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22: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班级教研活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工作思路
围绕着学校本学期所制定的“构建绿色课堂”的教研主题,根据综合组学科的特点,本学期制定“培养学生多途径搜集资料的习惯,有效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为教研主题,开展综合学科的教研活动。
活动要求:
1.各教研组成员根据教研内容准备所需材料,做好发言准备。
2.按时到指定地点进行教研。
3.教研组长有效组织教研活动,并将教研活动具体内容及时记录在教研组博客上。
4.分管领导参与、指导教研活动,根据活动情况提出建议。
5.每单周开展组内教研课活动,各成员调好课按时听课,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重点研讨。
三、活动时间和人员
1.分管领导:房主任
综合组成员:****
2.教研活动时间:
每单周周四下午2:40——4:30
四、工作重点
1.备课:按照“九步备课法”要求,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品生品社学科要求节节有二次备课,其余学科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二次备课。
2.上课:结合学校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3.听课:每周听课一节,按要求参加外出听课活动,本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4.教学反思:每周不少于两篇教学反思,要求注明日期、蓝黑钢笔手写。内容:关于课堂教学,品生品社学科要适当增加使用大教案的心得体会。
5.博客:在个人博客中记录教学工作中的所思、所感,数量不限。
6.教研组博客:及时记录校内和外出教研的活动记录,并搜集对本组成员教学有帮助的教育文章。
7.成员参加区及教研片活动的情况
二、工作重点:
1、继续关注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加强片区调研,以安阳学区为起点,继续深入一线进行教学专题调研,关注民办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采用整体调研与专题调研相结合、指导服务与送教示范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民办幼儿园的调查研究,积极引导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2、以课题为载体加强学科中心组教师的培养:
以课题为载体,以学科中心组所在的18所幼儿园为实验体,成立实验园之间的协作互助组,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展示、案例研讨、技巧交流、课题研究、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途径,加强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并针对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展示活动。
3、尝试网络教研:
借助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csdrdy)网络平台,针对教师教研中存在问题、依托网络平台尝试网络教研,探讨网络教研方式、总结网络教研经验。
4、协助温州市教研室搞好各项教研工作:
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市幼教质量。协助温州市教研室做好与上海幼教、台州、丽水幼教开展的手拉手结对活动及送教下乡、“新生代”课堂教学风采展示及幼儿教师教学培训活动,并举行瑞安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比,推荐参加温州市优质课评比及论文评比工作,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
三、本学期工作行事历:
周次
日期
活动内容
参加对象
预备
2.11~2.17
预备周
1
2.18~2.24
温州市教研员工作会议
教研员
幼教学科中心组组长会议
学科中心组组长
课题组会议
课题组成员
2
2.25~3.2
瑞安市学区幼教干部及幼儿园园长会议
园长、学区干部
3
3.3~3.9
幼教学科中心组活动
学科中心组成员
4
3.10~3.16
安阳学区民办幼儿园调研
安阳学区民办幼儿园
5
3.17~3.23
课题组活动
实验园
6
3.24~3.30
温州市“新生代”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
骨干教师
7
3.31~4.6
温州市园本教研示范园的专题研讨、论坛活动
示范园教师
清明节(4月4日—6日放假)
8
4.7~4.13
瑞安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比
骨干教师
9
4.14~4.20
温州市教学论文评比
幼儿园教师
10
4.21~4.27
课题组活动
实验园
11
4.28~5.5
“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3日放假)
12
5.6~5.11
学科中心组同课异构活动
中心组教师
13
5.12~5.18
温州市与台州、丽水幼教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
骨干教师
14
5.19~5.25
温州市实验基地、实验园成果展示活动
骨干教师
15
5.26~6.1
温州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比
骨干教师
中小学幼教师论文(包括德育论文)评比
幼儿园教师
16
6.2~6.8
温州市与上海幼教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
骨干教师
端午节(6月7日—9日放假)
17
6.9~6.15
温州市送教下乡活动
骨干教师
18
6.16~6.22
温州市幼儿教师教学培训活动
骨干教师
19
6.23~6.29
二、工作重点:
1、继续关注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加强片区调研,以安阳学区为起点,继续深入一线进行教学专题调研,关注民办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采用整体调研与专题调研相结合、指导服务与送教示范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民办幼儿园的调查研究,积极引导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2、以课题为载体加强学科中心组教师的培养:
以课题为载体,以学科中心组所在的18所幼儿园为实验体,成立实验园之间的协作互助组,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展示、案例研讨、技巧交流、课题研究、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途径,加强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并针对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展示活动。
3、尝试网络教研:
借助新浪博客网络平台,针对教师教研中存在问题、依托网络平台尝试网络教研,探讨网络教研方式、总结网络教研经验。
4、协助温州市教研室搞好各项教研工作:
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市幼教质量。协助温州市教研室做好与上海幼教、台州、丽水幼教开展的手拉手结对活动及送教下乡、“新生代”课堂教学风采展示及幼儿教师教学培训活动,并举行瑞安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比,推荐参加温州市优质课评比及论文评比工作,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
三、本学期工作行事历: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参加对象预备2.11~2.17预备周12.18~2.24温州市教研员工作会议教研员幼教学科中心组组长会议学科中心组组长课题组会议课题组成员22.25~3.2瑞安市学区幼教干部及幼儿园园长会议 园长、学区干部
33.3~3.9 幼教学科中心组活动
学科中心组成员43.10~3.16安阳学区民办幼儿园调研安阳学区民办幼儿园53.17~3.23课题组活动实验园6
3.24~3.30
温州市“新生代”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
骨干教师
73.31~4.6 温州市园本教研示范园的专题研讨、论坛活动
示范园教师 清明节(4月4日—6日放假)
8
4.7~4.13
瑞安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比
骨干教师
94.14~4.20温州市教学论文评比幼儿园教师10
4.21~4.27
课题组活动
实验园
11
4.28~5.5
“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3日放假)
12
5.6~5.11
学科中心组同课异构活动
中心组教师135.12~5.18温州市与台州、丽水幼教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骨干教师145.19~5.25温州市实验基地、实验园成果展示活动骨干教师155.26~6.1温州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比骨干教师中小学幼教师论文(包括德育论文)评比幼儿园教师166.2~6.8 温州市与上海幼教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
骨干教师
中班语言活动1活动目标:
1、理解《三只小猪》的故事资料,初步掌握故事情节。
2、让小朋友初步理解勤快和懒惰的含义。
3、丰富小朋友的词汇:呼呼、噜噜、嘟嘟、勤快、懒惰。
活动准备:
《三只小猪》的动画片;故事图片;词汇字卡。
活动重点:
丰富小朋友的词汇:呼呼、噜噜、嘟嘟、勤快、懒惰。
活动难点:
引导小朋友初步理解勤快和懒惰的含义。
活动过程:
1、以音乐进场,组织小朋友观看多媒体电教。
2、教师让小朋友坐好,并让小朋友欣赏《三只小猪》的故事。
教师提问:小朋友看故事《三只小猪》时,看到了故事中都有谁?它们都做了什么事?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
3、发散思维。
(1)看故事时,故事中有那些动物?(三只小猪,呼呼、噜噜、嘟嘟……)三只小猪中怎样做的?做了那些房子?(草房子、木房子、砖房子……)(2)做好房子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3)之后为什么草房子、木房子倒了,而砖房子没有倒?
(4)最后大灰狼怎样样了?
4、教师逐步出示《三只小猪》的图片,进行创造性讲述。
教师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逻辑性排序、讨论,并进行讲述,教师进行指导,分三个步骤进行:
(1)教师根据故事情节,逐步出示图片。
(2)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最后排序。
(3)丰富小朋友的词汇:呼呼、噜噜、嘟嘟、勤快、懒惰。
5、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6、结合现实教育小朋友做勤快的人。
7、教师小结:
透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嘟嘟是一个十分勤快的小猪,我们小朋友要向它学习,做一个勤快的好孩子,教师引导幼儿随《勤快人和懒惰人的音乐做游戏,活动延伸:
搜集有关勤快人的动作图片,在区域中展示,大家分享并学习,让幼儿学习做一个勤快人。
中班语言活动2【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情节,并运用合理的想象来发现角色的心理变化。
2、锻炼幼儿能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连贯的讲述。
3、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列并讲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大挂图、每组一套故事图片、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兴趣。
1、谜语:头上两对小触角,背上一座小房子;
任你怨它走的慢,悠悠闲闲从不急。(蜗牛)
2、请小朋友说一说蜗牛是什么样子的?你捉蜗牛时,蜗牛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要把头缩进去?
二、观察图片,进行讲述。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有小蜗牛、小乌龟、小蜗牛掉进水里了、小乌龟背着小蜗牛。)
2、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
三、发散思维。
1、通过观察图片,提问:
小蜗牛为什么睡了?(累了,不舒服……)
蜗牛是怎么想的?会怎么做?
(爬到小乌龟背上多省劲呀,看风景,很舒服……)
2、小乌龟睡醒没有看到小蜗牛,它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时小蜗牛又在做什么?
3、如果小蜗牛没有爬到小乌龟背上,而是它们比赛又会怎样呢?(小蜗牛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小蜗牛自己不怕累,爬到了前面。
)
4、通过观察图片你还想到了什么?(它们俩去洗澡,是好朋友。
)
四、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序、讨论,并进行讲述。
1、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最后排序。
2、大家根据排列顺序进行讲述并为故事取名字。
3、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到前面给全体幼儿进行讲述。
五、教师小结。
通过这件事情,小蜗牛觉得很惭愧,它决心向勤劳的小乌龟、小蜜蜂学习,做一个人人喜爱的好孩子,教师引导幼儿随音乐到户外找小蜗牛一块儿做游戏。
【活动延伸】
搜集有关小蜗牛的资料,在区域中展示,大家分享。雨后带幼儿寻找小蜗牛,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搜索蜗牛的生活习性。
附故事:懒懒的小蜗牛
一天,乌龟和蜗牛去旅行,乌龟累了就趴在地上睡着了。懒惰的小蜗牛却悄悄地爬到乌龟的背上。乌龟醒来,找不着蜗牛,以为蜗牛早走远了,就急急忙忙地往前赶。蜗牛在乌龟背上舒服地睡着了。走着走着,乌龟看见前面有条河,它想洗个澡,就爬到河里。蜗牛也被带到河里。蜗牛急忙大叫:“救命啊!”乌龟连忙把它救到岸上,对小蜗牛说:“多危险啊,以后不能那么懒了哦。”
中班语言活动3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朗诵诗文。
2、激发幼儿产生联想,丰富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风、云)
2、各种白云卡片、白云头饰,篮子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教师:我说个谜语你们猜是什么?
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云彩)
二、看云彩
教师:跟老师一起去看云彩吧。
1、看看这朵像什么?这朵像什么?还有这个呢?跟小朋友说一说像什么?
小朋友说一说平常你见过的云彩还像什么?
2、这天上的云彩可有趣了,想一想是谁让他们变的一会像这个,一会像哪个的?(风)
三、教师朗诵诗歌
1、教师: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带来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就是关于云彩和风的,
请小朋友找个小椅子坐下,仔细听一听,诗中都是说了些什么?
2、老师边说边表演
提问:谁来说一说诗中都是有什么?
四、请小朋友看一段动画,想一想为什么说天上的云彩真有趣?
1、谁知道为什么说天上的云彩真有趣?(云彩能变成很多东西)
2、云彩很有趣是风吹着它变的,那么风儿有本事是什么意思?
(风儿有本领,又能耐能吹得云彩变成狮子、小白船、还有胖娃娃)
五、请小朋友听一段诗文,听一听这段诗文,云彩变成了什么?
1、云彩变成了什么?(小白船)
从你的小椅子底下拿出小白船,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跟录音一起说一下这段诗文。
六、请小朋友在听一段诗文,听一听这段诗文,说了些什么?
1、云彩变成了什么?(大师子)
学一学狮子的样子。
2、请小朋友跟录音一起说一边。
把狮子放回小椅子下面。
七、请小朋友再听下一段诗文。
1、拿出图片,看胖娃娃带的是什么帽子?身穿什么褂子?做的什么动作?谁见了笑嘻嘻?
2、听录音一起说一边。
请小朋友看着动画跟老师一起完整的说一边诗文好吗?
八、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图片咱们分组说一边诗文。
1、拿小白船的说小白船那一段,拿狮子的说狮子拿一段……与孩子一起说,
请小朋友把图片放回家。
2、刚才我看见有的小朋友想表演了,现在请小朋友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表演一边。
小朋友说的好表演的也好。
3、快看一片小白云也被你们吸引来了,瞧,它变成了什么?(小白兔)
说一说小白兔长什么样子?(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图片画的什么?跟其他小朋友说一说。)
4、小白云变得多有趣呀,你们想不想变成一朵小白云呀?
5、老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朵小白云的头饰,请小朋友学一学小白云在空中是怎样飘来飘去的。
6、请小朋友先做小白云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飘的动作,在飘的时候,小朋友想好了,你要变成什么?等老师说风儿吹呀吹,云彩变呀变,你就接着变成他的样子。
7、来咱们先试一边,风儿吹呀吹,云彩变呀变,你变成了什么?(小鸭、小兔)
活动自然结束。
中班语言活动4活动目标:
1、懂得只要有爱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帮助别人。
2、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白圆形卡片、蜡笔
活动过程:
一、看表情图(看课件)
1、出示两个表情(微笑、哭泣),说说你喜欢哪一个表情,看了哪个表情能想到快乐的事情?
2、拍照:小朋友甜甜的微笑
让我们一起来微笑,老师给你们拍张照片好不好?
二、幼儿看课件,欣赏故事第一段
1、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是好朋友。
看看小动物们都在为自己的朋友做什么?
小鸟想出什么办法为别人带来快乐?
小猴想出什么办法为别人带来快乐?
小鸭想出什么办法为别人带来快乐?
(小鸟为朋友唱歌、小猴为朋友摘香蕉、小鸭为朋友送信)
2、朋友感到怎样?(很感动、很高兴)
3、看看小蜗牛怎么了?(不开心)猜猜它为什么不高兴?(放录音:小蜗牛不开心的原因)
4、帮小蜗牛想个办法,想想它能为朋友做什么?
小蜗牛听了小兔他们的话,可着急了,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是什么好办法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充分想象并讲述,幼儿自由讨论)
三、完整欣赏故事
1、请幼儿边看课件,边完整欣赏故事
2、小蜗牛为朋友们做了一件什么高兴的事情?
3、为什么小蜗牛会想到把微笑送给大家?
4、大家喜欢小蜗牛的微笑吗?为什么他们都认为小蜗牛了不起?
5、师总结:小蜗牛虽然能力很小,只会爬,但它有一颗爱心,它想到了要让自己的朋友快乐一点,它把微笑送给了大家,给大家带去了快乐,所以大家都觉得它很了不起。
四、延伸活动:制作“微笑”标志
1、幼儿自制两枚“微笑”标志,即在圆形卡片上画上微笑的表情。
小蜗牛把微笑送给了大家,那小朋友想不想把你的微笑做成标志也来送给你的好朋友?
2、启发幼儿将其中一枚“微笑”标志别在自己胸前,另一标志则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中班语言活动5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能讲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2、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幼儿不乱扔瓜皮果壳,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以及生活卫生习惯。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活动准备:
图书一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呀?对!这是一只西瓜,告诉你们,有个小朋友的名字叫瓜瓜,为什么叫瓜瓜呢?你没想不想知道呀?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
(出示图片,老婆婆摔交的图片)问:图上有谁?她怎么拉?怎么会这样的?(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一遍。提问:
1、你听到故事里说了些什么?
2、人民为什么叫他瓜瓜?
3、瓜瓜他是怎样吃西瓜的?吃完西瓜后他又是怎样做的?
4、结果发生了什么事?
三、教师再次完整地讲述一遍。(边看图边讲故事)提问:
1、瓜瓜有没有吃到外婆的西瓜?为什么?
2、后来,外婆摔了一跤后,瓜瓜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四、引导幼儿边看图边讲述故事。
五、讨论:
1、你喜欢瓜瓜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瓜瓜,你会怎样做?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26—01
班队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优质高效的班队活动能收到“晓理、动情、导行”的效果,内化积淀学生稳固的道德品质。而这样的班队活动往往重在体验教育,体验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论,需要班队活动更多、更广泛、更深入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强调的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悟道理,激感。那么,怎样才能在班队活动中优质高效地开展体验教育呢?
一、班队活动重在体验自主
首先,现今的孩子受大量信息的影响,自我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与之相比自主、自理能力却有些滞后,为了增强其自我能力,班队会内容完全可以在老师的协助下由孩子自己选择。让小干部根据他们的体验提出各自的看法,经过相互商议修改后,提出初步意见,再让孩子们自主选择。
其次,活动实施过程中,让各个小组自行去设计,哪个小组的计划好就采用哪个,这样,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就会更加高涨。当活动选题和形式基本确定后,活动的具体实施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进行。
二、班队活动重在实践体验
班级活动的实践性是由班级组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决定的。要引导学生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巩固加深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增强能力。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那是一座等待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的巨大矿藏。只有让学生走进社会,才能使学生懂得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真正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一位四年级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母亲的艰辛和爱,在母亲节前夕的一次班队课上开展了“负重感母恩”的活动。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背一个3公斤重的书包,上完一节班队课。一节课后,教师问学生有没有愿意再尝试的,全班鸦雀无声。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十月怀胎相当于多少节课,想一想妈妈生自己、养自己要付出多少心血,并让学生回家后写下此次活动的体验日记。在第二周班队课上,大家不仅交流了体验日记,还设计了一项富有创意的“我让妈妈露笑脸”的实践活动,准备在星期天付诸实施,给母亲一个惊喜。在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两节班队活动课的时间,给了学生一个特殊的实践活动——负重,并通过计算、讨论,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为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关心父母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班队活动要注重多样性
班级活动的规模可大可小,形式灵活多样。从组织的规模看,有全班、全年级乃至全校性的群众性活动;也有各种小组的活动,或个人的活动;从具体的活动方式看,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指导力量等,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做模型、采标本、搞社会调查、办各种展览;也可以搞演讲、书评、讲座、报告会等。
班主任应发动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班级活动,使活动更具有启发性、教育性。班级活动不同于兴趣小组活动,它是全班性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班集体的建立和发展服务,如果内容过于陈旧、单调,就难以达到这一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又快又好地解决班级发生的种种问题。
一、概念界定
(一)早期阅读集体活动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1998)把早期阅读界定为“儿童一岁半以后即开始的阅读。主要有成人将儿童读物中的内容读给儿童听,儿童识字后,进入自己的阅读”。①周兢、余珍有(2003)认为,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教育活动。②黄娟娟(2006)认为早期阅读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家庭通过对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图书、图片、标志、文字、电视、录像、碟片、计算机多媒体等),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③集体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是根据某一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某一相对固定的时间内,以集体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是指以集体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
(二)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当人们说出一串话语时,就在完成的一种行为。它最先由英国牛津大学语言哲学教授奥斯汀于1955年在《论言语行为》中提出,言语行为就是“说什么也就是做什么”――to say something is to do something。他将言语行为划分出三个层次:言说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④而后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修正了奥斯汀的三分说,将言语行为抽象划分为以下四种行为话语行为、命题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⑤
(三)教师的言语行为
施志毅、廖可珍(1997)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师行为做如下定义:教育是一种以教师行为为表征的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⑥唐松林(2002)对教师行为做了如下定义:教师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直觉与信念。它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维、认知结构、人格特征及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总和。⑦林正范、徐丽华(2006)指出,教师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的教育概念、教育教学能力、身心健康状况都会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⑧《朗曼词典》将“教师言语行为”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行为。具体到本研究内容,可将教师言语行为定义为:幼儿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指导幼儿阅读的有声言语行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1.了解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特点和现状,并发现其存在问题。
2.针对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
X市S区幼儿园大班三位老师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对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上述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研究方法的梳理,本研究力图吸收逻辑经验法和释义法的长处,并使用观察法,通过笔录、摄像手段记录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的言语行为,选取X市S区幼儿园大班三位老师作为观察对象,每个班观察2次,每次30分钟。共用3个小时进行观察。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整理和呈现教师言语行为百分比,并结合数学统计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对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进行反思。
在本研究中将幼儿教师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的课堂言语行为分为:组织行为、陈述行为、提问行为和反应行为。
组织行为:(1)学习要求:教师在集体活动开始时对阅读内容的说明和活动结束时对学习内容的总结。(2)纪律要求:教师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或对全体幼儿纪律的强调或指出哪个小组、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3)课堂常规:活动开始和结束时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问候语,以及教师提醒幼儿的一些课堂常规行为。(4)其他行为:教师播放音乐或使用多媒体时的言语行为,以及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时的言语行为。
陈述行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信息等直接针对学习内容的言语行为。
提问行为:教师提出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包括一次性提出问题,完全重复提问一个相同的问题或者对相同问题换用另一种提问方法,还包括针对幼儿的回答做进一步的提问。
反馈行为:包括对幼儿的回答作出的肯定与否定,重复幼儿的回答,给回答问题的幼儿以提示或提示性建议,总结幼儿的观点,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现场观察了3位大班幼儿教师的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的课堂言语行为,由于笔者在观察时,被录音的教师事先皆不知情,没有做刻意的准备,所以研究结果中的课堂言语行为的现状真实可信。
表1 教师言语行为原始频数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6次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总次数是622次。其中教师组织行为的总次数是185次,陈述行为的总次数是89次,提问行为的次数是173次,反馈行为的次数是175次。
(一)教师各项言语行为占课堂言语行为的总数的百分比
从6次活动整体统计来看,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行为占30%,陈述行为占14%,提问行为占28%,反馈行为占28%。
(二)教师的组织行为
图1 教师组织行为比例
从“教师组织行为比例”柱形图中可以看出,在6次活动中教师提出学习要求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提出纪律要求的比例。
由于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经常会出现遗忘教师已经强调的学习要求。例如,在《春天来了》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学习要求为“小手要指着字宝宝”,幼儿注意力分散之后,教师需要多次重复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在《春天的颜色》活动中,学习目标是:学习“蓝色”、“绿色”、“金黄色”等关于颜色的词语,并能积极寻找春天的颜色。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就会经常提醒幼儿:“春天是……色的。”“小朋友们想一想春天还有其他的颜色吗?”笔者认为,教师对学习要求的重复不仅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灵活使用词汇的能力。仍以《春天的颜色》为例,教师在不断地启发幼儿思考春天还有哪些颜色时,有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春天是五颜六色的。”
在研究结果中,不同教师对纪律要求的次数也不同,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性格有关。严肃的教师教导出来的幼儿往往在课堂上较守纪律,小声说话和做小动作的幼儿较少。性格温和的教师教导出来的幼儿在课堂上比较胆大,违反纪律的现象常常会出现,教师就会停下来维持纪律。
(三)教师的陈述行为
图2 教师陈述行为比例
在“教师课堂言语行为比例”饼状图中,教师的陈述行为占14%。在上图中,我们也可以发现,6个活动中教师的陈述行为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无论是哪位教师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话缀和口误。笔者认为由于受方言的影响,三位教师对“Ch”和“C”发音混淆,例如误将“春”读为“Cun”。同时,作者还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陈述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课堂变得毫无生气、死板,不易引起幼儿兴趣。例如在《春雨》活动中,教师在向幼儿朗诵《春雨》这篇文章时,语气平淡,幼儿注意力很快就会分散,课堂上的小动作也频频出现。但在《拦鹿追兔》活动中,这位老师根据老虎、梅花鹿和小兔自身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给幼儿讲《拦鹿追兔》的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在做角色扮演游戏时,幼儿也能模仿三位主人公说话的特点进行表演。
(四)教师的提问行为
图3 教师提问行为比例
从“教师提问行为比例”柱状图中可以看出,在6次活动中,教师一次性提出问题的行为所占的比例最大。
同时在这6次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每个教师提问的数量也会有一些差异。在笔者的观察中发现,教师往往多采用集体提问的形式。集体提问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带动全班幼儿的积极性,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当个别幼儿有注意力分散时或者是某个问题比较难于回答时,教师就会采取单独提问的形式。对相同问题换用另一种提问方法和针对幼儿的回答作进一步的提问,这两种提问形式往往也是用于引起幼儿的注意。
在提问的内容方面,作者在观察时发现,教师比较倾向于提问与故事内容有关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问。例如在《七色花》活动中,教师只让幼儿弄清楚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理顺每件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一节课下来,幼儿只是记住了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其实,《七色花》的故事是要告诉幼儿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果教师在这次活动中能够提问幼儿类似“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时,通过幼儿的思考和老师的启发,幼儿就会明白要帮助有困难的人的道理,那么这次活动将能更好地体现它的教育目标。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之前让幼儿想象一下七色花是什么样子的,都有什么颜色。这种针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问,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五)教师的反馈行为
图4 教师反馈行为比例
从“教师反馈行为比例”饼状图中可以看出,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得比较少,说明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
笔者在观察时发现,教师往往较少关注幼儿的回答,对幼儿回答的正确与否没有作出充分的肯定与否定。在对幼儿具有创意的回答时,教师的肯定也只是简单的一句“很棒”,评价较单调,不易激发幼儿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提示行为占的比例较大,教师往往急于纠正幼儿出现的言语错误,中断幼儿的回答,没有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例如在《小公鸡吹喇叭》活动中,老师提问一个小朋友:“小公鸡怎样吹喇叭才算是学会了呢?”这个小朋友只回答:“声音要响亮。”老师回答:“还有声音要清脆,声音要动听,是不是?”幼儿回答:“是。”在这段对话中,幼儿的回答并不完整,老师应该给予幼儿提示,给幼儿思考的时间,而不是急于将完整的答案告诉他。
在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时,教师常常只是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而未上升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高度。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出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为:
1.在教师的言语行为中,组织行为所占的比例最重,其次是提问行为和反馈行为。教师的陈述行为较少。
2.由于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师的组织行为中,较多的是对学习要求和纪律要求的强调。对学习和纪律要求的反复强调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3.在教师的陈述行为中,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话缀和口误。部分教师的陈述语气比较平淡,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的提问多采用一次性提问和集体提问的形式;在提问的内容方面,教师常常囿于活动内容的范围,而忽略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提问。
5.在教师的反馈行为中,对幼儿回答的评价过于简单,总结时也只是简单地重复幼儿的答案,没有上升到品德教育的高度。在指导幼儿回答问题时,很少给幼儿思考的时间,急于给出正确答案。
(二)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及结论提出一些解决建议:
1.尝试进行教学反思,学会组织计划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2.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积极性。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相结合。
3.家庭、幼教机构和班级教师应对幼儿的纪律要求一致。
4.幼儿教师要不断培养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幼儿的言语习得兴趣,也为幼儿的言语习得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5.恰当地使用提问,集体提问和单独提问相结合,注意形式的灵活性,适当增加单独提问的比例。
6.积极使用反馈,关注幼儿的回答,具体指出幼儿回答的可取之处和不当之处。留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予提示。对幼儿回答的反馈要注重教育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幼儿品德的培养。
注释:
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下册),1998.
②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3.
③黄娟娟主编.识字、认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新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0.
④巴斯摩尔著.洪汉鼎译.哲学百年 新近哲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⑤柴生秦.西方语言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⑥施志毅,廖可珍.建立教育行为学刍议.江西教育科研,1997,(4):7-8.
⑦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⑧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教师教育研究,2006,(2):23-26.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下册),1998.
[2]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3.
[3]黄娟娟主编.识字、认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新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0.
[4]施志毅,廖可珍.建立教育行为学刍议[J].江西教育科研,1997,(4).
[5]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2).
[7]巴斯摩尔著.洪汉鼎译.哲学百年 新近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柴生秦.西方语言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9]周兢.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1995,(2).
[10]祝士媛.我国早期阅读的现状与对策[J].幼教天地,2007,(6).
[11]伍新春.早期阅读教学的原则[J].幼儿教育,2008,(7).
[12]张明红.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看早期阅读的教学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13]区培民.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89.
[15]肖锋.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研究工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6).
[1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9-245.
(一)创造性的自我角色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低年级的学生不怕表现、喜欢表现。所以,思品课应让学生充分展示其“主演”的角色,这里所说的“主演”不同与一般的舞台表演,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促其内化的内驱力。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终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从事的活动。
(二)合作性的同伴交流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
儿童从进入学校的时候起,开始真正成为集体的成员,学校中正确组织起来的儿童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竞赛性的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互相激励,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互相影响,角色互相置换,行为互相促进,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并在参与中取长补短,在参与中一次又一次的对道德角色进行评议、加工,最后确立出理想的角色,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贯穿全过程
( 1 )教师也是角色扮演活动的一员 ,教师参与角色扮演游戏,充当其中一个普通的角色,打破了师生之间的界限,更好地创造出角色扮演活动平等、愉快的氛围。由于低年级学生知识还不够丰富、独立学习的能力不强,教师和儿童一起学习,能自然的给儿童以必要的引导、启发、能及时地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在师生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能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承担失败的苦涩。
( 2 )改变传统“袂田型”的座位安排方式
实验证明:传统的刻板的秧田式的座位模式不但不利于同学之间的眼神、动作、语言交流,降低相互间交流的机会;更不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互相激励,削弱了集体的凝聚力,而且不便于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与共享,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数量上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型思品课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尝试用电视上竞赛常用的“马蹄形”的座位排列,让学生都处于课堂的活跃地带。还把每一组座位都设计成一个“小擂台”,每个“小擂台”上都摆放着了一个可爱的记分牌。同学们通过小组的合作的力量答对了问题,马上加分。这样的座位形式,不但便于让同学们自由找朋友组合参加,自由进行角色演练。还便于学生对角色的选择、揣摩、加工优化,更便于同伴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教学的策略
(一)主体性教学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或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授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获得。”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思想品德课改革追求的目标。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型教学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全过程以学生的主体学习为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思、自疑、自议、自悟、自感、自创等。以教师“引导、疏导、诱导、指导”为辅。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社会角色和课本角色发生冲突时,教师既尊重学生的意见又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角色模仿中,找到最优化的“角色”,并加以模仿演练,体验创造带来的成功感、满足感。在做做、玩玩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角色建构教学策略
李晓文在《 小学思想品德改革研究报告》 中指出:“我们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着眼与建构人格角色。我们认为,进入每一人格角色,意味着形成人格的某一侧面,如果这些侧面是相互关联和促进的,一个个角色的进入必然导致健康的人格形成。”因此,在《团结力量大》 一课中,我设计了一系列“我是集体的一员”的角色模仿活动。让学生先通过看图对图中角色进行选择、揣摩,在大脑中形成表象;接着,进行角色的模仿,在模仿中体验团结力量的强大和感受团结的做法;然后,通过小组交流评议、辨析活动中进一步“加工”在角色,进一步“优化”角色;最后,在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进行优化了的角色的演练。在一个一个的“角色扮演”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一步一步地建构了人格角色。
(三)活动性教学策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导致认知结构的发展。“角色扮演”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教学就是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在揣摩中选定道德角色,在活动中模拟道德角色,在探索中加工道德角色,在模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和感悟道德角色要求,从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进而指导实践。
(四)合作、创造教学策略
小学思品课更多是强调体验和感悟,因而就需要学生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同时,小学生必须在与同辈人的交流中、在伙伴群体的合作气氛中形成合作和交往能力,强化和发展自我。所以,小学生的创造也必须以同龄群体的创造为起点。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型教学就是一种强调学生想象和创造的课程。它是通过学生对角色的模仿与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生活。想象是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它能使儿童充满朝气,积极行动。借助丰富的想象,儿童的活动就超出眼前的现实范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如:《团结力量大》 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模拟生活,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件事体现出“团结力量大”,一句话马上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动。有的小组同学把椅子当成船,大家齐心出海打鱼;有的小组学生把自己当成消防员,把椅子砌成“消防车”,大家团结起来扑灭大火;还有的把自己当成“4X100”接力跑的体育健儿,团结起来为国争光……
三、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 1 )课前搜集资料
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必须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课前教师对学生的现状做好调查了解,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为了使学生的道德认识更丰富,角色体验更深刻,课前可设法让学生有目的的参观、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有计划的搜集故事、歌曲、名言、相关的图片等。在教学《团结力量大》 之前,我组织学生进行“团结知多少”的资料搜集活动。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思,积累了鲜明的角色形象。这样既拓宽了思品课的教学空间,还为学习课好了铺垫,使学生在课上自然而然的进入角色的模仿、创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2 )学生人格角色的建构贯穿课中
营造气氛 有趣、新颖的典型形象,充满疑问、惊异等趣味感较强的话语,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好表现、爱玩游戏。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教材内容,运用游戏、猜谜、讲故事、听录音、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看动画片、谈话激趣等方法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关注等心理动机,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揭示了课题,引出了目标,把学生引入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团结力量大》 时,我把座位摆成马蹄形的“小擂台”,学生一进课室就被这种在电视上常见的座位模式吸引住了,这时教师还建议他们自由组合。同学们可高兴了,马上找到自己的伙伴做好参加“打擂台”的准备。
角色揣摩 。 要使低年级的学生尽快地投入角色,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可运用幻灯、录音、录像、图片、以I 电脑动画等教学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创设感人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再现教材的思想内容。学生通过自读课文,通过可感可知的具体形象,感知教学内容,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揣摩道德角色,然后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下情感互相交流、互相激荡,共同讨论道德认识、确立道德角色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角色换位等方式,启发学生对本课道德形象有深刻的认识,将积极健康的情感种子播种到学生的心田。教师要点拨指导学生提高认识,概括出道德要点,水到渠成时板书道德要点。在《团结力量大》一课中,教师运用CAI 课件再现了拔河比赛的情境,让学生猜一猜结果,想一想获胜的原因.学生通过平时生活的体验,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团结的向往,为自己选定了需要模仿的角色。
角色扮演 。孩子们天天玩、爱活动、爱模仿。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模仿中学习课文,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团结力量的强大、感受集体氛围的快乐。在《团结力量大》 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拔河比赛中的胜方和负方的表现,并通过学习课文,把自己当作是其中的一员,还可以在课堂上表现一下自己的做法。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把自己平时在拔河时的“那股劲”使了出来,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及获胜的原因。学生在“说说做做”中产生了对团结的热爱,激发起了团结的决心,并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了认同,使自己的行为向课文的角色靠拢。
交流评价 。 通过生生之间的资料共享、信息共享等不断完善自我的道德角色的建构,使角色得到不断的完善。让学生联系自己及周围的事物谈体验、谈认识,把课前从身边的人之中甚至从网上、报纸杂志上(二年级学生)等多种渠道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到课堂之中,来加深道德认识,进一步完善自我角色。如在《在团结力量大》课上,充当主持人角色的教师以课后习题为导向,把同学们在上周中队表演的活动设计成辨析题。学生回想起自己的活动,找出失败的原因,提出成功的秘诀。接着“主持人”建议小组员们当“团结宣传员”把平时自己对团结的体验或从各种渠道中获得的资料向大家宣传团结的好处及做法。同学们有的给大家讲小故事《拔萝卜》 、有的给大家欣赏儿歌《 一支竹子》 、还有的把电视上看到的中国女排成功的故事告诉大家。团结的好处及做法在同学们的脑子里刻印了下来。
模拟生活 、角色演练 。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后,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现实场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践行,让学生在模拟的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并使学生懂得自己的行为应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对学生提高相应的行为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达到本课教育目的。如《团结力量大》 一课,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实践,而是先提出了一道竞赛题:“哪些事要团结才能办成?" 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把答案写在小题板上,那答案可是五花八门,有:救火、郊游、做值日、广播操比赛等。这时,同学们的眼睛瞪大了,这也要团结吗?无数个问题喷发出来。接着,教师还让学生通过想象,做一件事体现团结力量大。因为学生对行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学生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很多体现团结模拟生活的片段展现出来。最后,主持人还提出在课后进行“我是集体中的一员”的行为实践活动,把课堂的运用引向课后、引向日常生活。学生的自我激励、生生之间的相互激励、教师的评价激励贯穿课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欣赏自己的学习效果,对所有的学生都是适用。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纪小,爱在同伴中表现自己,同时遇到挫折就容易灰心。所以对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型教学尤其要注意评价激励的作用。《团结力量大》 一课,当学生在教师、同伴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教师总不失时机地说上一句:“集体中有你,还有什么是干不成的呢?”、“你真是个团结同学的好孩子。”……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和失败,不断完善自我角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37-2
一、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概念及意义
(一)科学与幼儿。科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大多数人还是很难把“科学”与“幼儿”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懵懂的幼儿不能理解科学的奥秘。华东师范大学的施燕副教授却认为,“孩子从一出生起,就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幼儿不停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带着这种好奇心在操作中积累经验、掌握科学方法、激发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李维金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起始环节,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包括正规性科学教育(集体性科学教育)和非正规性科学教育。
(三)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教育主要指科学区角活动,即教师依据科学领域的目标及幼儿身心发展情况,在某一区域创设合适的环境,投放有意义的材料,幼儿能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从而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集体教学活动虽是幼儿园普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它却很难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科学区角活动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在科学区角活动中,幼儿能自由选择材料来操作,能更轻松地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逐渐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大班科学区角活动现状及分析
幼儿进入到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渴望了解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伴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5-6岁幼儿能独立思考,并能初步理解科学现象的因果关系。
为深入了解幼儿园科学区角的设置和活动的开展情况,笔者特意选取了陕西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X园为调查研究对象园,对幼儿园大班组9个班级进行了三个月的观察,访谈了大班组班主任和部分幼儿。具体情况如下:
(一)对科学区角活动的重视程度
X园对科学区角的重视程度很高。访谈发现,幼儿园领导和大班班主任,都一致认为科学区角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该园暂未制定全园科学区角活动的目标和计划,各班也没有设定本班的目标。
(二)科学区角的设置情况
1.材料来源。X园科学材料有三个来源:园内统一购买、由废旧物品改造、幼儿家长提供。统一购置是最主要的材料来源,部分家长不时提供一些闲置的或新购买的科学材料,教师也会适时改造废旧物品来丰富科学区角材料。
2.空间安排。大班科学角与数学角相邻,光线充足,离水房比较近,位置相对独立,面积约占班级区角总面积的1/4。观察发现,科学区角在同一时间能容纳6-8人,而各班人数均在35人以上,其中2个班超过40人,经常有幼儿因人满而放弃。
3.时间安排。大班科学区角活动时间基本分布在晨间、课间及离园后时间,每天活动时间在1小时内。个别班级会根据情况另外安排活动时间。
4.更新频率。X园科学区角的更新与每月主题活动更换相统一,应该每月更新一次。然而笔者观察发现,大班仅有3个班按计划更新科学区角,6个班未及时更换。
(三)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情况
1.内容的选择。X园科学区角内容与主题式科学教育一致,科学教育采用的是某科学课程及其科学区角材料,内容比较系统,所包含的类型比较丰富。此外,各班科学区角活动内容部分来自生活。如大九班教师在学习“磁铁”课程时,投放磁铁资源包到区角,并开展“生活中的磁铁展览”。
2.活动方式。教师在科学区域张贴“科学区公约”,图文说明区角容纳人数和具体要求。幼儿将姓名卡插到固定的位置(一般能插6-8张卡)。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并自主地选择探索方式。
3.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指导、评价与反思。《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既表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对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提出了具体要求。总的来说,X园大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既有共同点,也有所差异。
大班教师一般会在活动前集体说明、活动中个别指导、活动结束时总结,个别教师会对活动作观察记录,也有极个别教师会干不相干的事情;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对区角内容的解说和区角规则的要求,有时还涉及对科学知识的讲解。
教师在活动中使用“真棒”“继续加油”等肯定性语言,在活动结束后会再次强调规则,用3-5分钟时间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大部分教师透露,班上幼儿多,教学任务比较重,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反思,仅有少部分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及自身进行总结与反思。
大部分教师的指导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在幼儿进行区角活动的时候往往正忙于其他事情,比如早晨忙于迎接幼儿,根本无暇顾及。个别教师的指导更有意义:如大三班教师教龄超过十五年,经验丰富,处理方式灵活,该班幼儿对科学区角的兴致更高,去的次数也多于其它班级。
(四)幼儿园科学环境。X园位于工科院校内,科学设备丰富多样、科学教育氛围良好,幼儿入园后即有机会参观鱼雷馆、航空馆,还能聆听教授的科普讲座。同时,该园还充分利用园所环境,在楼顶开辟无土栽培种植园;定期举办科学制作比赛,作品纷呈。
三、大班科学区角活动建议
(一)制定科学区角活动的目标和计划。科学区角活动是贯彻《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应从整体出发,建立全园科学区角活动总目标及计划,促进科学区角活动的系统化、目标化;教师应根据实际,以全园总目标和计划为依据,确立班级科学区角目标和计划。
(二)科学地设置科学区角
1.区角材料。首先,选择科学材料要注重其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可探索性,适当考虑其美观度和艺术性。其次,教师应对材料进行及时更新。最后,应拓宽区角材料来源,鼓励教师利用废旧物品改造材料。
2.区角内容。《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因此,选择科学区角的内容应更多地从幼儿的生活经验着手,帮助幼儿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对科学与人类生活关系的了解。
3.区角时空。大班幼儿独立性增强,要求更大的科学区角活动空间。而目前,大班幼儿人数相对偏多,区角容纳量偏小。可以设置专门的区角活动时间,让更多的幼儿参与进来;关注特殊幼儿,鼓励很少参加科学区角的幼儿参与进来。
4.区角活动方式。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首先应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强调方式应多样化,如在总结评价环节通过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来强化这一行为。其次,要保障幼儿自主开展科学区角活动的机会,不剥夺幼儿的活动时间。
5.区角的创新及推广。目前,无论是从区角材料还是内容来看,各班科学区角相似度较高。但也有一些举措让人眼前一亮,如区角记录表“今天你去了哪个区角”、“生活中的磁铁展览”等,这些创举应得到进一步推广。
(三)将幼儿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幼儿在5-6岁阶段,对周围世界有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对科学区角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自主操作、自我探索。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有效适宜的指导,能促进幼儿自主有效地学习,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将幼儿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教师要以《纲要》、《指南》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关爱并信任幼儿,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发扬幼儿的自主性是关键。教师要讲究指导方式的差异性,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做到有所区别;注意指导方式的艺术性和启发性,不能太直接,也不能太隐晦。除了区角内容、材料和规则的解说、对知识的讲解外,教师还应对观察方法、记录方法进行指导。
(四)督促教师加强总结和反思。刘占兰著作的前言提到,IEA学前项目在我国幼儿园考察得出结论:“操作材料少,自主选择少,自由交往少,纪律约束多”。结论中提到的问题,在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中频频出现,教师如果不反思,就不能较快地解决科学区角的问题,教师自身也难以进步。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先生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幼儿园应该督促教师多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多积累。
(五)进一步优化其他科学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都强调幼儿园应当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类资源,创设更丰富的科学环境,探索新的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将科学区角活动与其他环境良好结合。
(六)促进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园际、班级、师幼和家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束语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弥补了集体性科学教学活动的弊端。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从创设自由开放的科学教育氛围入手,确立计划、投放合适的有意义的区角材料,组织教师的交流反思,开展园际、家园合作,形成一股合力,真正把《纲要》、《指南》等精神落实到实处,让幼儿在自主操作和探索中获得更有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燕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6.
[2]李维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33.
[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
[7]张俊著.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5-153.
[8]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在今天并不具有革命性意义,对于人类的文明进程而言,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方法。但对于课堂教学形式来说,却有着很多我们可以填补的空白。随着课程整合研究陷入“低谷”的境地,电子白板肩负着引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突破“瓶颈”的使命“片片而来”。面对新技术的诞生与运用的时候,我们会寻找两个答案:它能帮我们做什么?它能帮我们做到什么程度?前一个问题具有普及意义,而后者则更具引领视角。当我们较为清楚地认清交互式电子白板模样的时候,会发现它可以走得更远。
一、触摸另一个世界:白板核心技术是体验式互动的前提
一直以来,人机界面的要求是让人去适应计算机:手抓鼠标,鼠标控制指针,指针再作用于电脑中的媒体文件。在很长的时间里,这样的互动确实为课堂效果增色不少,但充其量不过是操作式的互动。而当人体通过自身,不必意识到自己在同计算机打交道,而可以像在日常环境中处理事情一样同计算机交流。摈弃器械,或以最少级的传递媒介,把人从操作计算机的复杂工作中解放出来,并充分享受这样的过程,互动意义才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的技术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一种精妙的犹如亲历一般的体验式互动。手指一点,便打开一个文件,手指移动,便可拖动滚动条,如此过程,无论在教学效果上,还是在个人情感中,都在对我们以往的多媒体课堂起着巨大的冲击。我们点击的不仅仅是一些电脑文件,而仿佛在触摸着电子白板里面的一个世界。
二、对话另一个世界:双重交互是实现体验式互动的关键
1.电子白板环境下的双重交互
回顾我们的多媒体教学之路,PPT实为首选之举,它的运用简便易行,一个空格键便可行走天下。也正是因为PPT自身的展示功能有余,而互动不足,所有交互方式也只是手指点击到下一屏,使得和白板结合时触摸功能只是停留在最简单最基本的表层上,因此,PPT的便捷却让白板失去了精彩,交互灵魂没能得以深层挖掘。
利用电子白板自身交互的功能,触动并改变教学软件中的元素。就需要教学媒体软件自身同样具备交互功能。这种形式的人机交互不再是简单的操作,是白板交互与课件交互的双重结合。只有这种双重交互的形式,才能让交互者产生亲历体验的心理满足,才能使白板里外的两个世界联系起来。
2.白板与媒体软件的合力
电子白板自身具备交互功能,就让实现双重交互的问题落在了我们所开发的教学软件上。
可以制作交互课件的软件有很多,任何电子白板厂家配套的备课软件都可以。使用电子白板配套软件开发的教学课件与白板其他工具软件的兼容性好,配合度也要高。但也存在着同样的缺点,即,白板备课软件的编辑状态也正是它的演示状态。换句话说,也就是使用白板软件制作的教学课件是可以一边演示一边编辑的。正是如此方便的操作演示模式,使得这样的课件存在着共性问题――互动形式单一,互动元素和形式只集中在图形的移动和拖拽上。那么用什么来有效补救白板自身备课系统的弱点呢?当前用途最广且最为普遍的Flash软件堪当此大任。
Flash软件开发的动画功能全,交互性强,可以整套开发,也可制作素材积件的方式,插入白板课件中直接播放,还可存放于电子白板软件的素材库中临时性调用。白板软件与Flash的绝佳联姻,让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教学软件制作起来也难易得当,张弛有度。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学科性较强的专业化软件,如美术学科的“奇弈画笔”,数学学科的“万用拼图”等,也可帮助我们实现双重交互的功能,这也在交互白板与教育软件之间形成了一种合力。
三、丰富另一个世界:虚拟现实是体验式互动依存的空间
虚拟现实技术和理论分析、科学实验一起成为人类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三大手段的时候,虚拟与现实这两个矛盾的概念,在科技的引领下,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在军事、医疗、娱乐等各行各业中,虚拟手段不乏其身影。就在我们能够与电子白板里的“世界”沟通的时候,课堂中的虚拟现实有了这样的可能性。
利用白板从哪些教学环节,哪些教学内容,虚拟何种现实,何种环境,让我们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有着真切的体验,再由体验到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及升华呢?以教学实际出发,立足课程本位及其内涵,深度发挥电子白板和媒体的合力,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虚拟情境空间,获得真切感受
教学中的情境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成功地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试想,在电子白板的屏幕上:秋果累累、秋叶飘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手指点一点,推开画面中的一扇金色森林之门――那里硕果累累、满园飘香;手指拨一拨,池塘荡起层层金色的涟漪。手指抓一抓,成熟的果实应声落地,再伴随着娓娓动听的音乐。这一切是何等奇妙的画面,如此的情境,不再像是传统媒体演示成电视风景片那样,而是活生生地会因你而动的现实了。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美术教材中的《秋天》这节课时,就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双重交互,给学生营造了前面所描述的秋天的交互情境。针对七八岁儿童经历较少,观察力、注意力和审美感觉都不够强的特点,超越了课堂教学的限制,思维、情感顿时被激发起来,对秋天的印象得以很好地领悟。
2.虚拟真实操作,演示便捷直观
美术课堂的双基教学中,除了要启发学生情感思维外,还需要训练孩子动手动脑的创作能力,教师教学的预设性示范和学生课堂的生成性问题,便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过程。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教师示范和学生的演示环节,通常以实物或再配上实物投影仪最为简单明了,但却时常会给我们留下一些遗憾:教师在画纸上的示范不易修改,学生演示成品难以保存,再或者是操作过程中的材料限制,物理环境不理想等。倘若完全用预设好的多媒体演示替代这些过程,往往又会招来一片质疑之声。
在电子白板教学环境下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交互课件,行走在“虚”“实”之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可交互的示范操作,通过这样的虚拟演示,把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以计算机为主体”的虚拟演示变成“以人为主体”的真实互动。
笔者执教的小学三年级美术案例《分分合合》,重点是通过对几何图形的对称分割与重组,运用简单的转、翻、移等手法,创造具有装饰美的图形。本节课中就穿插运用了这样的虚拟演示方式。教学中有个环节让学生用教师预设好的图形进行自由拼摆,设计制作了相关规定的图形必须具备现实中图形所具备的一切功能:可轻松移动,可精确旋转,可方便翻转。具备了这些功能,极具真实感的操作功能便能得以实施。演示过程中,教师在电子白板屏幕上对图形的自由拖拽,邀请学生全员互动,独立设计、自主搭配。这节课成功的关键便是电子白板上虚拟的真实操作,方便了教学,互动了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及时得以解决。
3.虚拟教学游戏,学习寓教于乐
教学中的游戏互动,可以让枯燥的、机械的、重复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教学中,有效成功的游戏环节应该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富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教学环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得到训练或是有所发现。传统多媒体课堂中的互动游戏在现在的课堂中已经屡见不鲜。孩子们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结合,收效显著,但依然存在着两点不足:(1)游戏中不能摆脱鼠标的机械操作。(2)游戏中无法同时多人参与,因为鼠标只有一个。(3)无法对游戏产生真实的情绪。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环境下,以上3个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在电子白板上操作互动游戏的优势不言而喻,因为操作方式更加简易直接,操作者互动时的难度降低,游戏中的目的性、直观性也更加明确,将游戏教学环节推向了一个更具深度的境地。
三年级美术教材中有一节关于色彩理论知识的《三原色 三间色》,就本课教学内容而言难度不大,但在教学中却比较容易陷入枯燥,重复地对色彩进行判断、理解的教学窘况。教学一旦缺乏新意,学生就容易疲倦。综上情况,笔者制作了“彩色气球”交互动画,不同色彩的气球不断从屏幕下方往上飞出,互动者从中判断哪些颜色属于三原色三间色,用手去点击,点击正确后,气球爆炸并加分,判断错误扣分。这样的游戏并非少见,但用小组合作方式,或2~3个学生站在白板前操作,孩子们的表情与情绪不亚行员初次试飞的兴奋与紧张。白板、游戏动画、学生三者融为一体,最大可能地发挥了孩子主观体验的空间。
白板环境下的互动游戏,通过仿真的操作方式,使孩子们能够沉浸在科学技术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人体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人性化的多维信息空间。白板的交互系统让体验者感受到在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性,突破空间、逻辑以及其他客观限制,感受到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
四、完善我们的世界:体验式互动的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个新生“宠儿”融入课堂教学不同于当初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那样困难,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降低了门槛,扩大了使用人群。再结合交互式的多媒体软件所带来的体验式互动,对传统媒体课堂产生了巨大冲击和质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白板”可以带领着我们走多远。
首先,实现这样的体验式交互的教学形式是基于一定的技术层面,依然需要教师相关程度的信息技术的素养,普及运用与深度挖掘这两种应用层次,适用于信息素养发展不均衡的学科教师之中。从不同区域予以思考,从不同的层次加以理解与实践,超越与滞后的现象,只有在我们今后不断地学习、培训、交流中得到磨合,从而形成共行共进的局面。
其次,对于体验式互动教学形式,我们仍需要时刻保持着辩证的思考,理性的视角,不能单纯停留在技术层面思考,不能为了体验式互动而互动,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那样容易“本末倒置”忽略了课程内涵,不能真正服务于学科教学,不以学科课程内涵为出发点,再炫目的运用也没有多大价值。
五、结束语
笔者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新技术、新模式中的实践体验,深切地感受到体验式互动教学顺应了学生主体、课堂重学的趋势。只有紧密结合学科需求,从不同的层次加以运用与发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白板新技术的优势,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实际上,无论何种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如何整合,其瓶颈的突破,关键还在于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科素养的整合,这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真理。
参考文献
该栏目的活动规则是,由网站核心成员从美术教师们在“官方社区”发表的帖子中筛选一个话题,并确定话题难度,然后在规定的活动时间(每周一上午八点),全县美术教师一起就这—话题展开在线讨论,在线讨论之后还可以继续发帖。话题的者,通常要担当话题讨论的主持人,及时引导、点评和总结,确保研讨能够深入’开展。话题大体分为“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学方法”“美术教学案例分析”“美术专业技艺”等几种类型。
笔者作为“心源美术教育网”的骨干成员,长期参与网站的各种活动,感受颇深,收获甚多。2013年4月8日,应站长要求,我校美术组成员(史有军、邓永进、杨慧和沈柏岑)在“实时互动”栏目中发表了一个教研话题,并担任本期栏目主持人。四位老师均长期处于教学工作第一线,选择“美术教学案例分析”类型,是想通过真实的教学案例来引发“心源”美术教师的争鸣。话题难度应考虑设定在一线教师能够接受的水平(中等难度),使大家都能踊跃参加,以便更好地推动此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以下即为这一次教研活动的介绍。
一、案例呈现
话题:4月8H【实时互动】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图1)
主持: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美术组
教学事件
下课铃声响后,高一年级有两位学生在学校走廊里相遇。可能是原本就熟悉,彼此招呼之后,甲问乙:“你们班刚刚上的什么课?”乙回答:“美术课。”甲非常兴奋地说:“我班上的也是美术课。”乙带着高度赞许的口气说:“我们班美术老师上课用的课件,制作得美轮美奂,看着真是一种享受。”甲有些不屑,接着用羡慕的语气说道:“我们的美术老师不但课件做得好,而且那一手粉笔字也让人赏心悦目。”乙俏皮地说:“你们的老师也太传统了吧,上课还用写字?哈哈!”甲却毫不客气地说:“你们的美术老师恐怕是字写得不怎么样吧?”……甲、乙两名同学的争论逐渐淹没在上课铃声中。
主持视角
学生的这番争论应引起我们美术教师深层的思考。学生的争论在于:完美的课件与课件加好的板书,两者孰优孰劣?作为教师,我们应探讨: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如果是,板书设计要求是否仅仅停留在粉笔字写得好不好这个层面上?如果不是,那么不要板书的课堂环节是否就是不完整的呢?本组提出这样的话题,希望各位同仁积极参与探讨,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研讨提示
1.多媒体美术课一定需要板书吗?请阐述您的观点和理由。
2.假如在多媒体课堂上要有板书设计,那么课件与板书之间的关系应怎样确定?
3.多媒体课堂有板书时,该如何设计?有哪些要求?
背景资料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运用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也已成为主流。我们从教学的教育性和人文性出发,以自我解剖的视角,认真参与研讨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此话题后,参与讨论的成员很多,观点纷呈。以下引用两个最有代表性性的观点。
观点一:此话题主题是“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如果说多媒体课堂不需要传统板书肯定有悖于教育规律。这就好似“有了蛋白质粉了,还要不要吃鸡蛋”一样。在当前国情下,必要的多媒体呈现和传统板书并不相冲突,板书能体现教者的即时情感和教学态度,既是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方面沟通的载体,也是学生对教师认知和认可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果话题的主题改成“多媒体课堂是否可以不出现传统板书”,我的答案是可以不出现。这完全取决于现代人的观念和教育评价的要求。年纪越轻,对新事物越容易接受。当初,算盘是否会退出课堂,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最终还是让算盘离开了课堂。再有,对于“小黑板”,我们很多老师依然比较热衷,尤其在农村偏远地区,但对于相对发达的城市,小黑板早已离开了历史舞台,被便捷的液晶投影仪所替代。很多教育专家都觉得可惜,但这有什么可惜的呢?好比很多知名学者、专家不能接受手机变成掌上个人终端一样,他们非要认为手机只应该起到通话的作用一样。不可理喻。几个专家的个人观点怎么能阻止人类的进步呢?再者,当初数码相机出现,很多摄影专业从业人员都认为,数码相机绝不可能替代传统胶片相机,他们带着一种自私的情感高喊绝对不可能。短短十年间,柯达、乐凯、富士等著名胶卷企业相继停产传统胶卷,转向数码冲印或相关业务。然而,现在仍有人会高喊胶卷不死的口号,念念不忘。所以,在多媒体技术相对发达的当下,有些课堂不是必要的情况下不出现板书,是完全可以的,这是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对新事物的尊重,是对传统的革新。传统板书也必然会被新型板书所替代,黑板也最终会被更新的电子显像技术所替代。我们应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应该不断摸索、尝试、创新,找到不足之处,让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
这个话题可以定义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去讨论。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传统板书”。这应该可以理解为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包括相关课堂知识要点、结构、草图演示等。
要关注的就是,如果用科技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会产生什么好与不好的结果?如果坚持原始和传统的粉笔板书形式,利弊又在哪里?
科技手段(新型板书)代替传统板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用电子笔代替不环保的粉笔,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依然能够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实时演示和板书。另一方面,用预设的课件代替传统的书写过程,以更直观的图文形式代替传统的板书演示,直接呈现代替书写过程。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当下的实际情况,这两个方面在课堂上都是需要的,也都能够很好地适应和体现我们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图2)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还有网友跟着发来了上海“云课堂”的案例。(图3)
观点二:现代媒体是省略了形成过程的直观展示,直接将美轮美奂的视觉结果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的愉悦中忘却了它背后的过程,也因为这种忘却和速度,学生也就失去了对结果思考的过程,没有了这种过程,学生大脑与心理上也就缺乏某种支撑,因而,学习效果也就受到影响。
从大脑科学角度看,教师现场板书的文字语言,对学生(观看者)的视觉感受并非纯粹抽象的文字符号。在等待教师书写文字语言的同时(时间过程)——当然,由于教师伴随书写的口头表达,这种等待是不知不觉的——学生不仅有着对文字内容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教师书写状态和每个书写细节效果的审美观赏,教师急切投入的书写神态、每一笔的形式效果、每个文字以及形成文字的造型效果,还有整个板书逐步呈现的构成效果等,都给学生以审美的投入,产生或惊叹、或预料之中、或遗憾、或意会等不同的视觉享受。教师板书的过程是学生启用右脑的过程,尤其在知识教学阶段,这种板书显得尤为重要和不可或缺!无论是对学生科学用脑、平衡大脑发展,还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板书的审美形象性无疑对学生记忆知识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总之,板书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艺术张驰的有效环节,伴随着师生感情的参与,人文情怀也会徜徉其中。(图4)
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让话题探讨渐入佳境。各位参与者在激烈的观点碰撞中,将本期话题—一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的思考引向深入,并对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现代技术和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
二、关于活动程序的说明
网络美术教育教研活动的操作要领在于由教学一线教师发起话题,按照“教学事件”“主持视角”“研讨提示”“背景资料”来规范和完善话题。因此,对“教学事件”“主持视角…‘研讨提示…‘背景资料”这几个方面,就有具体的操作要求。
“教学事件”是指因教师教学言行所引发出的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及效果;同样地,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和心智变化等所引发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因此而生成的教学情境状态,也应视为一种教学事件。话题研讨的“教学事件”应该是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和生动性等诸多特点的课堂教学环节或细节。可以是引领式的成功事实,也可以是批判式的失误案例,还可以是争鸣式的争议事例。总之,作为话题的提出并加以研讨的“教学事件”,必定潜藏着主持者的思想与主张的课堂教学真实,也承载着相关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还能实现参与者认知能力的发展、思辨水平的提升、表达技巧的磨砺,从而达成引发思考、给人启迪、促进交流的网络教研目的。“教学事件”的呈现要求简洁明了,以文字表述为主,300字左右为宜,也可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表达。
“主持视角”是话题主持人对“教学事件”的简明扼要的价值判断,表明话题的真实意图,使参与者对“教学事件”有本质意义的把握,能够聚焦参与研讨;参与者也可以针对主持人的价值判断进行商洽式讨论,引发对“教学事件”的另一视角的讨论,充实和丰富话题研讨内容。
“研讨提示”则是主持人为参与者提供的多个话题角度,以便拓展话题的广度。
“背景资料”是主持人搜索与话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有选择地提供与话题对应的背景资料,供参与者学习,为高质量的研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