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0 10:01: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

1.1区位条件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东临江西泰和、遂川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全市现有2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8万余人,总面积约为1308kfn2。

1.2现状井冈山地处赣西南低山丘陵区,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除少数城区及旅游开发区以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广大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较为普遍,很多山区农民依然过着“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生活依然贫困。井冈山市生态基础和条件好,具有很大的生态经济发展潜力。井冈山要坚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生态经济高效、生态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生态旅游城市”,走出了一条落后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笔者分别从井冈山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井冈山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体系,力争将井冈山建设成为以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景观为特征的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市。

2井冈山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以科技为先导。培育井冈山特色生态产业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生态产业作为支撑,井冈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培养一批富有特色、竞争力强、环保型的生态产业群,作为井冈山市生态经济建设的核心和支柱。按照现代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系统开发地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工业、生态农牧业、生态林业及生态旅游业,壮大井冈山县域经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2.1.1积极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农业。井冈山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作物布局,使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生态农业转型;农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优质、高产、高效这一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规模求发展,以企业作后盾,大力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农业。有机茶、中药材、花卉、竹笋、金桔、生姜等一直是井冈山市颇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特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井冈山市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充分利用并打好“井冈山”这张绿色品牌,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生态农业效益。改变传统的“粮猪型”农业生产模式,在保证井冈山市粮食生产安全的条件下,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适合丘陵、坡地的“猪一沼一果”(菜、茶、鱼、稻)等生态农业模式;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庄,达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此外,要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和信息的投人,促进井冈山及周边地区农民的持续增收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2.1.2加快井冈山生态工业发展。对当前井冈山市陶瓷、造纸、硅酸盐、花岗岩、竹木加工及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企业进行生态产业的转型改造,使之达到生态化目标。特别是造纸、陶瓷等传统产业对资源依赖性强,对环境影响大;应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力度,扩大产品种类,生产工艺和产品取向应逐步走向清洁、节能、节水、科技含量高的发展方向。做大做强具有井冈山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行“种、养、加”一条龙,走农业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医药、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井冈山经济发展后劲,减少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井冈山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还要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工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推进井冈山生态工业快速发展。

2.1.3大力发展井冈山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井冈山市特色的“红色”人文景观与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交汇与融合,为井冈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旅游业已经成为井冈山市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旅游客源量的逐渐增多又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井冈山市要积极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并加强旅游生态化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遵循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将井冈山打造成为最具历史文化品位的经典红色旅游区。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井冈山特色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将农村自然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及民俗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有机结合,不仅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而且形成多元化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带,从整体上推进井冈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此外,强化生态旅游的景观学效应和城镇化效应,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配套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生态新理念的饭店旅馆、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饮食、旅游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产业体系,真正把井冈山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区,实现井冈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2诱导生态价值取向。建立井冈山市生态文化

2.2.1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引导山区居民向城镇集聚。井冈山地区要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和增长率,严格控制井冈山人口的增长将能够有效地防止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和生态承载力的下降。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综合素质。加快井冈山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城镇生态产业发展和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构建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积极引导山区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彻底改变广大山区农民“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

2.2.2积极实行人才兴市战略。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井冈山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井冈山生态经济建设既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需要依靠现代科技和高素质人才而加快发展;井冈山应该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且争取国家各项政策对老区的倾斜,积极走人才强市战略;同时也要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培养一批技术含量高农民和工人。

2.2.3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提高节约和保护意识。对居民绿色消费形式加以引导,提倡适度消费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合理调整消费模式,使之与生态环境更加协调,从而有效缓解由于消费而产生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压力。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当地居民的生态文化意识,特别是要改变广大山区居民“靠山吃山”的生活观念。要提高全民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变为自觉的行动,加大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着力营造全市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2.2.4加强城镇与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依据井冈山自然山地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等特征,形成具有乡风、镇俗特色的生态城镇和生态村落。以城镇化为契机,积极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生态人居业的转型。城镇建筑布局与开发要基于传统风格、以天然建材为主,提高传统特色文化建筑品味和风格;乡村景观要新颖、别致、朴俗、生态氛围浓郁。加强村镇体系的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建立全市村镇绿地景观网络体系,要把村镇环卫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完善公共设施建设,综合治理村镇环境污染,提高区域生态人居环境质量。

2.3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强井冈山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井冈山市的立市之本、兴市之基。近年来,城镇建设的需要也占用了大量的农地,加上井冈山市自身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质灾害多发等一系列的人为及自然因素正威胁着井冈山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要进一步保护和提升井冈山市的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运用环境科学、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手段,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完整地生态经济系统,积极建设井冈山优良生态环境。

2.3.1加强井冈山市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集约各类用地。井冈山市土地利用要以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出发点,积极实施“土地向规模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战略,集约各类建设用地。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应按照科学有度的原则,按丘陵山区地貌特征,可将土地分外、中、内三圈,外圈高山发展用材林,中圈丘陵缓坡发展果茶和经济作物,内圈进行园田化建设,建成高产稳产良田。要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合理控制城镇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农村住宅用地标准,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农村居民点和未利用土地的整治力度,使其向农业用地或者生态用地转化;还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农民外出务工而使耕地大量抛荒现象。此外,完善广大农村和城镇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井冈山市整体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2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井冈山应加大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力度,积极开发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加快水电、太阳能、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直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减少污染产生量。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实现末端治理到过程治理的转换,对污染防治进行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并继续加大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提高环保投资的利用率。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甘肃省想要在经济中有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发展生态农业有十分优势,一是资源丰富,二是是劳动力充足,三是农民有精耕细作的经验。再加上广大群众有勤劳致富的迫切愿望,各种因素的结合汇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优势,可以预见,只要我们积极实践,认真总结,加速推广,生态农业就会在我省开花结果,带动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一)整体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把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调控,要求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要求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的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相互有机地配合,使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得到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二)提高综合功能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多样性,能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加生物生产量。物种的多样性可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使有害生物与天敌保持某种数量平衡,从而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逆力,抵御不良条件的侵袭。并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可以针对甘肃省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省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改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省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及其伴生的自然资源灾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加剧了我省人民生活的贫困程度,严重制约了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再生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下降,最终结果是农业经济增长率下降。

生态农业通过对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和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热、光、气候与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因此生态农业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而且逐步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甘肃省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省要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

三、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的必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首先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二)以优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体系。围绕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产业群和产业带,加快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突出质量兴农,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以农业品牌塑造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一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要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策划、包装、推介和运营,尽快解决品牌带动面窄、知名度低等问题。可围绕甘肃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实施品牌资源整合,策划包装“拳头产品”。

(四)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通过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产业化市场主体。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之成为引进品种、示范技术、创新机制、吸纳投资、保护生态和培训农民的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五)以扩大农业有效投入为重点,着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确立合力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各级都要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和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态农业宣传、推广的力度,并切实加强有关市场监管,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生态农业是适应甘肃省情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有着客观的必然性。

甘肃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全省优质耕地少,气候环境差,水资源更加紧缺。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压力客观上要求我省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生态农业正适应了甘肃这一省情特点,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生态农业,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有利于提高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产品品质,有利于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兴江,杨悦.甘肃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分析[J].甘肃农业,2005(1).

篇3

一、xxxx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xxxx地处川西南的小凉山区,全县总人口14.7万人,农业人口占75%;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有18万亩,森林覆盖率64%。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xxxx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一,水电资源丰富。xxxx有大渡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42条,且大都流经高山河谷,水流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不含大渡河),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到50万千瓦。

其二,旅游资源独特。黑竹沟风景区以其原始性、神秘性令中外游客为之神往,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xxxx是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产,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三,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由于地处山区,畜牧业从来都是山区农民谋生的主业之一,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林业方面,自98年天然林停伐后,xxxx加强了天然林的管护和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已初现青山绿水。

其四,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资源充足,农林产品类型多样,成片分布,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立体气候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特别是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其五,国家的政策措施对xxxx十分有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退耕还林还草和西电东送等政策正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优势,为xxxx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回报的永续性,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生态经济,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可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可以说,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意义重大,将成为民族地区应对WTO挑战,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生态经济,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发生态能源,建设水电大县。

水电是清洁能源,没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态能源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xxxx境内地表径流总量21.9亿立方米,大渡河及其主要支流共42条,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50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5万千瓦。水电的开发,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西电东送具体政策的出台,需要xxxx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力是xxxx经济发展的龙头,电力发展规模将直接影响电耗结合、以工促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此,xxxx将加快水电大县的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官料河流域电站梯级开发,加快在建的依乌、两河口、白杨河等电站的建设,启动并建成装机3.8万千瓦的巴溪电站、装机5万千瓦的玉林桥电站、装机7万千瓦的金岩和鹅颈项电站、装机2.2万千瓦的幸福电站等。随着水电站的快速建设,预计5年内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7万千瓦,使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xxxx将真正成为乐山生态能源基地县,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生态农业,再造秀美山川。

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五年内使全县所有25°以上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让xxxx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笋、茶叶、山葵、藤椒、中药材等具有xxxx特色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合理布局,形成规模。三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昌龙公司香辣酱厂、宜坪莲花山食品厂、台青公司等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高辐射和带动能力,做长做宽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四是大力打造绿色品牌。目前,xxxx已有莲花山泡菜、刘氏香辣酱等四个产品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还有三个产品即将取得认证证书。要继续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抓好绿色食品品牌尤其是AA级品牌的申报认证,努力在粮油、果品、中药材等品类中争取更多的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志;要把已经获得的无公害食品发展好、利用好,发挥现有品牌优势,大力整合特色资源,实施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力争做大做强做优;要利用博览会、展销会、产品会和实施网上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对xxxx名优特新产品的宣传推荐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食品。

(三)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县。

xxxx由于有着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畜产品均保持了其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在种草上,要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并适度调整土地成片种草。在生态养殖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实现改良品种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五年内,全县优质牛存栏要达10万头以上,优质羊存栏35万只以上,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基本建成牛羊大县。同时,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实现畜禽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力促生态旅游,打造旅游新品牌。

在生态旅游上,xxxx是闻名中外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有雄伟秀丽的高山景观,神秘莫测的密林峡谷、怪异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古老典型的冰川遗迹、引人入胜的高山瀑布和森林雪景、多姿多彩的原始森林。这些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其博大、丰富的内涵,为xxxx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xxxx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开发的前提并贯穿始终,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目前,乐山市已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框架,即把峨眉山—乐山大佛—xxxx黑竹沟黄金旅游线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乐山大佛乌尤景区、峨眉山景区、黑竹沟景区。xxxx旅游要把握这一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黑竹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争取2004年下半年初步实现对外开放。要继续加强黑竹沟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年内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要大力争取国债资金投入,促进黑竹沟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的进程,为黑竹沟全面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与发达地区相比,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生态资源优势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观,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只有这样,xxxx的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xxxx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注重产业互动,实现经济相融。

篇4

为了保障我国生态农业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有效的将现阶段的资源节约型管理机制,与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此可以有效的让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基于经济以及社会这两个层面的动力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进而可以让我国生态经济运行模式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

在现阶段工业发展体系下,对于我国国民经济起到重要的价值以及意义。在现阶段工业经济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下,使得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此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建立健全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以此可以让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保障实现生态化资源的保护以及管理。在现阶段农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将农业土地以及环境,进行可持续性的循环使用,需要有效的保障农业土地以及环境得到合理的利用以及管理。同时,在现阶段的生态农业经济结构的运行过程中,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确定,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一个因素。以此就需要将环保理念与生态管控体系进行融合,以此有效的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帮助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规划。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才可以让我国的农业资源得到有效的升级以及转型。

二、生态农业经济特征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局限性以及开放性在现阶段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以及分析,能够基于宏观以及微观这两个层面出发,有效的对现阶段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明确出其内在的时代价值。这样才可以较为全面的,对现阶段生态农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探索。在我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较为广泛的应用了生态经济运行的结构,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使得始终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有效的利用合理的管理措施,解决出现的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从开放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在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起技术保障机制方面的建设,以此可以构建出信息高度流通的信息平台,以此成为农业发展的可靠基础环节。

(二)生态农业经济结构的有机性所谓有机性发展,就需要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将生产环境、协调系统当做发展的基础所在。以此就可以在现阶段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将农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的融合,进而充分的落实经济共同体的概念。在现阶段生态农业经济体结构的运行过程中,为了保障系统的运行和理性,就需要能够重视起技术方面的合理使用,同时需要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以此保障监管体系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以及应用。同时,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继续贯彻生态农业的发展观念,以此保障在之后的工作当中,可以保持着较高的环境管理水平。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发挥出土地资源的最大化优势,并能够对现阶段所开展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监管。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实现较为合理的规划以及调整。

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在现阶段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以此就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基于一些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管控流程方面的有效处理,进而保障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保障经济发展的完善程度。并且在管控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效的提升管控模式的应用范围,以此能够充分的让我国的农业经济朝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下去。

(一)整合能源高效型经济管理机制为了保障在现阶段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有效的建立起经济运维管理的科学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当中,需要充分的保障科学性以及完善性。首先从时间延伸的角度进行分析,需要有效的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提升结构的时效性价值。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基于协调发展体系的时候,可以针对农业经济,以及能源体系的合理性,进行完善合理的评估,以此充分的保障形成的能源体系,可以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充分的保障经济体系可以平稳的运行下去,不会由于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在现阶段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当中,主要的是需要将新型能源进行稳定的发展下去。而为了实现这样的管理目标,就需要顺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以及现代化农业的管理需求,需要保障在出现问题之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处理,以此做好对管理系统的优化以及调整,进一步的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一些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提升太阳能能源方面的利用程度,以及可以结合起各种新能源,这样就可以实现能源方面的有效转化。在这样的能源使用方式上,不仅仅可以实现对于能源利用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程度。使得在之后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为管理工作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还需要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结合其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以及有效的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可以依据当地指定的一些相关规定,进行合理合法的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在规定的允许内,开展生态农业经济活动。

(二)提升生产力水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生产的效果,为农户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能够重视起生产力方面的提升。以此,就需要重视起在农业市场以及科学市场当中,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此保障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可以有着较高程度的协调发展。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能够进一步的落实生态概念和环保理念。需要对现阶段的生产力进行集中化的监管,以此保障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有序的进展。而在形成的生产力监管体系当中,还需要能够对农业资源结构进行优化以及调整,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还能够重视经济所起到的重要综合价值。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起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制度方面的完善。例如,在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推广过程中,就需要有效的保障为农户带来针对性的宣传服务,针对当地的农业种植品种,以及种植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考量,以此为农户提供一些有效提升生产力的机械设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户依然再使用传统的种植技术,则无法顺应当下的农业发展,以此就需要积极的使用一些高效率的机械化设备,以此有效的在种植的过程中,实现生产力的解放,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使用合理的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也是有效的实现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例如进行合理精准的施肥、施药,不会由于传统的种植技术,导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了保障有效的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效果,就需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此可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社会服务体系的系统化构建。同时,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的提升综合性的价值,保障维护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当下的农产品管理工作,进行规模化的调整。需要首先对经营试点项目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以此能够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基于农业生产结构,以及经济的运行体系进行完善以及创新,进而保障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进行调整,充分的符合市场的运作标准。同时,还需要在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以此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进行生态方面的平衡发展,避免由于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出现乱砍乱伐的问题出现。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才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篇5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23-03

云南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 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全、层次高。近年来, 云南的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一、生态旅游的概述

中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的概念传入中国后,就引起了政府、旅游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

1.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行为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1988年他进一步给出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尽情观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1}。1991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到自然地区的责任旅游,它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并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福祉。”{2}生态旅游的内容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两方面。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包括各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等亚类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两类;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农业生态、古典园林和文化遗产三类{3}。Ecotourism代表两层意思:一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表述,代表生态学(Ecological),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表述,代表经济(Economy)。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生态平衡,同时还必须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当地居民能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在经济上获得益处。

2.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特点,因而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也必然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生态旅游涉及到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性”的思想渊源已久,《老子》和《庄子》等重要著作中就已经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古朴生态思想;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提出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和万物一体的价值观;藏传佛教以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完善了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肯定了一切生命体的生命价值,强化了藏族保护一切生命的意识;苯教的宇宙观确立了人与自然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同时又蕴含着人类活动的现代实践和理念,它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两大认识的综合。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的两大基础,从而探讨人类活动的时空耦合、人类活动的理性控制,人类活动的效益准则、人与自然的演化动态、人对于环境的调控与改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统一,同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4}。

1980年3月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5}。可持续发展可从不同的属性进行定义。从自然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持续性”,旨在说明自然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6};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从社会属性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系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Edward B.Barbier从经济属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在保持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7}。

可持续发展既是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又是其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层含义。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当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可用公式表示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平等发展+生态环境保护{8}。生态旅游确立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2)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起源于欧洲,其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初。景观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创立的,用以分析某一景观中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9}。景观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人类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10}。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发展所形成的功能整体的结构、过程与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不同生态系统与景观要素组成的异质性景观,研究景观要素间的物质流、物种交流、能量流、景观要素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9}。

景观生态学还注重对景观管理、景观规划和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围绕建造宜人景观这一目标,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生态旅游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景观多样性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应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探讨景观优化利用与管理保护的原理和途径{11}。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管理过程中,加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3)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在他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提出来的{7}。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最终实现人类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应把握生态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高效和持续配置。生态旅游应以使旅游地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为出发点,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实现生态经济系统所呈现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相统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系统中,各种物质和能量流动保持动态的平衡状态,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分析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青藏高原南延,地形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生物种类繁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民族风情,都蕴涵着独特而诱人的魅力。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成云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1.独特的地貌资源。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演化,使境内形成了各种除沙漠、戈壁、黄土、海岸等外的所有地貌景观。如滇东高原低山丘陵,起伏和缓的发育造就了各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包括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的世界地质公园——石林、“高原明珠”的滇池和众多的溶洞喀斯特瀑布等景观;闻名于世界的“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奇观;世界上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和世界上最长峡谷之一的怒江峡谷;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迪庆高原。这些景观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云南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美誉,由于其气候类型复杂,立体气候显著,地形复杂,为各种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省份,森林资源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9.9%,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和人均林地面积均居全国第四位。2009年完成营造林1031万亩。据统计全省有3万多种植物,其中高等植物17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一半以上;动物中脊椎动物已知的有1704种,约占全国的55%;云南就有199种中国公布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像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是云南所独有的。

3.绚丽多姿的民族风俗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是云南特有的。云南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一县之内的言语有别,一山之邻的服饰不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云南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异彩缤纷,与云南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协调,成为云南更深层次的旅游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琳琅满目,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服饰,民族饮食,又是表现民族人文生态景观的最好形式。目前开发利用的民族节庆活动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瑶族的“盘王节”、拉祜族的“库扎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独龙族的“卡雀哇”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向游客反映出其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风俗等,都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

4.机遇优势。1995年以来,云南开始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抓住世博会在昆明举办的机遇,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加快全省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云南长水国际机场的建设以及对更多高速公路的建设,完善了旅游业的硬件建设,使得游客有更多的机会来云南旅游,从而促进了远程旅游市场的深入开发。随着云南四季如春、彩云之南、度假胜地等印象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脑海,市场潜力巨大。

三、云南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涉及面广,乘数效应极为明显。据中国旅游组织测算,直接参与旅游收入分配的是“住、吃、行、游、购、娱”六个部分,是人类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成果的综合性大舞台。旅游对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收入,对其能产生间接影响是带动餐饮、交通、金融、纺织、邮电通信等58个部门,由于旅游部门的消费也导致这些部门的收入增加。旅游业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点开始,产业领域逐步扩大到社会的多方面,逐步延伸了产业链并且最终要形成产业群。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形成一个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体系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2.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量。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富足,需要从土地上转到城市中去,而旅游业是服务业,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产业。近年来,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目前,云南省共有旅行社、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企业及旅游餐馆企业等旅游基本单位19564户,云南省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600亿元,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商品购物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综合产业体系。2009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1%,其中,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7%,旅游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新增13.7万人,间接带动就业岗位增加超过50万人。显然,旅游业在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增强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3.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旅游业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力、电力、通信、公交、码头、机场、治安、街道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医院、学校、信息中心。旅游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人力、物力、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又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些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发展中重视和完善了七大系统(吸引系统、服务系统、交通系统、标志系统、质量系统、支持系统和保险系统)的建设。云南的城市的交通体系正在向外延伸,从平面向立体发展,将点、圈、带联系起来,形成了地下、地面、空中的立体式交通框架,提升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云南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进行观念创新,构建生态道德。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调以眼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结合,主张对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尊重自然,切实地保护自然。这就要求人们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提高旅游开发者、管理者与旅游者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为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共存关系;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两者的统一。

2.合理进行旅游总体开发规划。由于云南生态旅游区域大多是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地区,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发达,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很深。同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旅游旺季较短,淡季较长,加上生态环境脆弱,极易破坏等原因客观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这些因素的存在要求合理进行云南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则,以可持续旅游为基础,加大对旅游区节水工程建设与河流、湖泊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旅游业用水重复利用和节约用水,解决人才、技术、信息及旅游产品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积累,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产品,造就更多的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知名企业家。同时,根据云南自身的自然环境特点,云南的旅游业应积极开发高山景观、风景名胜等面向大众休闲和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

3.健全稳定的保障机制和法规。在环境保护方面, 我国目前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建立法规是抑制旅游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的有力举措。云南的旅游业应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强的法律保障,才能实现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努力探索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是云南旅游业的新课题。

注释:

{1}Cebalbs Lacurain.Tourism 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M].Switzerland:IUCN(The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1996

{2}侯沛芸,李光中,王鑫.生态旅游与世界遗产教育策略拟定之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5):8—14

{3}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9}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李斌.黄土高原景观生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生态农业建设可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显著的矛盾,自然资源逐步减少,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与制约。因此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1.2生态农业建设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对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对环境进行保护及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基础性内容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状况同步协调发展,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2.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2.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3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措施

3.1创建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须有相关规章与制度。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术保障支持,并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管理及监督办法与标准,应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多元化建设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规。

3.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讨,并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还有就是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及品种培育等相关技术,不断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与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需深入实施,政策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另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以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篇7

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农业生态环境和旅游活动有机关联起来,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劳动、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内容,使游客感受到充分融入大自然的乐趣。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内涵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是以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创造经济收入的方式。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新成长起来的旅游项目,其特点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附加生态旅游活动,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将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游客进入农业生态旅游地区后,可以观赏当地的田园风光,体验生态环境,从事种植、采摘、考察、教育、餐饮、购物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农业种植获得经济收入,更可以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例如观赏加学习、游览加体验都是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形式,游客在生态种植区体验亲自种植和采摘的快乐,学习劳作,或是进入生态旅游区感受田园生活,都可以实现与大自然的接触,愉悦身心。现如今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缺少和大自然的接触,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其特点是旅游区域毗邻市区,交通方便,活动清新自然,饮食环保,参与过程简单,旅游成本低,因而自推出以来,深受游客欢迎。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在创造经济收入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农业生态旅游有其自身的优势。传统旅游活动中虽然也有众多贴近大自然的观光项目,但农业生态形式的旅游更容易带给游客返璞归真的感觉,而且旅游过程中没有传统旅游项目中的隐性消费、游览时间有限等问题,游客可以从简单快乐的耕作、收割劳动中体会最质朴的快乐。所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在闲暇时间来到田间,度过充实的一天。但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业生态环境会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而产生变化。农业生态具有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征,随着游客规模的增长,农业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破坏,破坏后再恢复将会异常艰难。其次,不少农户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纷纷开发旅游项目,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目前还比较滞后,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项目建设具有随意性,文化内涵有限,游客重游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实质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三者是有机关联的统一体。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是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借势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部署,以促进本地区新型旅游项目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应遵循合理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规划基础田园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主题建设。基础田园建设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游客体验的旅游需求,又必须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农户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要兼具服务游客和保护当地环境的功能,如交通建设、住宿环境等;文化主题建设强调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富有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落实管理部门,组建管理队伍,使农户和游客能够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高品质产品。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兴起以来,备受游客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环保的环境、环保的食物。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游客希望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种植和采摘有机蔬果,以保证饮食健康。所以农民应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发展有机种植。比如有的城郊地区已建立起示范村、示范镇,专门开展有机农业种植,相关部门定期对种植基地进行无公害检测,为农民提供种植指导,从而有效保护了农民和游客利益。游客甚至出租菜地,定期前来采摘,参与种植。还有的大型生态度假村,将种植、养殖、餐饮、娱乐项目融为一体,其饲养的动物品种珍贵,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还开发出特色休闲娱乐活动,游客不仅能体验种植、采摘,还可以体验难得一见的生态环境。

第三,注重增加文化内涵。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实际暗含文化的注入,无论是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还是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农业生态旅游都不应忽视文化的推动力。政府部门应结合地区实际,进行相关的文化建设,如展示地区特色的主题公园、民俗村、文化节等,都有助于带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有的游客将儿童教育和生态旅游建立关联,将种植、采摘作为儿童锻炼的机会。因此,政府部门应为相关的文化建设制定扶植政策,从而营造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广阔发展空间。

篇8

水体污染已成为制约和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水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已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资源的质量比其数量更加重要。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我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l益突出,受污染河长比例由1980年的21%增加到一999年的38%,其中受污染较重的淮河、海河、滦河、松花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忍002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51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1亿t,生活污水排放量194亿t。工业废水排放量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12亿t,占工业排放总量的!4.巧%,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806万t,其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6万t,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6.17%。这些污水都不同程度地直接造成广大农区的水体污染。

2、耕地污染

我国各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污染问题,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利用效率低,残留严重。2003年我国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水平为357k妙耐,是美国的4倍,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225k咖,限制,受到农药污染。目前我闰受下业“一下废”和城镇生活垃圾污染的耕地面积达587万hl矿;据2(Xx〕年对30万h耐基本农田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其中有3.16万h而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12.11%‘另据国家环保总局对23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2以洲〕年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起,污染农川410万hmZ,直接经济损失达212亿元,弓!用污水灌溉过程中,大量污水达不到灌溉水质标准,也会对耕地造成严重污染。

3、水土流失

我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02年.我国有4200万m,耕地存在水蚀问题,667万卜而存在风蚀危害,二者合计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5%以[,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较为集中在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1949年以来,我国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祯失总计达267万hm,,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100亿元以L,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层土壤流失量为30亿一150亿t.平均每年至少50亿t.占世界的1/3以上。

4、农产品污染

农药、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产品的污染,并直接危害人畜健康据农业部对6个省26个基地县抽样调查.粮食中农药检出率为60.18%,残留超标率达1.12%。一些大城市郊区蔬菜农药检出率超过50%以卜。每年我国都发生大量农药中毒事件,据26个省市几年不完全统计,共报告247340例农药中毒,致死24612人,年均死亡率为9月5飞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控制农药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方面有很大差距。这不仅影响我国农业自身的质量和健康,而且也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品种和数量,有许多产品就是由于农药残留超标而被外商拒绝进门。

二旧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农村地区丧失资源开发的机会

“碧水蓝天,空气清新”已经成为人们对昔日农村的怀念。而当今的中国农村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污染和破坏〕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村的环境却成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居住环境脏、乱、差,饮用水体水质恶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据新华网报道,我国的农村已经不是远离环境污染的世外桃源,农村现在有3.6亿的人门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同时废、污水的排放,农药、化肥、塑料等的滥用乱弃,造成严重的空气、水体、土壤污染;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重了自然灾害。森林乱砍滥伐、草场乱挖和过度放牧、荒地滥垦、矿藏私用开乱采等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山体滑坡。于是,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泥石流、酸雨、洪涝等灾害频频肆虐)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已经到了让人望而却步的程度。卜天赐予了农村秀丽的自然景色,农民本可以得天独厚地引资招商、开发利用,发展旅游观光、餐饮娱乐,提供农产品和服务,增加收人〔。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断送了这条上好的发展之路。

2、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人均耕地、水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且质量下降;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污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由于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未能资源化利用,导致部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部分农产品污染加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威胁着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草地退化、沙化、碱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农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化化建设和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力的需求,也要求农业生产无论从环境控制、生产资料供应、生产过程控制,还是最终产品质量要求,都要求环境的无害化和生态的合理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障碍

环境恶化对农产品生产数量、品种、质量的影响必将波及农产品的加「-和销售环节,使受污染的农产品丧失加工价值和销售。此外,就农产品市场的更大范围的扩展而言,农产品的出口意义日益凸显,而当今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越筑越高,各国对进口产品竞相制定越来越复杂而又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的环境标准是最高的。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有害物质含量标准的规定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由此使我国生产的受污染的或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在出口贸易中连连受挫,丢失了大片市场,农民和相关企业遭受不少的经济损失这当然也影响到了我国整个对贸易的发展。

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投人计划和绿色产品开发计划,建立以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绿色市场的形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途径。

三、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1、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其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笔者认为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而目_我国农村人n的文化素质水平低、旧有习俗、低质量生活惯性等,也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相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效益的获取是生态环境效益共同参与的结果,经济效益的积累和增长对生态环境既提供发展动力,也带来压力。而生态环境效益是经济效益增长的物质保证,又是制约经济效益能否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经济效益往往见效快,而且效果明显;环境效益则具有滞后性、累积性。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重视,当某种设备或技。

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废物甚至产品都有很可能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损害,因此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生态环境效益。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一些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置国家法律与他人的利益于不顾,肆意破坏和污染环境;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利益和当前的利益,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项月和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大行地方保护主义;有的环保单位只顾收罚款而不管实际效果,企业交了罚款之后照常生产、照旧排污。

篇9

1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战略意义

现阶段培育和壮大生态农业经济,既有必要性也存在紧迫性。其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过于粗放,资源消耗过多而产出相对较少,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生态农业倡导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减少了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升了利润空间,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1.2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

出于对环保的考虑,生态农业的重心从基础性的种植、养殖,向更高级的深加工、观光农业等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支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3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

在壮大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从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保障。这与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生态振兴的具体要求高度契合[1]。

2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2.1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差

对于农民来说,生态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新概念、新模式,还会带来生产方式上的变化以及思维观念上的冲击影响。如生态农业强调农产品的“绿色”种植,做好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工作。但是很多农民习惯于使用化学农药,虽然这种方法易操作、见效快,但容易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农产品也会因为较高的农药残留而影响销售。部分农民目光短视,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不能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践行生态环保,成为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2.2农业产业模式单一化

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单一产业模式,一方面会加剧内部竞争,导致农民获得的收益减少,这也是年轻农民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会造成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日益恶化,农业发展难以为继。现阶段很多农村由于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利、年轻劳动力少等诸多原因,未能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体系。虽然有一些农村尝试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先进模式,但是由于调研不充分,管理不到位,这些新兴产业模式在引进之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未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3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

生态农业固然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稳定发展也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如要想让农民了解并接受生态农业,必须要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要想让农业企业、农村物流发展起来,必须要提供政策扶持;要想让膜下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必须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目前来看,部分地方政府虽然为推广生态农业提供了一些保障措施,但是力度不强、形式单一,生态农业发展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好,无法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优势也难以体现出来。

3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要掌握农业生产的新技术,熟练操作各种农机设备,更为重要的是具备科学的管理思维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依托地方农技部门,联合各大专、中职院校,为农民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在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使农民对生态农业有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各类生产活动中,自觉践行生态理念。如养殖人员可向地方有关部门申领补贴,建立沼气池。将养殖场每日产生的粪污倒入沼气池内,实现无害化处理。这不仅实现了废物利用,也利于消除蚊蝇滋生环境,降低牲畜患病的概率。

3.2丰富农业产业模式

探索多种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多元化产业模式,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怪圈,才能凸显生态农业的优势。搭建农村电商平台,依托乡村物流发展“田间-餐桌”的模式。既简化了中间环节,又节约了人工成本,实现产销直接对接。挖掘自然资源,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发展观光农业模式。让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经济水平越来越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还可以打造农业产业园,园区按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还可在支持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创新、研发、试点、推广等方面发挥推动作用[2]。

3.3完善配套保障措施

篇10

近年来,我国开始普遍重视农业、农村以及农民,出台一系列有利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业经济显著提升,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且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不过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农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和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从短期发展角度来看,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源可被看成可再生资源,不过长期来看,有限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在受到污染以后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劳动力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老弱病残等留守人员将无法承担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所以,想要使目前状况得到彻底改变,需要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得以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生态农业的特点

首先,作为一种开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也在开放过程中得到体现。所以,生态农业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更是要通过开放性的生产技术体系来代替以往封闭式的装填。在这一过程中将会挖掘出农业本身的内在潜力,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土资源以及其他类型的农业资源,这些可利用的资源将呈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从而能够使农业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优化,使社会和自然的承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对于生态农业来说,优化农业产出结构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原因在于自然规律是农业生态发展的基础,同时在这一前提下合理利用和优化生物、信息、土地、技术以及空间等资源,并使农业有机结合其他产业,使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另外,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将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生产中,将生物能源和太阳能作为基础性能源,能够使农业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再次,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生态农业系统呈现出协调性、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特点。所以,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全面考量各种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在综合分析三类资源的基础上构建起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农业生产结构,从而便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生产资源,使农业产品的产量得到提高,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这样就能够使环境系统与农业生产系统之间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2.1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约束。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不过我国目前实施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而言,我国不断推进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渐显露出传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性缺陷,这种经营模式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还对优化资源配置造成一定影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对于后者而言,目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整个社会在逐渐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从而导致实践领域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2科学技术及成果转化的限制。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和劳动力获得产出的传统方法无法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使其转到技术促发展的道路上。不过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目前的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具有较低的成果转化率,农业经济不明朗的发展前景使农业科技人才大量流失。2.3缺乏人力和物力资本。人力和物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缺少上述两类资源。物力资本的匮乏主要体现在缺乏充足的资金供给来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增长,从而导致生态农业缺乏充足的后劲。尽管我国农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是仅有小部分的资金流向农村;在生态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不过我国落后的农村教育使大学生群体不愿意留守农村,农村人力资本具有极低的积累效果,严重的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增长。

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我国将长期保持农业大国的地位不变,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而且与国民经济的整体进步紧密相连。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够确保发展模式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不过其发展规模和水平仍然比较落后,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1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农村地区具有相当有利的条件。通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能够使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得到有效带动,同时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与外部生态环境建立良好关系。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而且能够使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实现开发和销售,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节约资源,保护农村环境。3.2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想要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发展生态农业是重要途径。所以,需要充分认识生态学规律和自然规律,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则认真遵循,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调控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确保资源的有效循环,保证能量的合理流动,并根据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3发展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现代农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要使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有效减少,使化工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进一步降低,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确保农业生产和组织行为在生态农业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以此达到农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目的。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太阳能、生物能等生态能源,使石油化工产品的投入大幅降低,深入挖掘生态农业系统的潜力,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3.4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法制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支持农业投资和贷款,对生态农产品市场加大保护力度,鼓励农产品外销,并在部分农村地区建立集中经营试点,使集约型农业经济范围不断扩大,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广泛推广。另外对水利设施加强维护,对乱采乱垦行为进行治理,对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严厉打击,从而确保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农业经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对生态农业经济积极探索实践,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现状最大限度的控制和改善,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努力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