次,每次10~15 min。
1.3.1.2 中药治疗
予补气养血荣肌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15~20 g,当归10~15 g,白芍药10~12 g,制何首乌12~15 g,熟地黄10~12 g,鸡血藤15~30 g,红花3~6 g,秦艽12~15 g。面肌痉挛或挛缩加天麻10~12 g、全蝎6~10 g;倒错、联动征加木瓜12~15 g;鳄泪征加12~15 g、刺蒺藜10~12 g;面肌萎缩严重加白术12~15 g、党参12~15 g;耳颞神经综合征加龙胆草6~9 g、知母10~12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饭前温服。
1.3.1.3 疗程
10日为1个疗程,休息4日,行第2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
1.3.2 针刺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刺取穴,远端取合谷、太冲,局部取地仓、颊车、翳风、风池、迎香、水沟、阳白、四白、颧骨羽人彡。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30 min,每日1次。疗程同治疗组。
1.3.3 中药对照组
予牵正散(白附子、全蝎、蜈蚣各等份)装胶囊,每次1 g,每日2~3次口服。疗程同治疗组。
1.4 疗效标准(自拟)
显效:治疗后面肌痉挛、倒错、联动征消失,面肌挛缩好转,鳄泪征或耳颞神经综合征消失,两侧面部趋于对称,双眼睑裂近于正常。有效:治疗后面肌痉挛和倒错、联动征好转,面肌挛缩停止并逐渐恢复,鳄泪征或耳颞神经综合征好转,两侧面部外观有改善但仍不对称,双眼睑裂仍不等大。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或痉挛及倒错、联动征虽有好转,停止治疗后复发如初。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3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3组疗效比较例(略)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与针灸对照组、中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绝大多数为面神经炎引发,称贝尔氏(Bell氏)病,近现面神经炎引发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与病毒感染有关;另外个别是由疱疹后引发的亨氏(Hunt氏)综合征;少数由外伤等原因引起[2]。按病程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发病1~2周为急性期,发病2周~6个月为恢复期, 6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2]。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应用抗病毒药物、激素、神经营养剂、横纹肌兴奋药物等,对病程长,有后遗症的患者则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眼歪斜、吊线风范畴,传统治疗以祛风活血中药、针灸、电针、水针、梅花针等方法居多,然而历代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研究较少。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属中医学偏枯、面肌痉挛、面肌挛缩、肌萎、倒错、面肌和眼肌动范畴。我们针对多种方法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温养气血、止痉荣肌的组合针灸治疗,以足三里、阳陵泉、自创止痉穴为主穴针刺,结合温和灸、七星针打刺和水针注射、局部按摩、热敷。其中足三里补脾胃,养气血;阳陵泉为筋会,疏调面部经筋;自创止痉穴可缓解面肌痉挛及挛缩;配合其他面部腧穴可通经活络,调畅面部气血运行。同时予补气养血、荣肌活络之补气养血荣肌汤,方中黄芪、当归、制何首乌、熟地黄、鸡血藤、红花益气养血荣肌;白芍药、秦艽、天麻、全蝎熄风止痉;木瓜酸温入肝止抽;、刺蒺藜止泪;党参、白术健脾起萎;龙胆草、知母清热止汗。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当归、制何首乌对神经细胞再生有促进作用[3];红花、鸡血藤可改善面部微循环[3];天麻、全蝎镇静止痉;龙胆草、知母可降低自主神经兴奋性[3]。
综上所述,组合针灸配合补气养血荣肌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有温养气血、止痉荣肌、活络振废之功效,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及单纯牵争散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二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胡寄窗等.西方经济学说史[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1.
[5]张守一.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评论[J].经济学动态,2009(9).
[6]张守一.经济学拳击:凯恩斯VS弗里德曼[J].当代财经,2009(6).
[7]刘彤.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J].经济研究导刊,2013(35).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左金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方法论探析[J].经济经纬,2005年第6期
[2]龚唯平:新制度经济学究竟“新”在哪里[J].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3]道格拉斯·C·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4]陆家骝:经济学与经济学范式转换[J].哲学研究,1999年第3期
[5]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C].上海,三联书店,1994
[6]周海欧.经济增长、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的一个形式化分析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贡献[J].当代财经,2013,15(05):5-14.
[7]蒋志勇.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演进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和城市化理论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12(01):1-3.
[8]李颋.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10,24(03):66-70.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继详.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辨析[J].江汉论坛.2000,(05).
[2]余斌.“第二届全国现代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创新研讨会[J].研究.2009(08).
[3]程恩富.王朝科.用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J].教学与研究,2010(02).
[4]刘汉林.从经济学的分类看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27-04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目前关于如何进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然而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进行追踪型实证数据分析的成果并不多见。本课题组成员,紧密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湖北省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为考察对象,立足湖北实际,在吸收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一、传统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以调查问卷、座谈会和走访等方式,对湖北省十几所应用型高校部分教师及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各专业大学生就西方经济学教与学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忽视思维方法训练
西方经济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而思维方法的训练至关重要。调查中,80%的教师反映由于教学学时有限,而思维方法训练费时费力,因此教学过程一般是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虽然教学进度表或教学日历中也安排了部分内容的思维方法训练环节,但往往因影响教学进度,无法进行拓展训练。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选取缺乏专业针对性的通病。调查表明,所有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经济学课程,但专科生一般只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西方经济学,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全面供述。有的学校只是针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教学总学时,但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设置有侧重点的教学大纲,导致每个专业在开设本课程时,都是从微观经济学第一章按部就班的讲授,每个专业对于本课程的区别只在于由学时不同而导致的截止章节不同。有些专业的本科生如市场营销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只开设微观经济学,金融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只开设宏观经济学。事实上,作为经管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的经济学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必须在全面了解经济学体系和相关原理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因此对能力要求、课时安排、开课学期等均有特殊要求。
(三)教材选用不当
在被调查的十几所院校中,大多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为教材,该教材经过五次调整和修改,相对比较成熟,内容也比较完善。但是,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这套教材内容较多、案例偏少,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较高,不便于自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外有少数学校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教材,这类教材相对来说实用性较强,但往往会出现知识性错误,弱化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
(四)实践课时形同虚设
当被问及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如何进行时,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实践环节,教师也表示西方经济学实践环节缺乏指导规范、执行要求和考查标准,无法开展实践教学。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采用“单向”教学模式,与学生没有互动与交流,也很少提问和讨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教师讲授的时候往往过分依赖多媒体,部分教师的多媒体制作不清晰,加重了学生听课难度。
(六)注重知识传授轻视作业训练
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普遍采用合班授课的方式,因人数过多,授课教师只能关注理论教学的进度,难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授课。而人数过多又直接加重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布置作业,但批改次数在2~4次不等,普遍偏少。由于不能全批全改,部分学生对作业不够重视,通过练习而消化理论知识的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七)考核方式不科学
目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的考核都比较简单,最终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一般分别占30%和70%。其中期末考试通常采用标准试卷考试的方式,很多学生到期末考试时突击背书甚至背习题,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一)编写适合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体现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教材研讨会平台,形成了该教材的研究团队,并出版了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适用教材。
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知识体系图等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前了解课程的知识架构及各章节的地位和作用[1]。如将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知识体系绘制成表格,打印后发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理解。
(二)实施模块化教学,加强专业针对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进行差别化教学[2]。以国贸、金融、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具体见表1。
(三)采取四步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一步,教师教学时由情景式案例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第二步,进入理论知识讲授环节,再结合案例分析讲解,推导出原理。第三步,结合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必要时推荐一些有趣的书中某些具体篇幅给学生课下阅读,如郭凯的《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相关原理。第四步,课下利用网络等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样,由现实案例到理论学习,再到实际生活,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四)丰富教学手段,活化教学方式
教师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特别是针对某些需要借助图形才能真正分析推导出结论的问题,如微观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分析和宏观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等,带领学生一起作图,边讲边画图。积极开发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外出进行经济观察,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活动、金融专业学生进行家庭理财方案的自我设计等。
(五)考核方式多样化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动态全程跟踪,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提问和课后阅读、习题、网络交流等都计入平时成绩。另外,课题组随机选择6个班级施行新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提问讨论等表现)30%,课后阅读拓展(根据学生自愿提交的读后感或小论文)30%,期末卷面测试40%。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课题组从六所独立学院选取了24个班级共1056名学生作为样本,并将他们按班级分成两组,第一组12个班共计530人,坚持传统教学方法,第二组12个班共计526人,进行教改试验,其中第二组在考核方式上又有所区别,从中选取6个班(称之为革新组)采用新的考核方式。经过对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整理出有效问卷1010份。调查表明,实验组学生比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高出17.9个百分点。
担任样本24个班教学任务的共计7名教师,且尽量地按照各自所任教班级对半开的方式进行分组请学生进行网上评教,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同一教师所任教班级中,实验组评教得分普遍高于传统组,实验组评分的标准差也明显低于传统组,说明实验组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满意度高于传统组,且平均数的代表性强于传统组。
调查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实验组学生大部分能保持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课堂参与度明显高于传统组。而且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形势的关注程度也明显高于传统组,经常自觉地浏览重要的财经网站,且对经济学类书籍的阅读量和借阅频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从考试总评成绩看,实验组比传统组高分层次(80分以上)的学生比重高出8.8个百分点,不及格人数比重低3.8个百分点。
四、反思与建议
吸引学生参与是关键。教师要想办法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要重视第一堂课教学,欣赏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肯定探索与创新[3]。
教师的学识与付出是保障。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课下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创新性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教学要求也更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已,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校方支持是动力。创新性教学对教学软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在教学设备和环境方面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4]。另外,应加大对创新教学方式的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学探索。
方法多元化是手段。教师要经常性地变化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使学生消除倦怠情绪,保持持久热情。
网络平台是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如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综合训练、模拟考试等,通过E-mail传送有共性的学习疑点、进行答疑等,通过QQ共享课件和笔记等。
参考文献:
[1]蒲应,郑春慧.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278-281.
[2]杨慧力,刘玉平,王杰.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172- 174.
[3]蓝宝江,李培祥.生活事例、学术笑话与西方经济学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9):45-47.
[4]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64-69.
On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Western Economics” Course under the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XU Yan-lan, YAN Xiao-bing
一、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内涵
一般而言,理论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知识总结与升华,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思维和方法。经济学不仅是关于资源配置,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它也是分析人的理性选择行为,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1]。
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学称之为资源的稀缺性,而人们的欲望或者说需求是无限,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之间必然是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人们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基于此产生了经济学中的两大基本概念:机会成本与理性选择。
(一)机会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的学问。选择意味着放弃,意味着付出代价,确定了某一选择,便会产生相应的机会成本。因此,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资源所带来的潜在收益。比如读大学是有机会成本的。上大学所花费的学费、书费仅仅是一部分成本,还有更重要的时间成本,即把读大学的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可以挣到的工薪。学费加上书费加上工薪就是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二)理性选择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源的稀缺性问题。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类的欲望又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之间充满矛盾,因此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产生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或者称之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下的理性选择就是在承认人类自私的前提下,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发展经济的外部正效应,积累正能量,避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现象。
当然,除了机会成本与理性选择之外,《经济学》中还有很多重要原理,比如边际递减、贸易原理、“看不见的手”、消费者剩余等等。在讲授这些经济学原理时,通过综合运用假设前提、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等经济学的各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经济学基础》一般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学通识公选课的院校数量有限。即便是为数不多的开设经济学公选课的院校,教学设计也是沿用《经济学》专业课内容,只是限于课时数,删减压缩了专业课内容,没有改革与创新,更没有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综合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目标没有针对性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职业学院或技校合并而来,二是普通专科转来的。前者在教学目标上偏技能化和实用性,后者教学要求的理论性和系统化过强,他们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吻合[3]。
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教学的知识目标要求过高,学生们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原理、规律,并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经济学原理。能力目标欠缺,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逻辑分析能力也不达标。另外,高职院校对经济思维能力的重视不够,学生不具备经济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编排不科学
教学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国家历来重视本科教育,为此集中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组织编写了很多优秀教材。但是,对于高职教材建设却较薄弱,导致教材建设滞后,没有对路教材。
(三)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理论知识偏多,经济学思维方法训练少
《经济学》本身抽象,不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照本宣科的向学生讲授各个章节的知识,较少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经济思维和逻辑能力的训练。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习惯于死记硬背知识点,仅限于掌握结论,通过考试,不去探究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很少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经济学问题,也不会用相关原理分析经济问题,指导生活。学习状态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
考核方式不科学。一般只用期末考卷作为评价尺度,不注意考评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况和平时学习成绩[4]。因为课堂表现、作业等不计入考核,学生平日很难做到自觉学习和理解经济理论,也不会运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日常经济现象,很难形成经济思维习惯。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课程改革的措施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
为了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地位,也为了使课程名称更符合授课内容,即注重经济思维的培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把《经济学》公选课的课程名字改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教学目标就是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经济现象,培养经济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5]。
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实用的概念和原理,比如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等;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能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日常经济现象。比如航空公司如何根据弹性理论进行市场营销。[3]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理性人假设、机会成本、需求与供给、边际递减规律、比较优势、博弈论等。(2)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这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的重点培养目标。(3)具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把理论与经济现象和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3]。
(二)教学内容编排合理
第一,授课内容不仅参考国内外著名经济学类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而且充分利用经济学类通俗读物,比如王福重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保罗?海恩等编著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聊职院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师团队充分利用这些著作,整合资源,集体备课,编制校本教材,精心准备教案。另外,学校还从国内著名高校聘请经济学教授给学生举办经济思维讲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师团队一起全程听课,课下与教授一起探讨公选课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聊职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学内容没有深奥的理论或者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出发,从分析经济现象、社会问题中学习经济学的道理,告诉学生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基于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专业不同,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内容相对宏观部分较简单,具体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另外课时数量也有限,目前只开设了16个课时,未来计划增加课时。所以聊职院校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为主,重点讲解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理性人分析、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2]、供给与需求、效用论、比较优势、博弈论等。
第二,注重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针对高职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经济原理时普遍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解原理时,应注意实行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先提问学生,“人在饥饿时为什么不会一直吃馒头,永不停止?为什么感觉第一个馒头最好吃?提出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并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6]。每节课都可以选用一些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经济话题,比如春运期间火车票票价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
首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综合运用“案例法”、“讨论法”等教法,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强调课下作业。要经常布置一些经济学的热门话题和真实案例。比如美国1990年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等这类物品通过的新的奢侈品税带来的结果。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既考核了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他们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践,并随时整理,相互讨论交流[3]。
1 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学科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是对资本主义运行的基础―――市场机制的经验性总结。从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分析,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 理论性非常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涉及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论为核心,以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涉及的主要理论有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
1.2 完善的体系与派别林立并存
概括地说,经济学从宏观及微观的层面探讨并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它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经济学又是学派林立,仅现代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在丰富和完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也给经济学的初学者造成了众多疑惑与费解。
1.3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表,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具有普遍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 经济学的教学特点
2.1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政策性
虽然经济学植根于西方社会,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2.2 数学分析的必要性
经济学不仅对经济现象作定性描述,还倾向于进行定量分析。数学是了解经济变量间相互关系和变动趋势的有效工具。一般来说,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将数学用作定量分析的工具,直观反映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和变动趋势;二是有数学对经济现象进行推理。这就使经济学的教学中面临大量图表和公式推演。但是数学毕竟只是一种研究工具,并不是经济学的全部,因此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把握数学分析的程度。
3 当前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材内容时代感不强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所用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萨缪尔森《经济学》早期版本的体系和内容。教材落后于经济发展现状,且更新缓慢,没能反映出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前沿动态。教材不能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不能体现经济学发展潮流和方向。在这样的教材体系下,不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学、理解现代的经济学者如何考察世界经济、掌握研究当前的经济问题而需具备的原理。其次,现有教材体系偏重于介绍和证明,疏于说明和例证,缺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尤其缺乏用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实际的分析。这决定了教学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使教学和学习抽象而乏味,淡化了课程的现实魅力。
3.2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活动各要素间互动性不够
课程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学生坐在台下当听众。教师“填鸭”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讲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生怕学生听不懂。学生本身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对原理形成的思路不作思考,忽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等的缺乏,使推动教学活动过程良性循环的强大合力未能形成。
3.3 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替代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和推崇。应该说,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得教师可以将大量的文本、图像、图形、声音,乃至动画效果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只能依靠不停地板书和费时且不精确的图形描绘模式,达到了人机互动、师生交流的良好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虽然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却不能也不应该全面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毕竟经济学不仅包含抽象的理论,更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而这些单纯利用多媒体演绎是很难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和消化的。所以,多媒体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教师从此抛弃课本和教案,抛弃粉笔和推演,而只是改变传统教学中陈旧的、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和僵化模式,使传统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4 经济学教学改革设想
4.1 扩展教学内容,增加对非主流学派、前沿理论的介绍
“经济学”是一门集大成的经济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经济观察的敏锐力。目前国内“经济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以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来编写,虽然也吸收和容纳了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但远不能反映当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全貌,甚至对某些经济现象缺乏基本的解释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主流经济学观点以外,还应该尽量融合其他流派的观点,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从根本上来说,各流派之间只是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其理论并非根本性的不相容。
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发展较快的人文社会学科,在教学中应力求站在学科的发展前沿,跟踪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从而使经济学真正成为学生了解西方经济运行和西方经济政策的窗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2 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教学,适度推行双语教学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应积极引入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启发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启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启发的情境,建立启发的氛围,促进启发的开展,把握启发的深度,评价启发的成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启发的目标,思考启发的问题,掌握启发的方法,敞开启发的思路,交流启发的内容,总结启发的结果。经济学教学中之所以适合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启发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而学生则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寻找方法,自主启发思路,自主发现规律,自主解决问题。显然,这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
“双语教学”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尤其是第一语言为外语作为教和学的媒介,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别。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双语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全球化决定了“经济学”采用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讲授“经济学”课程既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更是我国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国际化的一个过程。但是,在双语教学中也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不能因为采用双语教学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和深度,降低专业学习的标准,毕竟专业课程学习是根本。二是不能只追求双语教学的形式,而是要通过双语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4.3 丰富教学手段,传统式教学与现代化教学各取所长
借助多媒体方式和手段,将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梳理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统计资料、图形分析甚至现实经济生活的视频资料,可以大大增强授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但也应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缺陷和局限性。比如在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图形分析的演绎中,多媒体很难直观地呈现出来,而这些都有赖于通过传统板书的方式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推导和演绎。除此以外应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手段将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将经济学课件传送到校园教学网共享,以供经济学学生或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学生下载并灵活使用。同时,学生也可以针对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对某些经济现象或形势的困惑,通过网络的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并举、人机互动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地处祖国边陲的云南省红河学院,作为全国208所高等院校中的一所新建本科院校,逐步开展了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笔者主持和参与了校级双语教学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河学院商学院实施双语教学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试图从顾客价值理论角度探讨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感知价值,为进一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质量献计献策。
二、红河学院双语教学实践后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红河学院商学院近年来以部分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课程试点,选取的课程为大一、大二的部分专业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等,经过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等课程的实践,商学院教学委员会针对商学院上过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无记名投票问卷调查。下文给出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一、二级的学生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调查总人数560人,括号中的数字为学生选择该项所占的百分比,未考虑弃权者。
(1)您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方式:
A很好(7.20%);B好(24.60%);C一般(30.03%);D不好(28.87%)。
(2)教学中,您认为课堂上使用英语的比例应该为:
A20%以下(20.70%);B20%-40%(33.10%);C40%-60%(36.50%);D60%-80%(8.80%)。
(3)教师用英语讲授的内容您能够理解:
A20%以下(23.10%);B20%-40%(42%);C40%-60%(26.10%);D60%-80%(7.80%)。
(4)您认为双语教学英文课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A帮助很大(7.50%);B有帮助(43.80%);C帮助很小(33.70%);D没有帮助(13%)。
(5)你认为双语教学使用英文教材对你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A20%以下(25.70%);B20%-40%(34%);C40%-60%(32.30%);D60%-80%(7%)。
(6)认为每学期都开设双语课对于巩固和提高您的外语水平:
A帮助很大(9.30%);B有帮助(53.20%);C帮助很小(35.90%);D没有帮助(16.70%)。
(7)您的英语水平是否能够适应全英文教学方式:
A能适应(4.90%);B一般(23.90%);C有困难(45.70%);D非常困难(25.60%)。
(8)您认为双语教学是否影响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A影响很大(18.40%);B有影响(51.80%);C影响很小(22.10%);D没有影响(7%)。
(9)您认为什么类型的课程更适合采用双语教学方式?
A导论性、描述性必修课(13.10%);B理论性、专业性必修课(21.20%);C导论性、描述性选修课(29.60%);D理论性、专业性选修课(14.80%)。
(10)您认为双语教学的开设时段应选在:
A大一上学期(33.10%);B大一下学期(16.80%);C大二上学期(15.10%);D大二下学期(8.40%);E大三以后(10%);F不确定(16.70%)。
(11)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应该为(可多选):
A原版教材(34%);B英文课件(24%);C英文作业(15%);D英文考试(14%)。
(12)你认为学院以前开的双语课,由原来的所以教学班开成双语,改为一部分开双语班,另一部分开成汉语班,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学班和授课教师。
A同意(55.50%);B不同意(23.40%);C无所谓(21.10%)。
基于上述问卷的收集和整理,下面对以上统计结果进行概括性分析:
第一,在专业课中采取双语教学授课方式,多数学生能接受,认为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英语水平。教学效果调查统计(1)可以说明。
第二,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双语教学中全部采取全英文授课,即教材、课件、笔记、考试和课堂讲述使用全英文,多数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接受。由于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问题,用全英文授课,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学效果调查统计(2)、(3)、(4)、(5)、(7)、(8)可以充分说明。
第三,多半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口语交流专业词汇和阅读方面等的英语能力。教学效果调查统计(6)可以说明。
第四,多半学生认为在大一、大二开设双语课比较合适。教学效果调查统计(10)可以说明。
第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以前采取统一的双语教学班授课模式改为双语班和汉语班,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自由选择;同时,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班教学应该采取分层次、分级别进行授课,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学效果调查统计(5)、(7)、(12)可以充分说明。
三、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双语教学的学生感知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顾客价值理论,国内外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可以归结为:顾客价值可以认为是被感知的,是内在的,是一种权衡。
基于对顾客价值理论内涵的认知,可以推演出顾客价值与学生价值二者存在共性,可以作类比。如从学生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学生是高校的消费者即顾客;同样,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服务质量可类比为企业的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营销的顾客价值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内在感知、测评等,同样,高校的顾客价值则为学生对教学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感知与测评。感知与测评度高,满意度则高。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基本上也是一种感知价值,即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消化的过程所带来的一种内在感知或心里评价。
通过对红河学院商学院双语教学实践情况的了解以及分析各种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现状描述的文献,结合顾客价值理论,总结出了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双语教学内涵上认识不清。许多新建本科院校认为双语教学就是用外语上课,形式上表现为双语班,其实就是语言强化班,授课教师把双语课当作英汉互译课来上,学生则是听教师用外语上课,这样一来,学科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语言教学,学生掌握的不过是一些单词和语法用途而己。这是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清造成的,双语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才是外语。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抽样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不满意,认为既没有学到专业知识,又没有安心学好英语,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不少,但是最后的收获甚少,学生感知价值很低。
第二,授课模式采取“一刀切”。我们可以把学生看作顾客,顾客有资格选择自己消费的产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展开设计,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应该由学生来评价。只能以“一刀切”的模式进行。现在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主观上推行统一的双语教学班,不是采取因材施教的授课模式,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授课模式。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自己没有选择权。教师也很难根据每个同学的掌握情况调整内容和进度,结果实施的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解决顾客面临的问题,最终很难体现顾客价值最大化。
第三,双语教材不统一。由于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双语教材,很多高校做法多数是选择外文原版教材,这对于大部分学生英语较差的情况实在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需求。同时,老师在选择外文原版教材后,更多的是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多外文版教材很厚,很多学生认为一学期学完这么厚一本感觉压力很大,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学习安排。提前告诉学生下一个要讲解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的话学习效果会更好。
四、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学生感知价值对策思考
通过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下文结合营销学中的顾客价值理论,就具体问题逐一探讨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更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第一,明确双语教学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的依据和检验标准,双语教学也不例外。如果没有正确的目标,势必使双语教学出现盲目、随意、混乱无序的状态,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进行双语教学时,应把用外语授课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双语教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了解学科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和信息,同时也能够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因材施教,推行多种类、多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选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双语教学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维持母语”模式,该模式比较强调在学习专业课时,以母语来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而个别术语用英语说明。二是“双语过渡”模式,即适当地用母语教授课程,教材、板书、笔记、作业等使用英语,而讲授时母语与英语较为灵活地互为主体语言,便于英语为非母语的教师教学,也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这是国内各大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目前最流行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三是“完全浸入式英语”模式,即所有课程全用英语进行教学,包括讲授、教材、板书、笔记、作业、讨论等等均用英语进行,母语几乎不在课内使用。研究与实验表明,这种模式英语掌握的程度最高,学生可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和适应英语,但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要差一些。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总体情况是水平参差不齐,笔者认为不宜向所有的学生实施双语教学,而应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报名,采取自主选修的方式。同时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双语授课模式、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授课学时、不同的考核方式。不应该刻意追求单一的全英文教学的完美形式,还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年级、整体英语水平等,根据学生的特点决定双语教学的程度,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班级,遵循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了学生的感知价值。
第三,选用优秀的双语教材和参考书是实施双语教学成功的保证。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实施双语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外文教材。在教材选择方面,主要从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编排、内容深度、涵盖范围、图表使用、例题与习题等几个方面考虑。既要做到内容合适,符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又要做到语言规范、简明易懂,便于教学。同时,考虑到原版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国内教材的协调以及学生的对比学习,授课教师可以同时推荐相关中文教科书供学生学习参考。
第四,课堂互动授课,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双语教学授课质量的一个关键是互动教学。授课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听课动态,通过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听课时感到不明白的话,可以随时举手,让授课教师知道学生的需求,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整上课节奏,给学生锻炼机会,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授课效果,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总之,双语教学在国内高校开展的时间还不太长,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是如此,更需不断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感知价值大于期望价值,突出学生的价值,提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启迪.第四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洛阳研讨会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11.
2、贺武华等.试论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一般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
3、胡延吉等.遗传学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