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5 09:46: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

篇1

急诊科作为抢救生命危急病患的重要科室,一旦稍有不慎即可引发护理风险。基于急诊室病患具有病情不可预测、病情突发、起病快、急救任务艰巨等特点,因而全面普及护理人员法制教育、提高安全与风险意识、规范护理操作和护理服务对于减少护理事故,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和确保急救措施顺利完成有着积极意义。下面,就当前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探讨相应的防范对策。报告如下。

1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1护士方向

1.1.1整体年龄趋于低龄化当前,负责急诊科室的护士普通呈现低龄化,这些护士基于年龄特征的关系,往往缺乏足够的护理经验,护理操作不熟练,难以独立完成复杂的护理操作。部分护士在急救过程中无法一次完成穿刺,需重复数次才能成功;或是洗胃时胃管多次插入失败;又或是不能为心脏骤停的病患及时做好气道建立。这些问题的出现既给病患带来了额外痛苦,又延误了最佳急救时间。

1.1.2对规章制度缺乏重视一些护士缺乏责任感,将医院制定的操作规范视若无物,轻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交接班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护士虽然能将三查七对的内容熟记于心,却没有在实际中具体实施,单凭主观经验行事[1]。此外,还有个别护士对护理记录态度极其轻率,不是出现错记就是漏记,日常也未将急救物品准备齐全,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因物品不全而重新寻找,严重拖延病患急救工作。

1.1.3法律观念薄弱近年来,在法制教育的普及与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法律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病患在医疗中遇到问题或对医疗结果产生疑问却得不到解答时,往往会使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然而此与同时,部分急救人员的法律观念仍旧淡薄,急救过程中往往只专注于护理措施是否及时有效,忽视了临床护理各项指标的记录工作,致使记录中出现病情描述模糊不清、没有按照规定格式书写、病情动态监测与药物效果观察记录不到位、医学用语不当等问题,如此一来,即便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并未出现差错,也将由于护理记录的不足而为今后带来医护纠纷的隐患,给医院和个人带来不必要的责任风险。

1.2病患方面随着法制观念与维权意识的深入,病患及其家属不仅对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依赖于护理人员,与此相反的却是对病情知识的严重匮乏,因此一旦病患发生危急情况,家属将由于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而迁怒于护理人员,引起医护纠纷。

2护理管理与防范对策

2.1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2.1.1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为保证所有护理人员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的急救能力、牢固的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快速的应急能力与记忆力,应根据急诊科室的实际情况,为缺乏实践护理经验的年轻护士与骨干护士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同时给予急诊科护士人手一本培训手册,并在手册中明确标明培训内容与各个阶段的考核结果,同时定期在院内展开急救演习与急救理论知识竞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全面培养年轻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可预见病患病情发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1.2严格实行规章制度首先结合临床案例,定期对护理人员展开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将遵守规章制度的理念植入到每一名护理人员心中;其次是加强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成立由骨干护士及护士长负责的护理质量监控小组,以预防为主,对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密检查,尤其是易出现失误的重点环节,应紧抓关键制度、关键时间和关键人员三个因素不放,促使护理人员端正对护理记录的态度,自觉主动的完成交接与管理工作,日常做好急救物品与药品的备份,保证医疗器械正常使用,切实做到定期消毒、定人保管、定位放置、定数量和及时维修、及时检查、及时补充等四个定与三及时,以最大限度降低急救工作中的意外因素,确保急救顺利完成。

2.1.3提高法律意识定期在院内展开《护士条例》与《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规章制度的学习,将“安全第一、病患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等四个第一理念植入所有护理人员心中,将救死扶伤的高尚职责和护理风险与病患权利联系起来,改变护理人员的旧有观念,使其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够运用起法律武器维护好医院与护患双方的应有权利。此外,由于在以往的医患纠纷中,急救护理记录是重要的举证依据,因而为避免使医院及个人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应重点强调护理文件的书写管理[2]。当医务人员因急救工作而未能及时记录临床资料的,应于急救结束6小时内补充记录,同时应派专人负责对每日急救室钟表准确率进行核对,以保证护理、急救与仪器记录时间的一致性,从而提高护理记录的可信性。

2.2加强护患沟通为预防因沟通不畅而引起的护患纠纷,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服务,提升自身修养,热情主动的与病患进行语言交流,从而加深感情,获取病患的信任,使其能够主动配合治疗。此外,护理人员还需提高自律性,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对病患及其家属的激烈言行予以一定体谅,尽可能缓解病患及其家属不良情绪,切实做好优质化和人文化的护理服务,以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3结语

随着时展及社会复杂因素的影响,护患关系日趋复杂化,护士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护患沟通交流并培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有效保证医疗活动的正常运营。

篇2

急诊患者的病情急骤、转变迅速,对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对患者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1]。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护理质量的体现。稍有遗漏就会出现医疗事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必不可少[2]。本文对安全管理前后90例急诊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护理管理的重点和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2月~4月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对照组,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7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2~95岁,平均年龄(53.5±5.4)岁,其中有机磷中毒12例,车祸21例,心脑血管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例;观察组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2岁,平均年龄(58.3±2.7)岁,其中有机磷中毒9例,车祸17例,心脑血管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10例,其他疾病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在已有的护理安全制度下,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对遗漏的急诊护理措施采取完善、修订。规范急救流程,保证急救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详细制定急诊交接流程、记录交接重点。规范急救护理的内容、携带的急救设备药品、急救措施。

规范急救护理人员的轮班管理,保证急救患者都有急救护理人员护理,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节假日、周末、夜间的值班人员要安排合理。经验丰富的急救护理人员宜督促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完全掌握急诊要点,对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定期展开急救护理工作交流会,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解决薄弱环节中的问题,完善护理衔接工作。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护理人员高度重视急诊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护理不仅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体现护理水平和医院名誉。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提升急诊护理人员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提升专业技术。定期让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的法律知识,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的风险从而,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树立以"患者第一、生命至上"的护理原则,对待患者要像对待自己家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进行知识考核。让有经验、有资历的护理人员为年轻护理人员分享护理经验、总结风险事件中护理的不足和漏洞。急诊护理人员应该轮流在各个科室、国内外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时更新急救护理理念,提高急诊护理能力。

规范急救设备的管理,保证急救设备的完整、无菌、齐全,在使用后及时消毒归还。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消毒、清理,检查机器的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对急救药品进行分类,检查药品日期,以备急救使用。

加强护患沟通,在急救护理时,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对待患者及患者家属要诚恳、耐心,语言要温和,引导患者配合急救。认真听取患者的想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将重要信心告知医生。准备好急救设备,沉着应对紧急情况。

1.3观察指标 护理安全指标为急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主要不良反应有: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仪器操作不当所致损伤、医嘱执行失误等。

1.4统计学方式 用spss19.00处理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所以急救护理人员要具备综合护理经验,熟悉掌握急救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急救护理措施[3]。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护理安全是体现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护理安全决定了护理的作用,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4]。护理安全管理通过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急救能力和应急准备、加强护患沟通,可以提高急救护理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5]。

本文通过对180例急诊患者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安全管理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质量。所以,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了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急诊护理技能,减少了护理风险,提升了护理水平,建议急诊科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颖.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5864-5865.

[2]李茹冰.急诊护理风险防范与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2):199.

篇3

护理缺陷发生率从2011年度的8.21%降到2012年度的2.32%。结论 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急诊科就诊的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多变,急诊科的工作具有快速、艰巨、突发及不可预见性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因此,及时查找急诊护理工作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不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是急诊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我院针对2011年度急诊科存在的护理缺陷对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整改,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2011年度和2012年度发生的护理缺陷共计1422件。

1.2方法

针对2011年发生的1085例护理缺陷对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整改,并在2012年度进行实施。对2011年度和2012年度的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及护理缺陷的类别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检验,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6.0软件。

2.结果

经过针对护理缺陷对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整改后,护理缺陷发生例数从2011年度的1085例(8.21%)下降至2012年度的337例(2.32%)见表1,各类护理缺陷的构成比见表2。

3.讨论

3.1基层医院急诊科护理缺陷原因分析

3.1.1人员因素

①护患比例失调,护士队伍结构不合理。我院是一所基层医院,急诊科人员编制有限,护理人员共计13人,在编1人,聘用12人,护患比例失调。护理人员年资低,1-5年占69.23%,5年以上占30.76%,其中10年以上占23.07%。护士占76.92%,护师占15.38%,主管护师占7.69%。低年资护士对专科知识及技能掌握不全,遇到突发事件时综合能力及临床经验不足。2011年度的护理缺陷中,79%发生在5年以下护士。低年资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成为突出问题,存在护理安全隐患。②护士法律意识不强,急救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运用不够,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在护理缺陷中对核心制度执行力不够,对事件本身认识不足,言语随意,欠缺自我保护意识。③缺乏良好沟通技巧,未履行相关告知制度。急诊科是集临时留观、长期留观、输液治疗于一体的科室,就诊人员涉及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多变,如护理人员因为工作忙碌而不履行相关告知制度,言语简单、冲撞或解释不耐心,很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甚至引发护理缺陷。

3.1.2患者因素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患者维权意识加强,患者就医期望值增加,如一旦未达到预期效果,将产生的负性情绪转嫁到直接接触的护士身上,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3.1.3其它因素

夜班、周末、节假日薄弱环节。夜班、周末、节假日是急诊科患者就诊的高峰时段,而护理排班按常规进行,使工作人员不足的现象较日常更为突出,护理工作处于明显超负荷状态。因此,夜班、周末、节假日也是护理缺陷的高发时段。2011年度发生在夜班、周末、节假日的护理缺陷达684例,占全年度的63.04%。警示标识缺如。

3.2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3.2.1调整护理队伍。护理精英荟萃

急诊科有危重病人多、实施抢救多、突发事件多、护理任务重等特点,把好急诊护理质量安全关,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率,是衡量一所医院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急诊科护士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针对护患比例失调、低年资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进行整改,增加护理人员至16人,并要求急诊科护士年资均在5年以上,各项专业考试皆优,且定岗2年以上。

3.2.2成立安全质控小组,完善护理制度

建立护士一质控小组一护士长三级质控管理。每月召开会议针对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深入、详细探讨,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修订安全管理方案,并落实到工作中。每季度进行一次护理安全专题讨论会,对护理缺陷及其整改工作进行剖析、讲评、总结,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目前,我科已形成了具有本科特色的“输液患者五查法”、“急诊患者急救六步法”(一步:呼吸畅通一吸氧;二步:静脉通道一给药;三步:心电监护;四步:导尿;五步:辅助检查;六步:记录)工作流程。只有让规则成为内在约束力,将外在约束变为自觉的行动时,管理才是最有效的,才能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

3.2.3加强规范化培训,强化护理安全意识

定期进行规范化培训,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护理制度、操作规程及有关护理安全的文件,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的相关文件,重点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并根据既往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针对性学习,使全体护理人员得到警示,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定期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检查护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2.4实行小组制,弹性排班,保证充足的人力资源

我科根据科室情况分三个小组,组长负责本组具体分管事件的落实。每组总体水平相当,小组成员老、中、青搭配。针对护理缺陷好发时段,如中午时段、交接班、重病人较多时、夜班、周末、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避免因超负荷工作增加护理缺陷的发生几率。

3.2.5建立护理质量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

目前护理管理以惩罚为主要手段.缺少奖励激励机制。制定急诊科护理质量奖惩制度,明确奖惩细则,并贯穿于护理中。奖惩每月进行公示,使得所有护士因惩者而望危却步,因奖者而努力进取。

3.2.6严格执行告知制度,加强护患沟通,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告知风险,进行正确的利弊分析,给患者及家属选择的权力,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配合。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自身的权利,理解患者及家属,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需及时、有效地评估患者心理、身体、社会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护理,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

篇4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急诊患者2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成不同组:常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7例、43例,年龄段18-78岁,平均(46.3±1.3)岁;干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8例、42例,年龄段19-79岁,平均(46.4±1.4)岁。200例患者的年龄段、男女例数等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急诊科的基础护理管理,如:按照本院所制定的相关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等实施按时、不按时的培训、考核等,并结合急诊科日常需求安排护理人员。同时,还需讲解急诊科的相关抢救、护理等工作;干预组患者则实施PDCA护理,包括:①制定护理计划。临床PDCA护理模式实施前期,科室领导需带领全科室医护人员参加培训,并从中挑选表现良好者组建护理团队,由各小组对自身所分配的项目行护理质量、现状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规范、科学的护理内容。并且,还需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学习;②实施护理计划。小组组长负责相关护理项目质量的评估,护理过程的监控,护士长则对管辖区域内的护理质量进行管理,促使每位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护理中,提高护理服务意识[2];确保护理工作落实到人,做到有规可循;③临床检查。护理团队组长需每月于固定时间内行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检查,一旦发现不良现象,需立即纠正;从所发现问题中找寻潜在性漏洞,并制定预防、改进措施,预防不良事件;④总结、反馈。每月于固定时间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召开研讨会,分析、探究日常护理中潜在性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相关措施落实到底,以形成相对完善、有效的反馈系统,提高护理质量。

1.3评定项目 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统计其护理满意程度,标准:将急诊科所制定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发放到每位患者手中,让其填写结束后统计总分,分数在90分以上,表明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上,表明比较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下,表明不满意临床护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处理数据,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程度均属于计数资料,均借助%表示、χ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抢救成功率判定 调查结果表明,100例干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93例,占比93.0%;100例常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80例,占比80.0%,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的成功抢救率有区别,P

篇5

急诊科室的病人大部分病情急危重,同时变化无常,发现迅速,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其护理风险非常高,极易引发医疗投诉和纠纷。因此,急诊科一定要在护理管理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进而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本文笔者选取2013年9月-2015年4月在我院急诊科接收的患者一共有82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5年4月在我院急诊科接收的患者一共有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当中,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在18-54岁,平均年龄为32.7±5.9岁;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在20-57岁,平均年龄为35.1±6.2岁。两组病人相关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一般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监护[1],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1.2.1完整规章制度临床护士长要根据自身科室相关特点,同时以护理安全管理制定作为依据,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并且还要征取病人的同意,以免发生医疗纠纷。另外,对意外突发性事件还要制定一个应急预案,使相关规章制度给予不断完善,进而保证急诊科室护理工作顺利进行。1.2.2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急诊科室相关领导要每个月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参加相关培训工作,其中包括急救护理知识、设备操作以及物品使用方法等,并且大家要在一起进行探讨,同时对工作当中发现的问题给予总结,分析,临床操作当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同时制定一个完整的急救操作流程。另外,急诊科室的临床护士还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明确掌握,可以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1.2.3规范护理书写记录临床护士在密切检测病人病情变化和救治期间应该规范护理书写记录,确保书写记录客观、真实、准确,尤其是高度关注“三无人员”,留院观察病历应该给予有效存档,并且还要定期审核检查病例。1.2.4抢救用药和仪器管理急诊科室应该增强管理抢救用药和仪器的保管,应该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对药品和仪器给予清洁以及保养,并且还要做好收取和登记,每天要对仪器使用情况给予检查以及清点,如果发生异常情况要立即上报,并及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1.3临床观察指标(1)对两组病人抢救物品完好率和护理缺陷发生率情况给予记录对比;(2)对两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给予记录对比[2]。1.4临床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抢救物品完好率和护理缺陷发生率情况对比观察组抢救物品完好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1。2.2两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对比观察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医疗工作当中,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关键的焊接,其可以表现出连续性、动态性、具体性以及直接性的特点,并且具备非常强的技术。临床护士在临床操作期间与病人长时间接触,所以,具有非常高的护理风险。现如今,随着人们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的相关法律和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强,然而急诊科室因为其特殊性,在每一个环节当中均存在护理风险,因此,如何降低护理风向,使急诊临床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已经成为相关人员热烈讨论的话题。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3],在急诊病人安全管理当中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使护理风险降至到最低,对护理薄弱环节给予改进和完善,并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同时还可以提高护士自身护理风险防范意识,进而避免发生医疗纠纷,目前,被众多基层医院广泛应用,和本文试验结果相一致。总而言之,在急诊安全管理当中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可以使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减少,使临床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潘多,祝莹,陈水红,等.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流量变化规律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599-601.

篇6

急诊门诊是危重患者的入口,入科时,由于病因、病情有许多未知因素且病情变化快,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使患者得到进一步救治需进行检查、转科、手术等需要在院内转运。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易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科自2012年创三甲医院评审开始对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存在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制订了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科2012年8月~2013年9月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18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47±1岁);为急诊常见患者,包括脑血管意外,心肺复苏术后,口服中毒重症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瘤,宫外孕,休克等。

2 方法

2.1转运前评估

2.1.1正确评估病情 循环系统方面应评估血压、心率、心、尿量及有无出血情况。呼吸系统方面应评估患者的呼吸深浅度、节律、血氧饱和度,对已建立人工气道者,应检查气道是否通畅,神经系统方面应评估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昏迷患者应用格拉斯哥评分。其它应评估患者皮肤、各种管道、疼痛、沟通交流情况等,要有预见性,通过评估,对途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2.1.2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由于转运中存在风险,对清醒的患者是一个应激事件,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应进行评估,做好心理护理,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2.1.3评估转运过程中的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正确评估转运需要的人员数量,确定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实施转运的人员需要熟悉患者病情,处理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1]医生负责观察病情和实施急救措施,护士负责途中治疗,如患者病情加重,电梯停电等应沉着应对,安抚家属及患者。

2.1.4评估转运中携带的设备 如果危重患者在转运中急救设备发生故障或药品配备不足,则会贻误抢救时机,所以转运前应评估氧气袋能否持续供氧,呼吸气囊有无漏气,监护仪屏幕显示的清晰度,蓄电池情况,除颤仪功能是否正常,转运担架车的安全性及舒适性等。

2.2转运前的准备

2.2.1在最短时间内,简明扼要的告知患者及家属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意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2.2医生护士共同评估转运最佳时机,电话通知转入科室当班护士,①按规范明确告诉病房护士需要准备的物品,目前所在用药,管道情况及大概到达时间,让接诊护士有充分的准备时间。②转运患者一律使用留置针开通静脉通道,对休克患者先扩容,加快补液,颅内出血或颅内高压的患者先使用甘露醇脱水剂,烦躁患者适当使用镇静剂,妥善约束固定好肢体,高血压患者先使用降压药,气促患者先平喘吸氧等。

2.3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

2.3.1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面色呼吸,胸廓起伏等情况,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应立即利用附近医疗资源对患者实施抢救。

2.3.2转运途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转运途中上下坡时应保证患者头高位,护士必须看护在患者身边,站在头部一侧,以便观察病情变化,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通畅。转运平车要有防护栏,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搬动患者时,指导家属动作轻柔,密切配合,防止搬动时二次损伤。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同时要结合简单易行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以大致了解患者循环功能及外周脏器灌注情况[2]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应立即实施救护。

2.4转运后的交接措施

2.4.1转运至相关科室后做好床头交班,协助病房护士做好安置处理,交班内容包括姓名,诊断,病情,护理措施,异常检查结果,特殊治疗,心理状态,皮肤,管道及用药情况。

2.4.2患者安置妥当并且病情平稳后,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完成情况,接收护士在交班本上签名及接收时间,转运人员方可离开。

3 讨论

院内转运具有紧张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在转运过程中稍有疏忽,还可能发生意外事件,甚至死亡,导致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除了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外,实施者还要具有爱心、责任心和综合专业素质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受到各医院设备和人员限制,转运条件也不一致[3],因此,转运的风险还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评估和有效管理。加强护送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完善规章制度,重视转运的每个细节,制定险情预案,才能减少和杜绝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4]。

参考文献:

[1]韩瑾琪,何晴.危重患者转运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基础医学论坛,2007,11(7):660-661

篇7

1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主要包括:①一些年轻护士存在应急能力低、法律知识缺乏、护理安全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护理规章制度掌握不牢固等现象。②导诊护士缺乏专业训练,护理经验积累不足,导诊不准确,工作时出现麻痹松懈。在运送患者入科途中,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够仔细,患者病痛折磨和家属的心情焦急,易发生护患关系冲突等现象。③护士责任心不够强,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由于输液室患者周转快,擅自调换座位,而护士未认真查对,易导致打错针、接错液体或液体漏输;不注意巡视病人,未及时发现液体外渗、输液反应等现象。④护理人员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不扎实,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抢救技术不熟练,急救药品使用不及时,病情观察不仔细;医生不在场时,护士没能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护理人员态度不好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⑤抢救仪器未及时检修而发生故障,如吸引器吸引无力、洗胃机进水故障、监护仪显示故障等。⑥由于工作忙、护士少,常常易忽略对留院观察患者的病情观察,存在护理记录不认真或漏记、错记、记录不及时等现象。

2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措施

2.1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加强急诊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掌握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苦练基本功,定期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法宝,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将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安全护理。使每位护士学法、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2 加强导诊人员的严格管理及相应的专业培训,提高导诊护士的责任感,使其具备较强的急诊意识,对就诊患者按轻、缓、急、重预检分诊,对危重患者先护送入抢救室,并立即通知医生、护士做紧急处理,协助诊室的医护人员搬运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每位导诊人员应做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热情服务,主动迎接患者,沉着冷静,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保证患者快速有效的救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讲究语言艺术,搞好护患沟通,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2.3 加强学习,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在输液工作中,认真填写输液卡和输液记录单,密切观察输液患者的病情变化,多巡视,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带领护士认真学习输液反应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处理措施等。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护士应复诵一遍,并保留空的药液安瓿,抢救结束后核对补记。

2.4 加强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技术水平,患者到达科室后积极组织护理人员抢救,制定完善的护理抢救计划,逐条落实。健全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使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有章可循。常年不懈地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抢救、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留置针穿刺、复合伤处理等专科技术的培训和考核。

2.5 认真做好抢救仪器设备的交接与管理工作,确保急救仪器设备的完好率达100%。各种急救药品、物品、设备到位,时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抢救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做到责任到人。

2.6 对留院观察患者要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密切观察其病情,及时准确地做好各种护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忙而不乱。

3 体会

篇8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48-02

因为护理本身的特殊性、病情的复杂性以及患者个体差异性会导致护理工作潜在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1]。所以加强安全管理对做好护理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对门急诊输液室安全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以及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该院在2012年7月开始对该院的护理工作中实施了安全管理,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将2012年1月―2012年6月定为对照阶段,在此阶段内选取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将2012年7月―2012年12月定为实验阶段,选取在此阶段接受安全护理管理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两阶段在该科住院的患者各100例为调查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为5~77岁,平均年龄为(57.5±11.5)岁,对照阶段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年龄为4~79岁,平均年龄为(55.7±10.5)岁。

1.2 方法

对照组所处的阶段中采取了常规护理的方法,护理人员并不进行安全管理教育,仅在每个月的总结会议上对工作期间发生的不足进行分析及总结。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强安全管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生命安全意识,确保护理工作安全开展。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于资历低的护理人员应其进行专业知识、岗位职责、核心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管理意识。②完善规章制度:对科室制定管理流程,并将流程落实在每个护理人员中,让其自觉遵守相应的制度并相互监督。明确科室中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及分工,同时落实好交接班制度。护士长与于每天早会期间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提问,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人员应对其耐心纠正及分解,避免单纯性的惩罚或批评[2]。③建立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总结科室过往存在的高风险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及总结,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其再次发生,同时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操作应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及分析。④建立安全监督系统:成立安全质控小组,每天对护理工作进行科学、客观的管理及监督,质控护士及护士长应每月对护理工作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及预防。每季度对全体护士召开总结会议,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各自所处阶段的护理管理质量进行调查,每个季度由有关人员做出审定、评价,满分为100分。对两组中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并对患者两阶段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患者根据个人护理情况对护理工作进行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主要的数据资料以SPSS11.0软件包加以处理,计量数据均以(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阶段全年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患者进行护理服务过程中没有出现机体结构、心理或功能上的损伤,其中不但包括患者安全,同时也包括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使得医疗护理增加,从而导致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应加强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意识的培养,将对患者进行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降至最低[3]。

该院在护理工作中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将安全管理观点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各种风险防范措施、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监督系统的建立。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能有效窥逼各种风险的发生,对护理人员加强法律意识及保护意识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性[4]。通过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可以让护理人员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护理人员长期疲劳工作。通过建立风险防范监督体系能够有效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从而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5]。该院自2011年6月―2011年12月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安全管理后全年的护理质量较对照阶段有了显著的提高(P

[参考文献]

[1] 刁晓玲,江桂素. 对住院病人的护理安全实行风险预案管理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228.

[2] 静媚. 对护理安全事故管理的认识[J].中外医疗,2008,27(24):338

篇9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77-02

医疗安全问题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护理安全又是医疗安全的重中之重。上世纪末期,由日本医疗事故委员会率先提出了SHEL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软件部分(S-soft),即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硬件部分(H-hard),即护理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的场地;临床环境(E-environ-ment);被护理人员及其他人(L-litigant)。日本医疗事故委员会认为上述几方面是造成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进而确定医疗事故根源,并制定相应解决对策,从而能有效避免医疗事故的产生。我们总结了临床护理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急诊过程中临床护理的特殊性,采用SHEL模式进一步加强了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问题,经过实践证明SHEL模式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急诊临床护理的安全性,降低了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护理水平和质量。现将具体实施做法总结如下:

1、提高护士素质是急诊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

第一,要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心理压力是临床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急诊护理人员中尤为明显。因此要提高急诊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鼓励大家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从而使其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医院也可以组织经验交流会或者提供外出学习等机会来促进护理人员之间相互交流,以便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适应能力。如果遇到情绪波动时可采取恰当方式进行宣泄,比如通过向朋友或家人诉说,适当运动、外出散步等。第二,要合理调整并改善护理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医院的管理层以及护理负责人应对因超负荷工作对护理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引起足够重视,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解除各种不利因素对护理工作造成了影响,积极关心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强度,确保急诊护士的合理休息时间和睡眠时间,有效并重点的利用有限的护理资源。与此同时,作为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要注意身体健康、合理调整工作状态、有条理的开展工作[1]。 护士长要做好工作安排和交接安排,根据护理需要增减人员。第三,急诊护理人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压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从某种角度上讲,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急诊人员正确的看待压力,学会从容面对,从而有益于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现实中人际关系极为复杂,但是只要自己坚定信念,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整,时刻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心态以及饱满的工作热情,能过做到在急诊护理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处处关爱患者,积极和患者交流,并且能够时刻都站在患者角度想问题,以减轻患者病痛为目的,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定能够受到患者和社会的普遍认可。此外,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准确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第一手信息,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医生助手,认真配合医生的临床治疗,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进而得到患者和医生的尊重和认可。第四,医院应对急诊护理人员加强系统培训。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急诊护理工作,要为急诊护理人员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如参与上级大医院学术交流、参观、学习新技术;鼓励护理人员自学;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学历、年龄段、工作年限的护士进行心理指导,使其减轻工作压力,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2]。

2、完善硬件建设,配备一流的抢救仪器

第一,要为急诊治疗提供一流的安全护理设施,急诊清创室、抢救室、处置室、治疗室以及病室必须做到规范化管理。第二,要保证急救药品和必需品的储备与供应,加强设备管理,确保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及设备管理都由专人负责,定岗、定位、定量、定期检查,各项设备要定期保养、定期维修[3]。急诊护理工作必须采用安全护理设备,避免和防范护理安全事故发生,例如接收患者存在昏迷或意识不清或自主能力差的情况应使用“腕带”;急诊中可采用气垫床来预防压疮;采用安全床挡避免患者坠床;采用安全贴膜对导管进行加固进而防治管路滑脱,避免患者受伤。

3、营造安全的临床环境

有效的利用护理人力资源,要对重点时段的护理人员安排引起足够重视,护士长要做好弹性排班,可以采取分级别管理方法,根据护理人员的资质不同划分3个不同级别,各级别再分为3个小组,最高级别应设置1名责任组长,根据层级做双向选择,进而组合成为3个大组。可安排第1组为白班,第2组为夜班,第3组休息,待第二天轮换1次。由于急诊区患者在下午六点至夜间十点为就诊高峰期,因此可安排2-3名护理人员值班,有效解决了夜班急诊护理人员不足的难题,从而满足了急诊、急救过程中的护理需要。此外要加强管理护理环境,对肝素封管液采取定点存放,并准确标记,杜绝与其他药物相混淆,对于其他非静脉输注液体应标注醒目标识,避免和静脉液体混淆,要在治疗室、治疗车上做好提示及温馨提醒,防治因工作忙乱、患者较多时出现差错。此外要成立警务室或者与“110”组成联动,以确出现特殊状况时维持急诊环境秩序。

4、相关人及当事人

一旦出现急诊护理工作失误或者急诊护理人员存在严重的工作情绪时,医院管理层一方面要对当事人查明的具体原因,另一方面也要寻求管理缺陷和急诊护理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防事故再次发生。要想彻底的找出护理事故的根源,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当事人进行沟通,通常应选择在当事人临下班或者休假前的那段时间,这样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便于当事人稳定情绪、思考问题,同时也避免对下一轮工作产生影响。沟通时要注意说话方式,可以采取先对当事人的工作成绩和自身优势进行肯定,然后委婉道出当事人存在的一些不足,可以借助“坏苹果理论”中极为经典的一段话来阐述,如我们在这里都是为了一个共同、长期的目标―――做好我们的工作,我知道大家都很努力,有时却事与愿违,我的任务是发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改进工作的机会――可以共享的技术革新,可以吸取的教训,可以共同努力的尝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比现在更好地工作。如此以来,会起到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并适时的改正不足,努力提高自我,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去。

总之,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运用SHEL模式可以保障急诊护理工作和病人的安全,减少了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护理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急诊科,我院急诊科护士人员共18人,年龄在22~46岁,平均(29.34±2.64)岁,学历分布:大专10人、本科8人;科室床位情况:抢救床位4张、观察床位6张、2015年1月~12月,我科室共接诊住院患者628例、留观患者2675例。

1.2方法

1.2.1计划(P) 依据2014年护理效果调查结果,发现急诊科日间护理安全管理所取得的效果不佳,其中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较低,计划阶段主要根据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根源,从而科学制定管理计划。首先,明确岗位职责。急诊科具有任务重、时间紧、24h接诊等特点,为此应采取轮班制定,明确各岗位护理人员的责任,细化人员分工。其次,制定安全管理标准。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对科室药品管理、危重患者管理、基础护理等各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为护理人员提供工作依据。最后,工作流程的确定,对急诊日间护理流程严格按照规范制定,并定期进行评估检查。

1.2.2执行(D) 由护士长组织学习培训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水平,并以考核的形式进行评价。培训内容包含应急措施、药品使用、护患关系处理、专业知识加深学习等几个方面,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操作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采用合理配搭的方式,由资质较深的护理人员一对一带教新入人员或者转科人员,包括:①熟知抢救车中药物特征以及放置位置,确保抢救过程中尽可能的节省时间;②查对制度的贯彻落实,日间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姓名、床号腕带等进行核实,确保进行护理诊疗时患者身份无误;③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良好的沟通,掌握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护理风险评估分析,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

1.2.3检查(C) 护士长要定期进行质控,至少保证1次/w,并将每次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且定期进行质控分析(一般选择1个月),找出日间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内容包含理论知识的掌握、药品与设备的使用、查对制动的落实情况等;科室制动调查问卷,定期采取患者满意度信息,掌握规定期限内护理效果。

1.2.4总结(A) 经检查阶段质控与考核后,将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分析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为下轮PDCA循环提供依据;依据责任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的具体要求,奖励优秀的护理人员,批评教育出错较多的护理人员。

1.3效果评价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掌握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内容包含基础护理、沟通能力、服务态度、健康宣传、着装等多个方面,各项均采取百分制[2]。满意度则为各项调查指标分数的平均分,若平均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将录入SPSS17.0软件,借助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由(x±s)表示,并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由百分率表示,由用χ2检验;P

2 结果

2014年1月~12月,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6份,满意869份、不满意117份,满意率为88.13%;2015年1月~12月,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2份,满意934份、不满意48份,满意率为95.11%。观察组的95.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13%,χ2=9.541,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