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业技术研发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6 10:15: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技术研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技术研发

篇1

关键词:藁城市;农业科技园;技术创新与推广;绿色蔬菜;产业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87-02

1 藁城市农业高科技园发展概况

河北省藁城市农业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是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由藁城市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筹资建立、企业化经营运作、以绿色蔬菜种植技术创新与推广为宗旨的一个农业科技园。科技园总面积10500亩,其中核心区500亩,示范区1万亩,辐射区50多万亩。到目前为止,科技园累计投资达2000多万元,拥有技术人员和园区工人26人,设有名特新蔬菜品种试验区、无公害设施蔬菜高效生产展示区、工厂化育苗区、科研培训中心等8大功能区,是河北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和省级科普基地,2008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单位。

科技园建于1998年,前身是藁城市农业局良种示范场,具有一定的良种试验、示范经验和技术基础。该园以促进绿色蔬菜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引进100多个名特蔬菜新品种,研发十余项蔬菜种植新技术,按照“一定二约三健全”的模式建立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网络,架起绿色蔬菜生产新技术通往农户的桥梁。在科技园的带动和示范下,2008年藁城市蔬菜产值占藁城市种植业总产值的60%。绿色蔬菜产业成为藁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

2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功能表现

科技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推动作用。科技园带动藁城市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蔬菜生产新技术孵化功能,二是蔬菜生产新技术示范辅射功能,两种功能的衔接形成蔬菜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

2.1 蔬菜生产新技术孵化功能

科技园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的生产资源条件,从国内外科研单位、种子公司引进100多个新品种以及温湿度控制、生态栽培等多项新技术,经过试用筛选等一系列再开发过程,使之本地化、商品化,并在应用中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从而使之在本地区得以推广。

2.2 蔬菜生产新技术示范辐射功能

科技园主要通过技术成果示范展示来实现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通过技术的推广,不但可以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还可以优化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3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

科技园作为一家企业性质的农业技术组织,通过带动周边地区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实现经济效益。科技园以新品种引进试种、新技术研发推广为基础,建立了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农户后顾之忧为目的,建立了绿色蔬菜产销体系;以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蔬菜种植效益为目的,建立了新技术研发推广体系;通过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进行生产,以三方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了“科技园+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体系。如图1所示。

3.1 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机制

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抵御风险能力弱,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科技园组织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0余家,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借助合作社同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贯庄、落生村等蔬菜种植专业村,建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作为新技术的提供者,科技园提供种苗培育,供应农资、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为种植户的带头人,负责组织、联系种植户按技术质量标准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组织农户参加技术培训,接收农户的信息反馈并及时向科技园反馈。科技园根据反馈情况对农户进行针对性专门辅导,协同合作社对蔬菜成品质量检测,统一组织销售,从而形成“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绿色蔬菜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化运作模式。

3.2 以新品种引进试种为基础,建立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

在蔬菜生产中,育苗是一项关键环节,严格的技术条件限制使之存在很大风险。提高育苗质量,保障种苗供应,既是农户的需求,更是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的需要。科技园购置了专业育种设备,建立年供苗能力5000万株的自动化育苗车间和智能化育苗温室,根据农户需求对筛选出的品种进行育苗,通过专业合作社将以较低的价格将种苗销售给农户,组织统一种植。高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保证了绿色蔬菜产业化生产的进行。

3.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绿色蔬菜产销体系

科技园将产品定位于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碧青”品牌商标,认证多种国家级绿色蔬菜品种,按照品牌化标准组织种植。为保证绿色蔬菜生产,科技园规定严格的种植技术标准并统一为农户编码,保证蔬菜生产质量。

为了顺畅外销,科技园同种植户签订风险和回收协议,建立了年收购加工能力超过10万吨的物流配送中心,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检测回收蔬菜,合格的统一加工包装、冠以“碧青”商标,销往国内外鲜菜市场、国内大城市的超市、绿色蔬菜专营店、酒店、单位食堂等处。

3.4 以提高蔬菜种植效益为目的,建立新技术研发推广体系

科技园建设有560的组培科研中心,拥有多名中、高级农业技师。根据市场和潜在的需求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技园自行开发出多项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并先后承担完成了省市科技部门的多项技术项目。

科技园将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给农户,在解决种植的风险的前提下由农户自愿种植;同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技术传播站”,组建专家团队做长期指导和短期培训,并及时接收农户信息反馈、回应反馈并做跟踪技术指导;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培育“农民专家”实现技术辐射。通过专家团队辅导、“农民专家”的技术辐射以及多种媒体的技术宣传形式实现新技术的推广扩散。

4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绩效评价

科技园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4.1 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科技园通过引进新品种,开发种植新技术,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在科技园的带动辐射下,当地建成多个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科技园的种苗销售收入每年可达150万元,蔬菜种植户年人均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实现经济利益上的共赢。

4.2 推广种植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科技园和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开发与推广,科技园重点推广的十大蔬菜种植技术得到周边农户广泛认同和应用。仅其中的“节水一体化”技术,就可以节约灌溉用电量55-60%、综合劳力90%,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提高蔬菜产品品质。

4.3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农民

科技园组建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打破当地农业的传统格局,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机制,搭建科技与市场、企业、农户相连接的桥梁,使得农民的经营理念、管理意识、技术应用水平都得以提高。

4.4 形成产业化农业布局,扩大就业

在“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体系中,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物流公司共同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绿色蔬菜产业链,创造出新的职位需求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拓宽周边农民的就业渠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

5 启示与建议

5.1 启示

(1)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引入私人资本,通过民营化途径做好惠农事业。农科技园的发展经验表明,农业技术的推广路径可以由强硬性的行政命令转变为私人资本作为示范点示范推广,这样既能有效实现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也为公共服务事业民营化进程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

(2)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科技园和合作社通过经营活动,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标准化经营管理意识,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为更好地配置农业资源,发展高新农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节能环保型农业是河北省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河北省人均农业资源占有水平先对偏低,但同时又是京津生态资源输出地。为长远发展计,发展节能环保型农业尤为重要。科技园研发推广的节能环保型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经济效益,为河北省农业长远发展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5.2 建议

(1)鼓励私人资本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结构。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宜鼓励私人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通过信贷、贴息等多种途径在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监测手段、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与扶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延伸农业产业链的长度。

(2)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各地宜根据实际情况鼓励、扶植农户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组建农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与市场的对接,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是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产业,在生产中很容易遭受风险。由于更高的成本投入,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存在着更大的风险。故而,发展农业保险事业,鼓励农民为作物和农业设施投保,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将会大大地降低不可预期事件对农业的破坏程度,减少农民的损失。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001-02

随着我国农业领域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大数据技术所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特别是目前农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不断的增多,其产生的数据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关于农业数据分析的相关需求也越来越多。农业大数据技术是指在农业数据研究中结合了地域性、季节性、多样性、周期性、以及农作物本身特性的数据集合,其数据的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有潜在的价值也很难利用,虽然我国的农业大数据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我们必须对农业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分析,建立完善的农业大数据技术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农业大数据技g发展。只有农业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应用到我国的农业经济领域中,才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其他相关领域的经济发展。

1农业大数据技术研究现状与动态分析

1.1关于农业大数据清洗技术的研究分析

数据清洗技术的工作内容是找出并且改正数据中可识别的问题,降低问题的出现和不一致性,完成对象识别的过程,该工作的关键是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比如数据统计、数据挖掘、预定义的数据清洗要求把脏数据转变成符合数据质量标准的数据。数据清洗技术的研究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当传统的数据量比较少时,该种状况下的数据清洗方式的研究分析,这时完成任务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人为完成方式、程序完成方式、某类特殊领域的特定方法、与特殊领域无关的数据清洗,这几种方式主要应用于数据中重复信息的筛选和删除。第二,数据较多的情况下的数据清洗方法,比如在云计算环境中的相关处理方法;在数据数量庞大情况下的数据清洗技术基础结构模型和对其制约性的研究分析是我们的基础工作,不过现阶段该过程的相关研究仍处在研究的初期阶段,还没有更深一步的研究发展,与其相关的大数据清洗技术的报道也并没有出现。所以说,针对农业大数据清洗技术的研究分析特别的重要,我们需建立一个完整的大数据清洗技术体系,以便我们今后可以快速的得到干净、完整的数据集。

1.2关于农业大数据尺度转换技术的研究分析

农业大数据技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时空特性,现阶段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采用的是时空插值法来完成与农业相关的电源数据的尺度转换工作,该部分的工作流程主要有两个环节:第一,采用普通Kriging方式完成改造和时空扩展,之后在具体实践中检测相关数据的具体数值,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降雨量的时空分析、温度的时空预测,这种操作方式比较简单,但是当对某一特定领域的业务特色进行突显时,很难完成相关的工作,例如农作物所受灾害威胁的物候性,利用这一方法就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第二,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比如编程语言中的R语言构建与其有关的时空协方差函数模型完成时空变异建模的构建和相关插值的研究分析,根据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主要有两种建模的方式,一是建立可以相互分离的建模模型,该种模型应用的是空间协方差函数、时间协方差函数,把它们两个进行相加或相乘;二是不能够分离的模型,该种模型的作用是完成对时空变量的变量信息的有效描述,已经成为工作的主要方向,但是,因为建模模型的构建十分复杂,全面的进行建模的应用还存在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等到有比较成熟的结果之后才能够应用到具体工作中。

1.3关于多源农业大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分析

篇3

1智能设计技术概述

智能设计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技术类型,它在传统研发设计的基础上,融入了大数据、智能制造、虚拟现实、智能建模、知识工程等技术形态,并根据行业设计研发的需求,形成适配于行业产品研发生产的一种全新技术形态[1]。换句话说,智能设计技术虽然基于智能制造、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范畴,但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中却体现出了差异性。本文主要探讨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中智能设计技术的应用,结合农业机械研发制造行业的具体情况,重点探讨了CAD智能建模技术、知识工程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智能验证技术三种智能设计技术的应用。

2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中智能设计技术的应用

2.1CAD智能建模技术及应用

传统的CAD设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机械制造领域,能够辅助农机产品的设计、研发和三维仿真等设计工作,但在产品设计知识的高效利用领域体现了诸多问题,例如:传统CAD技术能够解决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结构性问题,但在建模设计知识与建模生成的融合上,存在灵活性、适应性和移植性不强的弊端。基于知识的CAD智能建模技术能够较好地攻克这一难题,该技术以智能化设计为基础,涵盖CAD建模标准规范、材料特性、装配语义、建模融合等新的技术形态,在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中的应用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国内山东农业大学最新研发了一种基于CAD智能建模技术的农机产品制造模型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将三维小波变换和CAD智能建模技术融合在一起,构建了农机产品设计ESB通用智能模型库,技术人员在设计农业机械产品时,可以从智能模型库中直接调取通用的设备模型,并运用三维小波变换进行智能分析,得到匹配性能最佳的产品模型,大大提升了大型复杂农业机械产品研发制造的效率和建模仿真的准确性[2]。

2.2知识工程智能技术及应用

知识工程智能技术源于专家系统的研究分支,贯穿于整个智能设计和制造领域,它以知识设计内容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表示、获取和推理过程,获得制造产品的最佳研发方案。以知识推理智能技术为例,它根据待制造产品的设计需求,从已知的知识判断得出新的设计思维方案,通过基于规则、实例和模型的推理过程,完成制造产品的智能设计过程。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机械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多元化发展,设计一款农机产品所需的知识系统越来越复杂,传统单一的设计推理模式难以满足产品的设计和研发需求,采用集成的多推理知识工程智能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现代农机产品研发面临的这一问题。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研究了一种基于知识工程的快速设计推理方法,该方法以相似度匹配算法为核心,能够对履带式收获机传动系的机械构件进行快速推理,有效地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提升了产品的设计智能性[3]。

2.3虚拟现实智能验证技术及应用

篇4

我国科研人员独创的北方干旱内陆河区大田膜下滴灌改进技术集成模式,亩均投入500元,比国外减少投入50%、节水50%、节肥20%、增产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当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超过4亿元。

截至目前,在我国8.3亿亩有效灌溉耕地中,只有3.4亿亩进行了节水技术改造,节水灌溉潜力巨大。按照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国402处大型灌区全部实施节水改造后,在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亩均灌溉毛定额由现在的641立方米降低到507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由目前的43%提高到54%,年可节约灌溉用水300多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农田节水灌溉面积2.3亿亩,增加供水量220多亿立方米,两者合计52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一条黄河的径流量。

抗旱保苗播种技术

项目简介:顶凌播种:在土壤开始解冻,消冻土层达6厘米左右时抢墒早播,将种子播到冻土层,充分利用底墒促使种子发芽。

抢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厚2-3厘米、耕地土壤在播前遇雨时,为了避免失墒后难以下种,可将播期提早10-15天趁墒播种,但要注意随播随拍实地表,以防跑墒,影响出苗。

引墒播种:播种前3-4天打碎土块,用石磙镇压一次,在早晨地皮退潮后播种,随播随搪,防止跑墒,2-3天后再搪一次,使下层水分逐渐上移,以便发芽出苗。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块大、底墒差的地块。

提墒播种:若地表干土层较浅(3-4厘米),可在播种的前天晚上或天黎明时趁露水未干、地面较湿润时,耙耱1-2遍,以保住“露水墒”,降低干土层厚度,随后便可用一般方法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达3-5厘米、但底墒沿好时,可在播种前采用耙耱或镇压的方法提墒,增加上层土壤的水分含量,以促进种子发芽和次生根的生 长,提高幼苗的抗旱能力,确保全苗。

借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超过5-6厘米、但底墒仍较好时,可用犁开一条较深的沟,将种子种在沟底的湿土层中,于灌盖一层湿土;也可先用犁开一沟,然后在沟中再重梨1次,将种子播在湿土内,浅盖土后轻压,并保留犁沟。借墒播种法可使种子能够吸收土壤下层的水分,出苗好。

造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超过10-12厘米、且底墒不好时,为了不耽误农时,就必须采用造墒播种法。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进行浇水穴播。穴播时,播种深应为10-12厘米,每穴浇水1.0-1.5公斤,待水下渗后播种,施有机肥并盖土(先盖湿土,后盖干土),以利水、肥集中,确保全苗。

膜侧播种:采用宽窄行种植法,地膜只覆盖玉米窄行,将玉米播在地膜边沿的土壤里,播后及时镇压。膜侧栽培具有与膜内栽培相似的增温、保墒效果,可促进玉米前期快速生长,解决旱地地膜玉米后期因高温干旱而造成的早衰问题。其种植规格为宽行距83.3厘米,窄行距50厘米,垄高5-10厘米,地膜覆盖在窄行中,种子播于距膜侧5厘米处,株距23-33厘米,密度为4.5-6万株/亩,施肥量及田间管理同常规覆膜种植。

地膜双槽覆盖播种:在已整好的田块上,先按玉米种植行距开两条槽,使两槽中间和两边形成糟埂,再在槽埂上覆盖地膜,槽内播种玉米。双槽盖膜后,由于槽内地势低,可形成聚水漏斗,将床面上的降水集聚到苗孔内,便于植株吸收利用,提高降水利用率。

改垅作为开沟播种:垅作栽培土壤疏松,在春季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易风干,毛细雨管理水供应不足,达不到种子发芽所需水分,造成玉米出苗早晚不齐,干种缺苗严重。山坡岗地缺苗更为严重,达到50%。垅作不适于抗旱栽培。采用原垅开沟播种方法,种子可以落到毛细管没有切断的湿土层上,再加上马上覆土压实,种子发芽所需水分充足能正常出苗,苗齐、苗壮,达到抗旱作用。

“三湿”法播种:播种后墒情在种子发芽出苗下限时,采用种子催芽、粪肥拌水、深播掏墒浅复土的播种方法,做到种子湿、肥温、底土湿,实现全苗。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趋势意义:在旱情频发地区,抗旱保苗播种技术是一项十分关键有效的措施,各项目区根据各地的墒情特点因地制宜地选用合适的抗播种方法,能有效解决由于春旱造成的出苗难的问题。

玉米地膜全地面覆盖栽培及

“一膜两年用”栽培技术

项目简介:该技术创新点是改变了地膜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外为垄沟种植。它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获得稳产、高产创出了新路,同时也丰富了集雨节灌农业的内容,是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实用技术。该项技术集成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其主要优点是通过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玉米 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5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播种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玉米正常出苗;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玉米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保证玉米生育期内的水分供应,使降水利用率达到90%左右;有 效防治田间杂草,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保护生态环境;投资少,技术操作简单,便于大面积推广。

项目负责:甘肃省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趋势意义:避免因刨根茬带走根际周围的土壤速效养分,根茬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

项目简介:“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是利用农村大量现有的行走式动力机械(拖拉机或农用运输车)配带节水灌溉机具在行走过程中进行灌溉作业的一项技术,所以被人们称为“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这种技术包含两项技术内容:一是坐水播种技术,在种子周围土壤局部施水增墒以保障种子发芽出苗;二是苗期灌溉技术,在苗根区土壤灌溉增墒保苗。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意义:“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以节水为前提,尽量采用高效的局部灌溉方式,以少量的水按需求定量准确地把水施到种子周围或苗的根区土壤中,减少或避免了多种形式水的浪费,能达到滴灌渗灌的节水效果,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一般亩施水量为1-4立方米,与人工刨埯坐水种相比,节水50%以上,比漫灌节水80%以上。目前行走式节水机械灌溉播种技术的主要工艺是用拖拉机牵引载有水箱的拖车,后部牵引播种,同时进行施水、施肥作业,水箱上引出的水管与播种机施水装置相连,播种时可一次实现开沟、施水、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项作业。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可以结合苗期缺水,进行苗侧施水、施肥联合作业。这项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农村拥有量较大的拖拉机等动力机械,提高了现有动力机械的利用率,而且配套的播种机具结构简单,多功能,复式作业,造价低,能够适应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解决春旱播不下种、出不了苗、保不住苗的高效节水新技术,是一项保证粮食生产的实用技术,也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干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水资源匾乏旱情频发地区。

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项目简介: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是干旱缺水地区最重要的防旱抗旱措施,就是通过耕、耙、耱、锄、压等一整套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更好地纳蓄雨水,尽量减少土壤蒸发和其他非生产性的土壤水分消耗,为作物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一个水、肥、气、热相协调的土壤环境。耕作保墒包括蓄墒、收墒、保墒三个方面,是干旱缺水地区防旱抗旱的重要措施。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深耕蓄墒、耙耱保墒、镇压提墒、中耕保墒、深耕、深种和深锄等。同时,采取选用抗旱良种、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等配套措施达到抗旱增产目的。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旱作节水新技术

项目简介:1.行间覆膜技术。

行间覆膜技术是抗旱保苗的关键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技术是应用大豆行间覆膜机进行的播种、施肥、覆膜、镇压等作业环节一次完成的大豆平播垅管技术。覆膜后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留住天上水、保住地表水、勾起地下水,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天上降水留在苗眼内不流失,留住这部分水,对缓解后期干旱,保证植株正常开花、结荚、鼓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助肥威,化肥施于膜下,可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淋溶,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该技术是十年九春旱地区实现大豆一次播种保全苗的有效措施。其主要技术要点是:隔行覆膜;选用良种;种子包衣;合理施肥;适时早播;化学除草。

2.振动深松技术。

利用大型拖拉机牵引深松振动犁,深松30公分,振动土壤,使其疏松,却土层不乱,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

篇5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都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并且很多新技术和新工艺都被不断开发和利用到及时生产活动中,且取得很显著的效果,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现代化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技术化和可持续化,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废物利用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所以,未来还需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一、沼气生态农业技术诠释

(一)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定义

沼气生态农业是目前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的现代化技术,其主要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沼气池为基础,将畜牧业的下脚料、种植业的尾料等充分结合在一起,以一定的比例配合,经过农业资源整体优化。最终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和运行提供内能量多级的丰富储蓄资源,供农业生产所利用。这种生态农业技术实现物质良好循环使用,并且还能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有助于节约社会能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利用的作用

沼气是一种生物能,其形成主要是自然界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的能量,最后合成有机物。然后人类或者生擒将这些有机物消化,经过消化系统后仍会有一半的能量会随着动物的分泌物排出体外,经过专业研究发现生物的排泄物中有一种能量,如果将这种能量进行循环利用,就能转换回收而得到很廉价的可燃性气体,这就是沼气转化生产过程。同时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沼气和沼渣,这些沼气和沼液中含有大量的优质有机肥,经过粪便池厌氧发酵后,氮保存率达102%铵态氮增加18%左右,并且鳞甲没有明显的降损。由相关结果证明,将沼液或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具有更好的效果,比其他施用人粪尿或化肥产量的实际效果要好。使用沼渣作为肥料的作物生产率要比一般肥料下增产15%左右,其中粮食作物6%-9%,经济作物增长7%-15%,蔬菜增产幅度高达20%左右。实践证明通过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将沼气作为农作物生长的肥料,能有效杀除作物中的害虫和螨虫等,改善作物生产环境,提升作物产量。因此,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实现废物利用,节约能源,将自然废物用作农作业肥料,最终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一)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

首先,沼气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二氧化碳气体肥料。植物生长都离不开二氧化碳气体肥,任何一种农作物的根部干重当中都含有大量的碳素,这种碳素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物中的这种碳素主要是根据空气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吸收二氧化碳转换而来,根据相关农作物实验结果得知,农作物在二氧化碳浓度为01.0%的情况下生长状态最佳。但是根据空气中含氧量的测试结果发现,一般的含氧浓度都会达到0.30%左右,而常用的日光温室内的二氧化碳含浓度为0.20%。如果要想作物理想生长,就必须要控制作物生长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而在日光温室中燃烧沼气就会增加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为作物生长提供二氧化碳,提升二氧化碳浓度,促进作物健康的生长。

其次,沼气发酵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微量元素。沼气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化过程,在发酵过程中会有很多微生物参与其中,沼气原料就会被消耗,并且会释放大量的微量元素,而这种微量元素正是作物生长所需的元素,因此,沼液是一种很好的肥料。沼液不仅能加快作物的新陈代谢,还能在空气中获得一部分二氧化碳加快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得作物能充分吸收吸收土壤中的肥料和水分,促进其干物质形成,使得作物生长越来越旺盛。这种沼气能提升作物对害虫灾害的抵抗力,提升农作物产量。

(二)应用效果分析

二氧化碳、沼液以及沼渣都是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首先从作物生长过程来看,作物的叶需要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且二氧化碳还能促进作物枝干和叶子面积的生长。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浓度达到标准要求,作物生产物质质量就会增加,而当二氧化碳和沼肥同时增加时,作物生长物质质量就会增长2-3倍。同时,作物生长沼气肥料和二氧化碳的增长还能提升作物的新陈代谢能力,如黄瓜的雌花数会不断变多,且生产产量增长2倍多。此外,沼液还能增加作物产量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还能为人们提供优质、绿色和健康的农作物,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因此,沼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沼渣都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的元素,并且不会对农作物生产环境造成破坏,能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和绿色化以及科学化。

三、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利用研究展望

通过实践证明沼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用废物资源作为农作物生产的肥料,能减少化合物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同时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利用能缓解我国农村能源紧张的现实问题。尽管现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满足农村发展需求,但是随着农村用能需求的急剧上升,开发和利用现代化沼生态农业技术才是最有效解决能源紧缺问题的途径。此外,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能降低农民生产活动的成本,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切实的改变农民生活条件。最后,开发和利用沼气生态农业技术还有助于不断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如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观光农业等。由此可见,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还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我国技术研究工作人员,不能停止技术研究脚步,仍然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相关设备。并且工作人员要做好技术推广和利用工作,不仅要号召农村生产者购置技术设备,同时还要演示设备操作技能,让每一人能“买得起,用得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技术化、生态化和环保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工作的开展和不断的深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和设备,并且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同时,还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废物利用,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脚步还不能停止,还需要不断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且积极投入到技术研究工作中,不断为农业生产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85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指的是:研究人员在成功研究一项农业新技术或新成果后,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周边传播,并逐渐被大众接受、使用的全过程。以我国实际情况为为基本出发点,学习借鉴国外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理论,加速我国农业技术的扩散与使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发展历程

国外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研究最早始于上个世纪初期,并将扩散概括为模仿定律。扩散研究广泛涉及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地理学以及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十分复杂,因其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农业技术创新采用行为的研究,它以农民为研究对象,以诱导农民行为为最终目的,方法上侧重对经济行为的分析,重点影响研究农业技术创新采用的各个因素;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农业技术创兴扩散的整体特征为对象,重点研究扩散过程中,影响扩散的因素、扩散的速度、扩散渠道等。另外,在对农业技术创新分类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公益性技术扩散、经营性技术扩散及中间性技术扩散等。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扩散研究十分有限,研究分散,成果较少,还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化。尽管如此,也需要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

1.1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辨析

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上,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农业技术创新采用、农业技术推广等。对于创新与扩散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两者有关系,认为扩散是创新的后续子过程,创新是技术研究的源头,要研究扩散,必须先创新;另一种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关系,扩散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规律性的独立系统。

1.2影响扩散的因素

影响扩散的因素主要有:技术本身的可行性和效益性、技术适用的地域环境限制、经济社会环境等。在分析出影响因素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加大政府诱导行为和政策支持、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户素质等。

1.3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模式有以下三种:传播型、交互型和指导型。传播型的扩散内容为单一的农业技术,以大众媒体为主要的扩散渠道,扩散方式以面对面传授、示范为主,其缺点在于传播速度满、传播周期长、受众面小。交互型是以互联网、农业专家系统为载体,扩散内容广、速度快、质量高。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是传播型,并逐渐向指导型甚至交互型过度。

2国内外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比较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国外扩散研究始于农业,研究内容宽泛。国外对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实力研究众多,这些研究结合了农业技术的特性,针对性强、可信度高,能真实反映具体内容。兼顾微观和宏观研究。对微观行为和宏观定量化数学建模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起步晚,虽有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对成功扩散的研究多,是百姓的研究却很少,着重关注已完成的扩散,而忽视了农业技术创新,宏观监督的研究广泛,但缺乏微观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加强技术的创新,推动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下面将对新技术的研发进行探讨和简要分析。

3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未来发展

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实证研究,提高成果的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关注扩散现象的空间过程研究,农业技术的扩散不仅是时间过程,也是一个空间过程,应加大地理学科的研究与应用,发挥学科专场。例如,一项农业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状各异的区域的扩散路径、扩散速度都会不同,通过对他们的跟踪调查,可得出不同的空间扩散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农民素质低、农业规模效应、经济效益低等特点,重视中国特色研究,切实结合中国国情展开工作。

4结束语

我国从实际国情出发,在国外先进经验的指导下,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和改革,从而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篇7

前言

精细农业及精细农业技术

精细农业是(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Farming Agiculture)等名词的中译,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即,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精细农业技术是将“3S”技术、通讯、自动化技术与地学、生态学、农学等集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管理,在GPS技术和GIS技术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农田作业操作,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包括: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DSS―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VRT-变量控制技术,采集与处理技术,IAT―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精细农业已经在很多国家实施,虽然世界上有关精细种植技术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精细农业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的结合的产业,并且经过检验是适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最有效途径,这无疑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技术。美国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精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在九十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部分技术和设备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其发展是本着实用、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的,所以仍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健全。除此之外,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有开展精细农业的研究。日本也将精细农业的研究列入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国际上对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有广泛的认同,精细农业必将成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精细农业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批专家引进国外的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经验开始的。随着精细农业的研究的深入,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

我国是一个约有9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我国现有耕地约1.3亿公顷,但每年损失耕地近43.3万公顷。如何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已关系到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精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以农田作物的时空变异为基础,在区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优化的变量投入,实现最高的产量、最优的品质、最低的农业环境污染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细农业的关键是准确地绘制农田信息的分布图,发送给田间作业农业机械,针对该地域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作业提高效率和收入。只有将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引入信息关系的研究中,利用GPS和GIS技术研究信息的采集与表达,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绘制空间分布图,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插值方法和采样方案,结合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掌握这些影响规律,从而准确地预测产量,并经济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精细管理。

但目前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应用于切实的农业生产仍存在巨大障碍。土壤数据采集仪器价格昂贵,性能较差,大面积高密度土壤取样化验成本太高,很难推广应用;而遥感技术由于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1~3 m)、飞机航空遥感、田间高架遥感服务的提供,加强遥感光谱信息与土壤性质、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及土壤养分在线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DGPS 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满足精细农业的技术需要,但与自动化机械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今后要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安装在国产农业机上,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精细农业是为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其经济效益与经营规模成正相关,据有关文献报道,适用于精准农作技术实践的经济可行的最小面积约为85.6公顷。机械化大农场的运作模式,是推动精细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精确变量施肥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虽然我国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大,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经营单位小而分散,机械化水平低,全面实施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是精确变量施肥追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避免环境污染同样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

(1)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农民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年轻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还有一部分农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另外,由于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和每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农村已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承担科技普及和推广任务。

(2)土壤和植株速测已基本实现。土壤和植株的测定分析是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的基础工作,过去这些工作必须在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实验室进行,费用较贵,影响了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现在,便携式移动测试设备的应用,为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3)农户精细农业变量施肥平台已经建立。精确施肥技术的核心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它是在西方农业大规模经营和高度机械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农业状况与西方一些国家差异较大,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近几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环能所科技工作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适合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变量施肥技术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满足以农户为单元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要求。

(4)把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物化到产品中,使之成为实用技术。通过GPS定位系统采集农户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在确定目标产量的前提下,利用变量施肥系统平台提供肥料配方,以单质肥料为原料配置复混肥料或BB肥,把这些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提供给农民,将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

(5)建立网络连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并与其它网络相连,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网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开通精确施肥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精确量化施肥和科学化管理,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指导农民施肥。

综上所述,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一项先进使用的技术,利用该技术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化肥资源,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应该大力发展普及的技术。

篇8

我叫XXX,来自中国农业银行佛山分行,现任市场营销部团支部书记。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五四”这个属于我们青年的节日里代表模范团干发言。此刻,我的心情十分激动,百分欣喜,千分紧张,万分自豪。作为一家城乡并举、联通国际、功能齐备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一贯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坚持审慎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立足县域和城市两大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着力打造“伴你成长”服务品牌,依托覆盖全国的分支机构、庞大的电子化网络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致力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与广大客户共创价值、共同成长。作为一家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综合经营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秉承“大行德广伴您成长”的服务理念,坚持审慎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立足城市和县域两大市场,充分发挥城乡联动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依托庞大的分支机构、电子化网络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不断朝着为最广大客户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全能型银行的目标迈进。

弹指一挥间,我进入农行已有一年的时间。在担任团干的这段日子里,欢庆着集体取得的一个个奖项,为自己在其中的努力得到认可而感到骄傲。当然一路走来的过程并非总是这样一帆风顺,但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让我学到了从未接触到的知识,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团干部必须用最大的热情对待工作,只有有了这种热情,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支部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深切了解广大团员及团员干部心中之所想,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免不了碰上这样那样的挫折,关键是如何对待它。挫折和苦难并不是天然的财富和垫脚石。要从中得到财富和智慧,需要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坚如磐石的信念和经年累月的坚持。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才能实现自己的希望。在此,我代表市场营销部的团员和青年感谢公司的各位领导、同事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指导,代表模范团干感谢全体团员青年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是你们给予我们发挥潜能的舞台。

过去的一年,农业银行进一步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深入研究服务“三农”的有效方式与现实途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突破口、以县域事业部为组织保障,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具有农行特色的服务“三农”新路子。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农业银行积极应对,把支持国家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任务。在积极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农业银行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扎实推进“绿色信贷”建设,以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要求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标准,将环保理念与社会责任融入全行信贷政策和信贷文化。农业银行坚持以人为本,不把人员包袱推向社会,积极盘活人员存量、提升队伍素质。出色的社会责任表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篇9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多,但对农业方面的关注尚显不足。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并且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面临着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因此,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它要求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通过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各层次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系统物质再生循环,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要追求农业经济内部的良性循环,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统一,最终追求的是融入社会层面上的“大尺度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农业、生态之间共同发展和交叉利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这样容易在集群区域内形成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和多类别产业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成为生态产业链中的主导链,并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连接,组成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2.多样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农业循环经济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及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增值,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农业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一)土地资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处在高速工业化的我国来说,问题就更加突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与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时间,耕地净减少1.21亿亩;仅2005年一年,全国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053公顷/人”的危险点,而农业大省山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0.081公顷/人。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场价值显现,许多违法占地、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块的荒废。这些不仅造成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也对短缺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冲击。

(二)水资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农业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农业水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农业用水缺口逐年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进一步成为可供利用水资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3)报告,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国各流域水资源状况南北方差异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9.6%,而水资源量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国39.4%的黄淮海地区水资源量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仅占全国的34.7%,而水资源占了80.9%。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0%,但北方多数区域已经超过50%,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三)环境污染严重且生态系统退化

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为促进农业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据测算,化学杀虫剂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仅为10%-15%,其余大部分则逐渐散失在空气、土壤和水当中,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化肥、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成为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农业的粗放型经营,无序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观的破坏、湿地面积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使洪涝灾害威胁依然严重。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表明,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会承受巨大压力,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会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促使人们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求。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经济杠杆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代经济学认为,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只关心本身的利润最大化,而很少关心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产生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负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将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比如征收环境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矫正外部负效应,实现环境保护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财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制度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收购、销售、运输、技术等服务组织,并制定出相适应的法规和政策,为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政府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政府来说责无旁贷,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任务。因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由政府出面组织生态经济领域专家对循环经济如何与农业发展实践结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并结合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出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干部考核指标,杜绝仅把经济增长的GDP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现象。

(四)加强技术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点,重点组织开发资源节约和取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和“零排放”技术;加强研制和生产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发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开发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法规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当地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和引导。

篇10

大家好!很荣幸我能有这样的机会参加今天的演讲,我叫***,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面向群众 服务发展 提高效能 我们应该这样做》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为农技人,在效能建设中,我们无论职位高低,无论责任大小,都要从自身做起,形成人人讲效能、个个争绩效的好局面。如果在日常工作时,依然是有利的就争,无利的就让,依然是按部就班、饱食终日,那么,口号喊得再响,效能建设也不会取得实效。国家给我提高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我们需要感恩,需要用激情创造优质、高效的工作回报社会,我们是农业的窗口,我们农技人是农民的娘家人,那么,我的观点如题目所写:面向群众 服务发展 提高效能 我们应该这样做!

农民苦、农民累,我们跟着农民一起干!在高产创建示范田里,农技人顶烈日,冒风雨,播种、施肥、管理,从种到收严格把关,农民老大哥说:现在哪还有像你们这样种地的?还不把人苦死?农技人笑了,说:“我们这样做,能实现粮食增产,能给你们增收,就值!”测土配方施肥前期工作,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三千多个样点采集完毕,全旗灌区,每一亩农田,我们都用脚走了过来,同志们叫苦,同志们喊累,可是却没有一个同志掉队;三月的春风带着寒意,而我们的举动暖了农民的心!

08年6月10号,巴镇通古淖尔苏木玉米叶片表现发白、斑枯现象,面积达800余亩;相继巴润别立镇、吉兰泰镇玉米也大面积出现相似症状,严重影响到玉米的正常生长,农技人迅速给出防治对策,组织农民生产自救,把损失降到最低;  8月17日 ,巴音木仁爆发草地螟虫害,近十万亩油葵遭受虫害, 8月24日 ,锡林高勒6000亩油葵也相继发生虫害,被虫啃食过的叶片没了叶肉,只剩叶柄,那向着太阳笑的花盘也没了颜色,农民的心在滴血,农技人的心更疼,一年的庄稼呀!我们马不停蹄的跑,制定防治预案,组建防治小组,提供防治器械,联系农药厂家送药上门……..只为了农民这一年的辛苦别白费!

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是农业部重点推广项目, 项目实施初期,老百姓由于缺乏认识,对项目建设积极性不高,落实建设任务难度大,面对困难,农技人东家进,西家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群众大力宣传建设沼气的好处。从扶持示范户入手,在各个项目区建立典型示范户,借助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的落实和实施。为了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农技人克服建设任务重,项目区分散,交通运输不便等种种困难,常常一下乡就是好几个月,深入各项目区做好沼气的建设规划,严把工程质量关。截止目前,指导全旗建成标准沼气池**余座,受益农民近1.8万人,年创经济效益***多万元。项目经内蒙古农牧业厅专家组验收,被评为优质工程,并获得了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一等奖。