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3 09:09: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2-0076-07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2.17

一、经济金融运行情况

2013年,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海南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共完成地方生产总值3146.46亿元,增长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03美元②。

(一)三大需求协调增长,经济运行平稳健康

2013年,海南省三大需求结构逐步优化,投资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和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1.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结构不断改善。2013年,海南省继续实施“项目建设年”,全力抓好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2012年增长27.0%。一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较好。全年26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96.9亿元,增长31.0%,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9.4%。二是三次产业投资比例发生积极变化,第三产业投资占比高达80.2%,为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转型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区域投资结构优化,西部市县投资明显加快。西部市县投资增长72.9%,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增大。在省政府和各市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开工4.74万套,竣工5.32万套。

2.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速。2013年,海南省积极促进就业,加大政策性增资和转移支付以及支农惠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6%。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为促进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0%,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服装、汽车、通信器材等热点商品销售旺盛。乡村消费品零售额高于城镇4.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激活。

3.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海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149.78亿美元,增长4.6%;出口增长18.2%,进口增长0.8%。加工贸易方式增长加快,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比逐步提升。全年省内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比27.3%,比2012年提升2.5个百分点。海南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机遇,积极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3%。

(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3年,海南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工业生产较快恢复,服务业主导地位得到强化。三次产业比重为24.0:27.7:48.3,较2012年有所优化。

1.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特色农业较快发展。2013年,海南省依托科技驱动和品牌战略,继续大力发展冬季瓜菜、畜牧、水果、橡胶等特色产业;加大西南中沙渔场开发力度,提升远洋捕捞能力;依托罗牛山、雨润等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猪、家禽生产能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有力支撑了全省优势特色农业的稳定发展,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6.3%,蔬菜、瓜果、水产品、猪肉产量分别增长5.1%、8.4%、6.0%和4.9%。

2.工业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有所下滑。2013年,海南省努力克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和石化行业骨干企业停产检修的不利因素影响,不断加强工业技术改造,持续扩大工业投资,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扶持县域工业发展,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注重提升骨干龙头企业的服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6.3%。受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要素成本明显提高等因素影响,全省工业企业效益有所下滑,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4%,综合效益指数327.9%,同比回落40.9个百分点。

3.服务业发展良好,旅游市场表现活跃。2013年,海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良好,增加值增长12.1%,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分别增长19.2%、16.2%和16.0%,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稳步推进,全省打造了一批特色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新增了兴隆热带花园旅游区、东山岭文化旅游区、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等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各市县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加大了向岛外推介特色旅游产品的力度;通过扎实有效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年”,加强了旅游市场的整治和监管。全年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672.51万人次,增长10.6%;旅游总收入428.56亿元,增长13.0%。

(三)物价温和上涨,就业形势良好

2013年,海南省物价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物价涨幅整体处于低位,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1.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13年,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整体呈前低后高态势,逐步攀升态势,一、二、三、四季度CPI分别上涨1.9%、2.3%、2.9%和4.0%,全年CPI累计上涨2.8%,涨幅仍处于低位。在类消费品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分别累计上涨3.9%和3.4%,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2.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低迷。2013年,受需求不振因素影响,海南省上游产品价格指数整体处于低位。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下降3.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降0.5%。

3.劳动力报酬稳步提升,就业形势趋好。2013年,海南省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适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12月起将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70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7万人,增长2.1%;农村劳动力转移9.50万人,增长2.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

(四)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民生保障重点突出

2013年,全省共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80.52亿元,增长21.6%,增速高于年度预期目标。“营改增”因面较小,增值税虽较快增长,但总量较小,对税收结构影响不大。全年增值税收收入31.6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7.7%。营业税占比依旧最高,是支撑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营业税收入158.9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8.6%。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继续向保重点、保民生、保稳定方向倾斜。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009.15亿元,增长9.8%。教育、住房保障、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支出增长均超过20%。

(五)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银行业经营稳健

社会融资规模较快增长,融资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为1083.99亿元,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从融资结构看,银行贷款新增734.84亿元,占比67.8%,比2012年低3.5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企业债券融资占比分别为12.1%和8.9%,均较2012年有所提升。

存款同比大幅多增,年末冲量特征明显。2013年末,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5952.50亿元,增长16.5%。2013年,全省新增存款839.88亿元,同比多增240.21亿元,新增量仅低于2010年的1041.60亿元。其中,12月全省存款增加226.24亿元,占全年新增存款的26.9%,同比多增110.85亿元,环比多增149.52亿元。年末全省存款爆发式增长,缺乏实际经济背景支撑,是近年来银行业机构季末、年末做大存款量的一个缩影。

银行业经营稳健,效益较快增长。2013年末,全省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0.92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低0.15个百分点;全省银行业效益较快增长,全年省内各银行机构利润增长41.3%。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3年,海南省宏观经济基本面总体向好,但长期以来在全省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加之外部经济运行中存在一定不利因素,诸多因素纵横交织,对全省经济金融运行平稳较快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一)消费增速减缓

201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0%,比2012年回落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的原因:一是2012年11月1日实行的离岛免税额度由5000元提至8000元放宽政策翘尾因素作用结束。以四季度为例,当季化妆品类零售同比仅增长3.1%,日用品类增长9.2%。二是住宿餐饮业市场消费平淡。受厉行节约和限制三公消费等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餐饮收入明显回落。2013年,全省餐饮收入143.43亿元,增长11.3%,同比回落8.4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影响消费能力。2013年以来,受资本市场低迷、企业效益不佳、农产品价格较低等因素影响,全省居民收入增长缓慢。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分别比2012年回落4.3和2.3个百分点。

(二)工业增长乏力

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工业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一是行业结构单一。占海南工业产值1/3的海南炼化因制度性技术检修及扩能改造导致停产两月。此外,汉地阳光、华塑石化、实华嘉盛等炼化下游企业也被迫相应停产,影响8月、9月份全省工业生产明显减缓。二是受市场需求不足影响,部分大中型企业生产下降或停产。全年省内汽车产量10.85万辆,同比下降16.2%。优美内衣、盛之业、浩业等在省内较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均出现停产。三是企业经营成本费用上升,企业负担加重,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我行工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四季度,全省工业企业一线员工工资水平指数为25%,比上季度上升12.5个百分点;税费指数为30%,比上季度上升7.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指数为25%,比上季度上升5个百分点。

(三)存款稳定性下降

为达到内部考核要求和外部监管要求,银行间资金头寸跨行频繁转移,资金流量和流向的不确定性加大,存款增长稳定性较差。在下半年的季初(7月)全省存款减少11.61亿元,而到年底全省存款突然增加226.24亿元。从月度内存款变动来看,银行月末存款增加,月初存款下降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存款的稳定性下降,一方面会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6月和12月国内不少银行甚至出现了“钱荒”,造成银行资金拆借利率上升,年内全国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曾一度升至13.44%。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存款被转移到表外,导致了金融数据的隐性化现象存在,影响了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形势和金融部门内在风险的判断,增大宏观调控压力。

(四)银行不良贷款有所抬头

2013年年初以来,受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省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资金链紧张,省内部分商业银行陆续出现较大规模的不良贷款。此外,作为反映不良贷款先行指标的关注类贷款出现较快增长的趋势。2013年12月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0.92亿元,关注类贷款比年初增加54.91亿元,增速5.8%,比年初提升0.3个百分点。当前全省经济运行仍面临着不确定性,部分企业、个人可能因财务状况恶化导致违约风险;此外,政府融资平台将陆续进入大规模偿债周期,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幅明显放缓、刚性财政支出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出现反弹值得关注。

(五)银行同业业务创新增加金融监管难度

在买入返售资产业务的带动下,2013年12月末,海南省同业资产规模504.08亿元,比年初增加140.50亿元(其中,买入返售资产余额228.62亿元,比年初增加132.19亿元)。据调查,目前海南省主要有7家银行开展买入返售资产业务,业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返售票据余额120.60亿元、返售信托受益权余额64.43亿元、返售债券余额43.5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买入返售资产业务的标的本身可能存在风险,一旦风险暴露,可能在金融机构间传导;另一方面,就整个返售资产业务而言,银行间通过相互转让,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由表内资产向非信贷资产的转移,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

三、预测与展望

2014年,海南省经济运行中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有利因素方面:一是外部环境改善有利于增加需求。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处于缓慢复苏态势,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发达经济体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经合组织11月在秋季经济展望中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6%,美国经济增长2.9%,成为继2005年以来第二高增长年份。我国经济在二季度经济增速触及7.5%的下限目标之后,国家及时释放了一系列“稳增长、保下限”的政策信号,全年GDP增长7.7%,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二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聚集的发展动能将加速释放。根据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开发开放的前5-10年是政策效应释放的黄金期,2014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将进入第5个年头,此前国际旅游岛建设聚集的动能有望加速释放,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三是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政策优势将逐步显现。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三沙设市两大国家战略叠加,进一步夯实了海南发展的政策优势。四是新增产能的释放有望改善工业低增长局面。2013年以来省内一批新增重点项目陆续投产,将逐步释放产能逐步,可拉动工业经济回升。五是银行机构的陆续入驻有望给海南经济发展提供充裕资金支持。近年来,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海南速度加快,明年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将会陆续开业,加上之前的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度过开业保护期,信贷额度可进一步放开,全省信贷资金来源充足将有利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六是银行家和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提升。根据四季度我行银行家问卷调查和企业家问卷调查,银行家和企业家对下季度全省宏观经济预期指数分别为44%和-25%,分别较上季度提升2个和5个百分点。

不利因素方面:一是项目储备不足,投资能否实现20%以上增速存在不确定性。随着系列大项目竣工投产,2014年海南省重点项目储备相较前两年明显偏少。二是房地产市场面临不确定因素。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典型楼盘调查显示,目前省内房地产库存销售周期从2012年底的20个月左右上升至2013年平均40个月,开发商库存压力较大。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房产税试点并适时推进改革”,由于海南购房者七成来自岛外,且均为岛外购房者二套或三套房产,正是房产税的征收范围,房产税征收的预期可能对海南楼市产生较大影响。三是消费快速增长受限。随着中央加强对三公消费的审查力度,国内公务会议、消费减少,海南作为旅游省份,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此外,近年来网购力度增大,海南省居民向外地购买支出增多,直接对本地消费造成冲击。据相关部门估计,网购支出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接近10%。

篇2

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逐渐摆脱衰退而复苏。而2009年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9%,接近此前官方预估经济增长范围的最低点,是过去11年来菲律宾经济增长最为缓慢的一年。去年四个季度菲律宾经济增速分别为0.6%、0.8%、0.4%和1.8%;按产业分类,去年全年农业同比增长0.1%,工业萎缩2.0%,而服务业增长3.2%。

一、菲律宾2009年宏观经济运行概况

2009年菲律宾经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热带风暴双重打击,但因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有效实施和海外侨汇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菲律宾经济陷入衰退。

与其他新兴亚洲经济体相似,菲律宾受影响最深的是外贸出口和相关产业。2009年前11个月,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6%,仅为350亿美元。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袭击菲岛的热带风暴凯萨娜和芭玛摧毁了北吕宋岛大片农业,使得去年全年农业产值增长远低于预期。

政府在2009年已实施了3300亿比索财政刺激计划的70%,剩余的30%将于今年实施。中央银行决定将基准利率维持在4%的低点,但央行计划将调高银行再贴现率50个基点至4%以回收市场上过度的流动性,并且将2010年的通货膨胀预期从4.0%提高至4.7%。

在就业方面,2009年菲律宾失业人口为283万人,失业率达7.5%,比2008年的7.4%略有上升。不充分就业率为19.1%,比2008年的19.3%有所下降。在就业结构中,仍以服务业占总就业人口比重最高,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汽机车修理和个人及家庭用品等服务占18.9%;农业就业人数比重下滑至33.6%;而工业部门为14.8%。

(一)2009年农、林、渔业对菲律宾经济增长的贡献

农林渔业产值259.6亿比索,同比增长0.1个百分点。尽管农业受到严重的风灾影响,但所有作物产值皆维持增长,而稻米和玉米为主要增长动力。受益于农业部及地方政府的化学肥料补贴计划和使用成熟期较早的品种,以及稻米价格提高,使得稻米产值前三季增长1.5%;玉米产值则因牧场改种植玉米而提高,前三季增长5.2%;虽然家畜和家禽增长减缓,但农产品市场总体状况良好。受到气候影响,渔业产量萎缩,所幸淡水区域水产养殖的扩展和牡蛎加工食品的需求增加稍有助益;林业产量持续增长。

(二)工业生产和建筑业

2009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为2%,其衰退主要是因为制造业的大幅衰退,其占工业产值比重高达62.3%,其中虽然运输设备、非金属矿产品仍维持增长,但仍不敌鞋类及服装产品、金属产品、基本金属产品、原油产品和食品制造品等产品的大幅衰退,制造业大幅衰退5.1%。建筑业、矿业及采矿业、分别增长5.8%、21.1%,而水电及瓦斯部门则同比下降2.8%。

(三)商业和服务业

商品和非商品的进口成长表现仍较疲软,其输入小幅衰退2.8%;进口商品中比重较高的是电动机械及仪器设备,无显著增长变动,其次是矿物燃料及剂则大幅上长19.3%,谷类加工品则由同比增长63.0%,而非电动机械以外机械商品输入大幅衰退18.2%,整体商品输入衰退2.1%;非要素服务输入则因运输、观光和保险等服务受衰退影响,使其2009年增长幅度减缓。

(四)对外贸易情况

2009年12月份菲律宾进口额38.9亿美元,同比上升17.9%,环比上升7.3%。全年进口总额430亿美元,下降24.2%,符合政府此前25%的预测。出口总额383亿美元,贸易逆差47亿美元,小于2008年7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12月份,占进口总额31.6%的电子部件增长了8.5%。日本仍为菲律宾最大进口来源国,占当月进口额的12%,其次为美国、中国、韩国和新加坡。菲律宾出口贸易形势好转,显示全球市场对于菲国产品的需求正在复苏当中,但因全球复苏动力仍不稳定,对外贸易在2010年仍无法显著提高,因此菲律宾仍需依靠国内需求才能维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二、财政金融与投资情况

1.财政收支状况

2009年的预算赤字2985亿比索为历来最高,相当于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9%。而财政部长特维斯在12月份预测2009年全年预算赤字为2900亿比索,或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7%,两者相差甚少。菲律宾今年的预算赤字目标为2930亿比索,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5%。

2.金融运行情况

全球贸易萎缩冲击菲律宾经济,所幸菲律宾通货膨胀压力逐月减轻,2009年5月通货膨胀率已降至3.3%,给予菲律宾央行更大的货币政策空间以刺激经济增长,截至2009年5月底已连续四度调降基本利率。2009年9月底,银行存款总额为3.2万亿比索,比2008年同期的2.9万亿比索增长10.3%。占银行资金基础近一半的储蓄存款增加14.4%。此外,活期存款增长21.5%,而定期存款则下降1.5%;银行总资产从2008年同期的5.6万亿比索增长6.5%至6万亿比索。2009年其再贴现率贷款预算为600亿比索,这使更多的银行获得央行的期票和其他合格的债权,满足短期内流动资金的需求。

(1)汇率

菲律宾比索对美元汇率2009年上半年汇率相对稳定,但比索处于疲弱走势。2009年1月比索升值至47.207比索兑1美元,2月小幅度贬值至47.585比索,3月持续贬值为48.458比索。5月比索兑美元走强,月底菲律宾债务总额从4.259万亿比索降至4.219万亿比索,降幅达到0.9%。

(2)利率

鉴于2009年第3季通货膨胀率表现温和,维持在目标区间内,且经济发展呈现温和复兴,因此央行于2009年8月20日决议维持关键政策利率不变隔夜贷款利率仍维持在4%和6%,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累计已调降利率2个百分点。

在借款方面,2009年第2季银行存款总额达3.26亿比索,较第1季的3.19亿比索有小幅上升,因此为降低储蓄以刺激国内消费,2009年第3季各月的活储利率分别为2.00%、1.89%和1.99%,平均为1.96%,已连续3季呈现下降,且为历史新低。在银行贷款方面,第3季银行平均放款利率分别为8.56%、7.02%和8.53%,平均由上季的8.55%下降至8.04%。

(3)投资

随着证券投资稳步增长,推动股票市场发展,预计今年外国直接投资也将迅速增长,将从2009年的15亿美元提高到18亿美元。2009年前3个季度,外国直接投资达12.7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的11.9亿美元增长7%。2009年前10个月,证券投资净流入为4.31亿美元,而2008年同期为净流出17亿美元,经济数据的好转和菲律宾央行的调降基本利率均有助于投资者信心,并增加热钱的流入。

三、菲律宾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1.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1)经商成本高、投资者利益保护不够。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指标报告中,虽然菲律宾政府努力简化经商手续,但仍是东南亚国家中经商成本最高、对投资者保护最少的国家之一,这严重制约了外来资本的流入。

(2)税收增长缓慢为菲律宾经济发展的隐患。虽然菲律宾预算赤字近年来已有所降低,但主因不在税收增加而在支出减少,税收收入受到逃漏税、走私及贪污猖獗之影响,持续落后世界其他各国。

(3)海外劳工汇款减少。受到海外菲律宾人失业及减薪的影响,导致海外劳工汇入国内的汇款减少。

(4)出口萎缩、政府赤字增加,复苏压力大。而刺激需求带动经济成长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菲律宾不会领先各国复苏。

2.应对措施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菲律宾政府计划实施以下举措包括推动整合大吕宋岛地区物流基础建设,以建立世界级产业供应链,并提高主要贸易区域物品的流动性,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2)努力扩大就业机会,刺激投资增长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实施了投资优先计划期望能够抑制企业的裁员风潮,并通过减税的方式吸引外资投入,使企业能够有多余的资金投资以扩大就业机会。从2009年3月起在菲律宾投资并雇用至少10名菲律宾员工的外国投资者可申请永久免签证,希望借此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刺激投资增长。

(3)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

在历经高油价冲击全球经济后,菲律宾能源部通过再生能源法促进了菲律宾发展再生能源,以及兴建了大批相关发电基础建设及系统。

(4)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

2009年政府推出总额3300亿比索的预算赤字经济振兴计划,借以渡过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衰退,政府在2010年继续推出了2000亿比索的第二项经济恢复计划以进一步刺激经济。

四、菲律宾经济展望与结语

虽然相较于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已缓慢回升,但在整体循环周期中仍属于底部,疲弱的国内经济条件和不振的全球经济将影响菲律宾的总需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仍须依靠私人消费、海外劳工汇款及出口贸易。而菲律宾在台风的影响下,农业部门受到严重的损失,2009年10月至12月农业产量为648万公吨,较原定目标减少10%。风灾重建虽能提高公共建设的支出,刺激国内就业与消费,但财政问题对于菲律宾来说仍是一大隐忧。短期内,政府将透过国营事业私有化以提高经济成长和投资,并增加收入以减缓赤字压力。但长期而言仍需透过税制改革和经济复兴才能达到预算平衡的目标。政府应进一步放宽投资限制、防止贪污、降低水电费用、改善基础建设及维持良好治安。根据全球透视机构预测,2010年菲律宾经济增长有望达到3.5%。

参考文献

[1]新华网,省略/.

[2]人民网,省略/.

[3]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

[4]菲律宾.《世界日报》、《菲华日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省略/.

[6]菲律宾.《马尼拉公报》.

[7]菲律宾国家统计局.

作者简介:

篇3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8-0028-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07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经济增长呈现企稳态势

2012年上半年,海南省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0.86亿元,同比增长8.1%,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6.1%、27.4%和46.5%,同比分别增长6.7%、9.5%和7.9%。

(二)工业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5.85亿元,同比增长6.7%,同比回落9.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增速3.8个百分点。工业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重工业增加值占主导低位,但增速低于轻工业。上半年,全省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8.49亿元和177.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和5.5%。二是大部分工业产品产量负增长。受外部需求不足因素影响,在全省26类主要产品中,有16类产品产量下降。其中汽车产量同比下降18.5%、精甲醇产量同比下降7.5%、纸浆产量下降9.0%、钢材产量同比下降15.3%、天然气产量同比下降11.1%。三是澄迈县和昌江县工业增长较快,其他重点工业市县增长乏力。上半年,在全省五大重点工业市县中,澄迈县同比增长28.8%,昌江县同比增长13.5%,增长相对较快;其余三个市县中,海口市同比增长5.1%、儋州市同比下降1.7%、东方市同比增长0.1%。四是工业企业经营效益下滑。1-5月,全省35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08亿元,同比下降21.0%;亏损企业116户,同比增长40%;亏损面32.3%,高于去年同期8.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44亿元,同比增长1.3倍。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

上半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5.75亿元,同比增长43.0%,同比加快9.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一倍(全国为20.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新开工项目不断增加。上半年,全省施工项目个数1848个,同比增长21.7%。其中,本年新开工的项目为485个,同比增长51.1%。二是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投资结构趋于优化。今年以来,海口市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制造产业,洋浦的油气化工产业等加快推进集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优化。上半年,全省工业完成投资155.80亿元,同比增长88.7%。三是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加快,区域投资出现新变化。上半年,东部地区完成投资633.11亿元,同比增长32.5%;中部地区完成投资60.73亿元,增长36.5%;西部地区完成投资261.91亿元,同比增长79.5%。

(四)消费品市场运行相对平稳

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7.06亿元,同比增长14.8%,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后,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0.9%。

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免税店的拉动作用依然突出。上半年,全省化妆品、金银珠宝和日用品零售销售额分别增长1.7倍、62.9%和1.1倍。二是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速下滑。受成品油调价因素影响,5月、6月全省成品油零售额分别增长4.7%、11.8%,由于成品油零售额占全省限上零售总额的20%左右,该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下降直接影响到全省消费品市场销售额减速。三是城镇消费快于乡村消费。上半年,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66.11亿元,同比增长1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95亿元,同比增长19.1%。

(五)进出口较快增长,外商投资额持续负增长

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66.81亿美元,同比增长16.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11亿美元,同比增长23.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8个百分点,进口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4.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7.6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的主要特点:一是进口贸易以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比过半。进口贸易中,全省一般贸易进口额占比77.9%,份额占比依然较高;出口贸易中,全省加工贸易额同比增长60.0%,占比达到50.5%,首次超过了一般贸易份额。二是国际旅游岛重点政策实施带动效应明显。上半年,全省口岸免税品进口1.7亿美元,同比增长3.6倍;以货物方式进口游艇(含摩托艇)2.1亿美元,同比增长84.2%。三是香港为主要出口市场,对东盟、美国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对香港出口额4.94亿美元;对东盟进出口额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对美国进出口额5.96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

篇4

一、我国的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行的渐进式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宏观经济从短缺逐渐转向相对过剩,制度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经过三年的宏观调控,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市场疲软,企业停产倒闭、产业萎缩的现象,国企改革步伐加快也使隐性失业趋于显性,再加之适龄劳动人口增加,使得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失业问题更加凸显。在“人口红利”导致的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就业弹性下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偏差导致企业库存积压、劳动力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迎来了建立市场经济体之后的第一次失业高峰。到1998年底,全国登记失业人员达571万人;截至2003年,国有企业共有将近3000万名职工下岗。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增速迅速下降,危机通过产业链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为出口企业提供能源、物流、原材料和服务的相关企业也随之受到影响,很多企业陷入困境;该影响又通过产业链和消费等途径迅速波及其到他行业,通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传播,对我国经济和就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再加之我国经济体系自身存在的产能过剩、高度依赖出口、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使金融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企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8.1%。有约近2500万名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被迫返乡。城镇失业率上升,导致困难群体就业更加困难。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出现持续大幅下降。就业需求空间急剧压缩,导致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极其困难。在2009年上半年抽样调查中,城镇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1%以上,比平均失业率高出1倍左右。我国出现建立市场经济之后的第二次失业高峰。

从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失业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失业率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成严格的下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这种下降趋势更不明显,这与传统的产出增加2%会使失业率下降1%的奥肯定律相违背。我们可以利用近些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加以分析来更清晰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其中,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失业的波动, ,:GDP的波动, ~N(0, )

通过对带有自回归的线性方程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可见,失业率随产出的增长而下降的幅度非常之小,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其次,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落后于新增的失业人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610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890万人。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468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56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为414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457万人。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由此可见,虽然经济迅速发展,而且每年可以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工程和就业机会,却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再次,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到处寻找工作机会,而另一方面国家和企业每年也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但却总是存在着失业与空岗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是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以前,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人员多为40-50 的职工。这些人年龄偏大,并且在专业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为了企业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下岗,也许可以理解。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每年这些大学生都在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

二、我国失业现象的成因

1、人口因素所引起的劳动力过剩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虽然我国一直以来坚持计划生育的政策,但还是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的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千万。再加上已有的劳动力数量,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大大超过了对其的需求。在这样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对有限岗位的竞争也就日趋激烈,由此而导致的就业压力就非常明显的。

2、结构性失业因素

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统计显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主要的输入地区。2004年,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占全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的67%。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70%的去向是东部地区,而且多聚集在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对城镇人员就业势必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适应其变化。因此,在配置的过程中,大量素质较低、专业技能落后的劳动者就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产生失业。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了暂时性短缺,从而造成了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此外, 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原因,也会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

3、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所引起的自愿失业。

篇5

一、引言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 policy)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做出决策和采取的措施。宏观经济短期分析的基本内容是经济波动,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平抑波动,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首要目标相关的其他三个目标分别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历史回顾及效果分析

1.1994年-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回顾

1994年-1997年,面对我国由经济转轨而带来的严重通货膨胀问题,我国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双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1998年-2003年,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积极财政政策适度的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2004年-2007年,我国采取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达到了稳定物价和抑制通货膨胀的预期目标。2008年-2012年,我国采取的是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刺激经济复苏。

2. 1994年-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定量分析

由上图可知,财政收入、M2增速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为“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呈现“微笑曲线”分布。这说明无论对于财政收入还是M2增速来说,都存在一个阈值,超过阈值之后,两者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为正向促进,而在未超过阈值时这一影响为负向。这体现了财政收入和货币M2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欲对GDP增长率产生正向影响。此外,由FR2系数值较M22相比更大来说,所反映出的实际情况是财政政策在1994-2011年间对我国GDP增长率的影响更大。

三、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总结过去的2013年,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还是不错的。去年上半年整体经济下滑的压力较大,而在下半年经济有所回暖。展望2014年,我们还需从多方面加以努力才能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

1.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2014年,我国应该继续采取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稳固增长。财政政策减少财政预算赤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结构性减税,继续严控“三公”支出,同时保证与民生相关的支出如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等平稳增长。而货币政策方面同样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不放松也不收紧,综合运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工具组合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以保持适度的流动性。

2.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全国两会强调“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是2014年需要把握好的原则和政策取向之首。当前我国仍然存在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比如经济体制机制的弊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自然资源的流逝,环境污染的隐患,资源分配不均,城乡贫富差距明显等。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利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与市场自身调节相结合,才有可能把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好,以推动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外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立足于国情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断面向世界市场与国际接轨,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与层次大幅提升,“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正是在国家外汇储备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以及国内市场和资源受到限制等宏观经济背景下所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走出去”战略的贯彻实施亦能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与层次的提高:通过“走出去”战略,我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在获得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对外投资和引资的相互配合,能够促进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的地位,逐渐扭转我国“世界工厂”的加工地位,进而优化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这都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层次与水平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原毅军主编.宏观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宋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几点看法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09).

[3]林红斌.聂良.试析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J].审计与理财,2011(03).

篇6

引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的范围在扩大,都促进众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等开展合理化运用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应用的水平。对于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来讲,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知识、模式等进行有效性应用可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指导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信息参考。因此,我们针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工作。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由以往的经济学、统计学融合而组成,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进行众多经济运行资料、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形成基本的统计分析结果,加深对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经济结构认知的水平。在具体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通过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和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对宏观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渐渐形成完整性的报告内容[1]。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的方法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无法有效性、客观性的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刻的问题。同时,有关方面的统计分析人员缺乏创新性思维,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特征。比如:对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存在认知上的缺陷,使得大数据特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有效构架,无法科学、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第三,缺乏必要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力,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比如:众多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削弱、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等等[2]。

三、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法

(一)全面贯彻新型的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以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全面性理念为支撑,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吗,第一,需要有效性、灵活性的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充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性的方法规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平稳、科学、健康的发展和进步。第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理念,充分的协调好经济运行发展中的各种资源、各个领域,使得它们在多样化发展的理念下更加协调,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性进步。第三,需要应用好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有效性的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其未来运行规律,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率[3]。

(二)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经济的发展运行是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讲,需要应用有效性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有可靠的动力。具体来讲,第一,明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发展目标,依照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模式、方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第二,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性的巩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我国经济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平稳、安全、科学、健康发展。第三,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投融资体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中各个企业资本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我国需要加快革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第四,我国政府需要促进出口退税进程的加快,为众多出口企业的信贷提供有效保障。第五,进行国家发展资金的统筹,对重点的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性扶持,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式

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我国需要以政府信息数据发展应用为重要切入点,全面促进政府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使得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中长期的科学规划,提高经济分析的水平和效率,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4]。

(四)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

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指标数据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政府来讲,需要从众多的方面着手,保持我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来讲,第一,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提高我国的就业率,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性的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比例的提高、拉动内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的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第三,促进货币的流通,加大对基础性经济领域的投资。第四,降低城乡之间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开展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结论: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国政府为主要的视角,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为研究的重点,提出来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在各个方面的举措应用完善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平台的构建,对于经济运行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众多资源进行统筹,有效性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伟.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8.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篇7

在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方法过度西化,本土特色不足,理论介绍证明推导过多,实证分析内容偏少等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且很难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的,而对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更达不到与培养目的一致。因此,对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使其摆脱纸上谈兵的空想,实现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1 教改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养成专业思维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现存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时候,不应只介绍理论模型和讲解美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方程、曲线,应该讲解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且必须是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为主线讲解宏观经学。讲授“中国的宏观经济学”。

2 教改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允许对教学进行内容改革。经济学家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寻求好的经济政策,以便改进宏观经济运行和改善社会福利。可是对于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学习与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并不是为了设计和制定政策,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政策,以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宏观经济环境,以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战略。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减少对理论模型的推导、证明和评价。而增加理论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主。

2.2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为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为主线讲解宏观经学创造了条件。宏观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经验的总结,其理论分析的前提也必须是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经济改革自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10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在微观上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根据需求规律经营,而在宏观上将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而且,在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已摆脱了“资源约束型经济”或“短缺经济”,步人“需求约束型经济”。企业必须面向市场经营,企业最关心的是他们的产品是否有销路。在宏观经济方面,总产出取决于居民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所组成的总需求,这一切都日益满足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前提和假设,为我们实现宏观经济教学内容本土化创造了现实基础。

3 教改方案的设计

3.1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必须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制定各种教学文件,规范教学活动,统一所有教师的思想,确保宏观经济教学内容本土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战略中心”地位。其中,修订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规范》、《教材选用申请》和《教学进度表》等文件是整个工作的关键环节。这些规范文件将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必须在每一环节、每一内容上都突出本土化特色。然后,根据以上教学文件开始编写和制作教案、选择案例。

3.2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内容和体系必须更新。这是整个工作的难点。要专业化的介绍中国的经济政策,就要涉及到中国政策分析的框架,必须掌握中国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与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相结合,即紧密结合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来介绍有关宏观经济的理论、念,并应用这些理论、概念分析中国经济的运行和政策趋势。教学中,可以运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建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货币需求函数、通货膨胀回路、长期增长与技术进步模型、IS-LM曲线等,力争做到理论研究与对中国经济实证分析相结合。这些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针对当代宏观经济学发展较快的特征,和中国宏观经济热点更跌的实际情况,需要经常有针对性安排教师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热点、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题发言,如从减息到加息,从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到面临升值压力等问题。

3.3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案例必须本土化。本课程理论性、抽象性和应用性较强。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教学中除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系统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外,教师应分配一定量课时实施案例教学。案例补充既要求做到同教学理论紧密结合,又要力求做到“本土化”和“时效性”。例如:“奥肯定律在中国”、“从实践中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力求用身边的事情诠释宏观经济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知识传递效率。

3.4 要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手段必须现代化。本土化后的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中,每一章都涉及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性分析资料,而该课程的课时有限,因此,课堂教学实施时,主讲教师要制作电子教案,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完成教学任务和其他教学信息的传递。这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节奏的合理性必要的技术保障。

篇8

国土资源部门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谁都不能无视的。只有从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入手,才能适应这些变化。这两年的实际工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缺乏学习,有些同志对宏观经济形势不了解,吃不准,吃不透,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对国家提出的调控目标茫然不知所措,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应对措施;或者是思路与工作路数老一套,找不到新的方式和手段;更为严重的是,销蚀、瓦解土地“闸门”的作用,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中央的政令要求拧着来。种种情况表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自身的素质还存在差距,确实需要加强学习,补上宏观经济知识这一课。要充分认识到,如果固守原来的知识结构,对宏观经济知识不学习、不研究,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内在联系和彼此影响不关心、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我们就无法真正履行好参与宏观调控的职责。

土地、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生产的基本要素,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土地,对于调节经济增长的总量、结构,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无论哪个行业,上项目、搞建设,最终都要落在地上。土地供应的总量、方向和节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这就决定了国土资源管理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之间,有无法割裂的内在关联。因此可以说,不懂宏观经济就不懂国土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参与宏观调控,就不能就资源管资源,而应胸怀全局,充分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和产业政策,才能及时掌握在一定时期内,哪些产业需要扶植或加快发展,哪些产业应该限制甚至禁止;哪些区域需要给予支持,哪些地区应该加强控制,才能准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力度,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控之策,充分发挥土地“闸门”的威力。而做到这些有一个必备的前提,就是熟练掌握宏观经济知识,懂得宏观经济的运行脉络,懂得参与宏观经济的手段。

篇9

改革开放开创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新局面,为国内的市场注入活力,促使我国经济总量飞速增加,各个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当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确定的经济运行环境。对此,本文以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为代表,探讨商业银行在当下环境中遭受的信贷风险,并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

一、宏观经济不确定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1.银行危机引发信贷风险

信贷业务赚取的利润是商业银行经济效益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为获取丰厚的利润,必然会采取很多错事,然而正是由于银行为了扩大经济效益,容易产生自身运营风险,随之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信贷风险已经成为新时期商业银行遭遇的最主要的风险类型,信贷风险的产生受银行危机自身影响而出现,许多商业银行在面临金融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会擅自推行不正当的信贷业务,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频频上涨,为商业银行自身带来严重的信贷风险。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许多外国银行涌入国内市场,使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越发变幻莫测,对此商业银行急需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提升自身运行的科学性、稳定性,防范由银行危机引发的信贷风险。

2.宏观经济不确定环境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

宏观经济不确定的大环境,使得商业银行更容易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何为不确定性风险,有学者表明这是一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实际上风险本身就具备不确定性特点,这是经济学上固有的概念。随着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遭遇了许多由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金融风险,这就给商业银行的运营提供了借鉴。以信息不对称因素为例,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金融领域中都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信息不对称,我国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遭受信息不对称因素引发的信贷风险。尽管政府以及银行自身都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依然会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

二、宏观经济不确定环境下防范行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策略

1.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机制的完善

商业银行危机会引发信贷业务风险,对此必须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以完善的制度指导信贷风险管理工作。银行危机是引起信贷风险的内部原因,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不确定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起着巨大的监督作用,如果商业银行自身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可以指挥银行信贷业务避开诸多信贷风险,反之,如果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缺失,就会在大环境影响下率先遭受信贷危机,引发信贷风险。要想完善银行内部信贷控制制度,可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例如建立分级审批模式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强调每一层级都需要对自己审批阶段出现的问题负责,明确岗位责任制,确立“谁出错谁负责”制度。还可以借助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信贷风险电子化控制制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实现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的合作与沟通,采取电子化信贷风险管理措施,避免“人为风险”、“道德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内部应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包括审核体系、稽核体系以及检查体系,对内部信贷业务执行的监督要达到“滴水不漏”。这样才能做好未雨绸缪,防范风险于未然。

2.加强对现阶段信贷风险的分析

宏观经济不确定的环境下,将商业银行带入了一个新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突出表现就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信贷业务,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抢夺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在无形之中给予商业银行较大的压力,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扩大信贷业务,采取扩大放贷规模和放宽信贷政策的方式吸引客户。短期中,商业银行以其高信用等级赢得了大批量的信贷客户,然而从长远角度分析,这种降低贷款门槛的方式最终会引发企业乱贷款现象的产生,继而引起通货膨胀。现阶段,政府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会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问题,因此政府实施了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2015年、2016年,政府通过增加利率的方式降低企业投资需求,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其无论在何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当前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对商业银行的依赖性依然要大于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平台。对此,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自身的特点,统筹宏观经济不确定环境下的经济运行动态,掌控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新方向,根据市场经济动态调整信贷风险防范措施。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阶段市场经济运行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因此,在分析信贷风险时,不仅要注重国内经济环境、政策的变化,还要注重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避免不确定性因素给信贷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三、结论

宏观经济不确定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着诸多因素引发的信贷风险,对此商业银行要完善内部信贷控制机制,加强对信贷风险的分析,全力避开不确定性风险,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环境,健康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不确定宏观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2):50-53.

篇10

一、先行指数继续上行,一致指数下行回稳,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再次走低

(一)一致指数降幅缩窄,经济景气回落态势有所放缓

3月份,受全区消费持续低迷、收入增速回落等因素影响,全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下行至88.53,低于2月份1.59点。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呈现 “四降一升”的格局,其中,发电量指数呈现上升,工业指数、就业指数、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均呈现下降,拉动宏观经济一致指数继续回落,但降幅有所收窄,表明当前我区经济景气下行态势趋缓。

注:一致指数是选取5个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全区当前经济运行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选取6个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反映全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先行指数延续上行趋势,经济景气一段时间内将现上升

3月份,受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全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继续上升,达到100.08,高于2月份 0.35点。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构成先行指数的6个指标呈现 “三升三降”的格局,其中,产销率指数、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和贷款指数呈现下降,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和新开工项目指数继续上行,拉动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延续上升态势,增强全区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见底回升的预期。

(三)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在过冷的“蓝灯区”下探

3月份,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16,较上月回落2个点,在过冷的“蓝灯区”延续下行态势,创下2001年以来的历史低点。

从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分项预警指数看,3月份,消费指数继续回落,由偏冷的“浅蓝灯区”进入过冷的“蓝灯区”,居民收入指数结束了长达27个月在正常的“绿灯区”运行状态,下行至偏冷的“浅蓝灯区”,与消费指数成为本期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再次下探的主导力量。其余指数均无灯号变化,其中,工业指数、投资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继续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贷款指数仍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外贸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继续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由以上监测结果分析,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再现下行趋势,表明当前全区宏观经济增长态势明显放缓,但反映当前全区经济运行走势的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下探幅度逐步缩小,宏观经济先行指数继续走高,以此判断,一致指数在未来一个时期呈现上升的预期渐趋明朗,全区经济景气有望回暖。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工业预警指数继续在过冷的“蓝灯区”下行

3月份,受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燃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放缓影响,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明显,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0.7,比2月份下降0.96点,继续在过冷的“蓝灯区”下行,降至2002年以来的历史较低水平,全区工业经济增长依旧低迷。

(二)投资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降幅收窄

3月份,全区采矿业、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下行,拉动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低位,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09.25,比2月份小幅下降0.3点,降幅逐步缩窄,全区投资态势趋稳。

(三)消费预警指数由偏冷的“浅蓝灯区”进入过冷的“蓝灯区”

3月份,全区石油及制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等主要商品消费增速回落,拖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入历史低位,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09.98,比2月份下降0.78点,由偏冷的“浅蓝灯区”进入过冷的“蓝灯区”,这是消费预警指数自2002年之后,再次踏入过冷的“蓝灯区”,全区消费回落态势仍在延续。

(四)进出口预警指数连续两个月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

3月份,全区进出口总额增速同比下降7.8%,降幅较上月缩窄2.75个百分点,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105.11,比2月份上升0.65点,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全区外贸形势继续向好。

(五)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继续小步上行

3月份,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05%,降幅较上月收窄10.68个百分点,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1.34,比2月份小幅上升0.73点,延续回升趋势,继续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

(六)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小幅上行

受食品类价格涨幅趋缓,尤其是蛋、蔬菜类价格涨幅回落影响,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收窄,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继续微幅上升,达到103.13,比2月份上升0.3点。受禽流感疫情、食品安全问题等因素影响,全区蛋、禽、猪肉价格回落将对食品价格形成下拉作用,加之上年CPI基数呈前高后低走势,近期全区物价涨势将相对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