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0:26: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低碳经济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关键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明确定位是有效开展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偏重于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进行定位,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也有学者从环境影响、能源效率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总结,潘家华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的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特征”三个核心特征[3].还有部分学者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对低碳经济进行了阐释,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综合性,即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②战略性,即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③全球性,即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4].对概念和地位的准确界定,明确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特点,将是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基础问题.这将使政府工作者、企业和民众形成对低碳经济的准确认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低碳经济”,而不至于在诸多发展理念的名词中迷失方向,进而稳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结构及产业低碳研究
经济低碳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5],所以众多的路径建议中都会将调整产业结构放在首要位置.庄贵阳认为,我国在重化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6].也有部分学者针对当前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主流观点,提出不应只重视结构性减排,应同时关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潘家华认为,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空间有限[7].李健、周慧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不同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特征并不相同,即我国各省域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单一、精确的演变规律,因此,应尊重地方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统筹考虑各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不同的关联特征,制定适宜的低碳发展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各地碳减排指标的量化分化等[8].除经济结构的低碳化研究外,关于低碳产业这一新领域的发展也有一些研究.蔡绍洪、和思鹏提出了能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优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西部地区绿色增长极的最佳途径[9].卞继红从低碳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10].李健、徐海成从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产业规模化角度出发,研究了低碳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1].总体而言,关于低碳产业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理念构想阶段.
1.3能源低碳研究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能源部门具有关键作用.史立山认为,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应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等方面着手,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统筹协调[12].刘琦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应统筹做好相关规划,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有序开展核电建设,积极推进水电开发,进一步提高火电高效清洁化水平[13].陈柳钦认为,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等[14].张乃根从法学的角度指出,鉴于目前尚缺少有拘束力的国际技术转让协定,我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应根据国际惯例和国情,规制反竞争的专利许可做法;区分专利侵权与合理利用,保障专利技术的转让后续研发;制定太阳能和风能技术标准和相关专利许可规定;适当强制许可使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大力推进CDM项目开发,促进发达国家在我国转让清洁能源技术[15].刘卿等研究了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已取得的成绩及当前存在的政策及市场壁垒等问题[16].郑方能等提出制定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构想,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设想两个层面阐述了加强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议[17].
1.4低碳城市研究
“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而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18].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19].付允、汪云林、李丁提出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化)等低碳城市发展路径[20].刘文玲、王灿认为,城市需要依据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总结出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所遵循的四种发展模式,包括综合型“低碳社会”目标模式和低碳产业拉动、“低碳支撑产业”、示范型“以点带面”三种过渡模式[21].毕军从城市系统物质流的角度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应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四个方面[22].城市规划视野中的低碳城市应具有如下特征:合适的规模、紧凑的形态、发展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能促进低碳技术和政策的实施[23].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是,确立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根据城市发展阶段选择降低碳强度目标或总量控制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应着重关注空间布局、产业、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通过目标考核机制、市场机制和舆论引导,保证低碳规划的实施[24].张京祥认为,对于规划界既要充分重视低碳城市这个新的议题,积极探索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但也要超越“低碳城市”,不停留在片面强调“低碳城市”的层面,更应去建立更大、更综合的生态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过于片面、应景式地强调“低碳城市”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影响规划师更加理性、综合的思考[25].
1.5技术低碳及相关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知识研究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和技术传播系统、科技资金保障系统、科技监督与监测系统[26].我国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差;成本和信息障碍[27].金涌等认为,科技创新推进CO2减排可以有以下方向:强化节能、优化工艺路线、优化替代产品、开发CO2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发展CO2利用技术[28].学者们对于政府在低碳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很多研究,具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政府在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扩散、转移中都具有关键作用.黄栋研究认为,我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要点为: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与能力建设;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29].张发树、何建坤、刘滨运用博弈论方法,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角度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研究认为,虽然技术转移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但国家在低碳技术国际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30].王靖宇等研究认为,政府对于低碳技术扩散的不同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单一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促进低碳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31].朱翠华研究了政府在企业研发及使用低碳技术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进行全面的低碳规划设计,通过政府干预使企业的低碳生产成为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32].在专业技术的低碳研究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触及.殷素红等以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水泥产业的范围和边界,绘制了技术路线图边界范围链图,对水泥生产各环节的碳减排重要性进行了分级,并提出和分析了水泥产业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的各阶段重要性要素及排序[33].袁建华等分析了低碳经济时电设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34].杨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验和数据,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和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降耗和减排措施,阐明了低碳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35].周光海介绍了深圳地铁在列车车辆、工程车辆、车站空调和通风、电扶梯、车站屏蔽门、车站及区间照明等系统中所进行的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指出在进行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过程中,要对各有关子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和建设,力求使整个轨道交通工程达到最佳的低碳状态[36].高富强等研究了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应采用先进烧成技术、循环技术等方法实现陶瓷行业的低碳化[37].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技术进步,只会发生能耗转移而不会有实质性减少.产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是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38].能源供应、工业生产、交通运输、CO2捕集利用等各部门内技术的深入研究都将是很有意义的方向.此外,在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方面也将是该领域的重点课题.政府是低碳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与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与低碳技术发展相关的公共政策驱动机制及发展策略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中,对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和管理等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1.6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发展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激励约束和发展手段与工具等要素[3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创造一整套有利于低碳经济生存发展的制度,形成配套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使其成为市场调控者和服务者,创造低碳产品优势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低碳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应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导作用[40].中国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如下难点:经济结构的特征与刚性;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定位;低碳技术研发不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本很高[41].付允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42].刘鸿渊等以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行为人为基本理论,从中观层面研究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异质性区域之间的生成条件和内在微观基础,提出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区域之间以碳交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43].刘慧针对武汉市当前面临传统重工业结构依旧较明显、工业成为重能耗主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现状,构建并分析了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线图,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44].低碳经济的系统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取决于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行为,既与纵向层面的部门协调有关,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的竞争合作有关.因此,未来的研究视角应从当前宏观层面的方式与形式转向微观的内在运行机理,在内容上应开展对城市或区域的实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不断地增长、工业化需求量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性建设逐年深化以及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升级都亟需大量的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持续性大规模不合理地消耗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地不断增加。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年~2030年在可选择政策情况下,中国一次性的能源需求,每年平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与能源相关的排放CO2年的比例将每年平均增长3.3%和2.2%。在各个情景显示下,2010年后,中国都将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河南省的情况更为突出明显。
2.河南省能源资源状况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河南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位于全国首位的有8种,位于前3位的有19种,位于前5位的有26种。煤炭、铝、钼、金属、石油、天然气等储量较大,其中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自建国后河南省启动工业化始,煤炭便是生产及生活的主要燃料,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将长期存在。
3.河南经济传统发展模式惯性束缚低碳经济的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河南经济发展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的为主,高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投入。国家在“九五”计划中提出要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于河南长期的历史因素与种种不合理的体制根源,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得到改变。
4.河南经济贸易结构亦是制约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因素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居于高端位置,他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期,他们进口原材料或能源,出口科技含量高的传品,以此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我国产业处在低端位置,我国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较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时往往处于下风。在国际贸易中,以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商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先进国家在进行自我产业升级的同时向外部转移相当大一部分高污染、高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以河南省发展经历为例颜毓洁梁赟(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集型产业,中国承接了一部分类似于这样的产业。我们在为我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自豪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国家因为发展此等产业直接性或间接性地出口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并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产业以机械生产、食品加工、化工材料、建材纺织等为主,这些都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二、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发展低碳农业,调整农村生活用能结构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对吸收温室气体,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发展低碳型现代农业。河南目前存在大规模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了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现代农业,低碳农业应运而生,这是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与迫切要求。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在生产中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含量;其次,对农业剩余物(如秸秆、麦秆等)要循环利用,可以用它们来生产沼气,既可以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又可以推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坚持优质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向。积极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大规模商品粮基地、有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工程。大力完善政策引导与政府支持,集中建设开发粮食生产主要区域。实施旱作农业、植保工程与沃土工程,强力打造稳产高产的基础农田。依据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实行“种、养、加、销”四业配套,大力提升农业整体的生产力与农产品的竞争力,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规模调整中,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农业循环性经济发展。
2.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均属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河南省应积极开发上述能源,并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推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与消费结构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大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河南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前进。
3.以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循环型工业体系的发展以低碳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充分利用河南的自然资源优势,以目前工业体系为基础,推广应用工业循环清洁生产技术,消除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弊端,逐步推动河南省工业发展从粗放型模式过渡到效益型模式,从而实现河南工业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化、信息化与高效益。大力整合全省煤炭、天然气等重要资源,果断淘汰落后企业,促使资源向技术水平高、管理体系先进的企业优先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资源能源。落实循环经济理念于矿产资源开发中,开采过程中严禁粗放型作业,注重主矿开采的同时进行伴生矿的开采利用程度,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采利用率。部分尾矿、采矿废石同样具有利用价值,进行回收之后生产新型建材。在生产过程环节,积极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对于建材、钢铁、化工等能源资源需求量巨大的行业,鼓励循环使用电力热力,努力杜绝不必要的消耗,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在废弃物产出方面,积极开展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对废弃物排放数量较大的行业,鼓励积极识别废物的可利用价值,运用新技术对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发展循环工业,关键在于企业。各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循环工业的要求,积极变更观念,努力革新技术,创新管理体制,综合合理地利用能源资源,降低物耗和废物排放。从生产到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4.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实施法律政策确保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系列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和谐快速发展。河南应在吸取自身几十年发展教训同时借鉴外省乃至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尽快地制定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予以规范,以积极完善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等方面立法限制高污染产业发展,适度在法律方面对低碳产业一定倾斜;完善低碳产品标准,使公众了解低碳消费品从而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立法打击伪低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净化市场秩序,维护低碳产品信誉度。
5.设立“低碳经济试点区”,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途径
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转型发展潜力大的的地区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试金石。郑东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大,可以作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区。郑州新区西起郑州市主城区的中州大道,东至开封市边界,北起黄河南岸,南至航空港区。下辖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产业园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等“五区一县”。郑州新区应该大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并注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向全省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模板。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v),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1)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2)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3)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二、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应该包含四个核心要素:发展阶段、低碳技术、消费模式、资源禀赋。低碳经济可用如下概念模型表示:LCE=f(E,R,T,C)。其中,E代表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R代表资源禀赋,包括传统石化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显然,此处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也包含人力资源,没有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得到高效利用:T代表技术因素,指主要能耗产品和工艺的碳效率水平,通常情况下,技术水平是发展阶段的产物,但对低碳经济来说不一定如此,一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超越许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的低碳发展:C代表消费模式,主要指不同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对碳的需求或排放。
三、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基础
“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有现实的社会背景,又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综合派”将对GDP的研究当作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在研究一个国家的GDP。而“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并不是仅仅只是研究各个国家的经济,同时还要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人类发展。从他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对于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思想中的低碳经济理念。
(二)低碳经济的相关学科比较
当前四种主要的经济体系: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这四种经济模式,都体现了从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低效率向资源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转变的经济思想。生态经济的思想就是要让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服从生态规律。循环经济是将生态化通过循环的手段加入到经济活动中来。绿色经济是通过节约资源来达到对自然资源消耗量减少的目的。对于低碳经济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升高而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所提出的,人们开始觉得不能以高碳的排放量来获得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低碳经济理论的构建
低碳经济是属于经济学分支,是运用经济学有关原理和规律解决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之间不协调的学科,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问题,从本质上看低碳经济属于生态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内容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运用“看不见手”和“看得见的手”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高排放量之间矛盾。
研究低碳经济时,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1)以传统经济学为基础,充分掌握各类实证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以及均衡分析等)。同时,了解并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碳排放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2)从环境经济学中汲取养分,如波及性分析、碳循环以及成本有效性分析等;(3)大气中C02含量超标问题,往往是少数国家的碳排放失控造成的,所以,需要利用到制度学中的相关原理展开分析。
四、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值得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新名词,如“碳足迹”“碳货币”“低碳生活”“碳贸易”“低碳发展”“碳期货与期权”“低碳技术”“碳关税”“低碳城市”等。虽然其中很多概念还有待完善,但是已经给金融学、虚拟经济等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低碳经济立足于国际经济整体收益角度看待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低碳经济理论应纳入国际经济范畴,拓宽国际经济学原有狭义研究视角。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发展经济思想和碳交易、碳贸易等解决办法,有助于化解国际经济合作困境。
(二)提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理论基石。拓宽了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近来产生的相关经济理论,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这些理论有各自内涵,有各自研究内容,但都不以低碳为研究重点。温室效应目前是全球最主要环境问题,其根源是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所导致的。如何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指导,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完善的低碳经济理论能够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引低碳经济发展。皮古曾经提出通过增税手段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使得资源得到帕累托最优配置,或者通过对产权的界定来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配置。但是对温室气体的产权却很难界定,也无法确定征税对象,此时就可以借鉴“低碳经济”中有关碳关税等概念来设计解决方法。
(三)促进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现在人们日益关注生活质量的高低,若仍然以物质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不仅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而且对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不仅促使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求人们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低碳经济能够促进消费方式的良性转变,从过度物质消费渐渐转移到精神消费,让后者取代前者成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结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全球大趋势,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应立足实情循序发展,不能盲目调整产业、能源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淘汰过剩产能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但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当前还不能脱离高碳发展的发展方式。盲目追求产业、能源结构的调整甚至会带来打着调整结构的名义进行“污染转移”的尴尬后果。
(二)应加快完善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完善和制定包括:国家监测考核管理标准,财税、价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开征碳税、试行碳交易等)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相关的规范以指导企业开展低碳发展的探索。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英国并没有界定低碳经济的概念,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随后,理论界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的论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低碳经济本质上是要实现环境友好和低碳排放的目标,对于环境投入及其就业影响已有不少相关研究。由于劳动力投入与自然资源投入的互补效应,理论上清洁技术投资常常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这样简单。一项对5个欧盟国家的1500家企业的调研指出,企业以削减成本为目标的技术投资会导致就业缩减,但是环境友好型的生态革新将对就业产生积极的净效应,尤其是将终端部门的技术创新扩及相关产品及服务的清洁生产过程。总体来看,实施低碳发展对于投资和就业的影响表现出以下几种效应。
1.结构效应: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对资本和能源高度依赖的传统制造业转向以高附加值的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例如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之后进入消费型社会,带动了服务部门就业。
2.替代效应:由于在低碳发展过程中,低碳生产要素逐渐替代高碳要素投入,能源效率高的新技术替代落后技术,使得相关部门对劳动力投入的需求也同时发生变动。一方面,传统能源部门因为生产效率提高(如大机组替代小机组),导致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新能源技术使得能源部门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如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3.收入效应:使用能源产品的行业因为成本下降,能够消费更多的能源产品,或由于成本节约能够用更多的投资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增加,于是购买力提升,总需求增加,从而带动更多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引致性需求,促进经济体系进一步扩张,带动更多新增部门的就业。上述效应还可归结为技术效应与规模效应两个方面。产业升级和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推动;经济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增加了对就业的整体需求。
潘家华指出,在不同部门和领域,减缓气候变化的低碳发展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劳工组织的《绿色就业:在低碳、可持续的世界中实现体面劳动》指出了能够促进温室气体减排、资源节约和促进就业的重点领域,包括:能源供应行业,交通运输部门,生产制造业,建筑行业,资源回收和利用行业,零售行业,农业,林业等。这些行业不但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而且拥有不同程度的绿色就业开发潜力,例如可持续农业和林业、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资源回收和利用等行业,反之,火电行业、钢铁行业则受到能源效率改善和落后产能调整的影响而减少就业。如果在实施低碳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劳动者拓宽低碳投资渠道,增强绿色就业意识,低碳发展对于中国促进绿色就业将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绿色投资拉动就业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及太阳能、生物燃料、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但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来说,“后哥本哈根”时代或许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它们不得不告别低成本运作;而对于早已嗅到低碳这块“蛋糕”香味的企业来说,这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低碳经济不仅没给它们带来成本压力,反而给它们点上了一盏发展“明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同时我国的低碳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还面临许多的挑战。
(一)技术变革的挑战。
低碳经济首先是一个涉及企业生产方式革命的复杂工程,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这“三低”技术,无论如何都不是简单复制就课以得到的。金任力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二)市场本身的压力。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还有来自市场本身带来的压力。“绿色贸易”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绿色贸易的实质是以绿色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而碳减排贸易壁垒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在微观层面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减排责任。我国产业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在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的同时我们付出了巨人的环境代价。我国重化工工业较多,不可避免地加重我国的污染排放。如果提高引进外资的低碳性与环境标准要求,会大大减少引进外资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我国经济也进入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强度的阶段,今后相当时期内,我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必然继续增长,碳排放总量突出。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金乐琴,2009)。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意识较差。这些情况会进一步加剧能源需求及其高碳特征。
(四)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金乐琴等认为,“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任力认为,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我国以煤为主的这样一种高碳结构,对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污染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五)制度环境尚处在完善中。
一个成功的经济转型应该是减排成本与责任的合理分配。众所周知,碳排放并非是某一个或几个环节造成的,它是所有的经济参与者共同促成的结果,而且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具有全局性,因此在责任划分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四、产业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低碳经济之路
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我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学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并结合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启示,从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提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从“人治”框架转向“法治”框架。
制定《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简称)的配套法,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宋德勇等认为,必须明确我国低碳化政策体系必须跟上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吸取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健全法制,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实现主要依靠“领导重视、狠抓落实”的“人治”框架向主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法治”框架转变,以最小的交易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从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市场的政策工具选择。
在具体政策工具选择上,要向主要依靠市场的政策工具转变,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过程中要注重“本土化”:(1)在宏观层面,向以国家规划与指导目录及“绿色”财税政策为主转变,政策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2)在产业、区域层面,建立“总量分配――绩效考评――排污权交易”相结合的新机制,要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 (3)在微观层面,推广两部收费制、标签、认证计划,第三方融资等政策工具,重点解决企业资金和市场问题。任力认为,要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与择机推出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建立“碳金融市场”,建立碳交易市场,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国家应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三)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发展低碳产业群。
任力认为,需要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宋德勇等认为,完善现有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更完善的能源消费和碳减排统计数据库;健全低碳化政策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碳减排的潜力、成本与效率深入研究;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大正向激励的力度;建立垂直管理的低碳经济环保执法体制,减少地方政府对环保执法的干预。
(四)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注重低碳经济的内外协同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我国的发展。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要加强与欧盟、美国低碳合作。郭万达等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问题,应“内外有别”,对外要奉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
(五)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发挥媒体和公众的作用,健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
要赢得未来的竞争,企业应该考虑以下几点: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超前做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在企业中推行低碳标识,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抓住国际碳金融的新机遇,发展低碳融资;利用好发达国家低碳技术转让;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宋德勇等认为,加强媒体和公众的作用,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政府、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指标。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
[2]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
[4]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5]付允,马永欢,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6]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7]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8]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9]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10]冯之浚,金涌,牛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政策望,2009(8).
[l1]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1).
应对气候变化,对电网现有经营模式和技术等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电网的构建是低碳经济实行的基础。在传统意义上,分散式电源并网难的问题很难得以解决。全球范围来看,各国电网大都不支持大规模间歇性电源与分布式电源接入,因为在传输中的损失很大并且对电网的稳定运行不利,所以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电网发展的要求。“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中的跨越式突破,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智能电网就好比人体的大脑,各个电力企业利用传感器、计量表、数字控件和分析工具,自动监控电网、优化电网性能、防止断电、更快地恢复供电,消费者对用电情况可以具体到每个用电设备上。积极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世界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去年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原董事长刘振亚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这也是我国国家电网首次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以信息通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化控制为手段,构建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现代供电网络。只有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才能支持各类型电源的友好接入,并与各种不同特征客户的智能互动。使之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进一步完善电网功能的同时,使电网的结构、运行、管理、调度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集先进的电子科技于一身的智能电网,具有“自愈、互动、兼容、安全”等功能,可不间断的实时的对电网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快速提供解决方案,消除故障威胁。如有故障发生,智能电网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事故点位隔离,从而能够减少对整个区域电网的冲击,避免大面积停电风险的出现。智能电网还能适应不同的电源种类和电力能源的储存方式,满足电力市场化交易需求,整合电网资源及功能提高电力使用效率。中国拥有特大现代电网运行技术、先进的电网控制保护技术,保证了中国电网是目前世界上安全水平最高的大电网。中国在智能电网技术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是世界上新能源接入规模最大的电网。目前,中国的现代电网技术,包括特高压、智能电网技术,为今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可再生能源基地,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了现实可选择的方案。通过智能电网发展低碳经济并且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正在探索智能电网的发展路线,并通过大量技术革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智能电网上下产业链长,覆盖范围广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集中各方力量协同发展。智能电网还能解决相关清洁能源的入网消纳问题,增加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电网与经济、环境的一致发展,用智能电网打造低能耗经济型社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经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国清洁能源比率约占35%,计划到十四五末达到55%以上。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舒总表示,国家电网公司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已经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以四川水电基地溪洛渡—浙江金华特高压输电工程为例作了说明。溪洛渡—浙江金华特高压工程占地仅225亩,却能输送800万千瓦的清洁电力至浙江,线路输送容量占浙江平均负荷的15%以上。未来实现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更大规模接入电网并有效消纳,需要在能源技术关键领域加强研究,取得突破。建设现代智能化配电网,更好地服务分布式电源和微网的发展,在用能领域进行结构性改革,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大力推广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提高低碳绿色能源的比重。智能电的网建设期间大约会带动总值为万亿的相关产业需求。十一五期间特高压建设已经促使相关设备需求急速增长,相关企业如中电装备、许继与平高电器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十二五期间传统变电站将全部由数字化变电站所替代,带来330亿左右的市场需求,数字化变电站的市场规模也将提升至五层以上。因而智能电网的深入应用将对我国低碳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央企CDM潮:低碳经济不止于赢利.
[2]证券日报:低碳经济再受关注.四板块串起2010投资主线.
[3]国家电网报.发展低碳经济.电力作用重大.
[4]北极星电力网智能电网:创新打造“低碳时代”.
1.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依据真实的数据资料进行评价。进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最为重要的是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于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设计,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标准。因此,应围绕着评价主体的现实状况,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1.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在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取时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应当综合考虑,使得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指标选取严谨,并选取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1.3系统全面性原则
系统全面性原则,要求在设计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要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全面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选择的评价指标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当站在整个区域系统的角度,选择能够反应综合水平的核心指标。
1.4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取应当具备可操作性。对于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应当保证选取的合理性、数据的可收集性和可计算性,计算方法应当标准和规范,评价方法的选取应当具有可操作性。
2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客观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较多,但目前国内外并无统一标准。低碳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涉及了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各方面。本文以低碳经济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以及数据可获得性,主要从低碳经济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和低碳技术系统四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为系统的分析甘肃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三个层面的指标:
2.1目标层
目标层主要反映一个区域、城市或行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如何。通常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甘肃省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其目标层就应当为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2.2准则层
准则层主要是围绕着目标层展开,是对目标层的进一步细化。为了反映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主要从低碳经济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和低碳技术系统四个方面来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的准则层。
2.3指标层
指标层是围绕着准则层展开,是对准则层的进一步细化。为了反映甘肃省低碳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主要选取了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指标;为了反映甘肃省低碳社会系统的发展水平,主要选取了城市化率、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运营数、人均住房面积、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四个指标;为了反映甘肃省低碳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主要选取了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城市绿化覆盖率四个指标;为了反映甘肃省低碳技术系统的发展水平,主要选取了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人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三个指标。
3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文主要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甘肃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进行综合评价。模糊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将模糊逻辑原理引入到层次分析法中,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层析分析法原有的弊端,拓宽了其运用范围,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可以将定性的问题定量化处理,评价结果较为直观,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3.1模糊矩阵的构建
3.1.1数据的来源对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指标数据的来源为2005~2012年甘肃发展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3.1.2指标的标准化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表中各指标数据的选取方法、量纲不同,不能对其直接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1)指标的正向化。对于逆向指标,比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指标,需要转换成正向指标后才能进行测度和比较。本文对逆向指标采用取其倒数使其正向化。(2)指标的无量纲化。指标的正向化造成各个指标的离散程度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量纲不同使得指标产生异化性。为了使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Z标准化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数据的标准化采用SPSS.16进行处理。
3.2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利用模糊层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时,需要根据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乘以各自的权重,计算出低碳经济各个子系统的评价得分,然后再乘以低碳经济子系统、低碳社会子系统、低碳环境子系统和低碳技术子系统的权重,计算出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Z。
3.3结论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甘肃省2005年至2009年的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得分。甘肃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05~2007年,在此阶段低碳经济的评价得分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说明甘肃省在这三年中,低碳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第二个阶段是在2007~2008年,在此阶段低碳经济的评价得分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说明甘肃省的低碳经济发展在2007年取得最佳成绩后在2008年出现了显著的退后,成绩很不理想;第三个段是在2008~2011年,在此阶段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得分出现了缓慢的上升趋势,说明在2008年出现低潮后,从2009年开始甘肃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又逐步的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总体而言,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4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对于不同能源的燃烧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的多少是不相同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低碳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技术就是要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技术进行大力度的开发和应用推广。通过对甘肃省低碳技术系统的评价,可以看出,近年来其在低碳技术的开发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开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政、企、高校合作的方式,召集具有专业水准的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专家,重点研究节能减排技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2)政府应通过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实验。(3)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4.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甘肃省的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主要包括石化、有色、电力、冶金、机械、食品、煤炭等工业,这些工业企业都是能源的主要消耗体,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消除第二产业,而是要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先进产业,对于某些能源消耗比较高、环境污染比较大、经济产值比较低的落后产业而言,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已经小于其环境污染所付出的代价,因此应当实施关闭。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第三产业,比如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物流、低碳旅游等行业。
4.3加大低碳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的低碳理念息息相关,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实现产业的低碳化,而且要实现居民生活的低碳化。根据上述对低碳社会系统的评价,可以看出甘肃省近几年的低碳社会系统发展水平出现波动性的降低趋势,这说明甘肃省居民的低碳意识还比较单薄,没有深入人心。因此,加大低碳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低碳意识非常重要。甘肃省应该通过电视和广播宣传、低碳知识竞赛、海报宣传、低碳实验演示、评选低碳生活模范居民等方式向公众宣传低碳理念,提高居民低碳意识。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而水泥工业的生产工艺特性为高能源、高排放和资源依赖型。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众更加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对于保护地球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更加凸显了我国水泥工业的节能环保和减排CO2任务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探求,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主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选择低碳经济,就表示要不断变革传统经济模式,不断创新能源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水泥工业的低碳经济,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是非常丰富的。其宗旨是开发低碳水泥产品,减少CO2的排放,将影响地球环境气候的碳能源抛弃。在中国产业部门中,水泥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CO2。开发CO2开放和封存技术,促进CO2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十三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秉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走循环经济之路,将现行的发展模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必需走循环经济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资源化和CO2减量化的原则的遵循,增加对水泥炭减排、碳捕捉和炭封存技术的投入,促进水泥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为此,水泥企业应做好水泥工业的环境保护、节能和降耗工作,在企业的层面上开展低碳排放工作,在此基础上,促进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废弃物的充分运用以及CO2的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开发,不断为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所需的低碳产品,最终成为社会循环经济链的一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为此,水泥工业需要从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过渡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对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不断开发,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现阶段水泥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2.1具有相对滞后的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不足
近年来,我国水泥产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其工业贡献率依然要低于产业耗。目前,一些城市的产业链仅限于水泥产业和电力产业的部分循环。如电力产业重新利用水泥生产产生的余热等废弃物,水泥生产的原料选择发电产生的废弃物。由此可见,水泥产业上下游缺乏延伸,不具备适合现代建筑业需要深加工产品。
2.2二氧化碳排放超标
水泥工业的核心工艺就是熟料锻烧,由生料锻烧成熟料需要大量的热量,燃料燃烧会产生热量。而目前我国的主要燃料就是煤,煤炭燃料在燃烧中,在产生热量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水泥生产包括多个工艺环节,如水泥粉磨、熟料锻烧、原料开采等,需要将一定的电力消耗掉,水泥厂因火力发电,会生成CO2,这种CO2被称为间接排放。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工业粉末、烟尘和废水和CO2的排放率严重超标,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甚至直接威胁到对人体健康。
3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
3.1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空间
大力发展高品质的水泥深加工产品,以更要的满足现代建筑业的需求。建立不同的水泥基地,利用水泥余热进行发电,为城市集中供热服务。处理工业用水和污水,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产业链。作为生态产业链的核心,水泥厂应混合利用不同发热量高的煤炭,既节约煤炭资源,又得到了发热的目的。下一产业再利用上游产业的废弃物。如电力产业循环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水泥产业再利用电力产业的废弃物。低碳经济产业链涉及设备开发、垃圾处理系统等诸多的建设项目。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技术支撑体系,需要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通过成立技术开发与支持部门,对技术难题进行重点研究和解决。转变以新增生产能力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以扩大产业规模为主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形成以技术支持为主,质量和效益共同提升的发展方式。
3.2调整技术结构,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
首先,建设余热发电生产线,发的电用于生产水泥,同时对废气余热进行吸收,将CO2的排放间接降低。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进行协同处置,实现水泥产业绿色发展。通过变频调速技术及采用高效电机的运用,将生产电耗显著降低。依据新的排放标准,采用节能粉磨技术,进一步改造粉磨系统。最后,做好彻底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目前,我国水泥整体技术偏低,落后工艺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30%,CO2具有较大的排放量,能耗高、能源效率低,对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因此,为了减少CO2的有效排放,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泥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3.3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明确技术路线,是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水泥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应以节能高效为原则,规范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和高效发展。首先,需要采用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的破碎和粉磨技术进行研发,通过各种先进技术的运用,将工艺环节能效进一步提升。其次,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对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充分回收和运用。通过化学吸收、物理吸收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回收工艺,通过不同纯度二氧化碳的获取,在应用于金属冶炼、化工合成等各种工业中。通过对水泥品种结构的调整,将熟料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减少。最后,通过替代原料、燃料比例的提升,将石灰石和燃料的消耗降低。一些包括电石渣、钢渣、粉煤灰在内的大宗工业废弃物,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钙,作为替代原料,也可以获得一定量的过程CO2减排。
结论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水泥工业应不断创新低碳经济模式,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推进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努力促进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协同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孔祥忠.不要在环境问题上妖魔化水泥工业[J].四川水泥.2014(01)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19-01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2003年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
一、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在其《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国内早期研究低碳经济的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革新和政府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谢军安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低碳经济是相比于基于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第二,低碳经济是对于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最后,低碳经济是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人为解决碳通量增加引起的地球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全球的碳中性经济。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重点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李建建、马晓飞(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本质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范建华(2010)认为需要从五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的内涵:第一,在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规律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二,在主体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在发展内容上,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第四,在目标上,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使得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最优化,使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节能减排。
综上所得,正是由于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低碳经济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拓展。也就能看到我们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领域来看待和发展低碳经济。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其根本内涵是大致相同的,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这“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考虑
不管用什么指标去评价当今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得出的结论肯定都是不达标的,如何来解决当今中国低碳水平不高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要迅速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去全方位立体的推广。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公共政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谢军安(2008)认为当今中国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高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特征以及工业化比重不平衡等因素制约着中国从“高碳”转向“低碳”的步伐。所以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中国的产业化转型和技术革新;第二,加快建立我国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从发展战略和长期目标,从国家层面到企业甚至个人层面,全面实行社会经济生活低碳化;第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第四,在全力推进科学技术革新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第五,积极推进碳信息平台的建立,构建中国的碳平衡交易平台;第六,推进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紧跟时代风向标;第七,促进低碳经济立法,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推进。
李友华(2009)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只有科学的运用好政府政策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需有一下几个对策: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第二,加大经济投入,促进低碳经济的技术改革和国内国际间合作;第三,制度的创新,尽快完善碳排放的贸易制度,创造条件建立碳基金;第四,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可分为区域性,行业性示范区;第五,发展低碳能源体系,例如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第六,关注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农村是碳源的大户,解决农村碳汇,对全世界的影响极大。
可见,在低碳经济政策上面,基本都是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金投入,技术革新,金融财政创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的,同时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比如碳税,碳交易平台等等。从国家政策层面来推广低碳经济的效果是肯定的。如何在使各个层面的公共政策之间相互配合,产生最高最好的效率,还需要我们深入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marine low carbon economy, the study measures TFP of 11 coastal areas from 2006 to 2014 by means of M-L model which takes carbon dioxide as a bad outpu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y means of Tobit pane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of marine low carbon economy in China's coastal areas is on the rise,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s big. The efficiency value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Pearl River Delta.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made a major contribution on efficiency index growth. The scale efficiency change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It is found that the human resources qua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egree have promoting effect, and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penness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by means of empirical analysi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low carbon efficiency, the government shoul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ultivate the talents and allocate the resources rationally.
Key words: marine low carbon economy, economic efficiency, M-L index
一、引言
全球化的作用下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气候和环境生态的各类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安全以及油价频繁波动等问题得到了各国的关注。2003年,英国发表了《能源白皮书》,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新世纪人类发展的目标。海洋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1]为目的的经济模式,这给我国海洋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海洋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时间尚短,碳排放量难以测量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对其的研究有一部分集中于定性研究。陈贵华[2]对广东海洋渔业,梁芷铭[3]对广西的发展模式转变进行研究,张文亮[4]研究天津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等。在定量分析方法方面,张振举、张莉[5]从碳排放规模、效率和结构分析湛江的发展现状,根据kaya原理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丁黎黎等[6]利用熵值法测算了沿海11地区的TFP,基于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影响因素。徐丽丽[7]采用超效率模型计算TFP,对比与传统之间的差异。从综述来看,我国对于海洋经济这一重要环节的研究还不够,并只集中于定性研究对定量研究不多且方法较单一。因此研究这一问题是具有意义的。
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和Tobit模型
(一)M-L指数
在研究低碳经济效率中,一般采用基于方向距离函数来研究生产率变化的。将M-L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两部分,处理期望产出增加和非期望产出减少的问题。Chun等于1997年提出的m-l指数,在计算过程中需先获取所需的四种方向距离函数:基于t期观察值和t期技术、基于t+1期观察值和t+1期技术、t期和t+1期的混合方向距离函数。
ML指数可以分解为效率变化(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当EFFCH>1或EFFCH1或TECH
(二)tobit模型
Tobit模型属于因变量受到限制的一种模型,其概念最早由Tobin于1958年提出。由于DEA方法所估计出的效率值都介于0与1之间,最大值为1,如果采用OLS来估计,可能由于无法完整呈现数据而导致估计偏差,因此本文采用Tobit模型来分析海洋低碳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
三、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测算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根据Jorgenson等提出的KLEM模型来确定投入指标,本文选取的投入指标为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产出指标为期望产出海洋生产总值和非期望产出CO2。本文选取沿海11个省市2006-2014年的数据。
资本投入:海洋Y本存量。我国没有资本存量这一指标,本文根据张军[8]使用的手续盘存法重新计算2006-2014年11各省市的资本存量,然后计算得到海洋经济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本文参考以往学者成果,选取涉海就业人员数为指标。能源投入:根据能源折算系数,将11省市能源平衡表中的终端消费量统一折算成标准煤,得到各地总体能源消费量,再折算出海洋能源投入。海洋生产总值反映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产出情况。本文的非期望产出主要指CO2排放量,其无直接的数据。本文采用CO2排放量=含碳能源消费量×碳折算系数×CO2气化系数方法估算。含碳能源包括原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8种;CO2气化系数指是一个标准量,即3.67。碳折算系数是2006IPCC所制定。再折算各省市的海洋经济产生的CO2。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二)结果分析
使用MAXDEAPRO软件进行计算,我国沿海11个省市2006-2014年海洋低碳经济效率如下图所示
1.沿海11个省市的均值为1.036,整体效率提高了3.6%。技术进步平均涨幅为4.2%,技术效率下跌了0.6%,纯技术效率均值为1,规模效率下跌0.6%。
2.技术进步是M-L指标变化的影响因素。平均增幅为4.2%,技术效率变化下跌,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说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需要改善。海洋低碳技术复杂,技术创新困难,同时我国低资源的投入达到了规模最优,重点应放在资源配置。
3.沿海省市除了河北省,其他的M-L指数大于1。标准差为0.028,说明各地区效率增幅比较平稳,但是资源配置存在差距。从均值看福建省增幅最大,河北下跌了2.8%,其余增幅较小。在效率增长的地区,技术进步涨幅大于技术效率变化,前者提升的作用较为重要。这些地区的资源配置较为完善。山东和广西的规模效率是效率下降的原因。辽宁不仅要加强技术创新,还要提高资源配置等各方面能力。
4.从总体看,三大经济区的海洋低碳经济效率处于有效的状态。环渤海的低碳效率为1.013,长三角为1.051、珠三角为1.049。三者之间还是有差距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提升的较快,而环渤海则较慢。长三角的两省一市都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在经济条件、低碳科技技术以及低碳政策环境等都具有明显优势。珠三角是我国较早发展海洋经济的城市之一、对于海洋产业的各方面资源政策都比较完善。环渤海的海洋经济发展相较较晚,虽然上升趋势明显,但区域性差距也明显。在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技术方面都有一定差异。
四、海洋低碳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指标选取
本文根据对已有文献,结合海洋经济的特点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以下指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为指标(X1),产业结构选用海洋第三产业G0P占总值的比重(X2),人力资源质量选用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所有涉海就业人员比例(X3),对外贸易程度选取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X4)、科研程度选取海洋科研课题数(X5)、固定资产投资水平(X6)。具体数据来源于2006-2014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本文构建了面板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yit=αi+βixit+μi
其中,被解释变量yit是第i个沿海省市第t年的海洋低碳经济效率,解释变量为xit,αi为截距项,βi是解释变量的系数,μi为误差项。用来检验上面理论假设是否成立。
(二)结果分析
使用EVIEWS8.0进行面板数据的Tobit回归分析,对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人力资源质量和科研程度对海洋低碳经济效率有正向作用,而区域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固定资产投入则有反向作用。导致人均GDP具有阻碍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偏向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能源消费和C02排放量的增长。人力资源质量的系数是0.7,说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有利于提高低碳经济效率。对外开放程度初期对于效率提高有影响,但随着出口疲软产生了负作用。许多城市成为以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生产基地资源无效率使用和环境破坏严重。政府对于海洋科技的支持水平逐年提高,但作用vu显著性说明转化率偏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海洋低碳经济效率是正相关的,但是这种关系不显著。
五、结论
本文运用沿海11各省市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和M-L指数对效率的动态变化分析,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我国海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果,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且低碳经济效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指数的提高是效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规模效率是影响技术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对三大海洋经济区进行具体分析,长三角的海洋低碳经济效率比较好,珠三角次之。根据Tobit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人力资源质量、科研程度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具有显著地负作用,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我国沿海城市提升海洋产业低碳效率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速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型海洋产业,推动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多功能的旅游业。二是加强海洋技术创新,加大低碳技术开发力度,鼓励开展具有突破性的海洋科技创新研究,严格把关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推进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三是培养复合型海洋人才,提高海洋从业人员质量。通过市场培育、政府引导、社会意识三类措施同时推进。四是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资源,合理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政府应发挥其导向作用,加强其对市场的引导与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
[参 考 文 献]
[1]蒋金荷.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l(5)6-14
[2]陈华贵.广东省海洋渔业低碳发展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
[3]粱芷铭.长三角地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9):36-38
[4]张文亮.天津市海洋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85-90
[5]张振举,张莉.湛江海洋经济低碳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技,2015(3):154-157
关键词:低碳经济 房地产 制度
哥本哈根会议使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于是“低碳”、“低碳经济”、“低碳都市”、“低碳建筑”、“低碳社区”……成为当前热门话题。据调查,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5%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能耗是同纬度西欧和北美国家的2-3倍。而每年新增近十亿平方米新建建筑也只有15%-20%执行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因此,在房地产业推行碳减排和提高能效的措施,对于防范全球气候变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制度的保障是关键,只有在法律,经济,金融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关的制度,才能使房地产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下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年碳排放量为60亿吨,位居世界第一位(见表1)。我国现在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50%,建筑节能减排已列入我国三大重点节能领域之一。“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不仅是国家整体碳排放目标承诺的要求,也是行业实现创新升级、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它不仅仅靠政府,还要靠整个行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李光辉、方镜平,2010)”。
在我国房地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建筑的碳排放问题却很严重。“低碳”这两个字其实一直都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是一直以来与建筑和房子有关的事情,都被房价、泡沫等等吸引了,而我们却忽略了最基本的意识―低碳、绿色。表2是我国近年来房地产投资的情况。
“房地产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一个行业,占40%左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2倍,新建筑中八成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郭树清,2010)”。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作为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地产低碳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房地产业在能源消耗以及碳的排放量方面问题很大。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解决房地产业的碳排放问题,发展低碳地产就势在必行。
(二)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地产,意味着要使用低碳的建材、低碳的施工方式、低碳的装修、家电等,因此这不仅将促进房地产业本身的节能减排,还将带动上下游几十个相关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开拓一条十分重要的转型途径。房地产业在房地产领域推广低碳战略,势必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2.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业能否顺应低碳经济的大势,走上一条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道路,或许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这个行业的前景。低碳地产恰好是房地产业转型的一个契机,既能发挥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又具有低能耗、低排放的特点。
3.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发展低碳经济,从低碳建筑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成本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从长远看,企业获得的是新一轮产业竞争和技术竞争优势。
影响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因素
(一)市场环境因素
当楼市处于上升通道中,非低碳的房产项目尚处于抢购状态,开发企业利润好于预期的市场环境的状态下,企业主动求新向低碳地产进军的动力明显不足,即使喊出低碳的口号,更多的也是战略与形象的考虑。
(二)政策辅助因素
低碳地产属于高度责任型的产品,对环境的贡献远远大于常规项目,责任意识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环境觉悟,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拿地、税收、销售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加以引导,没有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就会导致市场规则的混乱与不公。
(三)终端市场消费意识
任何产品的生产都脱离不了市场的需求支撑,低碳房地产项目的终端消费者,等于间接为环境做出了贡献,而这要取决于消费者的责任消费意识与环境意识,是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目前我国责任消费还只是一个在小众中才得到认同的理念。低碳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消费需求调研,千万不要跟风而动。
(四)硬件与软件
低碳地产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是有着严格的执行标准的,需要成熟的技术与材料设备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大批的服务机构快速跟上,从产品的规划设计、营销推广、物业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有丰富环境意识与经验的相关公司进行配合,这样才能真正的将低碳地产做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或成为一个新的营销噱头。
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证
(一)发达国家的经验
1.政策引导、法律规范。2004年9月,布莱尔首相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讲话》。在具体行动上,为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英国2003年CO2排放比1990年减少了14%,并承诺2010年减排20%。当前,英国住宅的采暖空调CO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一半,提高节能标准是促进减排的有效手段,为此,英国2002年和2003年两次将新建筑节能标准分别提高了25%(刘念雄,2008)。
2.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制开发。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根据日本内阁府2008年9月的数字,在科学技术相关预算中,仅单独立项的环境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达近100亿日元,其中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预算为35亿日元。
3.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碳的重要举措。2009年英国公布的“碳预算”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要占15%,其中30%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英国风力资源丰富,按计划,2009年到2012年间,英国将投资90亿英镑用于发展海上风力发电,向280万家庭供应电力。英国政府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可再生能源倾斜,确保英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 运用经济手段剌激低碳经济发展
碳税。开征碳税被发达国家认为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碳税是一种混合型税种,它的税率由该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不同的能源由于含碳量和发热量不同,会有不同的税负,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近几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挪威、瑞典等发达国家对燃烧产生的CO2的化石燃料开征国家碳税如英国对与政府签署自愿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
财政补贴。英国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措施。如英国的电力供应者被强制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由2005―2006年的5.5%提高到2015―2016年的15.4%)。与此相应,英国政府对电力供应者提供了一定补贴。丹麦在能源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包括对“绿色”用电和近海风电的定价优惠,对生物质能发电采取财政补贴激励。
税收优惠。对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措施。美国政府规定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费用的20%~30%可以用来抵税,可再生能源相关企业和个人还可享受10%~40%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欧盟及英国、丹麦等成员国规定对可再生能源不征收任何能源税,对个人投资的风电项目则免征所得税等。
(三)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证
1.在土地、税收、产业等政策方面向绿色低碳建筑倾斜。绿色低碳建筑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是贯穿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消费全过程始终的概念。政府管理部门不仅要在减碳方面有政策与财政方面的支持,还要在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所部署,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方面进行改革和倾斜,鼓励绿色低碳建筑顺利开展。其中,“政策上可以减碳指标来进行金融和土地等资源配置,设置不同的税费征收标准,改变以单纯的“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办法,有利于平抑地价和房价。”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也必将更加重视项目的品质,主动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对于房地产行业本身将是一次革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2.鼓励绿色低碳房地产金融创新。 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要使资本与绿色低碳地产相结合,绿色低碳地产是房地产长远发展的“平衡基金”和控制资产泡沫,平抑房价的“对冲基金”。因此,建议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地产开发提供发展资金。未来,还要在已量化绿色建筑的节碳指标的基础上,建立节碳的基准值并计算住区节碳总量,并逐步建立房地产低碳的信用积分机制以便和货币和金融挂钩,形成中国低碳住区碳交易体系,为未来国际化的碳交易、碳税、碳货币做好准备。
3.建立房地产碳信用积分机制,尝试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在目前暂未实行碳税的情况下,尝试将开发企业累积的碳减排量实行积分制,尝试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当条件成熟时,用于冲抵碳税或政策规定的其他税费。
结论
低碳经济下的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使低碳建筑成为下一个发展引擎,将改变的不仅仅是开发理念和技术理念,更是房地产行业及企业的思想。本文仅从制度层面上分析房地产业低碳发展的措施仍然不足,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探讨低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光辉,方镜平.浅谈中国房地产业如何谋求低碳发展[J].产业研究,2010
2.刘念雄.英国低造价、适应性、低碳排放住宅建设计划[J].住宅研究,2008
3.郭树清.低碳住宅:房地产发展方式的选择[J].上海房产,2010
4.黄朴,崔建霞.浅析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0
5.李智强,吴诗.低碳经济下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