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09:57: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选的名家名作,很多都是古代文化的精髓。例如,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仁、义、礼、智、信”;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传达出一种朴素的感恩思想,告诉我们对大自然心存敬畏、与自然和谐相处;杜甫的作品向我们传达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陆游一生志在收复中原等等,语文教材所包涵的优秀的传统思想和知识数不胜数,恐怕仅仅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更何谈不用心学习。
学习语文不只是需要学习教材,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不少高中生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外国作品更是少有涉及。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何谈提高成绩和能力,何谈了解世界。
作为高中生,无论是在学识方面,还是在见识方面,都应该远远超过一般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取长补短,才能有更精彩、更丰富的人生。
二、语文是人际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语言和文字则是每个人交流和学习的工具。高中语文课程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高中生即将升入更高一级的学府学习,或步入社会。如果说,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势必影响到他的沟通和交流。
语文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其中包括学生可以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解决个别问题事,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组织语言,表达观点,互相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方法。学习语文,掌握沟通的技巧,提高交流的能力,才能让自身在走入社会之后更游刃有余,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语文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的机会。
三、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学生接触的都是经过历史的鉴证而流传下来的美的东西。散文的语言美,内容美,思想美;诗歌的结构美,绘画美,音乐美;文言的古典美,经典美;小说中的环境美,形象美等等,无处不在。语文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培养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
从王勃的《腾王阁序》,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到沈从文的《边城》……美洋溢在语文课堂中触手可及每个地方,可谓数不胜数。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体会江南水乡的柔美,体会大漠边塞的壮美,北国千里冰封的洁白之美,南国夏日的风情之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语文教材,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一种人文化的美,接受着美的熏陶,激发对美的情感的向往,长此以往,自然而然提高了审美情趣。把语文学习只当成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兴趣,自然不会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美。
语文课是最具审美价值的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会理解美,欣赏美,感受美,才真正有可能去创造美。一个连语文都不学习的人,怎么可能具备这种能力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中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要借助自身优势,积极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熏陶下逐渐形成优良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尝试改变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指出学生在吟诵上花的时间太少了,并且谆谆告诫国学教师,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智上的理解,更应该是亲身体会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用终生。
语文阅读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学会诵读并且在诵读过程中反复体会文章内容,将文章中的经典词语或者句子转化为个人体会的过程就是语文课区分其他各学科的特点之一。从“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好书不厌百回读”和“熟读深思子自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诵读在传统教学法中的地位,也可以看出诵读的巨大好处。古诗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中还包含着为人的道理。诵读这些经典的诗文对于学生开拓眼界,提升修养都有帮助。同时所背诵的内容如果被用心记忆,对于词语、思想以及韵律也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在优秀文化熏陶下,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也能逐渐提高。
二、 诵读提高语文素养
1.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和断句
在课堂上大声的诵读能够让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发现你读音和断句的错误,如果语文课上沉默不语,错误也就会湮没其中。
2.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打开理解的思路,当学生遇到理解上的障碍时,将文本诵读出来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和感情。例如在学习唐后主李煜《虞美人》的时候,其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如果进行默读,陈述句或者疑问句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通过诵读的方式读这篇诗文,就会明显感受到问句的强烈感情。
3.有利于帮助学生体悟
语言的美感需要声音来体现,只有进行诵读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律。汉字的美除了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体现外,还表现在韵律、排比、声音、对仗、对偶等方面,而这些美感是需要声音才能展现出来的。例如:在学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时候,利用课件展现画面,再让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在情景和语言的双重熏陶下就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场景,这种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背诵,内容也会记忆得比较长久。
多诵读,可以让学生将形象、声音以及文字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借助诵读这一学习方式,将眼、耳、心联系于一体,语文自身的魅力也就被复活了。诵读也可以将生硬的文字转变成富含感情的声音,从中体会到如何让声音充满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感情,提高了学生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表达形式和文字内容蕴含情感的领悟,学生能够对语言有较深的理解,这就使他们写作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三、 诵读教学的要领
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式,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表率,传授给学生诵读的要领。
1.心到眼到,方能明道
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心,朱熹曾经说过读书应该强调“整顿几案,正身体。”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课堂上进行诵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用心,要有正确的坐姿,看清楚每个字和每个词语,而且要大声朗读并且思考所读内容的含义。
2.营造气氛,鼓励尝试
对于教师而言,诵读教学主要是进行方法的传授,将积极而正确的“读书声”传递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要领。有些时候学生对于当众诵读还是很害羞的,这就需要教师营造诵读愉快的气氛,播放录音或者放一些背景音乐都是不错的方式。
3.韵味优先,突出感觉
对于学生诵读,在认真用心基础上,最关键的还是读出文章的韵味,强调读书的感觉,心中要思考所读内容的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如果有“戚戚焉”的感觉,也要尝试使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利用声音的变化来展现自己对课文的把握和理解。
四、常见的诵读教学方法
语文学习最强调的就是积累,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有所提高。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在不经意间将诵读的方法告知学生,让学生对这些内容形成记忆,从而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观打下基础。
1.听写法
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方法,但是其效果也很明显,听写法能够调动学生的手、心、耳等器官,强化学生对字词句的熟悉。可以采用句子听写或者段落听写来检查诵读效果。
2. 联想记忆法
这种方法主要强调联想,将诗文内容转化成一张张画面来进行记忆,进而形成多个画面共同记忆的目标。例如:在记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想到这是写秋景的诗句,就很容易想到其他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等。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已经非常的熟悉,对于人文教育的真正涵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与认识。一般来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
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探索发现人文教育在科学之中的价值,它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等之间的关系,还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自然、历史的方法,能够从中得出其价值。人文教育是以教育人为基础,从而传播与发扬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就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以及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文化蕴涵。
2.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正在普及素质教育,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营造一个富有人性的、充满人情的、体现人道的高中语文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创造性,这是对于语文这一科目的重视以及对于高中学生的尊重。人文教育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这一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具有人文性,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更要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要加强激发和鼓励学生们潜藏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深入剖析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内心活动以及人物情感世界,使得人文教育始终贯穿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一要求是高中语文教育者一起奋斗与追求的目标。
二、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内容的优化,教学制度的完善。
1.教学理念的转变
以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老师们大部分都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们不动脑经、死记硬背,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容,更不能理解文本所讲述的人文知识。而在人文教育中,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能够深入剖析文本的人文文化,讲授对于文本内容的不同层次与不同程度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人文个性与人文素养。
目前情况下,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形式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所以老师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导角色,学生们就处在了一个被动听课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外来知识以及外来观点的容器,而绝不会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主动学习者,渐渐地就会磨灭了对于人文精神的探索与灵感。高中的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于人性的追求,对于文化的渴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生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与探索。
2.课堂内容的优化与情景创建
要使教育显得富有人文气息,那么就要让教育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就要让老师在堂课上善于将文本内容与实现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课文中的内容,这样学生们更能贴切感受到课文中所讲述的情感,容易激发出学生对人文的感受,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们从内心真正感受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境界及情感,能够正面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的方法论,从而是学生能够在高中这一重要的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3.教学制度的完善
之前,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考试的范围来定的,这样就局限了课堂内容,使得课堂内容非常的枯燥单调,老师的教学形式也随之单一化,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所以要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要进行教学制度的完善。新的教学制度要充分主张人文精神的发扬,注重学生追求人文个性,是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向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要在这一重要的阶段通过人文教育来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高中语文中实施人文教育能够提供培养与发扬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平台。
《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的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纵观我们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你会发现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语文课本在构成形式上都是基本相同的,即由众多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单元的形式构成。这些单元中的文章不管是在体裁上还是题材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而且,每个单元中的字、词、句以及语法等基本要素都有一定的连贯性。对于这种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见成效的学科来说,预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预习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预习阶段是有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阶段,学生没进行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预习自学必须带着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和学习目标进行,预习课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源泉,可以说没有预习课,其他的教学环节就无法展开。《济南的冬天》文章作者是老舍先生,是一位身世坎坷的大作家。他从小便成了孤儿,老北京大杂院的贫苦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尤其是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吃饭的那一幕令人难忘:“急急忙忙往家跑,掀开锅却是冷冷的锅底,什么饭都没有,便只好又匆忙地往学校赶。”这个细节打动过很多人,但是我们却不能够感同身受,是因为我们完全没有经历过这类事情,所以很难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回到那个旧社会的环境,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置于那个空间之中,你才会体会到老舍先生作品的真谛。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造就了一位世界闻名的大作家,写出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享誉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深刻理解了这些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对于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大有好处。研究完了文章之后,顺便看看课后练习。这些课后练习考查的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时候不要尝试着去做,而仅仅是浏览下就可以。对考查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等到老师讲授完毕之后,再认真测试自己是否完全且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由此可见,课前预习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只有进行好课前预习,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厌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不懂,学不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预习、没有知识基础、没有构建知识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听天书。如预习《社戏》一文,看预习提示及注释时,可把与作者相关的内容按名(作家姓名),时(出生时间),地(出生地点),评(对作家的评价),作(选自哪部作品)归纳出来。名:鲁迅,原名周树人;时:生于1881年;地:浙江绍兴市;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鲁迅全集》等等,在本子上设新词栏,重难点等等,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老师讲到哪里都有所了解,似乎老师的讲授即是对自己的复习,加深了学习印象,增强了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听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的新,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做出新的推论。通过预习,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听课效率。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法或特殊解法等。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预习中自己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听课时也许会发现老师和自己想的并不一致,错在哪里?这会引起更进一步的思索。这种比较与思索,无疑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水平。学懂了,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成绩好了,提出的问题就会有独到之处,学生就会变得自信、主动、积极。
1.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觉性的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自主进行学习方式设定和选择,自觉进行学习监控与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分为三个内容:(1)自己设定规划学习相关活动;(2)对于实际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3)对于实际学习活动进行控制与调整。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在有效性、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等。学生可以自觉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具有学习主控能力,对于学习相关要求有自我控制能力,细化到方法与实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精神与未来发展趋势。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2.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式
2.1培养学习兴趣
所有的自觉性学习如果有兴趣做引导,则往往事半功倍,其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需要在教学的开端上下工夫,运用巧思设计提高学生对于教学的关注度,运用学生较为感兴趣,同时操作容易简便的方式执行具体操作。可以是富有趣味性、激情、亲切的交谈,或者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谜语等提升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教学内容中,做好教学过程学生注意力的转化过渡操作,避免硬生生地进入到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要进行有特点的疑问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达到启发其思考的功效。可以通过课文的实际内容进行趣味性的问题设置,从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而让其自主能动地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不能呆板化,尽可能要借助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无论是多媒体还是其他教学资源,可以充分运用让学习活动更加多元化,也可以听取学生意见变化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想象力与兴趣,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身自主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这样可以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基础背景。如果要激发学习自主性,在环境的营造上就不能采用呆板的旧方法,可以打开思维,解除传统制约性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给学生营造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学习束缚,让其身心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能动性。同时可以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内容的吸收度,强化整体学习效果,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3指导学生了解有效学习方法
教育本身教授的不仅仅是内容,更是方法,包括思维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方法、执行的方法等。高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教授课本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降低学生因无法有效学习而产生的学习抵触情绪,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新课程开始前,要对整体脉络有全面认识,然后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设定,做好时间安排;多鼓励学生进行课程预习,鼓励学生对预习结果进行自主的言论表达,对于合理的想法应予以肯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有偏差的理解应该作积极的正确引导,避免过多偏差。此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总结、巩固与反思,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整体学习方法更加完善。
2.4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要想自主学习达到高效,就需要养成习惯,形成一种稳定的状态。要将这种学习状态设定为学习目标倡导,深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例如提倡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动笔,遇到问题在思考无果的情况下积极提问,关注新老知识点的串接,这些训练等都需要长期锻炼才能完成。
2.5自主学习模式创新
传统的灌输型教学让教学过程显得压抑、沉闷,缺乏高中学生应有的活力与热情,压抑了学生本该有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其思维的发散性有很大的约束性。新课改提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传统教学方式应该改变,建立新的被学生认可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案例收集总结,也可以通过实际学生情况和需要进行创新,但是都要围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思想上发展。
总而言之,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当下学生性格特点和时代的需求,充分调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虽然最终的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坚持改善,就会提高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4-02
“自古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道出了历史与语文联系的密切。随着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考历史命题方向的转变,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有一半以上与语文存在关联,有的甚至直接用到了语文知识,比如,2014年的广东卷选择题中有直接用到造字法的相关知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备选答案: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还有通过分析文学名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的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备选答案: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从这些题目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而分值颇高的材料分析题,所提供的史料大部分为文言文,更需要学生首先通过语文阅读技巧了解材料的大意,然后结合历史时代分析其反应的历史现象。由此观之,高中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
1 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必要性
1.1 语文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质的区别:彻底摆脱了对历史时间、事件、意义的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理解、探究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进行整合,将与历史相关的语文知识、文章内容引进到历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将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让丰富的语文积累成为历史学习的坚实基础。
1.2 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语文是一门学习外延极广的学科,对历史知识涉及的尤为广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历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叙写,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环节中渗透相关的历史材料,学生会间接提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陈涉世家》、《阿房宫赋》学习中,会介绍秦朝相关的史实;《出师表》、《隆中对》学习中,会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会让学生对中华民国那段历史中的动荡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的科目。除了课标规定的篇目外,还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裁、各类内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激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语文借力,实现历史学习的灵活变通。
1.3 借助语文能增加历史学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相对“刻板”的学科。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如果借助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会让本来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谥号”这一历史现象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语文学习中历代文学名家的谥号,并探究其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历代皇帝不同类型的谥号,让学生结合字义来探究这些谥号所包含的褒贬。学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谥号的意义,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谥号去推测某个皇帝的作为,极大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历史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发展规律等。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消除历史的枯燥和时空的遥远感,对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历史学习与语文的整合方法
2.1 借助语文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对思考、解决历史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来综合思考:会意字是由意思独立的几部分构成,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表示宫室屋宇之中的一个物。“宗”与“祖”字在历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庙号,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宗庙里的祭司相关。再联系我们现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词语的含义,“宗”字很明显与先人相关。因此,从四给备选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这个答案。
这种借助语文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不断扩展历史学习和思考的外延,将历史问题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 借助语文积累提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能够成为各科学习的有益拓展。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历史有交集,成为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背景。如果历史教师能从分利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势必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思考其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然能够想到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药》等熟悉的作品,当然马上会想到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不彻底性。然后,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本总结“”的意义和局限性。这种借助语文感性资料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反应“”不彻底的材料时,学生马上能找到问题的方向和突破口。
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还能够直接解决历史问题。比如,面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这道选择题,学生结合全书中贾政数次数落贾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诗词上下功夫,以及贾宝玉应付父亲检查时所读的书目,很明白就能看出当时的教育是“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2.3 重视通过材料分析获取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观看影视资料等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原貌。在我国,前的史料和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知识来解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时代和内容来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得出结论。比如,让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文史的结合,增加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鲜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当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语文教材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时,学生会将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够唤起学生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解答历史题目有直接的推进。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尝试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思考,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学习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知识既属于历史又属于语文,它们既有各自科目的属性和特征,又有语文和历史都需要的本质属性。因此,历史教学也需要树立大历史学习观,将高中历史学习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广阔背景中,让学生借助语文积累、语文思维甚至语文学习的某些方法和技巧去思考历史问题,促使历史学习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改变历史学习方法、开阔历史视野。
近年来随着小学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受益于新的教学研究理论和模式成果之下,并在此影响下享受学习,深入学习。但是,由于小学生对于生活的情感把握能力尚未完全形成,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亟待提高,因而在写作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吃力或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教师基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常常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落于窠臼,照本宣科,终究把本应生活化、体系化的习作教学变成了理论传输的乏味课程,这不仅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还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过好在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写作的地位被不断强调,教育界陆续将目光投向写作的教学,使更多人领会到了习作之于小学生的意义。
一、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面临的问题
1.情感虚假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能够主动体悟生活的年龄,尽管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但至少情感把握上依旧敏感。然而,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写作时为了强化文章的情感性,过分夸大自己的经历,换言之,无病,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过于注重情感的感染性,而忽略了文字本身的真实性,单纯的情感捏造不仅不会为文章整体带来情感渲染效果,还会令教师在批改文章时感到毛骨悚然。比如,在“我的母亲”的相关话题中,总会有学生捏造母亲的病痛或是死亡,这种变相诅咒亲人的行为常令观者感到恐怖和可悲。因而在习作教学中,情感虚假的情况必须杜绝。
2.过程应付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数字化、信息化也逐渐影响着教学和学习。于是,在独立写作时,常有学生抛弃独立思考的机会而选择网络摘抄,完全是应付性写作,如此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弱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空洞立意
现今小学生普遍存在情感丰富但经历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最通常的表现即学生可以表达出一些深沉的话语,但无法用自身经历和真切感受去证明,从而使文章空洞而矫情,这并不是小学习作教学需要实现的效果。
二、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1.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理想中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应当保留学生思维中鲜活的感性成分,并努力通过知识诱导和体系建构诱使其运用理性知识对思维成果进行文字表达,同时训练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习作主题“描绘春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唤起学生对于春天的感受来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达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双重训练。
2.生活化情感的体悟
小学阶段的习作相比于中学时期的写作更具有生活化特点,因此,更为强调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体会。再以“描绘春天”的主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过的春天,同时也是在追溯自己之前的情感体悟,然后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情感体悟转化为文字。这是一个情感抒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想象和回忆,将脑海中的春天画面适时地结合自己的情感,既达到了情感体悟的目的,又达到了思维的升华。
3.文字驾驭能力的建构
小学中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但在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上还稍有欠缺,此时习作教学就变得格外重要。在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语言理念还只是零散的句子和词组,对于有条理、有逻辑的段落的把控还比较陌生,因此,习作教学的作用正是可以使学生在原始的零散句子积累基础上将其结构化和逻辑化。
三、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相关对策
1.教师强化思想的重要性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确定写作思维和思想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理念传导给学生,一旦思考到位了,表达就会一气呵成。尽管小学生的思想深度尚未完全建构,但可以在一些话题上尝试着让学生深入思考,比如《苹果里的五角星》话题,不妨将内容由原始的讲述提升到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举例说明,必要的时候开展一些头脑风暴活动,这都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思想的深化。
2.加大表达训练的强度
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养成一种意识:习作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意义和表达效果,若是换一个词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因而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加大对于语言表达的片段训练,比如在“描绘春天”话题中的风景描写、情感抒发等段落表达的相关训练。总之,强化了表达形式和表达理念的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3.鼓励学生积累课外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教学中的素材积累很是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物可写,有情可发,不妨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课外多加积累素材,形成自身独有的素材库,在相应话题的写作中得心应手。
腹有诗书气自华,笔走龙蛇,妙笔生花,这都是写作教学之后该有的效果,写作教学不仅只是在小学阶段颇为重要,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现代社会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复杂而严格,为此,如何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出学生高屋建瓴的写作基础能力,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在进行小学习作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要多互动,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将习作的生活化和情感化特点放大,让学生在习作学习中领略文字的魅力和奥妙。
高中语文在学生心目中较为简单,只是背诵课文和记忆生词而已,大多数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方面不够重视。学生通常采用小部分时间学习语文,用大部分时间来学习理科性东西。而高中语文老师会自愿减少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间,甚至允许学生占用语文课堂时间来学习其他科目。而当代社会,部分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理科的实用性较强,更适宜在社会上生存,普遍忽视文科类的学习。语文作为典型的文科科目,很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但事实上,语文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有重要作用,高中语文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研究能力。
1.2新旧教学方式之间过渡艰难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老师讲课,学生学习,而且注重言语文字的记忆。而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实行新的教学方式时,一方面担心学生在课堂上太过活跃,课堂纪律被打乱曰另一方面实行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无法准确及时地推行新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难见成效。
1.3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每个科目都有自己相应的体系结构,语文也不例外。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体系并不完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还需要进行提高。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的一切皆从阅读而来,失去阅读的支撑,语文会变得枯燥无味并失去可以依仗的力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尧学生缺乏阅读材料,阅读能力遭到削弱,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理解能力也受到影响。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最终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而高中的写作教学完全成了一个模式,只让学生写符合高考要求的三段式作文,限制了学生创作的能力。而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写作的数量而不顾学生写作的质量,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降低。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学生抓不到学习的重点,语文学习自然难见成效。
2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措施
2.1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
学习任何一个科目,都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一个坚定的学习目标能够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学习上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之前,应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对以后的人生也有着重大影响。语文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端正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2.2鼓励学生阅读大量书籍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快捷方法。高中学习时间紧尧压力大,学生们多关注理科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书籍,不仅可以增长语文知识,同时能够放松心情,减缓压力。学生大量阅读书籍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层面,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十分有效。
2.3引入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沉闷无趣,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动力。而文字的表达带给学生感受有限,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运用软件制作一些视频音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学生在学习时,自然全身心投入其中甚至会模仿其诗的吟诵,学生背诵并了解此诗的难度也大大降低,语文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高中语文学习的制度正在不断实验、改良的阶段,但是许多高中在语文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第一,高中语文学习的任务繁重,让目前的高中语文学习存在一种赶进度的现象。对于所学的字词、文章的积累与赏析程度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字词误用、文章中心意思不明,从而语文成绩不理想。第二,语文教学的标准答案化,语文的最大奥妙在于它的无限表达性,即使同一句话,在不同人读来会有不同的理解,高中语文教师为了应付高考,一般都会强行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死记硬背住解题模式,而不是让学生自己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效率低下。第三,高中语文的主动性不足,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态度是不得不学。然而语文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日常积累,光靠课堂上的课文,学生知识面是比较狭小的。第四,就是语文本身性质的缘故了,由于汉语是母语,学生对于课文之类的基本了解并不缺少,但是拿高分就比较困难。相对其他科目,花同样的时间在语文中得到的分数提高往往较少,还不如多练习数学的题型,多背几个单词起效来得快,所以渐渐地学生开始忽视语文的学习。
二、高中语文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语文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尤其在高中阶段,各个学科的要求相应提升。一些学生在做题面临比较长、词义比较复杂题目时候都会产生一种退怯心理,尤其在考场上,时间有限,心理压力又大。如果这个时候,要是具备优良的语文理解能力,就可以快速理解题意的表达能力,在相应时间里拿到更多的分数。以高中英语为例,英语学习是考验学生中英文意思转化能力的一大场所,阅读中碰到不会、不理解的地方,通过在中文中寻找相似含义的字词,通过对语言的重新组织往往就能解决。所以高中语文的学习是高中各个学科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
其次,小学、初中我们一般学习的是基本的语文知识,高中语文学习是对语文知识的进一步学习。高中语文学习中的生僻字词会更加多,理解难度也会加大,更加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只有学好我们的母语,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展示自我,更好地展示我们自己的文化。同时语文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看一个人的谈吐就能知道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这个就是语文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高考是大部分高中生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中国,高考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人通过这个途径去往自己梦想中的大学,甚至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在高考中语文是主课之一,甚至在不久后由于国家对自身文化的重视,语文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将会变得更大。因此不论你喜不喜欢语文,不论你喜不喜欢这个教育体制,学习并且学好语文将成为每一个学生需要去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将语文学好则将成为在高考中拉分的一大优势。
三、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方式
第一,注重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课堂气氛对于高中生学习的重要性非常大。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性,避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师生互动的机制,让学生的天性、创新力得到应有的解放,老师则起到引导、规范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二,课堂联系实践,实践运用到课堂。高中的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实践,但是语文学习却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授课文的时候老师要结合当时实际情景举例。在作文教学上也需要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一般而言,唯有结合亲身经历的文章才能最大程度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与现实接轨,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中语文的应用,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第三,定期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活动,比如,读书周、作文大赛、课本情景演练和辩论赛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也能提升学生的向心力。对于高中生来说,举办及参与活动比接受纯理论的知识更加有趣味。开展小组赛之类的则能在竞争中形成你争我赶的氛围,共同提升语文成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阅读对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总结相应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阅读 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102-02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贯穿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无论是古文赏析、现代文解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阅读的支撑。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就像是语文学习中的营养品,给予我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
一 阅读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影响
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在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阅读。阅读,使我深深体会到它对于语文学习的巨大影响。
进入高中阶段以来,课业负担不断增加、学习压力也逐渐加大,题海战术基本贯穿了我们紧张而又忙碌的学习生活。为了应对竞争激烈的高考,我们在所有的有效时间内将全部的精力用在了语文课本基础知识的背诵和练习当中,对于课本知识的具体内容也是依据既定的方法照猫画虎地进行分析,极少涉猎课外书籍资料,因为在一般人眼中阅读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而短期内也收效甚微。正是这样的思想桎梏使得大家基本忽略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固化的学习模式,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也并未能提高,语文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然而,从小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使我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并未放弃阅读,并且畅游在阅读的世界当中使我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它不仅没有造成我学习时间、精力的浪费,却在细水长流的学习生活中逐步提高了我的研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了我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日常阅读的影响之下,我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的语感使我更好地理解文章中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的技巧,既能很好地品读出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我将课堂上学到的语言运用方法融会贯通,在语文的写作上也更加游刃有余,语文成绩稳步提升。阅读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使我们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当中,同时,它对于我们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和内在人文底蕴的积淀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们每个人通过阅读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文学气息。
二 阅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意义
培根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通过自身的体会与感悟,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阅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具体有以下三点。
1.阅读增强高中生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力
当我们进行课内外读物的阅读时,我们要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资料进行广泛的涉猎,更加注重的是自我研读和独立体验。在整个阅读过程当中,知识的猎取需要在一定的言语情境中进行自我构建,而不是直接由教师教授。通过这种独立主动式的获取使我们得以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自主研究,独立感悟阅读、领悟创作的乐趣。由此,通过这种获取知识方式的训练和坚持,不仅可以锻炼我们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力,强化我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且也可以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品尝到探索的快乐与成功的艰辛,激发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2.阅读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更是对能力潜移默化的提升,最突出的就是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阅读中,我们对作品、作者的思想进行自主思考,对阅读的结果进行自我反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语文的文章学习中可以进一步解读出作者塑造人物的审美取向和哲学意蕴。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良好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语文素养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3.阅读统一高中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通常我们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只重视语文学习的技巧方法,不注重情感体验。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从文章的书面意思中获得思想感情、文化知识等信息,更从中内化了语言材料,进而使我们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积累语文在感性方面的体验。阅读将语文学习由课堂带入生活,从而培养了我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帮助我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了高中语文学习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 高中语文学习的阅读实践
通过自身的阅读经验以及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我总结了以下几个高中语文学习的阅读方法。
1.拓宽阅读渠道,选择优秀作品
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限于我们平日的课堂学习,也在于课下丰富的阅读活动。书籍是屹立在大海中的灯塔,而选择一部好的书籍,便是点亮了一段语文学习前行的道路。随着信息的多元化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在完成课内读物的情况下,可利用多种途径增加我们阅读的渠道。除此之外,我们阅读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高中语文课本的范围内,也不能迷失于丰富斑斓的各种文本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时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品位较高、水平较高的文本材料进行阅读。具体来说,在完成学业规定的必读名著外,可以选择一些和课文涉及的内容有关的书目,如课本上大家的其余作品,或者同一系列的不同章节等等,这些作品都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阅读作品的选择还可以是时文美文、优秀杂志报纸等。这样可以保证我们选择阅读的作品是一些健康有益的书籍,而不是网络上随处可寻的一些杂文小说。因此,想要通过阅读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首先要选择一部好的作品。
2.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
阅读提升我们语文学习的能力,不仅在于作品的选择,还在于阅读的方法。阅读时,我们应该依据作品的内容以及自己的习惯灵活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比如,当遇到议论文时,我们就要提纲挈领地进行阅读,找准论点与论据,在脑中形成简要的论证思路;当遇到优美的诗歌时,可以与同学互相大声诵读,以表演的形式读出来;当遇到小说时,就要对其进行分段、分重点的分析点评;当遇到散文时,就要寻找到贯穿其中的线索进行阅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阅读还可分为精读与略读,有些作品只需要了解其中梗概以及大体脉络,有些作品则需要仔细阅读,一字一句细细斟酌。总之,在阅读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同时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3.及时撰写读书笔记、文学短评等
阅读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还在于它对写作水平的提升,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要养成撰写读书笔记、文学短评的好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更是如此。读书笔记的撰写,可以加深对所阅读作品的印象,在记录到本子的同时,也将其收入大脑中的数据库,无形中为语文学习积累了大量素材。同时,读书笔记以及文学短评的撰写,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作品的层面上加深理解,并激发自身对于作品的思考及见解,使阅读不仅仅停留在文本上,进而上升到我们的思想层面。读书笔记与文学短评的撰写过程也直接锻炼了自身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4.养成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