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的主要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5 15:20: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经济的主要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经济的主要特点

篇1

新经济环境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化,所以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创造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现代企业的运营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企业不能够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变化,那么将会使企业风险增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避免面临这样的问题企业在这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资源,投入巨大的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但这会使企业成本增加。在新经济时代下,由于便利的网络信息掌握及时有效,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度,对各方面资源信息获取更加及时,节约了大量资源,降低了经营成本,风险也随之降低。此外,新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决策和一些生产模式都有影响,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生产,减少了滞留等,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应得到提高,促使企业的运营管理不断完善,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1]。

二、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与会计变革分析

在新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在对待财务的会计的观念上和概念上也有所提高,对传统的模式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适应社会经济模式发展的新观念,与世界经济体质发展符合。

(一)财务与会计在新经济时代下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企业财务和会计的特点,这两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有主体性、盈利性。在企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再生产管理会变得更加复杂,所以相应的管理成本增加,交易成本是主要限制企?I发展的因素,这一直以来就是一对矛盾体。现在大多数企业和社会经营团体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的,所以在新经济环境之下受到了挑战。在现如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网络经济交易的发展,这对交易是一种极大地变革改进,是一种创造,方便了交易,极大提高了商务贸易行为的效率。电子商务发展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所以成本降低,交易率提高,企业的结构和运营也在不断的变化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内部机构发生巨大的改变,管理成本等有所下降[2]。

(二)在新经济时代下财务会计在供求方面变化

传统经济是现有财务会计的基础。但是在新经济环境下,供给曲线发生了变化,因为网络的原因,有些经济理论不适用,传统的财务会计难以维系。在新经济时代下,具有共享的特点,这样的背景下,边际效应的成本降低,对于有些产业,能够实现收益最大程度的提高。这样的情况下,财务于会计的重点和目光应该放在新的供求关系和收益变化方面。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所以企业对人才引进和新的技术革新要予以关注,建设企业的技术团队,增加企业人员的福利制度,这样有效的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的收益具有促进作用。当然,现代股票的划分管理,实行相应的制度之后,财务与会计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同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讲求技术科技的融合创新,区别于传统的经济运营模式,企业的风险随时随处存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人员在这些方面,需要做好评估和及时处理问题[3]。

(三)新经济环境下财务主题内容的变革

篇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当前企业价值已经不单单体现在有形资产方面,更多是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商标、名誉等,在新经济背景下,这些无形资产就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对于这些价值变化,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创新财务管理模式,避免落后的管理方法阻碍企业发展,使企业财务运行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总之,在目前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工作尤为重要,企业必须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解决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用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推进企业全面发展。

一、新经济背景对现代企业财会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要求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水平较低,不能大规模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随着财务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企业的负荷能力逐渐降低,所以企业必须应用先进技术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用网络科技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地位,就必须适应这个发展潮流。新经济背景不仅给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残酷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顺应时展,与时俱进,借鉴和引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

(三)企业面临更大的经济危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企业按照规定经营管理,几乎不存在任何经济危机,而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自主经营,承担盈亏,由于价格在市场变化中经常波动,很容易给企业带来难以避免的危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各领域发展还未成熟,企业身处其中无法逃脱,所以企业面临着不可估量的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财务管理理念先进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也要充分应用网络信息,摒弃传统的人工核算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财会工作中,多方面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人员只需要在核算原则上应用信息技术即可,也就是说,将企业的业务信息、财务信息收集起来,进行数据化计算,然后导入到企业数据库中进行信息化处理,从而实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减少数据误差,避免人工错误的目的。

(二)管理对象多样性。

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已经由之前的财务领域扩展到其他部门领域,彻底打破了传统管理的局限性,正在朝着全面管理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也在逐渐优化和创新,使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得到高度重视,在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财会人员也要关注行业内发展动态,做好财务风险预测、分析,在充分发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抢占先机。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对象已经不单单是账目核算,更多是企业经营预测和分析。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开始变得复杂起来,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新经济时代中,之前的传统管理模式变得相对陈旧、落后,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改革无法满足企业扩张的要求。由于企业还没有将网络信息技术全方面应用到工作中,导致企业无法快速获取到一些外部信息,也就无法配置适当的企业内部资源。

(二)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大多数财务工作人员长期受到陈旧管理模式的影响,在财务工作中仍然运用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工作,对先进的管理理念缺乏正确认识,也就无法掌握财务管理的新型技术。在新经济背景下,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都相对较低,对于在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意外事件不能及时解决。同时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不固定,人员调动性较大,导则财务工作缺乏稳定性,也就无法及时、准确预测和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

(三)企业内部缺乏协调与沟通。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账目登记、监督核算以及控制分析等,这些会计工作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合作性,就能够实现共同进步、合作共赢的目的。但是,当前企业的部门员工都比较注重自身岗位工作,不与其他部门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企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和交流遭到阻碍。

四、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管理目标。

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要将自身利益发展作为基本发展目标,并创建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全面分析经济利益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在最大限度上推进企业长远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平衡各方面之间的经济关系、利益,保证效益大于危机,从而有效防止企业危机,加强新产品研发创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促进销售业绩快速增长。同时,企业要对自身形象保持高度重视,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培养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

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逐渐走向多样化、复杂化,所以,企业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认识,使管理理念具备前沿性和先进性,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沟通,尊重每个客户的经济利益,与客户达成合作共识,实现长期业务合作,只有打破传统固有体制的束缚,才能迈出全新的发展脚步。

(三)加强企业财务信息技术建设。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必须要按照一定阶段顺序进行推动,才能保证现代化企业财务工作正常运行。所以,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逐渐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从而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全面掌握。对于建设企业财务信息技术,必须从整体角度考虑,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事先制定好的发展目标落实到位,为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四)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

企业要定期开办财务会计教育活动,培养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财务技能和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定期考核,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水平。另外,企业还要制定严格的工作奖惩制度,激励财务工作人员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促进员工自身发展,成为新世纪合格人才。

五、结语

企业的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有着重要关系,同时也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市场环境中的危机逐渐增多,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加强企业财务信息技术建设,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主流,实现企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文俊.关于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6

[2]许育娟.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1

[3]权威.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

篇3

进入21世纪以后,一种崭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以网络、信息、知识和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所谓“新经济”。新经济给传统经济理论带来很大的冲击,比如,描述失业率和通胀率反向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 已不再适用,资源要素已不再局限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的供求也受到质疑。在新经济条件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暴露出陈旧、低效和不适应的缺陷,作为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结果的财务报表更是集中反映了这一问题。本 文拟从对新经济理论的着手,试图找到新经济条件下财务报表改进的突破口。

一、传统财务报表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提供一个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动等信息,以帮助各类使用者评估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进行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也是国际流行的会计惯例。然而,长期以来,财务报表一直受到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指责和批评。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在不断地改进财务报表,但始终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认为,人们在改进财务报表时,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财务会计自身的理论及 上,而未从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是制约财务报表改进的主要原因。

那么,传统财务报表与经济学理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一,传统经济学理论把资源定义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类要素,并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基本前提。资源的稀缺性要求通过制度安排(市场机制或经济计划),使每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地方,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传统的财务报表正是以这一理论为根本出发点,以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不变为假设,披露资本在各间的流动和配置。在资本的流动中, 财务报表正是担当了信息载体的角色,它通过向外部提供财务信息,使资本所有者通过阅读和分析报表,了解资本的投入产出率,然后作出趋利避害的决策,即把资本投放到有盈利或前景的企业,或是将资本从财务状况恶化的企业里撤出,最终实现社会资本的有效流动和最佳配置。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资源的核心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只能借助于资本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资本所有者是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主体,从而财务报表的目标也定位于向资本所有者提供有关“资本流转”的信息。

其二,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理论依据。不对称信息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信息,存在着信息的供给和需求。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使社会资源达到合理、有效配置,而信息的不对称又会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在传统经济,信息产业不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落后,资本所有者获取相关财务信息的来源渠道较少,这就必然要求使用资本的企业(经营者)定期地向资本所有者提供财务报表 ,这也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手段。

其三,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供求法则决定了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物质资源是属于企业独占的、排他的。如企业的一项固定资产是属于企业独自使用和控制的,在同一时间内,别的企业就不能与其共享,而且此项资源是逐渐消耗的。也就是说,如果一项资源正在被别人使用,那么你就无法得到使用它的收益,即资源的边际收益递减。这一法则为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提供了一种基本前提,即企业的资源状况是属于企业独有的,不能与别的企业共享。边际成本递增的供给规律还是企业产品定价、确定销售收入乃至确定利润及利润分配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传统财务报表无论从其组成内容上,还是从其目标、编制时间和信息含量上看,都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密切相关。由于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性定理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那么毫无疑问,财务报表正是这一理论推演的结果。

二、新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的区别

新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高增长、高收入、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目标。虽然尚无法给新经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大多数人认为,新经济的实质是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其运行规律和发展模式都与传统经济迥异。

新经济对传统经济学构成了现实挑战。

其一,资源的构成要素具有了新的内容。新经济所用的资源与传统经济不同,传统经济强调的是物质资源,并把资本作为推动企业成长与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在依靠知识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而发展的新经济中,知识无疑成了传统三要素以外的第四要素。在新经济条件下,所使用的资源主要是信息,物质资源仅是辅助部分。资本尽管仍然还是重要资源,但其重要性趋于降低。资源的差异导致企业生产对象的不同,新经济下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信息价值含量高的产品,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其二,资源的稀缺性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传统生产函数的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都有数量的硬约束,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新经济中,知识和信息取代了传统的劳动力与资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这一生产要素的最大特点便是其充裕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因为 知识与信息的使用具有外溢性、可重复性,而且在使用中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使用时间的持续而累计相加。 资源的这一新特性,使得新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扩大到了全球范围,配置效率也更趋于有效和合理。

其三,新对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供求均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供求曲线相交,形成市场均衡。由此还推出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法则。但人们在新经济条件下发现,经济将某些产业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推向极致后,最终似乎否定了供求规律。比如,一旦为开发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投下了高固定成本,此后多一个消费者还是少一个消费者,几乎不会产生成本上的变化,因为信息产品的复制成本很低,甚至为零。也就是说,生产第一个信息产品的成本非常高,但此后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可以接近于零,这种成本结构从根本上否定了建立在边际成本定价基础上的供应曲线。从需求曲线上看,也是如此。比如,在一定限度内,软件产品的使用人数越多,消费者对其口碑越好,就越是愿出高价来购买,即 需求越多,需求者出价越高,这就使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失效。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网络的外在性”。

其四,在新经济条件下,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假设也受到了冲击。新经济创造了大量的与信息有关的产业和从业机会,从而形成了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交易和咨询的新型市场。信息和知识已不再具有专有性和独占性,信息被作为商品进行开发、采集、筛选和处理,并借助于网络技术,实时、快捷而又全面地传达给使用者。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大大减少。总之,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产业,弱化了信息经济学的原有假定。

三、新经济理论对财务报表改进的启示

其一,财务报表不应再局限于为传统的资源配置服务。在新经济条件下,由于占有的资源由过去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转变为现在的知识和信息,因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再是企业拥有的实物资源(如固定资产、存货等),而是那些掌握知识与技术的“知本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财务报表仍然只是重点反映有形资产信息,而轻视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披露,排斥新兴业务进入报表系统,只反映资本的投入产出率等,就不能为知识与信息在企业间的高效流动提供清晰、准确的信号,无法适应新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要求。另外,知识与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而传统的财务报表却以资源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为前提。因此,财务报表如何既能正确反映企业真实的资源状况,又能显示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也是我们要认真和探讨的。

其二,财务报表的目标应转向为知识的所有者提供信息。财务报表的目标主要是解决谁需要财务报表、他们需要哪些信息等问题。在新经济条件下,信息和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要素,知识所有者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来控制企业,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而且知识所有者和企业是同位一体的关系。因此,财务报表的目标应由过去向股东、债权人提供信息,转为计量企业主体资源和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以及有效控制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企业主体型财务报表目标模式。报告的信息类型也应由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转变为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及 其增进能力。

篇4

县域知识经济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本文以霞浦县为例。99年XX县人口50.4万,国内生产总值31.76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011元。

一、县域经济进入新经济大背景

县域经济不具备新经济条件,电脑与因特网没有普及,金融市场不发达也不完善,高科技人才奇缺,整个经济发展环境并未走向良性循环,尤其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乏力,经济全球化提供的良好机遇很难充分利用——因此,新经济时代离县域还有一定距离,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县域经济进入新经济的大背景之下。

(一)XX县知识经济现状

人类从农业经济跨入工业经济已有二百多年,人类即将跨入知识经济时代,而县域知识经济却刚刚开始,县域没有微软,没有英特尔,没有实达。

1、网络经济初露端倪。近年,县域出现了“初始”的网络经济。一是电子商务刚刚起步。XX县XX公司,在网上注册了“台贸网”,是我国唯一一家大型台贸网站。系统地了台贸全方位信息,包括台湾各大批发商场货物信息,我国国内对台单位介绍及劳务信息等,并将逐步实现电子商务。20__年上半年注册,计划下半年对社会开放,以三个“现代”(即现代商务、现代办公、现代生活)为目标。拓宽了电子商务空间。XX正常对台年贸易额在300万美元左右,其中劳务200万美元。实现电子商务之后,将大大增加贸易额,今年1-9月份,贸易额达2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近10%。二是私人上网人数递增。目前全县上网人数达1300多户。三是网吧企业逐增。今年县域网吧达20多家,通过网吧上网每月达5万多人次。网吧年营业额达200多万元。

2、信息网站初显效益。由政府出资创办的两家信息网站为我县经济立下一定功劳。一是供销社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服务中心,将全省供销系统联成一体,设立网站,下设网点,将农贸产品信息上网交流。霞浦县99年一年间,通过信息中心接收的商务电子邮件531件,从网上采集商务信息65000多条,向各点信息5000多条,帮助推销水产品、蔬菜3万多吨,成交额达5000多万元。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说明网络信息已经在县域经济之中发生作用。二是由霞浦科委主办的《XX之窗》网站。该网站与“中华联合网”联合,免费为我县企业入网登记。将产生较大效益。

3、科学技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我们将这类经济形态称作“科技支持型”。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由来已久,近年提倡高优农业,科技更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就霞浦而言,濒临绝迹的大黄鱼人工养殖的成功,利用设施农业种植反季节瓜果、蔬菜的成功,以及农作物新优品种成功,都是知识对县域农业经济作出的贡献。知识农业经济,也是知识经济的组成部分。

①大黄鱼育苗。大黄鱼濒临绝种。八十年代末,XX水产科技人员开始研究人工育苗取得成功。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养殖推广,仅5、6年间,全县人工养殖大黄鱼达9万箱,产值达数亿元。其中育苗2亿尾,产值达2亿元以上。

②反季节瓜果。XX县州洋乡农民郑XX96年始与厦门格林农业新技术开发公司联合,种值反季节无籽西瓜取得成功,目前已达500亩。正常西瓜于夏季收获,反季节西瓜于冬季收获。每亩投入900元左右,可收获3000元以上,投入产出比为1:3。蔬菜每亩投入在300元左右,收入800元左右,产出比为1:2.5。而水稻的产出比为1:1.5。

③脱毒甘薯基地。XX创建薯苗基地,培育脱毒甘薯品种,年产苗200多万株。供应本区各县。解决了甘薯品种退化问题。

工业企业中技术改造,也为工业的发展注入生机。

(二)加入WTO,县域经济环境全球化

加入WTO,将局域贸易扩展为全球贸易。即县域经济环境全球化。这将给县域经济带来生机,也将带来诸多问题。

1、加入WTO,县域经济直面国际市场。目前,XX县内资企业仅两家有出口权。加入WTO后,将大大改变这种状态,企业可以直面国际市场。县域经济的发展自然置身于国际大环境之中。国此,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

2、加入WTO,拓宽了县域经济市场。XX县98年养殖大黄鱼不到2万箱,今年养殖达9万多箱,“内求”急剧下降,鱼价下迭。县域经济有许多项目受市场的制约。加入WTO,将改变这种现状。

3、加入WTO,将促进信息的数字化和经济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信息的数字化和贸易的网络化。加入WTO后,县域将有更多的企业直面国际市场(不会是XX仅有两家内资企业具有出口权),快速便捷的网络信息将是人们经营的首选,电子商务也将逐步普及,这是发展所需,也是发展必然。这就给县域经济发展走向全球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二、新经济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重大变化

随着世界新经济潮的涌来,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支点”转变。各个时期经济发展都有相应的“支点”,这“支点”即经济发展的根本的首要的关键所在。农业经济时代,“支点”是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支点”是“能源”。新经济时代,“支点”是“知识”。目前,县域经济从依托资源转向科学技术又向信息转化。即,目前“支点”是科技,“支点”转向是“信息”。明确“支点”转变是拟定发展思路的关键。

找准了经济发展的“支点”,就有了用力之处。换句话说,县域经济呼唤科技为先导!科技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2、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困难。XX99年三产比例为:42.9∶22.3∶34.8。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这种经济结构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不加调整,经济无法得以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难以“优化”,因素很多,主要因素:一是农地产权问题。地产权利界定不清,产权主体多元化,原来“集体”在农村已经“缺位”。土地使用权流转滞后,影响农村的经营配置。二是“双层经营”障碍。目前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即“双层经营”。经营、决策分散,规模偏小,又难以统一调整结构的认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三是政府政策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无意识误导和行政干预。党的工作转向以经济为中心,政府工作也以经济效益为主,于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业迅速发展,农村三产则相对滞后。行政干预,尤其是为稳定粮食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使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对政策的扭曲和贯彻不力,也是使产业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经济直面国际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势 在必行。然而,又困难重重,这就是县域经济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3、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复杂化。新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多元化不仅指经济结构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混合,也指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国营、集体、“三资”、合作、股份、私营、个体——多种企业相互交错;独资、联合,跨国、跨地,强强合作、山海协作——发展形式复杂化;兼并、重组,租凭、转让——多种手段交替使用;整体经济在不平衡条件下发展前进。

三、新经济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大环境的改变,要求发展要有新策略、新思路、新措施。

(一)找准新旧经济的切合点

新经济并非凭空而生,它是脱胎于旧经济,旧经济是基础。在县域经济中,许多新经济成份则与旧经济相伴而生,这是县域新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XX县的大黄鱼养殖,反季节西瓜为什么会得以发展?这就是因为选准了推动支点。大黄鱼濒临绝种,是科技的介入,人工养殖大黄鱼成功,使得大黄鱼迅速发展。科技是“支点”,科技是“引擎”。大黄鱼养殖项目,正是从县情和市场中找到了切合点。XX县20__年大黄鱼养殖达9万多箱,当年收获产值达4亿。(9万箱产值远不止4亿)。而与其相关的产业,产前育苗,产中饵料,产后加工、销售,总产值至少10亿以上。其发展势头仍十分迅猛。

反季节瓜果也一样,同样是科技作为“引擎”。依此类推,科技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的项目,只要有大市场,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实质上是找准新旧经济的切合点。

(二)利用新经济“正向回馈”规律

旧经济是一种“负向回馈”经济,当水稻价格上涨时,农民种得更多,人们买得更少。新经济则不同,需求增加,会创造更高的效益和更高的报酬,导致价格下降,进而创造更高的需求。根据这个规律,县级发展网站将会带动经济发展。农产品信息网全省就一个,各县只设网点。这远远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县必须设立农产品信息网站各乡镇设立网点,先由政府扶持,逐步过渡到自收自支。农产品信息网的发展,将使农民避免盲目生产,将引导农产品销售步入正轨——最终成为农民生产的高级顾问。

XX县对台贸易网站,是全国唯一的台贸网。其面向三个“现代”:现代商务、现代办公、现代生活。前景看好。应作为新经济典型来发展。

(三)结构调整抓住“二性”

目前,农村经济结构难以优化,因素很多(上文已述。不管是体制问题还是政策问题),必须紧紧抓住“适应性”与“扩张性”。适应性是以变为本,通过灵活多变的措施,使经济结构适合国情、县情,使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在新经济大背景下,县域经济依然以有形经济为主,无形经济为辅,资源优势,劳力优势仍然也必须发挥大作用,这样,县域经济与都市经济仍然不同。

扩张性,以特为主。抓住特色农业,加以发展。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采取新开发和项目倾斜政策,使县域经济超常发展。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实质上也是立足优势,加以发挥。XX的大黄鱼,其他海产品有自己的特色。XX的石矿开发有近台优势,虽无其他特色,也可形成特色项目,除了近台(台湾需要大批量矿石),还有深水码头(万纯级泊位)。扩张的基础是优势。抓住一点,超常发挥,这就是扩张性的实质。

实质上,结构调整旨在协调发展。没有协调,发展失衡,不利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在经济项目超常发展时,必须考虑相关项目的和协。所谓生态经济,就是利用大自然和协发展的规律进行发展经济。因此,不管是适应性还是扩张性,都必须围绕和协发展。

(四)灵活务实的宏观调控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管就死,只因没有从实际出发,宏观控制不灵活;一放就乱,是说管理没有从实际出发,任其自然,宏观失控。

宏观调控的灵活性,指政策的灵活性。该扶的扶,该禁的禁,任其自然的放开。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必须采取一事一政策,一项目一政策,进行灵活调控。

宏观调控的务实性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脱离实际无法执行和泛泛而论不可操作的宏观调控效果为零。现实中,往往会因为政策的不可操作,使其无法执行;因而宏观调控成为空活。林林总总的规定都因之而束之高搁。

新经济背景下,必须逐步形成灵活务实的宏观调控手段,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人才重在培养与激励

人才缺乏,是事实。加入WTO后,这方面人才尤其缺。步入新经济,知识人才更为缺乏。问题并不在于人才缺,而在于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机制上。

XX县各类技术人员达7142人,其中农业水产技术干部达200多人。而这些人,都不在水产技术工作岗位上。这就是当前人才问题之一。人才使用不合理。

另处,缺乏的人才,并没有培养的机制。再而缺乏激励机制。因此,人才必须重在培养与激励。缺乏的人才,选送培养,谁培养谁使用;不培养又要使用的,必须付给培养金。已有的人才必须建立奖励机制,重奖有贡献的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篇5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2-0027-05

Innovative Culture: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Choice of the New Values

FANG Ben-xin1, WANGLi-min2

(1.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 Department of Graduate Cultivation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n the new values visual angle, explores innovative economic changes in the values of the profou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act,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Culture,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and basic ideas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innovative culture; new values; high intellectual capital

1 引言

随着当今全球竞争的加剧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文化创新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和复杂化。笔者不久前发表《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一文[1],指出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不断演进的过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创新性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业经济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以物性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关系变革成以高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关系,同时也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价值创造范式及其文化依存状态。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新价值观的提出,不仅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创新的时代特征及要求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而且也为人们认识创新文化的演进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认知思路。

本文拟在前文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新价值观视角,进一步探讨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经济转型中我国文化创新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2 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

新价值观是相对于工业经济时代以来传统的价值理论而言的。其核心思想是以当代新技术革命为基础,充分肯定高智力资本在价值生产与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文化范式假设。这一理论把传统的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前提,在充分肯定物性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起主要作用的基础之上,认为那些透过财富转移现象而直接领悟价值脉络的想象力、创意和创造力等隐性的高智力资本,是当代价值生产、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核心资源的认识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有形资本积累为核心转向高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高智力资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人们对价值和价值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 对价值内涵的重新认识与界定

新经济条件下,高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主导性生产要素,在企业和社会价值创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谓高智力资本,Stewart

从企业的角度,认为是每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2]。Andriessen等 则从国家(区域)的视角将其定义为“可以利用的所有无形资源,它能够产生比较优势,通过整合能够创造未来的利益”[3]。智力之所以成为资本, 一是人力资本概念中的智力比体力更具有增值作用,二是新经济让智力资本得到充分解放并通过高智力劳动超强地释放能量,直接导致高知识含量的企业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我们将其中的差额称之为隐藏价值,企业的智力资本正是这些价值被发掘出来的主要原因。只有不断地强化和推进高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地发挥已有的智力资本,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才能在新经济形势下,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由此看来,新经济价值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凝聚智力资本攫取隐藏价值的能力。

2.2 追求价值高成长性、高起点扩张及可持续性

高智力资本是最有价值、最有成长性、最具有持续发展的稀缺力量,是新经济的灵魂。创造性是其区别于传统物质资本及其它资本的最主要特点。Rastogi指出,智力资本的本质是以快于竞争对手或产业变化节奏的速度发展和组合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以创造价值[4]。决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智力和知识组合所拥有的创造力以及这种能力的持久性。现代技术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与能量,这就为社会经济快速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基础。创新性经济的发展,创造力的充分释放,使得竞争环境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商业价值的动态性、短暂性空前地凸现出来,组织的核心价值能力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核心价值能力是组织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和适应市场机会的,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得超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复合性、整合性的能力[5]。在新经济条件下,培育和发展核心价值能力,确立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战略意图,并在其指导下实现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不断围绕价值目标进行流程再造,这是组织实现价值持续提升并最终赢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2.3 追求隐藏价值(高智力资本价值)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

隐藏价值通常是指高智力劳动带来的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换而言之,即高智力资本的价值。隐藏价值是未来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价值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价值创造处于一个复杂性和竞争性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之中。“生产性的社会要得以持续,必须既有效率又有创造力”[6]。新经济的竞争是基于时间的竞争和基于顾客需求的竞争。先人一步洞悉新的市场,创造性地拓展新的业务,就能制先机,获取更多的隐藏价值。顾客需求是价值创造的根本源泉,在日趋宽泛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中,顾客享有更大更多的主动权和价值。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是来自于人们对生活和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需求与产品或服务是相互创造的,新产品或服务赋予人们生活和生命以新的属性和范畴,从而产生了需求。新需求产生新价值,新价值隐藏在生活和洞察力的交叉点上,存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只有深入到顾客的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解析其生活中所蕴涵的生命属性,触摸其心中不息的生命涌动,进而发掘出有待实现的生命领域,构造出反映顾客认知的新的生命属性,从而为消费者开发出新的需求,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出高智力资本的隐藏价值。

3 新价值观视野下的创新文化特征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浪潮冲击下,全球范围内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变革。成功的组织“更多的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高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7]。当代的价值创造正遵循一种无法把握但增长潜力强劲的节奏,在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加速扩张的前进姿态。社会财富创造和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不断改变和深化着人们对价值观的认识与选择,催生和激发着社会创新活力并向文化层面升华。从新价值观的视角透视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着的世界,当代新经济文化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1 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异质思维

创新性经济奠定的新价值观,本质上是对传统心智模式的一种颠覆和突破。传统的以追求利润、市场份额、用户规模等的价值理念,在新经济面前日益显现并暴露出其阶段性、短视性的问题。价值创造的重点已转移到提供优异的顾客价值上来。随着顾客的日益成熟,顾客需求的内容和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提升顾客价值不仅要立足于顾客的现实生活,而且要立志于创造顾客新的生活形式,并通过价值诉求引导顾客的生命认知转向。这就需要人们必须以动态变化的眼光与异质性思维,在顾客的生活世界中不断探寻和感悟价值实现过程,不断构造出能够为顾客接受和满意的新价值。如打散事物原有的逻辑秩序,重构新事物的逻辑结构空间;用个性化的联系或匹配方法,增添新事物的新意味;以发现的眼光洞察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对事物的变化及其趋势作出准确判断与把握;通过对事物本源的探索或思考,创造出事物之间新的关联性。通过这种异质性思维来发现和创造价值创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或来自于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各种各样的矛盾、工艺流程的要求,或来自于行业市场的变化、人口的变化、理解力的变化,或来自于关于工艺及服务等方面的新知识[8]。正是这些可能性为人们攫取隐藏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空间。

3.2 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

新价值观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于价值的认知、理念、思维、判断等的根本性变化,而且也意味着价值的来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由想像力和创造力主宰的新经济时代,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高度,顾客需求与市场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之中。新经济的这种混沌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活动的机会价值,其价值实现的高低则取决于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独到的见解和对于趋势、潮流的敏锐把握与认知,以及依此作出的创意和设计的价值。“你必须了解趋势,技术是如何提高的,以及什么样的补充技术能创造客户价值”[9]。美国“火记”(Firemark)创意顾问公司的创办人兼董事长Wellman多年研究创意与创造力的本质,她认为引领新经济市场需求,必须“像艺术家般地思考,掌握你的想象力”,应当具备灵视者看见影像的能力、观察者明察秋毫的能力、炼金师综合大成的能力、愚者赞扬缺失的能力以及智者化繁为简的能力[10]。这五种能力方式是历史上若干最伟大的贡献背后的心智结构―思考技巧,也是当今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究并发现隐藏财富和价值的重要法宝。

3.3 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

新经济的新价值观是建立在高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在高智力资本的作用和推动下,“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为基础,而是以头脑为基础”[11]。人类由以公司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开始转变为以“网络”为核心的财富体系。知识令资源更具流动性,整合与合作成为当代价值创造的主要特点。整合与合作的过程,是资源充分流动移转的过程,也是财富价值创造过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不同的价值创造主体联接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和信息库,通过整合把原本相互分离的资源和信息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造出一个内在和谐的价值系统,实现价值链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服务、经营以及附加价值生产方式,更好地适应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可见知识对传统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只是形式,“真正的实质问题,是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知识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关系”[12]。新经济价值创造主体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智力资本对传统生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能力。最充分利用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和适应能力最强,持续性稳定性成长性最好,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化中的强者,反之便会被淘汰。

3.4 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

新价值观的本质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无穷释放,其目标是建立起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并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与制度。文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只有在文化制度层面得以落实,才可能创造并实现新经济的持续成长性。当代社会形成过去所未有的基础结构,让新经济蓬勃发展[13]。美国新经济之所以兴盛,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被Florida称之为“创意性社会结构”(The Social Structure 0f Creativity)的生态环境作支撑[14]。该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适合技术创意与企业的新体系(如热衷于新产业投资的金融体系、高科技的开发公司等);第二是创新以及更为有效的货品与服务生产模型(如让员工能够发挥创意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弹性的生产方式等);第三是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因此新经济价值增长必须致力于营造技术创新和创造力发育并茁壮成长的文化生态,搭建起连接技术创意、产品与市场的产业中介平台,不断推进创造性人才的再生产和知识与智力的开发,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建设,从而为知

识和智力转化为资本并持续不断地释放价值能量创造条件。

4 从《胡润百富榜》看我国的创新文化选择

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日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旋律,国家创新体系逐步清晰,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并且迅速成长,各种新兴经济的规模与实力日益壮大起来。我们从每年一度的“中国大陆富豪榜”(简称“百富榜”)中,不难窥出这一令人振奋的活力与趋势。“百富榜”出自于以关注中国富豪而知名的英国人胡润之手,其本意并不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而在于商业化与娱乐化的目的,其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力颇值得怀疑。但从财富榜的“游戏”背后分析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轨迹,某种意义上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近年来的“百富榜”中,以互联网和IT等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科技富豪,2004年共有8人(8%),2005年50人(8%),2006年33人(6.6%),2007年64人(8%)。这说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我国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富豪新贵。然而这些骄人的数字背后,也有让人担忧的事情。新科技产业富豪比例偏低,整体增幅不大,甚至2006年还出现大幅下滑的迹象。相比之下,在国家对房地产投资实施数年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仍旧是造就中国富豪最多的行业,而且其个人财富连年大幅增长。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的行业,财富在快速的缩水;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行业,财富却在高速积累。在当前国家竞争根本取决于科技创新实力的状况下,这一令人尴尬的现象,凸现着国家创新文化的缺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尔(Bell)就指出,“最终为经济提供方向的并不是价格体系而是经济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15]。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我们的社会就必须培育和建构起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创新文化。

4.1 价值思维的革命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创新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种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文化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期冀实现新的价值。从传统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的传统经济形态,向强调知识、技术和智力对经济增长渗透与贡献的创新性经济转变,这使得原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结构体系面临挑战,而新价值观正体现了对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新经济文化的认知与定位。新价值观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价值观相比,传统价值观强调“计划―执行”逻辑,而新价值观则注重探寻机会;传统价值观强调技术和资源,新价值观关注能够撬动资源并整合资源的杠杆;传统价值观强调稳定性和秩序,而新价值观则关注速度和行动;传统价值观强调流程和过程的改进,新价值观关注成果和细节[16]。构建创新文化,必须推动和实现价值理念与思维模式的转换,确立并发展适应新时代所必需的新价值思维。

4.2 制度化新价值观

在世界掀起风起云涌的新经济浪潮和趋势之际,我国的创新性经济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从历年的“百富榜”中即可窥见端倪。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核心技术的缺失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结果。创新文化原本就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下的产物,建构创新文化,就是要重塑与再造不仅能够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而且能够将创造力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制度体系。新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效率基础结构 (公共服务、运输、电讯、建设园区、制定规则),也需要创意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制度和吸引有创造力的人的愉悦宜人而充满文化享受的生活环境)。效率基础结构与创意基础结构是影响知识流动和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而人的因素才是新经济价值的真正源泉。有思想、知识、技能、管理才能和创造力的人才无疑是决定新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存在于消费者当中的有情感、个性、购买力且有需求的顾客,同样关系着新价值的实现,真正的价值存在于顾客消费和使用过程之中。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让创造性人才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释放,让各类人员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应该成为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4.3 价值创制体系的提升与再造

价值创制体系是创造和实现财富增值的“行为方式”。高智力资本是创新性经济时代财富快速成长的摇篮,但知识、智力、技术与财富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通道。只有当知识、智力、技术与庞大的用户市场对接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新富豪的崛起,正是他们抓住了有利时机,实现了从知识、技术到需求创造到最终转化为价值的过程。英国学者Metcalfe指出,创新共有四个层次,分别是机会、资源、诱因及能量[17]。机会代表技术能力与市场认知的组合;资源代表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运用;诱因代表市场规模大小及相关激励与保护措施;最重要的是第四个层面,即创新能量。前三个层次都必须倚赖有创新的能量,才有创新的结果。无论是政府、企业、组织都需要创新能量,必须建构起完整的能够将知识、智力和技术与市场间有机衔接的价值创制体系,不断提升运用高智力资本满足和创造顾客现实与潜在需求的能力。新经济的革命性财富就存在于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之中,这是实现价值持续高增长并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5 结论

新经济时代,随着高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价值观的变迁入手,深入剖析了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探讨了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新价值观视角分析了当代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价值思维,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以《胡润百富榜》为例,对我国当前创新性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必须从价值思维、新价值观制度化以及价值创制体系等方面推动一场整体性的文化变革。

参 考 文 献:

[1]方本新.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J].中国软科学,2006,(11):44-49.

[2]Stewart T.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4. 71.

[3]Andriessen D, et al.. Intellectual capitalofthe European Union[R]. Paper for the 7th McMaster World Congr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2005. 8-12.

[4]Rastogi P. The narure and role of IC: rethinking the process and value creation and sustained enterprise growth[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3, (4): 227-248.

[5]福克纳・D,鲍曼・C.竞争战略[M].李维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7.41-44.

[6]理查特・莱斯特,等.破译创新的前端[M].寿涌毅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55.

[7]哈梅尔・G,普拉哈拉德・C.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M].王振西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165.

[8]Drucker P.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5, 63(3): 67-72.

[9]张瀛.聚焦新经济[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321.

[10]魏曼・A.天才的五种创意方程式[M].蔡梵谷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20-22.

[11]托夫勒・A.力量的转移[M].刘炳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10.

[12]姜奇平.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3.

[13]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14]厉无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篇6

1较为开放的经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每年贸易逆差和流入外资均在2000―3000亿美元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和贸易逆差国。美国经济规模庞大,严重依赖国外的原料和市场。因此,美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经济规模的不断膨胀,美国经济模式自由开放的特点也更加明显。

2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在美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从近20年的发展趋势看,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缩小,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初,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从4%下降到3%,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27%下降到21%,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69%增加到76%。

3较低的政府干预。美国主张尽量减少国家干预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主要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各种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等,以及为社会提供一系列公共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

4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美国在市场经济方面有一套比较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得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及市场主体自由进入或退出得到了保证,保护了平等竞争规则的贯彻实施及政府调控措施的执行,并鼓励了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秩序框架。

二、美国经济模式与经济增长

1美国经济模式中以股权融资为基础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进行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促进经济的增长。首先,股权融资可以增加企业的自有资金,从而为企业进行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而这在银行融资的情况下显然是做不到的;其次,股权融资可以通过所有权激励鼓励企业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与知识创新;第三,股权融资为企业与风险投资者开展股权合作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增加了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来源。

2美国经济模式中的金融投资机制为风险投资者提供完善的退出机制,促进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与金融衍生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不同,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风险都不是十进位制,而是二进位制的,因而是无法通过风险定价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买卖的。因此,需要一种特殊的退出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者的获利。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具有这种特殊功能的、能够为风险资本带来投资收益的退出机制。

3美国经济模式中的自由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美国的自由主义政府干预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放松政府管制,鼓励企业创新和金融创新,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供给,以及生产新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如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安全等。正是因为美国的经济模式具有以上的优势,才造就了美国长达十多年经济高速的增长。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干预,发挥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历史角度看,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对市场进行干预,只是干预的程度、范围、方式不同而已。例如美国政府在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实施“行政保护措施”,动辄对所谓以倾销价格出售商品或利用政府补贴进行销售的外国出口商征收惩罚性关税,筑起壁垒,保护本国的企业,并对高科技产品出口实行“最为严格”的控制。事实表明,市场经济从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相反,市场经济呼唤敢于干预、善于干预的政府,呼唤能根据国情和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干预的政府。

篇7

21世纪是一个新经济时代,它催生新的企业、新的企业家和新的企业管理。2o0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重要主题,就是新企业、新领导。中国要在新的世纪向新经济时代迈进,必须全面和充分认识新经济时代的新式企业经营管理,并依据其内容、特点及要求培育和塑造新型企业家。

1.快速适应、创造和过渡式的经营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科技、产品和市场变化非常快,企业在变化无常的条件下生存,这要求企业快速适应。虽然发达的信息系统和互联网,使企业的快速适应具有技术基础,但是这对企业家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信息量很大,而且许多信息还可能充满矛盾,会使企业无所适从。这就要求企业家对信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有透彻的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但是,在高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企业要保持与众不同的经营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经营方式,都会通过信息网络迅速地传递出去,迅速被模仿和被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家把适应与创造统一起来,而且要使这种统一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同时要求企业家敢于冒险投资和积极创业,又善于适当地控制和化解风险。德国贝本豪森科学和政治基金会国际政治和安全研究所主任克里斯托夫·贝尔特拉姆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过渡时代,一个不能维系长久的时代。我们今天拥有的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具有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没有清楚的迹象表明之后将出现什么。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也一样,很少会有一个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也不清楚以后会出现什么,会演变成为什么。这就需要实行过渡式的管理。所谓过渡式的管理,就是不把现成的作为确定的来管理,不维持现状,主动改变现实存在,不断开拓和创造未来。但是,企业管理必须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组织和秩序,而秩序又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和确定的。这就给企业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把变动与秩序统一起来,使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建立和维持秩序,在建立和维持秩序中进行变革和创造。

2.战略伙伴关系、舍伙经营和集体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关系,一方面是大大地拉近了,似乎是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可以直接对话和沟通;另一方面又大大地复杂化了,是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混合关系。这种既直接又复杂的关系,要求企业既不以自己为创世主,也不以消费者或用户为上帝,而是平等相待;既充分尊重、理解和服务用户.又充分掌握主动权,发现和创造需求,以发展全新的事业。企业家以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企业发展为根本使命。这其实就是要求企业家在用户、供应商各方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伙伴关系。发达的互联网联系,不仅给供应商和用户提供了选择的巨大空间和余地,而且企业自己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但是,伙伴关系需要维系,要有稳定性。而稳定与选择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企业家必须解决这个矛盾。

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伙关系,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往往是由买卖的合作关系转变和发展成经营的合伙关系,实行合伙经营。与用户之间的合伙关系也往往包括合伙经营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企业的先销售后生产就是参与生产经营。不仅资本所有者之间是合伙经营关系,而且资本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问也是合伙经营关系,甚至连经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也可以说是一种合伙经营关系,员工也参与经营。这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即既要实行基于权力不对称的控制和监督,又要实行权力平等的合伙经营。

企业的这种复杂、不确定但又必须相对稳定的合伙经营关系,需要实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管理”:这里所说的集体管理不同于我国现实存在的那种名义上是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而实际上往往是个人决策和大家不负责的所谓集体管理。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集体管理,其实质是战略伙伴的集体管理,它的主要特点是超越于一般的分工协作关系,实行基于和超越专业的全局管理和协同管理。美国学者马西娅·维克斯说,21世纪的首席财务官应该是战略家、交际家、商人和金融家,还应该是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的专家:该杂志同期发表安迪·莱因哈特题为“从机房主管到显赫角色”的文章。文章说首席网络官不仅负责管理信息系统,制定长期的信息战略,而且还要创建并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电子商业关系网。只有这样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网络官,才真正是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才能真正有效地实行集体管理。

3.水平式、移动性和模糊化的经营管理

在旧经济时代里,企业生活在垂直的世界里;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生活在平行的世界里。这对企业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既要按照平行的组织和方式运作,又要有效地控制庞大的公司。虽然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此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但是企业家自己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并要求企业家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同时,与水平式的企业组织相适应,企业家必须实行移动式的管理。努斯鲍姆说,未来公司的总部可能设在飞机上。即使现在,首席执行官在飞机上办公的时阃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会议越来越多在机场举行,头等舱和公务舱被当做办公室。从无形的角度看,则是交流式管理。实行交流式的管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家在与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实现管理。这要有更高的境界、技巧和艺术。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杰西卡·马修斯发表文章指出,信息革命的实质是改变各种关系,并模糊、重新设定或消除时间和空间的内部界限。例如,“此处”与“彼处”的界限,“国内”与“国外”的界限.“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强大力量与软弱力量之间的界限,都已经或将开始消除,或不再明显。这需要企业进行模糊化经营管理。它对企业家来说,是一项新的任务。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有区分和界限,没有“我们”与“他们”、“此处”与“彼此”、“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就无法进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这种种界限。

4.包容性大市场经营和生态化环境经营

在新经济时代,进入市场的商品,不限于有形商品,也不限于技术、专利、商标和品牌等无形资产,进入市场交易的还有信息、知识、创意、理念等要素,因而是前所未有的大市场,是我们以往难以理解的大市场。不仅如此,这样的大市场还包含着看似矛盾和冲突的内容。这就需要企业家有广阔的视野,要善于从看似矛盾和冲突的东西背后发现其统一的基础,善于发现统一的方式,要有实现这种统一的操作能力。总之,要有驾御包容性大市场经营的能力。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要求企业把经营与环境联系起来。目前,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环境工作已经与财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活动能力并列,成为企业的竞争力之一。尽管经济、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环境经营创造和奠定了基础,但是企业的环境经营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这对企业家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企业家具有远见卓识,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环境风险,对企业的环境影响提出预测;其次,要求企业家根据新的经济标准,建立和实行环境会计;再次,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解决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如此,在新经济时代,还要求企业内部组织环境的生态化,以及与供应商和用户关系的生态化,要求企业家实行生态化的组织和经营管理。

5.知识经济的经营管理

新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高科技知识为主导,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时代。21世纪的企业将通过创造知识赚钱。这就要求企业实行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不同于物质,物质是有形的和确定的,看得见和摸j导着,而知识是无形的和不确定的,没有明确的边界,看不见和摸不着;知识具有传播性、共享性和公益性,其使用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排斥私人占有。如果说物质经济是看得见的、明确的和私人性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就可以说是看不见的、模糊的和公共性的经济。尼尔·格罗斯指出,知识运动正在彻底打乱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组织机构。知识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物质经营管理,既有比物质经营管理广阔和深远得多的存在空间和发展余地,又要比物质经营管理困难得多,要把各种不同的知识统一起来配置和经营,要使知识得到充分的经济利用;要管理活的、千姿百态和变化万千的知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求企业家具备更高的知识和能力。6.人本化、个性化和人格化经营管理

如果说旧经济时代是以物为本的经济时代,那么新经济时代就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相对于物质经济而言的,是人本经济。在新的经济时代,企业通过创造知识赚钱,创造性的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必须实行人本化经营管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人有欲望和本能,人有意愿和意志,人有思想和意识,人有情感和情绪,人要求独立和自由,人也要求相互帮助和支持,等等。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可以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人的这些内涵、特性和要求,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就必须充分考虑、合理解决和有效满足这些要求。

人是有个性的,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密切相关,社会化越发展个性化就越充分。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和条件,因而在使人的社会化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就使个性化充分发展。新经济时代可以说是个性化的时代,除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及其个性化的定制生产供给外,主要是员工的个性化。尼尔·格罗斯说,伟大的思想都来自独特的个人,这些人不倾向于协同工作。最有雄心壮志的人员——不妨把他们比作鹰——往往不愿意共同分享知识专长。但企业是一个团队,必须进行合作,要让鹰按队形飞行。这就需要企业学会个性化经营管理,这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实行人本化和个性化的经营管理,其实质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以物为本的管理,是把劳动者作为单纯的生产手段,或者说是把人作为物来经营和管理。人力资本管理虽然使劳动者拥有自己劳动能力资本的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但是仍然受以物为本的束缚和限制。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实行人格化经营管理。人格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同时,人格化经营管理还会使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既具体化,又简单化。

“人”的概念是既高度抽象,又非常复杂。而人格是具体的,欲求、动机、思想、情感、灵魂、知识、能力、道德和品行等都包含在人格中,但又有明确和统一的结构,因此是简单的。所以,人格化经营管理可以使复杂的人本化和个性化经营管理简单化,这符合经营管理的便利和有效原则。这方面,虽然中西方实业界已经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大多数人还不适应和不合格,经常“颠三倒四”和“忘情负义”,更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还是处于白发性和经验性的阶段。

篇8

1.1电子化与数字化的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的首要特点是其电子化、数字化,这种特征使得商务交易活动环节较少,执行上也更加高效。电子商务通过依靠互联网作为通信手段,其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传输信息量大的特征,实现了快速高效的作业。其次,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在无人坚守的环境下自主运行,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征,较大地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和成本。除此以外,电子流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流通的各个环节,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商务交易活动的执行效果。[1] 

1.2市场贸易更具全球化和开放化特点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市场贸易更加全球化和开放化,这就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帮助实现更加公平化的竞争。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政府组织以及团体纷纷组成一个较大的市场。[2]这一市场跨越区域限制,及时准确地将商品和各类服务信息传递给所需要的组织和个体,从而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在这样一种模式运行下,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被打破,促使规模较小的企业同样拥有和大型企业同等机会的信息资源,促使市场竞争变得更加平等和自由。 

1.3交易支付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交易双方在进行结算时则可借助电子商务过程进行。通过互联网完成支付过程,高效便捷,这就是通常我们称之为的网上支付。网上支付过程中,其各类资金和信息的核算都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完成,无论是电子银行、电子支付还是电子货币等手段都使得支付更加简便和快速。[3] 

1.4企业处于虚拟和无形的状态下 

通过电子商务的运作将企业置于虚拟和无形的状态之中,这样使得企业运作的风险较小,成本也更加廉价。当今社会,企业处于电子商务的环境之中,则其无须拥有实际的机构设置,同时也不需要进行固定经营场所的设计,在人力资源上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因为这一切的交易均能通过人及操作获得实现,帮助企业实现了运作风险小、成本低的特点。 

2新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大节约了国际贸易成本 

贸易成本作为影响企业利润比较关键的因素,其管理受到重视。因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均把改进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对于国际贸易而言,其活动工序繁复,在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商务洽谈时均会产生较大的成本。为此,如何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引入电子商务活动能够为企业成本的降低带来较大的机遇。调查显示,运用电子商务来从事国际贸易活动能够降低90%的文件处理费用。除此以外,电子商务也推动了企业资金周转,大幅减少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无形交易成本。[4] 

2.2电子商务发展促使国际市场产生新变化 

市场环境主要是指企业从事国际贸易所处的外部条件,市场环境的好坏对国际贸易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减少贸易摩擦,实现了国际贸易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协调和顺利。除此以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推动了贸易增长获得新的突破。总之,电子商务的运用为国际市场环境注入了鲜活的生命。通过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将整个世界的贸易链接在一起,便利了信息资源的密切交流和互动。一来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创设了完善的信息市场环境;二来通过电子商务的整个过程为传统的中小型企业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以及规模等的限制,在实力上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而电子商务很好地帮助小型企业克服了这一困难。 

2.3电子商务的运用推动了企业外贸效率的提升 

电子商务之所以能够提升企业外贸效率,其原因主要体现在节约了成本以及优化了市场两个方面。除此以外,电子商务的运用大大缩短了贸易周期。传统贸易模式下,贸易过程纷繁复杂,包括众多步骤和环节,交易时间和交易难度也随着提升。引入电子商务后,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贸易过程的等待以及协商时间,推动着贸易环节能够在信息比较充分的条件下实现共同进步。除此以外,在电子商务的反馈环节过程中,也推动了外贸企业获得不断完善,通过不断修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外贸交易的效率。[5] 

2.4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电子商务的运用很好地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创新。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帮助企业交易方式获得创新。受到传统贸易模式的影响,其交易过程一般遵循取得订单、支付发票、发送提货单、办理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一系列流程,这种流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耗费精力,成本高。而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实现整个交易过程按照特定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信息网络的高效化实现了交易过程的高效。其次,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国际贸易营销模式获得创新。在电子商务运用以前,企业进行海外市场开拓所采用的营销模式为建立服务中心,厂商对营销过程进行直接管理。在电子商务出现并运用以后,极大地开拓了海外市场,凭借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企业可以建立自身专业网站,还能够实现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所需要的目标受众,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营销的效率。除此以外,电子商务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电子商务管理过程,国内众多企业能够接触世界各地的贸易对象,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汲取优秀的经验,从而获得共同提高。 

3结论 

总之,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结合本文,其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大节约了国际贸易成本;其次,电子商务发展促使国际市场产生新变化;再次,电子商务的运用推动了企业外贸效率的提升;最后,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窦雯璐.新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24:198-199,210. 

[2]侯亚男.电子商务对浙江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D].宁波大学,2008. 

篇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美国新的经济增长机制,从1991年3月到2001年3月持续整整十年的增长,将美国经济带入了战后最长的繁荣期,许多人用“新经济”来反映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的出色表现。而2001年3月份以后开始的经济衰退,又引发了人们对美国“新经济”的重新审视,虽然怀疑和反对的声音均不绝于耳,但美国产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却是少有争议的。

不论是在经济扩张期还是在经济衰退和调整期,本轮经济波动反映了美国微观运行机制、中观产业结构和宏观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更为直接地反映了行业运行、就业结构以及消费模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深层原因。制造业是美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在美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之下,美国制造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奠定了美国新经济成长的重要基础,而且也使新经济的衰退和调整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一、美国新经济波动的主要特点

这一轮美国经济波动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波动的幅度减弱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从经济繁荣期来看,与战后其他较长的经济扩张期相比,在90年代这次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中,GDP年度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小;而在2001年的经济衰退中,GDP增长率下降的幅度和累计持续的时间也低于以前(陈继勇,2003)。

具体来看,90年代经济繁荣期的特点集中于“一稳三低”,即经济稳定增长伴以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低财政赤字;而21世纪初期的经济衰退程度虽然减弱但复苏过程缓慢,生产率的持续高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企业投资不振与个人消费的强劲共存,出口波动幅度加大与贸易赤字增长同步。

总之,无论是经济繁荣期还是衰退和调整期,美国经济的运行和波动都逐渐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美国经济结构的实质性变化正是这一新趋势的深层基础,而制造业作为美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其持续的结构性调整是新经济波动呈现不同特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制造业的贡献与经济波动

制造业在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半个世纪以来,制造业占美国经济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然而,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却与产出的高速增长相伴,并以90年代的表现最为突出。用于衡量制造业实际产出的制造业生产指数(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production),在1990到2000年年均增长4.6%,比同期实际GDP的增长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而相比之下,1950到2000年间该指数年均3.8%的增长仅比实际GDP年均3.4%的增长高出0.1个百分点(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ent,2004)。相应地,1990到2000年间由制造业创造的GDP以年均4.52%的增长超过了服务生产部门3.65%的平均速度,这使得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下降趋于减缓,十年间仅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在2000-2003年期间的经济衰退和调整中,制造业创造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0.37%,而在2000-2005年期间,其平均增长率仅为0.58%,这使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在5年内就下降了2.5个百分点。虽然目前制造业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例仅为12.0%,但其近两年来的健康发展仍然是推动美国经济再次快速扩张的重要动力之一。2004和2005年制造业所创造的实际GDP分别以4.80%和3.96%增长,而同期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高达4.22%和3.52%,均高于90年代的平均水平(见表1)。即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波动中,美国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步伐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在经济衰退之后的缓慢恢复,也正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制造业内部构成来看,90年代以来的增长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70年代以来,耐用品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一直下降的,从60年代平均的15.6%一路下滑到90年代平均的9.07%,而同期非耐用品制造业下降的幅度则要缓和得多,60年代平均10.08%,而90年代平均为6.57%。然而从90年代开始,耐用品的生产出现较快增长,其占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9.0%左右。尤其是在走出9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之后,耐用品制造业平均对GDP的贡献远远高于非耐用品制造业,其中在1993到2000年间,耐用品制造业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平均为0.76个百分点,接近整个制造业同期0.84%的贡献度,而1998年耐用品制造业更是拉动美国GDP增长了1.10%,创造了90年代制造业高速增长的新水平。

耐用品制造业的兴起对美国经济的繁荣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耐用品制造业的衰落促成了美国新世纪初期的衰退,其根源在于耐用品的价格弹性随收入水平和供给能力的提高而趋于下降。耐用品的使用是有一定周期的,尽管这种周期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所缩短,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和大幅提高使得耐用品的生产周期快速缩短,因此必然将面临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而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通过创造需求的方式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虽然信息技术正使得创新的周期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但过快的产品更新也正使原有产品过快地面对供过于求的处境。这是耐用品价格弹性趋于降低的根本原因,也是技术先进国对耐用品制造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根本原因。然而,2000年的美国开始面临创新停滞所带来的问题,即互联网在技术上的局限性以及半导体芯片行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固有的“4年循环规律”的制约,使美国出现了信息技术创新的停滞(陈漓高,2004),而一系列的经济调整也随期而至。

国内需求的有限性,加上创新成本的不断提高和新技术扩散时间的缩短,使得企业必须借助于不断扩大的市场来快速收回成本和获取利润,这就决定了制造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将日益加深(庄宗明、孔瑞,2006)。这不仅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市场之于美国制造业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反映了美国与那些贸易往来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冲突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

三、制造业对价格指数的贡献与价格波动

在90年代,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突出影响还表现在价格方面,制造业价格指数的持续下降为经济运行创造了良好的低通胀环境。从1990年开始,制造业的生产价格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并在1996年以后一直是负增长,于2000年达到-2.26%的谷底。随着制造业生产价格指数的不断下降,商品生产部门的价格指数也一直处在低位运行,从而有力地拉动GDP价格指数在1%到3%之间徘徊。虽然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物价水平的持续走低与大量的相对低廉的日用消费品和资源性商品的进口有关,但进口对限制美国国内物价上涨的作用是有限的,美国产业本身对于保持价格的低位运行的作用则要重要得多(庄宗明、孔瑞,2006)。

制造业的这一贡献主要来自于耐用品制造业,并且更直接地来自于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自1991年开始,耐用品制造业的GDP价格指数即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自1995年之后就一直是负数,2000年谷底时其GDP价格指数下降了5.47%,近年来虽有所回升,但在2005年仍为负值。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GDP价格指数就持续下降。自1995至今,该指数每年下降的幅度都超过12%,下降幅度最大的1998年达到26.03%,即使近几年降幅有所缓和,但2004年比2003年仍下降了12.80%,为持续低通货膨胀做出了持续而突出的贡献。

计算机行业价格的降低与其日益降低的成本和高速增长的产量有关。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位居制造业榜首,如果以工业生产指数来衡量,1997年的产量是1990年的4倍,而2000年的产量则扩大到了1997年的两倍多。继2003年的反弹之后,2005年的生产指数已经从2002年的222.2增长到346.5,表明在经济恢复中其生产更加平稳也更有活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行业中的高精尖技术产品产值持久而强劲的增长更为引人注目。1990年高精尖技术产品仅为1997年产值的14.5%,经过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之后,2000年的产值已经达到1997年的2.8倍。在2001和2002年的经济不景气时期,高精尖产品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并于2003年又开始大幅增长,2004和2005年该指数分别达到408.1和495.7,是1997年产值的4倍和5倍。

计算机行业价格指数的下降一方面为其他行业的投入提供了日趋降低的成本,从而间接地支持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但另一方面,也正是价格指数的持续大幅下降,埋下了经济强制性调整的隐患。价格的持续下降说明技术的普及和扩散速度在加快,而原创新所带来的垄断利润也正在消失,随着重大的技术创新趋于枯竭,剩下的只是有限的增量创新,新经济正在快速地步入到成熟技术的成本竞争阶段(华民,2002)。在全球化条件下,IT产业技术的扩散也是全球性的,因此美国IT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面临着世界供给能力快速提高与生产成本快速下降的双重威胁。但美国并不具备成本优势,生产率的提高和工资水平的稳定越来越满足不了降低成本的要求,而一旦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放慢,IT产业唯一的出路就是保留高端产品环节而把成熟产品的生产放在国外甚至完全放弃生产而转向外包,而这无疑将对国内的生产和就业产生重大影响。从2000年左右的调整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影响,而经过调整之后的计算机产业也显示出明显的效果,其价格指数从2002年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回升,基本接近1994年的水平,并带动制造业价格指数显著回升。

四、制造业对就业的贡献与就业波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制造业占美国非农产业就业的比例就一直在下降,从1960年的28.4%下降到2004年的11%,44年中下降了17个百分点。

而在绝对就业人数方面,80年代以前制造业的雇员总数波动幅度比较大,但总体上是不断增长的,80年代的就业总量已经趋于平稳,其中1984-1990年雇员平均达到1778万人。在9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中,制造业就业再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1993年雇员人数比1990年减少了92.1万人,但从1994年开始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稳步上升趋势,到1998年达到90年代最高的1756万人,虽然低于80年代中期后的平均水平,但已经比1993年净增了78.6万人。而自2000年以后,制造业的就业出现了战后以来最大幅度的下降,并集中于2001至2003年,这三年制造业就业人数比2000年总计减少了275.3万人,使制造业占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在短短的3年间就下降了1.9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0年减少了298.4万人而仅仅有1428万人,比战后最低的1946年1470万人更少(《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1995年数据,P324)。

90年代制造业就业超常的稳定性与同期美国失业率的稳步下降,和2001年以来制造业的大规模裁员与同期美国失业率的节节攀升,都绝非历史的巧合,而是美国新经济波动中制造业与就业的深刻联系的必然反映。

交通工具与设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最大的行业,80年代末该行业创造的GDP占经济总量的2.4%,而90年代以来该行业显示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2003年创造的实际GDP比1990年增长了18%;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是90年代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从1990年到2000年该产业创造的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40%,其中1995-2000年间的增长速度平均高达37.35%。2000年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创造了1856亿美元的GDP ,占制造业总量的13%,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9%,均位居制造业之首。由此,选取这两个行业进行制造业内部的分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从总体上反映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交通工具与设备制造业在90年代的表现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产业内部分工的加强,最突出地反映是,2000年从事机动车零部件生产的职员比1990年增长了28.6%,占全行业就业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30.6%上升到2000年的40.9%,虽然在之后的4年里就业下降了18.0%,但其占全行业的比例仍达到39.1%;二是军用工业加速民用化进程,其表现是,2000年航空航天产品及零部件的就业比1990年减少了38.5%,之后的4年又继续下降14.1%,其占全行业就业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39.4%下降到2000年的25.1%和2005年的25.2%(见表2)。

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内部就业的变动,则主要反映了该产业内部优势部门的集中化以及技术成熟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1990-2000期间就业增长最快的是半导体与电子元件,增长了17.8%,并吸收了计算机行业三成以上的就业,同时通信设备制造部门也略微增长了7%,而计算机与设备和电子仪器部门的就业分别下降了23.6%和17.8%;在2000-2004年期间就业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通信设备和半导体与电子元件部门,下降幅度分别达到39.2%和33.0%,其次是计算机与设备,又进一步下降了29.7%,但从结构上看半导体与电子元件部门的就业仍然占了34.2%,而计算机及外设部门的地位则大不如以前(见表2)。

综合这两个行业的分析不难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下,美国经济所体现的社会分工的性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制造业部门不再局限于保持最终产品上的优势,而是更多将分工深入到产品的内部,将竞争的核心集中在对技术和资本要求较高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上,而将附加值低的产品及生产环节进行压缩,进而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无论是交通设备制造业中从事机动车零部件生产人员的快速增长,还是电子产业中半导体与电子元件的扩张和计算机与设备制造部门的委缩,无不说明当代美国制造业正在进行的产业链战略环节的转移,进而从根本上反映了9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生命力所在。而在这一过程中,军用工业的民用化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这种分工形式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制造业行业本身,实际上正是通过制造业企业内与企业外分工的重新安排以及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新经济才对美国的经济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技术革命中,生产分工的发展促使美国制造业中的非生产性工作不断独立出来,制造企业逐渐将诸如法律顾问、财务审计之类的工作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一方面取得精简瘦身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得到信誉优良、业务训练的服务商的业务指导。因此,我们一方面看到制造业绝对就业人数的下降,另一方面生产业的就业却在大幅度的增长。例如专业与商业服务业是90年代以来美国就业增长最为强劲的产业之一,其所包含的三个部门的就业增长都非常明显:1990-2000年间,“临时帮助服务”部门的就业人数增加了约1500万,而该部门中有相当多的劳动者服务于制造业的生产活动;“专业与技术服务”和“管理与支持服务”部门在十年内就业分别增长了2100和3400万人左右,其功能基本上都承接了制造企业原有的生产,亦即源于制造业的健康增长,这些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也得以迅速发展。由于处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中心,美国是经济全球化最为踊跃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因此美国受此次社会分工深化的影响最深,反映在微观改革方面,如产业链战略环节的转移、服务外包的增长和企业流程再造方面,美国制造业均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时在劳动生产率、就业等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上美国也有相应的突出表现。

五、美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以上分析表明,在9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经济波动中,制造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方面、价格系统的稳定方面还是从就业结构的转换方面,制造业结构的调整都对经济整体走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不仅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制造业在服务型经济中的地位,而且对于正在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的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制造业分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新经济的成长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是一致的,这是美国制造业发生变化的最大背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联结成为全球性的网络,开放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各国的国民经济不仅是国内的还是全球的,各国的国内市场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企业活动的范围也大大扩展,这为世界经济的运行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竞争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在全球化风起云涌的今天,即使是经济总量如美国这样巨大的国家,即使是经济发展如美国的制造业这样成熟的部门,也难免受其影响而发生深刻变化。可以说全球化是美国新经济形成的强大市场基础,是90年代美国制造业再度繁荣的重要原因,但也正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技术扩散速度的空前提高,促成了新经济的衰退和调整的必然性。美国经济对于全球市场的依赖程度远不如中国之深,2004年美国的进出口依存度为25.15%,其中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为15.17%和9.98%,而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则高达69.98%,其中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为34.02%和35.97%;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中国之重,200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美国GDP的比重为12.7%,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则高达46.01%。虽然入世之后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陆续开放了部分国内市场,但限于开放度的不同,全球化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却比中国更为全面而深入。但随着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逐渐地全方位地溶入,中国必须重视世界市场变幻对中国经济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必须重视制造业在承接全球分工过程中对国民经济总体所产生的影响。

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变革不仅体现了世界技术创新的发展,还体现了国际分工性质的变化。在信息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得以产生和持续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创新的停滞同样会导致波及范围强大的经济衰退。当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远不能与美国相比,美国在充当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同时也担当着技术创新领头羊的角色,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旧面临艰巨的经济追赶任务,在工业技术发展方面主要是吸收、模仿和增量创新,但正是这种追赶型地位使得中国经济更加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而自主创新对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地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造成了中国的产业技术整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得多,技术创新的不足反映在产出上则是产量的快速增长与增加值率的持续偏低并存,科技支撑能力低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重障碍。因此,要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技术自主创新的力度,改变制造业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经济长期增长的活力。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重新分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制造业的全球化步伐,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和信息网络的联结,国际分工逐渐从产业间的全球分工发展到产业内、企业内进而产品内的全球分工。制造业企业内分工的深入以及企业间分工的细化不仅扩展到一国经济中从而促使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途径传导到世界各地从而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方式发生变化。在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可以根据价值链和产业链建立起面向全球开发和配置资源的高效生产体制,从而构成新的全球生产与分工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下,一种产品的生产环节由于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而被分配到不同的国家进行开发和生产,而该产品所隶属的产业也不再在一国范围内具有完整的产业面貌,由此国民经济内只存在产业链条的一部分,从而使各国经济通过产业全球化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公司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抢占了产业链条的高端,将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留在母国,而根据成本变化的情况将愈来愈大比例的制造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国正是凭借生产成本上的巨大优势而承接了发达国家制造能力的转移,并且随着技术扩散速度的加快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中国也正在承接越来越多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加工任务。实际上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发挥了其“世界加工厂”的作用而实现的。很明显,中国在这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生产环节的低端性和重大产业体系的非完整性,使得中国必须依赖大量的进口和高额的能源消耗来支撑其庞大的生产系统。而更重要的是,劳动成本优势的发挥和“世界加工厂”地位的强化,不仅会助长“发挥比较优势为先”的思想从而忽视贸易条件趋于不断恶化以及比较竞争能力趋于不断下降的事实,而且加深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并强化了其在新的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不利地位。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9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及其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项目批准号:03JB790003)的成果之一。作者:庄宗明,厦门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校长助理;孔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陈继勇:90年代美国增长的特点与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1)。

陈继勇、彭斯达:新经济条件下美国经济周期的演变趋势[J],《国际经济评论》,2003(11-12)。

陈漓高、齐俊妍: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4(4)。

华民、王劲松:对美国经济的再认识[J],《国际经济评论》,2002(11-12)。

篇10

二、培养创新人才课程目标体系

新市场经济要求建立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多元化一直都是新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这就要求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要具备创新素质结构,还要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人格。据此,我们课程目标体系要体现以下几点:

1.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基础学科和学科中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2.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向提高职业所需的交流能力、协作等综合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转移。

3.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个人发展能力的前提,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