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09:57: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的构成要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有效的沟通是在商业中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要提升沟通能力首先应该要了解沟通的构成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精研沟通的技巧,最后还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和运用这些技巧。由理论研究者提出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沟通的一个公式是:沟通=55%外观形象和肢体语言+38%语气语调+7%语言内容。这个公式揭示了沟通的三个构成要素及各要素在沟通中的重要程度。如要提高沟通能力,应从公式中的三方面入手反复练习沟通的技巧。
一、外观形象和肢体语言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比包括言语在内的任何其他东西更能反映人们内心的感受。作为心灵之镜的面部表情包括微笑、眼神、其他面部动作。(1)常向他人投以有感染力的微笑。站在镜子前练习最灿烂、最迷人的微笑,然后向顾客、上司、同事、家人投以这种微笑。结果会令人惊喜万分。(2)学会用眼睛说话。交流中运用目光传达信息是很重要的,而学会读懂别人目光所表达的意思同样也很重要。人们兴奋时两眼发光,悲伤时眼圈发红、眼泪上涌,仇恨时两眼圆睁。交谈时目光游移,不敢对视别人的眼睛,会使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有些人当别人和他打招呼时,他总是眼睛盯着地面应付一声,这是不自信的表现。(3)注视他人的眼睛。有意识地看着对方的眼睛,不时地眨眨眼。在谈话中不断地与对方进行目光接触。与对方的目光接触暗示着对对方的诚实与兴趣,以及对对方怀有的亲近感。避免目光接触则传达了厌恶、不喜欢、不赞同的意思。(4)将成功写在脸上。人们长时间所持有的表情逐渐凝固在脸上。应该学的表情是:脸上的表情仿佛告诉人们他们每天都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2.肢体语言。(1)与人交谈时正面对着他人。(2)保持良好的站姿。抬头挺胸、站直身体、坐姿端正是思想正派的外在体现。如果靠着一面平直的墙站立时,肩部、臀部、脚后跟都能与墙接触,那就说明拥有良好的站姿。站立时放平肩膀,扬起下巴,收腹胎头。(3)自信地握手。握手力度要适中。太轻说明缺乏自信,用力过猛则暗示态度傲慢。
3.外观形象。人的形象非常重要。人们总是凭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第一印象判断人并不准确,但很多时候人们确实会凭第一印象对人做出评判。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主要取决于衣着及面部表情,其次是言谈举止,最后才是性格。(1)整洁。出门前检查自己,确保身体洁净;牙一定要刷干净;指甲修剪整齐并保持干净;保持头发干净整洁;尽量化淡妆;清除口气。(2)衣着传递信息。穿着打扮的目的是为了能融入更大范围的人群,让更多的人能接受自己。从一个人的穿着可以判断他的职位、目的,以及成功的潜能。因此从头到脚的衣着打扮都得留意。不要想着成功后再多花些钱将自己打扮的精神些,而是先将自己打扮的精神抖擞,然后才能获得成功。传统的、经典的服饰在社交场合得体大方并且职业。(3)过分修饰总比不修饰好。选服饰时,尽量选择能增加自己魅力且合身的服装,切忌穿破损的衣物。(4)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物。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某些无法改变的特征,比如肤色、身高、体形、生理缺陷等,如果不能改变某些特征,就应该接受并喜欢它。
二、语气语调
柔和的声音表示坦诚友善,人们激动时声音会颤抖,同情时使用低沉的声音,阴阳怪气的语调通常在冷嘲热讽时使用。用鼻音哼声则代表傲慢、冷漠、恼怒、鄙视、缺乏诚意。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练习,会使语气语调更受人欢迎。
1.语调低沉明朗。明朗、低沉、愉快的语调最能吸引人。
2.发音清晰,段落分明。
3.语速要时快时慢,恰如其分。感性的场面语速可以加快,理性的场面语速相应放慢。
4.音量大小适中。太大会造成压迫感,使人反感;太小则表示自信不足,说服力不强。
5.配合愉快的笑声。
6.措辞高雅,发音正确。
三、语言内容
1.谈论关于对方的话题。每个人最喜欢的话题是他自己。和别人谈关于他们自己的事情时,马上就会获得他们的尊重和喜欢。当开始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时,就会很善于与人相处。在谈话中要越来越少地使用“我、我的”这些字眼,而要越来越多地使用“你,你的”这些字眼。话题可以是别人的家庭、职业、休闲、金钱等。
2.赞同人们。人们喜欢赞同自己而不是反对自己的人。任何人都可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起别人的反对,只有聪明人才会赞同别人,即使觉得对方有错。只有学会找到与他人的共同点,才能创造和谐。应注意:(1)培养赞同人们的态度。(2)如果赞同人们,要让人们知道。(3)除非绝对有必要,否则不要告诉别人不同意见。(4)绝对不要争辩。争辩中任何人都不会赢,而损失可能会更多。
3.聆听人们。人们被聆听的需要远远大于聆听别人的需要。一个好的聆听者在任何时候都比一个好的谈话者更受人欢迎。如果真心关心别人,聆听不是难事。聆听的关键是关心,大多数人际关系技巧就是关心和礼貌的实际运作。
4.赞扬人们。真诚的赞美是使人内心保持坚强的燃料,它使人快乐。每一次称赞别人,会使赞美者自己同时得到快乐和满足。快乐的人比较容易相处,也比不快乐的人有更高的生产力。赞美要:一定是真实的、具体的,要称赞事实而不是人。
5.感激人们。如果真诚地感谢他人,并让人们知道感谢他们,他们下一次就会以加倍的努力来回应的,因此要学会说谢谢。(1)当说谢谢的时候,要诚心诚意。(2)大声说。不要吞吞吐吐或降低声音。(3)说谢谢时注视对方的眼睛。(4)寻找感谢人们的机会。寻找机会感谢别人做的但其他人很少称赞的细微事情。
参考文献:
能力是什么?人们对于“能力”的解释众说纷纭。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力(ability)通常指个人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潜力,是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的领域知识或技能。能力是以人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能表现出来的能动力量。从与“能力”相关的文献和定义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能力常常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或强调能力的内在特性,或着重能力的外部表征,也有学者从能力的工具性特点方面进行了论述。综合各方观点,本文认为:能力可以看成是指个体或组织为完成与之职责相对应的领域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以及满足未来发展的潜在学习能力。
2.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对其专业能力的要求与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同,它不仅要求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关的教育教学技能。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则集中在教学技能的提升上。如美国的“能力本位师范教育”、“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都是强调教师教育中发展教师教学技能和能力的产物。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主要有:美国弗罗里达州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一项教师能力的研究提出教师的1276项能力表现;上海师范大学卢家媚等人的调查表明中学优秀教师普遍具有的七种能力;王立国把教师素质结构确定为基本素质、专业发展素质、职业发展素质三个方面;邵瑞珍将教师的能力结构分为:思维条理性与逻辑性、口头表达能力与组织教学能力三个方面;曾庆捷将教师的能力分为:信息组织与转化能力、信息的传递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宁虹将教师专业意识作为建立教师能力理论模型的出发点,认为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是精神形态的心智能力,主要包括:教的理论、教的意识、教的行为和教的经验。[2]显然,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质性内涵是什么的问题仅仅通过外延的罗列并不能使其得到明确的呈现。在信息化教育时代,对于教师尤其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来说,应立足于“帮促者”的角色。“提供帮助”成为教师角色功能的实质,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帮促者”这一角色来定位自身的功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职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也就是说,无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承担怎样的角色,“都应规定在提供帮助这个阀限内,没达到阀限即是失职,超过这个阀限就是僭越”。[3]显然,失职和僭越都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阻碍甚至抑制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发挥。
根据美国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TheNationalBoardforProfessionalteachingStandards)的界定,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应达到四个方面的标准,具体如下表:相对于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强调教学技能,关于大学教师专业能力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的渊博和科研的能力,而对教学技能似乎不那么重视。虽然大学教师的天职之一是“教学”,但多数大学教师却认为:“掌握了学科专业知识就等于学会了教学。”[4]在大学中,尤其是名牌重点高校中,很少有教师将“教学”看成是一项专业的“技术”,并愿意对“教学”本身进行研究。在大学中,学术的内涵不仅仅指科学研究。美国教育专家博耶认为,大学学术应包括“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传播知识的学术(教学学术)”,“学术不仅意味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而且意味着传播知识,我们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之为‘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5]博耶教学学术理论的提出对于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学术理论一方面为大学重新认识教学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它又拓展了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视域,不再局限于专业的科学研究。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学专业”的发展,而“教学专业发展”的关键则在于:牢固确立“教学学术”的观念,认真处理好“教学学术”与专业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自觉加强关于大学教学本身的研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这一原则是无可置疑的。诚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其专业发展计划应表现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但从教师这一角色本身的功能定位来看,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亦应定位于“教学学术”的发展,以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职能的更好展现。因此,在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中,我们必须将教学技能放在应有的地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强调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正是这一精神的最好注解。
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要素
1.国内外的研究
相对于传统面授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来说,关于远程教育教师的能力研究文献较少。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师生之间的分离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时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传递教学内容、开展交互,从而实现教与学的重构,这就决定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较之传统的面授教师有诸多区别,最突出的要求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远程教师必须能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具备开展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远程开放大学教师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教导者角色转变成了“助学者”,主要承担教学设计、学习辅导的职能。随着远程开放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师生关系的变化,远程开放大学教师面临着与传统面授教师几乎完全不同的角色定位。与传统教师相比,远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除了教育信息处理能力、远程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外,还应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的管理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对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主要有:王正东结合胜任力的应用研究及资深远程教育教师访谈,提出远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认为远程教师胜任力应包括三部分:专业知识技能、远程教学技能和支持服务技能。[6]李力根据“N维能力结构空间”概说,认为网络环境下远程教师应包括三种核心能力,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信息能力。[7]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hach和Murphy研究梳理了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必备的能力包括:人际交流、计划、协作、写作、组织、反馈能力,以及精通英语、掌握一定的远程教育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等。从远程教育的帮促者角色定位来看,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辅导助学功能是其主要职责,远程教师应该能够积极地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导学、助学等支持服务,因此,需要具备运用不同媒体尤其是网络工具与学生交互,及时进行学习评价反馈等技能,具备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系列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Mishra的研究表明,辅导教师应扮演“咨询者、评估者、教练和辅导员的角色。”[8]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对远程教师的专业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角色、职责及能力分析上,主要强调远程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区别于传统校园面授教师的角色转化。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职能更加强调对学习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国内关于远程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主要基于研究者实践经验的反思,缺乏实证研究和验证,所定义的能力较为笼统,不够清晰和明确,应用困难。”[9]国外的研究中早期被引用较多的是Cyrs提出的关于远程教师的四类能力,即:课程计划和组织的能力;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能力;协作团队;提问的策略。[10]
2.远程开放教育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在远程高等教育中,由于教学分离,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对于远程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通常存在两种误区。第一种误区:有人认为,远程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更强调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不必太多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相对于普通高校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要求,对远程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可以低一个档次,绝大部分远程院校的教师的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是一种辅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的整体质量相对来说要求不高。另一种误区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普通高校的教师也开始强调和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逐步提高。而对于远程教育院校来说,目前开展的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第三代远程教育,教师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这一点来看远程教师似乎与传统院校的教师没有差异。然而,传统大学的教师可以凭借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良好的个人魅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及高超的教学技巧等来获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板书、提问、活动设计、交互及教学表演等常常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但在远程教学过程中,因为师生分离,教学异步,教育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媒体工具等因素,导致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不可能像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即时展现和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其特殊的要求。相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要素,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是远程教育的特质,因此,利用媒体通讯工具与学生交互、传递教育信息,进行教与学行为的重构成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所必备的特殊专业能力。此外,相关的人格特征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要素。如在网络教育领域颇具影响的远程教育专家柯瑟林认为,教师能否胜任网络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再培训问题,而是需要特定的人格特征。如乐于每天在计算机旁花上两个小时来阅读和回答学生的问题、喜欢与学生们进行一对一的交互、用键盘书写等。围绕开放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我们同样也能从中解构出关于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的相关要求。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举办的“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专家和教师关于“开放大学,我们如何当教师”的主题发言中,专家们认为,未来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在“e-facilitator”,即在线学习的促进者。在远程开放大学中,教师的“教”这一角色将进一步弱化,教师的主要职能将转向为学生提供导学、助学、促学和督学等支持服务,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线学习,顺利地完成学业。在远程教育传播过程的四大核心要素中,学生、媒体和资源都发生了变化,要求远程教学服务必须与之相应地改变,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要适应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的需求。而且远程开放大学的学员来源广泛,个体差异大,学习需求也各不相同。然而,对远程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并不会出现太多变化,远程教师要做的还是必须把要教的知识内容吃透,这样才有可能有好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深入浅出,才有可能把课讲好讲活。结合对电大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访谈,本文认为,远程开放大学教师的角色应将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学科课程专家,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学习进程督导者、学习成果的评价者等。当然,远程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远程教育实践的发展,教学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在发生变化,函授等以往传统远程教育模式中的教师角色定位已经不足以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远程教师的使命和职责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地方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框架
当前,开放大学教师的主体依然是电大教师,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国家和地方的开放大学都必须依托原来的电大系统来建设,要充分利用电大系统的人、财、物资源。在构建的过程中,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来形成全新的系统管理运行模式,重新构建系统中不同层级的责、权、利的关系。因此,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下,开放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电大教师队伍为基础进行,虽然也包括逐步引进的急需人才,但局限于人事编制等制约,主体还是原来电大的教师队伍。按照我国远程教育从业人员的角色分工以及电大系统的教师的分类,从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教师包括:主讲教师、主持教师、辅导教师等几大类。我国远程开放大学是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各地方开放大学构成的一个分级管理,协作办学的庞大系统。按照国家开放大学的分工定位及所承担的功能,在地方开放大学,从事开放教育教学的主要为辅导教师,而非主讲教师和主持教师。对辅导教师来说,在地方开放大学有不同的称谓,如省级机构多称责任教师、在地市机构则称辅导员等。总体来说,地方开放大学的辅导教师们承担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方面的工作,主要任务是辅助远程教师给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方面的支持,建立学生和教师的联系,向有关人员反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出版的《远程学习的辅导:教师手册》一书中,詹妮弗•奥罗克将辅导教师的能力定义为管理、支持服务、导学、促学等四类能力。在电大系统中,对辅导教师的角色也进行了明确规定:辅导教师是指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各学习中心承担制定实施性教学文件、组织实施各教学环节、为学习者提供各项导学、助学服务等工作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根据远程开放大学中辅导教师所承担的职责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影响学生对远程学习满意度以及远程学习质量的关键角色。在地方开放大学,通常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要具备多方面的技能,专业知识方面强调“博”,但不一定要掌握得很深,能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辅导,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及部分较浅层次的专业性问题。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应用,能指导学生开展远程学习,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电视等媒体工具进行远程学习。但无论怎么设计教学,远程教师必须把握一点,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从主体论的视角,教育者有必要为对方策划学习机会,而这种学习机会正是以那些存在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为参照来激励他们走上学习之旅的。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办好开放大学历史使命,对远程开放大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本研究对20名开放教育英语专业的远程教师调查访谈,我们认为远程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为:能够熟练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和交互活动,能够设计制作或组合利用多种媒体的教育资源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够组织、协调和指导学生开展线上或线下的小组协作学习等。从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来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专业学科素质,即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素养。在早期的电大教学中,电大教师常常不需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就去上非自己本专业的课程。随着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和内容的更新,这种情况已经不能适应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不经专门培训已经无法胜任教学的要求,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教育理论素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特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和理解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技能。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科专业教师,由于缺乏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在担任远程开放教师后通常是根据传统面授的实践经验来组织教学,难以适应远程教育中师生准分离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工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只能重复昨天的失误。三是信息技术素质。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必须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交互。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管理以及教学督导和评价等都需要运用媒体技术,需要远程教师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新的网络交互工具层出不穷,远程开放教育中对新技术的接纳与运用越来越深入,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四是教学管理素质。在远程开放大学的基层教学点,教师们大都直接面对学员提供各类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大多数教师都是围绕远程教学过程进行相关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因此,远程开放教师除了要掌握远程教学技能外,还须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五是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性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发展专业技能。教师的职业是一门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远程开放大学的教师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当然,教师的学习不应同于普通社会成员的休闲式学习,其学习在大多时间必须融入专业性,强调目的性,应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和发展的需求。六是专业精神素质。教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既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褒扬,同时也是对教师所需要具备奉献精神的一种激励。古往今来,教师一直在为点亮他人,燃烧自己尽情地展示着这一职业的崇高精神境界。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远程教育因为教学分离,使得学生有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媒体交互时具有更多的耐心,需要教师在提供导学助学过程中的更多的付出,这对远程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也是一种挑战。此外,地方远程开放大学的教师专业素质还应包括:科学研究能力、资源设计制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朱开悉(2001)从企业能力理论角度最先界定了财务能力内涵,他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一个完整子体系,主要由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方面构成。罗宏、陈燕(2003)认为财务能力是指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主要由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三方面体现。施金影(2009)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施加于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包括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关系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李虹、罗莉华(2009)综合已有研究,提出企业财务能力主要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生存能力和再生能力构成。张星文(2004)、陈晶璞(2010)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和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是企业能力的财务综合体现。同时,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由各种与财务有关的能力所构成的一个企业能力子系统,具体分为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
二、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本文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以文献研究和学术交流两个途径,从企业层面展开,针对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以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层作为被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本次调查累计向企业不同层级人员发放问卷300份,共回收216份,有效问卷196份。
依据变量是否可以直接测量取得,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变量分为显变量和潜变量两种。显变量又称观察变量,是可直接观测的变量,也既是问卷所得的数据。潜变量则是观察变量间所形成的特质或抽象概念,无法直接测量,要由观察变量测得的数据资料来反映。笔者依据前人的研究以及财务能力的内涵,将财务能力(CWNL)划分为财务战略能力(CWZL)、财务基础工作能力(CWJC)、财务营运能力(CWYY)、财务管理能力(CWGL)和财应变能力(CWYB),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均作为潜变量反映,各潜变量的具体观察变量详见下文。
第一,财务战略能力。企业对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企业的财务营运模式,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良好的企业财务战略能力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通常可通过两权设置(LZ)、股权制衡度(GQ)、CFO排名(PM)以及财务参与决策重要程度(CD)来体现。
假设1:财务战略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二,财务基础工作能力。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决定了财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良好的财务基础工作能力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先决条件,通常可以运用企业财务制度是否健全(ZD)、财务数据是否准确真实(SZ)、财务报告是否及时(SJ)来体现。
假设2:财务基础工作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三,财务营运能力。企业的财务营运能力关系着整个企业资本营运的顺畅和资金的正常流动。企业各方面逐步发展均以财务营运的优劣为根本保障,具体包括资金运用、资金筹措、资本营运、收益分配以及价值创造几个环节,分别可通过经营活动资金收支效率(JX)、投资活动资金收支效率(TX)、现金流量经营充足度(ZZ)、外部筹资能力(WC)、资产周转利用率(ZL)、利润分配能力(LF)以及价值创造(YN)来体现。
假设3:财务营运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四,财务管理能力。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反映企业协调、控制企业财务管理循环过程,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整合完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具体可通过企业的财务决策(JC)、财务计划(JH)、财务控制(KZ)来体现。
假设4:财务管理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五,财务应变能力。财务应变能力反映的是企业为了培育、维护企业核心能力,企业财务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它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财务保障,具体通过财务风险管理(FX)、学习能力(XX)、创新发展(CX)来体现。
假设5:财务应变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其一,信度检验。本文的信度检验采用常用的“Cronbach's α”系数检验法。根据张文彤的标准α系数的临界值设为0.7。若α>0.9,表示量表有很高的信度;若0.8
从表1可以看出,各量表最低信度系数值达到0.720>0.7,全表的信度系数为0.927>0.9,说明该问卷有很高的信度结构。
其二,效度检验。检验效度的方法通常有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测量目标与测量内容之间的适合性与相符性。本文研究模型中各量表具体指标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调查典型企业的基础上构建的,并通过小样本预试后修改而成,因此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反映概念和命题的内部结构的程度。在本文研究模型中所有可观测变量与其对应的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观测变量与潜变量的拟合程度很好,说明本文的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四、模型构建与修正
其一,理论模型。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财务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矩形表示本研究直接测量的指标,椭圆形表示潜在变量,无法直接测量,对它的测量是通过指标间接获取,单线箭头线条表示单项因果关系。
其二,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与修正。对模型拟合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RMSEA, RMR,CFI、NFI、PNFI等几个指标进行评判。本文通过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根据侯杰泰等提出的拟合度评价标准,初始模型与样本数据的差异明显,模型的拟合度不佳。根据Amos软件的建议,对模型进行修正,增加了财务战略、财务基础工作、财务营运、财务管理、财务应变之间的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修正后的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因此,接受此模型作为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图。
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财务战略、财务基础工作、财务营运、财务管理和财务应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财务战略从总体上指导企业财务的发展方向,最终影响落实在财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财务应变等具体财务活动环节上,而财务战略的制定也需要考虑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及财务应变的状态,所以财务战略与财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财务应变之间具有相关性。同时财务基础工作为企业的财务运营、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应变提供服务,财务管理的决策也要考虑企业对多变环境的应对能力,因此财务基础工作、财务运营、财务管理和财务应变之间具有相关性。
AMOS7.0软件在对初始路径图进行修正的同时,对模型的参数也进行了估计,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财务战略对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0.551,临界比为2.377,P值为0.017
企业财务基础工作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0.598,临界比为2.969,P值为0.003
企业财务营运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0.938,临界比为5.121,路径系数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财务营运与企业财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具备良好的财务营运能力,保证企业资产的有效运营,对于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即假设3在0.001显著性水平获得了实证意义上的支持。
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0.867,临界比为2.285,P值为0.022
企业财务应变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0.297,临界比为1.913,P值为0.056
六、结论与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担负着培养国家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面对新时代、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根本的方法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育大辞典》指出,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1]这里用“基本”强调教师素质的“底线”,也就是说,缺乏或者没有达到这些心理和行为品质的要求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师。国内学者认为教师素质应具备如下特点:首先,教师素质是身心和行为品质的统一。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就其相互联系来看,一般而言,身心品质是外在行为的基础,外在行为是身心品质的外化;就其差别来看,身心品质则强调对教师“内在”的要求,行为品质则强调对教师“外在”的期待。其次,从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对教师身心和行为品质的期待取决于对教师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要求。[2]据此,笔者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一般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职业的素养和品质,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品质。
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两个方面谈谈英语教师的素质。
二、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路人,担负着塑造学生健康心灵和品德的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近些年来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其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教师行业的整体形象,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修为,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英语教师在教授西方语言和知识的同时,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觉悟和信念,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贯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体现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对学生的关爱。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会怀着满腔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育过程是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良好平台,教师应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学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身做范,才能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
英语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要达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才能在培养学生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语言基本功技能
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是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的首要条件,它包括口齿清晰,准确的发音,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系统的语法知识,充足的词汇,以及良好的阅读能力及翻译能力,还包括较好的文学素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扎实的基本功和魅力征服学生,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仅能让学生在课上都受益匪浅,而且一个有着良好英语素养的教师在无形中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会以教师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变“要我学英语”为“我要学英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进步,强化教学效果。
2.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该具备深厚渊博的知识,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各门学科之间不断渗透融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知识能力储备上不仅要专,更要博,这是全面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不可或缺的前提。教师具备全面而深厚的知识背景,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是教师终身学习和富足精神生活的基础。[3]
英语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一个民族思想意识、道德水平、历史文化、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表达形式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4]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积累相关的跨学科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语言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历史与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渊博的跨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以有效的方式形象生动地教给学生。成功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便于教学设计。目前英语教学方法如下: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等。英语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安排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力水平,教学目标等因素安排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到从自身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吸收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为己所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4.具有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激烈的竞争,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教师首先就应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有鲜明个性的人,而且学生之间的基础和能力都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将教育规律和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教师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精神。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勤奋的工作精神和革新的勇气,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所思考,并积极进行更有效果的课堂教学。如英语教师可以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多想方法。第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一点在教师的创造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它表现形式多样,如直觉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具备较好创造性思维品格的教师思维一般呈现出独创性、灵活性及流畅性的特点。这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自身知识储备中的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触类旁通,相互借鉴,这样,在教学上的创新活动才更新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创造性教育能力。英语教师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善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安排,并行之有效;善于根据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做出机智的教学监控。
三、结语
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提升,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真心、上心、细心的基本职业素养,还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学科知识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新时代要求英语教师应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以满足培养出更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英语教学效果的强弱,决定人才质量的高低。因此,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才能迎接新时期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6.
“一元价值”即以师生为本的价值,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灵魂。教育的根本是成就人发展的问题,学校教育是为了师生成长的终身幸福奠基,其改革的原点由人的发展需要开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此为原点,对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力、潜质、素养和文化进行全方位、可持续的培养。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灵魂所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灵魂所在,也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的灵魂所在。
学校是教师成长、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职业幸福的乐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幸福成功的主渠道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践行、实施、完善和提升,而课程体系践行、实施、完善、提升的过程,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学术态度、专业素养、业务综合实力及职业幸福,促使教师专业化不断向新的高度、深度与厚度推进,进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及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根本的保障。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
突显办学的“三元特色”
“三元特色”指学校的民族化特色、现代化特色和国际化特色。这种特色需要通过学校的文化内涵、课程体系、师生的综合素养及学校的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来彰显,并形成学校文化内涵的品质,以学校文化内涵的品质涵养学校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构建,切实完成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
一是民族化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关注民族文化的承传和弘扬,而且要关注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成长,用多元发展的理念,突显中国“和”文化的价值,让师生能够守根固本,用民族文化的灵魂成就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担当起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把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理念等,通过学校的课程体系融入到学生的命脉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现代化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在突显现代化特色中形成现代化特质,突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支撑学校文化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的多元发展。数字化应用促进特色校园多元文化融合;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国际课程的深度融合。数字化应用对学校发展、课程构建、人的发展所起到的支撑与融合,将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突破的契机和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国际化特色。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使教育资源在民族化基础上,突显国际化品质,使教育的诸要素加速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互为孕育,在公平竞争、激荡包容中,促进各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既满足了民族文化根脉的传承,又不断适应国际教育间的互补。三、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中的“五整合"策略
一是学科内整合。学科内整合是对单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有效整合,不拘于一个单元、一个年级、一个学段,放眼于教育的全过程。
学科内整合体现在单一学科的整体统筹规划和中小衔接中,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在适当时机,进行主题式、系列化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及科学合理地引入新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学科教育功能的最优化,促进学科综合素养的实践、探究和创新。
二是学科间整合。一方面,以单一学科为本位,以相关内容为纽带,将相关学科资源整合。形成主题式、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以主题牵动全学科系列化整合,将全学科的相关内容以主题引领,有机有效融合,形成新的课程文本。学科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科教育资源的融合、整理、统筹,可以有效实现课程教育功能的“三维目标”。同时,学科间课程的主题化、系列化的整合构建与实施,将不断深入挖掘文化与课程中的育人价值,以实现不同学科间课程的品质提升和内涵发展。
三是三级课程整合。课程改革启动伊始,提出了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既体现国家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留有空间。
这种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两翼”的基本框架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发展需要的不断变化,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当更大胆、更有效地将三级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排列、有机整合,充分拓展课程资源,使课程的构建更加立体化。
四是三级课程与国际三大主流课程整合。课程国际化特色的核心是用国际化的视野、标准、格局,来把握和建构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当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国际化特质的时候,就要在充分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促成三级课程与国际课程的相应理念、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目标体系在世界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三维目标体系的提出,简约、清晰,在此基础上与世界三大主流课程的优质资源有机整合,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使三级课程与国际三大主流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体系能够在世界课程体系平台上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并且加以分享。
不同类型的图表具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归纳起来,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标题、刻度、图例和主体等。一般来说,图表中的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图表中的分类、图例显示统计图表所统计的类别与项目;图表用数据、板块与曲线等反映情况与问题;图表常与文字结合,传递重要信息。
读图与读表考题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直观的可以诉诸视觉的阅读材料。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普遍表示出对此类阅读的“兴趣”和“欢迎”。但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阅读,不仅教材缺乏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广大教师也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并且此类题目在答题方面给学生留有多角度的思维空间,不可能直接从文本或图表中移植现成的答案和结论,有些问题其实根本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因此,尽管学生对此图表类阅读饶有兴趣,但是在答题时却出现“似是而非,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得分劣势。
面对非连续性文本,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图表与文字互换,提高文字表达的实效呢?本文结合近年全国中考题,从图表构成要素角度,具体梳理该类题型的阅读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读图读表应遵循“四重视”的原则:
一、重视标题,整体感知。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如,2013年江西卷有图表题:《江西省部分城市1985年与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表》,标题告诉我们,这是对江西省部分城市1985年与2005年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的统计。是显性信息。眼力很重要,通过锁定题目,你会发现如下信息:统计的对象、统计时间、统计内容。在答题的时候,应该紧扣这些信息,才能保证答题的规范。
二、重视分类与图例,把握项目类别。每一份图表,都会分设统计或检测项目,都有几行几列,一般都有提示一些表示年份、地点、名称、数量、单位等基本元素和信息点,需要纵向从上到下,横向从左到右进行仔细审读,以便准确地把握图表的中心信息。
例如:2013长沙【调查读书现状】
横向:图表显示的调查对象是“七到九年级的初中生”;
纵向:调查的项目有两项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在回答的时候,就要紧扣横向与纵向的要素回答:“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只有把对象、项目交代清楚,才能确保答题的准确无误。
三、重视数据变化,探究有效结论。读图表,不能放过每个数字。统计图表以数据、箭头、曲线反映问题,在细读图表时,要特别重视数据的变化趋势。有关数据的先后排列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图表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得到结论的源头。所以,要细心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比较中发现变化,发现差距,发现问题,捕捉事物的特征。
上文提到的2013年江西卷中的图表题:“江西省部分城市1985年与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表”。写出你从中得出的两个结论。
通过对柱状图的分析,不难发现“2005年”与“1985年”相比,江西各地的耕地面积都减少,稍有变化的是某些地方减少多,有些地方降低幅度小。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①(2005年与1985年相比),江西省部分城市的耕地面积都呈减少趋势。
②相比之下,南昌市耕地面积减幅最小,赣州市耕地面积减幅最大。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信息具有隐蔽性。非连续文本提供的图表往往是以信息组合的形式出现的,要抓住最突出表现的部分。比如关注显示数据最多或最少的项目,掌握绘图的意义,包括代表思维轨迹起点的画眼和画面内容的凝视点,更要注意的是,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或变化趋势的分析,还可以对它们进行“穿越式”地看透纸背,从中发现它们的隐性信息。如上文,我们看到“2005年与1985年相比江西省部分城市的耕地面积都呈减少趋势,其中赣州市减幅最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挖出第三条潜藏的结论:③面对耕地面积的减少,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重视多图结合、图文结合,提升认识深度与准确度。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解释分析的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根据再读所得,结合标题、图表内容和要求,不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方法进行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考,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认真琢磨,从中找出内在规律性的发现。通过筛选后的信息点和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的所有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语言表达一定要力求简明、扼要,有条理。
例:以下是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论:
(摘自《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一文,《南方周末》)
你从这个图表中读出的主要信息是 。
通过对图文结合的比较分析,我们应该关注比率最高与最低的统计结果:“大多数人因为曾经听说或遭遇过不公平的事就再不会挺身而出了;只有极少数人会一如既往地挺身而出。”而在此基础上,对最高数据与最低数据的深度比较分析,选择“一如既往,该出手时就出手出的仅17.5%”,而其它三项“没有再遇到,目前说不清楚”“没挺身而出,却会纠结很久”“绝对不会”,文字背后的信息是,此三者都选择“不出手”,尽管会“纠结很久”,因此我们还可以分析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环境对人的负面影响很大。”
有些试题,可能配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图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图表与图表之间,图表与文字之间关联性。明确它们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区别,再在组合图中读和析。
例:下面是某小组在调查武汉市的交通现状时整理的资料,请你充分利用下面图表包含的信息,针对影响市民快捷出行的主要因素,用简明的语言为提升武汉的城市形象提出合理建议。
资料一:影响市民快捷出行因素的调查
资料二:解决交通问题措施的调查
根据材料一饼状图显示信息,影响快捷出行的主要因素――道路拥堵;根据材料二得知,解决交通问题的措施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答题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紧密联系两个图表的要素答题,才能确保答题质量和有效度。
再如2013年衢州卷“走进数字化阅读”阅读。【权威调查】栏目配有两个图表,栏内还配有文字:
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2012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其中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4/MP5/ PDA阅读等)的接触率等数据引发人们的关注。
试题要求:根据【权威调查】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出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的基本情况。
联系上下两个统计表,时间有别,统计内容不一,教师引导学生细究之下,可以发现表二其实是表一的细化。联系文字与两份统计表,我们可以概括出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的基本情况:
与2011年相比,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有了增长。
士气,并非军事领域所特有,凡是群众性的活动,均有士气的存在。体育比赛也不例外,士气虽然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它确实存在于体育比赛中,对比赛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士气是比赛的伴侣,只要有体育比赛,它就在比赛当中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士气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的体力、精力、能力等潜在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并以其不断变换的身姿、特有的功能制约着每一场比赛的结局。那么,体育比赛的士气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我认为,士气是由复杂的精神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认识、情感、意志和凝聚力是构成士气的四大要素。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的。其中认识是产生士气的基础,情感是发动的直接动因,而意志是士气的最高表现,凝聚力是士气形成、发动、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认识要素
所谓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只有当人认识到了客观世界,认识到了自己同客观现实的关系,才会有与之相联系的外显行为。具备了这个条件,对运动员群体来说,在比赛中才会产生士气。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运动员认识活动的独特作用,才能有军人群体士气的发生和发展。体育比赛的士气和运动员的认识成正比,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在比赛中团队的士气就越高。认识是构成比赛士气的首要因素,就其内容来说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对比赛性质和本场比赛重要性的了解。一般来说,比赛是运动员经过长期辛苦的训练后展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时刻,只要运动员能够正确理解比赛、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比赛就能使士气高涨。在比赛中,应通过各种手段使参赛运动员认识本场比赛在整个系列赛或者联赛当中的地位,这一点对比赛士气的产生尤为重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对阵西班牙的那场比赛中,所有运动员都认识到了那场比赛对于中国男篮的影响,表现出了绝对的自信和前所未有的高昂士气,虽败犹荣。其次是科学的共同信仰。共同的信仰是一个团队内聚力的源泉,而只有科学的信仰,才能赋予共同信仰以正确的方向,它是士气认识构成要素中最重要、最高层次的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共同信仰才能使运动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持久、旺盛的士气。最后是运动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价值是表明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概念,指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运动员除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外,还有特殊的价值,那就是为国家争得荣誉,为他所在的团队赢得比赛,这也是运动员所必须体现的价值。如果每个运动员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国家和所在团队需要你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奋勇拼搏,由这样的运动员组成的团队,就必定士气高涨。
二、情感要素
情感是人类特有而高度发展的心理体验,它一旦产生就有明确的方向性,个体如此,体育团队也是这样。运动员的情感是运动员对比赛情况、比赛任务、比赛目标、比赛变化的一种独特的反映形式,是运动员对他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态度的一种表现,比赛的士气不能离开运动员的情感而存在。体育比赛士气的情感要素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
1.对祖国或体育团队强烈的爱
当运动员和自己的团队长时间共同拼搏、共同挥洒汗水时都会深爱着自己所在的团队,为了团队的荣誉顽强拼搏,为了集体的荣誉奉献自己。当比赛上升到国际比赛时,对国家的爱就超过了一切。纵观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世世代代的儿女无不把热爱祖国当作应有的崇高品质。热爱祖国的情感,是运动员的最高情感,也是构成高昂士气情感要素的重要内容。热爱祖国,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在我国运动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尤为突出。我们清楚地记得当孔令辉在夺得世界冠军后不断亲吻胸前的国旗;当我国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注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时,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哼唱国歌。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2.对运动项目的热爱
每个运动员都会深爱着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这是运动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建立起来的对运动项目的深厚感情,正是有了这份感情,在比赛中才会产生高昂的士气,因此对运动项目的爱也是士气情感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情感不仅能让运动员在比赛时士气高涨,而且能让运动员长时期地保持极高的战斗士气。正是对乒乓球的热爱,才使得邓亚萍连续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三、意志要素
意志是士气最高、最集中的表现,运动员在比赛中想取得胜利,意志的参与起到主导作用。因此,运动员的意志是组成比赛士气极为重要的方面,没有意志,士气就失去了骨架和支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意志主要表现为坚强、顽强、坚韧和坚定。
坚强是士气意志要素的首要表现,是面对对方迅猛进攻的抵御力,即不怕对方猛烈的进攻。在比赛时经常会遇到比自己实力强的对手,面对对手的攻势队员意志越坚强,抵抗力越强,比赛士气也就越高。顽强是士气意志要素的进一步表现,它是指对方连续进攻的抵御能力,特别是在比赛较为激烈时,哪方能够顽强地坚持下去哪方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坚韧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意志要素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在形势极为不利或者与对方实力相差悬殊时的抵抗力。一场比赛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场上队员、裁判、教练和观众影响等,在比赛中很难保证天时地利人和,因此队员在不利的情况下表现出坚韧精神往往能发挥惊人的潜力。坚定是士气意志要素的基础,是意志的最高层次表现。不论是在实力远远高于对手还是与对方相差悬殊时都要坚定信念,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充分发挥坚强、顽强和坚韧等意志品质的积极作用。
四、凝聚力要素
体育比赛中的凝聚力主要是指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团体项目比赛中运动员之间的凝聚力,它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士气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运动员的凝聚力主要包括亲和力、号召力和约束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亲和力是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相融洽,队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心理相容,则会产生亲和力。亲和力强,团队队员相互间的冲突、埋怨等消极情绪就会很少出现,更多的是理解、信任和友谊,满足了这些情感上的需要,就会产生高昂的比赛士气。号召力是在比赛中队员信任、爱戴和服从教练或者队长的一种心理合力。一个有较强号召力的运动团队,队员之间交流通畅,内部协调一致,为比赛胜利顽强拼搏。约束力是指运动团队中的个体在行动上受到团队规范约束的心理合力。“三从一大”体育训练原则中的“从严”就是要求队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有了约束力,无疑这个团队的凝聚力也就越强。五连冠时期的中国女排和现在国球乒乓球队的严格都向我们证明,严明的纪律是训练和比赛必不可少的法宝。
五、结语
士气研究最早开始于军事士气研究,“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有气则实,无气则虚”,士气对执行任务、队伍建设和目标实现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士气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就受到军事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现在士气这个术语涉及面很广,可见于军事、体育、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关于对体育比赛士气的兴趣与研究与日俱增。体育比赛士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各种体育项目的士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先从它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为了体现对体育比赛士气研究的深入性,我们今后可从士气的培养、激发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掌握体育比赛士气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韩秋风.士气论[M].白山出版社,1992.12.
[2]颜志龙.比赛士气之研究与测量工具之发展[J].应用心理研究,1999,(1).
1前言
我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曾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由此可见,国家长久发展的承担者必定是教育,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知识传承与发展的“活”的载体,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在整个教育中应占有重要位置。而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以下简称师德)在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中具有主导作用,在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处于统帅和灵魂的地位,故师德乃是教师的灵魂,即“师魂”。
2师德构成解析及其意义
2.1师德的概念
师德具有两层含义,广义的师德包括对教师的全面要求,如教师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自身道德。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本文主要从狭义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展开研究与论述,从概念可以得出,师德是判断教师执业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准则,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符合师德要求的,我们就称之为“|有道德的”,否则就称之为恶,是不道德的。
2.2体育教师师德的构成要素
体育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的道德要素表现有:教师的理想、责任、态度、技能、公正、良心与荣誉。这些要素综合起来构成一个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体系。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体系包括教师职业的思想准备、教师职业的态度端正、教师职业的公正良心、教师职业的责任荣誉感、包括教师职业的技能储备。从道德价值体系可以看出,有了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思想准备,有了崇高的职业认同感,才能产生模范尊守职业道德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体现了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从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系可以看出,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当公平合理的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相貌、不同智力、不同个性学生,要一视同仁,平当相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无差别的爱。从体育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系可以看出,体育教师活动在教育的第一线,担任着教书育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对社会和历史担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恪守义务可以使人变得高尚”。作为师德的内在要素之一,体育教师职业技能的建立是对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是作为教师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业务基础。
3师德是体育教师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微观体现
3.1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体育教师师德的本质要求
体育教师在道德方面应当有良好教养,具有博爱精神,感情都是可以互相传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深刻理解学生的成长及身心发展,倾注全部感情和心智,跳出“教书匠”的狭隘职业观,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社会欢迎的体育教育专家。
3.2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师德的养成要素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技文化百家争鸣,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设施、水平和人民文化需求不断地在提高。体育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塑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健身的习惯,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3.3过硬的体育技能和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师德的技术保证
过硬的体育技能和专业知识,就是要求教师要具有高超的体育竞技能力和科学传授体育健身的方法和教书育人能力。也是教法、语言、专业知识、课堂组织能力的具体表现。要求体育教师上课教法灵活多变,语言生动活泼,专业知识全面,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有自己的特色。上课过程中要有灵活的师生互动,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表现过硬的教学技能能力之一,一个体育教师优不优秀,听一堂课就能得之。
3.4精湛的体育教育技巧是体育教师师德必要工具
教育技巧往往是在解决特殊问题时体现出它的价值和魅力。在体育老师进行教学、课余训练及活动的时候,教育技巧直接影响到效果的好坏,比如,当班级里面有个别个性张扬好出风头的同学时,有时它借助于个别事件做问题出风头,引起大家的注意来显示自己,影响整个体育课堂氛围,这种情况下,要从心理上去分析原因,然后因势利导,不能打击了这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热问题,冷处理,课后谈话法。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那就要恩威并施,亦师亦友,恩来源于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来的,以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威就是身正为范,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孔子说过,“正人先正己”;做到了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给学生一个负有责任感的形象;威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来源老师高超的体育技能水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渊博的文化知识。
3.5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师德养成的基石
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提。体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学生身体、心理,情感全面的健康。而这一切的保证就是体育教师自身心理健康。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要想给学生一碗水,那么你自己要有一桶水,心理健康犹如冬日的暖阳。
3.6得体的仪表仪态是体育教师师德的外在表现
体育教师的仪表仪态直接影响他的外在形象、职业形象。体育教师的着装、仪表,潜藏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和审美意义,体育教育应当负有使学生明白坐、立、行中正确健康的身体姿态,他们的着装应大方、阳光、合体。体育教师应通自身快乐、阳光、健康的职业形象,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去积极、健康、阳光、快乐的锻炼身体和面对未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钱焕琦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194。
中图分类号:F 213,83文献标志码:A
POP英文全称为“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ing”,意思是销售点广告。一般布置在各地零售店的店内及店门口。POP的零售广告在西方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超市。而在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POP的广告形式,如古代商铺外的幌子,就是典型的POP广告。POP广告的功能是直接向顾客介绍产品的信息。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变化之后,POP广告在形式上已不仅仅满足于功能得需要,而是趋向多样化,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因此,在POP广告的设计中,形式美的概念在不断地加强,目的是增加销售点的商业气氛,传递有效信息,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
一POP广告设计非常讲求艺术性
人性化的设计表现是POP广告得攻心利器,它完全是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而设计的。可爱诱人得画面不仅能够唤起消费者潜在得利益需要,而且对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POP,它的功能就在于引起顾客的注意,唤起购买意识,配合广告主题而画龙点睛,更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最终赢得终端的支持并以实际行动购买。POP的使用场所,有室内和室外之分。可以用在超市买场,也可以用在柜台等,吸引顾客的眼球。
商场外悬挂着的横幅、竖幅标语。以友好姿态向您提供商品信息。引人注目的商品橱窗、色彩鲜艳的广告塔和指示牌将引导你进入商店。商店里那纵横交错的绳子上飘动着一排排具有醒目商标、牌名和商品形象的吊旗那货架上有闪烁着柔和光芒的灯箱。
平视所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组组陈列在货架上的商品包装广告;墙上、橱窗上张贴着的精美招贴,身边有经过化妆、身着商品服装的售货员,含着微笑热情为你介绍商品,并赠送一份宣传卡,帮助你认识商品,领略使用商品后的风采。这铺天盖地、多种多样的广告,让你置身其间、目不暇接,受到一次次视觉冲击,无疑是购买前最好的广告。也许你是根据报纸、电视广告的信息而来,也许你毫无思想准备来逛商店,POP将帮助和促使你下决心去购买商品,当买到商品后,又会得到一个购物包和包装纸,让你带出商店,作为流动广告。
作为整个宣传空间,POP是一个很大的立体设计,它应分门别类,讲究宣传的整体性,更具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POP的整体布置,在商店环境中应该是更加整齐、美观。而对某一件具体的POP设计又是一件小的相对独立的立体设计或平面设计。它不仅具有形、色、构图、体积等,还可以运用其它手段,使之更优美、有趣,以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POP广告对促销的作用
传达商品信息主要表现在吸引路人进入超级市场。告知顾客超级市场内在销售什么,告知商品的位置、配置,简洁告知商品的特性。告知顾客最新的商品供应信息,商品的价格,特价商品,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创造店内购物气氛。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其购买行为的随意性增强,而且消费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不仅要求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同时也要求购物环境舒适。POP广告既能为购物现场的消费者提供信息、介绍商品,又能美化环境、营造购物气氛,在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刺激其采取购买行动方面有独特的功效。通过促销活动,可以扩大超级市场及其经营商品的供应商的知名度,增强其影响力,从而促进超级市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惠互利。
三POP广告创意
创意,英文为Creation,是广告学中之专用语。时下又流行于其他行业,诸如发型创意、时装创意等等。所谓创意,从中文字义上分析,“创,始也。”(《广雅》)创就是首创,始造的意思。“意,心所响也。”(《管子》)心之所思,就是意。将二字合起来解释,就是造出新意,或日“想点子”、“出新招”。
美国广告大师奥格威有过这样的说法:“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们的产品,非要有很好的点子不可,除非您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不然,它就像很快被吞噬的船只。”可不可以这么认定:有好点子的广告是商海里的渡船,能将商家及其商品送到“黄金海岸”。
1 POP广告创意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美国是广告的王国,海报在广告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美国名海报设计家所倡导的POP海报制作六大原则是:
(1)单纯:形象和色彩必须简单明了(也就是简洁性)。
(2)统一:海报的造型与色彩必须和谐,要具有统一的协调效果。
(3)均衡:整个画面须要具有魄力感与均衡效果。
(4)销售重点:海报的构成要素必须化繁为简,尽量挑选重点来表现。
(5)惊奇:海报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要出奇创新,具有强大的惊奇效果。
(6)技能:海报设计需要有高水准的表现技巧,无论绘制或印刷都不可忽视技能性的表现
2 POP广告图形创意
POP广告中的图形是直接而具体的视觉形象,在POP广告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作为现代营销手段的POP广告,图形并不是必需的。现在许多超市里的小型POP,它们往往就是悬挂在货架前,或夹插在商品前面,运用简洁有趣的字体直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虽然这样,图形作为POP广告中的最为直接而具体的视觉传达手段,其作用和嫂果仍是不可低估和替代的。POP广告中的图形,是POP广告创意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是消费者认识和理解商品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POP图形的创意,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常见的有写实、夸张、寓意、变异等各种手法。不论采用哪一种构思,都要求新颖活泼、生动有趣。设计者可以多多尝试,不必局限于某种模式。
POP图形的表现手法,则有摄影、绘画、剪贴、喷绘以及运用电脑进行表现等。现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POP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3 POP广告文案创意
所谓文案创意,就是要讲究修辞,令广告语言有文采,像图形一样,给人以形象、生动、优美的感觉。POP广告在文案的创意上要醒目和独特,在极短的瞬间抓住消费者的视线。在色彩和文字的搭配上要很好的配合。Pop广告的文案的创意要“说到点上,做到点上!”
广告语言包括广告标题、广告内文及广告语。其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标题,有时,广告标题和广告语是合二为一。广告文案创意是针对广告中的语言文字部分进行的创意。广告文案创意是现代广告创意的核心,它要求准确、深刻、新颖、有趣、奇特。广告文案创意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的创意(指确立并表现广告主题)、结构的创意(指广告文案的谋篇布局、信息的排列组合的谋划)和语言的创意(指对广告语言文字的选择、锤炼和使用)。
四POP广告设计要素与构成
POP内容加以分析,可归纳出六项主要构成要素,其意义功能及重点如下:
1)引导的文句:主要的功能在修饰,即使与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要有吸引消费者注意的条件。
2)引主标题:手绘POP的重心,刺激消费者保留深刻之印象,字数不要超过10个。
3)副标题:主标题无法说明商品内容,或为了使内容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使用副标题有加强效果的作用。另一功能是使消费者能将视线由主标题一副标题一移向具体内容的说明文。
4)说明文:在撰写文案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尽可能分行书写,方便消费者阅读。最具魅力的讯息应写在最前面,诱导消费者在期待心理下继续阅读其他内容。书写行数以5行左右最佳。每行文字以15个字为宜。
5)边框:边框装饰是主要的构成要素,除报纸广告外其他媒介,并不是要素的内容。边饰大多以装饰为目的,将POP的内容与其他讯息隔离,以利阅读。与内容配合使用,使POP产生统一感。利用边饰图形与色彩区分将POP的用途进行分类管理。
6)插图:单纯以文字表现的POP看起来单调无趣,借助插图吸引消费者。
五POP广告制作软件
使用CoreIDRAW 12、nlusttator CS2、Photoshop cs设计制作POP广告;
四通EASY--POP制作软件产品是国内第一套专门为卖场开发的、便利的制作POP专用软件系统,无论从软件开发的技术角度,到对于国内POP应用的专业理解,都是目前最先进的。
梦想飞龙数码影像成功的POP海报制作系统,具备丰富的“文字特效”功能和强大的“图文混排”能力。包含了色彩丰富的图文信息,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其软件支持位图和矢量格式图像的缩放、旋转等功能;
“英思”POP设计输出软件;
可丽卡万业POP广告制作系统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舞台设计 设计构成要素 功能 环境
中图分类号:J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082-02
舞台设计通常叉被称作为布景设计或舞美设计,是通过对舞台、幕景、道具、机械设备、灯光等一系列事物根据艺术形式、情节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组合而形成的舞台环境空间。舞台设计仍属于设计领域中的一部分,更深层次地进行剖析其也是环境设计的重要分支范畴。而论及到设计就不得不提设计中的几大要素,即点、线、面、空间等,任何设计的基础归结起来也就是这几大要素的排列与整合。提高要素组织安排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设计的美学性、实用性及合理性等特征,从而提升设计内在与外在的品质和价值。
一 确定舞台环境中的支点
1.1 设计构成中点的概念
点在设计中是一切形态的构成基础,是创造基本形式的核心元素,是形状的在环境中的视觉单位。点在视觉印象上可被区别为单点、双点、多点群这三种主要形式,三种形式所呈现的视觉感受也各有不同。首先单点若置于环境或视域中,由于其强烈的集中性和突出性则容易吸引视觉的注意力。同样单点也可以通过其在环境中的位置,来影响整体画面及受众的感受。双点则会影响到人们观赏的视觉转换,当两点具有不同尺寸时,受众的注意力会先集中于较大的一点上,随后视线会逐渐转移到小点上,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性。最后是多点群,通过对各点大小、位置进行组合,会营造出运动感、节奏感或是出现透视的空间感(如图1),观众便会随着点位置的变化来寻找视觉中心。同时多点集中于环境中某一位置则更会加深画面的集中性,有利于表现环境的主题。
1.2根据点的性质确定舞台支点
舞台支点是控制或提醒表演者完成某动作、某故事情节的辅事物,规定者演绎者何时、何位置来进行怎样的表演,是舞台艺术中某一桥段的展开中心,同时舞台支点也是集中观众视觉焦点的重要元素,引导观演者视觉中心随着故事情节进行改变,能够有效地帮助观众对舞台、艺术内容进行把握。
支点的种类主要分为固定支点与活动支点,前者一般被固定在舞台上,而后者则常使用移动道具等。支点的形式却有很多,如桌椅、台阶、光束等多种多样,要根据艺术内容进行选择,但是支点的设计与位置安排应遵循设计构成的原则。例如利用单点的基本属性,当故事情节需要凸显出某一重点或者需要突出演绎者面部表情时,应将舞台中的支点控制为一个,并要将支点尽可能地与观众接近,这样既能保证让观演者完全投入到故事的某一桥段中充分理解故事所流露出的实质与情感,避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又能提升舞台环境的中心性便于情节与动作的开展。(图2)表示的就是舞台支点,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在一张条形凳上,为了突出故事人物的情绪和面部表情,舞台上只留有板凳和桌子,幕景也是蓝灰色幕帘,更加衬托出入物着装特点,在这种舞台场景的设置中,观众的视觉焦点完全被单一支点所吸引,没有过多的装饰性道具和绚丽的背景凸显出故事人物的情感交流,使故事情节流露出简洁而又丰富的情绪内涵,让观众更加容易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情。
二 控制舞台环境中动作轨迹
2.1设计构成中线的概念
线是点运动轨迹的集合,在设计构成中是最具有表现力、形式最为丰富的要素。线具有长度、宽度、方向等特点,其中方向性是线的灵魂,也是线在设计中的价值。线可分为直线与曲线,方向上可分为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及斜方向,不同形式、不同方向的线能够表达出不同的视觉特征与感情。直线具有刚锐、锋利、紧张、简明的特点,曲线则具有优雅、灵动、活跃、柔和等特点。同时各个方向的线会表现出上升、下降、聚集、发散等心理感受。线便依靠其这些属性特点为观赏者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性格特征。
2.2根据线的性质控制动作轨迹
设计出与舞台艺术内容相辅相成的动作轨迹对于舞台整体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线的特性,发挥线的视觉特征能够有效地提升舞台动作轨迹设计的效果,良好地规范演员动作路线并对观演者的视线移动起到控制作用,引导观众进入舞台环境中领会艺术魅力,亦会为故事情节增添环境气氛,提升故事的交融性。譬如利用倾斜角较大的直线作为动作轨迹时可营造出高大、悲壮、肃穆等气氛的舞台环境,增强了路径的延续性和时间性,在心理上不断冲击着观众,使之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层次的印象与了解(如图3)。
三 划分舞台环境中的区域
3.1设计构成中面的概念
面是线运动轨迹的集合,可分为平面与曲面。面具有一定的幅度性,也正是因为面在各方向上存在这一特点才会产生长短、曲直的变化,最终造就了不同形态的面。同时面不仅具有位置、方向、长宽度等特征,其还有着自身独有的基本特征就是量感,通过面积大小的不同能够营造出或是压抑、舒畅,或是平缓、跳跃的气氛,起到增加环境变化的作用…。通过对面进行分割与规划能够实现区分主次、从属等一系列关系的目标,处理好环境中各个区域、单体元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环境的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出重要内容与核心环节。
3.2根据面的性质划分舞台区域
在舞台环境中区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幕景、道具、灯光等事物根据艺术情节的需要而形成的表演者活动空间,也就是通过对舞台平面的分割与规划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空间区域,并根据演员动作设计安排与观众的视线将这些区域分别定义,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舞台中心区域,叉被称作为表演黄金地带,通常是故事主要情节发生的所在地,也是主角进行表演的核心地带。当代舞台设计利用舞台机械、现代化灯光设备、全息投影技术等可将舞台分割成简明、复杂、个性强烈的区域,使舞台空间更显丰富。但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来对舞台区域进行划分,始终要遵循面分隔的合理性原则,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舞台空间的利用率,还能创造出非凡的艺术气氛烘托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可将其中部分或是带有某种深层寓意需要观众进行琢磨的部分表演区域放大,通过面积量的调整来提高此区域在舞台总体中的比重,弱化其他区域的面积来突出情节的重要性,使观众的目光集中在该区域上细心品味故事带来的心灵共鸣。灯光、立面的巧妙性运用也会营造出区域间强烈的对比,二者可为舞台区域的划分提供面形状的变化。例如灯光投射出的几何形光束既能突出视觉中心的位置,又能为舞台区域增添艺术效果。再如若采用高而细长的立面形状围成表演区域则会营造出上升、高耸、庄严的精神感受,使观演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舞台区域划分中,面的概念还体现在幕景设计、平台或台阶的罗列组合、道具形式、灯光虚实等方面上,通过对这些舞台元素的合理安排并按照设计构成的原则进行设计更是会创造出高低、纵横、疏密、曲直的形态空间,为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四处理舞台环境中的时空关系
4.1设计构成中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人们可以感知到的形象化的一种事物存在的形式,是由实体媒介组合形成的。人们感知空间的存在是依靠实体媒介物所产生的关系来进行的,实体通过有序或无序的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了空间,空间所呈现出来的是实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人们感受实体相互运动的重要环境。空间的限定性、通透性及参与性是其三个基本特征,由此可以得知,应当分别从空间内部与外部进行观察,领略空间外部形态与内在实质。空间将人带入不同感官世界,只有在清楚了解并深刻认识实体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到空间提供的不同情绪感受。如空间中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物体,外观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们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或密集或松散,时而宽旷时而狭窄,并最终作用于整体空间场,从而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与心理感受,也正是这种丰富的变化造就了空间能够呈现出更加强烈的感官效果。
4.2根据空间的性质处理舞台时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