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09:46: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01—05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现状及特点
(一)中亚国家51资(FDI)概况
中亚国家独立后都经历了痛苦的“转轨”过程,经济大规模衰退,迫切需要资本投入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国内资本极度短缺;同时,中亚国家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能源资源是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资源禀赋决定了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强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是中亚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4.8亿吨(世界排名第10位),占中亚地区总储量的80%,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占中亚地区储量的56%。据哈央行统计,1993—2009年哈萨克斯坦累计引进外资(FDI)1080.46亿美元,17年来年平均引进外资63.5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32.73%。2005—2008年为哈引进外资的高峰,平均年增幅为112.5%,2009年哈吸引外资126.49亿美元,获得内陆发展中国家直接外资流入量的58%(2009年内陆发展中国家直接外资流入量220亿美元);1996—2009年土库曼斯坦平均每年吸引外资4.0629亿美元,2009年吸引外资13.55亿美元。相比之下,自然资源有限、高昂的运输成本、远离市场、潜在的政治风险导致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明显较弱。总体来看,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日渐增强。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现状及特点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始于20世纪,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与开采、交通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钻井机械设备维修、化工、轻工、食品加工、农业等诸多领域;投资形式有合资或独资建厂、工程承包等;投资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由于缺入,我国对土库曼斯坦投资大幅提高,2009年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直接投资流量也超过1亿美元,达1.1968亿美元。
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总额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很小,约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2%。
二是投资企业增多,投资领域多元化:投资领域主要涉及石油勘探开发、加油站网络、农副产品加工、电信、皮革加工、餐饮服务、贸易等领域。
从中哈来看,目前,中哈之间投资合作项目最多,在哈萨克斯坦的中资企业有1500多家,哈萨克斯坦在华投资项目有70多个。目前中国在哈萨克斯坦较大型企业有:中国控股阿克纠宾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哈萨克斯坦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阿拉木图分行、中国一汽集团与哈萨克斯坦“纳伊扎”公司合办汽车组装厂、新疆轻工集团的“新康番茄制品厂”等。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主要投向油气开采领域,据哈萨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中国累计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40.825亿美元,中国为哈萨克斯坦第9大投资来源国。
从中吉来看,目前在吉尔斯斯坦注册的中国企业有500余家,正常经营的158家,中国企业(独资和合资)约占吉尔吉斯斯坦外国企业的10%。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的中国企业以非国有企业为主,投资规模较小,多在100万美元以下,新疆企业占到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企业的一半以上。其投资领域涉及轻工、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农业种植与养殖、矿产资源开采与冶炼、工程承包、通讯服务、运输、旅游等多个领域和行业。目前在吉尔吉斯斯坦较大的中国企业有:中吉合资的造纸厂、萨尔肯一乌苏啤酒厂、楚河禽业生产股份公司、新疆德斯果汁厂、新疆大成亚欧投资公司等。
从中乌来看,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领域涉及农业灌溉、水电站建设、机电产品供应、化工厂建设、煤气表生产、油田作业开发、缫丝、小型拖拉机组装、电信等。在乌兹别克斯坦较有影响的中国企业有: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化工、电力、农业水利、交通领域等),华为、中兴、上海贝尔公司(电信领域),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机械、化工、农田灌溉水利修复等)等;同时,借助土库曼斯坦一乌兹别克斯坦一哈萨克斯坦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实施(2009年竣工),乌兹别克斯坦利用中方贷款实施了昆格勒纯碱厂、德赫坎纳巴德钾肥厂以及在油气、土壤改良、电力、电信领域的大项目。2011年4月中国央行与乌兹别克斯坦央行签署一项金额为人民币7亿元(合1.06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促进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从中塔来看,截止2007年1月,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各经济领域共实施近50个合作项目,有40多家中资企业在塔吉克斯坦开展业务。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投资以项目合作为主,中塔在通讯、农业、公路改造、输变电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成果显著。
从中土来看,土库曼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唯一非上合组织成员国。我国对土库曼斯坦的投资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双方近年来在能源领域(天然气)的合作尤为突出。截止2008年8月,我国在土库曼斯坦注册的中资企业数量已达30家,正在落实的中方参与的投资项目49个,合同总金额12.849亿美元和14.783亿元人民币(约2亿美元),项目主要涉及油气、化工、交通、电信、纺织、建筑等领域。
(三)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现状及特点
1.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现状。哈萨克斯坦: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具备了一定对外投资的能力。如2005年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项目21个,合同金额2 405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233万美元;2006年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项目28个,合同金额649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333万美元;2009年哈萨克斯坦对中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40万美元。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主要以贸易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大多在百万美元以下。
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有合资、独资企业或代表处10余家,涉及皮革加工、商贸和汽车维修等,2005年实际投资50多万美元,2007年660万美元,2008年464万美元,2009年325万美元。其他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相对较少。
2.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特点。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整体来看,中亚国家仍然是外资的需求国,吸引外资的能力远大于投资能力。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加工工业严重滞后,产业结构比例失衡,这一特征揭示了为什么中亚国家对外投资仅集中于商贸、物流领域;中亚国家对外出口能源、矿产资源等原材料,进口轻工业品和食品等消费品,其他投资领域基本是空白。中亚国家对外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其国内消费品市场的不足。
二是中亚国家中哈对我国投资最连续、投资最多,规模也较大。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对我国有连续的投资,但规模较小,起伏波动较大;乌兹别克斯坦对我国的投资不连续、规模非常小;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对我国则仅有1—2笔小规模投资。
三是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表现出明显的单边性,即以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为主,中亚国家目前主要还属于资金需求国,多数国家不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
除了中亚国家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我国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
二、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因素
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截止2010年底,在哈直接投资占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荷兰(275亿美元,占哈引资总额的21.7%);美国(204亿美元,16.1%);英国(104亿美元,8.2%);法国(74亿美元,5.8%),意大利(53亿美元,4.2%)。2010年中国(50.3亿美元,3.9%)对哈萨克斯坦累计直接投资排名从上年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七位。对比部分国家(中国、荷兰、俄罗斯、日本和美国)对哈萨克斯坦国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分析这五个国家对哈萨克斯坦FDI与哈萨克斯坦所获得FDI总量占比,2001——2010年五个国家对哈萨克斯坦FDI与哈萨克斯坦所获得FDI总量占比平均值为49.54%,表明哈萨克斯坦进行本国的经济建设中对主要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很高,尤其是对欧盟国家和美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哈萨克斯坦FDI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仍占较大比重;欧盟国家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稳步上升,中国和俄罗斯在平均占比为4.0%,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投资比重较低。
对比中亚国家所获得FDI总量与中国对其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后者仍处在较低水平,究其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思考:第一,为了保障中国的能源战略安全,应强化中美、中俄、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战略部署,以符合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第二,中亚国家区域内宏观层面政策体制多变,服务监管与保障体系不规范或者缺失,导致其引资能力降低。与中亚国家合作过程中,应加强对其当地法律架构、行业规范、投资企业的当地社会责任的深入研究;第三,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应高度重视对中亚国家投资总体战略的研究以及区位、行业选择、对外投资保险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第四,从微观层面看,投资企业实体的资产总量规模,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较弱。为此应加强对东道国与投资相关的政策、法规深入了解,从而尽可能地规避投资风险。
具体来看,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大国在中亚的博弈,增加了中国投资的不确定性
中亚国家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大国博弈的焦点。从俄罗斯来看,由于历史原因中亚国家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从政治、安全、军事到经济,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俄罗斯开始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强化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同时,俄罗斯对我国在中亚的投资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投资非常敏感。俄罗斯力图从生产、输出等环节控制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建使得俄罗斯担心失去对中亚国家的控制。俄罗斯把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不仅仅看做是经济问题,还是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
从美国来看,苏联解体后,美国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对中亚进行了全面渗透。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非常明确,一是对中俄实施战略包围,更牢固地控制住欧亚大陆;二是争夺中亚的油气资源,确保美国能源安全;三是遏制伊斯兰势力的扩张。中亚国家在经济上也有赖于美国,希望得到其更多的投资和贷款以帮助本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在加强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渗透,美国目前是中亚国家最大的投资者。美国在中亚的投资主要流向了哈萨克斯坦,用于资源开发。如据哈萨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数据,1993年至2010年美国累计对哈萨克斯坦投资204.46亿美元,位居第二(哈萨克斯坦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是荷兰,累计对哈萨克斯坦投资275.53亿美元)。美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关键投资国,是乌兹别克斯坦采矿、石油天然气、农业机器制造、食品和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最大投资者。
此外,欧盟、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也积极向中亚国家投资。可见,大国在中亚国家的博弈,增加了中国投资的不确定性。
(二)中亚国家投资环境欠佳,影响了其投资的安全性
投资安全是保障投资回报的必要条件。中亚国家的投资环境欠佳,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在中亚国家的投资安全,投资回报难以保障。一方面中亚地区是“”和恐怖活动猖獗的地区,虽然9·11事件后,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总体趋于稳定,但恐怖活动并未根除,在该地区投资仍然较高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中亚各国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如,哈萨克斯坦对外籍员工申请劳动许可的规定就是阻碍外国投资的主要困难之一。自2001年起,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外籍员工申请劳动许可的数量限制系统,该系统每年根据全国总劳动力数量限定发放许可的配额。据许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经营的企业反映,哈政府经常毫无理由地拒绝给公司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放签证,或者只提供短暂的居留期限。这一规定给外国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中亚国家加大对本国资源的控制,增加了投资难度
近年来,中亚国家加大了对本国资源的控制,提高了外资的进入门槛,哈萨克斯坦是典型的案例。2005年,哈萨克斯坦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法案,规定:注册地不在哈萨克斯坦但资产在哈国境内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在转让股份时,必须获得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批准。同时规定,国家不仅可以优先购买矿产开发企业所转让的开发权或股份,还可以优先购买能对该企业直接或间接做出决策影响的企业所转让的开发权或股份。哈萨克斯坦的做法不仅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害,对外国投资者进入和退出哈萨克斯坦矿业,尤其是收购哈萨克斯坦国内矿产企业构成了实质。
(四)中亚国家对中国的复杂心态,影响双边投资合作
中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怀着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中亚国家希望从中国得到经济、安全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崛起给自己带来伤害。这种复杂的心态已经影响了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深入。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担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在中亚国家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哈萨克斯坦的流行程度胜于中亚其他国家,我国对中亚国家能源和资源投资的集中化,更助长了“中国资源”的气焰;担心中国“经济扩张”,使得中亚国家成为中国的“经济附庸”;中亚国家少数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学者对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劳务输出持偏激观点,使得中亚国家对中国心怀戒备。
三、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投资合作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分析来看,目前双边的投资合作水平明显落后于贸易合作水平。因此,要提高我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就必须要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发挥投资“助推器”的作用。
(一)明确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思路,确定投资战略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尚缺乏明晰的思路和总体战略。1994年4月26日,当时的总理在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就发展中国和中亚国家经济合作问题提出了六点主张,其中第三条内容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经济合作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原材料优势,使产品有竞争力。要充分发挥信誉好、有实力的大企业的作用。这表明了中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去中亚投资的态度,确定了中国到中亚国家的投资原则。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采取合资、独资、联营等形式开展跨国经营,积极扩大海外投资。这可以看做是中国企业走向中亚市场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但这些原则和战略过于笼统宏观,较之西方等国家对中亚国家从经济、安全到人文方面,从宏观到微观,渗透式合作方式,我国有明显的差距。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展态势均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发展方向不明朗。我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要深入认识中亚地区在我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战略地位,做到海陆并举(海基以东部沿海地区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为主,陆基可以包括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战略合作、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以及中国向南亚次大陆的战略延伸);在国家层面上,面对多极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应主动进行多极化、多层次的战略目标体系构建。
(二)增强政治互信,加大生产型投资
中国以能源开发为主的投资助长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流行,对我国与中亚国家进一步密切经济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为增强双边政治互信,今后应进一步扩大与中亚国家在非能源领域的合作,加大对中亚国家的生产型投资,密切双边在产业领域的合作。中亚国家也希望得到中国对其生产领域的投资,如哈萨克斯坦总体纳扎尔巴耶夫2006年访华时,就曾正式要求中国向哈萨克斯坦能源和原材料以外的工业部门投资。
中亚诸国在经济发展目标上,并不仅仅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导向定位于资源与原材料输出国地位,也寄希望于发展结构完整的民族经济。因此,我国与中亚国家进行经济合作过程中,需认真分析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寻找更多的经济、技术合作的契合点,扩大合作领域。
(三)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区域投资机制
依托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的作用,为区域投资合作提供金融支持。如建立中亚区域投资合作基金,建立投资银行,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建立投资鼓励机制,改善投资引进国的环境;建立投资保障机制,保障投资安全。
近年来上合组织把进一步开展合作的优先方向确定为“安全、经济、社会和人文合作”,在发展组织内部经济领域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经济和金融成为当前以及今后的主要合作议题。
(四)贯彻和体现“双赢”和“多赢”原则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要贯彻和体现“双赢”和“多赢”的合作原则,实现经济互利,与中亚国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经济关系。
国家层面双边经济合作过程中,深入分析双方的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务实的态度,认识双方经济合作的互补特性,切实推动双方的经济稳健发展。地区层面多边组织间,尤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为首的多个地区性合作组织(如: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经济空间、俄白哈关税同盟)间的联系与沟通,关注中亚经济联盟(当前由“俄白哈关税同盟”形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的发展态势,做好相应的战略分析,把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纳入到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思维中予以重视。世界经济系统战略层面,发展中亚作为连接东西方、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和纽带作用,深刻认识今后一个时期中亚地区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平衡各方力量,为中国和平崛起营造一个稳定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王维然/著2014年12月版知识产权出版社
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被中亚国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独立以来,中亚地区也先后建立了多个不同的区域合作机制,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中亚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因为各国认识到以自身实力,无法解决远离世界市场、交通不便、技术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等缺陷,所以采取抱团取暖来应对困难。
中亚国家的经济结构及相互矛盾决定了彼此间难以真正形成经济一体化,尽管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对哈萨克斯坦的依赖性较高,但哈萨克斯坦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并无多少需求,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实力和中亚其他国家间的矛盾造成其无力独自推动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实质进展,因此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借助大国的力量。
目前,中亚地区的一体化组织只有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欧亚经济共同体内部不但已形成关税同盟,且于2015年将关税同盟升级为欧亚经济联盟。但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普遍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能源和原材料的困难。就目的而言,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都是出于政治考虑,但一体化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各国能否从中创造并获取经济利益。当前,俄罗斯在中亚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由其传统影响以及为中亚国家提供了安全和基础设施等区域性公共产品所决定的。
长远来看,中亚国家在资源与能源的供给、联系欧洲的通道以及国家安全方面对中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和中亚的经济合作现状与中国对其的战略需求并不相符,如不能建立与中亚国家的紧密的经济合作,中国在西部的利益将会受到不利影响,当前上合组织在经济合作方面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考虑到上合组织存在与发展对中国的重要性,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与中亚国家紧密的经济往来,为上合组织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尽管俄白哈关税同盟已建成并于2015年建成欧亚经济联盟,但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相互间经济往来诸多方面甚至未达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体化程度,对欧亚经济共同体现有经济基础是否足以支撑一体化程度的提升需深入研究。需分析中国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贸易结构,研究双方可实现双赢的经济合作的领域,而不是仅局限于贸易领域。以往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不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各国所得利益的不均衡和各国的政治考量影响了经济合作,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超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很容易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交往中形成“中心一”效应并引发中亚民众的不满,而这不利于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
关键词:新疆 中亚 经济特征 外向度特征 亚欧陆大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各个组
成部分已经成为一个相互依存、难以分割的有机的组成体。因此,新疆和中亚五国区域的经济合作即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又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同时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向西部逐渐的开放,新疆作为中国西北的开放门户,地位是越来越重要。新疆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中亚经济的全面的复苏和国内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给新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重新审视新疆,科学的给新疆的发展进行定位,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新疆。
一、新疆与中亚的概况
1、新疆的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处于亚欧大陆的腹地,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分别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蒙古、阿富汗等国家,是中国向西开放门户。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2007年底,新疆人口是2095万人,人数民族人口是1237.85万人,大概占人口的60.4%,有47个民族成分,世居民族有13个。见表一:
民族类别 人口数(万人) 百分比(%)
维吾尔族 941.38 45.9
汉族 780.25 39.6
哈萨克族 143.5 7
回族 90.96 4.44
柯尔克孜族 17.59 0.86
蒙古族 17.46 0.85
塔吉克族 4.47 0.21
锡伯族 4.19 0.2
满族 2.52 0.12
乌孜别克族 1.6 0.07
俄罗斯族 1.14 0.05
达斡尔族 0.66 0.03
塔塔尔族 0.47 0.02
其他少数民族 11.91 0.56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8年
新疆资源丰富,矿场种类多、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比如:石油、天然气、煤、金、铜、稀有金属、盐类矿产等蕴藏丰富。其中有的储量还位居全国首位。见表二:
资源类别 资源量 占全国比例%
石 油 208.6亿吨 30
天然气 10.3万亿立方米 34
煤 炭 2.19万亿吨 40
钾 盐 2亿吨 67
2、中亚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矿产资源
中亚国家的经济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1995年)是衰退时期;第二阶段(1996―1998年)经济逐渐复苏阶段;第三阶段(1999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新时期以来,对于中亚五国来讲,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形势都普遍好转。国民经济开始走上稳定增长时期,从1999起,国民经济已经开始连续回升,获得稳定的增长。从经济规模、人均产值、增长率来讲,哈萨克斯坦一路领先。
中亚国家矿藏丰富,尤其是哈萨克斯坦比较齐全。煤储量为1624亿吨,集中分布于埃基巴、马斯图兹、图尔盖、日兰奇克、楚河等区域。此外,还有铁矿、锰矿、铜矿、钾盐等等矿藏。其中铬铁矿探明有2亿吨。
二、新疆经济增长与发展
1、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性研究
(一)新疆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新疆处于中国的西北边陲,面积是166万平方公里,他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新疆在历史上是沟通东西方、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的要冲。新疆还是能演和资源合作的大通道和加工区。新疆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加快,各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能源和矿产资源配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进行的。我国人多资源多,但是人均资源量少,因此必须加快与境外的资源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通过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构建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资源通道。中亚的资源富集,但是却没有大量的开发。中国和中亚国家在能源禀赋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互补性,这正是双方合作的机会。而新疆作为我国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因为他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及新疆与周边国家经济的互补性,加大了他在中亚合作中的战略地位。总之,从历史与现实、从政治到经济的各个角度,新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现在的新疆是“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
新疆位于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主要要道,连接连云港和鹿特丹,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新疆在我国沿边开放战略中是对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是我国与中亚和西亚、南亚的重要的通道。亚欧大陆桥横跨亚欧两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旧的欧亚大陆桥有三个分支,90年代初,中亚国家独立后,由于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这对于中亚的经济发展是很不利的。于是中亚国家为了摆脱交通上的困境,经济开辟新的交通路线。于是在1990年12月,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即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新的亚欧大陆桥是从俄罗斯的莫斯科折向东南,穿过中亚进入中国新疆。这条新的亚欧大陆桥的捷径与连接点就是在新疆。新疆是我国沿边开放战略对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是我国与中亚、西亚之间的重要的通道。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进展,新疆已形成“沿边依桥、外引内联、东进西出、逐步向西倾斜”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自从20世纪90年代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以来,新疆的外貌发展非常的迅速,新疆在中亚的贸易地位有是不断的上升。总之,中亚国家谋求新的交通线的一系列行为,加强了新时期新疆的战略地位,是他成为新的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
2、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疆是我国资源大省,他在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方面与中亚国家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这样就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双方可以在科研领域、产业领域、应用技术领域、资源开发等领域进行互补性的经济合作。
(一)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中亚五国是中国的好朋友、好伙伴,是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战略伙伴。虽然存在着很多困难,但是几年以来彼此之间经济合作的内容却不断的增多,彼此合作的领域也逐渐的扩大,程度逐渐的加深。近几年以来新疆和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彼此合作的基础不断的增强。90年代以来,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愿望是不断的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以商品贸易为主,而且在劳务合作、相互投资方面都有了积极的尝试。随着双方的贸易额的上升,商品结构不断的改善,合作的项目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吉建交以来,双方的贸易发展很快,合作的方式也是进一步多样化,在贸易为主的基础上开展了生产型项目的合作,达成了在经济贸易、投资等多项协议,为彼此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合作的水平得到了提高。至今10余年,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合作范围迅速得到了扩展。中方扩展到了内地各个省区,包括港、奥、台地区;中亚国家迅速的扩展到了俄罗斯、东欧和西都等国家。双方的合作逐渐形成了多成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合作的格局。
(二)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面临的问题
中亚五国与新疆合作以来,双方的经贸合作处于健康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合作方面的不平衡以及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特点,但是我们看到同时也有着很大的问题。就目前来讲,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处于“三低一小”(即起点低、水平低、效益低、规模小)的阶段。存在着两少一多”(即大客户少、拳头产品少、短期行为多)的现象。总之,新疆与中亚的合作目前还处于松散的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A、人才的缺乏,尤其是高级复合型的人才。在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高级复合型的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即懂得中亚国家的语言,又懂经济、法律、技术的人才十分的稀少,这个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双方的经贸发展。
B、信息沟通不顺畅,创新严重不足。在双方合作中,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双方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观念没有随着改变,意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自己本身又没有主动性和创新的精神。在者由于彼此的信息沟通不顺畅,一些有合作意念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政府部门和中介也找不到合适的服务对象。这就使得很多的信息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使企业和政府失去了很多机会。
C、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措施不合拍。新疆与中亚国家的交通通道非常的少,只有唯一的一条国际铁路通道与哈萨克斯坦相连接,而与中亚其他国家的相连接的交通很少。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的缺陷是制约新疆与中亚国家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瓶颈之一。
3、进一步加强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A、改善双方投资的环境。
新疆很多企业不愿意到中亚投资,多半的原因是因为中亚的环境太差。中亚五国应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到本地投资,同时也要建立一些自由经济区和经济特区,加强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本地的环境,提高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B、加强交通建设,尤其是“中亚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目前中亚五国和新疆之间的连接主要是TAE光缆系统,他贯穿中国的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但是,由于沟通的不顺畅,各个国家只管自己本地的网络并且传输的宽带的规格还不一样,很难实现全网的统一的管理和调度,导致了效率低下。所以中方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修建从中国喀什到塔吉克斯坦以及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亚古兹到中国博乐这两条线路,这样的话中国到欧洲的通信就形成了三个环网,以确保通信的质量和安全。
建议在新疆与中亚五国之间建立更多的公路,建成中亚与新疆之间的立体运输网络,签订覆盖整个区域的运输协定。新疆与中亚五国虽然很近,但是运输线路却只有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吉斯斯坦,与其他三个国家却没有交通线路,与整个中亚来讲,运输网络就更加的差劲。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于中亚国家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彼此之间铁路、公路和航空的综合运输能力。
总的来讲,解决新疆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新疆的经济,同时在经济发展中关注并且优先解决民生问题,才能确保新疆的稳定、发展和和谐。
参考文献:
[1]丁珊,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分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年05期
[2]高志刚,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技术对接[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03期
[3]钱勇,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09期
[4]刘浪琴,新疆与中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引言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金融经济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认识到开展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以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的成立推进了中亚五国金融合作支持对外开放战略的进程。与此同时,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是促进金融合作支持对外开放战略的强大动力,而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中亚地区金融合作区的建立,对于各国实施金融互动、优势互补,加快金融创新,改善金融生态,提升金融整体竞争力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新疆与中亚金融合作的背景及动因
(一)金融危机呼吁金融合作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金融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只是负面的影响,它在很多方面也刺激了合作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恰恰强调了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它促使各国认真思考,从而推动金融领域的合作。金融危机对中亚地区金融层面的影响,主要是银行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能力和银行业短期偿债能力下降,金融投资环境下滑,落实到实体经济中,表现为从银行获得贷款投放减少,能源价格迅速下跌,对中亚资源型国家的经济增长造成严重打击。因此,中亚国家建立和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携手互助,共同抵御和防范金融危机势在必行。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中亚区域金融合作更为深远的背景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金融合作的内在要求。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亚地区只有加强经济合作,才能够应对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挑战。而中亚国家相互贸易与投资的大幅增加,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既为区域金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加快金融合作提出了要求。
(三)增强中亚金融稳定的要求
2009年6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发表《叶卡捷琳堡宣言》。《宣言》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要求国际社会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共同防范金融危机风险积聚和扩散,保持经济稳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将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兼顾各方利益、使全球化惠及各国的国际金融秩序。为此,应在本组织区域内就国际金融问题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问题加强合作和信息交流。通过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完善危机防范与资本支持机制,并且在政策对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实质内容的政策协调机制,才可以增强东亚地区金融的稳定性。
(四)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金融合作可有效整合区域内的金融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能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深化经济合作;提升各国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能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行业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也对对接欧盟、东盟区域合作,提高区域内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开放水平,保持各国的经济繁荣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国际上成功的区域合作经验来看,区域金融合作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合作区域相互毗邻,且处于“龙头”地位的金融核心区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二是各地区之间经济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资源优势互补;三是必须形成利益共享、成果多赢的共生型协作机制。在这一点上,中亚地区相对于其他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可行性。
(一)从地理区位来看
中亚各国区域特征明显,中国是中亚金融、物流和信息中心,中亚各国和中国中西部都处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而中国新疆毗邻中亚八国,新疆乌鲁木齐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城市,且地处欧亚地理中心,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中国新疆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以及与中亚各经济体的经贸往来关系,奠定了金融合作的基础。
中国新疆与中亚各经济体虽然在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但近年来,该地区各国政府均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开拓国际市场作为其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如果以中国为内圈和核心圈,第二圈则为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第三圈就是欧亚的其他国家。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是中国经济圈。该经济中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周边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辐射力。
(二)从资源禀赋来看
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的选择和技术进步的方式都会与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有关。如表1所示,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明显,互补较强,为经济金融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亚经济区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区内资源禀赋的这种差异和比较优势,寻找合作的契机,实现共同发展。
(三)从经济发展来看
在中国新疆与中亚经济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性差异,这种差异为区域经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表2可以看出,受自然禀赋差异和市场开放程度的影响,中国、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增长各不相同。新疆经济增长相比中亚五国的经济增长最快,而哈萨克斯坦增速是中亚五国的领头羊,因为其资源丰富,经济高度市场化、自由化。土库曼斯坦增速虽快,但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经济增长较快,但他们经济增长中有个相同的特点是需要依赖外债来维持本国的经济活动。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增长缓慢,主要源自于其改革进程缓慢,国家干预较大。
(四)从经济开放度来看
麦金农(1963)认为,应该将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经济开放程度是指一国生产消费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中,如果仅仅使用汇率手段调整国际收支失衡,则会由于进口价格上升导致物价上涨,使国内出现需求下降和失业率上升;而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对进口商品依赖程度较高,需求弹性较小,则需要汇率大幅调整。基于以上理由,如果区内经济体开放程度较高,应当建立统一的货币区,这有利于各经济体内外均衡的实现。一般而言,经济开放度体现了一国对外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了其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银行所称的“第三次一体化(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以及通讯技术进步、关税降低和国际直接投资(FDI)流入限制的逐步放松,中亚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大大提高。衡量一国开放度的最常用指标是外贸依存度①。根据Kawai和Takagi(2000)的统计,东亚地区有7个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开放度接近或超过100%,当之无愧地成为“超级贸易国家和地区”,东亚国家对外开放度平均指标达到81,而从表3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新疆和中亚国家平均指标为74,与东亚国家开放度接近,并已经明显高于欧元区国家53的水平。但是从差距来看,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各经济体在开放水平的差距较大,表明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个体差异仍然较大,需要经过一定的趋同,才能接近欧盟国家的开放度分布。就平均水平而言,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这种高度开放的特征,增加了汇率合作的收益,因此迫切需要各国汇率的相互稳定,进行金融合作。
(五) 从金融发展情况来看
由于中亚国家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的信誉级别较低,这既增加了中国及中国新疆与中亚进行金融合作的风险,也不利于中方改善与中亚经贸合作的投融资环境。从金融发展来看,中国有比较健全的金融体系以及配套的法规、监管机构,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一批活跃的投资者,相对中亚国家的金融体系较为规范,因此,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合作有利于加快中国的资本进一步辐射,特别是中国的金融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机会。而周边各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正需要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两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资源优势吸纳投资,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可以说,中亚区域合作恰逢其时,区域内的资金配置效率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
(六)从中国新疆未来的金融地位来看
随着国务院32号文件的颁布,新疆在中国能源资源的重要基地和加工区地位更加明确,需要多方开展金融领域合作,中国新疆金融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乌鲁木齐“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乌鲁木齐建设成为中亚金融中心。2007年 12月,渣打银行联合溢达集团在乌鲁木齐推出小额农贷试点项目。2008年9月,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分行正式挂牌营业。作为第一家在新疆设立分行的本地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东亚银行有限公司将会在新疆全面开展金融服务。这标志着新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截至2008年9月,乌鲁木齐有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信、民生等国内银行,以及浙商银行、徽商银行等地域性银行都有打算在乌鲁木齐市开展跨地区金融业务。新疆金融业的稳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搭建了有利平台。
三、中国新疆与中亚金融合作的对策
由于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决定了中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只能是分层次、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中亚经济金融合作总的原则“是平等、互惠、自愿、双赢”,中亚金融合作的步骤应该分层次逐步推进,各经济体可考虑先从双边、三边合作入手,进而发展到多边及更广泛的合作,总的构想是整合区域比较优势,拓展金融媒介宽度。
(一)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的积极作用
2005年10月26日,“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六国的各自授权银行或金融机构均已加入这一多边金融合作组织。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峰会期间,各成员国在银行联合体框架内签署了7.5亿美元的协议和项目,为各成员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和把握机遇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手段。因此,应进一步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的桥梁作用,推动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一是提升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的作用,促进开展实质性的多边金融业务;二是积极开展创新融资合作模式,支持重点项目开展;三是大力推动金融结算及信息平台的工作;四是推动建立联系我国和中亚国家企业界的民间经济组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
(二)积极开展各种金融合作模式
1.金融市场方面的合作。在中亚区域内的金融合作,尤其要发挥中国新疆作为中亚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各经济体可借助区域合作的机会,加快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建设,改善金融环境,提高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使区域内各经济体的金融市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2.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联动来提供整体性的跨区域金融服务,使区域内客户在经济活动中的需求获得更有效的满足;涉及到区域内大型项目的资金支持时,多个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予以合作;在对区域内企业进行重组过程中,可以引入多个机构投资者。
3.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手段并重的多种方式促进金融合作。积极引导中国金融机构开展中亚地区业务,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兼并等方式成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针对中资企业的贸易和投资,开展融资、保险等业务。以中资项目为依托,实现在中国新疆与中亚各经济体的金融业务深入开展。
4.通过与中亚国家金融资本融合引导实业投资。联合中亚国家发起成立“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基金”,针对中亚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采矿业、石油开采和加工业及发展滞后、相对薄弱的行业进行投资。
5.金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金融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区域金融公共设施建设,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为区域金融合作中出现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包括区域信息共享系统、区域支付结算平台、区域票据交换中心、区域外汇交易市场、区域信用卡管理中心等,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金融业整体水平。
(三)建立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合作监管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金融稳定应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区域内整体金融运行环境良好,管理机制健全,并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而区域金融合作(如银行内部跨区域合作、跨行跨区域金融市场合作等)都要求更高的监管水平。要保持这种稳定状态,除了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还必须建立跨区域金融监管、风险预警、风险救助等一系列合作措施,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建立区域征信体系、区域金融信息披露管理系统、区域反洗钱合作系统等。
【参考文献】
[1] 秦凤鸣.中亚市场新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邢广程.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06-200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009.
[3] 何剑,陈文新.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金融合作问题探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3).
[4] 戴金平,万志宏.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经济基础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32-01
一、概念的界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也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国际贸易中,并和周边国家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经济联盟或经济圈。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北亚经济圈。这些经济联盟与经济圈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范畴,所以,本文着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并将概念界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金融支持范畴内。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创新论”。这些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是因为“金融压抑”带来的融资渠道堵塞与资金成本的扭曲,只有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进行金融创新才能缓解资金短缺问题。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有区别的区域金融政策,从金融政策、金融组织及金融工具等方面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2.金融约束论。赫尔希曼、斯蒂格勒茨等经济学家认为,金融约束论是介于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并且比它们更有吸引力的模式。金融约束论认为,对于发展中区域而言,政府安排一种有差别的特定的金融政策制度比竞争性制度更能促进地区发展。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近日,公路乱收费问题屡次被提及,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也再三强调,交通部将继续进行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并指导各地尽快公布调查摸底结果,督促有关方面将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9月份财政收入增长11.9%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总结,9月份“几乎所有主要指标增长速度都在加快”,财政数据也不例外。财政收入在连续三个月保持个位数增长后,9月数据回归两位数,同比增长11.9%。全国数据主要依靠地方本级收入带动,地方收入同比增长26.8%。不过,中央本级收入仍延续上月负增长态势,同比下降2.4%。
房价未来基本不涨不跌
今年下半年以来,沉寂已久的房地产市场终于止跌回暖,各地楼市在刚性需求的带动下成交量普遍上升,房价呈现企稳态势。然而,楼市传统的“金九银十”今年并未出现,在楼市尚未全面回暖之际,市场悄然出现“明年房价将会出现暴涨”的观点。对此,专家认为,在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当前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平稳态势,限购政策短期内不会松动,未来楼市也不会出现暴涨暴跌。
海外及内地驻港公司达7250家创新高
香港投资推广署及统计处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数目达到7250家,创历年新高,按年上升4.3%。
目前驻港公司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有1388家;其次是日本,有1200多家;中国内地名列第三,有800多家。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驻港公司数量全部都较去年有所增加。
国民经济正由缓中趋稳到筑底企稳转变
国家统计局18日数据显示,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3534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三季度增长7.4%,创14个季度以来新低。
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会上也表示,经初步判断,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正在由缓中趋稳到筑底企稳转变。在稳增长政策推动下,投资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速。
欧洲稳定机制正式启动
10月8日,欧元区财长会议在卢森堡举行。在此次会议上,总额为5000亿欧元的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欧洲稳定机制(ESM)正式生效,此举被视为阻遏欧债危机蔓延的防线和救命稻草。
美股财报不佳
美国三大股指下跌0.43%-0.95%不等。雪佛龙股价重挫 4.2%,报112.45美元,此前该公司称第三季获利将"远低于"前季;美国铝业大跌4.6%,至8.71美元,此前公布录得季度亏损,该公司调降全球铝需求预估,指因中国经济放缓。
外贸回暖沿海大省经济企稳
随着稳增长举措的深化和外贸形势的走暖,率先感受经济寒流的东南沿海经济大省,也率先呈现了企稳回暖的态势。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17日的数据显示,9月份,广东省进出口895.5亿美元,增长12%,继8月份之后,再度刷新月度历史纪录,其中出口520.5亿美元,增长10.7%。今年前三季度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7156.2亿美元,增长6.1%,其中出口4170.7亿美元,增长6.4%。
俄上调今年石油产量预期
今年俄罗斯石油产量预计出现微涨,与去年相比增加1.2%。根据俄燃料能源综合体中央调度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石油开采量为5.11亿吨,增幅为1.23%。在2013年的产量预期方面,俄能源部预计约为5.1亿至5.15亿吨,与俄经济发展部的预测值相符。
铜价涨势未定多空交投偏谨慎
10月18日,沪铜1301合约小幅高开340元至58900元,日内呈震荡上扬,收涨0.8%至59130元。周四沪铜指数持仓量微增872手至394712手,成交量微增22218手至268614手。沪铜维持低仓低量运行,多空交投偏谨慎。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推介会在新疆召开
10月19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2020战略推介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此次推介会是为落实去年第十次部长会议鼓励各国普及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2020战略而召开,新战略正研究把已建成的6条交通走廊发展为经济走廊。亚洲开发银行官员、国家发改委、国家外交部、国家能源局、乌鲁齐海关等同志做了专业讲解和工作报告。与会代表交流了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南欧国家退欧成本将达17万亿欧元
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中还只是一个重要参与者的角色。日本在经济总量、资金和技术优势以及企业竞争力等方面,都是该区域内的佼佼者,但由于近期日本与俄罗斯、韩国、中国的领土争端均有显著升级,外交摩擦不断,日本与上述邻国的政治关系陷入了相对低谷。从中短期看,日本亟需修复与上述邻国日益恶化的外交关系;更长期的角度,日本需要学习德国对近代历史做深刻的反省。这是日本走向“国家正常化”必须迈出的一步。在此之前,日本都难以在该地区的经贸关系中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
蒙古国和朝鲜均处于待开发状态。韩国经济在贸易、投资方面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密切,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出口指向中国。近些年来,韩国经济已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可见,不论是从地理位置、经济实力,还是从区域的政治关系来看,中国均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从而也最有可能成为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主导者。
其次,中国可以先行发展与各国的双边经贸关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其逐步整合到多边框架下。
在东北亚地区,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多边的经贸合作机制,在中短期可能难以实现。但对于中国而言,以自身为主导,先行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双边经贸关系、金融合作,则是可以实现的。在东北亚双边经贸关系中,中韩合作是最值得期待的,其规模可观,而且发展势头也较为稳健。因此,中国可以在中韩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对蒙古国、朝鲜、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将其他双边关系逐步整合到多边框架下,从而以渐进路线实现多边合作。同时,这一渐进整合过程,也可能对东北亚区域中其他未参加进来的国家构成压力,为了避免在区域合作中被边缘化,这些国家也会采取更为积极的姿态加入进来。
最后,从多边角度来看,东北亚区域的经贸合作还是需要一个实体作为依托平台。
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国应对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策略,当前世界经济天下三分,整个亚洲地区存在加快区域合作的压力.
1.区域合作现状与发展趋势。区域合作是区域成员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区域合作始于欧共体成立,20世纪60年代形成第_次区域合作浪潮。90年代起,全球再次掀起新一轮区域合作浪潮。至2003年6月底,已经通知GATT/WTO并且正在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达267个,其中有130多个是在1995年以后通知GATT/WTO的。绝大多数的WTO成员参加了﹁个或多个区域贸易协定,对此,GATT/WTO均有条款肯定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合法性及其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当今,区域合作已成为许多国家应对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区域合作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两大重要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合作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就是大国(集团)主动参与、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如美国倡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APEC,欧盟的东扩,日本与其他亚太国家建立多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大国通过推进区域合作一方面是谋求区域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另一方面是扩大区域之间谈判的筹码,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利益。事实上,推动有利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区域合作已成为当今大国之间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与策略。
2.世界经济天下三分格局初步形成。大国(区域)之间的竞争,使得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天下三分的格局。(1)日益强大的欧盟集团。冷战后,整个世界发展发生了变化,政治矛盾下降,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欧洲大国在经济上抗衡美国、日本的意识明显增强。1992年欧共体宣布成立欧盟,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现在又开始强化政治同盟的建设,并向东欧推进。2004年5月,10个东欧国家正式加入欧盟,欧盟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板块,直接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2)以美国为中心的拉美集团。面对日益强大的欧盟,美国不得不改变过去“非我莫属”的霸气,重视区域经济合作。1993年美国牵头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近年来美国又积极将自由贸易区向南美推进。同时,美国对东亚这个新兴的经济增长区域也给予更多的重视,积极推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施“扇形战略”。(3)有待整合的亚洲集团。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成为新的世界工场,在日本的带动下,20世纪70、80年代,整个东亚呈“雁行态势”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亮点。80年代后期,日本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放慢,而东盟、中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同时近年印度经济呈现强势稳健增长势头。目前亚洲经济整体继续向前发展,各国都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但组织程度不高。
3.亚洲面临提高区域合作水平的压力。欧盟的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南扩,对整个亚洲及世界其它地区发展已产生严重影响。过去,美国同东亚地区经济上有着明显的垂直分工。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美国给予墨西哥特殊贸易安排,使得中国的纺织品和亚洲四小龙的机械产品被挡在门外,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向。下一步,美国还打算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其影响就更大了。再看欧盟东扩,近年来欧盟加快东扩的步伐,将东欧部分发展中国家纳入欧盟板块,这样欧盟内部又建立一个垂直的分工体系。今后,亚洲国家,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东盟、中国及其它国家将可能面临市场增长缓慢,甚至停止、萎缩的考验。亚洲面临共同的压力,就有进行合作的共同潜在利益,而且也具有现实基础。目前东亚各国家之间的贸易已占东亚贸易份额总量的60%以上,并呈增长态势;东盟与中、日、韩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已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印巴局势总体向缓和方面发展,印度开始实施“东向政策”,积极寻求与东盟合作。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广泛的次区域合作,为亚洲整个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在亚洲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作为区域性大国,在推进亚洲区域合作方面有着特殊的利益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史上看,中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从地缘角度看,中国幅员辽阔,背倚欧亚大陆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广袤的领土和领海;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上看,中国是正在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20%,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第六,是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从政治上看,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从军事上看,中国拥有足够的核自卫力量和相当的陆海空实力;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国。
近十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停滞,已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尽管当前日本仍是经济大国,但在未来几十年,其相对国力必将衰退。而美国与中国相比,对于亚洲国家缺乏毗邻地理优势及共同的文化基础。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人民币保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对防止东亚国家经济进一步衰退和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并已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综上分析,中国作为区域大国,在世界尤其是亚洲事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推进亚洲合作中的作用表现为:
1.中国是亚洲区域合作的客观地理中心。中国幅员辽阔,与周边十余个亚洲国家相连或隔海相望,处于亚洲地理区位的中心。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在东南亚,中国参与湄公河开发,并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在东北亚,中国积极参与图门江开发,积极探索中、日、韩合作方式和机制,开展东北亚区域合作;在中亚,中国则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与军事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经贸合作,已成为部分成员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幅员大国与特殊地理区位,使得中国在亚洲区域与次区域合作中有着特殊的影响。
2.中国为亚洲各国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当前,虽然政治等因素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的影响,但经济合作仍是最基本的动因。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已成为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如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出口市场与贸易顺差来源。2003年中国进口总额增长高达40%,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近十多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其产业要进一步升级,必将要借助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2002年中日贸易总额已占日本贸易总额的13%,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北美贸易区的设立及世界IT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使得东盟对美出口受挫,而中国已成为东盟出口增长的重要市场。2003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780多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目前,东盟已经连续10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同时,周边其它发展中小国对中国市场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3.中国是亚洲区域合作中重要的动力源泉。从日本角度看,推进区域合作特别是与东南亚合作,符合其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但维系日美同盟是日本的首要战略。而美国为维护其在东亚的影响力,极力阻挠东亚地区建立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致使日本在推进合作中举棋不定,进退两难。东盟作为区域组织,虽有通过加强合作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但自身组织程度不高,综合影响力不够大,同时又在寻求大国均势外交。中国作为潜在强国,推进区域合作符合其自身的发展需求,近年来中国对区域合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并率先与东盟签订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这使日本深感政治、经济方面的危机,也加快了区域合作的步伐,进而促进整个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
4.中国经济二元性为区域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国的规模经济逐步体现,并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这些地区产业升级加快,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能力增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大部分已到中国投资,其中大多数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些地区可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有望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对外投资能力迅速增强,截至2002年底,累计对外投资企业已达6000多家,遍及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2003年的统计,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在360亿美元以上,而且将迎来对外投资的新一轮热潮。目前,至少有十几个国家把中国列为吸引外资的最大目标国,甚至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新加坡也开始在华设立吸引投资促进机构。中国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对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存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周边国家产业转移与合作提供广阔合作空间。
第十四届“乌洽会”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新疆外经贸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经贸局、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新疆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共同承办;俄罗斯驻华商务处、香港贸易发展局、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土耳其出口促进中心、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10余个商会、协会和组织协办,主要内容为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洽谈进出口商品贸易和国内物资交流;洽谈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和国内省区市之间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本次乌洽会的特色是突出贸易投资洽谈,将“乌洽会”真正办成面向周边国家区域性的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005-4812(2014)01-0096-109
在当今国际政治中,中亚是一个遥远和偏僻的所在。它地处亚洲内陆,相对落后封闭,除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有时发生的动乱外,它很少引起关注。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地区,却同时存在着三个大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这就是俄罗斯的“欧亚联盟”,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还有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此外,欧盟也有对中亚的“新伙伴战略”。如此之多的大国战略聚集在这个世界的“角落”,使得中亚在地缘政治上显得颇为“拥挤”,这不能不说是当今国际政治的一道特别景观。中俄美为什么都在这一地区有类似的战略设计?这些战略之间有什么异同?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们的前景如何?这是本文的兴趣所在。
一、中俄美的区域计划
首先,需对中俄美的三大战略作一简单叙述。
1.欧亚联盟。欧亚联盟是俄罗斯区域一体化的主要平台。在原苏联地区实现一体化,这是俄罗斯不变的目标和长期的追求,而普京总统对此尤为执着。2011年10月,时任俄罗斯总理、即将参加总统竞选的普京在报刊撰文,提出了他对欧亚新一体化的宏大设想。这是普京吹响推动欧亚一体化的新号角。按照普京的规划,欧亚联盟将分为四个阶段逐次实施,它们分别是海关联盟、共同经济空间、欧亚经济联盟和欧亚联盟(为方便起见,以下以欧亚联盟统称之)。
早在1995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5国就成立了海关联盟。在海关联盟的基础上,2000年10月,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共同体的基本目标是在成员国间建立海关联盟和形成共同经济空间,加深经济和人文一体化。欧亚经济共同体现有5个成员国,它们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此外,还有乌克兰、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三个观察员国。乌兹别克斯坦曾在2006年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但在2008年退出。在欧亚经济共同体内设有欧亚发展银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欧亚经济共同体又成立了反危机基金。
2007年10月,在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框架内成立了海关联盟,它的成员只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与1995年的海关联盟是两个组织。2011年7月,海关联盟正式启动,三国统一了海关程序,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从2012年1月开始,海关联盟开始向共同经济空间升级。共同经济空间是更高一层的一体化形式。它以欧盟的《申根协议》为蓝本,在诸多领域实行协调的政策和行动,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竞争规则、技术规范、农业补贴、交通、自然垄断行业的税率,以及统一签证和移民政策等。2011年12月,俄白哈成立欧亚经济委员会。这是一个超国家机构,总部设在莫斯科。这个委员会的成立为继续向欧亚经济联盟发展设计了道路。
按照普京的设计,在实现欧亚经济联盟后,将过渡向它的更高形式,即欧亚联盟。欧亚联盟将不仅仅是经济性质的联合,而且将含有政治的内容。普京解释说,这将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经济和价值基础上的共同体,但不是苏联的翻版。普京还认为,欧亚联盟是开放的,现阶段它的开放主要针对原苏联国家,但未来不排除对其他国家开放。目前,正在酝酿加入海关联盟的有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等。在原苏联地区之外,印度、越南、土耳其也表示了加入海关联盟的兴趣。
2.新丝绸之路战略。新丝绸之路战略是美国对中亚和南亚的地区战略,由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11年7月在印度金奈提出。新丝绸之路战略之“新”并不是相对于古丝绸之路而言。美国远离欧亚大陆,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没有任何瓜葛,但它对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却情有独钟,甚至比本地国家更早以丝绸之路来冠名它的政策。早在1999年,美国就把它旨在援助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政策命名为“丝绸之路战略”(Silk Road Strategy Act)。2006年,美国对这一战略进行了修订,仍保持了“丝绸之路战略”的名称。因此,新丝绸之路战略之“新”应是相对于这两个版本而言,它在内容上与这两个版本也已不同。
新丝绸之路战略是在“大中亚计划”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中心目标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把中亚和南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自由畅通的共同市场。按照美国官方的解释,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建设是指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完善管理制度、简化过境程序、加快通关速度、克服官僚作风、消除、改善投资环境等等。硬件建设则是指修建连接中亚、阿富汗和南亚的铁路、公路、电网、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通过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建设,推动商品、服务、人员跨地区的自由流动。
美国为推动新丝绸之路战略做了大量努力。它通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CAREC)、阿富汗区域经济合作会议(RECCA)以及伊斯坦布尔进程(Istanbul Process)实施新丝绸之路战略的设想,帮助消除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和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障碍,推动公路铁路等交通项目建设。目前,它重点推动的项目是土库曼斯坦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天然气管道(TAPI)和中亚一阿富汗一南亚电力网(CASA-1000)。这两个项目目前都还在谈判之中,尚未最后落实。总的看来,尽管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步履沉重,但它的轮廓已隐约可见。
3.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主席于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个开放的概念,它的基本范围可从两个事实进行判断。一个事实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及观察员国为基本参与国。上合组织有6个成员: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它的观察员国有5个,即蒙古、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欧亚经济共同体有5个成员国,它们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欧亚经济共同体中,除了白俄罗斯外都是上合组织成员。因此,可以说上合组织的成员国和观察员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参与国。另一个事实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认为涉及30亿人口。粗略估算,上合组织的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总人口也约为30亿,其中中国约13亿,俄罗斯1.4亿多,中亚约6000万,印度12亿多,巴基斯坦近2亿,伊朗7500多万,阿富汗约3000万。
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致在上述国家的范围。这是一个极其广阔的地域,它东起中国,西到伊朗,南抵印度,北至东欧,包括了东亚、中亚、西亚、南亚、欧亚的广大地区。不过,这只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所依托的基本框架,而不是它的界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范围有继续扩大的空间。
按照中国官方的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政策沟通是指在政治上保持协商和达到相互理解。道路联通是指发展交通联系,这不简单是修建铁路和公路,更重要的是使各国的交通连接起来,形成区域通网络。为此,需要在道路建设和政策配套两方面做出努力。贸易畅通的重点更多是指消除贸易壁垒,改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繁琐低效的过境程序,使贸易变得通畅简便。货币流通则是指推动结算本币化,增加本币的流通。而民心相通就是增加民间交流和友好。
二、三国战略的相似与相异
欧亚联盟、新丝绸之路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某些相似特征。
1.地域上的重合是它们最大的相近之处。三个战略的覆盖范围虽有大小,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核心目标区域,这就是中亚。在三个战略中,中亚都是它们的目标终点或视角。欧亚联盟是从东欧到中亚,新丝绸之路战略是从中亚到南亚,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以中亚为起点向外辐射。从理论上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为开阔,它既包含了欧亚联盟国家,也覆盖了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区域。但反过来,也可以说欧亚联盟和新丝绸之路战略占据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部分空间。况且,书面上的“拓土开疆”是虚拟的,并不是说谁划了就归谁。或许是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的范围已大为拓展。美国助理国务卿助理L_特蕾西(Lynne M.Tracy)在2013年10月关于新丝绸之路战略的一次讲话中说,新丝绸之路战略的目标不仅是把中亚、阿富汗、南亚连接起来,而且要使它一直通向东亚、中东和欧洲。在此前美国官方的表述中,新丝绸之路战略的范围从来没有走得如此之远。与此同时,在欧亚联盟的面前也出现了走出原苏联地区的前景。2013年年4月,俄罗斯与越南和印度开始讨论两国与海关联盟建立自贸区的问题。2013年10月,土耳其也表示了希望加入海关联盟。这样一来,欧亚联盟的影响已远达南亚、东南亚和西亚。由此可见,中俄美推行的战略在地域上是相互覆盖,难以分开,而不是谁吞并谁的问题。
2.欧亚联盟、新丝绸之路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不约而同地都是以经济为基本形式和内容,这是三大战略的又一主要相似之处。中俄美的战略形式不同,但都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为目标,都有跨地区的互联互通的内容。在发展的方向上。它们虽有差别,但其大方向都是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与相似性相比,三大战略的差别和不同更多,也更有实质性意义。
(1)它们是由不同的大国主导,即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仅这一点,就使三个战略产生了鲜明的地缘政治分野。不管是欧亚联盟、新丝绸之路战略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它们都带有不同大国的印记,体现着三国对这一地区的战略谋划。
(2)它们虽都以区域一体化为大方向,但在地理走向上,它们却是南辕北辙。如果把中亚作为中心点的话,欧亚联盟是把中亚拉向东欧,新丝绸之路战略是把中亚引向南亚,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想把中亚与中国连接起来。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欧亚联盟引向中亚的是俄罗斯的传统影响,新丝绸之路战略吹向中亚的是印度洋之风,丝绸之路经济带投向中亚的是中国的经济辐射。
(3)它们在功能和目标定位上也有明显差别。欧亚联盟的定位是形成超国家的共同体,在经济上实行协调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实现高层次的一体化;同时,它要形成某种政治联合,并有意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极。新丝绸之路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中亚-阿富汗-南亚的经济连接,使之成为一个相互密切联系的经济市场,并建成从中亚到南亚的油气管道和电力网。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是形成密切区域内的联系,实现“五通”,但目前还没有提出过建立某种有形的机制,也没有设定具体的目标。
显然,在功能定位和目标设置上,欧亚联盟雄心最大,定位最高,远超新丝绸之路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这种情况有现实和历史的原因,它反映了三国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它们对中亚有不同定位和不同追求。俄罗斯与中亚有前宗主国的特殊关系,它视中亚为其“影响范围”,在一体化的程度上无所顾忌,虽不能恢复苏联,但也是越高越好。美国在中亚是一个“过客“,它不是本地国家,难以以它为中心建立区域机制。美国主要是通过当地国家来实现它的计划,它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是从外部推动,推动具体项目是最务实的方式。中国是本地区国家,又拥有强劲的经济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所希望,但从政治上说还存在着较大阻力,经济上条件也不很成熟。因此,目标宽泛和形式松散的“经济带”是较为适宜的定位。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提出不切实际的高目标,政治上没有强烈的挑战性,又能保留自身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4)在发展程度上,欧亚联盟启动最早,也走得最远。它的初期目标已经达到,目前正处于实现中期目标的阶段。按照欧亚联盟的时间表,2015年将启动它的第三个阶段,即欧亚经济联盟。新丝绸之路战略虽距总目标尚远,但如以具体项目为标志的话,它也在缓慢推进中。丝绸之路经济带诞生最晚,它基本上还处于概念建设的阶段。当然,这不是说在这个概念之下是一片空白。中国过去在这一地区所推动的项目和所取得的成果,都应是这一概念的自然内容。但就它作为一个战略来说,则是刚刚起步。
三、合作共存还是竞争排斥?
作为有不同大国背景的三个战略,它们很自然地被设置成一场大竞争格局。不可否认,虽然它们是经济行为,但都会产生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效应,甚至它们的出现也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地缘政治的动机。这一点欧亚联盟表现得最直接,新丝绸之路战略表现得比较含蓄,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则完全淡化。
在三大战略中,有明确“边界”的只有欧亚联盟。它因是联盟性质的机制,在联盟之内实施共同的经济政策,因而对联盟之外的国家形成了界限。同时,俄罗斯的政治态度也很清楚,它不欢迎任何其他大国在中亚推行一体化。在这个意义上,欧亚联盟具有排他性质。这使它与其他一体化进程有形成竞争甚至对立关系的最大可能。但从根源上说,欧亚联盟并不是为反对其他大国竞争而设立的,也不是以与其他大国竞争为目标。独联体一体化是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即制定的战略,欧亚联盟的出现也远在新丝绸之路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前。俄罗斯与前苏联国家特殊的密切联系,也使它的一体化十分自然和合理。
新丝绸之路战略有多重功能。帮助阿富汗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是它的一项重要功能,推动中亚和南亚的经济联系是另一项重要功能,此外,还有一项重要功能是抑制俄罗斯对中亚的控制。这最后一项重要功能是地缘政治性质的,美国在小布什政府时期对此讲得比较坦率,奥巴马政府不公开谈及这一点,但这一战略本身就带有这种用意。就此而言,新丝绸之路战略也带有排他性,它的排他性不是普遍的,而是具有特定目标。它们首先是指向俄罗斯和伊朗,其次也部分地包括中国。还需指出,这种排他性主要是地缘政治意义上,它不一定表现为拒绝这些国家的经济参与。美国不反对中国和俄罗斯在经济上对新丝绸之路战略做出贡献,但对于伊朗,美国既在政治上排斥,也在经济上将其拒之门外。排他性使新丝绸之路战略与俄罗斯、伊朗以及中国之间生成隔阂,是形成对立的潜在因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前两者不同,它是完全开放的系统,不带有排他性。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关系较为简单,两个概念在区域上虽然重合,但在实践上更可能是并行的,而不是排斥的;更可能是竞争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一是因为两个战略的定位都比较宽泛,它们没有形成实体;二是两者的直接接触面不多,不易形成冲撞。从美国的态度来看,它对中国在中亚推动互联互通较少指责,甚至有所赞许。特别是在使阿富汗融入到地区经济的努力中,美国和中国没有矛盾。可为例证的是美国对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通给以正面评价,对于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美国也表示欢迎。
相对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的关系更为复杂。由于俄罗斯将中亚视为其“影响范围”,而且欧亚联盟已经在中亚安营扎寨,它对后来者有本能的戒心,担心会冲击它业已建立的地位。虽然俄罗斯官方没有这种表示,但舆论界已传出声音,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欧亚联盟是一个挑战。按照作者的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反对欧亚联盟的用意。从战略上说,中国视俄罗斯为战略伙伴,友好合作是中国对俄罗斯的基本政策。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和需要去提出一项反对俄罗斯的计划,导致对两国关系的损害,从而因小失大。
事实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既反映了中国自我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中国尽量照顾俄罗斯的用心。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专注于中亚,这其中应有考虑到俄罗斯与中亚特别关系的原因。可以想象,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专以中亚为对象,那会与欧亚联盟形成直接碰撞。另一个方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提出建立自贸区的目标。中国曾在上合组织内提出过建立自贸区的倡议,但俄罗斯对此持抵触态度。丝绸之路经济带回避了这一主张,这与中国此前的立场相比应说是退步。这是中国务实的表现,因为在这样广大的地区贸然提出建立自贸区是不现实的,同时这也是为避免与欧亚联盟的矛盾。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国放弃了发展自贸区的想法。自贸区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形式,本身并无不对。它可降低贸易成本,提高效率,扩大贸易。当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建设自贸区将是自然的要求。而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不追求自贸区目标的同时,中国仍会推动与一些中亚国家的自贸区谈判。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在主席宣布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他特别指出中国在中亚不谋求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并表示愿与俄罗斯携手合作。这是向俄罗斯传递的重要信息,意在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排斥俄罗斯,也不想与欧亚联盟争锋。至于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吞并欧亚联盟,那不过是地理概念上的文字游戏而已。一个低层次的、没有具体机制的、松散的经济合作形态无法融合一个高层次的、制度化的经济联盟。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地域概念上覆盖了欧亚联盟,这与其说是欲吞并欧亚联盟,不如说是希望与欧亚联盟共同发展。
中俄美同在中亚推行类似的区域计划,使得三国相遇于一个狭窄的地缘政治舞台。从结构关系上看,三个区域计划各背靠一个大国,不管有无主观的意图,客观上它是一个竞争性结构。不过,这不意味着三者将难以相容。从综合的因素判断,三者虽然存在着竞争,但可以和平地共处,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合作。这样,竞争、共处、有限合作将是它们基本的关系形态。
做出这种判断有以下原因:
首先,从实践层面上看,三个区域一体化在功能定位和制度形态上是错开的,欧亚联盟的高度一体化、新丝绸之路战略的项目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宽泛联系不处于同一个层面,它们不易形成正面冲突。
其次,三个项目都以经济合作为基本形式,这削弱了对手反对它的理由。反对他国的经济合作没有道理,不得人心,因此任何国家都难以理直气壮地反对他国的经济合作。
第三,三国都没有直接对抗的强烈愿望,并且都有避免直接对抗的主观意识。欧亚联盟虽有比较明显的排他性,但它是固守“地盘”,反对他国不是它的动因。新丝绸之路战略抑制俄罗斯的含义显而易见,但美国也不想用对抗的形式。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则选择以开放性来避免与俄美直接碰撞。由此看,三者的竞争主要是软性和隐形的,它主要表现在追求超越对方的自我发展,而不是直接攻击对方。这其中,它们之间的双边关系也不一样。有的双边关系,如新丝绸之路战略和欧亚联盟,它们的地缘政治竞争性较强;而新丝绸之路战略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竞争性较弱。
三者的一些项目在实际运作中纵横交错,并不是泾渭分明。比如说,中俄美的计划中都有发展欧亚大陆交通联系的内容,而一条从中国经中亚和俄罗斯到欧洲的铁路或公路,很难说它只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联盟,或是新丝绸之路战略。而且,有些项目三国也会共同参与。美国积极支持旨在推动地区经济合作的伊斯坦布尔进程,把它作为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推动器”。中国也是伊斯坦布尔进程的参与者,并且主动承办伊斯坦布尔进程的活动。
还应看到,大部分当地国家也往往在三个战略之间穿梭,同时在各个战略中扮演着角色。如哈萨克斯坦,它是欧亚联盟的重要成员,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必不可少的伙伴,同时它也支持新丝绸之路战略。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也有这种情况。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都是新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参加者,相信它们也会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由此看来,三个战略在实践层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划出一条无法逾越的界限。
四、为什么是中亚?
中俄美战略在中亚的共现,使得中亚地区在国际政治中显得与众不同。这种现象反映了三国对中亚的重视,但造成这种情况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中亚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俄罗斯在中亚经营已有一个半世纪之久,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但藕断丝连,俄罗斯与中亚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俄罗斯自然想把它拉回自己的怀抱。中国与中亚在地理上浑然一体,中亚五个国家中的三个与中国接壤,还有两个也是近邻。中国与中亚的边界长达3000多公里,就地理上与中亚的接近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广泛。这种地理上的特殊关系,使得中国向中亚的开放和发展势在必然。不断加深的政治经济联系,特别是中国经济影响的不断增长,也不断推动着中国向中亚更深入的迈进。由此说,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的经营都是由于自然之势,并没有战略上的突兀之处。
美国的情况与中国和俄罗斯不同。作为一个与中亚相隔万里、与中亚没有任何密切历史人文联系的国家,它在中亚推行区域一体化战略看上去没有自然的理由。不过,美国在中亚的重大战略存在是由特殊机缘造成的,这就是阿富汗战争。由于阿富汗战争的爆发,美国军事力量涌入阿富汗,并在中亚建立了军事基地,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巨大的政治和物质投入。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水涨船高,它获得了堪与俄罗斯和中国比肩的地位,成为对中亚最有影响的大国之一,这成为美国能够提出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条件。新丝绸之路战略既是地缘政治战略,也是为解决阿富汗问题而设计的。它是美国为阿富汗的政治过渡所做的安排之一,其目标是使阿富汗融入地区经济合作,通过地区合作实现经济自立。从这一角度来看,美国提出新丝绸之路战略的产生也有前因后果,它虽是美国从外部强加的,但不是凭空而来的。
由此可说,中俄美同在中亚推动区域整合,反映了三国之间的竞争性。不过,这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于中亚特别的地缘政治位置而形成的状态,而在较小程度上是由于强烈的竞争野心所造成的。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区域经济合作是世界潮流,中俄美都被卷入其中,并且都试图成为弄潮儿。美国在大半个地球都在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最重大的项目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TTIP)。中国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计划。中国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在推动自贸区建设。中国已与1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1个自贸协定,正在谈判之中的还有7个,涉及23个国家。俄罗斯的区域经济合作虽以原苏联地区为重点,但也跃跃欲试走向更大的空间。在2013年11月访问韩国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提建设从韩国经朝鲜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的欧亚大通道,有媒体将之冠名为“钢铁丝绸之路”。俄罗斯与印度和越南谈判的自贸区项目都颇具规模。而且,相信俄罗斯不会就此止步,一旦有可能,它还将走得更远。欧亚联盟的另一个主要成员哈萨克斯坦也主张不拘泥于独联体地区,而是向外发展,欧盟、中国、印度、日本等都是欧亚联盟可能的合作对象。由此观察,如果把中俄美的中亚战略放到其大战略的背景之下,那么可以看到,中亚是中俄美大战略的局部表现,但不是它的集中表现;它是中俄美大战略的正常表现,但不是它的特殊表现。这意味着,在中俄美的大战略中,中亚是重点之一,但不是最突出的重点;三国都重视中亚,但其中亚政策不是特殊的政策。当然,这是从政策的性质而言,而不是指表现形式。
欧亚联盟、新丝绸之路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有其优势和弱点,其前景和命运也都云雾缭绕,都有不明朗之处。
欧亚联盟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天然的历史惯性,也即俄罗斯与中亚国家间深远的政治、经济、安全和人文关系。在中亚国家独立后的一段时期里,它们的首要关切是维护独立和国家建设,它们对于俄罗斯推行一体化比较敏感,对与俄罗斯的制度性融合有着本能的警觉。现在这段时期已经过去,中亚国家在政治上对与俄罗斯的一体化已不过于害怕,而传统联系对国家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以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为例,它们虽然还不是海关联盟成员,但俄罗斯是它们最主要的劳务市场,劳动移民又是它们极其重要的就业和收人渠道,这种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使它们渐渐向海关联盟靠拢。
欧亚联盟还有一个重大优势,这就是它有一个坚定的盟友,即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不仅是俄罗斯在欧亚联盟中的坚定盟友,事实上,它还是欧亚联盟的始作俑者和欧亚主义的最忠实信徒,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比俄罗斯更推崇欧亚主义。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大国,在这一地区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最大的经济影响力,有它和俄罗斯联手推动,欧亚联盟的基本框架就有了保障,它对中亚其他国家也自然产生巨大影响。
欧亚联盟的弱点是它的核心国家俄罗斯经济能力不足,能够提供的经济投入有限。它还有另外一个内在弱点,俄罗斯把欧亚联盟的最高形态定位在政治和经济联盟,而哈萨克斯坦对于欧亚联盟的政治化持谨慎态度。这意味着,在欧亚联盟发展的初期和中期阶段,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有一致的共识,但到它的后期,两国对欧亚联盟的走向可能出现分歧,这可能成为欧亚联盟继续发展的制肘。
新丝绸之路战略的优点是内部政治结构比较平衡,它没有主导国和普通成员,中亚国家、阿富汗、南亚国家扮演着同等角色。这一特点使参与国较少政治顾虑,相应地,新丝绸之路战略也较少政治阻力。在经济利益的分享上,新丝绸之路战略也比较平衡,中亚国家、南亚国家和阿富汗都各得其所。从理论上说,它们不仅能得到经济上的实惠,而且对改善国家的经济结构也有裨益。这使相关国家易产生积极性。
美国以及其西方盟友的大力支持也是新丝绸之路战略的一大优势。美国仍是有重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国家,它的支持不仅有政治上的意义,也有融资上的重要作用。
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最大弱点是它必须经过动荡不安的阿富汗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美国自己经卡拉奇到阿富汗后勤补给线的安全都没有保证,更何况从中亚到南亚的天然气管道和电力网的安全?在阿富汗问题不能解决之前,新丝绸之路战略难以说真正实现。此外,美国是非本地区国家,与本地大国竞争有地缘上的劣势,它能否持久地保持对新丝绸之路战略的热情和投入也不能确定。如果美国的兴趣转移,它对新丝绸之路战略支持减小,则新丝绸之路战略也将失速。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不断上升的经济影响力。在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与中亚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存在也迅速扩大。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仅为18亿美元,而2012年达到459亿美元。中国已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有充裕的资金,可向中亚国家提供大量贷款。截止2013年6月,中国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向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贷款余额达491亿美元。2013年9月主席访问中亚期间,签订的各种经贸合作项目总值达480亿美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与中亚国家不断加深的经济联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强劲的推动力。此外,从地缘经济的角度说,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占有相对更有利的地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弱点是中国与中亚的人文关系基础不够深厚,部分精英和民众对中国的认同程度不高,对中国在中亚经济存在的扩大既有期待,也有担心。这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会形成无形但严重的阻力。
从政治的角度看,随着中俄美区域战略的深入,它们的接触面将越来越大,它们的矛盾将越来越触及实质,因此它们的竞争性会越来越强,并且可能导致直接碰撞。不过,从经济的角度看,随着三国区域计划的发展,它们的融合性也将增强。这一方面是因为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不管是由谁主导,它们最终会形成一个整体网络;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同时参与中俄美项目,它们的多重身份也为三国项目的相互渗透提供了通道。这似乎是一个相互矛盾的趋势,但它很可能是中俄美区域计划的未来关系状态。这种情况孕育着两种可能:或是三国屈从于政治的需要走向对立,或是它们顺从经济的规律逐渐融合。
结语
中俄美同在中亚推动区域一体化,客观上形成了竞争之势。不过,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柔性的形式,直接对抗的形势一般不会出现。三大国在中亚的同台竞技,反映了其对中亚的重视和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均事出有因,并不表明中亚有超出其他地区的特殊重要性。中俄美的区域项目各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从中近期看,欧亚联盟的优势有最强的表现;从中远期看,中国的优势会逐渐显现出来。
展望三个区域战略未来的关系,按照一般的政治逻辑,它们的竞争性将越来越强;而从经济角度,它们的融合性也会越来越多。三者最终的关系形态取决于多种可知和不可知的因素,对其可以推测,但难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