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教育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1 09:54: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筝音乐教育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

篇1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拿我校的古筝可来说,古筝课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主干课之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校一直把它当成专业课来教授,古筝专业的学生要等到大三时才开始接触并正式学习古筝。大一、大二两年只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根本不接触古筝的学习,即使选修也都是选的与古筝不相干的乐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对学生们在有限学期内熟练掌握运用古筝演奏技法有一定的时间制约,另一方面也不能适应当前学生们个性需求和学习兴趣的要求。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2009年起,我校实施改革,把古筝课作为全校各年级的公共选修课,这样一来古筝专业的学生自进校时候起就可以接触到古筝,提前接触、耳濡目染,为两年以后正式学习古筝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教育模式受到众多大学生的喜爱,是各种专项选修课主要所选课程。

近年来,在音乐艺术院校不仅专业学习古筝的人数居各民族乐器之桂冠,而且在基础音乐教育专业中学习古筝的人数也在日益增多。随着高校课程建设改革不断深入,选修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音乐选修课由于其独特的专业领域与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不会直接的带给人思想,但它会带人进入一种状态,一种情绪的状态,精神的状态,生命的状态。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香港汇丰银行的总经理经常招聘学音乐的人才,总经理的经验是学音乐的人几年之后更富有创意;4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是学音乐出身的。音乐的作用在于教育人,在于告诉人什么是真善美。音乐是高于生活的,它提升了人的鉴别能力。爱尔兰利默里克理工大学建有爱尔兰音乐中心,其目的之一是增加学校的音乐氛围,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只有经过艺术体验才能得到精神升华,它让每个独立的个体去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选择。古筝艺术不仅可以加深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让学生的听觉、视觉、想象三者结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与想象力。

据2006年对青岛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筝曲是情感的艺术,古筝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古筝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其蕴含的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学生在提高筝曲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良好的古筝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和谐、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筝曲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要想真正得到提高,只有在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再进行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古筝教学与其他音乐教育一样,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没有提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和带动。而古筝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分支,也同样遵循这两条原则。提高的前提需要广泛而深厚的基础。音乐教学艺术必须以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学科的理论依据,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和原理,反映音乐教学艺术内在的动态规律,它是建立在科学教育规律上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学科。要想早出、多出优秀人才,必须要有雄厚的基础,要进一步普及古筝,扩大其队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造就出高精尖的人才,反过来这些优秀学生又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共同提高。因此,古筝艺术教学要十分注重推广普及型教学。在普及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古筝艺术天才学生,加以个别提高。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古筝教育既是教书育人,又是教艺育德、教艺育情,是教学艺术中的形象性、情感性、灵活性、创造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良好的艺术教育是艺术品德、人格品德、艺术情感的总和,有了这个和的作用才能创造优美的旋律。?

任何一部古筝作品都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意识反映,它通过音响运动的形式与他人进行情感信息的交流,真正地起到“直击心灵的力量”的作用。由于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的差异和个体接受信息能力的不同程度,高校音乐选修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就不能机械地套用专业音乐课的教学模式,我们把教学的着眼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技能训练转变为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最有效地打开学生相对封闭的心灵,身心得到愉悦,知识得到巩固。换言之,把每个知识概念和技能要点,与筝曲的表现意义结合起来,用内涵吸引学生对美的体验,在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由于古筝选修课属于全校性选修课,学生构成成分非常复杂,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院系,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这些都是直接影响选修课教学环境优劣的因素,在教学管理上,尤其是课堂教学管理上如:如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等,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学生这三方面的水平,教师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创造者、欣赏者的多角色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逐步掌握音乐的本体,理解音乐的内涵。不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机械的容(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80页)器,忽略学生认知的主动性、可塑性和可变性,只传授知识概念和技能方法,只要学生记忆和模仿,这是应当摒弃的应试教育。目前许多高校的选修课大都采取大班上课,人数偏多,因此教学物质环境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减少学生对教师的单纯模仿和依赖,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大的发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古筝演奏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古筝课堂教育也应将美感教育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在古筝演奏所带来的旋律之美、音色之美际演奏者的姿态之美中深入的感受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习筝的兴趣。古筝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古筝演奏美的过程。由于学分制在高校的试行,选修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选修的积极性提高,选修课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对承担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已感到不堪重负。必须借助科技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加快教学媒体的建设步伐,提早实现教学媒体现代化,是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的唯一途径。总之,高校音乐选修课与其他专业课一样,都承载着人才教育的重担,应在如火如荼的高校教育改革所搭建的平台上,发挥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潜质,在高校教育这个大舞台上唱出符合主题的优美的旋律来。

【参考文献】

篇2

“1+1”古筝基础教学法是扬州大学副教授王小平老师首创的新型的古筝基础教学法,现在在全国多数专业古筝培训机构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运用,“1+1”古筝基础教学法在教学理念、课堂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都有一些突破和创新。

1 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古筝培训到底要起到什么效果?这个是很多古筝培训机构和培训老师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1+1”古筝教学法认为,不是对每个孩子都要以专业派的标准来要求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家长起初让孩子学习古筝的目的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专业的古筝演奏家。很多家长是抱着增加孩子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的目的让孩子学习的。所以在传统的一对一小课中经常会出现幼儿学习者因弹奏不好而遭到老师批评的现象,反复的批评儿童,一来挫伤了儿童学习古筝的信心,二来打击了家长继续坚持学习的热情,学生面对着古筝出现反感情绪,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1+1”古筝基础教学法提倡鼓励式教学,在集体教学的课堂上,第一遍学员弹奏不正确老师认真讲解,第二遍弹奏不正确,在老师鼓励下已经有了进步,第三遍仍然不正确,那么课后再单独留下来解决,而不会出现当面批评孩子的现象,孩子有了尝试的信心和勇气,大大的增加了琴童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家长坚持下去的决心。

2 公式法——课堂学法的创新

课堂教学方法上,“1+1”古筝教学法突出细致,在初学古筝的两年中,基本技法教学和初中级乐曲教学过程中,“1+1”古筝基础教学法把所要教授的古筝基本技法分解成数个有着有机联系的最小动作模块,分步骤进行分步教学;乐曲也是这样,教学法中把古筝乐曲划分为一个一个的段落,进行分步教学的教学方法,凸显了该教法的核心“1+1=技法模块化教学+乐曲段落化教学”。

“1+1”古筝基础教学法在乐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乐曲教学程序的调整和重点难点讲解上。即“乐曲解析乐曲难点分段讲解全曲连贯演奏”的教学程序,在早期的乐曲教学中,即可以确立这一教学理念。

首先,对曲境的了解。了解全曲可以提升学生用演奏表达乐曲意境的兴趣。

其次,突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讲解在“1+1”古筝基础教学法中强调在课上解决每首乐曲的重点难点,解决并演奏乐曲难点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会大大减少课后自主练习的枯燥感。

再次,分段和集中讲解相结合。分段讲解在乐曲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采用分段学习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乐曲进行重点段落的慢速练习,熟练后将整首乐曲中的乐句或乐段连缀起来快速练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 课堂教法模式的创新

“1+1”古筝教学法采用的是集体课的教法模式,其打破了传统古筝教学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集体课的课堂中,学员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大大增加了学员学习古筝的兴趣。

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是“1+1”古筝教学法的另一大创新。流水线,是在儿童古筝学习的几个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每位教师专攻一个阶段,成为此阶段教学的专家。如以百家筝鸣艺术培训中心为例,古筝学员一般要经历5个学习阶段:启蒙期(前三个月)、初级(1-3级)、中级(4-7级)、高级(8-10级)、演奏级(10级以上),至少要换5位教师。这5位教师均由培训中心,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专攻方向进行合理分配负责阶段,并备课,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注意事项均进行严格的规定。所有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则是中心共享的,也是相同的。

4 教学方式的创新

如果单纯的进行死板的课堂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古筝培训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1+1”古筝基础教学法不仅仅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还融合了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方式。首先,定期举办新老学员演奏会,新老学员在一起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其次,经常邀请名家开设讲座并开办演奏会。让学生感受名家的风采,切身体会到只要自己勤学苦练,名家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再次,每年带学生去知名的音乐学府学习交流,为学生将来考取专业的音乐院校播下希望和期盼的种子。还有,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大赛,证明学生的实力,让学生看到付出总有收获,榜样是从平凡中产生的,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榜样,寻得奋斗的动力。最后,电话回访、教师家访。通过教师的定期电话回访和教师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练习的情况,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和纠正。

5 助教平台搭建的创新

许多家长自身音乐素质一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1+1”古筝教学法的课堂中,家长不用再在学校门口苦等,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成果猜测不安,他们也将同时接受古筝艺术的熏陶,同样成为了学习的主角。他们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被允许坐在孩子旁边共同听课,并参与教师的辅导。他们能够随时了解孩子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进度,间接的听课学习使得课后监督孩子来得更为有效,辅导孩子还课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大坚.中国音乐教育史简编(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2).

[2] 徐玉莲.论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8).

篇3

所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不同,社会阅历教学观念大不相同,他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人不熟悉古筝门派分类和我国古筝各派别的独到技艺,对古筝发展缺乏了解,多混沌式教学;对很多古筝演奏技艺和古筝基础知识缺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整合的教学能力;知识面较窄,不能把古筝知识和音乐其他相关知识交融,不注意音乐之间交叉关联的特性,如固定 、首调音高概念的养成,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责任心不够,课前准备不够课后缺少教学反思。

2.学校办学方面

教学过程大多数是集体教学,没有因材施教,课堂上课人数多老师照顾不到;教学方式变革相对滞后,没有运用新科技和其他多媒体手段,学生缺乏听觉的训练,没有养成对美音的基本评价标准;培训途径单一,只有学校课堂式教育,教学模式固定不发散,缺少音乐实践活动。

3.学习内容角度

商业模式过于浓重,盈利性、目标性太强,过分追求考级、琴艺程度,导致古筝教材的难易程度跨度大,甚至不能衔接,起到了揠苗助长的作用;市面上各种琴学书刊众多,缺少从始自终系统的教程顺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琴者的选择。

4.社会要求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对人才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音乐教育已越来越多的走入人们的生活,已有的音乐培养方式和培养模式已需要相应调整才能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尤其在2011年新课标正式颁布后,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化更可以为音乐社会教育提供主要方向,这也提醒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要相应转变,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发展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还要具备多元的知识含量和完善的能力素养。

完善古筝社会大众教育

本调查对于社会上商业化非专业古筝艺术学校的运营和古筝教师的讲授提供几点合理化建议,具体如下:

1.多元的知识结构

新形势下教师首先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对于古筝教师而言,其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1)古筝发展演变史和全国各大筝派,并了解他们的独特演奏技艺;2)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知识;3)相关音乐知识,如音乐理论、视唱等相关学科知识;4)其他姊妹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5)熟悉当今国家对于音乐课程的标准方向;6)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相关创作背景,承传发展的知识。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多阅读全国音乐核心刊物的专业性知识,学习人文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还应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现代的古筝乃至音乐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教育哲学、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对古筝教师的要求。

2.过硬的专业能力

1)教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如具有良好表达沟通能力,以应对不同阶层、不同阅历、不同专业程度的社会大众群体;2)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示范、教学评价、教学比较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3)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4)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现代器乐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时间和周围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适当对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观念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也正是艺术教育工作更具有创造性和内在性的独特魅力。在发现、反思、总结的过程之,可以将此过程转化为文字与全国的艺术教师共同交流,并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5)较强的教学能力在社会化古筝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位置,古筝教师应在教学过正中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并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由“学习”转为“会学”。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达到音乐知识之间的融合,各姊妹学科之间的触类旁通。这样无论是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掌握还是参加各种比赛竞赛的能力都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篇4

高师钢琴教学中的有效管理摭谈

廉心民谣——为廉政教育而作

关于古筝练习曲创作的三点思考

不同年龄段儿童钢琴学习心理探究

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探究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任务与方法研究

试论高师钢琴基础理论课的探究式教学

浅谈情感教育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钢琴教学中如何发挥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

高师音乐教育全程实习模式理论基础研究

浅谈指挥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掌控能力

业余管乐队小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网瘾的矫正作用

湘西苗族民歌演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以“三择三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浅议少儿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其实施途径

浅谈协奏曲的指挥——指挥技术之九

怎样在钢琴集体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舞剧《红高梁》的音乐与舞蹈艺术特色论析

感受陈培勋先生广东音乐主题改编的钢琴曲

浅析演绎《苗疆是个好地方》之艺术魅力

湖南省舞蹈考级现状及少儿舞蹈发展思考

真情大爱的赞歌——评王春明的两首歌词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舞蹈课程设置探讨

海到天边云作岸——评周飞跃歌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空灵意境之美

发扬湖南省高校音乐教育的湖湘特色研究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内心听觉的培养对于钢琴教学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基于苏霍如林斯基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现状之思考

《乡里妹子进城来》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探析

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学生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品词品光耀文坛——评韩雪的两首歌词

肖邦《^bE大调波洛涅兹舞曲》钢琴织体浅析

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生网瘾治疗的教学形式研究

二十世纪中后期古筝教程及练习曲发展研究

浅析钢琴改编曲《旱天雷》的岭南音乐特色

湘西麻阳苗族盘瓠祭祀音乐文化内容探析

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中国抗战时期的合唱艺术

“薅草锣鼓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舞蹈鉴赏课初探

记住这一仗——为胜利70周年而作

浅谈流行音乐节奏在合唱节奏训练中的作用

钢琴教学中如何发挥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

“潇湘好歌传天下”——湖南歌曲创作品牌建设的思考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音乐考级工作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到白热化,使整个社会的音乐教育工作也进入到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古筝以其音色优美和入门简单而赢得社会大众的青睐,各地的古筝学习者熙熙攘攘、趋之若鹜;各种形式的古筝培训顺势而行,也办的风生水起。但是,就在这种热潮的背后,不容乐观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最为突出的就是优秀的古筝教师严重供小于求,能够胜任社会古筝教学工作的教师不能满足过多的市场需求。而且由于一直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整个社会古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他们在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教学方法、自身技能等方面,均亟待提升。

二、社会古筝教师的定位

(一)社会古筝教师的内涵

社会古筝教师,就是指具有一定的古筝演奏水平、一定的古筝教学能力,通过开设古筝的教育教学课程,以单人或集体授课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以培养与训练古筝表演技能为主的专职或兼职的社会教育者。

(二)社会古筝教师队伍的组成

目前,我国的社会古筝教师大多是单独从事古筝教学活动的,人员比较复杂,其中有高校从事古筝教学的专业教师;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艺术团体的古筝演奏员;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古筝业余爱好者。在业余古筝教学的大军中真正的行家里手(大专院校的古筝教师)只是凤毛麟角,有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也为数不多。由此看来,整个社会的古筝教育师资还是比较薄弱的。

三、社会古筝教师的现状分析

1.教学能力偏低

当前的社会古筝教学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当中除了专业院校的教授、讲师、以及学生们之外,也不乏鱼目混珠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南郭先生大有人在。很多人不具备古筝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不懂教育学、心理学,在教学中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做指导;不注重讲解,不能正确示范,缺乏对古筝教材的把握能力。而且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不知道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职业道德偏低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社会古筝教师职业道德偏低的表现普遍存在以下两点:

(1)一味追求利益。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人们的价值观有了改变,特别是对知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价值越来越认可,体现在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将来更好地全面发展,在艺术特长方面投下不菲的资金。相应的艺术教师的社会教学在普及和提高艺术教育的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古筝学习热的当下,社会古筝教师的劳动所得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但是一些社会古筝教师收费标准却不顾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差异,而是参照同行们的学费高低而定,互相攀比,年年看涨,追求利益最大化。另外,有的老师喜欢卖各种东西给学生,尤其是推销琴。师德未泯的老师即使想赚钱也会选择那些质量好而价格合适的琴。而有的老师只看哪种琴给的回扣多,有得赚,从不设身处地去考察琴的质地和音色,不考虑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一味的游说,买了便罢,不买的话上课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2)授课不负责任。众所周知,社会古筝教师的工作和收入是与他的教学量互为正比的,学生越多学费就能赚的越多,很多人会把学时安排到饱和状态,授课如流水作业,一个接一个,老师往往像运动场上计时的裁判,没有心思详细地解析乐曲的基本知识点,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更是无暇照顾、敷衍了事。还有的老师上课不停地接、打电话,区区几十分钟的课时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还有个别老师,因为学生太多,自己忙不过来,只好招聘刚毕业或在校的学生前来授课,这些学生一般缺乏教学经验,不懂教学方法,最终导致许多学筝者知识技能欠缺,失去了对古筝的学习兴趣。

3.专业水平偏低

目前社会古筝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利用空余时间去进行自我充电和学习的人少之又少。许多社会古筝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弹奏技能大多停留在大学毕业时的那个水平,甚至有所降低。尽管在以后的几年教学生涯中会或多或少地积累一些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会注意因材施教,但如果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更新,自身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另外,有一些社会古筝教师存在着跨专业教学的现象。比如,某教师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是扬琴或者二胡,在社会教学中发现教古筝更有效益,于是就临时抱佛脚,现学现教,不管自己水平能否胜任教学就大打专业古筝教学的招牌。对于教学,也只流于弹准音符的层面上。

四、对社会古筝教师素质建设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素养

第一,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社会古筝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愿意积极地更新自己。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能够正确使用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的基础。社会古筝教师能否运用正确的、合理的教育理论知识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所以社会古筝教师应该转变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认真学好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尤其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教育理论也在不断的更新,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古筝教师要时刻牢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把抽象的教育理论知识活学、活用。

第二,加强师德素质建设。

首先,要转变错误的教育价值观。社会古筝教师的教学活动,其工作时间和教学质量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和准确的量化标准,全凭教师自己以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约束自己。因此,社会古筝教师应该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根据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来合理地收取学费。从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对于家境贫寒而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尽量减免学费。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对低龄儿童,古筝教学的过程应该符合他们的认知特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要接纳学生的失败和不足,要不断地用激励和赞美来激起孩子学筝的热情。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能体现出一名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其次,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当今乐坛瞬息万变,各种古筝作品和古筝演奏技巧在不断更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积极地付出行动才能跟上古筝艺术的发展。建议各位老师每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各大音乐院校进修学习。据悉,我国各大专业音乐院校每年寒、暑假均会举办如古筝大师班或古筝教师夏令营等活动。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古筝教师资格培训班,根据古筝教师的专业水平制定出几个等级,不同的等级学习不同的内容,循序渐进,能够比较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高社会古筝教师的专业水准。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积极加强文学、民族民间音乐、美学等姊妹艺术方面知识的学习。总之,社会古筝教师的知识结构越完备,对古筝艺术的审美层次越高,越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古筝器乐人才。

2.建立有效的社会古筝教育管理机制

第一,建立完善的古筝教师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教育管理部门、文化部门和相关协会可以根据社会古筝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学历文凭、从教年限等方面确立其教学资格。古筝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教一年以上的老师可以直接获得社会古筝教师资格证书(首次)。对于专业学历较低但从教年限较长的老师也可根据其教学情况,学生的考级和比赛成绩颁发教师资格证书(首次)。对于刚刚从教的学历较低的新手教师和跨专业教学的老师必须严格的进行笔试和演奏能力等内容的测试。建立完善的古筝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给通过认证的教师颁发证书,证书中的内容应明确标明其学历和级别。社会古筝教师可以凭证施教,这是解决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的必要对策。另外,为避免一些社会古筝教师一旦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就终身受用的心理,应该规定资格的有效期限。一旦超过有效期,必须重新申请,通过新的考试。资格考试可通过现场模拟教学,考查示范演奏能力、讲解作品能力以及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从专业和教学两方面同时认证。这将对古筝教师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和激励作用,使社会古筝教育能够更健康有效地发展下去。

第二,建立价格监督机制。为了维护学生和家长利益,需要教育部门和物价部门协同相关机构共同治理乱收学费的问题。价格监督要合理,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地域因素,社会古筝教师的收费标准可按照当地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来合理收取,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要有所差异。另外还要考虑到上课时间长短和学生级别的高低。学龄前的儿童课时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学费也不能按整节课时收取。业余八级以上的学生收费可高于低级别的学生。教师自身的因素方面要考虑其职称、教龄和专业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虽然在教学价格上不能有完全统一标准,但必要的监督可以让社会古筝教学收费更合理、更公正。

总之,要想解决社会古筝教育的师资问题,就必须找到问题所在。社会古筝教师应重视自身的教学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另外,社会还应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作为多年从事社会古筝教学的工作者们,理应发扬新时代教师的进取精神,把古筝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吕云路,李婷婷.关于青少年“古筝热”潜伏问题的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2005(02)

[2]张令霞.由当前古筝考级现象引出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7(02)

篇6

筝产生于两千多年前,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且极具华夏传统音乐特色。因其庄重、古朴、浑厚且清新的独特音色以及它与民间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筝始终作为民间乐器广为流传。

徐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其五省通衢的地域特点使得这一片土地上的文化、生活、民俗习惯融汇南北,丰富多彩。

一、徐州近代古筝艺术的发展

徐州史称彭城,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徐州自古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古筝艺术以其幽雅神韵之声,流传至今,它具有陶冶人、愉悦人、教育人、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因此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徐州的古筝艺术历史悠久,4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筝大师曹正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与我市音乐教育前辈郑培心先生在徐州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古筝社团“薰风筝社”(彭城筝社的前身)享誉海内外,为古筝事业在徐州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0年代初,徐州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古筝艺术学校―徐州市彭城古筝艺术学校,我国古筝大师、北京古筝研究会会长曹正教授为这所艺校亲笔题字,多年来为全国各大音乐院校、专业艺术团体输送了许多音乐艺术人才。如今徐州的街头巷尾,到处响遍古筝名曲“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真可为:高山流水遇知音、渔舟唱晚到天明,余音绕梁不绝也。

郑培心先生一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特别对弘扬我国民族音乐、东奔西走,为振兴我市的民族音乐发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创作的《徐州小景》、《榜妆台》等乐曲曾在徐州地区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培养的学生很多成为音乐界的知名人士,单就古筝来说他培养了古筝教育家李子秋、郑志诚、张纯善、刘鱼龙、张琦、赵荣等一批优秀的人才。

二、徐州近代古筝演奏派系的发展现状

徐州古筝自从曹正先生创建彭城筝社以来,一直发展的十分迅猛深受各年龄阶段人士的喜爱。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从八十年代的古筝艺术普及,尤其是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古筝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高校或者音乐学院,业余学筝的人越来越多,筝艺社团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1983 年徐州复建1947 年曹正在徐州创建的“彭城筝社”,后改名为“徐州古筝研究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古筝这一古老而充满魅力的乐器。

90年代以后,新作品的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古筝艺术。新的古筝作品大多还是以传统的五声调式来创作,但是在演奏难度以及作品的深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使得乐曲的风格和表现力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新派筝曲的诞生,瓦解了传统筝乐局限的五声调式以及传统的演奏方法。

徐州因其融汇南北的独特地理位置,在传统的演奏风格形式上多与山东筝派、河南筝派以及浙江筝派的演奏风格相似但又相互融会贯通,在乐曲的演奏诠释时既有着北方人的豪气、豪爽又不失江南人的温婉流畅。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新筝曲的诞生,模糊了各流派演奏之间的界限,新型乐曲为这一古老的乐器注入了新鲜血液,新的作曲形式、新的演奏方法不仅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更打破其乐器原本五声调式对曲目表现上的局限性。

三、徐州近代青少年古筝艺术优秀人才对古筝派系的传承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徐州古筝艺术依旧蓬勃发展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少年古筝优秀人才在徐州这片土地上诞生,例如刘文佳、于秋旋等一大批人才涌现出来。他们自幼习筝起便接受着专业的培养训练,演奏曲目丰富大量,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派别之上,更多的是追求古筝演奏新的台阶。首先古筝的演奏形式也不再是单单的独奏,古筝与多种乐器的齐奏、协奏、古筝与舞蹈等多种艺术相结合出现在舞台上,一次次震惊观众的眼球。其次演奏曲目上,早已不再演奏传统的乐曲,新型的古筝曲甚至是改编的流行音乐也成为古筝演奏的新宠。曲目风格形式多样,使得这一传统而又古老的乐器绽放着青春的光彩!

四、结语

通过对徐州古筝演奏派系的索引梳理可看出,古筝艺术文化在徐州和中国乃至世界的蓬勃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民族器乐中的最古老的一门乐器,古筝正以一种新的面貌面对着更多国外学习者的审视和挑战。作为一名从小习筝的古筝专业演奏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徐州人我更将肩负着更大的使命,使这一古老的乐器披上时代的新装!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江苏师范大学校一般立项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3yyb036。

参考文献:

篇7

从1948年著名古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教授把筝第一次捧上高等音乐学府的讲坛,开设了我国音乐院校古筝专业课程起,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目前,在专业类音乐学院,师范类艺术学院,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均开展有古筝专业,并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果,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同性质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出多元化的古筝专业人才。民族类艺术院校,既有普通高校教育的共性,又有民族特殊文化的特性。在古筝专业教学上,从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教材选取等方面都应区别与其他类艺术高校,体现出其“民族性”特色。

一,师资队伍的灵活性

古筝派别众多,仅以少数民族名称为命名的筝派就有朝鲜筝,蒙古筝,客家筝等,每个筝派都有独特的地域民族风格。在教师队伍的组织上,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进来”即邀请各地区和民族中德高望重的筝艺人,筝派的代表人物等来校讲学与交流,搜集和整理第一手的传承资料,确保筝派风格性与民族性的地道与原汁原味,这也尤其是民族类艺术院校应当担负起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走出去”指校内专业古筝教师应广泛拜访各地各民族筝人,深入民间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在对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民族性音乐素养。

二,招生模式的独特性

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民族地区,筝派发源地与流行区域进行生源摸底,委托当地教师、筝家关注有潜质的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储备优质生源,丰富学生的民族种类,在招生考试中可尝试设置“本民族音乐古筝即兴演奏”环节,考察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和认识度,为古筝的民族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古筝的众多流派发展是不均衡的,特别是蒙古筝,朝鲜筝,福建筝等流派,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萎缩的状态,这就需要民族类艺术高校对这些地区的招生政策有适当的调整与倾斜,挖掘古筝苗子,以便于培养一批壮大和发扬筝派的传承者。

三,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目前,各大艺术类高校所使用的古筝教材并非全国统一版本,不同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也都有差异, 一套好的古筝教材必须具有广泛性(各种技术、各种风格、各个流派、各种曲式结构、表现各种情感和意境的教材)和逻辑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民族类艺术高校古筝教材编写可在此基础上,对古筝传统与现代创编的乐曲按照不同民族进行整理与归类。随着现代作曲技法的发展以及专业作曲家的参与,现代创作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筝作品,不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的民族性乐曲进行改编,而是借用某些民族性因素。例如,由民族特性音程所建构起的人工调式,民族性乐器音色的模仿,流派特色演奏技法的借用,特有民族性节奏的运用等等。通过对这些乐曲专门的系统研究和分类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与感受乐曲的音乐表现,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在古筝音响中所表现的差异与美感,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运用民族性特别是本民族的音乐语汇尝试去创作乐曲的热情。引导其创造性的将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通过演奏技术和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实现民族器乐的多声部音效,挖掘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将现代的创作思维与 “原生态”文化相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筝曲。并以多次采风的形式到各地挖掘素材,听取记录和搜集濒临灭绝的民间曲调,将其纳入古筝教材的“素材创作曲库”中,供学生自主创作。

弹唱的筝歌是古筝早期的演奏形式。直至今日,器乐化程度才越来越高,在民族类艺术高校中,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占很大比重,可以将“古筝弹唱”纳入古筝教材编写的范畴,既是对古筝的传承发展与开拓,也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特点。民歌和戏曲作为我国各民族的艺术瑰宝,“古筝弹唱”的乐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当地民族特色歌曲进行改编并加入原生态民族地方性语言作为歌词,进行说唱,使古筝表达方式多元化,并按照他们歌唱曲子的形式,改变古筝演奏形式。

蒙古筝(雅托葛),朝鲜筝(伽耶琴),越南筝,日本筝等与中原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筝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研究与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对于筝的传播与发展有更加全面和深入了解,体现各民族筝的多元与相互融合,也可对其的了解和学习纳入教材编写的范畴。

四,授课方式的多样性

目前,在高校中古筝音乐表演专业主要为“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古筝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为小组课授课方式,而每个专业在大学四年期间的授课方式基本不变。在民族类艺术高校的古筝专业教学中,可以采取两种授课方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适当调整两种授课形式课时量的比重,将两种授课形式实行优势互补,体现民族类艺术高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化,多元化,以及个性化。

“口传心授”历来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传承方式,反映了古筝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传承意识。演奏者可以按照乐谱的标识和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习得对乐曲的理解。去揭示音乐内涵体现音乐流派和个人的艺术个性,由于民族类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和对音乐的内心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口传心授”,使学生在比较准确的传承乐曲神韵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其二度创作的能力,体现古筝教学的个性化培养,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来完成。

专业集体课古筝教学可以使同学间互相观摩,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可设置自由交流时间,进行研究与对比学习,不同民族的学生都有本民族独有擅长的乐器与民间乐曲等,将这些学生们擅长的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与古筝艺术相互融合,学生们互相交流,拓宽学生的眼界,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创古筝演奏技巧,形式等新思路。

五,乐团建设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古筝专业人才的逐渐壮大,各种形式的筝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在国内具有专业性的、较为成熟的筝团有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乐团、“十指莲花”中国室内乐筝团、秦筝艺术团、“筝语玲珑”古筝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等。它们都是古筝合奏(不包括其它主奏乐器)的专业团体,依附于专业艺术院校,而对于民族类艺术院校,筝乐团的建立尚属空白。民族性筝乐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给古筝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而且可以成为民族类艺术院校对外进行学习和交流的“窗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过对外实践与演出,使世界了解中国,成为民族类艺术院校的一张“名片”。

筝乐团在演奏曲目的选择,演奏形式等方面可进行大胆的“民族性”创新,体现出与专业音乐院校上的不同。比如,在演奏的曲目上,可以采用原生态民歌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并编配现代化的电声乐器,形成强烈的听觉冲击等;在演奏形式上,充分利用古筝的各部分结构与演奏者的手或其他辅的器材相结合,所发出的不同的音效,来体现民族性的情景。如古筝合奏曲《嗺咚嗺》中,在乐曲开始,演奏者手的不同状态与古筝的各个结构相互结合所发出不同的音响,运用特有的节奏型,通过众多演奏者的相互配合,表现出湖北潜江的打连枷号子。打场时,两排人面对面打连枷,一排上,一排下,噼啪噼啪,一领众和地唱歌的情景,表现人们在劳动时的愉快心情。筝乐团也可与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乐器,舞蹈或者原生态歌手合作,如蒙古的马头琴,呼麦,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侗族大歌等合作,来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等。

通过以上几点古筝专业在民族类艺术院校教学特色探讨,可确定其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以及古筝演奏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力求做到个性培养,针对不同学生所具备的特长进行重点培养。教学目的是传承地方的民族特色,引进高校,将其与现代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筝乐曲,并通过演奏形式表现出来。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古筝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培养传承和创新思维的民族文化人才,并将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使古筝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性。培养出多元社会发展需要的古筝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苗金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综合艺术院校办学特色研究--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等四所院校为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吴巧,《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3]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中国音乐》,2010 年第01期

篇8

1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混淆了两种教学模式

这一弊端主要存在于高师古筝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高师古筝教学一味向音乐学院看齐、攀比。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和经验。但其注重的是音乐本体目标中的单一能力培养,是与其培养登台的专业表演人才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如果这种实现单一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被随意引用于高教音乐教学模式,将有悖于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

1.2忽视集体协作的培养

在古筝教学的实践中,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方式。这种个别教学方式,一方面,使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收效甚微,高投入只能换来低产出。另一方面,使学生失去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因此,这样的现象就会屡见不鲜:有些学生自身拥有交稿的个人演奏水平,但一旦与他人合作演奏,就随即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1.3学生们的发挥空间受限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地方的古筝教学仍然沿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的流程。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学生的主宰,处于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换言之,教师是学生门学习古筝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唯一来源,是一种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落后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就无法发挥出自己对音乐的灵感。

1.4教学取舍方面因小失大

我国高师古筝教学存在着明显的重技轻文、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的不良现象。

1.5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由于一些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有限(尤其是在高师音乐教学模式中),诸如:用左手来体现古筝独特的韵味、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演奏中的力度大小、演奏乐感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教师的深厚的教学和演奏能力。反映在古筝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就使学生们很少能得到教学实践的机会,缺乏古筝教学的实际训练,没有课堂实践教学的情景体验。许多学生甚至缺乏古筝教案的编写能力,缺乏课堂管理的能力。这些损失,并非在短时期内就可以弥补回来的。

2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调整古筝教学目标

首先,要认清办学模式究竟是属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还是高师音乐的教学模式,只有搞清这一前提。才能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据可循,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

对于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应该主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整体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自身的各种音乐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力求做的个性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特长,重点培养。

而对于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则以音乐教育学科知识以及基本理论基本技巧为主。充分了解各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培养他人的音乐素养,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古筝教学原则、古筝教学方法,并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古筝理解音乐,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其实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与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相当大的不同点,简单可以说成一个是对“马”的教学,另外一个是对“伯乐”的教学。两者存在质的不同。

2.2更新教学观念

一种欢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路;二是有兴趣;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学,具体比如说可以从下面论证专业教学一定要学有所成。实际不一定。有些是兴奋和爱好。有些是从挣钱的角度让学生一年只学两三首,让什么学生都去学。国外举是第一,国内攀比。使学生考级。

在目前的古筝教学中。对于学生入学的初衷。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路,就是入学就是为了以后搞这一行,专门的做古筝的演奏、研究以及其他等;二是单纯只是为了兴趣,就是喜欢古筝,想接触古筝。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而学习;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学,父母不顾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强迫孩子去学。目前第三种存在的情况比较多。尤其是针对儿童的古筝教学,许多小孩就是被父母逼迫送过去学习的。

许多人觉得既然学一门艺术就应该精通,其实则不然,古筝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人只是想接触古筝,纯粹只是为了兴趣,所以,针对这一部分群体,在古筝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以兴趣为主,可以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很专业的东西可以尽量的少提或者不提。

而对于那些别父母逼迫而来的学生,尤其是儿童。则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让他们从一种不喜欢的心理慢慢转变,让他们逐渐对古筝产生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还有一类学生是专门搞古筝,尤其是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则要从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全面的进行古筝的教学工作,因为他们将会是我们传统文化瑰宝——古筝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把前人所知道的知识全部系统的传授给他们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重点发挥培养优势。由继承到创新再到突破。

2.3增加文化课程比重

高师音乐专业有的学生虽然把古筝曲演奏得音准干净、节奏正确、速度飞快,但不理解音乐的情感和表现。因此,应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课程的比例。把课程改革提到文化层面来认识,只有把古筝音乐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前景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让学生们获得最佳的理解。可见增加相关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可以适当增加诸如历史、哲学、地理、旅游、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跨学科选修课。

2.4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古筝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要根据两个原则:要在整合学科课程知识范围内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的前提下,一是使各个课程模块相互联系,二是保持原来的相对独立。

第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模块

整合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的内容,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乐理与识谱课。乐理是学习音乐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识谱含视唱与练耳:视唱是在乐理基础上的唱谱技能训练;练耳也是在乐理基础上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训练。将这三项内容进行整合,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第二,技术理论课程模块

整合和声、曲式、复调、歌曲作法、配器等课程内容,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音乐技术理论课。这几门课程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可避免分别开设时所出现的重复局面,而且教师讲起来更生动、更实用。

第三,综合型音乐文化课程模块

整合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作品欣赏等课程,使学生们逐渐从音乐的表演形式、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以及中外音乐的流变沿革等方面去全面出发,继而深入地认识音乐艺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与综合审美能力。

第四,艺术实践课程模块

突出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中,让学生直接参与古筝演奏会的节目编导、排练、表演等,学习解决不同环境中的矛盾。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质和组织驾驭能力。多采用齐奏、重奏等集体课教学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的创作、改编、排练等技能

2.5由“技术”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

在古筝教学中,应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核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把“技术”教学提高到“艺术”教学的层面,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6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篇9

    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学,还能培养学生将来就业后如何教。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体会主要来自于自己上课时的感受,虽然个体性突出,但也十分单一。而在小组教学中,学生还可以观摩到教师在教授其他同学时的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师范技能的增强。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授课形式变得更丰富。例如,当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同一组的学生学习进度差异不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安排合奏曲目的练习,让学生分别交替演奏不同的声部,既训练了学生的合奏能力,也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相对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学生之间在共同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做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2.分级教学分级教学是古筝课小组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必要补充。分级教学包涵了分级授课、分级练习、分级辅导和分级评价。小组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必须是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当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同一小组的学生便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成效。显然,在选修生两至三年的学习中,都按照同一小组授课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而分级教学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分级教学就是按学生层次的不同,将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组授课。分级教学基于小组教学的形式,实质是在学生个体性中找到共同性,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

    要发挥好分级教学的功能,还必须要制定适合分级教学的大纲,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教学大纲是按年级编制的,对相同年级的学生都是同样的规定。如今这样“大一统”的教学大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分级教学的要求,甚至还会制约分级教学的效果。针对分级教学出台的教学大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大纲按年级划分、编制的规则。分级教学的大纲必须充分反映分级教学的特点,服务于分级教学;要明确地制定出各层次古筝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规定各层次学生需要达到的演奏技能、必须完成的训练范围和必须掌握的演奏曲目等等。

    二、编写适合古筝选修课程教学的教材

    随着社会上古筝学习热的逐渐升温,大量古筝教材出版问世。受学习古筝群体特性的影响,古筝教材呈现出“两个适用”的特点。一是适合于古筝演奏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如萧兴华主编的《中国筝曲》,选编了最具影响力的古筝流派的传统代表曲目和新近创作的创编曲目,既有简谱也有五线谱,保持了作品创作的原貌。二是适合于青少年古筝爱好者使用的教材,包括各类业余考级曲级、流行古筝曲集、少儿古筝教程等等。但要在纷繁的教材中找到适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选修课程的教材却十分困难,教师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各类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中东拼西凑,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编写一套适合古筝选修课程教学的教材成为了当务之急。

    古筝选修课教材要依照选修课的特点来编写。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选修课学时短,一般为3-4个学期,每周1个课时,一本面面俱到的教材虽然好,但显然不适合要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古筝基本演奏技能的选修学生来使用,选修教材应该重广度而轻深度。选修课培养的不是专业的古筝演奏者,而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喜爱古筝这门传统民族乐器,在群众中普及推广古筝艺术的教师。所以选修课教材除了古筝技能演奏的训练外,还应包括古筝发展历史的介绍、古筝流派与着名筝家的介绍、代表曲目的分析、筝乐名曲欣赏等等。

    这里要重点提出的是在古筝器乐选修课教材中增加筝乐名曲欣赏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时只有4个学期左右的古筝选修生而言,要通过学习演奏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新创作品来深入了解古筝艺术是不太可行的。教师可有选择性地教授学生弹奏各个筝派、各个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在此基础上,结合筝乐名曲欣赏,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各个筝派、各个时期的技法特征、作品特点和音乐风格,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选修课教材里还应注意,安排好练习曲和乐曲的比例。古筝选修生一般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古筝演奏的,虽然学习时间短,但一定要重视练习曲的学习,这是具备高水平演奏技能的基础,必须要系统、规范、科学地掌握各种演奏基础技法,不能因为学习时间短就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在我们的教材中也要反映出练习曲的重要性,做到合理安排。特别是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创作品问世,对于演奏者演奏技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不断伴随有新的技法产生,我们的教材编排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篇10

古筝是民族乐器中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源于秦,盛于唐,最早称之为“秦筝”,其繁复多变的指法,美妙动听的音色,华丽委婉的音韵,行云流水般的意境,深受民众喜爱,雅俗共赏。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古筝音乐也为欧、美、澳等世界各国所关注与传播。如今,在马来西亚的许多中小学校和音乐院校开设古筝课、选修课,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

马来西亚古筝音乐的传播

1.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来源与形成

中国传统音乐传播到马来西亚后,在当地扎根发芽,形成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主要以中国闽、粤、琼地区的传统地方音乐和民乐为主。19世纪中期,马来西亚已有了大量中国传统音乐。在后期成长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酬神祭祖活动,商业性音乐娱乐活动中的华人传统音乐表演为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基础空间,也使得华人音乐进一步专业化和职业化。

2.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对古筝音乐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马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新一代华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学习民族乐器,这是不同于学校和社团学校的个体学习行为,学习目标是培养一种业余爱好或一技之长。从1990年开始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和新加坡南洋艺术学校联合马来西亚中央艺术学院,正式在马来西亚一些主要城市举行我国民族乐器分级考试,报考项目多集中在古筝和二胡等单项独奏乐器上。

马来西亚古筝音乐的发展

1.马来西亚古筝音乐发展现状

在马来西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素质影响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音乐,特别是对于民族器乐的学习。古筝,这一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因其优美的音色以及较易上手学习的特点而备受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青睐,学习古筝的人数是各种民族乐器之首,学习者以华人居多,使古筝音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2.马来西亚古筝音乐现存问题

随着马来西亚古筝音乐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学习古筝,这为古筝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马来西亚古筝音乐渐渐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取高级别的证书,就不顾及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级别进度,一些学生忽略了双手基本功训练,这几乎成了业余古筝学习的普遍现象。另外,古筝教材还不够全面,仅有少量教材可参考,乐器及配件也不够丰富。

大力推广马来西亚古筝音乐

随着现代资讯的迅速发展,古筝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各种各样的媒体广泛传播,大量举办公益性演出,进校园、社团和企业,拉近与人民的距离,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创新手法宣传。另外,家庭环境在学古筝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重视对考试级别的进度而忽略了“质量进度”的重要性。因为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在学习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求学古筝者能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学习,避免因古筝的大众化带来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应该让家长对规范学习古筝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提升家长的音乐素质和对科学教学方法的认识,是古筝教师的责任。其次,要有保障的教学条件,如乐器、场地等。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演出场地,充足的教学用琴,系统的教材、科学的教学法,完整的教学设备,优化的音乐教育环境,使学生举手投足都沉浸在“音乐”的环境、“美”的环境中。在社会各界的配合与努力下,才能使古筝音乐的发展得到提升与推广。

结论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文化、宗教并存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传统艺术和习俗风情。早期政府为了保证马来西亚人在政治领域的强势地位,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文化曾经受到政府的打压,因此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最终能成功得以保留的背后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与汗水。在这多元文化的环境下,要想进一步提高马来西亚古筝音乐的发展还需要靠政府,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相互配合与努力,使马来西亚古筝音乐逐步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阎爱华.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J].艺术百家,2002,(3).

[2]滕青.古筝,民族音乐之瑰宝――兼议古筝音乐教育[J].艺术百家,2004,(2).

[3]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J].中国音乐学,2006,(1).

[4]张云翔.中国古筝音乐在马来西亚传承的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