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15:20: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交通运输工程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交通运输能力的持续提高,相关单位也愈来愈重视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建设。在交通工程和公路运输中,加强技术管理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设备的使用效率、发挥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优势,有助于减少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进行技术管理,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掘施工过程中潜在的质量问题,便于及时弥补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之处。
1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随着家庭拥有车辆数量的增多,人们对道路容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目前我国的公路密度较低,结构不合理,导致多处路段时常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与国家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的相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在开展公路项目建设期间,存在不严格遵守规范和标准的行为,导致道路工程的质量不达标[1]。此外,由于在交通运输道路的设计中存在规划不合理的现象,因此交通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着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较多,受当地经济条件限制较大。1.2运输能力明显不足。虽然当前我国运输产业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专门从事货物运输和客运项目的车辆数目仍然较少,无法充分满足社会民众对于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在应对较大数目的运载量时,大型货物运输及客运车辆极为紧缺,一方面难以达到客户提出的相关要求,无法达到高标准的运输效率,另一方面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超载情况,极大增加了交通运输的风险,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2]。1.3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结合当前交通工程和公路运输技术管理现状来看,行政管理负责的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管理,公安部门则是负责安全问题,与经济和技术管理相比,安全问题更为重要[3]。在管理同一对象的相关经济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检复和收费重复的情况,这种现象会阻碍公路运输管理的顺利开展、加大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此外,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需要动用多个部门,而不同部门如果协调不好、无法进行互相配合,一旦出现责任问题胡乱推诿,便无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技术管理职能。
2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技术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2.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稳步发展的有力保障,要想全面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技术管理水平,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增加公路辐射范围,提高密度,在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公路建设。另一方面,在健全公路网络建设的同时,应将其功能性和结构性充分考虑在内,避免后续出现不利情况。比如在进行客运站场建设的选址方面,应保障新建汽车站的位置与城市公路和公交系统及其他各种运输方式的场所相衔接,以确保各路车辆的流向合理化,尽可能地降低乘客出行难度,减少费用和时间消耗,同时还要具备较为宽敞的空间,在满足建设需求的前提之下还应为未来发展提供余地[4]。此外,还应重视相关项目的管理机制建设需求,使其与现代化公路管理体系相适应。2.2加强运输监管能力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立足实际经济发展需求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指导,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为国内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针对当前交通运输中存在的结构分配不合理和能力不足等现象,政府部门要对投资融资体制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以便为相关体系的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在进行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鼓励各个地区的多个运输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为完善体系提供更多动力。对于采用运输方式较多的企业,政府部门在为其提供相应补贴的同时也要制定明确的标准制度,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企业的市场活动更加规范化[5]。政府单位应督促相关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生产操作流程,完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对于存在安全隐患并且经过整改之后仍然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运输企业,政府应坚决阻止其继续开展经营活动,并且应督促相关单位认真履行车辆进站出站检查工作,把好车辆的进出站关。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运输企业应积极制定全方位的生产责任管理体系,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主动开展自查行动,及时清除事故隐患。企业应加强对运输车辆的技术管理力度,针对车辆的驾驶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交通运输能力的持续提高,相关单位也愈来愈重视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建设。在交通工程和公路运输中,加强技术管理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设备的使用效率、发挥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优势,有助于减少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进行技术管理,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掘施工过程中潜在的质量问题,便于及时弥补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之处。1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随着家庭拥有车辆数量的增多,人们对道路容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目前我国的公路密度较低,结构不合理,导致多处路段时常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与国家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的相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在开展公路项目建设期间,存在不严格遵守规范和标准的行为,导致道路工程的质量不达标[1]。此外,由于在交通运输道路的设计中存在规划不合理的现象,因此交通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着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较多,受当地经济条件限制较大。1.2运输能力明显不足虽然当前我国运输产业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专门从事货物运输和客运项目的车辆数目仍然较少,无法充分满足社会民众对于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在应对较大数目的运载量时,大型货物运输及客运车辆极为紧缺,一方面难以达到客户提出的相关要求,无法达到高标准的运输效率,另一方面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超载情况,极大增加了交通运输的风险,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2]。1.3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结合当前交通工程和公路运输技术管理现状来看,行政管理负责的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管理,公安部门则是负责安全问题,与经济和技术管理相比,安全问题更为重要[3]。在管理同一对象的相关经济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检复和收费重复的情况,这种现象会阻碍公路运输管理的顺利开展、加大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此外,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需要动用多个部门,而不同部门如果协调不好、无法进行互相配合,一旦出现责任问题胡乱推诿,便无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技术管理职能。2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技术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2.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稳步发展的有力保障,要想全面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技术管理水平,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增加公路辐射范围,提高密度,在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公路建设。另一方面,在健全公路网络建设的同时,应将其功能性和结构性充分考虑在内,避免后续出现不利情况。比如在进行客运站场建设的选址方面,应保障新建汽车站的位置与城市公路和公交系统及其他各种运输方式的场所相衔接,以确保各路车辆的流向合理化,尽可能地降低乘客出行难度,减少费用和时间消耗,同时还要具备较为宽敞的空间,在满足建设需求的前提之下还应为未来发展提供余地[4]。此外,还应重视相关项目的管理机制建设需求,使其与现代化公路管理体系相适应。2.2加强运输监管能力。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立足实际经济发展需求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指导,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为国内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针对当前交通运输中存在的结构分配不合理和能力不足等现象,政府部门要对投资融资体制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以便为相关体系的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在进行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鼓励各个地区的多个运输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为完善体系提供更多动力。对于采用运输方式较多的企业,政府部门在为其提供相应补贴的同时也要制定明确的标准制度,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企业的市场活动更加规范化[5]。政府单位应督促相关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生产操作流程,完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对于存在安全隐患并且经过整改之后仍然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运输企业,政府应坚决阻止其继续开展经营活动,并且应督促相关单位认真履行车辆进站出站检查工作,把好车辆的进出站关。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运输企业应积极制定全方位的生产责任管理体系,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主动开展自查行动,及时清除事故隐患。企业应加强对运输车辆的技术管理力度,针对车辆的驾驶人员和管理人员,要组织他们进行专业的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引导其树立牢固的安全行车意识,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驾驶人员,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纠正并给予严肃处理,对于多次违章以及做出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驾驶人员,应将其列入行业黑名单,并直接清退,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规范、安全的交通运输环境。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各个车辆的基本情况,做到定期检查和维护,加强对车辆的监管力度。要完善车辆的管理制度,细化检查程序,从源头上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此外,企业应重视与其他相关企业及部门的管理交流和技术学习,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2.3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提升,信息科技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在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将计算机技术合理地运用于公路运输管理工作中,能够显著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系统的科学性,有助于减轻交通管理压力、增强运输管理整体水平。在公路收费方面,传统的收费方式程序较为复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运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堵塞现象,甚至还有引发交通事故的风险,而选择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可以制定科学有效的自动收费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缴费所需时间,避免资源浪费[6]。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如图1所示,计算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整个过程不需要人为干预,在不停车的前提下,可自动完成过往车辆收费。与传统收费方式相比,ETC自动收费系统可提高通行效率,传统人工车道收费所用时间约为14s,而ETC收费系统仅用3s即可实现收费,通道通行能力提高了4倍左右,一条ETC车道通行能力基本等同于5条人工收费通道,可有效缓解公路收费站拥堵现象。在导航应用方面,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车辆在行使过程中自动识别道路状况和周围车辆,能够帮助驾驶员以较为合理的速度保持安全驾驶状态。通过对道路两边安装摄像头,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违规车辆及违规现象,方便及时对其加以惩处,同时,在出现交通事故的时候,摄像头中所拍到的视频还可以作为证据,为公安部门解决问题提供真实参考。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能够极大推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对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给予足够重视,进一步拓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应用范围。此外,还应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要为专业人员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在公路运输管理中充分发挥技术价值,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水平。
3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在技术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交通工程和公路运输技术管理水平,必须深入研究其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服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促使交通运输产业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麦超武.公路交通工程安全防护设施的作用与质量控制分析[J].交通世界,2019(17):23-24.
[2]王兴云,甘晓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工艺与管理探究[J].低碳世界,2019,9(6):209-210.
[3]宗晓秀.交通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初探[J].科学技术创新,2019(18):140-141.
城市公交的发展离不开法制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
目前,辽宁省仍然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明确全省城市公交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责、管理依据。这就迫使辽宁省应该提前准备,多方调研和听取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出台《辽宁省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条例》、《辽宁省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补偿办法》等相关法规的准备,并且配套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配套规章等,使省级法律法规的出台落到实处。
为了加强全省城市公交行业的管理,监督督促全省各市、县公交行业管理机构和企业,省级管理部门应该科学规划、论证制定全省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服务标准和诚信考核,通过各种体系的建立,来对各市(县)城市公交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指导。
城市公交系统规划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公交系统运力规划、公交系统网络规划和公交系统运输组织与服务规划。作为省级城市公交管理机构的重点是公交系统运输组织与服务规划的制定、指导,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制定辽宁省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规划,为全省城市公交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加强规划管理力度,通过完善行业规划,强化宏观调控,确保市场基本平衡。
印发《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纲要》,编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确立大运量公共汽车与小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之间的合理结构和增长比例,确保各类公交车辆协调增长,明确城市公共客运设施建设的要求和时序,明确各市县城市公交规划的标准要求,为城市公共客运市场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强下属机构单位管理
为加强对市、县城市公交的管理,首先应加强市、县行管部门的考核,制定可行的城市公交评价指标,在引导全省各市县城市公交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全省各市县的积极性。指标首先可以包括城市公共交通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两大指标类型,其中城市公共交通指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两大类。
省级管理部门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权重对各市(县)的城市公交一个整体评价,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制定可行的评价标准,包括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各种服务指标等,对全省各市县的城市公交评价进行排名、考核,以促进各市城市公交发展的积极性。
省级城市公交管理部门在制定全省城市公交规划的同时,可以适当参加市级城市公交规划,主要在其评审、制定方面进行适当的了解。对各市县财政投入数量,每年新增城市公交线路里程、车辆更新度、站牌建设数量等要素进行科学的计算,根据平均加权确定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技术经济评价模型的分数。
全省制定基本的城市公交服务标准,联合省工会等精神文明建设单位开展全省优秀驾驶员、从业人员评比等文明创建和规范化服务活动,不断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交企业的资质、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车辆安全、排放要求做明确规定。
建议从业人员包括驾驶员、乘务员、站务员等纳入全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实行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度,接受岗位培训,提高从业素质。对车辆加强安全检测与维护,逐步增强科技含量,安装GPS等装备,在借鉴客运班线运输车辆管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公交客运车辆管理标准依据。实现辽宁省公交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加强企业诚信考核管理,尽快把城市公交企业诚信考核纳入行业管理,结合行管部门的考核以及企业自身特点,借鉴班线客运企业诚信考核管理办法,完善出台考核的具体实施细则。尤其突出对城市公交企业的安全和服务两方面的诚信考核力度,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市县整体城市公交系统评价的组成部分。
加强部门间合作
城市公交由于其特殊性以及与城市居民的密切性,决定其管理难度,且城市公交涉及到大量的政府投入、财政补贴、城市规划、运行安全等工作,与政府多个部门都有密切联系,这就需要行管部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管理范围与深度,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加强横向管理部门的联系。众多的规章、政策的实施需联合多个部门或者以政府的名义贯彻执行。
明确界定交通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以及相关交警、城建、规划、财政、国资委、物价等部门在城市公交管理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建立长效机制。定期与政府部门沟通,寻求政府部门的最大支持,能够制度化尽量制度化,建立定期会议联席制度,由政府部门同意组织。
城市公交管理的统一,首先应对许可文书、审批程序、处罚案卷等进行标准的统一,增强全省行管部门在城市公交管理方面的业务素质与法律水平。省级公交管理部门的法规部门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城市公交管理、许可、处罚等案例以及相关标准统一文书、案卷模版。
根据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察各市管理情况,同时调研城市公交发展的实际问题,总结各市好的经验,在全省能推广的就统一推广,具有地区特色的也给予肯定。定期召开全省城市公交协调会,听取各市县的管理意见,加强纵向的沟通。对其全省行业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其素质。做到辽宁省城市公交管理可统一的统一,可借鉴的借鉴,建立严格的标准,提升城市公交管理水平。
正确处理城市公交争议问题
城市公交行业管理由以前的多部门管理,统一归通部门管理后,面临较多矛盾和问题的理清,这就需要交通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多年管理交通运输的经验下大力气进行研究明确。
尤其是推动道路客运与城市公交的协调发展,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施。城市公交只是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一部分,其轻轨、地铁、BRT、城际铁路、客运班线运输、出租车客运、私人交通的相互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存在众多理论和实际上的矛盾。
许多运输方式的运营范围、运力配置、网络布局、换乘体系、运输管理权限的分工与配合需要省级管理部门联合市级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协商、研究确定,为城市公交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制定各种运输方式运输交叉、重合地区矛盾解决的应急预案与措施,尽快厘清具有模糊、争议的问题。
明确县级公交管理体制
目前,辽宁省县级城市公交管理,基本都是采用班线客运兼运营的模式,城市公交的具体管理模式没有采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大,居民出行需求的提高,城市公交的供给须提前满足,由于居民出行的需求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是连续的,而城市公交的供给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车辆更新等,使供给具有跳跃性,需要行业管理部门提前理顺关系,明确目前经营县级城市公交的经营者经营模式必然面临着向城市公交化运营的改革。
(一)档案数据兼容性问题。
当前大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档案是先经过市档案馆扫描后,再统一纳入办公网档案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也是档案查阅使用的途径。但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指标未健全、档案统一管理的软件缺乏,因而当前使用多种档案管理系统,从而在管理时出现数据无法兼容性的问题,造成档案数据无法进行数据挂接、批量处理,严重影响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工程竣工图数字化问题。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中,当前主要通过扫描纸质版的竣工图方式对竣工图进行信息技术数字化的处理,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扫描的竣工图数量多,且在扫描到电脑后,还需要对每张电子图进行后续处理,因而工作量繁重,并且其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此外,在扫描过程中因受到操作人员不当、纸张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其图像的扫描结果也不一样,有的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竣工图在数字化处理后无法使用了。
(三)信息化工程档案安全性问题。
工程档案通过信息技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形式,而数字信息化具有不稳定性、流动性的特征,因而容易出现数字信息丢失、遗漏、受损、被更改的问题,从而引起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安全问题。
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规范性和标准性。
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规范性和标准性,首先从政策和制度上去规范。因此要建立一套统一的、全面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制度以及移交标准。这套制度和标准中包含的内容有:对工程项目的数字化建设有一个明确的范围;对档案资料有一个统一的的数据格式、扫描软件格式、著录标准格式;要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档案特点,使用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进行计算机程序编制,从而确保档案在移交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批量的处理及快速的挂接。
(二)通过信息技术探索竣工图数字化处理措施。
当前,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中,很多施工单位对竣工图管理一般是将DWG格式的设计图直接转换成竣工图。这种方式虽然简单方便操作,但是此类型的竣工图缺失竣工相关负责人签字及竣工图章,因此这类竣工图是不符合要求的。但是对竣工图采用图纸扫描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方式花费的时间长,物力大。因此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点,采取以下措施:依旧将DWG格式的设计图,对于缺失竣工相关负责人签字及竣工图章的问题,通过扫描技术处理。先把图像放入可以用于竣工图的CAD电子图中,再把DWG格式的图形文件转变为PDF格式的图像文件,从而解决此类问题。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信息安全,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具体措施是:对全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人进行信息技术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网络安全。通过培训,使相关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并加强档案数字化处理的方法、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手段。此外,还需开展城市轨道工程基础性知识的培训,让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储备一定的轨道交通工程专业知识,从而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轨道交通工程档案能够准确地把握,提高管理的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8-0109-02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出现,成为了城市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而城市轨道作为快捷便利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高能力的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推进校企合作有利于优秀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保障轨道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一直关注城市交通问题,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程,现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10多座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线路,已经建成了20多条地铁和轻轨线路。“十二五”期间,我国更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摆在突出的地位。
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超过了1 000 km,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我国到2015年全国规划的轨道交通建设线路将达到55条,总长约为1 700 km。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扩大,必将需要更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员投入其中。而高质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提高我国城市交通的整体质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为相关人才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
2.1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需求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的需求,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综合管理能力,包括客运管理能力、票务管理能力、突况的应急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安全观念、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①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技术性人员。
②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乘务工作的专业性人员。
③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的技术性人员。
2.2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主要针对培养专业型人才,熟练掌握相关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现行的客运组织和行车组织的维修和维护及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针对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和交通客货站。就业方向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员和城市客运管理人员。
3 校企合作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的措施
3.1 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有利条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专业所需,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人才目标,构建系统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体系,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要求。
根据轨道交通管理岗位的职务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调整,使其符合工作需求,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有方向有目标的进行学习,加强考核制度,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应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及社会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知识学习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同时,教师和企业依据轨道专业就业的岗位要求,共同开发全方位、立体化的考工模式,搭建了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3.2 校企共同编写专业教材
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核心因素,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相关的专业教材较少,因此,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编写专业的教材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在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同事,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合作,组织有经验的专家、教师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共同编写专业教材。教材的内容以职业资格的标准和要求作为依据,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保证理论知识的积累量。编写的教材要具有职业针对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后起之秀。
3.3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校内的实训基地应与当地的轨道交通企业合作,依据当地轨道交通实际情况进行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实训期间就体会到当地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同样也便于轨道交通方面的实践和指导,从而在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做到设备和技术共享。学生在校内实训中获得优秀后安排相关的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了解轨道交通行业现状,了解企业实际,掌握企业文化。
同时,校外实习也有助于学校随时掌握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更适合岗位的优秀人才。
3.4 学习与培训一体化
学校应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与轨道交通公司的合作,设计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和企业实习。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在思想上认识轨道交通行业,实训室教学主要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训室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可以边做边学,提升操作能力,将理论所学与操作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企业实习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最后一步,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互动式的交流合作机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安排,可以将实习时间安排在春运、黄金周等企业人员短缺的时期进行,这样的安排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有助于学校开展实习工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最大程度的满足各方需要。
3.5 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是实际操作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的重点是形成对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①对于年轻老师的要求注重学历、实践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年轻老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需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学校应定期安排年轻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出台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进行学历学位进修。
②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理论技术服务和教学指导,帮助企业制订岗位标准,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自身累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在培养专职教师的同时注重建设外聘教师队伍,通过正式引进、与企业共享等方式,聘请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骨干来学校兼职授课,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人才资源优势,在与企业共享优秀人才的同时,形成密切的校企关系,共同发展。
4 实践案例
近年来,随着无锡地铁的发展,我校也开设了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相关专业。在历时几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师资队伍、逐步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比较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学校多次组织轨道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及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并外聘专业教师扩充师资队伍。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建设有车辆、供电、票务、行车等多个实训室,在建控制实训室1个,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模拟岗位流程。另外,本专业每年输送大量学生到无锡地铁等相关企业实践和就业,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车站值班员中高级工考核项目,成为同类学校中的典范。
5 结 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作为新开设的一门专业,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尚有不足,因此需要学校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通力合作,携手推进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研究开发出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主要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考核体系,解决职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中缺乏相关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没有专业职业技能证书,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2工程概况
同江至三亚国道主干线江都至广陵段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中同江至三亚国道主干线的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大经济区间和省际间中长距离的客货运输,起着贯通我国南北部沿海地区的功能。公路起自与宁通公路交叉的正谊枢纽,与宁通公路并线,止于与盐靖公路交叉的广陵枢纽。路线全长约68.9km,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26m,设计速度120km/h,桥涵设计荷载为汽超-20、挂-120。在建成通车后的15年内,路段交通量增长极为迅速,并且大型车辆的比例较高,服务水平已经达三级,道路的通行能力饱和,对同三国道主干线全线的畅通产生严重制约。因此,同三国道主干线江广段扩建改造的要求非常迫切,也是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扩建完成后将会大大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
3关键技术分析
江广高速改扩建工程建设条件与建设环境复杂,面临不中断交通条件下施工保障与安全保障、路基路面及桥涵拼接技术、特殊地基处理技术、交通枢纽改造技术、工程施工交通组织等关键技术和难题,重点突出以几个方面:
1)枢纽改造扩建方案专项
基于枢纽互通扩建的特殊性、复杂性开展专题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扩建方案,为后期实施方案的设计、施工期的保障运营提供有益支撑,也可为后续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示范借鉴。
2)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专项
该段公路交通流复杂,路基较窄,对扩建工程的交通组织设计和施工组织安排都带来了很大难度。为充分把握道路施工对区域公路交通格局以及周边路网带来的影响,有必要对江广高速公路扩建期间的交通组织加以专题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交通组织方案并为未来其它高速公路扩建、大修期间的交通组织提供宝贵经验。
3)桥梁检测评定与拼接技术专题
以江广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为依托,开展相应的研究,提升快速荷载试验技术,在复杂交通环境下对桥梁的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测,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旧桥提供指导,提出评判标准并判定旧桥的承载能力等是否能够满足再利用的要求,是否需要维修处理或拆除重建,从而为再利用既有桥梁提供决策和维修的依据。同时总结提升旧桥耐久性与桥梁拼接质量控制的已有成果,对桥梁的加固与拼接方案提出建议,编制相关的工程指导意见与控制标准,为实际工程提供指导,积累工程经验。
4)改扩建工程路基专题
由于扩建工程采取两侧拼接工艺,并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老路的方案,因此对现有路况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提出老路路基、路面的利用方案,并根据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设计、施工对策。
5)改扩建工程路面专题
紧密结合江广段扩建工程的特点,对改扩建工程老路的评估、旧路加铺路面结构和新建路面结构、新旧路面的拼接及抗裂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旧路评价与利用体系及结构设计、拼接技术方案。
4现代工程管理的具体实施
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充分汲取成功经验,以施工标准化作为现代工程管理平台,全面落实现代工程管理“五化”要求。为实现现代工程管理在项目中的应用,本项目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
1)强化设计
立足于现代工程管理理念,满足人本化、资源节约和集约化建设要求,以公路设计新理念为基本要求,以质量通病防治和安全耐久为创新要求,确保设计合理和高标准高质量要求,提高江广高速服务能力和水平,创造和谐友好交通运输环境。
2)规范管理
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实施招投标管理,将现代工程管理与合同管理、信用评价、履约保障、考核有机结合,以规范管理促进现代工程管理在江广高速的有效落实。
3)落实标准化指南
抓好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完善工作,形成标准化的全方位的具体指导和规范要求。在路基、路面、桥梁、小型构件等单位实体工程以及分部分项工程上规范施工工艺,在施工中抓住关键工序、关键节点,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分析,严格施工工序标准化,将标准化细化到各工序的作业指导中。从质量、安全出发,把施工标准化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工程建设中。结合首件认可制、质量通病治理和平安工地建设,把提高工程安全和耐久性作为重中之重,将施工标准化与首件认可制、质量通病治理、平安工地建设联系起来,对以往的工作方法进行总结和创新。
4)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在现有工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施工现场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注重改善基层施工人员、一线操作人员的作业环境,提高食宿、卫生条件,提供必要的医疗、文化和娱乐设施,贯彻人本化核心理念;同时通过标准化,预防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5)提高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
贯彻落实国家主管部门相关项目管理文件精神,确保建设单位力量齐全,规范建设单位机构设置,增加业务管理、专业技术及安全环保的人员配备和手段更新,真正做到项目管理专业化。
6)打造“精品工程”
工程实体要“粗活细做”、“细活精做”,日常管理要“精益求精”,把精细化理念贯彻落实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全面实施标准化指南等标准化文件,细化分解质量、安全等目标,消除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强化标准化施工工艺的优化和细化,具体到施工组织、人员设备配置、详细施工方案、绘制施工工艺流程等图表,实现精细化目标。
7)完善信息化管理
实现对工程质量、安全、计划进度、检测数据获取和传输、合同、档案等的信息化管理,实现施工现场和关键工艺的动态监控,实现业务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和数字化等。
5树立全寿命周期理念
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拆迁数量,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合理降低工程造价。
对原有道路及构造物在满足功能使用的要求下,尽量加以利用。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约。工程耐久性是一切工程质量的核心,在设计中应综合比较各方案在工程耐久性及后期运营养护成本,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同时加强科学研究,优化设计方案,合理降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 范双成.建立高速公路精细化管理工作标准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质量. 2010(12)
[2] 蓝兰.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J]. 交通世界. 2011(08)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近二十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末,我国通车公路总里程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万公里。根据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0.8万公里[1]。可以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量的巨大增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1.2未来十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数量巨大
交通运输部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底,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占从业人员8.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3%。《纲要》指出:未来十年,结构性人才的特殊需求主要涵盖建设养护、工程管理、现代交通物流、道路运输、轨道交通、综合运输人才。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年均需求1.4万人[2]。
2.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虽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质[3]。
2.1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
专业学位教育并非学术学位教育的去“学术化”,而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更强调学术的应用性和特定针对性,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技术再创新。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化取向。
2.2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高校、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学位授权单位为单一主体而构建起来的、由多方参与协作的培养系统,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多元主体,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合作育人机制。
2.3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科研后备人才,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类型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不仅仅是强调实践性,而且强调实践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强调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强调创新成果实际应用,是实践、创新和应用的深度融合[4]。
3.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3.1校企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依托企业诉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在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一条主线(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两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平台(通识式基础教育平台、递进式专业教育平台、开放式综合教育平台),四个结合(基础平台与专业模块相结合、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五个系统(教学督导系统、学生评教系统、教学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问题处理系统、社会需求与质量评价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创中赛”的内涵式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2)结合企业生产环节、合理划分培养阶段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采取学位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及学位论文等三阶段展开,结合企业生产过程,合理安排学生阶段任务,并且突出学生工程实践管理技能训练。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3)融入企业工程一线,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建立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战略联盟和协同机制,坚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相结合,企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
结合课程总学分要求,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中根据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开设的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至少开设5门企业提供课程,培养学生强烈的工程意识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3.2校企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1)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本着“互惠互利、相互融合”的原则,联合建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工程实训中心。并以此为纽带,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生以顶岗的形式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到企业后先由企业领导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熟悉企业和企业文化,然后进行上岗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再根据岗位需求顶岗工作,所有标准规范都按企业职工要求进行。
(2)在一线工程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实习实践内容。组建了由企业冠名的专业试点班,[JP+1]实施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在合作建设的工程项目中,融入真实的工程环境,开展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工程一线开展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使学生受到了比较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依托合作平台,面向交通运输系统企业员工,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包括岗前培训、青年技能培训等。学校还可以利用专业技术资源优势,积极为地方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双方形成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不断深入和发展。
4.结语
交通运输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在解决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很好的解决了特殊地区交通领域的技术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职能,提升了学校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
[2]《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交通运输部.
[3]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09.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化,专业特色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所有其他学科一样,都面临着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考验。深入探讨专业特色,能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有效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开拓精神,达到最终提升专业素质的作用;同时对专业特色的研究也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利于专业的不断完善以及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紧密结合。
二、专业特色内涵
所谓特色,《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可以说,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者优于其他事物的表征。所谓专业特色,就是一个专业的建设,在某一方面或整体的实力、声誉明显区别或者优于其他单位的表现。就内涵而言,专业特色至少涉及了三个层面:一是知名度;二是相对优势的实力;三是相对稳定的特色模式。创建专业特色,就是立足校情、发扬优势,创建出该专业的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他院校,或优于其他院校在该领域的实力、声誉的表征的总和。形象地说,就是其在交通工程某一发展方向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三、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必要性
交通工程专业是伴随着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车辆行驶速度提高,车流量增大,导致交通秩序混乱,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繁等现象。为了研究、解决交通中出现的新问题,产生了交通工程学,并逐渐形成一整套体系,包括交通特性、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与环境等内容[1]。
在我国,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交通工程学从无到有,已经在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交通监控、交通安全等领域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交通工程方面已经建立学术和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渐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和公路网规划理论,研制开发了交通管理与交通控制技术,充分发展并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将现代新理论、新技术与交通工程理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了交通工程专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高速发达、交通负担却很沉重的城市里,如何正确进行交通预测和规划,搞好交通管理和控制,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交通工程技术标准体系,最终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利用交通工程专业中的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建设和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等知识可有效地疏解交通困扰的问题,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帮助,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现代化工具[2]。在未来的许多年内,交通工程专业的发展必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事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数量将是剧增的,因此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光明的;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由于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这直接导致了就业竞争激烈的局面。如何在就业竞争中突显本专业的竞争优势,是目前我们对专业特色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所包括的学习内容多,涉及面广,这既是此专业的一个优势,又是此专业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目前在我国,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并不多,全国只有63家,而且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通过调查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工作,他们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同样工作,工作中未突出其专业特色,因此研究专业特色具有创新性和必要性,而将专业特色的研究应用于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特色发展的探讨
1.交通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相比的专业特色国家教育部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的最新调整中,将交通运输类中原“交通运输”、“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三个专业归纳为新的“交通运输专业”;原“交通工程”、“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和“道路交通防治工程”三个专业归类为新的“交通工程”专业;并确定“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互为相近专业[3]。通过对湖南省内开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分析,交通运输偏重于交通运输组织、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交通工程偏重于交通系统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以及智能交通信息技术,均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交通工程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在基础课程的设置及专业发展方向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由于交通工程研究的内容广泛,几乎涉及道路交通的各个方面,并不断外延至很多其它方面的学科,主要有:汽车工程、运输工程、人类工程、道路工程、交通规划学、环境工程、自动控制、应用数学、电子计算机等,同时它还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于是,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中,便会出现同一工作性质的部门容纳了多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从事同一种工作,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在行业中突出自己的优势,这便需要我们在本科学习当中突出专业特色的培养,不但要求学生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更提倡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侧重培养某方面的素质,包括该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2.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包括信息技术、运输技术设备、组织管理学以及其它工程技术的内容。因此,培养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必须采用厚基础和不同专业化方向的培养模式。只有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再辅以专门化的方向,才能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上,要充分发扬交通工程的专业特色,就要充分拓宽其专业适应面。只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才能达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对国内知名院校进行广泛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调研,在深入湖南交通运输领域的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详细的人才需求方向及能力调查,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本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便是各个学院正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发展特色,确定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对交通规划、管理、控制及安全设施、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施工、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交通管理与组织以及交通安全分析的宽专业的交通工程技术人才。该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专业建设积极主动地适应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交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2)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建设要反映出交通运输领域对该专业的共同要求,从而构建专业知识平台,真正从大交通上拓宽专业面,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3.不同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目前国内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将专业培养方向与学校的专业特色及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并根据其所在地域特点,利用区位优势促进交通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发展方式有如下三类:
(1)依托土木工程学科,以城市的发展为契机进行专业建设。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主要依托城市的优势区位及地区交通迅速发展的机遇,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利用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平台,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管理、信号控制方面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2)依托道路工程专业,以全国公路网的建设为机遇促进专业发展。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以国家道路网畅通计划的政策为导向,以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为特色,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及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3)依托汽车机电专业的优势,以人、车、路的发展为动力进行专业建设。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为了适应当代交通科学的发展,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在交通流理论和交通网络流理论中引入大量有关环境、安全、信息、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培养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通规划、安全管理控制及道路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人才[4]。
各学校通过注重构建专业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扩大学生宽口径就业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该专业就业的竞争优势;而专业培养方向更是以专业就业预测和规划为依据,符合社会和交通结构的发展趋势,也促进了各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发展。
4.不同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我国城市公路交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发展的基础上,本世纪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公路主骨架及其交通支持保障系统的实施工程已全面展开,交通工程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面临严重短缺,这为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就业市场。
城市、公路交通不论是对整个国家,还是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多功能城市道路、交通控制与管理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工程,有别于我国传统的道路建设,现有道路工程专业技术队伍面临知识结构的更新,并对培养道路工程建设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工程设施设计、道路工程施工及监理方面是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方向。在保证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此方向就业的个性发挥很重要,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牢固掌握与道路施工建设有关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试验操作,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感官认知和实际应用能力;参加施工单位实习,在实际工作中找差距、求锻炼,积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在道路施工建设中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他们不仅能参与道路设计与施工,还能将交通设施设计、交通安全等方面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有利于道路建设质量的提升。
先进国家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势表明,城市道路以及区域公路网的规划与建设,将永远滞后于汽车数量增加对道路空间的需求,随着现代化进程,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将愈演愈烈。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于交通控制与管理,致力发展智能化交通体系是解决交通需求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也是我国交通行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交通现代化、智能化进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比例将在今后逐年增大,这也势必对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该关注城市交通发展的新动态;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和运用;参与教师在交通规划与控制方面的课题,对当前的交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此方面的科技立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性和创新性。
有关统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类物资流通量急剧膨胀,物流产业持续以每年20 %的速度迅速增长,并保持上升趋势。现代化交通系统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和保障,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对当今交通系统技术的完善、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交通与物流相互之间有机地促进与渗透,交通物流管理方面也将为交通工程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选择。虽然有了市场的需要,但作为毕业生应该在学校做好充分的准备,这需要学校与学生共同努力发展本专业的特色。作为校方应该设置具有自身师资特色的课程,并且积极建设各类实验室,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加强某方面的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发扬自己的专业特色。
五、结语
研究交通工程专业特色的现实意义是,一方面能促进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和实践模式特色的形成与发展,专业特色须依托于该校的师资优势、特色教学和特色实践模式;由于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专业特色,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能有效地推动该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特色形成后,能推进该专业的建设,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更具有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胡学忠.交通工程学历史发展状况分析[J].山西建筑,2007,(7):218—219.
二、在本县管理的水域从事航行、停泊和作业及与水上安全有关的活动,适用本办法。
三、内河交通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县交通运输局负责通航水域安全监管,并建立信息通报及沟通协调机制。县农牧局负责渔业生产水域安全监管,配合县交通运输局做好通航水域内的水上安全监管工作。县水务局负责除城市园林水域以外的非通航水域安全监管,配合县交通运输局做好通航水域内的水上安全监管工作。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滦水湾公园、栗乡植物园、滨河公园等城市园林水域安全监管。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水上交通安全的综合监督管理工作,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水上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旅游、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县内水域安全有关管理工作。
水域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乡镇人民政府履行下列职责:1、建立健全行政村和船主的船舶安全责任制;2、落实渡口船舶、船员、旅客定额的安全管理责任制;3、落实船舶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专门人员;4、督促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和船员遵守有关内河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5、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水库、河流等水域安全管理工作。
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机构或配备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保障安全投入,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应急救援预案,确保安全。
二船舶及船员管理
县内水域船舶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县交通运输局主管内河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负责除渔船、参加比赛的体育运动船艇以外的船舶及经批准从事客货运输的渔船安全监管。县农牧局负责渔船安全监管,配合县交通运输局打击不符合运输条件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客货运输的渔船。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负责参加比赛的体育运动船艇安全监管。船舶和浮动设施的所有人、经营人对其所有或者经营的船舶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保证必需的安全投入,并对其所属的管理人员、船员及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四、船舶登记和检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规定的船舶及浮动设施由市(或县)海事管理机构办理登记和检验。渔业船舶由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登记和检验。
五、船员培训及管理。交通运输船员上岗前,必须通过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专业培训,其中客船的船员还应当通过相应的特殊培训,并经海事管理机构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适任证书后,方可担任船员职务。渔业船舶的船长、驾驶员、轮机员、电机员、无线电报务员、话务员,必须经县农牧局渔政管理机构考核合格,取得职务证书,其他人员应当经过相应的专业训练。
六、规范现有船舶的水上交通运输行为。1、相关乡镇人民政府要引导个体船舶加入船运企业(船运组织),或组建新的船运企业(船运组织),并尽快完善相关手续。2、县交通运输局依法依规严厉打击非法船舶水上交通运输行为,县农牧、旅游、工商、公安等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配合。
三重点水域安全管理
七、旅游景区水域安全监管。县旅游局要加强旅游景区水域安全监督检查和管理,督促旅游企业做好以下工作:在景区水域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加强对水上项目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配备相应的救生衣、救生船等救生器材,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水上项目设施设备检查和定期维护,及时排查处理安全隐患;在恶劣天气、泄洪期或超过禁漂水位线时禁止开展水上娱乐项目,切实保障安全。
八、园林水域安全监管。由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1、规范垂钓行为。按滦水湾公园整体规划设计,滦水湾公园二号堰至白龙山水电站橡胶坝范围内水域设置为垂钓区,其他园林水域设置为禁钓区;在禁钓区水域显要位置设置警示牌及告知牌,并派专人定期巡查,发现禁钓区水域内有擅自垂钓或捕鱼行为,应及时进行制止和规劝。2、船舶经营公司经营的船舶经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批准,方可在规定的园林水域内从事游船出租等经营活动,并加强安全监管;没有合法经营手续的船舶,禁止进入园林水域从事经营活动。3、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委托专业公司负责园林水域水面卫生清理工作,保证园林水面清洁干净。
九、非通航水域安全监管。1、县水务局应加强非通航水域(城市园林水域除外)安全监管,在乡镇人民政府的配合下,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监管。对在建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是否具备施工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手续、是否设置警示标志和防护栏、防护网、水上作业人员是否穿戴救生衣、是否具备专职安全人员进行水上作业等方面进行安全监管。二是加强河道内采砂企业安全监管。按照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管理要求完善相关手续;组织制定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按照安全施工要求设置警示标志和防护栏、防护网;督促、检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研究本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加大对水上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自我保护意识。2、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协调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及时协调、解决非通航水域安全生产重大问题;依法组织对非通航水域安全状况和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纠正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开展对非通航水域周边群众的安全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设置警示牌,禁止在非通航水域内游泳、采矿、爆破等行为,县水务局对此应加强执法检查。
十、潘家口、大黑汀库区水域安全监管。(根据海委引滦工程管理局、市水务局、市政府法制局和县水务局四部门关于海委引滦工程管理局水行政执法范围确定等问题的协商精神,海委引滦工程管理局实施水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范围为:潘家口水库库区高程226.7米以下,大黑汀水库以及潘、大水库区间河段的高程135米以下。)海委引滦工程管理局在其库区管辖范围内显要位置设置警示牌及告知牌,行使相关职权,积极配合县政府有关部门和乡镇做好水上安全管理工作。沿库各乡镇要加强水库周边村民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等水域渔业安全监管。1、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县农牧局、潘大水库沿库各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及船主要层层签订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书,提高各级安全生产意识。2、县农牧局建立完善潘家口、大黑汀库区渔业安全信息平台,增加渔业安全生产信息的发送频率,提高渔业安全生产预见能力。3、渔业水上安全监管。县农牧局执法人员定期对潘家口、大黑汀库区水域进行巡查,检查渔业船舶是否按照规定配备职务船员,检查渔业船舶是否按照规定配备、设置和存放安全设备,检查职务船员是否酒后驾驶渔业船舶,检查渔业船舶是否非法载客或从事载货运输,对发现的渔业船舶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对违法行为严厉打击。4、公安等相关部门和沿库各乡镇要配合县农牧局严厉打击毒、电、炸等非法捕捞行为。
四法律责任
十一、违反本办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省内河交通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中图分类号:X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59-01
1概述
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计划管理业务整合涉及公路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养护计划管理系统、国省干线投资计划管理系统、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等。需要整合公路及附属设施的基础属性数据、地图空间数据、养护基础属性数据、养护计划业务数据、建设计划业务数据,初步实现各类固定资产建设计划、高速公路养护计划、普通干线公路养护计划等各类建设和养护计划数据的联网数据共享和综合分析,提升计划工作效能,促进计划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整合资源,实现各类计划数据与中心数据库的定期同步交换共享和统一管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更好保证计划数据安全性;完善各类计划数据的检索查询及分析服务,为交通运输建设和养护计划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2需求分析建设养护计划管理相关业务系统分为四个层面:
1)公路GIS数据采集层。主要进行底层GIS基础数据采集,包括普通公路GIS公路与桥梁数据管理系统、普通公路GIS桥梁数据系统更新维护系统和普通公路GIS桩号系统。
2)普通公路及桥梁基础属性数据采集层。该层包括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和公路路网结构改造工程管理系统,该层系统利用GIS基础数据进行普通公路及桥梁方面的基础数据采集,并能为建设与养护计划等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3)公路养护与计划业务管理层。该层系统包括普通公路计划与养护系统、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各系统在充分利用上述GIS、公路与桥梁两类数据采集层的系统所采集的基础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公路养护与计划等业务管理,同时,该层产生的业务数据作为业务基础数据提供给“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与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4)业务统筹整合层。该层的系统为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与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整合平台,该层系统通过充分利用上述三个层级系统产生的数据,实现规划、计划、统计三大核心业务“三位一体”。一方面进行相关的业务管理,同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上述四层个层级业务系统相互支撑、相互关联,一方面对计划系统得基本业务进行了有效管理,有效地规范和有序地促进了公路养护、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等管理工作。同时,采集和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对提高计划管理工作效率与精细化、资金使用效益、养护与计划分析决策起到有效的推进和支撑作用。业务层次详见图1。
3应用平台整合方案
通过对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各个投资计划系统进行整合,形成覆盖路面、路基、桥梁、隧道的公路建设计划与养护计划的综合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综合系统)。综合性系统将在保留原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新开发建设“交通运输建设与养护投资计划综合管理系统”,以便于业务人员能更方便快捷地对全省公路建设与养护投资计划的查询汇总。综合系统将借助4A平台,实现用户和系统入口的整合。应用系统总体架构见图2:
4数据资源整合方案
根据应用系统建设方案,综合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内容包括:公路及附属设施基础属性数据库、公路及附属设施地图空间数据库、养护计划基础属性数据库、高速公路养护计划业务数据库、普通公路路面养护计划业务数据库、路网结构改造工程业务数据库、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计划业务数据库、建设与养护计划综合业务数据库等8个部分。其中前三个为基础数据整合库,后六个为业务数据库。其中第四至七个数据库是已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库,为已建设好的数据库;建设与养护计划综合业务数据库为综合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将从四个业务库中汇集投资计划数据,是需要新建设的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总体结构如图4所示。
[关键词]
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特点;培养规格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振兴工程教育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自2010年6月以来,共超过200所高校、1200多本科专业加入了教育部“卓越计划”。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探索合理可行的“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服务面宽、工程与管理复合性强等特点,不同学校的专业发展历史、办学条件、内涵与培养特点差异较大。本文探讨交通运输专业在“卓越计划”顶层设计中的培养规格问题。
一、交通运输专业特点
(一)不同学校专业定位差异明显据“中国科教评价网”2014年统计,全国共有121所院校开设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大类行业,交通运输专业主要是面向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领域,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运输工程师”。由于办学历史、行业背景不同,各校的专业定位、服务的具体面向差异较大。多数学校以培养道路运输人才为主,部分以汽车运用为主,少数以铁路、水路或航空运输为主。国内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虽然在通识课程上具有一定共性,但是不同运输方式在基础设施、载运工具、组织方式上差异明显,决定了各校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实践内容等设置上各有侧重,从而体现了不同学校的专业特色。
(二)运输工程师复合型特征明显交通运输是一个由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参与者、运输组织等多要素组成的,受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策体制、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大系统,运输工程师主要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运营组织与调度、管理决策与分析、运营设备与技术管理、运输市场分析与决策等工作。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与管理,已远远超越工程技术问题本身,是以交通运输工程为主干学科,涉及土木、机电、信息、管理、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协同集成。因此,交通运输专业是典型的工学与经济管理学综合交叉专业,涉及面宽、专业性强、复合性强。与很多工程类专业培养的研发工程师(Research&DevelopEn-gineer)、设计工程师(DesignEngineer)、生产工程师(ProduceEngineer)或服务工程师(ServiceEngineer)目标相比[1],运输工程师应该属于“设计+服务”复合型工程师(Design&ServiceEngineer),或者“技术+管理”复合型工程师(Technology&Man-agementEngineer)。
(三)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行业,社会关注度高,科技进步快速,知识更新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战略任务是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四个交通”发展。适应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战略,高校应培养一大批具备现代管理思想、富有开拓与创造精神的高质量卓越运输工程人才。因此,培养卓越运输工程师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二、卓越运输工程师培养规格
基于交通运输专业、运输工程师的特点和卓越工程师要求,笔者认为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学生事业发展需求,面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培养具备坚实工程知识、较强工程能力和较高工程素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要的优秀运输工程师后备人才。围绕培养目标,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特点,提出了卓越运输工程师“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的三维度培养规格。如表1所示。
(一)工程知识维度要求
1.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是一切现代科技的基础,主要指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物理学。其教学目标并不只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了解科学原理、掌握科学方法、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建立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
2.人文社科知识。人文社科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其内容广泛,是研究人的主观精神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现象的科学,具有典型的人文特质和社会品性。掌握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将工程素质与人文素质有机融合,是实施工程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根本途径。工程文化是工程活动潜在的灵魂,是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有关理念、思维、决策、行为的规则,包含工程科学文化、工程思维文化、工程生态文化、工程伦理文化、工程价值文化、工程艺术文化等形态。树立工程文化理念,把握工程文化的规律和特征,大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交通运输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和内涵,并在未来工程与管理工作中自觉融入人文精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交通运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制图、电子电工、工程力学、信息控制基础、计算机语言及应用技术等工程基础知识,是所有工程专业教育的基础,其教学目标是理解工程科学、工程原理和工程技术,掌握一定的工程技术方法论。
4.经济管理知识。交通运输行业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社会性、服务性、公益性、生态性特征,与其它工程专业相比,运输工程师须掌握更为全面的经济管理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以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分析、管理决策方法论为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管理学、运筹学、工程经济、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预测与决策,以及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知识。
5.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分为共性和特色两大类,是适应行业发展和培养“宽口径、特色化”交通运输人才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交汇、一体化、集约化、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共性专业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基石作用,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大交通运输”概念,掌握交通运输规划、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特色专业知识是各校根据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体现不同运输方式特点(如客货运营组织、港站枢纽规划设计等),围绕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如交通运输信息系统、交通运输前沿等),针对性地设置的专业教学内容。
(二)工程能力维度要求
1.基本工程能力。基本工程能力是对所有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终身学习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交通运输是一个多领域技术与管理协同集成、发展快速的行业,终身学习能力是运输工程师适应行业进步、未来事业和职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是各行各业优秀工程师必备的基本职业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是一个人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能力表现。现代运输工程师工作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交通运输系统,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协调关系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善于用人能力、领导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沟通合作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沟通和团队协作的桥梁和纽带。运输工程师的大量工作就是在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沟通、协调具体工作。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工程师,可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运输工程师除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和文字交流表达能力外,更要强调掌握工程图纸、技术文件等专业交流表达方式,以及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
2.专业工程能力。专业工程能力指运输工程师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和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包括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行、分析和维护等初步能力。专业工程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能力,是各校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的集中体现。如以道路运输为主的学校侧重道路运输系统规划、道路运输枢纽场站设计、道路运输组织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以轨道运输为主的学校侧重轨道交通规划、轨道交通枢纽与场站设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水路运输为主学校侧重港口生产组织、航运生产组织等能力培养,以航空运输为主的学校以航空旅客运输组织、航空货运输组织、机场运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3.综合工程能力。综合工程能力主要指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优秀标准,体现了各校办学优势特色。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技能,也是一种求真、公正和反思的思想态度和精神气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维教育,批判性思维被诸多国际知名大学确立为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唯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工程师才能具有创新活力的根本源泉,才能独立地思考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改革趋势。教育和事业成功都是个性化的过程。在多样化、快速化发展的新时代,学位不再等于工作,具备专业技能、创业素质、自身独特资源的大学生应是工作岗位的竞争者,还应成为工作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提出,创业教育是与学术的、职业的通行证并重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延展,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培养,也是终身教育时代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能力,主要是由知识视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素质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能力[3]。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指了解各国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在跨文化环境下善于交流沟通、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团队合作[4]。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训练,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引进国际化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交通运输行业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运输工程师,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交通运输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也是“卓越计划”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危机应对能力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交通运输是公共安全和危机事件多发的行业,重大交通运输安全和灾害事故常造成人员与财产的巨大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引发社会利益群体的冲突。掌握突发事件和险情预防与应对的理论、方法、策略和手段,已成为交通运输工程师必备的基本能力。
(三)工程素养维度要求工程素养指现代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工程精神、工程意识和工程文化等综合素质,是体现“全面工程”和“大工程”教育理念、在继承传统工程师基本素质基础上提出的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要求。现代工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创新性、社会性特点愈加突出,工程教育内涵也向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拓展,并与工程精神、工程意识和工程文化融合发展。
1.工程精神素养。工程精神是人们在工程活动过程及成果中,凝炼和升华出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质,它从根本上影响工程师对工程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工程精神是工程活动的精神动力,是卓越工程师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也应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精神是永恒的,具有时代特色,并蕴含着社会责任与使命,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追求卓越。运输工程师是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在工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工程伦理准则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与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以公众安全、健康及福祉为最高价值,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对社会公众、生态环境、行业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未来负责。
2.工程意识素养。工程意识,是人们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对自我和客观世界、工程规律、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觉察水平等自觉性的意念、思维和精神活动。工程意识是来自于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来自于真实的工程背景。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养素质之一,也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只有具备较高工程意识素养的工程师,才能辨析复杂多变的实际工程问题的主要矛盾,提出合理、可行、经济、简便的解决方案,具备自我思考、学习、创新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工程意识的内涵极其丰富。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代社会中,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现代工程意识素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人本意识、全局意识、效益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职业健康意识等。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人本意识要求工程师应当具有人本情怀和人道精神,在工程实践和管理活动中,要尊重人的价值、权利和利益,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局意识要求工程师要有大局观、整体观、长远观和战略眼光,追求系统整体优化。效益意识要求工程师要在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树立成本、效率、责任理念,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安全意识反映了工程师在生产活动中对自身、他人和设备安全的重视程度。交通运输是安全生产的重点领域,发展“平安交通”直接关系到重大公共利益。交通运输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行业,又是服务公众便捷出行的消费行业。良好的质量和服务意识,是运输工程师追求卓越的前提。良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工程师重视环境保护、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发展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交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职业健康意识是工程师预防职业疾病、保持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和能在各种环境下顺利开展工作的主观条件。
3.人文身心素养。人文素养、身心素养与科学素养同等重要。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即对人的价值追求,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在精神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思想情感、健全的人格修养、成就事业的自信心、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当今时代背景下卓越工程师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也是支撑大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身心健康状态是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生活、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健康的常识、培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51-6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