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指导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6 10:14: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孩子的教育指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孩子的教育指导

篇1

一、孩子的问题表现 及个案指导缘由   

小路同学以前各方面表现还不错,可一段时间表现的学习热情不高,上课打瞌睡,不跟同学玩耍,课间也不出去,就趴在桌子上愣神,就连老师找她谈话,她都是咬定嘴唇不放松。

就因为这样,我觉得孩子这种表现一定是来自于家庭,于是,为了小路同学的健康成长我走进了她的家庭。

二、家庭基本情况        

小路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做点小生意。不久前父母离婚了,又重新组成了新的家庭。她只能跟着外婆一起生活。父母们忙于新的家庭和生意,很少关心小路,也很少来看她。在父母的思想里觉得只要给她和外婆钱就可以了,不缺她吃不缺她穿就行了。

 三、孩子问题原因分析:

1、孩子方面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她有自己的思想,渴望回到与家人一起生活的幸福时光,她觉得父母都不要她了,她活着就是多余,她自卑,所以不跟同学玩耍,也不跟老师交流。她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真正对她好的人。所以她自暴自弃,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打瞌睡。

2、父母方面

父母完全不懂的家庭教育,离婚后互相仇视对方,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和金钱,忽视孩子的存在。只是简单的认为只要给孩子钱就可以了,不知道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尊重、关心和爱护的。不关注孩子的思想和情绪的变化。

 

四、具体改进措施(指导过程)

         1、给予温暖教育,感化幼小心灵 

         与小路促膝长谈了一次,告诉她:成人世界有许多无奈,父母的选择有他们的理由;他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应当具备面对现实的勇气,学会照顾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快乐的生活、学习。

         2、指导家庭教育,形成家校一致。

         a、和 小路的家长打电话预约进行沟通交流,反映了孩子的苦闷和现状。开始她的爸爸很不情愿,他说自己很忙,觉得我管得太宽。我并没有放弃,跟他讲家庭教育的力量,跟他讲小路的优点,劝他尊重孩子,关心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交流,与她的父母达成共识,家长愿意定期轮流来学校或外婆家看望小路,并利用周末多陪 孩子,与孩子及时交流,给予孩子安全感,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父母离异的事情,勇敢面对,帮助孩子在心理上度过这一阶段。

         3、关注一举一动,抓住契机表扬 

         及时关注孩子的变化,有点滴的变化就大力表扬。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互相交流孩子心理的变化,家校联手进行教育。

 五、指导成果:

         通 过我与家长的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孩子有反复现象,由于家长忙碌时,有点疏忽,导致孩子的不稳定,我发现后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孩子终于开始开朗起来了,整天围着我说长说短,性格也随和了,对于父母离异的事情,也能接受了,能和同学们一起愉快的学习着,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快乐成长!

篇2

【单元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2、 行为与习惯:进一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与习惯,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救、自护能力。

3、 知识与技能:懂得环境问题给地球造成的危害,初步理解珍惜资源的意义,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 过程与方法:用调查交流、创新展示、运用读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创新展示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增强防灾减灾的的意识,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5、 道德教育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法治教育点:遵守有关保护地球和防灾减灾的法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二下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第一课时)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我国自然灾害知

教时

1

日期

一、课题分析:

本课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及严重性,了解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危害,。本课先从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入手,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学情分析:

在我国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发生,新闻中也经常会报道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感受还是不深的,首先体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灾难在某个区域,我们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其次,有的自然灾害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学生感受不到。因此,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比较淡薄,防灾避险的能力比较弱。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2、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3、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动防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难点: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看视频 知灾害

导入:聊聊今天经历的开心的事。幸福吗?快乐吗?是啊,冬日,暖阳,我们在校园中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上朗朗读书,在操场上奔跑追逐,实现着我们的篮球梦,突然——

1、出示《汶川地震》片段1,片段2

2、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灾难面前,人类如此的渺小无助。同学们,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自然并不是一直都是心平气和的,它也有发怒的时候,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我们称之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分类)

3、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造成怎样的影响?(小组交流)

学生观看

指名交流

虽说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对自然灾害的直接接触较少,本环节对学生的幸福环境与突发的地震遭遇形成对比,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的感受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活动二:

看统计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1.ppt呈现2019年十大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危害大:生命、环境、经济、社会稳定、精神、疾病(疫情))

2、出示统计图

认真阅读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3小结:

旱涝灾害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地震、泥石流是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

4、灾难连锁反应PPT 、思维导图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观看ppt

运用新闻视频数据更具体的呈现自然灾害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损失之重。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

拓展--自然灾害的出现不是单一的,而是影响巨大的连锁危害。

活动三:

小小调查元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1、 种类多()

2、 分布广

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等。

(1)我国旱灾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2)洪涝灾害分布东多西少。其中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3)雪灾多发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4)台风灾害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5)地震西多东少

课前查找资料

上台汇报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图示直接、明了,而且更为客观。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活动四:

辨析小能手

过渡:自然灾害危害如此之大,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PPT: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满足条件才能形成自然灾害)

学生讨论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会引发怎样的自然灾害(报告单,小组合作)

小结

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

乱扔垃圾

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

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学生辩论

通过视频科普,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去讨论和发掘人类哪些不好的行为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只有有了充分的危险意识,才能更好的去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行为。

加强印象,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结

1、如果我们不满足这些条件会怎样?(自然灾害大大减少),

2、所以我们应该——

3、不仅仅如此,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如我们前面学过的哈尼族人一样,与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科学优化自然,这样我们的大自然将不再发怒,会心平气和的孕育我们。

4、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节课我们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在我国的分布规律,我们又如何有针对性的防御自然灾害呢?(上网、查阅资料,咨询父母师长,我们下节课交流)

完成表格

制定方案

篇3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51-02

道作为老子思想的文化精髓,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一起成为中国文论结构中的两大思想源泉,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老子所讲的道,既不是“太初有道”的道,也不是纯粹语言之道,而是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自然之道。老子“道”的思想观,充满人性生命本体的关怀意识,给予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深刻的启示。海德格尔摒弃西方传统哲学中关于存在的理解,提出“生成”(Ereignis)和“道说”(Sagen)概念,从人(Dasein) 出发, 并以Dasein 为依据来领会存在( Sein) 的意义,孕育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一、老子道的思想

“道”是什么?“道”这个词并不是老子首创,《诗经》里有“道”字,指道路。后“道”又派生出了道理、法则、方法、指导、通达、打开等意义。老子继承了道的历史蕴意,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将道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道”在老子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但是对于道,老子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使“道”充满了迷幻,朦胧,想象的色彩,总结起来,老子道的思想有如下几种含义。

道是有与无的统一。“道”在万物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一个在天上人间万事万物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不可名状的“有”和“无”,它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境界,天地间万物皆由它而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即自身同一,这个同一就是有与无的同一。道,意味着无,相互聚集着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自身只有在自身的否定中,才能成为无本身,才能同有保持同一,同时也确立了与自身的差异。这里所说的无自身的否定性是有与无最本原的生成。有与无相互聚集不可分离,两者同出自一个终极原发构成境域,有与无统一于道。

道是自在的。老子认为道是高于天,优于德的,道比天和德更能够接近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与天地相比具有先在性。它先于天地而生,独立存在,永不该变。它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循环往复,永不停息。产生万物,又归于万物。道是其所是,道就是道本身。道不是万物,道不离开万物。道是不定型、不透明的。它作为终极境域的显现,是最原始的纯构成态势。道处于永恒的、独立的自身运动,虽动而无声,虽动而无形。

道是自然。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不是原则、对象、实体,而是纯粹原始的自然态势。老子是依自然而说道,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的,自然与道是相通的,离开了自然,道也就不会存在。但老子讲的自然不是专指自然界,而是指事物本真的存在方式,有其天然、本然、自然而然的意思,这样一种合乎理性的存在方式就是‘道’所要求的存在方式”。

王弼的《老子注》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怯。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为也。”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这就是说,道本身无所作为,只是顺应万物的自然。天道就是自然无为之道。这里讲的无为,是说道不去主宰左右万物,而是顺从万物的本性。但无为却不是绝对的无为,自然无为其实是无所不为,因为道不仅创生万物,而且是万物自化,天下自定。一切归于自然,一切顺从自然。由于道是无和作为无的有,所以道自身不可能像某物那样自我显现。道只能显现为天地之道,人也只能通过天地来顺应道的自然。换言之,顺应天地就是顺应道。因此,老子的思维,甚至中国的整个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自然思维。在这种思维中,自然规定了思想,思想只是自然的思想,亦即自然在思维显现和表达。而人作为天地万物的灵长,与自然同生同在,与自然原本是一体,老子道德思想中,对于生命本体生存状态的反思,及其充满人性生命本体的关怀意识便油然可见。。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

形而上学历史,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一部“遗忘存在”的历史。“遗忘”即是“遮蔽”。海德格尔通过解析“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历史,发现“作为存在者的存在,对形而上学来说,始终是遮蔽不见的,一直处于被遗忘状态之中”。与此相反,在前苏格拉底的早期希腊思想那里,存在本身却是无蔽地显现着的。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思者”的“思”是原初的存在之思;荷马、品达、索福克勒斯等“诗人”的“诗”是原初的存在之诗。然而,进入到形而上学时代,存在被逐渐遗忘、遮蔽。此过程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直到黑格尔达而进入顶峰。

从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因”,笛卡儿的“自我”,斯宾诺莎的“实体”,一直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所导出的都是在者,而不是存在。他们的共同前提是从对象性思维出发,把存在视为某个在者,并把这个在者设定为追问的对象。因而所把握的只是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而海德格尔看来,人类对于世界的追问是人类所独有的追问。就是追问世界相对于人类所具有的意义,是追问与人相关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人所能体验到的世界。而形而上学的追问离开了存在的意义,追问的只是在者,而且是与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相关的在者,而不是人所能体验到的世界。我们今天又面临着一个转折的时代,思想的神圣使命就是要重新唤起“存在之思”,返回到思想的源头。如果说胡塞尔关注的是“面向事情本身”,那么海德格尔关注的则是“思想的事情的规定”。

海德格尔对于存在问题的追问,即从存在开始。这个存在是前苏格拉底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而不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存在。此存在并非具体的在者,并非在者整体的自然界,而是“在”,即存在物得以涌现的基础和根源。追问存在就是要追问这个原初的东西,而不是追问被派生的在者。因此,海德格尔所要追问的存在,不是对象性、实体性的存在。而是先于对象性思维的原初境域,是人对原初世界最为原始,最为直接,最为纯粹的体验。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生命与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传统的形而上学中,存在的实体是被遗忘的,存在被认为即为存在者。而海德格尔所阐述的存在论,是人(Dasein) 出发, 并以Dasein 为依据来领会存在( Sein) 的意义,把Dasein 与Sein 置于同一个层次上。人,才能回到本真的生存状态。存在论不仅仅是对存在者和外在的实在世界的发问, 而是对存在者的存在发问。因此,“存在”不是一个抽象的、悬在空中的臆想,而是寓于存在者之中的。对于存在的独特领悟是人区别于一般存在者的根本所在, 人不仅领悟到自身的存在, 也能够领悟到其它存在者的存在。这就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特点――从“生存”着的此在之人本身来追问真实的存在。

三、对生命本体生存的反思

老子的核心内容是“道”,“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自然之“道”,表现了老子对于生命本体生存状态的反思,及其充满人性生命本体的关怀意识。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从人(Dasein) 出发, 并以Dasein 为依据来领会存在( Sein) 的意义,对充斥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精神困顿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反思意义。

海德格尔和老子的思想都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的深切关怀。无论是对道还是对生成的追问,其实质都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问。他们都以其敏锐的目光审视着人类文明,深感文明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以其不同的智慧寻找着同一条道路,即如何摆脱危机,走向诗意地居住,返回人的本真生存状态。

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认为技术时代是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被最大限度推崇利用的时代,技术的本性居于“座架”中,“座架不仅遮蔽着一种先前的解蔽方式,即产生,而且遮蔽着解蔽本身,与之相随,还遮蔽着无蔽状态即真理得以在其中发生的那个东西”。人们只是根据技术本身的目的行动,至使物的本真面貌被遮蔽,物只是人可以利用的对象,物作为人的根基和保护的基础瓦解了。与此同时,人自身也沦为技术的奴隶,人处于无保护和无根基的状态。总之,技术座架给物带来灾难,也使人的灵性遭到扼杀。在物欲横流的日常生活中,人对其本真的生存一无所知,处于非本真状态中,人的生存本性没有显现出来,因此人类的危机表现为无家可归。若回到人的本真状态,就应让人类与大地充满诗意,让天、地、人、神相互聚集。

老子虽没有具体谈论人性的问题,但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人的生存本身的深切关注。同海德格尔一样,老子追求自然无为的生存境界,反对利欲观念和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和物的物性的背离,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自然而然的道。老子并不是把人的生存看成是一种现成目的,可以通过外在手段维持住。生存本身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有其顺其自然的构成态势,生存之道乃终极之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主张“小国寡民”“见素抱朴”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让人类退回到原始状态,只是强调一种自然的生存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的批判,并非否定科学技术,拒斥现代文明,他的主旨在于提醒人们――利用技术不应违背事物的本性,文明不应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因此,海德格尔与老子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的相同之处,但是,不可否认在相同中也有差异。我们应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加以比较,无论是老子的道;还是海德格尔的入诗之思,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境域中,都孕育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对充斥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精神困顿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反思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

[2]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文选德.老子道德经诠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王庆节.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69-01

现阶段的教育发展中,对于孩子的教育是系统化的工程,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温暖的港湾。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指导中,由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不足,就没有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出现。通过从理论上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以及教育指导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分析

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实施,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就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通过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措施实施,就比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指导在内容上也涉及到多方面,其中的学习指导就是比较基础的内容。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关注,但是对学生有效的教育指导方法就需要改善,在学习指导方面涉及到学习习惯以及家庭的学习氛围[1]。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需要家长在长时间的实践当中获得经验,而学校也有必要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要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比较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完善。

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当中的情感品德指导,也是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对孩子的个性倾向以及挫折教育等,都比较有利于孩子的进一步成长和健康身心的发展。对孩子加强道德品德的教育指导,对孩子的品德完善就能起到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当中的生活指导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健康知识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身体发展和性教育知识等进行教学,这些都是生活指导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对性教育方面,一直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点,我从哪里来?常常会是停在孩子脑中的一个问号,而一些家长并没有在这一方面的教育指导提供有效的措施[2]。在生活教育指导中的多动症知识以及科学用眼的知识等,也是重要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就要加强重视。

2、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当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化。面对新的发展时期,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要求也有着提高,但是一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的关注比较少。从而就出现了重视只是而忽视了道德品德的教育指导现状,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就有着诸多不利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问题中,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比较重视,但没有重视孩子的个性养成。一些家长为了追求孩子的成绩分数,就划分心思为孩子找好学校以及好班级,不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对孩子的心理素质以及个性养成没有重视[3]。忽视了对孩子的能力培养,过高的期待心理造成孩子的负担比较中,这些教育指导问题,都从不同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实施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就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要对孩子的健康个性的培养充分重视,表扬以及批评孩子要适度。在家庭生活当中,对孩子的态度要以表扬以及鼓励为主,在对孩子进行批评的时候也要注意措辞,要以积极的批评为主。不能对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同时也要加强对孩子的挫折磨炼,让孩子在自身的能力上不断提高,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就有着积极作用。

家长方面要注重教育观念的及时性转变,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儿童观念,为孩子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进行教育指导。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就要对孩子的健壮体格以及品德和健康的心理进行培养,培养孩子的多样化能力[4]。家庭教育指导要面向未来,对孩子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加强重视。家长不能将孩子作为附属品,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及自身的需要。只有从教育指导的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才能有利于教育指导的效果良好呈现。

注重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中,需要按照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进行规范化的落实。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正规终身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很深的学问,只有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方面进行完善建立,才能更好的按照体系步骤进行实施。这就需要政府以及学校和社会组织等进行配合,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密切的合作,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得到了重视,才比较有助于教育指水平的提高。

为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良好呈现,家长自身就要加强素质修养,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家庭教育是综合性的科学,并不是单方面的努力所能完成的,所以家长自身就要注意自身的素质水平提高,正确的进行言传身教,这样对孩子才有说服力[5]。在教育指导的方法选择上要注意,通过教育艺术科学化的处理方式,让孩子乐于接受,这样才能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顺利进行加以促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教育发展阶段,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多方面着手。而家庭教育指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站,如果在这一层面没有得到加强,就必然会影响孩子在未来的发展。通过此次在理论上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分析,以及提出几点措施,希望能有助于对解决实际的教育指导问题提供又一发展思路,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更好的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丽萍,徐慧珠.家庭教育: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J]. 青年教师. 2014(07)

[2] 肖国玲.家庭教育中谨防语言伤害[J]. 青年教师. 2015(05)

篇5

实际上,亲子园的教育对象主要应该面向家长。以家长作为主要教育对象,教师通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指导策略,示范指导家长,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做到尊重和保护宝宝的个性,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创造宽松的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亲子活动的对象基本是3岁前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而指导的重点是成人。活动开始时,教师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跟家长介绍活动的内容,同时,要对家长提出一定的要求。为了让家长与孩子对活动产生兴趣,教师要提前做好活动的材料或美化活动环境,使家长与孩子快速进入活动状态。在活动时,指导教师可以边示范,边向家长说明活动的要求,谈家长主动配合活动的要求。活动时,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或单独进行。并且教师要提醒家长在观察孩子的活动过程中,不能看到孩子落后了,就急忙去帮一把,拉一把。而是要家长积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任务,正确对待孩子之间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大运动量的活动与安静活动要穿行。活动结束时,亲子教师不仅要小结今天的活动情况,同时,也要对家长提出回家后的要求,使亲子活动的指导向家庭延伸,使广大家长的教育能力不断提高。根据孩子和家长在园时间短的特点,教师要精选教材内容,让家长可以举一反三,回到家里也可以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

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

教师在组织实施亲子活动计划中要以家长为指导重点,面向家长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家长增长育儿知识和提高育儿能力。

直接性指导 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时,教师一边观察整个活动的进况,一边现场指导,告诉家长们如何引导孩子完成游戏。教师指导孩子的环节,正是对家长进行直接指导的过程。教师一边指导孩子,一边向家长介绍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向家长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家长也要根据教师的要求,按照教师的做法和孩子一起游戏,遇到问题回想一下教师刚才是怎么做的,把它迁移过来试试看,或直接请教教师。

间接性指导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家长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并且都是是通过亲自尝试得到的有效宝贵经验。因此,教师要利用身边的资源,用家长教育家长,用家长启发家长,达到间接指导的效果。这种指导,基本上已不是对亲子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把握,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在自选和探究趋向上做自选活动。教师会同时提供几套玩具及其使用说明和操作方法供家长选择,目的是发挥家长的特长,让所有的的家长在互相交流中提升经验。教师在活动中要仔细观察,发现典型,最后通过一起分享交流,让大家有所收获。

点拨式指导 每当某个孩子行为上出现问题时,教师要主动联系家长,与家长一起分析孩子出现的问题,弄清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提供自己的解决措施,让家长正确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宝宝在玩搭积木时,可能会反复搭高、推倒,搭高、推倒,面对这种现象,家长会认为宝宝在搞破坏,这时教师应该给家长分析孩子的心理,可以和家长解释,这是孩子对推这个动作感兴趣,在反复搭高、推倒这个动作中发现、感受一些变化等。

个别交流式指导 家长指导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个别指导家长应该怎么做。同时,教师可以将家长在亲子教育中遇到的疑惑、策略、方法记录下来,从中了解、分析家长在亲子教育方面的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在这一指导中,教师更注重帮助家长解决一些个别问题,而不是共性的问题,重点在于对家长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的指导。

归结评价式指导 这基本上用于每次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把本次活动的目的及家长应如何指导孩子的方法,进行小结并加以归纳,以帮助家长巩固练习;同时,还可将观察到的家长指导孩子的一些好例子介绍给大家,然后分析其中一些科学观念及方法,既给其他家长一些启发,也使这位被评价的家长积极性更高。在此指导过程中,笔者也经常把亲子班一些典型孩子的转变告诉家长,并请孩子的家长介绍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进步。家长们听了很受启发,也渐渐地注意看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了问题也能积极地想办法解决。

篇6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有主干家庭、核心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再组家庭这几种家庭结构模式。主干家庭是指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儿童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夫妻双方与一个或两个学前儿童所组成的家庭,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夫妻双方或一方在当地就业,共同养育和教育孩子。隔代家庭一般是指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跟孙辈居住在一起,由祖辈代替孩子父母履行监护责任,这种家庭一般是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有的仅在过年过节时回家团聚,甚至有的几年都无法回家看望和教育孩子。单亲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者父亲、母亲一方过世所形成的家庭模式。再组家庭是两个残缺家庭重新组合构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有可能无血缘关系。

二、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育理念上: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对现代教育理念了解不足。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比如有的父母认为“黄金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材”,认为孩子年龄小,给他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只有通过打带来的疼痛感让孩子记住规则。另外,由于农村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现在隔代教育现象严重,爷爷奶奶缺乏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只管对孩子的生活加以照顾,更不懂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不知道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

(二)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

我国学前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要对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家长的成长经历、受教育水平、教育观念等的不同,很多家长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知识拥有量的多少,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不重视,导致孩子不遵守社会规则,不懂礼貌,肆意妄为。

(三)在教育内容上:重智力开发,但缺乏对智力的科学认识,同时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文化学科知识的传递,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智力概念,目前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界定。在我国,一般认为,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能力,它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构成。在广大农村,很多家长简单地以为记忆力好就是智力水平高,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背诵儿歌、诗词等,但是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培养却相对缺乏。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说,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道德品质,狭义说来是指与智力因素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其实,一个人对学习的兴趣,面对困难的意志程度及其性格往往会影响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个性格急躁、没有耐心的人,那么他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就不会长,这将对他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一个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的人,他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就会受到影响。

在教育内容上,农村的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传递,从小就让孩子学习拼音、识字,计算。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幼儿园放学回家的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作业本写字,做计算题。而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却做得不到位,我们从媒体报道可知,农村学前儿童在家误食农药、溺水、被电击、烫伤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有幼女被的案件。另外,有的农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隔代家庭教育中,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味地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尊重老人等。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让孩子的家庭生活不完整,往往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胆小、怯懦。

(四)在教育方法上:重言传,轻身教。

在生活中,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给孩子讲解,比如注意清洁卫生,遵守交通规则等。家长会经常给孩子说: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天天刷牙等。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现象:家长把孩子带进卫生间洗手,自己却不洗手就上了餐桌。在家里,爸爸妈妈给孩子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看红绿灯。而事实是这样的: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看到没车的时候,即使是红灯,某些家长也会牵着孩子冲过马路。试想:这样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五)在教育要求上:家庭成员的要求不一致。

教育要求的不一致,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在现实中,容易出现祖辈与父辈要求的不一致,也会出现父母要求的不一致。尤其是在主干家庭中,祖辈对孩子宠溺有余,约束不足,一方面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一个样,爸爸妈妈面前一个样,让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由于成长经历、对教育的认识、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也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中国一直有“严父慈母”,也有“虎妈猫爸”,一个松,一个紧,这也容易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在再婚家庭中,由于缺乏血缘关系的一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往往也会出现和稀泥的现象,导致对孩子的教育不严格。

(六)在家庭教育的外界支持上: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在家庭教育上,很多家长的教育经验要么来自于自己的父母,要么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同事、朋友的交流,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隔代家庭教育中,祖辈的交友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对于现代教育缺乏充分认识,同时更没有得到外界的相关指导。我国《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明确指出,把家庭教育指导按照0-18岁分成5个阶段,其中的0-3,4-6岁的指导就属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对这2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该《大纲》还提出指导中的“多向互动”原则,家庭教育指导者应建立指导者与家长、儿童,家长与家长,家庭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努力创造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环境与条件。虽然有规定,但是对于农村的现实来看,工作并未落到实处,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开展相应教育。

三、解决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家长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水平。现在的学前儿童的父母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说很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现在主要缺乏的是学习、了解新的教育理念的渠道。因此,各地方教育机构、社区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借助网络平台等手段,让家长实时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而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二)扩充家庭教育内容,智力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齐头并进,同时兼顾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及发展有很大影响,同时非智力因素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且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因此,家长在注重孩子的智力因素的发展时也应该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培养应从小抓起。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思维等。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讲故事、玩益智游戏、看动画片等实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从小就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磨炼孩子的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家长可通过扩大孩子的交往,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募捐、看望老人院的老人的活动,培养其爱心与同情心;也可大胆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尝试,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多激励、表扬,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给予孩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是立刻帮助解决,而是让其自己解决,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对于农村学前儿童家长而言,安全教育是一个重大突出的问题。由于家长看管不力或者是缺乏相关教育,导致孩子被电击、误食农药、溺水、被拐卖、被猥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各位家长首先应该有安全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时刻警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惨剧的发生。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广播、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会议等形式指导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纠正家长的不良教育方法,家庭成员之间步调一致。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主要通过给孩子一个具体的情景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通过陪孩子看动画片、带领孩子进入现场等方式,通过家长的身教让孩子进行模仿。比如家长教孩子乘坐电梯注意安全、过马路注意安全,教孩子注意防水、讲卫生等,都可以通过家长的优秀示范行为开展。不能只通过给孩子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因为对于0-6岁的儿童来说,有些道理他们是不能明白的。另外,家庭成员应该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对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达到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做到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篇7

1、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万事德为先,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规范。要教育,就先要以身作则,让自己去作为孩子的榜样,去相信教育的真实性,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会跟着学习。如果光说教育,说大道理,而自己不能作为孩子的榜样,那么,这种教育,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育,是丝毫起不了作用的。例如,父母教孩子说实话,不撒谎,而父母自己却常常说谎,甚至在自己孩子面前说慌。倘若有一天,孩子知道了,就会很难过,会学着说谎,从此不信任父母,对父母怀着疑惑的态度。这种教育又怎么能成功。作为父母,要深知品德教育的重要,要给孩子做出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良好的品格的养成,是为人之根本。我通常指导家长们对孩子多启发诱导,比如:地面上有果皮纸屑,家长可以启发孩子,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不乱扔果皮纸屑,然后你再把纸屑捡起来一部分,孩子看到了,也会帮忙,这样的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多种良好品格的教育就水到渠成了。让家长多鼓励孩子,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种行为不论好与坏,只要发生后得到鼓励,则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事实证明,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方法是“正强化”,孩子的可塑性强,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

2、指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能力培养

每次的家长会上,我都会收到家长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很多家长纠结孩子的依赖性太强,什么时候都要家长亲力亲为,尤其在低年级表现颇多。根据日常观察,也能看出,有一部分孩子的自理自立等多方面能力欠缺。我总结其原因,是因为父母(家长)的爱,这是一种包办一切的爱,从孩子出生后每一件事情都亲手包办。人都是有依赖性的,孩子也不例外,为此,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也是父母的必修之课。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社交能力、纠错能力。其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要求孩子对事物的感知过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孩子根据事物等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等的能力。培养自控能力,家长可以减少看电视的时间,上网的时间。很多孩子看电视就无休无止,上网就来劲,家长们束手无策,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家长们给孩子看电视、上网的时间段,让孩子懂得适当看电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否则对身心健康都有坏处。自控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培养社交能力也很关键,现在各种家庭、朋友聚餐的时候很多,可以让孩子去给客人倒杯热水、拿拿碗筷、注意就餐礼让等。知道怎么样待人接物。让家长带领孩子接触各种常见的环境,如:乘车购票、排队购物等。最后,还要培养孩子的纠错能力,人无完人,培养孩子自觉主动及时地纠正自己或者他人过错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人的个人素质。

3、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这里指孩子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习惯的培养,“孟母三迁”就说明了环境对孩子的重要,父母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才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习惯的培养、饮食习惯的培养、学会节俭,诚恳待人等,让孩子生活有规律,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时候,都会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是教师的事情,但家长的配合培养也很关键,要指导家长知道孩子的学习习惯包括哪些方面,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工整书写、准确计算;及时检查、理清思路,到中高年级,重视验算检查等习惯的养成。家长了解后,可以配合预习题卡帮助孩子,在检查课外作业的时候也能侧重各种学习习惯的养成。

4、指导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一致性

现代社会,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和双方老人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很多时候,存在教育的不一致性,父母管得严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溺爱,孩子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他一旦发现大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一旦他发现家里谁说了算,他就会“钻空子”,爸爸妈妈管他,他就去叫来爷爷……,最后会导致纠错不能,让孩子是非不清。久而久之,养成了不懂礼貌、撒谎、盛气凌人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可见,家庭教育一致性至关重要。

5、鼓励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在家长课堂上提升家庭教育观念

我鼓励家长们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参加家长课堂。很多事情学校也都是通过家长学校来解决孩子教育的难题。

首先,知道“学习至上,成绩至上”不是孩子的唯一目标。让家长认识到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孩子的培养,品格、能力和习惯更重要。

其次,参加各种课外班要有选择,不要盲目地参加,我指导家长们根据孩子需求来选择,尽量避免拔苗助长式的高压教育,孩子不是机器,很多家长为了尽义务,让孩子参加很多辅导班,一天下来,挤得满满的,让孩子学无兴趣,让家长筋疲力尽。

第三,还有一部分家长给孩子买来参考资料,用放学的时间进行辅导,请家教,虽舍得投资,但也不能盲目地去做。

第四,避免“顺其自然”不负责任的教育,农村教育不同于城市,就我班而言,因家庭状况不同,就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和“弃管儿童”, 因此,解决这一部分家庭教育相对很难,我会经常家访和鼓励这部分家庭,避免不负责任的教育发生。

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要有付出,我们就会得到,只要培养,您的孩子就会成为最优秀的学生。总之,为了让您的孩子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深爱孩子的家长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培养孩子们吧!

参考文献:

[1]宋光.家庭教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J].中小学管理,1999年10期.

[2]周弘.父母在用爱心“摧残”孩子[J].基础教育,2005年21期.

[3]薛芬.家庭教育中的几种关系浅析[J].生活教育,2011年12期.

[4]言言.反思中国式家庭教育[J].晚报文萃,2011年15期.

篇8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虽然此话并不尽然,但是父亲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关于孩子的教育父亲往往是缺席的。调查发现,缺乏父亲教育的孩子会显出懦弱、胆小、敏感等特征,性格和心理发展不完善。那么,如何让父亲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呢?

一、父爱的唤醒

父亲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为了让父亲更积极地投入到幼儿的教育中,我开展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教育指导活动,以唤醒他们的父爱。

1.座谈会

在学期初,我召开以“父爱教育”为专题的座谈,向爸爸们介绍父爱教育的重要性,罗列父亲教育缺失带来的弊端,与爸爸们分享网站上的实例,相互探讨、传授教育经验。让他们明白:孩子的教育要有父母均衡的关心与爱,唤醒他们的“父爱教育”意识。

2.家长QQ群

在学期初,我设立了“爸爸QQ群”,让爸爸们交流育儿心得,讨论日常教育碰到的难题以及相互推荐有关教育的书籍等等。“爸爸QQ群”的成立,为父亲间、父子之间、家园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更好地开展父爱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一对一指导沟通

为了指导更细致、更到位,我针对个别案例通过家庭访问、电话访问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沟通。让父亲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使父亲变得有耐心。

通过以上这些沟通手段,使爸爸们懂得了关注幼儿,参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增加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几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以家庭教育为主线,优化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1.相处时光

父子之间的感情需要多相处才会增加,父亲应多和孩子进行互动,平常应多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体验到父爱的温暖;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讲故事,鼓励孩子在园的进步,做亲子游戏等,加深父子之间的信赖;父亲还要自身端正,为孩子做出表率。通过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活动,达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目的,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教环境。

2.健康锻炼

父亲是勇敢、坚强等性格的主要塑造者,父亲能创造锻炼的机会,提供发展体能的平台。父亲应多和孩子一起游戏,并渗透体能锻炼的技巧性。因此,教师应多带孩子外出游玩或散步,坚持让幼儿自己走路;多出去户外锻炼,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勇敢坚强;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使孩子敢于面对陌生环境。

3.妈妈的配合

在呼唤父爱教育回归的同时,还需要妈妈的配合,建议妈妈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要过多地包办和替代。在交往方面应创造更多的自主空间,而在生活自理方面也应该放手一些,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以幼儿园活动为契机,激发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为了让父亲融入幼儿教育,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我利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灵活地为“父亲教育”创造多种契机。

1.家长助教

安排家长助教周,让父亲参与我们的教学。如,《爱牙周》请牙科爸爸为孩子们上一堂关于保护牙齿的活动;每周邀请爸爸们轮流为小朋友上一次体育课;《安全标志》活动中,请消防员爸爸为孩子们讲解安全小知识、安全标志,参观消防局、安全演习,孩子们学以致用,完成得非常出色。一堂堂生动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爸爸博大和有趣的形象。

2.运动会助阵

在运动会的活动中,由父亲来担任裁判员、监督员,专设必须由父亲参加的项目,让父子间有更好的配合,培养父子之间的默契和情感。

3.节日互动分享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邀请爸爸制作礼物为妈妈庆祝节日,体会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感,体会妈妈们对家庭、孩子付出的艰辛,使爸爸们变得对家庭更有责任感。

4.其他活动的参与

积极邀请父亲参与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植树节、采摘等各类活动,让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关注教育、学会教育。

四、以亲子阅读为载体,渗透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我注重发挥绘本的功能,组织爸爸开展亲子阅读沙龙活动,共同谈论家庭中如何开展亲子阅读;在家教宣传栏中向家长推荐关于爸爸的绘本故事,如,《我爸爸》《给爸爸的吻》《和爸爸一起去散步》等,让孩子感受爸爸所蕴含的机智和风趣,从而更加爱爸爸,不仅增加父子间的情感,更激发父亲的责任感。

篇9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一个人的一生要受三个重要的环境的影响,那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其中家庭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启蒙式、基础性、也是最有效的环境;学校教育是大众化的;社会教育是实践性的。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往往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功成名就的人在回忆录中经常说出父母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而很少说出自己的老师。

老师时经过了专业教育的群体,而父母就没有得到过专门的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家庭的问题往往在学生的学习中体现出来,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看法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班主任要搞好班级管理就很有必要指导好家长对学生进行成功家教。

大部分家长都愿意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但目前为止班主任和家长的交流并不十分完美。我们经常见到好多家长刚开完家长会是那么的信心十足,发誓一定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时间长了又回到原地;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在家长会上流下了激动的眼泪,那眼泪很快又消失的无影无踪。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尽管很多家长想培养好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苦于没有窍门不知该如何去做。所以这个重担自然就落在了班主任的肩上。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攻略:巧妙地指导家长家教

(一)正确认识家长的不同特点

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家庭的家长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家长们的人生态度,与人交往的习惯往往受在单位里影响,表现出或这或那的特点,我们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把握整个过程,既要创造平等的交流平台又要能掌握整个交流,使我们的交流既不是老师对家长的一言堂,更不是家长对老师的审讯和谴责堂。

因此在开家长会之前一定要多种渠道了解家长及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家庭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家长对孩子的看法和期望值等等,从而确定我们开家长会的首要目的和谈话方式。接着通过学校了解学生家长的特点和要求,不能使自己解释不了家长们提出的问题而被挂在讲台上下不来。也不要自己把家长当成自己的学生一样让家长们过不去,从而对老师敬而远之,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辨证分析家长的家教模式。

我们根据家长在管教孩子的形式和方法的不同将家长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粗暴型的家长:特点就是管教方法简单、粗暴、缺乏理性。他们只管限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而忽略孩子的内心世界,从不或很少倾听孩子的心理话,甚至认为父母的命令即使是错误的也要无条件的服从。胆子小的孩子敢怒不敢言,身心受到伤害和摧残。胆子大的孩子就会产生与父母对抗的行为,甚至发生悲剧。在这种粗暴型父母管教下的孩子,比较胆怯,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情绪易于激动,攻击性强;在与他人交流中表现为比较疏远、悲观、性格冷漠、缺少热情,对他人存有疑心;在学习上也往往不是很好,没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2、溺爱型的家长:这种家长一般不对孩子提具体的要求,也不对孩子做具体的限制。对孩子的要求环境比较宽松、自由。父母对孩子要求没有什么事必须去做和什么事一定要做的,只是随孩子们任意发展,没有一个目标。这是一种要追求孩子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潜力的教育方式。他们对自己孩子要求太低,甚至没有要求,那么孩子们就很难有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目标,就更谈不上达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了。所以孩子对学习和工作成绩的要求也低,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令人满意了。

3.、权威型的家长:权威型父母能够合理地引导孩子的行为,比较关注孩子的表现,能正确、及时而且恰当地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惩罚。父母会在必要时帮助子女制定出合理的规则,并且自己首先作到。注重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交换意见。这样环境培养下的孩子不仅与父母感情亲密,而且对什么事物都有激情、有自信、成熟、理性、乐观向上,善于交往、经常在前一个目标完成之后又有新的目标和方向。

(三)、选择采用合适的交流和指导方式

1、重视与家长的首次见面,要树立起威信。

班主任一定要重视与家长的第一次见面,一定要给家长留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无论在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方面都要给家长们一种把孩子交给你就感到特别放心的感觉。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下一步听从我们的指导和安排。如果没有很好的第一感觉,家长们会因不信任班主任而应付老师。

班主任最好根据家长们的知识层次水平考虑自己的穿衣打扮,给知识水平较高的家长一种彬彬有礼,是孩子们学习榜样的感觉;给普通人一种踏踏实实干工作,能够带好孩子的感觉。总之让家长们一见就信任你。

当然班主任跟家长们交流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学生来开展。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选择谈话的内容和方式,目的就是要使家长们产生你不同于其他的班主任老师更不同于以往班主任老师的感觉。

2、巧妙地阐明家教的重要性,艺术地给家长们指出问题。

家长都是成年人,所以提问题时要含蓄、微妙。如果以幽默的小故事的形式提出来,就会使家长们很愿意接受。因为一般的班主任老师的年龄比家长的年龄小。只有用特殊的方式才能使家长们愿意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不妨以成功的家教实例来激起家长们重视家教的激情,如: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宏将自己聋哑女儿培养成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研究生;以孩子就是一支最有实力并不断看涨的股票来引起家长们对孩子的关注,使家长们转移一部分精力来教育和管理孩子。这样就使家长们很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和主张。

给家长们提意见时说话的口气一定要婉转。如要让家长关注孩子的衣着打扮,不要穿奇装异服时,在很多家长面前要说我们学校提倡什么,而不要说我们禁止什么。首先要把家长拉到我们老师这边来,让家长们愿意协助我们,万万不能把家长推到我们的对立面,更不能像对待学生那样对待家长。做这些目的就是让家长们愿意接受班主任,并非常愿意配合班主任老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攻略:指导家长做权威型父母

权威型父母培养教育下的孩子不仅与父母感情亲密,而且对什么事物都充满了激情,这些有自信、成熟、理性、乐观向上,善于交往、经常在前一个目标完成之后又有新的目标和方向。

1、指导粗暴型家长改变方式,变控制为引导。

对于此粗暴型的家长的指导一定要单独进行,不能成批进行,因为很多谈话内容涉及到家长和学生的个人隐私以及面子问题。因此可以很婉转的提出问题,用因果推导方式让家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以列举孩子在得到管教之后的表现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妥,要引导家长学会关爱孩子,学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引导家长形成有在孩子面前表达爱的意识。

不妨向这些家长推荐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理论,使家长们树立信心,重新用教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的精神来教育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受到表扬而不愿意接受批评。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加倍努力争取更多的表扬和赏识;而受到批评的孩子更多的是产生逆反心理,越是不听从大人的说教。赏识教育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化解孩子心结,让孩子心灵有个家的教育;让孩子学会赏识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教育;让人学会感恩,启迪智慧的教育。

班主任可以通过座谈、家长会、讲座等形式让家长们愿意接受赏识教育理论,并跟班主任老师一起进行赏识教育实验,逐步改变粗暴型家长的不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

2、指导父母加强对孩子的目标引导

根据溺爱型的父母一般不对孩子提具体的要求,也不对孩子做具体的限制的特点。单独跟家长们交流,在孩子的学习目标上达成一致,要给孩子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指导家长们合理地引导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多关注孩子的表现,一定能正确、及时而且恰当地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惩罚。一定帮子女制定出合理的规则,并且作为父母要自己首先做到。注重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交换意见。

指导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和错误。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并积极改正,不能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可能导致孩子错误的认识和扭曲的心理,不能正确区分是非曲直。

如果孩子取得成绩,家长们要大加赞赏,明确肯定孩子取得的成绩,与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愉快,使孩子们更愉悦,他们会更加努力的去取得下一个成功。

3、指导家长如何让孩子变成听话的好孩子。

篇10

二、指导家长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现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一些片面性,只注重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送子女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班,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进行智力投资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只看到子女考了多少分,以分数衡量子女的能力,而对子女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不闻不问,不注意生活能力的培养,对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更谈不上。从某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生活能力的大小和好的行为习惯决定着他一生的命运,如果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不行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盲目投资、全面发展等方面加以指导,使子女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指导家长理智而科学地教育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的爱强烈而集中,独生子女享受的父母之爱是多子女家庭子女所不及的,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得天独厚的精神环境。然而,许多独生子女只知道享有权利,没有一点义务,一切都由着孩子,一切都属于孩子,一切都服从孩子,这种特殊的地位,必然会滋长特殊化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随着这种强烈而集中地爱与孩子“特权化”的日益发展,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就会发生事与愿违的现象,不但不能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有益的发展,反而会毁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要学会扮演孩子的同龄人,让孩子懂得谦让与分享。到了学校,同学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霸道”惯了,发生冲突时,都希望别人让着自己,谁都不愿意让别人。因此,同学间的纠纷常常发生,孩子也不会与人相处了。为此,在家中,家长就要学会扮演孩子的同龄人,试着与孩子争一争。比如,家中有了好吃的,就和孩子一起分着吃,而不是让孩子独立占有,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分享他所喜爱的东西,在发生冲突时也学会为别人着想,学会谦让。

四、指导父母做一个有原则的家长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没有原则或者不能遵守原则,就会因为失信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另外,如果家长发现之前给孩子订的规矩不合理,那一定要和孩子协商,重新制订一个新规矩,而不是家长说改就改。一旦大家心中都有了规矩,孩子的好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