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的价值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6 09:57: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采购管理的价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采购管理的价值

篇1

价值管理,又被称为基于价值的管理,是一种按照价值大小来进行管理的方式。该管理方式又被称为VM,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形成的一门管理技术。伴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价值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不断丰富、不断扩大。从前期单纯的材料体用发展到当前生产、组织、服务、功能等不同领域中,形成了一门成熟的科学体系。价值管理是通过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以提升研究对象价值的管理方式,旨在在研究对象的最短生命周期成本中发挥其能够实现的功能,从而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物资采购行为所购买的不仅仅是实物,更是这种实物所包含的各类功能,以便让企业能够合理地使用,降低使用的综合成本。要恰当地选购物资就需要对采购物资的价值进行研究,以便获取成本低、价值高的物资。基于这一原则,价值管理在企业采购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价值管理可以将供应商的生产技术以及成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不同供应商生产能力以及成本控制的优势,并且以真实数据为依据,以获得功能、价值最高的产品。

二、价值管理在企业物资采购中的运用

(一)企业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需要从其他供应商手中购买原料、获取服务、获得物资供应以支撑自身企业的运作。传统物资采购观点认为,在物资采购中的采购目标仅仅以价值为唯一指标,主要目的是降低采购成本。然而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与供商之间的商业交易活动,虽然质量、交货期等也是采购过程中所需要考量的指标,但是交易过程中的重点依然是价格。一般来说,传统企业物资采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第一,企业采购供应商单一。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中往往只有某一家供应商对物资进行供应,十分不利于企业物资采购工作的开展,企业无法更好地控制采购价格。第二,难以对供应商提供物资的质量进行事前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后续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不确定性。第三,单纯的通过对比价格的方式做出采购决策,严重缺少科学的评价分析,导致采购渠道单一、采购方式落后、采购质量下降,进而影响采购效果。

(二)价值管理在企业物资采购中的运用

首先,掌握价值对象的要求,收集价值对象的各种信息。例如,物资采购的主要目的、物资采购的价格要求、物资采购的技术要求、物资采购的外观要求、物资采购的售后服要求等。其次,评价审定方案。对供应商厂家的方案进行整理,并且站在技术与经济的两个方面来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对不同功能要求的满足程度与经济效益进行逐项的评价,最终由企业采购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方案进行最后评价,得分最高者为采购最优方案。采购物资的功能指标的确定可以运用评分法、环比评分法等方式来进行计算。最后,在实施价值管理方案后需要对其进行效益评价,进行价值管理物资采购经验总结,以便在后期的物资采购中可以更好地运用价值管理方法。在实施价值管理中,最为主要的原则就是遵循货币效益最大化,通过公平竞争和衡量来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以及优质高效的服务。

篇2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财务造假事件屡现:国外有安然(Enron)、世界通讯(WorldCom),国内有“中航油”、“国美”。财务造假对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治理,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旨在建立一个以利益相关者为主导的财务治理框架,以促进企业的规范运作,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财务治理 框架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财务造假案件屡现,财务治理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于财务治理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关于财务治理的研究多寓于公司治理的范畴内,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加以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了委托理论,该理论从公司治理角度建立资本结构与经营者行为之间关系的成本模型,指出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Richard和Philip(2000)提出公司财务报告应披露与公司治理有关的信息。华盛顿大学教授Jarrad等(2008)从实证角度论述了公司治理对库存现金持有量之间的关系,认为完善公司治理有利于公司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Christopher等(2010)关注了公司治理、财务报告及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课题,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比较而言,我国学术界则把财务治理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研究,更具系统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汤谷良(1994)教授在其论文《出资者财务论》中首次提出了财权的概念,并认为财权应该是一个与产权相区别的独立财务学概念。杨淑娥(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的制度安排,这一定义成为后来财务治理结构建立的基础。伍中信(2006)以财权理论为理论基石,构建了一个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财务治理体系。

本文认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应以我国现有的财务治理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借鉴国外公司治理中财务部分的最新前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框架。

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是指在公司中存在利益或具有索取权的群体。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应包括供应商、客户、雇员、股东、当地的社区以及处于人角色的管理者。米切尔(1995)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三个层次—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利益相关者。我国学者李心合(2004)分别从合作性和威胁性两个方面,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支持型、边缘型、不支持型和混合型利益相关者四类。

本文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向企业投入了专属资本并对企业有要求权的利益群体。这些专属资本可以是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借贷资本亦或上述资本所有者的授权。具体包括股东、经营者(含董事会和经理层)、监事会、员工、债权人、政府等。

(二)财权理论

财权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它包括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两个层次。伍中信提出的财权流理论认为财权起源于原始产权主体。这一理论的基础是资本雇佣劳动,他支持的是股东至上理论,认为只有向公司投入资本的股东才具有企业的财权。本文认为,在现代公司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所有权资本不再是企业资本的唯一来源。企业除了所有权资本外,还依赖于人力资本、借贷资本等专用性资本的投入程度。因此,财权需要在上述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配置。

财权从范畴上来看,可分为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前者源于显性契约视角,后者源于隐性契约视角。本文在考虑以上分类的基础上,认为财权具体包括财务收益权、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控制权。

框架构建

(一)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目标

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应该与公司目标、公司治理的目标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西方关于公司治理的目标有如下两种理论:一是“股东至上”理论,其理论基础是资本雇佣劳动,认为公司的目标应最大限度的保证股东的权益;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劳动雇佣资本,认为公司应体现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的利益诉求,即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财权的分散化,企业价值最大化逐步取代传统的“股东至上”目标并成为主流财务目标。因此,本文认为,应将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作为企业财务治理的目标。这一目标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其二是开展利益最大化的财务活动。

(二)利益相关者静态财务治理:财权配置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因此,利益相关者静态财务治理即以财权配置为核心建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明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具体财权配置如表1所示。

1.股东的财权配置。股东基于其向公司投入的所有权资本而享有公司的财权配置。具体包括:一是财务决策权,如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董事和监事的报酬、利润分配方案、证券发行等;二是收益分配权,股东基于其持股份额承担公司亏损的份额和分享公司盈利的份额;三是财务监督权,由于现代公司的两权分离,并非所有的股东均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因此股东有权利获悉公司运行情况的财务信息。

篇3

随着我国加入 wto,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已成为共识。那么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国家是否还需要以 《企业财务通则》的形式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宏观管理,《企业财务通则》的内容是否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这些问题都很值得商榷。

(一) 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财务通则》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特征是 “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要求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在这种制度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则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应依法破产,企业以其自身的法人财产进行自主经营所获收入应照章纳税,并对投资人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后,客观上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转移到以市场主体为中心,以预测、决策、控制为核心,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轨道上,使企业财务真正成为自主理财型财务。自主理财型财务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企业自筹资金,有效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筹集的综合效益;二是企业自己选择投资项目,承担投资风险;三是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制定企业发展战略,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调整产品结构;四是合理配置资源,加强成本控制,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五是增强风险意识与效益观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财务决策。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尚有许多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国家宏观理财,轻企业主体理财。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建立,不少企业缺乏自主理财意识,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在我国,财务与会计一直分属两个制度体系,财务制度以政策规定为主,代表国家对利益主体的财务约束;而会计制度以核算要求为主,是对会计信息披露和质量的规定。基本形成了财务制度决定会计制度的基本模式,即企业的资金运动首先要符合财务制度的约束,然后再对其进行会计核算。表现为实务工作中会计人员依财务制度对具体业务进行会计帐务核算处理;而在财务制度由国家制定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的理财活动则不具有独立的内容,往往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因此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够,致使企业资金运用决策失误,资金使用效益差的情况相当普遍。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自主理财,财务行为是企业的自身行为,是所有者的理财行为,应体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需要。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国家为企业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经营环境,以保障企业能够实现自主理财的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通则》的财务特征突出不够

1993年财会制度改革时,为保证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口径一致,在执行中不产生矛盾,《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都以新的财务报告体系为基础安排结构。但这种统一,在具体内容上表现出较大的重复性,而在实务操作中表现为某些规定不适合现阶段的要求并且容易产生误解。

1. 《企业财务通则》的结构体系与《企业会计准则》区别不大

《企业财务通则》以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和耗费、资金分配等资金运动过程并结合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来设计其结构体系的,形成了总则、资金筹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对外投资、成本和费用、营业收入、利润及其分配、外币业务、企业清算、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附则,共十二章。《企业会计准则》由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附则,共十章组成。二者在结构上差别不大,对不了解财务通则设计结构的使用者来讲易造成误解。如同样对资产的描述,《企业会计准则》按照资产流动性的顺序分别作出规定,而《企业财务通则》以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对外投资等分别作出规定的。对短期投资可从会计准则的流动资产中找到,而财务通则在流动资产中未包括此项目,将其归入对外投资项目中,易给人一种短期投资不属于流动资产的假象。

2. 《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内容有交叉

《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均对会计六要素的定义、种类进行了描述,而且在《企业财务通则》中涉及到了本应在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核算事项。如对长期负债应计利息支出的处理,规定属于筹建期的计入开办费,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计入财务费用,属于清算期间的计入清算损益;对企业实收资本实行资本保全与完整的原则,均规定:企业资产盘盈、盘亏,以及毁损、报废的净损失不得冲减有关资金,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对成本核算实行制造成本法,两者均规定产品成本只包括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进入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等等。《企业财务通则》在内容上与会计准则重复性过强,未突出财务活动的特点。《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中一些概念不一致,如《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费用”而《企业财务通则》中则采用“成本费用”的提法,易使人产生误解。

3. 现阶段存在以会计制度取代财务制度的倾向,不利于企业的自主理财

企业财务制度是以《企业财务通则》为依据制定的,并体现其基本思想,但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很多人认为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并没有大的区别。如财务制度要求企业对应收帐款应计提坏帐准备,而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也强调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并说明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及提取比例等由企业自行确定。给人的感觉是财务管理只是会计核算的延伸,财务政策就是会计政策。显然,如果这种理解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话,势必会限制对财务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财务实践的普遍应用,企业自主理财就是一句空话。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设想

(一) 区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与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对会计信息的生成、传递、揭示等会计行为进行系统规定,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强调对决策的有用性思考。从其体系来看,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是 《会计法》,由于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严重,因而《会计法》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未来发展角度看更应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当然,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离不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两者不能也不应割裂开来。第二层次的会计规范是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大部分),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进行规范,这一部分将随具体准则的陆续公布、实施和修正而得到加强,并对会计实务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三层次是由企业根据影响企业会计行为的内外条件、会计准则等自行制订的企业会计制度,它将取代目前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下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符合企业情况的有用信息。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则对企业的理财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以保证企业目标和理财目标的实现。从其体系来看,第一层次的财务规范是财务公告,第二层次是由企业根据影响企业理财行为的内外条件、财务公告等自行制订的企业财务制度。也就是说,未来应建立以企业自主理财为主、国家宏观财务指导为辅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具体讲,国家以财务公告取代《企业财务通则》 ,不以法规形式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统一规范,而是以公告的指导形式对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概念、方法、程序等进行揭示,借以引导企业的财务行为,使之合理、有效。

上述构思基于这样一种考虑:理财是企业的自身行为,体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性格”,国家不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定企业应该如何进行财务活动;而会计虽然也是企业的自身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性格”,但作为 “商业语言”要为所有的使用者所理解和使用,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相当程度的统一规范是不行的,可以说会计核算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同一性。

(二)建立财务公告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活动是企业自主行为。客观上要求国家给其提供宽松的理财环境,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指导,基于这一思路,可以财务公告的形式取代《企业财务通则》 ,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最基本方面予以描述,企业依此进行自身财务活动。

财务公告应定义为概念框架,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目标和基本要素构成,体现不同理财主体的理财观念。它应该反映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资金筹集、投放、内部资金运营、成本、利润及其分配等一系列活动,其处理的是财务活动中最为一般、普遍、抽象、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目标、假设、原则等。财务公告应突出财务的特性,取消与会计准则相一致的内容。这样,便于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学习和理解,也便于国家对企业的自主理财活动进行指导。

财务公告的内容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 总则,包括建立此公告的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公告的目的是为企业理财活动提供指导;基本原则包括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保证投资者权益不受侵犯;基本任务包括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工作,依法合理筹集资金、有效利用企业各项资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2.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包括货币时间价值、风险报酬、资本成本、收益率等价值观念。

3.企业财务目标,包括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的含义及评价,企业可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4.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包括投资报酬率、风险价值、现金流量、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等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外因素及其评价。

5.融资活动包括:① 融资活动与融资环境。②融资渠道及评价。③融资方式及优化选择的原则。④融资的基本原则,如适时性原则、适量性原则等。⑤融资成本及资本结构的优化。

6.投资活动包括:①投资活动及投资项目。②投资评价的基本假设及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评价。③证券投资与组合投资。 ④投资与筹资的协调。

7.成本管理活动:①成本特性与成本范围。②成本管理的目的与成本分类的评价。③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与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④成本信息的加工与利用。⑤成本费用与资金运作。

8收入分配活动:①收入分配活动与收入的多层次分配。②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如充分补偿、发展优先、注重效率。③收入分配受益人(如劳动者、政府、债权人、所有者)及相互关系的研究。④收入及收益分配的政策。

9财务评价:①财务评价方法及评价依据。②财务评价角度及评价指标。③#财务评价体系。

篇4

一、供应链管理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间重要程序的整合与管理,包含了从上游供应商至下游客户间实体原料、服务和信息的管理,以增加客户的价值为目的,整个程序包括:原物料的获得与采购、生产排程、订单处理、存货管理、配送、仓储及顾客服务等。

供应链管理可以分成三个维度:功能内的协调,是指企业内部对作业及程序的成本控制,以达到较佳的生产效率;功能间的协调指企业内各个部门间亦需要有良好的整合,以降低可能的目标冲突,诸如后勤与财务部门或后勤与生产部门等的协调;组织间的协调指从整体供应链来看,组织与其它组织间通过某种机制来达到成本更低、效率更好的生产,如根据销售状况实施的自动补货系统或及时生产等。在全球环境不断变化及客户需求多变的情况下,讲求“快速”是企业创造优势来源之一,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下,“时间”是另一个改变市场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能立即反应市场而快速做出改变的企业才能真正享有成功的成果,因此,“时基”(time-based)竞争是企业必然会面对的,Just-In-Time是整合的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改善质量、提高生产力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JIT提供了一种成本有效的生产并且在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时间及地点配送正确的需求量给客户,多运用在及时地提供原物料、生产制造及配送的过程上,JIT是供应链管理中讲求时基竞争下极为重要的一种策略,例如厂商与供应商采用JIT的配送,有效地控制厂商的存货量并降低不必要的货品积压,更进一步地甚至可以达到零库存的有效管理等。

二、采购在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

采购、生产以及配送是传统供应链当中三个主要的阶段,不论是制造商对其生产原料与零件的采购或下游厂商对商品的购买,原物料采购对每个在供应链内的厂商而言,是不可避免的一项作业,因此,企业的“采购”是企业一种功能性的活动,诸如购买原料、半成品(如零件)和成品(如机器设备),与日常的物料管理及信息管理有关,企业对供应商的采购关系着自身的成本及产品质量,有高质量的原物料才能生产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进而创造更高的顾客价值。对大部分的厂商而言,自行生产所有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原料或组件是很困难的,甚至是某项生产技术,为了降低自行开发的风险,厂商倾向专注在核心能力上,并从其它外部供应商获得所需的其它资源。因此,采购最基本的目的是在保证组织能有称职的供应商在合理的成本下,持续不断地提供所需的原料,它扮演着支持生产及作业程序的角色,所以,组织的采购策略必须和生产策略一致,以使得组织在公司层级的策略能有效运行;对内,采购应当和企业的生产及公司层级策略相互沟通,对外,则与供应商互动。

三、采购价值链(Sourcing Value Chain)

采购价值链可以充分说明策略性的购买在供应链组织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是组织成本控制及获利的主要原因,如图1。

1.制定年度计划:主要指组织制定整体目标及未来在采购上的相关细节。

2.定义需求:定义需求是依据组织内部在未来的生产程序或其它相关企业活动所需的原料或组件等,定义出所需要的原物料清单。

3.拟定采购策略:此阶段对组织来说是一个做或买(make/buy)的决策选择,组织依本身的能力来衡量是否由自己来开发生产所需的原料或向外寻找供货商。

4.评估并选择供货商:在决定向外采购原物料时,组织必需在多个符合要求的供货商间选择欲合作的对象,包含了对供货商过去经验及能力等的评估。

5.取得原料:组织在此阶段的重点是如何降低交易时的成本,可通过电子商务或网络来达到这一目标。

6.管理与供货商的关系:对供应链内的厂商而言,与供货商的关系是一种资产,并不仅是交易而已,除了采购原物料外,厂商与供货商间更可有技术及知识上的相互支持,长期来看,是一种竞争优势。

从采购的价值链中可看出厂商与供货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为了有效地在市场上竞争,必需拥有称职的供应商,而供应商亦必须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提供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原物料,因为厂商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最终决定在其供应商的能力上,采购策略的功用之一即是为企业与有能力的供应商间建立联系,包含了寻找新的供应商及改善原有供应商的能力。

作者单位:黄海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王依群,中国石油东北化工销售抚顺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黄海鸿,刘志峰等.产品环境价值链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3):210-214.

[2]李严锋,刘贲.基于价值链原理的复合型业态供应链价值模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96-99.

Analysis of the purchase value chai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uang HaifengWang Yiqun

篇5

一、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及与财务管理的结合

价值链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学者 Michael E. Porter 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价值链包括其价值生产作业的整个过程,是许多与战略性相关的活动组成的链条。价值链管理是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注重价值链上各企业间的协作,把不同企业的资源和市场等要素集合起来使整个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它强调将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组合优化,建立起企业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明确自身在整个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和自己的优势及劣势,从而正确制定自身发展战略。

价值链理论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为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的战略、营销和财务管理等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作为企业管理中枢的财务管理更与价值链理论紧密结合,形成了全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同时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是为顾客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增值,而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正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二者在目标上不谋而合。

二、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表述,目前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被广泛认同,但却同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一样,都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和静态的研究方式,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局限,它主张从动态和系统的角度开展对企业价值流和产权关系的研究,使企业尽可能在不确定的各种环境下适应变化,关注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适应性,并提高价值链上各主体的利益。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理论认为:为顾客创造最大价值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统一的,实现了顾客价值最大化,才能保证企业价值链上各主体的利益,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最终实现整个价值链价值最大化。正是由于价值链理论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由传统的注重内部经营管理转变为在战略角度上将企业所在的价值链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调整和控制,扩大了财务管理的主体范围。

正是由于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将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即企业价值最大化与顾客价值最大化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强调价值链上各主体重新认识竞争的内涵以及整个价值链系统组合成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益,稳定并提高价值链上各主体的价值,需要在坚持系统性原则、速度原则和合作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企业应注重适应环境的变化,强化以主体企业经营活动为核心的企业群整体利益满意化的理财原则。速度原则要求速度创新和速度竞争,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时间价值。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创造速度价值,提高服务质量,增加顾客和自身价值。从价值链角度分析,速度原则就是通过再造企业流程扩展面向顾客的适应性,充分重视时间因素。合作原则则是一种平衡与协调,强调企业应充分认识自身资源的局限性,可以通过与价值链上其他企业的合作,巩固核心业务,拓展非核心业务,从而变得更有柔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竞争环境。基于上述原则,一个完善的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积极的思考。

1.财务管理主体的构建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不再将财务管理单纯地视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而是将企业与价值链上的其他利益主体作为一个创造价值的整体。这个价值创造整体内有核心企业,核心企业通过对自身与价值链联盟企业之间的链接关系,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价值链联盟企业的利益,为构建和优化价值链服务。同时,核心企业也要加强与价值链联盟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等手段实现资本的快速循环,获得最大的价值链增值,为顾客和自身价值最大化服务。强调价值链上核心企业的作用,并非意味着核心企业控制价值链上其他利益主体的财务管理政策,而是要通过积极的政策配合和适度的竞争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财务管理目标、范围、内容和方法,构建使整个价值链增值的财务管理模式。

2.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述

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注重将顾客价值最大化与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统一,为了更好地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需要价值链上各企业都能剔出无效耗费,使每一个环节增值达到最大化,为整个价值链提升竞争力,并且保证价值链上各联盟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只有价值链上包括核心企业在内的各主体价值最大,才能保证价值链整体的稳定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为各利益主体同时也为价值链的增值提供稳固的前提保障。

3.财务管理范围的构建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将传统的基于企业内部管理的财务管理范围拓展到整个价值链,强调建立价值链联盟,联盟内各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利益双赢和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最优化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策略。凡是价值链能触及的环节都应被纳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从单纯的企业内部管理拓展到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整体优化,联盟内企业能从更高的战略角度为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重新审视自己,完善自身。

4.财务管理内容的构建

财务管理工作包括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控制和业绩评价等内容。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应该在这些方面都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顾客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而实现整个价值链价值最大化。

基于价值链的财务预算要充分审视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其他业务伙伴的财务状况,根据对以前各期价值信息的分析和对同行业企业相同业务流程价值信息的分析,以及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全面财务预算和各部门的财务预算,提升对财务危机的规避能力和应对能力。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在分析内部和外部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前提下,确定自己在价值链中的相对优势,分析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和顾客价值最大化进而实现整个价值链价值最大化的决策。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应实现价值流与实物流的互动、集成和统一,管理者可以借助适时的内部财务报告体系和财务分析数据库,及时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反馈信息,掌控趋势发展,提出前瞻性的财务建议。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应改变以往的仅从费用控制角度和价值增值角度进行的单一的评价方法,强调决策者要有效地认知企业内部价值链流程的个别功用与价值链整体绩效的关系,正确划分企业内部价值节点,对企业整体利益在价值链节点进行科学的分配,以达到激励和约束的目的。

5.财务管理方法的使用

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方法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还应注重一些多样性、灵活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方法,比如综合计分卡和竞争博弈法等一些非财务管理的方法也可以用来进行财务管理的分析和评价。

四、结论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够使企业重新认识自身与环境,能够使企业的各项决策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为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服务。一个科学合理的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在系统性原则、速度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框架下对财务管理主体、目标、范围、内容和方法加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框架[J]. 财会通讯,2007(11):32-33

[2]连宏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107-108

篇6

价值链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美国的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有三个含义:一是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材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密切的联系。二是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如售后服务这项活动,如果企业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都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三是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见图1),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见图2)。

企业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解决成本控制问题

企业内部存在许多价值链,既有各业务单元(如各分厂和车间)之间的价值链,也有各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这种联系通常可以用一种活动和成本的改变来影响另外一种活动和成本的改变。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识别企业自身价值链及其优势和劣势,从而构建或重构支持企业价值链定位的企业内部价值链。

(二)行业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的产业定位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处于行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多个链接,各价值活动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也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价值链中包括多方面的相互联系,例如,原材料供应过程中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各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产品销售过程中与顾客的关系等。行业价值链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它是从最初原材料投入到最终用户产品形成之间的所有价值形成和转移环节所构成的全部的价值活动。

(三)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发现与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就是为了揭示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成本地位。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需要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成本构成与成本支出情况,与企业的产品成本进行比较,揭示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以明确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即同竞争对手相比是处于成本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

我国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视野狭窄,缺乏战略的眼光

一些制造企业在传统成本管理中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成本的管理,很少能站在战略的高度,从战略定位、价值链及成本动因等角度去认识和关注成本。同时成本管理范畴过窄,缺乏系统理念,偏重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消耗。传统成本控制只注重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其着眼点在于购买与销售之间生产制造的增值最大化。这种模式使成本管理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对企业供应和销售环节中发生的成本不予重视,对于企业外部环境更是视而不见。

(二)成本驱动因素单一,成本信息不全面

成本动因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地理位置、产品的复杂性、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等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些却是传统成本控制未能考虑的因素。同时,传统的成本控制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忽视了隐含的成本信息,如市场开拓、内部结构的调整、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等,所以没有能够全面地揭示出企业成本的真正构成,这样的成本信息有形无形地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影响了其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三)成本管理方法落后,先进的管理方法不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根据某高校会计学系课题组对我国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问卷显示:22.2%使用标准成本法,72.2%使用目标计划成本法,33.3%使用目标成本法,但是先进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等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并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管理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优化制造企业采购成本管理的途径

(一)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的措施

1.原材料采购中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影响采购成本的因素主要是选择企业合适的供应商所需要的时间,因为企业采购工作是采购人员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寻找、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签订采购合同的过程,这期间所花费的时间越长采购人员所花的采购费用也就越多,进而采购成本也就越高。

2.建立与供应商结盟的采购控制体系的作用:

一是在不损害供应商利益的前提下,全面降低产品的目标成本。因为供应商是供货的生产者,而企业是整个产品的总设计师,所以由供应商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供货产品设计小组可以既从产品整体角度,又从供应商的生产可行性角度出发,达到共同降低供应商及企业的成本的目的。要想使这种因为降低产品目标成本而增加的利润具有持续性,企业应将因供应商献计献策降低产品成本所获得的利润让出一部分给供应商,只有这样供应商才能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二是有利于降低由于原材料问题而产生废品所造成的损失。由于供应商长期生产某种产品取得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而且供应商产品的质量纳入了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企业与供应商共同对供应产品进行监督,供应产品的质量有了保证,所以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减少了由于原材料问题而产生废品所遭受的损失。

三是有利于降低原材料库存成本。由于与供应商长期合作,相互信任加上企业对供应商的有效激励,供应商供货质量的可靠性、送货的及时性均得到了保证,从而可以减少原材料的安全库存量,甚至可以做到零库存。如此也就降低了原材料的库存成本。

3.与供应商结盟的采购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企业通过多方面调查或者招标的方式,选择一家或两三家供货质量与信誉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并结成联盟。要保证这种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应该将供应商纳入本企业的采购系统,对供应商进行业绩评价,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使企业从外部价值链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在与供应商建立了相互信任、稳固关系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让供应商参与供应产品的设计。当然,此时企业不是依据供应商的报价支付货款,而是按目标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先确定市场或最终消费者的支付价格,然后依据产品不同零部件的成本及对产品功能实现的重要性,运用逆推计算,一层一层分摊,在保证供应商应得利益的基础上,确定付给供应商的供货价格,以使原材料采购的价格降到尽量低的水平。另一方面,因为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由固定的供应商提供,并长期与之合作,固定供应商信誉是有保障的,所以就不需要经常派出采购人员出去采购。采购人员只需要采购一些使用数量较少或者价格便宜的标准件,而这些原材料大多可以在本地可以采购到。因此既可以大大减少采购人员的采购时间,从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二)原材料库存成本控制的方法

原材料库存控制中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控制原材料库存量是原材料库存成本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因素。因为原材料库存成本主要由仓库租金、原材料的损耗、管理人员的工资等构成,而这些与原材料的库存量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原材料库存量越小,原材料库存成本也就越小。但是,零库存并不是企业的最佳成本控制与管理状态,由于市场、货源、运输、天气、产量、质检、物流、资金等情况的复杂性,为避免因为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供应不及时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需要一定量原材料的储备。当然,这种储备与通常意义上的储备不同,它只用于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保证企业生产、销售的不中断而进行的储备。

原材料库存管理方法。企业材料物资采购控制的方法有订货点法、经济订购批量法、ABC分类法和材料需求计划——MRP方法。当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比较注重运用订货点法和经济订购批量法来确定企业自身采购成本,关键在于这两种方法在企业采购中实施起来比较灵活,方法简便,步骤明确,对于降低采购成本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订货点法。定货点就是为及时补充库存物资的数量而进行订货的时间。定货点的间隔时间的长短,对物资的储备量和保管费用直接发生成正比例关系,但定货点间隔时间过短,超过客观生产情况的限度,也要影响正常的生产进行,因此,必需正确制定定货点。计算定货点的公式如下:

某材料定货点=(T×D)+M

式中:M—保险储备定额;T—备运时间;D—每日消耗用量。

式中的备运时间是由办理订货手续起到材料物资进厂为止的全部时间。备运时间包括办理订货单时间、运货时间和验收时间等。企业经常储备和保险储备的高低,受备运时间长短的影响,例如备运时间长的企业的经常储备和保险储备就会相应增大。

应用这一方法时必须根据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变化情况对材料间隔时间,订货点这两个因素,加以适时调整,以应付材料供应情况的变化和特殊情况的需要。公式中的保险储备定额虽然可以预防,但在生产正常情况下,保险储备就形成了呆滞材料,既增加了存储费用,也增加了流动资金的占有量,是这一方法的缺点。

经济订购批量法。确定订购批量的目的,是为了指定保证生产所必需的,费用最小的物资储备数量。所以经济订购批量就是确定包括保险费用、采购费用在内的总费用最低的订购量。

影响材料成本的因素,除材料本身价格因素外,主要是采购费用和保管费用。我们已经知道不论一次采购材料数量的多少,采购费用是固定的,采购费用与采购次数成正比,与一次采购多少无关。因此,为了节省采购费用,在理论上应减少采购次数,提高一次采购量。但是为了节省保管费用又应增加采购次数减少一次采购量,以便使仓库中随时储存最低数额的物资储备量,这样才可以降低保管费用并使企业的流动资金需要量达到最低限度。所以在确定经济订购批量时,必须考虑采购批量与材料储备成本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经济订购批量是采用数学模型直接确定时。显假定C1为每单位储量的保管费用,C2为每次采购费用,C3为某种材料物资的单价,U为该种材料物资的年需要量,Q为该种材料物资的每次采购量,Ct为该种材料购储成本,则得下式:

求上式的导数并令其等于零:

则Q值即为最佳的经济订购批量。

篇7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20-01

1职业道德的具体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2采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

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根据该《纲要》的具体精神、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采购工作的基本要求,采购从业人员在其实际采购活动中,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1 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也是每个行业都需要的,放在这里来说,是想强调采购员更需要这种精神。身边的许多人在抱怨做采购苦,做采购压力大,做采购有太多无奈等等,但是,如果不抱着敬业精神,认真对待采购行业,那么,我只能说,你不是合格的采购员。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辛苦,采购行业尤甚,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惧怕,偶尔的牢骚之后,我们需要的是调整心态,更积极地面对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职责。

2.2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采购工作人员做好采购工作的根本前提,是他们做人、处事、干工作的基本准则,具体来说,采购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了言行一致、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严格遵守和兑现自己作出的承诺,才能在具体的采购工作中,严格地履行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自觉地排除各种虚假信息的散布,也才能自觉地避免各种欺诈、串通、隐瞒等等不法行为的滋生,从而才能切实地保障各有关方面的正当权益。

2.3 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是采购从业人员的职业灵魂,它要求采购人员必须要公平正直,没有偏袒,工作中既不得搀杂个人的主观意愿,也不能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要求采购从业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实施操作,对所有的供应商都一视同仁,不得有任何歧视性的条件和行为,在具体的评标活动中,更是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评标规则和标准确定中标或成交的供应商,不得有任何主观倾向,以切实维护各供应商的切身利益等,这是每位采购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从业工作态度,也是做好政府采购工作应当具备的一种思想境界。

2.4 廉洁自律

“廉洁自律”就是要求采购从业人员在其采购活动中,要严格依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法定的依据进行操作,依法办事,不以自己主观或他人强加的意志所转移。而采购从业人员缺乏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能力,必定会产生各种暗箱操作、、收受贿赂等等不法行为,其结果也必定会严重地侵犯了公司的正当权益,牺牲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严重的还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前途,承担法律责任。

2.5 虚心耐心

在采购工作中,尤其在与供应商的交往中,采购人员有时较占上风,但对供应商之态度,必须公平互惠,甚至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不可趾高气扬,傲慢无礼。与供应商谈判或议价的过程,可能相当艰辛与复杂,采购人员更需有忍耐、等待的修养,才能“欲擒故纵”,气定神闲进行工作。居于劣势时,亦能忍让求全,不愠不火,克尽事功。

3加强采购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措施

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既是采购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是采购机构的义务,更是社会的责任,而单凭某一个方面是很难达到满意效果的,必须要动员多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内外结合,多措并举。

3.1 建立道德标准文件这是一种制度保障。例如,通用汽车公司规定采购人员不得接受来自供应商的任何礼物,违背者就卷铺盖走人。

3.2 培训教育提高采购人员的道德意识和纪律意识需要依靠持续的教育,企业应有计划地组织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觉悟和业务水平。还用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宣传,使广大员工都能接受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道德规范。

3.3 要警示教育对采购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仅要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还必须要利用反面典型材料,通过公开曝光或处罚一批采购违法案例的当事人,用深刻的教训来教育其他采购从业人员,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和效果。

3.4 要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采购法》赋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执法职能,对此,有关执法部门必须要对各种丧诚失信的行为给予沉重的打击,才能有效地遏制各种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继续滋生或蔓延。

4结语

对于采购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离不开企业内部的管理。对于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则需要企业内外共同监控和社会道德及法律的约束。

参考文献:

[1]幺培明.采购的职业道德和采购的“5个合适”.

[2]徐贵宏.论政府采购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篇8

■引言

企业理财目标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到现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逐渐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跨国公司所有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活动都围绕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个核心目标来运作。跨国公司的价值取决于跨国公司创造的自由现金流量,而自由现金流量又是在跨国公司投资和运营决策中产生的,因此,财务管理必须关注跨国公司价值创造活动。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跨国公司为培育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应构建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 价值创造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企业价值。也就是说,劳动者的社会劳动创造了企业的价值,劳动者贡献的社会劳动量越多,企业的价值就越大。人类活动的本质是劳动,劳动的本质在于创造,劳动不单纯是人自身的行为,而且是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过程,是人与生产要素共同对客观自然对象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而使其形态发生有利于人类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亦是“价值创造过程”。也就是说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了企业价值。

价值创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挖掘价值创造潜力,努力开拓市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改进经营模式,通过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三是重视培育员工价值创造的理念,包括将价值管理纳入决策和预算、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奖惩制度之中。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是一个三维结构,包括业务层面的组分能力、支持层面的结构能力和发展层面的动态能力。

经济增加值(EVA) 是全面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及价值创造持久性的指标,实证研究证明,如果企业将EVA作为价值衡量指标,当其价值不断增值时,企业的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往往比其他企业高,创造的财富更多,同时,产品价值、员工价值、顾客价值、投资者价值、供应商价值和社会价值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EVA是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衡量的是企业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收益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EVA的主要特点是以经济利润代替会计利润并强调价值增值,EVA为正,表示创造了价值;EVA为负,表示损害(破坏) 了价值,EVA为零,表示既不创造也不损害价值,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要创造价值,企业必须支付给股东超过他们预期所能得到的利润,这只有在预期的投资资本回报率大于投资的资本成本时才能实现。因此,公司管理者的目标不应是投入资本获利能力最大化,而应是EVA的最大化,否则就会使管理者产生与价值创造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跨国公司只有不断创造价值,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同和支持,才能赢得市场,形成产品特有的竞争力。因此,跨国公司必须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重构财务管理框架体系,为提升公司价值创造条件。

(一)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目标: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趋势。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保证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应满足各方利益关系,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体制

基于价值创造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是以作业为中心来建立财务管理机制,打破了职能领域的界限,利用一定的方法,将跨国公司战略所要求完成的功能、作业确定到各母子公司内部的单位和岗位,然后确定价值创造流程,分析价值驱动因素,建立起个性化的财务政策体制,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

(三)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战略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必须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公司的财务决策必须站在公司长期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跨国公司的价值取决于未来所创造的现金净流量,提升公司的价值,要求跨国公司必须从价值创造的视角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战略规划,财务战略规划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制定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的目的是要创造更多的价值,无论何种财务战略,都必须满足价值创造的基本要求。实施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战略,要求跨国公司在对未来公司价值创造流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支持公司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投资行为及融资行为进行整体、全局和长期的规划,以维持和提高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跨国公司未来的价值增值。

(四)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预算

基于价值创造的跨国公司财务预算要立足于价值最大化财务战略,每一个预算都应包括影响价值创造的各个方面的指标,如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等。透过这些关键财务预算指标,高层领导能清楚地了解跨国公司价值创造中最重要的经营运作情况,能及时诊断经营中的问题并采取行动,有力地推动跨国公司战略的执行,为业绩管理和上下级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一个客观的基础,使经营管理者将精力集中于对公司价值创造有最大驱动力的经营方面。

(五)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制度

基于价值创造的跨国公司财务制度不仅对母公司本部的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同时还要监控子公司的财务活动。对子公司的控制制度包括财务经理委派制、子公司财务指标预警制度、子公司业绩评价制度、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制度以及财务中心结算制度等。跨国公司价值创造可以分成价值创造管理、价值创造流程和价值创造实施三个层次,其对应的财务制度体系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价值创造管理体系方面的财务制度,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子公司管理制度、成本管理相关制度、流程手册与实施工具文件;第二层次是价值创造政策与程序方面的财务制度,包括投资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融资与担保管理制度及操作手册、资产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第三层次是价值创造实施方面的财务制度,包括财务组织机构与职责、会计政策与核算规范以及财务基础工作方面的制度及相应的操作手册。

(六)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政策选择

基于价值创造,跨国公司经营政策选择的目标是通过营运资金在全球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各种流动资产持有水平的最优化,保证跨国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持续价值创造是跨国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而投资政策的选择是跨国公司在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价值最大化原则对跨国公司的价值链进行的分解,即将不同的经营活动安排在世界上最适宜的国家或地区,然后加以整合,使跨国公司能够在长时期内生存并持续发展。

跨国公司融资政策是跨国公司对资金筹集问题所采取的行动方针与策略,其实质是负债融资和股权融资方式的选择及其融资比例安排的决策。为了持续创造价值,跨国公司筹资政策的选择应重视对公司当期融资能力和将来融资能力的协调,既要关注母公司的利益,又不能损害相关分、子公司的利益。跨国公司必须根据影响价值创造的直接因素(如利率、筹资费、筹资数额、红利、母国和东道国的税收政策等) 和间接因素(如各国市场差异、融资渠道的国际化、外汇风险和政治风险、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投资者倾向等) 来选择融资政策。

(七)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机制

基于价值创造的跨国公司财务机制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财务机制主体、财务机制客体和财务机制装置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财务机制主体是指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以及财务部门经理,财务机制的客体是指财务预算、财务制度和财务政策,财务机制装置是指跨国公司权利制衡机制、财务决策机制、财务约束与激励机制、财务评价机制和文化创新机制。跨国公司财务机制主体通过财务机制装置作用于财务机制客体,能够充分发挥财务控制权配置效率,科学地规范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培养全体员工自愿、主动创造公司价值的意识。

■三、总结

价值创造是通过利用组织内所有层次的价值链关系来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价值创造思想能够更好地揭示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所具有的有效配置财务资源和灵活调整的功能,使跨国公司在动态的环境中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本文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构建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以期促进跨国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在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下,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供应链物流管理主要通过控制和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行为方式,达到快速市场反应、降低系统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客户满意度等目的,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综合竞争力,也相应提高节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当前新闻纸印刷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也在逐步革新,如客户关系管理、ERP等先进管理技术,在很多企业里已付诸实施。但总的来说,在采购管理方面,新闻纸印刷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为此我们针对新闻纸印刷企业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进行研究,旨在为企业采购降低成本。

一、供应链管理与采购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商、制造商、采购商和分销商等各种经济活动,有效开展集成管理,以正确的数量和质量、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进行产品制造和分销,提高系统效率,促使系统成本最小化,并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服务水准。供应链的功能是由核心企业的性质决定的,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产品运作的领导者。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供应链的采购管理,资金流是为采购服务的、为保障采购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二)供应链下采购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强调沟通企业上下游的关系,侧重于供应链伙伴的参与及资源运筹调度能力。内外采购结合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是将采购活动视为原料采购、生产、分配、销售和产品到达最终用户所组成的一定流量的环环相扣的链。它通过综合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运作,使采购与信息流达到最优化。同时供应链采购管理不再把库存当作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将它作为一种供应链的平衡机制。随着供应链的形成,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建立在客户交易基础上的关系向基于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型关系转变,使供应链各个企业间交流、共享信息、协调进行库存管理成为可能,并形成竞争合作的战略联盟。

(三)供应链下采购管理的特点

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供应链采购管理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寻求供应链采购成本与客户服务之间的均衡。管理的内容不同,供应链采购管理涉及到整个供应链所有成员组织,管理内容包括从初始供应采购到终端的分销采购以及反向采购。侧重点不同,供应链采购管理更侧重于供应链成员企业间接口采购活动的管理优化,这也是供应链采购管理的利润空间所在。管理难度越高,管理思想和方法也更加丰富。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闻纸印刷企业采购管理的绩效评价

(一)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绩效评价方法

采购绩效评价经常遇到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很难确定客观、量化的指标。其实,对所有的绩效指标进行量化并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这么做。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关键绩效指标(KPI)是通过对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采购流程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采购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供应链采购绩效管理的基础。

(二)采购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1、采购运输作业绩效评价。目前大部分包装新闻纸印刷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输车队,规模或大或小,以满足自己的运输需要。在绩效评价中,其中成本支出和作业情况是考核的主要方面。对自采购运输的成本支出评价时,涉及到的项目繁多,企业的财务报表也需要做的更为细致、周到。我们可以采用报表的形式,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来反映自营车队成本绩效。单从成本方面来说,成本支出越少,企业变相获利就越多,自营车队绩效也就越好。同时对企业采购运输作业绩效进行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如果单纯追求每单位成本的最低,就可能导致空载运距的增加、车载利用率的下降等。因此单位成本必须和空载情况和车载利用率考虑在内,进行折合,折合后单位成本越低,说明作业绩效越好。

2、库存绩效评价。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是采购管理和销售采购管理的综合表象结果。JIT采购也并不排斥库存,保有原材料库存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以备不时之用、保证持续生产、改善物流服务。但是库存会带来成本,如空间成本、资金成本、库存管理成本、库存风险成本,还有与这些成本相关的采购成本和缺货成本等,这些都对库存造成影响。

3、订单处理绩效评价。在供应链管理中,时间不仅仅代表着成本,而且订货周期的延长意味着对客户服务的侵蚀,因为订货周期的长短是客户服务的核心所在。订单处理各项活动占据了整个订货周期的多半时间,几乎所有的新闻纸印刷企业都有自己的跟单员,由此也可看出企业对订单处理的重视程度。订单处理的绩效对于采购服务水平的提高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竞争变量。订单处理的关键指标包括:订单处理成本;订单处理时间;订单履行的准确度。

4、客户服务绩效评价。采购方面的客户服务是指从产品订货到产品送抵之间,为客户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其关键性指标包括数量、次数、时间和完好四个方面的要求。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往能创造需求,增加企业的市场机会,提高销售收入,但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和订单处理成本的随之增长。因此,客户服务对于整个系统的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必须认真对待客户服务的绩效评价。在一个评价周期内,客户服务的关键指标项目:次数要求指标;数量要求指标;时间要求指标;完好率指标;跟踪服务等。

(三)采购管理绩效评价的配套措施

1、领导重视。供应链采购管理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行政支持是没有办法推行的,因为它还涉及到其他伙伴企业,很多问题需求企业高层领导出面进行企业间协商。而整个采购管理流程的改进,更需要高层领导的参与。

2、明确范围。为了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企业必须了解每一个部分,实际描述出从原材料到交货的采购供应链。确认客户端在设计和分析供应链时己经包含进去了,因为客户是供应链的开端,知道客户的需要并了解自我如何改善以符合共同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定义好范围后,就需要花一段时间分析得出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如果某些部分不能像竞争者一样好或比他们更好,那就找一个合作伙伴来帮助自己处理这部分。

3、项目评价。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是企业的战略性选择,不能随便说上就上,企业必须设计好项目评价,然后决定是否实施,以及实施方案。如果在评价不到位的情况下就贸然大规模启动,可能有严重后果。

4、循序渐进。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各个阶段循序渐进,重视理念的贯彻和培训;从企业内部入手,切实提升环节效率;选择容易的先入手,如ERP的实施、供应商评审、客户关系管理等。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执行必须是持续不断的,要想获得成功,企业就要把它当成每天的例行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幻想一朝一夕就大有成效。

总之,供应链采购管理是一个不断革新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采购、回收采购和废弃采购管理等,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研究。

参考文献:

1、崔介何.物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湖北盐业集团定位于单业态垄断型企业,盐产品生产销售为其主擎,在长期运营中形成了比较优秀的管理团队及规范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随着行业步入成熟期末端,专营发展处于停滞,单业态运营模式已成为企业运行的瓶颈,为绕过企业衰退期,集团经营战略由主业单向专营转换为主辅双翼并行成为必然的选择。在辅业发展过程中集团面临组织框架结构调整、财务管控模式转换、辅业运营效益评价等诸多问题,需要构建新型组织框架模型和财务控制评价体系。

一、构建交叉双轨构架下的账务价值链条混合监管模式

1.湖北盐业集团单业态形式下的组织框架结构。湖北盐业集团主业为垂直管理构架,按照行政区域设立省、市、县三级管理机构,每一层级皆对上级机构全权负责。这种组织框架扩大了中间层次管理机构的权限,虽然客观上强化了“上传下达、政令畅通”的管理约束性,但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局限性,人员调配、资金运转、设施调动需经过各级管理机构逐层流动实现,不利于提升企业运营效益。

2.湖北盐业集团主辅双翼并行发展战略特点。依托主业盐产品销售终端网络规模优势,盐业集团辅业经营项目明确锁定为商品业,由省公司与各供应商统一签订省级协议,梳理集物流价值链条分拨模式,货源直接调配至县公司,利用蜂巢状盐产品终端销售网络配合发展商品批发零售业务。

3.湖北盐业集团交叉双轨构架实现财流双向布控。湖北盐业集团主业处于成熟期,对企业的效益贡献值占据绝对优势,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具备了平滑运转的营销流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等级森严的财务控制体系;而辅业尚处于成长期,在集团中的战略地位逐步明确,随着辅业规划与发展前景的日趋明朗,对辅业经营细化度日益加深的财务控制需求日益突出。鉴于盐业集团主辅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采取双轨运行机制并行发展主辅业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双轨制组织框架的宏观治理下,主业财务管理机制维持原状,仅对辅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先后从省公司剥离商贸公司及资金中心直接掌控辅业物流和资金流,实现盐业集团主辅业账、物、款交叉监控管理机制。

A.湖北盐业集团交叉双轨组织框架

B.湖北盐业集团财务控制流程图

4.湖北盐业集团辅业经营管理模式凸显财务创新。湖北盐业集团辅业核算流程对财务流、资金流、物流三个环节进行了细化调整,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合理区分与整合,并细致地平衡各方利益,化解模糊地带容易发生的冲突,提升辅业运营效率。

(1)财务核算明晰化。县公司不再承担辅业财务核算任务,仅将商品销售发票上移至市公司进行财务监核,市公司将本级商品统计数据上报至商贸公司汇总反映辅业经营成果,以明晰财务核算责任归属,减少集团内部相互推诿情况。

(2)资金链条简明化。资金中心每日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将县公司销售货款直接收缴至省公司,不再通过县公司市公司省公司这种层层上缴形式,尽可能地减少县、市公司勾连资金舞弊情况的发生;商贸公司采购付款则由省公司直拨,减少资金沉淀成本。

(3)物流配送直达化。辅业商品物流环节管理不再采取主业盐产品的“省公司市公司县公司”逐层调拨方式,而是根据县公司实时采购计划由商贸公司通过供应商直接调配至县公司仓库,尽量压缩物流环节,降低市公司仓库占用率,提升存货流转效率。

C.湖北盐业集团交叉监管系统图

二、辅业项目效益价值评价亟待解决的成本费用分摊考量

集团公司在拟制辅业阶段化战略决策时,依仗现有销售渠道优势并未另辟营销部门,而是利用各级公司现有人、财、物同步开拓商品销售市场,为正确计量辅业项目成本,准确反映辅业经营成果,真实评价辅业运营效果,对主辅业共有成本费用公允分摊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在分摊方法上,存在直接法、顺序法、交互法等诸多方法,把成本费用准确地分摊至考核对象是根本原则,但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分摊方法的合理性与成本效益衡量。

A、人工成本的分摊。应以成本效益原则为考量基础,在全员营销的极端情况下,为避免因分配因素过多导致分析成本不经济,运用“简明因子加权平均法”,选取2个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成本因素加权平均分摊人工成本,以合理控制成本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①最低工资因子(a):以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作为分摊标准,例如市公司G下属县公司π职工人数为25人,2011年度人工成本总额为1153600元,当地2011年人均最低工资水平为912元/月,则辅业的人工成本为273600元(25人×912元/月×12月)。

②收入提成因子(b):以当地商品(白酒)平均无底薪收入提成率作为分摊标准,如县公司π2011年商品销售回款28760000元,当地白酒行业平均无底薪收入提成率1.6%,则辅业的人工成本为487390元(2876000×1.7%)。

③加权权数(γ):选取当地白酒业20个销售从业人员(底薪+提成)收入样本,分析提成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计算其概率分布,按照统计学理论综合确定收入提成因子权数为0.7。

收入提成概率分布图

④分摊结果(χ):χ=[a×(1-γ)+b×γ]=273600×0.3+487390×0.7=420733。

通过“简明因子加权平均法”计算辅业项目2011年应分摊的人工成本为420733元,占县公司π人工总成本的比重为36.47%。

B、仓储费用的分摊。商品的仓储费用核算应遵循行为导向原则不再通过向考核对象分摊费用,转而通过物流放射链条的关联企业仓库租赁定价来实现。县公司核定商品占用仓库面积,采用市场比较法按照当地租赁市场同级地段仓库平均月租金水平与商贸公司拟定仓库租赁协议,从而核定辅业的仓储费用。

仍以县公司π为例,该公司仓库建筑面积为3800㎡,商品占用其仓库的1/5,当地市场同地段仓库租金为5元/㎡/月,则π公司2011年辅业项目仓储费用为45600元(3800×1/5×5×12)。

C、办公费用的分摊。主辅业双翼发展是同资源投入、多效益产出的过程,按照价值链的观点,同时参考责任会计理论,当某些资源耗费难以用因果关系确定其追溯对象或者动因追溯不经济时,可以把经济效益和成本联系起来,按照各考核对象的受益程度来分摊成本,水电费、招待费、会议费等都可以按照收益原则进行分摊。

还以县公司π为例,该公司2011年水电费216780元,主营盐产品销售收入6473万元,商品销售收入3012万元,则π公司2011年辅业项目分摊的水电费为68840元(216780×3012÷(6473+3012))。

三、结束语

湖北盐业集团在多元化战略的进程中,由于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财务管控机制转换的滞后性,企业可能会在未来面临下一轮的环节失控或环节过控情形,此时需要针对当期战略目标,再次对财务管控机制加以调整,适度降低财务控制的刚性,转变辅业效益价值评价模式,提升柔性财务管理控制机制的程度和范围,扭转财务控制效率下降趋势,解决次元策略效益价值评价时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