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音乐学科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3 09:09: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资音乐学科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资音乐学科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 610-4;G 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14-01

一、目前中职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表述为“萌发幼儿初步地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而在实践中,教师重视幼儿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舞蹈动作是否标准、节奏敲击得是否整齐,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我们应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需求来优化课程设置,使其与学生岗位实际需求有机对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课程设置的重点在以学前教育艺术目标为指导、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要求,进行课程的创新设置。而目前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中,各学年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设置的顺序、各课程之间的衔接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以湖南**幼儿师范学校为例,学校90%的孩子来源于农村,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一年级的音乐专业的课程中,采取了基础课和专业课并行的方式,而且基础课课时少于专业课课时,因而很多学生表示听不懂,进而在学习上找不到自信,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设置缺乏融会贯通

键盘、舞蹈以及歌唱等是当前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的主体课程,还需要尽早开设视唱练耳、乐理等基础方面的课程。以湖南**幼儿师范学校为例,在三年制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程设置中,一年级开设乐理课程二年级开设视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比较,在教学中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讲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难以提高。

( 三)“学前教育”特色缺失

以湖南的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为例,在一些教学设施、设备较好的幼儿园,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教学,很多幼儿园花巨资购买了配套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书籍、教参、音像资料、乐器等等。而在湖南**幼儿师范学校,只有大专才开设为期一年的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安排,教材和教学设备远远跟不上幼儿园实际的教学需要。

三、教师资格国考的新形势下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的优化对策

(一)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应从重技能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主要目标培养为幼儿服务的音乐教师,发展幼儿的审美意识,培养思想情感、表现力、想象力以及记忆力等。在音乐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音乐欣赏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音乐素质方面的培养

1.歌唱活动课程。在当前幼儿园多元化的音乐活动之中,歌唱活动占据着主体地位。歌曲演唱应主要以儿童歌曲、幼儿合唱歌曲为主,同时还应学习视唱练耳,加强学生的指挥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2.键盘弹唱课程。在儿歌弹唱课程设置中,优选不同风格类型与题材的儿歌作为歌曲弹唱练习的蓝本,并有机结合视唱、器乐与音乐鉴赏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与情感,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能力。

3.舞蹈、律动课程。在掌握幼儿音乐律动活动的教学的基本要点的基础上,结合歌唱与舞蹈课程,培养学生舞蹈作品设计能力,或者根据相应的音乐故事,开展集体舞蹈表演、歌曲表演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音乐活动组织技巧。

(三)合理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完善教学实践方式,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1.学生先通过理论的教学,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音乐活动内容材料的选择与分析,撰写出准确的音乐活动目标。

2.教学设计-学生在设计音乐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既坚持相关理论的理性指导,同时又使所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共同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实践教学-学生对幼儿园优秀音乐课例的观摩,可以以集体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事先提出观摩要求,引导学生就案例呈现出的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其实践能力。

四、结语

篇2

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需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动手操作、调节与控制、评价与反馈和科研等能力。作为未来从事音乐教学的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其音乐教学能力如何直接事关能否胜任未来的音乐教学,也是衡量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方面。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现状

1 重视音乐技能的提高,轻视教学能力的训练。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效地把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新,轮的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服务的。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手段以及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直接影响着未来的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当前,在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中,更多关注的是自己音乐技能的提高,而对于教学能力,很多学生则认为这是工作之后的问题,只要在学校学习期间学好音乐技能就够了。这点在对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2004级至2008级学生的7项教学能力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相对较强,而教学能力则相对较弱。

2 学科知识结构单一,对高师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学习不够。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关键在高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长期忽视音乐技能培养和教学能力训练间的联系。课程内容相对滞后,教材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另外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专业性太强,对交叉学科重视不够,缺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忽视对教学能力所需的综合知识。在这种背景下,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学科知识结构单一,对高师音乐教育学理论掌握不够,教育教学的知识和理论储备也十分不足,这些无疑都会影响音乐教学能力的有效生成。

3 对音乐新课程理念学习不重视,养成不够。使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和养成新课程理念,是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受音乐是表演演唱的技术技巧等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以提高表演和演唱技术水平和技巧为目的,其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多在于提高水平和技能上。调查显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新课标理念了解程度一般,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了解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不能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思想保守,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是部分音乐教师音乐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造成学生接受能力和转变能力低下,教学效率不高,最终形成被动教学;还有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强,导致他们生成教学能力的愿望不强烈。通过调查学生提高教学能力的动机和目的发现,44%为应付考试,30%为找个好工作,只有21%学习日的明确,态度端正。

4 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机会少,教学实践能力形成不到位。在音乐教育专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的空间是比较有限的,除了在教育实习中。教师有计划地准备部分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复习教材内容时随机性地给予部分学生讲解、示范的机会外,其它实践教学平台还是空白,缺乏为锻炼学生设计教法、开发课程资、创设教学情景等诸方面能力的实践环节。

二、主要原因

1 教育观念陈旧,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何培养学生能有效地传授知识技能的力,是高师教育改革研究的直要命题,也是教师职业化的具体体现。在高师音乐学专业教育中,不少教师旧有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仍然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注重教师“教什么”,而不是去关注“如何教”,更不去引导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特别是实际的操作能力。

2 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理论课程相对薄弱,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知识面较窄,教材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形成和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基础。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大多延续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开设的课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本专业的教学法三门课程,这显然适应不了当前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求。另外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专业性太强,对交叉学科重视不够,缺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忽视对教学能力所需的综合知识。

3 不少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强,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生成的愿望不强烈,对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不主动,对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不热心。这些都是他们教学能力不强,甚至是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分析

高师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关系到高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对高师学生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更应关注师范学生教学能力培养。

1 更新音乐教学观念。要逐渐将技能技巧很强的曲目教学谈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转变成那种以发展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形成和提高为主的教学理念,指导和教育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学能力的生成与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转变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体验音乐课程理念的内涵,允许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教学方法,主动探索更好更快的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开发校内外的音乐教学资源;同时要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以利于其教学能力的生成与提高。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也应有意识地更新教学观念,主动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对教学能力的正确认识。

2 变革教学内容体系,删减过时的教学内容和无助于增进音乐专业学生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学内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注意挖掘各曲目教学的多种功能,增添新的时代性较强的内容。课程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可采取任选、限选等形式,这样既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能有效弥补教师数量不够和场地有限等不足。要大力开发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资源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篇3

需要 全面发展

近日无事,于是将《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1至8期文章全部看了一遍,确实有许多好文章,能给人以启示和启发,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少音乐教师十分勤奋,用心教学,并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精神可嘉。而此中,叶丽慧老师当属不错的一位。

不过,单就叶老师的论文《“从内容出发”走向“从目标出发”》(载《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第3期)来看,其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的。于是兴起,谈谈个人浅见。

一、“从内容出发”走向“从目标出发”提法欠妥

所谓“从某某出发”,中文的意思应该理解为“从某某开始”或是“从某某起步”。按照这样的理解,那么学校音乐教学究竟是“从内容出发”还是“从目标出发”?换句话说,是“从内容开始”还是“从目标开始”?提法显然欠妥。学校音乐教学既不应该是“从内容出发”,也不可能是“从目标出发”(因为目标是行为所致的结果,而从结果出发,显然逻辑不通),而音乐教学的全部,或全部的音乐教学,都应该是也必须是“从学生出发”。

“从内容出发”,可以笼统理解为“从教材出发”或“教材中心主义”,其错误显而易见。但什么是“从目标出发”呢?叶文在“缘起”中陈述如下:

1.为学生构建包括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内的目标脉络体系,以使我们的教学有序开展。

2.根据目标脉络,围绕各单元目标组织教材,以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中的表现性要素,使教学内容更充分、直接地为目标服务。

3.根据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然后围绕课时目标对单元中的音乐材料进行再次重组,使学生学习呈现出秩序感和整体感。

4.围绕课时目标和所选音乐材料,确定学生音乐学习时的活动(学习行为),通过观察学生行为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如果笔者没有看错的话,叶文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建构目标脉络体系”与“教学有序开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目标脉络体系”属于教育思想、教育设计层面的事物;而“教学有序开展”(之“有序”)则属于教学法层面的事物。两者之间并不直接互为关联。不能说有了教学目标体系才能有序开展教学,否则就不能有序开展教学。比如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并不是有了教学目标才能进行这首歌的欣赏教学,也不能说只要有了教学目标,就能顺利地开展这首歌的欣赏教学。实际上,“教学有序开展”常常是建立在对学生、对教材、对教法的熟悉基础之上的,属于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还不是决定因素,无须放在一起讨论。

问题二:“围绕各单元目标组织教材,以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中的表现性要素”不知为何意。另外,“使教学内容更充分、直接地为目标服务”说法不妥。不能说“使教学内容为目标服务”,只能说“使教学内容更充分、直接地体现音乐教育思想,从而有效实现音乐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服务”之说,实在有使学校音乐教育简单化甚至平庸化之嫌。

问题三:“围绕课时目标对单元中的音乐材料进行再次重组,使学生学习呈现出秩序感和整体感”,叙述不清。看得出,“材料重组”是想说“教材整合”,但是“教材整合”与学生学习的“秩序感和整体感”有何关系呢?是不是“不重组”(或“不整合”)就没有“秩序感和整体感”?秩序感和整体感究竟是想表达音乐认知的“逻辑”序进?音乐艺术的“整体”认知?还是想表达音乐教学的程序或者音乐教学的过程?看不明白。

问题四:“围绕课时目标和所选音乐材料,确定学生音乐学习时的活动”,说法欠妥。不能说“所选音乐材料,确定学生音乐学习时的活动”,如此说来,不又陷入“从内容出发”或“教材中心主义”,岂不自相矛盾?

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叶文在“缘起”中的相关陈述,目的是想说明何为“从目标出发”以及“从目标出发”的教学意义,但没有说清楚,也确实说不清楚。原因在于:“从目标出发”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伪命题。

二、音乐教学,应走向“从学生出发”

细读叶文,同时重温《音乐课程标准》,笔者认为:音乐教学应该走向“从学生出发”——这是当代教学论和学习理论的发展主流,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必然起点。

(一)“从学生出发”就是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

所谓认知能力,亦即学生个体关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信息加工与处理、心理结构的形成等一系列学习能力。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就是要关注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相联系的方方面面。具体说来,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和能力形成等诸方面。

1.就学习内容而言,学生是否可以接受、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是学习内容选择与整合的一个主要问题。据笔者所知,目前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材编写质量还不高,音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体现还不充分;二是所选作品的经典性、时代性、代表性和可接受性还不够突出,尤其是民族性方面还缺少恰当的音乐教学内容,所选戏曲、说唱音乐难教、难学,难以形成有效的音乐认知。

2.就学习方法而言,学生怎样学习、如何获得学习的快乐,是学习方法选择与整合的一个主要问题。近年来,尽管国家一直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据笔者所知,目前我们的音乐教学依然显得呆板和无趣,不像欧美国家那样自然、亲切、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感和文化感。要么还是相对被动接受的课内教学,要么则是功利性太强的课外活动,较少体现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这种学习很难真正达到学习主体对音乐的认知、欣赏、体验和享受。

3.就学习基础而言,了解不同学生对音的高低长短与音色音响的基本熟悉与感受能力、基本读谱能力、基本演奏演唱能力、音乐天资等等的差别,应被看成是音乐教学的必知因素和先决条件。但目前国内音乐教学考虑此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基本上还是按部就班、一刀切的音乐教学。因此,如何针对学生已有的音乐基础开展教学,如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切实予以关注和探讨。

4.就能力形成而言,长期以来,我国在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方面也还没有比较具体的要求(至少不像语文、数学等课程那样有十分明确的能力要求)。从学校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仅仅是会唱几首歌,简单接触几首作品,笼统回答几个音乐问题等等,其实远未达到音乐能力的实际形成。比如识读乐谱、演奏演唱、音乐欣赏、音乐创编、音乐评论等等,都还需要真正“从学生出发”,逐步对其音乐能力的形成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

由此看来,从学生认知能力出发开展我们的音乐教学,就必须首先解决教材问题、教学法问题;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科学设计学生音乐能力发展标准。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善学校音乐教学的现状,才能使音乐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二)“从学生出发” 就是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所谓学习需要,亦即学习个体根据自身音乐基础、音乐兴趣、音乐能力以及审美需求所表现出的音乐学习的渴望与满足。主要表现为学生音乐兴趣的发展、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知识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

1.音乐兴趣的发展

音乐兴趣是指学生(个体)对音乐艺术的爱好与执著(其中既包括了个体对某音乐作品、音乐风格的偏爱与选择,也包含了个体驾驭某音乐作品、音乐风格的渴望与信心),是一种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对于音乐艺术的态度、体验。应该说,音乐兴趣既是音乐学习的起点,也是音乐学习的直接动力。

从音乐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音乐兴趣各有差异,即其学习需要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学生音乐天资较高、性情活泼开朗、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浓,其音乐需要包括音乐发展的需求往往较强烈;而有些学生音乐天资则相对较低,性情腼腆内敛、形象思维能力欠佳,对音乐的兴趣较小。笔者认为,对于前者,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求知欲望,多从音乐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层面开展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音乐艺术的奥妙,了解音乐艺术的规律。而对于后者,教学中则应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情感,多从音乐艺术的基本常识与基本技能层面开展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走近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在此基础上,发展并提升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能力。所以,教师不能不考虑学生的音乐需要,主观地、随意地选择教材,更不能以简单而单一的说教扼杀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合作的音乐学习。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如何“从学生出发”,亦即从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出发开展教学,值得深入探究。

2.艺术实践的开展

音乐艺术实践,是指学生有效参与的各类音乐表演活动和创作活动,是学生音乐学习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音乐教育的角度看,满足学生的音乐艺术实践需要,实际上是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表现自我的需要,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强调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教代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创编等各项音乐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2)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对学生的所有音乐实践活动,都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赏。即便是学生不太成熟、不太优秀的音乐表演或音乐创作,也一般不使用批评或所谓纠错的做法,而应同样给予鼓励和表扬,要大胆地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自然成长、自由成长,让他们充分享受音乐实践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3)积极为学生搭建音乐实践平台,包括课内音乐实践活动和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教师要多引导、指导、帮助和鼓励,既要让音乐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起到骨干带头作用,也要让音乐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事实上,学校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检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自我意识得到张扬;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进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现个人音乐才华,使学生不断获得归宿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3.知识能力的提升

知识能力的提升,是指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逐步形成的综合性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最终需要。知识能力的提升一般包括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等若干方面。

(1)从认知发展水平上看,学生音乐学习及其知识能力的提升,并不仅仅表现为音乐艺术层面的成就与收获,而是有助于对其全面的学习方法、认知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经验,获得相应的发展。比如通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学习,除对其音乐的体裁、结构、风格、主题等有所了解外,也对其创作背景、历史文化等方面有所了解。与此同时,结合欧洲历史,还可以对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发展脉络以及从古典主义音乐走向浪漫主义音乐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观察、分析和把握事物并逐步形成有一定高度的、具有人文精神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艺术观等等,都必然起到重要的作用。

(2)从知识结构优化上看,学生音乐学习及其知识能力的提升,也不仅仅表现为对具体音乐作品的了解、熟悉和掌握,实质上,它必然会成为构成“人”的综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是对一个人综合的知识结构的一种优化与完善。从当下关于“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教育是对人的综合发展做出贡献,而这种综合发展就是既包括了科学素养,又包括了人文素养;既包括了理性思维,又包括了形象思维。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3)从学习能力提高上看,学生音乐知识、音乐能力甚至音乐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人整体学习能力的成长与提升。这种能力既包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参与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协调能力、策划能力等等;同时还包括了学习迁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笔者一直认为,学校教育中的一切学习都绝非具体学科的学习,而必然是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学习。语文、数学等其他教学如此,音乐教学也应该如此。

(三)“从学生出发” 就是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

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思想发展和能力发展,即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

1.从德育层面看,从学生出发,就是要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进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敢于追求真理、破除迷信、批判谬误;具有强烈的道德感、荣辱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从智育层面看,从学生出发,就是要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理性、严谨、深刻、敏捷、创新的思维与胆识。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关注和探讨生命、社会、自然界以及整个宇宙的情怀和智慧。

3.从体育层面看,从学生出发,就是要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能担当起社会建设的重任,能友好地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从美育层面看,从学生出发,就是要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质朴与高洁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追求、审美意趣,以及发现美、欣赏美、探索美、创造美、传播并享受美的才能与品格。

篇4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06-01

一、高师音乐教学的现状剖析

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主要支撑力量,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高师民族音乐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及素质结构、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单一、对传统文化融入不足、多元音乐文化意识浅显等弊端。大多数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协作和共同解决问题的互动性,民族音乐课变得较为单调、枯燥、乏味。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极不平衡,以钢琴、声乐、中西器乐和综合音乐理论教师为主,专职民族音乐教师很少,学科队伍师资匮乏,重技轻艺,重西轻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很少,或者手段简单,欠科学性,这与当下教育部门所呼吁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教育理念相违背。种种现象,无疑会制约着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进步发扬,作为基础音乐课程的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能效如果滞后,其它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再深亦是缺憾。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学中需要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促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转变,调整高师音乐教学的结构,构建科学的、完善的、合理的高师音乐教学体系。

二、高师音乐教学与文化的结合

教育部最新的《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提倡学科知识的综合,注意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应该贯穿“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和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特点。使高师音乐教育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还能传播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所有的音乐课程尤其是民族音乐课的内容需要向横向拓展,寻找与其它知识领域的切合点。可以考虑在教学中增加不同地域风格的现代创作音乐的介绍,内容涉及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流行歌曲和器乐作品。特别是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流行歌曲、或具有流行音乐外观形式的民族音乐的介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到民族音乐其实无所不在,离我们并不遥远。这种由导入,渐进趋近的方式,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事半功倍之效,逐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高师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建议和对策

在观念上要树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观念。把民族音乐放在第一位,扭转重视西洋音乐轻视民族音乐的观念。在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课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我国的传统的音乐文化,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比较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多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工作者。其次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人才,培养一批传承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强和提高承担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和质量。再次,调整民族音乐教学的结构。特别是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吸收民族音乐中合理的发声技巧,加大声乐演唱中的民歌曲目;在乐理教学中要加大民族调式理论和民族音阶理论教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增添优秀民族曲目;在器乐教学中设置民族器乐的教学。

对民族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促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加强民族音乐的唱奏能力与民族音乐文化视野的统一。要求学生既能掌握所唱奏曲目,又能对所掌握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作理论性系统性的表述,按照民族音乐学的观点,“既知道是什么,又知道为什么”。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内涵,坚持严密的技术结构和深层审美内涵的统一。要求学生以娴熟的技巧准确掌握曲目所固有的形态结构,并能对该形态所表达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深刻独到的感悟。第三,知识技能的素质和数量的统一。一方面要求学生准确、到位,并有较高文化品位地掌握唱奏风格,又要对所要掌握曲目的量有硬性要求。第四,传统的系统性和个人的创造性。既要求学生对传统的音乐艺术成果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保证个性创造力的发展。

篇5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音乐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幼儿音乐教师而言,要求一种包容性更强,基础更广泛的音乐学习。中国传统的学校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养成主要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和按部就班的学习习惯。所以,很多的幼儿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懂得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为幼儿理解的方式加以传授。幼儿园音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的认知作用和方式是独特的。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它的功能是帮助人们分享来自表现形式的意义。高明的教师会帮助幼儿越来越靠近音乐的内涵,对音乐能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主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实现远大目标的一种必要手段。由此可见,幼儿音乐教师作为幼儿园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只有以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参与性的态度,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教育学素养,才能胜任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很重要的,有效的发展策略是幼儿音乐教师获得教学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提高学历层次,加强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学习

我国《教师法》关于幼儿教师的资格要求偏低,具备幼儿师范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即可当教师,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学历不仅体现了教师接受教育的多少,还反映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此外,对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不高,教师资格证相较容易获得,造成了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认可度不高。所以,要从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学习入手,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声望,促进专业化。

1.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体格健康、心灵美好的全面发展的人。幼儿音乐教师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职业特点应成为幼儿的表率和楷模。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让幼儿学会在艺术中、在音乐中感受爱、体验爱、表达爱,无论是对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还是对教师自身情感生活与精神品质的提升都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同时,幼儿音乐教师应善于吸取国内外优秀的先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科学、富于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开展教学,实施以幼儿为主体参与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教师的情绪、人格,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在对事业的追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对幼儿的热爱、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认识完善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2.丰富音乐知识技能,提高幼儿音乐心理、教育理论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实际解决的。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①国家教委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1-2010年)》文件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的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此外,还提出国家对各级学校艺术教师的学历要求。因此,我们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幼儿音乐教师的学习:(1)幼儿园音乐教师应具备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修养和视唱练耳、键盘、声乐、合唱指挥、创编等技能技巧。幼儿音乐教师应掌握幼儿身心发展、幼儿个体差异、对幼儿学习进行评价等方面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2)幼儿音乐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具有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3)要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幼儿音乐教师,应具备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激发幼儿相应的音乐情感体验的能力,良好的音乐语言和表达能力,熟练组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能力,了解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和学习情况并实施相应教学的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好课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教学研究的能力等。

3.创造音乐教学机会,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必须努力的方向,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幼儿音乐教师需要一定的艺术素养和专业能力,是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区别与幼儿园其他领域教学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如何教?谁来教?在哪里教?用什么教?为什么教?都是幼儿音乐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不断努力学习,增进专业素养,使自己成为教育过程中观念和行为合格的音乐教师。以现实的工作为基准,本着以“能力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为目的,创造更多的音乐教学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例如:谈话能力是音乐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简洁清晰、内容具体、生动有趣的谈话,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灵感,使音乐课堂更加愉快、活泼和具有魅力。精彩的谈话能带给幼儿激情和力量,使幼儿在愉悦的情景中接受美的熏陶。课程设计能力是幼儿音乐教师应具备的重要专业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始终放眼整个音乐教育环境、音乐活动材料和音乐教育策略,使课程时时保持活力和新鲜感。在实践教学中,幼儿音乐教师应能够做到将音乐知识和技能及音乐教育的普遍规律有效地实施于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种种情况做出及时的判断,能够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利用音乐启发幼儿的形象思维,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重视职业素养和业务发展,建立职业幸福感

幼儿音乐教师职业的幸福,包括自身对职业的归属感,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成就感,教师对现实世界的包容度等,它是人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幸福就意味着幼儿的幸福。建立职业幸福感,一方面能帮助幼儿音乐教师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另一方面可以为有关部门制定教师管理政策及开展教师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发展。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幼儿音乐教师为目标,以提升幼儿音乐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全面开展幼儿音乐教师学习工作,紧密围绕当前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任务,结合幼儿音乐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状况,联系各地学前教育实际开展学习。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以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着重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专业文化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促使幼儿音乐教师坚持科学育儿方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是一个无限地让自己发挥创造潜能的职业,在不断地创造与自我超越中体味着成长的快乐与职业的幸福。通过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完成不断超越于创新的过程,形成自己的音乐教学特色,在专业成长道路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感受职业幸福感,逐渐喜欢和爱上幼儿教师职业,为自己是一名幼儿音乐教师而感到欣慰和幸福。幸福感源于对幼儿真诚的爱与关心,幼儿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他们,使幼儿音乐教师在幼儿快乐的歌声和舞蹈中寻找到自己的快乐,幸福感不禁油然而生。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以一种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教学,把幼儿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自己也会变成快乐的天使。随着幼儿音乐教师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会深深地感觉到幼儿教师是个美丽的职业,从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不断超越自己,体验成长快乐。

每一个幼儿音乐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乐于尝试别人不愿意尝试的实践,愿意下别人不愿意下的工夫,是幼儿音乐教师面对机会时的态度。要树立做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的人生观念,丰富知识的储备与积累,要有遇到问题钻研到底的毅力,勇于探究改进新教学方法的势头。抓住有利的时机与机遇,靠自己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前沿教育理念,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应该是远离功利浮躁,努力追求一种自然、和谐,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个优秀的幼儿音乐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反思,做到乐于思考,反思可以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策略和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清楚地看出幼儿的真正需要,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促进幼儿音乐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目标迈进,让自己逐渐成长为大胆创新实践、懂得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看到幼儿的成长,教师和幼儿都得到提高,与幼儿一起分享、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与发掘自我的教育潜能,实现不断自我超越,在未来的教育教学道路上快乐成长。幼儿音乐教师应以坚强的毅力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面对专业化成长路上的逆境,以巨大的决心、勇气和艰苦的努力,用积极的态度迎接它们,以勤奋的学习把握它们,以大胆的实践攻克它们,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把握好每一个良好的机遇,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与其他同行和谐互助,了解自己的不足,在突破中挑战自己的能力,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迎接新的学习、新的挑战。

3.感受名师风范,追求完美人生。

一个成功的幼儿园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好老师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炉火纯青的特质,就能立即化作感召力、亲和力和教育智慧,完美地表现出来。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该向名师学习,感受名师们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艰辛和快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朝着名师的方向努力。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做一名懂专业的好老师”应成为幼儿音乐教师追求完美职业生涯的动力。学习名师,时刻为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把新的机遇和新的成功作为自己的奖赏,不断地自我改进和自我超越。学习名师们苦学、善学、真学的治学态度,走专业发展之路,获得专业上的成功。利用一切条件与名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名师们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著精神,学习他们对名利的淡泊。在名师的点拨下,及时地把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整理、收藏下来,形成教学经验和规律,建立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特色,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做有追求、有发展、有深度的幼儿音乐教师。在追求完美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深刻体会到只有做专业的幼儿音乐教师,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好、更适宜的音乐教育。对于幼儿音乐教师而言,只有与名师面对面,在他们的引领下,才能真正理解名师的内涵。名师是对稚嫩幼儿和处于弱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富有极大热情和高度责任心的人,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名师,能让教师群体成为出色的教师,获得人格与专业的双重提升。名师引领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能使幼儿音乐教师不断开阔视野,提升教育智慧,收获丰盈。

三、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科学的培训模式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音乐教师是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启蒙教师之一,幼儿音乐教师的师资水平决定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明确提出“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提出要认真实施“园丁工程”,加大艺术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应以全体艺术教师为目标,以骨干教师为重点,至2005年通过全国、省、地三级的培训工作,使艺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同时,加强艺术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在全国12所高等师范院校建立艺术教师培训基地,至2010年培养出一批大中小学艺术教育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艺术教师队伍。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参加过至少一种在职培训,但是每次都是不分层次、不分科目的培训,教师们往往在培训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很多时候,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教师培训对象大多数都集中在幼儿园园长或骨干教师,较少针对职前、职中、职后不同层次开展的培训。因此,我们应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幼儿音乐教师为目标,以提升幼儿音乐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全面开展幼儿音乐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构建职前、职中、职后一体,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联通、人力资源与网络资源结合的教师培训新模式,研究和确立不同音乐专业发展层次教师培训的目标,为每个幼儿音乐教师量身打造各具特点的培训方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音乐教师队伍。

1.新手型幼儿音乐教师的培训模式。

每一个幼儿音乐教师在其成长的阶段都必然要经历从新手到不断成熟的阶段。职前教师,指的就是各个层次师范教育经过实习的在校学生和刚入职的新手型教师。对于他们而言,如何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确保具备入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新手型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应以教育人才市场对合格幼儿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及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为依据,把职前培养目标定位成“具有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圆满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高起点决定了高水平的发展。在职前培训中,首先应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每一位职前幼儿音乐教师,站在专业发展的制高点,置身于音乐教学专业的前沿,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大学可以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双方的教师专业成长。两者在培训上的深度合作,有助于新手教师发展教学实践技能,享有新的教育改革理念及实践指导。园本培训,是迅速提高新手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最有效的方式。可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利用视频案例教学,以幼儿园的教学作为观摩、教学实践的主阵地,让他们完成从求知到实践的专业成长过程。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网络交流和参加各类型的音乐教学比赛,使每一位职前教师能通过教学实践,将所学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不断地在实践中成长。

2.熟手型幼儿音乐教师的培训模式。

一般而言,新手教师进入幼儿园工作后,经过5年左右的音乐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都可以顺利地转变为熟手型教师。这一阶段的教师,已经基本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逐渐熟悉常规的音乐教学程序,对于课堂及幼儿的调控能力更加自如,并形成一套自己特有的音乐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出现了教学的倦怠感、瓶颈期等现象。教学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获得,是提高熟手教师教学热情、获得教学质量“质”的飞跃的关键。因此,我们可把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成“保持对音乐教学工作的热情,完成从熟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飞跃”。将课题研究纳入培训的内容中,提高熟手教师的理论基础,为进入专家型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教学研究,能使他们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提高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音乐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素养和音乐教学技能技巧。在培训中,我们可将技能技巧的培训分为基础业务知识和技能技巧展示来开展。在每次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后,让音乐教师进行反思,能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认知技能。相对于新手音乐教师而言,熟手音乐教师已经基本具备了音乐教学的能力,教学常规工作程序日渐成熟。可以让新手音乐教师和熟手音乐教师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共同提升自己的教学热情,主动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3.专家型幼儿音乐教师的培训模式。

成为专家型教师,意味着个人事业达到新的高度,这一阶段大致需要十年时间。在此阶段,教师经过大量的音乐课堂实践,以及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研究活动,大都具备了教学所需的各类知识,形成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高超教学能力和深层次反思的观念。教学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根本。相对于熟手型教师,专家型音乐教师更具有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因此,我们可把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成“培养高水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专家型教师在幼儿园都是起骨干作用、带动作用的教师,他们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有敬业精神。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成为未来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示范者和指导者,深化教学改革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培训中,让专家型教师体验研训一体化,能有效实现幼儿音乐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使他们在研训中不断变换新视角,发现新层面,拓展新思路,创造新策略,体验到教学的可创造性。应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

四、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保障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高质量的幼儿音乐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音乐教育的核心和保障。我国颁布实施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证条例》,为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针对当前幼儿教师职业压力、收入不平衡、改行或流失严重的情况,需要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建立有效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明确幼儿教师的法律地位和身份,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目前,很多省市的政府都制订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提升是其中的主要内容。此外,各级政府开始承担起提高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制定幼儿教师配备和编制标准、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培训的具体责任。以上所有的举措,都是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

1.提高幼儿音乐教师入职的门槛。

“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一直是各级幼儿园的口号,体现了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但是这种说法比较保守,标准较低。低标准要求往往会滋长一些教师的侥幸心理,使他们越来越懒惰,也会挫伤优秀教师的积极性。一些研究表明,期望值越大,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不应该是合格的教师,而应该是优秀的教师。国家应建立权威性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在政策性标准的前提下,制定教师具体专业发展标准,如《幼儿园教师专业资格与发展标准》,明确专业发展要求。各地可根据自身情况限定幼儿教师队伍的最低起点,以此保护优质幼儿教师资源。把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培训确立为专业晋升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并把此纳入到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通过建立严谨的评价制度,层层选拔优秀幼儿音乐教育人才;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激发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督促幼儿音乐教师不断更新、拓宽教育教学能力,引导他们走专业化道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教师任用制度。实践表明,促进师范教育和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是建设和发展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幼儿音乐教师入职之初就要通过严格、规范的国家统一资格考试,提高他们的入职门槛。在国家政策指导的前提下,把好教师入职关,不断规范和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标准,采取公正的遴选机制,进一步满足提高对教师综合素养等方面能力的要求,选拔更多优秀的幼儿音乐教师到教师队伍中。教师资格考试,可以适当增加幼儿音乐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考查,实行分层分类考试,除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论等常规考试科目外,可重点考查幼儿音乐教师在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幼儿音乐教学技能测试,如歌唱、钢琴伴奏、合唱、组织小型音乐会、舞蹈创编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通过现场教学、谈话等形式评价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各省的师范院校应创新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当地的幼儿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2.深化幼儿音乐教师培养制度改革,为开展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国家应以省为主制订学前师范教育发展规划,落实幼儿师范教育经费,尤其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幼儿教师培训,应给予直接的经费支持。一方面,建立幼儿园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制度。各级教育部门在幼儿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中,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民办幼儿教师培训。在民办幼儿园捐资办学经费中,应有一部分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幼儿教师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各地要明确教育部门、幼儿园、幼儿教师本人应承担教育培训经费的比例,完善培训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师范教育,设置合理的音乐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音乐基础课程、音乐教育等课程,从音乐表演课程、专业音乐理论课程、交叉学科理论课程入手,体现幼儿音乐特色,把幼儿的审美体验作为课程设置依据的核心。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教育区域失衡,城乡教育差距加大。为了确保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政府可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在职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培训体系,试行定期分层培养制度,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每个幼儿教师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以必修课为重点,选修课为辅,提高继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明确提出“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根据这一精神,一方面,应完善幼儿教师培训制度。将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归口教师培训部门进行管理,对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培训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幼儿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建立幼儿教师培训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培训与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定、资格再认证相挂钩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艺术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专职艺术教师在职称评聘、工资、住房、奖励等方面,应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二是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幼儿园年检制度和等级评估制度,作为幼儿园年检是否合格和申报省一级幼儿园的重要依据。三是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区)和教育强市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幼儿教师培训的督导评估。

3.建立保障机制,切实加强管理。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现实情况来看,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存在的问题较多,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强化政府责任,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幼儿音乐教师队伍专业化,已成为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发展对教师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教师专业化的认识逐步深入,相关文件、法律法规对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从1979年教育部颁发的《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开始,到201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和实践在不断深化。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幼儿园,在完善工资制度的时候,都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薪的原则,向一线教师和骨干教师倾斜,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在调整绩效工资的构成比例时,可从教学工作量、超课时奖励、地区生活补贴、名优教师奖励、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等方面进行考虑,真正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自豪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落实依法治教。根据我国目前幼儿园的情况,有必要将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由原来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向发展性教师评价和绩效管理教师评价制度过渡。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标准,针对教师的专业伦理、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能力、指导能力、工作态度、参与意识、合作能力、终身学习等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了确保教师考核的公平性,应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方式,增加评价的透明度,并将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挂钩。

注释:

①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36.

参考文献:

篇6

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管理者,是联系教务处、二级学院(系)和师生的重要枢纽。然而,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秘书承担的工作更加广泛,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一、民办高校教学秘书的素质能力要求

1、学习创新能力

教学秘书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秘书学、计算机应用等。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从而能够及时更新和丰富个人知识储备。同时,各个院系专业性质不同,涉及到的具体教务工作就有区别,如艺术设计学院因为专业需要,在排课时就要考虑到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课程分阶段上课的情况;再如音乐学院,需要为学生安排器乐或声乐小课;再如排公共体育课,则要考虑到群组排课的问题。诸如此类,从而给教学秘书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即应该具有一定的所在院系的专业知识,使教学管理工作更高效。

2、组织协调能力

教学秘书是联接学校和院系、院系和院系以及院系和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上传下达、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作用。因此,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帮助教学秘书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院系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融洽相处,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抗压和亲和能力

基层教务工作繁琐复杂,经常是学校多个职能部门同时下达任务。由于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尚未成熟,还有很多临时却又紧迫重要的工作需要教学秘书配合完成。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能够坦然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及时调控情绪,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压力,从而有条不紊的完成工作。同时,由于教学秘书的工作对象范围广泛,要面对学校各个职能部门,还要面对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所以,对于教学秘书而言,亲和能力尤为重要。教学秘书应树立服务意识,热心为师生提供服务,谦虚谨慎,尊重他人,善解人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工作氛围,得到各个层次工作对象的理解和配合,才能够有效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民办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现状

民办高校尚在发展之中,教学秘书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到整个教学秘书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发展。

1、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队伍素质有待完善

当今民办高校飞速发展,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教学事务成倍增加。这就对教学秘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处理好倍增的工作是个很大的挑战。如前所述,教学秘书应具有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知识储备丰富。然而事实上很多教学秘书并不是所在院系的本专业人士,更缺乏相关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秘书学等理论知识。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无法快速提高,进而影响到日常工作。

2、缺乏有效激励制度,流动性大

在民办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极为繁忙,头绪多、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心理压力很大,但是待遇却几乎处在全校教职员工的最底层。同时,对于教学秘书这个工作岗位,民办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没有晋升制度,也没有奖励政策。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发展前景不明确,民办高校的教学秘书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直接结果就是很多教学秘书干过几年后发现没有什么前途可言,收入又偏低,只好辞职,流动性非常大。

三、民办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对策

1、提高重视程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民办高校各级领导要提高对教学秘书岗位的重视,在选聘此岗位人员时,应严格面试和考核,并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对于在岗的教学秘书,应制定相关考核制度,由学校定期进行考核,实施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当然,除了竞争机制外,有效的激励政策也必不可少。可考虑根据所在院系规模大小给与相应的工资补贴。同时,可借鉴某些学校辅导员的晋升政策,建立教学秘书晋升机制,对于责任心强、工作突出的教学秘书给与晋升机会,增强其工作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学秘书队伍整体素质

作为教学管理一线的教学秘书,自身业务知识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学校应积极为教学秘书提供业务培训条件和机会,如聘请教育管理专业的专家来校对教学秘书进行专门培训或讲座,再如提供条件送秘书去参加教育厅等上级部门举办的教学管理研讨班等。同时,鼓励教学秘书在职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学习,开阔视野,提高技能,使教学秘书工作朝着正规有序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3、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民办高校办学日趋正规,科研工作也已成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但是,一直以来这些似乎只是教师的事情,教学秘书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无暇也无意识参与到科研中来。学校应引导他们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开展教学管理研究,可以专门为教学秘书岗位提供针对性强的研究课题,举办专题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促使教学秘书掌握教学管理的一般规律,了解教学管理活动的特点,更新观念,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学习现代教学管理知识与技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4、端正态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除了学校层面应给与各种政策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外,教学秘书也应端正工作态度,提高职业素养,从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必须认识到自己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效高质的完成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丰富自己教育学、管理学、秘书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