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小常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5 15:20: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健康教育小常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健康教育小常识

篇1

2 顺其自然型。具体表现为: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父母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而许多祖辈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大多数只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其二、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有些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无论孩子怎么样他都不管,由他去,认为“树大自然直”,管也没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有的对人冷漠、自私、思想封闭,有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 溺爱包办型。特别是由爷爷奶奶带的儿童,孩子们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于他们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在平时的生活中几乎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让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任何事。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常表现出自私、霸道、不懂得谦让、不懂得与朋友之间的相互友爱,并且自理能力极差。

4 民主平等型。这一类型的父母既不溺爱,也不纵容孩子。父母尊重孩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做什么事常常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对待孩子比较宽容,孩子有了错误能原谅,让孩子改正缺点,不是训斥与责难,而是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建议,更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自己亲力亲为,十分注意言传身教。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一般心理都比较健康、乐观、开朗,积极上进。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有些家长单凭个人的主观意志,想当然地过高地设计自己的孩子,并把这种愿望转化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安排了一条成长的道路,什么都按既定的办,对孩子的意见听不进,对孩子的正当要求不予满足。这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的。

(二)重智育轻德育

许多家长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有些家长认为父母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眼睛只盯着分数,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计较,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忽视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无视学习规律,一味增加家庭作业,把孩子束缚在书本和题海中,并规定不准看文艺小说,不准看电视,不准做家务劳动等。其结果是孩子高分低能,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很差,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三)只重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

许多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育子经济投入增加,超前消费,对孩子的吃、穿、用不惜大量投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衷于以物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事业心、责任感等许多可贵的东西。

(四)有些家长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子女的影响

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可自己却泡在麻将香烟美酒之中,虚度大好时光;要求孩子尊敬自己、孝敬自己,自己却不尊敬、不孝敬老人;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张口骂娘,污言秽语,等等。有的家庭打麻将、打扑克、喝酒成风。也有少数父母,夫妻关系不好,整天吵架、分居、闹离婚,置子女于不顾。

(五)教育方法上重打骂轻说理

有的家长开始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教,任其自由发展,等到孩子在品德、学习上出了问题,则态度粗暴,采取训骂体罚手段。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学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犯法就成。家长不能和学校密切配合,造成许多教育误区,给孩子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

三、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1 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觉、起床,睡觉要有正确的睡姿,吃饭不挑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如,自己削铅笔或灌钢笔水,自己整理书包,每天做好时间安排等。

2 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礼貌意识,让孩子习惯使用文明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有的孩子比较内向,看见陌生人容易不知所措,对这样的孩子要耐心去引导。另外,穿着要整洁,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3 道德习惯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才能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好的道德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无形的资产。孩子从小要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勤劳节俭、遵守学校及社会的规章制度等。

4 学习习惯

篇2

在不同教材的教学中,尝试“计效”教学的方法是不同的。如:体操模块与身体素质练习,体操教学模块以双杠支撑为例,身体素质练习以俯卧撑为例。双杠支撑的“计效”是以学生持续时间作为对比依据。采用的方法是:2人一组进行比赛,听教师信号2人同时上杠支撑,先落下的一方为负,持续时间长的一方为胜。俯卧撑的“计效”是在规范学生技术动作(不可出现塌肚皮、撅屁股)的前提下,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重复的练习次数。“计效”时,教师应站在队列的后侧,掌握每一名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以教师的哨音为信号,一声哨音做一次,练习的频率由教师掌握。或者是在规定的时间(如:30秒)内,学生技术动作规范的前提下,重复次数多的学生为胜。

二、在不同标准项目练习中的尝试

1. 在重复次数练习中的尝试

重复练习时容易产生疲劳,学生大多数为被动练习。教师要督促学生规范技术动作,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重复的练习次数。如多级跳,该项目练习初期,每次的跳跃以立定跳远的形式进行。学生以教师哨音为号统一起跳,落地后双脚不得前移。练习熟悉后,教师可加快哨音的频率,直至完成连续跳跃的练习形式。教师“计效”时站在队伍的侧方,跟随队伍的速度前进。组织时,5至8人为一组,场地均为28×15米的平地,起、终点线距离为15米,男生要求跳跃10至12次通过,女生要求跳跃14至16次通过。

2. 以持续时间为标准练习中的尝试

此类项目应以游戏或比赛的形式进行。组织练习时,学生可以是一对一的个人赛,也可以是以组为单位的团体赛。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疲劳度也会逐渐加深,学生受求胜的心理支撑着,他们往往能咬牙坚持,直至力不从心。整个持续的过程会使学生的耐力素质得到提高。如体操模块中的单杠屈臂悬垂,可采用个人赛的“计效”教学法,也可采用团体赛“计效”教学法。

个人赛的“计效”教学法是:2人一组进行比赛,听教师信号2人同时上杠支撑、屈臂悬垂,先落下的一方为负,持续时间长的一方为胜。

团体赛的“计效”教学法是:将学生分成四组,四组同时上杠支撑、屈臂悬垂,每组最后一名落地的学生的持续时间为本组的最终成绩。比赛时,先落地的学生可为本组的同伴加油鼓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涨。

3.以远度为标准练习中的尝试

在以远度为“计效”标准的项目中,投掷项目不仅仅局限于实心球、铅球项目,新型的投掷项目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技巧性。

篇3

心理教育是实行小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在语文教学设计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本人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即构建和谐课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努力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等策略与措施。

我们知道,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型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带来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又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推进与实施。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体会,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熏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与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此,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创设集美、智、趣于一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尽最大可能地缩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和得到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小学生都比较乐意参加各种角色表演活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

教育家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其中,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的方式,老师既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能对学生专横跋扈,而要采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多创造合作的机会,增进师生感情,达到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与规律,尽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创意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或人物的心里,进而更为真切地受到感染与启发,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娱乐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形象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反映,作为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隐性课程存在,充分发挥着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但是,如果我们仅仅陶醉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建设,两者是一码事,这说明我们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还处于初级阶段。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的、共同遵循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和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模式、规章制度、校风校貌、教风学风等内容。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设体现物质文化的“硬环境”,更要建设体现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做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主要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和在校园人际关系的良性生成方面的探索。在尊重师生的心理需要和优化学校内部心理环境,重视校园人际关系的良性生成方面,我校做了以下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

1.专家引领和校本培养相结合。我校每学年都邀请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专家、学者来校为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做关于教师心理卫生与健康知识讲座,每年下半学期都有专家来校为学生做升学考试心理按摩。我们还培养自己的资源,我校心理教师要出席班主任会议并且一学年要为班主任做两次专题讲座。

2.开辟心理素质教育新领域。过去的学校教育,只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但没有教学生认识自己及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等问题关注较少。从内容上看,这些亦应纳入“学会做人”的教育研究中来。心理素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心理素质基础之上的,如果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也会落空。

3.有形建设保障沟通。学校加强沟通渠道的有形化建设,建成了“一箱一话一中心”,确保学生的意愿能及时有效地下情上达。“一箱”即意见箱或建议箱。为了方便学生反映情况,我们将在校园内设多个建议箱,学生不管大事小事均可投函,或是向教师提出建议等。“一话”即咨询电话。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反映情况的渠道,我们要利用好咨询电话,还将开通校园咨询热线电话。“一室”即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专业教师咨询和专业教师加强辅导才能解决。所以我们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指导,并做好个案记录。辅助教师要给予学生专门的指导,并联系相关教师,进行跟踪服务。

4.开设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不断创新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5

目的 了解婴儿辅食添加喂养状况及家长对辅食添加知识的掌握程度、态度及相关的行为。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410名婴儿家长进行调查,并定期进行各类辅食的现场制作示范并作喂养指导。结果 婴儿辅食添加的好坏与父母文化程度、喂养知识的强化培训、家庭的经济收入呈正相关。通过干预可使儿童家长能按正确方法添加和制作辅食,干预组与对照组辅食添加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实施婴儿辅食添加现场制作示范及喂养指导能有效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促进儿童体格发育,减少营养不良儿的发生,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 婴儿 辅食添加 现场示范

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及活动量的日益增加,单纯母乳喂养已不能满足其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必须适时添加辅食。但此时婴儿的消化功能和吸收能力尚不完善,如果辅食添加不合理,对婴儿生长和智力发育都将产生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我院于2005年3月开始进行婴儿辅食添加现场制作示范并作喂养指导,现将2006年1月~2007年12月对410 名0~12个月婴儿父母接受这项健康教育的效果总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2006年1~12月,选择在我院参与0~3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0~12个月的婴儿家长410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婴儿的一般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收入,目前婴儿哺乳情况、辅食添加情况、辅食添加健康教育知识等。其中婴儿性别为男婴214人,女婴196人。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为在我院接受婴儿辅食现场制作示范和喂养指导的家长196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7人,高中或中专72人,初中及以下27人;对照组为未接受我院婴儿辅食现场制作示范和喂养指导的家长214人,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92人,高中或中专90人,初中及以下32人。两组婴儿性别、年龄、家长文化程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2.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0~12个月婴儿喂养状况调查问卷表,通过电话或由儿保医生对来儿保门诊接受定期儿童保健服务的儿童家长进行询问,并由医生直接填写喂养调查表等方式,保证调查内容的真实可靠。根据婴儿4~6个月的辅食添加情况,分为辅食添加合理(婴儿生后4~6个月间已开始常规添加谷类、动物性食品及豆类、 蔬菜水果类食品的每大类中的 1种或1种以上者)和辅食添加不合理(上述三大类食品只要有一大类未添加者)。

3.干预方法

由专职保健医生定期于每1~2个月举行以辅食添加现场制作演示交流为主题的活动,内容有:①宣教:讲解4~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好处,辅食添加的原则,辅食添加的时间、顺序、品种及数量,主要制作用具和烹调方法,各年龄段食物的形态;② 现场演示粮谷类、蔬菜水果类、动物蛋白类(蛋、鱼、肉)、肝泥等辅食制作方法及制作成品,即时给婴儿喂食,指导喂养方法。同时,婴儿父母相互交流育儿经验,现场解答家长疑问。

4.观察内容

父母文化程度对辅食添加合理性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与辅食添加的关系、辅食种类开始添加时间。

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父母文化程度与辅食添加合理性的比较

干预组经接受辅食添加知识培训后,其及时合理添加辅食率为96.93%(190/196),而对照组仅为40.1%(90/214),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01)。见表1。 表1 父母文化程度对辅食添加知识比较(略)

2.家庭经济状况与婴儿辅食添加情况的关系

在被调查的410户婴儿家中,月均收入≥2 000元的家庭有323户,占总数的78.8%;收入<2 000元的家庭有87户,占总数的21.2%。每月用于婴儿添加辅食的费用≥500元者260户,占总数的63.4%;<500元者150户,占总数的36.6%。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收入与婴儿辅食添加有直接关系,家庭经济收入越高,对辅食添加的重视程度就越高。见表2。表2 家庭经济状况与婴儿辅食添加情况的比较(略)

3.婴儿的辅食添加情况

本组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的比例分别为51.5%、38.3%、10.2%。干预组的婴儿于4~6月添加谷类、动物蛋白类、蔬类水果类食物有140人(71.4%)、135人(68.8%)、 143人(73.0%),至7~9月各类辅食添加率分别已达195人(99.5%)、193人(98.5%)、195人(99.5%);对照组4~6月添加三大类辅食分别只占40.7%、41.5%、45.3%,7~9月分别达79.4%、91.1%、96.7%, 两组婴儿谷类、动物蛋白类 、蔬类水果类食物的添加时间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见表3。表3 两组婴儿谷类、动物蛋白类、蔬类水果类开始添加时间比较(略)注:χ2=58.467,P<0.001,χ2=37.426,P<0.001,χ2=33.356,P<0.001

讨 论

1.婴儿辅食现场制作示范是一种直观通俗易懂的宣教模式

我国的儿童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们一般缺乏科学喂养知识,但却具有强烈的获得科学育儿知识的欲望,并且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喂养知识知晓率越高。接受辅食添加现场制作示范健康教育的母亲为孩子合理添加辅食率明显高于未接受教育者。我院通过定期开展婴儿辅食添加现场制作演示进行宣教及喂养指导,既直观又通俗易懂,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通过科学育儿知识讲解、现场辅食制作和成品展示,家长参与,现场试喂,交流育儿经验,解答疑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家长乐于接受并能较快地掌握烹调技术。如菜泥、果泥、肝泥等不同辅食品种的制作,不同月龄的辅食搭配等方法。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家长觉得辅食制作既简单又通俗易懂,大大提高了家长对辅食添加的认识,使家长对辅食添加开始时间的认识、态度、行为与实际添加时间基本一致[1]。

2.辅食添加制作演示交流对辅食添加时间及喂养方式的影响

通过干预的婴儿家长于4~6月合理添加谷类、动物蛋白类、蔬类水果类辅食比例较高,在68.8%~71.4%之间,至7~9月合理辅食添加率继续增加至98.5%~99.5%;并能单独给婴儿制作辅食,保证了辅食添加的质量和数量。而对照组家长于4~6月添加三大类辅食 只占40.7%~45.3%,有近半数的家长于7~9月才选择给婴儿添加各类辅食,显然不够合理,同时,家庭经济收入也对辅食添加产生一定影响,高收入的家庭比低收入的家庭婴儿添加辅食的时间较及时、较重视。结果表明,开展婴儿辅食添加现场制作示范及喂养指导,使家长认识到婴儿辅食添加要适时,过早、过晚及大月龄(7个月以上)不添加任何辅食都是不合理的现象[2]。

3.婴儿辅食添加是婴儿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研究报道我国城市婴儿在生后3~4个月内的体格发育与发达国家已没有差别,但4个月后由于辅食添加的时间、质量、数量不合适,使婴儿在6个月以后的生长速度减慢,并造成多种微量元素和营养素缺乏[3]。因此,大力提倡4~6个月辅食添加,深入持久地做好婴儿喂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在全国各地大多采用文字、图片、录像、知识讲座等宣教模式开展婴儿辅食喂养指导,而3年来,我院在本地率先开展以辅食现场制作演示及喂养指导来进行科学喂养宣教,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既能帮助家长解决喂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又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对提高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有积极的帮助,应值得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篇6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与家长沟通的技能、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足见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在幼教中的特殊重要性。沟通是一种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在双向交流中彼此互相协调的默契。而要取得家园的有效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沟通的策略,取决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亲密感情和良好关系。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是每个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了解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情况,我园在内部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沟通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沟通方式,第三部分是沟通能力。从调查情况看,老师已经普遍认识到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必要性,这为做好家园沟通在思想上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我园教师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工作中虽有良好的愿望,有时却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

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家庭中家长的教育方法发生分歧,产生教育不一致。如: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教育”孩子:别的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而老师教育幼儿互相谦让,团结友爱。这样不统一的教育很难使家园形成共育的局面。

2.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归因的矛盾。

如小朋友有打人的不良习惯,教师纠正多次,仍有反复现象。当老师向家长反映时,家长则说,这是在幼儿园跟别的小朋友学的。对此,老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幼儿,不寻找具体的原因就把责任推给对方。家长可能会埋怨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不够关注,而教师又抱怨家长溺爱放纵孩子,等等。

3.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平等。

主要表现在幼儿园以幼儿教育为中心,老师习惯了“主动出击”,对家长要求这、要求那,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这也造成了部分家长的抱怨和不理解。

(二)主要原因

造成家园合作上存在的问题,固然有社会原因、家长原因等一系列因素,但教师方面却是家园沟通的关键因素。根据以上问题,分析教师方面的原因如下。

1.教师观念有偏差。

一些老师认为,只要把孩子带好,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工作就行了,至于与家长有效沟通,是可做可不做的事。因而很难认识到家长教育资源的优势,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2.教师沟通意识不够。

一些老师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认为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知识,不懂幼儿教育,和家长沟通难度大,效果不明显。

3.教师缺乏耐心教育。

孩子有明显的不良习惯,老师缺乏耐心,把有过失的孩子、管不了的孩子推给家长。此时,家长或用暴力制服幼儿或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的孩子,于是,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产生了,家长也不会很主动地配合老师的工作。

4.教师缺乏沟通能力。

主要表现在沟通的内容较片面,沟通的形式较单一,沟通艺术性较缺乏,沟通的频率较低。往往造成家长的误解甚至抱怨,使家长对老师失去了信任。

5.沟通缺乏实效。

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在家园合作中,一些老师比较关注各类活动是否已组织,以及活动的频率高不高,而较少关注活动的效果及影响力。因此造成了很多沟通和活动是表面上的完成,实质上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二、促进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思考与对策

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引导和帮助形形的家长共同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和分析掌握家长对家园共育的态度,并结合不同的家长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沟通策略,以使更多的家长更有效地参与到家园共育的工作中来。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沟通的情感

1.尊重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尊重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是保证与家长顺利交流的必要条件。老师和家长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幼儿的教育者;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想培养好幼儿。因此,如果老师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尊重家长,听取家长的建议,乐意与家长交谈,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比如说你开学即将带一个新的小班,就像和陌生人打交道一样,和新生家长初次接触(家访),老师给他们的印象很重要,这时如果你拥有热情友好、亲切温和的态度,将会给家长留下“好相处”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会通过你传达出的友好信息,揣测老师将来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些都会成为今后教师、家长长时间相处、交流的感情基础。那么这种平等友好的态度怎么营造呢?第一,学会“微笑”。微笑是一张名片,微笑的老师具有亲和力,在和家长交流时,一个友好的微笑和礼貌的点头,都能使交流、理解在良好的气氛下进行。第二,学会“礼仪”,比如说和家长交谈时要用眼睛注视对方,并且要和他们平视,也就是要站起来或者让家长坐下来和你对话;当年长的家长与你交谈时,要有礼貌的称呼,可以随着孩子一起喊“奶奶”或“爷爷”;在迎接小朋友或是和小朋友告别时,主动回应孩子和家长,等等。第三,注重形象。老师得体的穿着也是对家长的尊重。穿着得体、大方的幼儿教师总是能得到家长更多的好评。幼儿教师切忌打扮得过于时尚和另类,否则会给家长带来不稳重、不可靠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平等、尊重、友好的情感氛围,才能有利于老师和家长之间理解和信任的建立。反之,如果老师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家长沟通,就只会出现僵局。

2.关爱孩子,赢得家长的积极主动配合。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他们很关注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老师要真诚关爱每一个孩子,那与家长之间的交谈会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诚意关心自己的孩子,因而家长就会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而与之积极配合。对于一些不太容易沟通,总是绷着脸的家长,老师也不能放弃,要以自己对孩子关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家长,让家长感到自己和孩子被尊重、被关注,真正在人格上平等,在情感上相容,在思想上交流。这样才有助于在和家长沟通中达成共识。

(二)有沟通的能力

1.具有了解家长的能力。

教师如果具有了解家长的能力,那么与家长沟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障碍,交流沟通就会顺畅。这种能力包括:一是第一次见面时的了解能力。家长与老师第一次见面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老师应该从家长的问话、语气、动作中好好分析不同家长的心理,因人而异,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相结合,如:有的家长关注学校的伙食,有的家长关注学校的教学,有的家长则关注教师的态度,等等。了解谈话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引起家长的共鸣,赢得家长的信任。二是平时对家长的了解能力。对于家长的一些教养态度,老师也要尽可能了解,方法是从孩子的谈吐言行中,从与家长的短信、电话沟通等去了解。

2.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

有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往往人云亦云,缺乏对话题中心的把握,面对家长的问题不能给出专业的、深入的解答,使得家长难以产生认同感。因此,要想让家长信服师,老师就不能落伍,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博学多才,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站在时展的前列。老师的教育思想应该是超前的,老师所采取的方法应该是行之有效的,这样与家长沟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三)有沟通的艺术

1.对家长多信赖、理解,少指责。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一方面有少数家长或忙于工作,或忙于赚钱,家教意识薄弱,甚至有的全部托付给老人看管,对孩子只是生活上的关心,也不会与老师沟通。另一方面,有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不会给孩子正确的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对老师怀有戒心,只要老师稍加严格,就认为老师跟自己的孩子过不去。错误的理解、错误的做法导致家长不能和老师配合。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双方心理上架起信赖、理解的桥梁。老师体谅家长,理解家长的难处,为家长着想,站在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家长反过来也会为教师着想,很多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如案例:学校的成长档案,家长抱怨老师怎么老是布置作业,老师抱怨家长一点也不配合,从来不做作业。这样抱怨下来只会增加双方的不理解和隔阂,还是没有解决问题。方法:老师首先应该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说明意义及方法。只有在家长理解基础上才会得到家长的支持。

2.对孩子多表扬、鼓励,少批评。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如果每天有人夸你一句,你的自信心、快乐指数和创造力就会保持在最好的状态。孩子成长的动力来自赞扬,他们渴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尤其是教师的肯定。而家长往往深受中国几千年来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更在意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他们因为关心孩子的在园情况,自然希望教师能够多谈谈自己的孩子,更希望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褒奖。有时这份心情会让老师烦恼:这些家长就喜欢听好听的。其实换位思考,你也会这样。因此,在与家长接触中,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夸赞,只要孩子有优点、有进步,就及时反馈给家长,并大大赞扬一番。同时老师也要肯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成绩,以及孩子自身的优点,这样不仅能让家长放心孩子在园情况,而且能提升其对育儿的信心,更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园共育的氛围。

当然,孩子年龄小,每个孩子都有缺点和不足,老师不能只报喜,不报忧。老师该如何与家长沟通呢?老师应该委婉地提出,而不是告状式或批评式的口吻。

3.对自身多反思、研究,少敷衍。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教师沟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多反思、多研究,要把每一次的沟通作为一件事来认真做好。要注意以下细节。

(1)语言适宜。语速不可太快,声音也不能太小。尤其面对爷爷奶奶时,一定要吐字清晰响亮,语速适中,不然对方会因为听不清又不好意思反复追问而达不到沟通的目的,以致听错内容办错事。在沟通时老师的语句组织也应有讲究,避免随意性。例如:关于独生子女生活能力的话题,对家长说:“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没有问题吧!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管孩子。”或者说:“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孩子,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相信你能理解和配合的!”前者对家长是怀疑的,后者则对家长充满了希望。

(2)耐心倾听。对家长的倾诉要耐心倾听,千万不能心不在焉,或只顾做自己的事,或者老师滔滔不绝一个人包办。这样会引起家长的反感,达不到好的效果。曾有家长对我说:“隔壁的某某老师多好啊,家长送孩子到班级总是很热情打招呼,可我们班的老师怎么那么忙啊,孩子送进去有时在做事情,没时间和我们交谈。”虽然家长的话比较婉转,但实质上家长就是对老师不热情接待孩子和家长有意见,对不与她沟通有意见了。

(3)注意观察。一是观察家长的情绪。当家长情绪不好时,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最好不要追着家长谈话,一些建议性的问题也最好等家长情绪好时再说。如果是家访,也要注意观察,家长有兴趣的、欢迎的,就可以多谈些,家长不欢迎的,简明扼要,说完早点离开。二是观察家长的特点。家长与老师沟通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健谈,有的少语,那么老师就要注意调节,对于会说的家长要给予空间,对于不会说的家长要有话题,引导家长说。对于脾气急躁的家长应多提孩子的长处,指出缺点时要委婉一些,便于接受。对于不重视幼儿教育,觉得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不用教育的,要向其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对于能正视孩子的家长可以直接说明孩子近阶段的问题并共同商讨对策。这就要求老师观察分析各类家长的心理,采取恰当的方式与之沟通。

(4)接受意见。在平时工作中,老师总有想得不周到和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有时家长会对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师要正确对待,善于接受,并勇于承认。首先是正确对待,要理解家长,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要正面去理解,要客观去分析,不要以为家长一提意见就是对你有意见、有看法,或者在园长面前说就是在背后说你坏话。其次是善于接受,对于家长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要乐于接受,一些不能做到的意见和建议也要耐心解释。最后,当发生一些事情家长有意见后,要及时检查自己的工作,并及时向家长打招呼,让家长体会到教师的诚心和诚意,从而理解和谅解老师,避免把事情扩大。

(5)经常联系。经常性地交流与沟通可使老师和家长形成随时交换意见的习惯,拉近家园间的距离,促使双方在育儿问题上达成共识。老师不能因为工作忙或怕麻烦不与或少与家长沟通。沟通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在可以在接送孩子时作短暂交谈,可以和家长互通信息,这类沟通更具有针对性、个性化。这样的交流,家长会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在心里就会认同你是一个会观察、有责任心的老师,对你产生信任感。

篇7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75-02

1 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简介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法国当代国际知名社会学家。“场域-惯习”理论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主要围绕场域(结构)和惯习、资本的关系展开讨论。他他提出了发生性结构主义公式:实践=惯习鬃时·场域,来说明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布迪厄的观点表明,实践是惯习、资本在场域的作用下的活动。下面从“场域”和“惯习”两个概念了解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1.1 “场域”

“场域”是指由附带一定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之间一系列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网络。场域是由各种位置组成的关系网络或关系空间,具有客观性。每个场域是有着自身逻辑效果的运作空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其自身逻辑发挥作用的界限是每个场域的界限。现代社会世界高度分化后产生出一个个“社会小世界”,每一个“社会小世界”就是一个场域,包括权力场域、学术场域、经济场域、文学场域等。再次,场域也是一个充满争夺的空间。布迪厄说:“作为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场域同时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继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场域中各种位置占有者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或改善他们的位置,使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最大化。

1.2 “惯习”

“惯习”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构成,其形式为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它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涉及社会行动者具有的对应于其占居的特定位置的性情倾向系统。惯习首先是被决定的,是历史的产物,它受场域形塑,是场域的固有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获得的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持久的和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惯习具有的历史性、生成性和开放性。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剖析

作为新事物,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如缺乏规范化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理论基础薄弱并与实践相脱离;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从“场域”和“惯习”两个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场域中的位置

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可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场域中所处的位置,该位置运作的资本,及其与位居其他位置的诸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在素质教育场域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育起着“酵母”式的促进和放大作用,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由此,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处于教育场域中的核心地位并占据首要资本,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育场域中的“乘数效应”。

然而,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发生的大环境,而新课改又发生在社会这个大“场域”中,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紧密相连。因此,教育是受到整个社会,整个学校外部环境影响的。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家长、学生或是学校仍将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最主要标准。在这样的教育场域中,能有效提高分数的教育则处于该场域的中心位置,其所得到的资本也随之最大化,从而进一步加强其位置的稳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能保证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样的促进带有一点隐蔽性,评价难,并不能立竿见影,所以这样的保证则显得苍白而无力。由于自身对教育场域发挥作用的有限性,导致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处于边缘位置,而其所占有的资本也是有限的。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

2.2 心理健康教育“惯习”与“场域”之间的“不合拍”现象

篇8

【关键词】结核病;健康教育;学生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该病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 是国家重点预防和控制的传染病。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 学生集聚密度大, 同室学习生活, 接触密切, 一旦发生结核病感染, 处理不及时, 容易造成暴发流行。为了解中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评估动画片形式结核病健康教育效果,我们于2010年11月对南昌市某中学初一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中学初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200人做为调查对象,年龄为11-13岁,男性106人占53.0%,女性94人占47.0%。

1.2 方法:采用《中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资源库(学校版2006年)》动画版光碟做为健康教育内容,根据结核病相关材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用同一问卷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前后两次现场调查,由调查员当场统一收回问卷,问卷回收率100%。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健康教育前后调查情况 某中学共调查初中生200名,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前发放200份问卷,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0%。开展健康教育后发放200份问卷,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0%。即健康教育前后均调查学生190名,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42.0%、93.2%。两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具体调查情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前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其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是否考虑得肺结核、肺结核的规范治疗疗程、结核病是否能治愈这三项的知晓率最低,分别为16.3%、18.4%、26.8%。开展健康教育后有三项知晓率上升程度最高,达100%,分别是否听说过结核病、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得了肺结核对劳动能力的影响。资料表明,问卷中十个问题在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具有明显差别。详见表1。

3 讨论

结核病健康教育不仅是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手段, 也是结核病控制策略之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 由于学习紧张和群体生活的特点, 学校结核病爆发案例时有发生, 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极大危害。据调查, 有75%的在校学生从没有接受过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因此,对学生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方法来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以上资料表明,用生动活泼的动画片在学生中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能取得非常显著地效果。通过学生的亲情、友情链,还可向其家长和同龄人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结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光靠结防工作者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以学生为依托,扩大社会对结核病知识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公众防病意识。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以及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繁花似锦,生机盎然。值此“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

我们在这里举行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活动———×××市×××区万名中小学生“远离 健康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全区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向辛勤耕耘在各条战线上的少年儿童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同时,向长期工作在禁毒一线的广大公安民警和政法干警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关心与教育好青少年学生是关系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关系广大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曾几何时,以炮舰撞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随着大量鸦片的涌进,当时的中国由一个具有相当国力的国家变成一个谁都可以侮辱的国家。而今,还在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更令人痛感的是有些青少年包括在校学生,因为没有认识到新型的严重危害,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吸毒人员,毁灭了自己的一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十分关心、爱护全区少年儿童。特别是近年来,区委、政府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创建平安校园、无毒校园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我区广大少年儿童沐浴着伟大祖国的阳光雨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遨游,在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茁壮成长。

广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发展的基石。希望以今天的活动为基点,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远离、健康成长的观念,切实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工作力度。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增强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广大教师和少年儿童工作者要当好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倍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流动人口子女、下岗失业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二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深刻了解各种对人体的严重危害的相关知识,认清新型危害,明辨是非美丑,自重自爱,远离;要教育、帮助家人亲友千万不要沾染;要勇于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违法犯罪分子;三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正确对待家庭、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四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及文体活动,积极争当“阳光少年”!

篇10

摘 要:目的:对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对处于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6例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模式健康教育。结果:干预组患者HBV DNA和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对处于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优质护理;失代偿期;肝硬化;健康教育

    肝硬化病情处于失代偿期时,患者会出现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明显减退为主要特征的各大系统体征和症状表现,该病患者的并发症较多,病情相对较重,病程漫长,病死率非常高,且易反复发作.护士进修杂志,2007,16(1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