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思路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6 10:14: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程建设的思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程建设的思路

篇1

国家开放大学于2012年正式挂牌成立,省级开放大学也相继挂牌并正式招生办学,这标志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参与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电视大学经过30多年的远程教育办学实践,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共享社会优质资源,摸索出一整套师生相对分离、教学资源高度共享、教学质量可靠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开放教育的认识,普遍认为包含以下几种含义:①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而服务;②师生相对分离,教和学的过程打破时空限制;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海量开放,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手段获得教学资源。同时,学习对象也是开放的。只要年满18周岁的公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均可以申请入学,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自,可以随意地选定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进度,采用随意的学习媒体,甚至同老师面授辅导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

2微课程适用于开放教育的主要特征

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用流媒体的形式,以简短的时间,组成一个既微型又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中,关键的是不能总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而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过程的设计。[2]对于开放教育来说,微课程主要有以下适应特征:

2.1时间短,内容精

“微课”之所以“微”,是因为它的时长为5~8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传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一般要40或45分钟。从这个层面上说,“微课”只是传统课堂的“课例片段”或“微课例”。相对于内容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则喜欢把问题聚集,突出主题,目标相对单一,“微课”主要是为了针对学科中的一个基本的小知识点而展开教学,展示的仅仅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某个主题、教学环节。因此,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较多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也被称为“微课堂”。

2.2教学设计“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

“微课”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结构相对完整。它就像一个案例教学视频一样,经过完整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以及媒体优化组合应用,甚至师生交互所用的设问情境都预先设计,吸引学习者进入主题的学习情境。就开放教育而言,微课程作为教师课后辅导学生的重要辅助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简单地利用手机流量或普通的宽带就可以下载微课资源,做到“随时、随地”学习。

2.3资源容量较小,传播便捷

“微课”的另一个微就是指它所占的空间容量,一般情况下,微课占几十兆左右的空间,在格式上也是常见的网络在线播放rm,wmv,flv等流媒体格式。课程后,便于师生流畅地在线观看,也可根据自身需求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终端设备上,以备随时之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等和传播,便于展开学生间的协作学习。

2.4创作简单

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很多只懂专业而对系统教学工作不熟悉的人也可以加入到制作队伍中来。这些人往往对具体的某个知识点或专业技能很熟悉,却没有系统地讲过课,在这种具体微小的教学目标面前,他们便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多年工作经验把知识点完整有序地展示出来便基本实现目标。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码设备的操作基本上人人熟悉,不再需要请专业高手来帮忙操作设备。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82―03

引言

“过程流体机械”[1]主要讲授典型的流体机械如压缩机、泵、离心机等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工作特性以及能够表征其生产能力的技术经济指标,是一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2,3]。主要的教学环节有课堂教学、实验等,结合本专业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4]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装备结构复杂、课程容量大和授课课时所限,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多媒体课件也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网络时代的来临,给“过程流体机械”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我们根据“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特点,制定了“教学过程网络化”建设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尝试。基于网络将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的网络平台,全程记录整个教学过程和过程考评。

一 网络课程基本内容的建设

本重点课程建设基于中国数字大学城的网络课程平台,需要完成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立体化资源建设

为了能够使网络课程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需要把课程的基本内容上网公布,以利于同学尤其是外专业的同学进行网上选修前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在每次上课之前也可以有效的进行预习。

针对过程流体机械的特点,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的主要包含11个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内容介绍如表1所示。

传统的精品课程只是把一些课件放置在网络服务器上面,同学上课前后是否上去看,作业的过程等都无法及时掌握。而通过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这一交流平台,有利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掌握学习的过程和进度,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对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及时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及时解决,尽可能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找不到老师,老师抓不住学生的尴尬局面。

2 3D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一两个学期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作业和讨论等教学过程的积累之后,该课程的资源得到了大大的充实,然后利用精品课程制作平成2D课程和3D课程的制作。制作过程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针对前面提到的立体化资源进一步扩充,对申报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就可以生成2D、3D的网络课程。

3 创建班级进入“本期授课”过程

在立体化资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之后,就可以创建班级进入“本期授课”,可以方便地看到这个班级的情况和选课的同学,主要有如下助理模块:公告、作业、讨论、答疑、文件、交流、论文。通过各个模块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网络辅助功能,比如公告、布置作业等。同时针对同学的交流情况也可以看到本周同学新交的作业和提出的问题,可以及时方便地处理。

二 实验环节的网络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理工科的大多数发明发现都是在实验室实现的,而国家每年也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大量的经费和精力。我们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应该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一平台和资源,狠抓实验室日常管理,在保证操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吸引同学的学习兴趣,发挥同学的创造力。

本课程包含三个典型的流体机械实验,主要内容如下:

(1) 压缩机指示功率和排气量测定

(2) 高速转子轴的临界转速测定

(3) 离心泵综合性能实验

实验环节的网络教学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首先,在网络上公告,展示相关的网络虚拟实验室[5],通知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同时宣布随机分组名单和分组实验时间、地点;

然后,在实验室等待学生前来实验。由于课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前来实验的同学对实验的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原来同学来做实验时候没有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忘记带工具而回去拿的情况,同时对学生分组也有较好的把握,防止同学来做实验的时候少数人做多数人看,回去抄实验报告的情况。

最后,实验做好以后每个同学各自整理实验报告,在作业模块上传,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可以在讨论和答疑模块得到解决,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实验结束收工走人,脑子里面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情况。通过实验报告的整理也能帮助同学复习相关章节的基础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 网上作业和交流平台的应用

通过上面实验环节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作业模块可以很方便地构架课外时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平台。目前使用最多的交作业的方法是通过电子邮件,而这种方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在批改作业之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对作业进行整理,作业批改好之后对平时成绩的登记整理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给网络平台来实现。专用的作业模块可以很好的记录同学的作业情况,同时对教师的批改过程也很方便地能够看到,还能够避免教师在不同的电脑操作时候电子资源拷贝的版本不一致导致的误差。

除了作业模块,论文模块也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模式。针对一些需要反复修改的情况,比如大作业、课后讨论等,都可以放进去,能够反应论文的修改过程,同时批复以后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修改意见而不是仅仅一个成绩。同时还能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真正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能力的锻炼。

四 考核过程

有了前面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学生只有参与其中的作业、讨论等各个教学环节才有可能在考核中脱颖而出,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一考定成绩的弊端。考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堂到课率、网络学习过程参与度以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前两个部分可以客观的打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与最终期末考试成绩加权后得到这门课程的最终总评成绩。这种方式所得到的考核成绩避免了原来平时成绩打分的主观性,可能有的同学只是每次课都到就会得到比较高的平时成绩。

五 教学效果

1 课堂和实验课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同学经过预习之后基本都对需要学习和实验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学习,甚至会有主动在课堂提问的同学。基本杜绝了上课时候不知所云,上课走神,甚至带错课本走错教室的情况。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验教学过程中动手的同学多了,观摩的同学少了。

2 作业讨论效果

在作业、论文模块下,可以清晰的看到统计结果,即哪些同学交了作业,哪些同学的作业比较突出可以作为样本,哪些同学得分是优秀等。这就充分调动了同学参与作业和讨论的积极性,网上发言的同学多了,不像传统的精品课程那样只能看到老师的课件而不能充分利用到课堂教学中。甚至可以专门组织讨论课,让同学在网络讨论的基础上到课堂上来畅所欲言,充分做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这样教学效果好,而且也对教师上好每堂课提高了积极性。

3 教学档案的存档管理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网络上留有痕迹,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还可以下载保存,是很有价值的教学档案,而且减少了整理教学档案和归档成绩的时间,把机械化的工作交给电脑和网络去完成吧。

六 结束语

通过基于中国数字大学城网络平台的“过程流体机械”重点课程建设,有利于我们把教学的整个过程从课堂延伸到网络,有利于充分调动同学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在网络上记录下整个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是一种很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培正,过程流体机械[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 潘树林,卢朝霞.“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81-83.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21-03

我校是建国后最早(1951年)创办的石油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油气田开发工程是我校58年办学的优势学科及专业,《采油工程》是石油工程学科及油气田开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在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准确定位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目标与方案,实质上集中体现在《采油工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之中。设计好《采油工程》的建设方案,对保证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及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我校的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办学已有近58年的历史,其主干课程《采油工程》的教学经历了大专――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的变革,课程建设与改革一直都紧跟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许多教学改革成果,如“油气田开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获得了教育部的示范称号。但是,随着我校石油工程学科建设的发展,油气田开发工程本科专业办学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新时期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作为体现石油工程学科及油气田开发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采油工程》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特别是主干课程的教学如何体现我校石油工程学科建设的特色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本文从专业特色出发,探索《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目标及方案。

一、专业特色决定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

我校58年来的办学一直是紧紧围绕中国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目标不断改革,形成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国内外石油行业中享有良好声誉。在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的中国,把我校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是符合我校的发展要求的。但在普遍追求上层次、建设高水平本科大学的形势下,准确定位优势学科及专业的办学特色,以及如何建设精品课程是众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普通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开展《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追求新的水平和特色,紧紧围绕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特色学科的目标。为此,我校《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及目标是:在3~5年内,建设一支一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系统完善的教学内容和工程技术应用特色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水平的实验室、具有综合性与先进性的实训基地、实习基地,以及体现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

二、体现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要求

特色专业下的主干课程建设方案首先要体现专业特色,只有有了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路线,才能把握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主要建设要求有: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学术、实践”的双师型教学梯队是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不仅需要教师具有高学历、高学术、高职称,更要教师具有工程应用技术教学的能力。

2.特色教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本好的教材既有利于教师授课,更方便学生学习,教材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做到“学生易学,教师易用,内容与时俱进,工程性强”的特色,而目前缺的就是这样一本工程性强的教材。

3.共享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是精在资源,也就是要建设一个“优质、高效、共享、更新”的教学资源,把每个教学环节的资料数字化,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

4.管理落实。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极其复杂而琐碎的,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科学、公平、公正的管理模式,那么即使有再好的队伍、再好的资源也将是一盘散沙。完善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实现“建设――修改――建设――完善”的扎实开展,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5.特色创新。所有的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要想让我校的《采油工程》课程建设能够在众多石油院校的同门课程建设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观念、方法与手段,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去,才能实现我们的特色和优势。

教师、教材、资源三维立体化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障,创新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创新,才会有特色和发展。一门课程只有立足于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从芸芸课程之中脱颖而出。我校的《采油工程》课程建设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无法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占据地位,将使我校的油气田开发专业失去特色,甚至连生存都没有空间。

三、建设方案要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精品《采油工程》的建设步骤设计为:

1.转变教学思想才能适应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精品课程应该是体现了时代精神、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进步需要的新的课程理念,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及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示范性课程。课程的精品意识是精品课程的灵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是精品课程不可或缺的品质和精髓。基于此,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要树立起课程的精品意识。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关键在我们教师队伍的观念更新。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和核心,首先要主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定位:满足石油工业国内、国外市场对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区别于其他石油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一线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安心一线工程技术工作的不怕苦精神。我们必须转变本科办学强理论、轻技术应用的思想,更新普通本科教育观念,坚持应用型人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根据《教师教学岗位基本要求》和重点学科建设要求,结合我校石油工程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特别是制定出每一位教师的培养目标与进步计划,需要针对课程要求明确每位教师在教学各阶段环节所需经历的教学辅导、课堂讲授、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操作实训、生产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的素质要求,促使教师从窄方向向宽专业的转变,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生产实践教学型的转变,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其次,针对我校近五年新进教师占50%的新情况,他们基本都是博士、硕士,专业方向分布均衡;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新教师年轻活跃,英语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但专业方向窄、教学基本功不足、生产实践经历缺乏。因此,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文凭层次、专业方向的结构,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把以博士学位教师为主体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派到油气田的生产一线去,从事生产技术应用,掌握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特别是针对教科书中没有或者难以描述的技术细节,只有通过科研途径多到生产一线去收集、总结,才能使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成为采油工程教学的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这也是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建设“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实习教师”队伍体系和老带新机制,是强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管理、培养新教师的科学途径,在我校的跨越式发展中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重要。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发展计划,进行岗位培训和工程实践锻炼,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观摩教学和示范性教学,探讨和交流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师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实行“老带新”,就是要把我校的优良师德师风传统在必须经历的辅导、课堂讲授、指导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生产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中去形成、发扬,既要成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双师型老师,又要做到教学环节的工作认真、严格。

调动教师参加建设的积极性是精品课程质量的重要条件。要把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主要做法有: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3.进一步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形式之一。

我校的石油工程本科,是在58年应用技术专科(包括16年中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工程应用性强的特色。保持和发展我们的应用型特色是我校石油工程本科建设的方向。我校李文华主编的教材《采油工程》,通过多届师生使用反映其具有理论适度够用、工程性强的特色,也受到油田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目前,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具有我校石油工程学科特色的新版教材,该教材的第二版已列入出版计划。

4.完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

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模式。以专题讲座、名师课堂、网上互动以及学生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建立和学生对话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发表个人见解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培养团队协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标准化统一备课、教考分离、平时考核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实验与课程设计综合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立以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为组长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

(1)实行院内教师竞聘上岗,考核方法公开、公平、公正;

(2)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统一实施安排;

(3)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以督为辅,以导为主,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实施质量监督;开展课程教学考核的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包括对基础课程(高数、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流体力学)教学的质量评估;

(4)要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以及实验设计,以便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5)尤其注重一些教学薄弱环节的质量管理,如实验指导、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犹如“木桶理论”中的最短木板,制约着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不仅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还对实验指导教师进行考核;不仅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注重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中间环节,特别是注重专业课程的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环节。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

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培养在《采油工程》课程建设中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我校建设具有现代水平的“油气开发系统校内实习基地”和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在新生入校后就开设了《石油工程导论》课程,在《采油工程》开课前安排油气田生产实习五周外,课程中安排了10个学时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占总教学学时的比例达到14%),还分别安排了80学时的采油工程基地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极大地强化了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

四、立体保障课程建设

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人力、财力和相关条件的保障,强化以下方面的建设:

1.继续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年轻教师,包括有丰富现场经验的高级工程师。

2.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培训双师型教师。

3.加大投资建设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学交互系统。

4.保障建设资金的落实及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负责人需要按照计划对精品课程进行逐项的过程管理。必须制定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和验收标准,严格组织验收,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估机制,将立项评估、中期检查、验收评估衔接起来。在评估自查中,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学校应组织督导小组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以及时了解和掌握课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建设的课程,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课程,终止其经费使用,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只有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进行监控,才能真正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养杭.基于高等教育理念的精品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8(6)

2 王越之.改革石油工程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2(6)

3 孙国红.论高校精品课程与课程的“精品意识”[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4 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

5 张光明.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3)

篇4

收稿日期:2013-10-12

作者简介:戴德荣(1964-),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检验系教授,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教学工作。

高职教育经多年发展改革,目前逐渐涉及到最核心的内涵——课程建设。与其他以物为工作对象的职业教育不同,医药类高职教育毕业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他们应该具备更为智慧的技能实践知识和更为实用的技能理论知识。职业教育改革有其共性,如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相对而言,医药类型教育的学术理论性更为传统和固化,改革难度较大。医药职业院校必须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作为课程逻辑,加快专业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研究和实践工作,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一、形成正确的高职高专课程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普通中学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比本科学习年限短的专门学历教育,它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样,同属我国高等教育系列,是我国正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特征上看,相对于重视“学术性”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医药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应该围绕医药类高职院校特点,兼顾医学教育的“精英性”,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各专业对应的主要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提升为主线,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和标准,以相关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1]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完成课程规划,协作制定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通过调研行业实际工作过程和行业员工的职业成长过程等,确定合适的教学载体,参照行业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规划。

二、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核心是教师团队,要保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真正完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合格的专、兼职教师队伍[2]。学校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在校企合作和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医药类职业院校应在传统实习教学的基础上,借助实习基地建设工程,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所有人才资源,遴选兼职教师。同时,通过学校、专业系部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做好兼职教师的管理培训,帮助兼职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合理安排兼职教师教学工作。建立专职教师学习进修制度,专业主要课程教师,三年内必须有不少于连续三个月的行业学习时间,借以修正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讨专、兼职教师沟通联系形式及其合作教学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建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三、构建专业化的课程体系

开展行业调研,进行岗位分析,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群,参照具体专业所涉及的职业资格获取标准(国家相关专业技术考试大纲)和职业标准,由行业专家、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分析整理具体专业从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基础、课程实施条件、认知规律、职业成长等因素,按医药学教育课程模块体系特点,制定出具体的课程门类体系。

四、制定适合的课程标准

课程门类体系确定之后,制定各门课程的标准就成为校企合作调整与开发课程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只有在充分调研行业需要和学习者需求的前提下,兼顾具体课程所涉及的学科体系,把握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特点,才能真正制定出适合、有效并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标准。事实上,许多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对于如何针对“必需、有用和够用的知识”展开教学总是心存疑惑,主要原因或许就是缺少适合而有效的课程标准。应该说,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有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的参与,必须围绕职业教育所对应的各项职业标准,也必须考虑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导向。回到课程标准的程序化文件,它应包括课程基本信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整体设计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案、课程实施建议、学生评价考核要求、教材和参考资料等几个方面。

五、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以工作程序引领学生学习

按照工作程序引领规划课程的相关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主导,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意味着适度够用的知识与技能的总量没有变化,而是这类知识与技能在课程中的排序和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工作程序的生成与构建。根据工作情境或过程,设计规划教学主线,通过必要的媒介(如媒体教室展示、工作情境设置、教材知识导读等),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于教学的时空内,这应成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

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目的出发,摸清行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来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选择典型工作任务组成代表性实验,训练学生完成实验过程,以此达到教师引导、课堂时空协调和学生领悟三者统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有限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3]让学生尽可能在具体工作情境下完成学习,参与教学互动,丰富学习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积极情感的形成。典型工作任务是学生将来职业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又是目前的学习任务,教学围绕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很容易建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中心转换。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分组讨论、生产实境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必然要求转变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自评与他评结合,普通素质与职业素质相辅”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按照工作程序设计的教学形式决定了教学评价必需注重过程评价,即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矫正,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变“他律”为“自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应该根据课程的基本特点,综合设立考核标准,充分考虑阶段性理论考核、随机技能考核、主讲教师评价、实训指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主等因素,注重过程参与性及其效率,取消“一个分数定好坏”的简单评价方法。

八、建设反应行业工作程序的教材

作为教学最重要的媒介,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必须要反映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既然我们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具体专业从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各项职业标准,教材就应体现出这些特征。教材编写应由行业专家、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并且应制作与学习任务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形成“纸质教材+课件+视频+图片”的立体化教材。教材应紧跟当前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提供丰富的工作现场内容。高职高专专业课教材必须反映行业工作程序,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为最终目标,同时将国家社会与劳动保障部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刘革利.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研究

[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3):58-61,72.

[2] 李翠霞,宁小春,李秀荣.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设

特色高职高专《推拿按摩》精品课程[J].职业时空,

2010,6(9):49-50.

[3] 戴德荣.从大专培养目标看医学检验专科的教学原则[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150-151.

Medical College and Industry Cooperat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Thought

篇5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年度课题,基于高职药品(药学)类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药用基础化学课程优化与整合研究(课题编号Ⅻ36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3-01

随着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发展,高职教育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1]。如何让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满足专业需求、满足职业需求、甚至满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和瓶颈。专业课程改革可以“校企合作”,可以“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方案,甚至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然而,基础课程改革路在何方?面对专业课程改革屡试不爽的一些办法,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者只能望而兴叹!确实有勇于尝试者,拿专业课程改革的种种办法来改革基础课程,结果落了个邯郸学步的下场,显然专业课程的改革方案并不一定适用于基础课程改革,如果一味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改革方案对基础课程改革更行之有效呢?笔者以高职药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改革为例,提出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

一、顺应职业教育特点,凸显化学课程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体现专业服务性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可见,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加强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需求。另外,由于化学本身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化学理论和化学技能源于化学实验的经验总结。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把握。

在高职药学专业基础化学实践教学中,要想实现强化技能培养的目的,不仅仅要增加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更要合理安排实验项目,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在药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各种改革尝试,有的院校将实验项目进行单独设课,并采用模块化形式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培养,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化学技能培训体系[2];有的院校通过开放实验室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强化技能培养[3];有的则干脆效仿起专业课程改革方式,将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搞成基于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形式[4]。但无论是哪种改革方案,都往往流于形式上的改革,教学内容多数没有太大的变化,实验项目依然是传统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依然是亘古不变的教学内容,唯一变化的是项目的先后顺利和项目教学的方法。因此,现行的化学实验教材还没有一套编写体例非常好、药学专业服务性又非常明确的教材。所以,各大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教学需求,自行编写适合专业培养目标需求的校本教材是基础化学实践课程改革的一种不错选择。

为了增加基础化学课程对于药学专业的“服务性”特色,实验项目设计时应巧妙安排与专业联系密切的技能训练。如以常见药物的含量测定为切入点设计化学滴定分析实验项目:①HCl、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药用硼砂的含量测定,②AgNO3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③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葡萄糖酸钙含量的测定,④I2标准溶液的配制及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在酚与FeCl3的性质实验中,加入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硫酸链霉素和盐酸四环素等药物的定性鉴别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化学知识和技能在专业及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基础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带动理论教学改革

化学实验离不开化学理论的指导,在做好化学实践技能系统培训的同时,一定要对理论教学进行配套改革。否则,理论教学将成为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制约因素。

传统化学课程的设置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使得化学实践教学长期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践教学内容里大量充斥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感受不到任何成就与喜悦,因此,实验课得不到学生的充分重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颠覆这样的传统,革新课程改革理念,让药用基础化学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排头兵,是彻底改变现有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先导,在充分分析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教学改革,使理论教学成为实践教学的知识构建平台,而实践教学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最终能很好地实现药用基础化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教学的有机统一。

药用基础化学理论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大胆删减一些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理论性太强但应用性不足的内容(例如物质结构等知识)来节约学时;合并相关教学内容(如各类有机物的分类和系统命名法等);增加基础化学知识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知识,这样可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实现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做到知识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基础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既要肩负起“基础性”铺垫作用,又要兼顾到专业“服务性”功能,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基础性和服务性有时会成为矛盾的双方,偏重了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太注重基础性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学时而影响到服务的展示;反之,太注重服务性而缺失了基础性,又往往影响到未来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因此,如何掌握好这基础性和服务性的“度”成为基础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5(8): 11~15.

[2]吕红,凡靖. 改革高效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9, 8(5): 93~94.

[3]曾平莉,王东. 药学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10(4): 87~88.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03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项目管理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职业基本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群中其它专业的可选修的课程之一,更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ERP实施与推广方向的必修课程。课程涵盖了ERP原理及应用、ERP实施、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属于一门应用性较强、综合性很高的课程。课程紧紧围绕专业培养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以培养ERP操作员、系统管理员、实施顾问(即实施工程师)、ERP应用工程师为己任,为此形成了“课证融合、任务导向、实战演练,多渠道培养ERP应用型人才”的教改思路与鲜明特色。

通过ERP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从事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与实施的必要知识与技能。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基本观念、原理、方法,还要求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运用到项目管理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 课程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ERP项目管理课程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为对学生ERP项目管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ERP系统处理知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等内容的整合教学,让学生熟练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进行ERP项目的实施。根据ERP工程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把ERP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突出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教学加强了实际项目管理技能的训练。

通过“订单班”的开设,把ERP项目管理的课程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把课堂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企业的ERP项目实施工作中;同时,也把课堂搬进企业,把企业的实施ERP项目实施工作搬进课堂。通过“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让学生进行真实企业ERP项目的实施工作。

1.1 理论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根据ERP项目管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从企业计划开始实施ERP项目的角度出发,课程详细介绍了一个企业实施整个ERP系统的过程和方法,为用户具体管理企业业务提供了理论支撑,着重在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便学以致用。

课程首先使学生认识项目,能区分项目与日常运营,同时各个学生提出适合自己的行业企业ERP项目并对该项目展开调查研究和决策,再根据具体项目管理的手段,运用WBS等工具对项目的成功进行管理。通过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具备ERP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达到企业ERP项目管理岗位的上岗标准。

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ERP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强化项目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结构合理化,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质。

1.2 实践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ERP项目管理的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采用模块化方法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将Microsoft Project 2007项目管理软件与ERP集成形成资源共享,实现多目标的实践教学。教师提供企业基本资料、基础数据,由学生按照企业经济业务模拟实践,生成各种账、表,进行项目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能够在ERP项目的前期工作、ERP项目的实施管理、ERP项目的项目执行管理、ERP项目的交付管理和日常管理方面得到锻炼,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ERP项目。最后,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2.1 实践教学方法的建设思路

ERP项目管理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与情境模拟的技能训练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训练,以职业情境模拟,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实训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实现素质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思路。

情境模拟:通过精选企业案例,成立虚拟企业,通过分解企业真实项目任务,推行“学练结合”的教学和情境模拟,讲、练、做、想有机融合,使学生熟悉模拟企业ERP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职能。

任务驱动:通过对真实企业的ERP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形成企业内各个模块的细任务群。每个练习性任务课后附录均有相应的练习资料可供操练,在对任务群的问题分解/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岗位意识、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

任务模块化教学:在针对虚拟企业的情境模拟过程中,把企业的任务群分成四个大的模块(ERP项目的前期工作、ERP项目的实施管理、ERP项目的项目执行管理、ERP项目的交付管理),使这四个企业基本工作岗位群与任务群相互融合,构成“职业导向,实践主线,项目载体”的课程实训体系,确保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1.2.2 校内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思路

硬件方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设有多个教学实验实训室,ERPU8实训室、K3ERP实验室、东区ERP/PDM体验区以及物流体验区的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完全模拟实际工作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可接受企业的委托进行ERP项目的全程实施工作,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内容进行训练,还可以运用软件操作,具有开设高水平选作实验的现代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

软件方面:ERP项目管理采用较先进的软件平台,要及时安装企业实际应用的各种管理软件,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工作和考证考级的要求,目前采用的是金蝶K3ERP V10.3企业版软件系统、Microsoft Project 2007、Microsoft Visio 2007。软件产品及时与社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挂钩(K3操作员证书),同时还与金蝶公司、用友公司长期合作,软件产品也完全可以满足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在后期,还要安装用友U8系统、KIS系统、鼎捷易飞V7.0和用友通软件系统等多家企业信息化软件。

企业真实案例库:由于在实践性中采用一体化教学,企业信息化实施顾问现场教学的方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大量的企业实际数据和案例库,这些数据要来自于真实的企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以真实的业务或资料来练习。引入企业信息化实施顾问式现场教学,资深ERP实施顾问在实训现场进行实际实施过程的现场模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整个ERP项目实施信息化的实施过程,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情况下,以企业的真实数据来进行模拟。

虚拟项目环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投入角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在学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模拟出企业、工作现场、项目等,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学习和训练。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现场、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ERP项目管理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情境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要让高职学生吃透理论、理解并掌握理论;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以实际企业的企业ERP项目实施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学中练、练中学,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学习驱动,以实际情境来模拟。不务虚、不空谈、真动手、真实践,真正地让课堂变成工作现场。

1.2.3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课程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和工学结合实践基地。现在已经建立了15家合作单位,这些企业将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基地,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也将是他们以后工作的内容。建成的各家实践性教学基地包含各个行业、各种生产经营方式,从而把课堂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联系起来。最后,通过每年开设的两个“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让学生真正融入到ERP的实施和项目管理当中。

2 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课程教学中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推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改进教学设施以及教学手段,从多个方面实现实用性的人才培养。

第一,深入企业调研,确定关于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探讨基于该课程可能实施的工学交替方案,每年进行三个月的工学交替,让学生真实融入实际的ERP项目实施中。同时,通过每年开设的两个“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共同联合培养ERP项目实施与管理人才。

第二,多途径多方式联系已就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毕业生,了解工作过程中对课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建议。

第三,积极探索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模块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和试题库建设,通过教学资源上网实现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根据企业对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安排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形式。按照专业技术证书考试的要求(ERP项目管理师),注意与其它专业课程结合的基础上合理安排。

第五,在适当的时候推出专业技能竞赛,以激发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ERP实施与管理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掌握。

第六,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和实训资料。

第七,联系多家行业企业,开展工学交替/实训基地建设(现在正在实施的是“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用友订单班每年有为期6个月的工学交替,鼎捷订单班每年有为期2个月的工学交替)。

第八,建立企业案例库和兼职教师库,校企共同培养信息化类人才。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ERP系统应用和实施技能的制造业信息化专门人才中,要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构建相关课程体系,ERP项目管理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校企合作,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推行技能训练式教学,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成长的融合,为我国制造企业两化融合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鲁少勤,宋卫.论我国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94.

篇7

1.环境布置

每班级都有一个统一购买的,可放置一些小盆栽的架子;有些班级的老师会把这个架子进行美化,或会在地上放一些装水果的泡沫盒子,用于小组种植,有些班级会利用教室里的空间,种上一些小植物或者在窗边挂一些水培植物。

问题:混乱

架子受隔板限制,只能放一些小盆栽,随意地摆在窗台或地上又缺乏整体的美感,给人混乱的感觉

2.材料投入

每班都有每人一盆家里带来的观赏性小盆栽;有些班级班内有花盆制作区,让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个性花盆,用于一些课程需要的种植活动;有些班级里会结合主题开辟种子观察区。

问题:无序

班级种植区中除了植物,其他的工具和材料投放很少,老师们似乎也想不出来可以通过投放那些材料来满足孩子种植和观察的需要

3.幼儿的活动

孩子们会观察照顾自己带来的观赏性小盆栽,会在主题开展时种植并观察、照顾一种植物,观察记录的方式各有不同。

问题:随意

一些基本的种植和观察活动老师和孩子都在做,但是,孩子是如何参与种植的?对于植物的照顾和观察记录,究竟是不是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观察记录的方式是否适宜?我们应该如何在种植区中观察、介入和有效支持?引导幼儿通过种植区促进经验的连续性,不断获得新的经验?这些都缺乏整体的思考和规划。

二、我们的做法

第一步:重新规划并不断调整场地、环境及材料

1.对环境的调整:混乱-合理规划

添架子。原来仅有的一个小架子无法满足种植的需要。添怎样的架子?添几个?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到了落实的时候也着实遇到了麻烦。经过与老师们的商量和研讨,发现大家对于种植方面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需要的架子规格和样式也各有不同。于是,我们放手把设计权给了孩子,给了老师,让她们充当了设计师,结合种植需要,设计理想中的种植区架子,然后结合大家的设计稿,进行归类汇总,一部分请木工师傅量身定做,一部分从网上购买。而原来的架子结合班级种植需要进行统筹调整。

划区域。结合孩子们可能在种植区会做的事情,我们对整个区域划分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让老师们结合班级需要对种植区进行区域的合理划分,如可以分为小盆栽观赏区、蔬菜种植区、工具区、种子发芽区等等

2.对材料的调整:无序一动态投入

虞永平老师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中提到:对游戏质量的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确定“儿童经验的连续性”。这就意味着游戏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不断更换游戏的材料,让孩子在今天获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经验,今天的经验跟明天是不同的,明天的经验跟后天是不同的。这对于种植区活动同样适用。因此,我们通过讨论制定了一张“**班种植区环境与材料规划表”,让老师们根据孩子在种植区的活动情况适时对材料进行调整和撤换,并做好动态记录。

第二步:为种植区的有序开展提供一个内在结构

1.关键经验与《指南》的联结

如何通过种植区活动让孩子获得适合他们的经验?如何体现年龄上的层次性?如何能保证种植区中“怎样做是有效的,怎样做没有效果”。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思考,种植区建设需要一个内在结构,少一些盲目,多一点科学。《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中关于“生命科学”这一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仔细阅读此章节,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研讨,将其与《指南》进行了联结,为我们对孩子在种植区的有效观察和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2.种植知识与实践的连接

植物的种养蕴含着很深的学问,这些知识的习得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经验,孩子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很多老师也同样了解得不够系统全面,但是在家长群体中不乏种植高手,于是,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通过“我们可以种什么”调查问卷,了解孩子家中有长期种植经验的人群,了解他们种植过什么。并请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列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植物、种植的季节、收获的季节、种植的注意事项以及种植难易程度。结合这些调查问卷,我们进行了班级汇总,园级汇总,梳理出了一张园本化种植汇总表,并对每一种适合种植的植物在类别上、种植难易程度上进行了分类。

第三步:定期组织阶段研讨,了解建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1.交流班级种植区建设情况,同伴互相学习

种植区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如何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经验的获得,以及我们可以给予怎样的支持策略来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经验?我们通过持续不断的连续观察,撰写学习故事,并定期组织老师们聊聊“我们班种植区那点事儿”,让老师们了解到其他班级的种植情况,从而发现自己班级可以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2.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26-01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实践课程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高专教育开办时间不长,不像本科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很多学校从事高职高专教育的时间更短。这在客观上形成了高职高专教材的缺乏、教学经验不足等而不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二是对高职高专教育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位,大家对高职高专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要求,如何培养等问题的认识不统一,从而导致对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主观上造成了高职高专教材的缺乏。自 2000 年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定位之后,教育界开始认识到了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的重要性,于是许多冠以高职高专名义的教材纷纷出版,当然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普遍存在着教材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不对路的现象。因为一是有些编写者与出版社急功近利,想抢先出版高职高专教材以便抢占先机。这些编写者往往要控制的是出版时间,而非教材质量与适用性,这样编出来教材自然不能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相吻合。

另一方面高专教材的编写者是在大学里从事本科或研究生教学的大学教师。们在本科教学方面经验丰富,但缺乏高职高专教学和行业背景。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岗位技能要求不清析,常常凭想象来解决问题,以至于编写出来教材理论过多,对高职高专的学生不太适应。三是一些编写者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认为高职高专教育就是比本科低一个层次的教育,高职高专教材也就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除掉那些难学的东西,搞得简单易懂点就行了。导制编写出来的教材自然而然就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理论上简洁了,但教材中没有应用举例、没有案例分析,更没有技能培养的过程和方法。还是没有解决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教学所需要的教材问题。组建教材编写人员认定机构的必要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是一种功利追求的结果,是出版社邀请设计艺术相关院系的领导或教师达成协议就签订出版合同,学校方面负责编写和使用,出版社负责出版,互惠互利,教材质量就自然不好说。因此建立教材编写人员认定机构就势在必行。

认定机构会由学校、企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机构成员不得参与教材投标的任何活动,以确保评选工作公正公平。评选活动在各位评审成员事先充分审阅教材编写方案的基础上,按高职高专教材的评估体系的要求认真分析、比较、评议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或打分的方式评出最合适的人员,组建教材的编写人员和机构。教材适应课程教学,给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教师要对所用的教材在内容上进行大面积筛选,对需要讲的内容做大量的归纳整工作;要查阅众多的相关资料,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要对教材中难理解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简化。这些工作往往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

二、高职高专设计艺术教育实践课程教材体系构建的思路

1、建立高职高专课程教材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首先要明确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应该是根据施教对象对现有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组合为课程目标明确化与系统化的技能模块内容,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这就需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与该课程相关的教材、书籍、资料、信息、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收集并整理。教材要对教师备课、授课、学生学习很轻松、很适用。主要编写人应是从事过教材编写并对该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十分熟悉的人。对教材进行整体规划,综合考虑课程的内容设置、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知识点交叉等问题。对编写组成员提出统一的编写要求,使大家对如何编写该教材的内容理解、编写方法及难易程度一致。教材内容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即教材中要明确体现要掌握的知识点、了解哪些工作流程、熟练掌握的技能技巧以及该课程模块需要拓展的知识等,这就要求编写者对自己编写的部分进行认真的研究,把握住重点与非重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方法等,重点的部分编写时要详细,非重点部分可简略。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会为以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高职高专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应本着简单、准确、适用的原则。简单是指介绍基本概念的用语要简洁,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很快地理解并记忆。准确是指基本概念的表述要准确,对于一些单靠阐述说不清楚的概念,可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以便学生正确地掌握这些概念。适用是指教材中所介绍的基本概念对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对将来的实际工作要适用。应用知识是高职高专教材的核心,编写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去“做什么”、“怎样做”,不要深究“为什么做”,而应用知识部分对不同课程不同岗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应详细编写技能培养或训练过程和目标。

2、教材编写应建立合理的招标制度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凝结与体现,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服务于高职高专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出反映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最新成果的教材,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更好地服务高职高专技能课程的教学,为了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突出技能培养的特色,保证教材编写的进度,推动教材的编写的合理性,建立高职技能课程教材编写的招标制度,组织编写相应课程的教材。

教材招标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要进行教材项目介绍。教材编写面向那个地域、那个层次某一具体课程及课程目标要求,适用于某一具体专业的学生。要力求符合区域特色,充分考虑考虑所在地域的行业环境,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主要目的,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既遵循基本教学规律,又充分吸收行业的最新成果,体现出专业和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再就是对教材项目组成员设有教材编写经验、具有一定的行业实践经历和本课程的教学经历等具体要求。另外要有项目负责人(主编)及主要参编人员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技术职称、双师的经历及程度、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的经历、主要科研成果和教材编写情况等。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专家新的研究成果指出: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追求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练就熟练的技能、养成端正的态度,也不仅仅是使学生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是最终要使学生形成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思维、行为、语言、情感等职业特质。与此同时,近几年学校所开展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文化理论水平,希望学生的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能得到更进一步提高。上述两点恰好指出了技工院校课程建设的新思路:以参与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定位不能局限于文化基础课、人文素质课,而是要成为一门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课。

1 课程建设理念

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理念是本着服务学生职业发展、专业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的原则,立足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解决问题、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与创新等职业能力,帮助学生适应当前和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以及科研中的应用写作与表达的需要。其创新点在于突破传统理论课程建设模式,突出能力培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有机地将课程知识体系与“项目”、“任务”相结合,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建立科学的教学考核机制。其课程设计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2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通过对各专业各类常用应用文体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类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掌握应用写作方法,能熟练地写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常用应用文,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2)能力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各专业的职业活动特点,确定职业岗位通用能力、专项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加工素材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素质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理解职业的本质内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符合社会价值取向及时代精神的人生观;养成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事物本源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革新、团结合作的意识。

3 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

3.1 调整现有课程内容

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今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应用文写作种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需要相应的调整。一方面是随着现代通讯和网络工具的普及,书信写作的重要性明显下降,请柬、介绍信的模板随处可查阅,借据、借条使用频率变小;另一方面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事务纷繁复杂,求职信、申请书、计划、总结等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文书的写作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

3.2 建立“模块、项目、任务”课程内容结构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内容组织一直采用“概念—格式—例文—练习”的结构,其弊端是在教学上出现了重知识与结构而轻应用的偏差。因为,在课程内容组织应有所突破。 尝试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专业、拓展三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综合写作项目,模块中的各文种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基础模块,针对职业岗位通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当前日常生活事务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例如申请书、求职信、计划、总结等。专业模块,针对职业岗位专项能力的培养,基于专业学习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例如市场调查报告、设计说明书、专业论文、活动策划、产品推介等。拓展模块,针对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例如公司企划书、职业生涯规划书等。

3.3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建设,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活动空间不仅限于课堂与学校,学习时间也不再以“学期”或“学年”来划分。因此,教材、讲义、课件、学生项目作品等教学资源应该是开放的,可更新的。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更好地拓展学习活动空间,延伸学习时间,实现教学资源的师生共享、生生共享。

4 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教学方法,不胜枚举,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所长。行动导向教学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效果明显;讲授法、讨论法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快速大量地获得知识。因此,在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该各取所长,综合运用。

(1)集中授课与个别指导法:集中授课保证了全体同学掌握理论知识。个别指导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强调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方法。教师在任一层次教学过程中都应及时发现和巧设疑问,使用启发和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情境教学法:创设一定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学习,锻炼语言、交际、沟通等综合能力。其优点在于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发掘自身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对知识的实际运用。

(4)项目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项目运作中遇到的困难,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运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打破了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深入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与技巧训练,让学生更积极地、有目的地展开自主学习。

(5)任务教学法:强调在“做中学”,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开始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任务活动中发现问题、归纳知识、找出规律,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完成由知识到能力形成发展的迁移。

5 课程考核方法设计

根据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目标和性质,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考核标准和内容以项目为单元,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依据,实行三个“结合”和三个“为主”的教学考核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考核为主;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阶段性评价为主;试卷考试和项目操作相结合,以项目操作为主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

篇10

1.1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

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野生动物医学特色,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强化野生动物医学特色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感染野生动物或经济动物常见病原微生物为教学重点,兼顾传统教学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列举,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为此,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重收集野生动物微生物教学案例,现已收集野生动物及经济动物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案例近千件,且绝大部分案例来源于外文文献,将这些案例按微生物种属特性进行分类,并且将一些代表性案例定位于教学章节中,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优化教学内容,强化了野生动物医学特色。部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初步应用于2010级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堂上态度积极,专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学习动力明显增强,主动查阅野生动物及经济动物疾病文献的积极性提高,能够积极与课程组教师探讨自然保护区、森林动物园、经济动物饲养场野生动物习性及野生动物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流行情况。而课程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优化后的教学内容来讲授,课堂教学务实,有抓手,授课效果更加生动。

1.2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中大力推行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依据野生动物保护医学工作特点,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于临床案例的破解中讲述。大量搜集和整理问题式的问题和案例式的案例,将其细化并定位融于教学章节中。通过教学中问题和案例的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及问题预想结果的推断,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兽医微生物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野生动物医学相关科研探索。例如肉毒梭菌感染野生鸟类的教学案例:2011年10月份,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处海滩上惊现数只死鸟尸体。专家认为,这些鸟可能是感染肉毒杆菌死亡的。目前,这处海滩附近尚未发现人类感染肉毒梭菌的病例。教学导入:什么是肉毒梭菌?它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生化特性?如何分离培养?怎样进行诊断?野生动物肉毒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怎样?该病的爆发与野生动物栖息生境和食有何关系?案例分析:野生鸟类肉毒梭菌中毒的疾病特点?野生鸟类食性(吃鱼)与肉毒梭菌中毒的关系?肉毒梭菌的作用机理?如何诊断和防治野生动物的肉毒梭菌病?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提高授课效果,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搭建网上教学平台[2]。首先要大力开发、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形象传递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授课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上网,充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促进教学互动,使学生更加全面清晰地掌握授课内容。在课堂上大量导入自然保护区、森林动物园、经济动物饲养场等在生产实践中常见的野生动物兽医微生物学相关问题,同时向学生征集处理解决方案,可促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加深理解和吸纳。另外,大量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定期展示临床真实病例,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接触实际病例的机会,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兽医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进行取样、检验及临床分析,更直观展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1.3实践环节建设

要构建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需充分论证现有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整合,增加野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对象比例,把一些孤立分散的实验项目有机整合,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实践教学过程尽量符合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的实际程序,模拟现场工作程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采用环环相扣式,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项目来解决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设置的问题,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完整、系统,教给学生一种连续的微生物技术和手段[3]。丰富实践教学野生动物疾病临床样本,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1.4考核改革

考核是一种有效提高和巩固学生《兽医微生物学》学习效果的手段。考核标准的确定受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约,服务于教学活动。良好的考核体系能够正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变现有的理论知识测评办法,逐步建设兽医微生物学试题库,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及分析性试题的比例,强调考核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特色案例的收集及整理

特色教学案例在教学中的适时给出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但如何全面准确获得这些特色教学案例是个难题。课程组成员反复商讨解决办法,决定采用网络、杂志、书刊等途径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为了获得更加生动的教学案例,课程组成员几次深入国内几处大型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繁育基地及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场,大量收集野生动物流行疫病相关资料,整理特色教学相关案例,并融于教学内容中,充实教学,突出课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