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09:54: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脱口演讲的技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全球近千所大学使用的教材
3.推荐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美国着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
从学生到经理,从教师到公务员,人人都需用的书。
他把说话的艺术根据你需要达到的目的分为很多等级,学好了,你可以登上公众演讲的大雅之堂,一尝叱咤风云的滋味;学个中段,凭三寸不烂之舌找一份人人眼热的工作自非难事;最不济,学个下乘,在日常生活中你亦可如鱼得水。
——豆瓣douban
作为一本享誉全球的“演讲教科书”,卢卡斯在本书中,并没有强调那种夸张的“演讲的舞台效果”,而是在强调一种对话、沟通和说服的可能。因此,与其说卢卡斯是在教人们“演讲”,不如说他在教人们“说话”。
——蓝春锋
我只是在需要阅读一本演讲教科书的时候,才认认真真地阅读了卢卡斯的这本书。阅后,方觉大家为在任何场合发表演讲做准备的时候。这本书都能够提供很好的素材。无论你正在学习演讲课程,还是准备在任何场合发表演讲,这本书都堪称是你的良师益友。
——史蒂芬·a.迪多姆
我用这本书来教演讲课。它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如何新颖独到地发表演讲。它介绍的演讲之道让人受益匪浅。
它确实是一本没有什么缺憾的着作,作者卢卡斯在提出自己真知灼见的同时,还不忘告诫人们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
演讲是一种高效的传播方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小到课堂上的PPT展示,大到政治竞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演讲的艺术性。高水平的演讲往往极具魅力和说服力,并且能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美国的大学毕业演讲中,演讲者常常使用灵活丰富的语调和语气,使用多样化的句式以及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劝说功能,以及酬应功能。本文发现,大多数演讲者都能从校园文化入手,灵活使用幽默,从而与听众进行良好的互动。因此,言语幽默是毕业演讲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一、美国大学毕业演讲
(1)毕业演讲的特征
演讲不是个体的行为,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同时又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具有现实性。演讲与其他的口语表现形式不一样,它以一种创造性的样貌出现在大众面前,同时它是发生在一定时间里的活动,一般需要各方面提前准备并且组织配合,因此它又具有创造性和时效性。在演讲中,演讲者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演讲的语言要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有针对性、条理性。由于听众有年龄、文化程度、等差别,演讲需要根据实际听众情况进行语言的调整[1]。演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主要来自于演讲者本身,其风趣的语言、恰当的修辞、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都能够吸引听众,从而触动听众。
校园毕业演讲主要针对学生,具体来说,是毕业生,这是学生在母校的最后一节课程。与其他的演讲一样,校园毕业演讲需要演讲者精心准备演讲稿,注意演讲的语言。在演讲中,需要有丰富的词汇,要使用多样的句式,灵活运用演讲的语气、语态和各种修辞手法。其中,长句和书面语是校园毕业演讲的主要特征,但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一般书面语与非书面语要灵活结合,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在美国校园毕业演讲中,长句子的运用是普遍的,其具有高度概括性,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使听众能够对这一话题拥有综合的认识。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霍华德大学2016年的毕业演讲上所说:theycreatedthis universitywithavision--avisionofuplift;avisionforanAmericawhereourfates wouldbe determined not by our race, gender, religion or creed, but where we would be free in every sense―to pursue our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dreams.
(2)毕业演讲的功能
毕业演讲具有劝说的功能,通过演讲者的劝说,希望能对毕业生予以启迪,并且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可以将美好诉求付诸于实践。这种劝说需要与听众达成共鸣,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述说自己的真实经历。美国前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唐纳德,曾经受邀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演讲,他通过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创业的初衷以及困境,勉励年轻人要有勇气,有激情,要珍惜今天的时光,要不断追求真诚、善良和美德[2]。他在演讲中使用比较、举例以及引用等各种表现形式,向听众们传达了自己演讲的意图,劝说年轻人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充实自己。并且在演讲的最后,他诚恳地告诉年轻人,生活中的成就只是一段路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地。在演讲中,唐纳德充分把握了学生听众们的心理过程,语言诚恳亲切,又不失幽默的风度,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充实演讲的内容,语言不会显得空洞乏味,给予学生趣味性的同时,也带给他们人生的启示。毕业演讲同时也有酬应功能,它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进而对听众产生影响。语言的功能有很多,比如传递信息、表达指示、酬应等。简单来说,这种功能主要是维持某一社会团体内部的联系。在与人的交往中,语言十分重要,能够说一些使别人愉悦的话可以保持良好的关系,留下良好的印象,避免引起过度的争论[3]。酬应语言可以起到相互安抚的作用。酬应功能是公共演讲的主要特征之一,包括校园毕业演讲。在美国校园毕业演讲中,酬应功能是最突出的,可以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这种功能的表现形式也是比较多的,言语幽默是其中重要的形式之一。
二、美国大学毕业演讲中的言语幽默
(1)幽默
幽默一词来源于西方,在西方发展历史悠久,它主要是通过文字、语言或者行为,来逗人发笑或者消遣娱乐。在生活中,幽默是常见的现象,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幽默有主动和被动、有意和无意、攻击性和非攻击性、言语和非言语之分。幽默的内容十分广泛,尤其在西方社会,根据功能和修辞手法的不同,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幽默。其中,言语幽默是积极的语言交际艺术,通过打破惯例,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形式,让听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有所启示。
(2)言语幽默在毕业演讲中的应用
在美国大学毕业演讲中,言语幽默是普遍的特点。幽默的语言通俗易懂,而且给听众带来新鲜的体验,能够轻松地吸引听众的注意。毕业演讲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达信息和观点,给学生以指引,启发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4]。因此演讲者在选择幽默材料时以通俗易懂为标准,同时能够清楚表达演讲的主要观点,容易与听众形成共鸣,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毕业演讲中的言语幽默是一种技巧,好的演讲者能够自然拿捏,准确说中学生们的心思,同时能够让学生有所启发。言语幽默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对于演讲主题有辅助的作用,任何的表达方式都是为了演讲的主题服务的,与主题紧密相连,才能保持听众理解的连贯性,并且更能够被带入演讲的氛围中。
除了在毕业演讲中言语幽默的使用,为了表现良好的幽默效果,演讲者常常要配合相应的语音语调。全方位的配合能够充分表达演讲者的感情,对某一观点的态度,使学生听众有更清晰的认识。语音语调可以说是言语幽默的精髓,通过不同的语音语调差别,能够使演讲更加生动形象,达到最佳的幽默效果。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曾经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提到全球经济化的问题,他通过模拟两个女人的声音,进行吵架,以不同的语调再加上自己的原音表达各国的态度[5]。学生们通过他绘声绘色的演讲,了解了对立双方的心理活动,能够以客观的态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并且明确地了解了演讲者的观点和态度。
表情也是幽默的一部分,它与幽默的语言相互配合,从而展示出良好的幽默效果。人的面部表情灵活生动,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各种情感,并且通过面部表情能够对听众产生影响。面部表情与演讲者的观点相联系,听众能够通过演讲者的面部表情进行判断,实现良好的沟通。单纯的语言可能无法吸引听众,并且容易让听众产生茫然的心理,通过幽默的表情,可以向听众传达有效的信息,加深言语的幽默效果。
三、结语
演讲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和传达信息的形式,校园毕业典礼中演讲也是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之,它是毕业生在母校经历的最后一次大型活动,也会是最难忘的“一课”。美国大学毕业演讲注重言语的幽默,因为良好的幽默技巧能够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演讲更加通俗易懂,激发听众的兴趣,带动听众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毕业演讲中的幽默,可同时使这些学生听众有所启发和思考,在未来进入社会时能够铭记母校的教诲与期望,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晶晶.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国校园毕业演讲中的言语幽默[D].厦门大学,2013.
[2]白璐.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辞的人际功能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 2015.
语言表达是母语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在学校母语学习中因为重视不够,缺少相关的实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全是一种放任滋长的状态,以至于本可以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变得不强或较弱。语文教学需做出改变,增加语言表达实训环节。
一、 语文课堂口语实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语文实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达到实效是语文实训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1. 兴趣原则。兴趣就是动力。语文实训让学生感兴趣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到。实训的组织形式应尽量避免刻板、严肃,而要活泼、有新意。虽然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项目,诸如介绍、演讲、朗诵、辩论等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变化,但是可以在这些项目上增加新意。增加新意,可以偷换实训名称,如将演讲比赛的名称改为“故事大王争霸赛”,诙谐有趣;可以借鉴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打破传统的比赛模式,如将演讲比赛变成超级演说家,借鉴“导师制”,建立“团队制”。还可以在活动开始前预热,给学生播放视频,或者对教室加以布置,改变讲台课桌对立的摆放格局等等。再比如朗诵,可以借鉴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鼓励学生配乐朗诵录音,课上展示作品,进行交流。从内容上来看,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训主题。如辩论,教师提供多个辩题,学生投票选择,辩题应当是学生关心和正在经历的,如打工与学习、爱情与友情、能力与学历等的辩论。为使活动更有新意和趣味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交由他们进行策划。
2.激励原则。由兴趣带来的动力要持久保持还需不断激励。将学生在语文实训中的参与和表现纳入到平时成绩中会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教师应在布置活动时就明确赋分标准。如演讲实训,主持人、演讲选手、学生评委分别多少分,分数必须体现出差异性。积极参加和不参加的不能等同对待,表现优秀和表现较差的也要有区别。赋分的标准要详细具体、客观公正,赋分必须依据标准进行,不可随意更改。为了更好地激励,也可以采用一些物质奖励,如利用班费购买文具等物品作为奖品。或者由活动承办小组发挥创意自制奖状。也可以全程录像,之后将视频传至微信公众平台或者QQ空间。这些措施都能激励学生认真准备,拿出最好的表现。
3.思维原则。语言是思维的表达,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也要重视思维的训练。说话之前要理清思路,使得话语条理清晰。每次活动时,需在评分俗贾卸哉庖环矫孀龀雒魅饭娑ǎ教师也要向学生强调。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思维技巧并开展相关训练,如巧用“首先”“其次”等表示时间、层次的词语,放慢语速,类比联想等等。
二、语文课堂口语实训活动形式设计
语文实训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同一班级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并非是在同一层级的,有的学生能说会道,有的学生则笨嘴拙舌,要让他们在同一场训练活动中各有收获,必须要明确各自的不足,或者需要训练提高的重点是什么,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根据多年来教学观察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表现为:普通话较差;语病较多;口头禅使用频繁;紧张;无话可说;声音太小等。另外,体态语言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眼睛不敢正视;站姿不端正;表情呆板;缺乏手势语等。学生结合自身问题确定需要训练提高的重点,还需进一步确定训练达到的效果,如不出现口头禅等等。总而言之,要让训练目标明确具体才能保证实训效果。
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这一特点,语文实训活动可设计为:介绍、演讲、朗诵、辩论。
介绍是较为基础的语言表达训练,所训练的内容为语言组织能力,训练目标为词句准确,语言流畅。具体训练形式可设计为:自我介绍、他人介绍、家乡介绍、产品介绍、书籍介绍等等。为激发学生在训练方面的兴趣,教师可以提供多个介绍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还需在训练开始之前讲解介绍的方法,诸如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如何分清内容主次有所取舍,如何做到条理清晰,如何推敲词句准确表达等等。
演讲与介绍相比对表达者的口语能力和体态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演讲的训练目标是绘声绘色讲述,演讲训练可采用的形式有:结合社会热点和时令节日的“主题演讲比赛”、结合课外阅读的“故事大王争霸赛”、结合自我经历和他人事迹的“我是超级演说家”等,也可以开展命题即兴演讲“脱口秀”等等。演讲训练开始之前教师要讲解演讲的技巧和体态语言的运用,同时明确演讲要求和考核标准。
朗诵是文学艺术的有声表现,声情并茂是朗诵的要求。朗诵训练的目标是让声音充满情感。朗诵训练可采用的形式有经典诗文朗诵会、剧本朗读会、“我是主播”朗诵录音交流等。朗诵训练之前教师要讲解朗诵的技巧,包括语调、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朗诵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技巧运用的训练,也是认识态度的端正。教师不可忽视对学生心态的调整,可以进行朗诵示范、播放名家朗诵视频等,营造出朗诵的氛围。
辩论首先是思维训练,其次才是口才训练。思维通过语言加以外化,想到什么才能说什么。至于表达者能够想到什么自然是与他的知识占有情况相关。这应在平时加强阅读学习,进行知识积累。其次也与表达者的思维敏捷度有关。辩论训练的目标是语言技巧的运用。辩论训练可采用的形式有一对一的擂台赛、四人合作的团体辩论赛等。教师要在辩论实训之前向学生讲解思维和语言技巧,并进行单项训练。如类比联想与归谬法等。另外,辩论赛的辩题可由学生选择确定,再以抽签形式决定辩论的正反方。
以上四个语言表达实训形式虽然训练目标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了语言表达的各个方面,每一次实训都有所侧重。反复训练和重点训练相结合确保了口语实训效果。
三、语文课堂口语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演讲稿的写作准备工作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选题
选择演讲的题目是写演讲稿的第一步,简称为选题。
演讲要有题目,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来演讲这是演讲者和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题目是演讲者和听众的一个媒介。听演讲不同于读文章、看报。不感兴趣的文章,不愿看的报纸可以随时搁下不看。在人数众多的集会场所听演讲,如果遇到不感兴趣的讲题,也不好随便退场,只能硬着头皮去听,这就成为一种负担。为了不尴尬,听众往往根据演讲的题目选择感兴趣的演讲。正因为如此,演讲的选题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演讲的效果。那么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才是恰当适宜的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眼:
1.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在一定领域中,与广大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关系国家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话题。例如建设四化、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迎接改革开放的大潮到来、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理想、畅谈历史责任和抒发爱国情怀等等。把这类话题作为选题重点,运用立场观点、方法予以科学的解释,对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调动广大群众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话题
这类选题极为广泛。从大的范围来说,可以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方面的知识;就某一学科领域来说,可以是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知识,或是有关最新的科学成就、未来新科学的展望,等等。从这些方面选题,可以开阔听众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强烈地为四化建设而学习的求知欲。
3.听众感兴趣的话题
就是指听众普通关心、经常议论的生活、学习、工作上的话题。比如青年,他们普遍关心、议论的是理想前途、青春价值、成才之路、婚姻恋爱、家庭生活等。结合他们的实际选题,就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在人们需要和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必须选择听众需要的话题。
4.亲身经历的话题
个人的体验比空泛的理论更受听众的欢迎。听众对个人的生活经验,富于个性的见解,如何在各种处境中克服困难,抱有兴趣,并会产生强烈的反响。这是因为亲身经历的话题,是自己最熟悉的,印象最深刻的,把使自己都会激动不已的生活片断作为话题,听众也会倍感亲切和激动。
确定演讲的目的
演讲也要有目的,那么,演讲的目的是什么呢?演讲的目的是演讲者追求达到的那个方向,追求达到的那个结果。如果目的不明确,追求的方向、结果就难以实现,这样的演讲也就毫无意义。所以,写演讲稿必须明确目的,以避免演讲的随意性,从而使演讲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演讲的目的一般说来不外是:
说服听众改变行为;传播知识或信息;激起听众的共鸣和使其理解;让听众感到愉快。了解听众的心理听众是演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听众就无所谓演讲。听众在整个演讲活动中是活跃的、积极因素,不能把听众视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听众在接受信息时要对演讲者传达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在选择中有所取舍,有所改变,然后形成新的信息。任何听众对演讲者传递的信息,都不会是全盘接受,总是有所取有所不取,甚至持有异议。
演讲者的演讲内容要考虑听众的需要,了解、研究听众的心理,使演讲的内容与听众接近和相容。听众在听演讲时,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希望提供解决疑难问题的知识、态度和方法
听众听演讲的目的,在于满足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知识、信息的需要。对于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希望能在听演讲中得到解答。演讲者就要把听众最关心的事情写进演讲稿。
2.希望能有感情上的共鸣和相互理解
听众对演讲者所阐述的观点、结论,希望能与自己的某些看法或结论,得到首肯或印证。演讲者在演讲时,就要对听众从各自的立场对演讲的反应做出诚恳的评价,肯定听众的想法,赞扬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摸清与听众的共同点,来进行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不能轻易地用“不”来否定听众的看法。这样就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相互理解。
3.听众希望自身受到尊重
良好的沟通是彼此互相尊重。听众希望演讲者尊重自己。如果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反感。为此,演讲者要平等待人,不要自以为是,要以诚待人,谦虚谨慎。演讲者,在准备写演讲稿时,能掌握听众的上述心理特点,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确立主题和收集材料
1.确立主题
演讲的主题是演讲者在演讲活动中通过具体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任何演讲都应有鲜明的主题,这就是演讲者所要表达给听众的见解、观点和意图。
演讲的主题是演讲活动的灵魂、统帅。由它决定演讲者的逻辑,决定材料的取舍和安排,决定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运用。演讲的主题就如同凝固剂一样,将各种材料、
部件凝结在一起,更清晰地表达演讲的具体涵义。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使听众在心理上、理论上领悟它,在感情上接受它,使听众切实感受和体验演讲的具体内容。
如果演讲没有主题,只能是乱七八糟的语言凑合,听众听后模糊一片,不知演讲者讲的是什么问题,要告知的是些什么。
那么,怎样选择和提炼主题呢?
选择和提炼与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思想观点。列宁说,写文章、演讲“要选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问题作主题。”这是因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群众心理经常装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演讲者能及时提出听众最关心的问题,才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听众的共鸣。
选择和提炼听众接近性的主题。接近性的主题,就是适合听众需要的主题。听众由于年龄、性别、职业、心理、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对演讲主题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演讲的主题与听众越接近,听众就越感兴趣。
选择和提炼新颖、深刻的主题。主题新颖,就是提出新的见解;主题深刻,就是提出的主张、见解能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演讲有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感和炽热的革命激情,从而使听众受到感染和教育。
2.材料的收集和选择
演讲的材料,是提供内容、表达主题的事物和观念。没有材料,主题就没有着落,材料是演讲的基础。那么怎样收集和选择材料呢?
收集和积累材料的途径:一是从生活中获取的,叫作直接材料;二是从书籍中获取的,叫作间接材料。
获取直接材料,要深入生活、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凡是耳之所闻,目之所见,手之所触,鼻之所嗅,口之所感,精神之所受,心之所思,经过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都可变成自己的材料。这些材料储存在自己的头脑里,储存的越多,用起来就越方便,只要稍加思考,便可脱口而出。一些有经验的演讲者,临场演讲能滔滔不绝,娓娓动听,就是由于平时搜集和积累材料的结果。
间接材料的收集和积累要从书籍中、报刊中获取。19世纪大传教士易维德摩迪说:“当我选择一个题目,我把题目写在一个大信封上——我有许多这样的信封——倘如我在读书时遇着一些材料可做将来参考的,我便把它写下放入适当题目的信封内。我永远带着一本记事册,当我在听到别人讲道时得到些切合我的题目的话,立时把它记下来放入信封内。
那么,怎样选择材料呢?
选择有力地支持主题的材料。一选择材料不能孤立地看材料本身如何如何,而要看它是否有力地支持主题,有力的就选用,无力的就舍弃。
选择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就是那些最能代表一般、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
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真实的材料,是指不是虚构的、编造的、偶然的个别材料。准确的材料,是指确凿无疑。准确无误的材料。
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材料新颖、生动,才能表现出新鲜活泼的内容,才能吸引人、打动人。如果是老生常]谈,人人皆知的材料,就不会引起听众的兴趣。
二、竞聘演讲稿的写作技巧(二)
竞聘演讲稿是为竞聘演讲而准备的书面文稿。为表明自己胜任某一职务,演讲者要介绍自己的经历、阐述自己的优势和工作设想,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先把自己假设成某一“角色”,也就是要具有强烈的“角色意识”。
一、要体现角色责任感
责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源泉,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即使有再大的才能,也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此,竞聘演讲稿中应该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例如:
这次经深圳赴香港考察回来,特别是上个星期六下午听了陈总经理的动员后,感触很深。我们身为党和国家的干部,面对大改革、大开放的挑战,应敢于抓住有利时机,以实际行动迅速地汇入商品经济的大潮流,为咱们古老盐业的全面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竞选当股份公司经理。
作者开篇从自己的身份地位出发,阐述了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建设商品经济、振兴古老盐业的责任感,同时也说明了自己参加竞聘的原因,具体实在,令人信服。
二、要写出对角色的理解
既然申论具有“工作研究”的性质,那么,根据实践中“工作研究”的类型,结合多年来申论考试命题的情况及笔者的研究和预测,本文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将申论划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对角色的理解,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决定了他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例如:
能参加今天的演讲深感荣幸。审判长,是一个庄严而又神圣的职位。审判长,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执法为民的责任;意味着一副担子,一副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服务的担子;意味着一种使命,一种维护法律尊严的光荣使命,这就是我对审判长的理解。新的世纪、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给了我平等竞争的舞台,为我们提供了一展才华的天地。参与审判长的竞选,我愿意,也有信心履行好这个责任,担负起这副担子,完成好这一使命。
例文中作者用一个判断句、三个排比句表明了自己对“审判长”这个角色的深刻理解,让人觉得有思想,有见解,可信赖,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
三、要抒发对角色的热爱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按照已设计好的训练程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一、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提高自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好,读书很用功,对课文背得很熟,对所学内容也十分明白。但如果在课堂上,让他当众背书或发言回答问题,他却经常紧张得不知说些什么,即使说出来,声音也小得可怜,远不如私下里背得流畅。对这样的学生要多鼓励,帮助他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多练习当众讲话,先在自己的朋友当中,然后小组讨论中,最后在全班发言。采取由易到难,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模式,让他练胆,培养自信。
二、举行各种活动,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和复述课文内容及描述插图的活动。学生朗诵,必然是指定背诵的篇章及自己喜爱的文章。让他们朗诵,可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此外,还可提高学生正确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并在反复诵读中把课文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学到多种多样的语言句式。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深入理解文意,使学生朗诵时,表达出符合文意的感情。朗诵训练,可个别、接力、分角色、分组、全班进行,也可教师领读,也可学生模仿录音读,等等。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前要指导学生掌握复述层次和重点,写好复述提纲。描述插图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分组或课堂讨论、讲小故事及指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等训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讨论中,学生处于主角地位,他们积极性高,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自习或活动中,多让学生讲小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而且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书面作文的同时,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口头作文,不但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英语演讲教学与英语导游培养的关系
演讲课是国外大学,尤其是许多美国大学对文科生必开的一门课,这门学科具有悠 久的历史(顾曰国1990)。在西方,其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384—322B.C.) 的《修辞学》(Rhetoric),自中世纪起,牛津剑桥大学就开设此课(Conley1990)。在我 国,口才辞令学从古至今为人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北京大学早期曾在英语专业开设演 讲辩论课(许国璋1989)。可见此课并不是一种新鲜事物。英语演讲( public speaking),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Stephen E. Lucas 在其著作“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Public speaking, as its name implies, is a way of making your ideas public- of sharing them with other people and of influencing other people.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演讲既要使你自己的观点思想让众人了解清楚,还需要你所表达的观点思想不是如过眼云烟一晃而过而是要去跟你的听众进行交流从而影响到你的听众,这才是演讲的目的。
而作为英语导游English Tour guide,既要与来自海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有客用英语交流,又要有思想、有目的、有动机的进行面对面、情对情、正式或非正式、目的性明确、并且当场见效的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情感的国际交流和人际交流。所以英语导游不仅翻译和讲解景点,关键是让游客对旅游吸引物有全面的认识,而且他本人也能给游客留下好感,促进游客的参与。 英语演讲教学是语言操练与语境教学的统一,它不仅以语言为手段,以交际为目的,更注重交际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如逻辑与创造思维、论据收集、分析、合成、组织构架、快速反应、自信心的培养、鉴别赏析水平(Grice1998),培养有过硬语言能力、胜任多种语境的立体人 才。这种人才正是符合市场对英语导游的要求。
3 英语导游培养中开展英语演讲教学的意义
3.1 英语演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
英语学习关键在于学习用它去思维,用其表达的时候,脑子里涌现出的是英文的行文习惯,而不是先想到中文,然后在大脑里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这类容易产生误解的“洋泾滨”。如果英语导游在讲解或者在回答客人所提出的问题的时候,还需要在脑海里把要表达的内容过滤、翻译,一是不能迅速应对情景,二也不能完全做到遵从客源国的思维习惯,只是在用中国的习惯去简单地应对,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游客。英语演讲课严格系统的训练有助于学生逐步成为思想周密、善于用英语表达的人,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用英语去思维,真正做到出口成章、脱口而出。
3.2 英语演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良好的知识积累是合格的英语导游重要条件,所以英语演讲课程的开设不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英语思维,还在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因而该课程的取材广泛,教学手段也具有多样性。可以是自我介绍,可以是一段景点介绍,也可以是时事热点的分析;可以是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是视频教学,也可以是户外景点的现场教学。这样多样性的取材和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了解客源国的文化背景同时积累自己的知识,也能有效的培养他们良好的交际接待能力。
4 英语演讲教学在英语导游培养中的实施及其理论基础
4.1 因材施教理论
(1)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历来为教育家所强调。受教育者因先天禀赋与后天经历、阅历的不同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差异。为追求教育效果,教育者必须看重并且研究因材施教的策略。而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也就是达到教育的真正公平,就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诧异性去实施教育,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的实践
对于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有许多爱好导游的学生,又有许多喜欢英语的学生,他们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专业的不同,兴趣的不同以及可能还有先天禀赋的差异,我们首先找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我们可以对他们实施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教育,这便是因材施教。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引入演讲教学,给他们当中讲话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他们怎样才能当众讲得好。
4.2 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雄辩术普遍运用的理论之一
(1)雄辩术与演讲教学
昆体良的雄辩术教学实际上就是现代的演讲教学,他的教学理论深受其哲学观点的影响,从他关于教学形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窥测出"演讲教学"的萌芽。其中包括,“雄辩术教师的分析和演讲,无论听众有多少,一定要让每一个都能听清楚”,“我想起了我的老师们所采用的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他们将我们分成班级,按照各人的能力轮流发表演讲,能力强的就先演讲”,然后“老师对学生的演讲作出评价”。此类型的演讲教学,有意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当众讲话的勇气,这一点从心理学角度——采用鼓舞式的教学手段来看也是颇为重要的。
(2)雄辩术与演讲课程的设置
昆体良还认为,雄辩家应该是一名具有广博知识的人,他不仅要善于辞令、精通文学,还要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能随时引经据典,使听者无懈可击。演讲教学的目的亦是如此,演讲者必须对自己所要阐述的内容熟稔于胸,并对这一领域有所熟悉,比如我们的英语导游要做到讲解清楚明了,并且还要熟悉讲解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从这点出发,昆体良还为培养雄辩家的各教学阶段设置了广泛的课程。他认为高等教育的阶段,主要学习作文、演说,广泛阅读名著,以及修辞理论等等。根据他的这一设置,我们英语演讲课程也必须做到广泛涉猎而不是单纯的听说课,如果要想真正的做到跟英语导游的培养的结合,就必须加入导游知识、导游文化、导游业务的内容,只不过所有这些都应该采用英语来教学。
4.3 社会语言学理论
(1)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目的
本文引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目的在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探求在培养英语导游过程中实施英语演讲教学方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社会语言学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也就是说语言学习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的学习,而是要与社会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语言的学习,这点尤其体现在英语导游的培养上。
(2)演讲课堂的语言学习
根据社会语言学的定义,我们要在英语演讲课堂上学习语言,包括发音、词汇、句型、语法等等,这些都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做好演讲,这些砖头是必须要有的。这是作任何演讲的准备阶段,演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才能吸引听众,达到演讲的目的。
5 结语
英语导游培养是一个语言形式、语境教学与思维训练融为一体并相辅相成系统化的教学过程,以培养出流利的英文讲解员和文化传播者兼备的服务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的过程中开设英语演讲课程,运用其教学方式,通过系统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规范表达技巧,培养语言思维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形式、语境、对象等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去叩击听众的心扉,震憾心灵,引起共鸣,征服他们,最终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中学英语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运用英语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用英语口语能力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口语训练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语音、语法和语汇的重要方法。加强英语口语的培养是当代外语教学的趋势,也是提高我国外语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要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就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训练科学有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为学生的英语口语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除了教师、学生要改变观念重视口语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受英语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学好一门外语来说至关重要。所以,英语的学习首先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教师应当坚持用英语教学,使学生自然接受英语熏陶,再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灵活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英语语言状态。同时,加强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图片、动画、音乐和对话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英语世界,并深入角色,激发表达欲望。另外还可以通过装饰教室来营造英语语言氛围,在课程表、宣传栏、黑板报、名言警句等方面采用中英文对照的版本。还可利用课外活动课播放经典外国电影、歌曲等,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英语语感,促进英语口语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听力
影响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很重要一个因素是听力,因为只有先听懂了,然后才能回答交流。所以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之前,首先进行英语听力的训练。听的训练包括听录音,听老师,听同学,听对话。听多了,听熟了,说起来也顺口了。学习任何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要让学生愿说,首先必须让他们会说,这就需要强化模仿这一环节。经常模仿录音能使学生语音语调纯正,表达流畅。在反复模仿的基础上,学生大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开口就不是一件难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这既适用于本国语文的学习,也适用于外国英文的学习。背诵成篇或成段的文章,有利于语音和语调的正确,熟练,有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
三、努力扩展学生开口说英语的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我们对学生及其家长做了大量的工作,让他们支持老师的教育工作。一方面我们要求家长一定要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英语作业,特别要检查学生的口语作业。有的家长谈到自己不懂英语,无法检查等等。我们就此告诉家长:不管你懂不懂英语,你只要要求孩子读给你听,背给你听,如果孩子读得流利、背得顺口,就说明他(她)已经达到老师的要求。在我们的指点下,不少原来没有检查孩子英语作业的家长,按照这样的标准,很容易就知道了自己孩子的英语情况。另一方面,我们教育学生尽量买英语复读机,有可能的家庭利用电脑来学习英语,以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
多方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在初中起始阶段,口语难度不大,记住些单词和某些简单的句型,便可学生正确流利地说出语言,起到调动大多数人参与的作用。可是,久而久之,学生会因内容没新意而日渐失去兴趣。所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应善于引导,进行创造际,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来。我们可以结合与教材同步的话题或不作限制,让学生上台作简短的演讲,练习讲的技巧,锻炼心理素质。此外图片、挂图、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英语思维、激发创新思维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使得课堂容量增大,增加了信息量和趣味性,课堂效率更高。
五、注重培养自由谈话能力
1.值日生报告、讲故事(Daily report and story telling)。
2.一分钟即兴讲话(One minute improvised speech)。
3.演讲、辩论赛(Speech and debate)。
值日报告应每日进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训练可以随时进行,可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可在课中,或在最后几分钟进行。如:可就课中某个问题让学生即兴发言。我曾多次尝试这种方法,从课文中挖掘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持之以恒,学生的口语水平就能不断提高。演讲和辩论应定期举行,教师可提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演讲,如:Which is your favorite season,summer or winter?Which is more important,money or friendship?If you are chosen monitor,what will you do for the class?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大大地提高了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口语训练的方法很多,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摸索适合学生的新路子,选择科学合理的口语实践方法,提高每节课的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还应当从教材中挖掘和创新,努力使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由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向现代的任务型教学过渡。我认为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82-02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代表了知识与权威,因此,所采用的授课形式仅局限于“讲授”,这使得教学不能很好的互动,课堂气氛令学生感到沉闷。如今教师的责任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其责任主要是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诱使学生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已不完全是“知识、经验”的代表,而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沟通”桥梁,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可以说,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不是“教授者”,一个真正伟大的教育工作者,不会试图把学生带进他个人知识的殿堂,而会将他们引到心灵的门口,提高自发学习的兴趣。以下是自己上课技巧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调整状态,准备登台
我觉得要讲好一门课,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对授课内容本身作充分的准备,这其中就包含对授课内容的深度挖掘,反复提炼,烂熟于胸,只有这样才能脱口成章,娓娓道来,所谓成竹在胸,自然从容不迫,有如神助。
(一)稳定情绪、增强信心
有自信才能把课讲好,信心的增加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授课能力。教师站在讲台上,如果连学生的目光都不敢看,那么他绝对没有信心把课上好。哪些是紧张、缺乏自信的表现呢?比如词不达意、不敢正视、口干舌燥、脑出虚汗、心神不安、双手发抖、两腿发软、心跳加速、大脑空白、盼望结束等都是典型表现。英国的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说:“人在自信的情况下,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500%以上;相对于没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发挥出自己能力的30%。”
(二)端正态度、酝酿激情
态度端正方能保证上好课,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保持谦虚、自信、耐心、激情、礼貌、诚恳。
(三)审视仪表、教具准备
教师要Hold住全场,首先要尽量穿正装,如果不穿正装也不可穿着太随意,总之要“为人师表”。
教具对教师的教学表达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要提前做好教具准备。比如电脑和投影仪的连接、激光笔的使用等。
二、互动开场,引起兴趣
(一)开场白需要达到的目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场白对于一堂课非常重要,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开场白可以说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成败,就如同唱歌一样,最开始起的调决定后面的整个发音。如果开场白没有做好,后面需要花很多精力才能调整,所以教师应非常重视开场白。开场白需要达到的目的是:
1.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
2.勾起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兴趣;
3.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4.对整个课堂内容作一个概述,简略介绍要点。
(二)开场(破冰)的实用技巧
1.问题切入,以一、两个问题带出授课主题并引出授课内容;
2.故事吸引,以故事开场,可有效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事实陈述,事实具有巨大的说服力,以事实切入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4.引用名言,引用恰当的名言来切入主题,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视频短片,运用视听的震撼力来吸引学生,引入主题;
6.互动游戏,采用与主题有关的互动游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三、承上启下,交代结构
开场之后,务必要先对课程的整体框架概述一下,并交代前后授课内容的逻辑关系,介绍本单元内容要点,强调课程目标,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提纲挈领的认知,这是教师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四、进入正题,展开课程
(一)互动技巧
成功的授课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往的那种采用灌输式的、不注重引导兴趣和激发意愿的授课是非常不受欢迎的。因此,教师的讲课过程,绝不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是要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得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
1.提问技巧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可以使沉默的人发言,启发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促进课堂的互动气氛。有时候,不是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更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教师不一定非要给出一个答案。有时候,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许比给出一个有价值的答案,更有价值。因此,课程开始前,教师可在授课计划中写下可能提问的问题,并注意问题必须简短和容易理解、必须只包含一个主题,且应紧密联系学习要点。
(1)使用开放式的问题提问,可让学生更详细的陈述所想表达的内容;
(2)使用封闭式的问题提问,来获得学生的肯定(如:对于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3)绝不要问那些可能使学生尴尬的问题;
(4)绝不要为了炫耀、刁难而提问;
(5)对有想法的学生可追问更难的问题。
2.聆听技巧
在人类所有的行为中,巧妙的聆听态度,最能够使别人觉得受到重视及肯定,然而,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作为教师应该做到:
(1)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讲话;
(2)复述对方的话或观点表示确实听到;
(3)通过引导或启发,协助学生说下去;
(4)不要急于打断学生,也不要轻易下结论。
3.点评技巧
(1)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点评;
(2)要包容,不要总关注教师自己想讲的;
(3)点评内容应明确、具体,不要含糊其辞;
(4)点评时应注意鼓励永远比批评更有力量。
4.回答技巧
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要认真、谨慎的对待。处理问题的选择方案有:
(1)直接回答,如果答不出,也需直言不讳。如“我不知道答案,但我可以为你找到……”
(2)将问题还给提问者。如“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
(3)将问题交给有专长的人去回答。如:“小王同学,去年你在实习中也碰到过种情况,那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4)邀请大家共同献计献策。
(5)对于个别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推迟解答。如“我需要认真思考一下,稍后我们再探讨好吗?”
(二)表达技巧
表达见解的能力几乎和见解本身一样重要。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个有力的手段。
1.语言表达
(1)语调,应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富于感情;
(2)语气,应坚定自信、详略有别、有激情;
(3)语速,应快慢得当、适度停顿、确认学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
(4)语音,应声音宏亮、吐字清晰、避免口头禅、含糊吞音、拖腔;
(5)逻辑,应思路清晰、纲举目张、过渡自然、言之有理,清晰的逻辑结构同样非常重要。
2.身体语言
(1)面部表情――自然真诚,面带微笑。
树立教师的亲和力,其实非常简单,首先,你会不会微笑,其次你会不会幽默,再次你懂不懂赞美。有些人老是一幅苦瓜脸,“但见蹙蛾眉,不知心恨谁”,说好听一点是不苟言笑,其实,这类人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社交恐惧症,自我防护特强罢了。
(2)目光交流――自信友好,照顾全场。
“眉目传情”、“暗送秋波”被誉为恋人间最美妙的情感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的巧妙接触,对于沟通的作用是异常巨大的。对于优秀的教师而言,与台下学生的交流,除了语言之外,很重要的一项能力便是目光交流,给学生以被关注的感觉,学生也不易走神及打瞌睡。
(3)动作手势――自然大方、运用得当。
手势在授课中可以传达礼貌、信心等信息,在讲课中,手势的运用非常重要。注意要多用手掌而少用手指戳戳点点,避免两手抱胸、插在口袋以及摆在后面的姿势,这样会给学生一副傲慢、随意以及老学究的印象。
(4)位置移动――合理适度,活跃气氛。
三尺讲台,无限天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千万不要单纯的坐着,也不可以像木桩一样的竖着,应适度地左右走动或者深入学生当中,这样可以起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醒问题学生的作用。
(三)论述技巧
1.类比法,用比喻、拟人等来说明问题。
2.例证法,用事实或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3.条理法,采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叙述方式来论述。
4.引证法,引用数据、图表或权威的话来证明观点。
其实,早在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当今高职教育所倡导的的教学方法给出了示范,以下是亚里士多德演讲五步骤:第一,讲述一个故事或观点,激发听众兴趣;第二,抛出一个问题,引发听众思考;第三,对你提出的问题给出一种答案;第四,描述你的解决方案能带来的具体利益;第五,号召听众行动起来,给予正面激励。
(四)控场技巧
1.气氛营造
良好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是轻松与喜悦。课堂的气氛是平淡无味、沉闷枯燥还是掌声不断、笑声连天,或是群情激动、兴趣盎然,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技巧。以下为四种调控气氛的技巧:
(1)进行分组竞争;
(2)播放音乐、视频;
(3)讲一些故事或笑话;
(4)组织一些热身活动或游戏。
2.时间把握
讲课时不要将时间放在脑后,尽可能不要超时拖堂。在时间把握上应该:
(1)课前确定好课程内容的时间分配;
(2)适时看表,以便掌握进度;
(3)如有余留时间可制作一些弹性教案,以便灵活安排,也可接受学生的提问。
五、回顾总结,强调重点
“自己做主”,是一个何等激动人心又富于鼓动力量的词组,甚至懵懂的孩童也能体会其非比寻常的意义。于是,被“钦定”的3个班长候选人,8岁的成成、罗雷、晓菲就开始乐颠颠地准备才艺表演、辩论和投票。
最终根据这次选举过程拍摄而成的纪录片《请为我投票》在海外公映于2007年,并获得了多个国际电影节的奖项,最终入围2D0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候选名单。
孩子当家作主
现在的中国孩子们早已不再是封建时代,“父为子纲”,没半点权力地位,对父母之命俯首帖耳的孩子,而是每个中国家庭的唯一核心。既唯一而核心,地位尊崇,无人可及。片中的男孩子大部分都扎着小辫子,这辫子实在是娇宠的象征。然而在家里可以呼风唤雨,在班上未必如是。所以要想取得同样的尊崇地位,只能通过一个举动,就是成为班长。
颇有些早熟的成成最明白这个道理。成成回到家对继父说:我成为班长候选人了。我在班上就想当班长。叫他站着他就得站着,叫他坐下他就得坐下。作为一个8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来,其雄心大志绝对可以使得自己的父母无比自豪。接着,成成问继父:爸爸,什么是民主?成成的继父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这个对民主的经典论述,与此片中孩子们的民主选举相较,多少有些滑稽。
以同样的问题问许多中国的成人,也未必答得出“民主”的别样解释。历来缺少民主实践的中国人,指导起自己的孩子参与民主竞争时昕用的伎俩,也无非是不怎样“民主”却充满奔走钻营,通行于成人世界的逻辑法则和对策手段。至于这是否适用于孩子的世界,是不为这些父母们所看重的。
重要的是,“我的孩子赢得胜利”――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非是成人们吃过的亏孩子们不能够再吃,成人们遇到的难孩子们不能再经历。
3个竞争者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孩晓菲,遇事爱哭,没什么心计,最具童心童气。成成天性乐观,鬼点子很多。一直担任班长的罗雷在打饭时对着另外的小孩大叫:你这样的孩子,不严绝对不听。霸气十足,说话的语气俨然是家长了。伴随着晓菲才艺表演的平行镜头,晓菲妈妈哭着说,她没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拥有幸福家庭的罗雷和成成又如何呢?一言概括之,也无非顺利时马上得意忘形、手舞足蹈,失意时立刻黯然神伤、垂头丧气。为什么会这样?看完片子不难发现,原来是家长们付出的太多了。
陈为军在谈起拍片缘起时,说想看看一个成人世界的政治游戏,在八九岁孩子的世界里是什么样子。事实上,从这个想法实施的那一刻,“孩子与民主”就变成了一个伪命题。家长介入竞争后,孩子即时变成表演的工具。片中的主人公甚或观众都不再对民主感兴趣,有兴趣的只是3个小孩子怎样获得班长和谁能获得班长。而谁有一个更优秀更有实力的家庭,才是这场角逐的关键。
竞争一开始,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参与,纷纷表示要指导、出主意。罗雷带着“无知者无畏”的自负说:要靠真正的实力。让他们自己做决定。想投谁就投谁。父母在一边引导说,对,要靠实力,还有技巧。事实证明,中国的家长永远正确。在罗雷几经波折终于再次当选班长的过程中,显然技巧的作用远远大于实力。
孩子都如此脆弱,所以,在这次需要勇敢自信的民主竞选中,离开背后智囊团的策划及支持,这些孩子无所适从,寸步难行。
当然不能指望孩子们单独面对这一切。孩子们也当然需要获得技巧,沟通的技巧、交流的技巧,演讲的技巧,辩论的技巧,然而,他们是否也需要获得攻击的技巧,狡辩的技巧,设陷的技巧,诋毁的技巧?导演陈为军也深感困惑,他在接受某记者采访时说,片中的家长有不对的地方,也是很无奈的选择。如果你没有孩子,很难跟你说清这个问题。他坚信,没有人敢在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赌博。
于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面大刀阔斧,“该出手时就出手”,“你有我有全都有”;另一面又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地将你小指勾”,“泪也小心翼翼地流”。生怕一错造成千古恨。
需要自己做主的“民主”,原来只是一句笑谈。
民主的技巧演练
张老师宣布民主竞选班长时,台下没有一个同学对老师指定的3个班长候选人提出异议。或许以往有反对者,已经尝过反对老师的滋味了。候选者自然得意洋洋,小选民们也群情激昂。
候选人上台才艺秀,成成教给他的“死党”一个任务,要求他在晓菲表演时起哄,这个死党不但不问为什么,还说要把周围的同学一起叫上起哄。起哄使晓菲很受伤,在台上哭了起来,班主任张老师出面制止,于是孩子们哭成一片,向晓菲认错。可是成成却说罗雷是带头起哄的,让人颇为心惊。而张老师只是简单地安慰说:别哭了,你们都是男子汉。认错就行。
罗雷在台上卖力地吹长笛,成成笑着告诉张老师,他妈妈叫他在罗雷吹笛的时候在台下起哄。张老师也笑着说:她真是这么说的?于是成成就起哄。他“纠集”一帮孩子对罗雷和晓菲大喊“口号”,叫嚷“晓菲晓菲,打倒晓菲”,“罗雷罗雷,最爱打人”。罗雷和晓菲在这样的“公众压力”竟不得一句辩解之言。不能说小孩子是天生的阴谋家,这些举动,也许都是无伤大雅的孩子式的顽皮。然而作为教育者,却不能不反思。
成成经过对对手的几番“打压”,眼看胜利在望。没想到罗雷的父母想出了贿选的绝招,让罗雷请全班同学坐轻轨。罗雷爸特意交待,是请客。坐了轻轨的孩子们一时全部倒戈。罗雷再也不像影片开始时那样不让父母帮忙,显然,他已经尝到父母助力的甜头。孩子终究会长大成人,有其一,必有其二。
鬼灵精怪的成成执行起父母的计策来,丝毫不比罗雷逊色。成成母亲要他在辩论时“攻击”罗雷是统治者,说自己要做班级的管理者。成成也不再像对民主的好奇那样好奇统治者和管理者的区别。打人者就是统治者,可怜的罗雷恐怕万万想不到,自己怎么会成为十恶不赦的统治者?这种压死人的大帽子,果然使得罗雷哑口无言。
竞选的间隙,成成对罗雷说:我要把票投给你。我妈就说为啥?你把票投给罗雷,人家不会把票投给你。你怎么这么傻?于是罗雷就说,那我也把票投给你。
这个“诡计”被罗雷的爸爸轻松识破,于是出一个二难选择,相对成成笨口拙舌的罗雷居然也用得恰到好处。此时导演特意给了守候在教室外观看自己儿子辩论的罗爸爸一个镜头,这个爸爸对儿子使出这一杀手锏大为赞赏,翘起大拇指。
整个参选的过程,见不到孩子们独立思考对策的镜头。通篇都是父母们不遗余力地如何出谋划策,如何出奇制胜。虽然剪辑流畅,镜头客观,倒使人颇为怀疑,整个片子记录的成分到底有多少?
然而这的确是记录。
陈为军在访谈时说,这3个孩子都很优秀,学习成绩都挺好。可是仅有学习成绩的优秀,从某种意义而言,正是教育的失败。
一、引言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升华情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习,影响学习的不仅仅是学习内容,还有其他很重要的因素,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过程。学习是一种体验,是学生的自尊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需求,教学应该是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高中英语课堂Presentation就是适用于这一实践创新的语言学习活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Presentation是指在课堂上由学生借助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其他辅助工具就某一话题进行演说或展示并向其他同学提问和解答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程洁,2011)。这一活动包括以下一些环节:确定话题、查找资料、制作PPT、口头报告、师生评价等,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个人展示和小组展示,前者侧重个人的独立性,给个人发展以充分的锻炼机会,而后者则侧重团队合作学习(竹旭锋,2007)。精彩的课堂展示与学生的知识积累、自信程度及输出技巧密切相关。教材只是一个弹性的框架,只能提供一种线索,不可能提供教学全部的内容(吴宗杰,2005)。课堂展示过程中学生所接触、了解和呈现的资源是教材很好的补充和延伸,通过课堂内外的探索型实践,课堂展示能成为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手段,在高中英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对课堂展示活动的灵活应用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拓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理论依据
杜威是美国20世纪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提出,教育本身是一种体验(experience),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体验。孔子带着学生出去体验,触景生情,师生一起对话,智慧就出来了(吴宗杰,2005)。学生提出问题,孔子解释,这里学生的主动探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知识,这就是教育。Allwright经过课堂的实证研究后发现学生并不是或不完全是学教师所教的内容,学生按照内在大纲利用教师提供的交际情景发展语言,而且这种发展过程经常是不可预测和偶发的。
Williams和Burden的社会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观也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自身体验和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知识和技能,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它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我们需要发展出一种学习情景或经历,它能保证作为个体的学生自主而独立地发展语言能力,符合维果茨基所说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Zone Proximal Development)。
《普通高中英Z课程标准》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和发展,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这一要求契合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同时最好由学习者发现事实及其中的联系,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探究式的教学中,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一种沉浸式的语言学习,学习者所接受到的可理解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远远超出传统的课本教学,所完成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输出(language output)也大大多于传统的英语课堂。不管是个人或者小组展示,学生在准备展示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行动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逐渐具备初步的科研探索技能。
三、实践过程
1.个人展示。
个人课堂展示预设为每天一位学生,一周三次,每次3到5分钟。主题自选,要求内容积极向上,可以和所学模块主题一致,活动最好有PPT展示,并提前一周将材料给教师审核。学生可以对已有的语言输入进行充分的归类整合,展示不同的内容,如高考作文分析和美文欣赏、人生哲学相关的文章赏析和各类脱口秀、来自报纸及网络的新闻播报等。同时,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规定的课堂展示时间,尽量做到脱稿演说,声音响亮,表情丰富,展示的同学应该关注听众的反应,适时提问,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开始实行走班分层教学,程度相近的学生被分到一个教学班,笔者根据学生情况,在班内尝试个人展示这一活动,活动为时一个学期。展示活动给英语课堂带来了新的元素,例如一位学生用一个钟表的短视频导入,给大家进行关于珍惜时间和生命的演讲,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位学生模仿足球比赛的解说员,用英语流利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90%的学生认为,个人展示活动让课堂更丰富,学生有更多的自信和期待,它能提高我们寻找探究、处理信息的能力;86%的学生认为,它加深了我们对英语课堂的理解,提高了我们的课堂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运用组织语言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多媒体使用能力。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认为个人展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首先,他们对自己的口语不够自信;其次,他们不熟悉如何把找到的资料和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并有效地陈述观点,他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做好个人展示还有一定的疑虑。
2.小组展示。
根据反馈结果,结合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我们决定在第二学期的课堂展示中做一些微调,由个人展示调整为小组活动,这一调整同时基于笔者个人的经验。在大学时学校《基础英语》课程中开展了RICH改革,即研究性学习(Research-based Learning)、整合性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群体学习(Community Learning)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Humanistic Outcomes)的综合,该活动全过程化为八个实践环节:形成小组、确定话题、查找资料、编辑资料、制作海报、口头报告、教学评估及书面论文。这一以同伴教学(peer teaching)为主要形式的探索型实践活动令当时作为学生的我们受益匪浅。
根据现实情况,小组展示活动在高中课堂中应用时,在展示时间和内容上做了相应的调整。我们将教学班学生按行政班来源和寝室不同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位组长,小组展示时间为20分钟,每周一次学生展示,小组可以选派代表或者全组成员一起展示,小组展示特别强调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
学生很快适应了这种新的模式,小组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更加深入和丰富,学生尝试了不同的语言整合和输出,如故事配音、短剧表演、分角色讲故事、世界风情介绍等。在一个小组里,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彼此擅长的内容,所以他们确定主题,明确分工,一位同学主要完成一个任务,彼此配合。由于有了团队的互助支持,他们在已有知识整理后有了精彩的小组展示:乔布斯的演讲技巧、生活和卡通、公交车站(短剧)、蓝精灵(配音)、荆轲刺秦王(英语短剧)及Agrippa失窃之谜(侦探故事)等。我们在每次小组展示之后都做了生生和师生交流和活动反馈,同时我们在学期后面以一节课的时间对整个学期的小组展示做了总结与评价,并选出最佳小组。
3.数据收集。
在课堂展示活动中,笔者通过以下方式收集需要的数据和资料:
(1)在展示活动开始之前,第一学期展示开始几周后,以及第二学期展示开始几周后,笔者分别找了一些同学进行面谈和调查并记下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并做了及时的分析;
(2)在第一学期及第二学期的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并收集了相关数据;
(3)笔者收集了学生的文档资料,PPT材料,以及一些照片和视频材料;
(4)笔者做了相关的课堂观察,了解和记录了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并记录了一些教学日志。
4.数据分析和讨论。
在两个学期的展示活动当中,从笔者的教学观察和访谈当中,发现教学A班的课堂展示活动体上来说是成功的。师生双方作为课堂实践的参与者,事实上都非常重视课堂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他们渴望得到持续的提升。
(1)课堂中的生活质量。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了展示课堂中的三个特点:首先,班级不再由老师掌控,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在展示过程当中,学生的声音掌控课堂,作为老师,笔者成为倾听者和观察者,不时地给学生提供支撑点和动力。其次,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生活想法的一个场所,而不是教师灌输语言知识及学生疲于应付老师问题的地方,无论是个人展示还是小组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课堂契机,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展示生活世界,展示爱、恨、思想和想象,而这种探索型实践也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促使他们由原来的课堂缄默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在课堂展示中,口头交流成为课堂交流最主要的手段,课堂的核心是说,其次才是听,合作学习产生了更多愿意听、认真听的听众,也因此产生了更多说(或叫学习)的机会(吴宗杰,2005)。最后,虽然学生的口头展示有时候会出现错误,但是学生的语言和表达是生动有趣的,常常令人印象深刻。要想让学生说出将军的语言,你就要赋予他们将军的角色,当学生积极主动地面对的时候,他就能成为自信的对话者,而从心理学上说,学生之间产生的知识是最容易被学生吸收的。
(2)课堂外的生活质量。通过课堂观察及对学生的访谈,笔者不断地了解到学生是如何通过课外探索准备个人展示和小组活动的。下面是笔者和韩同学在校园里的一次对话:
教师:你今天的课堂展示做得相当不错,我发现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吗?
韩同学:其实我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挺沉默的,在教室里。
教师:你的英语成绩很好。
韩同学:是的,我喜欢英语,从小就喜欢,我就是很少发言,英语方面的东西我看得比较多。
教师:哦?那么关于这次课堂展示呢?你喜欢足球?
韩同学:我喜欢足球,尤其是德国足球队,我看过很多场他们参加的比赛。我这次想试一试比赛直播,当然是模拟的。一开始很紧张,但事实上我并不怎么担心。我反复地练习过了,而今天我展示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听。
教师:是的,我也听得很认真,你在台上非常生动,表现很生动,人也很生动。
作为小组展示,笔者了解到每组组长召集组员(基本上是一个寝室的)一起,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讨论并确定主题。在讨论过程当中,其中一名同学将大家的想法记录并整理,之后是根据主题进行选材,图书馆和网络就是最好的资源库,材料选定之后进行任务分工,而口语突出,语言表现能力好的同学就上台做口头展示,其他同学分别完成材料分类整理、编写、做成PPT等工作,这样的任务分工不会让组内的任何成员感到尴尬,大家都满意自己的角色任务。
四、课堂展示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Seliger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管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参与更高水平互动的学习者肯定比互动得少的学习者进步更快。根据笔者关于presentation的课堂实践,发现学生能够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知识储备,结合不同的媒介组织内容以达成成功的语言输出,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够逐渐地增长知识和技能。课堂展示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探究的机会,但是在教学中推广这一活动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调整信息偏差,积累经验和信心。
并不是每位学生一开始就能做好课堂展示,对部分学生来说,他们不确定怎样挑选合适的主题,怎样更好地将材料和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因此容易造成信息差异,从而影响语言输出效果。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活动。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适时地鼓励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和获取知识,同时,教师理应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详细说明展示活动的具体要求、形式等相关内容,明确每一位学生都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并且提前审阅学生课堂展示的材料,随时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乐于倾听,促进师生交流和了解。
2.丰富展示内容,在课堂实践中灵活应用展示活动。
根据教学班学生情况,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课堂展示。比如个人每日演讲,每日演讲的主题可以和单元主题相关,作为一种导入或者扩展,总的来说,学生往往乐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对此,他们有更大的包容度。英语语法较为复杂,如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学生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可以自己总结和归纳,做小组展示。对于每个单元的重要词汇的理解,一般学生手头都有配套的资料和词典,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布置需要理解和掌握的词,要求相关学生或小组查阅资料,做好课堂展示。
3.关注活动反馈,对展示活动做出相应的评价。
展示活动之后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可以邀请学生分享想法和建议,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活动总结,选出活动的最佳个人或小组,适时的过程性评价具有正面的反拨作用,能引导学生及时的调试和改进,促使学生更好地表现。当然,教师在学生展示活动之前给出适当的建议,展示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活动之后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提高,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进和师生共同进步。
五、结语
教育学家杜威曾说:“如果今天我们照过去的方式教,那就是剥夺我们小孩的未来。”教师理应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尤其是英语教学,更应该超越语言。课堂展示活动看起来似乎是非常简单的,很多老师也曾经尝试过,假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活动,赋予其新的内涵,借助它提高课堂生活质量,那么教师就可能充分发挥这一载体的潜力所在,并将之作为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准备展示的过程中不断思索,积极求助于网络、词典、师长,阅读相关的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和自己的原有知识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系列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这一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与能力素养。通过将探索型实践应用于语言课堂,我们可以在语言课堂中优先关注“生活质量”,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Allwright,R.L. Why don't learners learn what teachers teach?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In Singleton,D.and D. Little(eds.)Language Learning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exts[A]. Dublin: IRAAL,1984.
[2]Seliger,H.W.Learner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and its effect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A].In Seliger and Long(eds).Classroom-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ss Newbury House,1983.
[3]程.建构主义指导下Presentation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