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19: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党校课程体系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针对公务员队伍科学开展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一项任务。党校在培训师资、课程、基础设施存在传统优势,承担着公务员培训的重任。
目前,尽管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公务员队伍的培训问题,并就公务员培训的标准化模式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等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但专门针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培训的研究尚少,且主要围绕公务员依法行政培训的意义展开,对于公务员依法行政培训的课程模块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问题基本未做深入探讨。本文在探讨公务员培训属性的基础上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公务员培训属性分析
(一)公务员培训属于继续教育
参加公务员培训的学员已经接受过高等学校的学历教育,具有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因此,公务员培训属于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在英语里称之为lifelong education(终身教育)或education permanent(继续教育)。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个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成长进步和整个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1944年教育法》中就提出了“继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一词,该法规定了法定教育系统的三个阶段,即初等教育(prim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和继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这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法定的义务教育系统,以满足本地区公众的精神、道德、心理和身体发展的需要。
(二)公务员培训属于成人教育
随着国际上社会教育、全民教育的发展,1976年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大会上,与会人员通过了《有关发展成人教育的建议》,确立了成人教育概念。参加公务员培训的学员年龄大多在30周岁以上,因此,公务员培训属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具有很鲜明的规律特点。
成人教育以促使社会与人的发展为目标。这也是现代成人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成人教育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措施与手段。在成人教育时期,学习者的自觉性较强,从学习的目标、过程以及方式等方面来看,学习者是真正的学习主体。
(三)公务员培训属于岗位教育
参加公务员培训的学员来自各行政部门,他们大多工作在一线,因此,公务员培训属于岗位教育。
岗位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岗位教育更突出能力教育和专业教育,根据培训过程中的研究,作者总结出参加公务员任职培训的学员有以下学习特点:(1)强烈的自我意识,为了提升自我能力能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2)学习过程能够自我指导;(3)具有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的需求;(4)学习以体现为中心,即希望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马上能够用到;(5)学习的动机是自我激发的。以上特点非常符合岗位教育的特征和规律,所以,公务员培训属于岗位教育。
二、课程模块设计要求分析
(一)强调前沿和理论发展动态
课程设置必须强调前沿问题和发展动态的教学研究。公务员自身素质的培训提升涉及到党的创新理论、法规制度、政治、经济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无一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关注和跟踪前沿领域是n程设置必须考虑的重点之一。
(二)着眼学员发展
参加公务员培训的学员还要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很长时间,这就要使培训课程着眼学员的未来发展。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设置必须贴近学员的工作所需,解答学员对个人发展产生的思考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所设置的课程才有价值。
(三)较强的实践性
培训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课,突出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形式。同时,要安排更多的参观、见习时间。
一、团校团干培训职能发挥现状、存在问题及问题分析
1.团校团干培训职能发挥现状
分团校把自己的重心从团干培训转移到了学历教育上来。强化学历教育,一定程度上就弱化了团的属性。因而对其所应该承担的、定位最早、与学历教育职能“一体两翼”发展的团干培训职能也严重弱化。正是看到了团校主业职能严重弱化的情况,党提出了加强共青团改革和强化团校主业职能的政治要求。
2.团校团干培训职能的发挥存在问题
(1)团校政治属性弱化。团校作为党联系青年的阵地,应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应把政治性放在首位。而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重视GDP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常常因为经济原因导致重视学历教育而弱化团干培训本质属性的现象。团校的政治性强弱与否直接决定其所培养人才是否具有坚定信仰,是否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党的接班人。作为为党培养助手和后备军的机构和阵地,弱化了根本政治属性,培养出的团干就容易出问题。因此,团校政治性弱化导致团干培训职能不实的问题应该是党加强团校职能改革,聚焦主业大背景大趋势下最应该解决的突出问题。(2)政策资金不到位、办学条件不达标。一项针对全国32所省级以上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以来,团校有基本的行政经费保障,但是地方财政给团校的办学经费拨款相对比较紧,长期以来,团校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很难有大的突破性发展。同时,学校在建设用地、经费投入、编制等方面也普遍遭遇政策性瓶颈,相关调查显示,团校的校园面积普遍偏小,大部分都低于普通高校设置条件中的最低标准,而建筑面积相比较起来就更不理想,办学条件严重不达标。(3)师资力量薄弱。由于长期形成的“一体两翼”格局影响,大部分的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呈现明显的劣势。大部分团校老师长期从事学历教育教学,很少通过社会实践去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做教研,教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讲课难免出现空话多、讲不透的问题,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加上相关教学激励措施不够健全等原因,造成教师业务知识更新慢、业务素质下滑的趋势,师资力量亟待提升。(4)课程体系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各省团校都没有建立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内容千差万别、课程培训手段落后、课程考核不科学等诸多问题,未能实现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在团干培训工作中因为缺乏对培训对象的培训需要、知识结构、技能状况的科学分析,培训的内容也多为专题讲座等政治理论讲授。与团干岗位能力密切相关的拓展式培训、体验式培训、实践教学的安排则非常少,导致培训内容与需求脱节,培训针对性、实践性不强,很难激发团干们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团校培训效果与培训对象的现实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
3.团校团干培训职能弱化原因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团校开始探索开办学历教育,从那时起,团校工作重心由团干培训向学历教育转移的情况陆陆续续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历教育不失为团干教育培训的有益补充,问题在于:后来很多团校为了谋求发展很少把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上、放在团干教育培训主业上,而是更多的去根据市场需求将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招生、开设新专业等方面。团校过度从事与主业不相关的业务,必然导致团校不能有效整合两者的资源,同时还会导致培训的形式缺乏创新,这样就会影响培训的质量,使得团干培训职能日趋弱化。
二、加强团校团干培训职能的对策及建议
1.增强团校的政治性
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团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央深改组在有关群团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央团校“改革要着眼党的青年工作大局,把握建设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这一根本定位”。这就要求团校必须要切实增强政治担当,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党的青年工作思路,思考团校职能发挥,切实增强发挥好主业职能的定力。
2.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就是粮草,就是推动所有工作的基础条件。团校要积极在资金“开源”上想办法。比如争取省委组织部把团干部培训计划纳入全省干部培训规划中,参照省委党校的政策,在省团校举办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团干部主题班,给予专项培训经费;争取团省委将在省级范围开展的各类培训班放在团校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争取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委、省教育厅的政策支持,举办青少年思想道德师资骨干专题培训班和少先队辅导员专题培训班,并给予经费支持;争取民政厅的支持,举办社会组织骨干培训班,给予经费支持等。通过以上的经费“开源”途径,加上努力争取培训、研究专项经费拨付等措施,减轻办学经费压力,从而更好地为完成各项主业工作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3.改善硬件设施
要强化团校的培训职能,确保场地够用,硬件设施齐备。要积极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建设集团干培训、青年创新创业培训及其他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培训大楼。培训大楼应适应现代培训的要求,集培训、实训、会务、康乐、素质拓展、餐饮、住宿为一体,全面满足各类团干部培训及其他培训的需求。要加大力度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4.加强师资建设
民航黑龙江空管分局培训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是为了实现民航 “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提出的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能力建设工程,塑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知识组织化”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为满足分局“十二五”发展战略的需要,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能力支持。
1.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
过去的五年,分局积极推进能力建设工程,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为实现空管安全夯实了基础。
(1)坚持“不断创新、注重实效”的方针,以创建和谐空管、打造学习型团队为目标,在坚持抓好常规性培训的同时,着眼长远,开拓创新,努力做到培训工作与安全生产“两不误,两促进”。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分局的工作重心,直接为分局的生产经营、安全保障服务,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注重新需求、突出新理念、采用新方法、依托新平台,组织了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培训。一是组织了多内容、多专业的大型讲座;二是坚持每年组织一次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团队;三是组织全员分期分批进行拓展训练和野战训练,打造高执行力团队;四是对管理人员有重点的送出培训,与黑龙江大学合作开办了MPA研修班,参加黑龙江省委党校研修班,举办新提拔中层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五是依托新平台,开展办公网网上自学活动;六是发掘潜力,注重实效,加大了新进人员培训力度。
(3)率先在国内民航空管系统启动ISO10015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了三级培训管理网,分级管理,落实相应职责;依据ISO10015国际标准,建立了培训管理体系,规范了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提供、培训结果评价等各个工作流程;从机构、职责、标准、制度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了培训过程,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使分局培训与国际优秀先进的管理模式接轨。
2.目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转岗员工和干部面临完全陌生的专业领域,存在业务不熟、经验不足的问题。
(2)分局培训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体系还处于建立初期,各项制度、流程还需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检验和进一步完善。如:部分员工对培训实施的理解较为狭义,培训过于依赖在教室里进行的课堂式讲授,培训计划中策划的培训方式较为单一。
(3)培训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各类培训教材、课件、题库、资料等培训知识资源没有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登记、开发和共享。
(4)培训师队伍的建设还需加强。分局师资队伍建设刚刚起步,培训师队伍的师资库建立、师资能力培养等工作还需要加强,激励机制有待建立。
3.“十二五”期间分局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需求的不断增长,民航对空域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由于国家空域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的改革有一个过程,目前民航增加使用空域仍存在较多困难,这对空管保障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分局发展存在的突出短板主要有: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新技术、新设备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专业知识更新需求。
4.“十二五”培训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4.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民航强国战略和空管系统“持续安全、科学发展”的工作大局,全面贯彻落实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任务,以服务分局发展为目的,以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着眼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能力,大力实施能力增值工程,根据岗位专业分工,实行差别化管理,个性化培训,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格局,为适应分局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能力支持。
4.2基本原则
以持续安全为根本,以业务技能、管理能力培训为重点,以促进职工成长和分局发展为目的,以ISO10015标准为准则,创新培训模式,打造优秀人才队伍,建立具有龙江空管特色的培训体制。
4.3培训目标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实现培训需求实用,策划充分,方式灵活,效果显著,检查严格,改进及时,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确保培训管理体系运行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
5.“十二五”培训规划的构想
5.1培训管理体系建设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根据分局发展战略,统一规划各类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开发工作,统筹安排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培训管理网络,进行分级管理;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目标,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专什么”、“干什么会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推进网络化培训,培训知识资源共享,实现针对性、个性化培训。
5.2大力加强员工能力建设
立足不同岗位,大力提升各级干部职工的专业技术、管理技能、公共知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抓好员工的公共知识培训;二是抓好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三是抓好干部的管理能力培训;四是抓好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五是抓好转岗人员的转岗培训。
5.3做好培训工作保障措施
为将“十二五”培训规划落到实处,保证分局的培训工作顺利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首先需要培训管理体系支持。将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和空管系统的“五个体系”建设相结合,在已建立的ISO10015培训管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深化、改进体系的运行。
其次需要资金的支持。根据分局整体工作安排和经费使用要求,按照培训经费管理有关规定,在确保培训经费落实到位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培训经费使用结构,适当向管制一线业务技能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和培训师的培养方面倾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81-03
近年来,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一、以德育为首位,着力精细管理,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坚持在“抓基础、严管理、重过程、看实效”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思想教育全员化,班级管理常规化,养成教育经常化,行为习惯规范化,组织活动实效化,教育内容明晰化,真正打造较高层级的德育品牌。
(一)以自我教育为重点,构建德育模式
学校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构建了“五自”德育新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品质,使德育工作走上模块化、课程化、规范化的道路。近年来,有56名学生被省、市教育局、团市委表彰为市职业学校“三创”优秀学生、“三创”优秀学生干部,6名同学被江苏省教育厅表彰为“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标兵”,1名同学获江苏省“魅力团支书”和“人气团支书”称号,校团委被表彰为省“五四红旗团委”。
(二)以体验感悟为关键,设计德育活动
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和五项活动工程。五大系列教育:一是节日专题教育,二是礼仪常规教育,三是体育艺术教育,四是社会实践教育,五是特色主题教育。五项活动工程:一是法制安全教育工程,二是以《弟子规》为主要读本的传统文化修身工程,三是身心健康必修工程,四是企业文化熏陶工程,五是创意创业立志工程。这些活动开展规范有序,学生参与率高,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以提高素质为根本,建设德育队伍
学校重视班主任培养培训,每月举行一次班主任学习培训活动;每学期组织班主任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来校讲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提高班主任业务能力。学校连续三年举办“班主任节”,进一步增强班主任工作的自豪感。同时重视对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建设,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成立了业余团校、业余党校。建立校外德育兼职教师队伍,有8名校外辅导员经常性参与学校德育活动,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两年,学校在平安校园、文明学校、和谐校园等创建评比中成绩突出,先后被表彰为市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平安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省平安校园、全国“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教育活动先进集体;成功举办了盐城市“法律阳光润校园”启动仪式,学校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四)以创业教育为抓手,提升德育效果
学校积极开发符合职业学校实际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了“‘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建成占地1200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园”,培育初印象电脑科技有限公司、主视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10多个创业社团。“双翼”跳蚤市场自2014年6月开市以来一直未中断,每双周一下午第二节课开市,同学们参与热情高,场面热烈,已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年来,在创业类各类大赛中有两名同学获国家级一等奖。学校《“三位一体”培养创业人才》入选“国示范”建设教育内容创新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在2015年江苏省“凤凰职教杯”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中喜获佳绩,学校分别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NOC物联网创新设计决赛中,学校获得3枚金牌。
二、以教学为中心,着眼规范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一)完善组织机构,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在管理体制的构建上,学校在教学管理组织建制上全面实施校―系(部)二级管理。从制度构建与管理实施上保证上下互动,精干高效。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上,坚持以《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为根本,制定并实施了教学例会制、教学资料抽查制、教学违纪通报制、教案送审制、评教评学制、教考分离制等10项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效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围绕市场需求,推进专业体系建设
在专业体系建设上,一方面加大在专业链延伸、专业群开发上的工作力度,利用长三角机械制造业和盐城沿海大开发、汽车工业大发展有利契机,加强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开发新兴专业。目前,已形成以机电、数控、汽车、电子、计算机、商贸等专业为骨干的专业集群优势,拥有5个省级品牌专业。深化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建设,加强与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的合作,3个专业共招生135人。近两年新开设电子商务、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专业,使专业建设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三)细化课程管理,着力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切实执行省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现有2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被省教育厅认定为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参与省厅、省教科院牵头组织的课程建设活动,开发省级精品课程8门。2015年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又启动立项建设10门网络课程。
(四)严格过程管理,确保运行体系有序
在教学管理上,学校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根据《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办法》,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的违规及错误行为,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序化。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滚动式”技能训练模式,将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对接起来,有效提高了技能教学的质量。近年来,学生的中级工合格率达98%,五年制高职高级工合格率达85%以上。学校连续8年获省技能大赛先进单位和团体优胜奖。近年来共获得省技能大赛金牌11枚、国家级4枚。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会计专业每年都有十多名同学获得助理会计师资格。在2015年的省级抽测中,专业理论课合格率97%,技能抽测合格率达98%,名列全市第一。单招成绩、“3+4”课程抽测名列市直和全市第一。学校连续多年以总分第一获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奖。
三、以师德为重点,注重标准管理,打造优质团队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校以落实教师专业标准为目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实施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努力打造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一)强化师德教育,不断提升师德水平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奖励制度,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学校以“三严三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厚德盐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事迹专题片,学习王强等人的先进事迹,举办市直教育系统劳模事迹报告会,签订《拒绝有偿家教承诺书》,强化“三项整治”,结合学校实际,将教学“五认真”纳入整改范围。
(二)注重多措并举,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在教研活动的开展上,学校主要以系部为单位,成立24个教研室(组),由教研室牵头组织主题教研活动,由教务处、科研产业处给予面上的指导与检查。近一年来,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竞赛、展示活动。组织了教研室主任公开课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考核活动。近两年学校从面上组织了6次全校性教研活动,聘请10多名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在校本培训上,学校确定每单周一下午为全校教师学习日,每周三下午进行专题式教研活动,从制度、时间上保证教师敬业精神的打造与专业素养的提升。近两年我校选拔了68名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国培、省培和其他培训。近三年来在全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中,6名老师获得“示范课”,9名老师获得“研究课”。
(三)不断拓展渠道,着力优化师资结构
2012年面向社会招聘了11名高技能专业教师。三年来,11名教师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专业发展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选拔了4名教师转岗培训。对聘用为实习老师的30多名能工巧匠,让他们与正式在编老师共同承担相同实践教学任务,努力营造专职与兼职教师竞争比拼、合作进取的氛围。目前,学我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8%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17-0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许多是从高职以及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由于普通本科办学历史短,教育经验弱、运行欠规范等诸多原因,在整个高教体系中的处境并不乐观。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办什么类型的大学,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才,怎样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笔者结合湖北经济学院的情况,谈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过不同的解释, 对其理解可谓是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周远清更简明地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 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综合各方论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本科教育架构已搭建完成,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2)办学规模不小,但办学特色不突出;(3)新建了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校园环境,但还未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2.2 湖北经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湖北经济学院是2002年9月由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湖北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充分表现在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湖北经济学院培养的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能解决问题的白领层、创业者、实业家。湖北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为祖国服务,能解决问题”。
(2)人才培养特色。
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是高校竞争力的表现,也是扩大社会影响、吸引生源的基础。湖北经济学院合并前的三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地方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湖北经济学院合并组建以后,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继承和发展百年商科办学传统,结合本科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筑开放性实验教学、互惠性校企合作、多样性社会实践、探究性科研活动、设计性学科竞赛五大实践平台,在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用、实践、实干型经济管理人才方面形成了特色。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
湖北经济学院地处武汉东湖高新科技园区,紧邻中国光谷、武汉金融港和大型企业群的人才需求洼地。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主动出击,寻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发展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积极开辟应用研究的新领域。比如,学校建成了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了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中心、湖北数据与分析中心、湖北县域经济研究院等,发挥学校的人才智力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 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
所谓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
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沿用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即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以学科的知识生产为目标,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工具的教育教学模式,它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素质,工作适应期偏长。
3.2 湖北经济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是适应教育主体的需要,同时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合并组建以来,湖北经济学院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3.2.1 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为了适应培养人才的多样性要求,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按照强化基础,拓宽口径的原则,重点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科类通识课程。在明确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坚持完善和及时更新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成一个承启关系有序、内容紧密相连、彼此融会贯通、交叉重叠较少的课程体系。按照学校构筑五大实践教学平台的要求,安排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各类课程学分分配。依据课程的认识属性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以此安排课程的衔接和前后关系,完成教学进程计划。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培养计划中,贯彻因才施教的要求,课程设置体现不同学科专业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主要公共基础课实施分级教学,开设一系列不同学分的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对该门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择取难易程度不等的课程。实行教学计划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在选修课中设置个性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可选择的弹性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的原则。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在不削弱本科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能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内容,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部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的规格要求,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课程,则突破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湖北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总之,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确保教学质量,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
学校建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针对学院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聘请相应的专家和企业家进行论证,特别是企业家的论证意见,及时吸收到课程设计当中,使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能满足有关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3.2.2 构筑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
通过实施一系列“创业起步教育计划”,构筑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些计划包括:(1)推出校内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建设方案。(2)“读书工程”。由团委、图书馆提供书目,各院系团委、学生会组织读书活动,专业教师指导与评审,并规定学生完成相应的读书学分,使“读书工程”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计划。每个专业建立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制定年度学生实习计划。(4)学生科研“四个一工程”。即创办一本面向学生的学术刊物;每年开展一次大学生学术科技成果评选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大学生科技节;每年评选一批大学生科研新星。(5)“第二课堂”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学术活动,也包括非学术活动;既有校内活动,也有校外活动。主要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学术沙龙、俱乐部活动、演讲辩论、模拟法庭、主题班会、党校培训、公益劳动等。(6)“第三学期计划”。在每年暑假开辟社会实践性教育学期。该学期活动采取学校集中组织和个人分散活动两种形式。由学校集中组织的活动有大学生“三下乡”、企业实习、社区调研等。⑦职业证书计划。将与专业资格证考试的有关课程引入课堂,除此之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在完成计划学分的前提下,参加诸如注册会计师、英语四六级证书、律师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3.2.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学校建立比较完整的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各种类型的听课、集体备课、“老带新”、教学研究等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的咨询、参谋和评议、督促作用,开展校内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学生评教等教学评估制度,制定和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标准。完善学生信息反馈机制,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和教学各环节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顺利实现。
3.2.4 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根据实际需要,拓宽评价思路,在学生综合测评管理办法中,明确了不单以学习成绩论英雄,激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团学组织、学生社团等)、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制订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发展测评体系。
一、应急救援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课程特点:新型学科、知识体系庞大
根据2009年11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安全科学技术”是一级学科,代码620;其中,二级学科“公共安全”,代码62080;下设三级学科中有“应急救援”,代码6208040。在我国军队院校重点建设工程中,应急救援学科属于建设基础比较薄弱的新兴、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组织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装备建设等内容,与军事理论、勤务战术、政治理论与工作、军事心理、管理与后勤、信息技术等多个基础学科,以及地质勘探、森林防灭火、机电工程、道路桥隧工程、医疗卫生等专业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二)学员特点: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缺乏部队经验
当前,“90后”国防生是军队基层干部补充的重要来源,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一支骨干力量。他们科技素养较好,知识丰富、功底扎实,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很强、思维活跃、善于学习、敢于质疑、个性鲜明、创新能力强,投身部队、献身使命的热情比较高涨,具备了一定的牺牲献身精神。
(三)教学特点: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
应急救援任务是党和国家赋予警种部队新的职责使命,瞄准警种部队任务转型需求,培养多警种联合应急救援指挥人才是应急救援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应急救援学科又是一个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应急救援的教学既要优化基础理论进行专题课程设计,力求实现专题搭配合理、内容衔接有效,理论与实践教学搭配得当,满足第一任职需要;又要精选教学内容,区分基础内容、核心内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重点突出、贴近实际、满足需求。同时应急救援具有实践性较强、危险性较大的特点,应急救援任务突发、属于非常态下的行动任务,教学主要应采取现场模拟、桌面推演、模拟演练、综合演习等实践性方式进行。
二、应急救援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体系架构不完善、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开设了应急相关课程。但是,国内相关课程设计偏重于宏观性培训,重管理轻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针对应急处置的内容呈现出零散、系统性差的特点,以传统授课、讲座、报告等形式为主,缺乏实战检验反馈及专业化评价。军队院校虽然也开设了许多与应急救援相关的专业化课程,但对于武警警种部队的职能任务来说,我们不能直接搬来照用。警种部队按照总部关于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把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作为有效履行新的职责使命的大事来抓,各级均成立了由军政主官挂帅的组织领导机构,经常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先后编写了《应急救援行动实施办法》、《应急救援作业指导战法》等规范性文件。
(二)应急救援意识不强、观望意识严重
武警部队随着职能任务的拓展,黄金、森林、水电、交通等警种部队成为国家应急救援力量的国家队。各指挥部都结合任务转型,着眼打造国家应急救援精锐之师,注重开展经常性的战备教育,不断增强官兵应急救援意识;制定了各类战备方案和行动预案,并经常组织演练;对以工代训、脱产专训、分类组训、警地联训等进行了规范指导,各总队、支队也分别抓了试点推广经验。而来院培训的国防生们,在部队待的时间较短,有的还不足一个月,对警种部队的职能任务了解不深,对部队近期开展的工作掌握不足、对形势任务认识不清,导致应急救援的意识不强、在学以致用方面研究较少,对当前的任务转型有些模糊甚至是偏差的认识,觉得任务转型后,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少了,普遍还存在观望的态度。
(三)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实践环节较少
随着军队院校编制体制调整工作的落实,警种学院任职教育承担着黄金、森林、水电、交通等专业国防生的应急救援合训任务。而现有课程设置及内容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应急救援人才培养需求。我院从2012年9月开始在国防生培训中增设了30课时的应急救援教学课时。同时,我们为国防生教学编写了《应急救援理论与实践》教材,虽然我们在教学中针对现有课时进行了合理设计,从应急救援概述、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与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四个方向进行了专题式的教学,但从教学的效果来看,由于教学时间短,每个专题的教学只介绍了一个框架结构,学员学起来好像很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同时又因目前场地建设、实验基地建设和校队联合办学都在设计计划中,故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只占到6课时,占全部课程五分之一的比例,学员们要求最多的是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多讲授装备的操作与使用。
(四)信息化基础建设较弱、智能化水平不高
目前,警种部队都建立起信息综合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完成了三级网络的建设,三级网络的扩容基本完成。按照总部明确的基本标准,各单位把人员装备的投入、整合作为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重点来抓,力求配实配强。从调研的26个重点中队情况看,除少数今年新建的重点中队还缺少一些通信和保障类装备,其他中队都达到了齐装满员。同时,不少单位还把便携式卫星站、卫星电话、短波电台等通信手段使用起来其,实现了现场视频实时传输,并普遍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灾害预警机制,保证了第一时间掌握灾情信息。而我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快步伐,一方面赶上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也需加快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指挥模拟系统研究与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弥补信息水平低、智能化教学差的不足。
三、应急救援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应急救援学科、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夯实教学基础
武警黄金、森林、水电、交通四支警种部队具有特有的专业、技术和装备优势,已经成为国家应急力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武警警种部队院校唯一的警种应急救援学科,其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其建设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关系着警种部队应急救援指挥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且对于推动我国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和提高新时期我军履行职能使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警种部队应急救援作为综合性学科,学科建设组织结构以警种学院应急救援教研室为核心,以现有的军事理论、勤务战术、共同科目、政治理论与工作、军事心理、管理与后勤、信息技术等基础教研室,以及黄金勘探、森林防灭火、水电工程、道路桥隧工程、机械机电等专业教研室为支撑,以体现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和着重研究应急救援实际问题的教学和科研为方针的应急救援学科体系。它应包括应急救援基本理论、应急救援建设理论、应急救援专业理论、应急救援指挥、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等五个方面。应急救援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警种部队担负的任务设置课程。我认为,应急救援课程建设,应围绕岗位任职所需重点设计。
(二)营造以提高应急救援意识为主体的院校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救援意识
多年来,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在发展壮大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光荣历史传统,如黄金部队的“三光荣”、“三特别”、“三热爱”和“阳山精神”、“西口子精神”;森林部队的“火场精神”;水电部队的“三峡精神”、“羊湖精神”;交通部队的“天山精神”、“老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激励着历代警种部队的官兵们,同时,它也是我们警种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底蕴。随着警种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应急救援任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对此,作为武警部队唯一一所警种院校,黄金、森林、水电、交通警种专业建设是学院的突出特点,积极研究探索多警种办学的特点规律,紧紧围绕警种部队职能使命和遂行多样化任务现实需要,培育具有“警种元素”的专业文化,特别是宣传危机意识、树立应急救援理念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一个新的方向。通过宣传、报道近年来警种部队参与应急救援的急难险重任务及感人事迹,组织学员参与地方应急救援等活动,强化学员的应急救援理念、提高应急救援意识,树立“警种战场”敢打必胜的信念,培养学员“警种战场”牺牲奉献的精神、英勇顽强的作风和不辱使命的能力。
(三)构建院校与部队的交流机制,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
为适应我国应急救援的新形势和我院任职教育的特点,应广泛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新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手段,在完善以往实践性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参观警种部队建设、参与部队演练等教学手段,强化和扩大教学领域。一是要从部队精选知识结构合理、有组训教学能力的专、兼职教官。充分让学员接触与领会一线的实践经验与案例。二是要构建院校与部队共享资源、训练基地的机制;让学员通过在实地训练过程中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认识与能力。三是要建立各警种部队应急救援队伍间的综合演练制度,不断强化各部门间协调演练,形成“总部主导、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灵敏、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使学员能够经常参与到应急救援综合演练的实战,不断应急救援能力。
(四)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增强课程建设实力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主流价值取向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和价值意识,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凝聚社会共同意识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刘云山同志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有利于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
(二)巩固主流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及价值观领域的渗透,高校作为巩固意识形态的文化阵地,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以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及时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价值观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主流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然而,少数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容易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有些大学生思想品德不高,政治意识淡化甚至异化,核心价值观“缺位”。因此,基于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双重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更加“主流”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研判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但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诸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的挑战。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产生的分化,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干扰。大部分大学生能辩证看待问题,能准确定位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部分大学生还不能熟练的进行政治判断,难以抵御新奇有趣的新事物新思潮,从而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持中立态度、少数持冷漠态度的现状。另外,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人我国,客观上也为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
(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新兴传媒手段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以其自由、快捷、交互、开放等特点,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时空。借助新媒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技术支持、传播渠道和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及时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控制力。特别是大学生富有激情、接受新事物快,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所诱导,模糊了自我认知,弱化了是非观念,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成员更多地把维系和维护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人的利益和感受,作为价值评判尺度。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缺乏适应期和缓冲期,特别是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育渠道相对狭窄、教学资源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当前的学生价值选择和评价多元化、双重性的现状,如何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相互融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思考的课题。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分析
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校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全校上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深化宣传教育,坚守认同自信
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关键因素。“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这份自信来源于党的坚实领导,来源于党员干部的坚定认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因此,高校要把加强教育引导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党校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谋划,各司其责,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组织生活、党校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使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师评教的重要标准,主动挖掘各个工作岗位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采取哲学研修、课程培训、教学竞赛等方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特别是要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融入教师职前准入、入职培训、职后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细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促进人人知晓、人人践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师生的灵魂和血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常修道德修养,磨砺嘉善言行,让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
(二)强化笃行实践,坚守行动自觉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64-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国家开放大学”,各省《教育发展纲要》也纷纷提出“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探索构建开放大学”。在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开放大学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国外开放大学的基本成功经验
国外开放大学的发展与成就令人瞩目。世界上以open university(开放大学)命名的学校以及具有开放大学性质的学校和机构中,典型的代表有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日本放送大学、韩国国立开放大学、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泰国苏可泰・探玛提叻开放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等。它们是一个实体,具有专业教学、学位授予和相对自治权;它们没有“围墙”,利用远程教育技术,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服务,适应移动学习的需要;它们秉承开放的理念,包括思想的开放、模式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向所有人开放、向全国乃至世界开放,具有人人、处处、时时学习的服务功能和手段,能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服务;是一个可以为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的开放型大学。
(一)法律法规的保障
各国开放大学在成立之初和发展进程中,立法和不断修订的相关制度保证了其健康发展。如英国政府重视发展成人教育,先后两个十分重要的报告:1919年的成人教育终结性报告和1973年完成的《拉塞尔报告》,即成人教育振兴计划。美国1966年正式通过了《成人教育法》,后经1970年、1978年等数次修订而日益完善,该法案确立了当代美国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从不同领域和侧面对公民终身教育的权利、义务和保障作出了规范。法国1972年在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的倡导下,通过了《终身教育法》。日本内阁1990年通过了由文部省提出的《终身学习振兴法案》,同年6月29日,由国会通过了《关于整备振兴终身学习推进体制的法律》,即《终身学习振兴法》。印度1985年依照《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法》建立国家开放大学。韩国1972年根据《总统令6106号》,确立了国家远程教育机构的地位。泰国1978年根据《皇家》,制定了《泰国苏可泰・探玛提叻开放大学法》。中国香港地区1989年按照《香港政府令》制定了《香港公开大学条例》。
(二)研发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在提供多种媒体资源给学员自主学习中,高质量的教材是开放大学的一大特色。在教材建设方面,英国开放大学不惜重金投入,每门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系统性教材大约投入1000万英镑,每个课程组由4―20名多种技能的专业人员组成,除学科专家外,课程组还包括编辑、电视和录音制作者、美工设计者、软件专家和学术考核等媒体设计和制作方面的专家。在整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他们预先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指导、培训、编写、审查规程。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力争突出启发性、实用性、交互性等特点。为保证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在开放大学总部,组建了一支有学科专家、课程设计人员、媒体制作人员和评估专家组成的课程组,他们有验收、评价和征求学生意见及修订的责任。他们还建立教材试用制度,在教材的试用期间,学校专门聘请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审查,从中找出问题和不足,保证教材的高水平和高质量。澳大利亚负责远程教育课程开发工作的开放学习体系(OLA)设立了专门的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他们对课程的设置和开发进行统筹安排,对需要资源开发的课程进行招标、投标、审批和委托建设,最后委托开发的成果还要经委员会审定。整个课程开发是由澳大利亚开放学习体系的各个加盟机构联合行动进行的,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因此,可以开发出仅凭单所院校难以独立创建的优良而丰富的远程教育课程教材和远程教学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
(三)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基于网络智能型的自动回应系统等技术,为远程教育创设更加灵活、自主、互动的教育教学环境,各开放大学均注重提供多种媒体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英国开放大学采取“教学包”的课程资料发放形式,“教学包”中包括多种媒体组成的教学内容,如教科书、磁盘、光盘等。另外,有些理科课程的教学包还附有实验材料,便于学生在家中做实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有些实验内容也可以通过开放大学的网上虚拟课堂来完成。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努力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人们提供任何课程的目标。泰国苏可泰・探玛提叻开放大学让学生依靠学校提供的教学包学习。香港公开大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资源。
(四)提供有效、即时的支持服务
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是各开放大学都在努力而为的。英国开放大学将远程教育定位在“基于支持的开放学习”上,从校长、中心主任到普通工作人员都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如学生入学前的指导和咨询、入学后作业的评判、辅导课的安排、考试组织与评卷、学生意见的收集等,并且学校有专人进行检查和监督。并设置权责分明的三级学习支持体系,每个学生配一位导学教师,各导学小组学生不超过25人。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建立支持服务网络,组织电讯会议辅导、暑期学校、提供有效的学习者联系系统。美国凤凰城大学主要开展在线学习,提供简单易学的上网软件,学生可检索到教师讲稿、提问和作业,然后脱机复习,并可与成功人士在线交流,师生交互是非实时的,跨越了时空障碍。香港公开大学设有网上学习系统,为每一个注册学生分配一个导师指导他们的学习,并提供《遥距学习技巧》等学习指南,学生可利用互联网注册课程,缴交学费、选择导修组别、接收课程资讯和多媒体教材、与同学和导师联系及查询成绩,学生如有需要可以到学校学习,学校设有电脑实验室和自修室,校内的咨询中心摆满了多种免费索取的资料,并以先进科技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是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作为面向职业人的国家开放大学,其建设与发展在所处的环境下是难以做到“超然”的。
(一)继续教育法律法规的缺失
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促进成人教育有序、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也涉及
一些成人教育办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成人教育的有序发展。然而,与成人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以政策、条文等形式出现,而且多分散在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之中,缺乏系统性、具体性和针对性。有些法律法规,包括策规定、实施条例等也已经显得相当陈旧与局限,对新时期成人教育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局面难以起到应有的判断、引导、调控、规范等作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成人教育“人治”大于“法治”的倾向,有些部门和个人甚至利用法律法规的缺失与空白,在办学过程中违背国家、社会和群众的利益。
(二)成人教育“失宠”导致的生存“混沌”
在各类教育中,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及中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始终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中之重”,成人教育这一类型被“边缘化”甚至“失宠”。具体表现在:一是管理体制的缺位。成人教育作为从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迈进的一种教育制度,具有其独到的特点与规律,需要对之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协调运作。然而,我国教育部将原设的成人教育司撤销后,与职业教育司合并成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其主要功能被分解到高教司、规划司、学生司等部门。随之,全国各省、市从上到下经数十年构建而成的成人教育管理系统也被纷纷合并、分解甚至撤销,这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失去了一个专门而强大的机构来精心研究规划、指导协调,造成了管理体制的缺位及管理力量的不足。二是政府方面对成人高校的经费投入偏低。教育投入真正流向重点大学、普通高等学校等,教学设备、师资配备主要靠学校自身办学收入的有限“造血机能”,难以使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及教学方式,使成人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办学条件差、学习与应用脱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成人高教特色等问题。三是教育资源不足与教育资源浪费并存。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电大、网络教育学院、自考、成人高考、夜大、函授等并存,长期以来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设置,效益不高。四是高校管理者认识不足。有相当部分的高校管理者、教师,对成人教育认识不到位,认为成人教育不是学校的重点,普通高校只要抓好了普通生的教育就行了。在管理工作中,不深入研究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和市场化特点,沿用传统的全日制管理方式办学,资金投人不足,领导精力投入少,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在这样“混沌”的环境下,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要“独善其身”,闯出一条发展的路子,任务是艰巨的。
(三)成人学历教育市场的无序竞争
我国的成人学历教育市场,从办学主体来看,既有传统的含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省内外成人高等学校,又有省内外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既有直接将办学点延伸到市、县、乡镇街道的高校,又有与当地相关部门以及个人的合作办学。从入学门槛上看,既有“宽进严出”的免试――电大开放教育及自学考试,又有一定条件的网络学院及成人高考。从学习方式上看,既有函授、面授,又有基于网络学习的远程开放教育。从办学条件上看,既有延伸到市县的电视大学机构,又有教育部门(党校、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财政等联合办学的行业机构,还有承租场地联合办学的个人。从考核方式上看,既有实行“五统一”的电大教育,也有自主考核的普通高校。在办学机构日趋多元的成人学历教育市场,无序竞争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在同一市、城区、县、乡镇或社区出现过多办学部门,教育网点繁复交织、同争有限生源。受经济利益驱使,有些办学单位为了招揽生源、占有市场份额,只能通过相互挤压、“拼成本”、“低门槛”等手段来吸引人们报读。同时,报读者希望“支付低水平,应试低考分,学习低要求”,导致有的办学点采取虚假承诺、降低学习难度甚至对学生考试作弊网开一面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开放大学的质量保障,如何在这样无序的生存环境下“绕道而行”,显然是难解的命题。
(四)成人教育的社会认同不足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许多部门对成人教育的认知偏差,总认为唯普通学校教育才是正规教育,成人教育只是普通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以致常常发出“兼并论”、“替代论”、“挤占论”、“创收论”等不和谐之声。认识上的偏差又往往导致政策上的偏颇,尤其是当二者出现矛盾时,往往容易摒弃后者。特别是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成人教育的办学力量更是捉襟见肘,教学改革亦缺乏应有的力度。此外,我国成人教育至今仍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多寡、分数高低的评价模式,没有针对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特点,形成一套富有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以考察实践、能力、专长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因而,无法对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办学类型繁杂多样、办学层次动态多变的成人教育实施有效评价。成人教育的办学成果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科学评价,其价值与意义也就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再者,受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影响,终身学习的氛围依然稀薄,延伸到基层的各个办学机构学风、考风口碑欠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对成人教育的社会评价。
(五)电大系统自身内部的管理
经过三十多年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各省、市广播电视大学形成了一个分工合作、相互依存、覆盖全国城乡的庞大办学系统,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力量。但是,作为“顶层”的中央电大,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管理优势与特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能再进一步突显。比如,“五统一”曾经保证了全国电大教育质量的整齐划一,而在网络学习条件下,就难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差异性。又如,课程编撰体系仿照普通高校模式,加之教考分离,考核的内容没有突出在职学习及远程教育特点;统一自制的教材及网上教学资源,由于管理量过大,难以做到灵活、丰富多样与精品;遍布全国各地的省级电大,由于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不尽相同,在招生、教学管理、学生教学支持服务上难度不一,在与中央电大、市级分校、县级工作站的利益分配以及价值取向上,省级电大承上启下的作用有限;再如,统一毕业办证,极大提升与保证了各省级电大起步时的办学层次,而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各省级电大因办学自以及经费规模的局限,基本的办学场地、硬件环境、师资条件、资源建设等方面与“大学”渐行渐远。要以各级电大为框架构建国家开放大学及其体系,原有的内部关系仍需要进一步厘清,电大系统的软、硬件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我国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使命下,如何学习、借鉴与移植国外或地区开放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直面挑战,突破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制约,寻求开放大学的建设发展路径,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发挥系统优势,培育优秀团队
在远程教育的传播中,在现代信息技术还原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中,最根本的主导作用是教师。现代教育设施完备未必能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好,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一般,有创新意识,有积极参与实践的能力及服务意识,一切皆有可能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在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坚持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办学,为弱势群体送教上门,电大人克服了种种困难,养育了与时俱进的危机意识、协作意识与调适意识,为实现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发挥原有的电大系统优势,发挥远程教育的技术优势,更有赖于发挥各级电大人的主人翁作用。当前,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背景下,部分电大人对作为面向职业人的开放大学未来的愿景不甚清晰,对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目标、理念认识不深,因而,要广泛宣传,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国家开放大学教学、管理、服务的需要,亟须培育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队伍,打造基于网络学习的课程学习资源研发团队,并充分考虑职业人的学习特点,研发适于我国的优质网上学习资源,打造以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的管理队伍,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变革,满足信息环境下移动学习的需要。
(二)争取政策支持,抓住发展契机
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和促进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是许多国家发展成人教育的共同经验。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单靠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为所有人提供开放灵活的学习途径”、“为一切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机会”、“让更多的人得到高质量教育”等号召,理应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而继续教育的立法、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学习“立交桥”的搭建、学分银行的构建与互认等现实问题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撑。各级政府的《教育规划纲要》为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政策支持下,明确开放大学的性质是开展远程教育的高等学校,赋予其学位授予权这一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之权,肯定其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骨干力量,赋予开放大学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整合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的能力与资格。有了政策的保障,将能进一步理顺高等教育机构与各级各类办学机构的关系,规范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办学的市场竞争行为,打破部门及行业垄断的培训壁垒,提高人才培养经费的使用效率;将在建设项目及经费等方面保障电大作为成人教育办学主体的独立性、办学经费和人员的充裕性和办学市场的有序性;同时也将意味着提升电大系统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能力和水平,使电大先进的办学理念、清晰的办学思路、有效的办学措施和创新的办学实践得以充分发挥。
(三)完善体制机制,理顺内部关系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部分市级电大分校的兼并重组给全国的电大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相当部分省级电大为解决生存危机而不得不寻求实体办学,这既有对教育行政部门重组行为的无力应对,也有对电大系统自身层级利益分配的无奈选择。至此,面对已有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部分省级电大,再以此为基础加挂“开放大学”的牌子,并将开放大学“做大做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容回避。因而,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要在电大的基础上完善体制机制,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学习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思考,在自主制定的规则范围内,规划、扶持条件较弱的省市县级电大建设,正视省、市级电大的合理诉求,厘清电大内部自上而下的层级关系,明确各方的责、权、利,重塑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体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及系统合力,从而为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四)秉承大学特色,提升办学条件
卓越的课程资源、严格的质量标准、良好的教学管理、周到的助学服务一起构成了国外开放大学的显著特色。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要秉持和维护这一特色,不断加强硬件建设,提升办学条件。要紧随现代信息技术步伐,建设一条直通基层办学点的网络高速通道,建设一个能够在互联网上运行,高水平、标准化、多样化,能够满足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学习的一个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成基本满足智能化学习条件的、类似于连锁店的、代表国家开放大学形象的、网络充分覆盖与延伸到基层的学习中心。此外,国家开放大学及其分部还应妥善应对外部监督与自身建设的关系,正确看待质量保证与办学规模的关系,正确处理招生、教学与考核的关系,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有效的监控机制,切实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兴富.国际远程教育理论研究与主要成果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5,(3):28-33.
[2]王一兵.中国电大的定位和走向“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的道路一国外经验和国际比较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06,(4):11一14.
[3]于倩.英国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特色[J].继续教育研究,2011,(9):166―169.-
[4]孙林霞.成人教育的R-.r~英国开放大学[J].继续教育,2010,(2):60一63.
[5]任为民,施志毅.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2):9―13.
[6]李亚婉.国外远程教育的立法对中国电大发展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14―19.
[7]陈红云.远程教育教师评价体系建设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I.,2008,(4):45-47.
[8]吴钧.我们需要怎样的开放大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0,(5):35-41.
字写得很漂亮,但内容很“火爆”。
信中写道:“我区现在的教育观念是比较落后的,说坊子教育没有特色,一点都不过分。教育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监管力度,出现问题怎么办……”
这封信来自坊子区的一位普通老师。
收信人:时任坊子区教育局局长刘伟。
这位老师不知道,刘伟正为坊子区教育改革如何“破冰”殚精竭虑。坊子区教育基础薄弱,许多家长和学生纷纷用脚“投票”,跑到潍坊市去求学。
抓坊子区教育,是要用勇气和智慧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
“教育行政部门角色不清,事事都想管,但事事都管不到位”
6年后的今天,坊子区还在为培养了北海双语学校这条“鲶鱼”而庆幸,原来一池静水般的坊子教育被激活,许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发轫于此。
北海双语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从外地引进的高峰。
高峰一上任,就与教育局约法三章:“用人权一定要给学校,薪酬分配权一定要给学校,业务自一定要给学校。”
条件一列出,教育局的许多人感到不舒服,这不是往外挡我们吗?没有教育局的领导,你们能办好学校吗?
可一位退休的副局长当场击掌,“只要有了这几条,保证学校能办好!”
时隔多年,这句话还像楔子一样钉在刘伟的脑海里:这是为什么?我们教育局整天管着学校,大家意见还非常多。
“事实是局长和校长互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局往往把校长盯得很死,总要看住,才放心”
刘伟记得,自己上任后接到的第一个通知,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搞好校园绿化和卫生的通知。他一看很吃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管到学校的绿化和卫生了?
而校长们呢,许多校长曾对刘伟说,“刘局长你放心,我一定给你干好”。这让刘伟哭笑不得,校长到底为谁负责?校长告诉刘伟,自己每天必做的事,就是看教育局网站,上面布置什么任务,学校就做什么事,一准儿错不了!
几年下来,刘伟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角色不清,事事都想管,但事事都管不到位”,他摇着头,叹息,“局长快赶上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了。”
他掰着手指头,第一件,对教师的培训。教育局下达学习计划,学校按此找人,往往派那些事儿少的人去,点上卯报上名就找不到人。“学习不学习是局长定,学习不学习不知道。”
第二件资金的问题,花钱都是局长说了算。“所有学校的钱,最后全部由局长审批。”“这相当于什么事呢?钱本来是学校的,但局长对校长说,你不会花钱,你花不好的,弄不好你们会乱花的,怎么办?好,我来给你决定。”
“学校没有经济自,很麻烦。事事要请示,校长不能根据学校的经济情况来安排学校发展,不管是长期计划还是短期计划,都没法儿弄。”
“高峰心里很清楚啊,把办学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都提前做了规避。”
刘伟关注着北海双语学校的发展,他要了解学校有了自后的发展情况,心里考虑的却是坊子区教育改革的整体布局。这个布局,可能是许多人在短期内不能理解的,这是考验刘伟耐心的过程。
第一个月,北海双语学校的工资没能按时发放下去。
当时,刘伟和高峰在外地出差,学校执行校长打来电话,着急地说:“坏了!有的老师拒领工资。”原来,北海双语学校每月进行工作量的考评,然后按此发放绩效工资。
第一个月的工作量被挂在学校内网上,一下子“炸了锅”。
有的老师愤愤不平:“感觉就像是被人扒了衣服示众,太难受了。”
还有的老师冲进执行校长办公室,痛哭流涕:“我工作一直认认真真,从不偷奸耍滑,学校给的分我确实接受不了。”
高峰赶回去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在会上,他说:“不进行分配改革,干多干少一个样,学校最多办3年,然后大家该回哪儿回哪儿。咱们投票,是平均发放呢,还是按工作量发放。”
道理一点就明。老师们投票,大部分人还是选择考核发放。
制度激活了全体教师的干劲,一位老师对刘伟敞开心扉:“我在北海双语学校,半年比得上我在原来学校干10年的活,差别大了!”制度引领了学校的快速发展,第一年,学校只招到了400多个孩子,第二年,招生就突破1000人。到了第三年,学生和家长纷至沓来,校长应接不暇,只好“躲”了起来。
北海双语学校的成功,让刘伟下定决心,按照“政府投资、专家办学、行业监管、中介评价”的思路,全方位简政放权,力推管理、办学、评价分离的探索。
他的想法是,不能让校长成为教育局的附庸,要让校长有充分的自主发展权。
只是突破口在哪里?
“现在当校长不再是一个人说了算”
在坊子区,常会听到人说:“刘伟局长是个有教育情怀的人,他有宽阔的胸怀。”
说这话的人,有校长,也有普通教师。是什么让他们这样掏心掏肺地评价一个教育局长?
坊子区有个邓村小学,位置偏远。几年前,学校还有草屋顶的房子,下雨就漏。村民们也不拿学校当回事儿,牵羊拉猪从操场过。上任不久,刘伟就和高峰到了邓村小学。
学校老师很高兴:“哟,我们见到局长了!”刘伟是第一个到邓村小学的局长,他和老师们拉呱儿,走进课堂看孩子们的表现,让一直在城市里办学的高峰吓了一跳:“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这么差?”
出了校门,刘伟对高峰说:“高校长,我当局长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事。如果我们不让农村孩子上好学,将来有一天我们在城里也活得不安稳。农村孩子将来到城里,因为受教育不好,找不到好工作,只能饱一顿饥一顿,住在桥底下。你想他会怎么样?”
那是不是校长权力大了,愿意让谁当干部就是谁?
“不是啊,如果聘的干部不得力,影响学校发展,到了评估时,校长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原来校长还可以抱怨教育局,是教育局任命的人不行,现在你抱怨谁?”
“所以我马上把这个权力转移出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家认可的渠道。副校长和中层干部,先由教师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投票选举,再由校长聘任。”
改革让凤凰小学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个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小学,过去老师们充满着职业倦怠感,对工作能推就推,读书学习更是无从谈起。英语老师贾瑞晶还记得,自己因喜欢读书和认真工作被同事讥笑的事儿,可现在,“我周围的人变化太大了,大家都积极努力工作,读书也成了一种氛围。每个人都在提高自己,不愿意被别人落下”。
她分析说:“竞争上岗,意味着我们自愿选择了改革,选择了这所学校。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责无旁贷,必须尽最大努力干好。”
凤凰小学的变化,让刘伟有了新的感悟。他说,教育局并没有为凤凰小学增加投入,只是改变了一种制度,就盘活了学校和教师。
“我们常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是,如果学校发展不是依靠制度,而是依靠某个人的话,能持续吗?我们还常说,要调动积极性。积极性怎么调动?只有当一个人自己愿意积极主动的时候,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
“人的主动性来自哪里?来自制度设计,来自于给学校的自。如果靠外力推动学校发展,只会有一时的变化。它不是内生的,不是真正的自我发展,也不可持续。”
和潍坊其他区县的校长比起来,坊子区的同行拥有令人羡慕的自。他们不仅能够任命副校长和中层干部,而且对公用经费的使用,也全凭自己做主,教育局或理事会只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
有了自的坊子区校长,如同时分到了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开动脑筋,琢磨着如何在自己的地上种出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
坊子区实验学校,一所普通的小学。校长杜增东带领全体教师组成研究团队,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整个学校在研究中,实现了从行政化导向朝学术化导向的转变。
学校的机构变了。学校成立各大学科的学术委员会,优秀教师被推选出来,成为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学校的运行机制变了。学校建立教师自主发展机制,鼓励每位教师都走出有特色的路来。
3年的自主改革,令这所默默无闻的学校声名渐起。
前不久,济南市市中区的60多位校长自发到坊子区实验学校参观,这是学校建校以来的头一回。在一堂语文课上,学生的表现出乎校长们的意料,40分钟,他们“哗哗”地鼓了三次掌。
可有的校长不相信,偷偷问孩子:这节课是不是已经讲过?还有的校长去翻看孩子的教材,看上面有没有以前写过的痕迹。
参观完,交流完,济南市的校长们心服口服。他们说,我们也听过很多好课,但大部分好课都是打磨出来的,你们的课一看就是实实在在上出来的、研究出来的,不容易!
杜增东说起这一段故事来,眉眼间全是掩不住的笑意。停了一下,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们学校到了最好的时候了!”“关键是人的变化,每个人都自主运转,不用校长盯着。像听课,很多老师都是主动听其他老师的课,去提升自己。原来不行啊,你让他听课,他能找到校长大闹。”
坊子区的改革让校长们明白了,单独抓课堂,抓教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是唤醒教师沉睡的心灵,这才是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教育局不把评价权放出去,相当于你说放权,这手放了,那手又把它抓回来”
2009年的一件事情,让刘伟觉得教育局的权力放得还不够。
当年教育局对全区学校进行评估,北海双语学校倒数第一。刘伟很奇怪,北海双语学校已经有了很好的社会口碑,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分管副局长解释说,刘局长,你没细看,为什么北海双语学校倒数第一?因为教育局评价的许多项目它都不做,得零分。
“哦,我弄明白了。”刘伟恍然大悟,教育局对学校的评价项目往往是各科室的工作安排。学校对教育局又烦又怕,就是因为有“评价权”这根绳拴着它,校长只能乖乖听话,很多时候只能站在行政的立场去办学。
曾有校长向刘伟反映,一天最多曾接到十几个文件和通知。各项检查评比,让学校疲于应付,如何能安心办好学校?
刘伟说,评价权一定要放手,不然校长潜意识里还是给教育局干。“教育局不把评价权放出去,相当于你说放权,这手放了,那手又把它抓回来。”
坊子区教育局创造性地把评价权放给了第三方评估机构——潍坊市创新教育管理评估中心。
评估中心制定的第三方评估方案有7个大项,包括规范办学、教育质量、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与利用等各个方面。
“这个评估更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更注重学校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所以学校能自主的指标,占的权重大;不能自主的指标,如招生、办学条件、硬件等,或者不评,或者比重小,相对淡化。”潍坊市创新教育管理评估中心的武际成老师说,与教育局沟通时,双方都很明确:评估是给坊子教育定方向的,不是要用行政的力量去约束。
就拿教育质量这个指标来说,制定时,有人提出来:要不要包括中考成绩?刘伟一听,坚决反对:“现在都不用高考成绩排名了,还能用中考成绩来评估吗?”
最后,教育质量这个大项下面,包括了日常学业水平抽查、学生音体美等综合素质抽查以及社会满意度调查。
谈到这个设计,武际成很是满意:“很多人习惯于把教育质量和教学成绩等同起来,太狭隘,第三方评估完全突破了这种狭隘的教育质量观。”
刚刚结束的第三方评估中,排名靠前的,既有口碑好、成绩好的北海双语学校,也有地处偏远乡镇的薄弱学校黄旗堡中学。
结果出来,不仅全区吃惊,就连刘伟也在私下里反复问过好几次:“你们的成绩可信不可信?有没有水分?”还曾直接地问武际成:“是不是黄旗堡中学的校长赵振山往你那走门子了?”
武际成一句话回过去:绝对没有!
评估黄旗堡中学时,由于前期师生问卷调查时成绩很好,武际成特地加大力度,派6人评估小组去调查了2天。这两天里,评估小组查阅资料,与师生座谈,随机听课。没想到,黄旗堡中学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甚至感染到了评估小组成员。
他们对评估小组说:“咱的领导班子,每天早来晚走,以身作则。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非常透明,我们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校长赵振山拿出自己设计的“双向管理双向评价”方案,让评估小组眼前一亮;而这个偏远农村初中开齐音体美课程、举办各种社团的做法,也让评估小组连呼“不容易”。
“2011年,黄旗堡中学的学生流失率为10%,到了2012年,为0!”武际成告诉刘伟,尽管黄旗堡中学目前中考成绩不好,生源、师资、硬件都是最落后的,但这个学校是确确实实在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他说,黄旗堡中学2009年评估时,还是初中学校倒数第一;2012年跃升为初中第二名,关键就在于赵振山根据第三方评估方案对学校进行了彻底改造。
坊子区的第三方评估,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校长们说,它不是为了区分高低,而是要帮助学校分析和改进问题,解放和激励学校自主办学。更重要的是,第三方评估让校长不再跟着教育局各科室的“行政指挥棒”转来转去,让行政的归行政,专业的归专业。
至此,坊子区教育的管理、办学、评价三方分离开来,教育局不再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还是裁判员。
坊子教育开始成为潍坊市最具活力的地方: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走在了潍坊市前列,在潍坊市教育局组织的家长满意度测评中,坊子区的分数是最高的。一批名校、名师开始崭露头角,吸引着孩子不再外流。如今,区外的学生已经开始选择坊子区的学校……
面对成绩,刘伟说,自己思考了这么几年,探索了这么几年,最大的感受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是“规则的制定者、平台的搭建者、资源的调配者”,教育局长千万不要成为所有学校的“总校长”。
他说:“我们永远不能只依靠某几个人的觉悟和能力,要相信制度,相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